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

时间:2023-09-12 17:11: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成

第1篇

摘 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财务经济关系的科学管理。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坚持实践创新原则,构建会计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运行体系,实现财务核算的协调性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必要措施和有效策略。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 一体化体系

财务预算作为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是采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针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科学系统、协调统一的核算,它是社会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和决策的基础与核心。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科学的会计、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间的联系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采用专业会计方法,针对国民经济组织的生产运行过程与结果进行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和分析,定期编制并形成财务会计报告,为实现经济科学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可靠信息依据的会计活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1.会计核算是统计核算的基础

统计核算中的很多指标数据均来自于会计核算资料,统计核算所运用的复式计账方式也遵循了会计核算的借贷原理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2.统计核算是会计核算的衍化

财务核算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形式,能够反映社会经济成本投入与利润分配、流通资金等构成形式的运行状况、统计核算的基础信息是根据会计核算资料的宏观观察、分析和推断,统计核算来源于会计核算。

3.会计、统计核算互为渗透和借鉴

相对于核算指标来说,时期指标是统计核算的最基本指标,是统计核算的起点,被会计核算所反映。在核算方法上,会计成本核算中的移动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均来自于统计平均数理论。二者互为渗透和利用。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性

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计量手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核算目标及原则的差异

会计核算目标主要是向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帮助决策层进行科学决策;统计核算则是运用系列统计指标,针对国民经济的相关财务进行全面、集中、综合地反映,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2.核算机制与方法的差异

会计与统计核算的管理机制不尽相同,会计核算资料往往属于分级管理,统计核算管理体制是为适应经济管理的平衡需求,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掌握全部核算资料,形成总体核算。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方式对每项业务加以分类记录、汇总核算。统计核算则是运用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等来把握经济现象的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3.核算配比与分类的差异

配比在统计核算中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的,它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和总产出相结合,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与成果。会计核算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包括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

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进行行业分类,统计核算则主要依照产业或产品类型进行分类。

4.核算计价和指标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往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以实际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金额,采用实际成本计价,使核算具有客观性。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前以市场价格作为估价基础。会计核算以经济利润作为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三、构建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经济的计量手段,在经济管理中,会计、统计核算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二者存在的内在联系为其协调统一提供了可能性,构建会计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体系,是推动现代社会经济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一体化,是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核算强调相关信息的及时概括性,会计核算强调信息的真实精确性,要实现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获得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必须强化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

其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一体化,可以提高统计与会计信息的管理效能,实现经济信息标准规范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作为相对独立的体系,造成核算信息的浪费和矛盾,淡化了经济核算的整体功能。为提高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实现经济管理的科学决策,必须加强会计、统计核算的统一。

四、实现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途径措施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建构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体系,必须以国民经济核算为主导,以综合平衡和宏观调控为杠杆,提高信息资料的共享程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管理体制

当前形势下,要实现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与高效性,必须根据实际需求,针对社会经济组织的运行状况和经济构成信息,制定和完善满足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运用相关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作为依靠和保障,推动社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2.加强会计、统计核算信息一体化管理

现代经济管理的重点在于经营和决策。经济组织经营目标的规划决策是否科学准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统计核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决策者对与相关财务信息的会计统计核算资料的了解程度,加强会计、统计核算信息一体化管理,既能满足国民经济管理的需要,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的指标原则和行为

会计、统计核算的指标和原则是国民经济核算科学性的重要保障。构建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体系,要在核算过程中保持核算指标,计算方法、核算原则的一致性,便于标准接轨。

4.培养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复合型人才

构建实行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型人才。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核算体系规范化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也变得日渐激烈,因此企业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企业的会计核算既是开展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财务风险中的重要防范措施,所以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那么只有加强对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才能确保企业能稳步进行发展。

二、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来看,它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体系在界限上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普遍都存在着个人财产与企业产权的界限不够明确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这些企业当中,投资者就是该企业的经营者,那么个人的财产往往和企业的财产是相互共用的,并且也不具备相关的正规单据,导致账目显得异常的混乱和复杂,必然会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这对于企业构建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体系是非常不利的。

(二)会计核算工作缺乏坚实的基础

首先,企业内部对会计机构的设置显得不够合理。如今所有企业都拥有一个独立的会计机构,但是多数企业内部设置的会计机构或者是会计部门,它们的机制都不够健全,多少都会存在一些诸如层次不清晰或者是分工不明确的问题,这让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老是重复的做着一些无效的工作,从而不能全面地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准确的核算。

其次,会计核算人员在专业素质上还有待加强。在当今的现代企业里边,专业会计的比例显然要比兼职会计的比例低很多,所以造成很多会计核算人员,学历和专业能力都不高的情况出现。这将严重影响到会计核算队伍的质量,从而导致会计核算工作满足不了企业的会计核算需求。

另外,企业内编制的财务报表太少。除了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之外,很多企业独自进行编制的报表是少之又少的,并且有的企业甚至是在年终时才对报表进行编制,这些都是有违会计核算体系规范的。

还有就是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着违规操作,及账目不够规范的问题。在企业进行内部的会计核算时,会计核算人员出于能简化工作程序等等的原因,往往就不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去建账,以致在其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

三、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重要性

只有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体系实现了规范化,才能促使企业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会计核算体系它对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有效整合,它能为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保驾护航。可是我国很多企业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对于影响企业长远利益及创造利益的相关因素却毫不在意。所以想要企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就必须把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不重视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就容易让企业出现内部信息不够完整的情况,这对以后的其他工作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

四、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会计规范管理制度

企业在会计规范化管理制度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安排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并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第二,对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从业资格进行认真的审核;第三,认真组织好每次相关的会计人员培训工作;第四,企业中如出现会计人员流动的情况,必须要督促其做好交接工作。

此外,对于一些拥有较高行业专业特征的企业,还可以统一制定出会计管理规范的政策,往往这些企业在全集团的内部,也只有几种或者是一种行业,例如:电信行业或者是供电行业等等。

(二)规范损益预算

会计预算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它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的损益预算基础之上的,它主要由五方面的内容构成:第一,它是对企业成本及消耗的所有费用进行确认的政策;第二,它是对企业利润及收入进行确认的政策;第三,它是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在折旧计算时的政策;第四,它是对企业的货物储存及投资行为进行确认的政策;第五,它是企业全部资产在贬值时的计算政策。

(三)实施定期的会计周期性报告制度

在实施了会计管理的企业中,就务必要对每个管理中心的相关会计工作,进行定期的报告和分析,并对出现在会计工作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仔细的要素分析,同时要上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定期召开的管理会计报告会,是企业在进行预算控制和预算分析时的重要凭据,还应该要制定出报告的时限和周期。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工作,将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工作,对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做出科学有效的统筹规划,制定出合理且有效的可行性措施,促进企业早日实现内部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浅谈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J].中国经贸,2011(22)

[2]孙荣军.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J].投资与合作,2011(1)

第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完善措施

一、引言

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是靠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的,它可以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同时对我国资金的使用进行规范与监督,并且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加强并完善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环境发生着重大改变。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内涵

(一)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含义

事业单位是我国非营利性且为民众服务的组织,其中涉及的会计运算是以企业会计运算为基础,并以此为依据建立的一套适用于我国事业单位发展需求的会计核算体制,其目标是为了事业单位各方面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科学的运用,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征

1、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办法有其特殊性,在相关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办法中规定了事业单位中应按相关规定来确定设置与使用会计科目,用不着的会计科目可以舍弃;2、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构成要素与公司中会计核算的要素大不相同,即使名字一样,其经济内容或者是相关规定都是有所区别的,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主要有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所构成的简单的经济业务来往;而在公司企业中会计核算还要有利润这一重要要素,因为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而事业单位是非盈利性质的;3、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这两者的会计核算公式也是有所区别的,事业单位中因为不需要投资者的参与,自然就没有所有者权益,其只是简单的资产等于负债加上净资产就完成了,而企业需要投资者的资金,需要加入所有者权益这一概念,其公式就是资产等于负债加上所有者权益。4、事业单位与企业两者的会计核算基础也不是相同的,在财政预算会计的概念中,收付实现制是财务总预算会计与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的会计核算中最基本的制度规则,企业会计为了企业的合理运营,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这样才能保证职工不会在财务方面做什么手脚;而事业单位为非盈利单位,只是根据单位的实际状况采用收付实现制。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基础不够牢固

