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1 17:4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商风险防范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 风险 形成机理
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以农产品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通过农产品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和物流服务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在农产品的生产到最终消费之间建立的以农产品物流为中心的供应链。由于供应链链式结构的特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波及整条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存在着诸多风险。但对于农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形成机理问题则很少谈及,针对此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一、农产品供应链概述
(1)农产品供应链的定义。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的产供销全过程,以农产品物流为其链条核心,包含种子、化肥生产商,农户与农业种植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经销企业,农产品供应物流服务商及最终用户在内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等供应链上的全部企业或组织。
(2)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一条农产品供应链主要应包括农产品供应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成品销售商以及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的主导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农产品供应链风险产生的来源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既有来自农产品供应链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其生存环境的影响,但农产品供应链内各个企业的“自我膨胀”是风险的基本原因。
(1)农产品供应链内部运营风险。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其内部建立可靠的、相互支持的有机链接。对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撑的合作伙伴,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据有关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上松散。结构上所存在的天然缺憾可能造成一种内耗和低效运作,使农产品供应链存在“断裂”风险。
(2)农产品供应链合作风险。供应链成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虽然有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但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供应链成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时会故意隐瞒或谎报数据,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从而危害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影响供应链的效率最大化。
(3)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风险。信息不对称的实际条件或人为条件,使得经济组织的问题大为复杂化了。我们是将农产品供应链放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情况下对其内部企业之间的无序性加以考虑的,这种无序性是各个企业怀有不同交易动机这一内因所造成的。任何系统除了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外部约束外,其内部总是具有一定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导致系统内的各元素处于不同的状态,只是这种多样性可能导致无序竞争。农产品供应链风险从本质上看恰恰是这种无序性的“作祟”。
(4)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安全风险不仅指农产品本身的安全,还包括消费者购买的“风险性”。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安全保障机制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环节可能存在“二度污染”。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性”形成为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外在表现之一。
(5)农产品供应链的市场风险。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市场不确定性一方面增加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供应链整合中的机会主义倾向。
三、农产品供应链风险防范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防范是要在能够保证供应链中的一切活动能够顺利的达到最优的效果。产品供应链风险防范对重要风险建立供应链整体防范措施,通过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供应链风险防范绩效的评估和信息反馈,能有效指导供应链农户和合作伙伴能动态地及时调整各自的风险防范措施。
(1)农产品供应链内部运作风险防范。企业应该从战略的角度选择供应商,与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开发后备供应商同时需要优化自己的配送网络,适当的将一些业务外包,从而提高配送绩效。其次是建立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监督和投资的科学性规范,减弱财务的风险。
(2)农产品供应链合作风险防范。建立信任机制。培养农户和合作伙伴间的信任,将促进合作伙伴企业间的合作,真正地达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共赢”。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建立有效地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合作伙伴的运营绩效好坏也关系到供应链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和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3)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风险的防范。建立农村信息网络和现代通信设施,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户提供获得现代化信息的工具,降低农村信息交流成本。合作双方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能够促进供需双方在服务和物质迅速交流,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由此带来的合作风险。
(4)农产品供应链的市场风险防范。科学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和增强成员企业抗风险能力可以提高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市场规划和预测能力,并且利用保险市场来达到防御、减轻、化解风险的目的。
(5)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防范。加强生产监管,推行市场准入制,完善保障体系都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本文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具体风险防范的措施。为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运营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通过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经营等一系列资源整合,可以有效地使农产品供应链向新的有序方向转变,对保障人民日常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党夏宁.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分析与防范[J].管理百科,2008.(6):40—44
[2]林文,樊建义.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夏经济,2011:23—88
[3]朱晓平.农产品供应链中影响B2B电子商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5—206
[关键词]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系统识别;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7―002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格空间信息熵尺度的煤矿企业系统管理复杂性测度理论与方法研究”(批准号:70771060);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供应商应对交货时间风险的干扰管理策略研究”(批准号:Y2008H35)
[作者简介]耿殿明,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系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发展战略与创新、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傅克俊,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系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供应链与物流管理;
宋华岭,山东工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理论。(山东烟台264005)
一、引言
以尽可能短的时间、低的成本,生产和配送符合客户个性化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当今企业运营管理的目标或主流模式。而运营目标的实现已非单一生产制造商所企及,必须依靠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才能完成。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或指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协调等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式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共生模式。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如丰田、戴尔、海尔等强大的制造商,沃尔玛、carrefour等零售商,都因实践这一新型管理模式而获得巨大成功。从成功企业实践意义上说,实施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l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英国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佛(Marrain Christopher)所说: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然而,随着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市场的全球化延伸、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日益复杂及组织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等,都将加剧供应链的不稳定并增大其风险性。环顾全球,大量的例证显示受自然灾害、人为错误、客户消费习惯变更、技术失败、财务困境、意外事故等多种因素诱发,供应链突发事件生成所带来的损失以及对供应链系统运作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内外部风险必将影响供应链的持续安全运作以及响应客户和满足客户的能力,这使对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成为全新而又急迫的重要课题。大型企业集团的采购供应物流体系是一个涉及诸多环节(过程)、诸多内容和诸多对象的复杂系统,大集团体制构建已使集团内的产业链结构,由过去相对单一的输入输出加工模式,演变为加工与非加工并重,产业关联共生、系统循环耦合、功能集群式的网状模式,产业链的结构复杂与多重关联延伸必然带来集团内采购供应物流体系的变革,物流复杂性的不断增强、系统物流环节上的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效都会带来大型企业集团供应链的风险性。
二、供应链风险的系统识别
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的纵横延伸,在强化核心节点企业地位、释放众多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为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累积提供了客观基础。供应链风险来源于系统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至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对供应链风险的识别既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难点。按照风险产生的缘由,可将供应链风险划分为内生和外生两大风险来源,其中内生风险主要产生于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有限理性。而外生风险主要源于政治、经济和自然等外部环境的突变。
(一)供应链内生风险识别
内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自身引发的风险。供应链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间合作模式,伴随运营而生的物流、商流、资金和信息流,自始至终流经供应、储运、加工、分销、配送和消费等全过程,在围绕核心企业形成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同时,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独立经营的法人属性,致使供应链各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存有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和影响到其他合作方,进而冲击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以生成供应链风险。内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供应链合约方只顾自身利益,违背承诺放纵机会动机,投机取巧、增加信息不对称等败德行为的出现,导致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彼此缺乏信任,最终使供应链运营受阻。供应链有效运营的基础是建立在各合作伙伴方之间的“信任”契约,但这种“信任”契约因不同企业间的彼此独立性而缺乏刚性约束,当出现有效权威监督真空下的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时,则很容易诱发供应链运作体系中的道德风险。
