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1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贷人员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银行信贷;操作风险;防控;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加强学习,提升政策执行力
首先,建立健全扎实有效的学习机制。认真开展各种专题业务研讨、定期学习会议等活动,及时对各类政策制度、行业指引等进行系统性的学习、研讨、交流、梳理,使合规审查和贷款审批人员能够及时领会上级行的信贷战略,准确掌握各类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精神实质,在信贷审批中把政策精神与区域经济和各行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理清审批思路,明确信贷投向,力求吃透政策、用好政策,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在促进业务发展和防范信贷风险中的指导作用。其次,认真进行审批质量分析。积极开展审批“回头看”,剖析受理审批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阶段性的统筹分析行业、区域、客户情况,提升审批人对行业、客户、产品、政策和贷款主体行为的整体判断能力;对经营部门申报材料实行打分和定期通报制度,认真思考如何提高申报质量、如何优化审批流程、如何完善审批结论等内容,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审批管理水平。第三,积极加强政策传导。通过审批座谈会议、营销联动、业务培训等多种途径,帮助基层行完善和统一风险偏好,引导辖区基层行将申报项目往总行政策上靠,让基层行理解风险条线和经营条线的利益是一致的,是共同营销信贷产品的前后环节,揭示风险和控制风险永远是审批人员与经营条线沟通的主题,从而有效强化信贷审批与市场营销的合力。第四,增强研究分析深度和广度。一是加强对国家经济发展方向、产业政策和行业、企业发展周期的分析,增强对宏观经济、行业经济发展的前瞻性,为审批决策提供宏观性的参考;二是加强对高风险行业、高风险区域的调研,研究如何避免行业、区域性经济波动造成的金融风险以及如何拒绝潜在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和降低化解存量的业务风险;三是认真研究客户文化,通过加强信贷调研和贷后回访的力度、深度和频度,认真研究客户管理层的经营意识和市场理念,分析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品牌形象、产品生命周期和整体竞争能力,深入研究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增强对客户的感知度和风险控制力,提高对市场的前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为专业审批、科学决策创造有利条件。
二、坚持精细化审批,把好质量关口
针对今年以来商业银行竞争更加激烈以及总行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的政策要求,应当合理把握各种行业政策、区域化政策和差异化政策,使信贷审批高度契合区域经济实际、契合辖区各行实际,有效推进信贷结构调整、提升整体资产质量。一是积极促进信贷经营转型。充分发挥信贷审批的资源配置和营销导向作用,在审批中努力使授信方案能够对增量项目提高议价能力、对存量项目则对低效益和负效益贷款加大调整和退出力度,把信贷资源向非严控行业、优质客户、重要项目以及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产品上倾斜,推动辖区各行对区域主导产业链的整体深层次拓展,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多产品覆盖、向两头延伸、表格化管理”。二是加强风险防控力度。在审批中积极督促申报行努力挖掘和增加抵、质押方式的业务占比,或采取由信用等级更高、经营实力更强的担保单位提供担保,严格控制互保、交叉保及设备抵押项目,对集团客户、关联客户以及虚拟集团客户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认真研究总体资产负债情况、银行在企业金融需求中的控制地位以及风险控制策略,努力提高授信方案质量。针对不同审批事项的风险特征研究落实差别化机制,根据客户所处经营周期,确定不同周期内的授信策略,把握关键风险,从审批中研究并提出具体措施,区别情况,讲求策略,有效把握好区域信贷客户的“进、保、控、压、退”,使审批能经得起政策和时间的检验。
三、提升系统管理,强化政策传导
针对目前银行信贷政策变化频繁,基层行不易把握的情况,建议总行、省行建立政策制度的咨询查询系统,便于基层行在政策执行时有疑问时询问。基层行在办理业务时,只要将需要办理业务的产品及客户行业等相关信息输入后,系统自动判断该客户能否办理此项业务,如需要核准的则应到哪一级行核准。如果能够开发这样一个系统,减少人为操作、判断的环节,不仅能解决信贷业务经营、审批工作中的合规问题,减少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对全行执行好总行统一的风险偏好、保证总行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四、强化素质教育,加强团队建设
一、信贷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各项业务经营持续向好,不良率也很低。但从实际情况看,可持续发展思维和稳健经营理念并未被基层行充分贯彻到位。一方面,部分基层行重视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目标,面对经营绩效考核压力,基层行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快速发展的问题,稳健、合规经营可能被淡化。另一方面,贷后的风险管理容易被忽视。贷款发放后,对贷款客户的资金使用状况和重大经营决策缺少必要的关注和监督,增加了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
(二)信息来源不对称。目前基层行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不能及时有效识别和防范企业风险。一方面,判断客户信贷风险的手段比较单一,在贷前审查时常常仅依赖客户提供的财务报表、营业执照、代码证等基础资料,这样就会形成银企信息不对称,有些企业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导致客户经理无法掌握企业真实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其实贷款从受理审查之初就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加之调查和审查人员由于缺乏经验,往往很难有效防范此类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同时,银行和贷款企业在贷款抵押物的信息上也可能是不对称的,企业往往更了解抵押资产的真实价值,银行如果缺乏独立的估值能力,从而产生担保有效性风险。另一方面,贷款发放后,在对企业资金用途的监控方面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企业可能会违反合同的规定,将资金投向其他领域和项目,此外平台公司关联交易互保,银行融资和债务融资相互交织,贷款主体和使用主体分离,大大增加了贷款用途监管的难度。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当前的信贷管理模式采取“金字塔”式垂直管理,纵向管理链条较长,而风险管理部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就基层行来看,主要表现在:一是支行风险经理是任命制而不是委派制,主要受支行行长领导并向其负责,职能发挥或不充分。二是风险管理职责不完善,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界限不清、职责不明,主动性、预见性活动较少。三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行是业务经营和风险防控的第一线,风险经理作为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对风险识别、监测和控制的专业技能。
二、加强和完善信贷风险防控的对策
(一)树立稳健经营理念。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统一。首先,实施稳健经营,是应对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做到速度和规模、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基层行可以通过存贷比控制贷款投放量,将存款营销能力与贷款投放挂钩,以负债业务推动资产业务发展,以控制基层行单纯依靠资产业务扩张产生的经营风险。其次,不断强化信贷从业人员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深入研究风险产生的条件和成因,切实提高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最后,坚持稳健经营的思维,切忌盲目追求贷款量的增长,做到“贷款放到哪里,风险就控制到哪里,风险控制到哪里,贷款就放到哪里”,坚持贷款投放和风险管理同步。
(二)强化平台贷款监管。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监管部门要求,地方政府平台融资领域仍是今后一段时期防范系统性信用风险的重点。一是优选承贷主体,将平台公司现金流覆盖水平高低作为贷款准入和发放的首要条件。二是在区域融资额度控制基础上,对平台公司采取综合授信控制,推进存量贷款担保方式增加风险缓释措施,当年贷款增量与贷款还款额度保持合理比例,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履行信贷支农政策职能。三是对于中长期项目贷款资金支付,严格执行银监会受托支付、实贷实付管理规定,加大资金流向跟踪检查力度。四是鉴于未来2-3年是平台贷款集中到期的高峰期,加大到期还款资金来源管理。强化贷款到期资金提前1个月到位政策规定,对于不能到位的,要积极落实预案,通过发放到期提示通知单,协调平台公司、政府和财政,确保贷款到期还款。
(三)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当前的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面对国家对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强决心,基层行要充分认清政策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区别对待,均衡发展。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基层行风险管理水平,对贷款集中度较高的贷款业务种类,要适当控制发展规模。二是加大客户拓展力度,培育壮大骨干客户群。围绕农业科技、规模农业、现代农业等新行业、新领域,延伸、做实粮棉油全产业链业务,积极营销行业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优质企业。三是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和经济效益差、支农成效不明显的企业退出力度,农发行业务范围内受经济转型和波动影响较大的棉纺等行业和弱质中小企业应果断退出。
(四)做好流程风险管控。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贷款准入、用信管理、贷后管理及贷款收回是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四个核心环节。一是客户准入要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加强客户准入管理,制定符合风险防控和经营战略相适应的准入政策,合理设定贷款额度、期限、贷款方式及担保方式等。二是做好合同和放款管理,严格信贷作业监督审核,贷前条件落实到位后,方能发放贷款。三是贷后管理坚持定期跟踪检查制度。依据资金使用用途实地查看客户经营情况、账表、交易物品实物等,核实业务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发现客户未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的,一经查实,及时督促客户限期转回挪用资金,或者采取其他风险可控的措施。否则应以收回已发放贷款、执行抵质押物、停放新增贷款、降低信用等级等手段,对其实施信贷制裁。四是贷款到期前,督促企业提前到位资金,加强对企业销售回笼货款、其他业务收入等资金的监管。
(五)明确风险管理职责。基层行应对贷款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风险性负主要责任。客户经理应将其作为审点,副行长兼信贷主管复核审查。行长是贷款风险控制的第一责任人,也是信贷业务风险控制首要执行者,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全面审视贷款业务是否真实可行、是否存在风险隐患。风险经理应具备对风险识别、监测和防控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独立开展业务流程风险审查。
作者:高铎山刘云刚单位:农发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
1.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抓好各阶段管控重点针对信贷管理,专项布置风险管理工作,明确目标、开展排查、启动周报、严控过度授信、加快风险处置。成立信用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和若干信用风险专项工作组,集中人员及跨部门协调化解处置风险,同时出台授信违约与信贷主要负责人绩效直接挂钩的考核办法。2.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完善制度建设实施风险经理委派制,做到风险关口前移;建立信贷风险预审会制度;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贷审会的职责和流程;完善客户风险分析制度;扩大风险现场检查范围;加强不良清收。3.加强对监管评级和风险指标的监控持续关注监管评级的排名与变化、后四类风险贷款率、新发生对公、个人后四类风险贷款净生成率等指标,并及时根据相关指标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及考核激励机制
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银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客户经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必须推行任职资格认证制度,充实一批素质良好、业务过硬、经验丰富的人员到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队伍中来。举办多层次、多角度的业务培训班,确保企业信贷队伍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在有效识别融资风险的前提下开展企业信贷营销和管理工作。建立客户经理考核机制,将贷款收益、资产质量和客户经理个人绩效紧密挂钩,实现正向激励与责任约束有机结合,建立起权责对等、标准明确、操作简便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
三、全面提升信贷管理精细化管理水平,树立“全流程”信贷管理理念
从做实贷前调查、做真审查核准、做细贷后管理入手,提高信贷管理工作的精细化水平,保持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大信贷全流程管理力度,严把客户准入关,继续推进实施客户准入集中审议制度,按照区别对待,优中选优的原则,对同一行业内客户实施分类筛选,防止“病从口入”。建立亿元客户贷款集体审议制度,加强对融资大户风险的分析和把控。严把审查和核准关,重点加强对客户实质性风险的审查,防止业务“带病通过”,严格贷款核准和作业监督,确保贷款手续完备。充分利用好贷后管理系统、风险预警监测系统的作用,通过加强财务指标、账户资金流、异常交易行为等情况监控。
四、加快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1.各地银行应积极配合各地政府进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升良好的诚信环境建立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在评级指标的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成长性、效益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评级体系鼓励和支持守信企业,加大对造假、逃废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不照章纳税等失信企业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2.积极配合建立完善的共享信息平台积极建立企业的信用记录体系和企业信用咨询机构,为银行提供企业全方位、多视角信用状况有偿咨询,建立银行同业的企业信用奖罚机制。对于发展前景良好、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企业,可建立“信誉良好的企业”名单;对于骗贷或违约行为的企业,应在金融同业中予以通报,增加企业及其股东的违约成本,促使其主动增强对自身的风险约束,防止其多头融资,套取银行信用。当前,特别要加大对恶意逃废债务企业的惩处力度,发挥法律强制作用,让失信者付出成倍的代价,形成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机制和制度。
