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10: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育权;特殊教育;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发达国家特俗儿童教育现状介绍
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其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均走在世界前列。其已有的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研究在以下方面为本课题有所支持:
第一,倡导特殊儿童应像普通儿童一样被尊重并接受教育。美国国会在1997年重新授权的《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中提出:残疾人是人生经历自然的部分,绝不用减少个人参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权利,适当的教育服务,会使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尽可能过上有创造性的、独立的成年生活。
在美国,其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很少,绝大多数的残疾儿童都是在普通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在“普通公立学校设立特殊教育服务”的理念早已渗透到美国各个普通学校。此外,很多西方国家都有与美国相似的对待特殊儿童的受教育问题:英国,约有120万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其中仅有2%的残疾程度严重的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日本,从70年代开始就在许多普通幼儿园设立了特殊教育班级,并在一些特殊学校设立幼儿部以实施特殊儿童早期教育。
第二,就特殊儿童教育权利的保护主要有以下经验:①将对特殊儿童的鉴定评估工作纳入立法范畴,并制定一套规范化的鉴定评估细则,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②重视家长与家庭的参与;③注重对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0~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若此时能给予特殊儿童个体以恰当的教育,将会有利于个体机能的重新组合。
第三,不断淡化“特殊”与“普通”的区别,很多法案的重要条款都是在给已鉴定为残疾儿童的儿童提供合适其个人康复和发展的教育计划并极力提倡对其实施主流教育,特殊孩子“普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我国对于特殊儿童的认识与接纳程度还有待提高,特别是针对特殊学龄儿童问题,接受学校少、缺乏相应设施的投入。
第四,已将对特殊儿童的鉴定评估工作纳入立法范围中,并制定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鉴定评估细则从而保证评估工作在各个环节上法律责任。但我国在这个领域立法仍相对落后,我国特殊儿童的鉴定以及评估工作都缺乏法律的有效支持,评估系统不完善。
发达国家的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以及教育权研究均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完善的立法技术还是实践中有助于特殊儿童接受适当、良好教育的各项举措,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二、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初探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投入,各地方政府也响应国家这一号召,不断加大对地域特殊教育学校的改建和扩建工作,笔者查阅了自2009年至2014年的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陕西省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每年都有所增加,接受的需要实施特殊教育的学生总数亦在逐年增长。
西安市政府在此问题上也做出努力。但是,由于我们的特殊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必不可免存在诸多问题:(1)西安市目前的特教学校种类太少,只有针对盲、聋哑人、智障儿童的特教学校,而其他需要特殊教育又无法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儿童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2)特殊教育资源分布不科学,一些较偏远地区的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数过少,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而一些较好的特殊教育学校又因规模太小而不能容纳更多需要特殊教育的学龄儿童;(3)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加需要关爱和更多的照顾,特教教师比普通教师付出的劳动更多。但因为国家开设的特殊教育专业较少,招生规模也有很大限制,故从事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并走上特殊教育岗位的教师就更欠缺;(4)接收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学校数量太少,加强随班就读教室的相应特殊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5)西安市幼儿园接收程度轻微的特殊儿童入园仍是空白。目前,根据省教育厅的《关于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创建附属幼儿园的通知》,我市将第二聋哑学校列为首批唯一创建试点单位。但是,面对身体健康状况复杂的特殊幼儿群体,聋哑学校只是解决了一部分聋哑幼儿的早期引导与教育问题,而如自闭症、多动症、智力障碍等儿童的早期教育依然仅靠家庭教育这一种途径解决。
三、如何完善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一些发达国家在该问题上所持态度以及制度现状,再结合西安市特殊儿童教育目前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对如何完善西安市在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笔者现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种类,让更多的类型的特殊教育儿童能够接受相应的教育。
第二,更新观念,提供适合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方式。
第三,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制度,建设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让特殊儿童接受到行之有效的特殊教育。
(一)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的提出
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特性是问题取向性,一项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问题研究即政策问题建构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残疾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残疾儿童问题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自然、社会现象,自古有之,是客观存在的,残疾类型包括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6](P1)。这种缺陷使得儿童个体缺乏作为正常人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正常活动的能力[7]。据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数推算,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5万,全国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约19.9万[8]。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0-6岁残疾儿童167.8万,占残疾人总数的2.02%[9]。数以百万计的各类残疾儿童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教育服务。
(二)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现状
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是泛指所有的学龄前残疾儿童,由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对其进行初步的集体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并进行针对性的缺陷补偿训练,为今后顺利接受初等特殊教育奠定基础[6](P53)。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终身发展的起始与奠基阶段,对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与价值。近年来,心理学、教育学和脑科学等方面研究成果共同表明,学前期是人一生中大脑形态、结构、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个体情感、行为、语言、认知等各方面发展的奠基阶段和敏感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许多对特殊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研究也证实,越早开始的干预便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以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有特殊教育专家计算出:如在早期干预中使用1元钱,那么将会在残疾儿童学龄时的教育中节省7元钱,也就是说早期教育与训练,既可减轻残疾幼儿的不良后果,又可使他们在日后的教育中减少困难和节约经费[10]。0-6岁,是特殊儿童发现、鉴别和干预的关键时期,所有儿童都有权获得人生发展最佳开端的可能。然而调查显示,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仅为43.92%,其中城市为61.48%,农村为26·41%,远低于普通幼儿园入园率(70.55%)[8]。原因在于: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机构严重匮乏,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少接纳残疾儿童的师资力量和相应设施。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需求与各类康复训练机构匮乏和市场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制约了残疾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工作的发展。学前阶段儿童所拥有教育机会的多少和教育质量的优劣,不仅决定了其学前期的发展水平,而且影响着其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质量和效果[11]。3-6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状况(尤其是农村)亟待改善。学龄前残疾幼儿处于弱势群体的底层,学前特殊教育因此成为教育公平的起点,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这种教育的公平与教育权益的保障,必须通过制度和政策的支持,切实推动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从倡导性的“积极开展”到“普惠性”
受教育权是残疾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我国历来重视残疾人的教育问题。建国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残疾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增强,受教育的机会也得到显著改善。另一方面,残疾人问题也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82年12月,第三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52号决议,确定1983-1992年为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制定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呼吁世界各国采取行动。对此,我国政府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联合国残疾人十年”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88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我国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因此,为残疾人提供教育机会成为国家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一个主要内容,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阶段相互衔接的特殊教育体系。从相关政策文本的内容来看,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并不是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点。但是,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对于残疾儿童良好习惯和社会态度的养成以及缺陷补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表现为: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为残疾儿童提供平等的学前康复教育机会和更好的资源,提供更广泛的继续学习的机会,并在关心和支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完善残疾儿童学前机构、健全残疾儿童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方面呈现,提出了落实学前康复教育机构、设备、师资等三项内容为重点推进工程。下面笔者结合具体政策文本内容来探讨残疾儿童学前政策的发展。
(一)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博弈
教育政策的本质就是在社会范围内进行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分配什么、如何分配是由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决定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虽然是一个理性的论证和决策过程,但并不是一种完全客观和价值中立的技术性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本质上是教育政策主体的一种利益表达与整合过程。我们知道,教育政策分配教育利益、解决教育问题,是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受教育资源、机会、结果等的公平分配,促进全体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因而公平、质量或效力、效率和自由始终是教育政策持续追求的公共价值。然而在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限制中,公平、效率和自由的价值在政策过程中又是相互冲突的竞争性需求[1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残疾人教育事业上,也是以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为重。1988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残疾人事业发展五年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提出“以普及初等教育为重点”的政策导向,1989年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基本方针,即“着重抓好初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强调把残疾少年儿童教育切实纳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轨道。此外,在随后颁布的规划文件中,如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6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等文件中,把基本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及其巩固和提高作为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上,特别是在“效率”与“公平”两种核心价值取向上,国家宏观的公共价值取向以“效率”优先,当然也兼顾“公平”,提出“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幼儿园附设特教班”,也认识到“学前教育对残疾儿童尤其重要”,并“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指出“早期发现、早期矫治、早期教育对于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上也发生了变化。2001年《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事业,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水平要有大幅度提高;其他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要进一步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2006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提出“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即“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资助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我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从最初的“积极发展”到“大力发展”再到“普惠性学前教育”,展现出在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上由“效率”优先,逐步发展为“效率”与“公平”并重,进而发展为目前的以“公平”为重的发展路径。
