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时间:2023-09-10 15:02: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敏捷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间隔的酒精消融术后患者;安全转运;风险管理

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一种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发病率为1/500,我国约有100万人,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及室间隔不对称肥厚为特征,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OCM)是HCM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1/4。HOCM目前尚无一种完美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仍然是基石。经皮间隔的酒精消融术(PTSMA)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与心外肥厚心肌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的优势,容易被患者及医生接受。由于PTSMA术后存在Ⅲ°房室传导阻滞、AMI、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缺点,所以选择该种治疗方法要慎重,同时要加强术后护理。因此各个环节实行风险管理都很重要,而对术后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也相当重要。本院DSA室到心血管病房所需转运的时间为(13±2)min。为了确保患者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应该认真考虑转运中的风险因素[1],加强护理风险管理。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本科制定了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科于2009年6月—2012年2月共转运14例HOCM经皮间隔酒精消融术后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35~51岁,平均42.1岁。

2管理措施

2.1转运前转运人员的准备(1)要对患者有深切的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掌握人际交流、沟通的技巧,让患者感受亲情的支持与温暖。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如转运的必要性、转运中的配合、转运中的风险等,使患者有安全感。(2)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监测生命体征并记录,以便与转运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对照,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主诉;(3)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交代患者术侧肢体制动;(4)检查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各连接是否紧密,并做好妥善固定;(5)必要时评估微量注射泵的用药情况,保证转运途中足够的备药。

2.2对转运人员的要求(1)必须具有高尚的医疗道德,具有急救意识和应变能力,沉着冷静、反应敏捷,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及急救护理相关的知识;(2)应熟悉病情,充分评估。由专科医师陪同,并做好充分急救。

2.3转运途中物品的准备(1)转运过程中需备好除颤器以备抢救用、多参数心电监护仪便于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2)为预防转运途中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携带不同的急救药品,如阿托品、多巴胺、利多卡因等;(3)转运床要有护栏,转运过程中拉起护栏,盖好盖被。

2.4转运中的监测(1)转运过程中心电、血压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2)密切观察神志、面色、胸痛、胸闷及心律失常等情况;(3)密切观察术侧肢体制动情况及伤口出血情况。

2.5转运中的协调管理(1)转运患者前,电话通知CCU病房、电梯班等部门,提前做好相关准备;(2)搬抬患者要平稳,拉好平车上的护栏。护士始终守护在患者身边,车速要平稳,勿紧急刹车和突然提速。(3)转运交接到CCU病房后,应与病房护士交代患者生命体征、术中情况、消融的室间隔动脉数量、消融后的室间隔厚度、术中酒精用量及用药情况,并观察患者神志、面色、术侧肢体制动情况及伤口出血情况。

3结果

本科于2009年6月—2012年2月共转运14例HOCM经皮间隔酒精消融术后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过程中,无医疗纠纷发生,患者及家属满意。

4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管理效果评价4个阶段,以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是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的积极预防,这种积极而超前的风险管理比消极的事后处理更科学。由于PTSMA术后存在Ⅲ°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穿孔、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的缺点,所以加强术后护理相当重要。实施有效护理风险管理,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优质服务,确保患者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第2篇

[关键词] 全身麻醉病人; 风险管理; 实施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111-01

风险管理是一种是管理程序,对现有和潜在的医疗风险识别,评价和处理。以减少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事件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和经济损失(1)。手术风险是指存在于或潜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可能会导致损失和伤害的不确定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 2)。手术室是外科治疗,诊断,急救的重要场所。风险无处不在,且后果严重(3)。对于全麻病人来说,由于麻醉后处于无意识状态,对潜在和存在的损害无自主反应,因而极易产生手术风险。我科从2009年2月――2011年2月,共行全麻手术3465例,由于加强风险管理应用整个手术过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实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2011年2月,共行全麻手术3465例,其中2009年全麻手术1628例共发生直接护理风险9例,其中1例电灼伤,5例手术时间过长和气压止自带放置不当引起压疮,2例放置导尿管操作不当引起导到损伤,1例输液观察不细使液体外 漏引起肢体肿胀。2010年――2011年2月,共行全麻手术1837例,发生直接护理风险4例。3例为手术时间过长,超过8小时而引起压疮,一例输血过敏反应。两年相比,2010年比2009年护理风险有所下降。

2 风险评估

2.1压疮的发生,由于手术,术中固定时间过长和床单被血液,体液,冲洗液等浸湿而又不能及时更换(4)。骨科上止血带时未用加以棉垫或止血带放置不平整,其次病人体质差,消瘦,老年人及婴幼儿。

2.2输血输液的风险,全麻病人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对疼痛,输血,输液反应不能做出有效反应,只有通过医护观察才能及时发现。

2.3气道的风险,全麻病人在插管过程中,由于气管导管刺激,可使口腔和气管的分泌物增多。老年人和肺部有疾患的,会厌及喉部有肿物的,俯卧,侧卧等,可压迫气管导管。气管导管打折,和堵塞。

2.4角膜损伤,全麻过程中,病人虽然处于睡眠状态。但大部分病人眼睛不能完全闭合,使角膜部分外露,时间过长,使角膜干燥而引起角膜损伤。

2.5用药的风险,全麻过程中,用药量大,品种多,用量不同。在用药时容易出现差错。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

2.6拔管的风险,拔管过程中,由于麻醉变浅,可出现喉痉挛,舌后坠,由于病人烦躁而出现乱抓,甚至坠床危险。

3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根据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3.1压疮的防护,根据病人的手术时间,年龄,,选择软垫,一般手术时间在4小时内的,只需在骨突部垫于软垫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以上的,则在软垫上再加上镂空的海绵,将于手术床接触的骨突部抬高,婴幼儿及儿童,用小棉被垫于床单下面。上止血带的肢体,先用棉布等平整垫于止血带下,且上止血带的时间一般为60分钟,最多不超90分钟。如手术时间还长,可将止血带放气后,让血循环改善后,又再次充气,以免阻断血流时间太长,而导致手术肢体缺血坏死。

3.2输血输液过程中,注意多观察输液部位,在输血时,一定要和麻醉师或他人核对无误才输。再输血过程中,注意察看手术野外的皮肤有无红斑,丘疹等过敏现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3在病人进入手术室前。了解病人体内外有无金属物品,如有要取出来,实在不能取出的,尽量不用电刀,如果必须用电刀,要告知病人及家属,有可能发生电灼伤,。再放置负极板时,一定要贴紧肌肉丰富的部位如大腿,臀部等,并保证接触面干燥。

3.4气道风险的管理,再插管前,先静脉或及注抗胆碱类药物,以抑制腺体分泌,并在插管前,用吸痰管吸尽气管内及口腔的分泌物,如果气管有肿瘤或气管变形,可导致气管导管插不进时。要进行气管切开。如果手术中出现气管导管堵塞现象,在排除受压,脱出,等原因后,多考虑为浓痰堵塞气管导管。可用糜蛋白酶稀释后,顺气管导管推注入气管内,以稀释痰液后用吸引器吸出。

3.5对角膜的保护,当麻醉好以后,用红霉素眼膏涂在眼角膜上,并用小手术膜将上下睑拉闭合好,手术结束后再把手术膜拿除。

3.6术中用药的管理,手术过程中用药多为口头医嘱,再配制药物或执行医嘱时,要向麻醉师复述一遍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且在给药前,要将药物的安瓶和麻醉师再次核对清楚。

3.7拔管时,护士要和麻醉师一起等病人完全清醒后,将口腔和气管内的分泌物吸净,并确定固定带牢固后,才可以拔管。如果病人有躁动的现象,要注意保护好病人,防止病人坠

4 体会

4.1要完善和落实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注重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使护理人员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对全麻手术病人易出现的风险有预见性,才能当风险出现时及时处理。

4.2建立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根据本科的实际情况及全麻手术病人实际,制定合理的防护机制,完善预防压疮,窒息,坠床等,使风险管理更为完善和针对性。

4.3做好护患沟通,对有些虽然已做了预防工作,但仍不可避免的损伤,术前应告知病人及家属,如压疮,如果手术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而且一直是一种,就可能发生。因此,术前必须让病人及家属明白并在相应的记录单上签上名,以免引起医疗纠纷。

4.4术前实行告知程序,在术前和术中要做有创操作时,应告知患者将要做的操作,其目的和作用,使病人了解并有心理准备,对操作引起的不适能够接受。如管,过去病人不知时,在麻醉苏醒时,会出现抓扯现象而引起尿道损伤,现在病人已知就很少发生抓扯行为,避免损伤的发生。

4.5加强风险意识的教育,让全提护理人员认清风险对病人,本人及医院造成的危险,提高广大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更自觉提高责任心和慎独能力,以人文思想关心病人。减少和杜绝护理风险的发生。

总之,通过风险管理,不断提高识别全麻手术病人的护理工作中存在和潜在的风险,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积极采取应用措施尽最大力量减少手术护理风险的发生,以保证手术病人的安全,顺利完成整个手术。

参考文献

[1] 赵雪红 程丽君 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5 25 (2)130.

