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

时间:2023-09-12 17:10: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

第1篇

    一、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的几点包括:

    (一)涉农土地协调整治过程容易引发矛盾纠纷。对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不仅仅土地面积非常大,还会涉及到多个村、镇上等村民的用地。对村民的土地经济补贴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因村民普遍素质较低,又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一旦处理得不好常会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纠纷。

    (二)不可预见的项目建设因素。由于管理技术水平的局限以及建设项目设备的不足,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项目施工因素。

    二、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应做好的工作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做的是做好土地施工整治项目管理的前期工作,其中包括对图例管理的整体规划和施工设计,规划人员和施工设计人员在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前期工作中必须要做到对所整治土地进行地形进行仔细地勘测、并经过多次讨论后,方可确定具体规划方案和施工计划。

第2篇

关键词:农地整治;界面管理;WBS矩阵;依赖结构矩阵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1008-06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 Interface Management of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ode

ZHOU Chun-fang,WANG Wen-xiong,YANG Gang-qiao,QIAN Sheng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L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farmland consolid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realize farmland gross trends to balance.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t present, such as capital shortage, low efficiency etc. However, these problems could be effectively solved by introducing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odel in the farmland consolidation programs. The tissue interface of land renovation projects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mode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would help the interface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armland renovation project by the integration of the DSM and the WBS matrix.

Key words: farmland consolidation; interface management; WBS matrix; dependency structure matrix

农地整治是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我国自实施农地整治项目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1997~2009年全国整理农用地约1.33×107 hm2,补充耕地约3.06×106 hm2,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做出了重大贡献[1],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2,3]。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农地整治项目被纳入政府的公共产品投入范围,公众参与程度低,社会资金注入较少,单一的财政投入机制对项目实施和管理主体激励不足。

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复垦开发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76号)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公司、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理复垦项目。“政府主导,农户与农村合作(集体)组织参与,企业投入”的公私合作模式是解决目前我国农地整治项目一系列问题的理想模式。公私合作模式下的农地整治项目,是由政府确定农地整治项目的范围、规模,遵循依法、公开、公正与公平原则,通过招投标选择投资方,并签订相关合同协议,确定农地整治补充耕地的建设规模、双方权利义务、竣工时间以及投资回报等问题,投资方以综合投资方式参与(投资方既投入资金,同时也参与项目的工程建设);同时引进农户与农村合作(集体)直接参与的监管机制,确保项目按时顺利竣工;项目竣工结算以政府审计结果为准,政府依据投资方的投资总额给予投资方相应的回报。公私合作模式作为我国农地整治项目的融资方式之一,打破了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对开展农地整治的限制,遵循“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6]。但公私合作模式下的农地整治项目跨组织行为众多,参与各方的项目目标复杂,因利益冲突或协作失控而容易在界面处产生问题。因此,如何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识别和管理这些界面,使界面对项目目标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对提高农地整治项目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公私合作模式下农地整治项目的组织界面分析

1.1 组织界面及其管理

组织界面是建设项目参与各方之间的相互连接,组织界面包括项目从开始策划到项目运行管护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关系[7]。而组织界面管理指通过组织之间的界面设计、界面障碍识别、应对等管理措施,实现界面双方(或多方)之间在工作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流动之间的协同与集成,促进工程项目管理系统集成化的实现,并使其持续处于和谐状态的管理过程[8]。

组织界面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参与组织信息的缺乏以及对信息的误解[8-11]。从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看,进行组织界面管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项目界面识别,划清界面界限,明确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12];二是分析项目各阶段涉及到的参与组织,探究各参与方的关系,促进界面双方的信息沟通[13,14]。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WBS矩阵与依赖结构矩阵(DSM)的集成,对农地整治项目的组织界面进行管理,减少项目中的非价值活动,使项目过程简化,增加项目的透明度,提高项目的效率。

1.2 农地整治项目的WBS

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即工作分解结构,是将项目行为系统分解成相互独立、相互影响、互相联系的工程活动,以满足对项目进行观察、设计、计划、目标和责任分解、成本核算、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组织管理的需求[15]。通过对农地整治项目的工作结构分解,明确项目的组成,作为项目目标、建立项目组织、落实组织责任、协调各部门与各专业的依据。按照实施过程,农地整治项目可以划分为前期决策、规划设计、组织施工和运行管护[16],其具体工作分解结构见图1。

1.3 组织界面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农地整治项目中,由于各参与主体的专业差异,且不同组织由于组织目标与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形成了组织边界,产生了组织界面沟通的障碍。结合公私合作模式的特点,通过分析农地整治项目管理中的不良现象,可以发现信息不对称、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是影响组织间协同集成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组织界面障碍的形成。

1)信息不对称。在项目信息收集、传递、处理与分析、分送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黏滞、信息延迟和信息失真导致信息耗损、变形,使信息不对称,形成组织界面双方障碍[17]。

信息黏滞即组织间产生的各类信息常常滞留于其自身的信息源周围,使信息无法顺畅流通,导致界面双方信息不对称。如农地整治项目施工单位比设计单位更了解其自身的建造方法和技术,但由于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无合同关系,投资方又可能缺乏协调能力,这就可能导致施工单位相关建造信息滞留在其组织内而不能和设计单位共享。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单位可能出现设计错误,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大量变更。

信息延迟即由于项目管理层次众多,组织结构复杂,致使项目信息传送渠道过长,信息传递效率偏低,从而造成决策失误。如农地整治项目在组织施工过程中,农户作为项目受益主体,其意见和需求往往不能及时得以反馈解决,从而导致农户阻止项目施工的事件常有发生。

信息失真是指由于界面双方既有知识的不足导致信息传递时发生错误,从而造成信息不对称。农地整治项目参与主体众多,各参与主体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对收到的项目信息有时不能完全理解,在译码的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失真;另一方面,信息发送者由于知识的不完备,编码能力不足,存在描述不准确、表达不清楚等问题,由此造成界面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2)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将公私合作模式引入到农地整治项目中还处在初步研究阶段,相关法规及制度还不是很健全,投资方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政府部门和投资方的工作界面划分无科学依据,政府部门与投资方的界面协调难度大,影响到农地整治项目的质量与效率。农地整治项目众多参与组织之间的工作任务及职能分工不明确,导致有些工作没有单位负责,出现管理缺位的现象,尤其是在项目竣工后的后期管护中,由于缺乏管理单位,使得项目的使用年限大大缩短,从而降低了农地整治项目的投资效率;另一方面,有些工作任务多个单位负责,出现问题后又会导致相互推诿责任的事件发生。

2 基于WBS矩阵与DSM集成的农地整治项目组织界面管理

2.1 农地整治项目的WBS矩阵

WBS矩阵更有利于形成清晰的组织结构、确定具体工作的分配、落实岗位责任[18,19]。表1是由农地整治项目的ABS与PBS相结合构成的WBS矩阵,WBS矩阵的行代表农地整治项目的通用步骤,列表示农地整治项目的子系统,并对适用于各子系统的通用步骤作“X”标志,这样有助于对农地整治项目的各个子系统工序进行充分确认。通过WBS矩阵可将农地整治项目中所有的工作任务都以矩阵的形式表示,避免项目工作范围出现缺漏。根据工作任务的大小可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和合并,形成工作包。

农地整治项目的参建单位众多,关系复杂,各参与方对本职工作范围通常认识不清,导致在界面之间存在灰色地带。WBS矩阵通过工作包可以明确工作职责,消除界面处含糊不清的问题(图2)。通过对界面的清晰定义,及时覆盖灰色地带,进而对任务进行分工,明确各参与方的工作范围和各单位或部门间所承担的不同管理职能,使参建单位有明确的责任分工,避免有些工作没有单位负责,管理缺位的现象发生。

2.2 农地整治项目的依赖结构矩阵(DSM)

信息不对称是形成组织界面障碍的主要原因,如何保障项目各参与组织间的信息有效快速地流动,是实现组织界面管理的重要措施。依赖结构矩阵(DSM)由Steward于1981年提出,通过反映项目过程中各要素间的信息交互作用,有利于对项目进行可视化分析,提高项目的透明度[20]。若用A表示DSM矩阵,矩阵中非对角线上Aij上有“X”则表示矩阵中i行对应的工作任务需要j列对应的任务提供信息才能开展工作;Aij处为空,表示i行对应的任务不需要j列对应的工作提供信息就能开展工作,表2是依据农地整治项目工作过程得到的DSM。