(二)不断扩大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具体表现为受教育机会权和受教育条件权[13](P17)。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设立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成为政策实施的主要内容。1988年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和1989年的《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由特殊教育学校附设的学前班、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普通幼儿园举办的残疾儿童学前班作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并依靠家庭的配合,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和功能训练。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残疾幼儿教育机构、普通幼儿教育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班、特殊教育机构的学前班、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家庭,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第十条进一步明确规定:“残疾幼儿的学前教育,通过下列机构实施:(1)残疾幼儿教育机构;(2)普通幼儿教育机构;(3)残疾儿童福利机构;(4)残疾儿童康复机构;(5)普通小学的学前班和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残疾儿童家庭应当对残疾儿童实施学前教育。”199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2000年)》指出:要实现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有较大发展,应采取“普通幼儿教育机构和普通小学附设的学前班积极招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并根据需要开设残疾儿童班;特教学校、儿童福利院开设学前班,与家庭相结合,开展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早期康复”的措施。这些政策文本出台与实施,使得残疾儿童依法获得学前教育机会,并且有权请求国家提供受教育条件并保证其平等利用这些条件,在其利用这些条件有困难时,有请求政府给予资助和帮助的权利。
(三)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残疾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机会,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育权,而他们要享有实质上的学前教育权,则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国家要为这些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帮助。1989年《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民政部门要负责组织儿童福利机构和社区服务机构,对残疾儿童进行学前教育。1992年《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对残疾患儿的早期诊断、护理、康复和教育工作。在全国完善四至五个残儿康复人员培训基地,在社区内建立残疾儿童寄托所、聋儿语训中心。2001年《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特殊教育的主管部门应通过政策和行政手段鼓励更多的特教学校、普通幼儿园、社区、有条件的个人开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和训练,并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鼓励,以调动他们开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接受学前教育和训练。2009年《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有条件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要基本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地方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地区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建立多部门联动的0-6岁残疾儿童筛查、报告、转衔、早期康复教育、家长培训和师资培养的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幼儿园、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和福利机构等实施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实施“阳光助学计划”,资助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康复教育。
三、结语
不论世界科技如何发展,任何现今社会都不能够忽略对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据调查,截止2019年年底,我国仅聋哑儿童就有2057万人,占我国人口总数1.67%,7岁以下儿童大约为80万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200余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9万人左右。截止2019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在校人数5年增长81%,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数5年增长73.8%。预计到2020年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由此看来,我国的残障儿童占儿童比例中的大部分,因此,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应该作出积极的改革,加强对于残障儿童教育的重视度。残障儿童从小因为身体上的障碍比一般孩子更加困难接触这个世界,也很难进行学习,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残障儿童成年之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长期以来的生活压力会给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严重的创伤,形成自卑、内向、抑郁等等心理疾病,这不仅对残障群体产生一种副作用,同时也证明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文明先进的社会应该的均衡发展的,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抓紧一切时间,尽快改革我国的特殊教育制度是极其重要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也应该培养残障学生的英语能力,帮助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当互联网逐渐普及后,特殊教育教师将其作为教学中的“好棒手”,但其应用制度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下文中我们将就其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本文围绕信息化时代,从分析现阶段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研究探讨出较为可行的将互联网应用于英语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让课堂更生动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资金不足,政府方面对其支持政策不充足,各种体系不完善,导致我国的很多残障儿童都没有接受义务教育,更不要说英语学习了。在政府方面,应该多多颁布有利于残障儿童上学的惠民政策,帮助他们减少学费负担以及家长的生活负担,增大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资金支持,帮助学校从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有更加便利的政策参与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应用的能力。英语对于残障儿童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聋哑儿童来说,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将“互联网+”式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培养英语意识,利用视频或图片来直观地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打招呼的用语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问候用语视频,帮助学生对于使用场景有大概的认识,加深学习印象。
2.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教职工人员基本上都是普通人,因此即便有大概的印象也很难真正地体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难处,教师应该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轻松地、高效地学习英语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专业人士利用其拥有的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教育部应该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给予充分的支持,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之中。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给学生传播更多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知識,最好是他们真正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些日常用语编制成歌曲或是游戏并配以康复训练的运动,录制下来传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着简单运动的同时学习英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是我们社会现阶段教育制度的短板,为成为更加健全的、先进的、文明的社会,为赶上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应该对特殊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视同仁,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存在政府便利政策不够,资金给予不充足,专业教师人才不充足等缺点,应该尽快提出解决办法,政府应该颁布更多有利于特殊教育实施的有利政策,增加对特殊教育投放的资金额度,重点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联网设备的使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简化英语学习的难度,掌握一种可以在未来全球化竞争中必备的能力。
刘珲(1990-),女,河南郑州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研究生。
摘要:特殊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为把握郑州市特殊教育的现状,现基于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统计数据,对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特殊教育;状况分析;残疾人保障法
1994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说:“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对不同特殊儿童的教育又可分为盲童教育、聋童教育、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语障碍儿童教育等。自“九五”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为补充的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格局。现基于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统计数据,对郑州市的特殊教育状况进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学校情况
自2011年到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数一直是11所。特教学校的基本情况有:
(1)特殊教育学校分布在城市和镇区,农村没有设立。其中10所分布在城市,1所分布在镇区。
(2)均为教育部门主办,没有企业和民办的特教学校。
(3)有2所聋人学校,4所弱智学校,5所其他种类的特教学校。
二、特殊教育班级数
2011年和2012年郑州市特殊教育的班级数均为96个,2013年为97个。其中视力残疾班每年均为8个班级,听力残疾班为33个左右,智力残疾班有50个左右。
三、特殊教育学生情况
1.特殊教育学生规模及其结构
近年来,郑州市每年的特殊教育学生人数基本保持在1500人左右,其中毕业生数约有150人,招生人数为200人左右,其余大约1150人均为在校学生。
2.特殊教育学生信息
(1)性别比
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的性别比较高,男生人数将近为女生人数的2倍。2011年男女生性别比为1.79,2012年为1.86,2013年为1.85。
(2)少数民族学生的比重
2011和2012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所占的比例约为1.75%,2013年少数民族学生的比重有所增加,占全部在校生的2.69%。
(3)不同类型残疾学生人数
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中,智力残疾的学生所占比重较高,为半数以上,约为56.8%。其次为听力残疾的学生,约占28.4%。视力残疾的学生约为7.9%。
3.特殊教育在校生分布情况
郑州市特殊教育在校生大部分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约占所有在校生的83%,其中又以聋人学生和弱智学生居多;少数学生在普通小学和普通(职业)初中里以随班就读的方式在校学习,而没有专门为特殊教育学生设立的特设教学班,初步形成了以特教学校为主,以随班就读为辅的特殊教育格局。
4.特殊教育在校生学习情况
目前,特殊教育的覆盖面较为狭窄。首先,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教育,初中受教育学生数较小学有较大的减少。从2011年至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在校就读的学生中有将近73%为小学生,初中生的人数约为小学生的34%,即将近66%的小学生毕业之后没有继续进入中学再教育。但从纵向来看,近年来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总人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其次,在智障、视障、听障等残障儿童中,只有视障残疾儿童能够进入高中接受再教育的学生,且学生人数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四、特殊教育师资状况
1.特殊教育师资力量