五、区分不同情况客户及行业对应做好信贷相关工作
1.对潜在风险客户做好排点排查经营亏损、盲目扩张、过度融资、民间借贷、交叉违约、隐形关联特征的风险客户,及时退出潜在风险贷款。
2.加强产能过剩、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根据限额控制计划要求,做好上述贷款的压降工作。
3.根据银行业务品种风险特点做好房地产、贸易融资、小企业、个人贷款风险防控,防止贷款裂变对房地产贷款,严格准入标准,对存量房地产进行逐户、逐项目进行风险排查,对存在项目资金不足、建设进度缓慢、销售严重滞后、未按销售进度还款等问题的,及时采取资产保全措施,防止贷款裂变;对贸易融资,以防假、反假为重点,做好精细化管理,杜绝客户通过虚假贸易背景等套取银行融资行为发生;对小微贷款,锁定存量风险,管住新增风险,将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作为风险管控重点,防止以市场为平台套贷,控制好小微企业多头融资、过度融资,防范群发风险,个人客户重点防范虚假用途以及大额个人消费贷款。
一、信贷业务开展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我行为了促进信贷工作的有效开展,每年都在总结分析信贷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下一年度的信贷工作指导意见。为使年度信贷发展规划制订的更加实际、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我行通过信贷主管会、信贷调查、信贷运行分析、内审检查等多种方式征求对信贷工作的意见、建议,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以及当地经济状况,进行精心谋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明确年度信贷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措施,使信贷工作意见成为年度信贷工作的“总抓手”。
我行立足于服务区域客户主体多元化、金融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为使信贷产品更加符合客户差异化需求,我行在产品设计时注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力求产品特色化、操作简便化和风险可控化。该行设计推出“润丰惠万家”社区居民贷款时,考虑到社区居民居住集中,具有一定的地缘、人缘、亲缘关系和用款急、散等特点,将社区、居民信用评定因素进行科学分类设定,对评级授信指标进行了量化,在此基础上实行集中评级、集中授信、集中审批的“三集中”模式,体现了严授信、宽用信的信贷特色和阳光办贷、效率提升、风险可控的目标。
对各类信贷业务要求必须按照“先评级、再授信、后用信”的程序办理,对借新还旧贷款、展期贷款也一并纳入统一评级授信;针对公司类信贷业务和个人信贷业务,分别制订了相应的业务流程与风险控制指引;在信贷业务创新中,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原则,每项创新业务均制订了相应的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实现了一业务一制度、一制度一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为提高用信审批效率,明确了业务的受理、审批、监督等相关流程的“明白纸”,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贷款上柜台,实行阳光办贷。对新制度、新办法、新流程,该行制定一项、培训一项、推广一项,从根本上规范信贷管理和操作行为。
一是改进贷前调查环节管理,推行“五查四看一走访十确认”制度,即查互联网、纳税凭证、用电量及电费缴纳情况、银行账户、央行征信系统,看经营要件、账务与实物、生产设备、生产现场,走访工商、税务、电力、同行、当地干部与居民,确认产品合法性和竞争力、市场销售是否良好、经营是否正常、现金流量是否正常、信用状况、经营资质、账务真实性、是否有生产能力、管理是否科学规范、企业负责人资信等。二是严格执行“面签声明”制度和“签字样本”制度。三是严格对贷款出账进行监控。四是严格进行贷款到期前催收,对催收方式、时限、频率、评价等作出要求。五是完善贷后管理,对信贷档案实行“四色分类”法管理。
队伍建设精细化加强和改进信贷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制订了信贷人员有序、有效补充的计划;加大对信贷人员的学习、教育力度,使培训制度化,并建立积分制度,实行持证上岗;严格落实信贷人员工作日志制度,加强监督管理,防范道德风险;严格信贷人员交流制度,对在同一网点同一岗位连续工作三年的信贷人员定期进行岗位交流;对信贷人员绩效评价进行精细化管理,力求责、权、利的统一,个人业绩、职业发展与风险防控、企业经营相协调,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二、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工作素质
我行为全面提升信贷从业人员合规经营意识、管理意识和风险意识,针对近年来信贷新产品层出不穷、信贷管理制度变化较快,文件办法类多量大、设计分散的特点,由市分行信贷管理部组织人员就实施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培训编写了《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培训资料》,涉及内容较多,基本涵盖了所有信贷业务制度和目前农行开办的所有信贷品种制度及操作规程,作为全行信贷人员业务操作的工具资料,发至每个客户经理。为抓好此次培训,行拿出3天时间专门对支行分管信贷业务前台副行长、信贷前后台部门经理、风险经理、客户经理及省分行驻襄樊分行审计办、市分行信贷前后台部门所有人员共计190余人进行了专题培训,培训通过幻灯播放、现场演示等手段,重点讲解了信贷基本制度、信贷业务担保管理、法人客户信贷业务操作与管理、个人信贷业务操作与管理、三农信贷业务操作与管理、贷后管理组织架构与日常操作、信贷业务网上作业操作与管理等,并现场进行了考试。
三、我行为了强化信贷运作过程管理精细化,主要采取了以下工作作法
一是细化客户准入。利用cms对主要行业信贷客户分区域、信用等级、客户规模等进行分析与公布,严禁准入达不到上级行规定行业标准客户。
二是细化贷前调查。既注重对客户财务数据的核实,也核实一些非数据性的情况,如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的信用、社会地位变化、环保信息、诉讼信息、第二还款来源等影响贷款按期足额收回的其它因素,在第一道防线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三是细化信贷业务网上作业。上收支行除低风险信贷业务外的所有法人客户用信业务,全面实施网上单轨作业,对法人客户低风险信贷业务由各行有权审批人在支行层面实施网上作业,提高办贷效率。
关键词:准政策性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监测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8-0045-03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是农发行现有信贷产品中介于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商业性贷款业务之间,既具有政策性贷款刚性需求特征又具有商业性贷款自担风险特征的一类特殊信贷业务。在当前粮棉油市场形势不断变化,信贷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研究和探索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基本特点
以河南省分行为例,截至200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471.9亿元,其中:政策性贷款1117.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5.9%;准政策性贷款95.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5%;商业性贷款259.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7.6%。全行人均贷款0.41亿元,贷款总量和人均贷款均居全系统前列。就准政策性贷款而言,目前呈现三个明显特点:
(一)准政策性贷款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呈逐年下降趋势
目前,国家已先后对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油菜子等先后实行最低价收购政策以及临时收储政策。随着政策性收购覆盖面的不断增大,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呈下降趋势。就河南省来说,国家未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之前,2005年发放粮油准政策性贷款115亿元,比2004年减少6亿元。2006年国家启动小麦最低价收购预案后,2006-2009年发放粮油准政策性贷款分别为64亿元、56亿元、53亿元和41.2亿元,分别比2005年减少51亿元、59亿元、62亿元和73.8亿元(见表1)。棉花收购及调销贷款也由2007年的75.4亿元,下降到2008年的35.6亿元及2009年的18.5亿元。
(二)准政策性贷款对象日趋多元化,非传统购销企业所占的比重稳步提升
2004年之前,准政策性贷款投向主要是传统粮棉油购销企业。2004年之后,准政策性贷款投向呈多元化趋势,非传统购销企业所占的比重稳步提升。以河南省为例,2007年,粮油传统购销企业贷款占28.2%,农业产业化粮油龙头企业贷款占71.8%;棉花购销企业贷款占35%,棉花加工企业贷款占65%;2008年,粮油传统购销企业贷款占27.2%、农业产业化粮油龙头企业贷款占72.8%;棉花购销企业贷款占34%,棉花加工企业贷款占66%。截至2009年底,粮油传统国有购销企业贷款占26.5%,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贷款占73.5%;棉花购销企业贷款占12.8%,棉花加工企业贷款占87.2%(见表2)。
(三)准政策性贷款管理日趋困难,风险防控任务更加艰巨
由于贷款对象的多元化,尤其是大多数准政策性贷款客户都是加工类企业,部分还属于集团性客户,其内部股权结构复杂,关联企业交易较多,资金往来频繁,环节较多,靠传统的监管办法很难使企业做到专款专用、封闭运行。2009年全国审计检查发现出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准政策性贷款而引发的。
二、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开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执行政策与防控风险难以做到有机统一
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严格意义上讲属于政策性业务,但它又缺乏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风险敞口较大。作为农发行收购信贷的主要组成部分,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承担着更大的社会压力,为了不出现“卖难”,农发行往往只有降低贷款条件,而降低贷款条件则意味着风险的加大,这种风险政府又不埋单,由农发行自行承担。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农发行是进也难,退也难,支持收购也难,不支持收购也难。
(二)现有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在贷款方式上,对企业自主收购允许发放适当的信用贷款,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一旦企业出现问题,这部分贷款无任何缓释措施;在贷款授权上,审批权限可以转授给二级分行。个别行利用准政策性贷款门槛较低、信贷规模充足等政策,向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企业发放贷款;在制度衔接上,先后出台的制度办法口径不一致,宽严不一。一些信贷品种虽然用途相同,但贷款条件、审批权限、管理要求却反差很大(如加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收购贷款),这就使部分基层行和企业在选择适用制度时就宽不就严,绕着“红灯”走,钻制度的“空子”。
(三)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
由于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具有政策性业务的典型特征,因而,即使管住了库存,实现了封闭管理,但当市场出现价格被动导致购销价格倒挂时,也会出现价差亏损和市场风险。对于这部分风险损失,目前缺乏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
(四)信贷基础管理薄弱,制度执行不力
从审计和银监部门检查发现,部分基层行信贷人员贷前调查不真实、贷后监督检查不尽职,导致企业虚假抵押,报表失真,贷款挪作他用,信贷资金损失等问题频发。更有个别基层行信贷人员与企业“合谋”,骗取农发行信贷资金,致使国家资金流失。
(五)信贷人员素质较低,不能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相当一部分基层行信贷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不了解,看不懂企业财务报表,对企业重大事项变动不能及时发现和报告,出现风险信号后又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根本谈不上有效监管。尤其对市场化形势下股权结构复杂、关联交易较多、经营多元化的企业和集团性客户,缺乏必要的业务素质和监管能力,连“守株待兔”也难以做到。
三、加强准政策性贷款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争取政策,完善准政策性贷款利益补偿机制
国务院57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农发行业务分政策性和商业性两大类,并要求建立分账管理制度,实行两类业务分类管理,分别考核。对政策性业务按照“谁交办,谁补偿”的原则,事前确立补偿机制和内容,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监督、考核;对商业性业务设立指导性账户,实行市场化管理,资本金规模和风险拨备执行商业银行标准,资金来源通过市场融资筹集,接受银监会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审慎监管。基于此,建议总行根据国务院57次常务会议精神,借助贷款十二级分类的机遇,将现有准政策性贷款分别并入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管理。如果目前这块业务并人有困难,一方面严格界定贷款范围,抬高准入门槛,扩大风险覆盖,并对已损失贷款加大核销力度;另一方面,向国务院争取政策支持,建立稳定可靠的利益补偿机制,并积极争取把更多品种纳入最低价收购范围。如果实施困难,严格执行“谁交办,谁补偿”这一底线发放贷款,不能再增加自身包袱。
(二)正确处理准政策性贷款执行政策与防控风险关系
要因地、因企制宜,合理把握不同时期、地区和
形势下执行政策与防控风险的尺度。在启动最低价收购的地方,要把执行最低价收购政策放在首位,对企业的自主收购一律采用商业性流动资金贷款方式;对未启动最低价收购的地区,要坚持商业性流动资金贷款和准政策性收购(调销)贷款有机结合,并对准政策性贷款尽量采用质押或担保方式。在不同时期,对整个粮棉油准政策性贷款的把握,要在确保政策性收购和防控风险的基础上,着眼于整个粮棉油产业,统筹生产、收购、加工、转化、销售等各个环节,来通盘考虑,综合运用多种信贷品种来合理组合。
(三)调整完善现有信贷管理制度
一是在制度设计上,准政策性管理与商业性贷款管理要尽可能保持在相统一的水平线上,力戒准政策性贷款管理规定偏松,商业性贷款偏紧的做法。
二是在管理方式上,现行的“购贷销还、封闭管理”变为按贷款期限管理,贷款到期必须收回。
三是准政策性贷款审批权限必须上收到省级分行。
四是对集团性客户和生产、加工分布区域广泛的龙头企业,使用准政策性贷款要严格控制,尤其是收购贷款严禁用于跨省(区)收购粮棉油。
(四)严格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尽可能收窄风险敞口
一是完善省市县三级行贷款监测体系,加强风险排查。按月对准政策性企业进行监测分析,及时发出风险预警提示,提前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二是加强产业行业分析,为企业及时提供经营指导和信息咨询服务。尤其对使用准政策性贷款较多的饲料、种子、面业、玉米加工、纺织、畜牧加工、油脂加工等行业分析,要做到每月至少一次,重点吸纳有关专家进行生动深度分析。
