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41: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商会计核算流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反倾销应诉 中小民营企业 会计信息系统
一、中小民营企业需应诉反倾销调查分析
(一)中小民营企业反倾销应诉的原因分析 (1)高额的应诉成本。反倾销应诉工作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支付高额的律师费用、会计师费用、信息的收集处理费用、应诉的管理费用等;民营外贸企业往往规模较小,从经济利益上考虑难以承受这高额的应诉成本,从而放弃应诉。如2004年温州眼镜行业应诉阿根廷反倾销案中,应诉的三家公司光支付的会计师费用就达上百万元,诉讼成本之高让企业不堪重负,是在眼镜商会的支持游说下才解决应诉的资金问题,从而取得诉讼的胜利。倘若没有商会及其他外部资金的支持,这三家公司的应诉肯定会因资金问题而中途放弃。而在2005年欧盟对中国鞋业的反倾销调查中,福建省内300多家涉案的鞋企多是因抗辩成本太高而放弃诉讼。(2)应诉的风险较高。反倾销诉讼不仅是贸易问题,还参入了政治因素,应诉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多方面的因素可能导致应诉企业败诉而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高度的风险使得一些被诉企业顾虑重重,信心不足而不敢应战。(3)基于自身管理的原因。中小民营企业自身经营上的不规范,如企业管理混乱,无法提供填写调查问卷所需的数据资料;会计核算随意,无法进行会计举证等,这些也是导致企业不敢应诉的重要原因。(4)对反倾销贸易救济调查的不了解。一是对倾销的误解,认为低价就会导致顺销;二是对反倾销诉讼的危害认识不足;三是企业对反倾销应诉事务陌生,而我国又缺少富有经验的专业律师和会计师,企业不能得到中介机构的及时帮助和指导。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应诉的积极性。(5)“搭便车”的心理。有的企业被列入反倾销的名单后,希望别人应诉而自己‘搭便车’,认为胜诉后自己可以沾光,万一败诉自身也没有资金和精力上的损失。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国外对华反倾硝针对的是―个行业,根据商务部《出口产品反倾销案件应诉规定》及“谁应诉,谁受益”的原则,并且WTO成员国目前较普遍采取地是给予直诉企业分别裁决待遇的做法,未应诉企业往往获得的是高额的反倾销税,从而被迫退出国市场。
(二)中小民营企业反倾销应诉的利益分析 (1)企业是否应诉的后果分析。我国出口企业参加应诉获得的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获得市场经济地位,采用自身的成本资料作为计算正常价值的基础,与企业出口价格相比确定倾销幅度,判定公司获得单独税率;二是未取得市场经济地位,但取得分别裁决地位,采用替代国价格与出口价格对比确定倾销幅度,判定公司单独税率;三是未取得任何地位但该参与就诉的企业获得一个全国统一的平均税率。虽然企业应诉可能出现以上三种结果,但倘若涉案企业不应诉或应诉而不合作,则只有一种结果即反倾销指控的成立,随之而来的是对这些企业的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从而迫使这些企业的产品退出该国市场;同时也增加了涉案企业进一步遭到其他国家反倾销指控的可能性。如果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一、而且出口依赖度很高,那么高额的反倾销税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如在美国对我国苹果汁企业的反倾销诉讼案中,美国苹果协会对我国的40多家企业进行了,最后只有10家企业应诉,其中6家获得零税率,另4家获得3.38%的加权平均税率,而对未应诉的30多家企业一律征收51.74%的高税率,实际就意味着这30多家企业退出美国市场。(2)胜诉企业潜在的利益分析。在反倾销诉讼中,不能简单地以是否对应诉企业征收了反倾销税作为胜诉的衡量标准。通常认为,即蚀立诉的结果对涉案企业征收了反倾销税,只要应诉企业还能在具备竞争力的情况下往国销售商品,就是应诉企业的胜利。对于胜诉的企业来讲,虽然付出了高额的应诉成本,但潜在的利益不容小视。这些潜在的利益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主要表现为:一是积极地应诉是企业很好的广告,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形象,一般来说敢于应诉并且胜诉的企业,往往会被市场认为管理规范、形象良好;二是会扩大在国的市场份额,只要企业仍保持了竞争力,不仅保住了企业原有的市场,还会占有因放弃应诉而被迫退出的那些企业的原有的市场份额;三是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反倾销应诉的过程也是企业对自身管理的一次较全面的审视,既可以发现管理中的问题,也能促使员工从根本上认识规范管理、高效管理的重要性,还能从调查者身上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水平的提高还会降低企业的成本。从理论上讲,企业是否应诉只要权衡下应诉成本与应诉收益就可作出决策,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非这么简单,并非是个纯粹的经济问题,从国家、产业、企业三方来看,是否应诉都更多的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问题。如果企业自身无不良行为且管理规范,就应该大胆应诉,而不要被眼前可能的高昂成本吓倒,否则企业因不应诉而失去国际市场的损失难以衡量。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应诉还有一个较大的优势,即企业股权结构使企业较易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因此我国众多的中小民营出口企业应该未雨绸缪,规范企业管理,加强企业财务工作,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以应对未来可能遭遇的反倾销贸易摩擦。
二、中小民营企业应诉率低的会计原因分析
(一)反倾销应诉与会计的关系 概括地讲,会计举证及基于会计举证的会计抗辩是企业会计在反倾销诉讼中的主要功能。倾销是指进口产品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并对进口国已经建立的同类产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或者对进口国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的行为。确定正常价值是判断倾销是否成立以及倾销幅度大小的关键步骤。反倾销调查机关一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搜集,掌握有关出口国企业的各种资料,其中主要内容是财务与会计资料,作为计算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基础;应诉企业所要做的工作则是配合调查填写问卷,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提供大量的会计信息来作为证据,如产品销售信息、费用信息、成本核算信息等等,以证明调查的产品出口价格并没有低于正常价值。这就是反倾销诉讼中会计的举证和抗辩作用。反倾销诉讼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很高,除应满足一般意义上的标准之外,还需具有一些特殊的质量特征。袁磊(2004)认为反倾销会计的核心质量特征是可采性与可比性,重要质量特征是可靠性与相关性,次要质量特征有及时性等。可采性,要求企业采用调查机构理解并认可的会计方法提供会计信息,以此为基础计算出产品的正常价值;可比性,是指倾销是要将正常价格与出口价格进行比较,这样就涉及到两个价格的可比性,因此由于口径的不一致,企业对凭证与账簿上的相关会计信息还必须经过计算和调整;可靠性,指企业必须提供准确、可靠并且完整的会计举证资料,而且可以验证,如果应诉企业一旦被怀疑数据
虚假,就会导致适用“最佳可得信息”;相关性,要求会计证据与诉讼中的待证事实相关,这就要求企业有充分的资料积累,进行精细的成本核算,能够提供与应诉产品及时期相关的信息;及时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快速的提供规范的会计资料以供核查,这是由于在反倾销诉讼中对问卷的填写都有很严格的时间限制,超过了应诉期限就将被视为自动弃权。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倾销诉讼对应诉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要求很高,要达到上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需要企业规范、准确、精细的会计核算支持。
(二)中小民营企业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满足反倾销诉讼的要求 中小民营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其他企业相比,我国民营外贸企业是在市场经济运作规则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但―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即管理水平低下,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企业的经营者大多重销售而不重视企业的财会工作。其会计主要目的是纳税和退税,认为账务只要能满足税务或银行的要求即可。企业现有的财会系统无法满足反倾调查的严格要求,笔者认为这是中小民营企业应诉率和胜诉率都低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简单地满足税务需求的会计核算,与反倾销应诉对会计的高要求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总的来讲,中小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是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很大,整个会计核算没有遵循―个统一的制度标准,哪个制度规定对企业有利企业就采用哪个规定,无法提供完整的账簿及公允的会计报表;出于偷税漏税的目的,两套账的现象普遍存在,即所谓的内账与外账,外账是给税务看的,内账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需要的;会计核算过于简单,难以提供交易或事项的明细资料;企业的成本核算过于简单或核算方法不正确,导致成本数据严重失真;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差,好多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而是靠师傅带徒弟式的方式成长起来的,在实务中凭感觉积累所谓的实务经验,没有规范的业务处理能力和意识;民营中小企业大多是粗放式的经营,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中小民营企业反倾销导向会计信息系统研究