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与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息息相关。目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事业单位仍采取的是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没有重视原始凭证的填写或者是原始凭证的填写并不规范;而由于没有实行责任制,相关责任人也并没有重视相关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其甚至将那些缺损、错误的凭证保存到档案之中;另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不善的问题,这也是由于缺乏会计基础造成的,致使固定资产管理混乱不堪;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人员在关于会计资料的保存、修改、销毁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样极易造成极大的风险。

(二)会计核算机制不完善

在会计核算机制缺乏系统时,我国在其会计核算方式上,仍然选择的是收付实现制的记账方法,尽管这种方法便捷简易,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经济往来业务的增加;另外这种记账方法也是存在自身的弊端的,例如在资产与负债方面并不能得到真实且及时的反映与监督,另外也无法核算单位成本量,无法帮助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系统的并未完善,计提折旧的计量方法虽然在新准则中得到肯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不考虑折旧的计量方式,这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极为不妥的,容易造成事业单位固定成本的增加,而即使相关会计核算办法出台后也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

(三)事业单位会计编制预算没有落实

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方面往往缺乏重视,管理层认为他们并不是盈利组织,并不需要预算进行财务分配,自然该制度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尽管某些事业单位进行了预算编制,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出现技术失误,造成编制预算的错误,这样容易对管理层决策失误,最后自然引起了事业单位会计混乱的状况;同时事业单位在对资金利用方面也是缺乏足够的重视,资金的混乱使用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原有的预算编制实施发生困难,而且在某些层面上存在支出控制不力的情况,则容易出现铺张浪费的现象。

(四)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没有与会计核算进行匹配

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是相当重要的管理板块,倘若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国家财产流失,严重损害了国家的资本。我国部分事业单位在对物资进行管理时,并没有针对这些物资进行相关的会计账簿设立,自然也就没有相关的核算机制,只是简单的进行登记;这种现象是极为可怕的,这种现象极易造成事业单位的腐败现象滋生。物资如果缺乏管理,自然会被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消化,或者是相关人员利用这些物资为自己谋求利益,这就是许多腐败现象滋生的源头。

四、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完善对策与建议

(一)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机制完善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种制度的完善,这其中尤其是对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但是并没有具体到事业单位这一领域。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将重点放在实用可操作性、以及严谨上制定相关制度,同时应保证该会计核算机制不影响其他事业单位制度,避免制度之间出现混乱,造成管理混乱的情况发生。

(二)增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

事业单位要想发展的更好就必须重视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应向上级或者其他预算管理制度做的优秀的单位学习,以此为基础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预算管理的制度,同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下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完善,同时将预算管理思想渗透到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以此保障预算管理能快速在事业单位中开展起来。同时在进行预算管理时,要建立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同时聘请专业的预算管理人员,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的高效运行。

(三)加强会计核算与物资调配的充分协调与管理

事业单位的物资管理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将其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充分的结合,争取做到会计核算与物资管理的有机结合。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与物资管理部门应针对物资建立相关的会计科目,对进出事业单位的资产就行科学、及时、准确的登记工作,从而以此全面掌握事业单位的全部资产状况,也有利于国家统筹规划事业单位的所有国家财产;国家财政部门应定期对事业单位进行定期的抽查、清点,避免下属事业单位利用职权便利进行贪污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应充分与物资管理部门进行配合,这两个部门应一起保障物资的安全与会计核算。

五、结束语

我国市场经济已经飞速发展,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逐渐增多,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我国经济的需要,所以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侧面凸显出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仍然有许多单位不能有直接搬用,迫切的需要完善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事业单位也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符合自身的会计核算体系,以此来促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快速发展。笔者在本文中只是就目前现象做出了简单的分析与对策建议,希望笔者拙见对相关单位人员有所帮助。(作者单位:沈阳市防汛物资储备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 俞源.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若干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07).

[2] 王景朋.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当代经济,2011(10).

[3] 刘晓丽,韩广章.关于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财经界,2011(01).

[4] 沈亚国.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完善[J].国际商务财会,2010(09).

第5篇

首先,在新的生产环境之下,我国安全成本的构成。进行安全成本核算的前提就是必须理清其成本的主要构成。从煤炭企业长期的核算体系来看,很大程度上对间接损失及无形损失都未给予足够重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疏漏。对于当前而言,在新型生产环境之下,企业安全成本应该包括间接成本与直接安全成本两个方面。从我国煤炭企业构造方面来看,我们可将其分为事故费用与预防费用两种。

其次,在新的会计准则之下,加强安全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由于安全成本也蕴含在煤炭产品的成本之中,产品成本的核算与安全成本的基础资料也是大体一致的,因而可采用两种方法对安全成本进行核算。第一就是核算单独的安全成本。第二就是共同核算方法。由于上文已经阐明,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与共同核算方法具有不一致的特性,因此,在新的会计准则之下,应该采用单独的安全成本核算方法。企业根据同样经营生产的基础资料,按照煤炭安全成本核算与煤炭产品成本核算的方法,分别组织会计核算体系,两种核算自成体系、分开进行的核算方法即是单独核算。

这种核算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核算方法是根据当前的会计核算准则进行的报告、记录、计量及确认,同时对二者进行相关计算,因此,两者是互不影响、相互平行的关系。

②此种核算方法同当前会计准则是相一致的,原始凭证也是一样的,在进行正常记账凭证编制的同时,针对那些属于煤炭安全核算的内容,要根据其所增加的成本科目上,对其进行特制安全成本明细编制,且登记在安全成本设置的总账及明细账之内,最终编制出一套合理的成本报表[2]。

我国煤炭安全成本核算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当前,我国煤矿企业的安全成本核算上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之下,从现今煤炭企业的安全成本的情形出发,针对以下两个方面提出探索与研究建议:

首先,当前的煤炭安全成本核算与企业会计的准则有较大冲突,比如对于安全费用提取通常采用预提方式,因而,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相关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以便适应当前会计准则要求,新的方案的出台,势必能够对当前煤炭企业的发展起到指导的作用。

其次,对于安全成本的管理主要还是通过增加相应安全措施来降低的。透过对安全成本及事故原因的构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安全成本的主体即是事故费用,作为整个生产力当中最为积极的因素,在煤炭企业的生产过程当中,它同成本的开支有着直接性关系,它作用于整个企业成本过程始终。因此我们必须增加全体员工成本意识,积极调动员工积极性,确保员工可以参与整个生产的成本管理,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以此来提高煤炭企业效益[3]。

第6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

一、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作用

物流运营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避免的支出成本。会计核算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分析企业物流的整体运营情况,根据企业内部的物流运营路线、运输时常、物流支出等信息,给出合理的物流运营改进办法。会计核算在物流运营中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首先它能够提供多种合理的物流运营信息,企业可以依据物流信息选择合适的物流运营方案。会计核算体系会对企业的物流运营成本进行准确分析,得出物流运营的营利或者亏损状况。企业能够根据会计核算体系提供的信息,来对物流运营的路线、运输方式、运输时常进行调整,最终达到降低物流运营成本的效果。物流运营活动中经常存在运输路线、运输方式等方面的差错,从而造成物流运营成本的增长。

(2)其次会计核算体系还能够对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转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合理的物流运营模式。物流运营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企业物流运营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严重影响,也是物流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会计核算系统能够制定出严格的物流运转制度,物流运转制度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物流责任、利益分配,以及物流工作者的工作任务。

(3)会计核算体系能够指导企业高层、政府部门的物流决策。会计核算体系提供给企业高层相关的物流财务报表,企业高层根据报表中物流运营的发展情况,进行下一步的物流决策。政府部门在企业物流运营中,起着调控物流价格的作用。会计核算体系提供给政府部门相应的物流财务报表,政府部门根据报表中的数据,对企业的物流运营进行合理的监管。因此会计核算体系在企业物流运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之处

1.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对象存在差别。物流成本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物流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也需要联合众多的企业才能完成自身的物流活动。因此在物流成本的核算中,存在着成本内容众多,牵涉企业众多的问题。各个行业的企业在物流运营成本的计算中,都有一套自己的物流成本计算方式。在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不一致的情况下,各个物流企业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整个物流行业的运输成本,没有一套公共的会计核算方法,因此产生的物流运营成本不能代表物流行业的普遍成本。这种行业标准的缺失,对物流运营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极大影响。

