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1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商风险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药品经营 质量风险 质量链
中图分类号:F715.1; F76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21-0035-03
药品质量风险存在于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的各个环节[1]。虽然药品生产环节是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的核心,但在药品流通领域,同样会由于来自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而存在产品质量风险。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药品经营企业的一些管理现象,在分析药品流通环节质量风险构成的基础上,提出控制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建议。
1 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形成
1.1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经营质量风险
我国的《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对药品经营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药品流通购销诸环节的制度、文件管理等已经做了比较全面的规定。但是,有些企业一旦通过GSP认证之后,之前所制定的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却执行不力,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没有得到有效运转和持续改进,由此,可能产生的药品质量隐患导致了质量风险骤增。
1.2 企业内部主要经营环节的经营质量风险
从药品经营质量体系的过程性要素来看,药品购进、验收、入库储存和养护、药品出库、销售、运输等环节均存在一定的质量风险。
例如采购环节的不严谨,采购人员的行为不规范,药品购进时对供货企业的合法性、质量管理体系审查不严,对购进药品合法性审查不严,合同中的质量条款没有明确注明或不清晰等直接蕴含巨大的质量风险。如某药品经营公司的某个首营品种,虽然供应商提供了必需的一套资料,包括当地省级药监部门备案的包装、标签、说明书等材料,但实物说明书标注的用法用量与国家标准不同,该公司并未有合理解释,所以被当地的药监部门立案查处予以处罚[2]。
其他诸如药品验收时未按照规定抽样,验收程序不当,对质量有疑问的药品没有及时送检分析,导致后续质量风险;药品在库养护管理缺失,拼箱发货和拆零销售管理不严;药品冷藏车在运输途中的温度失控造成药品失效、变质风险等。
1.3 其他质量链环节传递的风险
药品生产企业、其经营者和用户都具有将质量风险传递给本企业的可能。这些风险可以沿着供应链传递,有时风险会出现叠加,即药品所携带的上游企业的风险因子与下游企业的风险因子重叠加大了原有的质量风险因素;有时风险会被抑制,即下游企业的风险控制得力,消除了药品所携带的上游企业的风险因子[3]。
现实中生产企业传递的风险导致的后果有时令经营企业甚至被动受罚。比如经营企业对购入的药品严格依照GSP的流程操作,向供货方索要了证照资质、核对销售人员身份证,审查药品生产厂家、批准文号、药品注册批件、药品质量标准等内容,并上国家药监局网核对,但产品是厂方使用了未经批准的原料药生产的,最后依然被定性为假药[2]。这种情况经营企业就较难防范,因为对药品的内在检验和法律属性的认定,超出了药品经营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审核范畴。
作为下游客户的医疗机构,由于药品储存、管理不当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经营方。据文献报道,在下游客户处抽检药品不合格引发经营企业被连带处罚的占到一定的比例,其实质量责任却并未区分明确。
2 形成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原因分析
2.1 企业管理者质量风险管理意识缺失
如果经营企业没有真正健全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机构缺乏权威地位和有效的职权,企业的质量责任制、质量否决制、质量方面的教育、培训及考核、文件的制定和执行等诸多关键要素不完善或缺失,从而使组织内部权责不清晰,执行者无章可循,经营流程出现疏漏。这一层面的风险有时隐藏得很深,不易察觉,一旦发生药品质量事故,对企业的危害就很大。
2.2 人员素质与硬件配备不完善
导致这些质量风险的原因既有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欠缺、操作技能不足、操作方法有误等“人”为因素,也有仓储、验收检验的设施设备陈旧或不完善等“物”的因素[4]。此外,还有处置不当造成的风险,比如对质量查询、投诉、抽查中出现的问题没有认真查找原因或采取有效措施,在遇到异常状况时缺乏应急处理对策或处理不当等。
2.3 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交易中缺乏主动防御
供应链的风险传导主要发生在药品采购、入库验收、销售环节,如果药品经营企业在这些环节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没有有效的质量责任约定,或未对供货企业和客户的资质及质量信誉严格审查把关,将无法有效抑制上下游质量风险的传导,甚至造成风险的叠加。
3 对防范药品经营质量风险的建议
自从国际上提出“药品质量风险管理”概念以来,我国已将质量风险管理引入新版GMP中。作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延伸,药品经营领域也应当积极采用和实践质量风险管理,针对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有效防范。
3.1 企业可将质量风险管理纳入质量管理制度
GSP为药品经营企业的经营质量管理提供了需要遵照的工作质量标准,但企业只能以此为起点,还需要在实际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建议药品经营企业可在现有的质量管理制度框架内纳入质量风险管理制度,或者基于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作为质量链的重要环节,药品经营企业应树立对质量风险的管理意识、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责任,这既是保证人体用药安全的根本需要,也有利于在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药品安全愈加重视的大环境下提高药品经营行业的业务素质和树立市场信誉。
药品经营企业可建立一个包括法规事务、质量管理、采购销售等各方面专业人士在内的评估团队[5],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于本企业可能面临的质量风险分级分类、并对管理部门职责、相关岗位的风险责任、处置形式和方法、防范措施等加以说明,并且和其他质量管理制度如质量否决的规定、用户质量查询和投诉管理制度、首营品种质量审核制度等相互衔接。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和外审,提高企业内部全员的质量风险意识,通过采取适当和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3.2 用制度化保证各管理层次的质量风险责任
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各经营环节出现疏漏造成的质量风险,是企业内部不同管理层直接面临的问题,因此,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始,各管理层面应重视承担相应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并有对应的制度保证。
管理层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包括要熟知国家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药品流通领域的各种规章对质量管理的要求,随时关注、掌握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变化,使本企业制定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与最新法律法规相适应,同时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尤其应避免在质量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上出现盲区。依据政策和法律法规变化及企业内审情况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措施,不断提高质量控制水平,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执行层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就是要对本部门所有活动分类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风险控制措施、应急预案,与活动相关的人员、设施设备、文件的管理要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确保流程顺畅、程序周密不漏项,尤其是对上级的工作安排和人员培训要及时传达落实,配合质量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质量措施落实到位。
操作层的质量风险管理责任就是要对本岗位(如药品验收入库、保管养护、出库销售等)活动存在的各种质量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熟悉正确地运用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进行工作。
3.3 在流通质量链管理中主动抑制风险传递
药品流通的相应质量链包括:药品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质量链管理要求经营企业联合所有的相关方,围绕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管理和控制。药品经营企业应变被动为主动,在质量链管理中努力抑制风险传递,尤其应避免质量风险的叠加。如果是生产方直接供货,经营企业除对购货单位资质审核外,还可以与供货方签定质量保证协议,如果是有其它中间环节,可签订几方质量保证协议,目的是明确在流通过程中各自的质量责任。并在购销协议或合同中详细约定质量要求、验收方式、质量负责期限、违约责任、解决质量纠纷的方式等。
3.4 对采购和销售环节严格把关
采购环节,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从外部而言,采购质量主要取决于药品供应者,因此,如何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审查和评估就成了质量防范风险的重要内容,对供应商的资料需要严审并妥善保存原始凭证,高风险品种购入前质量部门应组织实地考核。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供应商提供的药品质量背景差异是不同的,因此,即使不同的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都是合格的,但给企业带来的质量风险程度会有不同,有时相差还很大。所以,企业在考虑购入经济成本的同时不可忽视实际存在的药品质量差异。在企业内部,通过制度和监督来规范和约束与采购有关的人员行为,是防范质量风险的基本途径。
销售环节经营企业不能单纯追求利润,要重视对客户的买卖资质审查和对客户质量信息查询;建立药品质量查询制度,便于操作人员在遇到售后质量投诉、药品不良反应或其他问题时能及时处理。
3.5 建立质量风险信息预警体系
GSP规定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信息管理制度,企业对于质量信息不仅是收集、汇总、整理,更应该善于利用,最好建立自己的质量风险信息预警体系。对提示质量风险的信息,比如外部的药品不良反应公告、药品质量公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案例,企业验收、内部评审和质量投诉等资料进行及时采集、分析、研究,找寻规律,提高识别能力。通过捕捉质量风险信息来警示本企业在药品购进、销售等环节需要防范之处和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华, 金丹, 杨月明, 等. 我国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制度基本策略研究[J]. 中国药物警戒, 2009, 6(3): 129-133.
[2] 曹新萍. 药品经营企业质量处罚风险的探讨及防范对策[J]. 齐鲁药事, 2008, 27(7): 432-434.
[3] 程国平, 张剑光. 基于产品基因理论的供应链产品质量风险传导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9, 25(7): 145-148.
[4] 雒继忠, 靳思贤, 杨勇. 质量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应用[J]. 石油化工应用, 2008, 27(3): 1-4, 13.
