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会计的核算方法

工程会计的核算方法

时间:2023-09-12 17:1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会计的核算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会计的核算方法

第1篇

一《企业会计准则》对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指定的规定

(一)被套期项目

作为被套期项目,当企业面临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风险(即被套期风险)时,在本期或未来期间会影响企业的损益。

对外工程承包合同的签署,从法律上界定为确定承诺。确定承诺,是指在未来某特定的日期或期间,以约定价格交换特定数量资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在实务中,对外工程承包合同的双方还会约定保函、信用证条款,因此,无论从合同责任方哪方角度来看,均符合了确定承诺的定义。在执行合同过程中,预期会发生的材料采购也符合预期交易的定义,在实务中也有保函、信用证条款,一旦签署合同也会构成确定承诺。

被套期风险包括外汇风脸和商品价格风险。未签订采购合同之前,预期交易可以被套期'因原材料公允价值会发生变化因而影响企业损益。签署了工程承包合同,被套期风险就是外汇风险,相应的预收账款为非金融负债,外汇风险可以被套期。

(二)套期工具

套期工具是指企业为进行套期而指定的,其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可抵销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衍生工具,对外汇风险进行套期还可以将非衍生金融资产或非衍生金融负债作为套期工具。

二、《企业会计准则》对套期保值核算的规定及实务应用分析

根据准则规定,对确定承诺的外汇风险,企业可以作为现金流量套期或公允价值套期。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人当期损益;套期工具为非衍生工具的,账面价值因汇率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人当期损益,同时调整被套期项目的账面价值,被套期项目为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后续计量的存货、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也应当按照此规定处理。

被套期项目为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的,该确定承诺因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应当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相关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人当期损益。在购买资产或承担负债的确定承诺的公允价值套期中,该确定承诺因被套期风险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已确认为资产或负债)应当调整履行该确定承诺所取得的资产或承担的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

例1:企业签署300万美元的设备采购合同,合同约定1年后付款,企业同时持有一笔300万美元的1年期定期存单。按照外汇风险套期可以用非衍生金融资产或负债为套期工具的规定,定期存单应当可以作为确定承诺的套期工具。

假设企业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6%,合同约定的付款时间为x年12月31日,签署时间为X年1月1日。1月1日即期汇率为1:6.85,1年期远期汇率1:6.751;6月30日,即期汇率为1:6.72,半年期远期汇率1:6.70,12月31日即期汇率1:6.80。

(1)1月1日,套期工具公允价值=[300×6.75/(1+6%)=1910.38]与[300×6.85=2055]的较小者1910,38;因此需提减值144.62(300x6.85-1910,38)万元人民币为套期损益;

借:套期损益 14462

贷:套期工具――外币定期存单

144.62

借: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144.62

贷:套期损益

144.62

(2)6月30日,套期工具公允价值=【300x6.7/(1+6%/12x6)=1951.46]与[300×6.72=2016】的较小者1951.46,因此提减值64.54(300x6.72-1951.46)万元人民币,同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39(2055―2016)万元,二者确认套期损益103.54万元人民币。

借:套期工具――外币定期存单

41.08

贷:套期损益

41.08

借:套期损益

41.08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41.08

(3)12月31日,套期工具公允价值=300x6.8=2040(万元人民币),确认公允价值变动15(2055―2040)万元人民币。

借:套期工具――外币定期存单

88.54

贷:套期损益

88.54

借:套期损益

88.54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88.54

借:套期工具――外币定期存单

15

贷:银行存款

15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

2040

贷:银行存款

2040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

15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15

根据准则规定,如果指定为现金流量套期,被套期项目如果为预期交易,且该预期交易使企业随后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一项金融负债的,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应当在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影响企业损益的相同期间转出,计人当期损益。但是,企业预期原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净损失金额或部分在未来会计期间不能弥补的,应当将不能弥补的部分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而随后确认项目为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的,则可以选择计人当期损益或者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例2:某对外承包企业签署了1000万美元的承包合同,预计从欧洲采购300万美元的设备,从国内采购2000万人民币的钢材。企业向对方开具了保函,对方向企业开具了信用证。约定日期开工,合同期限2年。

假设企业1月1 H签署合同,预期3月31日收回200万美元,6月30日收回400万美元,9月30日收回200万美元,12月31日收回200万美元。同时,企业签署了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远期美元合同,约定汇率分别为1:6,85,1:6.82,1:6.80,1:6.78。1月1日即期汇率为1:6.88,3H 31日即期汇率为1:6.8,3个月期远期合同汇率1:6.75,6个月期远期合同汇率1:6.70,9个月期远期合同汇率1:6.65;6月30日即期汇率为1:6.84,3个月期远期合同汇率1:6.85,6个月期远期合同汇率1:6.86;9月30日即期汇率1:6.80,3个月期远期合同汇率1:6.85;12月31日期汇率1:6.84。人民币贷款利率6%。在指定为公允价值套期的情况下,其会计处理为:

(1)1)月1日不做处理。

(2)3月30H,第一个200万美元公允价值=(6.85-6.80)×200=10(万元

人民币),400万美元公允价值=(6.82-6.75)x400/(1+6%/12x3)=27.59(万元人民币),200万美元公允价值=(6.8-6.7)×200/(1+6%/12x6)=19.42(万元人民币),最后一个200万美元公允价值=(6.78-6.65)x200/(1+6%/12×9)=24.88(万元人民币)。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10

贷:套期损益

10

借:套期损益

10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10

借:银行存款

1360

贷:预收账款

1360

借:银行存款

10

贷: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10

借: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10

贷:预收账款

10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3个月期27.59

――6个月期19.42

――9个月期24.88

贷:套期损益

71.89

借:套期损益

71.89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71.89

(3)6月30日,400万美元公允价值=(6.82-6.84)x400=8(万元人民币);200万美元公允价值=(6.8-6.85)×200/(1+6%/12x3)=9.85(万元人民币);最后一个200万美元公允价值=(6.78-6.86)x200/(1+6%/12x6)=15.53(万元人民币)。

借:套期损益

35.59

贷: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35.59

借: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35.59

贷:套期损益

35.59

借:银行存款

2736

贷:预收账款

3736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8

贷:银行存款

8

借:预收账款

8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8

借:套期损益

69.68

贷:套期工具

――3个月远期外汇合同

29.27

――6个月远期外汇合40.41

借: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69.68

贷:套期损益

69.68

(4)9月30日,200万美元公允价值=(6.8-6.8)x200-0;另外200万美元公允价值=(6.78-6.85)x200/(1+6%/12x3)=-13.79(万元人民币)。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9.85

贷:套期损益

9.85

借:套期损益

9.85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9.85

借:银行存款

1360

贷:预收账款

1360

借:套期工具

――3个月远期外汇合同1,74

贷:套期损益

1.74

借:套期损益

1.74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1.74

(5)12月31日,200万美元公允价值=(6.78-6.84)x200=12(万元人民币)。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1.79

贷:套期损益

1.79

借:套期损益

1.79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

1.79

借:银行存款

1368

贷:预收账款

1368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12

贷:银行存款

12

借:预收账款

12

贷:被套期项目――确定承诺12

在指定为现金流量套期的情况下,其会计处理应为(以3月31日和6月30日为例):

(1)1月1日不作处理,表外登记;

(2)3月30日,远期外汇合同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1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套期工具价值变动)

10

借:银行存款

10

贷: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10

借:银行存款

1360

贷:预收账款

1360

以上形成的资本公积暂记在资本公积中,在未来预收账款转为收入影响企业损益的期间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当然,如果是净损失在未来会计期间不能弥补时,将全部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3个月期27.59

――6个月期19.42

――9个月期24.88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套期工具价值变动)

71.89

(3)6月30日,会计处理为: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套期公积价值变动)

35.59

贷: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35.59

借:银行存款

2736

贷:预收账款

2736

借:套期工具――远期外汇合同

8

贷:银行存款

8

以上形成的资本公积暂记在资本公积中,在未来预收账款转为收入影响企业损益的期间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此净损失在未来会计期间不能弥补时,将全部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套期工具价值变动)