(一)重视中小民营企业反倾销应诉会计的研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遭遇的愈来愈多的反倾销调查,反倾销会计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不少学者从理论与实务两方面对进行了探讨。如袁磊、王仲兵等对反倾销会汁的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研究,试图构建反倾销会计的理论框架;而周友梅等人则从预防和直对反倾销调查的会计策略和技巧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建立企业的反倾销会计信息平台、改进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发挥注册会计师在反倾销诉讼中的作用等,推进了反倾销会计实务工作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中,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反倾销应诉的会计研究极少,不少研究结果不适用于中小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出口商品结构以纺织、机电产品、轻小产品和农产品为主,容易遭遇国外反倾销;另―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有不同于规模企业和国有外贸企业的特征,因而有针对性地研究中小民营企业的反倾销会计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小民营企业反倾销会计问题的研究,只有立足于中小企业的特点,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其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及成本效益的原则,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如要求中小民营企业建立起自己的反倾销预警系统是不现实的做法,同样提高企业反倾销应诉中的会计技巧或策略也不是问题的关键,对于中小民营来讲,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未雨绸缪,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提升企业的反倾销应诉能力。正如孙铮(2005)指出,加强对会计实务与内部控制的建设是目前反倾销会计工作的核心,只有将企业内部控制与应对反倾销结合起来,提高企业会计实务水平,才能做到从容应对。
(二)中小民营企业反倾销诉讼会计信息系统构建 对于众多的中小民营出口企业来说,目前面临的严峻的外贸态势正是推动其规范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外力,这种外力会转化为其内在的需求。对于会计工作来说,反倾销应诉对会计的要求就是其外力,以反倾销应诉的要求来改善目前的会计系统,促使中小民营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促进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要促使中小民营企业将反倾销应诉的会计要求融入企业日常的会计系统中,经营者的反倾销意识和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是保障,在此前提下企业才可能加强以反倾销为导向的会计实务工作。(1)提升经营者的反倾销意识。经营者是一个企业的关键,经营者对反倾销的了解和认识直接会反映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的中小民营外贸企业的经营者,往往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但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对于反倾销诉讼不甚了了。笔者认为要提升经营者的反倾销意识和企业的反倾销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行业商会的作用,一方面需通过舆论宣传,用案例用数据说话,帮助经营者分析目前的外贸环境及行业环境,提高外贸企业的忧患意识,加深对反倾销败诉后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组织对经营者的培训,普及国际贸易摩擦及应对等方面的相关知识。(2)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是提升企业整体会计工作水平的核心。孙铮、刘浩(2005)以美国和欧盟的反倾销调查程序为例,指出企业会计师主要在涉及会计制度问卷调查、产品成本追溯以及账簿体系与内部控制的完善三个环节承担着核心工作;反倾销会计的研究应针对会计师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予以深化。根据这个分析,结合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现状,笔者认为中小外贸企业会计人员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学习:规范的会计核算流程;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特别是成本核算方法;相关的反倾销会计知识。目前对反倾销会计人才的培养基本上关注的是注册会计师层面(如浙江省2006年启动的百名注册会计师应诉人才培养工程),而忽略了企业会计人员层面,更少有人关注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层面。这也是近年来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成果没有引起实务界重视的原因之一,更不用说是应用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互动是反倾销会计发展的必须,对外贸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是互动的一种方式。培训可以是多渠道的:会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将反倾销会计实务纳入外贸企业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不仅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后续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而且可以引导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对反倾销的重视;在外贸会计上岗证的考试中重视成本核算的考试,通过考试促进企业会计人员的自主学习;开展反倾销会计的培训,行业商会或是市场化的培训机构的培训都值得推广;编写适合企业会计人员的反倾销应诉会计核算的实务指导,重点放在反倾销对企业日常核算的实务要求上,而不是企业如何进行举证与抗辩,现有的一些实务指南往往是针对注册会计师的,无法指导企业会计人员特别是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学习。(3)建立以反倾销为导向的会计信息系统。以反倾销为导向的会计信息系统,不是在目前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处另起炉灶,也不是说依照反倾销应诉的要求来设计企业的会计系统,而是指将反倾销应诉的会计要求融入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反倾销应诉对会计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规范、真
关键词:医院;会计电算化;对策建议
医院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提高了会计算账、报账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而且在医院门诊收费、住院收费、药品出入库、医疗器械出入库、固定资产出入库、账务处理等环节得到普遍应用。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可以看出,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速度是手工处理无法比拟的,只要硬件、软件工作正常,输入的数据正确,产生的结果是确信无疑的。但运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因一些人为或其它因素也会出现差错、舞弊、数据丢失等情况。因此,强化医院会计电算化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一、目前医院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对会计电算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财政部明确规定到2010年,全国要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但目前在有些地区医院,会计电算化开展的程度非常低,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单位部门领导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领导存在着一种“重硬轻软”的思想,重视对硬件的投资而忽视对软件的投入,甚至有些单位使用盗版的财务软件,部分会计人员也认为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形式,以至于有些医院花钱买了软件却没有真正使用好。事实上,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记账技术的革命,而且对于会计学科本身也是一次大的革命,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账、报账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资金管理、资金分析、资金评测中,进一步深化会计职能。