概述作为一个特殊的信息传媒行业,通信企业与我们的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通信服务的影响。我国通信运营商在近年来致力于通信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地提升服务的质量,除了积极的做好通信网络的基本建设工作之外,还加大了对通信网络的技术改造投资。通信工程往往需要将大量的科技和资金投入进去,因此面临着十分大的项目风险。
1.1较大的工程资金投入
通信工程往往具有极大的资金投入,而且其中的项目一般都具有非常广泛的涉及面,尤其是一些与国家政府相关的工程设备项目,更是具有高额的资金需求。这种项目往往与客户承建商、设备供应商、通信企业以及政府等很多单位和部门都具有密切的联系,然而这些单位和部门之间又并不具备横向的管理组织,因此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
1.2较高的高科技含量
作为一项高科技的项目,通信工程项目属于多个学科合作的项目,其具有非常大的技术风险以及较高的不确定性因素。在我国通信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通信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一个通信行业都在对新技术以及新科技的项目进行不断的推出,而这个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的不可确定性,使得通信工程项目的技术风险得以增强。
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①能够保证项目工程的顺利开展。通信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属于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是对项目管理水平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数。在通信工程项目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分析、处理和监控,从而能够将通信工程风险机制确定下来,在风险管理的控制范围之内控制通信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完成。②能够使通信工程项目的成功率得以提升。我国通信企业现行的运行过程中具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有一些风险具有可预见性的性质,还有一些风险具有不可预见性、偶发性的性质。不管风险的性质如何,其都对通信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采用项目风险管理的方式可以对项目中的各种风险事故进行检测,对项目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能够使通信工程项目的成功率得以提升。③对控制资金和成本的工作十分有利。通信工程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就是资金和成本的保障,在具体的项目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较高的成本失控以及成本过高的风险,最终使得项目的资金受到了严重影响。通过风险控制的方式将有效的编制计划制定出来,科学合理的检测、预算和估算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成本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我国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3.1薄弱的项目风险管理意识
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我国通信行业的管理者往往具有较为淡薄的意识,并没有将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设置出来,从而对项目进展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协调处理,在项目财务控制、项目协调、项目组织以及项目分析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2不健全的项目风险
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项目风险管理制度是我国通信工程项目中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很多项目并不具备完善的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开展项目管理工作的时候很多都是单纯地依赖人的经验,并不符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够及时的应对和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很难做到以具体的情况为根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由于不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就很难有效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也不能够及时的控制项目风险,导致项目建设中面临着极大的风险。
3.3不具备专门的风险
管理服务组织现在我国在管理通信工程项目的时候并不具备专门的行业组织,通信企业内部也没有对专门的部门进行设置从而实施有效的项目风险管理,具体的项目风险管理中也存在着迷茫的管理方向、模糊的管理定位以及不明确的管理分区的各种问题,对项目专业队伍建设十分不利,无法对通信项目风险进行程序化的组织和管理。
4通信工程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4.1识别风险
所谓的识别风险就是要确定运行的项目会受到哪一种风险的不良影响,同时采用书面文件的形式记录这些风险的过程和预测。通常来讲,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都要参与到通信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中。风险识别能够对风险属于项目外部因素风险还是项目内部风险进行识别,在识别项目风险的过程中必须要对风险对工程项目的威胁具有充分的认识,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将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制定出来,并且确定控制项目风险的方法。
4.2分析风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对策
一般来说,通信工程项目中的风险因素包括项目策略风险、合同模糊、风险技术风险、金融风险、经济风险以及政治风险等。在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必须要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具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应对措施制定出来。项目风险管理中的关键就是制定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在识别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之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将科学准确的应对措施制定出来,其主要是制定项目风险控制的方案。在制定项目风险应对策略的时候要对项目风险可能会导致的损失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在项目动态的发展中要对新出现的风险进行不断的识别,对项目风险应对策略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行。
5结语
[关键词]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环境;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机制
一、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也称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国家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企业制度安排问题。其本质是各利益主体关于治理企业的权责利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强调责权分明、各司其职,委托—、纵向授权、激励和制衡机制并存。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权力配置、权力制衡、激励与约束以及协调功能。按照《公司法》等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的架构应该是: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有效制衡和激励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公司治理是以《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为依据的制度安排,规范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成功实现了公司法人治理,现代公司企业制度的科学管理和高效运作为社会创造着巨额财富。但是,可以看到,与发达国家中管理规范的公司企业相比,我国的上市公司在治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股东大会虚设现象普遍,最高权力机构行使职权有限,对股东权益保护缺乏程序保障,不能体现资本多数决定的原则和股东民主权益的原则。第二,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没有形成比较严格的权力制衡关系;权力层中存在着严重的职位重叠现象,影响了公司决策执行,不符合风险分散原则;监事会独立性差,没有发挥有效的监督、约束与评价职能。第三,股权结构不合理,董事会运作不规范且容易纵和控制,董事义务责任淡薄,董事长权力过大,董事会等难以完成受托责任。第四,董事、监事、总经理等高管人员产生机制存在问题,公司治理外部环境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第五,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公司执行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既缺乏合理的激励,又缺乏严格的约束。
二、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了长远发展,达到经营管理的预期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制度或程序能够得以实现,在企业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和程序,其目的在于防止目标的偏离或降低风险管理成本。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正式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ck Management Framework,简称《框架》)。描述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企业董事、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 应用于战略制定,贯穿整个企业所有层级和单位,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并针对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框架》拓展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泛的主题作了更全面的关注。尽管后者并不旨在且事实上也未曾替代内部控制框架,却将内部控制框架融入其中。因此,公司利用《框架》,既能满足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亦能向更完善的风险管理进程推进。《框架》确定了企业风险管理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要素构成。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的协调,可以改进风险反应决策,增进识别风险与风险反应的精确性。企业风险管理还能识别并管理多元化风险与企业内部交叉风险,获得风险信息,促使管理层有效评估资本需求和投资结构等,及时改进资本配置和调节投资方向,保证企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企业风险管理应是一个立体框架模式的组织体系,不仅包括公司最高决策者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的各种程序和步骤,还包括为对市场等外部环境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风险反应机制等。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经营效益低下,上市公司不规范运作、财务报告失真,违法、违规现象普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企业对风险管理认识不全面,风险管理观念淡薄,表现为重经营轻管理,导致企业风险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第二,企业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风险责任不明确,公司权力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制衡,风险管理制度缺乏系统化、科学化,风险管理手段简单,制度没有真正或有效执行。第三,企业风险管理缺乏统一控制标准,缺乏资源调剂和资本核算机制,导致风险信息不能有效利用。第四,企业缺少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过程缺少监管,企业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励或严格的惩罚。第五,企业环境不断发展变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使企业丧失一些发展良机。第六,风险管理缺乏专业人才,存在内部人员串通舞弊,表现为风险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导致企业经济损失或风险成本增加。
三、完善公司治理,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一)健全公司治理,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1.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优化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完善公司治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和规范运作的首要任务。公司治理的主体必须是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实体。企业应按照《公司法》、《上市公司准则》等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班子等机构,制订和完善《公司章程》以及相关的工作规则,使其各司其职,建立良好的治理机制,实现权力有效制衡。公司治理机构权力安排要体现合理的结构和科学的机制,要以较高的治理效率和良好的公司业绩为目标。健全公司治理,既要保证出资人到位,又要保持公司经营的独立性;既要实现全体股东利益,又要敢于拒绝控股股东的不当干预;既要保证公司经营效率,又要制约经理人员滥用职权,避免和防止“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损害小股东利益。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上市企业董事会制度至关重要,应优化董事会的构成,正确发挥董事会的战略决策作用。另外,优化上市企业的股权结构可以促进公司治理的良性循环。引入战略或机构投资者,促进股权主体多元化,并发挥他们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上市企业只有真正实现股权主体多元化,股权过于集中和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才能得到有效缓解。有研究表明,公司法人持股比例上升不仅会直接对公司价值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还会促进公司治理状况的改进,降低成本。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将对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价值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竞争的经理人才市场
完善上市企业高管人员产生机制,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不少公司的高管人员仍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事录用方式产生,使得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使用缺乏科学的考核。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经理人才市场的缺失,使得现任经理们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市场约束。应建立有效的录用考核制度,通过规范、竞争、公正和约束的经理人才市场选拔聘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高管人员在经营过程把自己声誉、利益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前景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自我和制度双向约束,使经营者才能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包括人员考核、聘用和约束,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司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报酬委员会,该委员会可就管理层,尤其是总经理等人员的年薪、激励酬金、期权计划、绩效衡量等细节制订方案并认真执行,及时披露。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必须建立竞争性的经理人才市场,让具有经营才能的管理人员脱颖而出,受企业制度约束并根据经营业绩获得相应报酬。只有企业同时注重激励机制与约束制度,才能挖掘经营者的潜力,让其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证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长盛不衰。
3. 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
公司治理是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权责利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对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十分必要。良好的内部环境应包括公司权力机构的权利有效制衡,企业的资源合理利用,风险管理科学,内部控制有效,生产经营效率高以及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等。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治理机制趋向合理,治理结构科学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必须优化监管环境,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建立以独立董事、监事会、审计等多元化监管体系是保证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措施,要增强监管受托责任,实施多样化的监管手段,还应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加强信息披露,包括公司经营活动风险、信息资源、公司的财务状况等信息披露,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股民受损失。加强群众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可以强制企业正确履行其受托责任,制约劣迹经理人员的市场准入。对违规者实施严厉的惩罚就是强有力的监管,上市公司应制订并实行有效的问责制度,抵制内部人控制、机会主义行为,提高制度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二)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改善公司治理效果