[2] 康玉平沈莉王爱萍等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57-5.

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是通过专业的技术知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的发展及大众的需求的组织机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发展的深入,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中业务活动范围更加广泛,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这就造成了其经营管理的复杂化,同时增加了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如何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优化,如何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发挥财务管理效益,规范单位资金利用率是摆在事业单位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预算绩效。事业单位根据国家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导和目标指标,对其事业单位预算的支出情况进行审核管理。财政部门、上级管理部门、单位的审计部门和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都是对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对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保证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合理、有效,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预算公开。对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公开,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群众的监督。财务运行。风险管理中的财务运行包括了财务机构的设置、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财务计划的执行三个方面。财务机构的设置只有符合扁平化的特征,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对财务风险的敏捷反映,才能提升财务风险的管理效率;只有高素质的财务工作人员,才能保证风险管理的观念先进,知识丰厚和方法成熟;财务计划在符合规范程序的基础上,内容需要真实有效。增强财务审查力度,降低权力寻租的可能,真正发挥监督实效,才能增强监督约束力,实现风险管理与审计监督的有机结合,实现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时间管理的优化,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项目经费管理。项目经费关系着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事业单位的经费管理必须实现执行可行性高、经费计划编制合理和经费支出流程规范。强化项目的经费管理,才能实现财务风险中对于资金来源的协调性管理,才能实现单位自身收益的提升,实现经费管理的透明性、公开化,避免权力寻租和的发生。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

1.不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重要原因。事业单位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旧有制度的影响,其事业单位在支付方面、预算编制方面的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多数事业单位都实施的,预算编制的部门对预算细节进行条框的限制和管理,以此来实现对经费的调节,缓解事业单位内部不同部门、科室之间资金的占用问题,保证事业单位的总体预算数额符合预算标准,以维持单位的运转。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各个项目、部门之间的经费结构并不统一,在分散的项目经费下,无法按照预算的框架分配经费,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占用其他项目经费贴补出现缺口的项目,造成财务支出违规风险。2.存在盲区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漏洞。在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仍然选择了落后的管理方式,没有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导致内部控制效果不理想,机制约束力不强,财务监督效果差。许多单位不能根据市场变化和环境变化更新财务风险管理的机制,落后的管理方式影响管理效率,降低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3.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务工作在事业单位的地位也越发的重要,由于单位领导的重视不够,财务人员的配备不足,导致财务制度的落实不够彻底,对于设备和耗材的维护管理不够重视,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程序和结果的忽视,导致了财务管理中的账务不符,也导致了采购的重复,增加了财务成本,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率。4.对经营效益的过度追求。事业单位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然而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事业单位在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础上,能够参与社会的竞争和管理,也能以服务社会的目的进行投资管理。事业单位由于参与市场投资历史尚短,多数事业单位都无法有效地把控投资风险,在追求经营效益的同时忽视了资金使用风险。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完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制度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完善的制度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保障。只有完善事业单位的各项制度,才能实现管理效益的增加。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参考国外大型公司的成功风险管理经验,借鉴其管理模式,根据单位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配套相应的财务风险管控制度,优化财务风险管控岗位,设置财务风险管理流程,规范各个工作的流程,从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审计管理等处罚,实现权责到人,职务分离。通过完善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改革,以此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效率。2.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以往多数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绩效管理不够重视,对于风险管控更是缺乏重视。完善制度和机制,必须要增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从机制出发,落实财务的风险绩效管理,将事业单位员工的绩效、职位发展与风险管理相挂钩,引导工作人员对财务风险的重视,强化成本控制意识。鼓励事业单位的收入多样化,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增加事业单位的审计力度,发挥审计的职能,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由独立的风险审计部门开展,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进行审计监督,以此整合和优化事业单位的资源。3.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系统。事业单位应当积极落实全面的预算管理,不仅需要做好对预算的编制控制,在进行预算管理中客观、全面、科学,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制度进行备注说明,提升预算编制的可行性。此外,还应当积极规范预算资金的管理,强化预算管理的风险意识,严格预算管理的规范,不得随意添加删改,将具体的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人。预算执行结果要进行分析、考核,实行目标管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形成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体系。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财务风险管理的执行依靠专业的工作人员才能得到贯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关系了内部控制的落实,关系着财务管理的改革深化,更关乎着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根据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贯彻财务人员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事业单位的内部改制和所处外部环境变革,促进了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发展。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和能力建设逐渐受到各方关注,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事业单位在贯彻财务风险机制的过程中,涉及到了众多方面,探索的过程难免遇到许多管理问题,对于风险意识的认识不足,对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的不到位等是较为普遍的问题,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完善制度管理、强化执行管理非常重要。财务风险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只有深入剖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总结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制度、修补漏洞,强化运行,落实保障,才能真正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秀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协同机制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4,(9):37.

第4篇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战略 信息沟通

“风险就是与出现损失有关的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是一个识别、确定、度量风险并制定、选择和实施风险处理方案的过程。”

我国的建筑设计企业大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根据基本建设需要设置的非盈利性事业单位逐步改制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负盈亏的科技服务型企业的。同其它服务型企业一样,既要靠创造的产品价值获得合理的利润,也要勇于去承担由于自身行为不当主要是出现技术风险给客户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但对我国大多数设计企业来说,由于角色转变的时间还不够长,对引进、消化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观念、方法、手段还不太适应,所以加强管理理论的研究、探讨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于风险管理认识的几点总结,希望能给同行一点启发,激发起共同研究的兴趣。

思考之一:现阶段设计企业应加深对风险管理认识必要性的探讨。

当我们说“设计是主导,是灵魂”这句话时,我们考虑的往往是设计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忽略了它的消极作用。试想一下,如果由于设计上的失误导致一个功能不健全、经济严重浪费、环境效益低下的建筑工程将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负面效应。

“据1998~2000年近三年的全国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检查、抽查中,约有10%的项目为不合格产品。有的勘察报告与地质情况不符,有的设计、结构选型不合理,结构计算失误,承载力不够或保守浪费严重等……”

另据统计,建筑工程质量事故、质量缺陷的40%同设计有关。要是再把是否达到使用者满意作为指标作一次统计的话,那么符合科学合理健康标准的设计的比例恐怕就要低得多。

建筑设计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技术质量风险。造成设计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重要的有以下几条:管理不到位使得设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没有树立起质量至上的理念;工程事故的赔偿额很低造成质量责任不清;近几年全国建筑行业的超常规发展,片面追求速度在客观上也使得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其结果是造成了设计企业的品牌效应不能在市场中得到有效凸出,企业的内在活力与创新精神不足等等。

以前搞建筑设计,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完成的,建设资金多为国家财政拨款,设计类型单一,功能简单,住宅建设是不盈利的社会福利,投资风险多由国家承担,设计单位之间缺少竞争,很少去主动研究设计中的技术风险。如今的建筑设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开的,建筑投资多元化,设计类型繁多,功能复杂,有相当大比例的建筑成为商品,建筑设计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设计企业之间质量与服务的竞争日趋激烈,管理在企业中所起作用越来越被重视。面对社会环境方面所起的变化,设计企业如果还不能迅速转变管理观念,树立起设计“风险管理”等现代概念,并将概念转化为企业共识,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生产力的话,那么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就将大大落后于时展。

思考之二:风险管理应作为设计企业构筑技术发展平台,建立企业品牌的战略性手段。

《孙子兵法》《九变》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伸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段话启示我们,企业制定经营发展战略,一定要从利害两个不同的角度去作全面的把握。建筑设计企业中的“害”,主要是指建筑设计需承担的技术风险。具体分析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不合格的技术设计会误导施工;二是不理想的设计会影响业主的经济收入;三是背离进步的设计会制约社会效益的发挥。造成的后果有两种,一种是可能给单位、业主、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一种是给企业声誉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设计专业的特性可以有助于理解风险管理对于保障设计技术质量的重要性。

首先作为一种产品,建筑设计同汽车设计、服装设计、家俱设计等专业不同,后者可以批量生产,作为模型的设计品应该达到无可挑剔、尽善尽美的地步;而建筑设计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除个别部分有标准设计外,其整体设计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标准。这就决定了建筑设计风险识别的不确定性相对要大一些,且由于判断设计优劣的标准要因地制宜,因情况而不同,不能是建立在绝对逻辑基础之上的封闭式理论,而应遵循相对模糊的“令人满意”的原则,所以建筑设计领域风险管理的难度也要复杂一些。