三是规范质押品管理,强化对贷款的法律审查工作。重点核实质押品是否真实有效,可抵押品价值是否足额,对用机器设备作抵押的要逐步置换成房地产等抵押物品,担保是否合法有效等。
(五)建立强有力的责任追究制度
根据总行制定的相关处罚办法要求,进一步明确内部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的主要责任人,建立完善全过程责任管理制度,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规必追究的制约机制,对违反内控制度的行为,因农发行工作人员自身管理和人为因素造成贷款损失的,无论什么时候发现,无论工作调整到哪个岗位,无论在岗或者退休,都要按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违反信贷和资金管理规章制度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对涉及金额大,影响恶劣,后果严重的,要追究上级行领导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控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
(一)真正实现不良贷款“双降”的阻力依旧很大
依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继续保持“双降”。截至2009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73.3亿元,比年初减少629.8亿元。不良贷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84个百分点。但“双降”背后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2009年贷款天量的增加。受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引导,2009年全年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随着贷款数量增加很大,基数变大,不良贷款必然会被稀释,这也是不良贷款普降的重要原因。第二,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杨再平表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投放逾7万亿元贷款所产生的不良贷款将在2-3年后显现,并将最终导致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上升1%-2%。可见,随着不良贷款的后期体现,现阶段还不能过于乐观对待“双降”。
(二)潜在的风险贷款压力越来越大
尽管关注类贷款不被化为不良贷款范围,但其可以说是不良贷款一个很大的潜在危险。目前房地产贷款是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前五大行业之一。截至2009年12月末,金融机构房地产中长期贷款新增5764亿元,绝对数看起来并不高,但增速较上年末增加了20.4个百分点。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出现泡沫,投机炒房促使房价虚高,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美国次贷危机以及迪拜楼市的崩盘启示我们:一旦泡沫破裂,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的风险就必然会瞬间暴露出来,而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那么现行大量信贷下的房地产火热很可能会催生商业银行新一批不良贷款之潮。
(三)不良贷款过度集中现象明显
我国政府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各银行及时调整策略,及时跟进国家拉动内需的重点建设项目。据央行《2009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在2009年发放的10.52万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为7.1万亿元,占比为67%。另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近期的数据,19家主要银行5000万元以上客户贷款集中度占比是60%左右。贷款资金大部分投放于中长期项目,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必会出现“短存长贷”问题,这种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不匹配、不对称,也为不良贷款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按照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可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划分为两类:第一,由宏微观经济环境变化造成的,如全球次贷危机、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地方政府的不恰当干预、借款企业经营不善等。第二,由商业银行组织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造成的。显然,商业银行不能控制、更不能改变外部的宏微观经济环境,只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的应对,力求风险损失最小化。本文主要对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因素及其可能会诱发不良贷款风险进行了探讨。
(一)产权约束缺位以及治理结构缺陷
工行、建行、中行相继上市后,银行股东的数目增加了,股权结构也得到了多样化,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以及效益意识都在不断增强,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然而银行的各项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产权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国有化的产权属性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这三家国有银行的股权结构上看,代表国家出资的中央汇金公司、财政部等股东持有的股份均超过60%,而且都是限售流通股。在这种治理框架下,主要股东是国家所有权的代表政府或其人,这就决定着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很难摆脱政府的行政干预,自主经营权的实施仍旧会受到很大制约,政策性的不良贷款风险依旧难以避免。
(二)信贷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欠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仍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整体效果。在业务素质方面:具备的知识面偏窄,相关问题的敏感性、创新意识和综合应对能力不足;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信贷经营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服务意识差,组织纪律性不高等。据金融犯罪学研究专家白建军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100个银行被骗的案件中,60%属于内外牵连型诈骗案,所造成的损失占88.8%。
(三)信贷经营理念滞后,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贷轻管以及粗放经营盲目扩张的现象。在经营理念上不根据本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不顾信贷资产质量盲目扩大经营规模,过分夸大银行经营的规模效应,忽视风险因素、利润和长期效益。此外,我国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缺乏应有的压力和责任感。2004年辽宁一对母子“导演”巨额汽车骗贷闹剧正是利用的银行审批贷款时的漏洞,先开店“包装”获取信任,再伪造证件骗钱,突围银行层层“防线”,“优质客户”最终导致银行损失贷款5000万余元。
(四)风险管理防范技术落后
与西方商业银行完备的信贷数据库、先进的数理统计模型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大都缺乏详尽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欠佳,信贷风险分析计量水平仍停留在比例分析阶段,计量基础薄弱,风险管理防范技术显得十分落后。正是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使我国商业银行很难对贷款项目的真实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充分的科学判断,更难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因此,在银企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可能对贷款企业的风险和质量做出误判,致使一些不良客户进入了银行服务范围。
三、我国商业银行防控不良贷款的对策
(一)建立真正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产权制度,健全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一方面,应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组织结构,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较好地实现“两权”的真正分离。这种决策、经营、监督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商业银行“权责利”不对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能力,提高资产质量。另一方面,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进行股权结构调整,针对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股权过分集中的问题,应适当分散股权,将政府持有国家股为主的股权结构变为以法人持股为主的包括个人股、外资股在内的多元化股权结构模式,通过国有股减持的方式逐步向国家相对控股甚至不控股的股权结构转化。这种多样化的股权结构不仅有利于帮助商业银行开辟新的资本来源渠道,而且可以有效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大力培育和谐、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文化,努力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业绩观,坚持“审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努力追求资本、规模、速度、风险、效益的持续动态平衡。特别是在房地产信贷方面,一定要冷静头脑,严格把关,不能不计风险的成本,片面追求资产负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此外,在信贷队伍建设上,要加快人才培训,使每位员工端正风险理念,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为进一步防控和化解不良贷款风险奠定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信贷人员的责任感、归属感及凝聚力,激发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第二,“业务能力”培训,在加大对政策、法律、专业等方面的常规培训的同时,还应该辅助进行产品培训、技能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具有足够的知识与经验储备应对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赢得未来市场。
(三)建立健全责、权、利对等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规范信贷人员的操作行为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根据责、权、利相结合和激励与约束相对等原则,不断完善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规范信贷人员的操作行为。首先,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信贷岗位考核标准和方法,从而客观、公正地评价信贷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业绩,为后期给予信贷人员相应激励或约束提供依据。其次,强化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违规操作行为的惩罚力度,进而形成强有力的责任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遵循权、责、利对称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信贷激励约束机制,注重调动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将不良贷款的状况与贷款管理人员的利益和目标价值挂钩,从而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及由此派生的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及团队精神,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进行,有效防控不良贷款风险
商业银行应努力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进行,即通过操作流程来实现风险识别,不断强化风险控制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有效控制风险,最终达到降低不良贷款的目的。
1、贷前调查阶段,严把贷款准入关口,从源头上防控不良贷款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过度宽松的信贷标准。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价系统,并借鉴各类征信公司和评级公司提供的信息,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贷款的合规性、效益性、安全性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和研究,重点审查资金链变化情况和第一还款来源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从而为贷款决策提供客观、公正、有价值的依据。
2、贷中审查阶段,切实加大对贷款业务的监控力度,确保有质有量发放贷款。在贷款审查阶段,商业银行应奉行以风险为基础的信贷决策方法,正确处理利润与风险的关系,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评估及审批系统。还应严格监控借款人的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对每笔贷款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事实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做出准确评估,避免批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贷后检查阶段,加强不良贷款的预警和防控,有效减少或规避不良贷款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运用非现场监测预警和现场检查分析两种方法,加强与贷款人的沟通,要求贷款人及时提供财务报表和对重大事件及时通报,并对新增贷款进行密切跟踪稽核调查,贷后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贷款风险度测定和还款能力测算,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贷款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使信贷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不同级别的客户风险预警信号实行差别式管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或补救,避免问题恶化,造成商业银行的真实损失。
参考文献:
1、谢慧阳.银行贷款存在的问题和不正确的信贷思维[J].经济研究导刊,2008(2).
