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16:5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思想道德大学生就业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
1、 考试舞弊日趋严重。
大学生作弊的现象在大学里已经是无争的事实,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和论文等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已经习以为常,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超,如运用高科技手段作弊,雇佣“”代考等,他们完全忘记了学院的规章制度,忘记了道德对他们的约束。
2,大学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严重
毕业生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关于将来就业意向的初步约定,对于双方的基本条件以及即将签订劳动合同的部分基本内容大体认可,并经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就业部门同意和见证,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高校、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即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是编制毕业生的就业计划和将来可能发生违约情况时的判断依据。现在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署协议以后随意违约,给学校很坏的影响也严重影响用人单位的生产及管理,也使其它未就业同学失去了公平的竞争机会!
3、 友情淡化,感情不专。
大学生离开亲人来到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有结交朋友的迫切愿望,但在校园中大学生的孤独感比较严重,主要是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缺少诚意,使友情淡化,为一点小事大动干戈。
4、 网络中的道德缺失。
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不像现实世界中有和法纪部门的约束和管理,在其中基本上没有系统的法律规定,很难做到严格审查和责任追究,网络道德规范也是非强制性的,只能依靠个人的道德信念来维持,网络上的人是否遵从良好的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
5、公德失范,审美情趣错位
大学生公德失范主要表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厕所里,清洁人员特地在便池边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时往水池和便池里扔烟头、纸屑,引起堵塞;电影院银幕上醒目地出现“请勿吸烟”的提醒语,可仍有人吞云吐雾;候车室,有人对痰盂视而不见,仍随地吐痰,甚至还吐口香糖,使地面龌龊不堪。乱刻乱画、破坏公物,上课接电话、发短信,在宿舍玩牌、喝酒,在外通宵上网,夜不归宿……一些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已经发展到拐骗偷盗的犯罪边缘(偷盗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捡到别人的东西拒不承认),损人利已反而怡然自得。一些学生误将庸俗、调侃当作美来欣赏和追求。
二,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原因
现代性带来的影响之一是电子信息、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这使得起源与不同民族、种族、地域、的各种文化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碰撞,行成了“多元文化”、“多元伦理”的文化繁荣景象。由于宗教文化、东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实用文化、享乐文化、拜金主义等各种文化思潮所奉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使大学生在选择道德取向时出现了混乱和迷茫。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的形成期,道德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限,蜂拥而至的多元伦理、多元文化,直接削弱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的核心地位。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经济理性”、实用主义成为部分大学生判断、选择和决定一切事情的唯一标准。他们往往根据市场,而不是自己的特长选择专业和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哪个专业有市场,哪个专业使用,他们就选哪个专业。同样,在上学期间,他们也是有选择性的学习那些他们认为实用的技术性课程,而对那些增强他们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文化课程则采取能逃就逃或置若罔闻的态度。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对经济的适用,更加重视实用型的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可以说,重“技能教育”轻“道德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弱化高校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使命,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三、以就业为切入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一)以就业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依据
以就业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易于引起学生共鸣。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每个大学生都将随着四年学业的完成而最终走向社会,就业问题成为其关注的焦点。明确新角色的要求并做好相应的准备,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置身于市场经济浪潮和经济全球化海洋中的当代大学生,很多人上大学的目的是功利的,即上个好大学、学个好专业,将来找个好工作。如果高校也把眼光盯在功利、短期效用和单纯的工具理论性层面上,就很容易造就单面人,显然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就业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则既能够契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又能够消弭其忽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缺憾,进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以就业为切入点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1、强化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意识
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没有确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反映到就业心态上,不少大学生青睐待遇优厚、社会地位优越的工作,不愿意选择基层、艰苦的工作;反映到就业结果中,出现了一些人到处找工作,一些工作无人做的错位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用人单位在人才标准的选择上越来越倾向于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重;在工作要求中越来越需要员工从基本工作做起。这种供需矛盾已经成为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消除这种反差,关键是使大学生明确就业意识,认识就业需求。既然大学生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那么,高校就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就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就业服务工程,重视在大学阶段进行全程性的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在培养就业能力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责任心、敬业精神、讲诚信等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和今后事业的发展。
消除这种反差,离不开大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因而需要大学生和社会共同努力。大学生要自觉利用周末、寒暑假和毕业实习,深入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自觉做好就业准备;学校要紧紧围绕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这一主题开展教育活动,使他们从自我为中心的择业观束缚中解脱出来,主动去适应新形势需要。用人单位也要通过招聘会、讲座、报告会等形式,让大学生把握用人标准,以使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更加符合企业要求。通过三方共同努力,大学生才能够真正从就业需求角度,自觉做好与就业相关的思想道德准备。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科目。通过教师课堂授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思想道德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即,教师提出教学主题,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比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一种比较客观、科学、理性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的潜意识之中,一个阶段过后,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情景剧表演,即,教师给定题目,学生组建团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故事,展现出符合大学生良好形象的道德行为。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到道德修养,需要时时刻刻在身边学习提高。
(二)校园文化活动多彩化
高校的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可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术讲座,把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其中。学校的感恩教育、意志教育、明礼诚信教育、举止文明教育、国学素养教育,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好的引领作用。高校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西部支教服务活动,让学生进入社会中去,提升自己素质能力。
(三)网络媒体模式新颖化
网络媒体具有高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也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内容大的优势。高校应注重对网络媒体的利用。利用网络拓展德育空间,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需要,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新颖化,更快捷更高效的进行道德素养教育。例如建立微信、微博、QQ群,开设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法纪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通过教师对网络上大学生的困惑、疑难、心理障碍等进行有效引导和疏通。并加强网络德育教育的合理组织和控制,增加学生的网络参与度,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积极构建高校道德工作的新平台,在全面服务于学生的理论学习、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其中,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避免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正面典型事迹身边化