从表2可以看出,农地整治项目的工作步骤存在两种关系:顺接和耦合关系(图3)。在顺接关系中,“土地清查”必须在“项目选址”工作完成后才能够开展,只有县(区)政府等相关部门确定项目区后,县(区)国土资源局才对所选项目区进行土地权属的清查工作,也就是A提供信息给B,否则B无法开始工作。在耦合关系中,“施工建设K”需要依据H上报的项目设计成果开展工作,而当K执行后,发现项目设计存在不可行之处,也会返回信息给H,对设计成果进行修改,也就是进行设计变更。从图3显示的两种关系看,农地整治项目DSM中,两个任务组成的二元矩阵所反映的是工作信息流,信息由“X”所在的列工作任务逆时针向相邻的行工作任务传递。

2.3 农地整治项目WBS矩阵与DSM集成

农地整治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包括土地平整、灌溉工程、道路工程和防护工程等,而且各工程任务间相互关联,若某个任务在实施中发生变更,会导致其他任务的重新规划设计而延误项目的施工进度。将WBS矩阵和DSM矩阵结合,通过采用矩阵形式表达各种相互关联,既能反映农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各步骤间的相互关系,又能反映项目各分项工程的内部关联。WBS矩阵与DSM的集成有利于项目运行的透明化,便于及早发现项目中的相互交互信息,从而有助于项目的界面管理。从图4可以看出,WBS矩阵与DSM集成包括3个部分:农地整治项目的分项工程DSM、农地整治项目过程的DSM以及农地整治项目的WBS矩阵。从农地整治项目分项工程DSM可以看出,在土地平整工程后,可同时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和道路工程建设,且农田水利工程和道路工程存在耦合关系,当农田水利工程或道路工程发生变更后,会导致另一工程的变动。当农地整治项目某一单项工程发生变更时,从农地整治项目的分项工程DSM中可以清晰查看与其存在界面接口的其他分项工程,这些分项工程可能也会因此发生变更,从而引起相关步骤的变更。通过农地整治项目WBS矩阵,设计变更的信息传递到农地整治项目的过程DSM,由DSM所反映的农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间的迭代、交互耦合的关系,可以将变更信息准确有效地传递给相关过程参与的组织或个人,从而提高组织界面管理的效能。

3 小结

农地整治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农地整治项目还存在投资渠道单一、资金缺乏、公众参与程度低、项目设计变更频繁、项目施工后效益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在农地整治项目中引入公私合作模式,是解决当前我国农地整治项目一系列问题的主要途径。但公私合作模式运用到土地整理项目中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相关法规、规范还不完善,导致农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组织界面障碍较传统模式更为显著,界面管理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工作分解结构,对公私合作模式下的农地整治项目的组织界面进行分析,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1)农地整治项目的组织界面障碍形成主要是由于信息黏滞、信息延迟和信息失真使得界面处各组织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影响组织间协同集成。因此,对组织界面管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项目界面识别,划清界面界限,明确工作任务和管理职能;二是分析项目各阶段涉及到的参与组织,探究各参与方的关系,促进界面双方的信息沟通。

2)WBS矩阵更有利于形成清晰的组织结构、确定具体工作的分配、落实岗位责任;依赖结构矩阵(DSM)通过反映项目过程中各要素间的信息交互作用,有利于对项目进行可视化分析,提高项目的透明度。通过WBS矩阵与DSM的集成,既能反映农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步骤间的相互关系,又能反映项目各分项工程的内部关联,因而便于及早发现农地整治项目中的相互交互信息,有助于项目的界面管理。

参考文献:

[1] 观点地产网.财政部国土部:将投560亿整治10省区农地[EB/OL].http://finance.stockstar.com/SS2010052030195005.shtml,2011-03-26.

[2] 黄烈佳.当前我国农地整理有关问题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3(1):77-79.

[3] 曾向阳,马晓茗.农地整理产业化的内涵与制约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2003(1):60-62.

[4] 韩霁昌,成生权,张红凯.企业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探索[J].中国土地,2002(4):37-39.

[5] 谢俊莹,李俊娜,曾 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37-39.

[6] 毕宇珠.乡村土地整理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研究――以一个中德合作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生态经济,2009(9):38-41.

[7] 张悦颖,乐 颖,胡 毅.上海世博会大型复杂群体工程建设项目界面管理研究[J].建筑技术,2010,41(4):308-311.

[8] 温 冉.基于代建方的工程项目组织界面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10,7(3):17-21.

[9] CARDER P. The interface manager’s toolkit[J]. Facilities,1997,15:84-89.

[10] PAVITT T C,GIBB A G F.Interface management within construction: In particular, building facade[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3,129(1):8-15.

[11] KELLY B,BERGER S.Interface managemen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to improve process safety[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6,130:321-325.

[12] CHUA D K H,GODINOT M.Use of a WBS matrix to improve interface management in projiect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6,132(1):67-79.

[13] 褚春超, 陈术山, 郑丕谔. 基于依赖结构矩阵的项目规划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2(10):1591-1595.

[14] SENTHILKUMAR V,VARGHESE K,CHANDRAN A.A web-based system for design interfac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10,19:197-212.

[15] 成 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6] 李学瑞,汤小橹,金晓斌,等.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项目特征与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9):59-62.

[17] 范红伟.信息不对称下的建设项目组织界面管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0-105.

[18] 谢 磊,陈 群,虞 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中WBS矩阵技术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0,12(1):102-107.

第3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土地整理是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尽管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已经初具形式,但毕竟是一个新的行业,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具有规划功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可以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统一规划,是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主要途经。因此,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具有很强的规划功能。

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特点

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工程等级低、综合性、地区差别大、外部效益显著等特点。根据各地土地整理的实践,信阳市的国土地整理可概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三个集中”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即通过迁村并点,逐步使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通过搬迁改造,使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集中;通过归并零星地块,使农田逐步向规模经营集中。二是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土地整理。三是以对小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山区土地整理。四是结合农民住宅建设,迁村并点、退宅还耕,通过实施村镇规划增加耕地面积的村庄土地整理。五是通过控制城市外延式扩展,挖掘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实施城市土地整理和盘整闲置土地的闲置土地整理。六是通过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的矿区土地整理。

二、土地开发整理的实质内涵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农田基本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的实质内涵: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生态建设。土地开发对象为沙地、草地、盐碱地;土地复垦的对象为工矿废弃地、煤矿塌陷地等。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分布广泛、内容复杂,涉及千差万别的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其工程内容涉及土地平整和田块建设工程、农田灌排水工程、农田道路工程、农田生态防护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工程类型。同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也不同于某些单一的工程,它是一个覆盖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为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这一特点,便于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的分区、分类管理,特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同时,土地开发整理要保障土地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工程建设中,要处理好工程占地的权属调整,明确新增耕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三、费县土地整理模式的特征和做法

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加上土地生产效益低,费县普遍出现了一些农户纷纷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二、三产业,就将承包的土地转包转租他人经营,由此土地流转纠纷时有发生,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户承包地出现了撂荒,村集体土地大部分也闲置;村里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失修,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而村集体收入较少,难以筹集财力发展现代农业进行新农村建设。而费县有的农民将不愿种或种不了的土地对外转包,但由于田块零碎,不适合大户承租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土地有序流转,也可以盘活、管好村集体的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加快转变农村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鉴于此,费县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工作运行方式是:

一是成立县、乡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土地流转合作社搭建供求平台,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秩序。有土地流转意向的农户,向国土部门提出存地申请,并向所在村备案同意后,经合作社现场确定,双方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对存入的土地,按质量和存入年限分年度向存入方支付利息。存入的土地主要租赁给企业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和特色产业种植,也可以承包给本社大户成员经营和合作社自主统一经营。

二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土地流转合作社加大扶持,增强合作社凝聚力,要将土地整理、农开、扶贫、林业、水利、养殖、种植等政策项目资金向土地信用合作社倾斜,这样,既解决了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创新,又解决了农村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