其次是设计上的创新性给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设计阶段实质上是目标的定位阶段,目标的选择具有挑战性,无论对于设计者还是对于业主或使用者来说,对目标的定位都要有一个深化理解的过程,传统管理是与“惰性”、“习惯”连在一起的,而科学管理是与“创新”、“效率”紧密相连的。“惰性”、“习惯”的设计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低水平的竞争必将导致获取利益的最小化。作为动态管理,风险管理是比较适应于设计的这种创新特性的。

再次是随着工程建设程序的一步步展开,建筑设计对工程不可逆转性的影响作用也在逐渐加强,前序工作的微小失误经过放大作用可能会给后序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经过精心排列的施工网络实施计划就可能被打乱,影响施工进度;施工后的成品可能会给最终使用者带来很多不便甚至是后患。这又告诉我们,对于设计技术风险,越早控制就越有利。风险管理强调的就是事前控制。

设计企业品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企业竞争力水平朝一定方向发展累积的结果。其方向的发展是同这个企业技术水平能发挥到的最大极限相关联的。一个设计企业,不可能保证每个设计都十全十美,但必须保证有它拿手的过硬的拳头产品,这是它牢牢占据市场最好的广告。风险管理就是能起到保证企业过硬产品的一种必要手段。

思考之三:信息沟通是风险管理手段的关键性环节。

我们知道,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建筑设计中的技术风险识别正是通过对设计服务过程中必要信息的收集、分析完成的。如图所示的设计风险诊断评分图。

将风险诊断评分

依次连接起来

可判断哪个阶段的

风险最值得重视

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目前来说可分两类:一是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在机构内部形成互相制衡,自动发挥作用的有效约束,形成反应敏捷的反馈机制、防卫机制。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质量管理方法,与传统管理方法不同的是,风险管理更进一步强调主动控制,更加重视信息的时效性。另外一类是风险转移措施即参加职业技术保险。前一种措施,信息的完善与准确对于加强管理的必要性自不必多说,就是目前我们还很不熟悉的后一种措施,也是建立在对信息的正确掌握和运用的基础之上。比如如果一个单位对所要设计的工程掌握的必要信息越多,对于技术风险控制的手段越完善,它参加职业责任保险的费率可能就越低。反之亦然。

在设计服务各阶段中,对信息沟通的侧重点、信息沟通的方法、手段各有不同。

设计策划阶段:这是一个业主与设计者通过信息交流、互动来完成设计的阶段。设计者掌握话语沟通的主动权,但决策权却由业主掌握。双方应在准确完整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彻底理解清晰对方的意图的基础上,作出必要的修正,最终达成一致。决策风险由业主承担,技术风险由设计单位担当。

这里会有这样的情况值得引起注意。

有的设计企业对于需要自己提供的信息表达得不完整、不准确误导了业主的决策,结果导致工程的失败。也有的企业为一味迁就业主,不惜违反设计规范,甚至于为规避图纸审查,弄虚作假。这都是承担了本不该由设计单位承担的决策风险。这样的企业必将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设计阶段:常规作法是设计人员完成施工图设计,再由管理人员纠错的事后控制方式。更合理的作法是主动控制方式。如根据类似工程发现的错误,科学合理的归结成若干控制点,事先要求引起设计人员的注意。每一次都能针对不同的

工程不同的设计人员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有利于系统纠正失误。将这一过程建立起风险管理档案,作为管理资料保留下来,会有利于企业质量管理的稳定发展。其实在一个管理严格、正规的设计企业中,设计图纸经过校对、审核、审定等阶段的内部审查及审图机构的审查后,图纸中的明显错误会大大减少,不难达到合格的标准。但在工程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变数可能导致图纸部分甚至全部失效。据笔者多年的经验总结,主要是缺少沟通环节造成的。从设计人员角度出发,一方面,设计人员在理解业主意图方面可能会产生偏差,在表达方面可能会产生误导,没有甲方建筑师的业主多数是在面对建筑成品而非建筑图纸时才能发现设计偏差,而有甲方建筑师的业主要做得好许多;另一方面,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因图纸表达问题或因双方理解角度不同,不能得到施工人员的正确实施,如有驻现场工地设计代表的介入与沟通就会减少这类错误。

跟踪服务阶段:为什么设计完成后还要进行跟踪服务?因为建设工程最终不是靠图纸设计出来的,而是靠现场施工做出来的。设计图纸出来后不一定能完全按图施工,有个别之处可能要根据业主的要求或设计者产生了更理想的处理想法作出修改;也有可能不符合现场施工要求作修改;还有可能存在没有检查出的错误。这都需要设计人员与业主和施工人员及时的沟通。另外还存在这样的情况:有时可能因设计表达的不明确或是施工人员专业水平的欠缺导致施工人员对设计的误解。所以现场工地的信息沟通同样必不可少。

使用后评价阶段:通过寻求实际使用与设计目标的差距,通过寻求“顾客关注点”等以改进设计,把握市场发展脉搏。

主要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监理概论》中国建筑监理协会组织编写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3年1月

《建设工程信息管理》 中国建筑监理协会组织编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中国建筑监理协会组织编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第5篇

关键词:IT;风险;完善;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3-0259-02

所谓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的缩写,指计算机、通讯及相关技术。IT技术给企业带来了深刻影响。首先,从外部环境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全球化最强劲的驱动力量,它从根本上改变着商业运作的模式。供应链管理成为关键,地理位置在许多情况下变得无关紧要。利用外部关系网络,企业抛弃非核心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新技术提高了中小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能力,所有的商业都将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其次,从内部环境上,IT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业务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电子信息,依赖于遍布企业各个不同职能部门或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复杂的IT系统。

1 改善IT环境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对IT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IT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对网络的要求,希望它更快速、更准确;对数据库的要求,希望它存储量更大,查找数据更方便、快捷;对信息系统的要求,希望它更加集成等等。这就要求企业不断改善所处的IT环境。

对于信息化企业来说,无法将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与企业建设分离,在企业的个性化成为基本生存战略,需要高度敏捷地作出改变的情形下,无法容忍满世界去寻找和购买那些套装。既然企业规划与企业信息技术系统规划是不可分割的,惟有让后者回归企业,回到企业决策与实施的现场去,按照企业的意愿规划和构造他们自己的企业信息系统。以信息技术手段实施内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增强控制程度,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其宗旨是减少公司经营数据和信息的人工干预,保证公司运营信息的真实、帐务记录的准确、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在覆盖公司经营过程的全面管理信息系统(ERP)的基础上,建立涵盖全面风险管理流程的风险预警分析系统。

2 优化内部环境

在IT环境下,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信息无处不在,企业内外部人员均能获得。此时管理当局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他不再是组织等级的上层,而是活动行为的中心。再加上网络引发的新问题――信息道德危机,即企业内部员工道德素质的败坏将加大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高层基调就显得更加重要。管理当局需要在这个动态的环境中,既能够调动集体智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创新中求得更大的发展,又能在不断出现的冲突和磨合中,寻找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地加强内部控制。

建议企业首先采用文字的形式将期望的内部环境描述出来,然后利用IT环境营造的氛围将其贯彻下去。例如在企业的局域网(或因特网)主页上建立一个关于企业价值观声明和行为规范的链接,以便及时贯彻企业文化,方便员工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自觉参考规范和指南。还可以以电子文本的方式进行传递,但要确认全体员工收到了信息。

另外,组织管理的实践证明,建立一个科学的组织结构对提高组织的绩效起着重大的作用。在IT环境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应该做出适时、合理地调整。除了在企业内部设置首席信息官(CIO)、首席风险官(CRO)职位外,还应在监事会下设信息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

3 完善控制风险机制

企业的风险管理应注意到各个层面权力配置是否合理、责任是否明确、运转是否协调等关键问题,做好关键控制点的设立和控制,与整个监控体系相协调一致。内部控制应主要侧重于监督、防范、制衡、激励等措施,一方面关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以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导向和标准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整、评价和改进;另一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使内部控制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充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制度、措施过于僵硬死板,缺乏人性化,以防止产生实施过程中的人为抵制、可操作性差等常见问题。

完善控制风险机制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久发展的可靠保证。企业应根据行业趋势、自身条件、政策法规等,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评估系统化,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内部所有重要业务流程,持续完善重要业务流程风险数据库,建立起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通过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风险点,并采取相应方法降低风险,主要包括全面预算控制、经营风险控制、会计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业务人员素质控制等。

4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

IT环境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效果,但同时存在着挑战,那就是如何确保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方式、按合适的详细程度、在正确的时候流向正确的人,来避免“信息超载”。许多企业建立了结构化信息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使管理人员能够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按其重要性排序,开发有效的程序和适当的工具与方法,可靠地收集、存储和分配数据。在正确的地方及时拥有正确的信息对于实现企业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一方面是“软件”建设,即在决策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与一般员工、部门与部门、集团公司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的有效信息沟通渠道,使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即时地被搜集、整理、判断并作为调整企业决策部署、改进内部控制的依据。另一方面是“硬件”建设,即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内部控制,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采集、编辑、传输、分析等应用系统和操作终端,并保证投入,不断提高内部控制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迅捷化,使其既能独立工作,又能与集团公司其他业务系统配合工作。

