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时间:2022-08-26 21:40: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第1篇

课改的风暴越来越猛烈,各个学校都掀起了课改的浪潮。如何搞好课改,众说纷纭,各有所见,我认为:课改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人的素质和潜能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其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基础、核心的素质和潜能。因此,在素质教学实践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潜能作为重点。课改的要求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做到这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面对新课改,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教师”。教师的角色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的教学要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罐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在于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成功,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而不是复制、用教材教。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趋势,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人才标准、选拔方式、培养目标的变化,根据现今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自觉加强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掌握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而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应通过各类学历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知识素质,应通过各类教研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应通过各类师德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保障。

2.学校管理应该具有人性化

随着课改的有效实施,学校管理也应有相应的调整。管理与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作为校领导应注意和教师心灵的沟通,应着重考虑如何发挥和调动学校的全员力量,为管理好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有人性化的实施方案,增强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凝聚力,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这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3.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贵有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具体表现。在质疑的状态下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兴趣高,学习效率高。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前,我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以便于在课堂展示时"难"住其他同学。于是课堂展示时学生们便出示了千奇百怪的问题:①诸葛亮在草船接近曹营时为什么要击鼓呐喊?②诸葛亮为什么开始时让船头朝西,而后再调整船头?③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要让鲁肃陪同?④假如周瑜不嫉妒诸葛亮会怎么样?等等。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就会在预习环节中下功夫,自然课堂展示也会很精彩。

4.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注重课堂学习,没有养成课堂预习的良好习惯。但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定得培养学生的课前学习。因为预习的差异,决定着课堂学生参与及课堂学习效果的差异。只有做到充分的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才会有真正高效的高效课堂。

5.课堂展示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显得更加精彩。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必须从深入了解学生入手。因为学生的个性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也有所差异。外向的学生展示的欲望比较强,所以老师要点燃这些学生展示的激情;自觉的学生虽然也有展示的欲望,但是缺少展示欲望的竞争性,所以老师要把展示的任务分给他,鼓励这些学生的参与性;内向的学生一般都比较胆小害羞,缺少展示的欲望,所以老师要走进他,唤醒这些学生内心深处的展示欲望。因此,老师要深入学生之中,抓住每一个学生个性特征加以引导和教育,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动起来。

6.注重课堂评价,让课堂评价亮起来

第2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 德才兼备 课堂教学 细节教育 自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86-01

产品质量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诸如此类,教学质量也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成功与失败。可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教育的生命,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的重点工作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产品质量好坏可以通过仪器来检测,可以用数据来表现。教学质量好坏并不仅靠简单的检测来定位,也不可单一用分数来表现。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体现。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才能在教学质量中取胜!

孔夫子教导我们,德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以抓教育首先要抓德育。可见品德教育是各门学科教育的引领者。做事首先得做人,一个人只有拥有了高尚的品德,才能把事做好。设想一下,一个学生如果各门学科都学得很好,可偏偏品德败坏,那他今后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吗?回答显而易见,他只会变成一个对社会危害很大的人。当然只有德,没有才,也是不能获得很大的成功的。我们教育应该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全面发展,走向成功。

1 抓好课堂教学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抓好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要上好品德课,得抓住这几个关键:

1.1要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的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友好,要面带微笑,具有亲和力。教师还得富有童趣和幽默感,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要做到民主,教师就得放下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学生平起平坐,进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关键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角让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更加轻松地学习,更加愉快地学习!学生的思维才会在课堂中驰骋,学生的才华才会表现得淋漓尽致!

1.2要落实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宛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一堂课的方向。因而,课堂上必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把德育摆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最终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1.3要选择经典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反复斟酌,三思而后行!首先必须合理灵活的使用教材,再者从儿童的生活中选择有价值的题材,并且可以适当地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这样的课堂丰富多彩,海纳百川。它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感悟。

1.4要设计儿童感兴趣的活动

品德课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主要呈现形态,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活动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内心体验。活动方式要多样化,(如:表演、游戏、采访等),以此来调动儿童的兴趣,提高儿童的积极性,以最佳状态完成学习任务。与此同时,还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儿童的体验。

1.5要激发儿童的创造精神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上要唤醒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想,鼓励儿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尽情享受创造带来的乐趣!进而,让他们学会有创意的生活,用独特的眼光去探索世界,去创造未来!