69.68

贷:套期工具

――3个月远期外汇合同

29.27

――6个月远期外汇合同

40.41

以上案例均属于外汇风险套期的应甩在实务电还有的是商品价格套飙套期工具是期货合约,当然也有期权。以下的案例将重点从期货套期保值的角度来分析工程企业的具体操作原则和核算方式。

例3:沿用例2基本情况,假设需要的钢材5500吨,现货市价3636元,企业预计6个月后需采购钢材2750吨,9个月后需采购2750吨,假设人民币贷款利率为6%。为避免钢材价格上涨,企业在期货市场上购买了1年后交割5500吨的期货合约,合约价为3800元。6个月后,钢材现货价格4000元,6个月期货价格为4100元。9个月后,钢材现货价格4200元,3个月期期货价格4350元。6月30日,企业从现货市场购买2750吨钢材,在期货市场卖出2750吨的6个月期交割期货合约。假设不考虑手续费、税费等其他因素,那么企业在现货市场的亏损=(4000―3636)×2750=1001000(元)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弥补的金额=(4100―3800)x2750/(1+6%/12×6)=800970.87(元)’从而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9月30日执行同样策略从而实现套期保值。如果6个月后,钢材现货价格3100元,6个月期货价格为3300元,企业在现货市场的盈利=(3636-3100)x2750=1474000(元),可以弥补期货市场的亏损=(38003300)x2750/(1+6%/12x61=1334951.46(元),从而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

会计核算如下:

(1)1月1日不做处理,表外登记。

(2)6月30日,期货合约公允价值=5500×(4100-3800),(1+6%/12x6)=1601941.75(元)。

借:套期工具――期货合同

1601941.75

贷:套期损益

1601941.75

借:套期损益

1601941.75

贷:被套期项目――预期交易

1601941.75

借:原材料――钢材11000000

贷:银行存款

11000000

借:银行存款800970.87

贷:套期工具――期货合同

800970.97

借:被套期项目――预期交易

800970.97

贷:原材料――钢材

800970.97

(3)9月30日,期货合约公允价值=2750x(4200―3800)/(1+6%/12x3)=1083743.84(元)。

借:套期工具一期货合同

282772.96

贷:套期损益

282772.96

借:套期损益

282772.96

贷:被套期项目――预期交易

282772.96

借:原材料――钢材11550000

贷:银行存款

11550000

借:银行存款

1083743.84

贷:套期工具――期货合同

1083743.84

借:被套期项目――预期交易

1083743.84

贷:原材料――钢材1083743.84

第2篇

关键词:企业 会计成本核算 问题 对策

企业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支出,企业成本核算指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的货币计量。完善的企业成本核算可以促进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和重组,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并且对企业成本实行全面控制,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透明化和合理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现阶段,中国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企业带来巨大挑战,中国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管理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不规范

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统一的核算规范,核算方法具有随意性。品种法和分批法是两个重要的成本核算方法,大部分企业选用品种法,对于分批发则缺少应用。许多企业在选择核算方法时,没有在充分了解企业的自身财务状况和企业会计制度的性质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导致成本核算方式与企业发展不适应,导致许多数据口径不统一,数据无法重复使用,成本核算较为混乱,在中小企业这种现象尤为严重。其次,核算主体单一。大多数企业以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为主,而预算会计的成本核算存在许多缺陷,如:成本核算主体单一、核算内容难以落实、资金需求大、缺乏责任制等,导致企业成本核算的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消耗支出缺乏重视,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1.2企业成本核算内容不全面

内容缺乏完整性与合理性,企业成本核算内容比较繁多,核算工作量大,因此 成本核算内容片面化、核算信息不完整的现象十分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忽视对知识资产、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目前是知识化时代,知识资源与信息资源等无形资产愈发重要。但在有的企业单位,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消耗,没有将其作为成本构成项目,而是计入管理费用项目。(2)企业核算人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成本核算工作的复杂性和庞大性,对人工成本核算的范围缺乏正确的判断。人工成本核算的范围主要是一线的工作人员,将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研发人员等排除在外,导致人工资本消耗信息的不完整。(3)企业成本核算主要注重产品生产制造工程的消耗,忽视产品产前和产后的成本核算。(4)企业核算人员将重点放在企业内部消耗的成本核算,对环保支出等费用核算忽视。

1.3企业成本核算观念的落后

目前,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财务人员严重缺乏成本效益的观念和成本控制观念。许多企业为了获取最大化经济效益,一味地扩大生产规模,注重生产产品的销售额,忽视对企业产品的成本控制,导致企业成本支出增加以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2改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措施

2.1规范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水平的基础,企业需要不断规范成本核算方式。首先,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以及定额法等,企业应该充分全面的了解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企业财务核算的特征,对企业的生产产品的流程和特点进行分析,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另外,由于成本核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企业需要对多种成本核算综合利用或者重新组合再使用。其次,不断创新新的核算方法。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企业的管理方式要紧跟时代步伐。企业应该在其原有成本核算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企业成本核算更科学化、先进化。再次,企业需要做好固定资产、存货、采购材料的成本的核算工作,将企业独特的特点与企业相关的财务法规相结合,制定出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2.2 确保核算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在进行企业成本核算时,要保证成本核算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第一,企业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将无形资产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类,采用多种核算方式,将无形资产的成本计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同时,企业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知识资源的特殊性,在知识资源消耗时,使用科学的核算方式,对其进行弹性摊销期限的设定。第二,有些企业在核算时忽视了环境成本核算,在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时候应当将环境成本列入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加强对环境保护成本的核算。

2.3 树立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观念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树立先进的成本核算观念,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水平。首先,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大力宣传成本核算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文件,提高企业核算人员的成本意识和法律意识。其次,树立全面观念,从整体把握企业的成本核算,增强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表示企业的成本核算是企业所有生产环节成本的综合,是对各个环节成本的有机结合,形成对经营决策的有力支持。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就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效率。而成本会计核算是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企业应该加大对成本核算的重视,全面深刻地分析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完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水平。所以,企业需要规范企业成本核算方法,采用适合企业发展的核算方式。保障成本核算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减少错误和遗漏的成本项目。树立先进的成本核算管理观念,提高企业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下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祁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6(13)

第3篇

关键词: 电算化;会计;核算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会计信息系统是由若干个信息子系统( 会计软件模块) 组成,这些子系统包括: 账务处理模块、报表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材料核算模块、往来账核算模块、销售核算模块等。会计电算化就是在会计工作中以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方式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并部分代替人工对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预测以至决策。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融系统论、会计学、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电算会计方法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的,是它的发展和提高,在电算化环境下,还需要解决很多新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以便熟练地把握电算化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建立账套的电算会计方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 一般采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建立自己的系统, 这样, 不同会计主体在核算上的差异、不同会计对象适用的具体会计方法必需通过软件的 “选项”来加以区别和明确。在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始, 第一件事就是要在系统中建立当前会计主体独立使用的一套核算数据, 并明确有关事项以适应当前会计主体的核算要求。这就是 “建立账套”。建立账套时一般至少要明确下列事项: ①账套编号。为便于计算机的数据处理, 以区别不同的账套或据以命名并建立相应的文件夹、数据文件名或数据库名称等。②账套名称。一般为核算单位名称。③会计主管。电算化系统主管的姓名, 以便进行全面的操作授权。④起始会计期间。在电算化系统中进行会计核算的开始期间。⑤具体核算方法或计算方法的选用。如会计科目编码规则、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会计凭证分类方法等。⑥选择所属行业以预置会计科目。以上在电算化系统中称之为账套参数。建立账套完成后, 就具备了在电算化系统中开展会计核算的物质基础。

二、“初始设置”的电算化会计方法

初始设置是会计软件中建立账套后必需首先完成的,并且只有正确完成了初始设置,才能进行以后的操作。其中较典型的方式是输入初始余额后要进行试算平衡,初始余额平衡后,正式启用账套。启用账套后即进入日常业务处理阶段,不能再行修改初始余额。

初始设置中的操作人员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和输入初始余额都需要采用具体的方法来实现。其效果的好坏对会计核算的大部分内容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系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系统设计水平的集中体现。在应用中,初始设置工作应尽可能做到准确、恰当、周到、细致,才能取得更好的会计核算质量。

