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

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

时间:2023-09-12 17:10:51

会计核算的主要方法

第1篇

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因素。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地位以及我国的法律政策等。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不仅会影响企业对财务信息的处理,还会影响到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关键词:

会计核算方法;影响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获取更加的市场经济优势必须要加强对会计核算的重视,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方面应该要更加谨慎,因为企业的核算方法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信息,左右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和决策,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与企业的经营特征密切相关,企业只有根基自身经营的状况和特点来选择更加适合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才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财务数据。但是,由于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较为多样,企业必须要对相关的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进行综合考虑。

一、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社会现状

1.会计核算的范围进一步加大,核算模式更加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位我国开机核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我国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发展师弟啊,该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会计核算广泛不断增大,会计核算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首先,从会计核算的范围来讲。传统的会计核算范围主要包括对企业会计核算相关指标的核算和处理、会计核算的标准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新形势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该使得我国会计核算的核算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财务信息的审计以及对人力资源信息的管理与核算等内容。换句话说,财务会计核算人员在制作财务会计报表时不仅需要统计好企业相关的财务信息,还需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甚至对于跨国企业来说,工作人员还需要按照各国不同的货币原则进行财务会计报表的制定和信息的披露;其次,对于会计核算的模式而言。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模式较为单一,新时代背景下的会计核算模式则更加丰富化和多样化。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已经将明细核算、会计报表等模式更加细化,增加了多日记核算、记账凭证等多种方式。会计核算范围的加大和核算模式的更加优化使得我国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任务更加程序化和简易化,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并使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管理职能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核算职能转变为了管理职能,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企业的全面发展。

2.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

首先,从会计核算内容丰富的程度来看,当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采用了棋盘式的报表提示。该种报表体系的确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相对传统的科目编码记账模式而言,其会计内容更加丰富,方式也更加灵活化;其次,就会计核算的灵活性而言。现代化企业会计核算主要依靠的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处理,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在程序编码的帮助下自动实现会计核算,且能够实现随机核算,大大提高了核算的灵活性。当然,这也是相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而言的。我国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实行的是定时的核算,核算方式较为单一且固定,灵活性较差。市场经济的变化较快,企业咋发簪过程中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的财务信息才能够做出正确的经营与决策。这一点传统的会计核算必然难以做到,但是现代化会计核算更加灵活和全面,能够及时为企业经营者提供有效的财务数据和信息,为企业经营者经营决策的调整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要素分析

1.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原则分析

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标准应该要从时效性、准确性等方面着手。首先,从准确性角度分析,目前我国会计核算属于电算化模式,该模式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会计核算。在不考虑会计核算任务量的多少时,精确程度的高低成为了企业在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上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精确性指的是会计核算方法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披露真实性和有效性,只有当会计核算的精确度越高,企业管理人员能够掌握的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做出的经营决策才能更加全面,也才能够更好的保持相关利益主体的实际利益;其次,从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分析。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的开放性、智能性和实时性等。会计核算的规范性能够方便企业不同的部门进行协调合作,促进会计核算信息的流通,为企业相关利益主体提供更多的信息收集途径;最后,就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分析。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着市场信息更换速度的加快,企业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核算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才能够准确反映当时的财务会计现状。

2.会计核算方法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仍然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就目前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现状来看,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平均分配法、集权平均法、实际成本法等多种。这些会计核算方法部分是针对成本的分配和处理而制定的,部分需要依靠公允价值计量进行配合,另外一部分则需要根据企业不同的生产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国际国内关于会计核算方法种类较多,经济行为的而差异性也会导致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且目前我国会计核算方法采用的多为组合形式的核算方法,如将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进行联合分析和核算的方法即是组合方法。因此,企业要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方法需要根据会计核算方法的要素或者相关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例如,在成本核算方面来看,企业有计划成本法、交互分配法以及直接分配法等多种选择。

三、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分析

1.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一般因素分析

法律法规是影响我国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应该要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信息技术在会计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跨级信息系统的建立,而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背景下,企业能够明确掌握会计核算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经营的特征进行会计核算方式的选择。也就是说,在会计核算相关信息基本确定的情况下,法律法规对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作用最大,企业需要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会计核算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当然,除了法律法规因素外,企业会计核算原则、经济计划、收入费用的稳健等也是企业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时也需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会计核算的原则进行综合考虑。