当然,教育不仅在课堂上,生活中也无处不在!教师应善于捕风捉影,挖掘资源,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句“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可见,军事中察微知著,细节决定成败。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细节教育功不可没,教师必须重视细节教育,教育学生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2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要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下面我就来介绍几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

2.1寻求偶像,做自己人生中的引路人

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举不胜举;我们身边,各个岗位上有突出贡献的人也不断涌现。同学们,让我们为自己来寻找偶像吧。或是古今名人,或是良师益友,他们的思想一定闪耀着光芒,让他们来为我们指点迷津,为我们引路。这样也许你会少走许多弯路。当然学习是为了超越,向自己的偶像挑战,最终超越他们,是我们的理想。

2.2捧一本好书,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看一本好书仿佛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所以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能忽视看书!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书籍的魅力,你会发现自己受益匪浅!或是在童话中遨游,或是在历史中穿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一个个生动的情节,无不教育着我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2.3养花养草,陶冶情操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5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时代已经过来,它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育领域,现代技术运用于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上课成为一种时尚,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新颖、全面,更具有开放性,为探究性教学打下了夯实的基础。那么,教师如何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当今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话题了。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学实践,开展多媒体课题研究,也需要靠一线教师的努力,构建新型的高中化学课堂,更需要教师具有现代化教学模式的理念。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复习旧课,传授新的内容,巩固练习,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头至尾都是教师在起着主导作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当成了一种被填满的容器,而不是一个等待被点燃的火把。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也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当前的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和成果,还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更新和创造的过程。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渗透,教师的主导作用日益突显,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力,更加重视学生的对已有知识的影响,提倡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时间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和探究形成统一的认知。

一、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

1.高中化学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有利于提高其积极性,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与教学有关的情境,从提高教学质量。如在阐述水的重要性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关于水的资料,如水电站的资料,人类对水的依靠,通过展示水土流失来说明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通过三峡等工程来告诉学生管理水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把有关于水的教学资料放入学习库中,让学生通过网络课堂来了解更多的问题,并主动探究节约用水的方式方法。

2.高中化学教师要增加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图片、文字、声音和图像集为一体,从而增加教学容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小组探究式学习。这样的课堂具有时代性特征,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也可以营造得更活跃轻松,学生可以在自主情况下学习自己的想要学习的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高中化学教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都代表着一个家族的希望,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进行个性化地教学,教师授课也不能一刀切,产生“学困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发生,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就能做到这一点,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分层次解决学生问题,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创新能力,做到人人成才!

4.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要起主导作用,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运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求知,并勇于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创意想法,教师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并进行赏识鼓励,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教师是整个化学课堂的设计者,在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情况下完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授知识,巩固练习及规范强化的教学过程。

另外,高中化学教师也可以利用图形、动画等软件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生动地再现微观的结构。教师也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此类知识的学习,使化学学习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到一块儿,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有一些可以直接上手做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亲手去做,亲自体验一下实验的全过程,再逼真的多媒体技术也代替不了学生的亲身实践。

2.教师也要注意平时多学习、多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中化学教师不但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对网络技术进行学习提升,这样才能制作出适合自己需要的多媒体课件来。所以,在运用多媒体的教室里,教师不仅是备课者、授课者,还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第4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巧设导入,为每节课的成功打下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大注重课堂的导入,导致学生一开始上课时,积极性并不高。然而,良好的开端,不仅有助于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吸引学生快速进入课堂,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设疑”即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疑”是指在知识铺垫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学习世界。