2 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供应链在开放的信息流环境下,各节点企业在实施信息共享和传递中存在的风险。一方面供应链的战略合作机制决定了不断进行共享信息的传递交换和处理使用,是提高供应链决策效率和增强供应链竞争力的机制保障。完整、快捷、灵敏的信息共享系统,可以帮助供应链节点企业掌握有关供应、生产、仓储、订货、运输、销售等方面的信息。然而,由于供应链松散的动态联盟性质,各节点企业不同的利益诉求,极易导致“利益背反”现象的出现,从而出现供应链信息不对称风险;另一方面,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链节延伸、结构日趋复杂时,信息系统的不匹配会导致信息传递延迟或信息传递失真,最终使市场需求信息沿供应链向上传递时变异扭曲并放大,从而产生所谓的“牛鞭”效应风险。
3 采购风险
采购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企业在采购环节上价值有效性的丧失,难以实现预期采购收益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企业产品的生产是以采购为前提条件的,采购既是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开始,又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的桥梁,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有其重要作用。采购环境的复杂多变必然给采购活动带来风险,采购风险客观存在于采购工作的各个环节。许多企业建立的采购管理系统,由
于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采购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采购决策失误、内部关系混乱等都是形成采购风险的根源。
4 物流风险
物流风险是指供应链运作中由于物流系统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管理涉及多个合作伙伴,他们之间物流的顺畅有效是供应链高效率的体现。供应链要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实现JIT生产或柔性化制造,离不开高效运作的物流系统。这就需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采取联合计划,共享信息和存货的统一管理等。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实现上述目标要求的,这样一来在原材料供应、运输、缓存,产品生产、缓存和销售等物流全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衔接失误,并由此导致供应链物流不顺畅而产生风险。例如,生产或运输障碍造成物流配送的延迟甚至中断带来的风险;采用极少数或独家供应商政策可能带来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崩溃的风险;以及一味压缩库存、放大虚假需求带来的风险等。
5 合作风险
合作风险是指供应链中各合作伙伴关系不协调、合作机制无保障而引发的风险。一方面,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竞争――合作――协调”运营机制环境下的,其中合作机制体现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但在松散的供应链组织环境下,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经营理念、战略规划、文化制度、风险偏好、员工素养和技术、管理水平等诸方面必然存有差异,这些差异无形中成为企业间合作和沟通的障碍,以至削弱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另一方面,以独立实体加盟供应链的各企业在经营目标和利益诉求上不尽相同,供应链上供需合作的过程往往又是一次次的博弈过程,在这种博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转嫁责任、风险、成本的“外部化”现象,追求局部最优而整体次优的“各自为政”现象,抑或不择手段、以次充好直至背离合约,造成供应链的混乱或破裂。
(二)供应链外生风险识别
外生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系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或突变引发的风险。任何一条供应链都是处在一定环境之中的,市场、政治、自然等环境因素的波动或剧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供应链的有效运营。复杂、开放的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受外界环境制约又反作用于环境是供应链系统赖以存在的前提。当环境发生对供应链系统负面影响的变化时,供应链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将被打破,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受到制约或破坏从而生成供应链风险。外生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 市场风险
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客户需求、价格、利率、汇率等市场要素的波动与不确定性,都可能导致企业销售震荡与利益受损,并波及供应链各伙伴企业。由此可见,市场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对顾客核心需求识别不足的销售风险,另一方面来源于波动不稳的市场运行机制风险。产品销售受阻的原因有:产品性价比不高,与顾客要求不符;目标市场定位不准;广告宣传错位或不力;分销渠道不畅;产品定价不当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没有把准顾客需求的“脉搏”。资金营运受阻的原因有:利率、汇率调整变动带来的利息负担、公司收益的降低;股市、金融风险带来的融资困难等。供应链因市场风险而失去市场机会,同样一条供应链由于不能唤起新的需求而无法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市场机会的丧失反过来又放大供应链的市场风险。
2 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供应链在宏观经济背景下,受政府干预政策限制导致各节点企业经营轨迹修正而出现运营不稳及利益受损的可能性。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往往会影Ⅱ向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方向及产品线结构优势的原有稳定性,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措施,鼓励和限制并举,当供应链处于产业限制内容时,必然增大供应链原有投资遭受损失风险的可能性,供应链不得不筹集大量用于产业调整的计划外资金。
3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供应链在变化的法律环境下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供应链面临的法律环境的变化会诱发供应链经营风险。每个国家的法律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布、调整或修订等的不确定性,都有可能打破供应链原有经营秩序,导致系统运行成本增加。
4 突发灾祸风险
主要表现为地震、火灾、政治动荡、战争等外部环境突变所引发的非常规性破坏,上述不可抗力都有可能冲击到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从而影响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导致供应链系统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受阻或中断,企业生产经营遭受严重损失,既定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
三、供应链风险的防范
由供应链系统风险的识别看出,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物流供应链体系处于多种风险之下,在众多供应链风险中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因此,必须针对各种风险及其特征制定相应的防范应对策略。对大型企业集团供应链风险,应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
1 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供应链的运作模式特征决定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应该形成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意味着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已非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以供需为纽带在产品、技术、信息和管理等诸方面彼此形成信任、合作、沟通交流的伙伴关系。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是供应链系统有效运营、风险防范的先决条件,供应链各成员间应增进互信,强化合作机制,扩大信息技术交流与共享,加强契约规定等制度建设,规范约束经营行为。
2 与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制定风险防范计划
供应链是一个多节点企业共同加盟串并相连的复杂系统,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波及和影响到整条供应链。为此,集团企业必须与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制定风险防范计划,建立起操作简便、灵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借助产品质量、合同履约、库存周转、客户满意度等监控指标,进行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以达到及时预防、控制和转移风险,保证整条供应链连续、平稳、有效地运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3 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信息沟通效率
以信息不对称和“牛鞭”效应为显著特征的信息风险,是供应链风险来源的主要表现形式。信息风险的有效防范需要供应链企业之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交换和网络通信手段,通过建立多种高效迅捷的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增加供应链业务流程和管理的透明度,使联盟企业及时掌握有关供应、生产、仓储、订货、配送、销售等供应链信息,通过信息交流与共享,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从整体上分析计划,平衡联盟企业间的物流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削减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的集成度和竞争力。目前,用于支撑供应链的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
快速传递的Internet/Intranet技术、XML/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网上交易的EC技术和企业综合管理的ERP技术等。
4 优选合作伙伴,强化信任激励
合作伙伴选择既是供应链构建成败的关键,又是供应链风险防范的把口。尽管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每个合作伙伴独立经营的法人身份并未改变,潜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易招致诚信缺失,供应链伙伴企业之间存在道德风险。因此,选择合作伙伴须考察其综合素质,如合作伙伴所拥有的核心资源与地理位置、经营业绩、R&D、现场管理、质量体系、成本控制、用户满意度等,同时要求合作伙伴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信用水平。要注意识别合作伙伴加盟供应链的动机和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可通过设立一个进人供应链的最低信用度,让那些高于最低信用度的企业成为供应链的真正伙伴,最大限度地将具有潜在危险者排除在供应链系统之外。由于供应链战略联盟是建立在合同(或协议)基础之上的组织形式,单纯依靠合同规避风险仍然不够,供应链企业之间需强化基于合作利益有效分配的信任激励,一方面要保证供应链总收益分配中伙伴间的利益共享,即各成员间都“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制定严格的标准和要求,约束各厂商的行为,恩威并施、双管齐下的激励措施必将大大降低供应链面临的道德风险,增进伙伴间的感情联络与合作信任,巩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5 加强采购管理,优化物流配送
企业产品生产是以采购为前提的,采购既是企业内部供应链的开始,又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的桥梁,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增强竞争力有其重要作用。采购环境的复杂多变与采购管理系统功能的弱化是采购风险形成的缘由,采购风险的防范应从供应渠道或供应商的选择与强化采购制度控制两方面人手。大型企业集团物资采购市场大,涉及设备、钢材、木材、塘材、土产材料、工器具、化工原料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招标或比价采购促使成百上千家供应商前来竞争,为保证质优价廉物资的及时供应和可靠服务,一方面要实行供应商准入制,设定供应商准入的资格和条件,拒质量差、资信低、服务不到位的供应商于门外。另一方面要建立供应商资信考评信息库,对供应商基本情况、产品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售后服务等实行动态跟踪考核,并借助优胜劣汰机制,使企业集团始终拥有一支最佳组合的供应商队伍,为集团企业各类物资的可靠供应提供保障。强化采购制度控制应从加强采购队伍建设、严格采购程序、实施有效监管等方面推进。
供应链上采用多头供应商的柔性供应机制,可以有效防范单一供应商结构下渠道受阻,即可影响整条供应链正常运行的供货风险。为此,企业对关键物资材料的供应须选择来自不同地域的两个以上供应商提供,并对每个供应商的供货进行跟踪评估,以确保物资供应安全稳定。物流配送是供应链营运中的重要环节,依靠专业强势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专注核心业务,优化经营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分散并增强抵御物流配送风险的能力。
6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供应链风险中多数为概率可测、过程可控的不确定事件,但对于地震、恐怖袭击、SARS等危害极大且事前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必须通过预先建立的应急处理机制。对供应链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将危机可能造成的危害减到最小,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应链系统的流畅。针对突发事件危害大发生概率难预测的现状,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有弹性供应链策略和鲁棒性供应链策略两类。弹性供应链策略包括:延迟制造计划;多种“供应――服务”模式的组合;灵活的营销策略与销售价格;供应链伙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等。鲁棒性供应链策略包括:战略应急库存;备用供应商和应急采购;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标准化的工厂布局及作业流程等。由于弹性供应链策略具有不增加(或很少增加)系统对资源的占用,正常情况下很少增加运营成本,故对于存在突发事件潜在危害的供应链系统,应首先选择弹性供应链策略,其次考虑鲁棒性供应链策略。
参考文献:
[1]Sheffi,Y,,Building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J],MIT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5,47(1)
[2]Yu G,,Qi,x,,Disruption Management Framework,Models and Applications[M],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0,Pte,Ltd,,Singapore,2004
[3]Tang C,S,,Robust strategies for mitigating supplychain disrup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0f Logistics: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Vol9,N0,1,March 2006,33-45