1.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认知度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转型和经济改革的过程之中,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善,市场环境较为特殊。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尚处在起步阶段,上市企业缺乏风险管理,对其所面临的风险并没有有效的控制手段。值得欣慰的是,国内的一些大公司已开始按照国际风险管理的思路来设计适合自己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首先,企业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认识风险的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层面,应通过宣传教育,让每个员工了解风险的危害性,企业高管人员对其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涉及的风险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企业内部树立起风险管理意识,通过信息沟通渠道将风险信息反映给有关管理者,最后由决策层制订防御措施并传达给企业员工实施。其次,公司可以考虑成立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对企业所面对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风险管理部门要制订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日常风险防范和危急事件的应对与处理。风险管理部门对整个企业风险管理应起到指导和带动作用,使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落实到每个岗位、每项业务和操作环节上。另外,企业可以不定期组织不同部门的员工参加一些研讨会,或聘请咨询机构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增强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度。
2. 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企业风险虽然客观存在,但风险是相对的,是可以变化的,也是可以预测的,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防范危机的发生,可以降低风险成本,减少企业损失。第一,建立适合本公司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应以企业内部控制为基础,体现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框架,针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第二,合理识别和评估风险。上市公司在收集和归类信息的过程中,合理识别风险的类别、产生原因和将来的影响。风险识别就是为了更好地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重要程度以及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风险识别和评估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十分重要。众所周知,诺基亚和爱立信是生产手机的国际巨头,两家的手机芯片很大一部分来自飞利浦公司,2000年飞利浦公司的一家芯片厂发生了大火灾,这对诺基亚和爱立信都产生较大影响。诺基亚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讨论芯片供应危机的解决方案,在几天后重新设计了芯片并找到新的厂商开始生产;而爱立信没有充分认识和评估这场火灾带来的影响,也没有寻求芯片替代供应商。最后,在市场销售旺盛时,由于芯片供应短缺,爱立信不能及时推出新款手机,将全球手机市场3%的份额让给了具有良好风险反应的诺基亚。由于缺乏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风险机制,爱立信在遭遇风险,造成损失时才发现为时已晚,给公司的发展和竞争以沉重打击。第三,制定有效措施防范和处理风险。对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策略。主要的应对措施有风险规避、风险降低与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优化组合等。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诺基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和处理风险能力,制定了切实可行控制风险策略,促进了公司发展壮大。由此可见,风险反应和控制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另外,企业在选择风险处理措施时还需要考虑潜在损失的规模和严重性,损失发生的概率、可资弥补损失的资源情况等内容。最后,企业还要建立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加强信息沟通,防止因信息不充分导致风险决策失误。公司董事会等应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考核,对其使用性、成本收益比等进行评估,促进风险管理制度化、程序化,确保企业风险管理高效进行。
3. 营造风险管理文化,促进公司治理结构明显改善
发达国家的上市企业普遍采用的标准化的风险管理构架中,内部环境要素决定了企业成员对待和处理风险的基本原则。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管理层的风险偏好、员工的诚信度和道德观决定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在营造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方面,我国上市企业多数是依靠书面形式的企业管理理念或者一些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而在发达国家,很多公司会将自己的价值观或员工的道德观告诉那些与之有业务往来的客户或供应商,让外界了解这个公司对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和对员工的要求,并请他们帮助形成企业自己的风险管理文化。在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的控制下,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还应加强监控方面的职能和手段,提高独立董事、监事及内部审计在企业内的监督。另外,可以聘请专业人士举办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讲座,让全体员工都体会到企业提倡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和文化需求。企业内部也可以组织一些风险评价,鼓励员工反映公司内部存在的一些风险隐患,形成一个开放的风险管理文化环境,管理层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风险信息,帮助企业本身发现更多的问题。可见,风险管理可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也可以说,不具备风险管理可能导致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市场所淘汰。
主要参考文献
[1] 顾孟迪,雷鹏. 风险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电网企业 采购风险 风险管理 电力物资
一、引言
电网企业物资管理在维护电网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中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因此,如何对物资采购中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与控制,已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二、电网物资采购风险识别
根据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的形成机理,常见的采购风险可分为内因型风险和外因型风险两大类。内因型风险是指由采购管理内部因素和采购主体自身因素所造成的风险。外因型风险是指采购实施过程中,因采购过程以外因素造成的且自身无法避免的风险。
(一)内因型风险
1.采购计划风险
电力物资采购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需求计划,一方面因项目单位与采购部门对市场需求把握不足以及调查预测的偏差,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基建计划, 并间接影响采购计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因工程项目设计时缺少相关完整技术指标、后期设计变更和应急项目未经严格审批,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机制,导致采购行为的延期,影响到前期合同签订和后期顺利地执行订货合同。因此, 计划管理技术不科学、不严格会导致物资需求计划编制和上报过程出现问题,产生计划风险,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2.采购合同风险
一是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盲目签约,违约责任约束简化等;二是合同行为不正当。卖方为了改变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往往采取一系列不正当手段,而有些采购人员则不能严格按规定签约;三是合同日常管理混乱。
3.采购质量风险
在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产品质量风险占据核心地位,对电网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采购方想要采购到最优性价比的物资与供应商想要赚取更高利益两者间的矛盾,从而使产品质量风险问题加重。
(二)外因型风险
1.市场风险
虽然物资采购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但受客观条件限制, 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不完全保证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商品, 难以实现预期采购目的, 形成市场风险。
2.社会风险
电力物资采购活动的过程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法规或进行的一些宏观调控,会对电网企业的物资采购活动产生间接影响;另一方面,国家的体制改革会影响到相关物资的生产和供应,从而影响到电网企业的物资采购活动。
3.供应商风险
供应商会对单位生产稳定性、连续性产生巨大的影响。电网企业在进行采购时,一些供应商的不规范行为会影响所采购物资的质量、价格和相关合同的签订,从而为企业的采购活动带来风险。
三、电网物资采购风险应对
(一)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物资采购管理办法,对企业采购目的加以明确。第二,加强物资采购各环节的监管,严肃纪律。第三,实施物资采购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物资采购管理水平。
(二)提升采购人员专业素质
一是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和政治建设,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廉洁自爱、精益求精。二是建立完善培训机制。尤其是计划、采购等岗位人员,加大对其的业务培训力度。三是要建章立制,狠抓规范,努力把物资管理的关键业务工作与依法治企工作相结合,使其纳入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三)强化供应商管理
一方面,在采购合同订立前对供应商进行资格审查, 以便在采购初期就能把由供应商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采购风险控制在最小。另一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多方位评价,对供应商进行量化考核和动态管理,建立供方的业绩档案。如果发生重大质量问题,甚至需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四)加强质量监督
首先,应该提高供应商以及采购方对产品质量的认识程度, 特别是供应商。其次,做好物资采购的后续跟踪,通过安排相应的人员对采购工作进行跟踪管理,尤其是电网企业的重要物资制造、出厂检验、运输等环节进行动态的跟踪。最后,补充和完善电网企业的重要物资必检目录和一般物资抽检目录,有效降低采购中的质量风险问题,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五)创新采购模式
协议采购模式是根据未来一定时间内物资采购需求的预测数量,统一物资技术和商务采购标准,通过招标或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采购方式,确定多个供应商,并以协议形式将单价、数量、总价、有效期等予以确定的采购模式。可以达到加快物资采购进度,提高采购效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优点。
超市化采购模式。电力物资超市化是一种集成一体化物流管理模式,一般用于办公用品及生产运维物资等品种多、采购单价低、适用范围广,需求频率高、缺乏规律性的非工程项目物资。
四、结语
新形势下电网企业物资采购供应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产生风险。强化和规范物资采购风险管理,把好物资采购关,直接关系到电网企业安全供电、电力建设工程的优质按期投产和公司及各方的整体经济效益、工作效率和所能提供的最佳综合社会效益。因此必须控制物资采购各个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适应公司实际的协同监督机制,才能使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作用,把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降到最低,实现对物资采购的有效控制。
作者简介:周D(1976-),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风险管理
在医药生产领域,由于药品生产管理的不当所造成的药害事件频繁发生,它在给患者带来极大健康危害的同时,也给药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人员、设备、环境、物料、设施、工艺、管理等多项因素都对药品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也是药品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对于这些风险因素,制药企业如何采取更好的措施,有效防范药品质量问题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药品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风险管理作为一项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正逐步应用于医药领域,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生产者和一线操作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认识较片面,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已经严重影响了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基于此,本文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阐释,以提高人们对生产过程中一些严重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工艺的风险识别程度,期望能对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1药品生产风险管理工作概述及意义
药品生产风险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危害的所有因素以及其危害程度的组合.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对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识别和处理,以最低的成本将风险所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小,它属于一种高效的、科学的管理办法,其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损失.在现代药品生产领域,有效应用风险管理,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更好的预测,避免一系列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风险危害降到最低.在药品风险管理工作中,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以及分布的基本情况,进行所监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指出的是,药品监管机构对于整个药品生产过程的熟知程度直接影响各项风险因素的准确确定,因此,监管机构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专家监督管理队伍[1].风险管理是目前药品制造企业质量控制系统自我完善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生产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能够明确风险因素,识别风险级别,有效提高药品生产的规范化程度和工作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人员、物料、设备、环境等风险因素对于药品质量的影响.实施风险管理工作能有效避免由风险因素对企业造成的经济、名誉等方面的损失,促使整个药品生产过程高效和稳定运行,进而对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提供帮助.
2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系统地使用所有信息(包括历史数据、理论分析、现有的判断结论)来寻找和识别整个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风险或问题的潜在根源.风险识别就是要确定可能会出的差错和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风险因子有很多,比如工作人员、物料、生产设备、设施和生产环境等.对于药品监管机构而言,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可采取的比较常用的识别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流程图法等,但需要明确的是,虽然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但每一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准确地将药品生产环节中的所有风险因素识别出来,所以,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药品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相应的识别工作.另外,由于药品质量风险识别本身就是一个不可间断的重复过程,因此并非只通过几次简单的分析和调查就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其存在的许多风险因素均需要经过反复的识别才能确定.
2.2风险分析和评估
风险识别工作结束后,生产环节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风险隐患就基本确定下来,此时就需要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风险分析与评估是对识别出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判断,并与给定的风险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风险分析评估工作针对具体的风险因素,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对危害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为药品生产企业更好地制定风险应对方案提供依据.药品生产风险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目的是,以药品GMP(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为基础,对存在风险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找到关键岗位和关键环节.对于一个有效的风险分析和评估而言,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十分重要,它决定了评估结果的质量.风险分析评估结果可以是风险的定量评价,也可以是定性描述.进行风险定量评估时可以用概率表示,进行定性评估时可以用“高”“中”“低”表示,也可以用“计分”的方式来进一步限定风险排列的顺序.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有统计(包括鱼骨图、检查列表和流程图)、事先危害分析、风险排列计分过滤、失败模式效果分析(FMEA)、危害分析、主要控制点(HACCP)及基础危害分析.
