时间:2023-09-10 15:0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前言
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各个职能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没有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的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国家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保障。所以,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和评估体系、明确的权责关系、从业者按章办事对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尤为重要。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固定资产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缺少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单位、财务部门的职责制度和管理岗位责任制都不是很健全,更是缺少相应的成文系统,来指导从业者合理的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只是会计在账面做账,而对固定资产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管理条例,对于小型的事业单位管理可能还有一些效果。但是很难管理较大的事业单位的资产。各个部门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互相推诿的现象,从而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出现了很严重的浪费,经常会出现造成资产重复进或漏进等现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有待提高。
2.固定资产变动程序不符合财务程序
由于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惯有的思维导致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健全,不能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很多时候都不走财务通道,按照惯有的处理方式进行,由于这种方式由来已久,大家也对此习以为常,到最后无法列出明细,管物与管账不相符,财务对不上帐。这种情况导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出现许多漏洞,使得一些人员有机可乘,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大量流失。此外,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一般比较大。由于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缺乏对相关法律、规章的了解,再加上一些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单位管理漏洞。使得事业单位对这些固定资产随意处理、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固定资产进行出售,造成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严重损害单位和国家的利益。
3.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目前,我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从业者缺乏职责意识,认为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不是自己的,所以只要在不影响的自身利益时,出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或重复引进时,不能履行应尽的义务。此外,事业单位缺乏对相关责任人的有效制约和问责制度,这就使得有法不依,随意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出了事情也没有对直接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和行政方面的追究。有的甚至没有明确责任人,发生问题时,无从追究责任,造成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流失,国家利益受损。
三、改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1.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管理机制
想要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规范法管理,首先就要做到对固定资产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处理。这里说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仅仅是要制定书面的管理制度,还要切实的把这些制度和规章落实到实处,而不是如现在一般是一个空架子。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不能一切有领导说了算,各部门的固定资产要由各部门的专项管理。其次在固定资产采购的时候也应该做到有规章、有流程,登记在案。一切关于财务的都得记录在案。在知道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应当及时制定监管的规章制度。只有规范这一整套系统才能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利于制度的实行。
2.规范从业者的工作流程
事业单位的很多问题是因为员工的素质不高,要求不严格,对此,本文建议应该从选拔人员开始,严格按相关规章办事。杜绝习惯主义、个人主义、人情主义。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定期对老员工进行考核,提高员工积极性,奖励奖赏条例,实行群众监管。同时,在事业单位应该按规章办事,杜绝以领导为标准的腐朽观念。使员工意识到唯有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有所发展,使员工能充分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从而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管理素质,从而促使单位形成按章办事的良好工作风气。
3.提高责任意识,落实责任制
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尤其是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固定资产的知识产权意识以及个人对工作的一种责任感。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自觉的维护单位的固定资产利益,遵守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把单位的固定资产当做自己的资产一样进行管理。同时要落实固定资产责任制,落实到个人,当遇到问题时,依照规定追究责任,决不能纵容。这样能强有力的保证员工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同时,也要提高单位领导的责任意识,以起到表率作用,同时,领导也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这样能更好的监督员工,更好的实行责任制。只有单位的全体员工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的顺利实施,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保证固有资产不流失浪费。
4.建立监督、评估机制,有效管理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必须要建立详细有效的资产评估制度,使得固定资产的评估工作有法可依,事业单位可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检查,比如至少要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了解固定资产使用和保值情况,如果出现国有固定资产流失情况,要深入调查原因,分清事故责任,按照制度严肃处理。当需要购置固定资产时,要提前做好评估,从已有资产的功能覆盖和使用价值进行评估,避免重复购置或购买后闲置。只有对固定资产变动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科学合理的设置事业单位内部各个职能机构,也是保证整个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效开展的有力措施。
四、结语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与民生息息相关,面对经济日益发展,法制不断健全,人们的认识的不断提高的社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也更加严格,只有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规范工作流程,建立高效的评估机制,才能充分而发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价值,使固有资产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很好的实现自身的保值与增值。
参考文献:
[1]江勇.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时代金融,2013.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方法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特点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资产组成的重要部分,对其进行的财务管理也需有不同的管理方案,概况来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有如下特点:第一,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关系广泛的组织工作,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单位的每个部门都涉及不同数额的固定资产,其管理必须由所有使用部门共同参与管理。而且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较强的技术性工作,其折旧计提、减值准备等业务都需要过硬的会计处理技术,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熟悉计算机财务软件操作,能够为财务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第二,固定资产核算涉及科目复杂,限制条款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用于科研、行政管理,单位价值较大,占用巨额资金时间长,不可能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满足对固定资产的需求,因此来源渠道广泛,有购置、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更新改造、以非货币易换入等,增减变化方式也繁多,具体核算涉及的科目种类和层级都很多,整个过程较复杂、繁琐。但固定资产核算又必须遵循众多税法及会计准则的规定,并不是可以随意调整的,业务处理有严格的程序。第三,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略带有行政色彩。因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配置领域多为非生产性,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其使用目的在于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效益,服务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所以其购置与补偿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的事业经费预算支出,主要是财政拨款的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不提折旧,财务管理比较特殊。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管理不到位
很多事业单位领导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够重视,制度体系不健全,核算流程和会计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具体操作缺少明确的制度约束,人为主观变动较大,固定资产管理无章可循,使得财务核算失去连续性和系统性。而且价值管理和实物管理相脱节,重购买轻管理,部门设置不清晰,管理责任不明确,出现多重管理的混乱或无人管理的漏洞,资产流失严重。
(二)固定资产账务处理不规范,核算方法不科学
财务人员在责任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往往缺少高效管理固定资产的动力,在设置账户进行核算时,会自作主张减少固定资产明细账的设置或不进行减值、计提折旧等工作。有些单位虽然账目设立较完整,但工作人员管理水平低、综合业务能力差,处理过程极不严格,科目使用不规范、不合规,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不够科学,不符合配比原则,虚增了事业结余,使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明细账不能正确反映固定资产全貌,形同虚设,总账金额与明细账长期存在偏差,给审计、监督带来不便,也增加了不相关成本。
(三)固定资产闲置浪费、配置不当,使用效率低
目前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允许企业将自己认为属于同类的物资纳入管理范围,这就促使很多事业单位为获得较多的财政补偿,将公桌椅、沙发等简易办公设施及许多非必需购置的设备,大规模购入并在固定资产中核算,与其他无异议的固定资产相比,界定范围不尽合理。而且由于没有合理统一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缺乏整合机制,从局部小团体利益出发,追求小而全的固定资产配置模式,不考虑资产的实用性,造成资产闲置,利用效率甚低。
(四)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统一性
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到众多部门的一系列活动,需要各部门协调统一,最大程度地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但国家包揽的投入体制助长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重投入、比规模、轻管理的错误观念,争抢单位共用设备等资产,基本不关注使用效率的现象普遍存在,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管理效率低下。
(五)缺少资产使用效益评估体系,资产隐性流失严重
因为事业单位主要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而且其各项活动具有非营利性、强调社会收益,不需要核算成本,因此也无需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只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不能真实、及时地反映出固定资产在各个时点的实际价值和期末净值,且该修购基金与固定资产损耗不存在直接比例关系,不能真正地起到价值补偿作用,同时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造成资产隐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落实责任分配制
只有在态度上有了正确的定位,才能促进财务管理的高效进行。因此事业单位管理层首先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战略地位,并引导全单位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相关负责人应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资产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能做到专属专职,管理人员权限界定清晰,责任明确,加强监督力度,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保证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科学使用,创造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借助财务软件,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手段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很多针对各个行业的财务运行软件,为了及时、准确、高效地记录和反映单位资产及其变动状况,事业单位应该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配置适合本单位的财务处理软件,力求实现办公自动化,减少人为处理程序,克服传统管理模式差错率高、信息闭塞、管理效能低等弊端。同时开发相关的系统功能,加强事前审查,查找风险因素,实现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实时核对账目,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监控,随时动态掌握其资产状况,提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