[4]申风平,等,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风险防范的启示[J],商业时代,2007,(15)
[5]柳键,叶影霞,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7,(12)
[6]傅克俊,耿殿明,如何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策略体系[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2)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信息化;风险防范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118
近些年国内会计信息化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而呈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会计信息化基础稳固,而且组织规划也非常到位,由此逐渐形成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信息化理念。当前我国有着较大规模的企业多数已实现自动化改造,且为方便管理,很多企业内部引进新型信息化管理系统,专门组织机构展开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1]。国内信息化目标实现进程中,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快国内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由此使企业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然而,与西方国家会计信息化相比,国内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依旧比较低,具体体现为落后的信息化技术与较差的系统安全性。尽管近些年国内会计信息化发展极为迅猛,然而依旧存在大量潜在风险值得我们关注。
1 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化潜在风险
1.1 企业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速度缓慢
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资源共享平台是其重要媒介,相对云计算供应商而言,仅仅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把握,其会计信息化系统才会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符合,而且存在较强可操作性。对于软通定制来说,因为云计算供应商为各个区域用户提供服务,而在服务技术水平与适应性环节,云计算平台要求非常严格。因此,云计算平台建设潜在风险非常大,要求供应商拥有一定技术与资金实力。现阶段,云计算平台在很多国家获得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在云计算平台自主研发方面依旧处于初级阶段[2]。而且在国外系统中加入会计数据会增加企业风险,因此,云会计平台建设速度缓慢对国内会计信息化发展具有一定制约作用。
1.2 企业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安全隐患
现阶段,国内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具体表现为:首先,过于简单的身份认证方式。现阶段,国内互联网会计信息化软件认证方式主要是用户名和密码方式认证,系统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中木马程序与窃听技术的威胁,具有较低的安全指数;其次,不成熟的数据加密技术。国内互联网会计系统内部有着不够成熟、完善的数据加密技术,尽管进入系统必须通过用户权限设置与用户口令等相关检测,然而,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数据加密效果,而且也没有加密处理数据,企业中的互联网黑客与竞争对手能够应用间谍软件等对网络传输过程进行破坏,非法取得企业财务数据,由此就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带来潜在安全隐患[3]。
1.3 不够完善的企业会计信息化法规与标准
从根本上说,网络全球化以统一协调机制与技术标准为主要依靠,而且物联网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化也需要对数据进行统一收集。基于大数据环境,企业内部混乱的技术标准对技术应用和推广产生直接行影响,进而导致市场混乱局面的出现。现阶段国内缺乏成熟完善的会计信息化标准机制,且还有待强化信息安全立法工作。在应用云会计过程中,如果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很难受到律法支持与保护,进而影响到企业应用云会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化潜在风险的防范对策
2.1 加快建设企业会计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
从根本上说,为对国内技术贫乏、资金贫乏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律法政策,正确引导技术与资金等资源的全面整合,使企业强强联手目标得以实现,从而尽可能降低云计算平台开发难度。而且财政单位应该创建专项资金,从而对建设云计算平台进行有效扶持,使我国供应商云计算平台研发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不断提升。除此之外,为在建设云计算平台过程中所出现的新信息孤岛现象进行有效防范,实现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彼此良性循环,我国相关企业有必要突破以往会计系统所存在的功能限制,进而形成核心为财务会计工作的现代化科学系统,从而保证企业信息一体化目标得以实现。
2.2 创建企业会计信息化安全防护机制
由于云计算应用程序存在安全隐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选择云计算进行财务会计数据处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云计算服务商的主要目标在于使应用程序内部安全指数得到不断提升。基于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的安全隐患,有必要不断强化以下管理强度:首先,加强身份认证。也就是说,云计算服务平台在认证身份方面应该对不同权限进行设置,制定功能完善的操作与查看防护机制,为云计算应用程序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其次,健全数据加密程序。系统供应商有必要将虚拟机软件开发出来,从而模拟存在硬件系统功能的系统,确保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系统应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3 健全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法律法规与系统标准
调控云产业与规划布局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还有必要不断完善与全面落实企业内部云计算标准,通过法律机制对产业运行形成一种约束作用,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实现良性发展。云计算法律法规与应用规范得到积极推进的过程中,还有必要加快信息安全立法速度,使信息安全律法机制得到不断完善。除此之外,还有必要创建外部监管机构,对供应商本身所具有的服务资质进行定期考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整改方案。
3 总结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云会计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也导致会计信息化出现质的变化。然而,会计信息化发展期间也有大量潜在风险与安全隐患,企业面对这一风险挑战,应该及时找出潜在风险的防范对策,确保企业会计信息化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钦.数据时代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当代经济,2015(26):64-65.
关键词:分散采购;集中采购;风险;防范措施
采购风险是指在采购过程中由于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使采购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偏离的程度和可能性。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它的性质决定其必然存在公平性、竞争性、廉洁、道德、诚信、采购质量以及制度执行与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风险,如何正确认识与有效防范政府采购中分散采购领域存在的风险,是政府采购提升整体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必然选择。
1 分散采购的潜在风险
分散采购风险涉及的领域应该说贯穿分散采购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稍有不慎,有可能制造风险,而一旦处理不规范将会进一步扩大风险的范围与等级,形成难以收拾的局面。目前逐渐显露出来的分散采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
(1)采购价格与价值异化,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而造成的潜在风险,采购机构也难以逃采购质量控制不力之罪,政府采购的形象将会蒙受损失是小事,但政府采购事业由此遭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的,对这种有损政府采购基石的风险,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2)采购公平性缺乏而导致的竞争风险,政府采购领域必须要保证供应商在平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而目前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存在投诉的隐患。如信息不对称、招标信息公布不及时、发标书时间短、开标时间不符合要求、对供应商资质的歧视性要求、评分办法设置不合理等,都会导致供应商的不公平竞争。
(3)廉洁公道方面的道德风险以及人员素质风险。政府采购事业发展至今,行业内的职业道德建设并没有形成体系,大家基本上是依仗自己的觉悟与经验抵制着各方面的侵蚀,带有个体性质,可以说政府采购职业道德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难免对各种腐败行为的控制力度不够,存在职业道德问题,职业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
(1)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是贯彻实施《政府采购法》的基本要求。在《采购法》的第七条规定,“政府采购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由此可见,“分散采购”与集中采购一样,都是政府采购的一种重要操作形式,只不过它们之间的实施主体不同而已,因此,对“分散”采购的具体操作也必须要严格按照《采购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并同样要受到《采购法》的监督与管理,而不能将其看成是一种“自由”或“无序”式的采购;另外,在《采购法》的第八条还规定了实施政府采购的限额标准,明确规定,凡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任何采购项目,均应实施政府采购,根据该项法律规定,凡在集中采购目录以外的、采购金额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任何采购项目, 即“分散”采购项目就都应实施政府采购,都同样要受到《政府采购法》的调整,而不能游离于《采购法》的管理与约束。
(2)加强对“分散采购”活动的监督与管理,是实现政府采购宗旨的基本要求。《政府采购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实施政府采购,就是为了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等等,而“分散采购”不仅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而且,从采购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大多数地区的集中采购资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3%10%之间,而大量的财政支出行为都是通过“分散采购”的形式实现的,虽然这些分散采购支出,存在着项目多、单项采购金额小、采购范围广等许多难以管理的特点,但,如果放松对其管理与监督,就不但达不到“全面”监管财政资金支出行为的目的,而且,还很容易会滋生出种种舞弊行为甚至于腐败问题,这就违背了政府采购的目的和宗旨,因此,加强对“分散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不仅是政府采购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份,更是实现政府采购宗旨的基本要求,而一旦忽略了对“分散采购”工作的督查与指导,就会使政府采购工作出现了管理上盲区、监督上的真空。
3 加强分散采购监督管理的措施建议
针对“分散”采购活动中存在的种种不规范问题,必须建立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规范和约束,减少分散采购风险,以使分散采购行为更加规范有序、客观公正、廉洁高效。
(1)采购价格与价值相统一,能够有效的防止意想不到的采购风险,但作为一种机制建设,相关部门要出台操作方面的实施意见,进行明确规定。制定针对具体采购实务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定标原则,尤为关键。
(2)采取制度和法律规范控制采购风险。对供应商资格审查是政府采购投标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有效控制后期履约风险的强有力的手段。设立投标保证金制度,投标保证金设置的目的就是便于投标过程秩序的控制,防止供应商投标过程的撤标、弄虚作假、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中标、中标后不能履行合同等采购风险。项目验收是政府采购风险防范的最后一道关口,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验收制度化建设是确保验收质量,减少采购质量风险的必然选择。
(3)规范采购程序,信息公开,程序公开。这是保持政府采购良好秩序的必要措施,能够保障政府采购公平合理,避免人为腐败行为的发生,使政府采购更加规范有序、客观公正、廉洁高效。公开透明是政府采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开透明要求做到政府采购的法规和规章制度要公开、招标信息及中标或成交结果要公开、开标活动要公开、投诉处理结果或司法裁减决定等都要公开,使政府采购活动在完全透明的状态下运作,全面、广泛地接受监督。公正原则是为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处于平等地位而确立的。公正原则要求政府采购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不得有歧视条件和行为,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干预采购活动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在评标活动中,要严格按照统一的评标标准评定中标或成交供应商,不得存在任何主观倾向。
(4)建立对采购人员监管制度,制定采购人员道德规范。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分散采购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廉洁自律、防腐拒变的意识,从源头上根除隐患、防患于未然。提高分散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由于集中采购人员要尽快地熟悉业务知识,明确工作内容及操作要点,避免因业务不熟,职责不清而造成管理不力的局面。
4 结论
无论集中采购还是分散采购,作为政府采购的两种执行模式,两者互有优势,可相互补充。但同作为一种政府采购行为,采购人或其委托的采购机构都必须遵循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按照《政府采购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组织实施采购活动,并自觉接受同级财政部门和有关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辅导读本[J]. 中国政府采购.2003,(04).