关键词:小额贷款 公司贷款 风险防控
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风险防控应从政府、小额贷款机构和贷款用户三方主体出发, 采取有效措施:政府和社会要构建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小额贷款机构也要从内部进行调整完善;最后,小额贷款用户也要规范自身的金融行为。下面,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风险防控提出对策建议。
一、从政府和社会角度来看
我国经济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这使得小额贷款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新形势要求我们从外部环境入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外部宏观环境:例如,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健全风险监管体系、完善司法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信用环境等等。以此来为小额贷款风险防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放宽制度规范,加大小额贷款财政扶持力度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种种信用特点,小额贷款具有特殊性, 其目标客户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风险防范水平低,所以为防止出现市场混乱。我们国家在实施小额贷款初期就对其业务范围、市场定位、区域发展等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这种严格的监管使得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业务空间大大受限,也面临更高的违约风险。所以为强化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风险的防控能力,政府管理部门应该逐步放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规范,并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对小额贷款机构提供减税优惠,拓展小额贷款机构的融资渠道、赋予小额贷款机构自主决定权,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二)明确监管主体,完善小额贷款风险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小额贷款面临着多个监管的情况,正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喝”,监管机构太多导致监管职责缺失、监管不到位等缺陷,严重减弱了监管的有效性。在当前复杂的金融生态环境下,我国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尚未成熟,如若监管不到位,势必会为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埋下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国家需要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完善监管体制。首先,为保证监管的有效性,避免职责的重叠,应对小额贷款业务的监管主体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对监管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做到监管方法规范, 监管内容完备。最后,从多角度、全方位建立监管体系。为其运营行为提供指引,保证其运营的合法性。
(三)完善司法体系建设,改善小额贷款法律环境
目前,我国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法律规范非常的不健全,这就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钻法律的漏洞,造成贷款逾期归还或者干脆不归还的情况发生。所以完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相关司法体系是迫在眉睫的工作。我们应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并吸取以往的教训,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一方面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的立法进程,另一方面也要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 加大处罚力度,保证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业务的安全性。将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纳入法律监管范围之中, 防止由于法律漏洞而造成的金融不稳定, 确保小额贷款公司稳定发展, 从而更好地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加快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我国目前小额贷款违约事件频频发生,这说明了我国社会诚信意识并不到位,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也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贷款业务最需要的便是诚信 ,一个社会的信用影响着贷款用户的偿还债务的积极性, 进而间接影响小额贷款的安全性。所以我们要加强诚信建设, 加强宣传,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中小型企业的诚信意识, 充分借助各种宣传媒介, 向广大贷款用户宣传社会信用的作用, 提高其还款的信用意识,减少违约事件的发生,使小额贷款公司能够更好的发展。
二、从公司内部角度来看
净化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是“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加强小额贷款机构内部环境建设同样不可小视。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小额贷款机构自身的建设, 为防范小额贷款风险提供良好的内因条件。
(一)确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
小额贷款机构上到高级管理人员, 下至施工项目部管理人员和具体施工人员, 都要重视风险管理,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信贷风险文化影响和决定着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我们不但要把风险管理渗入到公司的每一项业务之中。还要培养员工从观念和文化上重视风险的识别。定期对员工进行风险文化教育和培训、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引进先进风险管理经验来加强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多管齐下, 加强信贷风险文化和理念建设, 实现风险与回报的理性均衡。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
小额贷款的企业性质要求其人员必须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人才是小额贷款机构的关键。而目前,小额贷款公司人力资源素质普遍低下。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首先, 提高待遇标准, 吸引优秀人才,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其次,任人唯贤, 充分利用和发挥人才特长。根据需求合理配置人才。第三, 组织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其业务水平,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能力。最后,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激励和约束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工作。
(三)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很多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管理不到位,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是因为缺乏一个完善健全的内部组织管理机构。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完善组织结构, 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三权相互制衡的管理决策机制,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加强对风险识别和防范的能力,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努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除此之外,机构各部门之间应设置合理的、明确的分工,并建立一套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责任准则供员工遵守。
(四)探索风险防控技术和方法,规避风险贷款
完善信贷风险防控机制, 实行主动的风险管理, 是加强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风险防控措施中常常存在一些财务数据不健全或不真实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无法考察他们的信用记录也无法让他们提供担保,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在给中小企业小额贷款时,应帮助他们健全财务数据,同时,还要调查小额贷款用户贷款所提供的财政信息数据是否真实,以防止财务数据不真实带来的贷款违约风险。这就要求小额贷款公司引进先进的技术和风险管理方法,对小额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包括从贷前的审查审批到贷款时各种手续的办理,再到贷后的还款情况分析, 都要注意收集各类风险因素, 加强风险的管理。目前小额贷款机构运用的小额贷款风险防控技术和方法主要有团体贷款形式、担保抵押形式、微小企业人工信用分析应用形式和自动化信用评分技术形式等。这几种小额贷款风险控制技术都具有各自的长处和特点,在我国的小额贷款业务实践中被不同程度地应用,当然,小额贷款机构还应该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贷款风险规避技术和方法。
三、从小额贷款用户角度来看
与小额贷款机构相对应的就是小额贷款用户,是指小额贷款的客户群体,这些群体一般包括中小型企业及农民、 城市低收入群体等。小额贷款用户是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中的第三个重要主体。由于小额贷款用户存在资金实力较差, 贷款数额较小的特点,所以无法考察他们的信用记录也无法提供担保,也正因此出现了无法按期还贷或不还贷的风险,小额贷款业务风险也就大多源自于这些小额贷款用户。所以, 构建小额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第三个重要内容就是规范小额贷款户自身金融行为。
(一)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增强其自身实力
像一些中小型企业这样的小额贷款用户,应该利用政府所提供的优惠政策改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创新,开扩市场,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企业盈利了,资金增多了,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还贷了。
(二)增强自身诚信素质,提高其信用水平。
通过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提高小额贷款用户的还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应该遵守这一原则,只有诚信才能使自己的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逃避债务行为的处罚力度
我国法律除了规范小额贷款机构的违法行为之外,还应该加大力度规范小额贷款用户的行为,对他们逃避债务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惩治,加大他们违法行为的成本和代价。让他们对自己逃避债务的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这样可以减少违约行为。
总之,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因其贷款的风险性较高、稳定性差、成因复杂,使小额贷款公司贷款风险防控变得尤为重要。解决小额信贷公司风险需要政府和社会、小额贷款机构以及小额贷款用户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一定能不断提高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规避能力, 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孙若梅.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J].财贸经济,2012,(7):52-5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农村信贷业务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农村信贷业务风险总体上处于良好的控制范围内。但是以低利和散贷为主要特征的农村信用贷款的周期性风险仍然较大,特别是有些农村贷款风险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影响了农村信用贷款的健康发展,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深入探究。
1.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信用贷款风险较高的主要问题就是信贷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控制机制。首先,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规章制度虽然较多,但是这些制度不系统、不全面、不能针对农村信用贷款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制约。其次,农村信用的社会员代表会议制度、理事监事制度没有落到实处,理应发挥出监管职能的监督机制作用不明显,导致内部控制较为松弛,不仅增加了贷款资金风险,而且不适应农村信用贷款蓬勃发展的趋势。第三,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还有很多制度没有落实。
1.2信贷风险管理难度大
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可能引起信贷资产损失造成的风险,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农村信用贷款风险来源还主要有贷款管理难度大的问题。首先,农村信用社开办的贷款项目较多,为了响应国家扶持“三农”政策要求,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大量扶持性小额贷款项目,这些贷款管理难度较大。其次,农村信用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主要用在扩大再生产上,农业再生产周期较长,投入较多,产出较少,而且产出不稳定,影响农业生产成果的因素较多,很可能由于多种风险叠加而造成信贷风险。第三,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偿还贷款的能力也较为有限,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1.3信贷风险化解能力不足
信贷风险化解能力不足是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居高不下的重要问题。目前,农村地域范围广泛,信息传递较为闭塞,农村信用社很难全面掌握贷款人资金使用情况,而且贷款主要以人力的方式进行催缴。一旦遇到恶意拖欠贷款的行为,只能通过法律的途径进行诉讼催缴。不仅法律诉讼的周期较长,而且诉讼结果的执行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回流速度。随着近年来农村信用贷款的额度不断呈现上升趋势,类似的催缴贷款诉讼越来越多,使得农村信用社的坏账情况不断增加。
1.4信贷风险防范技术落后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农村信用社的软硬件设备得到了质的提高,办理贷款业务的速度也不断加快。贷款业务管理的技术化水平也理应提高。信息化信贷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依靠大数据分析信贷风险方式在城市已经普遍运用,但是在农村地区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首先,农村信用社的信息防控防范机制相比国有大型银行的发展速度更为缓慢,在技术投入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其次,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较低,不能有效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对信贷风险的全面管理。第三,农村信用社的粗放式信贷管理已经成为风险较高的根本原因。
1.5工作人员风险意识不足
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也是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缺乏专业的农村信用贷款管理人员,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从业经验较低,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农村信用信贷业务发展形式。其次,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普遍存在重视业务总量发展,不重视业务质量提高的问题。第三,信贷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差,有些本该履行的程序没有认真履行,影响了信贷工作正常运行。第四,缺乏必要而稳定的信贷工作人员培训制度也是重要问题,导致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人员不能紧跟时展形式,不能经常更新信贷工作理念。第五,农村信贷工作业绩直接与信贷人员的收入挂钩,导致一些员工为了个人经济利益,出现盲目放贷问题,从而影响了贷款质量。
2.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主要特征
2.1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中小型企业等,农村信用社主要开展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贷款项目。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主要也来自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因素。首先,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主要为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普遍存在偿还贷款能力低,抵押资产价值低,追偿贷款困难等难点因素。其次,农业生产投资风险较大,与自然环境因素有主要联系,一旦遇到自然天气灾害或是农业政策、国际国内农产品价值涨跌因素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农业信贷回收困难。第三,随着当前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出现,大额农业贷款数量日渐增加,而大额贷款的主体往往是农业合作社,以集体土地抵押的方式也带来一些新问题。第四,我国农村信用贷款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政策性调整是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执行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决定了农村信用贷款发放的比例。
2.2农村信贷的地域性特征