三、凭证输入、审核、登记账簿

凭证输入和登记账簿这样的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仍然是会计电算化系统业务处理的核心。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形式上的主要差别是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有严格区分的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并有特定固定格式的凭证和账册,在电算化会计下凭证、账簿是以数据库文件的形式保存,数据库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当需要输出凭证和账簿时,计算机自动从数据库中依次按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挑选,形成凭证和账簿。这就决定了“填制凭证”与“登记账簿”这些方法的直接对象有着明显的区别。①会计分录中的会计科目必须在设置的会计科目表中已经存在,借贷方金额必须相等才能保存,事先要确定借方或贷方必有或必无科目、非法对应科目等。②会计电算化下为避免填制凭证出现差错,在操作功能上分为“填制”、“修改”、“删除”等步骤,以进行正确性控制。③凭证填好后同样需要审核,此功能通常由非凭证输入人员完成以起到牵制作用。④登记账簿: 手工条件下,记账指明细账、日记账、总账由不同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分别在不同的账册上加以记录。这种重复而繁琐的抄抄写写造成会计工作周期长,速度慢,效率低。电算化后,记账仅是一个数据处理过程,记账过程由计算机在短时间里自动完成,无需人工干预,记账只是凭证数据的确认过程,而不是抄写或复制过程。通过记账这一数据处理步骤,使被审核过的记账凭证成为正式会计档案,记账后的凭证不得修改,记账的同时,对科目的发生额进行汇总,更新科目余额、发生额。⑤自动转账分录: 是由系统自动生成转账凭证的方法,对于常用的记账凭证以及在凭证输入时某些频繁出现的记账凭证如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按月上交税金、按月发放工资、月底结转管理费用到本年利润账户等,凭证的摘要、借贷方科目金额的来源或计算方法,预先存入微机由计算机自动调入,免去操作的烦琐。“自动转账”一旦完成定义,即可在不同会计期间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四、会计电算化会计报表编制

会计报表是会计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会计软件中通常都预置了通用会计报表。在会计核算软件中,编制会计报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设计阶段,有两方面的设计任务,一是会计报表格式设计,报表通常由表标题、表头、表体、表尾四部分组成,其中表体的设置是关键所在。二是数据来源定义。表体中有两类数据,一类是固定的表项目,另一类是变动的数值性数据。数值性数据须设置取数公式,数据从账簿、其他报表中取得,随账簿中的数据变化而变化。取数公式的格式在不同的会计软件产品中各不相同,必须参考会计软件所属的用户操作手册。第二步是使用阶段,在一定会计期间,可自动从系统中取数值生成当期会计报表。设计完成的会计报表可以重复使用。电算化下会计报表的生成快速准确,同时还可以进行正确性检验和审核。会计报表之间随时可以横向或纵向的汇总或比较分析。除通用会计报表外,单位需要的其他报表,用户自已根据需要完成设置。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和要求,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更有力地指导会计电算化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郭杰. 论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2] 张亮.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19)

[3] 李珂. 浅谈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核算方法[J]. 商业会计. 2008(S1)

第4篇

一、水利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现存的问题分析

(一)会计信息传递滞后,会计核算不规范水利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多在异地开展,原始凭证、财务票据等的收集和传递缓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材料采购赊欠时有发生,未能及时开具发票等,导致会计核算工作相对滞后。此外,会计核算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原始单据的经济用途标注不清晰,成本在多个项目之间胡乱归集;个别项目完工多年却不进行价款结算,也无人催收工程款项,最终变为呆账或坏账;因不及时办理结算手续,使得大量已付款在预付账款科目长期挂账,导致结余资金虚假。(二)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不够准确一般而言,水利施工企业的合同收入应按照建造合同准则要求,采用项目完工百分比法来确定,这与原收入核算方法明显不同,加上部分企业不完全具备新核算方法的适用条件,导致完工百分比法的实际运用受到阻力,影响准则实施效果。此外,会计人员在计算工程完工进度时,未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他们对计算方法的理解不透彻,加上计算过程中数据的收集相对困难,往往会缩减数据收集范围,简化收集方法,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三)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会计控制薄弱一是企业未能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的规定,会计人员一人多岗问题突出,无法实现岗位间相互制约的目的,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二是水利施工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弱化,没有定期对会计核算相关信息进行审计,也没有考察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因而无法对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等进行合理评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高。三是企业预算控制作用不强,预算编制过程中,业务部门与财会部门配合不紧密,使得会计核算信息准确性不高,预算控制失效。

二、水利施工企业加强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要重视会计核算,转变管理观念水利施工企业管理层应清晰地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把握会计核算对象和范围,明确会计核算目标,切实落实成本控制的措施。要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等会计核算制度,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财会人员要充分了解工程项目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及复杂性,掌握并准确记录会计核算内容,做好工作人员的施工材料进出库记录,以及机械设备维护、修理,施工材料的验收、清查,人员出勤状况等的记录和统计,旨在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确保会计核算制度的有效执行。(二)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在规范会计核算方法上,要做好相关核算账户、科目的设置,并明确其核算内容。对于施工项目的收入、支出,应在工程竣工结算验收交付使用后进行核销。对于成本费用的分摊,要按具体工程项目进行归集。对于不同的项目,其往来账户要分别列示,并设置相应的备查账簿。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就必须明确会计核算主体,明晰权责,促使会计工作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要不断规范会计核算操作及流程,避免人为的干预,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会计信息的实时共享。(三)会计人员应严格执行新建造合同准则新建造合同准则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企业应积极主动地推行新建造合同准则,成立执行委员会并明确职责,规范会计核算流程,从建造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会计报表准确性等方面逐一落实规范的管理程序。要规范建造合同的签订,降低合同风险,对合同收入等实施动态管理,提高对成本的预测与控制能力,做好成本预算编制。收集和整理施工合同等基础资料,在认真分析研究、平衡试算后,编制成本预算并及时上报,以确保准则的有效执行。(四)完善水利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优化会计核算内部环境,完善内控体系。通过实施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凭证、账簿、报告等的处理程序,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同时,要严格执行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做好预算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内控制度的建立应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等,将各项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确保内控的有效性。另外,企业应定期评价内控的执行情况,将内控措施渗透到企业各个层级,每项经济活动都要以内控制度为基础,任何人不得置身于制度之外。

作者:杨冬梅 单位: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

第5篇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合理地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不仅可以为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保持企业可持续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研究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对企业实行全成本会计核算的意义以及方法进行了探讨。

 

1、全成本会计核算概述

 

企业的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两个既统一又独立的部分,成本核算中的大多数数据来自于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为成本核算服务。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是对企业各项支出的费用进行管理与控制,节约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是其主要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支出费用控制不严格、核算观念与方法落后、核算范围小、内容不全面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对企业成本的合理核算与控制,会造成“虚假的繁荣”[1]。

 

全成本会计核算就是要对企业运营中的成本、消耗、费用等成本项目进行会计归集,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等方法进行实时控制与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经济指标,科学制定材料消耗、工资比例以及费用标准等项目,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2]。

 

2、全成本会计核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通过成本的核算,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企业各种成本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了解各项成本的来源与去向,可以为企业进行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与参考,从而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规范企业管理的流程

 

建立全成本核算的制度,可以掌握整个企业的总体运营状况,也可以了解各个部门的成本状况,还可以反映人员工资、福利等管理费用的成本状况,从而将财务管理上升到经济管理的高度,详细深入到经营管理的每个层次、每个方面,细分经济管理。

 

2.3完善目标成本管理

 

在实施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成本核算的数据实现“目标成本”的管理,让每个员工参与到管理中,把确定的成本目标变成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这种内在激励的机制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将目标成本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实时分析企业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定期考核目标成本,各部门会根据成本管理的指标,结合自身的工作量以及费用,将指标落实到人[3]。

 

3、企业实行全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与方法

 

3.1 全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

 

企业实行全成本会计核算从内容上包括:(1)劳务费:主要是指员工的工资、福利、奖金以及补贴等支出成本;(2)办公经费:主要指企业的办公费、差旅费、公杂费、邮电费等日常支出的成本;(3)固定资产费:主要指企业运营所需的办公场所、工厂、家具等设施所需的支出成本;(4)运营费:主要指企业的广告费、营销费等维护企业运营所需的一些固定支出。(5)生产费:主要指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所需的材料费、耗材费等成本;(6)研发费:主要指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产生的一些科研费用;(7)其他费用:一些突发状况等所产生的费用。