(三)各部门统一思想,调剂使用固定资产
各部门应从事业单位全局利益出发,摒弃小团体主义,加快资产配置与定额管理的实施步伐,统筹整个企业的资产需求配置。首先保证财务数据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然后以此为基础,了解事业单位资产存量情况和使用状态,摸清各部门使用需求,制定出合理的资产配置与定额标准,制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统一调剂使用办法,防止资产闲置浪费和你争我抢的混乱,避免固定资产的人为破坏和磨损,延迟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
(四)加强成本核算,建立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随着产业多元化的发展,事业单位已普遍认识到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内部成本核算和管理也成为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本费用意识,抛除对国家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心理,强化经济核算,对各项费用进行计算和归集,探讨科学合理的折旧计提方法,合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将固定资产折旧费用作为内部成本的主要费用之一,正确反映固定资产的运行状态,促进责任人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利用。
(五)完善资产评估体系,减少无形和隐性损耗
固定资产损耗包括有形和无形损耗,减少有形损耗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开展财产清查,在全面摸清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状况的基础上,严肃职工纪律,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来实现。对违反固定资产管理规定,造成固定资产损失浪费的,追究责任、严惩不贷。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则需关注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学习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陈旧落后的设备,聘请技术人才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高新技术设施的使用效率。而固定支出的隐性损耗则需通过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制度,科学进行成本、计提折旧的核算等财务操作,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状况和使用状态。
参考文献:
1、吴萍.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意见[J].财经界,2009(2).
2、贾列梅.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路[J].经济师,2009(6).
3、曹颖萍.论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J].中国林业经济,2009(4).
4、许彩玲.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09(6).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制度;会计控制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总资产的一部分,它为事业单位相关工作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我国,由于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忽视,由固定资产引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日常工作的开展。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目前急需落实的工作,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中,会计控制是最主要的手段,怎样进行相关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由于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倾斜照顾,因此在企业的相关制度落实和管理上还存在漏洞,占单位总资产比重最大的固定资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单位领导忽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一方面是单位进行日常工作的重要物质条件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忽略,对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十分不利。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信息不明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由于一直以来只重视对固定资产的购进工作,而相对忽略已购进的设备或资源;同时,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报账习惯,在进行固定资产信息登记时,有关工作人员未能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料,导致单位内部固定资产资料的不完整或不真实。另外,在进行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时,事业单位并未能制定完整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从而导致相关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会计人员也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核对时,不能及时的得到相关信息回复,导致固定资产信息登记的滞后。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大量闲置,使用价值降低
固定资产不仅包括单位办公楼、仓库、职工宿舍、食堂等,还包括办公用品如电脑、办公桌;而在另一些事业单位中,大型机器设备构成了单位固定资产的一部分。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的购进是单位发展的需要,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事业单位购进设备等物资都是以原价大批量购买,因此单位每年耗费在固定物资上的资金就非常庞大,而在实际的事业单位发展中,相当一部分固定物资由于购买决策的不合理,缺乏实用价值,导致长时间的闲置,同时,大型设备未能得到专业的养护,相关物资未能得到合理的管理,经过一定的年限后,单位内的固定资产大部分都出现了一定的损伤,从而降低了其使用价值。
(三)对固定物质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健全
我国事业单位对固定物资上的管理意识并不强,在进行相关财务管理时,会计师和领导层把目光专注于流动资金的管理上,而单位内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机构设置也不完善,因此,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就很难展开,同时,由于机构不完整导致的各部门之间对固定资产管理职能和责任上的不明确,是事业单位面临的又一个问题,负责保管固定资产和进行固定资产购进的部门通常存在着管理主体权的争论。
(四)会计工作不到位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缺失
会计是主要负责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事业单位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的流动都受会计的把关控制,但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相关会计人员个人职业道德的缺乏,在进行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会计并不能完整的进行固定资产的统计审核工作,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另外,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和明确责任到人制度,财务部门的管理相对松散,在进行会计基础工作时,相关任务和公司资产的管理就不能够保证工作质量。
(五)资产分配和流失问题严重
事业单位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由此而引发的是单位对固定资产使用和分配上的不积极,在单位之间的资金流动中,固定资产的流动也是重要的一环,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各单位之间固定资产流动效率低下,因此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使用也相对较少;另外,由于事业单位在进行自办企业的发展中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直接下放和低价转让,使单位固定资产的总价下降,造成了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内部会计控制
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加大工作实施力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单位制定相关的制度方案推动固定资产的管理,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从制度建设方面来讲
加强事业单位相关制度和机构的建设和完善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最基本的措施之一,同时事业单位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充分了解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后,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才能够得到落实。
第一,事业单位要树立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正确认识。事业单位是推动单位内部工作的主体,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单位需要发挥主动性。由于我国事业单位长久以来缺乏对单位固定资产的正确认识,对固定资产只重视购进而不注重管理和养护,导致单位固定资产的流失。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前,事业单位要充分了解到固定资产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要重视对单位内部资产的管理,另一方面,在进行固定资产的购进时,要进行具体的实用性的分析,防止出现大规模固定资产闲置的情况。正确的意识能够推动事物的发展,事业单位形成了对单位固定资产的认识后,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案才能制定和执行,同时,领导层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的重视,有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者积极推进管理工作。
第二,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机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相关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能够明确管理职责。我国事业单位一直以来缺乏对单位固定资产的重视,导致相关的管理机构设置较少,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时,工作人员往往面临工作内容复杂,但工作人手不够的问题,同时,在进行相关职责的明确时,不同机构由于所承担任务的交叉性,在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上容易形成争端,从而导致后续工作的难以开展。事业单位加强管理机构设置,对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积极的作用,单位固定资产由于涉及到的内容多,资料信息繁杂,因此,在进行管理工作时,怎样进行人员的分配是最大的问题,管理机构在得到完善后,能够派出充足的人手完成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内部工作效率,对后期企业相关活动的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从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来看
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也需要相关会计人员做好核算统计工作,在建立一支负责任的财务管理队伍的同时,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是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
首先,财务管理部门要建立一支负责任的财务管理队伍。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由于其繁复性,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信息登记和会计核算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因此建立一支负责任的财务管理队伍,对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能够进行一定的分工,并明确责任到人,从而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工作失误的产生。会计核算是进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控制的关键环节,核算不仅要对固定资产的来源进行调查,同时也要关注固定资产的流向,这两项内容都是固定资产统计工作的核心,只有在进行相关核算工作后,会计人员才能够根据统计信息所展现的问题实施具体的举措。
其次,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是具体落实到相关会计工作人员身上的,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工作的质量。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会计人员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固定资产信息录入,资产流动的记录都是会计人员的工作范围。另外,会计控制由于其涉及到的工作环节很多,会计人员所要关注的重点也就越多,在进行会计预算和验收控制时,会计人员需要联合事业单位相关部门,通过对市场和单位发展状况的具体了解,进而开展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预算和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需要事业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工作,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会计控制工作的落实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推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都面临的问题,推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对单位的整体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索芳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09(11).