2.3风险应对
[2]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防范和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风险应对就是在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手段.现阶段,比较常用的风险应对处理手段主要有以下内容:(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在对风险因素进行充分分析之后,得知这种风险存在极为严重的影响,而又不存在一种能预防和降低其危害程度的有效方法或措施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主动放弃的处理方式.它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主要是当自身不愿承受风险因素所导致的损失和危害时,主动将风险因素通过一定的方式转交于第三方单位或个人的一种措施.风险转移的实现主要借助于保险或者合同,通过合法、合理的手段将风险损失的法律责任或财务损失转交于第三方机构或个人.(3)风险预防风险预防主要是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有效防范措施的应用,而实现的一种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重要举措.风险预防工作并不能够将风险完全消除,只是从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4)风险抑制风险抑制是针对风险事件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情况,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件损害程度和危害范围的一种重要手段.风险抑制不会影响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和范围.(5)风险自留针对一些风险事件,短期内还没有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或所采取的风险应对费用本身已经严重超出风险事件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时,企业一般自己承担损失,这即风险自留.
3药品生产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现阶段,对风险管理工作,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管理人员还没有清醒的认识,其自身也存在着风险意识缺乏以及对风险管理基本工作流程及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也就难免出现管理片面化的现象.如,目前多数的制药企业在生产环节,往往片面地注重对风险的监控和应对,而欠缺对风险因素的识别,而且针对风险的应对措施也存在单一化特点,不能很好地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估工作.另外,药品生产企业缺少科学的风险管理培训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可控性、系统性及前瞻性[3].(2)对物料供应商的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更多的药品生产企业重视的是包括人员操作的规范性、质量保障能力的有效性、生产设备的完好性等在内的内部管理工作,而对一系列的外部工作,如物料采购、内包材料等相关生产原辅料的风险管控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生产企业对于物料供应商资质缺少严格的认定和评估,对于各种材料也缺乏针对性的检查、验收体系等,这些因素都将对后期生产药品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3)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虽然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已经完成了相应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但更多地是根据现有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来确定风险的应对措施,而缺乏对风险因素的深入调研.与此同时,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过于单一,风险指标一成不变,这也直接导致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灵活性,进而可能对风险隐患的发现及识别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4强化药品生产风险管理的举措
(1)强化生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工作并非只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需要全体员工参与的系统性工程.针对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管理者和一线操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风险培训工作,具体培训内容应该涵盖风险管理概念、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和实践应用等.企业高层管理者还应适时出国考察,参与管理层交流等,以提高其风险管理意识[4].(2)建立和完善一套风险管理体系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要将风险管理范围扩大到涵盖物料采购、检验、成品贮存以及运输等环节,加强对物料供应商供应材料的检查和评估;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有序实施;另外,还需要针对风险因子,进行信息化管理,切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5].(3)不断推进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时更新要对相应的风险管理要求和标准进行更新和调整,并有专门人员负责完成对风险管理的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上交管理者,实现风险管理工作的实用性和灵活性.(4)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由于风险具有可变性,药品质量监管机构也难以对其发展变化进行准确的预测,而且风险的应对措施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因此,需要监管机构强化信息反馈机制建设,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同时设立相应的风险信息反馈表,深入到生产企业搜集影响药品生产质量的各类风险信息,结合相关信息对风险决策进行反思,并及时对风险决策方案进行调整.另外,要加强对已发风险事件情况的有效反馈,为下一阶段的风险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6].
5结语
在药品生产领域,为更好地控制药品质量,风险管理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企业中.其成功实施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有良好的防范作用,对于药品质量的保证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景瑞.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监管中的应用[J].食品与药品,2015(1):75-76.
[2]林琳.药品质量风险规制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11.
[3]马晓英,张嘉强.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30-31.
[4]梅源.注射剂质量风险分析及监管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2013.
[5]张昊.制药企业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政府规制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14.
关键词:LNG液化厂 隔爆型电气设备 风险管理 要点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071-02
近年来,LNG作为新能源得到了广泛应用。而随着LNG液化厂的迅速扩展,越来越多的隔爆型电气设备也得到了应用。但就目前来看,这类设备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以至于给企业的安全管理带来了威胁。因此,还应加强设备风险管理要点分析,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安全管理。
1 LNG液化厂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及应用
按照《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规定,可以将防爆电气设备划分为多种类型,即隔爆型、本质安全型、气密型和增安型等。其中,隔爆型电气设备就是能够承受进入外壳内部的可燃性混合物在内部爆炸的电气设备。该种设备即便内部发生爆炸,也不会损坏,还能够通过外壳上任何结合面或结构孔形成电气设备外壳,该种结构不会引燃气体和形成外部爆炸性环境。目前,在LNG液化厂中常用的隔爆型电气设备包含防爆断路器、配电箱、起动器、灯、电机和按钮等。而能否做好这类电气设备的风险管理,将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应用效果。因为在实际应用隔爆型电气设备时,选用有缺陷的产品、一孔多线、接地线不合格、堵头为塑料材质、无封堵盲板、压紧螺母未紧固、结合面间隙宽度过大、壳体腐蚀严重等多种问题的存在都将导致设备出现失效问题。只有加强设备的失效原因分析,然后对设备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分析,才能够制定科学的设备管理方法。所以对于LNG液化厂电气设备管理人员来讲,想要较好地进行设备的应用,还要做好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风险管理。
2 LNG液化厂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风险管理要点
2.1 做好设备的风险分析
在开展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风险管理工作时,还要做好设备的风险分析,以便制定合理的措施进行不同设备的风险管理。为此,还要建立定量的指标体系对隔爆型电气设备展开失效分析,同时也需要利用专家打分法展开定性分析,从而完成危险度大且概率小的因素的筛选,继而实现电气设备失效风险的全面管理。在实际建立风险分析体系时,还要建立隔爆型电气设备失效故障树,并根据现场检查统计结果进行失效分析指标的量化。在该体系中,隔离型电气设备失效应为顶事件。通过逐步深入分析,则能够得到选用有缺陷产品、接地线不合格、堵头为塑料材质、结合面间隙宽度过大、壳体腐蚀严重等多个基本事件。在计算基本事件产生概率时,可以根据统计得到的现场检查数据和“问题出现频率=问题数/总设备数量”的公式进行计算。为对设备基本事件的危险度展开全面分析,还要根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践经验、专家打分和历史数据确定事件危险度,然后将危险度等级划分为四级[1]。从以往的分析经验来看,在LNG液化厂隔爆型电气设备风险管理上,先天存在缺陷、第三方破坏和非防爆产品等基本事件都属于小概率事件,但是具有较高的危险度,需要坚决杜绝。而冗余口未封堵、线圈老化、接地问题、螺栓紧固和一孔多线等问题都属于大概率问题,需要对其进行重点管理,从而使隔爆型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2.2 制定各阶段风险管理措施
实际上,LNG液化厂在管理隔爆型电气设备时,还要根据设备所处阶段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因为,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电气设备出现各种问题的概率并不相同,所以还应该按照设备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具体来讲,就是应该将设备管理阶段划分为设计、加工制造、采购、安装、运行维护和报废这6个阶段。通过分析各阶段的设备风险,则能够了解哪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最多。就目前来看,隔爆型电气设备在安装阶段较容易出现接地线不合格、未封堵、堵头为塑料材质、一孔多线、用防爆胶泥封堵、无填料函、压紧螺母未紧固、第三方破坏等问题,所以还应该重点加强设备安装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其次,在设备使用维护阶段,则容易出现密封胶圈老化、结合面锈蚀严重、壳体腐蚀严重、紧固螺栓未拧紧或锈蚀严重等问题,还应该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2]。此外,在采购设备时,还应该加强设备防爆等级与使用环境不匹配和产品为非防爆产品等问题的控制管理。而在不同的阶段制定有效的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风险管理措施,并且较好地完成各项管理工作,则能够使隔爆型设备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得到增加。
2.3 优化设备风险管理制度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LNG液化厂使用的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较多,同时设备的失效途径也较多,需要做好每个环节的风险管控工作。为达成这一目标,LNG液化厂还应该实现设备风险管理制度的优化,以便从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完成相应管理制度的建立,继而使设备的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全面落实。为此,LNG液化厂还应该根据企业设备特点和人员结构对隔爆型电气设备的管理问题展开分析,然后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为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建立各级从业人员的培训管理制度,从而使设备管理人员在设备选型、安装和使用维护等方面的水平得到提升。在防爆气设备供应商选取方面,LNG液化厂应该做好承包商的资质审查工作,确保承包商拥有合格的设备安装资质。针对采购来的设备,LNG液化厂还应该安排验收人员做好设备的验收管理,以免引入有缺陷的设备[3]。针对不合格产品,则需要及时更换为符合防爆标准规定且经过认证的防爆产品。在隔离型电气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方面,需要制定完善的维护流程,并且要求设备管理维护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实现设备的维护保养,以确保经过维修的设备能够达到防爆标准状态。
2.4 制定设备应急管理流程
在实际进行隔爆型电气设备管理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需要得到应急管理的异常情况。为做好设备的风险管理,还要制定设备应急管理流程。首先,针对设备异常情况,应制定“一单化”报送制度,确保异常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上报。而为确保现场人员能够完成异常情况的清楚描述,还要按照固定格式进行报送单的填写,即完成具体设备、损毁程度(着火、泄漏、破裂、穿孔)、周围环境情况、异常发生时间、设备运行压力等信息的填写。其次,针对现场异常,需要先处理后汇报。具体来讲,就是中控人员和工作人员应该立即采取泄压、切断电源或气源等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设备的运行风险。再者,针对隔爆型电气设备可能出现的各种失效问题,都应该完成应急处理程序的预先编制。此外,在应急处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安排现场负责人进行关键环节的确认,以确保设备异常情况能够得到有序处置。
3 结语
在LNG液化厂中,使用了较多的隔爆型电气设备。加强这些设备的风险管理,才能够为LNG液化厂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为达成这一目标,LNG液化厂设备管理人员还应该做好设备风险分析,并且制定不同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而LNG液化厂本身也应该实现设备管理制度的优化,并制定设备应急管理流程,从而使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陈功焱,宋峰彬,姚远,等.LNG接收站设备检修维护的安全措施与管理[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1):60-63.