利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吸引学生去学会思考,带着疑问和兴趣去探索学习内容。由于经过课间十分钟的活动时间,大部分学生上课以后不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有的学生甚至十多分钟后才能进入学习状态,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所以利用多媒体巧设导入,为每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运用语言的描述来完成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新授的教学知识和教学结果,学生对于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背的很熟,但却并不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缺乏真正的理解。所以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很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效率及学习效率都不是很高,因为学生只是机械的被动接受,并没有主动的参与其中,学习积极性并不高。

教师在上课讲授知识时,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学生会感觉知识枯燥无味,从而容易放弃认真听课,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就克服了这个缺点,将知识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积极探索,学习效率大大增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三、利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英语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信息的呈现、传递、处理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上课以讲述为主,有些内容无法描述的情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运用多媒体将课堂上学习内容整合成一个高质量的课件,使上课内容秩序化,上课时教师会感觉轻松,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教师的主要精力可放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有很多教学内容,不能用语言形象直观的表述出来,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类教学内容,然而借助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块学习内容,从而增大了课堂容量。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更有求学生有更强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而利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科特点,制作高效的课件,动静结合,利用各种场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总结结论并发现新结论。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应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应做课堂的主人,主动探究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锻炼了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通过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创设性的设计,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多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教学教学活动的氛围,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课堂小主人,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而去努力探索,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质量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现在的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的时代,所以学生应该积极扩大信息量,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信息技术,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们,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懂得内容多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会变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内容来拓展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第5篇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发展

在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内容和教育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教育质量水平和效率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这种趋势良好的发展前景下,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仍然存在着不足,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好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投机取巧,教育教学体制的不完善,教师的素质偏低,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没有跟上时展的潮流,这也就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面对小学这众人瞩目的基础性教育,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呢?这不仅仅要需要老师的力量,需要学生全力的配合老师,与老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们日常生活的学习就是我们开发智力的过程,所以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最好的方式,那么为什么同学们会兴趣不足呢?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同学们对学习的兴趣呢?

一、兴趣不足的因素

1、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不密切

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学的语文、数学等等许多学科与实践有什么联系么?我们只不过是每天盲目的做题、做题、再做题。这就说明现在的教育中存在着与实践联系不密切的问题。理论知识是帮助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那么,学生在了解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就要将其与实际联系,现在学校为了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并不是很多,配套的教学设施也很少,这就使学生大大减少了对学习的兴趣,产生“学而无用”的想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乏味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老师越讲学生越困,在科技时代的发展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不要对书本照搬照抄,利用多媒体采用新颖的提问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学有所用。还要整合传统教学方式留下的课堂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要根据具体班级的状况,进行课堂结构重排,涉及知识面广,运用图文并用,与科技前沿紧密的结合,这样,才能大大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并一定能够去得可观的效果。

3、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想提高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最必不可少的就是学习的氛围。周围的人都在学习,自然而然的也带动了班级每个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人们都会受环境的影响,在一个安静,学术氛围浓厚的空间内,学生们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逐渐的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主要体现在课余时间里,没有了学校的浓厚氛围,同学们也就在课下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久而久之,不学习的时间增加,对学习的积极性也变下降了。所以,在课下的时候,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家中写一些激励自己的话贴在墙上,激发自己对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培养独立思维品质

独立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对每个问题的理解不同,上课面对老师

的提问所回答的问题也会不同,也会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的习惯。学生在培养独立性思维的方面可以这样做,在你认为老师出错的时候大胆的否定老师,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要与老师成为朋友,不要以为老师是高高在上的,老师一直都是对的,老师也要给同学们一个独立性思维培养的机会,这样,同学们的新颖回答越来越多也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独立思维,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

2、培养发散性思维品质

发散性思维品质也可以说拓展性思维品质,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当中的许多应用题,几何答题都会有好多种解法,所以老师作为学习中的引导者就要引导同学们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解决答题的时候不要照抄照搬老师的方式方法,要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数学答题的方法,这样,班级中就有好多种解决方法,同学们可以互相学习,同时也开拓了别的同学的思维,思路,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方法,提高了同学们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教育质量。