[2]朱桂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会计控制分析[J].商情,2013(4).
[3]刘丽娜.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J].现代商业,2010(1).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存在的主要管理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购置问题
固定资产的配置标准缺乏约束力与合理性,并且各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固定资产来源较为单一。致使其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审批懈怠;不同的行政单位所具有的固定资产资源、工作职责以及工作范围间的不协调性,在固定资产管理中这一现象也较为普遍。
(二)闲置的固定资产问题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长期依靠我国国家财政拨款来添置,部门需要是各单位添置固定资产的唯一根据,事业单位未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做出具体分析和论证。单从各单位部门的自身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在固定资产使用效益方面缺乏分析论证。而财政部门作为出资方仅关注经费预算安排,却忽略了对实物性资产的调剂与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作用,固定资产的重复和随意购置的现象严重,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固定资产的使用问题
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亦存在一定的使用问题,若建立的验收制度不够严谨,常会出现购非购需的状况,也难以追溯其责任。通常缺乏资产登记制度,则会造成资产使用状况不明增加资产管理难度。如不及时进行定期盘点,就易导致账实不符。对单位的移交和监交制度执行不严,进而导致资产流失、相关责任得不到落实。进一步增加固定资产定期维护检修的难度,资产使用寿命将会明显缩短。无严格的资产索赔制度,在进行资产的盘亏、毁损时,难以究明原因。
(四)未建立规范的资产处置制度
在资产的处置方面,国家有着明确的规定,应向国有资产管理、财政、主管部门加以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却未严格遵守审批报送手续,对资产的出售和转让过于随意,资产任意核销现象严重。个别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违规和报废处理未经相关部门审批,这会从很大程度上增加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
二、加强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的深层次障碍,应从其机制与体制入手
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深层次障碍,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行政和事业单位可采用各种不同方法,对固定资产的状态加以反映,定期报送明细表,也可按照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原值来计提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这不但能增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反映的真实性,同时也加速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
(二)确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督管理部门
健全并完善财政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严格遵守资产的配置标准,进行财产清查,全面充分了解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状况和存在,并据此合理调剂事业单位任务量,对不足部分实施计划性资产配置。
(三)强化执法监督和检查力度,完善资产监管机制
经济监督与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应建立增值保值与真实完整的监督重点,做到问题的及时发现、分析,并加以解决。明确单位的固定资产采购职责和出入库职责。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单位固定资产清查。及时解决处理资产清查中的问题,不断改善固定资产内控制度。
(四)强化固定资产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的时刻监控,单位首先应从资产的购置、验收及调拨与报废相关环节管理入手。并将事业单位的财政性的资金购置列入当年或下一年的固定资产采购计划中,遵循固定的财政部门审核程序,由政府或财政部门进行闲置资产的调剂加以解决。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固定资产的增值保值和单位固定资产情况,并以固定资产的完好程度、使用效率来衡定单位负责人的业绩、政绩。
(五)完善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制度
从动态的角度对事业单位的资产构成进行观察,其总在不断发生。充分掌握资产管理现状、结构、质量和数量,而建立完备固定资产清查制度,使其逐渐经常化、制度化。建立事业单位定期清查制度,至少在每年的年终实施一次全面资产清查与核对,并分析管理现状与资产结构,并重点抽查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加以核对,以达到账、物、卡相符的目的。确定事业单位离任核查制度的准确建立,如有资产管理者或使用者离任,要根据该项制度进行严格核查,保证资产的明确划分,预防资产流失,实现人账清晰。
三、结束语
强化固定资产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国有资产的增值与保值,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现象。本文主要对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从而达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有效管理的目的,以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作用,减少国有资产价值流失隐患。
参考文献
[1]王强军,孔岩.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J].中外企业家,2009(16).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医院 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112-02
新出台的医院会计制度加强和规范了医院的经济核算,提高了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为医院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新旧医院会计制度相比较有很多不同,其中医院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折旧问题、后续支出以及处置问题都发生了变化,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确认标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同样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取得的应用软件,如果构成硬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将该软件一并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否则,应将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二、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计量与核算问题
新制度未设置“固定基金”科目,但设置了“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事业单位取得固定资产时,应按照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金额,增加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并相应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对需要安装和不需要安装的应分别情况处理:
1.如果购买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时,根据所开发票,借记固定资产(买价款+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调试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同时根据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或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直接支付)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授权支付)。
2.如果购入的是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时,根据发票,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同样根据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或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授权支付)。安装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在建工程。处置固定资产时,应将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一并冲销。除了尚未付清租金的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余额或账面价值与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的账面余额相等。现举例进一步加以说明。
例如:2014年3月10日,乙事业单位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设备,(已列入经批准的项目购置预算),价款302500元,支付的运输费为3500元,均以财政直接支付方式支付。设备安装时,支付安装人员工资4500元,支付有关材料费用26350元,均以财政直接方式支付。3月底,安装完毕,可正常运行,交付使用。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在本例中,该事业单位3月10日支付设备价款和运输费时:增加在建工程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各306000元,同时,确认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和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各306000元。发生设备安装材料费和人工费的会计处理为:增加在建工程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各30850元,同时确认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和财政补助收入(项目支出)各30850元。3月底,设备安装完毕并交付使用时:增加固定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各336850元;同时,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和在建工程各336850元。
3.事业单位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取得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应当按照确定的成本增加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租金+相关费用),按照租赁价款增加长期应付款,按照两者的差额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相关税费)。按照实际支付的相关税费、运输费等列作当期支出,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记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支付租金时,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贷记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授权支付)、银行存款。同时,借记长期应付款,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三、新制度设置了“累计折旧”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的累计折旧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进行如下处理:对执行新制度前形成的固定资产(不包括新旧转账时转入“存货”的固定资产),应当全面核查其原价和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并对这些固定资产补提折旧,按照应计提的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对这些固定资产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按月计提折旧。