特殊教育的师资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培养有康复医学知识及专业教育水平的院校很少,因此现实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一般为本科或者专科院校,且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培训。为适应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在职前培养和之后培训方面仍需有较大的提升。
郑州市近年来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逐步扩大,教职工人数从2011年的361人增加到2013年的372人,其中绝大部分为专任教师。然而专任教师的性别比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女教师的比例占到79%,且逐年增加。我省规定的专任教师师生比为1:3,学校要按照三倍于学生的数量配备专任教师,郑州市近年来的师生比接近于1:4,表明郑州市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水平还有待改进。
2.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据2013年统计数据,在现有专任教师中,有62.92%为本科毕业,34.65%为专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和高中阶段毕业的教师都很少。约有53.8%的专任教师均受过特教专业培训。
五、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1.特殊教育办学条件
自2011年到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从55363平方米增加到55653平方米,年平均增加96.6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从41593平方米增加到了47075平方米,年平均增加1827.33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平均为35.29平方米。此外,特殊教育学校藏书量也逐年增加,2011年图数量达到147540册,生均图书为125本。2012年和2013年生均图书平均为47.93本。学校图书室的面积和微机室的面积也在逐年增加。教学资源也由传统的影像录音带转向多媒体的数字资源,且资源存数量由2011年的72GB增加至2013年的1245GB,增加了16.29倍。
2.特殊教育校舍情况
自2011年至2013年,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舍面积之年增加,由2011年的41593平方米增加至2013年的47075平方米,增加了13.18%。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的面积增加了13.04%,行政办公用房的面积减少了6.35%,生活用房和其他用房的面积均增加了20%左右。
【关键词】特殊教育 爱心 学生 家校互动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2
现阶段,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自身的弊端,特殊教育者对残障学生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关注不够,现行教育制度还没有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氛围。同时,也没有寻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下面我们就来谈几点有关特殊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一、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教育中,师爱是基础,是先决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无私地奉献,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些话,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残疾学生,因各种原因导致了生理上的缺陷。又因此进一步引发了各类心理问题,产生了如自卑、任性、多疑、仇视等不同的“心理疾病”,而特教教师的师爱好比“剂”,也可以说是医治学生残缺人格的一剂良方。有了它,才有师生之间的信赖和亲近,从而更好地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目的。
责任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敢于面对生活的勇气。如果一个人有责任心,那么他会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得完美。作为特教教师,责任心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会时时刻刻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对特教教师责任心的巨大考验。
二、充分的了解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进行的。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
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包括:①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包括学生个人成长经历,如有无与成长密切相关、继续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作息和生活习惯;在家里的劳动习惯;餐饮状况和习惯,零用钱及其用途,等等。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如喜欢看哪类书籍、影视节目,喜欢参加什么活动,课余喜欢干什么;气质类型状况,如趋向何种性格类型,等等。③学生发展的资料卡。包括:思想品德情况,如对劳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工作的热心程度,对人的态度(尊重、礼貌、诚实等),在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等;各科学习情况,如哪门学科最感兴趣或最感头痛,学习的方法与习惯,自理能力和习惯等;健康状况如身体发育,包括体形、心跳血压、肺活量、用脑卫生等内脏机能情况和性发育情况、体质和健康水平,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习惯,个人卫生情况等。
三、在特殊教育中有效开展家校互动
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如何有效地开展家校互动需要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个性化教学,促进家校的全方位互动。与正常的儿童相比,特殊儿童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自身的个体差异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特殊学生的成长规律。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主要是要求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开展全方位互动。家校之间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加强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探索性的互动合作,利用对特殊孩子的全方位了解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要加强对特殊家庭中家长的理解,做好解释引导工作。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共同合作与努力。对于学校来说,由于特殊家庭面临着经济、精神和物质等各方面的困难,学校教师在家校互动中要加强对家长的理解,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疏通,让他们更坦然和理性地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对孩子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轻易放弃。特殊学生的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身心缺陷中,常会产生情绪的巨大波动,家长的过分悲观或过于绝望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学校要体谅和理解家长的心理感受,对于他们的情绪钐要给予尊重与理解,做好对家长的解释引导工作,争取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积极配合。
3.积极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家校的良好沟通。家庭和学校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由于特殊儿童身心上的缺陷使得一些家长在心理上会存在悲观或消极的情绪,学校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要以积极平等的态度来对他们进行疏通引导,而不能以高姿态的心理对家长进行教训或指责。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问题,学校可通过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的形式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家长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从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而温暖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特殊学习者回到生活中,和正常人一样能够工作和生活。由于年龄和生理心理的原因,他们不可能自发的去寻求信息技术,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的手段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口语,手势语。但是对于幼小的特殊学习者来说,不可能通过说服教育,使他们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客观环境,实际的激发学习者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性和实际需要。学校里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一种环境。应该把学习者的全部生活认真组织好,为他们创造条件。在生活中尽量引导他们使用信息技术。
所以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适时地刺激特殊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接近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难题之余能够加深对技术的驾驭能力。
总之,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水平,让培智教育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育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高残疾学生教育质量,是广大残疾人的心愿,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责任。在我国,教育事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他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对残疾人体育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将具有非常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
在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学段属义务教育阶段。但由于学校体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教学校体育目标又有别于普通教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特殊教育学校把功能缺陷补偿与康复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补偿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所谓补偿,“是指机体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能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人发展过程不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体育在这种补偿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是功能缺陷补偿和康复的积极、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教学校体育较之普通学校更重要。其二是特教学校体育更突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特殊教育理论认为,残疾学生的生理缺陷为第一性的缺陷。而盲、聋、哑等生理缺陷导致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缺陷为第二性缺陷。体育以其独有的功能在改善和矫正残疾学生第二性缺陷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体育又可以培养人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而这些,都是残疾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所必需的。残疾学生更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2.1政府加大工作力度,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是《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赋予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责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残疾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意义,严格管理并协调好各个部门关系,从政策和经济上对特殊体育教育给予支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条件,关心特殊教育学校师生生活。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的宣传力度。同时,加强普通中、小学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交流与合作,多为残疾学生提供一些与正常孩子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督促高等学校体育院系与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定期举办一些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进行帮助的志愿活动。这些将会极大的促进人们对残疾人体育的了解,对关心、爱护、帮助残疾学生的体育环境的形成也非常有利。
2.2加强特殊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建设一支懂得特殊体育理论、教学水平较高的体育师资队伍是目前各级政府和学校应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体育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化是完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有效的捷径。1各级政府和特殊教育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和支持体育教师利用寒暑假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班、提高班、培训班、函授班;多为体育教师提供机会见识观摩各个规模的残疾人能够参与的运动比赛,使体育教师能够从中学习和掌握特殊体育理论知识及比赛经验,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经验,从根本上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水平,为造就高素质的残疾人才打下基础。
2.3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条件。
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直接影响着残疾学生体育学锻炼和康复的效果。政府应该克服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少的弊端,结合实际情况,动用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筹集经费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的机制。建议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筹集经费、改善教学条件:
(1)各级政府应适当增加财政预算,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
(2)把福利彩票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条件;