 

企业实行全成本会计核算从范围上包括:(1)企业总体成本的核算;(2)各部门的成本核算;(3)企业班组的成本核算等。

 

企业全成本会计核算是一项繁杂的工程,涉及到的人员与部门诸多,因此,在推行全成本会计核算时要采取合适的方法。

 

3.2 全成本会计核算的方法

 

确立全成本核算的对象是进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与前提,企业实行全成本核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可以根据核算的范围划分为企业整体全成本会计核算、企业部门全成本会计核算、班组全成本会计核算。全成本会计核算划分的越详细,核算出来的成本就越准确,越有利于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4]。因此,在推行全成本会计核算时可以采用两级核算方法,一是企业整体级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二是部门级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1)企业整体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企业整体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是针对企业整体运营过程中所需的一些费用进行核算[5],如企业在办公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支出以及费用。通过整体的核算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办公活动的财务状况,准确地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

 

(2)部门级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部门级的全成本会计核算是指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班组成员为核算对象,对各个部门的收支情况进行统计与核算。通过对各个部门的成本进行核算,可以摸清企业各个部门的成本状况,为考评各个部门的绩效提供依据。企业各个部门的活动情况是由部门内的工作人员进行的,因此,企业部门以及人员是控制企业办公成本的第一道关口与防线[6]。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部门的效益,因此,要实现整个企业的全成本核算,必须将成本核算的对象落实到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个职工,激发他们的热情与斗志,为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为实现企业的全成本会计核算贡献自身的力量。

 

4、结论

 

全成本会计核算是企业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新的成本核算的方法,当前在企业中的推行力度还远远不够。它将企业的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结合起来,共同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财务管理进行分析与控制,需要企业在这方面不断进行研究,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6篇

关键词:增值税 会计核算 问题 措施

增值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提供或者销售货物和服务的单位及个人,根据其实现的增值额收缴的税种。增值税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而也是企业缴纳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是在1993年税制改革基础上,于2008年修订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新的增值税税制的实施标志着中国增值税由原来的生产型消费税正式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消费型增值税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成本,尤其是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大的企业。然而,这一新的增值税制在会计核算方法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

一、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概况

当前,我国增值税为价外税,采用的是税款抵扣的办法,即增值税销项税额减去增值税进项税额。其中,进项税是企业购买原材料或机器设备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销项税是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根据销售价格乘以固定税率计算出的税款,也是包含在商品价格中由企业代为向消费者征收的税款。此外,我国还根据企业经营规模以及会计核算体系是否健全,将纳税人分成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者增值税税率存在较大差别,前者17%的标准税率远高于后者的3%。

二、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分析我国当前实行的增值税制,不难发现,新的增值税制改革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生产。这点主要体现为企业购置生产型固定资产时所支付的增值税款可以作为进项税额加以抵扣,从而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税负。诚然,新的增值税制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增值税的会计核算方法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有要求原则,即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明晰性、重要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及时性。当前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其中的可比性、明晰性和及时性原则,具体如下:

首先,对于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企业纳税主体性质的差异可能使得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具体而言,一般纳税人只有进项税额不可抵扣时,才将其纳入成本;而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则全部纳入成本。

其次,增值税会计科目设置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会计信息不便于理解,从而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明晰性原则。这点主要体现为期末应交增值税科目余额难以用现实来解释。

第三,由于进项税额的扣税存在一定的条件,即“付款扣税”和“货到扣税”,然而,自获得商品发票到满足扣税条件之间往往存在一定时间差,从而导致这些企业的会计核算通常难以满足及时性这一原则。

(二)有悖于权责发生制这一会计基础

会计核算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现行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并未完全满足这一要求。其中,销项税的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对于用以抵扣的进项税则存在两种不同情形。商业企业以“付款扣税”为扣税条件,实质上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而工业企业以“货到扣税”为扣税条件时则不符合任何一种机制。此外,鉴于进项税的核算不是基于权责发生制,则每期销项税抵扣掉的进项税可能并不是当期实际支付的进项税,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无法真实、正确反应企业当期所缴纳增值税的情况。

(三)难以真实反应企业经营状况

增值税作为价外税实质上通过流通过程最终转嫁给了消费者,而对企业的费用、收入以及利润不存在任何影响。然而,增值税在核算过程中首先违背了历史价格的原则。并且会计科目的设置也导致应交增值税余额实质上是一种资产或者负债,但不应在实务中作为相关负债或资产的抵减项目,而应当在企业期末资产负债表中列出来以真实反应其经营状况。

三、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

鉴于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存在上述问题,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首先,应当完善会计科目。建议根据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模式,增设增值税这一二级科目作为费用科目,并将其余额转入当年利润。增值税借方余额表示本期增值税费用的增加,如可抵进项税的转出;贷方余额则表示本期增值税费用的减少,如出口退税。此外,针对进项税必须达到一定条件才能加以抵扣这一问题,建议增设待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这一二级科目用以核算当期税法规定的进项税与实际上可抵扣进项税之间的差额。其中,借方表示当期已经取得发票的进项税额,贷方表示依据税法支付的进项税额,贷方余额则代表待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其次,应当从增值税会计核算的整体角度出发,进一步统一、细化增值税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和体系。第一,应当加强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管理,明确要求对增值税的缴纳和抵扣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并真实反应到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中以满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第二,对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进项税额的抵扣条件应当统一为付款扣税。第三,应当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能力,确保紧跟国家增值税法的改革步伐,准确核算增值税相关税额。

参考文献:

[1]赵正强. 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2]吴松卿. 浅谈增值税税制改革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 2010(8)

第7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职工;薪酬核算

2014年7月1日,上市公司开始实行新的会计准则,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按照受益对象来对职工的薪酬全面核算并将其纳入成本之中。这种核算方法对旧会计准则进行了一定修补。

1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的定义

职工薪酬,指的是企业为了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所给予的各种形式的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的福利。在新会计准则下,职工的薪酬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短期薪酬

短期薪酬是指企业在职工提供相关服务的年度报告结束后十二个月内需要全部予以支付的职工薪酬,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除外。其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个、“五险一金”、以及职工教育经费等等。

1.2 离职后福利

当职工退休或者同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之后,企业为其所提供的各种新形式的福利。

1.3 辞退福利

企业由于内在或外在原因在职工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前单方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对于职工自愿辞职或接受裁减所给予工资经济上的补偿。

1.4 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指除了上述薪酬和福利之外的所有职工薪酬,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和长期林润分享计划等等。

2 新旧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对比

在旧的会计准则中,企业原来对员工薪酬的核算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的。新的会计准则相对于旧的会计准则方面对于职工薪酬核算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企业职工定义范围上,新准则定义范围更加宽泛

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职工定义不仅包含普通意义上的企业职工,包括经由企业直接任命的员工(董事会或监事会成员)与全职、临时职工和兼职员工,也包括了为企业提供类似员工服务但并未签订正式合同的人员,定义范围更加宽泛。

2.2 新准则下的企业职工的薪酬核算内容增加了更多内涵

新会计准则中对职工薪酬核算的规定在旧准则的核算内容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新的会计核算准则下相对于旧的会计准则的核算内容由主要针对在职和离职后的职工提供薪酬增加到了对职工本人和其子女、配偶以及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和以商业保险形式所提供的保险待遇等内容,放宽了范围。同时,新会计准则也对职工的薪酬内涵进行了新的扩充,不仅含有原有的工资、津贴、奖金和津贴,同时也增加了非货币性的福利,将以前员工在福利费和期间费用中的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费也纳入其中,带薪休假和辞退利的薪酬处理内涵也被添至其中,引入了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比如包括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福利、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

2.3 新会计准则增加了企业关于披露职工薪酬相关信息的要求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应当将职工的薪酬信息披露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在报表附注中,需要对职工薪酬进行披露的信息有:职工应得工资以及企业最后应当付给员工的工资信息;企业需要为员工缴纳的住房公积金信息等,新增了与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相关的披露信息。新会计准则中这样的要求为员工进行薪酬计算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根据。