2.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潜在因素分析

企业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除了一般因素外,还需要考虑其潜在因素。企业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潜在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潜在承诺。潜在承诺指的是企业在日常的经营和管理工作中,为了与相关的利益主体保持密切的联系,且有需要在合同规定以外对利益主体进行潜在承诺。具体来说,企业对销售客户的口头承诺、对工作人员的基本承诺以及对供应商、债权人等的非正式承诺等均属于潜在承诺;第二,外部治理环境因素。企业会计核算的本质是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披露,而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需要依靠一定的环境因素。对于企业来讲,企业所依赖的环境因素包括内部治理环境和外部治理环境,会计核算和财务信息的披露不仅能够反应企业的内部财务状况,同时还能够反应企业的外部治理环境现状。只有当会计核算反应出企业的真实状况,企业管理者才能够根据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经营与决策。目前我国企业主要依靠制定财务会计报表的形式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披露,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根据外部治理环境选择灵活的、有针对性的会计核算方法。

3.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经济因素分析

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因。从整体上来说,当前影响我国企业核算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有税收情况、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生产成本等。首先,从企业的税收情况方面看,税收是企业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要交纳的税收越多,代表着企业的经营成本越高,企业收取的经济效益越低。因此,就企业的所得税而言,企业必须要采用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方式,使企业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进行处理。加速折旧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当企业所用的生产设备效率较高时,企业可以多提折旧费,相应的,若企业生产设备的效率越低,企业可以少提取折旧费。同时加速折旧法较为重视对经营资产的回收,利用回收的资金进行科技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对于税收部分而言,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推迟一部分税款,相当于实现无息贷款,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其次,就企业的市场价值而言,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而对于股份企业来说,要衡量它们的市场价值就需要企业对每股的盈余进行密切的关注。折旧计提方式和不同的存货计价方式会导致每股的盈余出现不同,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市场价值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方式;最后,就企业的生产成本来说,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市场的经济波动有一定的关联。当物价开始上涨或者下降,企业的存货价值必然会相应的受到影响。企业的存货价值如果降低则会导致财政支出增加,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该种情况下则需要企业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社会现状为:会计核算的范围进一步加大,核算模式更加优化;会计核算方法更加灵活,内容更加丰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需要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要素进行分析,本文就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分析。会计核算方法需要遵循准确性、规范性和时效性三方面原则,而会计核算的方法种类较多,比较常见的加速折旧法、平均分配法等,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核算方法。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一般因素主要有法律法规、会计核算原则、经济计划、收入费用的稳健等,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潜在因素有企业的潜在承诺和外部治理环境因素等,而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经济因素则包括税收情况、企业的市场价值和生产成本。企业在综合考虑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和影响因素的情况下课恰当选择可行的会计核算方法,使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加合理、准确及有效。

作者:李旭晋熔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单海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2:129-130.

第2篇

[关键词]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WWW.133229.cOm(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通用

第3篇

[关键词]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全通用标准化的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通用

第4篇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账簿数据——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是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为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的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3个部分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设计模块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控模块全部通用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它进行层层分解。最高层的若干模块是主控模块,它们体现了会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系统风格,其模块结构的划分标准是否科学将影响会计软件的整体质量。科学的模块划分标准有助于获得标准化、通用化,甚至是全通用的主控模块结构。按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划分是电算会计模块划分的两种主要标准,它们各有优缺点,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标准,都会显得美中不足。如果以数据处理流程为主要划分标准,将各模块重复的内容抽出来,再按功能划分,就可以扬长避短,进而获得全通用标准化主控模块结构。这一主控模块结构适合于任何一个会计主体的电算会计,并能实现强大的核算功能。这些核算功能主要包括:加工中央数据,实现双轨核算制,并为适度的反记账和反结账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采用主辅核算,既能满足传统编码内会计核算的需要,又能进行更详细的编码外核算;报表模块全通用,不仅能加工各种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报表,而且结合编码技术可实现成本核算的全通用。

三、主辅核算全部通用

第5篇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可行性

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两大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经济核算一体化的进程。但现实工作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两个系统基本上各自独立,资源不能共享,无论统计核算还是会计核算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作用,这就给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带来困难。而在我国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中,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鉴于这两者间的矛盾,本文就此围绕企业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行性展开讨论,以供参考。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必要性

(一)是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加强管理的内在要求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在核算过程中共享了信息资料,方法上互相补充,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造成的后果是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所提供资料数据的多元化,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提高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二)是国民经济宏观核算的客观要求

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同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宏观会计核算。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二、会计、统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采用专门的方法,通过记账、算账和报账等程序对企业经营业务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核算,会计核算所反映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资金周转情况。而统计核算是以实物、劳动、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统计推断法、综合指标法、统计分组法、大量观察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用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模、结构、水平,预测发展速度,并分析研究经营活动的一些规律问题。其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下:

(一)联系

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都是国家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许多领域互相渗透补充。