对于正在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身边的先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他们提高自身修养。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从高考的压力下面走来,使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多少感觉到进茫,这时为他们树立恰当的榜样,来引导他们融入大学生活就显的十分重要了比如说,将科技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学长作为榜样,在新生中扩大影响。这样,定程度上会带动很多新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从而使他们在入学之初就能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五)结束语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中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大学生道德修养教育的前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必将深植于每个公民心中,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小事抓起,从点滴人手,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建立科学文明的社会方式,公民道德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人人为公民道德建设出力,人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的良好氛围。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了,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彭海涛 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师生互动模式;高校课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由不成熟转向成熟的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大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之,则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效果来看,很多大学生对该门课程没有兴趣,使得他们也很难从中获益。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对此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一、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早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关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这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过,从实际的教学现状来看,这门课程越来越难以起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特别是在大学阶段,由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所以,将师生互动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互动教学能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大适合这门课的教学[1]。相比于中学生而言,大学生的自我表达需求更高,借助于师生互动模式,恰恰能满足大学生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互动教学能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困惑。很多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工作、婚姻和家庭问题等,感到十分困惑,不知如何解决,而以往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又达不到解决学生困惑的目的。在师生互动模式的平台支撑之下,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教师也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
二、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师生互动模式的提出,是人们对以往教育思想科学总结的产物。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2]。当然,孔子提出的这种主张,也是对其长期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思考而产生的。而且,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知道,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交流、沟通的,只有通过交流沟通,人的本质属性才会越来越完善。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十分旺盛的时期,师生互动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大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不仅如此,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人的内在需要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人的内在需要是不相同的。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都会做出自己的思考。但很多人由于知识、经验受限,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感到困惑、迷茫,师生互动模式恰恰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而,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前期准备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求能够解答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3]。从这个意义来看,这门课程的责任重大。所以,为了使师生互动模式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就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的,二是就大学生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言的。对于第一个方面,教师可以收集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看法,并将大家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稿,以备后期使用。另外,教师在收集看法、意见的同时,充分阐述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于第二个方面,教师应收集大家在大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是调查研究的重点内容,因为这门课程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学生的,只有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所困惑的各种问题,才能改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起大学生的思考。毕竟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还不是非常尖锐。教师通过设问的方式,也能促使他们思考关于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因为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同样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认识。也就是说,通过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都会受益。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必须对自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方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否则,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受益程度会大大降低。具体地看,认识自我主要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气质、才能和世界观、人生观,当然,也包括认识身体健康程度等。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其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制约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的这些主要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接下来将师生互动模式应用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二)具体应用措施
1.以学生为本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完之后,教师即可采用师生互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时,首先可采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与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了,因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进行解答。例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对各种问题的根本看法。因此,对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做出充分的阐述,对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品质[4]。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平台下,也能够与教师一起辩论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学生甚至能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不断下滑的问题,找出根源和解决办法。也就是说,一旦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教师积极引导
就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本身的内容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已经定型了,要强行改变的确很难。若教师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能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与以学生为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种措施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的重心在教师,后者的重心在学生。同时采用两种措施,这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教师只有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点,才不会顾此失彼,降低教学质量。就教师积极引导这方面来看,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引导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大胆思考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虽然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对自身的认识清醒了一些,但这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而只是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认识上的基础。因而,在课堂的学习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因材施教
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社会阅历不同,他们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即使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应用师生互动模式教学时,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具体措施,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具体来看,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大学生当中,很多大学生的书本知识较为丰富,但对社会的情况了解得不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知识容量不够,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内容的理解就会受到限制。因而,很难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此外,对于少数知识经验多,学习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需要其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否则,他们就会感到这门课程很无趣,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在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滑坡的情况下,也有少数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很高,对社会公益事业非常热心。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教师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的思想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使他们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榜样。四、结语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这一重要的课程中,应该充分贯穿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因为互动教学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具体的应用措施中,应扎实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并深入开展以学生为本、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和因材施教的措施,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XJK013QDY003);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项目“协同共建背景下的大学生实践育人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郑小燕.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师生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90-91.
[2]沈娟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现状及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21):235-236.
[3]王斌.建设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J].世纪桥,2011(19):93-94.
[4]晓荣.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转化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244-244.