三是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开发经营,对贷出的土地,必须按合同规定进行开发经营,不得随意改变土地用途,同时强化监管,加强人员培训,经常及时对土地信用合作社进行督查指导,使其始终处于有效的监管之下,确保农民的个人利益不受损失,而且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土地流转合作社的进一步建立创造条件。还要结合乡、村社会治理、宅基地整治和土地复垦,有计划地撤并空心村,增加农村土地面积,集约利用土地。

四、小结

土地整理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指导、规范了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土地整理是一项政策和技术指向性都很强的新事业。目前从事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各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直属的土地整理专门机构的从业人员,他们对土地整理行业的认识、对国家有关政策的把握程度、对土地整理工程的特点的了解程度等直接关系到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土地整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鉴于此,土地整理事业要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就必须尽快推行土地整理行业资质认证制度。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2]安丰军.我国村庄整理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第4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问题,对策

1我国土地整治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整治项目多元化发展,涉及面越来越广阔,涉及的地域地形也越来越复杂,土地整治问题重重,土地整治工作越来越艰难。

1.1土地整治宣传不到位。土地整治是一项涉及人员利益广泛的项目,需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土地整治工作深入每个公民的内心,土地整治宣传工作必须要到位。目前我国缺乏对土地整治项目的宣传,而且极少的宣传工作也没做到位,起不到宣传作用。总体来说就是没有做到土地整治挂钩人民利益和参与土地整治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没和责任的宣传。使得土地整治工作中常常出现人民违法暴力反抗问题,相关部门也是没有做好利益涉及人员的思想工作,常常是借助执法手段,使得人民和土地整治工作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

1.2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合理。大多省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对土地进行招标,吸引各地商人来此建设投资,却没有考虑到城市未来的生态环境。辖区内国土部门没有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大量土地资源划为商业建筑用地,辖区绿化用地极度匮乏,市民居住环境遭到严重破环;在农村,由于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农民退换了大面积的耕地,而这些退换的耕地却没有成‘林’,杂草丛生,退耕还林完全失去其本意。

1.3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不完善。我国虽然成立了国土整治相关管理机构,但缺少基层的管理和执行机构,例如区县、乡镇管理部门。小区域的国土整治工作被其他部门,国土整治整治工作在基层的实施无法全面到位。省市级领导小组没有没深入基层,对土地整治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往往是通过会议的形式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了解,对自身辖区内土地整治工作的了解缺少真实性,导致了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不合理,土地整治工作进进度慢;对土地资源整合设计缺乏专业的研究探讨,与内部和外部相关部门没有进行工作部门和工作范畴的协调,各个工作阶段的工作内容没有制度的定性,工作人员没有工作方向,加深了整个土地整治项目工作的管理难度。

1.4土地整治后续工作没有相关管理项目。土地整治工作完成后,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地域内设施进行管理。目前的土地整治几乎没有制定后续管理项目,也没有成立相关的部门。政府部门跟土地使用人签订简单使用合同,合同内没有制定使用土地未来状态界定条约和使用人对土地的保护责任条约;对于城市公共用地这块,绿化用地和道路以及公共设施在遭到破坏后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绿化带植物生长期间缺少管理,死亡后没有得到及时补种、道路使用年限长久、桥梁年久失修、市政排水系统堵塞、公共休闲娱乐区域设施陈旧等等都应该纳为土地整治后续管理项目。

1.5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有漏洞。土地整治资金管理漏洞可分为资金处理不合理和资金审计监督力度不够两个方面。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和企业投资等,整治项目资金数额巨大,难以分配。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对资金预算、资金落实、结余资金的处理不容乐观,财务管理漏洞百出;对于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财务审计监督缺乏专业手段,账面统计不清楚,不细致,审计报告质量低,大量的资金去向不明,公款挪作他用现象严重。

2做好土地整治项目的对策

由于我国土地整治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土地资源也因此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土地整治发展方向,务求改变现状,坚持“开发与保护齐头并进”原则,依法保护国土资源,推进经济发展。

2.1加强土地整治宣传工作,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土地整治相关部门要和地方宣传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土地整治宣传,部门人员要进行思想教育,切实考虑人民利益。土地整治宣传可以以画展,演讲,宣传单派发讲解的形式展开,将土地整治后的蓝图落实在画纸上,通过专业的讲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土地整治带来的好处和对生活环境的改变,发放宣传策和土地改建建议表,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履行配合国家土地整治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让土地整治工作得民心,顺民意。

2.2完善土地整治项目,统筹安排土地资源。为了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自然和谐相处,完善土地整治项目,统筹安排土地资源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要做到完善土地整治项目,必须因地制宜,根据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规划项目,尽量做到一地多用,减少商业用地对绿化和公共用地的占用,实现土地多元化利用;对退耕还林工作带来的荒废耕地,播发款项,激发农民在荒地上种植绿化作物,传授农民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和农业市场需求,尽量减少耕作中化肥的使用,做到无公害化种植;建设宜居生态城市。

2.3建立健全机构组织,加强后续管理工作。对于土地整治缺少基层机构这一问题,成立基层组织机构是必然的。这项工作可以从建立县级土地整治机构开始,落实好县一级的土地整治工作,再向低一级的地区推进,如此循序渐进;人才是机构建立的基础,新组织机构以及老旧的部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所以相关部门要以各种形式加快人才培养,为部门的正常运行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建立强有力的机构组织。土地整治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土地整治后土地投入了新的使用,其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必须要有长期的保障。在土地招标合同中必须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性质,严禁在合同使用年限中随意更改土地使用性质,增加土地负担,规定使用人的保护义务,严禁在正常的土地资源消耗中出现额外大面积破环,相关部门做好公共土地的日常维修保护,加长其使用年限,依法保护国家土地资源;切实安排好财务审计工作,结余资金归功,明确每一笔资金的去向,对于挪用公款的人员依法严肃处理。

结语:土地整治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作,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未来国家的发展,土地整治项目的完善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环境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济德.探析土地整治规划编制的新思路[J].环球人文地理,2014-07-28.

第5篇

关键词:土地项目;整治;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土地整治项目就是国家惠民政策的一个具体表现,要彻底整治农村的一些问题,比如:村庄的布局不合理、脏、乱、不规矩,以及土地的低产、低洼地、三荒四边等等。根据笔者地方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后工程设施管理的成功经验,浅谈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

1、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现状

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

1.1规划缺乏综合性和科学性

部分地方没有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认真谋划,规划思路、规划原则、规划目标不明确,落实措施不够得力,规划综合性不强。土地整治与村庄、交通、水利、电网、林业等相关规划没有很好的衔接,“统”的功能不够;规划深度不到位。现实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指导项目选址和设计的要求,有的只是片区建设规划,没有全区域整体建设规划;规划落实不够。项目选择随意性大,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1.2项目建设质量不高

部分工程设施、设备数量等没有完成设计任务,以旧充新,投机取巧;有的建成设施达不到设计要求,工程所用材料不达标,出现“豆腐渣”工程;建成的设施由于管护不到位出现损毁等情况,工程未完设施就已经不能正常使用。

1.3实施监管不到位

业主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管理单位,有些工作过分依赖中介机构,没有充分履行业主职责,进行有效管理。很多中标的施工单位资质等级都比较高,但在现场的施工队伍技术水平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在岗较少,进场的项目经理、五大员与投标书上承诺的不一致;对规划设计队伍约束力度不够。有的规划设计与实地完全不符,单体图、施工平面图完全不能指导施工,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对此类问题缺乏制约;工程监理发挥作用不够。

2、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措施

2.1大力宣传,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发挥各个阶层的联动机制

由于对农村土地的整治项目投资巨大、建设的规模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合理的规划设计、规范的资金运用,这就要求政府首先必须牵头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办法,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参与如:土地、水利、设计规划院等部门,这些部门必须相互配合,尽量做到规划设计方案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要根据农村当地的地理环境、水文特征、风俗习惯、村庄现状做出合理的规划设计,要求进行设计的人员必须要到实地考察,听取村民和有关部门的意见,不断地推敲,这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2.2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全局,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土地整治建设质量的好坏、标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的科学、具体、完整和执行力度。按照“流域治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协调”的原则,与相关农业发展规划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规划应与时俱进,充分考虑集中连片、聚合资金、综合治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要用项目作支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统筹考虑田网、水网、路网、林网、电网和村庄建设,科学整合,叠加实施,形成综合效益。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克服随意选址、不按行政命令选址的问题,严格按规划实施项目,不受人员变动和机构变化的影响。