事业单位计提折旧的范围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家具、用具、装具。事业单位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包括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下月开始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下个月起停止计提折旧。事业单位计提折旧时,应当将计提的折旧冲减相关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
四、固定资产的处置问题
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时,通过“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核算,借记待处置资产损益――处置资产价值、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收到残值变价收入、保险理赔和过失人赔偿时,借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贷记待处置资产损益――处置净收入;处置毁损、报废工程中发生相关费用时,借记待处置资产损益――处置净收入,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处置完毕,按照处置收入扣除相关处置费用后的净收入上缴,借记待处置资产损益――处置净收入,贷记应缴国库款;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待处置资产损益――处置资产价值
总之,随着我国新医改和新财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的医疗技术和诊疗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相应地对于确诊疾病的硬件设施也就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和技术维修队伍,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快速诊断并加以解决。器械科、固定资产管理办公室应经常加强技术培训学习,建立固定资产考核指标体系,提高整体管理素质,以利于管好设备、用好设备、充分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更好地增强医院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是保持医院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进行卫生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使医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惠玲.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相关会计处理.财经界(学术版),2013(13)
[2] 朱萍.解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改革.会计之友.2013(32)
[3] 赵竹明,神瑞英.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确认和计量解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3(9)
摘 要 固定资产通常是指在事业型单位中所含有的一类关键性较强的资源。可以说,单位和企业不论是科技研发还是市场运作,其固定资产都能起到关键作用。此外,事业单位在平时面对自身的制度以及科技革新或者经济方面的发展时,其原本所具有的固定资产就成为了其实现企业运作目的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在一个事业单位内部所具有的资金结构中占了一大半。本文主要阐述了由固定资产产生的问题、信息化管理必要性和相关步骤。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问题 信息化管理 必要性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固定资产本身有多大的规模或者管理水平有多先进或者落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该事业单位的综合实力。然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告诉了我们,在事业单位内部就如何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是一门比较难的学问,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因此,事业单位现阶段有义务对问题进行重视,并且及时采取高端技术,如信息技术来进行更高效地管理。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产生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同一、完善和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
现在很多事业单位因为并未对固定资产在购买、保存以及实际投入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导致其出现了诸如所购资产无用、对于已有固定资产没有充分利用,以及在管理方式上存在不合理等弊端。可以说,很多事业单位没有遵守政府的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甚至进行采购的负责人员为了贪图一己私利而出卖单位的整体利益。在购置固定资产方面出现的问题还有:有私人、熟人等进行暗中交易和地下操作;或者在购置时没有考虑到实际需要,而盲目购置,产生浪费。
1.2没有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导致使用效率低下
现代事业单位在内部基本上是各个部门和单位相对独立,各为其主。而固定资产作为物质资源由整个事业单位所有部门共同拥有。这样一来,各个部门就会出于对自身的考虑而追求局部利益。以自身获利和方便为主,或者来讨好领导,提出使固定资产使用在自己工作领域等要求,在宏观上造成了单位的资源浪费和盲目使用。另外,不少未出现问题、仍能正常运行的固定资产被闲置,无法提供原本应有的使用价值。
1.3没有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账务处理存在缺陷
对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应该是一项对精确度要求十分苛刻的工作,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大意。但是,现在有很多中小型甚至个别大型事业单位在核算方面并没有投入一定的精力来重视,整体的核算也有失全面。另外,在核算时,部分单位没有完整的记账,无法弄清楚资产的储备量和去向;或者会计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等,总体而言,导致在账目上的固定资产无法对单位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和帮助。
1.4没有固定以及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的人员管理
我国目前的很多事业型单位都存在一个通病,那就是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所聘用的相关人员在技能上、知识上甚至道德上存在着大量水分。一方面是因为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来进行专业的管理,大部分都是从财务部门等相关地方找一些人员来进行兼职凑数。或者是在招聘相关人员时没有对其专业素质进行严格要求,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培训机制,致使固定资产在管理上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二、建立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利于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配置的合理
如果在事业单位内部实行信息化管理来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有效控制,那么能有效地综合相关资产的储备、使用、闲置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另外,还能使工作流程进行简化,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防止部分个人或者团体对原本信息不明的固定资产采取私自启用,也能有效地根据计算机所处理的信息和相关资料来对资源进行配置。
2.2利于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监督和控制
信息化管理对事业单位来说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并把成本控制在一个稳定值。而且还能够增强财务监管管理的力度,避免出现漏洞。对资产有了一个更加细致的了解之后,单位就可以在决策上降低盲目性,提升自身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效率。
2.3利于固定资产本身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
管理方式和手段一旦信息化,就意味着公开化,能让事业单位负责对固定资产进行监督和控制的部门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固定资产的情况以及走向,从而及时进行调控,确保资源本身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降低浪费率。
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步骤
资产信息化管理本身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因此,在启动之前就应该有一个计划,并且进行详细地制定,因此,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3.1组织和培训
信息化管理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人才,那么对相关人员的组织和培训就成为了贯穿始终的重头戏。在组织和培训的手段上,要讲求科学性和系统性。此外,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员,应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培训,切忌重理论、轻实践,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其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利于信息化管理其他步骤的顺利实施。
3.2项目的试点
(1)要根据原本固定资产的数据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个动态数据库;
(2)建立起专门查询的系统程序,并且考虑到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要尽量方便快捷,能成为单位决策的依据;
(3)要制订出一套管理工作的整体流程和规范,做到工作的各个步骤有据可查、有理可依;
(4)有相应的预警系统,能对资产所处的不利境况甚至受到的侵袭作出及时预告以及反应,减小损失程度;
(5)要在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内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增加其透明化,制约部门之间对于资产的使用权利。
3.3推广及应用
任何软件、系统、程序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单位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且根据其运行环境、系统版本等实际操作状况进行不断的测试,不断进行改进。之后可以向内部范围内甚至外部进行推广。
四、结语
事业单位想要获取最大利益,那么就必须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最高效的管理。因此,如果再采取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如人工管理、手工记账等,那么不仅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失误,更会严重影响单位的运行机制,拖住了发展的脚步。所以,单位有必要对自身的资产进行信息化管理,提高自身的实力。
参考文献:
[1]陈丽梅.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海峡科学.2010(09):123-124.