摘 要:对大学新生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分析和总结大学新生面临的相关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文章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以让大学生通过此门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16-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法律素养,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能否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直接关系到能否适应大学生活,能否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针对性,广泛深入地了解大学新生的思想状况,高校教师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19个专题的问卷调查,并组织座谈讨论。然后结合往年新生调查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实践证明,这样的调查研究有利于突出问题意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调查情况
当前,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外,所有学院、专业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48课时(含16实践课时),3学分,考试形式为随堂考查(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本课题调查对象,包括正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生和部分已上过该课的在校生、毕业生。调查的方式,主要包括访谈、发放问卷、随班听课、讨论、作业试卷抽样检查、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等。在调查内容方面,特意选择了一些司空见惯的、与大学生学习生活贴近的小问题,让他们随意作答。例如,考试中面对同学、好朋友“求助”时的态度,是不是有替同学在图书馆、教室等公共场所占座的经历,对校园爱心志愿活动如支教、义卖、义务献血等持怎样的态度,是否向沿街乞讨者施舍,看到有老人在马路上摔倒是否愿意提供帮助,公交车上是否让座,是否逃课,以及遇到水龙头没关紧漏水、上完课离开时灯或风扇没有关时会怎么做,等等。
调查显示,当问到“你的崇拜偶像”时,回答“中外名人”的占14%,选择“母亲或父亲”的占43%,回答“自己”的占28%,回答“没有”或回答空白的占15%。2002年所做的同类调查中,回答崇拜“中外名人”的占5%,崇拜“母亲或父亲”的占63%,回答“自己”的占30%,回答“没有”或回答空白的占2%。2007年所做的同类调查显示,回答崇拜“中外名人”的占19%,崇拜“母亲或父亲”的占56%,回答“自己”的占15%,回答“没有”或回答空白的占10%。
当问到“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吗”时,回答“很少帮助他人”的占15%;回答“在自己有空或者心情好的时候,会帮助对自己好的人”的占52%;回答“经常关心他人,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他人解决困难”的占33%。
当问到“你会助人、不求回报吗”时,回答“不会,因为现在助人为乐容易被诬陷,反而害到自己”的占18%;回答“会,但是要在不会伤害到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才考虑去帮助别人”的占72%;回答“助人不应该要求回报”的占10%。
在“你希望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到什么”的座谈中,有学生要求“多给我们讲讲学习方法,讲讲如何做人做事,让我们的大学生活不再迷茫”,有些学生则说“希望老师和学生抛开课本,用最真实的自己互相交流,在最简单的交流中传递真理”“希望可以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到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希望通过这门课让自己自强自立,自律自信,通过这门课学习一些新的知识”“希望受到人生的启迪,明白一些道理,能够有所启l,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也有学生表示“对心理学、当代政治有兴趣,希望多了解一些”,还有学生表示“关心期末考试,希望不要挂科”。
当问到“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时,回答“非常有用”的占25%,回答“一般”的占32%,回答“基本没用”的占2%,回答“法律不如权利有用”的占41%。当问到“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时,回答“从课堂上获得的”的占17%,回答“网络上”的占46%,回答“家庭的影响”的占8%,回答“电视、杂志、报纸、书籍或其他途径”的占29%。当问到“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时,选择“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占22%,回答“通过关系解决”的占39%,回答“感觉很委屈,但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只好忍着”的占39%。当问到“假如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时,你会如何去做”时,选择“大声制止,维护自身的权益”的占35%,回答“用适当的方法让他得到惩罚”的占38%,回答“瞪他一眼,然后换个地方或下车”的占20%,回答“默默离开,不敢出声”的占7%。当问到“你希望多了解点法律知识吗”时,回答“希望”的占91%,回答“不希望”的占7%。当问到“假如你是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你是否知道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时,回答“知道”的占30%,回答“不知道”的占70%。可见,新入校的一些大学新生对法律常识还是很模糊。在座谈中,有大学生要求“讲法律知识时能更幽默些,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调查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结合调查情况来看,高校要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与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丰富教材鲜活案例,在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方面深化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可以采取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等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要建立创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实践教学与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课程考核形式方面,要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加强平时考核,注重期末试题库建设。
(1)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要求,也是贯穿该课教学的一条主线。努力把握好这一主线并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目标。要努力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新路径,通过教师主动加强指导、学生干部模范带头、社团牵头组织以及多维教学和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帮助大学生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培养品格,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巩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大学生廉洁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廉洁教育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的探索表明,大学生廉洁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同构,使大学生廉洁教育常态化。高校是有效实施国家廉洁教育战略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有利于普及反腐倡廉的意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将理论教学与参观、宣传活动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
(3)要通过专题讲座、情感体验、“SPOC课堂”等形式改进教学方法。专题讲座改变了传统的严格按照章节顺序进行授课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提倡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交流的“讨论式”教学,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有效避免与中学政治理论课的简单重复,从而实现与其有效对接和螺旋式提升,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专题教学,有利于深化教学大纲,突出主要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开展专题教学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情感体验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吸引力、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感染力,让大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避免单纯理论讲授的弊端,进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后MOOC(慕课)时代”新出现的融合实体课堂与在线教育的混合教学模式。SPOC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它集聚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教学活动,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其中,影视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是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前提。影视资源的运用要注意事前选择精益求精,运用时要同讲述相得益彰,运用后要总结反思入库。
调查表明,互联网作为最广泛、最有效的传播媒介,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带来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高地,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坚持“网上”“网下”道德教育两手抓,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道德的“网络一代”。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基础课程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A课程教学效果和大学新生思想状况,高校要注重调查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要解决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班容量大、师资薄弱等问题,重视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队伍的建设、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创设互动学习情境,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与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楠.大学生廉洁教育与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2]陈国恩.大学课堂对慕课的利用:关于SPOC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6(07).
[3]徐蓉.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5(02).