2.物流成本核算程序缺乏科学性。会计核算系统并没有制定严格的物流责任分配体系,责任意识的松懈会使物流运营成本逐渐增加。

(1)首先会计核算系统在计算物流费用的时候,将物流费用归入企业成本费用中,这会增加企业本身的财务负担。物流运营费用不仅仅指物流运营过程中的人工费用、运输工具费用,也包括材料损耗费用、物流运营路线改变所产生的额外费用等。以上这些费用都由运输企业来支付,而且企业每年支付的运输费用在持续上涨。

(2)其次是物流费用的责任分配不合理。目前运输企业不愿和物流企业进行物流运营成本费用均摊,物流企业也很难从运输企业身上获得属于自己的物流损失费用。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也在软件维护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物质与资金的消耗只能由物流公司来承担,运输企业不承担其中的任何费用。这种不合理的物流费用承担方式,使物流企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3)企业缺少物流运营成本核算人员。企业的物流部门没有配备专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人员,物流运营都是依靠各个物流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规划。企业的物流部门既要承担物流成本核算任务,又要承担物流运营任务,这使得企业的物流运营成本核算没有保障。目前企业物流部门大多都不能完成运输成本核算的任务,每个部门都有一套自己的核算方式。这样的运输成本核算,会无形中增加企业的物流运营成本。

3.物流成本的账务核算不完善。

物流运营成本在企业财务种占有较大的比例,但企业的财务核算并没有将物流运营成本单独的进行核算。企业在进行物流运营成本核算的时候,也没有按照物流运营所产生的各种附加费用进行核算,只单单对运输中人工成本、运输工具消耗成本进行核算。因此很多企业的物流运营成本数据,不能反映企业运输成本的真实情况。与此同时企业的物流部门所属的人员众多,各种人员对运输成本的统计存在着较大差别,从而导致运输成本的核算工作进展缓慢。有些部门故意夸大物流运营成本费用,将那些物流运营无关的费用也计入物流运营成本中。这种情况的反复出现,会使企业经济遭受严重的损失。

4.物流成本报表信息不完整。

物流运营成本会在产品出售的过程中,被自动分配到商品生产成本、宣传成本、管理成本中,因此产品的物流运营成本并没有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得到显示。这样的成本核算体系不能对真实的物流运营成本进行统计,因此得到的企业运输成本也就不准确。同等的资本投入得不到同等的资本产出,无疑会削减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企业投资者、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在无法获得准确物流运营成本的情况下,不能顺利开展各自的工作。这种物流运营成本统计表的缺失,会对产品生产企业、企业投资者、政府部门、物流企业等部门的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也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

三、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改进策略

1.统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对象。

会计核算体系的改革,首先要从物流运营的整个流程入手。企业的物流运营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包装运输、存储配送过程,会计核算体系要对从物流成本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来控制物流运营的成本。在物流运营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额外费用,会计核算体系会准确核算各项运输活动的支出情况,并将所有的物流支出统一记录。除此之外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还可以运用其他的核算方式,进行物流运营成本的核算。但各种物流运营成本核算都要具有统一的核算对象,也就是说物流运营成本的主要分类项目要确定,要能够反映真实的物流运营成本。在统一的物流核算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适当加入其他的物流成本核算对象,使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具有更高的完整性。

2.健全物流成本的核算程序。

企业各部门人员要做好自身的物流运营工作,在物流运营过程中控制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需要准确预估、核算物流成本,根据核算出的数据有效控制物流运营成本。同时会计核算部门的工作人员还要不定时检查各个物流岗位员工的工作状况,监督员工履行各自的职责,按照企业要求完成物流运营任务。健全的物流成本的核算程序,是企业物流运营平稳快速发展的保障。会计核算体系需要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发展的物流核算体系,包括物流核算内容的选择,核算方式的确定,各岗位工作人员职责的分配等。完整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物流运营的工作效率,也能够大幅度降低物流运营的成本。会计核算部门还要对物流运营过程中的额外费用支出、利润分配、责任分担等方面的内容,作出详细的职责划分、利益划分。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责范围、贡献大小,分配给各部门相应的责任与利益。最后企业也要对内部的物流存储、周转支出,进行详细的统计。通过科学的规划,来降低物流存储与周转的费用。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主要环节为监督,只有会计核算做好监督统计工作,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运营支出。

3.构建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

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以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方法为基础。基于活动的成本管理方法将物流运营中的主要成本因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物流运营成本的主要类目研究。同时还会根据不同企业的物流运营支出情况,增加其他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这种主要核算项目加次要核算项目的核算方式,一方面能够对企业物流成本的主要项目进行统计,保证物流成本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对不同企业的其他物流成本进行适当添加,保证物流成本核算的完整性。除此之外这种核算方式还能够减轻会计核算部门的核算负担,产生良好的统计结果。若企业同时拥有产品生产、物流运营两方面的业务,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会更加的方便快捷,也会将物流成本降至最低。物流成本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统计,也要根据企业不同的物流运营情况进行成本项目的添加。因此恰当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能够保证物流运营业务的顺利开展。目前企业主要使用以下几种会计核算方式,开展自身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

(1)单轨制。

单轨制是对原有成本核算体系的扩充,通过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与其他成本核算体系的结合,形成企业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核算部门在进行财务报表核算时,会将物流成本、其他企业生产销售成本共同列入财务报表中。但在制作账本的过程中,仍是把物流运营成本作为单独的项目进行记录,物流成本会单独记录在物流会计账本中。

(2)双轨制。

与单轨制相对应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是双轨制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双轨制的物流成本把物流成本单独从企业成本中剥离出来,通过设置独立统计方式、独立账本的模式,开展物流成本的核算工作。双轨制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不仅能够统计企业的实际物流成本,而且能够统计与物流成本相关的其他企业的活动。双轨制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主要记录那些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合作伙伴的物流资金活动。这样的核算方式能准确统计各种物流资金的流动情况,企业高层在浏览物流资金的流向后,能对那些耗费资金巨大的物流项目进行改进,也能够指导企业接下来的物流工作。无论是单轨制还是双轨制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都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物流核算计划。通过严格执行、严格监督物流运营活动,逐渐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4.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随着物流成本的不断增长,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也要不断的补充与完善。会计核算报表要能够体现企业物流运营的真实情况,根据企业物流部门项目的增加、人员的调动情况,不断增加或者删减报表中的内容。企业会计核算表包括多方面内容,主要统计物流运营过程中的亏损、营利情况,以及统计分析物流运营的现金流向等。企业物流的会计核算表可以按照各种物流部门进行统计,通过统计不同职能部门的物流成本情况,归纳总结形成会计统计核算表;还可以根据物流的具体项目进行统计,通过统计各种物流项目的成本支出,来制作出物流会计核算表。企业只能运用一种统计方式进行物流成本支出的统计,多种统计方式的叠加不利于企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企业也要按时公布物流成本支出的信息,企业高层也要不定时的查看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情况。政府部门也要不定时查看企业的物流成本支出信息,以便于管理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政府、物流部门内部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支出。

四、结束语

企业物流成本是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物流成本常常被企业的管理者所忽视。企业物流成本需要一套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对其进行监督、控制与整改。物流会计核算体系所承担的主要任务为,控制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物流利润。单轨制的物流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在减轻物流核算工作量的情况下,产生良好的核算效果。双轨制的物流会计核算体系,能够更加清晰的统计企业的物流成本信息。两种物流会计核算方式,都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张驰,严余松.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构成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12).