[2]高地.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的风险与防范[J].黑龙江金融.2006,(10).
[3]岳永生.集中采购在发展中规范[J]. 新疆金融.2004,(04).
关键词:物流外包 必然性 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防范
当前,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分配与重新整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物流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物流外包已成为商贸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手段。
一、物流业务外包的必然性
物流业务外包,简称物流外包,是指企业为了突出发展其核心业务、集中资源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而将其物流业务委托给专业的物流公司运作。这种业务委托和业务运作方式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相互渗透性和互利互惠性,与商贸企业自营物流业务相比拥有显著的优势,这主要表现为:
1.可降低企业的综合运营成本
因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具有丰富的物流业务运作经验、拥有专业化的物流策划与操作队伍、以及较健全的物流服务信息系统和丰富而广泛的客户群体,他们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根据各商贸企业物流业务的不同需求特点制定最适合的物流服务方案,并充分发挥规模效益的优势,以保证最高效最经济合理地完成各商贸企业的物流业务需求。
通过物流业务外包合作,商贸企业可以充分享受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在大幅度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使商贸企业总的运营成本也随之降低。
2.可突出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
对于商贸企业来说,沟通产需、促进商品交换的完成是其核心业务,而物流业务是其非核心业务。如果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将使商贸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来保证其核心业务的发展壮大。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来说,提供物流服务是其核心业务,在完成物流业务方面,其具有商贸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商贸企业将物流业务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有助于商贸企业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发展其核心业务,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可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商贸企业通过物流业务外包,可以将其促进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部分业务流程转移到本企业外部进行操作,从而转移、分散了由于某些原因而导致的风险,可以使商贸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的物流环节与其它环节之间建立起一种较连续的平衡关系,从而增加了商贸企业的柔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4.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当前商贸企业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价格、服务质量和交货时间等方面,这其中尤其是在交货时间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商贸企业往往做得不够理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贸企业的市场形象和顾客满意度。因此,商贸企业若将其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就可以使其客户得到优质的物流服务,有效地满足了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使商贸企业的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了商贸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5.有利于企业开辟新的业务领域
在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商贸企业通过物流业务外包,可以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建立起优良而稳固的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使商贸企业能够将战略伙伴的优势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使商贸企业在不断巩固和提高现有业务市场地位的同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项目的开发与运作方面,从而大大地缩短了新项目的开发周期,提高了新项目开发的成功率,并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正是由于物流业务外包具有这些明显的优势,所以它已逐渐成为商贸企业运作物流业务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物流业务外包存在的主要风险
商贸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虽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以给商贸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着诸多风险。由于商贸企业物流业务外包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操作环节较多、参与操作的单位组合复杂、各环节间的相互影响较大,对准时化的要求较高、某一个局部微小的偏差就可能直接影响到商贸企业整个营销体系的正常运转。因此,商贸企业必须加强对物流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其风险防范十分重要。
所谓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预期结果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发生差异所带来的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所谓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过程。风险是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它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无形性等特征。在商贸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商贸企业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来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实现企业间的协调,由于合作双方在资源配备、企业文化、信息支持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部分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信誉等原因,将导致各种风险的发生。如果对物流外包风险缺乏必要的预测和防范,将使商贸企业物流外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彻底失败,进而直接影响到商贸企业的正常运转。物流业务外包所隐含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企业经营战略构成风险
物流业务是商贸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贸企业实施其经营战略的载体。在实施物流外包的过程中,大多是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与商贸企业的相关客户们直接接触,因此,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自然对与其合作的商贸企业的经营战略有很深入的了解,从商贸企业营销网络的布局到营销策略的改变,以及商贸企业的发展状况等等,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都可能得到较详实的信息,这就难免增加了商贸企业的经营战略或商业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2.降低了企业对其经营活动的调控力度
将物流业务外包,商贸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建立起稳固的合作关系的同时,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也自然会介入到商贸企业经营活动的诸多环节,成为商贸企业物流业务的管理者,从而导致商贸企业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依赖度增大,对其物流业务的控制力降低。当由于社会经济等不可预见的环境因素、或者物流行业以及商贸行业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物流服务供应商或者商贸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出现问题时,由于其对物流业务控制力的降低,将使商贸企业对物流业务形成的新的需求难以迅速得到满足,从而大大降低了商贸企业对其经营活动的调控力度,进而会影响到整个贸易链的正常运转。
3.阻碍了企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商贸企业长期的实施物流业务外包,将造成商贸企业内部对物流业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降低,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尤其突出的是,由于长期的实施物流业务外包,使得商贸企业内部在物流业务专门人才的培养与配备方面不可避免地出现人员短缺、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的不良局面,从而导致商贸企业员工队伍的人才配备不够完善,阻碍了企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4.阻碍了企业供应链各环节间的协调有序运行
不同的企业会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由于商贸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的企业文化差异,使得他们对于供应链的认同程度、配合程度也难免出现不足之处,这将导致合作双方针对相同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与处理方式,出现意见分歧,从而影响了商贸企业经营活动各环节间、尤其是那些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有业务接口的各环节间的协调一致性,进而会影响到商贸企业整个供应链的稳定和有序运行。
三、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
随着物流业务外包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商贸企业在高度重视物流外包优势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其潜在的风险;商贸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物流外包决策,并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来加强风险管理,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发生。
商贸企业如何防范物流业务外包风险?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企业物流外包进行分析论证
物流业务本身就是商贸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商贸企业应深入分析本企业的物流业务状况,深入探讨本企业从事物流业务的能力,分析物流业务与本企业获取综合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商贸企业内部决策层对物流外包的必要性得到普遍认同、而且确定了物流外包的切实可行性以后,才能实施商贸企业的物流外包。
2.对企业外部的物流行业进行周密的分析考察
物流业务外包决策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商贸企业首先要结合本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物流需求特点,对外部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行业来源、现有客户和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认真分析其管理水平、企业市场定位、企业运营网络建设情况、企业自身运营的弹性、行业运营经验、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信誉等等。在充分调研评价的基础上,对潜在的多个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最适合本企业需要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来作为物流外包伙伴。
3.制定严密的企业物流外包业务规程
物流外包是商贸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但任何物流职能的外包都需要对其进行严密的计划、实施与管理。商贸企业必须与外包伙伴签订严密的物流外包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的责、权、利,并由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物流外包的业务操作流程、紧急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与此同时,商贸企业还要针对物流服务供应商制定严格的、切实可行的物流外包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在物流外包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对外包活动进行严密的监控,对外包伙伴的绩效进行定期检查,以全面掌控企业的整个物流操作过程,从而保证物流外包战略的顺利贯彻实施。
4.保证企业内外信息渠道的畅通,以期巩固合作关系,双方共同发展
物流业务外包的实质是商贸企业与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的合作,而合作的关键是双方的相互协调、相互信任;合作双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使双方受益。为此,双方应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保持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合作双方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与设置自己的组织结构,建立高效顺畅的交流机制,以便于双方的相互沟通,保证及时准确的为双方的合作提供必须的各方面信息,从而达到和忠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商贸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同时又要考虑到方案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商贸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应该在寻找优质外包伙伴的基础上,建立起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原则的合作关系,同时针对外包业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创新,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环境中,认真研究物流业务外包风险的来源,因地制宜地制定防范对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优化企业的市场形象、增加企业的柔性,捉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物流外包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关系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一对一的个性化的协作关系。企业在选择物流服务供应商时,要改变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置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利益于不顾的观点,应该以长远的战略思想来对待物流外包,通过外包既能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又有利于物流供应商持续稳定的发展,达到供需双赢的局面。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是为了实现各自的经济目的,只有合同及时有效履行才能实现双方的目的。因此,在合同签订后,企业要加强对合同履行的监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企业法律顾问部门则要全面监督。通过监督及时发现影响履行的原因,以便随时向各部门反馈,排除阻碍,防止违约的发生。在监督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任何风险,都应该和物流供应商及时沟通、协商,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刘清军. 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的比较分析. [J]. 中国市场. 2008.6.
[2]张孟强, 马丽丽. 中国物流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
[3]丁俊发, 蔡进, 郭国荣, 王继祥, 何辉. 中国制造企业物流现状及政策建议. [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6.