2.软件程序不稳定,错误不易发现
众所周知,新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有不足之处。因此,开发商会通过升级财务软件加以完善。然而在升级过程中,软件程序不免会有一些漏洞,使财务软件在运行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进度。这就需要技术人员经常与软件开发商联系,会牵扯精力,延误工作,造成损失。
原手工方式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会计电算化后转移到了计算机,通过会计软件实现。如凭证借贷平衡检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验,编制科目汇总表等。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内控制度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人工控制转为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这些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加上人们的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要性,就使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
3.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差,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医院会计电算化面临以下风险:(1)实际操作中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制定措施不全或缺乏有效监督,导致的现象时有发生;(2)计算机维护过程中存在风险,如缺乏必要的防病毒意识和措施,对利用计算机犯罪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控制措施;(3)会计档案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如没有及时备份、或备份数据没有定期检查,凭证、账簿没有及时打印等。
4.缺乏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学、管理学、会计学、信息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虽然大多数会计人员已接受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应用还有较大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合型人才欠缺,目前既懂医院会计又熟悉计算机的人员相当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医院会计电算化的进程。
(2)会计电算化培切内容滞后,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硬件和软件操作系统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而目前的教材却是几年前的,会计人员通过培训所学的知识回去后却无用武之地。
(3)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缺乏会计电算化内容,没有将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项内容来培训,致使会计人员缺乏再培训和定期考核的机会。
二、完善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对策建议
1.单位领导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断投入和支持的软件工程,并不是有钱、有软件就行,而是要符合医院运行规律的管理思想,需要医院领导的直接参与、全体职工的配合和病人的理解,只有这样,整个工程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2.选择成熟的财务软件
由于医院财务软件的设计人员对会计原理、财经法规、财务管理等知识相对来说了解不多,因而对会计处理流程的中间环节考虑不周,使会计流程不够通畅。为此,一定要购买经过财务软件管理部门或有资质的机构认定的,通过检测系统确定性能稳定、数据安全、功能强大、兼容性好的软件,或者委托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结合医院实际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3.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给医院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因此,建立一套适应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可以把医院电算化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日常控制。
(1)管理控制。管理控制主要是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而言的,通过管理控制,可以使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协调和理顺他们间的关系,使舞弊和犯罪的几率减少到最低。它包括:①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组织机构,如可设置会计主管、微机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数据分析等岗位,形成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②完善系统操作控制,如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④加强系统安全控制,如强化密码机制、制定防病毒措施、认真做好数据备份等等;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展全程内部审计。
(2)日常控制。日常控制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医院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使其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准确可靠,达到预期的管理控制目标。它包括:①采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应具有防范会计数据输入差错的功能,能够通过平衡关系控制、科目对应关系控制、凭证连续编号控制等来自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②系统要有数据必须经审核后才能登账的控制能力,要有防止或及时发现处理过程中数据丢失、重复或出错的控制措施;③采取各种输出控制及审批措施,保证打印输出的账本、会计报表及其它会计资料准确无误;④妥善保管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介质或其他介质,存放地点应防高温、防漏、防尘、远离强磁场,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复制,坚持双重备份制度,防止会计档案丢失。
4.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电算化系统在运行前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根据岗位分工情况、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层面的情况,分层次、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培训,在规定的最短时间内取得软件使用上岗证。会计人员要取得中级以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证书,使之成为既精通会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确保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制定一系列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保证硬件、软件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SaaS 在线会计 会计电算化 实验教学
一、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直以来,各个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验内容和数据有所不同,但从其形式和所用平台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利用会计实习软件进行实验教学