[4]杨雪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变”与“不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5]曾咏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6]李芬.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大学新生适应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论文关键词]高校 教师 学生 主体性
主体性,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本质属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改革方向。
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没有高校师生主体性的共同发挥,特别是大学生的自觉接受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为了促进高校师生主体性的发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建立发展高校师生主体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规范体系,它把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根据一定的时空安排到教学活动中,保证教学活动的规范化、有序化,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构建提供制度保障。”由此可见,教学组织形式在客观上一定程度制约了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为了促使高校师生主体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教师组织形式和学生组织形式两个方面变革了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
1.建立发展高校教师主体性的教师组织形式。为促使高校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传统的教研室(组)这一教师组织形式进行了初步改革。目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组织形式主要是教研室(组),鉴于这种教师组织形式有利于教授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共同研讨和备课,有利于教师彼此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提高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等优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沿用了这一组织形式。但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中,这种组织形式也表现出只能掌握学生的课堂表现状况,不能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的缺点。针对这一缺点,我们在思政部的统一安排下,积极推荐教研室符合条件的教师担任网络辅导员和到学院、班级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员 ,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从而克服传统教师组织形式的不足,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立了发展大学生主体性的学生组织形式。为促使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建立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学生组织形式。
集体教学是班级授课这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因为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中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沿用了这一现代教学中使用最为普遍、最为典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但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中,这种组织形式也表现出种种难以克服的缺点,如不利于照顾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利于发挥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理论学习和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培养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针对班级授课这一集体教学形式不利于发挥大学生学习和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培养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缺点,而引入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以下六个步骤:(1)教师将学生分组,每小组八人左右;(2)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讨论题目自己思考,并书面回答;(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在小组交流讨论活动开始以前,每小组要确定一名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讨论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接近尾声时,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总结性发言;(4) 各小组代表发言;(5)教师根据各小组代表的发言,将学生讨论的主要观点写在黑板上;(6)教师针对学生的主要观点进行点评。
将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其一,实现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其二,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互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较少的情况,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其三,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成功运用,不仅能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且对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有较大的提高,特别对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有显著影响。
教师个别辅导是针对班级授课这一集体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照顾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而采取的弥补方式。我们借助于团体咨询中集思广益、互助解难的活动,将目前最困扰每位大学生的问题收集汇总,由授课教师利用课外教学时间,根据学生的意愿,采取书信方式、网络方式和到学生宿舍面谈的方式,进行答疑解难。将教师个别辅导活动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关注了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状况的差异性,关注了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使教学更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综上所述,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学生组织形式,克服了传统学生组织形式形式单一、顾此失彼的缺陷,它是一种产生于教学实践中的新型学生组织形式。 二、发展师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中,根据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特点以及该课程教学的要求,我们总结了几种在特定课堂教学中,特定使用的发展师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1.平等沟通、增进了解的教学方法。平等沟通、增进了解的教学方法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自我介绍的活动,实现平等沟通增进了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般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第一堂课使用,其目的在于引起大学生对该课的兴趣,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今后彼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入思想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
2.设计、讨论与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设计、讨论与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课前将教学难点、教学热点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联系,设计出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课堂讨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针对学生讨论得出的主要观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般在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才观方面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时使用。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一般可以达到了解学生对教学难点热点问题的基本观点,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不能再照本宣科,必须对授课内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才能很好地评述学生的观点;另一方面,学生也不能只是被动地听课,要积极思考,认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真正实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及时反馈的教学方法。及时反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反应,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并对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调整。在该课程的最后一堂课上,教研室要求每一位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个方面,设计学生评教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书面回答评教问题。及时反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以上介绍的三种教学方法尽管是在该课程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使用,然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适应合班课的特点。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我校合班课学生人数一般在一百三十人左右,过去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渐失去了作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难度加大,学生管理难度加大,教学效果明显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与总结出几种符合合班课特点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划分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解决了合班课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难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难的问题,使教学效果明显好转。(2)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只有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 ,忽视了生生之间互动的局面,极大地增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互动,实现了教学多边互动,最大限度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和效果。(3)充分利用了学生之间的教育资源,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教育的作用。在前两种教学方法中都有学生之间相互介绍、相互讨论、相互解决难题的互动活动,在这种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想的活动中,学生可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 ,逐渐改变过去对人对事的一些偏见,接受他人的思想和观点,学习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充分利用了学生中的教育资源,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教育的目的。(4)充分发展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以上几种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促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彼此间的思想互动,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逐步实现了“要我学” 到“ 我要学” 的转变,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地促进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科学发展;教学;实效性
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认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篇,对党和国家牢牢抓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人格塑造,培养大学生成才成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容乐观的是,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不强,难以牢牢抓住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一是政治导向不明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思政课教师应该旗帜鲜明的站稳的立场,坚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严格完成党交给我们的光荣和艰巨的任务。没有立场的信口开河万万要不得。