关键词: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管控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互联网电商和网络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互联网公司也在不断的进步,互联网公司是通过网络技术,所形成的网络服务项目,其中包含网络应用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网络购物、网络产品、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教育等。互联网技术在经营和发展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其中就包括网络财务风险,互联网公司一定要选取良好的管控措施,有效降低网络财务风险的形成,防止财务风险给互联网公司来的严重损失。
一、互联网公司的收入结构形式
我国互联网公司的收入结构形式一般是单笔数量较小,客户群数量比较大,我国其他公司在进行产品销售时,一般是通过传统的经营渠道模式进行销售,而且经销商也分为国家级别、省级别、地区市级别等不同的级别,一层控制一层,而不同层次都会加价,这样就会导致产品价格偏高,而消费者承担的费用也过高,无法提高整体消费率。但是互联网公司却避免了以上问题,互联网公司通过网络技术,设计了一个智能化的网络交易平台,通过网络便捷性特点,运用网上支付的手段,有效的进行网络交易,这样不仅提升了网络经济效率,也提升了物流企业的经济发展,客户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购买所需要的商品,在通过相关物流公司直接送到客户手中,过程要比传统的交易形式简单便捷,并且没有层层加价,价格相对比较实惠,也很受客户的喜爱。比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淘宝网址、京东网址,运用良好的产品优惠的价格,并且也提供了很多的特惠日,吸引了很多的客户进行消费,为企业带来很大的利润。也有很多互联网企业提供了不同的服务项目,为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产品,有效带动互联网公司的经济发展。
二、互联网公司成本费用结构形式
互联网成本费用形式多数是轻成本,重视费用项目,在传统企业公司销售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成本,而商品毛利率比较低的话,商品销售的费用就会比较低。互联网公司的商品处于无形的,无形商品附加值高,所以商品业务的成本要比收入较低,人工成本费用部分是互联网公司比较重要的费用支出部分,相对销售费用也是比较高的。有些互联网公司就通过高新来吸引更多年轻的网络数字精英加入到互联网公司内,提升内部员工规模,有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在互联网公司中最重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就是人工成本支出。
三、在互联网公司发展过程中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1.互联网时代传统财务工作模式无法满足现今互联网公司发展需求
互联网公司财务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内容,它是关系到互联网公司发展的重要工作项目,如果选取错误的财务工作形式,很容易会出现财务风险,这样会直接影响到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和运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而且互联网公司内部事项的判断和估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财务工作模式要根据大量的数据信息内容,来关注市场占有率有多少、客户满意程度、网络创新能力等内容,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反映出公司的竞争能力,但是如果在操作中出现一点失误,那么就会给公司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互联网公司要抛弃传统的财务工作模式,要选取与时俱进的、符合时展需求的财务工作模式,降低财务风险的出现,同时提升互联网公司的发展速度。
2.在互联网公司中欠缺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
很多公司在运行过程中,都很依赖于合作伙伴或是供应商,有些互联网公司欠缺良好你的财务管理模式,这样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要不断的变化,内部财务管理形式也有不断的进行创新,良好的为公司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内容,并让相关人员和部门及时、正确的做出反应,财务管理工作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3.复杂的互联网财务环境,影响互联网公司有效发展
现今信息化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大产业,而且在公司财务信息处理和传播过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和便捷,并且互联网公司也在与不同的企业进行合作和竞争,也有跨国界的合作内容,很多互联网公司的销售、产品生产等内容已经开展到世界范围内,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也在不断的提升,而这一因素让我国互联网公司财务环境变的更加多变和复杂,互联网公司的市场变化是关系到未来发展状态,如果所在环境进行改变而公司却没有及时采取对策,那么公司会随时面临经济上的损失,甚至会出现破产的现象,所以互联网公司一定要与市场经济保持一致,有效的确保公司在未来更好的发展。
四、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的形式
1.资金流风险
在传统的企业公司中,收入和客户数量相对稳定,现金流动也是较为稳定的很容易预测的,随着互联网公司的崛起,很快就将经济市场所抢战,很多网站都推出了团购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引起了烧钱的风潮。但是由于互联网公司的盲目扩张,竞争相对比较严重,这样会导致现金流通不畅,会影响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无法避免的会出现现金流风险。互联网公司想要避免资金流风险,就必须要发展差异化内容,降低同质化商品,减少恶性竞争情况出现,循序渐进的融入到市场中,良好的了解客户需求,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为资金流提供畅通的道路。
2.筹资风险
在互联网公司发展初期阶段,产生筹资风险是最大的,首先要取得银行信任,得到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类型成为互联网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风险投资是通过较少的投资数量,获得较大的股票比例数量,但是有些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经营者和投资者的目的不同,导致公司出现争夺控制权的现象,这样会影响互联网公司的正常发展,所以互联网公司要选择合适的融资形式,防止在未来发展中控制权风险的出现。
3.资金风险
在互联网企业中与传统的企业经营不同,它比较突出竞争优势特点,主要是以互联网领域为前提,进行有效的制度布局,这样才能进行良好的发展,在互联网公司中收益是与风险并存的,互联网公司财务管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控制资金投资风险的出现,所以公司要用多个团队来开发同款商品,这样可以确保成功率,之后由内部人员进行创业支持,在进行分享投资,有效的提升收益数量。互联网公司要将盈利模式进行更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投资收回提升盈利数额。
4.国家政府监管风险
由于互联网公司是新型的产业,国家比较支持互联网公司进行发展,并且也在对互联网公司进行监管工作,这也是互联网公司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会给互联网公司的生存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互联网公司在进行创新经营时,一定要考虑到国家政府监管的可能性,有效的做好应对准备,防止互联网公司在政府监管时带来的风险,为互联网公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五、互联网公司避免财务风险有效管控策略
1.互联网公司要建立财务高效制度文化,提升防范风险意识
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其中,提升互联网公司内部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让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内部风险管理制度,确保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制度融入到互联网公司内部,降低内部财务风险的出现,也要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效对互联网公司内部财务风险进行防范,降低互联网公司内部损失,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文化,整体提高公司内部人员防范能力,为互联网企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2.在互联网公司中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体系
首先,一定要从防范财务风险、监控财务风险、预警财务风险等几个角度进行考虑,设置互联网公司有效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等内容,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有效的对互联网公司风险进行防范。其次,要根据互联网公司经营和管理的目标为标准,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和任职,建设明确的机构和岗位系统,确保其部门能够在适合的时间做出恰当的工作。再次,互联网公司要建设健全的财务风险报表分析系统,设置明确的管理制度,有效的对公司内部的资金流动进行监控管理,并且要对信用政策、预警指标进行监控管理,确保其有效性和综合性特点,互联网公司也要定期进行风险分析会议,确保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进行事前计划工作、事中控制工作、事后考核工作等内容,确保企业能够健康发展。最后,互联网公司要将第三方中介部门有效利用到,通过审计事务所、监管部门或律师事务所等不同评估管理机构,有效对互联网公司内部财务风险进行评估,让互联网公司根据评估内容,有效的做出预防工作,降低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的形成。在互联网公司运营和管理过程中,会受到外在环境和内在因素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所以互联网公司要建立健全的管控系统,为互联网公司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互联网公司内建设健全的审计制度体系
首先,要在互联网公司内部设置健全的审计机构,互联网公司要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在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符合要求的审计制度,并且在建设时一定要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特性和合理性,确保其审计制度不会给互联网企业带来经营上的影响和负担,保障审计机构在互联网公司发展中进行良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互联网公司健康发展。其次,明确审计机构的工作职责,互联网公司一定要将审计机构的工作职责进行明确,确保审计机构在工作中拥有较强的执行力度,有效对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审计,保障风险管理系统能够正常工作,降低互联网公司内部风险的出现。最后,完善的审计机构履行职责形式,互联网公司一定要将审计机构的工作形式进行明确和完善,确保审计工作可以正常实施,为互联网公司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4.提升互联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在互联网公司中全面预算工作是关系到公司经营活动工作、投资活动工作、财务活动工作等项目,并对这些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互联网公司要根据自身经营目标,明确互联网公司在发展中的资金数额和人力资源数量,在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不同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公司能够正常运行。互联网公司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确保互联网公司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互联网公司要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系统,并对预算目标进行明确,之后在建立明确的预算编制系统、编制原则和考核制度,定期召开年度预算会议,对预算进行评价,在根据实施过程对执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根据年度预算完成的情况,对互联网公司经营管理部门进行业绩考核工作,确保互联网公司预算工作的有效进行。
六、结束语
互联网工作在不断的发展中一定要重视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建设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提升互联网公司内部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在互联网公司中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并将公司内部治理体系进行完善,也要在互联网公司内建设健全的审计制度体系,有效对互联网公司进行审计监督工作,确保在互联网公司发展中不会形成财务风险,并且要提升互联网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互联网公司管控制度,为互联网公司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文学.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以W公司为例[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2013.(4):1-60.
[2]万巧儿.中小型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6.(5):89.