2.4 新会计准则下对企业中薪酬会计科目进行了全面归纳统一

新会计准则相对于旧会计准则来说,对“应付职工薪酬”为薪酬的总账目进行了统一设置,全部员工的薪酬科目将通过一级科目“应付职工薪酬”来核算,取消了通过“应付福利费”、及“其他应付款”等科目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同时,根据一级科目下职工的薪酬范围来进行二级题目的设置,再根据其中的具体要求进行第三科目的设置明细科目。企业所有应付职工的薪酬,包括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经济赔偿和非货币性的福利等,在新会计准则下都统一由新准则下的“应付职工薪酬”来核算。这样与就会计准则一比,新会计准则的核算方法更加的明确和统一[2]。新准则中对于员工的非货币利的计量方式发生了变化,统一进行公允值计量,一旦公允值计量不可行时,则采用成本计量。同时,对带薪缺勤和利润分享计划加进行了整合。

3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核算方法

3.1 实务核算方法

职工的薪酬按其服务的部门和用途来进行分配,同时也根据服务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新会计准则下,职工的薪酬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期间被确认为企业自身的负债,根据职工的分工的不同而再决定将其工资计入当期的费用还是资产的成本。比如,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酬被划为“制造费用”等的范畴;生产部门工作的职工薪酬记为计入存货成本,记为“劳务成本”;员工在在建工程服务的,其薪酬记“在建工程”,计入建造的固定资产成本中;而服务于生产及在建工程以外工作的其他职工薪酬,则计入企业的当期费用。同时,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在新会计准则中有着明确的核算方法,分配需要按职工所服务的部门来进行。所有的企业统一将“应付职工薪酬”记为一级科目,并根据具体情况而选择一级目录下的二级目录和三级目录。

3.2 计提随资费用的核算方法

新会计准则规定中首次提出“离职后福利”这一概念,对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加以区分,对离职后员工的福利会计处理进行了全面规范,要求企业在会计期间根据当期的工资总数为基数,员工的各项随资费用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职工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等等,按一定比例来进行提取。在企业会计期间,职工的这些随资费用均被企业认定为负债类,同时,根据员工服务对象和其所处部门来分配。对其中不能明确确定其工作服务对象的,计入当期损益,以“其他职工的薪酬”进行核算。

3.3 福利费用核算方法

新的会计准则统一了职工福利的会计和核算方法。企业所提取的职工福利费,在新会计准则规定下需按一定比例提取,同样的,要根据支公司所处的部门和其所服务的对象进行分类核算,最终确认为负债类,计入相应部门的成本、资产之中。对于那些归类不明的,计入当期费用。企业应当利用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和补充医疗保险费用来对职工福利负债的余额进行冲减[3]。

4 薪酬核算更适合的企业类型

相对来说,新的会计准则下的薪酬核算对与国外有密切业务往来的企业有更大影响。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中关于职工薪酬核算的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借鉴,使得我国与国际计算准则的差距变小,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障碍进而也减少,从而为企业进行海外融资和进行国际业务的拓展拓宽了道路。

5 结语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企业正确核算成本、资产和当期费用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信息,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对企业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应当进行的各类项目进行了披露,从而保障了职工利益,提升了新会计准则下的现代企业职工薪酬核算水平。

参考文献:

[1]韩文珍.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职工薪酬的核算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3,6:282.

第8篇

【关键词】会计成本核算;问题;解决办法

在知识经济时展的同时,企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及管理优势占据主导地位的新型企业数量逐渐上升,这部分企业中小型企业占有较高比例。而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资金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大会受到一定限制,企业内部的会计财务制度不够完善及健全,不能形成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因此这部分企业的会计工作基础性普遍不够,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缺乏理论依据,会计成本核算问题时常发生。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

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为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讲意义重大。会计成本核算可以优化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结构,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从宏观上来说就是企业的财政管理问题,该问题不仅涉及到企业的资金运行方面,更关系着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现阶段对发展各个领域的经济性企业有着较为全面的要求,企业应当以社会利益为第一基本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需求,因此企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应将社会资源做到合理分配,并将产出价值贡献于社会大群体中,从而促进社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企业若想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率,必须在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对资源用量进行严格控制,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频率,保证企业生产成本在合理范围内,因此会计成本核算的职能优势及重要作用就得以显示。只有将成本核算重视起来,才能保证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这就极大的避免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问题的发生。会计成本核算可以有效的控制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使得企业运营成本得到较好管理,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运行风险,使企业结构得以稳固提高。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所在

在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企业将会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但是由于企业管理水平及管理意识的差异性,部分企业并不能形成较高的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知,因此这部分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通常只对主营业务比较关心,导致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较大漏洞,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一系列问题随之发生。

1.企业费用审核力度不够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实质上就是对资金运行合理性及合法性的核算及监督,而企业设置的会计的职能权限是对工程资金的管理,预算是这部分会计的最主要职能体现,但是工程中期的资金运行管理就不再属于会计的核算范畴了。这种现象将会直接引起核算的间断性及缺失性,因为在进行核算时工程施工中期的费用支出没有明确的款项确认,这就使得资金控制难以达到应有标准。一旦企业的费用支出不能得到明确记录,只是以后期呈现的票据为依据进行成本核算,将会出现一定的成本核算问题,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验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样会受到一定影响。会计的最基本职能就是核算与监督,其监督职能的作用就体现在对财政收支过程的有效管理及监督。企业会计人员如果不重视监督工作在企业资金运行的作用发挥,将会造成生产成本大量不合理流失问题的发生。

2.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式过于传统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够与时俱进与企业及会计人员本身都有直接关系。一方面会计人员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上下的功夫不够到位。在新型的社会发展环境下,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将所有时间及精力都花费在工作中,在空闲时通常都会选择休闲娱乐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因此对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只是以过去的经验为工作标准,不能够与时俱进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及掌握,这就使得这部分会计人员专业性的发挥受到限制,这对日后发展及专业能力的提高都存在较为不利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再教育水平不够,使其在进行会计工作时不能对全球会计准则的要求及变化实时进行技能调整,会计工作主体存在滞后性。

会计人员在日积月累的实际工作中只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及企业,并不会在此过程中提高会计专业水平,这就使得这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性的发挥与实际情况相互分离。企业由于对处于变化中的会计核算内容的关注度较少,就更不会对会计人员的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及时培训。总体来说,企业对会计人员丰富新知识的培训力度不够,会计人员专业性的停滞不前,这两方面共同导致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的落后性,而这种核算方法是与时展严重不符的,因此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将会难以把控,而会计核算效率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受到相应限制,从而使得企业各项业务的有序开展受到较大影响。

3.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监督管理水平不高

会计部门掌握着企业的财政大权,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及资金往来情况进行资金及账务管理,因此企业对这一部门的重视度可想而知。一旦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难以满足企业运行实际,将会直接导致企业资金的不合理流失。因此,企业不但需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及思想道德水平,更应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如果企业疏于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及管理,将会使会计工作过于粗放,在进行款项的支出时通常会缺乏实际考量,导致企业资金的外流问题频发。

三、解决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办法

1.加强对会计成本核算的审核管理

企业提高会计审核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放宽对会计部门的监督审核职权,使会计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有效的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在进行审核环节,会计人员需要对申请款项的资料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拨款凭证的真实性。同时会计人员需要秉着为企业负责的态度,进入市场对材料进行价格记录,确保材料凭证的实时更新,确保单据的审核与实际情况不出现任何偏差,使核算数据的可靠性。

企业资金的支出管理是尤为重要的,只有从源头上避免浪费问题的发生,才能有效的控制企业成本,使企业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及利用,并保证其作用能够体现在企业的发展实际中。在企业资金运行状况良好的前提下,企业下属公司的运行管理也就会更加及时有效,以便于更好的配合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会计成本核算审核水平的提高可以较好的控制资源的浪费问题,从而使企业成本得到有效管理,企业的经济实力就会得到一定提高,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就会使得企业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占有水平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2.提高会计成本核算水平

企业在更新会计成本的核算方法方面,首先要引进优秀的核算方法,并借鉴其它企业的有效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学习其中有用的部分,并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系统的借鉴。企业还要在对会计人员的培养方面多下工夫,保证能够及时关注国际间更新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及时为会计人员提供进修的机会,使其能够快速的更新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将企业间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更新。在对于会计人员的招聘当中,企业也要招聘专业素质过硬的员工,在其思想方面要懂得与时俱进,具有新精神和学习精神,聘请这样的员工来到企业不仅能够使企业间的会计知识随时得到进步,还能带动企业学习的正风气。

3.完善会计成本核算的监督体系

在建立会计成本核算体系的监督部门的过程中,企业要对会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养,为其树立其严格的监督意识,在其工作当中也应该鼓励其用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处理各项监督问题。企业当中无论是谁进行了不该有的铺张浪费现象,浪费了企业的各项资源,从而造成企业的成本上升,会计监督人员都应该对其予以惩罚和批评。健全的会计成本核算监督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避免浪费,从而守住企业的各种资源,将其运用到企业需要资金的地方,能够帮助企业减少资金缺乏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冯俐.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财经纵横,2013(18).