[关键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07
[中图分类号] F810.6;F1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11- 02
固定资产作为事业单位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事业单位从事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事业单位应根据固定资产的特点,分析、归纳、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找到管理的薄弱环节,健全全面风险管控措施,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高效运行。本文主要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和管控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1 固定资产购置阶段的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固定资产规模大,耗资多,事业单位在购置之前应根据本单位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决策,建立固定资产预算制度,开展可行性研究,提出项目方案,报经批准以后确定项目立项。在固定资产购入验收过程中,事业单位应根据各种类型固定资产不同的验收程序和技术要求,制定规范严密的验收制度,并严格加以执行。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事业单位应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验收制度,购入或建成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必须根据合同、供应商发货单对其品质、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及其他内容认真验收,保证新增固定资产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计划的使用要求和采购或监造合同的其他内容,并出具验收报告。对大型固定资产需组织多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联合验收,必要时进行预算审计。对需要安装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需要初步验收后进行安装调试,安装完毕之后必须进行第二次验收,合格的才可以交付使用。未通过验收的不合格资产,不得接收,必须按照合同有关规定办理退换货或采取其他弥补措施。对具有权属证明的固定资产,取得时必须有合法的权属证书,对于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权属关系的手续以及相关证明材料,对这些材料必须妥善保管,并设立登记簿记录备查。
(2)取得固定资产后,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目录,列明固定资产编号、名称、种类、存放地点、使用部门、责任人、数量、账面价值、使用年限等。在此基础上,按照单项固定资产设立固定资产卡片,资产卡片在资产编号上应与固定资产目录保持对应关系,详细记录各项固定资产来源、验收、使用地点、责任单位、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便于固定资产的有效识别。对于固定资产卡片和固定资产目录还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复核,保证信息的真实完整。
2 固定资产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阶段的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操作使用是固定资产业务活动最主要的活动环节,为保证固定资产的平稳运行,实现固定资产安全、高效使用,事业单位应加强资产日常维护和使用操作人员培训。对于落后老化的固定资产,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部分具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与管理部门共同负责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制定完善资产维护与安全防范制度,将资产日常维护流程体制化、程序化、标注化,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风险,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还应与管理部门共同制定固定资产运行管理档案,并据以制订合理的日常维修和大修理计划,并经主管领导审批。固定资产维护应根据不同情况分类处理:①对于简单维护,可以由操作人员完成。②对于固定资产大修理,应由内部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必要时聘请外部技术人员或专业机构完成,大修理完成之后,经验收合格的才能投入使用。对于特殊设备或特殊岗位,操作人员在上岗前还应进行充分的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对资产运行实行实时监控,保证资产使用流程与既定操作流程相符,确保安全运行,提高使用效率。
(2)事业单位应定期对固定资产技术先进性进行评估,结合单位发展需要,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技改方案,与财务部门一起进行预算可行性分析,并经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对于需要更新改造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国家扶持优惠政策,加大技改投入,淘汰落后设备,不断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管理部门需要对技改方案实施全程监控,加强管理,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建立技改专项资金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
3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和淘汰处置阶段的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的目的是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及时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与存货等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量高、存放地点分散的特点,必须进行定期盘点。当固定资产逐步老化,达到其经济寿命,或出现技术升级、发生严重损坏等无法使用或不能使用等情况,就需要对这部分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事业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财务部门应会同资产使用部门和管理部门至少每年全面清查一次,明确资产权属,确保实物与卡、财务账表相符。清查开始前,财务部门应编制详细的清查方案,经过管理部门审核后进行相关的清查活动,在清查结束后,清查人员需要编制清查报告,管理部门需对清查报告进行审核,确保真实可靠性。在清查过程中发现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应分析原因,追究责任,妥善处理,报告审核通过后及时调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确保账实相符,并上报备案。
(2)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处置制度,区分固定资产的不同处置方式,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确定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和审批权限。保证固定资产处置的科学性和单位资产的有效运行。对于使用期满,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或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单,经单位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对该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对于使用期未满,非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或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注明报废理由、预计清理费用、可收回残值、预计处置价格等情况。单位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按规定程序审批以后进行报废清理。
主要参考文献
[1]熊政德.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策略分析[J].财会通讯,2012(2).
[2]陈家旺.浅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建议[J]. 财会通讯,2011(2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医院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03902
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及改革背景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改革的不断完善,相当多的事业单位的收支款项和内容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开始强化成本核算。原来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然无法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下面就以医院为例谈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现状及改革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院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但医院体制的原因,其会计制度基础、核算基础、财务报表都存在问题。医疗机构会计制度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财政部、卫生部2010年底,联合修订颁发了《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国家选择16城市试点,2011年7月1日执行,其他医院2012年1月1实施。此项政策的出台,促进了试点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很多,比如会计核算基础问题、固定资产价值偏高、净资产核算不当、成本核算问题等。下面就以医院为例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医院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医院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医院会计是反映、核算和监督医院资本运转及其结果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会计制度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会计核算业务活动,为各方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协助有关各方做出正确决策,从而保证医院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促使医院内部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医院的会计制度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2.1 医院会计制度核算存在问题
2.1.1 固定资产核算的问题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的两个会计分录反映的是相同的经济业务,却要分两次来做账,明显违反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原则和明晰性原则,也不便于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实核对的对账工作。不计提折旧这一规定,使固定资产的会计价值与净值,随使用时间的推移差别会越来越大。导致事业单位的“净资产”信息不真实,很容易对会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
2.1.2 无形资产核算的问题
首先,医院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缺少清醒的认识和重视,很多医院甚至没有建立无形资产管理机构,有些医院资产管理只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在清产核算时经常把无形资产丢在一旁,致使会计账簿没有全面的记载资料,核算摊销不正确。