5 完善监控体系

从企业整个监控体系来说,要充分发挥财务、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借助企业的行政权力或法律权力,对监控体系进行调整,从而形成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方位监控。IT环境为企业的监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人为因素去完善。内部审计在此时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内部审计在职能范围和技术方法等方面做一番变革:在职能范围方面,内部审计由原来的“监督主导型”变革为“管理主导型”,此时其目标不再局限于差错和纠错,更为重要的是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为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益而服务;在技术方法方面,内部审计与财务联系得更加紧密,其工作重点由原来的线索审核和查找转向系统分析和设计过程等。审计技术方法由原来的单一的事后财务收支审计发展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效益审计,并注重事前调查和跟踪审计,不只是发现风险,还应找出风险存在的根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保驾护航,使得企业能够顺利前行。

第6篇

1、护士技术操作过程中的风险:①一些儿科患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发展猛、病情险、病死率高的特点,护理服务过程中常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过错输血感染、输液反应、过敏反应、违反操作规程、护理新技术应用等因素都可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②抢救患者时,医生来不及开书面医嘱,口头医嘱多,执行时可能因听不清而用错药、重复用药。抢救仪器的故障,如吸引器无吸力、监护仪出现血压或血氧饱和度测不出、异常心电图波形。

2、意外事件形成的风险:①不可抗力因素,如突然停电、设备故障等。②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因素:如意识障碍(昏迷或骚动)致碰伤、坠床、撞伤,抽搐、呕吐可导致患者咬伤、窒息;急症、重症患者在诊查、运送途中可能突然出现呼吸心脏骤停情况发生。也存在如给小孩穿刺时不能一针见血等原因,导致暴力事件,如辱骂、打人、砸东西等。

3、职业性损害造成的风险:由于儿科急诊患者病情往往比较急,需要马上救护,面对患者潜在传染病的不确定性,如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救护过程中在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传播给家人和朋友。

4、护士心理性因素产生的风险:急诊室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容易出现精神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等。

5、病历资料造成的风险:目前护理记录中存在许多缺陷。由于工作量大,存在着漏记或忘记护理记录;医护记录不一致:护理记录中医护记录不一致或自相矛盾;病情记录、护理措施、效果评价与实际不符:护士未按常规观察及记录或弄虚作假,而导致误诊、误治引发医疗纠纷事故。

二、风险管理对策

1、转变观念,灵活安排排班: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和教育,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再教育培训和考核。单人值班时一定要经验丰富的护士。加强儿科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风险意识,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高度责任感、同情心、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储备、优雅的礼仪风范、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较强的沟通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防范护理风险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2、加强儿科护士的规范化培养:特别关注低年资护士的培养,努力提高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准确率;实行“一带一”制度,帮助新护士尽快成长;定期对护士进行操作考核,通过理论知识笔记,无菌技术操作,静脉采血,静脉套管针的留置,鼻导管吸氧等考核项目,检验护士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制造各项操作要遵守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等,严格规范进行“三查七对”等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见,让护士了解自己在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降低风险的发生,做到在抢救患者时动作准确、敏捷、到位、紧张而有序,同时加强团队及个人抢救能力的培训,抢救患者时,护士之间,医护之间以及科室之间需相互协调和配合。

3、设立专科仪器管理制度:设专人负责仪器设备,每天清点维护,定时检查,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出入科室实行登记等,保证仪器的有效使用。

4、制定应急预案及流程:通过头脑风暴法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及流程,使护士认识到管理风险的普遍存在,增强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士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5、建立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对可能发生风险的护理操作,提前向患者及家属告知操作的目的,过程及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及时发现在护理服务细节中存在的隐患,把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转变为发生前的积极防范,注意每一个细节,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准、更精。

6、提高护患沟通措施: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态度诚恳,语言文明,要求护士着装整洁,头发不过肩,给患者以庄重的仪表。推广应用礼貌用语及规范化语言,护士做到“请”、“对不起”当头,一次穿刺失败需要再次穿刺时规范化语言是“对不起,让您的宝宝受苦了”。避免生、冷、硬语言。当患者或者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值班人员相互配合做好解释工作,当其表现出不理智的言语或举动时,应及时呼叫总值班或科主任、护士长帮助解决,避免发生冲突。

7、对护士要实行人性化管理:要爱护护士,关心护士的生活和需要,掌握每个护士的性格特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尽量保证护士的休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大家工作在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增强科室的凝聚力。

8、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努力学好《病例书写基本规范》,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准确、客观、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严谨性。按规定程序修改护理记录。如果患者拒绝检查、治疗和住院,一定要说明原因并签字。

三、小结

第7篇

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IT解决方案,而借鉴针对保险业的OracJe解决方案,每个企业终会发现自己的“方案”。

IT支持进化转变

企业要发展,需要内部管理手段的支持。

如今,多渠道的集成是一个趋势,将来可能也会出现更多的渠道方式,这就对数据的集成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庄国光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金融服务企业都希望保留现有高素质的客户群,提高其忠诚度,并依此拓展业务。这就需要建立会员制度,透过分析客户群的特点,如职业、偏好、收入水平等,以准确地掌握并运用信息,而这种功能就需要IT技术的支持。

目前,金融保险行业,正在以产品为导向转入以客户为导向。但是,不少保险公司现在仍然是以产品为导向,这对发展、维系优质客户非常不利。庄国光建议企业尽快开始着手做,具体操作过程中,收集客户的各类相关信息非常重要,在做第一个保单的时候不一定明显,但是,只有在相当一段时间慢慢累计并集中起数据后,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分析。

“数据只输入一次”,是众多企业数据管理的理想状态。这样做的好处自不待言。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很多企业,即使是已经进行信息化管理多年的企业,仍然有大量的时间及人力耗费于此。对此,庄国光表示,不同渠道录入的数据进入不同的模块,如果中间不能统一,确实是件痛苦的事情。应用集成架构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Oracle的客户都已经能达到这个效果。如太平人寿就能够做到这~点,最明显的提升就是,以前每个月财务报表需要10天时间出来,而现在4天就可以出来了。

的流动性高,常常给保险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而良好的IT系统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所有的客户信息都详细记录于系统中,即使更换,也不会导致客户的流失。

以“C.I.O”为特色的Oracle解决方案

“全面、开放、集成”是一直以来甲骨文公司提供实践解决方案所坚持的原则。

针对保险行业,甲骨文公司策略是通过并购优势产品线完善面向核心业务流程、规则驱动和最终用户可配置管理软件、多平台支持的保险业解决方案,进一步完成面向保险业的全面应用集成,并专注于保单生命周期、分销、索赔等领域,最终通过融合中间件和SOA部署在BPM框架中的管理软件为企业提供旨在解决业务问题且能支持持续变革的打包解决方案。

甲骨文公司提供从数据库、中间件和平台管理软件到一流组件的全面、端到端的保险企业解决方案,具有强大的分销管理、核心保险处理、商务智能、企业支持和核心技术功能,能有效帮助企业快速产品部署,获得极高的市场敏捷性。

Oracle保险行业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两大领域: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法规遵守和集成化工作空间管理解决方案,从技术实现上分为三大部分:技术基础架构、融合与协作与应用管理软件,并可在甲骨文保险专业服务团队,教育培训,24X7服务的支持下,使企业能够加快产品上市速度,降低成本,并获得竞争优势,最快获得投资回报。

Oracle面向保险行业的主要产品包括:保单管理、保险Insbridge费率厘定和承保、Documaker、保险金融服务收入管理和计费、保险数据交换、Siebel保险业客户关系管理、保险索赔解决方案、保险洞察力、应用集成架构(AIA)保险基础软件包等等。

其中Siebel CRM保险业解决方案覆盖了智能驱动的市场营销、分销管理、客户关怀、理赔流程与拓展业务等领域,通过统一的客户信息视图和客户分析应用为员工、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与客户服务中心提供需求分析、产品分析、风险评估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有效提高了企业绩效与工作效率,保证了客户忠诚度与满意度。

第8篇

关键词:管理创新;实践成果;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6-0067-06

为了提升生存力、竞争力、创新力、发展力,企业必须源源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以管理创新占据市场竞争的先机,以管理创新开创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之路。因此,当今中国企业管理创新,需要立足时代背景和基本国情。

一、“十二五”时期中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一)以定位转型加营销服务升级,促进战略管理系统化

面对传统市场规模缩小、新型市场增长加速和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不少企业谋求在核心能力、业务结构和产业链地位等方面创新,实现企业战略转型。一是业务定位的转型升级。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涵盖企业战略定位、业务转型、平台转型和体制机制变革等方面。二是从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向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转型。山东能源集团从原煤生产销售企业向“常规能源供应服务商、城市清洁能源供应商、煤矿生产技术解决服务商和能源供应链金融解决服务商”转型[1]。