二是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是优秀的教材,“百科全书”式的内容涵盖大学生成人、成才、成长的方方面面,对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知识面有较高的要求。法律专业背景的注重讲法律基础,非法律专业的讲不好法律基础。这就导致思政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挑自己熟悉的领域深入讲,不熟悉的则一带而过,课堂不生动、不活跃,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三是纠结于剖析理论,脱离实际。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无穷无尽的解剖理论的结构层次,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是单纯的理论课,教材的理论已经经过专家学者的认定,讲透讲清楚即可。在讲清楚讲透理性结论之后,就应该运用典型的事实帮助学生充分消化这些理性的结论。可以从典型的事实入手,经过分析和归纳,最后导引出理性的结论。这样才能把所讲授的道理讲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味纠结于理论剖析,会导致课堂教学干枯无味。但也要注意不能不讲理论,只迎合学生,吹牛讲故事。要依事说理,把理性的内容讲活讲透讲清楚。
长期以来由于授课形式单一、课程内容僵化,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等问题的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遭到了大学生的冷遇,由此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参与性、积极性较低。没有真切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自己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指引作用、导向作用,由于学生学习心理动因的欠缺,这门课在教学环节处于尴尬的地位。因而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的改革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应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增强实效性的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政治导向性的作用更加突出。任课教师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站稳基本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正确的方向和坚定的立场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完成党赋予我们的光荣和艰巨的任务。思政课教师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过程中,必须把理论作为思想政治育人的有力工具。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典型案列,帮助大学生尽快成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增强实效性的关键
以人为最高目的,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科学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就是要把大学生放在第一位,科学全面的关照大学生的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影响力,应该具备持续性发展性和协调性的实效。作为人格塑造、人才培养的重要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直击大学生内心深处,是大学德育工作的第一门课,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就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来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影响力应该从大一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影响大学生一辈子的重要课程。
三、转变教学思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是增强实效性的重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帮助大学生了解新生活为起点,正确的对待并解决大学生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思政课教师是“过来人”,但切忌以训导的口吻居高临下,而应该做好“路灯”的角色,告诉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方向有原则的启发式教学能达到不同凡响的效果。在教授课程时,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解决学生现实问题的实际,贴近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立足于激励学生自身成长的主观能动性,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要做到这些,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和学生做朋友,积极主动的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增强实效性的根本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提升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增强实效性的根本。第一,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学习基本理论,学习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与时俱进的掌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思政课教师要要注重社会调查研究,要与当前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注重持续性研究社会思潮,稳步提升理论水平,才能够在更深更高层次上为学生解读解决现实问题。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长期而复杂的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不断蔓延。如果任由非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蔓延,势必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受到重大的冲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每一名思政课教师都应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持不懈地与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大学生,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转变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扎实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才能够切实帮助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匡利民 唐召云.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136
[2]邢晓莉.突出时代性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5): 57
[3]赵琼.建构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2006,(5):98
[4]郭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研究,2005,(4):151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中国梦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63-01
自党的十以来,由于曾多次深情阐述“中国梦”,并深刻指出“中国梦”的内涵、正确方向、实现路径和依靠力量。并于2013年6月7日,在美国加州与奥巴马会晤时,进一步指出,“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也是合作、发展、和平、共赢的梦。因此,“中国梦”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迅速成为学术界热议的焦点问题[1]。
“中国梦”为中国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而实现这一梦想的根本需要依靠人才。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迫切需要针对这一新的梦想,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重塑大学精神,以德育人,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中国梦”结合起来,由此才能共圆美丽的“中国梦”[2]。同时,“中国梦”又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应有的议题中之一。其主题教育的重要性使得课堂教学策略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而探讨教学策略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并提升为价值观上的内化[3]。由此可见,新时期,教育者应该以“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对“中国梦”有所了解,接受“中国梦”引导,担当起时代赋予他们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重任[4]。
1 国外高校对于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主要途径
从国外研究的情况来看,国外高校也十分重视对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在高校中也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并把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些高校采用的途径主要有[5]:
(1)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各国大学通过学校的正式课程,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教育,这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讨论、表演、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通过学生的体验,逐渐向学生渗透道德知识,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3)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各国大学都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包括社会政治和服务活动。这些活动的共同点就是学生亲自参与。
崔时婧(2013)认为这对我国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首先,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其次,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亲自体验,以此升华自身的道德情感。因此“让学生体验”的教学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 以“中国梦”引领青年价值观的建构的重要性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当前经济、文化、科技等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多元化趋势以及西方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年一代由于在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就会导致青年价值观偏移[6]。在这种形势下,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宏观角度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要求,从微观角度对社会个体做出要求。这种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价值观,无疑更容易被青年所接受,成为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行动指导。没有目标的价值观就如同找不到灯塔的航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必须明确一个统一的目标来实现其对青年思想的凝聚力,而这个统一的目标就是中国梦[7]。
3 “中国梦”引领青年价值观建构的现实路径
3.1 将“中国梦、青、我的梦”渗透到德育校本课程体系中
将“中国梦”主题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还需要采取一些科学的教学策略。刘洪波(2013)认为[8],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改进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从情感共鸣飞跃到价值共振,让大学生把“中国梦”正能量带入自己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监控等方面因情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去探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3.2 课外活动
(1)围绕“中国梦、青、我的梦”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参悟梦想与发展的精髓;(2)以“中国梦”为引领,建立有效的德育工作主线;(3)以“寻梦、追梦、圆梦”为基础,以文化为引领,以活动为依托,鼓励学生追求崇高的“青”[8,9]。
综上所述,“中国梦”的提出为青年树立了奋斗的宏伟目标和远大志向,以“中国梦”为核心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有责任以 “中国梦”引领学生成长, 弘扬社会正能量,使青年将自己的梦与“中国梦”结合,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解“中国梦”,接受“中国梦”引导,担当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史为磊.当前“中国梦”的研究综述.社会主义研究,2013(4):12-22.
[2] 贺洁.中国梦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今日关注[J],2013(3):30-32.
[3] 刘洪波.“中国梦”主题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策略―― 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共振[J].2013,15(6):65-69.
[4] 廖列营,王贵林.以“中国梦”为核心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探索[J],2013(12):121-122.