关键词:石油工程 招标管理 风险 策略
一、招标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分析
1.招标机构风险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油田招标机构与招标机构的委托合作日益增多。但是,有的招投标机构搞恶性竞争,或唯建设单位领导意见是从。有的人为设计市场准入门槛,本地的交易市场只对本地企业开放,外地企业进入相当困难,造成市场分割,不利于公开、公平竞争。还有种种不规范的收费行为,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还为减免或少缴费用存在严重的营私舞弊行为,滋生行业腐败。
2.招标流程风险分析
招标工作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从而决定了它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流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石油类物质种类繁多、情况各异,从而对其可能突发的情况很难全面预计。加之石油物资的特殊性和专有性,中级环节多,招标过程少则一个月,长则数月,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出现组织不完善、废标或结果被投诉等情况,要是处理不当轻则对石油生产建设或石油工程进度产生很大影响,重则违法、违规,风险极大。
3.招标文件中的技术风险分析
招标文件是整个招投标过程乃至石油项目物资供应全过程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合同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效力。招标文件中的技术参数稍有疏漏,势必在实施中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及争议。石油物资技术复杂且特殊性强,易出现物资统一规定与实际使用效果不相称,使各装置通用设备不配套、供货时缺件或没有按所需安装顺序供货,形成采购风险。
4.投标人行为风险分析
面对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一些投标人在竞标中,为谋取中标,以虚假方式、虚假材料参与投标活动,投标件时提供虚假资质,伪造、变造的销售业绩,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检验报告,甚至伪造投标保函等等。或者大幅度降低投标报价,甚至低于成本价竞标,而低价中标的背后却隐藏着获取“不正当”利润的阴谋,投标人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往往降低自身材料采购成本去弥补竞标中的亏损,造成了石油物资质量隐患,给招标管理带来较大风险。
5.评标过程风险分析
评标是对各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评价比较和分析,从中选出最佳投标人的过程,是招标投标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评标专家是评标过程的主要依托者,应本着为招标人负责的态度评标,但不排除一些评标专家借此机会,违规评标或与投标人串通。另外,由于评标专家评标水平参差不齐和知识结构差异,评标时不能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评审过于草率,或者评标时间过于仓促,不能保障到评标工作质量和深度等,都会影响招标质量,形成风险。
二、招标工作中的风险及应对对策研究
1.谨慎选择招标机构,减少招标风险
油田委托招标公司招标,要选择信誉好、责任心强、人员业务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公司来完成,争取做到招标过程严谨缜密,各个招标环节都严格合法合规。健全完善对招标机构的惩处激励机制,建立信用档案,加强协作的清出力度,对招标发生严重事故的机构,要严肃处理。招标单位必须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认真的分析和估计,对预期风险进行持续监测,制定特定的应急预案,及时将各种信息与招标方和管理单位进行沟通,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控制措施,确保服务的时效性和公正性。
2.提高石油物资招标工作人员责任心,杜绝流程风险
由于招标工作事项繁琐、细节多的工作,需要招标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有高度的责任心才能把工作顺利完成。因此,全面提高石油物资招标从业人员责任心,是杜绝流程风险重要手段。招标工作者需认真、仔细做好招标事前准备工作,努力规范招标流程各个环节,妥善处理招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况,避免造成废标、违法、违规等。同时,应尽量缩短招标周期,保障石油物资的及时供应以确保生产进度。
3.规范编写招标文件,避免技术风险
招标文件的编制逐字逐句都应严谨缜密,每一条款都要清晰明了,更要掌握石油物资具体技术参数,并细心检查核对以免张冠李戴,本着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对待每个潜在投标单位,将各项条件和要求充分体现在招标文件中,在各项条款中充分考虑潜在风险,避免出现物资统一规定与基础设计不相符,各条款互不协调等情况,以致在今后的实施中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及争议。
4.组建石油物资市场信息体系,防范投标人行为风险
投标人为获取中标,不择手段,伪造资质、财务状况和业绩等,给石油企业带来了严重的招标管理风险。要想杜绝这种风险,可以组建石油物资供应环境的市场信息体系,对供应商建立重要石油物资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和建立同类物资的价格目录,掌握供应商及其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等可靠信息,随时进行比较和选择,合理制定招标价格。另外,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招标管理的一部分,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对供应商“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从而有效的保障石油物资供应质量,减轻招标的质量风险。
5.严格甄选评标专家,防范评标过程风险
对于评标定标,评标专家的责任心及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评标人员工作质量的好坏,是否能认真严谨的进行分析评审,是否能客观公正地做出判断,都直接影响到整个招标的质量。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全面优良的素质,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且根据改革进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努力改善自己的素质构成,才能使评标工作具有深厚、扎实的根基,才无愧于评标专家的光荣称号。
三、总结
随着我国项目招标的普遍化,招标管理的风险因素也将与日俱增,招标的风险管理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石油行业的项目招标工作者更应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在招标过程中时刻注意招标风险防范,将招标风险管理有效地融入油田各种项目招标工作中,不断提高石油企业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玉忠. 国际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07).
[2]李宏勋,王松乐. 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石油企业SWOT分析及应对策略[J]. 价值工程. 2010(17).
[关键词]会计风险 风险类型 防范对策
一、企业会计风险概述
1.界定。企业会计风险指的是企业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企业的会计工作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从而引发了企业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速度,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加之部分企业为求得利益最大化往往会不顾企业会计管理,从而导致了企业会计风险与日俱增。企业会计风险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一些巨大的影响,严重的时候甚至致使企业“灭亡”,因此企业构建完善的会计风险防范措施已经成为了当前大部分企业必须务实的事情。
2.类型。企业会计风险类型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其类别不同,本文根据企业内外部关系将企业会计风险分为了内部企业会计风险与外部企业会计风险。
(1)内部企业会计风险。企业会计人员在使用内部会计信息时,若信息失真,便会导致其作出一些失当的决策从而使企业权益遭受损害并引发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便为内部企业会计风险。
具体而言,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相互分离的,企业所有者将其经营管理权交由受聘者(企业管理者)管理,而受聘者为了完成自己的职责,企业就需要为其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有关),方可做出经营管理决策;企业的利益往往又与职工密不可分,职工自然希望会计信息能被披露,因为会计信息能反映本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可持续经营的状况,职工可以根据企业会计信息进行评估,一方面评估企业的发展潜力与风险,另一方面评估自身的薪资提升空间,从而作出决策:留职或另谋出路。因此,如果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当,无法符合受聘者与职工的需求,那么极易导致会计风险。
(2)外部企业会计风险。企业会计人员在使用外部会计信息时,如果信息失真,便会导致其作出一些失当的决策从而使企业权益遭受损害并导致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这种情况便为外部企业会计风险。
目前,我国社会市场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利益者,比如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购货商等,他们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各不相同。具体来讲,投资者希望企业会计披露企业存在的风险及投资报酬;债权人则希望企业会计披露企业的偿债能力;供应商与购货商则希望企业会计披露的是企业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等。对于以上的不同情况而言,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不能与相关利益者需求相符,则很容易引发会计风险。
二、企业会计风险的成因探析
从目前来看,导致企业会计风险的原因很多,这里简要介绍几种成因:
1.理论。企业在实现会计目标过程中,一般会运用多种理论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这些理论包括了会计原则、会计技术以及会计假设等,这些理论受到了不确定的客观环境制约,因此存在局限性,而理论的局限性引起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失真,从而导致了企业会计风险。比如货币计量理论,其成立的原则是币值不变,但任何一个国家的币值都是处在波动中的,因此根据币值不变而生成的会计信息显然具有不确定性。这种由于客观环境与自身理论局限所导致的会计风险,一般可以尽量避免,但是不能完全除却。
2.规范。企业受到了一些客观经济条件制约,使得在制定规范时往往会预留会计规则选择权,使得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可靠,从而引发了企业的会计风险。任何企业若想实现会计核算目标,保障核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就需要建立一套能具体操作的完善行为规范。虽然,我国已经有了明确的规范行为准则体系,但是不同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各不相同,加之交易市场的复杂、经济状况的多变,企业的行为规范便不能完全包罗当前的或未来的交易事项与经济状况,因此就不会有一种普遍适用且稳定不变的会计规范。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加之会计规范本身也有局限,从而就无法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企业会计风范的防范对策
为了防范企业会计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发挥内部审计的功用。会计内部控制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健全的机构与内部控制结构之间的分工、牵制,企业要想有效防范风险,就应该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其内部审计的功用。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就要建立企业的相关制度:组织机构控制制度、业务处理程序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以及会议记录控制制度等,在这些控制制度中,尤其要注意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因为会计核算的真实与可靠,直接关系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2.加强会计准则规范的制定,完善准则体系。陈旧的会计准则规范已经无法适应快速波动发展的企业会计体系,尤其是在近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企业要想适应时代,就必须在准则规范上有所改观。随着对企业会计的重视程度增大,国家为了实现企业准则规范的时代性,一直在努力探索着。会计准则在几年之间便有了一定的革新,并且与企业之间的融洽程度越来越高。有效防范企业会计风险,就需要加强会计准则规范的制定,并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四、结语
企业会计风险是无法躲避的事情,但我们可以有效地进行规避,使得风险最小化。企业要想实现有效防范会计风险,就得从内部与外部加以控制,完善相关的准则规范、法律法规,还应该加强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教育等。
参考文献:
[1]杨琴.企业会计管理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国商贸,2012,(3):81-82,93.