(3)积极向社会筹集、捐资办学经费,增添必要的场地、器材;
(4)特殊教育学校应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扬艰苦奋斗、勤俭治校的精神,发动师生修建简易运动场、简易器材,保证学校体育的基本需要,缓解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的情况。
【关键词】贵州省遵义市 特殊幼儿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17-02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特殊幼儿是特殊教育的最早对象,虽然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相比存在特殊性,但关注特殊幼儿教育,对在“起跑线”上特殊幼儿的后期发展、对教育本身是很有必要的。由此可见,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笔者从贵州省教育厅召开的全省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获悉,今年开始启动特殊教育三年(2014年~2016年)提升计划。意在以此推进省内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大力推进特殊教育的普及水平与力度,切实保障特殊孩子享有和普通孩子同样受教育的权利,由此可见贵州省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对此,把在贵州省内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有代表性的遵义市作为一个参考点,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特殊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在具体查找与分析后可进一步探究出贵州省在特殊幼儿教育方面已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现在整个贵州省各个地区的特殊教育都已得到重视,在国家重视和经济的帮助下,特殊学校对特殊教育所需的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投入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还是存在师资力量缺乏、人们对特殊教育认识不清、学校教育方法不当、特殊幼儿入学择校难、过于依赖家庭教育等问题。据此有的放矢地寻找最有效的解决对策,谋求贵州省特殊幼儿教育长期的发展之道是当务之急,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大力培养特殊师资力量
特殊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一直达不到要求,总体呈现求大于供,而且是非常缺乏之态。
各种特殊幼儿学校、特殊幼儿班级的开创,规模的扩大,定能解决多数特殊幼儿入学难的问题。学校有了,为了扩充师资力量,大量的幼儿教师被培养,但只是普通幼儿教师的增多是不能满足全部教学需要的,因为特殊幼儿需要更有耐心、有专业知识、有特殊技巧的教师来陪伴和帮助他们。所以,加大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非常有必要,师范学校重视特殊教育专业,从而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特殊教师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是解决特殊教师师资短缺的根本之道。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幼儿存在于普通班级中,所以普通幼儿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通过专业的培训具备一些特殊教育的知识、技能。这需要幼儿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来完成。
二 教育方法的转变
教师是在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所以如果教师有正确和适合的教育方法,对特殊幼儿的后期效益也不可限量。比如关注特殊幼儿的因材施教,用心去发现、挖掘幼儿各种特殊潜能的力度;教师要意识到特殊幼儿虽然有不同的特殊之处,但不代表他们没有或不能培养出优点(过人之处)。要增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增加心灵的安慰与辅导。教师要清楚多数特殊幼儿内心深处都有自卑感和压抑感无处诉说与表达,虽然他们还是小孩,但也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从特殊幼儿的年龄出发,考虑对其最实用的东西,基础生活技能的教学不可少,可能有些人认为这些在家里父母都可以教会,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父母对孩子都会比较溺爱更不要说是特殊幼儿了,大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代劳”。在学校教师有组织、有纪律地教幼儿如何去正确发音能更清楚说话或用口语、手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爱惜粮食,吃饭不能浪费;自己想要拿东西在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要求和鼓励特殊幼儿自己去做,通过这些简单的行动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学校是一个庄重而严肃的地方,是获取知识的殿堂,但不代表学校里的课程非要以语文、数学等常见学科为主,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一些传统的课程对特殊幼儿没有实际意义,所以适当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针对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才能产生有用的效果,让幼儿获得改变,从而真正地帮助幼儿,充分体现出教育的作用。
三 增加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
人们对特殊幼儿、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社会上每一个人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直接影响他们对特殊教育的看法,可以利用传媒力量,甚至人口相传的方式,加强特殊教育的有益宣传,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特殊教育的开展会带来什么?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改变人们对它的错误看法与想法。这样使一般人可能自觉产生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去帮助他们。特别是在学校,由于学习人群的年龄层次不同,所以社会上有许多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学校机构,如公办、私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但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学校实施特殊教育的宣传都可收到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效果,因为任何一间普通的学校都有可能接收特殊学生,在校的学生、教师、学生的家长了解特殊教育后可以改变他们对特殊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无形中可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可能获得许多支持与帮助。大学生是经过几年学习就要选择工作岗位的庞大人群,通过大力宣传、开展特殊教育专题讲座、举行特殊教育公益活动、发起亲身特教体验活动等来让他们切身体会特殊教育存在的意义,也为后期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壮大积累下更多的基础
四 增加特殊幼儿学校建设
学校是接收学生的地方,学校直接影响接收学生的多少,对特殊幼儿也如此。现在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大力地扩大规模,为更多的幼儿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各地区的学前教育学校(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在迅速地增加。鼓励民办教育机构发展,结合国家政策与民间资金而共同为学前教育带来更大的成就、更广的前景、更深的影响,使更多幼儿获得进入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这样的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下,提出并带动“特殊学前教育”随之开展,无疑是最佳时机。当然,就如做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般,特殊幼儿教育需要在各方面共同配合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的进行。国家的政策支持、当地政府部门的关心、有心民间企业家的资金帮助等,大力在各地区发展特殊幼儿教育事业,把特殊幼儿作为特殊中的特殊来看待,针对当地实际状况增设“特殊幼儿园”,使特殊幼儿园就如特殊学校一样更具系统性、针对性、专业性等特点,拥有这样的环境对特殊幼儿的发展非常有利。
但特殊幼儿园的开设到目前基本上还没实现。把特殊幼儿作为特殊中的普通来看待,现在许多省市都会设立专门的特殊学校,可不是每个特殊学校里都包括学前教育,所以在特殊学校内增加特殊学前教育这个年级,对解决特殊幼儿入学问题无疑是另一个办法。把特殊幼儿作为普通中的特殊来看待,和谐社会的今天,许多人倡导以回归主流这一方式来完成对特殊幼儿实施最早期教育的使命,把特殊幼儿放在普通学校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多与普通幼儿接触交流,帮助特殊幼儿进步,这是让特殊幼儿接受教育进入学校的最常用方法。有了这样的几种学校,特殊幼儿上学就多了选择性。特殊幼儿择校难一直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幼儿自身特殊的类型不同、情况不同来选择适合的学校无疑是最好的;轻度障碍的幼儿多可选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其他情况比较严重的幼儿可选择进入有针对性的特殊学校。此外,同步对落后地区的特殊教育进行有力扶持,家庭困难者给予补助,使特殊幼儿在受教育上的公平待遇等方面得到加强。
五 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
家长对特殊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特殊幼儿教育具有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没有想到用正规的教育帮助这些特殊幼儿。
每一个拥有特殊幼儿的家庭都会为孩子犯愁,有的在想孩子的现在怎么办?有的在想孩子的将来怎么办?所以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的现在着想,选择将特殊幼儿放在家中,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以便实施全方位的保护与教育。这种过度依赖家庭的保护与教育对孩子真的好吗?父母可保护他们一时,但无法陪伴一世。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考虑特殊幼儿自身的特殊性,父母更应全面和长远地思考问题,让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不管是在特殊学校还是普通学校,它们都具有健全的教育系统、专业教师及合适的环境,能让特殊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学会交流、学会面对,学会一些在家中学不到的,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其实想问题的方法很多,那些有诸多顾虑而没有把特殊幼儿送入学校的父母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多了一群人来帮助自己,学校的正规教育下再加上家庭的辅助教育。父母应多去了解特殊教育、多去学习特殊教育的方法,知道需要什么、避免什么;多和有经验的教师沟通交流,知道什么是重心,及时了解幼儿在校情况,对学校没有很好调节的问题,父母在家中应做补充教育与疏导。在家庭与学校双方的共同配合下,融合教育,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新增10万个幼儿学位、制定消除“大班额”专项计划、艺术考试纳入全省中考改革……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昨日举行,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表示,教育是的民生,寄托着千家万户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新的一年,全省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人民共享更好更公平教育,努力让每个学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新增幼儿学位10万个
在基础教育方面,将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力争年底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0所,新增幼儿学位10万个。
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
将制定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全面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7000所贫困地区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城镇中小学600所,新增城镇中小学学位54万个。
艺考纳入全省中招
将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稳妥推进中考改革,制定出台中招艺考方案,将艺术考试纳入全省中招。
试办一批综合高中
将编制实施河南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试办一批综合高中,推动普职融合发展,加快普及有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将实施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按照“一人一案”的办法,精准施策,重点解决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力争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办学规模明显扩大。
优化中职学校布局
在职业教育方面,通过撤销、合并、转型、共建等办法,力争到2018年将全省中职学校调减至420所左右。同时,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开展1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能人才。
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在高等教育方面,启动实施《河南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施方案》,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压缩生均办学条件不达标和严重超过核定规模高校的招生计划,压缩人才培养过剩专业的招生计划。
误区一:特殊儿童一定要到特
殊教育学校就读
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缺陷或障碍时,教师会时时事事处处对特殊儿童“特别对待”,无意间为特殊儿童贴上了隐形的标签。久而久之,“标签效应”被扩大化,学生会认为特殊儿童很“特别”,教师也就坚定地认为“这样的学生应该去接受特殊教育”。
调整策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历来就是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分开来进行教育的,这种教育状况已成为一种惯例常态。而全纳教育提出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问题,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管学生所具有的各种特殊性。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学生共同学习成长,既有助于提高特殊儿童适应主流社会的能力,增强生活的信心,也给教师提供了对正常学生加强不歧视残疾人教育的良好契机,让他们善待特殊儿童,不再有标签意识,以此来逐渐改变健全人对残疾人的歧视观念。当然,生理缺陷或障碍程度较严重的,要由特殊教育学校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与教育。但普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并不是所有的特殊儿童都必须要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误区二:为了大多数正常学生,可以对个别特殊儿童放任自流
我们常说“教育要公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这里所说的“公平”往往已经被教师定格为对正常学生要公平,所谓的“全体”就是大多数正常学生。教师认为与正常学生相比,智力障碍学生怎么教都学不会,积累的知识欠账永远还不完,听觉障碍学生无法与老师相互沟通交流,思维、理解能力差没有办法教,行为有障碍的学生甚至是个负担,影响其他学生。因此,教师想方设法让特殊学生成绩不影响个人考核,智力障碍学生考几分都行,安全就好,听力障碍学生看懂多少算多少,作业根本靠抄,上学基本是混,行为障碍学生则被遗忘在某个角落里,或者身边安排得力干将“给我看好喽!”