该做法是先购买一些公司编制的模拟会计实习软件,该软件可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回答一些问题或完成部分实务操作,达到实习目的。其主要优势在于学生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后软件会给出学生成绩。便于工作于老师考核。其不足主要有实验内容不完整、软件投资较大、软件维护及版本更新费用大等。
(二)利用商品化ERP软件的演示版进行实验教学
此种方式实验虽然不必投资购买软件、仿真性强、成本低、安装次数无限制,学生可独立、自主地建多套账,但它对计算机软硬件运行环境要求较高,软件需要不断升级与维护,而且演示版某些功能受到限制。
(三)利用正版ERP软件进行实验教学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软件与现代企业所用软件基本一致,仿真性强,学生可按要求连续完成多套(多个公司)账、多月或多年的所有会计业务。其不足除前所述外,还有正版的网络版ERP会受到服务器的容量限制从而影响学生参加实验的人数。
(四)利用EXCEL进行会计实验教学
采用此模式不仅要求学生非常熟悉EXCEL及常用财务函数。而且要熟悉利用EXCEL进行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目前,利用此模式进行会计实验教学的极少。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模式的问题。寻找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新途径势在必行。
二、什么是SaaS
SaaS是Soft ware as a SelN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它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不用再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无需对软件进行维护,服务提供商会全权管理和维护软件。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这是因为SaaS相对目前传统财务软件具有如下优势:
(一)成本低
以租赁的方式使用软件,按需使用,按需付费,不用一次性支付大笔资金,总体成本和投资风险都大大降低,且后期升级与维护可及时免费获得。
(二)提供会计在线服务模式
与传统软件相比,SaaS在线会计不用安装软件,只要连上互联网即可使用。即理论上在任何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上都能随时使用。后期提供免费升级和维护服务,由服务提供商在服务器端统一升级,使用中遇到问题可以在线咨询。
(三)安全保证
由于SaaS在线会计管理平台是将客户数据存储于中央服务器,由供应商统一维护,降低了数据遗失的风险,且从技术和服务器集中管理上提供多层安全保护。相对于一般的网上财务而言,安全性大大增强。
三、SaaS模式的启示
随着基于SaaS模式的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必然成倍增加。因此,如何培养有在线会计业务处理经验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成为当务之急。研究和探讨如何利用SaaS模式进行在线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已成为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的重要任务。
四、SaaS模式下进行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可行性
(一)实验环境要求简单,实施可行性强
利用SaaS模式可异地、随时在能上网的计算机或机房“在线”完成会计实验,不受场地、计算机、本年级同时进行网上实验的人数的限制,也不_必要求实验的学生同时在线。或在同一个实验场地。
(二)实验成本呈下降趋势
在不买设备、不添软件的基础上,可使“在线”会计实验的成本越来越低。
(三)不需维护、更新,与现实接轨
由于实验软件与社会中小企业所用ERP软件一致,仿真性更强,可缩短所学知识与中小企业需求的距离,与现实接轨,便于学生就业,免去软件版本滞后、不能及时更新的等到问题。
(四)体会多种角色,培养协同能力
通过SaaS模式会计实验,可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不同会计岗位职责的区别与责任。多人同时在线、多点协同完成各企业会计业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协同工作能力的目的。
五、在SaaS模式下实施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设想
(一)准备阶段
1.确定实验目的。本课程实验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进行融会贯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内就积累一定的在线处理会计业务的经验,明确财务部门各岗位的分工与职责,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确定实验计划。实验计划包括实验采用的模式、时间、地点(能上网的计算机机房)、资料(实验教材或案例)、课时等。建议安排35 40学时。-
3.配备经验丰富的实验指导老师。
4.相关知识的准备。要求学生学过《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
5.将实验学生分组并确定各小组人员的岗位分工。
(1)12~16人为一大组,3~4人为一小组。(2)每小组为一个企业,均设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会计、出纳各1人。若只能3人一组,实验时系统管理员可由账套主管兼任。(3)每人在一个大组中的各小组中分别承担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会计、出纳中的一个角色。
(二)实施阶段
利用国内最大的SaaS平台――友商网进行总账和报表的会计业务处理,主要实施环节为:
1.指导学生登录友商网(youshang.corn)。
2.进行注册后开始按实验资料所规定的角色进行建立账套的有关操作,分别录入各企业操作员并进行授权。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将同时是某大组中四个不同企业的操作员,且在前述四个不同企业的财务部中分别扮演系统管理员、账套主管、会计、出纳四个角色。
3.每位同学按其在四个账套中的工作岗位,将分别履行其不同的职责。要求每大组同学必须在线、多点协同完成四个企业的总账初始化、日常处理、期末处理等操作。
4.要求在网上做出各企业月末的会计报表。
5.按实验要求进行各种查询及财务分析操作。
(三)考核阶段
根据学生写出的会计实验的实验报告、结合学生参加实验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一定要通过截围(按PrintScreen键)的方法反映出本人在当账套主管的企业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主要过程,可避免学生相互复制的现象。学生可上交电子版的实验报告,便于老师刻成光盘存档。
六、SaaS模式下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相关问题思考
(一)关于实验教材问题
一方面。借鉴优秀的在线会计应用案例的教材,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相关教师编写实用教材。
(二)控制学生从开始注册到完成整个实验的时间
要求将在线会计实验的时间控制在各网站的免费体验期内完成,以避免超期付费。
关键词: 国际结算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高职《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
《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国际结算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使其能够在银行、外贸企业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从近几年对银行、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来看,银行普遍需要的是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国际结算人才,这其中包括票据、单证操作、银行间电文、相关会计核算等综合职业技能。对外贸行业来说,具备国际结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结算方式的选择、票据和单证操作、会计核算和风险防范等业务的专门人才是广大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所急需的。
《国际结算》作为一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应该为培养在相关行业一线工作的业务人员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长期以来,国际结算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过程都非常侧重业务流程,而对于其他相关业务论述得很少,甚至于没有涉及,比如进出口商面临的风险、相关银行的风险及其规避、各种结算方式中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等。而最近的十年间,国际贸易有了很大发展,相对于实务而言,传统的《国际结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不仅如此,注重业务流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枯燥的条文讲解式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掌握。因此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势在必行。