2.3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做到科学变通地把握,在成本降低、工期缩短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的完成项目。

土地整治的项目中包含诸多工程,在具体的操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工程的步骤与进度做严密的分析,安排好前后顺序,防止重复作业现象的发生,并避免无秩序的一哄而上。首先,组成专门的工作领导班子,制定并保证计划方案的实施。这必须保证有相关部门的专门人员被抽调出来参与。其次,深入到项目中去,对项目的各个环节的联系做到充分的研究与分析,并起到指导、监督作用,充分履行指挥的责任与义务。再次,制度工作联系人规定,及时编写信息简报,对实时新闻事件进行刊发,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并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查。最后,在工程实施阶段,要注意运用和掌握各工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工程的招投标预算中,也要充分考虑这些关联,对工程实现科学合理地组合,可以解决单一项工程实施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同时也避免重复作业造成的种种浪费。

2.4把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视为现下整治的关键环节

要保证整治的完善与彻底,要做到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合理地结合,而这种结合又是土地整治中的难题,因为当下土地调整难度相对较大、而且实施的操作周期过长。所以最好是在规划之初广泛的征求和提取群众的意见与建议,政府和村委也要注重农村的医疗、教育与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全社会联动作用,筹集各方面的资金,政府可以筹资先建设,群众可以采取定期付款的方式。同时安排好各项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的工期与时间,保证整体项目的按期完成。

2.5选好管护主体

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管护主体。原则上,受益范围为一个行政村的工程,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护;受益范围跨行政村的工程,由乡级人民政府负责管护;受益范围跨乡镇的工程,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护。也可以由项目区群众成立工程设施管护组织,负责工程设施管护工作。管护主体确定后,自己无力承担田间道路和水利设施维护工作的,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方式确定一家承担具体工作的单位。

明确管护责任。围绕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好,能够正常使用;田间道路通行的畅通,满足项目区的生产生活需要等目标,明确管护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管护单位的权力主要包括:有权制止各种破坏工程设施的行为;按照保修合同,要求项目施工单位对工程进行修复;管好用好管护资金;享有工程后期管护合同里签订的其他权力。

管护单位的责任主要包括:保持各种工程设施能够正常运行和使用;对工程运行、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做好档案资料的保管工作;牵头组织管护情况评议;每年向上级政府及国土、水利部门上报管护工程设施运行情况,向项目区群众公开工程设施管护运行情况;向项目区群众公开管护资金使用情况;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在管护期届满后,按合同规定的要求,及时移交工程设施及有关资料。

2.6对工程实施过程要加强监督与管理

首先,要制定切实的项目监督与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对监管的目的、任务以及重点、措施做到详细的规定与研究。其次,成立相关项目建设的推动机制,可以从农业部门、公安机关等抽出部分精英形成专门的领导班子,其下设置办公室,从而实现对业务的监督指导。再者要对关键的相对重大的重点示范工程,实施工作例会制度,周、月、季度以及年度都要有定期的会议与总结,并结合完善的奖惩考核制度。第三,要对分工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如基本设施的筹建、土地的整理以及拆迁等要有专门的分包领导、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这些要向社会公开,从而有利于工程的正常推动与顺利进行。

2.7加强资金的整合与管控

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数目相对大,这要求实现封闭运行,避免干部的腐败。对于资金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投招标的程序进行,对资金流向进行严格统一的管控,方便审计部门的审计。另外各村镇必须建立健全工程使用资金的公示制度,所有项目所涉及的资金使用情况必须要受人民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督。与此同时还必须发挥农村土地整治的基础作用,整合和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很好的指导农民自主投入,力争做到资金投入的规范化、多元化,形成政府持续投入,群众广泛参与的资金投入体制,保证工程资金持续连贯的需求。

2.8保证后续的管理必须建立长效的制度与机制

一旦项目建设完成,后期的诸多管理问题也会接踵而来,项目工程的后期管理同样紧迫与关键。就存在这样的重点工程,验收后管理保护不到位,立即被披露是豆腐渣工程,这无疑是对资金的重大浪费。综上,要做好后期工作。首先,组成专门的管护领导班子,并签署责任书,将责任逐步明确到个人;其次,邀请甚至聘请农民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直接上报领导班子;再次,在县政府筹建成立管护资金,对验收后的工程进行定期管护检查,必要时拨资金完成管护,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

2.9定期进行项目工程质量评估。根据项目设计确定的田间道路和水利工程设施使用年限、工程保修期限,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工程质量检查评估。凡是在工程保修期内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必须责其施工单位及时处理。在项目设计确定的工程设施使用年限内,发生重大质量问题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追究项目主管单位、施工单位、建立单位主要责任人的责任,并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列入“黑名单”,在州市或者全省范围内通报,取消其在本州市承担新的土地整治项目的资格。

结束语

加强土地整治项目验收后的田间道路及水利设施后期管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整治的效益,使农民在土地整治中得到更多实惠,做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 乔玉娟.张杨.南水北调渠首及沿线土地整治项目启动[J].资源导刊. 2010(11)

第6篇

一、已完工项目情况

2013年9月开工建设的市庙前镇烟集村等五个村2012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市坝陵办事处精耀村等三个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市两河镇麦城村等六个村2012年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市河溶镇陈场2012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等四个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建设规模4666.66公顷,总投资14256.64万元,新增耕地78.89公顷,均通过了省厅验收组验收,但需提供项目压盖情况证明,目前市局已经组织对该批项目现场进行压盖情况核实并出具了报告已送达省厅,待省厅最终审核无误后,下达最终验收批复。同时,该批项目的财政投资竣工决算评审工作已由市财政局委托的中介机构完成,只待出具正式报告上报。

2014年12月开工建设的2013年度第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建设规模6001.50公顷,总投资18141万元,新增耕地84.68公顷,目前市两河镇群合村等6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市半月镇枯树岭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市育溪镇中山村等3个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和市王店镇双莲村等3个村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二、三标段均已完工,4月26日市政府将组织国土、财政、林业、交通、环保、水利等部门专家进行初验;王店项目一标段为农业龙头企业自建试点,2015年4月底才开工建设,已完成标段形象进度的84%。

二、在建项目情况

2015年11月开工建设的市坝陵办事处2014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建设规模4000.00公顷,总投资10748.55万元,从开工之日起就要求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倒排工期,对各施工单位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审核,将土地平整、沟渠、田间道路、泵站等建设错开农时,督促施工单位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目前已完成整个形象进度的55%,农田水利工程的主体已基本完成,保证不影响春耕生产。

三、准备实施的项目

2015年申报立项的市庙前镇李店村等两个村2015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市河溶镇丁场村等两个村2015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市淯溪镇曹岗村等两个村2015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45000亩,计划总投资9250万元,财政局财政评审批复资金9032.28万元,目前已将财政批复和财评后的规划设计成果上报省厅,该批项目被省厅纳入了省第二批资金下达名单。

2015年7月30日市局批准立项了17个市级项目,建设规模379.0828公顷,拟新增耕地267.7600公顷,投资总额1585.12万元,涉及5个乡镇,目前已跟乡镇签订了代建合同,各乡镇已陆续启动招标工作,待招标后实施。

四、2016年项目申报准备情况

2016年度我市准备申报市庙前镇庙前村等两个村2016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和市河溶镇前英村2016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两个项目,建设规模10000亩,总投资2200万元,计划2016年底开工建设。目前通过公开招标的中介单位已完成两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并于4月19日通过了市局组织的专家评审,4月25日上报最终成果到市局,计划4月30日前完成并通过立项报备工作。