从企业来看,企业的经营决策离不开统计、会计核算的资料,同时,会计和统计从量的变化都要借助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衡指标等主要经济指标来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并且依据相同的原始资料和原始凭证,共同搜集和整理企业经济活动的资料,为企业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从核算方法来看,两者相互借鉴和渗透。会计核算以统计核算的方法为基础,如在会计核算中运用统计分组法汇总编制的原始凭证汇总表;而统计核算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如复式记账方法的运用和会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使统计核算方法更加完善。

(二)区别

(1)核算原则、口径、价格不同

会计核算按权责发生制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本期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者应承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奉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奉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来核算,如对奉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而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出货物的货款为核算依据。会计核算的固定资产是按历史成本价原则,账面价值始终按照资产购置时成本记录,分别核算原值和净值;而统计核算是针对核算时点的市场价格对固定资产进行重值价,所采用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对未出售的半成品、产成品,会计按成本价计算,统计则按现价计算。

(2)核算目标不同

会计核算目标是通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其服务方向是企业所有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某部门或其整体的规模、速度、效率进行集中、全面、综合地反映,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更多地体现在总体分析的功能上。

(3)核算对象和任务不同

会计核算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其任务是及时、准确、完整地记载企业经济活动和结果,分析检查财务计划执行情况,监督资金运用和财务收支;而统计核算具有微观核算和宏观核算的双重性质和功能,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量和劳动量作为计量单位,既包括实物核算又包括价值(资金)核算。统计核算对象比会计核算范围广。

(4)核算方法不同

虽然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对比分析、汇总整理、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记账方法,对每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进行核算;而统计核算是通过对经济现象作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推断法来掌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貌。

(5)核算范围不同

虽然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都是以独立核算的企业作为核算的单位,但由于核算的目的不同,对核算范围的要求也不一致。会计核算要求核算企业主营和附营活动在内的全部收支;统计核算则是要求核算企业的主营活动。

(6)分类核算不同

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而统计核算中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具体核算时分类也不相同,如会计核算将资产按其流动性质强弱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等;统计核算将资产按其货币性质分为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会计 核算中将负债按偿还期限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统计核算则将负债按空间界限分为国内金融负债和国外金融负债。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一)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设置是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键,也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的基础。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在口径上存在差异是难免的,在设置指标体系时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调整,对相同内容的指标名称、分类、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以避免在核算中造成混乱。在建立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时既要考虑统计核算的需要,又要考虑会计核算的需要,从而提高统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要充分发挥会计与统计核算的整体功能,企业应改进统计报表制度,使之在核算准则上向会计靠拢,更多地利用会计信息,满足上报统计报表的需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

(二)改进会计、统计核算方法

根据我国企业核算的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吸收国际上不同核算方法的长处,建立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以统计核算方法为依据的核算方法。这实际上是要求企业利用更多的统计核算方法来处理会计事项,企业统计核算只有向会计靠拢才有扎实的基础,而企业会计核算只有利用统计方法才有更广阔的前景。

这种核算方法,不仅消除了企业核算数据多元化的现象,还可大大减少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使企业统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市场调查、预测分析等统计核算活动,很好地实现了企业会计核算优势和统计核算优势的互补,从而为基层企业的会计、统计和业务三种核算一体化提供良好的开端。

(三)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虽然有许多的不同,但其基础数据的来源是相同的。因此,可构建会计、统计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加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应用,加快统计、会计信息资源的互相利用、互相借鉴,这不仅可以减少数据在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之间的重复计算,还加快了数据处理和传输的速度。同时,会计与统计核算信息的相互传递,还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宏观和微观决策与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四)加强人才的培养

要实现会计与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人才是关键。核算人员不仅要掌握各自专业范围内的核算知识,还要了解熟悉其它专业的核算知识,对于负有重任的协调统一职责部门的业务人员,应该精通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掌握有关的政策、观念和技术、业务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一方面,大中专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教学上应加强会计教学与统计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强化对现有会计、统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培养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结束语

总之,无论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还是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都必须搞好会计与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只有实现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协调,才能确保企业的经济信息质量,才能提高企业核算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齐立.谈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区别与联系[J].商情,2009,(28).