第9篇

一、统计分析

(一)会计政策变更项目分析

这里的会计政策变更项目指的是上市公司具体变更的对象,即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项目。比如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核算方法或者坏账准备核算方法。2001年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项目主要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准备及其他准备核算方法、开办费核算方法、住房周转金核算方法、长期投资亏损确认核算方法、债务重组收益核算方法等。其中将三大准备项目(包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在建工程减值准备项目及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但不包括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项目、存货跌价准备项目、银行呆账坏账准备金项目及坏账准备项目)变更统计数合计起来,得到2001年所有上市公司样本中对各项准备核算方法进行变更的共有108项,共占2001年所有变更项目数的59.67%。2001年众多上市公司对各项准备的核算方法进行变更,是借着《企业会计制度》的与施行这一时机进行的。2002年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最频繁的项目是对未使用的、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进行变更,即按照修订后的《固定资产准则》对这些闲置不用固定资产由原来的不提取折旧改为同其他正常固定资产一样提取折旧,属于政策性变更。这个项目的政策变更达到了112项,占56.28%的比重。接下来比重比较大的变更项目是各种资产的期末计价(资产减值准备政策)项目,包括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八项计提准备资产中的7项资产期末计价,共达到了41项,比重达到了20.6%。这里大部分资产计价政策变更是因为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而对一些资产由期末不计提减值准备改为期末计提减值准备。这里资产期末计价政策变更同样都属于政策性变更。2003年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主要变更项目为股利核算项目及长期股权投资贷方差额核算,前者有186项,达到65.96%,后者有55项,占19.50%,二者合计共有241项,占总变更项目数量的85.46%。

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各年进行会计政策变更,主要变更项目是根据当年新的会计准则、制度等法规而进行的变更。除此之外,各种资产期末计价的核算方法是上市公司较为经常变更的会计政策项目。

(二)会计政策变更原因分析

2001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以政策性变更为主,大部分政策性变更都是因为《企业会计制度》的施行而进行的,理由很充分。少部分政策性变更对变更理由的说明不够确切。而5项自愿性政策变更均没有明确给出变更理由。2002年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有122项(61.31%)是因为固定资产准则施行而进行的,包括上面的固定资产期末计价、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核算、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及固定资产后续改良支出等核算方法的变更。51项变更是因为改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或因为其他制度准则规定而进行的。2003年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有188项政策变更是依据修订之后的《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而进行的,占全部变更项目的66.67%,这些变更项目是股利政策变更(186项)及应收股利核算政策变更(2项),两项变更都是政策性变更。变更理由排在第二位的是财会[2003]10号“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的规定。共有70项政策变更依据此项规定,占了24.82%,变更的项目主要就是长期股权投资贷方差额核算方法及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核算等的变更。还有5项政策性变更是依据其他会计制度、准则或者财政部规定等而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定比重的政策变更主要为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根据股东大会决议、根据董事会决议等的说明,诸如此类的理由说明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并不能让信息使用者了解到变更的真正原因。这类变更随意性较强,对于变更理由的披露是不完善的。

综合以上的分析发现,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90%左右都是当国家出台新的制度规定的时候而对相关项目进行变更,即以政策性变更为主。自愿性政策变更项目非常少,且很少上市公司能够对自愿性变更给出明确的原因。

(三)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分析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有两种: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在选择处理方法上面,可以理解为追溯调整优先。

上市公司对于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较多,即多数变更对期初盈余进行了调整,但是存在着各上市公司对于同一项变更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现象。对于原材料发出计价、所得税核算及关联交易处理方法的会计政策变更,报表阅读者能够想到公司会因为成本结转、收入费用配比、计算复杂等原因而无法计算出累积影响数,对政策变更无法进行追溯调整,而只能采用未来适用法。但是对于其他的一些会计政策变更,比如固定资产准备核算方法及开办费摊销方法的变更,按照规定上市公司应该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但是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对此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进行处理。

(四)会计政策变更对盈余影响分析

准则及制度规定上市公司需要附注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采用追溯调整法时,计算出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会计政策变更对本期以及比较会计报表所列其他各期净损益的影响金额;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期初留存收益的调整金额;当不能追溯调整时,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包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以及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金额。根据此规定,在对样本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变更盈余影响分析中,主要观察以下指标: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变更对期初留存受益的影响),变更对前期的影响数,变更对当年度的影响数。

2003年上市公司进行的追溯调整中,主要是股利核算,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披露变更对盈余的影响。剔除股利核算变更项目之外,所得数据不够充分,无法合理分析变更影响,所以这里不考虑2003年的情况。另外,由于上市公司对采用未来使用法进行处理的政策变更的披露非常笼统,很少有披露政策变更对当期利润及未来利润影响的,所以这里不考虑未来适用法处理的政策变更。对2001年、2002年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的会计政策变更对盈余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变更以追溯调减期初盈余为主。上市公司藉着新制度、新准则施行的机会,将以前虚存的利润调减,或者将可能会发生的亏损追溯调整到以前年度,为当年或者以后年度积蓄利润。例如2001年,人多数上市公司对资产减值准备政策进行了变更,其中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核算方法的62项变更中,有58项追溯调减期初留存收益,2002年资产减值准备核算方法变更也是如此。其他准备核算方法的变更也是追溯调减项目数大于追溯调增项目数。而在共38项披露对当期利润影响的变更中,有20项变更使当期利润上升,仅有两项使当期利润下降。我国上市公司充分利用了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既挤掉了资产中的水分,又不影响当年利润,一举两得。这也是上市公司政策制订者在制定各项政策时,为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同时将各项契约成本降到最低而采取的方法。其中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新《企业会计制度》施行,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大幅度追溯补提各项准备,一举将以前的资产虚值冲掉。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的变更成为许多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工具。

(五)滥用会计政策变更分析

2001年、2002年、2003年样本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中分别有6项、17项、9项变更并不适合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及披露。主要表现形式为:上市公司将估计变更作为政策变更来处理,以将亏损转移到前期。有两项本来是对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补提(原已计提),不属于《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追溯补提的四项准备之内,应该作为会计差错更正来处理。另外,某些公司将合并范围变化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合并范围的变化不等于是合并政策的变更,合并范围在合并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变化不能混同为合并政策的变更,不能作为会计政策变更来披露。

上市公司将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业务按照会计政策变更来处理,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因为判断失误而无意造成的,另外一些可能是有意安排的。例如提高坏账计提比例的变更,如果按照会计估计变更来处理,会使变更当期利润减少,而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只是追溯调减前期利润,本期利润就不会大幅度减少。这类滥用会计政策变更出自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还有一些本应该是按照差错更正处理,比如对前期少提费用而追溯补提的变更,同样是追溯调整,却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这可能是上市公司对会计差错更正有厌恶感,在心理上认为会计政策变更比会计差错更正更容易接受的原因。总之,滥用会计政策变更行为说明了公司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随意性和会计行为的不规范性。

二、结论及建议

(一)对三年间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分析的结论

1.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的政策时机性很强,以政策性变更为主。

2.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项目各年之间差异较大,但是有关资产期末计价方法的变更在三年中均比较频繁地发生。上市公司各年会计政策变更以政策性变更为主,各年变更项目因各年不同的新制度、准则等规定的出台实施而差异较大。但是剔除每一年主要的政策性变更项目后,可以发现,三年中对资产期末计价方法的变更较多地出现过。前文已经论述,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盈亏在各年之间进行转移的行为较多,所以,上市公司资产期末计价方法的变更应该值得重点关注。