企业战略转型需要系统化设计。首先,总体战略创新需要业务战略创新来承接,通过运用“蓝海法则”实现业务内容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天津港物流发展公司通过港口功能与内陆物流服务有效融合推进内陆无水港建设,在无水港建设中把除物流仓储之外的相关服务设立在网上,搭建“线上无水港”平台,实现了从有水港到无水港、从无水港到虚拟港的服务创新,推动商业模式升级。其次,业务战略创新需要企业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工具,逐步发展智能营销管理。中国联通下属多家子公司建立企业营销资源管理平台,优化市场推广资源配置,实现线上线下营销一体化,根据客户个体和群体特征开展精准营销、跨界营销、实时营销,最终建立基于客户个性化的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营销管理系统。

(二)以企业治理与组织管理变革,形成治理管理一体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新论断,解除了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体制束缚,企业开始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一是国有企业在竞争性业务领域引入民营资本,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探索,创新企业治理机制。二是民营企业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企业家族化管理向科学化治理转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形成企业治理和管理融合的方向。吉林敖东制药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引入员工持股理念,把人力资本作为创造公司价值的资本来源,探索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融合新途径。

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企业内部管控中具有两种不同趋向:一是企业内部重组和权利再分配,促进内部经营协同和资源集约利用,形成企业强管理化的管控体系建设。国家电网公司为建设智能电网,实现敏捷性组织、精益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规范优化组织机构,建设电网实时管控平台,规范鼓励变革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公司集约化管理、一体化协同。二是企业内部实行放权、分权。不少已经实行强管理化模式的大型企业探索去行政管理化变革:(1)采取个标准化和定制产品模块化变革,并进行准确合理定价,签订服务契约确保内部协同。(2)建立内部市场化经营体系,创新建立与外部市场联动、内部快速响应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建立内部模拟市场,健全市场对接机制。

(三)以战略思维加强供应链管理,保障成本管理精准化

当前,企业管理视角不再局限于企业自身作为供应链的一个环节,而是向整个供应链延伸,立足供应链实行战略风险管控、战略成本管理、战略价值管理和敏捷协同管理。一是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协同体系。企业将风险管理的边界向供应链上下游扩展,主导并推动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材料和部件物流商、下游产品经销商等全价值链运行风险管理,促进产业链协调、持续有效运行。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坚持全供应链风险“主动防御”前管理策略,围绕战略绩效目标,运用精益管理工具,构建汽车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建立供应链精敏管理协同体系。上海大众零部件按需求拉动供应管理,借助零部件新工厂规划建设契机,设立矩阵式组织架构,搭建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和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成的、系统的同时面向精益和敏捷两个维度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三是建立供应链成本管控协同体系。中海油气电集团通过降低上游资源采购成本、强化中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管控,高效推进下游集约化市场开发,实现了全产业链成本降低,把成本控制从后管理向前管理转变。

(四)以企业技术创新链协同驱动,推动创新管理持续化

技术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当前在实践中,技术创新呈现源自用户需求、依托重大项目、开展创新协同、围绕绿色生产、实施定量评价等新特点。一是技术创新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实现技术引进吸收基础上的持续式创新。中广核工程公司依托阳江、防城港核电机组新建设项目,着力推进以设计建造一体化能力为核心,工程设计、设备采购与集成、施工管理和调试启动四大业务领域配套的技术能力建设。二是技术创新围绕产品出口、用户需求,实现技术协同创新与项目管理创新相结合。中国电科下属公司围绕预警机产业出口和用户需求,协调国内飞机生产等关联企业,建立跨企业和国家的产品供需多方联合团队,实现了产品出口目标。三是技术创新围绕绿色生产、创新评价,实现技术创新链可量化评价管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通过构建三个层次、34项指标的“创新指标榜”评价体系,结合开放性、模块化的创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研创新的定量化评估。

(五)以业务和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流程管理智能化

当前,不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发生了变化,从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一工序信息化问题,转向企业价值链上环节内部和环节之间的信息和业务协同,实现了业务协同的跨地域与国界联通。一是企业信息化联通了信息孤岛,拆除了内部壁垒。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开展产品开发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企业内部横向不同环节和纵向不同层级的互联互通,提升企业运转效率。二是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重庆建工市政工程公司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驱动企业运行和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河北冀凯实业集团公司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制度整合、企业价值核算与员工分配制度改革有机融合起来,全面实现了人、财、物的精准化管理。三是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敏捷协同。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通过建立供应商协同系统、经销商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平台,实现了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和最终用户的信息协同。

(六)以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建设,促进环境管理常态化

文化管理是企业战略管控、组织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变革的重要支撑[2],文化管理凝聚公司内部共识,实现员工与企业在文化认同、自我认知上的统一。一是以文化建设推进企业组织变革。中国建筑集团以文化支撑战略实施,通过《中建信条》统一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法治企业建设。攀钢集团结合创新廉洁文化平台,探索“体制+制度+科技+执行”的监督管理模式。三是强化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重塑企业精神风貌。重庆城市商业银行提出“有梦想、有精神、有爱心、有原则、有担当”的价值观,构建推进组织、制度和宣贯体系,改变员工精神面貌。

企业作为公民社会的一员,不仅要通过文化建设激发内部创造性,还要关注外部利益相关者,承担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等社会责任。为此,不少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一是注重企业内部“绿色生产”,开展职业健康管理。杭州卷烟厂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工厂建设与管理的精细运营,使绿色运营常态化。二是注重企业环境“绿色环保”,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社区建设。中国华能集团澜沧江水电公司通过制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创建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保管理机制,实现企业、生态环境和当地社区共赢。

二、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若干问题

(一)企业管理思想创新问题

纵观上述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可见在管理思想创新中存在如下趋向:用户中心化与企业中心化相融合、企业前管理与企业后管理相融合、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相融合。然而,在实践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

1. 管理理念仍注重企业中心化而非用户中心化。在工业化时代,企业研发产品,通过宣传推广让用户接受和购买产品,市场环境处于企业中心化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与企业具有平等的市场地位、具有功能相当的工具和自由环境,企业整体经营生产活动围绕用户开展,社会进入用户中心化时代。然而,在企业管理创新中,不少大型企业在企业治管融合、战略升级、集团管控、组织变革、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仍然围绕企业中心化理念展开。

2. 管理思维仍注重企业后管理而非企业前管理。过去,实行后管理理念,主要表现为经营生产出了问题进行补救。当前,从企业后管理向前管理转变是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方向,从关注企业内部价值链转向关注整个供应链、产业链中的企业管理行为,运用系统管理思维进行有序转变。然而在实践中,虽然提出基于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成本管控和精敏管理,但是还没有把它们提到战略高度,形成基于产业链的战略风险与成本管控、战略价值管理。

3. 管理方式多数是治理管理分割而非二者融合。当前,多种混合所有制形式,推进了企业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企业主体的多元化、方式的民主化和制度的法治化,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然而,在体制变革推进过程中仅把传统母子公司的行政管理转向孤立的企业治理,完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建设,而不是采取企业管理与治理相结合,推进子公司的分类治理和管理相结合,实现企业体制、机制变革的统一,建立现代公司治管制度。

(二)企业管理组织创新问题

当前,企业组织管理创新存在“强管理化”与“去管理化”两个方向:一是“去管理化”组织创新,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契约机制,激发企业组织和人才的活力;二是“强管理化”组织创新,在集团企业总部加强人财物集约使用和生产经营环节强化协同,实现企业精益管理。这里,创新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组织理念倾向于他组织而非自组织。在企业中心化时代,用户被动接受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内部组织服从企业的整体指挥而没有自,企业组织管理是他组织管理。在用户中心化时代,要求企业从组织的强管理化向组织的去管理化转变,最终实现组织的零管理,而零管理的实质是自组织管理,即组织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尽管自组织管理在当前组织结构创新中开展了应用,然而,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往往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行强管理化的管控模式,转向他组织管理,尽管他组织管理的缺点显而易见、难以纠正。

2. 组织结构倾向于层级化而非网络化。过去,企业采取科层制管理方式,公司人员级别呈金字塔方式,权力集中在组织高层,其弊端是用户需求信息在企业内部传导慢、决策慢、反应慢。组织结构的网络化理念,要求企业一切活动围绕客户转,员工距离客户越近,赋予的权力越大。在实践中,不少集团公司往往采取母子公司制,通过股权关系把公司重大决策权向上归集,形成集团集约化、中心化管控,进而强化企业的控制力。仅少数企业,比如海尔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尝试探索构建去中心化、柔性化的网络组织[3]。

(三)企业管理工具创新问题

企业管理工具,源于特定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发挥作用的管理理论,并且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因而在当前国内企业实践中,管理工具创新呈现如下问题:

1. 管理工具应用创新多,原始创新少。在企业管理创新实践中,多数管理工具来自国外管理学理论,比如产业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战略风险管理等,这些管理理论很多具有普适性。然而,西方文化产生的管理工具更关注个人贡献而非集体贡献,与注重集体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矛盾。尽管不少企业提出了新的管理工具,比如华为的灰度理论[4],海尔的“对赌”薪酬等[5]。而且在用户中心化时代,具有普适性和原创性的企业管理创新工具较少。

2. 管理工具单一创新多,系统创新少。国内不少企业把EVA、企业相关者理论等与平衡计分卡工具相结合,像某大型公司提出的综合平衡计分卡考核工具等,然而缺乏对战略风险管控的考评,创新系统性不够。重庆商业银行针对企业文化管理体系提出了“五位一体”的价值观组织体系建设,其目的是解决员工的工作氛围和精神面貌问题,但是仍没有突破性提出如何适应外部不确定、企业自组织的文化管理体系,属于点状创新,而非系统创新。

三、“十三五”时期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展望

(一)在外部不确定性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变化速度加快、技术创新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得确定性预见变得越来越困难,不确定性成为环境新常态。企业管理的本质要求就是管理企业外部未来的不确定性,找出那些已经发生影响并且将会产生重大、可预测的重要发展因素。而管理外部不确定性,在环境新常态下要求企业转型升级,而企业转型升级对应着企业总体战略创新,总体战略创新可以采取不同的路径:一是明确企业在价值链条中的定位,二是明确企业在价值网络中的定位,三是运作并提升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总体战略创新需要业务战略创新承接。当前,传统的单一战略模式(领先战略、差异战略、聚焦战略)已经难以有效指导业务发展。因此,战略管理创新的方向有两个:一是把波特提出的单一战略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组合战略模式,比如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重组成模块化战略、领先战略与聚焦战略重组成渗透化战略等;二是企业根据时间、空间和合作方式的变化,选择全新的战略模式,比如采用速度战略,提高企业资源、资金周转率,海尔集团提出“把冰箱当海鲜卖”实现产品零库存,采用产品销售的预付和众付的众筹方式,实现产品负库存。

外部不确定性不仅要求企业战略一次转型升级,而是根据外部变化实现战略创新的动态化、常态化与及时化。同时,企业要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把管理层面提升到战略高度,实现企业管理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的转变,也就是从关注管理的组织、控制、反馈向关注管理的计划转变。战略创新还要以战略要素为基础关注企业风险与成本,因此,需要把企业风险与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高度,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二)在组织形态变革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管理大师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认为,结构跟随战略。战略管理创新需要组织形态变革,即对企业内部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敏捷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智慧型组织。

1. 组织形态上呈现新特征。(1)规模小型化,即把企业做小。要想做大,首先做小;要想做大,首先做强。围绕用户需求建立具有经营灵活、反应迅速、功能高效的小组织,它们彼此之间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为用户开展闭环服务,动态适应企业外部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2)层级扁平化,即改变企业原有的科层制。把企业内层级压缩到极致,缩短外部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市场信息失真。通过组织扁平化,把服务于客户的经营权、决策权下放到基层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基层组织的经营能力[6]。(3)结构网络化,即拆除企业内部组织之间沟通协作的资源、信息壁垒,实现内部组织打通;拆除不同企业外部组织与企业内部组织的壁垒,企业之间通过实物流、信息流、工作流和资金流连通,实现企业间的网络化和无边界发展。

2. 组织运作上呈现新特征。(1)运行智能化,即把企业组织按照有机生命体来设计,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动态地满足用户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组织的经营目标、经营模式和经营策略,实现生物细胞式组织有机发展,实现经营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复制。(2)关系契约化,即把企业外部市场化、契约化的激励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要减少甚至取消企业内部不平等的权威指挥,以平等的市场关系驱动内部资源整合。通过建立自主化经营团队、市场化内部业务定价系统、组织间学习与沟通体系和不同环节平台化,形成能够自行运转的企业内部市场机制。

(三)在线上线下融合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组织形态变革需要业务流程再造支撑。流程再造要联通内外部不同环节的信息孤岛,实现流程协同一体化,其表现形式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线上线下融合,最终目标是业务平台化、流程数据化、数据资产化,具体分为三个途径:

1. 用户与企业的交易互动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企业实现精准营销。企业通过网络营销平台定向展示和推广,根据用户浏览内容自动组合推广内容,形成实时营销。用户进入购物网站根据自身需求和网站呈现产品服务进行购买决策、下单购买和线上支付,完成信息搜集、评比和购买,减少购买成本,增加消费体验[7]。最后,用户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快递物流、自动取货使用或进入实体店铺接受服务体验,实现产品服务O2O。

2. 企业内开展资源配置线上线下融合,企业实现精益生产。根据组织形态变革,企业引入内部市场机制,开展业务内包和外包,在线上平台交易获得企业的研发、生产分包订单,与发包方同时开展生产,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企业决策层可以通过内部集成信息平台,实时掌握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动态,把职能管理转变为流程管理。企业职能部门从管理制度变成服务者,根据业务团队和信息平台的要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3. 企业间开展业务供应链线上线下融合,实现供应链管理敏捷化。未来竞争主体将从单一企业的竞争变成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每一个企业都需要融入更具竞争力的商业生态系统,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管理企业的供应链。业务销售订单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企业供应链同步适应用户的需求变化,企业实现按单采购、按单生产。供应链信息平台化让企业之间实现产品订单信息互动,实现产品即时生产、即时发货、即时配送,实现供应链精敏管理。

(四)在技术路线选择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的线上线下融合,其路径有两种:一是持续性管理创新,就是在现有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是局部的优化调整;二是颠覆性管理创新,就是完全现有流程,是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变革[8]。

颠覆性流程管理创新,将改变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权力关系。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横向业务流程中,谁离用户越近,谁在业务链条中的权利越大,配置资源的能力越强,承担风险也越大,获得收益也越大。在纵向流程中,传统的资源和权力都在企业高层,推进管理的去中心化,一线团队具有自主的经营权、决策权和分配权,企业的中层人员为基层人员提供资源,高层为中层提供资源和支持,形成了倒金字塔的权力结构。比如,海尔通过市场链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再造,通过网状组织改变原有三层三类自主经营体等,倒逼流程管理实现颠覆性创新[4]。

持续性流程管理创新,是在颠覆性流程管理创新基础上的流程优化。在企业纵向层级扁平化和权力倒置金字塔结构中,需要不断明确和优化各个层级的职权和责任。在横向业务链中,不断优化、整合业务流程,最终实现业务流程的敏捷管理。比如海尔从市场链到自主经营体,再到网状组织,每一次都是持续性管理创新,最终组织实现了从科层制向网络化的根本转变[4]。

(五)在商业模式重构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流程再造的技术路线选择方式,决定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商业模式重构是企业流程再造的必然结果,实质上是对企业价值创造机制和利润实现机制的变革。今后,企业商业模式重构,将运用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颠覆性重组企业管理流程,改变人们对商业模式的认知。

企业流程再造导致绝大部分环节外包、经营机制的调整和资源获取方式的变化,最终实现研发众智、资金众筹、业务众包、企业众创,由此实现商业模式重构[9]。新的商业模式进而改变多数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定位和地位。有些企业定位于模块供应商,立足技术创新,把基础元器件和原材料做出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经济价值,获取知识创新价值。有些企业从单一模块供应商向系统集成商和规则设计商转型,满足用户交钥匙工程需求,实现从单一制造业向生产服务业转型升级,获取产业链的集成价值。有些企业定位为平台型企业,通过双边或多边市场,打造自身商业生态圈,获取经济租金。在实践中,一些企业立足于服务大众市场、长尾市场和小微企业,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实施业务“跨界打劫”,探索新型生产服务商的商业模式。例如阿里巴巴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大众创业,实现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银行关注小微企业金融,结合淘宝和天猫运营大数据,为众多在线商家开展小额贷款,“让天下没有难借的钱”[3]。

(六)在中西文化融合中深化企业管理创新

商业模式运转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文化管理能够激发企业员工潜力,促使员工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融合。企业要致力于文化建设,企业管理中要不断吸纳中西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与管理的相互融合,增强管理的“软实力”。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具有自身特点,比如在管理思维上力求“中庸之道”的“三分法”思维,在竞合关系上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合作、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0]。企业文化管理创新要根植于民族文化,兼蓄并包,从管理基因上开展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与经营社会责任融合,让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统一。企业把经营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重点,从关注产品研制生产到关注产品全寿命周期,通过信息化平台协同实现供应链各方参与企业信息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企业管理效法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实现“天人合一”。即改变过去“零和博弈”的竞争思维,实现员工、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从单赢向共赢、多赢、全赢转变。比如从“耕者有其田”的传统理念演变为华为“工者有其股”的现念,让企业骨干员工从“要”变成“我要干”,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紧密融合。

企业管理创新与打造管理体系结合,让企业管理“无为而治”。一些企业通过文化创新驱动管理体系重构,实现管理系统化、系统流程化、流程数据化、数据资产化。通过管理体系构建,充分激活每一位员工的才智,建立企业员工“内圣外王”的企业治管机制。比如,海尔集团的“企业即人”和“以能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实践中实现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无为而治”,让企业从能人管理、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企业联合会.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2015)[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

[2]李海舰,王松.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9):5-14.