第6篇

关键词:统计;会计;协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与统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会计上用到更多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上也借鉴了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计算机的运用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两者数据共享,把会计和统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为构建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笔者主要就新形势下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问题作一初探。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统计核算是以货币、实物或劳动量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汇总和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等方法,取得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一起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作为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

1.核算范围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把国民经济当做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把企业当做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由于各单位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性,反映个体某经济活动的具体指标数值(或科目)即使内涵相同也会有重复计算或相互抵消的可能,因此,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入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本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本部门、本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计算进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也是二者难以协调统一的主要障碍。

2.核算对象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双重核算。它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济现象进行分类、分组,并运用一系列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活动水平、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

3.计量单位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企业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4.核算方法上的差异。就一般的核算程序而言,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如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等)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的方法,对每一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

5.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6.分类标准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主要是按产品或产业分类,如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

7.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二、会计、统计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1.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会计和统计都是从获取原始的数据信息开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的信息。会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统计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和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基础的信息,企业其他方面信息大多源于会计和统计信息,或者是在两者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开发利用。由此可见,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能够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

3.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变化很快,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只有具备准确及时的信息,才可能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减少到最小。会计和统计工作就是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不断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数据信息。会计运用价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收支情况;统计运用实物量和价值量双重方法,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会计和统计做到相互协调,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更加及时准确,进而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从宏观核算的要求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2.统一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指标口径。由于会计和统计在研究方法、内容、研究对象及服务对象上的区别,两者在指标口径上出现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统一调整,进一步规范核算指标。对于相同指标,力求在指标含义、口径和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对于内容有差异的指标,应配备明确的使用说明,以避免相互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和统计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完备的数据库平台。会计、统计、计算机相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既可以消除会计数据多元化现象,又能够发挥统计综合分析的功能,保证了会计与统计的相互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相关报表中设置一些独立的项目,可以为统计核算提供直接资料。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的普及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解决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需要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谭永生。对企业会计和统计相互协调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4,(4)。

[2]张丽宏。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与协调研究[J].中等职业,2007,(26)。

[3]黄妍。谈统计与会计的相互渗透与协作[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6,(3)。

第7篇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第8篇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第9篇

一、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1)计算机信息手段应用不充分在医药企业成本管理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会计计算机管理方式的普及不全面,是阻碍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认识会计电算化方法,促进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向信息时代靠拢,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全面性、及时性发展。(2)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制约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会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关系到企业成本核算管理效率的高低。但是,由于企业普遍缺乏对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培训和专业技能的规范,常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会计核算的随意性,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计算方法,导致成本核算的信息不全面、不及时。(3)成本预算失控等问题由于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预算失控是医药企业中较为常见的成本管理问题。成本预算缺乏合理的控制和约束,以至于总部对门店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造成阻碍。总部对门店的物流配置、门店自身的资金流通也因此失去控制,无法正常运转。2.医药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1)售价核算的弊端许多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中依旧使用传统的售价核算方式,及“商品进销差价”的核算,虽然核算操作简单,但是售价核算的方式会给管理者造成视觉误区,而且容易出现错账、虚账、假账的不良行为,对医药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核算不规范是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导致财务管理中出现多样的会计核算模式,即使有明文规章制度,缺乏对实际应用的监督,也不利于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系统化运作。(3)会计核算方式滞后当前许多医药企业的会计核算还沿用着传统的会计审核模式,没有普及信息化的计算机会计审核方法。滞后的会计核算方法,限制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不仅耗时长、不准确,还增加了工作负担,得不偿失。(4)会计核算的效率低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程序繁琐、效率低,很难做到票据、实物流动、资金运转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药企业的经济活动。其主要原因有采购不统一,资金应用效率低,以及不规范的会计审批操作,直接导致会计核算效率不高的问题出现。

二、优化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创新方法的有效措施

1.发展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1)创新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发展医药企业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创新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模式。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一般以总部统一管理和授权门店两种成本管理模式为主,创新医药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将统一管理和授权管理相结合。资金的流动统一由总部进行集中调动、筹集和分配,门店需要时,按照资金审批流程进行申请;同时门店将店面每日营业款进行结算,保留门店经营所需,其余的款项上缴总部。新的成本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资金的高效实用,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2)完善存货的进销存管理制度医药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商品繁多、种类丰富、数量庞大,而且还相对较为分散。完善医药企业存货的进销存管理制度,是通过管理科学化节约成本的重要形式。不合理的存货管理方式造成的浪费,是成本核算管理的缺陷。完善存货的进销存管理制度,注重每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降低存货的损耗;合理规划商品有效期内的使用范围;做好财务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确保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3)规范会计核算,重视成本预算管理预算作为账目管理中重要的财务指标,重视成本预算的作用,要抛弃流于形式的成本预算方法。全面规范会计核算的流程,重视成本预算的管理,从控制成本预算上,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明确财务管理部门各个岗位的责任制度、量化考核方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数量能保证医药企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4)建立计算机成本管理系统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成本核算管理中,促进医药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推广。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重视管理的高效性和可靠性。显然,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医药企业经营规模的发展。建立九三级成本管理系统,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2.优化会计核算创新方法的途径优化会计审核创新方法的主要途径分为“总部—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总部—区域—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总部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加盟店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四种会计核算模式。(1)“总部—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总部—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以总部财务部门对所有的门店财务进行整合、审查、核对。门店主要以报账工作为主,并根据管理和经营的需求制定辅助账目。总部定期对门店的资产、损益和财务进行统一核算。(2)“总部—区域—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总部—区域—店面”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是区域财务部门直接管理门店的账目,并对总部报账。简单来说,就是区域总部定期核算门店的资产、损益和财务,总部定期核算区域总部的资产、损益和财务,从而确保会计核算的精细化、准确化。(3)总部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和加盟店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总部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和加盟店的会计审核处理方法重要是针对医药企业中非直营经营模式的会计核算方式。根据店面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会计审核模式,确保医药企业经营模式多样化的正常运作,促进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和进步。坚持会计审核的基本原则,保证会计审核的信息全面、客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药企业的发展规模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创新会计核算的方法,将现代计算机会计应用其中,促进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向信息化发展是重要的优化措施之一。针对当前医药企业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全面实施优化成本管理和会计核算创新方法的措施,提高成本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为医药企业在竞争和发展中提供坚实的后盾,确保医药企业又快又好的飞速发展。