[2]陈仿秋.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制度的构建探讨[J].投资与合作,2011,(12):64.
关键词:招标采购 风险 对策 分析 效果
随着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法的制定实施,招标采购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招标工作也有了相应的法律保障,实施招标采购可以有效地减少采购方的采购成本,提升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提升采购工作的透明度,竞争对手可以在相对公平、公开、公正的招标环境中获得较为正当的竞争,从而减少腐败行为。但是,由于招标工作并不是尽善尽美,其中的人为因素也较大,如果操作不当,在招标采购中也有相应的一些风险,从而对招标造成负面的影响。笔者结合最近几年招标工作的实践,探讨招标采购中容易出现的风险和规避方法,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单位有所帮助。
一、招标采购风险的种类及内容
在招标采购过程中,随时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都会导致招标采购的实际结果和预期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招标采购中的风险。根据笔者的实践,笔者将主要的风险概括为招标采购前的风险、评标过程中的风险和中标后的风险。
(一)招标采购前的风险主要是计划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大多数的招标工作都是招标部门自己负责组织或者由招标机构进行,各种不同产品的招标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较多,招标方需要自行进行采购计划的编制,这就容易导致计划风险。这个风险主要是指招标方的采购计划不够明确或者不够科学,主要是体现在采购标准、采购种类、采购的数量、采购的技术要求、交货期等制定不合理,这不利于采购和合同的管理工作,也同时不利于招投标方对采购进行控制和管理。实践中容易出现的计划风险主要是对招标程序所需要的时间估计不足、对采购的交货期考虑欠佳等。另外,在招标之前也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风险,由于招标方在信息技术和专业水平等方面和供应商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对市场的信息掌握程度也不如供应商全面,这种专业受限容易导致招标方在采购过程中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无法顺利达成有利于招标方的谈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种信息劣势还会导致招标方无法及时发现供应商虚报价格、以次充好的问题。
(二)评标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围标、串标和腐败风险
由于招标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招标工作并不够完善,很多的招标方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在招标的标准选择上也没有进行实际考量,容易造成招标标准不符合的问题,同时一些招标工作并没有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招标的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也不够,这就容易给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机。在评标过程中就表现为围标、串标和腐败行为。在招标过程中,有些投标者私下进行了约定,通过一致行为以故意抬高和压低报价,同时通过不正当竞争排挤其他的投标方,最终达到某个特定的投标方中标,这些违法的投标方就可以从中谋取利益。另外,有些投标方为了获取中标而互相串通,利用和发标人、机构相互串通,损害招标方和其他参与者的利益,这种也就是串标行为。当前的招标市场竞争激烈,有些投标方铤而走险,通过串通招标主体或者其他投标方,甚至以多个身份进行投标,以低价获得标的,对市场造成不利的影响。有些招标方内部也出现了泄漏标底的现象,其中肯定涉及到腐败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正当竞争。
(三)中标后采购中的质量风险、合同欺诈风险、到货率风险
根据财政部的价格评审管理的通知,同时结合实践的特点,招标方在科学选择评审方法的时候,一般会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优先考虑价低原则,这也是政府和其他招标方保护采购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同时提升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个方法本身无可厚非,在实际审核中由于投标方其他的因素难以考量,因此一般都是会采用价格优先的评标方法。但是在中标后,很多的投标方都会出现了合同履约的风险。投标方经常会出现延迟交货、到货率无法满足招标方要求等违约行为,而在合同中虽然会还有相应的处罚条款,但是很多的招标方缺乏对违约行为的处理经验,或者没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处理,影响了合同的正常履行和采购的顺利进行。投标方为了保证其较高的利润,只能通过选择质量较次的产品进行供货,将一些无利润的产品进行压单或退单,从而影响了招标方的工作进展,对招标方的社会形象和声誉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招标采购风险的应对措施和策略
招标采购工作的风险监控需要从招标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让招标方自觉控制招标采购中的风险,招标方一方面需要对招标工作本身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另外还需要重点关注采购过程中的配套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提升招标计划的有序性和科学性,降低招标采购中的计划风险
招标方需要认真贯彻落实招投标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等,结合自身的特点,提前规划好产品的采购招标工作。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招标的时候还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预算特点,因为这些单位经费是年初拨款,而且这些款项需要当年使用完毕,因此可供采购进行招标的时间并不多,需要相关的单位事前做好完整的规划,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单位在进行招标的工作前需要结合自身的计划进行统一管理,提升招标的有序性和科学性。在招标前,招标方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经费范围确定采购的金额和采购的类目,根据资金使用的期限和到账的时间确定合适的供货期,及时编制采购的计划。在完成招标计划工作后,要严格按照需求计划表,在保证供应商有合理的采购和加工周期前提下,保证产品的质量,让供应商可以按时保质完成采购的计划。
(二)制定合理科学的评标方法,加大对供应商服务、声誉等因素的评审
招标方一般都是采用综合评标法,这套评价方法主要是会根据供应商的资质、服务和报价等进行综合考虑制定最终的分数,从理论而言,这套系统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评标的过程中,招标方难以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审查,限于信息收集的成本,招标方无法获得准确完整的信息,在所有因素均无法分辨出差别后,投标方的主要对比因素也主要是报价。这样的因素造成综合评标法形同虚设,无法达到净化招投标市场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减少恶意中标的现象,在招标过程中要着重思考供应商的服务和信誉。在实际工作中,招标方需要增加评标标准中的服务分等的权重,降低价格分的权重,同时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价格分计算方法,减少恶意低价中标的情况。每个招标方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科学的评标标准,保证效果。同时,招标方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本次招标的对象和产品等,对考核指标进行针对性的提升,利用公开收集信息和与特定对象的沟通,完善考评体系。
(三)制定合适的供应商选择和考核体系,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和规范
对一些重要的产品进行招标的时候应该在评标前做好供应商的考察和评价工作,通过现场考察、专业人员审核和同行评价等方法,掌握投标方的真实信息,这些信息也应该在评标系统占较大的权重。在中标后,对供应商的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及时对产品的供应进行跟踪监督,及时发现供应商在供应环节和制作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对供应商的考评,及时处理供应商在供应等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例如,要积极收集并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供货率、合作态度、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量化相应的指标,对供应商的质量进行备案记录,以供后期的招标参考。同时,对当期供应商出现的重大违约问题,要积极利用法律的手段,寻求替代方案,减少对某个供应商的依赖。
(四)加强对招标人员的培训,加强招标过程的规范性
招标采购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不能够仅仅依靠一些职能部门兼职从事该事项,这样无法保证招标的质量。对于一些重要的产品招标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些专业的招标采购机构,配置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对这些人员需要实行招标师的职业水平考试,以达到持证上岗,同时,后期要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展开多种相关专业的招标规定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这些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法制意识。如果单位实在没有相应的招标能力,可以委托机构进行服务,提升招标程序的科学性。同时,为了要达到权责利的明确,招标人员需要编制科学合法的招标文件,招标文件要达到内容齐全,对于程序性条款、技术条款和商务条款等内容要明确具体,将合同文件的内容量化,减少后期不必要的纠纷,保证双方的利益。
(五)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检查,做好产品的验收工作
招标工作的目的在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为招标方提供合适的产品,提升产品的质量。如果招标单位在招标的过程中,过分注重价格就会导致一些优良的产品无法得到运用,供应商是有利必图,如果无法保证必要的利润供应商将会提供较差质量的产品,因此招标方需要协调好双方的利益,对供应商的产品种类和质量要着重检查。采购人员是招标采购工作中的重要防线,他们主要负责产品的质量,他们需要及时对产品进行查验和核对,并拥有退货的权力等。采购人员和验收人员的验收是保证采购质量的重要一环,它的有效执行将会提升产品的质量,减少采购风险。因此,招标方需要加强对自身采购人员和验收人员的教育,提升他们对产品的熟悉及判断能力,同时通过考核和培训的方式,加强对采购人员和纪律人员的纪律廉政检查,减少采购人员的腐败行为导致质量较差的产品得以顺利入库,对一些放任质量差的产品入库的人员加以惩戒,提升相关人员的违规机会成本,减少职务犯罪。
在现在的市场经济形势下,招标采购活动将会越来越盛行,目前的招标采购还有非常多的问题,招标工作整体上非常混乱,这就会导致招标采购风险日益增加。我们需要不断认真面对现实,采用合适的方法用以防范风险,减少招标采购的问题,积极推动招标采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瑾琦,侯文海. 高校招标采购风险分析及其对策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5期.
[2] 李瑞波. 高校图书馆图书招标采购工作策略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年5期.
[3] 张顺成,李海梅. 浅谈电网工程项目施工招标与风险管理[J] 青海电力,2009年A01期.