3.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对盈余有一定的影响。上市公司可能会借政策变更之机进行盈余管理,但要受国家会计制度、准则等会计规定制约。

4. 某些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的选择不合规定。不同上市公司在同一年度对相同的内容进行会计政策变更,采用的处理方法不同,如有的采用追溯调整法,有的采用未来适用法,并且不能得知采用未来适用法而不采用追溯调整法的原因。这种对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选择混乱的原因和国家出台新的会计规则时没有或者延迟规定公司对新规则具体的衔接办法是相关的。

5. 上市公司存在着滥用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这类情况虽然很少,但反映了上市公司对制度、准则理解错误,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其中某些有目的的滥用,会给信息使用者或监管者造成干扰,性质显得特别严重。

6. 上市公司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尤其是对于自愿性变更披露很不完善。前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因为上市公司对于政策变更披露不完善而不能得到相关信息而无法进行下去。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中对会计政策变更的理由、变更的影响不披露,或者是披露言语含糊,非常不明确,不能让报表阅读者得知关于变更的确切信息。另外,部分公司将政策变更在董事会说明中一带而过,未进行专门披露,或者将政策变更对盈余的影响合并在其他项目中披露,如放在“未分配利润”中,让人无法分辨出变更的影响。

(二)政策建议

1. 规则制订部门在出台新的会计政策时,应尽快出台上市公司施行新规则的衔接制度。在要求上市公司实施新的会计制度时尽量在新会计制度出台的同时,给出衔接新会计制度的办法,尤其是对会计政策变更前后各期的衔接及应该注意之处做出明确规定,以避免如2001年上市公司对减值准备政策滥用等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或者是对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的选择非常混乱的现象,避免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及监管者理解相关内容带来困难。另外,规则制定部门要提前预测、尽早关注新规则实行的经济后果,尽快制定制度实施的相关配套措施,以避免政策的滞后。

2. 严格执行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规定,增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禁止滥用会计政策变更行为。针对上市公司滥用会计政策变更的行为,有必要进一步规范,以使上市公司严格执行制度、准则规定。从广义上来说,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都属于滥用会计政策变更行为,明确提出禁止滥用会计政策变更行为,对于制止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盈余管理有根本的作用。增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有助于上市公司正确处理及披露会计政策变更事项,避免对会计政策变更的错误操作。

第10篇

关键词:化工企业;成本核算;问题;对策

一、成本核算

(一)基本含义

成本核算对促进企业厉行节约、强化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计算企业产品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以实现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

(二)核算目的

对企业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现控制;二是为了补偿。基于核算目的的不同,会计人员在进行成本计算时,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程序及计算对象来实现这两个成本核算的目的。

1.以控制为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化,企业进行生产经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时,由原本按照原定生产程序对成本进行计算向选择一些预计性的成本限度进行监督与控制。传统的以事后控制为主的成本核算向强调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成本计算转变。由此,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会计人员应从成本控制的目的出发,不断探索新的成本计算程序及计算方法来达到控制成本费用的目的。

2.以补偿为目的。以补偿为目的的成本核算主要以生产成本、期间费用为对象。企业所发生的收益性支出,只有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材料支出、费用支出等,才能够计入产品成本;而为管理和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为销售产品发生的产品销售费用等,由于此费用是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产品并无直接的关系,故应计入期间费用。在补偿目的下,费用发生时,会计人员要判定改产品的成本及其费用属于哪一个期间。

为实现以上成本核算的两个目的,成本核算应满足以下要求:首先,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之间的界限。企业应依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正确划分收益性支出及资本性支出之间的界限,来正确计算资产的价值及各期的产品成本及损益;其次,正确划分产品成本及期间费用之间的界限。将产品成本与期间费用之间的界限加以明确化,对于控制企业人为地调节成本、避免获益虚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加强对费用的审核与控制。对于已产生的费用,要认真的审核其是否符合国家各项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各项标准与计划,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品的成本及费用。

二、化工企业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成本核算的内容没有及时的拓宽

在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化工企业在使用落后的工艺及陈旧的设备,主要依靠有形资产的消耗生产产品,这种环境下生产的产品“粗老笨重”,浪费严重,对周围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资源逐渐成为化工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但是,当前化工企业对于知识资源、人才资源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而没有将其计入产品的成本。此外,当前不少企业以破坏生态及浪费资源环境为代价,但是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忽视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环境的治理及保护成本,没有将环境成本纳入成本核算的范围中。

(二)化工企业成本核算轻无形资产,重有形资产

传统工业方式下,无形资产对化工企业的制约性不突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主要依靠物质资料,因此,化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也主要以有形的物质资料为重心,而对于信息、人才等资源,在不纳入企业成本核算的范围中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无形资产的内容与范围越来越广,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诸如人才、信息、科技等无形资产是实现化工企业产品创新重要条件。长期以来,在会计核算中,只是将无形资产的成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费用中进行冲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我国一些化工企业对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仍未登记入账而实现资产化、资本化,致使对产品的成本核算不完整,也造成产权交易过程中产生不拥有的资产流失与低估。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够科学

依据企业发展实际,选用适合企业的核算方法会使企业的成本核算更为准确。就企业而言,产前、产中及产后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传统的成本核算重视产品的生产制造,轻产前预估、及产后评估的环节。当前,我国化工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大大的缩短,停留于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下的成本核算难以为化工企业的发展提供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难以满足成本管理的要求。此外,成本计算的方法简单。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生产由工业经济时代的以生产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及消费者为导向,强调的产品的个性化,产品的个性化导致产品在原材料消耗的结构、生产工艺、生产工时产生较大的差异。

(四)成本核算的分析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成本核算是化工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及制定决策的依据。成本核算的价值未得到重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化工企业会计人员角度看,许多会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核算分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是将成本核算视为一项任务来完成,没有对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及时的、客观的分析与反馈;另一方面,管理层的人员在进行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时,从思想上忽视成本核算作用,没有运用成本核算的数据及分析来降低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及期间费用。

三、化工企业有效开展会计核算的对策分析

(一)严格执行新会计制度,加强审计监督

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打破了行业界限,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该准则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应以实际发生数计入成本及费用;同时,企业还应依据本企业的管理要求及生产经营特点,确定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项目、成本核算对象及计算方法。对于化工企业而言,应在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制度进行成本核算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按照化工企业特点进行成本核算。同时,要保证制度及方法有效运用、减少人为因素对成本管理真实性的影响,加强审计监督是一条重要的保证。因此,在实际的成本核算中,应坚持一般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开展以内部控制审计、环境审计及管理审计为重点的监督管理的工作。在制定环境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前提下,还应提高化工企业的环保意识:重视环境质量的评价,制定区域环境系统工程方案,使环境保持较好的生态平衡,提高化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 进我国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化工企业实际,选取科学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

市场经济条件下,化工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胜,就应着力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获益水平。做好成本核算,就应基于化工企业生产及发展的实际,灵活选取适于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笔者依据多年的财务管理经验,对有关成本核算方法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给从事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选取有效的核算方法提供参考。首先,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防止盲目销售。企业产品在进入市场之前,应准确的核算成本,综合考虑市场、税金及利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的制定产品的销售价格;其次,确定各成本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积极的寻找降低成本的最佳路径;再次,积极的拓展企业产品的销路,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拓展化工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加强企业管理流程建设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要形成全面的成本核算管理,就应积极地拓展成本核算内容。首先应细化核算,形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价值链管理模式:将每一个产生费用的环节分解成可以操作的细节,然后将其分解到岗位、个人,通过细化管理对每一个环节、每一笔费用进行成本核算,降低化工企业的产品成本及期间费用;其次,关注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前提下,更为注重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知识经济下,化工企业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制造与生产、评估与调研这三大事前、事中、事后阶段中,由于市场的竞争及产品注重个性化,促使生产环节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再加上当前对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方法及经验有所欠缺,更应在成本核算中,更为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成本核算。再次,加强企业管理流程的建设。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之处就在于促使成本核算在企业的各个运行环节保持畅通,促进企业管理标准化及生产操作标准化是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当前,化工企业要增长企业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应集中精力完善成本核算管理及解决当前化工企业中存在的历史性遗留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及知识经济的逐步深入,成本核算在化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要实现化工企业经济获益的增加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的加强成本核算管理,促进化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范敏,张松涛. 现代企业成本核算探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 (08) .