二、《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应从职业分析入手,从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出发,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因此《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从目前银行、外贸等相关行业相关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经过学习和实践,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此,笔者认为应对教学内容做如下调整:
1.保留传统三大支付方式的教学,以培养操作技能为主线,力求精益求精。对于我国的进出口企业来说,汇款、托收和信用证等三大传统支付方式是使用最多的,仍是教学的重点,但在具体内容上应有所改进。这三种支付方式,操作原理比较简单,业务流程也只有信用证较为复杂。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即业务流程的熟练掌握和票据、单证的熟练操作。
2.加强新兴结算方式的教学。加强三大传统支付方式以外的新兴结算方式的教学是行业背景变化的客观要求。银行保函、国际保理、票据包买等是近三十年来新兴的国际结算方式,登陆我国银行业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南京爱立信事件使中国银行业认识到传统的国际结算服务因其各自的缺陷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而银行保函、国际保理、票据包买等结算方式,以其手续简单、融资便利等优势,为客户尤其是买方所青睐。这些结算方式在提供高层次金融服务的同时也需要高素质的业务人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这些结算方式更多的课时。过去学生仅仅能了解它们的概念、当事人、特点等,现在应使学生掌握具体的业务流程和相关文件操作,如常用银行保函格式、保理协议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就业时拥有技术优势。
3.重视相关国际惯例。国际结算业务的一大特点就是依据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规范,其法律形式可以是各国的法律和法规,也可以是国际商会颁布的各种惯例、规则等出版物,即国际惯例。因为国际结算的当事人处于不同的法律规范之下,当一笔国际结算业务涉及不同的法律规范带来的问题时,为了使当事人的权责以及可能出现的纠纷有一种统一的解释,各方都需要遵守一种共同的操作规则,这就是国际惯例。经过长期的实践,这些惯例日趋完善合理,已经得到各国商界和银行的认同并采纳,成为指导和规范国际结算行为不可或缺的通行准则。通常使用的国际惯例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托收统一规则》等。事实上,国际结算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包括概念、当事人职责、单证内容等都来自相关的国际惯例。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这一部分内容不予明确,使学生未能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国际结算》教学中不仅要把教学内容与相关国际惯例规定进行统一,而且应该把重要的国际惯例、重要的条款进行单独介绍,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其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4.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国际结算》课程的授课对象既有国际金融专业学生,也有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非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应针对各自的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业务流程、当事人职责,还是实际操作,教师应主要从银行角度教学,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银行业务人员所应具有的操作技能和业务素质;而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主要应从进出口企业的角度教学,使学生具备作为进出口企业单证操作人员所具有的操作技能和业务素质,使本课程的教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客观要求。例如在信用证审单教学中,对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教师主要讲授银行作为信用证开证行和议付行的审单原理及不符点的处理方法,并进行银行审单的实务操作;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教师主要讲授进出口企业作为信用证受益人制单、作为信用证开证申请人审单的基本方法,并进行制单和审单的实务操作。
以上教学内容的调整,能够使学生掌握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满足银行、外贸行业相关岗位的要求。
三、《国际结算》课程教学过程的改革
1.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结算原理中的一些抽象性语言,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有助于提高讲授效用。在设计案例时应遵从一些基本原则:案例的选择以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出发点,围绕惯例条款细则和银行操作实务来设计,对某项具体业务中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进行,以规范操作、规避风险为目标,并与比较分析相结合。案例设计包括基本情况、业务过程、问题、参考答案及提示等内容。实施案例教学较之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能够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案例所反映的不仅是书本知识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于它反映人们如何去认识各种已知或未知的事物。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使学生进入案例“现场”,深入“角色”,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使教与学配合和谐。学生通过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从而得到思维、方法、表达的综合训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增长才干的机会。
2.可以试行双语教学。由于国际结算中的业务文件全部为英文,因此,在国际结算课程中开设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也绝非易事。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其量力而行。在学生选课前,教师应将双语教学的具体要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考核标准告知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和配合教学。在教材选用上,要选用配有英文练习的中文版专业教材,再辅助一本英文专业教材,穿行教学。根据学生的情况,通常前几周的课程以汉语讲授为主、英语解释为辅,之后逐渐过渡到以英语讲授为主、汉语解释为辅;基本原理用中文讲授,业务流程和业务文本用英文讲授,以点带面,逐步扩展。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下自学的关系,安排中英文对照的课外阅读材料、作业练习和进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3.注重产学研结合。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除了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外,应进一步重视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就《国际结算》课程而言,应与银行国际业务和外贸企业相关部门加强联系,邀请其参与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进行实验指导,并争取教师到企业锻炼,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参观学习和顶岗实习。这样既能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又能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便利条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体现为以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国际结算》课作为一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应按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调整,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科学实施双语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慧.高职高专《国际结算》双语教学实践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2.