五、下个月工作计划

1、继续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管理,做好在建项目管理工作,加快建设进度。

2、组织坝陵办事处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现场建设。

3、完成已通过省厅验收的2012年第三批四个项目的整改工作,并通过省厅最终下达验收批复。

4、完成已完工的2013年第一批四个项目的竣工验收资料,并报请市局进行竣工验收。

第7篇

一、土地整治项目审计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为推动土地整治资金和工程项目规范管理,结合各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审计。审计表明,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耕地灌溉条件,减少了水土流失,节约了水资源,增强了抗灾能力,提高了复种面积,为粮食增产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大量耕地及田间道路得到平整,耕种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新增了耕地面积,完成耕地占补平衡任务,保证了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重点工程等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通过审计,也发现存在土地整治资金闲置严重,未按规定使用现象较普遍,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管理欠规范等问题。经笔者归纳,主要应关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整治资金闲置严重,地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结余数较大。此外,土地整治资金未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使用的现象较普遍且金额较大,从审计抽查的情况看,违规使用资金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上缴用地报批规费、城市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转为耕地开垦费或用于购入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方面。

二是未按《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专用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标准足额提取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违反《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国土资源部33号令)等法规规定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作耕地开垦费使用,耕地开垦费的来源不合规。此外还存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转让收入未在法定账目核算,致使资金收支脱离财政部门监管,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转让收入分配和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三是项目工程招投标不规范,部分项目设计、监理单位未经招标,有些设计方案存在较大缺陷,直接影响到项目建成效果,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有些工程项目通过肢解的方式化整为零,名义上交给村委会实施,实际上直接指定个人包工头施工。有些项目分解了多个标段,表面上看是几家施工单位中标并施工,但实际上背后是同一个人。

四是部分项目存在偷工减料现象,监理职责履行不到位。如某项目挡土墙设计为浆砌块石,实际为干砌块石,挡土墙顶面设计为50CM宽浆砌块石,实际为25CM砖砌体等,严重影响工程质量。部分项目工程进度缓慢,竣工验收迟缓。如某县三个项目属2005年国家投资,合同规定现场竣工日期为2007年4月,实际到2009年底才完工,至2011年仍未办理竣工验收。

五是项目完工后缺乏管护。项目完工后,因缺乏管护资金,管护措施难以到位。由于国土部门负责建设,项目完工后一般交给乡、村使用和管理,但因无管护资金来源,这些项目大都处于用而不管的状态。如某2010年完工的某项目,因缺乏管护部分工程项目已毁损,沟渠淤泥无人清理,杂草丛生,田间道两侧的防护林残缺不全,修建的机耕道部分已经被种上蔬菜等。

除了以上应关注的问题,还应关注地方配套资金虚假到位、违规挪用资金、工程付款不规范、工程质量不达标、计量不到位、虚提费用、部分项目资金形成结余等方面。

二、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项目审计,防控国家审计风险

国家审计风险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没有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实施审计,对审计情况发表不恰当的意见和评价,或是对被审计单位做出错误的处理处罚决定,而给国家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审计评价风险、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风险、审计结果公告风险。导致国家审计风险的原因,从审计主体方面看,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技术方法、职业道德、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水平都会导致审计风险;从审计客体方面看,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被审计单位的蓄意造假会导致审计风险;国家审计当前所处的行政管理模式、正在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社会对审计机关的高期望与审计机关能够发挥的最大作用之间的期望差,以及日趋完善的法律、法规,都在客观上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其成因决定了国家审计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当然也具有可控性。

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其建设内容包括项目区农民的搬迁安置、土地整理与复垦、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工程,能有效地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产业化调整等。虽然工程技术难度不大,但是因为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实施起来的难度倒也未必小。要实施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审计,在最大程度上防控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如何防控国家审计风险,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风险意识。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是谁?是我们审计人员。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风险观念,提高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恪守应有的谨慎与合理的怀疑,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

2.要不断加强和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是防范审计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审计难度和风险有攀升的趋势。这无疑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知识,所以说,要做一个优秀的审计人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个审计人员,应该懂得经常了解各个行业的宏观政策,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风险环节所在;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对其内控环节及制度的完整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同时还要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国家审计机关的自身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内部约束机制;要实行审计公开,建立审计风险的外部监控机制;要建立合理的审计管理体制,使审计机关从人、财、物到法律形式上均保持其真正的独立,消除审计执法受当地党政领导行政干预的不利影响,以达到减少和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

4.严格按照审计程序,紧扣审计要点,即风险防控点实施好现场审计。土地整治项目审计首先应该关注项目选址、规划、建库、立项环节。是否存在利用项目审批管理权违规设卡、故意刁难、吃拿卡要;项目审查中串通作假;在项目立项和规划设计、投资预(决)算审查过程中,任意降低和提高审查标准,不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审查,违规指定、照顾特定关系人参与评审等。项目设计和预算编制及审查环节是否严格实施测绘、编制设计和预算、是否听取当地乡政府和村委会及村民意见,有关部门审查是否严格到位。

审计中要特别关注项目实施环节。在项目实施前期,是否根据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书和预算,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中所包含的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技术指标、工程公开招投标方案、工程监理组织形式、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财务、权属、档案管理等制度是否合理。项目的实施是否实行公告、工程招投标、项目法人、工程监理等管理制度。通过查看业务资料,审计是否存在规避招投标或者虚假招投标,降低标准或者弄虚作假帮助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参加招投标,工作人员与投标单位串通泄露标底等。

要关注项目施工单位是否按照项目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工程及标段的项目经理,对出现质量问题和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是否返修或返工。完成的工程量是否经项目承担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签证确认。

要关注监理单位是否依照项目设计、有关技术标准和相关合同进行工程监理,对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承担监理责任。在项目施工质量监管、工程量审核过程中,监管人员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相互串通放松质量监管,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或者虚报工程量,弄虚作假变更设计套取资金等。

对于工程决算和验收环节,主要应关注决算的依据、内容、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对部分工程进行抽查,审计其工程结算是否真实准确、工程质量是否合格。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程序、不按质量标准验收项目。在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有无领导干部违规插手或者干预项目验收工作;验收工作人员任意降低验收标准,不按规定程序验收,帮助不合格项目通过验收等。

资金审计是审计的关键,对于每一项审计任务来说,基本上都是以资金为主线来开展。资金审计要关注项目资金是否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专账管理,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或挪用现象;项目实施是否按照预算批复严格执行,有无自行调整情况;组织、实施、管理项目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不可预见费等,是否按国家有关定额标准执行。项目工程款拨付的依据、程序是否合规、手续是否完备。超合同支付工程款的问题在工程审计中是一个敏感点,如某县土地整治项目2005年立项,2006年10月开工建设,合同规定的现场完工竣工日期为2007年4月,但从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看,大多数标段的最后一次现场工作报验时间是2009年底,现场完工时间大大滞后于合同规定时间。且完工后未及时办理工程验收,而2010年又遭遇暴雨,部分标段形成灾毁,致使审计组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量实际完成情况缺少判断的依据。至审计日止,该项目尚未办理与施工单位的工程结算,更无法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和整体验收。什么原因呢?违规超合同付款较为严重,造成工程结算难以办理,影响项目验收。审计发现,该项目5个标段最低的付款比例达到87.36%,有的标段付款比例已经超过90%。由此造成施工单位迟迟不和项目建设方办理工程结算,影响项目验收进度。

第8篇

【关键词】 土地整治;挂钩;福建省

1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和意义

1.1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内涵

近几年,福建省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同时,我国实施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导致目前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我省农村建设用地由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农村住宅用地大量闲置。再加上农村住宅用地建新不拆旧,使全省出现大量的空心村,农村居民点面积不减反增[1]。在这背景下,福建国土资源厅2010年2月下发《关于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见》,当前,全省先在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已有的土地整治试点县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形成的挂钩指标可按规定对外转让。

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对全省农村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并增加耕地,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挂钩,建设用地的总量保持平衡。也就是针对空心村、空心房、危旧房等农村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重新规划、整治,将一部分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一部分改建为新村。农村新增耕地形成的挂钩指标用于城市建设,城市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转移一部分资金到农村[2]。

1.2开展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城镇建设用地收益反哺农村,这样可拓展城市反哺农村的资金渠道,并保障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有利于推进福建省城镇化进程。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进行重新规划和综合利用,引导农村集中建设和村民有序转移,将促进散乱的自然村向中心村和集镇聚集,农村村民向住宅小区、新型社区和小城镇集中,加快推进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和城镇化进程。