[3]彭雅琼.互联网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A企业为例[D].山东财经大学(硕士),2015.(6):1-59.
[4]王翔.互联网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J].社科园地,2015.(9):142-143.
[5]张庆平,黄辰.互联网行业并购的风险与防范[J].中外企业家.2015.(22):159-160.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项目受到投资成本高、项目施工工期长、参与建设单位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风险具有影响因素较多、不可预见、不可控制以及不确定的特点。根据风险性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可以分为纯风险与投机风险。纯风险是指项目风险发生后不会带来收益,并造成企业损失的风险因素。投机风险则是指可能造成项目效益损失,但也可能会带来一定收益的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则是建筑施工企业针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2.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义研究
(1)降低风险发生几率以及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材料以及劳动力,人财物整体耗费较大。如果不能对风险进行妥善的管理,则会造成意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进而可能导致工期延误以及投入的不断增加。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对于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并减轻风险意外损失具有重要的作用。
(2)减轻风险对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通过风险管理控制,可以有效地对企业资金以及物资材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避免由于各种风险的发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3)促进建筑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避免项目参与各方纠纷的发生。项目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预防风险,还具有合理的平衡分配风险的作用,通过对风险的监督、预防以及处理,对于各类风险明确负责方以及风险责任分担比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处理风险发生后的各项事宜,并避免风险发生后的各种纠纷发生。
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规律研究以及量化分析,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险发生概率、风险损失估计以及风险等级的评估三方面的内容。通过风险评估可以将项目的风险因素根据其规律特征以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量化的评价。
(1)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发生概率评估。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可以借用大量统计数据资料,通过主观概率评估的方法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辨识的风险进行概率分析。主观概率分析方法主要是根据项目信息以及企业在过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合理的判断,对于风险发生的概率作出合理的估计。通过风险概率评估,可以起到加深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了解,并对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进而优化项目实施的各项方案。
(2)项目风险损失量的评估。由于建筑工程风险种类较多,一些损失发生后对于工程项目影响不大,而有些风险则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项目实施的中断。因此对于风险的损失量进行评估可以有重点的对有可能导致较大损失的风险采取重点的控制管理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风险损失量的评估主要包括工期、费用投入以及建筑工程质量、建设效果的影响。风险损失量的评估方法为首先对于正常状态下项目建设的季度、成本以及建设效益进行分析,然后将总结分析的项目风险因素对于项目正常建设过程中的投入、施工效率以及质量的影响,两者对比分析确定风险损失量的大小。
(3)风险等级评估。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非常多,涉及到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以及各方面,因此需要对项目风险等级进行评估,避免风险管理过程中对所有风险进行综合管理造成管理费用的提高。进行分级评估,并结合前述的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损失量情况,综合确定风险程度。
4. 风险防范以及控制管理措施研究
(1)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回避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回避主要是指采取措施远离躲避风险发生可能性较大的行为环境,从而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对于项目风险较大而且风险发生后损失巨大的情况,应该拒绝投标或者利用项目建设合同进行自我保护,对于应该由业主、材料或者设备供应商承担的风险,应拒绝承担。对于风险损失超过施工企业承受能力的情况,应不参与投标或者合资建设。对于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原材料价格,施工单位应提前与供应商签订合同,避免材料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影响。风险回避虽然属于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但容易失去企业获得较大经济利润的机会。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无法回避风险的情况下,将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给项目建设的其他参与主体承担。风险转移并不是将风险损失转移,而是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可以控制风险的分包商与保险方。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业主单位拖欠工程款的风险,可以采取制订分包合同规定将业主支付总承包方后向项目分包方支付。并通过分包商自备设备或租赁的方式减轻施工企业的资金投入风险。此外,还可以采取工程保险以及工程担保的方式,将施工企业自身面临的大部分风险转移至保险公司或者担保公司承担,从而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3)施工企业风险分散控制。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实力强,其承担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出现风险后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影响也就越小。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分包合同,对于分包商在合同文件中应承担的风险部分明确规定,由总承包方与分包方根据合同比例分担项目风险。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可采取增加项目建设数量,通过薄利多收的方式,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散,并降低投机风险造成的损失量。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独自承担,没有进行风险分散转移。风险自留管理主要是针对难以预测的风险,或者是施工企业有意识的将风险自行控制。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采取风险自留措施一般需要遵循以下措施原则:风险自留损失费用低于保险公司收取的风险分担费率;建筑施工企业风险分担单位较多,可以准确预测并控制风险发生损失情况;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可以承受风险损失费用;风险发生造成的费用与损失支付周期较长,在此时间内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成本。
5. 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的特点,因此在建筑项目付诸实施的各个阶段风险因素多。充分认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客观科学的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系统、动态的风险管理控制,对于降低项目建设过程中风险发生概率,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延宏.建设项目推行工程保险的障碍与对策[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6(2):21
[2]《在我国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研究》课题组.建设领域应大力推行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制度一一对我国建立工程风险管理制度的研究[J].《建筑》2003(9)
[3]王宏斌.建筑施工企业主要风险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J].《煤》2009(12)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成因;风险防范
中小外贸企业是有从事对外贸易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年进出口贸易额在28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近年来,中小外贸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竞争日渐激烈,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公司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不履行合同约定而给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外贸企业的业务范围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国际市场来看,金融危机对国外进口商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使得国外进口商购买力减弱,信用度下降,从而要求更高的信用额度和更长的信用期限。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赊销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信用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这对资金本来就很紧张的中小外贸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贸易政策处在不断变化中,给与之交易的中小外贸企业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同时,部分涉及国内客户的交易也存在着巨大信用风险。一方面表现为客户的“信用经营风险”,即国内进口商经营不善,缺乏偿债能力;另一方面是客户不愿偿还债务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二)融资风险。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风险是由企业融资引发的风险,既包括不能按需募集到资金的风险,也包括募集到资金后不能按期偿付及使用不能达到预期的风险。中小外贸企业在拉动国民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外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融资风险大。一方面,随着我国外贸行业日渐成熟,相同行业中小外贸企业产品差异化逐步缩小,结算方式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中小外贸企业商业信用周转空间狭小,使得企业营运资金不足,发行股票与债券的门槛较高,更多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单一。外贸企业融资特点是融资数量少、频率高,而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信用等级要求高,审查时间长,融资成本高。在此情况下中小外贸企业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筹得资金从而丧失一笔业务。另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重视筹集资金而忽略了融资结构,致使资产负债率很高,加之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不断缩小、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使得流动比率较低,当出现支付危机时,逾期风险立刻涌现。
(三)流动资金不足风险。中小外贸企业维持日常经营运转、偿还债务都需要流动资金。从外贸企业上游———制造商来看,我国制造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较小,难以承受原材料市场价格急剧变动。若原材料市场出现变动,上游制造商将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外贸企业,使得外贸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再如上文所述中小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加剧了应收账款回收难度、融资风险大使得企业难以获得充足流动资金;订单减少、出口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导致存货积压,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都加剧了中小外贸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四)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以外汇结算业务交易结果不确定的风险。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丧失出口价格优势,对出口贸易额产生一定影响,也就导致了外贸企业利润额的下降。另一方面,外贸交易的结算都涉及到货币之间汇率的换算,而外贸交易又多采用信用收款模式,给予进口商一定的信用期限,在这段期限内产品已销售而没有收到货款,或者签约完成的长期订单,一旦出现货币汇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交易商品价值的变化,汇率上升则换算为人民币后的应收账款实际价值下降,产生了汇兑损失,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一)外部因素。外贸企业交易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经济形势、国内经济政策、经济状况都会对外贸企业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了很大冲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受其影响资金链断裂致使倒闭;我国经济体制明显偏向国有企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调整政策、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也是引发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此外,目前缺少对中小企业完备的法律支持体系,且司法程序烦琐,若中小外贸企业遭遇恶意欠款时,因为诉讼的成本费用高、而且可能涉及到国外法律,难以用法律手段捍卫权利,致使应收账款难以收回被迫转为坏账,带来财务风险。
(二)内部因素。1.中小外贸企业规模小,信息透明度低,信用等级低。如前文所述中小外贸企业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靠银行,而大多数的中小外贸企业不对外公开财务报表,存在银企关系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对中小企业借款设立了较高门槛。中小外贸企业资信水平低、管理水平不高,固定资产少,难以提供融资所需的抵押和有效担保。即使被接受,这些抵押物的折价也相当低,近半的金融机构反映贷款额与抵押物的价值之比低于50%,而以设备作抵押物的,获得的贷款金额甚至只有设备原价值的约10%,一些金融机构根本就不接受申请。2.中小外贸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多采用债务融资,忽视了融资结构问题,认为只要能筹得资金即可,由此致使公司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上,负债期限安排不合理,增加了公司支付利息的压力。公司偿债压力过大,由此引发财务风险。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财会部门设置简单,企业管理人员缺少风险管理意识,没有建立对财务活动进行风险预测、识别、分析与控制的专门机构,简单地要求会计部门承担财务预测分析职责,有的会计部门也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资料不齐全、记账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低下,从而很难进行风险预测与防范。
三、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专业机构,及时、全面获取海外交易客户的资信状况、偿付能力,对于往来客户根据对其的调查建立信用档案,并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级,给予不同信用期限。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须经管理层批准。同时强化业务员风险意识。多数中小外贸企业中业务员为了增加业绩,重点关注订单数量与额度,忽视后期账款的追回工作。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人力、财务的限制,很难设立专门信用管理部门,而外贸业务员全程负责客户的联系、合同的签订、货物的出口,对于客户和订单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企业应该培养业务员的信用管理意识,提升他们的信用管理能力,并将收账、催账作为一项业绩考核内容,使得业务员主动从客户信用调查、合同签订、账款回收这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
(二)优化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的顺序依次为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因此中小外贸企业首先还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积累内源资金。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筹资主要来源于债务融资,不论是银行借款还是民间借贷,都要按资金需求量和用资时间来确定合适的筹资规模和期限,短期与长期借款合理配合,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负债结构。同时要规范企业会计账簿,增加透明度,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按期偿还债务。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充分利用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新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缓解资金困境;依靠其上游大型制造商的信用实力进行供应链融资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三)控制资金占用量,保持资金流动性。一方面,控制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数量,合同签订过程中增加预收账款比例谈判。对于应收账款要及时催收,建立合理的坏账准备预提制度。另一方面,根据订单量增加企业存货,选择信誉好的优质供应商同时做好货物质量检查,及时交货,以防因违约造成存货的积压,占用过多流动资金。此外还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保持流动资金合理持有量,以应对突发状况。