[2]聂秋林,方杨. 成本核算方法的优劣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 (07) .

第11篇

(一)成本核算不精确

成本核算就是把产品的成本数据提供给企业的决策层,让决策层根据现实的真实情况进行分析定位,假设成本核算出现了较严重的错误,可想而知,将对企业未来的收益会产生致命的打击。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很模糊,在没有保证企业的预期收益时就对产品进行了不合理的市场定价。

(二)企业对成本核算没有足够的重视

成本核算对企业经营利润有着重要影响。在企业的正常经营情况下,企业的财务对成本核算出现错误的概率越小,对企业利润核算越精确。但是,企业要进行成本核算的工作量大、流程复杂;技术性较强,要求也比较苛刻;所以,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牵涉的人比较多,这些诸多因素都使成本核算成为一项不太简单的实践操作工作。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很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的成本核算不太重视,在核算过程中,出现了微小的误差,觉得没有太大的关系,造成企业利润核算的不正确。

(三)没有采用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成本核算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独特的特点,应该针对各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但是,现阶段,一部分企业在明确成本核算对象之后没有选择一个科学的、切合企业实际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成本进行科学核算。这种现象在中小型企业尤其普遍。

二、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管理途径

(一)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

在现代的经济形势下,只有企业的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对成本控制有了足够的重视,才可以使成本核算的工作在企业顺利全面展开。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者没有意识到成本核算和控制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只进行简单的算账、报账,对支出的成本详细计算,对自身成本不进行认真核算;只重视产品售后的核算,不重视产品售出和售出中的控制;只依靠会计人员的数据报表,不关注市场的发展动态;那么只会导致他们对成本核算方法改进的忽视,让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越来越差。因此,要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成本意识,改进成本核算方法,制定成本核算管理的相关硬性制度规章;对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审计企业成本核算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建立机构完备的成本核算办公室,为领导小组的决策科学化提供充分的信息参考。企业成本核算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工作过程的方方面面的切身经济利益,这其中的部门利益冲突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对企业造成难以估算的损失,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成本核算的推行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因此,企业管理必须高度重视,真正把成本核算的每一个步骤都落到实处,确保实效,为全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思想与制度基础。

(二)建立一套规范的、科学的、全面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完整全面的成本核算制度是企业成本核算能够顺利执行的重要保证。但是当今很多工业企业没有一套规范的符合现代商业要求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在提高企业成本核算意识的基础,加强企业成本核算制度方面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要对成本费用的考核指标要进行科学、合理依据,把成本核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企业的各个部门管理者、投资者和其他相关的利益者了解企业为什么要进行严格的成本管理,对成本核算科学管理以后将对他们产生怎样的益处,为他们进一步投资、工作提供完整、有价值的辅助参考资料。有效提高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制度的执行。避免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制度过于复杂、制度与实际不符、制度落实无力等问题,企业必须首先建立一个系统而健全的类、层制度;其次要强化员工的精细化制度自觉意识,在员工中深入开展精细化制度的教育;然后要建立健全制度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和激励措施;最后要保证企业高层对精细化制度带头做起。

(三)明确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对象

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的损耗做到详细的了解,然后制定相关措施减少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损耗。但是在我国现有的企业中,存在着对这些具体的生产过程没有具体的了解的各方面问题。企业要想对生产中的现实情况了然于胸,就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的几种操作方法有:分步法、品种法、定额法等,这些方法适用的具体企业环境情形都不一样,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即使对于同一种产品,采用相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如果企业其他经营情况不一样,结果也不会相同。所以,企业在明确成本核算对象之后选择一个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企业成本进行精确核算。

(四)运用法律法规及税务机关制度规范成本核算

对于不按照法律规范来进行成本核算的企业,税务机关进行严格的账务查询,责令其整改,督促其进行记账的方法。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应该重视原始记录,保证以后可以参考使用。采用记账的方式,根据中小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和提供的资料,按照规范的会计记账流程,对他们的财务账目进行科学记账,提高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使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走向正规化、规范化道路。国家税务机关出台相应的财务保障措施,督促中小企业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帮助其提高进行成本核算水平。组织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针对现阶段中小企业人员素质高低不齐的现状,各级税务机关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对新出台的《会计法》、会计计算技术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细心指导,结合中小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帮助他们理清成本核算的各个要素,完善企业的财务账目,让财务账目的设置行业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符。对企业提交的财务账目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对于财务账目中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提出整改建议,编制调账目标,督促其在规定的期限内改正,如不改正,按照国家法律给予一定的处罚。对已那些没有能力完成成本核算的中小企业,税务机关可以强令其聘用会计事务所或者记账公司进行财务方面的管理。会计事务所和记账公司在按照规范的会计制度协助中小企业管理企业财务账目时,也提高了中小企业自身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

(五)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对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

成本核算中,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财务工作进行的顺利与否,尤其是正在推行权责发生制的今天,财务部门中,不同专业素质的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做出的职业选择与判断也就不同,由此,就造成了信息在质量上的差异性,严重的还会带来财务管理方面的损失。从理论上讲,成本核算不单单是企业成本的计算,它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简单的进行减少支出、控制成本;从会计知识上来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会计的新理念、新方法越来越多,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中小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做好企业日常管理的细节部分,保证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产品成本可以说是固定客观存在的。但是随着产品投入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消耗、损失都是不确定的,这就要求企业注意加强日常管理工作,保证所计算出的成本核算数据及时、详实、可靠。盲目地沿用某些比较前沿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或者只是照搬其他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均不可取。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全面掌握自身的管理优势和主要问题所在,再学习一些同自己有相似背景和经营条件的优秀企业,加以优选之后再行运用到自身之上。在理论的支撑下,企业还需及时自我总结,修正偏差并积累经验,同时还要不断进行创新,建立独特、新颖、科学的精细化成本管理模式。

(六)实施精细化成本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目标管理,避免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出现误区。制定精细化成本管理的目标可能会出现企业将目标作为硬性指标、监督工具和简单量化等等误区。要避免这些误区,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目标体系,遵循分项支持总体、短期变为长期的原理;其次,要保证目标的合理性,以确保员工能够实现;然后采取双向管理机制,采取上下协商、员工参与的办法;最后,将目标考核作为衡量员工真实贡献的标准。基于精细化成本管理具有复杂和双面性的特点,所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分配,避免管理秩序出现紊乱、员工怨声载道的现象。要做到统筹规划,制定出合理的精细化成本管理方案,企业首先要认清自我,为自身量制出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然后要将这条方案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岗位,从而保证集成的岗位价值有效推动企业价值的增长;最后,在意识观念上,企业还需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套长期的考评机制,令精细化成本管理深入人心。如此,企业才能合理地统筹各方的利益关系,切实地落实精细化成本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开展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快捷、精确的成本核算软件已经成为企业在成本核算中的重要推助力。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与不断完善成本核算方法,为成本核算选定最优质的核算软件与及时反馈。在具体的成本核算过程中,选用既实用又节省开支的成本核算软件与完善成本核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运作过程中,成本核算软件通过对企业各个部门成本核算的核算单元进行有目的的建立总账系统,同时建立专供基础部门公用的模块如固定资产和薪酬数据,为有效查询成本核算的相关资料快捷的提供参考。

三、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所谓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单轨制是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双轨制是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另一套成本核算体系来反映物流相关的成本费用。显然,单轨制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双轨制是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进行研究。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1.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对两种核算模式的特点有,明确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下面通过列表来比较。另设账簿,但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基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以及我国一些会计相关制度、准则的限制,提倡使用双轨制模式,即不改变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辨认,同时另设管理会计账簿,在该账簿中单独核算。超级秘书网

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四)[J].物流技术及应用,2008,(3):40-45.

[2]张梅琳.物流成本初谈[J].上海会计,2006,(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