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主要深入到乡镇一级,不仅服务的对象较为固定,而且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在农村信用社服务范围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带来一些信贷服务的新特点。首先,信贷对象与吸引纳存款的对象较为集中,熟人借贷、熟人揽储现象较为普遍。其次,在熟人环境下,信贷评级和信用评估工作执行情况较差,基层农村信用社执行相关制度的水平和标准较低,不良贷款发生情况较多。第三,农村信用社在熟人社会背景下,还会存在强制贷款和强制揽储等不正当行为的现象。2.3农村信贷的季节性特征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造成了农业信贷服务和农业贷款发生的季节性特征。首先,从种子化肥的进购到最终农产品的收获,信贷资金出现明显的峰值和低俗现象。信贷资金明显的流动特征造成了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季节性波动。其次,集中信贷现象不仅带来了资金回流困难问题,而且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第三,随着信贷峰值过后出现的问题是贷款资金管理难度加大,使农村信用社面临更加复杂的贷后管理形势,不仅农村信用社工作量陡增,造成贷款管理难以深入进行问题。
2.4农村信贷的零散性特征
农村信贷具有零散性特征,小额、分散、流动是农村信用贷款的主要特征。首先,农村居民居住的相对分散,地广人稀是农村的主要居住特点,因此带来了较大农村信用贷款的管理难度。其次,农民群众贷款的流动性比较大,贷款用途也多种多样,由此决定了农村信用贷款品种的多样,农村贷款流速较快,业务量较大。第三,农村信用贷款主要以小额贷款为主,每笔贷款的资金数量较少,信用贷款利率较低,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可以根据农民群众不同需要,及时出台制订较为灵活的贷款品种和政策,从而使贷款政策制订与政策的执行有较大的灵活性。
3.提升农村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健全信贷工作管理制度
为了不断提高农村信贷工作水平,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严管严控农村信贷风险管理标准,全面提升农村信贷资金管理水平。首先,确立更加明晰的信用产权关系,做到出资者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有效借鉴国有大型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制订内部风险防控管理体制。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体系建设,根据实际情况把相应的管理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第三,进一步创新风险管理制度,重视信贷业务的流程管理和制度落实,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效能。第四,建立必要的处罚制度,对不按章办事和业务处理不规范现象给予相应处罚。
3.2加强内容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水平是做好信贷风险管理的最主要努力方向。首先,在农村信用社推行授权管理制度,制订较为完善的信贷授权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统一基层信用社的信贷授权操作和管理标准。其次,全面明确和制订贷款发放、贷款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复查等内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细则,不断从细节上提升农村信贷的管控水平。第三,充分发挥风险审查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对具体操作流程的风险审查工作,努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有效限制违规贷款操作行为的发生。第四,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结合内容审计开展业务工作考核,发挥出内部考核的监督作用,不断提升内部考核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3.3完善信贷风险技术防控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信贷风险防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途径。首先,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管理技术手段的升级,农村信用社信贷工作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信贷环境,其风险管理控制越发需要高技术手段。首先,提升信贷风险管控人员的科技水平,建立客户经理、风险业务员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不断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信贷业务办理质量。其次,积极开发针对农村信用贷款的信贷软件系统,研发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和风险信息数据采集系统。不间断全面分析信贷客户的风险数据,使风险预警可以起到早发现、早防范的作用。第三,利用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农村信用社的系统性风险,由上级信用社综合评定基层农村信用社的整体业务质量和水平,力求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
3.4发挥金融政策的导向监督作用
为了有效控制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应当发挥出金融政策和相关机构的监管作用。首先,加大金融政策执行力度,对恶意欠贷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协同公安、司法部门强力执行金融法规。第二,有效把握经济政策导向,及时根据国家政策调整农村信贷结构,切实防止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注意运用地方性政策,及时对农村信贷业务进行调整。第三,注意信贷证据的收集,做好业务票据管理,以便保护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
4.结论
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是加强农村信用社管理的重要内容。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农村信用社所处的内外环境做充分深入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不断的风险防范制度和科学必要的监控措施。为了切实抓好农村信贷工作,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体系,还应当在全面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制度出科学的农村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在发挥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促进“三农”发展作用的同时,不断提高信贷业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铭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32).
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村镇银行在从事传统信贷业务或其他表外业务的过程中,由于贷款对象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多变性以及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或实际收益小于期望收益而承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会造成村镇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在危及资产存量安全的同时,使信贷资产质量整体恶化,甚至可能引发村镇银行倒闭。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大体可以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划分为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两类。
(一)内源性风险
1.管理风险。当前,许多村镇银行管理者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淡薄,对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往往不够重视。由于没有引入精确管理、定量分析的风险防控技术,使得部分村镇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还处于经验判断阶段,这就很可能出现因管理者判断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信贷资产损失的情形。另外,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虽为股份制银行,但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由行长或大股东一人左右村镇银行的经营行为,将金融机构变成个人的小金库,致使村镇银行出现大量内部关联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在损害小股东权益的同时,使村镇银行出现严重信贷风险。
2.操作风险。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小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地域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因经营市场受限、业务范围小、网点布局单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常有限,利润主要来源为存贷款利差。为维持自身生存,这部分村镇银行必须在不断吸收外来存款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放贷款。在合乎贷款条件的客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受绩效压力驱动,村镇银行部分信贷人员就可能会为一些不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擅自放宽贷款条件或帮助其达到贷款条件。这将严重削弱村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为信贷风险蔓延埋下隐患。另外,村镇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村镇银行重制度建设、轻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村镇银行为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放贷效率,“重发放、轻管理”,对贷后管理重视不够,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对资金流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有限,增加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道德风险。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新成员,多数员工在入行前没有金融机构从业资质或经验,对信贷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制度缺乏了解。因部分村镇银行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验欠缺,新招录人员的岗前培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些人员对信贷岗位的胜任度不高,从事该岗位工作,只会使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部分有经验的信贷人员,因村镇银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机构小、发展空间有限,很难扎根留住。基于以上情况,村镇银行很可能由于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低,风险防控意识差,对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信贷风险。此外,个别道德素质低下的信贷人员,可能利用我国农村的“熟人文化”,以贷谋私、假冒贷款,甚至串通客户恶意骗取贷款,给村镇银行带来风险损失。
(二)外源性风险
1.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户和当地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村镇银行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一是农村与大中城市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有较大差距。村镇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客户信息时,没有相对便捷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容易导致风险控制出现漏洞,无法及时对不良贷款做出判断和处理。二是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三农”,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用风险;另外,农村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容易在市场风险侵袭下停业或倒闭,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也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三是农村某些个人诚信意识淡薄,对申请贷款没有清晰的认识,将贷款视同为“政府补助”,主观还款意愿不强,经常逾期拖欠甚至恶意逃债,也会给村镇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2.政策风险。村镇银行的政策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上的不连续性,可能恶化村镇银行生存环境,导致村镇银行不能持续健康经营,从而形成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政策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破产条例的加快酝酿和制定,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在微观层面,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易受当地政府影响。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往往是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重点介入的融资项目,在不对等的依附关系下,当地政府若提出不合理要求或进行行政干预,将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
3.法律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银行业立法,对包括商业银行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法律依据。但总体而言,村镇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仍需改进,与其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不配套。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限制,村镇银行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外,因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大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人员,员工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利用法律武器防控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短板。
二、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加之我国农村信用资本欠发达,村镇银行发生重度信贷风险的机率较大。根据JP摩根等大型商业银行的研究数据:在信贷风险暴露前18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至2%;提前9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3%至6%;提前3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0%至20%;没有采取任何预警措施的,风险损失率达50%以上。因此,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帮助村镇银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使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最终减低或规避信贷风险。由于人力、财力资源有限,村镇银行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如与专业机构或大型商业银行合作,由其代为提供信贷风险预警服务,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也可以集中自身力量,在综合分析客户守信状况和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状况和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归集信贷项目指标、动态环境指标以及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不良贷款比、贷款集中度等内部控制指标,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本征向量法(TE)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搭建数理框架模型,利用SAS、MATLAB等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进而构建完成整个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强化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以提升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部分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所引起的,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2013年7月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董事会应当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判断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督促管理层有效应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贷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各委员会间相互独立、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经营,有否决权。管理层应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风险事项。行长不得兼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并且银行前台与中后台相互监督制衡。三是不断优化内部决策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流程,从根本上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
2.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周密严谨的内控制度是村镇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先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对操作效果欠佳、不符合当下实际的制度条文予以修订或废止,以构建符合内外部监管需要、操作性强的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灵活的制度更新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织开展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以更好地应对信贷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三是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明确风险控制要求和不同岗位职责,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指引和内控管理指引。在指引中细化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将内控制度条文转化为信贷人员的具体行动守则,进一步增强内控制度的明晰性和操作性。