[5] 崔时婧.网络影响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6] 林凡.中国梦引领青年价值观建构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3,16(4):32-36.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责任。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步入校门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开设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因此,为增强这门课程的实效性,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宏观层面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传统教学形式与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相适应当前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的便捷化,相比传统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大学生更乐于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客户端接受信息,更倾向于利用微信、微博等软件进行信息交流,所以在课堂上形成了所谓的“低头族”。教师如果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学课件,课堂将失去吸引力,势必会造成课堂效果差,学生到课率低,课堂上睡大觉、玩手机、刷微博现象,长此以往会形成学生对课程不重视,态度不端正,教师职业价值感低的不良后果。2、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与多元社会思潮影响的相互冲击社会思潮,尤其是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动摇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再加上有的老师本身理论功底不够,对理论体系理解不深,讲解不透,造成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不清,进而不能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当前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不能正确明辨是非,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位优秀教师无论教学多媒体手段如何改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有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现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主体性,造成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仅仅作为观众。也有的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以至于不能及时纠正学生偏激、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无序。无论是哪种情况出现都没有实现教育的实效性,都是不合格的。鉴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效性不强,课堂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就要对传统理论教学进行完善,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践教学不单是课外实践,也包括了课堂实践,有个人实践也有小组实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几组关系。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的重点
1、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的坚守,又要深入浅出,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不能因为理论阐释的枯燥而忽视课堂专题教育,转而一味追求实践教学。学生若基础理论不清,价值观念不明,实践教学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2、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自古教育强调“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老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强调理论的“灌输”,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正确导向这是必须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课堂效果不明显,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与学生感兴趣现实问题相结合。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学生获取信息便捷,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3、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考察机制的关系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形式改变,考察机制不能沿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考察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后续的配套管理机制不健全,往往使实践流于形式,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因为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而使最终效果不理想。既然是实践教学那在考核标准上应区别于课堂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灵活多样制定符合不同实践内容的考核机制,同时为了提高实效性,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对学生的认识进行及时引导。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1、实践内容设计关注学生现实需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面向的是大一新生,学生刚处于高中进入大学的过渡期,很多学生对这门课还停留在高中政治课的认识上,还抱着只要记住知识点就能考高分的想法,对于基础课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还仅限于在课堂进行理论的阐释是不够的,应做到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有的老师只坚持理论与国家宏观层面政策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生活需求联系少,引起学生对基础课的疏离感。例如,基础课内容设置是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说教式的教育学生要有理想信念,显得空洞、枯燥,如果在具体实践设置上让每位学生给自己设计一张“十年后的名片”,就能很好与学生自己现实需求相联系。当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又是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热心观众,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回答学生热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且理论要讲清楚、讲透彻,使理论的“灌输”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实践形式适用多维教学载体既然是实践教学,那么实践的形式不应仅局限于课堂,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教学实践,课外实践,也有个人实践、也有小组实践。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维教学载体,根据每章内容设置不同的实践形式,在课堂实践中,要营造良好的情景,利用体验式等形式,用理论说服人。3、实践教学最终目标实现内化与外化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对课程所要求的培养目标的内化与外化。首先就是课程所涉及的社会道德法律基础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同,认同的过程是复杂的,并不是一两堂实践课或者理论课就能实现。政治理论课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认同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实践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重视当前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认清大学生对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认知,尊重大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有目标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丰富实践经历和情感体验,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认同,这样学生才会从枯燥的理论说教中解脱出来,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认知,在日常的行为中践行道德法律要求,真正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与行,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才算真正完成。
【参考文献】
[1]杨军,夏敬芝.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制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
[2]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夏家春.试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教育 应对策略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挫折教育中,应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1 将挫折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它将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合二为一,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法律素质的提高有机统一起来。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通过传授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围绕大学生的成长展开了丰富的内容,是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主渠道和中心环节。在这门课中,我们可以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面对的主要挫折类型,即学习上、生活上、恋爱上、人际交往上以及就业和择业上的挫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疏导,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挖掘自身潜力,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因此,把挫折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2 开辟第二课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必要的延伸,是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对于挫折教育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的作用,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综合素质,同时又要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虽然,把挫折教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课程体系,确保了其在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的实施,在此课程体系中,通过对挫折教育的理论学习,大学生对挫折教育的必要性、目标、任务以及自身面对的挫折心理类型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应对挫折、提高耐挫能力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因而可以得到实际的提高。因此,在对广大青年学生加强挫折教育的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重要的育人渠道作用。
二、发挥学校挫折教育的主导作用
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挫折教育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展现其个人能力的平台,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磨练大学生的意志、指导大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从而指导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去战胜挫折,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素质与能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之所以产生各种挫折心理,除了缺乏有关挫折的理论知识外,社会经历少,阅历短浅,对挫折缺乏心理准备是他们产生挫折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社会经验多、文化修养好是增强挫折容忍力的保证因素。生活经历曲折、社会经验丰富、文化知识渊博的人,一般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认识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到摆脱挫折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经历简单,缺少对挫折的体验等特点,要让他们学会战胜挫折,提高耐挫能力,除了家长和教师的熏陶、光辉典范的鼓舞外,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挫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必须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三、发挥家庭挫折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和基础,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虽然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发挥的功能不一样,但是父母的德育者的角色是其他角色难以替代的。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有明确的教育计划、那样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家长也不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然而,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其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加上高校的教育是有限的,即使到了大学阶段,家庭教育仍是十分重要的德育渠道。因此,大学生挫折教育,单靠学校教育是无法达到目标的,它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需要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教学实效
一、高职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定位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的要求,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审美、法纪等素质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期效果,为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新时期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定位应该是:综合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和有说服力的回答,促进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现状及问题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还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也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在教育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改革的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1)教学内容亟待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体系虽然比较完备,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健康的人格教育等内容仍不完善。由于就业问题、学习和经济的压力、感情困惑及人际关系障碍,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崛起,一方面给大学生学习、交往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也使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的信息可以借机更加隐秘、快捷地传播,并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互联网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显然有些不足。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过分强调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而对大学生自身成才愿望关注的较少,存在着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要求脱钩的问题。