3、明确学习目的,才能产生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的学习有什么目的,然后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去努力。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梦想,或大、或小。但是无论这个梦想是大是小,我们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它才能会实现,所以,无论学习的道路上是有多么的坎坷,多么的曲折,我们在最想放弃的时候都应该想想自己的那个梦想,告诉自己应该坚持下来,并为之奋斗。只要明确了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心中的那个母的,每个同学都会打起精神来,提高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把每门学科学好,从而保证了学习质量。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我们做所有事情的动力都源于兴趣,我们有了兴趣,才会去想做,才会去把它做好。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强烈感彩的因素。当今面对思想政治中学生厌学的问题,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要,教育业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也就必须要想一些对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厌学,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状态转为主动地状态,这样也就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也就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瑛 王丽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1993.3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2】安海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2009.5期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分层教学 教学效果

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面对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这是当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突出课题。我于几年前就开始尝试分层递进教学,从以下几方面探索在学生学习能力显著差异的班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

1.学生分层

对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识与能力差异”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分为高、中、低即A、B、C三个层次,比例分别占20%,学生分层可根据情况采取显性分层或隐性分层。为了减少显性分层的负面心理效应,老师可与每个学生个别联系,不予公布。学生分层由学生自择、师生协商、动态分层。隐性分层则只由教师掌握,作为编排座位、划分合作学习小组、课堂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层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2.实施教学分层

2.1 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评价作用。按教学大纲要求,将认知能力、情感水平、行为操作三者融为一体,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质诸方面考虑,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目标分层适宜低起点、多层次、有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接受新知识的速度,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要求。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又能鼓励个体发展。各层次学生最低要求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根据分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备课,每节课不是备三个教案,而是在一个教案里分三个层次,主要体现在目标、例题、练习、作业的分层。教学中,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2.2 按课型确定分层

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不必明显分层,A、B、C三层学生都应掌握章节的基本概念、例题、基本运算、基本技能。对低层学生要求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解、提问、练习、辅导、评讲,课外作业、课外辅导掌握教学基本内容;对中高层学生则要求在教师启导点拨后自主学习、理解、掌握。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以学生层次差为教育资源,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利用高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而设置分层练习,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同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的联系,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2.3 按教学内容分层

例如,对教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概念本身也有定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内容。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但是层次性不强,内涵有限。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进行分层,有的适可而止,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3.辅导分层

平时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对C层学生辅导主要是调动非智力因素,培养师生和谐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习方法,面批部分作业,个别辅导重点突出,选题简单、基础。对A层学生鼓励拔尖,挑选A层学生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主要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与灵活应变能力。这几年进入六年级总复习后,我勇于试验,敢于改革创新,针对学生要求成功的心理,将学生按学习水平重新分班,进行同质班分类辅导。让每一类学生都摆正位置,在学习“最近发展区”学有所得,尖子生尽其所长,后进生打好基础,各类学生各得其所,信心足,动力大,迅速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分层测试

阶段性测试具有比较全面、及时反馈各层次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作用和激励作用。把握试卷的密度、难度,按层次编制测试题,大部分为基础题,少部分为变式题、综合题,其中基础题量占70%,在一份试卷里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以二道为宜。必做题各层次学生都做,B层学生选做选做题,A层学生则做全部选做题。

5.分层评价

第7篇

一、教师要不断“充电”,紧跟时代的步伐

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老师是学生的偶像,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正确的。但是,随着他们步入大学,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老师所掌握的知识有的已经很陈旧,甚至学生新查阅的资料老师都没能看到。如果老师还在重复过时的知识,没有新的闪光点,很快就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当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要求专业课老师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瞄准专业前沿,积极申请科研课题,以科研促教学,真正成为本专业的专家。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方式是利用板书来传道授业,每节课讲授的知识信息量是有限的。尤其在讲授形态学方面复杂的内容时,既浪费了时间,有时又不很规范,同时对老师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的三维动画、图片、声音等多媒体技术,快速而准确地解决此问题。教师把专业课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适宜的图片、动画、录像等形式演示给学生,把学生从抽象思维带到感性认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其中的难点可以随时重复,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掌握。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局域网上共享,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既大大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又给学生提供了友好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资源,培养学生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求异思考、个性化表达等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利用电子信息的手段,获取、分析、处理、交流信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也更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人性化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理