3.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信贷文化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相比制度规定,其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撑,又可以有效防控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基于自身的高风险特性,应主动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违反信贷工作制度、有损职业形象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二是高度重视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培训。应以打造高素质信贷人员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使信贷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业务理论和工作技能,成长为信贷工作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内、外部监督。构建内外联动无死角的监督机制,推行贷款监督、岗位监督,对违规贷款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监督工作威慑力,消除个别信贷人员的侥幸心理,防止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发生。
(三)完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1.探索新的信贷抵押担保模式。基于我国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小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抵押”的现实,村镇银行有必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抵押担保模式。一是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小组”模式。按照生产相关性,将农户分成若干小组,以村民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这种模式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信用关系紧密联接,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改善经济状况,又有助于农户增强还款自觉性,减少信贷风险。二是采用企业联合农户的信贷模式。将处于同一生产链条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农户联合起来,互相为对方担保贷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支持当地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增强还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探索新的抵押方式。银监会和林业局已于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规定银行可以接受借款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林权作抵押担保发放贷款。这使得村镇银行在传统方式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抵押方式。此外,村镇银行还应积极行动,探索尝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内的其他新方式,在更好满足农户和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规避信贷风险。
2.健全信用等级评价机制。一方面,村镇银行应成立多方参与、公正高效的资信评定小组。该小组应由村镇银行信贷人员以及农户、小企业代表等多方人士组成,有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和量化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高效地对申请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信贷人员应充分搜集农户家庭人员、承包土地面积、产出、年收入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小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利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由此形成真实可靠的调查意见,以便为资信评定小组评定贷款者信用等级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将农村信贷全面纳入国家信贷登记系统,形成城乡统一、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以便村镇银行更好地开展信贷工作。
3.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应针对自身信贷客户数量多、分布广、交通通信不便等特点,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实用便捷的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度,通过“谁经手、谁负责”的方式,将贷后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身上,促使其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环节,主动加强有关工作,从而减少村镇银行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另外,村镇银行还应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的结果直接与信贷人员的考核以及工资奖金发放情况挂钩,确保信贷人员认真履职,在贷后管理工作方面不走过场。
(四)增强独立经营能力村镇银行底子薄、实力弱,要抵御政策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自身的独立经营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自身吸储能力。充分发挥服务“三农”职能,打造本土品牌形象,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增布经营网点,扩大服务半径,提升结算便捷程度,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引导农户储蓄闲置资金。此外,还可凭借自身熟悉当地风俗、物产、民情的优势,充分吸纳农企、农产资金,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其次,要增强经营独立性。应注意调控对公存贷款规模,以免同政府形成依附关系,丧失经营独立性。对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推荐的贷款项目,要严格执行信贷审批制度,坚持独立审贷、实地考察、自主决策、择优选择,降低政府因素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再次,要持续关注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当地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掌握其发展前景,根据客户所属行业的不同,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以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经营能力。同时,掌握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有效降低某些客户因所属行业与国家发展政策不符,而造成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
关键词:财务公司 案件防控 措施
一、财务公司构建案件防控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背景下,金融业案件形势依然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多,流动性风险隐患等因素导致案件风险有抬头趋势。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内的金融机构,是集团案防管理的重要关口。规范经营、建立健全案件防控体系,是财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集团公司整体资金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财务公司案件防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财务公司案防管理体系具有全覆盖、全流程的特点。财务公司案防管理中所称的案件,指公司员工独立实施或参与的,或公司外部人员实施的,侵犯财务公司或客户资金或其他财产权益的,涉嫌触犯法律,按规定应当移送相关机构的案件。
三、财务公司构建案件防控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案件防控的组织体系
财务公司应建立与风险管理、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案防组织体系,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分工。
成立案防工作领导小组,由董事长作为案件风险防范第一责任人担任小组组长、高级管理层(总经理任副组长)作为小组成员。案防工作领导小组为公司案防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案防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管理。
董事会下设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经营层,根据董事会授权组织指导案防工作。
风险总监作为经营层成员,同时也是案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定期审查、检查和监督执行案防政策、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公司案防工作总体状况;建立与各业务条线的协调配合机制,形成权责明确、报告路线清晰、运行有序的案防工作机制;向案防工作领导小组和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工作。
风险管理部是落实案防工作领导小组决策的日常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定期组织案防工作相关培训。
(二)构建案件防控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在梳理公司各项流程,明确流程内容、控制目标、主要风险、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关联的管理标准及文件、责任部门等基础上,形成了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控制矩阵,贯穿于业务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财务公司在建立内控体系后,根据业务发展、监管政策调整、风险管理提升需要等,应每年对内控体系进行自我评价、修订和更新,保证内控体系的适用性,确保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全覆盖。
这种建立在对风险充分识别基础上的内控体系,通过其有效运行,大大降低了案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制度框架设计层面给案防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构建案件防控的风险管理体系
1、准确的风险识别
财务公司在制订风险识别与评估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案防管理的需要,无论公司层面风险识别或部门层面风险识别均需加入案防管理因素。风险识别过程中,重点关注风险诱因、风险性质、后果、风险识别的方法及效果。
2、可行的风险防控措施
财务公司应建立系列措施,防范案件事故发生。例如:以“总量控制、分类管理”为基本原则,缓释平台贷款风险;防范产能过剩风险,重点关注授信企业的发展前景及所处行业周期,适时调整授信规模;紧盯流动性风险,提高资金来源稳定性,合理控制流动性比例及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谨防信息科技风险,加强科技外包的控制活动检查和风险评估;按照设定的风险指标监测频率持续跟踪风险指标数据,每月在全员范围公示。
3、定期的风险排查
案件风险排查包括全面排查、专项排查和日常排查。财务公司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风险状况和案防形势以及监管要求,以季度为频率,组织开展以信贷、票据、跨业合作和员工异常行为等为重点的案件风险专项排查工作,对排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持续跟踪整改进度。
(四)构建案件防控的信息共享体系
1、非现场监管中的案防信息统计
根据案防内外部形势变化,以及监管要求,财务公司需适时修改、调整案防统计制度,完善、细化相关统计指标,完善案防非现场监管(1104系统)信息统计分析和通报工作,及时在规定范围内共享。
2、案情分析与通报
财务公司应建立和完善案件风险信息台账,及时在系统中登记案件风险信息、汇总和统计信息。定期分析金融行业相关案发形势,深入剖析重大案件和典型案例,研究作案手段,查找公司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总结案发特点,研究趋势,提高案件风险识别、监测、分析能力,定期开展案情通报、进行风险提示,防止同类案件多次发生。
3、建设风险信息交流平台
财务公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加强建设监管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风险信息交流平台,及时收集、登记各类风险信息,掌握风险动态,为防范案件发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五)构建案件防控的问责机制
财务公司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发挥违规惩戒的警示作用,防控案件的发生,并将问责机制纳入制度体系予以规范。问责机制以客观、公正为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企业内部规定或岗位职责等规定为责任认定的基本标准。
细化风险责任,明确各类责任的认定依据。做到责权明确,处理的尺度应当与责任人的行为性质和其应承担的职责相适应;处理与教育相结合;有可能与造成财务公司经济损失或其他严重后果相关的人员不得担任调查组成员等回避机制。
(六)构建案件防控的培训、考核机制
写述职报告时应认真总结出限定时期的工作特点,抓精华,找典型,以这段时期工作中突出而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反映一般。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风险管理部门个人工作述职报告范文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风险管理部门述职报告1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们是幸运的,被领导选中来到__公司,正好赶上公司开业筹备,我们三月份就步入了期待已久的职业生涯。时光如梭,转眼间一年就要结束,历数这一年做的工作、得到的肯定、犯过的错误,我看到了自己由稚嫩的学生渐渐变成职业人。在这个过程感谢领导和同事给予的信任、包容!
报表方面
1、协助经理梳理人行、银监会(局)报表,与其他__公司、监管机构反复沟通、核对,重点关注表样是否完整、报送时间是否准确,确保及时、全面的报送报表,最后按方便取数的原则将报表按部门分配,发予各部门。
2、协助经理汇总上报银监会1104报表及其他银监报表,包括计财资金部、信贷管理部及本部门填制的报表,汇总后进行检查,保证报表可以通过银监报表系统的表内、表间校验。
报表上报后针对已经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与监管部门沟通。
3、协助经理填报人行、银监局其他经常性或临时性报表,主要是风险方面以及跨部门的报表。
按季度汇总上报财协报表。
风险防范方面
1、协助经理对信贷业务进行贷前调查,分析风险点。
为深入了解可能的风险,在开展或将要开展新业务前,对其业务特点、操作流程、以及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并形成初步成果,如委托贷款、融资租赁、买方信贷、消费信贷、商业汇票业务、房地产贷款等。
2、协助经理对贷款资料是否真实、合法、完整进行审查,组织贷审会,完成会议的记录工作,完成相关文件的签批工作。
放款时,协助经理对放款各要素进行检查,包括线上和线下的合同文本、协议及各方面材料是否完整、准确。
协助经理对资产五级分类结果进行复核。对相关材料进行分类和保管。
合规方面
1、在领导的指导下,收集、整理、学习与财务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明确财务公司合规环境。
为方便各部门查阅,制作电子书同时整理后打印装订成册。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关注、更新。
2、在开展各项业务,特别是信贷业务前,协助经理进行合规性分析,寻找解决合规问题的方案,规避监管风险。
3、协助经理开展监管评级自评估工作,协同其他部门及本部门进行自评估、改进,完善规章制度,并按制度要求开展业务。
以期完善公司管理状况、经营状况,顺利通过银监局现场监管考核,为未来更好地发展夯实基础。
除此之外,积极参与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开业初期,由于综合?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苯粽牛斡胪瓿闪瞬?a href='//xuexila.com/chuangye/zhucegongsi/fengongsi/' target='_blank'>分公司物品的采购工作,主要是餐具、茶壶、暖壶及部分文具。按领导要求,整理小会议室,为方便取物按大类对物品进行分类,并贴标签。
2、按领导要求,参与分析了__银行金融服务方案,并形成初步成果《__金融方案总结分析》;
3、参与搜集了注册地在__、集团旗下有上市公司、集团没有整体上市的财务公司,汇总了包括组织架构、人员结构、经营情况特别是资金归集率的信息,形成报告;
4、按领导要求,参与研究了财务公司归集上市公司资金的法律、政策限制,需要履行的手续,需要签订的文件等方面问题,并形成报告。
后期参与设计与上市公司签订的三个文件的模板,负责《风险评估报告》模板的设计;
5、积极参与了公司开业庆典的准备与实施,参与礼品的采购与分装、制作大堂的大屏幕欢迎画面、制作与安置楼梯引导标识,活动过程中充当引领员;
6、积极参与内刊的投稿,前期参与各模块设计的讨论,日常关注热点、特别是与集团产业有关的新闻,积极投稿。
7、参与__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期间参与调研了__公司、__公司、__公司、__公司及__协会,最终形成报告。
8、协助审计稽核部经理制作《资金管理电子系统客户服务协议》、《资金管理电子系统业务申请表》、《资金管理电子系统客户证书领取单》,打印全部成员单位的申请表、领取单、密码信封,检查各要素的准确性后盖章交给综合管理部及结算业务部。
9、协助审计稽核部经理开展对结算业务部的审计工作。
经过一年的工作,感谢领导的指导、同事的帮助,我主要在以下方面得到提升:
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银行既是经营风险的机构,财务公司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势必不能规避这个问题。__经理有20余年银行从业经验,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对银行业的各业务模块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特别是信贷业务方面,掌握更为深刻、直观。
在__经理的指导下,学习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通则》以及信贷业务有关的其他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初步了解了信贷业务的合规问题。通过参与了公司自营贷款业务和委托贷款业务,了解了信贷业务的操作流程、信贷合同文本内容、放款所需材料等方方面面。
通过报送报表及文字性材料,对金融业所面临的监管环境有了一定的感受,对监管部门的监管重点有了一些认识。通过填写本部门报表及检查汇总报表,对金融行业经常涉及的财务指标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其他财务公司经营情况的..搜集分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了解、小贷公司可行性分析,对本行业及相关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本部门制度的学习和梳理,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司上上下下勤恳、务实这一风气的感染下,我培养了敬业、务实、虚心的工作作风,开创了比较好的职业发展起点。
作为一名职场新人,我对本年度工作表现基本满意,表现在态度比较积极、工作比较勤恳、认真、对新事物求知欲较强,有较好责任意识。但是,我同样意识到自身还有诸多地方有待提高,在新的一年,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习惯的同时,改进缺点,更好地工作。"聚如一团火,散若满天星",我相信,公司在新的一年会红红火火,我也会凭借努力成为其中一颗闪亮的星!