第7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物资;分类方法;编码方法

公路工程建设属于投资密集型产业,其投资额一般在数十亿以上,而且具有一次性、单件性的特点。公路工程施工中需要耗用大量物资,一般占到建设投资的50%-70%,因此,管好公路工程物资对保障工程建设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路工程物资品种繁多、规格复杂、自然属性千差万别,而且物资来源不同、用途不一,在工程施工中的作用和对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这些特点都要求施工企业对物资进行必要合理的分类,以便区别对待、进行针对性管理。

根据多年的公路工程施工和物资管理实践,工程物资的分类应满足不同的管理需要。归纳起来,这种需要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满足会计核算方面的要求,物资的分类科目应该符合会计准则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二是要满足质量、安全、环境等方面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物资的分类应能体现物资对工程产品实现的影响程度;三是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物资的分类应该体现其对成本控制的重要程度。

一、根据会计核算要求的分类方法及管理对策

公路工程物资在会计核算中属于存货范畴,会计核算对存货有按照经济内容的不同和按照存放地点的不同两种分类方法。根据物资核算的特点,应该按照经济内容的分类方法,并综合考虑物资的自然属性、管理方法以及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大小,将工程物资划分为四级会计核算科目类别。

公路工程物资宜划分为以下四级核算科目类别:

一级会计核算科目类别:依据物资经济内容分类,可分为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周转材料三个类别。

二级会计核算科目类别:是在一级会计核算科目类别基础上,依据物资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大小和成本核算口径进一步细化设置,可分为主要材料、结构件、机械配件、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周转材料六个类别。各类别的具体划分依据如下:

1.主要材料:指用于工程产品,并能构成工程产品实体的各种大宗原材料。

2.结构件:指经过吊装、拼砌、安装即能构成工程产品实体的各种金属的、混凝土的、钢筋混凝土的、木质的和其他新型材质的结构物、构件、砌块等。

3.机械配件:指施工机械、生产设备、运输设备等各种机械设备维护修理的各种配件和零件,以及为机械设备准备的备品备件。

4.其他材料:主要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并不构成工程产品实体的各种材料。另外,也包括部分虽然构成工程产品实体非主要部分和非关键部分,或有助于工程产品形成的,但用量较少、采购金额较小的零星原材料。

5.低值易耗品:指使用年限较短或单位价值较低,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用具、物品等。低值易耗品的认定标准按照财务有关规定执行。

6.周转材料:指在施工生产过程中能够多次使用并可基本保持原来形态,而逐渐转移其价值的材料。

三级会计核算科目类别:是在二级会计核算科目的基础上,依据物资自然属性进一步细化设置,可分为以下类别:

1.主要材料可细化设置下列类别:钢材、木材、水泥、黄砂、石料、沥青、石灰、粉煤灰、土工材料、外加剂、混合料、土等。

2.结构件可细化设置下列类别:支座、锚具、伸缩缝、波纹管、泄(排)水管、预制构件、护栏、隔离栅等。

3.机械配件可细化设置下列类别:汽车配件、工矿机械配件、机床附件、轴承、蓄电池等。

4.其他材料可细化设置下列类别:有色金属制品、燃润料、电工电料、其它产品等。

5.低值易耗品可细化设置下列类别:劳保用品、工具。

6.周转材料可细化设置下列类别:模板类周材、档板类周材、架料类周材、其他周材等。

四级会计核算科目类别:是在三级会计核算科目类别的基础上,依据物资的成分、类别、品种、形状等条件进一步细化设置,如钢材应细化设置各种牌号、各种规格的圆钢、螺纹钢、板材、型材等。四级会计核算科目类别一般取决于单位主营业务范畴,不同行业差别很大,具体可由物资管理部门根据本单位常用物资统一制定、和增补。

根据会计核算要求划分各类物资,主要是为了保证物资凭据、台账、报表的一致性,以及与财务部门会计科目的对应性,因此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

二、根据管理体系要求的分类方法及管理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顾客、法律法规对产品的品质保证及其实现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职业安全、社会责任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组织建立符合ISO9001、ISO14001、 OHSAS18001等要求的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产品的过程控制,实现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提升自身竞争力的管理目标。

管理体系依据物资对工程实现过程及输出中对质量、环境、安全方面的影响程度,一般将物资分为A、B、C三类:

1.A 类物资:指构成工程主要部分和关键部分,会直接影响最终产品交付使用或安全性能,可能导致顾客投诉的物资。如工程主体所用钢筋、钢绞线、钢筋网片、水泥、黄砂、石料、砼外加剂、支座、锚具、伸缩缝、沥青、石灰等大宗原材料或半成品。

2.B类物资:指构成工程实体非主要部分和非关键部分,或服务于产品形成的各类物资,以及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的物资。如工程施工所用泄水管、波纹管、焊接材料等零星原材料或半成品以及危险物品、安全防护用品。

3.C类物资:指并不构成工程实体,仅对工程实现过程起辅助作用的物资

具体管理中应按体系要求区别对待各类物资。A类、B 类物资要建立供方评价、选择制度,合格供方名录,加强计划管理,严格产品验证;C类物资可简化管理。

三、根据成本管理要求的分类方法及管理对策

按照成本管理要求划分物资类别时,主要依据是其对成本控制的重要程度。划分时先计算出每一种物资资金占用额占全部物资资金占用额的百分比,并按大小顺序排序,再根据排序顺序依次累加占比,一般可按采购金额的占比多少分为主要物资和辅助物资两类:

1.主要物资:其采购资金总和一般指占用到工程项目物资采购资金总额的70%~75%,如桥梁工程中的钢筋、钢绞线、水泥、黄砂、石料等,沥青路面工程中的沥青、石料、柴油、重油等,路基工程中的石灰、粉煤灰、柴油等。

2.辅助物资:其采购资金总和一般指占用到工程项目物资采购资金总额的25%~30%,包括主要物资范畴外的其余工程物资。

根据成本管理系要求划分的各类物资,具体管理时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实现有效控制。主要物资一般种类较少,但占用资金较多,应集中主要精力,对其经济批量进行认真规划,实施严格控制,符合一定金额标准的应公开招议标采购。辅助物资一般种类繁多,但占用资金很少,可实行简化管理,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去分别确定其经济批量,可凭经难确定进货量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措施。

四、公路工程物资的编码方法

为防止由于各类物资在管理环节中因名称规格不一致、叫法不相同、计量不统一等现象引起混乱混淆,施工企业应该编制物资目录,确保各种报表能按照统一的分类和顺序进行汇总、统计、核算,这也是企业物资管理实现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前提和基础。

物资资目录内容主要包括物资分类、编码、物资名称、规格、计量单位五个方面。其中:物资的分类一般等同采用物资会计核算科目类别,以便与财务核算科目对口;物资的名称、规格、计量单位一般从国家或行业的产品标准中直接引用;而物资编码对于仓库管理、账卡设立、报表统计汇总影响较大,也是计算机参与管理识别物资的基础,因此,物资编码是编制物资目录的核心工作。

物资编码多以数字表示,采用分层组合式的编号结构。分层组合式编号具有容量大、实用性强、层次清晰,保证一物一号并有较大扩充性的特点。编号的基本结构可设计为五层十一位,如下图所示:

五层十一位代码图

每一大类物资都分为五层,每个层次均为一个独立的编号分库,每层数码均由1开始,结尾开口,有扩充的余地。

第一层对应一级会计核算科目分类编码,为物资经济内容(物资大类)代码,位数一位,如:原材料代码1、低值易耗品代码2、周转材料代码3。

第二层对应二级会计核算科目分类编码,为物资成本核算代码,位数一位,如:主要材料代码11。

第三层对应三级会计核算科目分类编码,为物资自然属性(种类)代码,位数二位,如:主要材料的钢材代码1101。

第四层对应四级会计核算科目分类编码,为物资名称代码,位数二位,如:钢材中的光圆钢筋代码110101、螺纹钢筋代码110102。

第五层为规格型号明细编码,位数四位,如:光圆钢筋中的HPB235φ5.5型号代码1101010001,HPB235φ6型号代码1101010002。

最后一个代码(第十一位)为特征字母(或符号)代码,主要是为了适应物资统计工作需要,方便计算机自动分类汇总统计而设置。如需要光圆钢筋、螺纹钢筋需要汇总统计时,可将其最后一个代码全部设置为A。

第8篇

中国有关税务会计方面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天津财经学院的盖地先生在1986年率先撰文,提出了建立中国税务会计体系的设想[1]。按照盖地先生当时的认识,税务会计,或工商企业税务会计,属于应具有完整体系的一门会计学科。辽宁税务专科学校的徐龙力先生在1989年撰文讨论了税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该文中,作者通过与企业会计的比较,将税务会计界定为一种专业会计[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有关税务会计的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2月底为止,仅中国知网收录的涉及税务会计问题的论文就有1264篇,另外还有大量的税务会计著作或教材问世,成为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北京会计学院的于长春先生和天津财经大学的盖地先生分别在2001年和2005年编著出版的《税务会计研究》,将税务会计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对中国税务会计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但近年来国内有关税务会计的理论研究,似乎有些停滞不前;大量论文呈现的是雷同的观点和思路;一些涉及税务会计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至今仍没有取得学术界的共识;对税务会计模式似乎也存在着理解和界定等方面的偏差。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税务会计与税务核算