[3]刘鹰,项松林,方若乃.阿里巴巴模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田涛,吴春波.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美】比尔・费舍尔,【意】翁贝托・拉戈,刘方.海尔再造――互联网时代的自我颠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美】丹尼尔・平克.驱动力[M].龚怡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张波.O2O: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8]【美】加里・哈默.终极竞争:占领赢得未来的制高点[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第9篇

一、学习型企业的财务理念

学习型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能适应时代变化的趋势。与一般企业的管理模式相比,学习型企业在核心理念、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征和价值取向。

1.人本财务管理理念。学习型企业认为现代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本质所在,故应把人的学习能力作为首要生产要素,即应比对手学得更快。人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企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型企业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应树立人本财务管理理念,即将人及其行为纳入理财体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目标。贯彻人本财务管理理念要求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②推行财务分层管理和全员财务管理,推行民主式和参与式的财务管理;③增加对软资源的投资力度,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2.柔性财务管理理念。企业理财柔性管理是指企业在理财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使企业在动态理财环境下,快速、有效地利用各种变化因素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型企业在实施理财柔性管理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全员参与。企业理财是对企业经营行为的一种价值反映,它贯穿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理财不是只与理财人员有关,而应是全体员工参与的过程。②理财行为模糊化。企业理财是对企业经营行为的一种价值反映,即对人的行为的一种反映。而人的行为及其内在思维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在理财的过程中只能寻求满意解,而不能得到最优解。③以刚性为基础,以创新为依托。刚性是保持企业理财活动稳定、有序的前提和基础,而创新是企业增强自身应变能力的途径,因此企业的理财活动应在刚性的框架内增强柔性,并不断提高企业理财的创新能力。

3.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学习型企业的理财运作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①理财目标的创新。企业的理财目标对企业的理财效果及理财过程起着主导或决定作用,理财目标的创新对企业财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新产权理论的提出(如共同所有权论、利益相关者合作产权论等),过去“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已不能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理财环境。因此,学习型企业在理财中应以“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财富最大化”为理财目标,并且应在理财过程中注重知识资本的快速积累,以适应知识经济下资本结构的创新。②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学习型企业财务理念、财务目标的创新需要以财务治理结构的创新作为保证,如推行财务制,让财务人直接对出资者负责,以提高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透明度,有效解决委托行为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③理财内容的创新。在新经济条件下,学习型企业的理财必须调整和拓宽其理财内容,将知识资本、风险管理等纳入理财系统。④理财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如构建理财信息系统、实现理财网络化等。

4.财务战略管理理念。学习型企业强调系统思考,实现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的协调与统一。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内各子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企业战略管理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作用,并且整合企业的资源优势,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财务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也应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实施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能使企业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促进企业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

5.评价导向理念。学习型企业注重学习与工作的不可分离性,即把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一方面,把工作的过程看成学习的过程,注重工作中的反思;另一方面,平等对待学习与工作,提出要求并进行规划、检查与考核。因此,在创建学习型企业的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并且与考核评价制度、工资福利制度以及人事组织制度有效衔接起来,形成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学习责任制,明确职工、培训者、管理者在学习和成果转化方面各自的责任,真正地为企业员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员工的行为提供正确导向。学习型企业在理财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理念,在对企业及其员工进行绩效评价时应把学习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考核,让员工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的肯定,以激励员工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创新积蓄力量。

6.风险管理理念。学习型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不断与外部世界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换,并时刻审视企业行为是否与外部环境和谐一致,察觉潜在的危机,以便危机出现时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及时缓和、化解矛盾,从而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学习型企业在理财中应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实施财务风险管理,即通过识别、分析、计量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采用财务和非财务方法、手段来降低、规避财务风险,从而实现与所承担的财务风险相对应的财务收益。

二、学习型企业的财务特征

1.人力资本比例扩大,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物质资源的使用以及生产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学习型企业强调以人为本,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企业应在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上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不断扩大人力资本的比例,实现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结构配置的优化。

学习型企业改变了过去金字塔式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起一种扁平化的、精简化的组织结构,即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尽量减少中间层,这样员工的建议就能迅速传递到企业的决策层。学习型企业应通过员工持股的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实现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的同时,也实现股权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2.财务协调能力不断增强。学习型企业应该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面对任何复杂的外界变化都能灵活应对。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学习型企业能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即组织内部各要素自发、有序、协调性的组合,形成一个新的衍生体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当企业的理财环境发生变化时,学习型企业的理财系统能够通过自身的协调能力防范、抵御财务风险。

3.理财柔性作用显著。理财柔性是指企业快速而经济地处理理财活动中不确定事项的能力。企业理财柔性一般由缓冲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具有灵活性、敏捷性、适应性、创新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学习型企业所具有的以人为本、组织结构扁平化以及创新能力强等内在特征,使得其理财系统具有较强的柔性。也就是说,当理财环境发生变化或存在不确定性时,学习型企业的理财系统能做出快速的反应,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防范、抵御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长期财务战略目标。在学习型企业的理财过程中,其柔性作用显著。

4.财务战略管理地位制度化、内化。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财务战略环境分析为起点,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地流转和最优配置为衡量标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战略思维方式、决策及控制活动。学习型企业在理财过程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机制,包括对企业理财环境的预测与分析机制、财务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机制,以及财务战略的创新机制等,促使财务战略管理的地位制度化。另外,学习型企业的财务战略应与企业的总体战略相适应,与企业文化及企业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相融合,使财务战略与整个企业氛围和谐一致,真正将财务战略理念内化并贯穿到企业理财行为中。

5.财务业绩评价的导向性。学习型企业在建立企业培训管理机构并促使员工学习、教育、培训制度化的同时,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学习型企业对员工的考核内容不仅应包括其工作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而且应包括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学习型企业在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价时,应采用一些指标来考核员工的学习情况,如参加培训的次数、知识及技术的掌握情况等等。企业还可以通过技术竞赛、评选优秀培训项目的形式,鼓励员工进行学习。企业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引导员工不断学习。

第10篇

一、 PPP融资模式的定义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项目融资已经成为一个广为大众接受的专业名词。而PPP模式作为一种特定的项目融资模式,也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应运而生。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2年,应该政府签订长期协议,用来代替政府的投资建设,管理一些公共事务。

PPP模式的广义定义是指某些公共机构通过与私营企业或经济运营者建立合作的关系,将公共产品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用官方或政府出资而转嫁到私人出资的一种形式。

二、PPP项目金融风险和特点

1.金融风险的内涵

所谓风险,是指环境中可能会出现各类导致超出预计目标的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项目和投资人带来损失。金融风险指的是从事金融活动的时候,由于政策发生的变化而带来的经济损失。PPP项目中的金融风险则是指在项目融资和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由于设备材料采购、劳务购买等活动中的基础变量发生了不利改变,因此导致了项目活动中项目的成本高于预估值,主要有因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和因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等等。

2.PPP项目融资模式

从PPP项目的角度来看,在起始阶段的融资配资到最后项目建成和正常运营的全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些项目3―5年,而某些项目甚至可以达到10年以上。在这么长的建设周期内,建设项目不仅面临着当前存在的风险,也面临着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相互积累,导致PPP项目的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此外,大部分的PPP项目的投资成本都比较大。因此,融资的过程和融资的模式比较复杂,资金来源是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外汇融资而取得的银行贷款。这种贷款在某些程度上使得PPP项目的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加。

三、PPP金融风险管理的措施

我们要做好准备来预防风险。我们要对涉及到的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进行充分的考察。这里的还款的能力是指政府的财政收入,他的净资产收入是不是到了该还款的日期就能对自己借款的本金进行偿还。还款意愿指的是,倍增的主要企业的信用的情况,是不是有违约的可能性,这方面我们可以结合银行查看贷款记录。市场风险的控制措施,我们主要是要能够增加基金管理人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的管理能力,要求这些管理人要专业专注,对市场感应敏捷,并且能够做出正确选择;此外,在签订相关合同时,提前加入附条件的增信措施,有助于减少市场风险。我们签订协议的时候,要求要是收费标准比预期较低达到一定的比例,其他的投资人用什么样种方式补足或分担。操作风险的防范,主要是要提高基金管理公司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中介机构(律所、咨询机构等)的专业性和中立性,等等。