风险管理部门述职报告220__年上半年我在南京路支行任柜员岗位。柜台是银行的基础工作,直接面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八方客户,是客户认知__的第一道窗口,因此,我深刻地体会到此岗位的重要性和责任性。从事柜员岗位以来,一直严格遵守__银行柜台人员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学习各项业务知识,了解和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及时快速地办理各项业务,为客户做好柜台服务。坚决按照岗位职责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业务要求办事,保证业务无误和资金安全的同时,积极的向客户介绍我行理财和电子银行等业务,顺利的完成了支行下达的任务指标。
到了8月份,我非常荣幸的被调任到分行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是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实、风险监测和控制的综合管理部门,是风险和内控的日常管理职责部门。作为风险管理部授信后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对__银行青岛分行运行的cecm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对本部门档案进行整理保管,日常办公相关工作。
面对新的岗位、新的环境、新的挑战,让我既感到陌生,又感到空前的压力,但是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受到领导和各位前辈多方面的关心和照顾,在工作上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指导,帮助我快速的熟悉和胜任这个岗位。在风险管理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抱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努力工作,积极学习业务知识、掌握操作技能、适应工作岗位,基本能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工作。由于首次进入风险部,面对全新的工作岗位,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过程不仅是角色的换位,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换位,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授信后管理需要严谨的态度、正确的方法、积极的沟通、全面的思考,才能更好的管理授信系统和提高工作效率。青岛__优良的培训系统使我能够养成在每一天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努力了解学习授信管理和风险控制等业务知识,把所学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虽然目前在风险部的工作时间很短,但是我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努力向各位前辈学习业务知识和管理工作,努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近来的工作使本人越来越深刻的理解了良好的工作习惯是能力和效率提升的基础,特别是在工作的条理性上,受到各位前辈的耐心指导,受益匪浅,今后还将更加努力。
工作中的不足:
由于家在异地,生活习惯和地域习俗有很大差异,接人待物和沟通交流方面亟需改进和提高;首次担任授信后管理岗位,日常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工作条理和时间安排还有很多不足;对很多业务和流程还没有完全熟悉掌握,需要多加强学习。
风险管理部授信后管理岗是一个需要责任心与耐心的岗位,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和工作,我坚信能够胜任岗位并做出良好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进取,力争成为优秀的__一员。
风险管理部门述职报告3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代表风险管理部汇报20__年第3季度工作总结。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部门职责与目标,第二部分汇报第二季度工作总结,第三部分分享经验教训,第四部分提出下季度工作计划。
一、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是推行制度、提供法务支持、开展内部审计审查。目标是及时完成重点工作计划和日常合同审核任务,保证公司顺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尽量为公司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等。
二、20__年3季度,风险管理部重点工作和日常合同审核均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
三、工作总结
1、质量管理体系推行方面:风险管理部对A分公司开展了合同管理培训,对B分公司开展了制度管理、风险管理、反腐倡廉、合同管理、档案管理培训,对总部档案管理培训。
对A分公司进行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检查,对总部职能部门和项目部进行了档案管理检查。
2、合同审核方面:风险管理部审核各部门初次送审的合同共232份,其中总部78份,A子公司89份,B子公司25份,C分公司14份,物业公司共25份。
3、法律咨询和风险防范方面:
1)风险管理部拟制并了《对经济类文件授权审批和签字盖章事宜的特别要求》,要求各部门与对方签订经济合同时,应同时向对方书面明确仅有指定的授权人才是代表本公司对外签署经济文件的合法有效人,合作方与其他人员签署的经济文件对本公司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
2)针对商铺带租约销售的策略,风险管理部建议公司设立运营公司以规避《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对返租销售的禁止性规定,在托管合同中设计对租回商铺经营管理的基本思路,界定管理内容与责权利等,并协调解决运营公司与客户的租期和与租赁户租期不一致的'问题。
3)商务宿舍蓄客阶段,所有资料是按超高一层销售。办预售证时,因房管局限价,只能由一层改为两层卖。风险管理出具法律意见书和相关文书,指导营销策划部公告取消前期宣传广告内容,并进行公证。请认购客户签订知悉取消前期宣传广告内容的确认书,并出具不修二层楼板的申请。
4)风险管理部根据C公司咨询,向其提供意外伤害赔偿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惯例,指导其完成赔偿并防范负面影响。
4、诉讼仲裁方面:20__年第3季度风险管理部顺利推进奥的斯电梯仲裁案,圆满完成__园林仲裁案,受理并有序推进商铺客户要求双倍返还定金50万元的诉讼案等。
对A子公司与总包单位的经济纠纷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查,秉承尊重客观事实、诚实守信、合情合理、平等互利的原则,向公司提交专题报告,并强烈建议A子公司与对方协商解决,避免给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专项调查和危机应对方面:针对物业公司匿名举报信进行专项调查,发现举报内容均与被举报人无直接关系,但同时发现被举报人存在其他不当行为。
公司其后对被举报人换岗处理。参与广告公司举报事宜调查,发现举报事宜的确存在,但当事人之间存在较大误解。协助公司处理总部总包单位工人闹事危机事件,并准备相关往来函件和公关报告。
6、员工培训方面:根据师徒协议,指导新员工学习公司制度和文化、风险管理部职责和法律专员岗位职责,带领两人前往各子公司开展审计审查等,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开展培训。
带领新入职风险管理部的资深专家学习风险管理部职责和内审专员岗位职责,带领她开展档案管理培训和检查,在工作中学习审核技能技巧。
二、分享经验
__园林仲裁案于20__年7月结案,关于此案,风险管理部于20__年3月9日收到A子公司的法律协助申请,由于距仲裁委要求提交的证据期限(收到仲裁申请后15日内)仅剩1日,我方举证面临巨大风险,风险管理部及时与仲裁委取得联系,并提交延期审理申请书、中止审理申请书、调取证据申请书,并通过选取需回避的仲裁员获得第二次选择仲裁员的机会,以争取宽限期限。
之后风险管理部与A子公司及总部成本部密切配合,积极准备开庭资料,反复审查结算资料,共同参加开庭、调解、质证共计5次,到司法鉴定中心现场核对工程造价1次,提交我方异议或质证说明共计5次(具体工作记录参见附表),最终为公司减少经济损失1,034,137.75元。此案不仅可作为公司齐心协力应对仲裁的成功案例,还可作为公司向社会弘扬正气,向供应商彰显规范、阳光、透明企业文化的经典案例。
20__年第4季度,风险管理部将继续认真完成全公司日常合同审核和法律服务工作;推进奥的斯仲裁案、___总包单位仲裁案等;完成总部档案管理检查;开展全公司工程结算和经济签证检查;收集各部门质量目标达成情况,并组织改进;开展分/子公司例行财务审计。
谢谢大家!
风险管理部门述职报告4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始终与风险为伴,其经营过程就是管理风险的过程,我行开办的小额贷款业务更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20__年,被确定为____银行的“合规管理年”,根据“合规管理年”活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我行严格贯彻小额贷款业务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加强资产质量管理,严格控制风险。现就我行小额贷款业务上半年风险状况和防控措施报告如下:
一、信贷基本情况
截止6月_日,我行累计放款330笔,金额1396万元;累计回收回177笔,金额945.88万元;累计结存153笔,金额450.12万元;6月_日所有逾期贷款户数33笔,逾期金额107.74万元,逾期率23.94%。其中有4户逾期贷款为次级类客户,16户为可疑类客户,均产生不良贷款现象,风险防控形势非常严峻。
二、风险管理工作情况
半年来,我行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总行会议和文件精神,适时分析形势,认真执行政策,严格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切实加强信贷基础工作,规范内部管理,切实防范风险。
1、严格按照总行下发的《小额贷款业务管理办法》和《小额贷款业务操作规程》开展业务,严格拓展、筛选小额贷款准客户,把风险防控关口前移,进一步对信贷风险进行控制,对授信行为进行规范。
严密了贷前调查、审查及审批手续,对信贷人员贷前调查的范围及要求,确保信贷调查材料真实有效。
2、严格控制信贷风险,严格执行信贷风险防范控制管理体系,全面实行审贷分离,规范了贷审会,实行了贷审例会制,严格按照贷审会议事规程召开会议,明确各环节主责任人职责。
3、扎实细致地开展贷后检查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客户经营状况和家庭状况进行检查,认真填报贷后检查表。
2月份我行对发放贷款先后开展了信贷自查及全面排查。此次排查工作通过调阅客户档案、现场走访客户、拍摄客户经营场地和走访信贷员家庭情况及信贷员思想排查等形式,重点关注逾期贷款客户、联保贷款客户和放款金额较多及逾期贷款较多的信贷员。从排查情况来看,我行未发现与中介合作、编造虚假资料骗贷等现象,也未发现收受客户好处费、代客户收取贷款本息等情况。
4、强化管理,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我行在不断加强和改善日常信贷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管理,重点是制度执行管理和从业人员管理,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贯彻落实。注重加强信贷人员的业务学习,以便能在业务操作中得心应手,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搞好管理的同时,我行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手段,积极开展优质文明服务,树立“阳光、惠农、方便”的信贷形象,以优质的服务和阳光的品牌促进业务的发展。
5、抓好逾期催收,严格控制资产质量。
我行领导及信贷人员从产生第一笔逾期贷款起,就对逾期催收工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落实,集丛人之力,尽职尽力开展信贷还款管理及逾期贷款催收工作,并把这项工作长期作为信贷业务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来抓,最大程度的控制好风险。及早成立了以行领导、业务主任、信贷主任及信贷员组成的催收小组,集中人力、物力,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坚持不懈开展逾期贷款的催收工作。在做好电话催收、上门催收和联合催收的同时,果断决策,将逾期30天以上的客户依法提起诉讼,申请资产保全,利用法律的手段进行贷款的清收,最大程度的控制好逾期贷款风险,防止贷款出现损失。
三、下一步风险防控强化措施
为有效促进我行小额贷款业务稳健发展,我行要加强小额贷款的合规管理,促进小额贷款经营和操作的合规性和规范性,有效维护我行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下一步,我行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做好风险防控工作:
1、完善规章制度
一是建立否决贷款登记制度。对每笔被否决贷款进行详细地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客户基本信息、申请信息、否决原因等。二是对联保贷款分行业分用途、采用等额本息还款法、分组调查等控制风险的措施。三完善审查人员岗位职责。要求审查人员在对权限范围内的信贷业务进行审查时,除对资料的完整性、合规性进行审查外,还须进行电话核实客户信息,在必要时还须进行现场核实。四要严格系统岗位配置制度。严格执行岗位兼职的合规性,规范信贷人员工号及岗位设置、变更,保证系统中客户信息管理的规范性和严肃性。五要严格落实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办法,对提交审贷会成功的资料要严格把关,认真检查相关资料及贷款信息,并严格执行保密制度。
2、规范信贷操作流程
一是提升贷前调查质量。对于收入、成本等关键信息应尽可能取得纸质单据或书面证明做支撑;关键的财务数据必须进行交叉检验;对于房产或车辆等信息,应查看和复印房产证、行驶证、租赁合同等。调查项目应全面,坚持“眼见为实”原则。二要严把贷中审查。审查人员必须电话核实借款客户的真实性。审贷会必须有2名以上管理人员参加,且被审查贷款的主副调必须全部参加审贷会。审贷会提问提升质量,问到关键风险点。三是落实贷后检查。信贷员在贷款发放后的四周内,必须到客户住所或生产经营场所进行首次贷后检查,对资金使用情况和贷款投向进行监控,以后每月不少于一次贷后检查。
3、加强逾期贷款管理。
对于逾期贷款,除对信贷员进行考核外,还对贷款的逾期原因进行分析,采取一切措施和办法,不惜代价进行逾期贷款的催收,以防微杜渐,保持贷款的良好回收和质量。
4、加强信贷队伍建设。