学术界讨论的问题属于税务会计问题还是税务核算问题,涉及到税务会计地位的界定。根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大多数作者似乎都主张,税务会计属于独立于财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并驾齐驱的会计专业领域。这意味着,税务会计应具有区别于财务会计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对税务会计的另一种认识是:税务会计是指财务会计框架体系下专门针对税务这一特殊业务的会计,就如同成本会计、租赁会计、公司会计等称谓一样。对此,对税务会计行为的规范,中国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都是通过会计准则(含财务报告准则,下同)来进行规范的。为了区别于独立于财务会计的税务会计专门领域,本文下面将财务会计框架下的税务会计核算界定为税务核算。但税务核算问题似乎并不属于目前有关税务会计问题研究的关注点。

本文试图引入税务核算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是通过企业会计准则来规范税务核算行为的,这实际上仍是在财务会计框架内规范税务核算行为,意味着税务会计仍是财务会计的一部分。目前企业会计准则中对税务核算行为的规范,基本上都是对所得税核算行为的规范。例外情况是:英国会计标准委员会(ASC)曾在1974年4月了《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5号:增值税核算》(SSAP 5:Accounting for Value Added Tax),并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进行过两次修订;新西兰财务报告理事会(FRSB)曾在1994年4月了《财务报告准则第19号:货物与劳务税核算》(FRS-19:Accounting for Goods and Services Tax),并替代了1986年6月的《标准会计实务公告第19号:货物与劳务税核算》(SSAP-19:Accounting for Goods and Services Tax);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AASB)于2009年11月12日了修订后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解释第1031号:货物与劳务税核算》(Accounting for Goods and Services Tax);加拿大会计准则理事会(AcSB)下设的紧急问题委员会(EiC)也曾过有关货物与劳务税核算的解释。这些准则或解释中涉及的规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VAT和GST是否在利润表中列报的规范;(2)对VAT和GST是否计入相关资产价值的规范。

许多理论工作者对税务会计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总体来看,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仍不尽人意。大量论文研究的初衷都是税务会计问题;但讨论的具体问题似乎应归属于税务核算的范畴。按照于长春先生的理解,我国倾向于走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分离的道路,但既不同于美英的完全独立模式,也不同于法德的完全统一模式,而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在申报纳税之前依税法要求进行调整[3],这实际上是将税务会计作为财务会计领域内的一项特殊业务核算事项。目前相关文献中存在明显的混淆税务会计与税务核算的倾向,这对建立与完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难免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税务会计模式与税务核算模式

笔者发现,大量文献中有关税务会计模式的讨论,主要集中财税合一的会计模式以及财税分离的会计模式[4]。这也许混淆了税务会计与税务核算的关系。

如果要建立独立于财务会计的税务会计体系,则意味着税务会计应具有不同于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和核算体系。税务会计核算应完全服从于提供纳税信息的需要,按照相关税法的规定组织核算只能是税务会计的唯一选择。

对此,有关财税合一和财税分离模式选择的讨论,实际针对的并非是税务会计,而是税务核算。

四、有关税务核算模式的讨论

(一)有关财税合一税务核算模式的讨论

在一些国内外文献中,财税合一的税务核算模式又被称之为税法导向型核算模式,被认为是会计立法的国家,例如欧洲大陆的法国、德国等国家普遍采取的核算模式。这也许是一种不确切的表述。

笔者认为,税务核算不可能脱离税法的规范。无论采取哪种核算模式,企业都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将纳税义务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负债。需要讨论的问题是:

(1)依据税法规定企业向客户代收取的税款以及需要缴纳的税款,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是否需要分别确认为企业的收入和费用?如果不需要,则不存在财税分离的需求;财税合一模式是必然选择。

(2)如果需要确认为收入和费用,依据税法规定企业向客户代收取税款以及确认纳税义务的期间,是否与企业依据会计准则的规定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期间一致?如果一致,也不存在财税分离的需求;财税合一模式也成为必然选择。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有关税务核算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所得税的核算上,基本不涉及其他税种。因为其他税种纳税所涉及的核算行为,基本上都符合以上两种特征:一是确认的纳税义务与企业损益无关,例如企业确认的缴纳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等直接计入资产价值的税种以及属于代征代缴性质的增值税;二是收取并确认纳税义务的税款虽然也计入当期损益,但确认纳税义务的时间和计入损益的时间是一致的,例如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

(二)有关财税分离税务核算模式的讨论

如果赞同以上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则可以认为,有必要实行财税分离核算模式的税种,在主要税种中应当只有企业所得税。对此,国际会计准则、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会计准则以及中国会计准则中主要是通过出台所得税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特殊核算行为进行规范。

企业所得税核算选择财税分离模式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所得税法的导向,而是取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中国,按照1993年以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企业缴纳所得税属于利润分配的范畴,与企业损益无关,对此所得税核算模式只能是财税合一;如果会计核算制度规定将企业所得税计入损益,通过所得税法规定的企业所得说缴纳义务确认的时间与所得税计入损益的期间不存在差异,则其会计模式也不属于财税分离。1994年6月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会字[1994]第25号)中不仅要求将所得税计入损益,而且采取了计算确认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意味着按照所得税法规定确认的应交所得税与按照会计核算制度确认的所得税费用之间存在着时间性差异,实际上也就初步确立了财税分离的所得税核算思路。2006年2月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CAS 18)中进一步明确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以及所得税费用确认与计量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了财税分离的所得税核算模式。

但企业所得税核算尽管是财税分离,仍是在财务会计框架内通过会计准则来予以规范的,并不意味着形成了与财务会计分离的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体系;如果在财务会计框架内通过专门的规范能够满足税收这一特殊业务核算的需要,税务会计也就没有必要脱离财务会计单独成科。

如果研究认为增值税费用化具有必要性,并且按照增值税法规定收取并确认增值税缴纳义务的时间与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计入损益的期间不相一致,则增值税核算采取财税分离的模式或纳入税务会计的范畴也将成为必要。

五、所得税会计独立成科的思考

如果赞同以上观点,不考虑增值税费用化的问题,则建立独立于财务会计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的讨论,应当主要围绕着所得税会计展开。

目前在财务会计框架内进行的所得税核算的基本原理是:将财务会计核算形成的税前会计利润(即中国会计准则中的利润总额,下同)通过必要的纳税调整形成应纳税所得额,以满足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需要。

无可置疑,会计准则规定是核算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在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1993]第137号)中对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和当时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中对计算税前会计利润的规定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意味着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所需的数据,可直接从会计报表中获得。这样,可在税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永久性差异,作为计算所得税费用的依据;再通过调整时间性差异,计算确认应纳税所得额,作为计算确认应纳税额的依据。既然可以在财务会计框架内通过特殊业务核算方式满足企业所得税纳税核算的需要,就没有必要单独设置独立于财务会计的所得税会计体系。

2006年2月CAS 18的印发以及200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的,开始对税务会计单独成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CAS 18的规定,企业应当在应纳税所得额的基础上,确认当期所得税费用;并通过暂时性差异的调整,计算确认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得税费用。如何取得应纳税所得额的数据,CAS 18中并没有明确。而《实施条例》中对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规范,导致通过财务会计账簿获取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所需数据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所得税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开始体现出其必要性。

首先,《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导致很难通过税务核算来获取资产计税基础的相关信息。例如按照CAS 21的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照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入账;而按照《实施条例》的规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以租赁合同约定的付款额为计税基础。按照CAS 4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以入账价值为依据;而按照《实施条例》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以计税基础为依据。按照CAS 4的规定,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一般需要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实施条例》的规定,符合条件的大修理费用,需要确认为长期待摊费用的计税基础,并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这就对单独设置所得税会计账簿来核算资产的计税基础提出了要求。

其次,《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也导致很难通过税务核算来获取扣除项目的相关信息。例如,按照CAS 8等准则的规定,企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应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实施条例》的规定,这些费用不允许税前扣除。按照CAS 17的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借款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实施条例》的规定,只有符合条件的借款费用才允许税前扣除。直接从财务会计账簿中获取扣除项目相关信息出现的困难,也对单独设置所得税会计账簿核算扣除项目提出了要求。