总之,特殊儿童因为学习的重要性被忽略了,使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
调整策略:教育,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也是为了一切的孩子。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意义,在教好大多数学生的同时“一个也不能少”,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个别教育方案,根据个案情况选择专门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若考虑到自身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不足,就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好理论准备。其次,学校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把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成效纳入教师考核,来促进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发展。
误区三:普通学校教育无法兼
顾特殊儿童的行为能力培养
关键词 美国特殊教育 教师短缺 原因 补充策略
分类号 G760
教师问题是全球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作为一个教育强国,其教师队伍同样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达标等问题。尽管各州情况不尽相同,但特殊教育、数学和科学等学科教师短缺均比较严重,特殊教育教师问题尤其突出,且困扰美国教育长达几十年之久。对此,美国进行了长时间、广地域、大范围的探索。
1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现状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短缺,无论是从总体数量、教师素质还是涉及的地域与类别看,都要远远超过一般学科教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师数量短缺
特殊教育教师短缺普遍存在。据“面向特殊教育的高等教育联盟”调查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短缺在全美50个州普遍存在,有98%的学区报告称特殊教育教师短缺。从现在到2018年,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增加17%才能满足需求,超过任何一个行业的需求率。例如,据相关研究(Zost,2012)表明,德克萨斯州获得完全认证(fully certified)的特殊教育教师缺额19%,在农村地区甚至达到了36%。
特殊儿童增多凸显特殊教育教师不足。Swanson(2012)研究发现,1976年,3~21岁的特殊儿童占学生总数的8%,而到2006年这一数据已经升至14%。从1993年到2006年,残疾学生数增加了将近70万名,年增长率达55%,这是学生总人数增长率的两倍还多。其中,特定学习残疾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学生分别占了约50%和25%。虽然近几年特殊儿童数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13%以上。残疾学生的大量增加更加凸显特殊教育教师的短缺。
1.2教师素质偏低
按照《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法案所确定的标准,高素质教师应当获得学士学位及任教资格证书,同时精通所任教学科的学科知识。以此标准衡量,美国大量在岗特殊教育教师不能达标。美国教育部的调查数据表明,美国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率高达11.2%,也就是说,有大约45514名在职教师达不到该标准要求。中学特殊教育教师资格问题尤其明显,有调查表明80%以上的中学特殊教育教师在其所任教学科并不能满足高质量要求。
许多学区不得不聘用持有临时或替代性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候选人执教。据估计,在每年聘任的新教师中,有四分之一没有完全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在2003年前后,超过49000名不具备任教资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在岗教学,为接近83万名残疾学生提供服务。据统计,在2005年占全国特殊教育教师总数9.6%的教师没有获得完全职业资格证书,有些州或者地区这一数据甚至在25%以上,如哥伦比亚地区高达28%。这种质量上的不足比数量上的短缺问题更加严重,被研究者描述为“慢性而持续”的特殊教育教师短缺。
1.3队伍结构失衡
首先是特定文化背景特殊教育教师缺乏。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存在着大量的欧洲及亚非移民,2008年的数据显示所有残疾学生中这类学生占了将近30%。这样,特定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残疾儿童教育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而具备语言及文化沟通能力的潜在特殊教育教师候选人却只有14%左右。
其次是性别比例失调。由于在社会期望中教学被看作是“女性工作”(women’s work),男性教师匮乏,男生缺乏相应的榜样模型以及社会期望,因此很少愿意选择教师这一职业,从而导致教育行业中男教师较少,而这在特殊教育领域尤其明显。
1.4区域差异显著
一般来说,经济落后地区较其他地区的特殊教育教师短缺更为严重。来自美国教育就业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 for Employment in Education,简称AAEE)(2000)的报告显示,美国西部高山区、中部,高原地区和阿拉斯加地区在所有类别的特殊教育岗位都存在教师短缺。而西部、南部中心区、东南区、盐湖区和亚特兰大中部60%以上的特殊教育岗位类型都存在着教师短缺。
2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短缺原因分析
虽然也有特殊教育教师因为个人原因(如家庭、婚姻、退休等)离开或不愿进入特殊教育行业。但从总体上来看,特殊教育教师短缺主要是由特殊教育岗位社会地位低、工作负担重、缺乏足够支持及流失严重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同时,《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要求所有教师必须获得州教师资格证书,导致部分不合格教师被清退同样加剧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短缺。
2.1相关法规过严
Nichols等指出,相关法规是造成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的原因之一。1997年及2004年的《残疾人教育案》(IDEA)修正案以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实施加剧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短缺。一方面,这些法律法规将更多的孩子定性为特殊儿童,从而增加了特殊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这些法案对于教师的任教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大量没有获得任教资格的特殊教育教师被清退,从而加剧了特殊教育教师的短缺。
2.2教师工作负担重
有些学区只有寥寥几名特殊教育教师,一名特殊教育教师要负责一个学校甚至是数个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学工作,教学跨越多个年级,需要掌握广泛的课程知识。如山的文件工作(paperwork)以及与家长的频繁沟通等使人们不愿意进入特殊教育行业。正如有特殊教育教师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州内“个别化教育项目”(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缺乏标准化,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并且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整理他们的相关信息,花费至少4个小时了解一个学生的情况,花费5个小时去检验原来教师的评语,最后用40分钟时间完成报告。这些工作需要在课下时间和周末来做,总是让教师精疲力竭。
2.3缺乏足够支持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并不被普通教育教师认同,他们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与学校的主流文化之外,使特殊教育教师对于学校文化产生疏离感,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感觉孤立无援,缺乏安全感。如有特殊教育教师反映:“由于缺乏普通教育同事的理解,导致我被疏离、冷落、排除在外,并且感觉不到自身的价值”。
特教教师缺乏资源与人员支持,反映在:(1)获得资源有限。许多特殊教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材料、物理空间以及管理者的关注。一位特殊教育教师说,他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小学工作了12年,有9年时间需要成为“资源专家”,自己寻找资源,缺乏合适的材料。他与其他四位同事共用一个办公室。(2)人员支持不够。许多学校缺乏特殊教育教辅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等,致使特殊教育教师经常感到孤立无助。
2.4教师流失率高
“教学与美国未来国家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American Future,2003,简称NCTAF)将教师流失称之为“国家危机”(national crisis)。根据Boe(2005)的研究,每年平均有6.27%的特殊教育教师离开教师岗位,从事其他职业;有8.27%的特殊教育教师转行从事普通教育。也就是说,每年有大约15%的特殊教育教师流失,是普通教师流失率的2倍。每年离开特殊教育岗位的教师比新增特教教师还多。并且,特殊教育教师流失最严重的是城市和农村贫困区域的学校。
初任特殊教育教师流失率高。在所有学科的初任教师中,特殊教育教师是流失率最高的,特殊教育教师最初三年的流失率达到了19.9%。初任教师入职五年后,特殊教育教师离职率达到40%以上。
未获完全特教资格的教师流失严重。比如JamesMcleskey,Bonnie S.Billingsley(2008)-13J的调查显示,某大城市学区,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短缺,不得不雇用了100名未获特教资格的替代者(substitutes)填补特殊教育岗位空缺,然而,之后三年中这些教师有40%~50%选择了离开。
并且全美320万教师中有将近一半是婴儿潮(ba―by―boomers)时期出生的,他们在最近几年都将临近退休。由于以上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短缺。
3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补充策略
根据特殊教育教师短缺问题,美国各个州、学区及学校采用了多样化的补充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综合数据库
许多州建立了州(际)特殊教育教师个人数据库(personnel databases),以便了解州特殊教育教师的数量、分布、工资、流动等基本状况,为特殊教育教师的招募与保留提供政策依据。2002年,肯塔基教育专业标准委员会与北卡罗来纳州教育部、北卡教育研究委员会合作,共同搜集并建立了跨州的教师数据库,包括教师的培养、需求、流动与保留等。北卡教育研究委员会对近几十年州内教师的流失状况进行了纵向分析,同时州政府还对州内的42000名教师进行了调研,以了解他们的工作条件。这两个州的数据便于管理者及政策制定者按照学科及地域分布状况招募并补充教师,并提供合适的初任教师教育项目。