关键词:云计算;企业信息化;风险管理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市场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中小企业要想在这一趋势中求得发展,必须实现信息化,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管理模式落后、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足、人才匮乏等,导致传统的信息化产品很难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云计算的诞生给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福音,它为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它打破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上的局限,企业不再需要在企业内部署一整套信息系统,只需要按需租用云计算供应商部署在云资源里的基础设施或应用程序,就可获得想要的软件服务,当然云计算给中小企业信息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二、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
在传统的信息化模式下,企业必须购置一整套软件系统,并且要配置与之相关的硬件设施,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信息化知识薄弱,在购置软件及其相关基础设施时容易出现失误,导致项目失败。而云计算是按需租用云供应商已存放在资源池里的基础设施或应用程序,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实施时间短,应用快,从而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风险。并且其软件的维护及更新都由云供应商负责,中小企业只按需租赁“随需随用,不需即退”即可,节省了企业软件开发维护成本,降低了企业建设信息化成本,同时也解决了信息化人才缺乏的问题。企业可以利用节省出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改善经营管理,促进管理标准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利用云计算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由于受技术、法律政策、企业自身等各方因素的影响,利用云计算时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1.环境风险
(1)外部环境风险
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为了促进云计算的应用,做了大量推广工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但云技术在我国的起步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成功案例不多,在技术标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仍不健全。此外,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速度和竞争的残酷性,在未来部分云计算供应商会被整合,甚至破产消失,这给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商业风险。由于目前云计算模式的法律和技术标准还不健全,如果云计算服务供应商出现因为商业原因终止服务等情况,将会导致企业信息系统的商业数据遗失或无法恢复,同时也会产生企业现有的数据能否顺利的导入到替代的信息系统平台中等相关难题。
(2)内部管理风险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思想陈旧,管理基础薄弱,没有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并实现管理升级,其与信息化所需要的先进管理思想不相符,甚至冲突,导致大部分员工不接受云服务。管理模式落后,业务流程不清晰,致使企业无法整合内部信息资源,无法使企业的相关数据标准化,并顺利迁移到“云”上。而且中小企业领导者普遍对信息化存在误解,错误的以为实现信息化只是为了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因而导致管理层面上的实施力度不够。
2.技术风险
我国的云计算产业起步晚于国外发达国家,国内云供应商技术落后,云资源中的相关应用程序开发也不完善。大多数云服务运营商提供的财务应用程序资源较少,只涉及到现金管理、记账、网上进销存、在线银行等相关服务,这些服务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进行全面会计核算的需求。技术的不成熟、落后的配套基础设施导致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差,网络带宽不足,缺乏统一的技术和运营标准以及企业自身IT架构的制约,都给中小企业借助云计算实现信息化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3.安全风险
云计算的应用,虽然避免了企业在实现会计信息化中的软硬件设施维护上的麻烦,在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安全风险发生在企业内部的机率。但由于我国的云计算技术还不够成熟,互联网、法规政策等相关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云计算仍存在一些未知的安全风险。云计算模式下多家企业的核心财务数据和经济业务数据有可能存储在同一台服务器中,而且云计算使用的基础设施并不在企业的直接控制中,这就使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于云计算供应商,如果云供应商安全措施做的不到位,例如,自身员工权限混乱随意进入数据库篡改数据、授权其他企业盗取客户数据、出现软硬件设施和网络故障时未能及时备份数据、病毒入侵数据库、云供应商破产后客户数据的保密销毁等。无论发生以上哪种情况,企业迅速解决问题的主动权都不在自己手中,存在安全风险。
四、中小企业应用云计算的风险对策
云计算技术的兴起给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带来福音,它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和满足灵活的会计信息处理要求,但云服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中小企业在更好的利用云计算提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同时也应做好相关的风险应对。
1.环境风险对策
(1)外部环境对策
政府可以在对我国云计算产业环境及应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后,邀请相关专家集思广益,制定符合国情的云计算产业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并紧跟云计算市场环境变化随时修订条款。同时加快有关云计算安全的立法进度,尽快出台云计算安全条例,形成一整套科学的云计算安全法律体系,规范国内云计算产业健康发展。此外,树立一个全面、科学、公平的社会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关部门要制定并严格执行云计算服务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互联网的监管,多方努力尽快出台针对云计算服务质量标准、评估和认证等方面的细则,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监理这种通行的监督机制,授予第三方监督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合格财务服务,确保中小企业使用云计算会计服务达到预期的效果。
(2)内部环境对策
首先,中小企业管理者要从思想上重视会计信息化,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明确自己企业目前所处的信息化阶段,结合自身信息化状况使用云计算进行信息化。同时加强对各部门、各员工的培训,为开展云计算信息化建设做好良好的认识基础,充分协调好各部门之间工作,将新的服务模式的磨合期降到最短。其次,中小企业要借鉴已经成功的案例,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聘请相关专家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升级、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再造,使管理规范化,相关数据标准化,使其相关业务顺利的迁移到云上。最后,中小企业也要在云计算的应用中不断学结经验,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自己的信息化人才。
2.技术风险对策
我国的云计算较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云服务供应商对于某些核心技术仍然没有掌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利用现有的云服务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水平?除了云服务提供商要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外,中小企业则要做好选型工作。选择云服务要具有长远眼光,理清需求统一规化。要考虑云供应商的生存能力,其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企业的需求,软硬件、网络等的故障恢复能力、可扩展性及其后续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对于信息化程度低且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可以直接选用SaaS或PaaS进行企业信息化;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且已经配置信息系统(如ERP等)的企业,因需把现有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数据迁移到云计算平台中,则需要考虑现有系统和云平台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网络的带宽会影响到数据的传递和运算速度进而影响云服务的质量,无论云服务商还是企业自身都应选择足够的带宽。
3.安全风险对策
迁移到云平台的数据是否安全是企业管理者特别关注的,当然也是目前导致云服务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云计算改变了中小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方式,但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的安全模式,中小企业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首先,中小企业在选型时就要事先充分了解云提供商的安全机制、数据保护和恢复能力,确保本企业的财务数据与其他企业财务数据安全隔离,其数据管理员不会为了私人利益而盗取客户数据,遭受病毒入侵时,能及时保护数据恢复数据。其次,中小企业在选择使用云计算时,要根据数据的敏感性和业务的关键性对相关数据分等级进行筛选,并使用波浪方法进行移,即对于核心财务数据暂时不转移到云上,先把非核心数据放在云平台中测试其安全性,可靠后再逐渐转移。最后,中小企业还应有自己的数据保护措施。尽管目前很多云计算供应商为防止系统崩溃、网络中断等意外事件发生时造成数据丢失,配套了多种备份方案,但中小企业为了加强核心财务数据的安全,仍应按照自己的备份计划把数据从云计算平台中实时导出,备份到自己的存储中心。总之中小企业要不断从多方面下手努力加强云信息化的安全性。
五、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并提高其应用水平带来了机遇,它以低成本短周期的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改善了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了其核心竞争力;但同是也给中小企业信息化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小企业要更好的利用云计算提高会计信息化应用水平就要做好相关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乔瑞华.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2]苏强.企业信息系统在云计算模式下面临的安全风险及规避策略[J].信息与电脑,2011(4):15-16.