对规模较小或者经营业务不多的企业而言,也许在财务会计账簿记录的基础上通过对账项进行必要分析进行纳税调整也许并非难事;但对于一家经济事项种类和数量繁多的大型企业来说,在会计期末要求严格按照《实施条例》的规定进行精确的纳税调整几乎没有可能。目前粗放式的征税管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纳税调整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果要进一步推行精细化征税管理,并为税务机关的征管人员提供税务监查的便利,通过单独设置所得税会计账目,使所得税会计单独成科也许是理想选择。

六、所得税会计理论框架体系的构建

目前有关文献对税务会计的理论研究,实际上主要针对的是税务会计概念框架,具体包括税务会计目标、税务会计主体、税务会计假设、税务会计基础、税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税务会计要素、税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税务会计报告等内容。这些研究无疑对构建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主要局限性是,相关研究没有进一步向构建税务会计核算体系作出必要延伸,导致在形式上研究的是税务会计理论问题,而实际研究内容仍停留于财务会计框架内的税务核算。

笔者认为,所得税会计框架体系的构成,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的界定:

(一)所得税会计的目标

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所得税会计的目标。盖地先生曾认为,可以将税务会计的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和高层次目标:(1)依法纳税;这属于税务会计的基本目标。对此,税务会计需要向税务机关及其有关部门提供纳税人是否依法及时、足额纳税的信息。(2)向税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用于决策的相关信息;这属于税务会计的高层次目标。税务信息使用者具体涉及到税务机关、企业的经营者、投资人和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5]。

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述值得商榷。首先,税务会计也许无法履行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职责,只能向税务机关提供纳税人通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纳税义务以及是否履行了纳税义务的相关信息。其次,纳税主体是否有必要向除了税务机关以外的其他外部关系人提供税务会计信息,相关方面是否对纳税主体提供的税务会计信息有兴趣,纳税主体应以怎样的方式提供税务会计信息,还缺乏相应较深入的研究。

(二)提供所得税会计信息的载体:所得税会计报表

笔者主张,为提供税务会计信息编制的报表,应当包括所得税收益表和计税基础表。

(1)关于所得税收益表的构建。目前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与企业所得税相关的报表只有《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由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无法直接提供应纳税所得额,国家税务机关只能要求企业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通过适当调整来计算确认应纳税所得额。由于以上分析的原因所致,要想从企业财务会计账簿中通过相关调整来获得准确的应纳税所得税的数据非常困难,甚至没有可能。目前在企业所得税征收环节的粗放式管理,淡化了对准确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要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思路,是按照所得税会计的要求构建所得税收益表,要求纳税人通过所得税会计的科学核算来提供确认应纳税所得额的准确信息,包括企业总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应纳税收入、扣除项目等。

(2)笔者认为,编制计税基础表的主要目的是依据税法的规定提供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的相关资料。由于资产计税基础和负债计税基础是计算确认扣除项目的主要依据,计税基础表提供信息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应纳税所得额核算的质量。

如果赞同所得税会计单独成科的设想,在现行会计管理体系下,则有必要由国家财政主管部门和国家税务主管部门共同规范税务会计报表的格式和内容。

(三)所得税报表构成要素

所得税报表的构成要素可包括所得税收益表的构成要素和计税基础表的构成要素。

所得税收益表的构成要素包括:

(1)应纳税收入。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应纳税收入,反映了纳税主体在纳税年度取得的全部收入扣除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后的差额,即:应纳税收入=总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

(2)扣除项目。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的扣除项目,是指纳税主体为取得应纳税收入而发生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除了相关支出以外,税法还规定以前年度亏损也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如果将税法允许扣除的以前年度亏损也包括在扣除项中的话,则其不构成单独的税务会计要素。就如同财务会计要素中的利润要素,包括了利得和损失。所以利得和损失不构成单独的会计要素。

(3)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收入,减去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即: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收入―扣除项目(含税法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所得税计税基础表的构成要素包括:

(1)资产计税基础。企业所得税法中的资产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2)负债计税基础。企业所得税法中的负债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

(3)净资产计税基础。虽然税法中没有该概念的表述,但从税务会计的角度可考虑建立净资产计税基础的概念,体现其会计平衡式为:资产计税基础-负债计税基础=净资产计税基础。

(四)所得税会计科目

所得税会计科目是按照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需要对所得税会计要素所进行的明细分类。如何设置所得税会计科目,应取决于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具体需要。

(五)所得税会计凭证

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应当是所得税会计核算所需的原始凭证。笔者认为,所得税原始凭证可包括以下两类:(1)纳税人销售应税产品、提供应税劳务向客户开具税务发票的记账联,以及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取得的所得税法允许作为扣税依据的税务发票;(2)纳税人自制的所得税法允许作为扣税依据的原始凭证,包括员工工资薪金计算单、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无形资产摊销计算表等等。

需要讨论的重要问题是:按照国务院对发票管理的有关规定,企业会计主体购买货物或接受劳务,应将取得的税务发票作为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主要凭据。这意味着,现行体制下的税务发票,构成了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原始凭证。如果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立,并且将税务发票作为税务会计的原始凭证,则有必要重新界定财务会计的原始凭证。

第9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 企业会计

会计核算不仅仅是对一个企业发生经济往来事项的记载,更是可以对一个企业内部的预算控制产生影响。根据企业的体制不同,企业编制的预算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预算编制是分为两种的,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零基预算是重点考虑企业长远发展的,逐级的分析影响因素,再编制预算;而增量预算则是设定历史数据会重复的情况下,在本来基础数据之上考虑适当预算增长。

一、我国目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的企业规章制度没有做到足够细致,尤其是关系着企业经济命脉的会计核算制度非常混乱,甚至是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严格的会计核算体系。大的方面讲也就是会计的核算不清晰、不明确。企业会计处理的依据是会计专业人员精准的工作,然而企业会计人员常常是为了能够尽快的地结束工作而做出不准确不符合标准的账务,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及可持续发展,这种情况尤其是在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时出现更频繁。因此,企业要想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的优化节约型会计工作模式,就必须从源头抓起,规范会计核算制度和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很迅速,越来越成为推动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当然中小企业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中中小企业会计舞弊现象尤其明显。在中小企业中,财政部门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显示,其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不仅仅会计基础工作不牢,现金管理混乱,而且会计信息更是时有发生舞弊。中小企业的这种问题行为不仅仅是给其自身的发展造成限制,影响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更是讲最终损害企业的自身利益,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因此,我们绝对必要对中小企业的会计舞弊现状做出分析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二、执行会计准则的体会

执行了新会计准则以来,历史成本已经不再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了,以往把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基础是因为历史数据的取得比较便捷,以发票和付款单据作依据检查核实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各项目。可是技术发展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可持续发展是个越来越被强调的话题。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从此不再把历史成本作为会计准则的一般原则。

此外,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此次会计准则体系修改的一大亮点。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财政部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议题,并最终结合我国现状,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公共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采用公允价值。然后,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统一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表法。新所得税准则结合的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在利润表的基础之上对应付税款进行实质性的改进。新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方法,这种方法增加了计税基础这个概念,更加注重暂时性差异这个问题。除了某些时候的特殊情况,在考虑了未来期间可以取得应纳税所得额之后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将由当时那个时期的递延所得税费用和应交所得税费用这两大块构成。总之,看新的会计准则就会发现新所得税准则是变动的一大亮点。

三、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所必须的原理及方法

(一)要建立健全会计规范管理制度

规范科学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是企业进行人员管理、制度管理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受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劳动者思想在不断的进步,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会使企业会计的流动性变大,于是这就造成了企业中会计工作的交接难问题。企业会计交接工作的马虎和不完善造成了企业会计工作的很多遗留问题。

(二)要不断的完善企业的会计政策

我国企业会计工作普遍忽略企业会计在会计核算中依据的原则和具体处理方式。事实上,轻视会计政策或者不细致、不规范使用会计政策都容易导致企业陷入一个内部信息不完整、无明确结果的境地,致使企业预算考核数据丧失意义。因此,加强企业的会计政策是很重要的。

(三)要做定期的会计报告

定期的会计报告可以更好地分析公司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集团企业是一个庞大的企业体系,要做到定期地对各部门、各会计中心进行会计预算的分析、报告。