作者:吴剑卿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

第10篇

摘 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财务经济关系的科学管理。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坚持实践创新原则,构建会计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运行体系,实现财务核算的协调性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必要措施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 一体化体系

财务预算作为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是采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科学系统、协调统一的核算,它是社会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和决策的基础与核心。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科学的会计、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间的联系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采用专业会计方法,针对国民经济组织的生产运行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分析,定期编制并形成财务会计报告,为实现经济科学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依据的会计活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1.会计核算是统计核算的基础

统计核算中的很多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会计核算资料,统计核算所运用的复式计账方式也遵循了会计核算的借贷原理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2.统计核算是会计核算的衍化

财务核算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形式,能够反映社会经济成本投入与利润分配、流通资金等构成形式的运行状况、统计核算的基础信息是根据会计核算资料的宏观观察、分析和推断,统计核算来源于会计核算。

3.会计、统计核算互为渗透和借鉴

相对于核算指标来说,时期指标是统计核算的最基本指标,是统计核算的起点,被会计核算所反映。在核算方法上,会计成本核算中的移动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均来自于统计平均数理论。二者互为渗透和利用。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性

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计量手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核算目标及原则的差异

会计核算目标主要是向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帮助决策层进行科学决策;统计核算则是运用系列统计指标,针对国民经济的相关财务进行全面、集中、综合地反映,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2.核算机制与方法的差异

会计与统计核算的管理机制不尽相同,会计核算资料往往属于分级管理,统计核算管理体制是为适应经济管理的平衡需求,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掌握全部核算资料,形成总体核算。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方式对每项业务加以分类记录、汇总核算。统计核算则是运用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等来把握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3.核算配比与分类的差异

配比在统计核算中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的,它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和总产出相结合,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与成果。会计核算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包括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

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进行行业分类,统计核算则主要依照产业或产品类型进行分类。

4.核算计价和指标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往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以实际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金额,采用实际成本计价,使核算具有客观性。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前以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会计核算以经济利润作为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三、构建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经济的计量手段,在经济管理中,会计、统计核算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二者存在的内在联系为其协调统一提供了可能性,构建会计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体系,是推动现代社会经济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一体化,是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核算强调相关信息的及时概括性,会计核算强调信息的真实精确性,要实现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获得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必须强化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

其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一体化,可以提高统计与会计信息的管理效能,实现经济信息标准规范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作为相对独立的体系,造成核算信息的浪费和矛盾,淡化了经济核算的整体功能。为提高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实现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必须加强会计、统计核算的统一。

四、实现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途径措施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建构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体系,必须以国民经济核算为主导,以综合平衡和宏观调控为杠杆,提高信息资料的共享程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管理体制

当前形势下,要实现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必须根据实际需求,针对社会经济组织的运行状况和经济构成信息,制定和完善满足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运用相关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作为依靠和保障,推动社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2.加强会计、统计核算信息一体化管理

现代经济管理的重点在于经营和决策。经济组织经营目标的规划决策是否科学准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统计核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决策者对与相关财务信息的会计统计核算资料的了解程度,加强会计、统计核算信息一体化管理,既能满足国民经济管理的需要,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的指标原则和行为

会计、统计核算的指标和原则是国民经济核算科学性的重要保障。构建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体系,要在核算过程中保持核算指标,计算方法、核算原则的一致性,便于标准接轨。

4.培养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构建实行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型人才。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会计信息