其次,表现在会计核算和监督体系不健全。因为医院实行预算会计制度,普遍缺乏对成本监督与管理、成本会计核算的意识,它的核算程序和方法等核算体系与会计系统所具有的职能不相符。
2.2 医院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
医院财务报表是反映医院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概括性书面文件。但医院等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的本质和结构滞缓于这种事业单位作为独立法人的经济环境的要求,无法满足医院内部和外部各方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的财务决策,因此,改进及发展医院等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是财务报表体系不完整,在医院的会计报表体系中,没有编制现金流量表。通过编制医院的现金流量表,使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估该医院未来流进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该医院未来的现金流量。其次,财务报表对医院信息反映得不够全面,医院坚持的是“大预算”观念,不利于报表使用者从全局上掌握医院预算情况及财务状况,不利于财政监督,更不便于了解医院的资金运转情况等;医院的会计报表内容不完整,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财务报表不能准确、真实的反映未来现金流的信息。
2.3 医院缺乏内部控制意识
医院的自我控制观念在内部环境中起到关键作用,高度的自我控制观念是保证内控制度得以完善和执行的关键一环。许多医院的管理者缺少对内控知识的把握,某些领导甚至错误的以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立规章制度,没搞清楚自我控制体制是一种资金运作过程中的监督机制,自然也没有明确到他们自己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应担当的责任,错误的把内部控制当成上下级之间的管理手段,导致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应有的作用。同时,医院也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医院基本缺乏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所参照的是普通的财经规章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靠经验辅以简单控制,流程太过简化,问题暴露时没有统一的处理准则。
3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必要性探究
3.1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内容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房产管理;问题解析;优化对策;具体举措
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事业单位国有房产的管理运营体系的适配机制也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呈现良性、协调、稳定的格局态势。然而在国内房产市场经济冲击以及国内市场经济产业阶段瓶颈的综合影响下,现阶段事业单位国有房产管理体系还普遍存在着房产管理实践水平有待提升、资产产权监督机制尚需完善、房产管理整体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集中典型的阶段性问题,这些尚未妥善解决的问题已经很大程度上制约影响了事业单位国有房产管理运营体系的安全、稳定、协调发展。
继续坚持倡导切实灵活、集约多元运营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要求指引,深入理解上级领导部门联合制定的原则性指导方针,持续深化切实灵活、多元集约的管理方法模式的建立构筑,扎实有效地进行国有房产运营管理适配机制的细化改进,适时有效地完成事业单位国有房产运营体系从宏观到微观的功能转变。
一、进一步细化完善国有房产清点统筹的流程机制
1. 规范国有房产产权管理的二次经营收入统管
鉴于国有房产通过对外出租、内部盘点、合作经营等途径方式进行的二次商品化经营,相关领导管理层需要切实负责地进行二次营收统一管理的方针细则制定、相关执行管理人员的分配安置以及组织建立房产产权管理咨询反馈小组等途径方法的创设推进,有力夯实国有房产产权管理的二次营收的统筹管理。
对于涉及国有房产的闲置房屋、机关学校、工作站点等既有房屋资产,要立足实际、开动脑经,及时组织摊派相关人员进行房屋清扫整理、布置维护、张贴承租广告等等。相关执行管理人员务必迅速踏实地进行市场调研、承租业主联络沟通、租价商议,努力将国有房产的二次经营做活、做大、做强,咨询反馈小组成员需要踏实认真地协助执行管理人员进行同步工作的展开推进。从而为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增添丰厚扎实的物质收入,进而让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共享资源、同分收益。
2. 努力提高国有房产产权经营管理的服务水平
国有房产在统筹管理的过程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摩擦、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对于可能出现经营风险的进行防控就显得关键而必要。鉴于此,相关领导管理层应当及时迅速地创建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模式的企业化统筹管理,通过一系列有效提升国有房产经营自的合理举措,充分发挥执行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度与实践创造性,同时需要合理分配相关管理人员的权属责任,做到首问负责、责任到人,还要及时确立物质精神奖惩适配机制,对于在国有房产管理运作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集体要给予适时嘉奖,勉励激发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一系列有效系统的途径手段的创设实施,稳步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集约多元、灵活切实的管理服务水平。
3. 持续加强国有房产产权管理机制的细化创设
一方面,相关领导管理层需要及时切实地健全完善国有房产统筹管理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对一些颁布出台已久、明显无法适配指导现阶段国有房产经营管理的规章法规进行及时更新修改,同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新法规、新制度的跟进,侧重颁发《国有房屋租赁管理制度》《国有房屋产权管理条例》等具备针对性、实效性的细则条例;另一方面,相关执行管理人员需要扎实牢固贯彻落实相关上级领导制定推行的规章细则,进一步加强巩固房产资产执行操作的流程步骤,譬如房产清理、故障排查、债权盘活,并严格依照公开透明、公正平等的基本原则进行整体指导,从而稳步扎实地提升国有房产产权管理机制的实效水准。
4. 协调统筹国有房产产权安全管理的实时核查
相关领导管理层务必及时迅速地规划分配国有房产产权安全管理的各自责任与具体义务,对于既存的集中性安全隐患,要做到“统一分配、小组协同、及时排查、迅速解决”,从而牢固有效地降低国有房产产权安全管理的安全隐患发生系数,迅速提升房产产权统筹管理的协调、稳定、高效。
首先,国有房产的产权管理层需要严格依照相关规章细则的规范要求,对于使用人、承租者提交的房产租用申请进行及时合理的审核,对已经被划定为具备高危险隐患的相关房产,应当及时向使用人、承租人进行解释说明,并及时组织相关技术维修人员进行修缮维护;其次,需要严格依照相关房屋产权规章细则的规范要求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既定规划,加强对国有房产的建筑物寿命测查,严厉打击故意损害国有房产、肆意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恶劣行为;第三,加强国有房产安全管理的实时测控,组织专人进行小组巡查,对于发现的隐患问题,要及时进行针对处理、妥善解决,并上报主管部门进行记录备案。
二、持续强化巩固国有房产统筹管理的执行操作
1. 严密规范事业单位固定房产执行管理的各项章程制度
事业单位的相关负责领导层需要及时创设指挥统筹小组,细致划分小组成员的各自权属,同时需要设置固定房产的下派管理机关,依次包括总务科、财务科、纪检科等主要部门,并扎实落实首问责任、责任到人的基本制度。
进一步强化推进固定房产总账、一级账目、二级账目的细化分类统筹审核,将依照规章进行采购的房产物资进行及时入账,严格规范固定房产的定期有序核查、清点、归纳,力争做到帐表清晰、条目明了、细则规范。同时需要加大固定房产岗位负责制的监督审核的执行力度,及时迅速地完善具体固定房产的经营收支反馈报告的基本制度,对于严重违规操作、、懈怠审核的相关部门人员要给予批评处罚,并严格追究相关负责人员的具体责任,从而从制度规则层面牢固夯实国有房产固定资产的管理基础。
2. 规范内部固定房产经营转移的流程操作
对于国有固定房产的清点经营中,相关领导管理人员务必严厉盘查审核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之便进行固定房产挪用转移的违规现象,进一步规范内部房产经营转移的操作流程。
一方面,上级主管要严格审查下级部门提交的内部房产转移经营的申请报告,对于涉及对外承租、合作经营等关键环节需要进行小组会议集体讨论,在决定同意批复之后方可进行签字盖章;另一方面,固定房产的管理部门需要对申请单位所填写的房产转移单、账目帐表进行统一复查,申请使用部门与固定房产管理部门需要在固定资产转移单上进行同时签字,同时在单位内部进行房产产权交接手续的办理之时,上级主管务必下派监督人员进行现场记录监督,并将房产产权转移后的手续协议进行备份登记,并及时上交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翻阅审查,做到多重保险。
3. 细化国有房产转让管理盘点的推进步骤
首先,申请房产转让的部门需要及时向相关主管提交书面申请报告,同时需要将报告副本交付财务主管部门进行资产评估与审核,当上级主管部门通过研讨同意批准之后,申请部门方可进行固定房产转让的盘点清理;其次,申请单位在进行房产清点整理之时,需要邀请财务主管门、房产使用部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三方的代表进行现场的共同监督,从而实现房产转让管理盘点的公正、公开、透明;而在完成房产转让的现场清点之后,相关上级主管部门的代表人员需要再次进行现场房产、物资、设备的清查登记,制作账目帐表。而以上三方确认房产转让清点的合法规范之后,则需要最后进行签字确认,此时财政主管部门需要将房产转让的评估总额及时入账,并制造一式三份的纸质细目分别交付申请方与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存档。
三、兼顾优化国有房产统筹管理体系的整体效益
一方面,事业单位国有房产的领导管理层应当及时健全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运作模式,进一步引入专业集约的固定房产运作管理的基础系统,迅速有效地提升对事业单位固定房产的产权档案、折旧细目、盘存资料的实效管理水准,并通过借助计算机网路平台的辅助优化,灵活便捷地将一系列国有房产第一手信息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分类、统筹存档,从而大幅度提升改进制度化、系统性、组件式的的国有房产管理机制的整体效益,从而为事业单位国有房产运作管理的拓展纵深创设积极有效的辅助条件。
另一方面,相关领导管理层面应当与时俱进地更新既有的运作管理理念,坚持实事求是、合理切实的应对策略,进一步加强对事业单位国有房产运作管理体系中的财务计划管理、预算资金管理、财务活动分析等关键基础作业环节的监督考核,同时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的投资力度,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实践技能的集中指导、针对培训,快速提升拔高相关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企业责任感以及应用技能,逐步减低、减少财务计划管理玩忽麻痹、预算资金管理松散懈怠、财务活动分析流于形式等一系列失调现象问题。同时更要以职工利益诉求为本、效益为重,持续提升职工群体的薪资福利保障水平、稳步改善企业单位的整体经济效益,进而激发提升员工群体的工作热情、探究实践意识以及企业责任感,进而有力助推事业单位国有房产运作管理机制的及时高效的调整优化。
四、结语
事业单位国有房产的管理机制作为一项具备制约性、协调性、辅的步骤程序化工程,在整个事业单位国有房产运营体系中发挥着调节改善的关键效用。从保障国有房产的资产安全以及整个事业单位系统稳定协调运转的基本前提出发,持续深化切实灵活、多元集约的国有房产管理方法模式的建立构筑,扎实有效地进行一系列房产管理适配机制的细化改进,持续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继而稳步提升国有房产运营管理体系的综合竞争力,最终有利助推事业单位运营系统稳定、科学、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1(5).
[2]李玉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浅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12).