老师还要主动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易中天现象”的出现,折射出当前社会的一种需求。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兴趣愈发广泛,易先生把历史拉近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将心比心,用很流行的语言把过去的历史演绎出来,所以牢牢地吸引了一大批各个层次的人,网上称之为“易迷”。如果大学专业课老师能够学习易老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学生能运用自身的背景知识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与他们的同伴沉浸到“创造意义”的交流之中,努力加深对教学主题核心思想的理解的话,他们就会学习得更好。使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在环境中学习,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理论教学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一言堂”式,学生处于被动地听讲地位,学生是否在听老师讲课?只能靠自觉。

建构主义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终达到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专业课教学应该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广播者,而应该在教学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学生向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动地位转变。让学生来观察和分析情景假设、案例报告等教学情景;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通过教师引导、补充,来完善学生对该问题的分析。分组讨论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专业课的教学,尤其学习那些与前面课程有着紧密联系的章节。因为每个学生对相关课程记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会使其对本课程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分组讨论,使每个学生能够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成员的力量加以解决。小组内的争论会让每个学生对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但是不适合人数过多的教学班,此种形式只能在小班课上或分班的实验课上开展。

五、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教学效果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等相比,联系实际的内容更多,作为即将完成学业的大学生,亟待提高实践能力,所以实践教学环节更要加倍重视。然而,现在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达到几百人,实验课指导教师应该如何要求每个学生,全面执行所有实践教学内容,认真写出报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实践课分成小班上,是解决学生人数过多矛盾的主要方法;而建立开放式实验室,随时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是解决实验学生人数过多的根本措施。应该多些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少一些验证性实验,可以调动学生寻求最后结果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进实验室,自觉自愿地亲自动手完成实验,以此来消除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教师可以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既增加了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又有利于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但是,需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合理安排课程的进度,又需要足够的专业教师。还要完善实验课的考核机制,促进教学任务的达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8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本人认为不妥。其弊有四点:1.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别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四、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育相当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信息)。这种低效率的教育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向学生提供“资料库”,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有的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经过处理,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老师,有的学生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管理班级。也许有的学生运用笔和纸进行学习的能力不如别的同学强,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却高于其它同学,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会对增加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及时巩固课堂知识

第9篇

关键词:习题教学;做法;同化;迁移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容量加多,教学时间相对较紧,对一些抽象性的理论性知识,学生感觉很难理解很难掌握,学生大部分只停留在对知识的死记层面,不会应用到题目的解答中。因此,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这个题我讲过几遍,还是有很多学生出错!”找学生访谈,有的学生诉苦说:“老师,这些题我记得好像你讲过,当时也听懂了,不知为什么还是容易出错。”为何会出现“教师觉得累,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好”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有必要找出其症结,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教师的教与学遵循学习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化学的教与学,提高习题教学质量。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提高习题教学质量方面的一些做法,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习题教学。

一、习题教学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问题的针对性

习题教学时,容易出现教师感觉累,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采取或出其不意变换角度设问;或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讲解及让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类似题目,将相关知识点、解法联系起来;也可在评讲一些易错题或难一点的题目时展示学生错题过程,让学生参与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或在批改作业发现有学生有好的解法时,通知他做好准备,讲解该题,让他来讲思路和方法;还可就一些典型题目增加新问题或改变题设条件等手段,这样可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各有所获,避免出现一部分学生听不懂,一部分学生又不愿意听的局面。