关键词:物流外包;运营信息;企业
一、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
(一)环境风险
自然环境是来自自然界的不可抗力因素,如地震、火灾、暴风、雨雪、交通事故等,所引起非常规的破坏,使外包物流过程受阻或中断,使企业生产经营遭受损失,无法达到既定的经营目标。这种风险属于不可抗拒范围,通常无法避免。政治经济环境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两个部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是指国际政治格局、战争、金融次序和产业链结构等发生变化给物流外包特别是全球运作的公司跨国外包、跨国运输带来风险 ;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则指的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变革、行业政策、行业标准、经济政策、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的调整和变动给外包带来的风险。往往经济高速增长容易导致市场物流供应出现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物流服务的进行,而经济萧条,也将使物流资源过剩。
(二)物流外包过程的风险
物流外包的决策与实施过程是整个物流外包计划的关键部分,也是产生风险最多的过程。因此,明确识别这一过程产生的主要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成功实施物流外包的基础。例如契约风险,在物流外包运作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可能是货主企业由于需求变化而对物流企业提出新要求,也有可能物流企业没能按要求完成物流服务,或者是一些不可抗力的出现,总之交易双方不能预知合作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偶然事件,即使交易双方能够预测到或然事件,也很难找到一种语言在契约里加以清晰地描述。
(三)运营信息泄漏的风险
在物流外包合作过程中,合作双方的一方如果发生变化,另一方也应尽快随之调整,才能达到预期双赢的目的。然而,在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获得服务时,往往面临对有价值运营信息失控的风险。物流外包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和顾客需求,在未曾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及时沟通的情况下私自调整产品结构,而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依然以原来的模式为外包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可能导致物流运作的某个环节发生阻碍,不能达到预期的物流绩效,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如果物流外包企业把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如实地告知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后,由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不慎泄漏外包企业的发展战略,一旦被外包企业的竞争对手知道,物流外包企业将陷入竞争的被动局面,从而造成巨大损失。
二、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在进行物流外包以后,管理部门特别是高层决策管理者要对物流外包风险问题有清醒认识,并引起足够重视,要有一个从风险预警到危机应急处理的系统概念,建立多层次、多视角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进而带动企业全体员工形成风险意识,建立从上至下的全员风险管理系统。成立由上级部门、高级管理层和操作层组成的自律组织,自成部门或作为主要部门有机融合在总的物流企业管理体系之中,以提高风险管理质量。
风险管理部门应作为企业物流外包主管领导的参谋部门,这有利于风险管理部门与其他物流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等之间协调关系。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应参与企业的全面管理,充分体现风险管理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风险管理人员是风险经理。企业物流外包风险经理的主要职责就是:关心物流外包全部的风险管理过程 ;运用风险控制技术和财务技术控制风险发生;对物流外包风险管理提出合理、建设性咨询意见。
(二)选择合适的物流服务商
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作为专业的物流公司,不仅可以为制造企业带来较快的物资流通速度、节省物流成本和减少在途资金,而且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选择由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承担物流业务,这也使得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成为企业物流外包成功的关键。科学、正确地选择物流服务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从供应商的价格、服务质量、运输配送能力、财务状况、对市场的柔性反映以及企业信誉等多个方面,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
(三)加强合作双方的战略联盟和相互信任
合同物流是一种按具体情况确定的关系,以合同为指导,并有赖于供应商满足委托人特定的履约目标;战略联盟则是一种计划的持久性合作关系,合作双方彼此能满足对方需要,并为实现共同的利益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目标和企业战略,双方形成的是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的建立离不开双方的相互信任。物流外包的信任机制是指在物流外包业务中,合作各方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时,出于相互的信任,并以各自的信誉和形象为承诺,共同遵守的行为、伦理和道德。
三、结论
尽管在企业物流外包过程中,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其发生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但是风险的发生通常会有一定的征兆,只要公司上下重视风险,密切关注物流外包的运作过程,国内外物流市场以及国家有关物流、金融、财政方面的政策变化,企业物流外包风险是可以防范的。
参考文献
[1]蒋智毅,矫桂兰.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探讨 [J].江苏商论,2007(03).
[2]赵临风.企业实施物流外包的风险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J].商场现代化,2007(01).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是因为单位中的控制制度严重缺失、财务核算混乱以及审批不严格等造成的,从而导致事业单位存在资金风险。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贯穿于各个管理阶段,只有对其进行预防、控制,才能减少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其一,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重视专项资金,缺乏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导致单位面临一定的投资困难。而且,事业单位内部也没有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没有根据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营、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导致事业单位没有真正承担其财务风险的责任。其二,领导的独立决策导致了资金的浪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决算工作公开不够到位,单位中的一些法人在思想上存在较大错误,无论是在招投标工作中,还是在设备采购审批中都比较随意,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与一些供应商发生非法利益关系,从而忽视了事业单位内部制度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造成了较大的资金浪费,并损坏了单位的社会公益形象。其三,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主要依靠财务部门执行,并对财务数据进行记录。但由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风险意识薄弱,执行的财务手续、财务流程等不够规范,从而产生了一些岗位分离、资金清查不到位现象等[1]。其四,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较复杂,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在分类、工资等改革上的推进,财政部门对支付系统、非税收缴系统提出较高要求,而且,事业单位受外部相关因素的影响,如果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执行,将会给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不合理现象。针对上述现象,对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防范,不仅要建立相关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还要提高事业单位中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并对内部、外部进行严格管理,这样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效益。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对策
(一)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事业单位要促进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积极建设,要根据该部门的经营特点、自身规模来建立。将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各个风险点进行控制,可以将存在的风险转移给各个部门的业务人员,并利用相关制度明确风险的控制流程,各个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然后在与各个部门积极配合下,对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在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基础上降低其财务风险[2]。
(二)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预警
对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实施预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内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并在制度中明确单位遵循的各项指标,并确定出一定数值。例如:如果事业单位中的资产负债率达到50%,就要对自身的偿还能力给予重视,并有效避免事业单位因为无力偿还出现司法等现象。
(三)增强事业单位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事业单位中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因为事业单位人员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单位的财务风险水平,所以,事业单位应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调整,并对相关标准以及外部因素等给予重视,通过对自身职业进行评估,不仅能发现单位内存在的财务风险因素,还能利用相关对策给予解决,从而保证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事业单位不仅能得到顺利发展,还能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3]。
(四)加强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管理
加强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监督与管理,首先,事业单位要在内部建立审计部门,并对其给予一定配合,以保证审计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审计部门还要定期对内部制度以及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上报给领导。其次,定期对事业单位中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提高。再次,一些政府还要定期对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制度的执行状况等进行审计,并针对投资项目风险、财务岗位漏洞等风险点进行审计,并将其结果上报给审计部门。
三、总结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根据财务风险以及存在的各个因素,对不同种类的财务风险进行解决,特别是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较为便利的方案。
作者:赵婧 单位: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
参考文献:
[1]丁淑芳.略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3(3):229-230.