(3)有利于扩大全省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复垦,建设农村住宅小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将有力带动城乡投资与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4)有利于保护耕地、生态和人文环境。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将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人文环境保护。

2福建省农村居民点现状

(1)全省农村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过大,存在大量的“空心村”。据省统计局资料,2005年福建省总人口35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72万人。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测算,2005年全省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139平方米,大于国家标准(见表1)。

表1 福建省人均居民点用地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人,公顷,平方米/人

(2)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较为散乱。在以前相当长时期内,福建省农村居民点处于自发性的发展中,农民依田而居、依山而建形成了“满天星”式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体系,造成农村土地利用粗放,利用效益低下。不少农民任意扩大宅基地,大肆占用耕地进行居民点建设,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大量居民点设施、环境较差,且环卫、供水、交通设施少。很多房子破损不堪。大多数村民有养鸡、鸭、猪习惯,在房屋旁修圈,造成人畜共居现象严重。村容村貌差,村民住宅新旧混杂,既有新建砖混住宅,又有老旧土房,建筑风格不统一,外墙颜色新旧各异,造成全村村容村貌杂乱无章,房屋色调、立面不协调。公共设施缺乏,目前大部分居民点内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缺少必要的如绿地、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设施,水、电、排污、防洪等基础设施尚待改善。

(4)部分居民点存在安全隐患,福建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份之称,全省山地多,有相当多的居民点建筑依山体布置,坡度较大,极容易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部分房屋比较破旧,结构老化,容易损毁。这些居民点安全问题突出。

(5)城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不相挂钩,土地利用总体效率没有相应提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发展,但这些人大部分在农村中仍占有宅基地的“双重占地”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农村闲散地大量存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空心村的现象;农村违法占地多,一户多宅,宅基地严重超标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城乡建设用地的统筹规划。城镇新增用地占用耕地的同时,并没有相应地按照新增量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复垦。

3福建省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3.1福建省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模式

福建省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的居民点整治大致可分为公寓化模式、村庄归并、缩村填实、规模搬迁4种模式。

(1)社区化模式:该模式对沿海经济水平较高的“城中村”或者是位于城郊结合部和集镇的农村居民点通过集中建设公寓式楼房、集约化生产设施、规模化经营农业的一种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整理出来的土地复垦后用农业经营。该模式对统一规划和成片开发很有利,但是所需资金量较大,且所涉及的土地权属调整较为复杂[3]。

(2)迁村并点:所谓迁村并点模式农村土地整治就是通过土地整治,使一些散户居民或村庄向具有一定规模或经济基础的中心村或者城镇进行迁移,从而实现居民点集中安置,并对原来的居民点土地进行复垦。其主要特点为:一是中心村或者城镇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能吸纳附近村庄的劳动力;二是附近的村庄农户少,但占地面积大且集体经济较发达,农民较富裕;三是农户旧房翻新、新建住宅和公建设施配套的要求强烈,群众新建住宅向中心村集聚的意见比较统一。迁村并点模式图(如下图)。

图1 迁村并点模式示意图

(3)缩村填实:所谓缩村填实农村土地整治就是对村庄在原地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并对空心村、危旧房、废弃地进行改造和整治,原村庄一部分作为建新区安置村民,剩下一部分复垦成耕地,从而实现新村建设和土地盘活。其主要特点是旧村聚居面积较大,区位较好,但空心村现象突出、一户多宅多、旧房危房多、闲置废弃地多,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新增村庄建设用地的潜力比较大。缩村填实模式图(如下图)

图2 缩村填实模式示意图

(4)整村搬迁:所谓整村搬迁模式农村土地整治,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些地处不适合人类居住、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庄,通过土地整治实施整体搬迁,从而使原来的村民搬迁至便于生活和生产的地方。其主要特点为:一是地处特殊地区,如地质灾害隐患点或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条件很差,按照政策规定必须整体搬迁或逐年梯度搬迁;二是老村破旧不堪,布局分散,且大多数年轻人已居住新居民点,通过宅基地整理,可复垦新增耕地的潜力较大。

3.2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福建省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已有一定进展,新增了大量的耕地。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问题有:

(1)资金问题:现阶段,全省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主要来源于增减挂钩指标使用费,按照规定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有偿使用费最低标准为10-20万元。这个使用费对南平、三明、龙岩等山区是足够的。但福建沿海地区的旧房赔偿和安置成本非常高,这些地区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有偿使用费来开展整治可能会资金不足。

(2)产权与利益分配问题:产权与利益分配制度还不够完善,整治区土地权属纠纷时有发生。现阶段农村的分散经营与土地整治后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矛盾,势必会造成土地整治过程中大量土地的权属调整与利益再分配。由于产权与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土地产权纠纷时有发生,无疑增大了土地综合整治难度,影响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成功完成。

(3)复垦耕地质量问题:因宅基地普遍地势高,没有可耕作的表土层,再加上地方政府重量轻质,只追求新增耕地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基本没有进行客表土和土壤改良,其新增的耕地质量较低。根据去年省厅的调研课题显示,按照2005年、2006年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结构,如果实行按等级折算,全省大约需要用1.3—1.5亩的补充耕地折抵1亩的占用耕地才能实现年度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

(4)农民权益保护问题:在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违背农民意愿的情况,结果导致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圈占,有些干部甚至从中牟利,损农民之本来填自己的口袋。有些在分配新增耕地的时候分配不均,造成部分农民权益受损。还有一些集体共有建筑的赔偿费没有分配农民手上。

(5)整治区域规划缺乏环境保护和人文精神考虑:全省整治项目规划中未考虑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一些项目出于追求土地面积和作物产量,而使生态环境和一些人文景观遭到破坏。比如将所有的渠道、沟、道路等设施全部硬化,破坏农田内一些小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还有些项目拆除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旧建筑物,造景观的破坏。

(6)后期管护问题。项目管理偏重于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而当工程竣工并移交项目所在地村集体,国土系统指导制定和公布了村规民约后,项目管理即宣告结束。项目建成的各类设施如何使用、管理和维护由村集体自行负责。按国家土地整理政策,项目建成的各类设施属集体资产,归村民共同使用和管理。但是由于集体资产产权比较模糊,建成设施超负荷使用的情况在部分项目中发生。并存在大量损坏设施无人管得情况。

4对策与建议

实施整治项目资金多元化

(1)还可以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指标有偿使用费来获得项目的资金,通过国土厅的交易平台来交易,获取资金将该项目实施下去。二、政府拿出部分资金用于项目实施。另外在拓宽资金筹集的途径的同时,可有效整合中小水利、农村交通、村镇建设、农村扶贫、中低产田改造等各类资金,加大对农村土地整治的资金投入。以加快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进程,切实发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三、农民自筹资金,由于挂钩项目与新农村建设项目配套实施,因此对于拆旧区的农民来说他们是挂钩项目实施的受益者,他们能改善住房条件,增加耕地面积,得到赔偿资金。因此,挂钩项目的实施,农民必须作为项目主体的一部分参与其中,因此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农民自筹资金是该项目顺利实施的一部分。

(2)成立整治项目领导小组解决产权与利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乡镇成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领导小组,协调处理建设用地复垦的各项工作,并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项目技术组,设专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项目勘测、土地规划、权属登记、搬迁补助、拆除旧宅基地上的建筑、农户搬迁安置,解决纠纷,接受群众等各项具体事项。

(3)采取技术措施确保复垦的耕地质量:在整治复垦区域清除旧房屋地面物及基础,再进行土地平整,并客红土作为耕作层,客粘土作为保水层,应进行灌水耕耙细整,沉实松土层,使格田平整度控制在±3cm,地表不见生土大土块。采用红土修筑田坎或田埂,修筑过程必须逐层夯实牢固,并在田坎田埂上种草和黄花菜,防止暴雨冲刷崩塌。新造田块整平后,要大量增施农家肥和秸秆肥、土杂肥以及氮磷钾复混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培肥土壤肥力。

(4)充分保障当地村民的权利: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把各项政策宣传到位。整治过程要阳光操作,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对补助资金发放、增减挂钩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要及时在乡、村两级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当地村民是我们土地整治项目所整理、复垦、开发好的耕地和建设好的新农村的最终使用者。所以,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要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土地整理复垦方案、拆旧建新补偿标准、新村建设方案等要广泛征询意见,与农户充分沟通,并签订整治及补偿协议。并让农民参与监督招标,施工等工作。做到整治前农民同意、整治中农民参与、整治后农民满意。