(2)教学内容缺乏辩证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缺乏辩证性,很多内容都只是强调好的一面,可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解释。如讲反对个人主义时,批判它的自私自利、惟利是图、损人利已、见利望义等消极的一面,而对它强调个人自主自立的主体精神,强调目主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设计、自己创造的生存方式却极少给予正确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缺乏辩证性,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冶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产生了质疑,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大大地降低了。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够灵活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思政课”研究的深入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到了改进,摸索出很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但是,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仍然有着一定的距离,仍然存在着有待改进的地方。
(1)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在“思政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灌输的对象。课堂灌输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主导教学方法,它虽然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从外部向学生个体内部注入,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主观情感和心理需求,造成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逐渐失去对所接受知识的意义、价值的探求欲望。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对理论死记硬背,能力培养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学生达到个体的知行统一,得到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思政课”教学培养的大学生应具有运用的能力,对民族历史及其先进文化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辨别、判断能力,对与中华民族精神相抵触的错误思潮的抵制和斗争的能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在培育大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与主动建构者,要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自身能力的建构作为培育过程的教学目标,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力和素质。而教师在大学生的培育过程中只是大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自身能力的帮助者、促进者,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2)以理论说教为主,轻视实践教育。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基本上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缺乏“思政课”应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其教学效果就达不到预期目标。事实上,由于一些教师就理论讲理论,认为“思政课”就应当是在课堂上传授书本上的现成的知识,也只有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教导大学生成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而忽视了“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大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现成的理论和现象,而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忽视了应把“思政课”与实践教学应有机结合,把实践环节引入“思政课”教学活动中。
三、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对策思考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高职学院应对大学生“思政课”教学进行系统的改革,探求符合大学生认知事物本质基本规律的新模式,寻求提高“思政课”实效的新路径。其中的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接受教育,以独立的主体身份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
1.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任何教育只有转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思政课”教学只有突出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利于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
尊重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及特性是“以人为本”的内在需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无视受教育者的个性,无视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一味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压抑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实现由压抑个性向发展个性、张想变化的实际。在教学中,要剔除过时的、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陈旧教学内容,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现代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人文思想纳入教学内容,增加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内容。此外,积极引导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侧重点应放在深化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重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回答和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疑难点,消除学生理论上的困惑点,这样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的丰富,大学生就会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知,达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2.改革教学方法。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高职学院应积极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改革,使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1)改进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进行系统的改革,高职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育的模式,即学生在接受系统、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参加实践教育环节。实践项目包括爱国践履、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社团活动,把理论与实践做到了有机结合,遵循了“实践一认知一再实践”的客观规律,突出了实践在学生认知事物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学会了用理论去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使其更加真切地贴近了社会、了解了国情,让学生更透彻地认识错误思想观念的实质,去伪存真,自觉坚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运用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结合教学内容以专题方式专门就某些社会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进行讨论和辩论活动,并与实践教育环节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正确道路。
(3)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学校各级领导要改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形成由学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
(4)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基地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场所,可以使实践教学时间相对保证,内容相对确定,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5)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根据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和实践教学后,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考核,设立单独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使考核工作成为检验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能力形成与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由于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有明显的不同,不能用简单的问卷答题的方式和分数做测度来反映教学质量,必须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考核,可采用口试、开卷考试、写论文或调查报告等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志刚,米靖.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教学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
[2]张建德.高校“两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水运,2007(8).
[3]庄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关键词:话语体系;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作者简介:孙涛(1982-),男,山东即墨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院,讲师。(山东青岛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知识性拓展与深化――基于研究方法中的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69-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大一新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该门课程可谓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价值导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课程意义的实现需要依托课堂教学这一载体,这也对大学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与其他专业性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除在知识讲授之外,更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其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树立良好的思想与行为规范。这使得该门课程的讲授更加讲求实效性,融理论学习、现实关照、心理引导于一体,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良好的课堂互动,最终实现“知道为智,体道为德”的目标。
一、优化知识构成,改进授课中的话语体系
从当前教材的内容结构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架构较为合理,涵盖了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从知识构成来看是很完备的,涉及了主要应该学习的内容。然而,从学科属性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比,其话语体系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因而对于当前追求个性的大学新生而言吸引力不大。就课程所要传输的内容本身,譬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还是关注的,问题在于以何种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就知识层面来看,改变目前课堂讲授中的话语体系是首先要考虑的,亦即用一种学生可接受的语言激发其学习兴趣。
1.多学科视角增强课堂讲授的知识性
当前教材所设定的知识点过于凸显道德灌输的特点,其知识性并未很好地被发掘出来,对学生而言没有学习难度而导致挑战性不足。对此,可以尝试多学科分析的方法,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加以分析,以专业性吸引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同样有很强的理论和专业性。譬如,用哲学的视角分析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用教育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分析中西方大学及其发展历程;用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的学习,使其了解学习的本质;用博弈论分析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公共秩序;用政治学的视角分析爱国主义以及人生信念;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婚姻与家庭;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以此丰富授课中的知识体系。
2.课堂讲授尽可能使用生活化语言
就课程本身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体系过于抽象和空洞,如果直接将之用于课堂讲授,会令学生产生乏味而失去兴趣。因而,在具体的课堂讲授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话语系统的互适性转换,选择与大学生对话风格较吻合的话语系统,将高度概括甚至空洞的教材语言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把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信、真懂,从而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譬如,可尝试使用一些网络语言解释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问题,对学生而言无疑会产生很强的亲和力,也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教学内容应反映社会现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重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该课程应联系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实际:一是密切关注当前的社会实际,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动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二是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针对他们最困惑、最关心的问题,多加疏导,在关注中倾注社会责任意识,使该门课程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1]