[3]黄务兰.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2(6):185-187.
[4]马玲.云计算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关键词] WTO过渡期后;跨国采购;策略
[中图分类号] F7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2-0139-03
[作者简介] 张文学,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贸易。(山东 青岛 266520)
伴随着全球制造向亚洲,特别是向中国的转移,我国已经成为跨国采购链上举足轻重的一环。目前,中国是全球惟一可生产所有门类商品的国家之一,没有一家外国公司不看重我国市场的销售和采购,这已成为国际采购商们的共识。
国际标准化采购(跨国采购)就是利用全球的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供应商,寻找质量好、价格合理的产品(包括货物与无形的服务)的商业活动。经济全球化使众多的企业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新的经济秩序中生存与发展,跨国采购行为已经成为企业的重大战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说过:“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在企业之间,而是供应链间的竞争。”任何企业能与国际采购链联系在一起,就是对自己产品的一次重大提升。在国际供应链的环节中,谁能做到更专业、更精细,谁就能拥有发言权。而中国的企业在提供相应配套产品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业基础,可塑性强,供货价格又低于大企业,跨国采购要实现低成本的采购原则,那么,中国对他们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提高,跨国采购在我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态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尖锐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否则,将会给我国企业带来国际贸易利益的重大损失。
一、WTO过渡期后跨国采购在华发展的特点
(一)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成为跨国采购中心的集中地和辐射地。目前,大型跨国公司和国际采购组织在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如上海,天津、深圳、北京等地建立了跨国采购中心。因为这些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基本符合跨国采购中心的选择要求和条件,符合跨国采购的四个基本要素(4F),即价值流(Value flow)、服务流(Service flow)、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资金流(Cash flow)。这些经济发达城市管理相对成熟,供应链管理程度相对较高,具备了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强大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和通晓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拥有完善的电信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并且具有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见表1)
(二)以生产者驱动的跨国采购和以消费者驱动的跨国采购在华活动日趋活跃,发展迅速。从全球采购的运作方式看,首先是以生产者驱动的跨国采购,例如全球采购在我国最先引入的是汽车行业。随后,如通用、大众、西门子等世界著名的制造企业陆续开始在中国设立国际采购中心。其次是以消费者驱动的跨国采购,这种方式以家电、服装、家庭用品等劳动密集性和消费品行业为主,在我国突出表现在零售业,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著名的零售企业都纷纷来中国进行大规模的采购活动。
(三)国际采购供应链管理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演进。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国际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正在被现代的管理模式所颠覆。首先,传统的为库存而采购的模式正逐渐被为订单而采购的模式所取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库存是企业的高成本之源,零库存或者少库存成了企业的必然选择,制造订单的产生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在如今供大于求的状态下,为订单而采购则成了企业跨国采购必由之路。其次,由传统的对商品管理转变为对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市场经济中很成熟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基础和核心。经济全球化使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这些企业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化运作,而国际采购成为供应链无缝链接的关键。第三,采购方式由单元化到多元化。主要表现在:全球化采购与本土化采购相结合;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多供应商与单一供应商相结合;制造商采购与分销商采购相结合;自配与物流外包相结合以及建立多供应商接力中心和JIT(Just In Time)采购。第四,传统采购到现代采购。传统的采购模式重视如何与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比较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传统的采购模式采购过程是典型的非信息对称博弈过程,现代采购是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的过程。现代采购管理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价格、精确的进货、批量的商品和服务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现代采购的快速反应、准时供应、有效客户回应、连续补货等一般都是通过电子商务来实现,电子商务已成为现代采购的突出特征(见表2),目前主要包括网上市场信息与采购系统、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进出口贸易大通关系统以及现代物流系统。
(四)对在华采购商品的社会责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国、法国、意大利等传统中国轻工业产品进口的贸易组织正在讨论一项协议,要求中国所有纺织、成衣、玩具、鞋类等产品的企业必须事先经过SA8000标准的认证(即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否则就要联合抵制进口。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是全球第一个关于企业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也是继绿色贸易壁垒之后发达国家设置的又一个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目前全球超过200家跨国公司已经制定并推行公司社会责任守则,通用电气等超过50家公司已经在中国开展社会责任审核,有些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劳工和社会责任事务部门。
中国沿海地区已经有超过8000家企业接受这类审核,超过50000家企业将随时接受检查,这无疑对我国应对跨国采购提出了新的课题。
(五)跨国采购商对国内供应商进行战略管理,其方法更具有综合性和针对性。跨国采购商对供应商的选择已不仅仅要求他们简单地提品,而是要求他们基于尖端的信息技术、高效的物流支持和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以战略伙伴的身份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整合化经营和价值创造。跨国采购商对供应商的管理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针对供应商本身的特点和自身企业的具体需求实施针对性的策略。其一,运用竞争策略驾驭供应商,使供应商所处的市场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以保持供应商之间的良性竞争。其二,跨国采购商对采购需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和程序化管理;同时,跨国采购商对战略性原材料的需求,其普遍做法是与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利用联盟关系,锁定合同条款,保证长期稳定的供应。其三,建立供应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供应商数据库。