[3]赫侠.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创新研究[J].投资与合作,2011(14).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5.06.031
财务管理工作属于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事业单位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但是,我国目前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并没有与时展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新财政体制下,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1.1 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是其自身发展的要求
事业单位是我国各项管理职能的承担者,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也主要依靠财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直接与国家财政的资金使用情况挂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能够促进国家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全面跟进社会主义发展客观需求的表现。只有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顺利进行,才能够有效发挥财政的作用,让财政收入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2 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仍旧采用旧的传统的管理措施,缺乏灵活性和严格化,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在财务管理中还存在职权交叉,不按财经法规办事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使得事业单位必须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
1.3 进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符合人民民主和科学理财的需要,切实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落实到工作实处,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科学、民主理财的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还能够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
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
在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最明显的不足之一就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事业单位是国家公共部门的重要机构,属于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部分,不存在其他商业企业的赢利经济压力。因此也就导致了事业单位对资金的管理工作不是足够的重视,财务制度不够严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挪用情况较为严重;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对坏账、呆账的处理工作不够完善,对应收款项不及时督促,造成呆账、坏账的现象,给国家的资金的使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2.2 预算管理薄弱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且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法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为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提供活力。然而目前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却十分薄弱,单位预算管理不系统、不科学,存在着随意扩大开支范围,定制模糊的开支标准,预算审批制度不规范,资金的转移与挪用没有受到严谨的制约与管控。一些单位将应纳入单位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一并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导致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混乱,预算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预算编制与财务管理执行的分离,资金的用途被随意地分配,使得单位的财务决算不真实,不少单位年终决算与预算脱节,无法体现出预算管理的财务使用规划与管控作用。
2.3 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固定资产的管理占很大比重。部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予以重视。财产的清查制度不严谨,甚至存在多年不进行实物盘点,无法及时地把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纰漏,导致固定资产丢失、损坏现象严重。另外,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责任制不健全,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地进行解决,财务管理权责分化不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资产挪用未经审批便擅自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报废和变卖不按照财务管理流程操作,不按规定程序报批。
3 针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改革措施
3.1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当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为了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科学地进行,我们必须要注重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财务工作人员互相牵制的制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公款吃喝、权力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在应收账管理项目中,要定时对应收账项目进行关注和跟踪,要提高对风险的警惕性,避免呆账坏账的出现。在票据管理方面,要加强对票据的严格管理,严格控制,避免“打白条”事件的出现,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2 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就目前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而言,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预算开支准确定位,提高预算的准确度。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单位性质来做出具体的预算。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也是预算管理的首要工作环节。预算编制应遵循精细化和严谨化,并且要规划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程序。第一,要对单位内部历年来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分类整理,形成可存储、检索的信息数据库;第二,结合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单位业务开展需求对公共经费、项目经费、人力经费进行详细的预算管理,严格区分资金的支出项目类别。并且在执行预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预算资金到位,不能随意挪用预算好的项目资金,对预算资金的支出做出严格的控制。
3.3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要注重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加强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工作。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中要摒弃以往注重资金而忽视实物管理的状况,事业单位的领导应当注意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单位的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进行严格的科学化的管理,并且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严格的控制,做到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对借款进行及时追缴,对存款隐蔽收入进行严厉的处罚,对、占用公物等情况进行严格管理,以此来确保国家固定资产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4 提高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确保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进行的一个关键就在于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因此事业单位必须注重财务人员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在进行财务会计人员的选拔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之外,对其沟通协调能力水平也要进行关注。单位应当组织财务管理培训活动,鼓励财务人员参与专业知识的交流活动,使财务人员知识结构水平得到较好的优化,使财务人员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当代金蝶、用友等一系列的专业性财务软件的开发,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提高现代化理财工具的运用,逐渐为事业单位组建一支专业化、年轻化以及现代化的财务会计管理队伍,使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4 结 论
总而言之,在我国的新财政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改革,应当立足实际,与国家的新制度相适应,与时俱进,对其内部的结构进行优化、革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成效,才能确保我国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萍.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探析――基于财务管理改革新视角[J].会计之友,2012(12).
[2]何瑛.试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4).
[3]袁金玲.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4(43).
[4]姜雪莲.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市场,2014(6).
【关键词】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优化策略
一、前言
为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改革要求,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完善会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暴露出诸多问题,特别是“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会计体系不完善”、“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强调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笔者看来,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建设,应以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完善会计体系、健全会计科学、创新会计核算等举措,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因此,以发展的视野看待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深化政府会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优化政府会计体系,强调推进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更好地提高公共财政管理水平。首先,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有的尤为重要,以契合新时期会计工作建设的需求;其次,基于政府公共管理理论,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制度有了新要求。特别是在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领域,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体系。如何确保财务体系的科学性、规范化管理,需要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建设夯实基础。
2.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新时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基础
对于预算会计管理而言,其本质就是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以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改革的进程中,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域,强调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的预算会计体系难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全面、有效反映,过于强调预算的执行情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但随着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总预算与预算进行了合并,优化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提高了社会对公共财政的监督管理。
3.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是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管理水平欠缺的现实情境,强调依托A算会计制度改革,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科学执行,进而有效解决现行制度中存在的不足。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的改革之后,应贯彻落实相关制度,提高预算会计体系的科学性;其次,以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提高预算管理能力、优化财务管理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实需求,进而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制度改革,一直是改革发展的重点,强调优化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就实际来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存在“设置不合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存在的不足,影响内控管理改革的进程。因此,在笔者看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科学性不足:预算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不足,资产难以实时管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中,多采用“实付实现”制度,这就导致财务会计信息集中,审核多以年度预算为主。这样以来,既难以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长期资金进行有效监管,形成监管空白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决策效果。对于很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对固定资产等的管理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这就处理,进而出现单位固定资产流失,或价值“虚报”等情况,这就造成固定资产价值无法在预算会计报表中真实体现。与此同时,单位对资产的实时管理不足,导致财务信息更新、反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出现,弱化了财务报表的完整性、科学性。
2.体系不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影响会计工作的开展
就目前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一般由收入支出表、资产负债表等构成。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现有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全面而有效反映。首先,在预算会计报表不完善,难以对预算会计信息形成规范的报告制度,进而导致单位领导难以基于报告对资金流向等信息的全面了解;其次,报表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从会计报表而言,会计报表中的信息反映存在重复性,且财务数据交叉,进而出现资产总额、负债等的“虚增”,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影响;再次,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到位,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进而影响预算会计报告体系的优化。
3.设置不合理: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难以形成有效的财务反映
随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推进,在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之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学的优化与调整,是适应新制度的内在要求。但就实际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学设置不合理,在新制度的实施之中,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首先,国库集中首付制度等的实施,强化了对财政资金流向管理的转变,而会计科目未能及时调整,进而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其次,现行会计制度缺乏了资金来源的变化,进而导致资金预算在预算会计中的真实性。因此,如何在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优化会计科目设置,提高财务管理的实效性,是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要求。
四、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应对措施
基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建设,是以发展的视域,抓住改革发展的契机,以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会计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适应多元化的新环境。在笔者看来,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建设,关键在于完善预算会计制度,健全会计预算报告体系,优化会计科目设置,进而深化改革发展。
1.深化资产实时监管,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
新的改革环境、新的制度体系,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深化改革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以创新发展的思维,完善会计核算内容、创新会计核算方法,都是提高会计核算科学性的重要内容。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会计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也进一步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性。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对长期资金的有效监督,抓好固定资产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处理中,应严格依照会计准则,避免固定资产流失或“虚报”等情况的发生,确保在预算会计报表中,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体现;其次,资产管理是全面深化实时监管,确保财务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及时反馈,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提高财务报表的完整性、科学性,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工作基础。
2.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明确预算会计目标管理
在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要以发展的视域,紧扣制度改革,逐步完善预算会计报告体系,以适应新的环境。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制度,紧扣预算会计改革要求,这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建设的重要基础;其次,预算会计报告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一是要立足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在内容统一、完整的前提之下,建立与国际预算会计制度相接轨的会计制度,从而实现规范化、统一性管理;二是优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从本质上打破行业壁垒,进而提高会计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建立科学的核算方法与体系;再次,强化预算会计目标管理,提高预算会计的有效性。一是要做好预算外资金、财政拨款的分类,并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细化;二是要完善制度建设,在现金流量上,建立权责发生制,进而提高制度的约束管理;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有效性。在预算编制中,应明确职责,明确部门分工,通过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3.优化会计科目设置,形成有效财务反映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为确保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财务情况,应对现有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并进行科学细分,进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制度要求;其次,适应新的制度要求,一方面要对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制度进行修订,并对新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创新,重新设置收支类账户,并对结算项目进行细化;另一方面,对固定资产等的核算,要进一步有优化,并将“基建”进一步纳入会计核算之中,而不是简单的每月汇总纳一次,进而建立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再次,消除财务数据交叉问题,严格控制资产总额、负债等的“虚增”,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所造成影响。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深化会计工作建设,是基于内控管理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强调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之下,建立健全会计体系、创新会计核算方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改革发展的视角看待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建设,应以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为契机,坚持以创新发展为驱动、以优化调整为抓手,夯实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基础,推进会计建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黄清淦.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江苏商论,2012(12).