另外,习题教学时,要注意营造轻松的气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从学生有代表性的疑问或思路入手,及时调整问题的呈现方式或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加强问题的针对性,会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总结、归纳规律时要注意特殊情况

从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状态来看,学生易于并愿意接受化学规律的共性,往往忽视了这些规律的一些特殊之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绝对”“一定”“常常”等判断时,学生通过接触几道相关应用后,容易使之绝对化。高中化学反应规律比较多,这些规律之外又有特例。因此,在学生掌握该规律后,有必要强调特殊性的存在,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和绝对性的毛病。

如我们经常通过变换电极材料来判断原电池正负极和电流方向后,得出在原电池装置中,活泼性强的做负极,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的结论。此时,教师还应及时补充如Al|NaOH(aq)|Mg,Cu|HNO3(浓)|Al等原电池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在原电池中,活泼性的强弱应该是相对电解质溶液而言的,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变化对电极的影响。

三、善于借助图形,使复杂问题条件直观化、简单化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化学问题,学生在解题时既要分析题目给出的信息,又要从头脑中检索解题所需的知识经验,不断寻找与未知的联系,这一过程是在容量有限的“工作记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造成难以深刻思考问题与已知信息的内在联系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的结果。如在涉及过量问题的计算时,我们常用分类讨论法。学生若只根据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讨论和确定取值范围及产物时,一旦讨论或计算较复杂,思维极易发生混乱。就会出现即使教师“讲过几次”,在以后的测试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会出错的现象。如果借助数轴或数形结合来讨论,则可有效避免出现漏解和一错再错的情况。

相对应的,有些题目涉及反应较多或条件隐蔽,不容易理出问题的头绪也可考虑利用图像。将题目的条件及涉及的反应用类似于流程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来,能将解题可能用到的思路外现,并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明确未知及其联系,从而有利于他们集中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而形成一种解题思想和方法。

例.用4.35 gMnO2与过量浓盐酸加热反应后,多余的盐酸用10%的NaOH溶液40 g恰好中和;若再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gNO3,则可生成AgCl的质量为多少克?

分析:由于求的是AgCl的质量,主要关注溶液中Cl-如何变化。根据反应的流程框图,可以整体把握题意,知AgCl的Cl-来自NaCl和MnCl2,而NaCl中的Na+来自NaOH,MnCl2中的Mn2+来自MnO2,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已知。根据Cl-守恒可以求出AgCl的质量。

将一些涉及多个反应或多个步骤的计算用流程图来表示反应历程,学生会很容易理清他们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理顺思路,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求解,这有利于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转变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教给的方法。

四、一题多解应前后联系,及时巩固和归纳解法运用范围

对同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能有不同的解法,教师常常在将几种解法示范后草草收兵。此时,学生对这些方法的理解可能是模糊的、不完整的,下次遇到此类题目说不定还是会出错。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它采用了什么原理,有哪些题目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运用范围有哪些?经过这番思考后,教师应对这些解法运用范围进行总结归纳,突出强调一些通用的方法。课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补充类似题目予以巩固。

教师平时授课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这样的话可能一时讲解所花的时间比较多,但容易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一般的规律,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优化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五、习题教学课后,及时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在作业发下去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对做错的题目认真改错,并将笔记看一遍。课堂上,由于有教师的引导,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感觉听懂了。课后,再让学生做某个题,说不定他还是不会做。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要研究学习策略和学生学习心理,转变教法;一方面,要求学生要认真做好笔记,加强学法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花十来分钟把当天讲的习题和方法再看一遍予以巩固。

每章结束后,学生对该章的知识在头脑中说不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对一些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还缺乏了解,此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画出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若涉及元素化合物,求写出其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网络图。在复习时,可示范相关网络图让学生补充和完善。一章测验后,要求学生对本章自己易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醒自己在哪些方面要注意,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错误。还可要求学生就本章常用的解题方法进行举例并与同学讨论和结合教师的讲解,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这些方法的运用范围。这样,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其中的经验及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最适合自己,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总之,针对习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多与学生交流,善于向同事讨教,共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弥补、改进,提高习题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教学诊断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10篇