(四)加强出口结算方式的灵活性,多种结算方式相结合。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利润空间的缩小,产品差异化变小,外贸企业力争在结算方式上获得优势来留住客户,货到付款、远期付款交单、远期承兑交单以及延期付款信用证成为目前中小外贸企业出口结算的常见方式。然而进口商信用度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也增加了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中小外贸企业在出口选择计价货币时要选择对交易有利的货币。同时要采用多元化的结算方式,例如采用信用证与托收、信用证与汇付相结合的方式,还需要重点考虑国际保理业务、福费廷和银行保函等附属结算方式降低收汇风险。
(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理制度。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预测,由于中小外贸企业规模、人力等限制,主要利用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营过程中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向管理层汇报存在的风险。其次,通过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对风险高的交易投保,以此来分散、转移风险;对原材料成本较高的产品,建立国外进口商、国内供应商及自身共同承担价格风险的方式,提高采购商预付款比例,加速资金和物流周转,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机制;最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监督,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高磊.A外贸企业资金运行和风险管理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黄阳阳.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速公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问题探析[J].商业会计,2015,(23).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管理;风险控制
1建筑施工企业常见风险类型
1.1工程环境风险①自然环境风险。由于建筑业自身露天作业、高空作业等特点,建筑施工与地质地形、气象水文、温度温差、光照节气等自然条件的关联紧密,作为建设施工生产的建筑产品更容易受火灾、雷击、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造成建筑施工企业的财产损失或者施工生产过程的中断。②经济政治环境风险。经济风险主要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因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市场上建筑施工所用的材料设备、用工人员等生产要素价格带来的风险影响。③社会环境风险。建筑生产牵涉与水电、环保、劳动等社会管理部门以及供应与运输等专业化企业的沟通协调,如果出现沟通协调不畅,则将出现公共关系风险,影响施工顺利进行。同时,建筑施工过程大多处于露天环境内,施工现场内的设备、材料难以避免遭到社会不法分子的偷盗等,进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1.2工程管理风险①投标管理风险。投标是建筑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手段,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业主的做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②合同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签订和合同实施两个环节。在合同签订环节,建筑施工企业需与劳务提供方以及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等签订分包合同,分包方的资质不合格和合同细则不明等将给施工带来风险。在合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签订方不履约、政府管理等意外行为将为施工企业带来风险。③项目管理风险。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的作用很大,如果项目管理经理的成本、质量、工期、应收账款回收率、业绩等项目管理能力较差,将直接造成施工成本、施工质量、施工工期、资金流转等一系列风险的产生,影响施工的进度和总体质量。④人员管理风险。建筑施工行业的高风险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身风险较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深基础、模板工程、吊装工程等搞危险性工程环节很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增大人员管理的风险。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企业重要人员的变动等情况,也会给施工带来相应的影响,形成风险。⑤现场管理风险。在施工现场中,由于管理人员的误调度、误操作、误变更、误计量、误用料、误检修、误检验等造成的事故,将很可能引发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造成二次返工,给施工企业带来风险。
2建筑施工企业风险防范措施
2.1建立企业风险文化①树立牢固的风险预防思想。通过组织管理层和员工进行风险管理学习和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风险预防意识,提高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程风险环境。②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结合企业实际,全面分析施工过程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经济政治环境风险和社会环境风险,制定企业风险管理目标,通过签订风险管理责任状的方式将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个管理部分和普通员工,明确企业干部员工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
2.2提高风险防范能力①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利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将可能引发风险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投标管理、合同管理等因素,通过信息编程的方式,形成强有力的信息收集处理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将各方收集到的上述信息输入计算机,应用信息预测警报系统进行处理,对可能引发风险的情况进行预警提醒,通过识别、评估、预警对各种风险进行全面防范,提高企业风险的预警能力。②建立风险信息传递渠道。建筑施工存在工程项目分散、难以集中管理的情况,因此企业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现在科技手段建立统一、高效的风险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对施工全过程风险信息进行动态收集和分析,实现风险信息在企业内部迅速的传递和交流,达到预防风险的效果和作用。
2.3全面加强风险管理①设立风险管理组织。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实际,通过设立由上至下的风险管理组织,设立专职的风险管理负责人,并相应设置中层和底层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形成系统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企业人员的风险管理和施工现场的风险管理,提高整体风险防范能力。②重视施工项目投标和合同管理。在施工项目投标管理上,企业应建立内部定额防止盲目报价,在投标中应坚持投入大额履约保证金的不承接,业主诚信低、合同条款过于苛刻的不承接的投标原则。在施工项目合同管理上,签订合同前,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国家相关法律研读合同条款,分析合同文本,避免并修改损害企业自身利益的条款,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③选用优秀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管理人才,企业要通过开放选拔,严格考核,选用得力的项目经理管理项目实施,以实现降低施工成本、确保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工期、提高资金流转效率的风险管理目标。④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企业的《风险控制手册》,围绕建筑施工业务循环的过程,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合理配置人力、机械、原材料等施工资源,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进行风险节点控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以达到防范风险产生的管理目的。
3结论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世纪,面对中国经济的崛起,建筑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实施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
参考文献:
[1]刘俊颖,刘瑞平,葛若.组织学习型模式在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桑广成.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建筑,2007(35).
[3]何华,周智勇.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企业经济,2004(1).
[4]张玲霞.课改新形式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减负问题浅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5(1).
[5]李波.论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与索赔管理[J].中国建设信息,2003(282).
摘要:医药企业的内控体系要以“风险防范和有效监管”为目标,从财务信息方面和企业资产安全方面来降低医药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在的医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提出一些较好的、能够有效提高医药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建议,以便我国的医药企业可以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体系构建
一、医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1)经营性风险
当前,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主体仍然是各个医院,这些医院的药品采购基本上占据了大半江山,其中又以公立医院居多。真正通过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的药品仅仅占到一小部分。这就使得医药企业面临着新的业务经营风险,因为医疗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是医药分开,使得药品零售企业在零售市场上的占比大幅增加,药业企业的竞争逐渐的加剧,从而引发一些市场环境下的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市场竞争必然具有风险的。
(2)市场性风险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够成熟,这个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最终使得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周期性调整的巨大压力。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药价还是普遍的偏高,同时我国现在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市场有着明显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为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的种种现实情况都使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着更多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3)环境和法律类风险
医药企业承载着人道主义的责任,它所面临的环境和法律风险就更多。环境的变化和法律政策的改变都可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严重的后果。新版GSP 质量管理制度对医药企业带来很大影响,新制度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冷链储存运输等规定,企业的经营成本肯定会上升,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企业如果通不过新版GSP 认证,将会面临停业的危险。除此之外,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也会增大医药企业的运营风险。而这些都是现在的医药企业无法预知的。
(4)财务性风险
企业需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运转,主要有正常运作、生产的资金和经营销售资金,其中经营销售的资金可以转入生产资金中。但是,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药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每年都有不少企业面临亏损倒闭。并且面临的融资困难加大,融资的成本有所提高,偿债的风险也就随之提高,从而使得整个医药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且不够稳定,这种财务风险就随之产生。
(5)声誉风险
对医药企业来说,面临最大的声誉风险即产品质量问题。医药企业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往往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声誉风险。
二、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具体途径
(1)建立健全医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行着改革。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医药企业也应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真正实现医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有效的把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结合起来。我国现在不少医药企业都是“内部人控制”的经营模式,内部人就可以决定企业走向,这样还不能很好的让企业规避风险,相反的可能会降低企业在面对风险的反应能力。医药企业应该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利,完善股东大会机制,协调好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完善信息纰漏制度,以确立严谨的内控体制,为医药企业提供实时的、准确的信息,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2)强化医药企业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制度的前提就是做好企业的风险评估的工作。要想很到位的做好这个工作,就需要收集实时的信息,根据信息的走势,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或者避免医药企业的损失。所以,风险管理的工作是基于风险评估之上的,只有把相应的风险评估做好了,才会有相应的对策,才会规避可能的风险。医药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主要就是医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来自多个方面的,主要针对风险管理工作,减少企业的损失,防患于未然。
(3)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人力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医药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医药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因此,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应是所有人员一定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等,同时结合自己企业的情况,建立财务核算体系,强化预算管理,发挥预算的预知性能,实施资金活动控制,加强资产管理,规避有可能的风险。医药企业体制的改革需要大量的人才,对人才的发掘、聘用应该引起医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医药企业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有能力的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注重医药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合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这样更容易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面对可能的风险时有更加坚强的决心。医药企业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企业的运作就会顺畅,工作效率也会提高,最终对风险的预判就会更准确,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药企业的发展。
(4)实施严格的采购管理体系
建立供应商档案,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化,积极为公司引进新品种。认真审核供货单位和销售人员的法定资格,考察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和合同履行能力;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审核供货单位和销售人员的法定资格,考察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和合同履行能力。严禁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原材料;并且在采购管理体系中建立起岗位牵制制度,避免采购权利过于集中在某人或某部门手中,以防出现徇私舞弊现象,有条件者,可以通过招标进行药品原材料采购,并设置一定的资质门槛。
三、结语
医药企业承载着人道主义的责任,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同时医药企业也是风险较高的行业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避可能的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医药企业应该做好信息采集、流程控制、管理控制、信息分析的工作,最后来进行风险评估,增强企业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最终让医药企业不仅可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且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陈镜西.财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加强内部控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0(5).