(5)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在规划整治项目中要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文精神。“挂钩项目”具体实施中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实践表明,青蛙、蚯蚓等田间小动物一旦掉进光滑,深度大于50厘米的沟渠内很难再爬上来。因此,在整治项目的复垦设计中,在深度大于50厘米的U型渠,浆砌条石矩形渠,干砌块石梯形沟内每隔20~30m做一段长约1m的生态型构渠,以保证田间生物正常生活,保证生物的多样性[4]。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有人文精神,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治与文化建设相统一。

(6)加强项目实施后的管护工作:在整治项目完成后,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项目工程管护制度,要明确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责、权、利,使管护措施真正实施。并建立工程管护资金保障制度,明确经费的筹措渠道;建立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明确资金的收缴、使用、审批、监督责任;并建立工程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管护责任人及各自的权利、职责等;还可以建立奖励制度,对工程管护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破坏设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确保工程管护经费有人出,工程日常维护有人管,损毁有人修[5]。

(7)实行奖惩机制:一是可以安排资金,对开展农村旧宅基地整治工程项目的地方,按每新增1亩耕地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专项用于奖励工作成效显著的相关单位和人员。具体奖励办法由各区制定实施。二是严格控制村民零星建房,禁止“一户多宅”,村民新建住宅必须签订旧宅基地退还协议,退还旧宅基地。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207号).2005

[2]省国土资源厅. 关于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见.2010

[3] 徐唐奇,张安录.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湖北省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06;

[4] 叶艳妹,吴次芳,程承彪,邱玲章,黄盛玉,郑瑞辉.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以福建省长泰县雪美洋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09;

[5] 洪涛,梅昀.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潜力、存在问题及对策[J]. 农机化研究 2008,04;

第9篇

一、总体要求

全面清理检查2006年以来我县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以及以各种名义擅自开展建设用地置换等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增减挂钩试点要求,严肃纠正规范;认真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深入研究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推进改革创新。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强化国土资源全国“一张图”动态监管,确保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规范、健康、有序开展。

二、目标任务

(一)对增减挂钩试点开展清理检查。对经批准的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按照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并重的原则,从挂钩周转指标管理、项目区设置、项目区审批、拆旧复耕及耕地质量、安置建新、收益分配、权属调整、尊重农民权益等方面进行全面清查和总结规范。对存在的问题逐一排查到位,重点对片面追求建设用地指标、不顾条件大拆大建、强迫农民上楼、不合理分配资金等行为进行严肃整改;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性文件予以修改或废止;对规范的做法和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对增减挂钩的现实和长远作用及综合性操作办法进行探索研究,并制定和落实进一步加强增减挂钩试点监管的措施。

(二)对增减挂钩试点外开展的建设用地置换进行清理检查。对经批准的增减挂钩试点之外,在推进农村新居建设、危房改造和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工作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置换、调整使用的行为进行全面清理检查。摸清试点以外以各种名义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置换、调整使用的情况,对不符合国发〔2010〕47号规定,涉及建设用地置换、复垦土地周转等的地方政策文件和相关规定一律予以废止;对继续在试点外进行建设用地置换和复垦土地周转的,一律停止实施,进行整顿规范。

(三)对农村土地整治的清理检查。对农村土地整治中涉及建设用地整治的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检查。重点摸清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节约土地留用分配、使用和资金管理以及确权登记发证等情况,对不符合国发〔2010〕47号精神的地方政策文件进行修改或废止。同时,认真总结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好的做法,研究制定做好农村土地整治的办法和措施。

三、工作步骤

清理检查工作分准备工作、自查清理、纠正整改、全面检查及接受检查五个阶段实施,具体安排如下:

(一)准备工作阶段(2月28日至3月10日)。传达学习文件精神,分析县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情况,制定下发县清理检查工作方案。部署动员,组建工作班子,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做好清理检查准备工作。

(二)自查清理阶段(3月11日至3月31日)。依据国发〔2010〕47号和国土资源部要求,县国土资源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情况的自查清理。在自查清理基础上,将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和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上图入库,纳入“一张图”管理。并于3月31日前形成自查清理结果总结和汇总表。

(三)纠正整改阶段(4月1日至4月20日)。针对自查清理出的问题,按照严格规范、分类处理的原则,制定纠正整改方案,组织纠正整改,完善相关制度措施。纠正整改结束后,形成自查清理整改报告上报县人民政府。

(四)全面检查阶段(4月21日至4月30日)。县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办公室组织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全面检查,督促纠正整改工作如期按质完成。

(五)接受检查阶段(5月1日至5月30日)。继续完善相关措施,巩固纠正整改成果,做好查漏补缺,迎接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检查组对我县自查清理工作的检查。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整治清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县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全面组织清理检查工作。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和目标,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清理检查工作,务求取得实效。

(二)统筹兼顾,协同配合。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配合,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对清理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难以解决的问题,各部门要积极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问题。对清查整改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要通过报纸、网络宣传公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媒体、社会公众监督,保证清理检查全面、真实、可靠。

第10篇

1、前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是民生之本,是一切生产和生存的源泉。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重要大事。耕地是为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目标所设置的安全底线,是我们的“饭碗田”、“保命田”。耕地数量的增减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发展。面对经济要发展、人民要吃饭的现状,我们国土资源部门必须要立足现有耕地资源的保护与改造,要坚守住 18 亿亩耕地的红色底线,我国的国情不允许过多地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如果不能坚持严格保护耕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不仅粮食安全难以保证,经济难已持续发展,而且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也难以顺利推进。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保住现有耕地面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必须做到“占一补一”,来保障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1.1 本文背景。我是一名从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工作人员,与土地、农业、农村打交道是我的本职工作,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地质灾害等诸多原因,造成我国耕地面积锐减,如何保持耕地面积,如何提高耕地质量,如何让农业发展的又好又快成为我们国土部门的头等大事。土地整治无疑是一种重要手段。土地开发整理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新兴事业。通过几年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节约用地、实现耕地保护目标上取得了很大成效,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目前,我省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中所称的土地整治,是指对农村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的活动,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活动的统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对土地的依靠、索取、掠夺较之其他国家有过之无不及,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迅猛,回过头来看我国农村,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微薄,城乡差距加大,13 亿人的吃饭问题是个大问题,如果一味的依赖进口,无疑是“饮鸩止渴”,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才是硬道理,才会底气足,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无疑是最佳选择,“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以我所接触到的实例为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与做法,值得推广,这就是我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研究的成果

2.1 因地制宜,适度进行土地开发。秦皇岛市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建设发展较快,用地需求量也很大,又是中外闻名的避暑圣地,禁止开垦区和限制开垦区很多,适合开发的土地少之又少,为此我们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坚持科学选址,做到两个严禁:一是严禁在 25 度以上坡地上开发;二是严禁在禁止开垦区和限制区域进行土地开发。面对经济要发展、农民要种粮、人民要吃饭的严峻现实,我们积极谋划,深入调研,本着“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的原则,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力求做到精、准、严、细、实,努力实现申报一项、批复一项、成功一项,积极开展土地开发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土地开发新增耕地面积 1800 公顷。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转变,使原来的未利用地、低产田变成高效稳产的优质良田,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且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2 科学规划,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02 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 1.41 亩。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何解决经济要发展和耕地要保护这一矛盾,我市推行了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的做法。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项目工程完成后,土地平整、耕作层加厚、水电配套齐全、路路相通、既增加了一定的耕地数量,又大大提高了耕地质量,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根本保障。让“三跑田”变成“三保田”。

2.3 以民为本,注重土地整治项目综合效益。土地整治是适应新时期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始终要以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主,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让项目区的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卢龙县卢龙镇下寨乡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土地整治后可新增耕地 180 公顷,既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又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实践证明,土地整治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真正意义的“富民工程”。土地整治是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的一项综合措施,是耕地的后续保障。