一、中小企业概念及会计核算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改革,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发展遇到了较大的机遇,并逐渐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小企业划分主要根据国家制定并颁布的相关政策标准,主要以企业职工人员数量、企业生产销售能力、资金总额以及盈利能力等相关数据进行具体分类,其中比较倾向于企业的主要生产能力、产品种类以及拥有的固定资产及货币资金等情况进行划分。中小企业通常情况下由个人或少数人组织,并通过资金筹集组建而成,经营方式方面主要以直接企业管理为主,企业规模较小且员工较少,对于外界环境的干预影响也偏小。中小企业经营具有灵活多样性,其经营决策权具有相对集中化,在企业经济收益的取得方面,其主要取决于经营者决策和自身经营管理实施,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两者之间实现有效结合,这样不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所需管理成本,同时还能实现企业经营决策明晰化。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绝大多数具有科目设置灵活化、核算方法简便化、会计报表明朗化以及业务处理明确化等特点。其一,中小企业在科目选用和设置方面,对财务报告变动影响偏小,更甚者可能并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科目设置可以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增加或删减;其二,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股权投资核算可直接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其三,中小企资金使用和收益变动较小,每月现金流量变化不明显,因此其现金流量表具备一定的选择性,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内容也可以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简化,进而形成最终企业会计报表;其四,中小企业处理非货币易和债务重组方面具有明确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应根据相关规定内容进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提升业务处理能力。

二、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

1.会计核算主体不够明确

不管是合伙经营还是独资经营的中小企业,其产权并未明确与个人财产分离,同时其组织形式也未对经营权和所有权进行明确划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都由其投资者掌握,这使得个人财产与企业财产之间容易产生混乱,难以明确进行区分,这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同时,就中小企业机构设置方面而言,我国当前一些中小企业并未制定合理的会计部门,有的企业甚至未聘用专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比如,一些企业为了节省工资费用支出,仅聘用一人来担任企业记账、审核等多项会计工作,或者企业的出纳和记账工作岗位同时由一人担任,不相容职务未能真实的做到有效分离。与此同时,虽然一些中小企业在企业内部设置了会计部门,但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员工的工作职责分配并不够明确。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主体的不明确现象,使得会计职责与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完全的全面发挥,给企业财务监督管理职能造成缺失。

2.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

首先,一些中小企业经济业务与实际发生内容并不符合,账务处理存在虚假现象,然而这种现象在我国中小企业账务处理中极其普遍,这不但给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还会对国家财政收入造成减少;其次,在企业实际记账过程中,并未对会计科目进行明确规范,不能及时对业务进行有效处理,更有甚者一些企业记账凭证上出现了不同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处理非常混乱且违返国家规定;再次,一些企业货币资金使用会分开记账,即存在小金库现象。企业部分收入和资金使用并不对面公开,账务记录收入存在不实,进而达到其偷税漏税的目的;最后,在启用会计账簿时,未规范填写所使用的相关科目,并未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明确划分相关责任人职责,具体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错失。当企业账簿登记出现错误时,由于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很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后续的工作和会计核算及处理。

3.会计核算体系建设混乱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并未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建设较为混乱,账账、账证、账实之间核算存在漏洞和错误,虚假账、不实账等现象频繁发生,而这些情况的存在主要都由于会计核算体系建设不健全存在直接关系。一方面,我国很多中小企业会计账簿、科目设置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其设置两套账簿,即一本自身查阅账,一本税务局申报用账,这使得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度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监督管理较差。由于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且会计工作人员属于聘用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工作人员常受到经营者的干预,在利益关系的直接驱动下,会计工作人员很难正常维持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真实性,进而使得会计监督管理职能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4.会计信息管理存在弊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已经逐渐与企业经营紧密相连,企业会计信息电算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并加以推广。然而,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依然以手工记账为主,电算化会计核算受到一定的影响。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推广和应用并未得到有效发展,一些企业由于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较为特殊,未明确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且未成立专门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管理库房,进而不能全面实现会计信息电算化核算,导致可能出现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造成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的破坏。除此之外,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电算化软件会随之进行升级,企业一些信息数据或文档资料如果保存不当,极易出生丢失或损坏现象,造成会计核算难以进行,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数据真实、准确性。

三、加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相关对策

1.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设

首先,建立健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法律法规,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成立并设置专门的会计部门和工作人员来对当前中小企业实现情况进行处理和监督,加大中小企业会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建设科学化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最大化发挥出会计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完善相关会计核算配套措施,将各项法律法规与企业实际会计管理相结合,进而以便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和上级监督管理部门能够依据法律法规实现会计核算;最后,加强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法律意识,全面贯彻实施会计法律法规,及时发现并调整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各种问题,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问题较为严重情况,应将责任人移交至相关上级部门,进而有效避免中小企业出现会计违规违法情况的发生。