“高效课堂”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效益的教学活动。我们提倡高效课堂研讨,其目的是要做到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即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教师方面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打造“高效课堂”,一是气氛要融洽;二是节奏要明快;三是要注重效益。

二、学生方面

1.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2.课堂学习习惯

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用十六字方针去要求自己,即: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习惯不可少

复习内容一是记忆性的复习;二是应用性的复习。

三、师生配合,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第一,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才能知学生所想,知学生所需。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他们才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第二,建立互相尊敬、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我们只有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同样,我们也要充分相信、理解学生,才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滨小将采取以下措施,全面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撰写学习笔记,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打造高效课堂铺路奠基

2.学校将优秀课的标准定位在“不只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上

引导教师自觉从演员向导演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课堂的参与者转变。在课堂上既做指挥员,又做战斗员,不断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观念,从而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3.扎实开展听评课活动

开展校内外、同异学科等多种渠道听评课活动,取长补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率的提高。

4.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课堂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中训练和提高能力。

5.教育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培养学生对自己提出明确、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并且认真依照要求去做,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习惯;还要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11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思考能力 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22-01

教育是按既定目标对人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活动过程。它的内涵是依据培养目标朔造一个人。

教学是教育活动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对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的传授过程。它的内涵是充实、壮大一个人的内涵。

教育与教学是不可割裂的,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出几点教学心得。

1 生活是现代学生的第一课堂

人们常说: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我觉得,生活应该是现代学生的第一课堂。《弟子规》中讲到: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在生活中作为家长就应该做好带头作用,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其次要谨慎,讲信用。要有博爱的心。这是做人的根本。我们教育孩子首先要做好这些,孩子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在生活教会孩子与人交谈,解决问题的方法。现代社会的孩子们只知道学习,其它的不会。这是家长的失职。做人是根本。教师应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其内空以很好的课程资源方式在课堂上予以呈现。只有这样,课程才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未来生活的桥梁。

2 教学是教与学的整体

教与学,缺一不可。有的老师在讲台上讲自己的,同学们在下面干自己的。这种教课毫无意义,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现代教学中,应该是互动的时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会了,才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思考、互教互学。这一招竟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激活了,他们在课后积极地查资料、练动作、配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我只是场上的“导演”和其中的一名“配角”演员。由此可见,教学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决策者,而是合作者、协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与学是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教,是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方面;教学设计控制着教学节奏、教学方向、教学过程、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是教学中的次要方面;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处在被动一方。但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学生来完成,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思考是一种能力,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不是只限于固有的模式,或是代公式,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要死板教条,要百花齐放,调动学生充分的想象及思考。不是教他们一道题。而是让他们学会思考这样的解题方法。

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

就拿我的一个学生来说吧,经常老师说什么,他记什么;老师没讲到的,我也不会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现在,他自己在课前预习,每个人想的不同,提得问题也不同,五花八门。然后,在课上小组讨论,老师总结,大家能充分开动脑筋,全部参与进来,自己想不到的,别人能提出来。同一堂课,收获大增。

4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愿学、乐学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的问题。

因此,“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很重要的教学经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自主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

自主学习非常重要,要从小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学习。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书本上的知识利用率很少,以后的学习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上述的几点讨论,是我对教学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参考。

第12篇

关键词 线性代数 教学质量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上课“迷恋”手机

现代大学生离不开手机,这是一个事实。然而很多学生上课过度玩手机不能认真听课,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是传统教育方式“诱惑力”不及手机的“诱惑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角度来说,手机的确激发了学生很多兴趣。相比之下,教师在黑板上循规蹈矩地进行粉笔式授课就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黑板上”,以及提高“粉笔式”教学的“诱惑力”。手机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提供学生了解信息的便利,也会“诱惑”学生不能认真听课。若是将大学中的黑板改造成液晶式可触屏的“黑板”,那学生很有可能会由手机“迷恋”状态变为“黑板迷恋”状态。只要学生能将注意力和精力融入到授课过程之中,那教学质量自然会得以提高。液晶式可触屏的“黑板”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教学、资源共享、不同学校学生的课堂交流提供了可能。然而问题的困难之处在于液晶式可触屏的“黑板”这种技术的大范围可获得性。若想大范围地实行,一种方案是进一步发展通讯技术,降低这种液晶式可触屏的“黑板”的成本。