3.2减少特殊教育教师需求量
Boe(2006)指出,寄希望于将来培养大批的特殊教育教师填补所有空缺岗位是不现实的,应对特殊教育教师短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减少特殊教育教师需求。所应用的策略包括:(1)减少定性为残疾学生的数量;(2)重新设计教育过程,例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或者聘请教师助手,从而减少全职特殊教育教师需求;(3)增加普通教师对于残疾学生的指导,或扩大全纳教育实践。此外,许多学校还聘请了退休特殊教育教师重返课堂,担任部分甚至是全部教学任务,以减少新教师的需求量。
3.3整合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途径
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包括改革特殊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特殊教育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学术水平。例如,Carla McClure,cvnthia Reeves(2012)的调查显示,2004年在北达科他州,不同类别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需要学员花费很多时间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北达科他州大学改变了教师培训模式,通过案例管理和服务不同残疾学生的方式展开。这样,许多农村的小学校都能够保证每天至少有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全程在校服务。
精心设计替代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根据Rosenberg等(2007)的研究,在美国有大量的替代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alternative route certification progams)存在,尤其是在特殊教育者极其短缺的那些州。这些项目大多是为想从其他行业进入特殊教育领域的人员设计的,并且这些项目秉承美国教育部坚持实践取向的意见,通过作业、远距离教育培训候选人。许多学区还着眼于那些社区内从事过与特殊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并鼓励他们通过一定培训进入学校担任特教工作。
为学校员工提供培训,使其具备任教资格。美国许多学区都寻求为现有普通教师、教辅人员(parapro-fessional)提供资金、时间等支持,使他们参加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培训,获得特殊教育任教资格。
3.4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福利待遇
提高教师待遇。各州及学区教育政策制定者已经意识到教师薪水不足以吸引和保留有能力的教师,因此,许多学区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增加奖金或者改革教师工资制度的方式吸引和激励特殊教育教师。来自Shaffer(2006)的研究表明,亚利桑那州的阿什福克学区将初任教师的工资提高到了36000美元,年,是该州最高的,并且该地区为新教师提供了6(130美元的奖金。
为教师提供(免息)贷款或者代偿贷款等。许多州和学区为教师提供了住房补贴等,有些州还还为大学生提供贷款,大学毕业选择到特殊教育工作一定年限,就可以根据情况减免贷款。如Putney(2009)的研究表明,阿肯色州(Arkansas)为参与教师教育项目的每名候选人提供了3000美元的贷款,如果候选人达到一定的学分绩点、获得教师教育资格并到某些教师特别短缺的学科如特殊教育任教,这些贷款将获得减免。
3.5改善工作条件
对于教师补充问题来说,使教师岗位变得更富于吸引力以减少教师的流失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管理者通过多种策略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环境。
管理者多方支持。早在1994年,LittrellLl9j就为管理者多方支持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包括:(1)情感支持。考虑教师的想法,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表现出对教师工作及其人品的欣赏等。(2)教学支持。为教师提供与教学有关的帮助,包括提供必要的材料、空间、资源,为教师提供合理的教学时空。(3)信息支持。为教师提供进修、会议以及有效教学等多方面信息。(4)评价支持。通过与教师持续、深入交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建议等。
营造“家”的学校氛围。有学者(V L.Estrada等,2010)在调研中发现,能够长期在某一个学校执教特殊教育的教师大多提到了“家的感觉(sense of family)”作为他们一直在其工作岗位上工作下去的动力。管理者、普通教育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学生像家庭成员一样的支持、关怀是他们在岗位上坚守下去的重要原因。
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许多学区或者学校通过降低班额、提供教学助理以及优化教学设备的方式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如斯波坎市的威尔皮尼特学区为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专职的教学助理,并且将班额限定为17人左右。
3.6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贾斯特森(Gerstsen,2001)等指出,那些感觉到自己有机会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师倾向于继续工作下去。因此,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对于教师的招募与保留是十分必要的。
为教师提供初入职指导。根据每一位初入职特殊教育教师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指导者。理想的指导者应当是与被指导者教授同一年级同样残疾的儿童,在一起办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及指导经验,并且富于耐心。2004年,Smith等人调查发现,同一领域的初入职指导能够使初任教师第一年的流失率降低30%。指导的内容包括教学计划和程序的建立,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学方式的改进,学校文化的适应,工作压力的排解。并且这种指导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而后者被证明效果更好。
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教师的学习包括校内同事间研讨以及专业进修等。学校领导者为特殊教育教师学习提供时间和资金支持。同时,管理者通过与特殊教育教师座谈等了解他们的需求,针对其薄弱方面采取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专业培训,据L.W.Moses(2005)的研究表明,特殊教师教师在三种相关的技能领域相对薄弱,分别是教授来自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合作以及应用技术进行教学。
与大学(学院)建立特殊教育科研联系。美国诸多学校通过为大学或者学院的特殊教育实习教师提供实习基地,与大学特殊教育研究者共同开展相关研究,为本校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发展资源等。
3.7采用合理的招聘策略
选择合适的候选人。Mark等(2005)的研究表明,有很强家庭关系且非常愿意参与兄弟姐妹生活的人更愿意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因此,学校与高等教育机构更倾向于为那些有残疾兄弟姐妹并且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候选人提供特殊教育职业信息,这被证明是低成本且高效的。
应用灵活的招聘方式。Shaffer(2006)经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加利福尼亚教育部特殊教育管理部门在其网站开通了互动平台,为那些有志于特殊教育的人士答疑解惑。并且该网站还提供了教师访谈的录像,为网站访问者讲述教师生活的感受,解释所需要的资格证书及其获得过程。该网站还介绍了大量教师招募与培养项目,以及各种财政补贴信息等。而维吉尼亚州不仅有类似的网站,还通过广播与电视等特殊教育教师招聘信息。
4 结论与启示
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补充问题是横亘在美国教育面前的重大问题,美国各级政府、各学区及相关学者都非常重视,虽然距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尚远,但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补充策略。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补充问题能够为我国教师补充提供一定启示。
4.1部分不达标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存在
美国作为教育强国,其特殊教育领域中尚存在着一定数量不具备完全任教资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并且在特殊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地域广阔,区域间教育差异大,在某些特定地域(如边远农村)和特定学科(如特殊教育),一些并不具备完全的任教资格的教师还有一定存在的必要,在没有条件为这些学校或学科配备合格教师的情况下,代课教师或不具备相关学科任教资格的教师将继续发挥作用。
4.2建立区域教师综合数据库
美国许多州都建立了区域间教师综合数据库,统筹教师的流动与补充等。我国地域广阔,区域间差异显著,但区域间教师统筹力度不够。为此,应当建立区域教师综合数据库,包括教师的招募、流动与离职,以及教师的分布、工资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区域间教师统筹,开创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彼此协调,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3吸纳相关人员进入到教师队伍中来
在我国,教师主要来源于师范大学毕业生,缺乏多样性,部分学科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认为应当拓展教师来源,严格教师准入,吸纳更多的社会人员经过培训与考核之后进入学校担任教学工作,这对于教师短缺的学科尤为重要。同时,为了解决某些学科师资不足的现状,学校应鼓励相关教辅人员通过培训获得任教资格。
4.4创设良好的校园工作环境
学校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尤其是边缘地区或边缘学科的教师)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学校管理者应当创设宽松、愉快的学校氛围,加大投入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为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欣赏教师的工作方式,建立教师专业共同体,为教师提供信息支持,提高福利待遇以减轻教师生活压力等。