[2]李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分析[J].商,2014(13).
[3]吴毅青.浅谈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行政,2013(07).
[4]韩晓丽.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经贸实践,2015(01).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审核 财务管理
财务审核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对提高事业单位各项经费的使用效率有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审核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事业单位要深化改革、贯彻落实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事项、充分发挥财务审核工作的作用,并对各项费用的审核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提升财务审核水平。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事业单位在修订财务管理制度方面不够及时,不能很好地跟新制定的财经制度相衔接,无法适应单位的变化和制度的执行情况,财务管理制度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这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权威性。二是没有严格执行财经制度,缺乏财经纪律观念,办事往往凭经验、凭习惯,不遵循程序、不遵守规则。三是一些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支票、发票管理制度,对支票、发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即使有相关制度也流于形式。四是财务工作连续性不强,会计往往跟随领导的更换而更换,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财务管理工作的波动性增加、乱账现象频发。
(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甚至有的单位还没有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财务审核工作由一人兼职。会计人员配置与岗位设置不科学,导致职责不够明确、业务交叉过多。对会计工作没有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有一定数量的单位没有内部审核机构,更多的情况是有制度不遵循,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将制度“挂在墙上”,内部监督作用无法发挥。
(三)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事业单位往往忽视预算编制而重视预算收支,导致现有资金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少数管理人员认为财务管理无非是“要钱―花钱”的过程,没有深刻认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这就增加了预算推行难度,导致财务决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执行预算过程中,开支范围被随意扩大,资金用途随意改变,做不到专款专用,资金使用情况没有及时跟踪审计,预算考核也只是简单应付,最终导致诸多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货币资金管理存在的漏洞,威胁着资金安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出纳、会计分离不明、岗位互串的现象,出纳工作缺乏严格的监督,库存现金也没有定期盘点。公款私存、白条抵库的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固定资产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设备、设施闲置严重等,有些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固定资产的验收工作流于形式;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也不到位,实际资产与账面资产不符、明细账与总账对不上等现象常出现。
(五)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国家投入,对于向事业单位提供的资产,国家不要求偿还和分享获得的利益,而是交予事业单位管理。事业单位在争取国家财政资金时表现非常积极,在提高资金使用率方面却研究不充分,造成资金缺乏有效监督,资金使用的管理比较薄弱。例如,少数单位超标购车、公款吃喝等超支浪费现象严重。
二、事业单位财务审核工作的创新措施
(一)创新预算符合性审核工作
预算符合性审核是对资金支出的审核,以保证支出在年度预算的范围内。预算决定财务支出。因此,做好财务审核工作的基础是要有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将各项支出进行细化,没有预算就不能支出,贯彻落实“先预算后支出”的原则。事业单位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合理的财务制度,对办公支出预算、设备支出预算、会议支出预算、员工工资津贴支出预算等进行符合性审核创新。例如,设备支出预算符合性审核要依据第三方机构给出的专业性意见进行预算符合性审核,由于财务人员对设备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把握,只有加强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才是创新预算符合性审核的突破口。
(二)创新资金计划性审核工作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力度上对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要求,事业单位只有创新资金计划性审核工作,才能满足各部门工作的需求,除了落实资金使用计划,还要建立完善的计划外资金支出审核制度。事业单位的年度经费计划是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安排和财政部下达的年度财务预算来制定的,年度经费计划要详细制定,它直接反映单位经费开支情况,也能体现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加强对计划内资金支出的监督是资金计划性审核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同时,要建立健全计划外资金支出的制度和程序。另外,资金计划性审核还要关注零余额账户等的实施情况,各项开支要严格依据财政单位资金二度使用计划。
(三)创新资料完整性审核工作
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大部分要以原始凭证为依据,还需要一些相关资料作为原始凭证的补充,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更有力地证明财务支出合乎规范。但不同财务支出对原始凭证及相关资料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事业单位要在创新资料完整性审核方面多下功夫,从而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效果。例如,科研院所的财务支出与其他事业单位差别很大,研究机构在大型装备购置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书面合同是其付款的一个重要依据,创新的关键就是加强审核原始明细账目,并签订书面合同,因为购买设备的单价、数量、支出等都要通过书面合同和账目明细来反应。
(四)创新支出符合规定性审核工作
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审核要在遵循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审核工作的方式方法,保证各项支出更加有理有据。创新事业单位财务支出合规性审核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要细化和执行会议费、差旅费、餐饮车辆费用的标准。二是购置设备费用支出要听取第三方的专业意见。同时,还要创新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内部控制审批制度,使得业务流程、审批程序、权限等在规定之内。
(五)创新支出范围合理性审核工作
支出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经费的支出范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因此,创新财务支出范围的合理性审核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判断财务支出是否超出范围。事业单位财务支出范围合理性的审核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与本单位的工作任务没有关系的属于不合理范围。二是不归本单位支出的属于不合理范围。三是超出本单位财务支出规模的属于不合理范围。不同事业单位的经费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但对于针对性项目经费的支出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不能挪用与之无关项目的支出,严格项目开支的范围。
三、结语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审核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也必须进行创新。各事业单位只有立足实际,创新科学、合理的财务审核制度,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各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资金使用效率。
(作者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孙丽B.浅议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改造[J].现代商业,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