(六)从跨国采购商经营策略的变化来看,使用逆向营销的情况日益普遍。体现逆向营销的电子商务模式是:采购商在Internet上采购产品的信息,供应商在采购商的网站上登陆自己产品的信息,供采购商进行评估,并通过采购商网站进行双方信息沟通,完成采购的过程。
二、WTO过渡期后我国应对跨国采购存在的问题
(一)跨国采购评估标准越来越严格,这是我国企业迎接跨国采购的首要问题。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质量最好、价格最优的产品,跨国公司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系,以前跨国公司强调供应商要通过四大评估体系,即品牌保障标准、交货迅速程度、价格合理程度和外贸沟通能力。但近年来,新增了环保认证考核、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和安全品质考核三大考核标准。这对我国企业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二)高标准的对采购商品的社会责任环境要求成为我国企业出口的主要障碍。对采购商品的社会责任环境要求意味着今后的跨国采购中心要控制在那些能贯彻国家政策和以最高的道德标准执行业务的企业,尤其是那些严格执行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体系的企业。否则,企业将很难受到国际采购商的青睐。
(三)我国政府层面上的政策、市场规章等规则的“不透明性指数”的高低,对外国在华跨国采购产生重大的影响。“不透明指数”由以下因素决定:政府机关腐败;关于合同和产权的法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税收政策;会计核算标准和商业条款等等。
(四)我国企业自身的因素制约了外国在华采购的步伐
1.对跨国采购的规则和方法缺乏必要的了解。企业不熟悉跨国采购程序、规则、方法和要求,重硬件设施(如厂房、生产设备等)而轻软件(如企业文化、管理流程、质量保证体系等)建设;在谈判过程中,谈判人员缺乏技巧,这些都是因为对国际采购的规则和方法不了解所致。
2.企业管理水平有限,彼此之间无序竞争。我国企业在经营体制上尚不健全,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持续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专业化与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专业化配套生产体系。同时,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定单,各自为政,大打价格战,形成跨国采购方坐收渔翁之利的局面。
3.企业产品的低质量问题也损害了我国企业的声誉和利益,直接降低了跨国采购商的采购预期。
三、WTO过渡期后我国应对跨国采购的策略
(一)认真学习国际采购规则,充分做好迎接外商在华跨国采购理论上的准备。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有4大采购法则:《联合国采购示范法》、《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欧盟采购指令》、《世界银行采购指南》。虽然中国政府在加入WTO时并没有参加WTO政府采购协议(诸边协议之一)。但中国政府承诺在2020年以前,向APEC成员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跨国采购都是按国际采购规则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学好学活国际采购规则。
(二)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软件建设准备。首先,要做好电子商务模式准备。企业要融进全球采购系统,必须熟悉与掌握这一系统。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电子商务运作能力,包括产品信息的整理、利用互联网与客户完成进出口业务等。通过专业化的电子商务服务,为跨国采购企业提供完善的产品配送支持。2000年以来,跨国公司陆续把发展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工作列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3家汽车公司宣布要建立全球最大的汽车专用采购网络市场,将每年2500亿美元的零部件采购移至互联网上进行。其次,要做好合格供应商的准备。跨国公司对全球采购供应商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条件,例如,麦德龙跨国连锁集团对其供应商提出了4条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拥有完善的供应体系和商品执照;二是商品供应可靠,商品质量保证致力于长期的商务发展;三是有能力将商品运至指定的商场,并愿意使用指定的物流公司;四是商品规格符合麦德龙公司的要求。
(三)企业要注重自身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自己独有的技术(专利)优势、成本优势、速度和灵活性优势,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出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寻找被国际大企业忽视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新产品,并把其培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独门法宝。企业无论大小,都有其比较优势,只有经营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跨国采购的供应链上拥有发言权。目前在我国分销和零售领域的企业尤其要加强整合,提升其竞争力。
(四)企业在开拓国际贸易上不仅要运用一般营销的形式,还应根据自身的条件适应逆向营销或供应商开发。优秀的国际采购商会留意自己和供应商是否双赢,在科技、财务、管理流程、技术、质量水平方面与供应商共同努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供应商努力培育自己作为采购商的供应商,以获得稳定的成长机会。
(五)企业应积极培养或引进更多的熟悉外贸知识、国际采购规则和外语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跨国采购流程的了解和提高操作能力。特别是过渡期后电子商务模式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企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但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惯例来行事,否则就只有将蛋糕拱手送到竞争对手的面前。因此,企业拥有一流的专业人才将是其制胜的保证。
(六)加强政府的支持。首先,跨国采购属于商流活动,其必须有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支撑。这就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运输设施环境、信息环境、金融环境以及政策和人才环境。为企业收集、提供有关跨国采购企业配套联系的相关信息;提供担保、法律咨询等一系列相关服务;采取有效的鼓励政策敦促企业通过各种质量认证标准,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利用财政手段鼓励跨国采购企业为其配套企业提供培训等等。其次,政府应进一步放宽跨国采购商在华采购出口政策,给予跨国采购商以独立法人资格。据商务部消息,近期中国将允许外商在部分地区兴办独资的出口采购中心,从事采购中国境内产品出口的业务及相关配套服务,外商将可以以独立法人资格开展出口业务,并可享受与中国国内企业同等的出口退税待遇及相关政策,以降低其采购成本。第三,政府应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而具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从而促使企业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商品的开发和研制,提高经济效率,以优质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来赢得国际采购商的长期信赖。
参考文献:
[1]孙宏岭,董立淳.论国际采购与供应链管理[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1).
[2]汪凌志,朱金生.中小企业参与跨国采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4,(2).
[3]左顺根.如何抓住跨国公司在华采购的历史机遇[J].当代经济,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