(四)要统一会计科目

为了加强预算结果的可考核性,企业中的各个会计责任中心会计工作尽量做到实现统一,具体就包括科目的统一和预算的统一。具体实施起来措施有三点:由企业高层领导通过制定企业的会计科目,做到明细要求具体;有特殊情况时应该在下面设置不同等级的科目,保证在于其他部门做汇总整理时没有什么问题;集团对下设子公司要做到科目尽可能明细,满足下级对预算管理的要求。

四、结束语

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保证企业会计记录与实物资产相一致的重要控制机制。在公司的治理中,要完善企业应该遵守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完善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不仅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企业争取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总之,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各种因素,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和研究企业自身问题后,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统筹规划,最后制定出合法合理的策略,真正保证企业能够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钟辉.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第10篇

伴随着炼油企业财政收支规模的扩大,炼油企业财政会计核算工作出现了很多的漏洞,具体表现为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财会人员无法很好地进行会计核算,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直接影响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一、炼油企业财政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炼油企业财政会计核算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长期不受重视,财务制度不健全,对上级部门的拨款依赖性太强,不能按照财政管管理的内部规律办事。会计核算既没有严格的内控系统,也没有科学、严谨的核算制度。由于会计核算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财政会计核算体系无从谈起,规范化更是天方夜谭。

2.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

预算和执行缺乏约束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编制部门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是采用零基预算进行编制,而是使用在上年的基数上进行增加的方式,影响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二,部分预算单位在使用资金时,超支浪费现象严重,没有对支出进行控制的意识。三,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部分预算单位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模糊不清,甚至出现了挪用项目资金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不足,最终导致项目经费和日常经费混乱不堪,增加财政管理的难度。四,部分预算单位重视预算的申报和审核,却忽视专项资金使用的效果,缺少监督和考核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识[1]。

3.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缺乏相互制约的财务监督机制是炼油企业财政会计核算中的普遍现象。由于人事编制等因素,炼油企业财政部门的会计、出纳有时会由一人兼任,并且内部会计管理失控,移交不规范,滋生了违法乱纪的土壤,继而赊账过多、过滥,对炼油企业财政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出现了对国家的政策法律置若罔闻的现象,擅立收费项目,截留国家专项资金,挪用应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炼油企业财政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设计

1.不断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已逐步得到完善,但其严谨性、操作性、科学性、实用性还有待加强,而完善齐备的法律法规能为炼油企业财政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炼油企业财政会计核算中心要严格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避免执行上的混乱,注重各相关法律的衔接,不断规范炼油企业财政管理,使会计核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减少会计核算的法律漏洞。

2.强化预算管理

随着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财政管理的内容将更加的丰富,炼油企业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会相应地有所增加,预算管理将成为炼油企业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内容,涉及到会计核算的方方面,所以炼油企业财政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加强和深化预算管理,合理科学地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监督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随时反馈预算执行的效果。炼油企业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要做到严格执行预算批复并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执行批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预算申报可能与上级单位批复的收支规模有出入,要及时调整预算。上级部门在核定预算时会充分考虑炼油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当时的财务状况,统筹规划,批复的收支规模一般会低于申报的收支预算,要及时对各项收支预算进行调整,确保财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关于项目支出,要首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细化,保证经费支出和项目实施有计划、按步骤进行。三,要根据预算和项目计划办理资金拨付和日常收支业务,并结合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对预算支出明细进行调整。如果有必要调整整体的预算收支规模,可以按流程向上级部门报批。

3.建立炼油企业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

引入成本核算是对炼油企业财政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规范化设计的关键。尽管炼油企业各部门的各项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但为了有效控制炼油企业的运行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应逐步建立起炼油企业部门的成本核算制度。而炼油企业的财政部门既有信息又有手段,从各个部门的各项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入手,运用科学的成本核算分析方法,尽量压缩成本支出,对活动支出实现超前控制和事前参与,继而提高政府部门的成本管理水平。

4.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

对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推行并完善炼油企业财政会计集中核算制。释放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的功能,从源头上遏制铺张浪费、冒支乱花、贪污腐化的现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作为会计委派制的主要运行方式之一,会计核算中心要承担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等业务,撤掉预算单位的会计和出纳岗位,并把其人事关系直接转移到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财会人员在人事上相对独立,只受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并支取薪水,能更加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会计核算中心的设立使得各预算单位的会计职能和财务管理剥离开来。预算单位不再具有会计职权,只有报账员,没有出纳和会计岗位,只有会计核算中心有财务收支和会计核算的权利,弱化会计的服务功能,增强对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监督功能。

第11篇

在这种背景下,大型企业集团面临着财务管理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是及时、准确、多维分析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不同分、子公司的核算系统不同、版本各异的现实。如何在“诸侯割据”的局面中实现集团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统一,成为困扰许多公司的难题。

系统构建背景

中国联通成立于1994年,经过十二年的经营与发展,运营网络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在纽约、香港、上海三地上市的电信运营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大、地域分布广、业务范围宽、管理链条长,中国联通的组织结构显得庞大而复杂:联通集团有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主体,又分为31个省级分公司、360多个地市级分公司,在同一地市级分公司又同时经营着不同的业务种类,经常“一个公司、六块牌子”。整个会计核算主体在地市级分公司,核算主体接近400个,每个主体又需核算6个账套,既涉及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上下级分公司间存在大量的、非常复杂的关联交易。

发展初期,中国联通以业务快速发展为经营管理重点,与很多国有企业一样,对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所属的360多家分公司中,形成了用友、金算盘、甲骨文三家软件公司不同版本的产品“三分天下”的局面。各级分公司编报财务报表时,一般是根据集团合并报表体系的要求,从相关会计核算系统中取出相应数据,将这些数据手工录入到EXCEL电子表格中, 完成编制财务报告后,仍以电子表格的形式,将财务报告上报至上级公司。一般需要经过地市级分公司到省级分公司,再到总部两个过程。总部财务部再根据各省级分公司上报的电子表格进行并表。不同分公司对于同一性质的业务指标的解释也截然不同,涉及4000多个科目的管理,使并表过程变得极其复杂。此外,资本市场、集团管理决策层等对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和质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中国联通的现状在满足上述要求时显得捉襟见肘。正如会计处陈沛经理所言,“联通上下7000多财务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财务报告的编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实际是做着蓝领的工作却拿着白领的工资。”面对现实,中国联通管理当局深刻认识到,这些已成为联通进一步发展的羁绊,建立一套强大、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四个层面三大模块实现统一管理

在此情形下,通过对市场的预测和分析,结合经济活动业务流程、集团内部控制要点以及集团发展愿景,中国联通构建了包含四个层面、三大模块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见图1)。

纵向四大层面从下至上包括业务核算层、会计核算与报告层、财务控制层、战略决策层。这四个层次是紧密衔接、上下一体的:基层经济业务产生财务报告的基础信息;这些信息进入会计核算与报告体系,财务人员根据业务交易事项和公司的制度体系完成会计核算;总部财务人员编制财务报告;之后对财务报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等再加工,为集团财务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整体思路是从财务报告的形成过程出发,建立完整的体系,对财务报告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横向三大模块从左至右为:IT系功统能模块、系统制度保障、人员建设模块,为系统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和报表系统成为整个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因此,中国联通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就从统一集团会计核算着手。

1.优化会计信息流程

为确保财务信息的快捷、准确,中国联通集团从财务报告形成过程的特点出发,对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体系进行了流程优化,并形象地将其归纳为产品制造的三个阶段(见图2):

► 原材料――经营活动产生财务报告基础信息(地市、省分公司业务层面);

► 半成品――财务部门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确认、计量、分类,形成会计基础信息(地市、省分公司财务层面);

► 产成品――财务部门按照不同资本市场、政府监管机构、管理层要求,对省分公司层面形成的会计基础信息进行加工,披露财务报告(总部财务层面)

通过流程优化,实现了集团总部对下属分公司会计信息的垂直管理,为集团规范会计核算、简化管理层次、强化过程控制以及前移财务管理控制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制度体系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体系对于系统建设的重要性,陈沛经理的比喻非常贴切:如同菜谱之于饭店的菜品,没有统一的菜谱,不同厨师烹饪出来的菜品的标准和口味就很难统一。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使集团上下均在一套制度、规则下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就成为统一集团会计核算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度体系的建设中,中国联通始终坚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南,面向经济业务事项,既考虑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也体现集团内部管控需求.同时,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统一核算的集中度,中国联通在制度体系设计中,尽可能减少财务人员的具体会计判断,将会计判断、会计估计等判断事项集中到管理层,并将其在制度体系中加以明确。为突出管理需求、强化内部控制,联通集团首先对会计报表体系进行了设计,再将其细化至会计科目。