1.企业对风险的一些控制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情况可以看出,企业要在PPP建设项目中遇到风险,要及时发现风险并加以控制,尽可能的让我们的损失降低。要加强和完善退出的体制,要及时放弃那些自己无法完成的很大的项目。主要是要对项目的成员进行技术的培训,加强他们的综合水平,同时也能加强他们对风险的识别和反应的能力。另外,要善于制定一些规章和制度,在人员的管理上,要能够有一个管理的专门的经理去负责风险的识别和管控,以使企业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2.国家的公共部门应对风险的一些控制措施

公共部门要承担一些大的政治放面和法律放面的风险。所以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所以政府部门在应对PPP项目带来的风险的时候,要做到以下,要有自己独立的规章和制度,并且机构也独立,预防市场的腐败现象的出现。另外,要有充足的法律保障,加强公众的参与度和监督。建立有效的政策和鼓励的机制,增加广大民营资本参加进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一起享受的 PPP 合作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 新思路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例如:经济的全球化、网络经济的产生、虚拟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等。市场的瞬息万变与不可预测性,企业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存在,使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例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从开始爆发到迅速蔓延,使各企业意识到了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一直是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企业财务风险一旦发生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影响着企业的信用和投资者的利益,严重的还将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甚至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因此,面对不断复杂的经济环境,认真分析并找出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复杂环境背景分析

人类自进入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大多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彻底瓦解了企业传统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成长的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各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逐渐使企业的环境呈现出非线性化、网络化的特征。另外,伴随着各种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与繁荣,各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使企业及银行信用链条被拉长,从而增加了链条上每一环节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一旦链条中的某一企业发生危机就会使风险在链条上下游之间进行连环传递,最终导致处于链条上的其他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风险危机。可见,目前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得异常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原来并不能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因素开始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不同国家之间发生的贸易、对外投资的发展、跨国集团的发展使得企业必须面对不同的国家与制度和文化。全球产业链与全球经济合作分工的发展与变化使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再局限在本国范围内,生产商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能够提供最低成本的供应商,并将自己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销售。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的产品销售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销售模式,企业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生产模式,而是更加趋于符合客户要求的个性化生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目前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都逐渐复杂化,这对每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人员一方面,要及时掌握并精确分析由于环境变化而给企业的决策带来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掌握系统化的思想与理论知识,在复杂的环境下对企业进行管理与决策。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环境出现了诸多不确定性。残酷的市场竞争,各种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企业随时都有可能陷入财务风险中。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从财务风险种类增加

传统的工业经济时期,资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也是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与创新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它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价值,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人才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当企业高薪聘请或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也为企业带来了隐藏其中的人力资源风险。但是,企业在工业经济时代存在的资本等物质风险仍旧存在。可见,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种类更加繁杂。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更大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更大于工业经济时期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很多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网络上的,企业出现了虚拟化经济活动。企业经济的网络化、虚拟化,使经济信息传播与反馈的速度增加,此时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披露企业的各种信息,则会在无形中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例如:很多电子产品淘汰就很快。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增加了企业产品研发的投资,同时也增加了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带动了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由此增加了企业经营货币风险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

在简单环境中,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的不善所导致的,而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对企业内部因素的间接因素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复杂的经济环境,外部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复杂环境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的完善与否。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扩大引发财务风险的发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知识创新速度加快,各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一旦企业的创新不能与时俱进就会为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现场交易模式,使企业的交易出现现场交易、期货交易、虚拟交易并存的局面,交易类型的多样化给企业的经营埋下了许多潜在的风险。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游离资本大量的涌入我国资本市场,这也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风险。企业经营的扩大必将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企业财务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与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机构设置应该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与中间管理人员,使财务机构的运作更加灵活、敏捷、高效。但就我国很多企业目前财务机构的设置来看非常不合理,中间层次较多,这就导致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另外,很多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由于缺乏新的理念和理财方法,缺乏掌握新知识、新理论的积极性,自身又不注重提高与学习,安于现状,与时代的发展严重不符。

(三)国内金融市场的波动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传统经济时期,企业受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小,而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不仅受到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还受到国际游离资本的影响。因此,企业一旦举债必然会由于金融市场的影响而引发财务风险。例如:负债率的高低就是有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来决定的。而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的波动都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另外,随着网上虚拟经济的出现,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使国际间资本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货币的形式与本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货币已经从有形形态转变为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转变为间接价值。这些变化的发生都有可能加剧货币风险的出现,从而引发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应收账款的回收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对这新的交易方式――虚拟交易方式和期货交易方式,一旦付款方发生信用问题,很可能会使企业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收,这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是非常不利的。例如:河北某一企业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中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就占到应收账款总额的39.48%,同时也在企业的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一年以上应收账款的高比例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从而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新思路

(一)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意识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包括财务危机与财务预警两方面的内容。财务预警主要是以企业的财务信息作为基础,通过对关键性指标的观察对企业在经营中可能或即将面临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预测警报。企业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必须树立较强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二)建立健全企业岗位责任制

这是有效防范、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更是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企业财产的安全、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的有效手段。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科学的设置企业风险管理岗位,针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有专业人员执行,做到不相容岗位必须分离的原则,各岗位之间相互牵制。另外,还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力度,加强对企业会计控制系统的监督,对会计控制系统设置与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对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性,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努力完善合理、科学的企业资金结构

企业在各个时期的财务风险的呈现是不同的,因此,在企业的资产结构方面,要想确保企业拥有一定的现金存量,就必须对企业的日常支出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进行应对。对企业的货币资金及时进行周转,并拥有一定的时间价值概念。对应收账款应及时回收,以确保企业销售的安全性。对企业的流动资金与非流动资金进行科学而合理的配置。

(四)尽量规避对外投资项目风险的发生

企业的一般投资项目必须经过企业的高层决策,对重大投资项目必须要有企业的董事会和股东会讨论后才能决策,主要包括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企业的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投资,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决策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建立的模型中计算出多种决策方案的数据,并从中筛选出最佳方案。例如: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决策时,对独立项目的风险决策互斥项目的选择,依存项目的通盘考虑等,必须计算出投资的回收期、净现值比率、企业的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等决策性指标。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环境使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化,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财务风险防范思路,尽量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于管理[J],环渤海经济望,2009(09)。

[2]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2)。

[3]吕珂,李晗.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J],当代经济,2010(01)。

第12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在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以经济管理为基础,其能够有效保证企业对自身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科学规划,进而保证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最终确保企业生产所有环节的协调。企业在自身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当对自身的价格机制不断进行完善,根据市场发展的基本需求形成科学的经济核算方式。此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工作计划应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于企业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及时进行弥补,在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同时,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一、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需求对经济管理方式进行调整

对于企业来说,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经济管理模式选择应当首先考虑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有效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基于此,在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当针对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不断进行调整,并对存在的技术缺陷进行改进,最终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完善。对于所有经济管理模式的改进和调整都应当以基础开展,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改革过程中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市场实际需求对经济管理计划进行实时调整,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满足当前市场营销的基本需求。

二、促使科学监督机制的建成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科学管理还是精细化管理,必须针对自身管理体系中存在的多种缺陷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从而实现内部监督机制和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此外,企业应当以市场的基本需求和自身发展情况,进行管理目标的调整和改进,对自身的监督机制进行强化,将体系具有的监督作用发挥到最大。在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成本价格和预算问题倘若不能科学处理,不但会对企业的审核和质量监管形成巨大影响,更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基于此,对于成本的合理控制,强化预算管理体系将会成为提升审核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方式。在强化和完善管理以及监督体系的同时,应当不断加强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涉及的资金筹集和投资以及经营管理都会存在各种潜在风险,因此必须对自身的管理模式和战略计划目标以及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另外,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存在的多种市场风险,形成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不断完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确保日常工作的精细化发展

在企业的实际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单纯借助完善的管理制度难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只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才能够较大程度地加强人才培养,从而形成大量的优秀管理人才。在强化思想教育的同时应当不断提升员工的自我意识,最终实现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在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过程中必须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员工素养为基础,将员工合理地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之上,确保员工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避免资源浪费和优秀人才的流失。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的基本发展趋势,形成适合于自身发展的长期性规划。对于企业来说,在人力资源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员工的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强化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互动,保证信息交流的有效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所有员工都能在自身的岗位之上发挥优势。企业应当为员工提供充分展现自我才能的基本平台,不断提升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完善的奖惩制度,保证优秀员工能够获得应有的奖励和鼓舞,进而确保员工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自我价值进行肯定。企业家应当根据员工的自身综合素养以及个人能力进行科学培养,在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同时,提升员工的个人综合素养,确保员工能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充实自己,最终保证员工在自身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在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快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根据员工的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准对员工进行层次划分,促使员工在相互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企业更应当通过定期组织活动的方式,强化员工的自我交流,不断提升员工的个人知识水准和综合技能,最终实现企业综合市里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企业在自身经营过程中必须加强经济管理体系建设。而对于企业相关人员来说,必须不断学习和总结,充分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从而将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价值发挥到最大。

作者:刘江林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