【关键词】电力施工 物资采购 风险控制
一、电力施工企业物资采购风险分析
在我国,电力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电力企业而言,在众多的管理领域中,物资采购管理是实现企业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主要管理内容的第一环。物资采购不仅是企业经营的一个核心环节,也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它往往又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容易出现暗箱操作、、收受回扣等不法现象;也容易造成积压浪费。
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通常是指采购过程可能出现的一些人为、经济和自然风险等意外情况。具体说来,如采购预测不准导致物料难以满足生产要求或超出预算、供应商供货不及时、货物不符合合同要求、供应商之间存在不诚实甚至违法行为。工程类项目材料设备采购风险就是由于采购运作过程中因管理缺陷、运作失当以及外部事件等不确定性的因素导致采购失败而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这种风险具有隐秘性、突发性和连锁性等特点,是变迁中的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具体包括如下表现: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电力施工企业在进行物资采购的过程中,受到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影响。包括:
(1)施工过程中所使用各种物资价格的波动。这种波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调整,通货膨胀的水平等等,也是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风险。
(2)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有些电力施工企业涉及从国外采购物资,汇率的波动也会给企业带来影响。
采购质量风险。一是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从而导致加工的产品未达到质量标准,或给用户造成经济、人身安全、声誉等方面的损害;一是因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有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制造加工与交货期,降低企业信誉和产品竞争力。
技术进步风险。一是由于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制造的产品发生贬值,从而出现无形损耗甚至遭到淘汰,导致原来采购原材料的积压或者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而造成损失;二是由于新项目开发周期缩短,如变电站保护系统更新周期愈来愈短,刚刚购进了大批系统设备,但因信息技术的发展,所采购的设备使用效率低下或已经被淘汰。
采购计划风险。市场需求经常发生变动,会影响到采购计划的准确性;没有科学的采购计划管理技术,导致采购与目标发生较大的偏离风险。
合同风险:一是指合同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盲目签约;合同行为不正当,卖方为了改变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往往采取一系列不正当手段;给予虚假优惠,以某些好处为诱饵公开兜售假冒伪劣产品;合同日常管理混乱,无据可查。一是指合同造假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以虚假的合同主体身份与他人订立合同,以伪造、假冒、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合同担保;签订空头合同,而供货方本身是“皮包公司”,将骗来的合同转手倒卖,从中谋利,而所需的物资则无法保证;供应商设置的合同陷阱,如供应商无故中止合同,违反合同规定等可能性及造成损失。
验收风险。在数量上缺斤少两;在质量上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在品种规格上不符合规定要求;在价格上发生变化等等。
存量风险。一是采购量不能及时供应生产的需要,造成生产中断、缺货损失而引发的风险。二是物资过多,造成积压,大量资金投资于库存中,失去了资金的机会利润,形成存储损耗风险。三是物资采购时对市场行情估计不准,盲目进货,造成价格风险。
责任风险。许多风险归根到底是一种人为风险,例如责任风险。例如,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未能把好合同关,造成合同纠纷。或是因采购人员收受回扣、谋取私利等行为,使企业的利益蒙受损失。
二、加强电力施工企业采购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及不断降低产品成本的要求。国内电力施工行业也是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大部分省份均有自己的施工队伍,而每年装机容量有限,表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为了拿到更多项目,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时往往需要不断降低成本以降低报价。
降低成本主要有两条基本途径,要么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要么降低采购过程中的采购价格。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解决如何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消耗问题,但是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挖掘是有限度的;而采购过程由于随着市场环境在变,所以在采购过程中的降低成本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这就要求企业首先从内部管理上寻找一种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的方法,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进一步加强企业采购管理规范性的要求。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企业的采购行为增加了难度,对采购物资的价格、质量、信誉等方面企业必须加以对比慎重选择,这必然要求企业要切实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另外如果没有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加以规范及监督,当今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可能会产生、腐败等坏风气,会使企业蒙受严重的损失。
形成物资采购管理风险的客观环境的要求。电力施工企业的物资一方面必须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另一方面还要满足电网建设工程的进度要求,然而时间跨度较长的招标采购过程及各种内外部因素增加了较多的风险隐患。
(1)外部环境的形成。市场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供应商,其产品质量可靠、服务完善,希望能够通过规范的市场竞争手段来进入市场。而这些均给电力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内部环境的形成。电力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得创新物资管理理念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一种需要。电力施工企业一般资金雄厚,多年来在市场中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较高的资信度,所以引来了大量的供应商争相进入电力采购市场,这就对改变物资采购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一般物资流动量较大,均在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这就给企业在采购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防范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的对策
建立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加强对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观念,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做到依法办事,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增加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能力,从根本上杜绝合同风险。
电力施工企业要加强采购内部控制,一是对采购招标、合同签订、合同履行、质量验收等关键点要强化监督,通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有效规范采购行为,保证不弄虚作假。二是重要物资实行集中采购,以加大在市场进行价格、质量、服务谈判的筹码,使成本最大限度降低。三是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只有不断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采购风险。
加强对物资采购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全过程的监督,是指从计划、审批、询价、招标、签约、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所有环节的监督。重点是对计划制定、签订合同、质量验收和结账付款4个关键控制点的监督。以保证不弄虚作假。全方位的监督,是指内控审计、财务审计、制度考核三管齐下。科学规范的采购机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物资采购价格,提高物资采购的质量,还可以保护采购人员和避免外部矛盾。
建立保证金制度。为了使招标的结果落到实处,对招标结果达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如期的履行,保质保量的实现合同产品的完整和可用性,必须通过质量保证金的方式制约合格供方按照我们的既定的想法如期履行合同,从而达到规避风险,控制成本的目的。
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根据采购数量和供货周期的不同,从战略高度出发,要有前瞻性和远虑性的远光,审时度势有选择地采用集中采购、招标采购、就地采购等各种采购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采购成本,防范采购风险。因此,应预测原材料的涨幅及其他原因可能对后期的物资采购带来的制约,必须有足够的超前意识。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机会进行适时的采购。对将来采购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有利和不利进行很好的规避,尽可能地加大对采购成本的控制,达到对采购风险的控制和预测,这点是当前施工企业极为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采购绩效评估。公共绩效可以定义为公共部门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政治伦理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最大化。其目的就是对阶段成果进行必要的总结,找出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经验,对后续的采购工作带来指导性和建设性的意见,更好的防范和规避采购风险,为企业的采购进行认真的评估。这对施工企业采购工作极为重要,必须认真的、持久的坚持下去。
四、结论
关键词:国有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物资采购是国有企业重要的运营工作之一。物资采购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国有企业的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际的物资采购工作,会遇到一些风险。如何防范这些风险,成为了国有企业物资采购工作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中的风险
1.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中的内因型风险
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的内因型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一些因素。首先,物资采购计划风险。国有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的准确性受到市场供求变化影响,不科学或不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将会使得实际的采购工作无法有效地满足企业的物资需求,从而造成采购中的计划风险。物资采购合同风险。物资采购的合同风险主要表现在合同日常管理混乱、合同行为不当、合同条款模糊不清、违约责任约束简化以及君子协定等方面。第三,物资验收风险。物资验收时常会发生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物资数量没有达到规定,物资品种规格不合标准等问题,如果验收人员麻痹大意,就容易产生验收风险。第四,物资存量风险。物资采购时没有准确估计市场行情和企业内部需求,造成物资过多,形成积压,或是物资不能及时满足生产运营需求。
2.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中的外因型风险
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的外因型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一些因素。首先,价格风险。在报价或投标时,供应商操纵投标环境,相互串通,抬高价格,从而增加了国有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或是企业批量采购后,物资出现跌价而导致的采购价格风险。其次,质量风险。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存在质量问题的原材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降低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信誉。第三,合同欺诈风险。供应商设置合同陷阱,违反合同规定或无故中止合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二、物资采购风险防范策略
1.强化采购计划管理
合理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是防范国有企业物资采购风险的首要策略。国有企业物资采购计划的制定依据是各部门上报的月度物资需求与年度物资需求。国有企业根据年度项目与资金计划,在遵循准确性、及时性与预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合理地编制物资采购计划。通常,物资采购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采购物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计量单位、预算价格以及时间要求等。国有企业物资采购工作,应当按月度或年度时间周期有序地编制物资需求计划,并根据市场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出现一些急需物资需求,就应当灵活地编报物资采购追加计划。国有企业中的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可以擅自更改经过审核批准的物资采购计划,对虚报物资采购计划、涂改物资采购计划、越权审批物资采购计划,以及物资采购计划部申报不及时或物资采购计划申报不准确等造成损失的,必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只有制定了合理的物资采购计划,确保物资采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才能够从源头上防范物资采购风险。
2.大力推行物资集中采购
国有企业在物资需求、物资采购、物资储备、物资消耗定额等方面应当大力推行集中管理,切实发挥国有企业的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实现最优经济批量采购,避免重复采购,降低物资采购资金的占用,避免出现物资供大于求或物资短缺等不良局面。国有企业实行物资集中采购,能够全面、准确与及时地掌握内部各部门的物资需求、供应商、市场价格水平等情况,在物资采购中充分发挥竞价优势,实现以最低的成本获得较高质量物资的目的,从而确保企业物资采购的高效运转。为了推行物资集中采购,国有企业应当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机制,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资需求、使用和存储等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对物资采购进行全面的、统一管理。目前,部分国有企业采用了ERP信息管理系统,对物资采购进行集中管理,国有企业各个部门通过ERP信息管理系统将物资需求计划传递到中心数据库,再由企业有关部门进行集中处理,统一采购、统一订货、统一运输,实现集中的物资的集中采购,提高了物资采购的效率。
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物资采购的相关机制,是确保企业物资采购活动的有序化、合理化开展,防范物资采购风险的内在要求。首先,建立规范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对物资采购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但要易于操作与实践,还要能够控制企业物资采购的关键环节,使得企业物资采购能够按照既定的物资采购计划有序开展。其次,优化物资采购流程,加强物资采购成本和质量控制。加强物资采购成本和质量控制是国有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物资采购成本与质量控制应当由专门的责任部门负责实施,确保各项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实现成本与质量管理的要求。第三,提升物资采购队伍的整体素质。国有企业物资采购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有着较高知识与业务水平的人才队伍。国有企业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物资采购人员,有效推进企业物资采购工作。国有企业应当加强物资采购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物资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职业责任心,使物资采购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职责,使物资采购人员的个人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形成个人发展和企业壮大的良性互动局面。国有企业需要培养物资采购人员务实、严谨、勤恳的工作作风,大力推进企业物资采购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国有企业物资采购中主要面临着计划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存量风险、价格风险以及质量风险等。国有企业物资采购部门需要充分各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物资采购风险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王炬香,温艳,王磊.采购管理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82-86.
[2]董云屏,林菊.谈国有企业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财会,200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