中国联通群策群力,组织集团财务和相关业务骨干,对经济活动各项业务、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报告编制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设置了由3个部分、9个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见图3)。

敢为天下先:信息化方案选择

要统一集团会计核算,适应外部市场和内部管理的复杂需求,必须依托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与经济业务处理系统的链接,集成业务处理系统的信息,实现数据的全方位共享与数据授权处理,才能使集团的管理与核算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然而,中国联通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各分、子公司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会计核算软件和版本不统一,会计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共享。要实现集团会计核算的统一,中国联通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

► 方案一:所有分公司的会计核算系统全部更新

► 方案二:保留分公司现有系统不变,对其进行改造

两种方案都能实现集团会计核算的统一。方案一是彻头彻尾地更新,集团所属各成员单位将原有的会计软件彻底甩掉,统一更换为全新的、更为先进的、支持集团财务集中核算的管理软件。这样做,表面看起来实施比较容易,但对于跨地域、成员数量众多、业务庞杂的集团而言,这种方案的实施成本不菲,资源的浪费很大,所有人员需要重新培训,实施周期长,对业务影响大。

方案二在实施时需要重点解决的是,确保会计核算系统的规范、统一,实现会计核算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合并报表系统之间的对接,确保信息在不同系统间的自动传递。与方案一相比,其对技术的要求高出许多,具有较高的挑战性,但此种方案在沿袭财务人员原有操作习惯、节约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方面、缩短实施周期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对于方案的选择,中国联通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在对国内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他们认为,使用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只是实现会计核算统一的表面形式,而问题的实质在于确保“三个统一”――经济业务处理的统一、账套的统一、报表体系的统一,并使集团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体系落实到会计核算系统,即不论各分公司采用什么核算软件,只要这些软件所承载的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相同,就可以实现会计核算的统一。同时,中国联通就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向用友、金算盘、甲骨文、海波龙等软件供应商进行了咨询,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在此基础上,联通集团对方案一和方案二进行了认真考查和全面论证,最终选取了方案二。

中国联通做出的选择是需要相当胆识的,毕竟在国内,几乎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此举无异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西安誓师,走向统一

2005年4月,中国联通在陈沛经理的带领下开始着手统一集团会计核算的建设工作。集团管理层在此项工作启动之初就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2005年底之前完成统一集团会计核算工作,2005年集团年报的编制工作就交由这套系统来完成。面临着方案实施的困难和时间要求的紧迫,信息化领导小组没有退缩,而是充分论证、周密布署,并将此次任务的“誓师大会”选在古城西安举行,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来激发联通上下对完成任务的斗志和信念。在前期调研论证、流程优化、制度体系建设、信息化实施方案选择工作结束之后,联通信息化领导小组需要通过系统的改造、建设以落实流程和制度体系。

1.合并报表系统的建立

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合并报表系统是集团建立全面预算、绩效考核和战略决策等系统的平台,联通在选择合并报表系统时,重点考虑了软件的先进性以及软件与本集团管理需求的适用性两个方面。完成了软件选型,一个可供各标准半成品组装的“总装工厂”就建成投产了,静待各分公司提供的标准半成品――分公司财务报告了。

2.会计核算软件版本的统一

会计核算系统的统一、规范是统一集团会计核算的难点和重点所在。会计核算系统改造的对象主要是用友、金算盘、甲骨文三家软件厂商的不同版本的产品,需要将已经制定好的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体系固化到会计核算系统中。在充分认识集团财务管理需求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三家厂商相应的高版本作为改造目标,在软件厂商的支持和配合下,对这些目标系统进行改造,将设置的制度体系(主要是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体系)落实到目标系统中。由于这一系统位于业务处理系统与合并报表系统之间承上起下的位置,因此,在对系统改造时,也考虑了其与前后两个系统的对接,以确保信息数据在三个系统间畅通无阻的传递。

这些系统改造完成后,在集团网络平台这些经过改造的目标系统,各分公司根据本公司原有的产品对应地升级其会计核算软件。当然,这种系统再造工作不是一次就能彻底解决的,针对各分公司试运行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信息化领导小组再联合厂商解决问题。在试运行阶段,几乎每天都有问题发生,每天都需要系统补丁。经过反复调试,最终实现了会计核算软件版本的相对统一。这样,用于生产标准半成品――财务报告的生产车间就建成了,“工艺”――制度体系的统一确保了半成品的一致性。

3.业务处理系统的统一

规范的工艺流程尚不足以确保所产半成品的统一,还需对原材料标准进行统一和规范。由于各分公司以往对经济业务指标的解释不同,业务信息表单和内容格式也不统一,业务处理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之间无法进行信息的自动传递。为此,中国联通对经济业务指标解释、业务处理规则、信息表单内容和格式、业务信息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审核公式都进行了详细规范,实现了业务处理的统一、业务信息传递的准确、高效。这样,确保了各分公司业务处理系统产出的原材料标准的一致性。

4.新旧系统间数据的转换

第12篇

一、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

企业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合称企业的三大经济核算,构成企业核算体系。企业三大核算的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有密切配合,相互补充,从不同侧面担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核算和监督任务。统计核算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主要包括企业经济活动条件统计、企业投入统计、企业产出统计、企业经济效益统计等方面。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其主要内容包括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户的设置和记账、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编制等几个方面。企业业务核算,又称企业的业务技术核算,是对企业各种经济技术业务活动进行登记和核算,及时反映各类经济技术业务的状况和变化,使有关人员据以进行领导和管理工作。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关系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三大核算主要是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但为国民核算提供材料,也是企业核算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在国民核算与企业核算的结合上,研究企业三大核算的协调问题。为此,首先必须明确三大核算及其相互关系。在三大核算中,尽管统计核算是重要的,但会计核算占特殊重要地位。在企业业务核算中,为了反映和监督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内容,必须通过会计核算反映企业供应、生产、销售全过程的来龙去脉,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在货币方面的归宿。评定企业经济效果,这在企业是由会计部门来承担的。统计部门制定的统计指标,常常需要会计部门提供材料。企业业务技术核算也与会计核算密切相关,因此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中心。

业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企业业务核算侧重于原始资料的调查、登记、保存和必要的计算。例如,职工人员卡片,反映生产过程的原始记录,领发原材料的原始凭证、库存记录、设备使用情况记录、职工出勤、缺勤情况记录等。这些资料都是会计核算的统计核算的基础资料。没有健全的会计业务核算,也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

三、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协调

在明确企业三大核算的内容和相互关系之后,再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协调。随着经济技术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飞速进步,三大核算将逐步走向融合一体化。即对同一种数字来说,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适应不同的核算——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具体要求。三大核算协调统一的重要标志,是通用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具体内容:

(一)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协调与统一。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是业务核算、会计核算以及统计核算的基础依据。有的要求相一致,有的要求不相一致,这就需要相互协商,尽可能使它们统一起来,使其既简化观察、计量、登记手续,又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二)指标口径的协调和统一。由于分析研究目的不同,不同核算所用的口径,常常存在不同的情况。例如,工作总额的计算,统计要求按应发制计算,会计要求按实发计算。会计指标主要考察资金运动,而统计指标主要用以研究投入产出和效益的数量关系,彼此存在一定的差异,使之在指标涵义、计算范围等方面存在程度不等的出入。为此,需要在满足各自需要的情况下,力求三大核算的协调和统一,以方便运用、对比和分析。

(三)分类方法的协调和统一。有的分类方法是统计研究需要的,从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看,作用不大;相反,有些分类是适应会计和业务需要的,统计分析则用不上,需要统筹兼顾,尽量保持协调统一。

(四)计算过程的协调和统一。在计算技术不发达时,计算过程是分散进行的。现在,由于电子计算技术在发展,三大核算的计算过程,包括原始资料的输入、存储和加工计算,就可能走向统一,并兼顾几个方面的需要。这种计算过程的变化将会对三大核算的协调、融合和统一发挥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经济迅速、兼容共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