2.4 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创新土地整治模式。面对我市土地开发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的严峻形势,我们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下,对北部山区进行“梯田”式开发和采用“鱼鳞坑”式等模式,灵活开展土地整治。本着节电节水、合理用电、用水的理念,打破以往打地下水井满地灌溉向滴水灌溉发展,节约地下水资源。我市北部山区地下水资源匮乏,水位不断下降,打井成本不断增加,有些地方根本打不出水。为此我们积极寻找其他途径——建水窖。水窖设计科学合理,水窖建在耕地上游,雨季截留天上雨水把水储满,需要用水时利用水管把水直接引到地里,既节水又节电,建一个水窖1000 元左右,成本低、见效快,一个水窖可以解决 2.5 亩地的用水,非常适用于我市北部山区。

3、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我市的土地整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区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要求,立足于保护粮食生产安全,立足于保障农业生产能力。总而言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土地整治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第11篇

【关键词】土地有偿使用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完善措施

当农用地转用、征收土地得到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的批准,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向获得新增设用地使用权的县、市征收的使用费,即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有偿使用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会对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的目标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不仅会关联到耕地保护制度是否能落到实处,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建设用地的扩张得到遏制,同时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措施也能够更有效地实施。

1 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的使用渠道无序

根据相关规定,土地的开发利用,田地的建设及维护等土地整治项目的费用应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专项开支。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首先,由于相关费用支出的规定界限不够清晰。土地的开发 、耕地的改造常常会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项目内容混为一谈,难以区分它们之间的具体界线。其次,支出费用的金额难以协调。某些项目所占比例偏小,比如田地的维护、拆迁及建造、土地的复耕等,而某些项目的建设比例则过大。最后在费用支出的范围内违法乱纪问题时有出现。某些地方机构常常把中央、省以及地方下拨的补助或退还的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费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将这部分费用擅自占用甚至挪用。

1.2 财务管理中存在不足

在某些土地整治项目中,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财务管理存在很多疏漏。例如:资金的擅自挪用,主要存在于项目核算方面;奖金、补贴等发放标准不明确,招待费用的管理不严格、白条坐支等现象挤占项目专用资金;项目专用资金支付过程欠缺依据、手续过于简单;项目资金清负不及时,甚至项目验收时仍有应付未付的现象;后期监管不严格,项目验收之后,对项目结余资金的处理不透明、验收意见整改缺乏监督、地方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不明确等。

1.3 分账核算制度执行有欠缺

国家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提出了分账核算的要求,但却一直未能有效地实施。某些地方财政部门未将中央、省下拨的资金或省退还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与某些项目的专项资金进行单独分账,导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核算不够完整、连续,也因此不能明确的反映该项费用使用的总体情况。某些地区违反分账核算制度规定,实施两级核算,有些地区甚至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作为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的一部分统一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账核算制度的执行。

1.4 稽查范围狭小

首先,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稽查监督范围不够广,“财政收支”明显重于“项目管理”。其次,土地有偿使用费稽查的纵向链条不够长,重“会计核算”轻“过程管理”。稽点放在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具体项目的会计核算上,对土地有偿使用费的预算下达、拨付、使用、结余处置等环节和情况,缺少应有的跟踪与检查。另外,土地有偿使用费稽查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重“支出规范”轻“绩效管理” 把土地有偿使用费使用的规范性作为稽点,却忽视了因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而随之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所产生的效益,更对其缺少相应的关注与评价。

2 完善措施

2.1 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得以完善的前提是严格立项审查

一是要审查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环节是否合乎相关制度,是否能与项目的环境和规模相匹配,是否按照科学研究的评估及结论进行决策。二是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管理模式从项目立项、资金到位的原有模式转变到按进度拨款,验收后统一结算的科学管理模式。按进度拨款的管理模式可以杜绝省级财政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直接下拨到县、市从而造成的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

2.2 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得以完善的关键是使资金的用途得到规范

随着土地的开发整理和田地的基础建设发展形势的加快,调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要求和范围已经成为国家财政部及国土资源部的当务之急。一是明确相应比例的基层国土部门基本农田的维护费用已经作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一部分。二是调整了土地整治项目支出中前期工作费、工程施工费、设备购置费、竣工验收费、业主管理费和不可预见费用的支出比例和定额标准。如在经济发达和人均耕地偏少的地区,拆迁建设已成为土地整治项目中的重点,应适当提高项目中拆迁费用和建设费用的比重。三是对擅自挪用,挤占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作为私用等发乱纪行为做严肃处理。

2.3 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管理得到保障的是分账核算的推进

虽然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都已经做出了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施行分账核算的要求,但一直未能找出有效地解决办法。因此,建议财政部门对设置专门账户,单独核算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预算、拨付、使用、结余,并且按照不同的土地整治项目设置明细账,分类分算。在分账核算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使用管理,同时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分账核算的管理水平,达到分账核算管理水平要求。

2.4 使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得以完善的保证是审计稽查得到加强

一是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管理技能,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中,在培训中使从业人员了解有关招投标、合同、工程管理的要求,掌握项目的规划,预算会计核算等知识,同时熟悉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管理的要求。二是加强日常稽查。将土地有偿使用费稽查工作常态化,及时发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进行整改,并督促项目的承担单位及时落实,以确保规范有序地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三是健全审计的机制。竣工结算审计报告必须作为所有整改项目竣工验收的必需材料,并把土地整治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作为的一项制度加以保留固定。

3 结语

总而言之,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这项土地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将会对土地的管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及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监管力度,对违法乱纪现象作出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鲁建平. 当前我省农村土地整治现状、问题及对策[J]. 浙江国土资源, 2009,(09)

[2]张晟南. 提高认识 明确任务 落实责任――辽宁省召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清理检查工作视频会议[J]. 国土资源, 2011,(03)

[3]李倩. 问题出在资金之外――中国人民大学张占录副教授谈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J]. 中国土地, 2009,(07)

[4]国土资源部全面清查农村土地整治等问题 严查农民“被上楼”[J]. 村委主任, 2011,(05)

第12篇

近段时间以来,工业基地内乱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如村民无审批建房、无序建房、不按规划建房,甚至在基地规划区内擅自建猪舍、推渔塘,在基地中心区建简易棚搞快餐等等,严重影响了工业基地的发展环境和外部形象,并影响到了基地内一些重大工业项目的发展。为了切实制止该行为,维护基地发展环境,区政府决定在工业基地内开展周边环境整治,严厉打击乱搭乱建行为,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确定整治范围

工业基地详细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整治范围,面积共有16平方公里,涉及到镇罗家边、杭桥二个村委全部村小组小组。

二、开展专项行动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时间为年2月27日至3月15日。整治重点:依法拆除工业基地规划区内近二年无审批村民建房,无任何手续的猪舍、简易棚等乱搭乱建的建筑物,未经批准擅自种植果树等农业类开发项目。专项行动开展以镇政府为主,工业基地管委会和区城建局、国土分局、公安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组成联合执法组,进行集中整治。

三、加大宣传力度

镇政府要《关于禁止在工业基地规划范围内乱搭乱建的通告》,并发放到规划区范围内每一户村民手中,区电视台要播放《通知》和《通告》,切实做到家喻户晓。同时,镇政府和工业基地管委会要派出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好违规建房、乱搭建其它建筑物和修建渔塘的村民的思想工作,动员其在区里开展专项行动之前,自行拆除违规建筑物及推平渔塘。对此项整治活动要全程跟踪报道,宣传开展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整治效果。

四、建章立制

1、加快规划编制。工业基地规划区所有建设项目(含临时用地、村民建房)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的原则。区建设局要配合工业基地管委会根据工业基地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尽快编制出工业基地村民建房控制性详细规划。

2、规范报批程序。在工业基地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村民建房均须办理报建手续。报建程序:①当事人提出书面审请,镇政府和工业基地管委会进行初审。②初审后由镇政府报区城建局、区国土分局等职能部门审核。③职能部门报区建设项目管理委员会审批。④相关职能部门办理有关建设手续,核发许可证书。

3、严格法律责任。严厉打击在工业基地规划区内乱搭乱建,对未取得任何报建手续的建设项目(含临时用地、村民建房)一经发现,立即由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并处以土建工程总造价3%一5%的罚款。造成工业基地内公用设施损坏的,除依法给予处罚外,当事人还要负责修复和赔偿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