每天晨会及每周例会对信贷所有人员进行信贷业务、操作规范性、法律法规等知识进行集中地学习,同时加强对信贷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每半年对信贷员进行一次梳理,同时对信贷从业人员实行年审,年审不合格的调离信贷岗位。要加强对信贷人员良好作风的培养。严格执行“八不准”要求,打造邮储小额贷款品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风险管理部门述职报告5__年,在总行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全行工作中心,全面履行风险、合规部门的管理职责,扎实工作,以强化信贷管理为突破口,全力抓好全行贷款风险分类、不良贷款监测、清收、考核工作及超权限贷款风险审查审批工作,有效地履行了风险管理与合规管理职责,较好地发挥了部门的职能作用。现将就风险管理与合规管理方面的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部门工作职责履行情况
1、做好风管部职责内的报表、报告制作和报送工作
一是及时做好__工程报表的制作和报送工作;二是做好风险分类相关报表;三是做好不良资产监测报表;四是做好市办要求的业务经营分析报告、风险监测报告及相关报表;五是及时向人行报送风险监测指标报告及相关报表;六是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业务经营风险分析报告及相关报表。
2、全力抓好全行贷款的五级分类和十级分类管理工作
一是每季末月下旬均向每个网点下发季度清分通知,要求各网点按照我行贷款分类规定及时做好季度清分工作,并对下季度每月贷款分类或分类调整的注意事项做出提醒。二是每月末,我部均能及时监测全行贷款台帐,督促各网点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当月新增贷款的分类确认工作及部分存量贷款的分类调整工作。三是每月初及时收集各网点超权限贷款的五级、十级分类认定表,并认真审核,对其中分类错误、分类理由不规范的认定表一律予以清退并要求重做。以此保证每月新增贷款的准确分类。四是坚持每半年下各网点检查五级分类、十级分类情况。对其中分类不准确、分类未及时调整的贷款及时做出指导和修改。通过以上工作,保障了我行贷款五级分类、十级分类的准确性和分类调整的及时性,为我行不良贷款的管理打好了基础。
3、积极做好诉讼案件的起诉、执行工作
根据各网点上报的诉讼材料,我部及时做好起诉材料准备、证据收集、申请诉讼、出庭参诉、执行申请、参与强制执行等工作,极大减轻了基层各网点的工作压力。
4、抓好每月逾期贷记卡的风险预警和清收工作
根据每月测贷记卡的逾期情况,根据历史监测数据和向基层信贷员了解的情况,针对部分信用观念差、多次逾期或资产情况出现明显恶化的贷记卡持卡人提出风险预警,并采取冻结卡片或取消用卡资格、向公安机关报警等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5、做好贷记卡复核工作
根据银行卡部的贷记卡办理流程,我部负责贷记卡的`复核工作。准时按内部规定完成贷记卡的复核工作,为贷记卡的快捷办理和风险控制履行了应尽职责。
6、积极协助基层清收不良贷款
7、做好贷款的审查工作
根据总行工作安排,做好每日基层上报审批贷款的资料审查和风险审核工作,严格控制信增风险、及时辅导和纠正各基层网点贷款档案资料的合规、合法、风险可控情况以及风险分类的准确性情况。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部能较好的履行部门职能工作,积极发挥本部门的职能强化作用,为总行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作出了应有贡献,但还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良贷款清收成绩不理想,贷款起诉后执行难问题依然突出;二是组织开展信贷人员岗位培训及深入基层进行指导的工作仍有待加强;三是还未能实施更为有效的贷款管理,个别新发放贷款仍潜在风险。四是部门职能的强化及作用仍有待于增强。
三、工作思路
为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有效降低我行所面临的各项风险,针对____年度风险与合规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部拟在____年的风险与合规工作做出如下安排:
1、继续加强管理,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实时动态监测贷款情况,及时发现风险点并采取措施,以尽量减少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2、改变执行思路,加大依法清收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借款人综合信息的跟踪监测,及时向法院执行局提供借款人实时信息,力争使执行工作进入常态化和及时性。。
3、加大对基层的服务、指导、协调、管理和培训。
加大对基层网点的日常服务、培训、现场辅导和检查等方式,切实提升客户经理的管贷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
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人员,我积极的投入到在全行“内控与合规”建设活动年活动中,结合本职工作,以及多年来的财务管理经验,我认为,要想有效地提高我行的风险防范水平,必须要坚持“合规”,强化“内控”,合规是要求,内控是手段,只有真正使将“合规”和“内控”做到位,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下面,我仅从以下八个方面,谈一下我对如何提高县级农村合作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的粗浅看法。
1、提升合规理念防风险,全面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说到底是人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必须解决思想意识问题。首先树立合规人人有责意识。合规绝不仅仅是合规部门或者合规人员的事情,合规工作与银行的各个流程、各个工作环节和每个银行员工都息息相关。必须要让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只有这样才是全员合规、人人合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合规风险,从而确保银行的经营不偏离目标,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其次树立合规创造价值意识。过去,由于个别行合规意识不强,风控能力相对薄弱,不良资产较高,严重影响了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效益。痛定思痛,一定要加强广大员工的合规教育,从而形成人人重视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三是树立主动合规意识。在全体员工中大力倡导、深入宣传价值最大化、资本约束、全面风险管理、风险与收益平衡、内控有先等先进理念,让全体员工了解资产质量与经济增加值、与薪酬分配的关系,自觉转变观念,将自身工作作为第一道防线纳入到风险控制体系中,引导和带领全行员工形成规范操作,防范风险的良好氛围,目前在全行遵纪守规,规范操作已成为自觉行动,从要我合规变为我要合规。
2、严格把握客户准入条件防风险,加大对客户结构的调整。一是将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把好客户准入关,这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首要关口和关键环节。要提高对客户风险和发展前景判断和识别能力,收集和分析贷前信息,利用同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来查询,努力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二是引入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动态评级,调整优化客户结构。健全适合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指标和评价体系,信用评级指标要注重客户的成长性、盈利性等要素。通过综合信用评级将客户分类,对信用度差、资产负债率高、产品竞争力减弱、经营不规范,或体制差、产权不明、股权分散的客户实行退出机制;对信用等级高、经营效益好、履约能力强和所属行业持续景气的优质客户找准投入点,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三是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入。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调查研究,围绕成长型、朝阳型、绿色能源型、节约型等企业及项目优化投向,积极支持风险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涉农产业。
3、研究市场走势防风险,依据市场确定信贷政策。要适时分析市场走势变化,科学把握好信贷投向,帮助和督促贷款客户将信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充分运用信贷杠杆,引导企业理性把握市场走势,在价格上涨时不盲目“赌市”,在价格下跌时不慌乱“畏市”,降低经营风险。
4、健全预警机制防风险,构筑信贷风险的“三道预警防线”。第一道防线是行业定期分析预测和预警预报,提高应对行业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不仅要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产品供求、产业发展现状、困境、趋势,揭示经济周期与行业周期之间的关系,还要充分利用客户贷款申报资料和数据,定期采集反映客户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揭示客户经营情况和所处行业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农村合作银行信贷支持客户及产业的主要风险,并对相关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应对。第二道防线是客户资金和库存的预警预报,主要是对客户的资金流的适时监测,密切关注客户的不正常关联交易,及时预警。第三道防线是客户贷款到期或逾期的及时介入。要进一步理顺、明确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两个部门之间的风险管理职责和工作协调机制,业务部门要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中,发现风险就要及时向风险部门预报,风险管理部门及早分析调查,及早处理风险,提高信贷风险管控的有效性。
5、规范信贷流程防风险,落实风险防控措施。一是强化客户经理的信息搜集分析职责,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二是建立适合客户特点的贷款审查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审查程序,健全客户统一综合授信制度,做到表内、表外业务统一管理,本、外币业务统一管理。逐步建立客户贷款的标准化技术手段,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三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除客户的财务信息、信用记录外,应注重客户主的个人素质、信用、能力、客户技术、产品、市场现状与前景等软信息。四是是根据客户风险、信用等级实施不同的贷款方式。如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保证担保贷款等。五是加强对客户经理和风险专业人员的培养、储备和配备。建立核心价值管理体系,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提高信贷风险识别和防控能力。六是强化尽职管理。用好《贷前操作尽职记录》和《客户经理贷款管理尽职手册》,构建“尽职免责、失职必究”的责任追究体制。
6、强化信贷“三查”制度,强抓管理防风险。严格贷前审查程序,杜绝不符合条件的贷款进入审贷程序。贷时审查是贷款发放的重要关口,贷审小组要适时把握贷款投入时机和调整信贷投向,着眼于贷款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有效结合;贷后检查监督是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的继续。贷款发放后,严格实行客户经理对客户跟踪监管,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分别做好跟踪检查和监督工作。对于信贷人员弄虚作假、被动应付的,应从制度层面上加大督查处罚力度,决不姑息迁就。
7、健全补偿机制防风险,有效落实贷款风险补偿措施。一是落实好合规合法足值的担保措施。客户经理要全程参与担保资产评估,逐一核实担保资产,合法确定其市场价值。在日常信贷监管活动中,不仅要核实担保贷款的安全性,还要检查担保实物和价值是否发生变化,防止担保物品减值、损失和转移。二是落实好贷款形成实物的财产保险,并将农村合作银行作为该保险的第一受益人。
8、认真落实内控制度防风险,有效避免违章操作行为。从基层行以往的经营实际和发生的各类案件情况看,应该说十案十违章,要杜绝减少案件发生,就需要基层行在具体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各个环节按体系文件要求进行落实,严防操作风险,做到以法规制度管理全体员工,规范全体员工行为。我们通过建章立制,构建起了合规经营的管理模式:一是建立了周例会、月例会制度,加大执行的沟通力度;二是建立督办制度,强化执行的指导与监督;三是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机制,包括召开员工座谈会、领导谈心制度、家访制度等;四是建立透明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不定期公布行领导工作、活动情况,接受员工监督;五是建立排查制度,定期不定期,对信贷业务、会计业务、安全保卫及员工行为进行排查,从中发现安全隐患;六是认真落实三项制度,在对员工岗位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按要求对不相容岗位进行了重新定岗,并加强员工的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提高了员工的综合适岗能力,并从中不断地进行“人才盘点”,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了效率,同时也有利规避了风险,营造了合规氛围。
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只有有效控制风险,才能为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经营绩效的全面发展打牢基础和提供保障。没有良好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业务发展的最终成果会被不断出现的风险所侵蚀,银行价值最大化也无从谈起。虽然近两年我行在业务发展、资产质量、风险管理、安全运营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提高,但是合规经营,健康发展是我行的长效机制,新形势对我行的安全运营提出了严峻考验,我们必须紧绷合规经营,防范风险这根弦。
“只有加强内控,坚持合规,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是我行这些年业务发展的真实写照,目前,我行“内控与合规”建设活动年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将借这次活动的开展,在全行进一步强化“合规创造价值、内控促进发展”的理念,逐步形成主动合规、有效合规、科学合规的良好氛围,确保我行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