[2]熊汉兰.浅论企业内部控制[J].企业导报,2009(2):77.
【关键词】融资担保 反担保 风险管理 偿债来源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融资过程中因信用的短缺等原因达不到银行放贷标准。比银行门槛相对要低的融资担保公司起到了中间桥梁的作用。随之而来的就是融资担保公司的运营有着比银行更大的风险。融资担保公司需要建立对应的风险管理、识别、化解的能力。担保企业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被担保企业、反担保、合作金融机构及担保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等方面。
一、主要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一)被担保对象存在的风险
主要是指被担保对象缺乏如期履约或履约意愿低而产生的违约风险。导致风险的具体原因主要有:
1.担保客户的实际控制人、董事会、高管人员的创新思维、专业技术、市场开拓及经营管理等综合能力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担保对象的最终控制人诚信不够,道德品质不高,违法违规经营,内部管理混乱,组织架构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中高层员工不够稳定,股东之间存在分歧。
3.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研发能力不足、无核心技术,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4.会计信息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不科学,内部控制存在漏洞,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低,不具备相应的融资能力、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等较高层次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合作金融机构的风险
1.合作银行推荐的贷款客户是否属实,尽职调查是否做到真实、准确,放款操作过程是否监管到位,这些对资金的安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实际操作中存在金融银行转嫁贷款风险故意降低贷款条件标准,尽职调查时对企业的资信、贷前审查、贷款审批等走过场,使本不应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获得了所需资金.
2.甚至有银行信贷人员违背职业道德,违规操作、与企业串通,提供虚假误导性信息,共同骗取担保。
3.在银行和担保机构风险分担方面,银行一般只要求权利而不承担相应的风险义务,导致双边合作关系中权利与责任的不匹配。
(三)第三方反担保风险
主要是指第三方保证、抵押、质押等反担保措施带来的风险。
1.在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发生违约担保机构代为偿还后,要求第二偿还人保证反担保方履行义务,反担保人因偿还能力不够或偿还意愿不强而产生的风险。
2.在提供反担保时未及时将抵押物、质押物到相应政府部门进行登记和按照现有法律程序办理公证、委托等手续。
3.在担保期间第三方提供反担保的抵押物、质押物的价值存在严重贬值,无法足额偿还。
(四)经营所处宏观环境风险
经营环境风险是指由于担保机构、债权人或债务人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变化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由政治、经济、法律等不可抗力原因引起的系统风险。
1.例如国家重大方针政策路线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货币汇率变动、宏观调控措施、税收调控政策及货币政策的调整等等都能带来风险。
2.地方政府主导的信用环境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逃废债务行为的惩戒机制不严格、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都可能给担保机构带来风险。
二、加强担保公司风险管理措施
(一)建立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1.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制度
参考银行的风险评估制度,结合自身目标客户群体的实际情况以及业务拓展的需要,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建议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制度和机制,真正做好保前风险评估。
(1)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监管控制流程,做到贷前风险评估、担保操作、保后监管及追偿等独立。实现整个担保过程的风险管理,凝聚具有会计、经济、金融、法律以及技术等丰富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高级人才。
(2)实行客户关系管理,建立持续稳定的客户群体,不断更新和完善客户资料,稳定评估资料的信息渠道;严格担保业务流程,避免主观决策。
(3)完善和加强对担保项目的事先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做到审保、偿分离,业务办理部门与评审部门分开,从机制上进行制衡。
(4)成立评审委员会,采取投票表决多数同意通过的方式,并设置一票否决权。遇上重大项目评审决策时,有条件的企业可在聘请专家评审,
2. 制定科学的尽职调查程序
项目调查以项目经理A为主, A、B角互相配合共同把关,形成各自调研报告,并对调查资料的真实、准确性负责。
(1)对要求客户提供的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审阅,带着疑问对客户进行具体考察,与企业高管、财务人员、一线员工、主管工商、税务、质监等政府部门、重大客户、主要供应商等各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获取他们对企业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对企业股权结构、资产权属状态、信用状况、财务信息、纳税情况及银行现金历史记录等各个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核对,客观评判企业提供资料的真实性、相关指标的合理性。
(3)对采集到的外部风险信息,根据构成因素设置相应的权重,建立信用风险评估计分标准价模型,并用模型的计算结果来指导担保业务决策。
3.保后监管、债务追偿制度
担保合同生效仅仅是承担担保责任的开始。企业要重视和认真落实保后监管,实施担保首月回访、季访、半年访等定期保后现场回访制度,直至担保责任完全解除。要明确担保风险总是客观存在的,一定要制定高效、可行的款项追收和资产保全措施。对出现的各种风险及时进行归类并上报,对项目进行深入的实地调研、提出规避风险可行的措施,征得高管同意并有效执行,切实降低风险成本。
(二)对反担保资产进行创新组合
反担保措施是提供担保的关键因素,是担保项目的第二还款来源。但中小企业一般难以提供变现能力强、足额的反担保资产。担保公司面临的抵押、质押等反担保政策环境往往比较差,《担保法》中部份担保措施难以实施,特别对非银行机构而言,缺乏强有力的反担保措施以有效控制风险。
因此,担保公司应有对反担保资产进行重新组合的能力,通过对反担保措施的重新有效组合,控制好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或落实可靠的第二还款来源。例如:保证金、分期偿还本金方案,余额一次还清、资金专户管理、应收账款质押反担保、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高管等提供个人无限保证反担保责任。核实企业的营业收入、成本、利润等,估算企业真实的资金需求量;跟踪企业订单执行状况、与买方企业签订应收账款质押确认函、在合作银行开立专户对企业销售回款实行封闭管理,落实企业第一还款来源避免违约风险发生。通过对企业实际控制人、高管等签订个人无限连带反担保责任从心理上约束其履约责任,避免恶意违约。
三、建立识别风险体制
(一)以企业的核心能力为重点进行风险识别、评价
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开发和拥有不同于其它行内企业的独特产品、核心技术、营销手段等能力,它是在企业关键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战略规划、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协调管理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能让企业具备持续竞争力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以企业的核心能力为重点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相对容易规避担保风险同时发掘优质客户。
(二)以企业现金流为依据的第一偿债来源评价
现金是企业经营周转的血液,能直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好坏。经营性现金流分析一般用一个周期内的销售额减去应收账款再减去付现成本后的流量。同时还利用收集到的财务及相关资料进行多个层面逻辑核对,确保现金流量的真实可靠。核查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银行对账单、纳税申报表及报关单等资料验证现金流入量的真实可靠; 通过销售合同、出口报关单等把握其市场范围与规模。深入了解工艺流程、查阅生产数据、仓库原始单据、产量、工时记录及成本分摊表等相关资料,以确定整个经营过程的采购量、生产领用量、成品入仓量、以及销售量之间的配比是否属实。
(三)以能变现资产为依据的次要偿债来源评价
鉴于整个社会信用环境不良、不道德行为的存在,风险补偿、风险化解体制的不完善,在评价客户核心能力和现金流量之后,还需要对企业能变现的抵债资产进行评估,加强风险补偿的保障。具体影响资产的变现因素有:资产市场价值、变现费用和变现周期。一般来说,市场价值高、变现费用低,变现周期短的资产质量就好,属于抵债资产的首选。变现前先查阅产权权利凭证来确定资产的权属状况,再结合资产的原始价值、成新度计算重置价值,减去变现所需发生的一切税费得到变现价值,最后变现周期长的资产要在变现价值上打个相应的折扣。
四、建立风险补偿体制
(一)担保代偿前应对主债权人进行审查其是否存在抗辩事由:
1.确认主债权人是否有充分履行主合同及保证合同项下的义务;
2.主债权人提出索赔时间是否有超过保证合同约定期限;
3.主债权人是否有未经担保公司同意就允许债务人转让债务;
4.主债权人是否有未经担保公司同意私自允许债务人延长期限;
5.主债权人与债务人是否有双方串通骗取担保公司的担保;
6.主债权人是否有未履行应尽的监督义务等。
(二)债务处置
一旦发生偿还风险后,担保公司债务应尽早行动、采取刚柔相济的策略,尽最大努力控制债务人,保证反担保人的资产。积极寻找债务人、反担保人的财产线索,并迅速到法院办理资产保全。果断处置容易贬值的资产,对市场前景好、有较大升值潜力的资产,进行稳妥处置。
1.直接追偿清收。对因为由经营短暂困难或因资金回笼周期原因导致的代偿,进行分析后制定还款措施,增强其还款意愿,经过多次监督和催促,逐步回收代偿资金。
2.调整反担保方式。在反担保资产不足或者反担保物贬值的情况下,需要改变反担保方式、增加反担保金额,降低损失。
3.债务重组。针对债务人出现严重经营问题,无力用货币资金偿还债务,经各方协商或申请法院裁定以资抵债。对债务人现有资产进行折扣变现、协议转让、评估清理等.
4.提讼或申请仲裁。通过管辖法院提讼、申请支付令、申请强制执行、申请债务人破产等手段处置债务。
融资担保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风险管理将始终贯穿于行业的全过程。每个企业应通过建立一套识别风险、监管风险、化解风险及补偿风险的有效制度,切实减少和防范担保企业的外部风险,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为整个行业的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10(05).
[2]狄娜,张利胜.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