2.加强监督管理检查工作

一方面,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应当加强在账簿、科目设置等方面管理,依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和登记,提升会计凭证、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加大企业建账方面的管理,进而有效控制由于会计核算问题而产生的少缴税款或资金流失现象的发生,加大税务主管部门监管工作力度。税务主管部门应当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确保企业定期向税务主管部门上报会计报表,让企业意识到上报会计报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未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或上报报表存在较大错误的中小企业,税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分或进行整顿。依据我国最新颁布并实施的新会计法规定,违规企业应当直接处罚和教育企业负责人和管理者,并视情节严重情况来决定其罚款金额,或吊销营业执照等。加大中小企业监督管理检查,提高企业对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有效降低违法、违规操作现象的发生,规范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

3.实现会计核算规范管理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成立手续等程度的减化,我国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其数量和规模占全国企业的一半之多,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动力。由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增多,会计核算变成各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等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全面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加强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进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当前中小企业的首要任务。根据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制定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会计核算规范管理制度,选用适当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标准,实现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工作。

4.加强会计核算软件应用

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够使得企业会计核算变得更加简易化、准确化。会计工作人员只需将企业数据信息录入到会计软件中,计算机便可对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和处理,这极大的降低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复杂性,缩短会计核算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对中小企业工作人员短缺情况起到帮助作用。企业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使得会计核算结果更加准确、真实,企业成本费用核算和存货物资管理等具体工作都由会计软件处理,并自动生成企业会计报表,节省会计工作人员时间和精力,使得会计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别的工作之中。通过采用会计核算软件,能够有效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缩短与大型企业之间的会计管理差距,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所以,加大力度推广会计核算软件应用,是当前和未来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和有效实施,会计核算在企业会计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和明显问题。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进行分析研究,深入调查相关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总结得出有效完善措施,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开展,全面推广计算机软件会计核算,使得核算变得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全面提高企业会计核算质量,加快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平稳。

参考文献:

[1]唐文珍.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及其对策[J].大众科技,2013(6).

[2]薛自力.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J].青年科学月刊,2014,(2).

第12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建造合同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颁布

为了进一步规范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结合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于2003年9月25日颁布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并于2004年1日1日起在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执行。同时规定,施工企业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时,不再执行1992年印发的《施工企业会计制度》。

新颁布的《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在199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以下简称《建造合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改,因此两个准则在一些科目的核算上有很大相似之处,但前者又在一些科目的设置上做了改进,使得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加详细。在此对《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相同核算内容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两个准则都设有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合同预计损失准备、工程施工、工程结算等科目,《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在《建造合同》的基础上增设了“周转材料”、“临时设施”、“临时设施推销”、“临时设施清理”、“工程结算”、“工程施工”和“机械作业”科目。

二、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核算的比较

对主营业务收入,《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的核算标准相同,即必须首先合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在计量和确认建造合同的收入和费用时,首先应根据本准则规定的判断建造合同结果能否可靠估计的标准,判断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当期的合同收入和费用;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地估计,应区别以下情况处理:(1)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合同收入根据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加以确认,合同成本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2)合同成本不可能收回的,应在发生时立即确认为费用,不确认收入。在会计处理上,核算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时,把当期确认的合同收入记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的贷方,期末,将本科目的余额全部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对主营业务成本,《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核算方法相同:按规定确认工程合同收入和工程合同费用时,按当期确认的工程合同费用,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同时按当期确认的工程合同收入,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工程施工-毛利”或“工程施工-合同毛利”科目。在新的《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由于“工程施工”下新设了两个科目,因此之前的《建造合同》中对毛利的核算科目由“工程施工-毛利”改为《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的“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两个准则对主营业务成本核算的主要差别在于计提的预计损失准备。《建造合同》的核算是设置“预计损失准备”科目来核算建造合同计提的损失准备,把在建合同计提的损失准备,记入“预计损失准备”的贷方,在建合同完工后,将“预计损失准备”的余额调整“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而在《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应按相关工程施工合同已计提的预计损失准备,借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可见,预计损失准备在《建造合同》中进入成本,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则将其列为管理费用,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改动。期末,“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这两个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这两个科目应无余额。

三、不同核算科目的比较

除去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核算,在“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这两个主要科目中,《建造合同》和《施工企业核算办法》中的规定基本相同,只是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稍有变化。

“工程施工”科目核算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和确认的合同毛利记入本科目的借方,确认的合同亏损记入本科目的贷方。合同完成后,本科目与“工程结算”科目对冲后结平。