2 听课“睡觉”模式

所谓听课“睡觉”模式指的是学生上课精力不足、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习惯于课堂睡觉。刚入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年轻气盛之时,做很多事情很难把握住一个“度”。很多学生晚上很晚还待在网上,也有很多学生参加的活动太多,还有一些学生玩得时间过长。这些都会使得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充沛,容易犯困,注意力不集中。结果一上课就睡觉,完全不在听课的状态,这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方式是提高学生把握“度”的能力。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活动、适度地待在网上等使得学生能认识到把握“度”的好处。在此基础上,教导学生如何将个人的有限时间、精力合理而有计划地投入到课堂学习、课外生活和科学作息之中,从而使得个人的“效益”最大化。听课“睡觉”模式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把握度的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精力的调控力,以及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3 学习“倒退”情境

在学期初很多大学生都下定决心要认真听课,制定好计划要学好某一学科。可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在一开始没听懂课,之后发现,后续上课所讲内容更加听不懂,进而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再听课,学习出现了种种消极情绪。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班级里的每个学生理解知识点的能力有很大差异。理科生学习线性代数课程理解能力较强,而文科生学习线性代数课程则显得比较吃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很多。途径一是任课老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接受情况,据此决定是否继续后续内容。途径二是倡导基础-扎实-融合的学习模式。就线性代数课程学习而言,对矩阵的基本概念、矩阵的初等变换、矩阵的秩、行列式和逆矩阵这五项内容适当放慢教学进度,进而狠抓基础,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通过将后续内容与前面的内容有效地融合,使得学生能够学会如何由前面的基础知识来解释线性方程组求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等问题。

4 看书“钻牛角尖”

看书“钻牛角尖”指的是学生在看书温习或自学的过程中,将课本逐字逐句地去看;或者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不论重要与否,不论自己的现阶段能力与否,设法去证明课本中的每一个定理或推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没认清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不同之处,或者还没从中学的教育模式的习惯中走出来。中学学习的确需要学生“死扣”知识点,而大学学习需要学生能够具有有选择性地去学习的能力、具备能辨知识点重要性与否的能力、提高自身理解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等。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任课老师以身作则,事先将需要重点理解和证明的知识列好,同时把一些只需记住的知识点也列好。二是规定学生做好笔记,同时定期进行检查。检查笔记的目标在于及时发现未能做好课堂笔记的学生,进而加强对其的辅助,使得其能跟上整个班级的课程教学进度。三是任课老师依据所在学校的授课重点和所规定的教材,对授课重点和教材进行完美的融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可能并不是很系统,或者前后排版顺序存在很多难以衔接的问题。这需要任课老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理和排序,使之能系统化,以便使得学生切实能感觉到前后知识点的完美衔接。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轻松将课程学好,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5 作业“规范”不足

作业“规范”不足指的是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要么解题步骤不完整、要么参考着答案做、要么参考着其他同学的答案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这种不好的习惯很容易使得会做的题也难以保证准确性。原因之二是,许多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程度不深,似是而非。这会使得解题的各个步骤缺乏强有力的依据,从而降低了解题的准确性。对作业“规范”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解决途径入手。一是任课教师减少课后作业的总量,引导学生养成能做一个题当一个题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作业的规范性。二是任课教师可以将规范的解题步骤总结整理出来,供学生参考,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三是加强对作业质量的考查,以考查学生解题的思维模式为重点,以解题准确性为辅,切实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