【论文摘 要】随着人们对教育质量和教师要求的提高,教师职业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形成潮流,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日趋增多和深人。但是,针对特教教师的职业素养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关于提高特殊教师教育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特殊教育是以残疾儿童作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因此较之普通教育而言,要更为复杂和艰巨。目前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通过对多个定义的理解分析,发现教师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身心素养等。
作为教师,尤其是我们特殊教育的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是值得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作为在特教岗位工作了近十年的我来讲就提高特教教师职业素养有以下几点看法。
1 严把特教教师的准入关
特殊教育是一个专业化极强的领域,可是目前我国还存在很多没有特教教师资格的人员从事特殊教育,这就大大降低了特殊教育的质量,所以我们必须要严格特教教师资格的评定。不仅如此,特教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对象不同,如:视障、听障、智障等,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特教教师聘用机制应改革,切实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形成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这也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教师对我的年龄、知识结构的更新,有利于发会特教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教师自觉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2 完善特教教育管理体系
时代在变,教育对象在变,我们不可能不加思考地照搬专家已总结、概括出来的办法,而是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身心特点、不同需求、时代对特殊孩子的不同要求进行创造性地工作。身为教师,特别是特教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要“做一辈子的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在职学习与培训是弥补教育中的不足有效途径,可以为我们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根据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使特教教师的教育终身化。教师只有成为学习者,把自己再度变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承担起特殊教育的特殊责任。因此,对特教教育理论的学习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理论素养,还可以为我们工作的创造性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3 更新特教教师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的特教教育理念已适应不了当前的形式。作为21世纪的特教教师应该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现阶段,我国的特教教师还停留在注重现有知识和经验的掌握、继承和积累,往往忽视了只是服务与生活的作用。这就要求当下的特教教师改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联系实际,真正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这样也能让特殊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
加强交流与学习,在反思中完善自我。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同类学校不多,导致教师教育信息不畅通,教育观模糊,思想闭塞,所以应该加强教师的交流和学习。就如现在有的特教学校开展的研究(“基于博客的网络教学研究与实验”)。让我们特教教师能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网上“集体备课”、网上“同伴互助”、网上“课题研讨”、网上“专家引领”,更好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途径。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不断学习,积累相关理论知识外,更应该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从什么地方开始学习,究竟怎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教育教学。
4 加强特教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工作是一项平凡而又辛苦的工作,尤其是面对聋哑学生,更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正如李铁映所说:“特教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要有妈妈的一片爱心,工作中既是教师又是妈妈!”那么就需要加强特教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师德建设的对象是教师,我们应该为特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一种合作互助的和谐氛围。充分考虑个别教师的需求,及时帮助分析,积极引导,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工作轻松愉快。大力开展“特教教师形象大讨论”、 “爱心助学”、举办“先进事迹演讲会”等活动,让教师亲身经历和体会。用既平凡又感人的事例来带动特教教师文明施教、提高师德素养,从而推进特教教师师德建设工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爱在特教,爱在心灵,最美教师,大爱无碍。”
参考文献
[1]陈韵竹.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J];中国特殊教育。2008.35~41
[2]李拉.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周朝坤.聋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D];西藏大学;2012年
隔离教育(separateeducation)时期
直到1912年,《教育法》才要求登记弱智和迟钝儿童的数量,以便隔离教育能够推行。1944年,《巴特勒法案》呼吁对英国的教育进行彻底的重新评估,以此为契机,特殊需要儿童开始被定义为“低于正常的”、“补救的”和“适应不良的”儿童,并确认了十类残疾的分类标准,规定地方教育当局必须特别照顾那些身体有缺陷或心智有障碍的儿童的需要,保证为他们设立特殊学校或提供特殊教育措施,并对他们进行合适的教育和治疗。这时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还处于初创阶段,最早建立的是聋、盲和弱智三类特殊学校。当时,教育上低于正常标准的儿童占在校学生人数的10%,其中1%进入特殊学校或医院,这10%的儿童的教育速度相对于他们的年龄而言放慢了约20%,但是他们仍然能够受到教育。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认为特殊需要儿童应该与正常儿童隔离并应进入特殊学校学习的观点越来越明显,面向残疾儿童、低于正常儿童和适应不良儿童等群体的特殊学校的数量增长相当快。英国1970年的《教育法》要求把所有儿童纳入教育框架中而不管其残疾或学习困难的程度如何,该法案承认所有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和权利,并责令地方教育当局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教育。由于一些儿童缺乏知识、意志、视野、资源或道德而不能适应普通教育体系或广阔的社会,他们的教育是被排斥在主流教育之外的,而且有些特殊需要儿童从出生就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些儿童进入特殊学校,在实践中,教育家们的工作是开始思考如何能最好地迎合和教育学习困难的儿童(包括严重的和复杂的),于是,在很多特殊学校中,许多新的教学方法被开发出来,而且多数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强调行为(包括有难度的和有挑战性的行为)是可以习得的,所以,当时认为清楚儿童需要学什么并致力于教会这种行为远比诊断出一种缺陷好得多。技能分析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建议将教的过程分为六个小步子:(1)确定课程的核心领域;(2)把这些领域再分到它们各自的组成部分中;(3)为每一个确定的部分制定目标;(4)按重要性排列目标;(5)为每一个目标制定计划;(6)评价并记录目标是否达成。尽管这些途径和方法在矫正行为及教会基本技能上部分是成功的,但人们也批评它们是缺少实用性的学习,因为通过这种途径和方法的学习是无意义的,而且学到的技能也是不能迁移到真实情境中去的。实践证明,为了实现所有儿童的教育而对特殊需要儿童实行的隔离教育是机械的、功利的教育,隔离教育培养的特殊儿童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这使有识之士和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对这种教育产生强烈的不满。
一体化教育(integrationaleducation)时期
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一体化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尊重人的权利和对隔离教育进行反思的背景下逐渐兴起的一种特殊教育理念,通常泛指让特殊需要儿童回归到主流学校中接受教育。一体化教育在英国的典型代表是1978年的《沃诺克报告》(WarnockReport),它为1981年《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这部法案成为特殊教育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而《沃诺克报告》本身也对全球特殊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4年英国成立了以牛津大学圣休斯学院高级研究员沃诺克(H.M.Warnock)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就有关特殊教育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沃诺克委员会是英国历史上政府任命的第一个调查所有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委员会,其成员27人均为有关方面的专家。该委员会被授权调查的范围是:(1)考察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为丧失生理或心理能力的青少年所提供的教育,既考虑他们的医疗需要,也考虑为他们今后就业所作的安排;(2)考虑最有效地使用为这些目的服务的资源。1978年3月该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EducationalNeeds)报告(也称《沃诺克报告》)。报告首次引进了“特殊教育需要”的概念,这在特殊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不仅仅是语义学上的变化,关键是人们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从医学维度考虑,而给了他们更多的人格上的关爱和尊重,沃诺克认为诸如低能、弱智、智力障碍和适应不良等传统术语是对儿童的恶意嘲讽和侮蔑;其次,这个概念的使用拓展了之前对特殊教育儿童范围的界定,他们相信差不多有1/5的儿童在其整个学习生涯或者某个时间阶段会存有学习困难的情况,会有特殊需要。