4.教学内容应观照授课对象
一般来讲,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其学科特点以及兴趣是有所差异的。因而,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不同院系、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产生契合。譬如,对于理工科学生,教师可多增加一些国内外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斯蒂芬・霍金等)生平事迹的讲述,特别是他们志于求学、回报祖国的奋斗历程;对于文科学生,则多增加一些著名文学家(鲁迅、钱钟书、徐志摩等)、经济学家(林毅夫、郎咸平、张五常等)的案例解析,以此触动学生的心弦。
二、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通达教学对象的桥梁和纽带,因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的素养和经验、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选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综合加以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引入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并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作为基本素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情境性与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与鲜明的针对性等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热情,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首先在于选编合适的案例,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选的案例一般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真实性,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也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有说服力;典型性,所选案例应代表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材应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案例只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紧密相联,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课程中的“大学生创业”的章节里,可以引用百度总裁李彦宏、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以及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等人的创业经历,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其次,选完案例后,应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入案例,譬如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和情况。再次,分析探讨案例,这也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结论,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最后,评价案例。分析讨论之后,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案例作出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评价实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作案例总结时,应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2.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本课程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3]问题教学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譬如学生的困惑)结合起来,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思维发展规律表明,问题意识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一个显著的思维特征,人的问题意识来自于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只有提出问题才能促使人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批判精神的特点,针对他们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将零散的问题形成系列的问题群,并带领学生探讨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就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搜集、整理和提炼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思考,通过思考而进一步去追问,通过追问而得出判断并认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同时,教师应适度总结学生的各种解答,不仅要适时肯定学生的各种有创见性的观点,肯定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到性,同时也要对他们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给予引导和纠正。
3.实践教学法的尝试
大学实践教学,是指高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5]大学实践教学既包括与社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又包括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校内实践。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可尝试以下几种方式组织进行。
(1)课堂实践,譬如实施情景模拟,通过设计特定的场景,让学生进入相关的角色,以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为参照物,进行模仿、比较,通过演练以求得理论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放映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譬如讲爱国主义时可以播放《建国大业》、《精武英雄》等影片,以此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校内实践,主要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可以深入学生社团参与指导,通过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校园形成思想理论学习的氛围;开展调研活动,教师针对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方面需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譬如大学生诚信状况、网络依赖状况、恋爱观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题调研活动,这也是让他们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直接体验的一种重要途径。[6]
(3)社会实践,即利用周末、寒暑假等课外时间,由年级辅导员具体组织实施,教师参与设计活动内容,并对实践过程和结果予以评估,以使大学生在接触、了解、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深化认识。
三、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仅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为首要目标,更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全的人生态度。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主要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避免产生局外人的旁观感,以调动其学习情绪;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同课程所传递的价值观念,进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的行动中。[7]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启迪和价值引导的教育目的,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4][7]李艳萍,关健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的三个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0,(6):137-138.
一、宏观层面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传统教学形式与新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不相适应
当前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多样化,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的便捷化,相比传统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大学生更乐于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客户端接受信息,更倾向于利用微信、微博等软件进行信息交流,所以在课堂上形成了所谓的“低头族”。教师如果不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学课件,课堂将失去吸引力,势必会造成课堂效果差,学生到课率低,课堂上睡大觉、玩手机、刷微博现象,长此以往会形成学生对课程不重视,态度不端正,教师职业价值感低的不良后果。
2、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与多元社会思潮影响的相互冲击
社会思潮,尤其是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动摇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再加上有的老师本身理论功底不够,对理论体系理解不深,讲解不透,造成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不清,进而不能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当前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影响,大学生不能正确明辨是非,造成了价值观的混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位优秀教师无论教学多媒体手段如何改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对课堂有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现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主体性,造成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仅仅作为观众。也有的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以至于不能及时纠正学生偏激、错误的思想认识,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无序。无论是哪种情况出现都没有实现教育的实效性,都是不合格的。
鉴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效性不强,课堂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就要对传统理论教学进行完善,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不断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实践教学不单是课外实践,也包括了课堂实践,有个人实践也有小组实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几组关系。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的重点
1、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的坚守,又要深入浅出,把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不能因为理论阐释的枯燥而忽视课堂专题教育,转而一味追求实践教学。学生若基础理论不清,价值观念不明,实践教学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2、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自古教育强调“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老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强调理论的“灌输”,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正确导向这是必须的。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课堂效果不明显,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与学生感兴趣现实问题相结合。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代,学生获取信息便捷,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3、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考察机制的关系
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形式改变,考察机制不能沿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考察模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为后续的配套管理机制不健全,往往使实践流于形式,对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因为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而使最终效果不理想。既然是实践教学那在考核标准上应区别于课堂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灵活多样制定符合不同实践内容的考核机制,同时为了提高实效性,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对学生的认识进行及时引导。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1、实践内容设计关注学生现实需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面向的是大一新生,学生刚处于高中进入大学的过渡期,很多学生对这门课还停留在高中政治课的认识上,还抱着只要记住知识点就能考高分的想法,对于基础课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还仅限于在课堂进行理论的阐释是不够的,应做到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有的老师只坚持理论与国家宏观层面政策相联系,与学生实际生活需求联系少,引起学生对基础课的疏离感。例如,基础课内容设置是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说教式的教育学生要有理想信念,显得空洞、枯燥,如果在具体实践设置上让每位学生给自己设计一张“十年后的名片”,就能很好与学生自己现实需求相联系。当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又是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的热心观众,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回答学生热切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且理论要讲清楚、讲透彻,使理论的“灌输”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实践形式适用多维教学载体
既然是实践教学,那么实践的形式不应仅局限于课堂,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教学实践,课外实践,也有个人实践、也有小组实践。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维教学载体,根据每章内容设置不同的实践形式,在课堂实践中,要营造良好的情景,利用?w验式等形式,用理论说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