合同成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可以直接计入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合同所发生的、不易直接归属于合同成本核算对象而应根据一定的标准分配计入有关合同成本核算对象的各项费用支出。直接费用包括:人工费用、材料费用、机械使用费用。人工费用主要包括从事工程建造的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费、工资性质的津贴等支出。材料费用主要包括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形成工程实体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构配件、零件、半成品的成本和周转材料的摊销及租赁费用。机械使用费主要包括施工生产过程中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租用外单位施工机械支付的租赁费和施工机械的安装、拆卸和进出场费。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费用,主要包括有关的设计和技术援助费用、施工现场材料二次搬运费、生产工具和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点交费用、场地清理费。

间接费用在发生时一般不易直接归属于受益对象,这些单位如果同时组织实施几项合同,则其发生的费用应由这几项合同的成本共同负担,因此,间接费用应在期末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分摊计入合同成本。在会计实务中,间接费用一般应设置必要的会计科目进行归集,期末再按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有关合同成本。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主要有人工费用比例法、直接费用比例法等。

由于需要对一些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凭证以正确分配这些费用。比如工人工资、奖金等的费用分配表,以及原材料等的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的表格。这些资料主要是由企业自己编制,另外还需有相关的发票、收据以及银行收付凭证等;机器费用的分配,就需要有机器工时的使用记录,以及由于安装拆卸等行为产生的费用清单、发票及银行凭证等;租赁机器进行施工的,还需要有机器租赁的合同,以及租赁金交易过程中的发票、银行转账单等凭证。

在会计核算上,《施工企业核算办法》在“工程施工”下增加了“合同成本”和“合同毛利”两个明细科目,施工企业履行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都在“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下进行核算,确认的合同毛利记在“工程施工-合同毛利”之下。而在之前的《建造合同》中由于没有这两个明细科目,所有发生的成本和确认的毛利都记在“工程施工”科目下。

两个准则中“工程结算”的核算内容和会计处理都相同。该科目核算施工企业根据工程施工合同的完工进度向业主开出工程价款结算单办理结算的价款。当向业主开出工程价款结算单办理结算时,根据结算单所列金额,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工程结算”。工程施工合同完工后,将“工程结算”余额与相关工程施工合同的“工程施工”科目对冲,借记本科目,贷记“工程施工”科目,期末“工程结算”无余额。本科目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需按工程施工合同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在以上几个科目的核算中,无论是“工程施工”还是“工程结算”科目的核算,其重要的前提是完工百分比的确定。之所以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是因为建造合同的施工期一般都比较长,通常都跨越一个会计年度,为了核算和反映当期已完工部分的合同收入、费用和利润,根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而才采用了完工百分比法。

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的前提条件是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建造合同划分为固定造价合同和成本加成合同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建造合同,判断其结果的条件不同。要得到完工百分比,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确认方式,获得合同的预算成本和实际发生的成本的数据资料,或者实际完成的施工量及施工总量。

新增的另外几个科目中,“周转材料”核算施工企业库存和在用的各种周转材料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建造合同》中对这类材料的核算是借记“工程施工”,贷记“周转材料摊销”(分摊的周转材料摊销额)、“银行存款”(支付的周转材料租赁费)等科目。新的核算办法设置“周转材料”科目,下设“在库周转材料”、“在用周转材料”和“周转材料摊销”三个明细科目,并按周转材料的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对周转材料的领用、摊销和退回以及周转材料的报废,分别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要求施工企业对在用周转材料、部门退回仓库的周转材料加强实物管理,并在备查薄上进行登记,从而规范了施工企业对材料的管理。

“临时设施”核算施工企业为保证施工和管理的正常进行而购建的各种临时设施的实际成本。施工企业购置临时设施发生的各项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需要通过建筑安装才能完成的临时设施,发生的各有关费用,先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再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本科目。同时,又设置“临时设施清理”明细科目核算临时设施的出售、拆除、报废和毁损等情况。在《建造合同》中,临时材料是在“工程施工”的间接费用中进行会计处理。

“机械作业”也是一个新增科目,下设“承包工程”和“机械作业”两个明细科目,其核算办法也有些变化。《建造合同》的核算是借记“工程施工”或“生产成本”科目,贷记“机械作业”。《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核算办法是把发生的机械作业支出,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等科目。月份终了,分别以下情况进行分配和结转:借记“工程施工”或“其他业务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而在《建造合同》中没有这个科目,只设“工程施工”科目对直接人工、直接材料、机械作业进行核算。由于没有“临时设施”科目,当然也没有“临时设施推销”、“临时设施清理”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