沃诺克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看做是这样的儿童:一旦离开额外支持或者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不适应,他们就无法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她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全球的整体多样性亦或者是特定的特殊原因,例如:全球范围内的认知延迟———儿童无法与他们同时代人或同龄人保持相同的步调进行学习;特定的阅读、书写和计算方面的学习困难(即诵读困难);注意力集中持久度和记忆方面的特定困难;情感和行为障碍;天才儿童等等。报告指出,鉴于许多儿童患有一种以上的残疾且程度不同,分类标签一旦贴上就趋于固定,并将导致“缺陷”与“正常”的永久化,所以,这种分类应该立即停止,而代之以一种从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综合考虑的分类方法。报告还建议:(1)只要有可能(校舍合适、教学方法合适、课程可以灵活修改),特殊需要儿童应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2)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应成为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合作者(参与鉴定、评估特殊需要儿童);(3)特殊教育课程应成为教育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沃诺克推崇“一体化”教育,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并把特殊教育需要看做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这个连续体是一个包括五个阶段在内的专业的评估过程(assessmentprocedure),要对一个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资格权利进行专业评估,这个资格权利是具有来自法律援助协会(Las)的法律约束力的。瓦诺克委员会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不同方式来实现一体化:场所一体化,即在普通学校中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专门的部门或者教室(例如,在一个学校中既有面向大部分正常学生的教室又有适合于失聪儿童的教室);社会一体化,即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班学习而且可以与正常儿童一起活动;功能一体化,即特殊需要儿童可以成为普通班级中的一员,接受半天或全天的教育。在一体化进程中,一些人意识到,在对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中,形式上的平等、尊重是表象的,教学的本质是更重要的。特殊需要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更要能真正掌握文化知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必须保证一体化教育的教学是有效的,INSPIRE(首字母缩写词)概括了有效教学中教师的七个特点:智慧(Intelligent):有效教学的教师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支持(Nurturant):有效教学的教师关心、热爱、支持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并相信他们能够取得成功;引导(Socratic):变说教法为苏格拉底式的启发诱导法;渐进(Progressive):认真设计课程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学生循序渐进,为学生提供问题和挑战;间接(Indirect):教师的参与不是直接的而是给予有限的提示和建议,应承认学生的进步并强化其积极行为(尽管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反馈(Reflective):学生有权理解而不是积累所学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反馈给老师;鼓励(Encouraging):有效教学的教师对学生能够掌握他们的发展技能保持高水平的动机与信任。《沃诺克报告》及一体化教育只是为特殊教育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具体实施中应充分考虑途径和方式方法,以确保其有效性。
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时期
全纳产生于1989年英国儿童权利大会上的一个论断:当前的人权受到了阻碍,将特殊需要儿童与其同龄人隔离或排除在外是一种对人权的否定,而全纳是体现人们享有并实践人权的典型方式。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SalamancaStatement),呼吁国际支持全纳学校及保证所有儿童都能在主流学校接受教育,并正式提出“全纳教育”这一理念。事实上,全纳这一术语已经超出特殊教育需要和残疾的概念而包含了人类在性别、种族、文化传统和宗教等方面的多样性。1997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特殊教育绿皮书》(GreenExcellenceforAll),支持让更多的儿童融入主流学校而不再是过去的隔离教育。全纳教育与一体化教育基本上是相同的,如它们有着相同的社会文化与哲学基础,都源于美国1950年代以来的民权运动,以西方个人自由、社会平等等价值为社会文化基础,倡导“零拒绝”的哲学。多数时候专业人士都是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些概念的,很少注意到它们之间的不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更是很难鉴别究竟是在进行一体化教育还是全纳教育。但二者间存在细微的差别:一体化教育更强调调整学校的物理环境以促进学生逐步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全纳教育则是一种重组学校资源、改善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的意愿与价值倾向(Johnstone&Warwick,1999)。简单地说,一体化教育强调让特殊需要儿童进入主流学校,而全纳教育更强调让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在主流学校中接受到最有效的教育(与一体化教育中的有效教学有区别),例如可以通过为他们提供个别化教育计划(IEP,individualeducationplan)满足个体的个别教育需要。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是有差异的,教育不应忽视这种差异,而应该在儿童学习生涯伊始,就将他们作为学习的中心,因材施教。一体化教育是在追求绝对的平等,而全纳教育是在实现相对的平等,即公平。全纳教育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发展到今天最高水平的教育,但不是完美的教育,它在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在师资方面,一方面,现有的初级教师培训指定的国家课程中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特殊教育需要的条文,主流学校的教师很少能够得到能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专业培训,主流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感到他们在普通课堂上缺乏处理特殊需要儿童的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尽管特殊学校的教职员成为了致力于全纳教育的建议教师,但很多教师在他们的学生已转入主流学校之后仍然留在特殊学校。其次,一些人觉得特殊需要儿童在全纳教育下可能会变得更糟,因为他们没有专家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也没有过去特殊学校中的那种合适的小班教学;过去,学生被带入专门的教室接受额外的帮助,而在全纳教育下,特殊教育需要组织被分派去主流学校中提供帮助,显然前者更方便高效。再次,一些主流学校的老师担心这些儿童会影响其他正常儿童,对让他们接受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感到愤怒,他们把这些儿童看做是“框外的”(outsidetheframe)。例如,2001年的《特殊教育需要与残疾人法案》(SpecialEducationalNeedsandDisabilityAct)允许学校拒绝接收一个可能会对学校里其他学生的教育带来伤害的学生进入该校。而《残疾歧视法案》(DisabilityDiscriminationAct)规定:因为学生残疾而歧视学生是违法的,并要求所有学校,包括大学,都要为残疾学生提供前期准备和课程。显然,这两个法案的某些规定是相互冲突的。最后,关于排斥与全纳的问题,这里说的排斥不同于前文中提到到作为全纳对立面意义上的排斥。每天都会有儿童被排斥,不是因为他们是不可教育的(就如传统上的观点),也不是因为他们太难教育,而是因为他们后来落入了情感和行为障碍的群体中并且无法继续在主流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英国,这些儿童通常会进入学生转诊部门(PupilReferralUnits,PRUs)接受固定时间的教育,以实现尽快再融入主流学校的目的,那么这种转诊究竟是排斥还是全纳?此外,全纳教育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更深入的认识,感官和肢体缺陷者,精神、言语和学习障碍者等等都是显而易见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需要全纳教育,而少数族群、行为不良儿童等隐性的特殊需要儿童应该也成为事实上的全纳教育对象。在英国有这样一种趋势,非洲裔加勒比的男孩子们(英国黑人)通常被看做是学习成绩不良的,并由于行为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比率也比较高,此外,白人工人阶级孩子的表现不佳也成为一个问题,致使教师习惯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为儿童贴上聪明、调皮、低能、正常等等的标签,这种贴标签是模式化的并基于固定的解释,而不是基于事实的解释,然后再把行为对应进去,随后的行为就会加强这种创造出来的想象和其他的期望。人们习惯于希望调皮的孩子表现很差,并注意捕捉这一点进而惩罚他,这就会造成孩子的愤怒并进而表现更差,他们规范的表现却常常被忽视了。一旦儿童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他就很难抗拒,而且儿童越反抗约束和权威,情况就会变得越糟。这样,这些儿童就被贴上了不公正的标签,并受到“特殊照顾”———惩罚、侮辱、忽视和社会排斥。老师、学校和社会通常都对这些儿童期望很低,而本应该给他们以支持和帮助的机构也会批评他们。这种处境中的儿童不奢望能得到不同的对待,只期望能够被公平对待,而不是永远像仿佛他们做错了事那样对待。显然,这些儿童也是特殊需要儿童,他们需要全纳教育的理解与包容,而现在的全纳教育并没有包括他们。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今天,它依然存在着很多复杂的争议。在这个多样化的环境中,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愈加丰富和广泛了,并与人权、平等和公平等问题密切联系。特殊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当某一社会对“残疾”、平等等观念发生变化时,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教育形式也会随之变化(Berdine&Blackhurt,1985),所以,全纳教育不会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归宿,在今后的发展岁月中,它有望被另一个更高水平的理念所代替。
作者:张晓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