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

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3-09-12 17:11: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国库会计核算;操作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160-02

随着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的上线运行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的推广应用,国库核算业务和处理流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岗位设置不断优化整合、手工处理业务逐渐减少、国库会计核算内容不断拓展,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操作和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实现国库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规范化是各级国库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辽宁省国库会计核算现状入手,分析国库会计核算操作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规范化操作与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国库会计核算现状

(一)会计核算系统不断优化

辽宁省辖内1家分库、13家中心支库、37家县支库、19家城区支库、254家乡镇金库使用国库会计数据集中处理系统(TCBS)进行业务处理,69家支库、321家乡库使用国库会计核算系统(TBS)进行业务处理。现在省分库已经实现集中支付业务电子化操作,将逐步推荐省级财政实拨资金支出无纸化,并逐步研究方案在各地市推广应用。

(二)国库会计核算内容逐步扩展

随着国库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国库会计核算内容已不是仅有税收收入的收缴、库款资金的划拨,而是囊括了社保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会经费、抗震救灾、哈大铁路专线等新型资金的收纳,国库直接支付财政性资金等创新业务的划拨。核算内容日趋丰富,业务量也在以近百万笔的数量逐年增加。

二、国库会计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TCBS系统功能不能完全满足实际业务和制度要求

一是系统功能局限导致资金风险隐患。TCBS实现了“预算收入直达入库、支出即时到账”的核算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该系统中更正业务中收款人名称长度不够(系统默认收款人名称长度为10个汉字)这一局限性影响了更正业务的正常核算和税款的及时入库,同时也增加了人民银行国库资金风险。

二是横向联网后存在操作风险。横向联网后,资金清算只需要一个系统操作员对银行的申请划款电子信息进行销号。如果该操作员稍马虎大意就有可能对与申请划款凭证、汇总清单金额等要素不符的电子信息进行销号,存在人工操作风险。这种操作模式下就缺少对划出资金的复核机制,增加了资金风险。而授权支付退款和直接支付退款却需要进行二次复核,这种操作模式相对来说增加了资金收纳的安全性。

三是系统登陆模式不严密。TCBS上线后实行双重登陆认证,即输入密码和个人CA证书登陆两种认证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个人CA证书在一台机器上登录TCBS后,还可以在另一台机器同时登录,即存在两台机器共同使用同一个操作员代码的现象。因此,如果发生操作员个人CA证书在处理完业务后未及时退出并且重复登录的情况,就会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存在风险隐患。

(二)现行制度难以全方面涵盖国库会计核算业务

一是系统岗位权限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如《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业务处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库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不得兼任系统管理岗,会计主管不得兼任业务操作岗”。从这条规定来看,国库部门负责人可以兼任会计主管和业务操作岗,但TCBS系统中国库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都有单独的角色与权限,且不支持与其他岗位兼岗。如果要兼岗,就必须再建立新代码和口令,而这种做法又与《国库资金风险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同一操作人员在同一业务系统中只能有唯一的用户名和用户代码”相违背。

二是重要空白凭证管理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就目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现状来看,虽然财政资金的支付凭证和银行支付申请划款凭证都是由各级财政国库支付部门提供,但凭证发放出去以后对各银行和预算单位的领取、使用等情况并不能进行很好的管理。银行重要空白凭证的使用情况财政国库部门、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都难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在当前外部利益诱惑、金融诈骗等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极易导致个别人员内外勾结,骗取财政资金行为的发生。同时,对于国库来说,如“收入退还书”、“预算拨款凭证”等国库外来凭证的使用、管理仍未纳入重要空白凭证管理范围,凭证验印工作仍停留在手工审核状态,一旦凭证审核操作失误,将导致国库资金外流,后果难以挽回。

(三)网络安全隐患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计算机病毒风险依旧存在。辽宁省辖内国库通过FTP向上级国库上报日报,这种半开放的网络模式极易使国库核算系统受到病毒侵害。

二是网络入侵易造成信息失真。由于国库信息数据传递渠道有很多种,如与财政部门的集中支付系统、与财税库银搭建的横向联网等,不论哪一个网络或系统出现问题,或进行了非法操作,其传输的数据就可能失真,从而导致国库资金受损。

(四)国库业务监管缺位问题日显突出

一是国库监督管理手段相对滞后。监督管理工作基本上是停留在对纸质凭证、报表、账簿的事后监督和检查,这种监督方式不能对业务操作进行事中和事前控制,不能有效地提高国库业务操作的规范性。

二是管辖国库易疏忽对下级国库业务的日常管理。TCBS上线后,省、市、县三级国库在系统中属于平行关系,下级库发生的业务差错直接反映到数据处理中心,上级库作为业务处理差错的屏障作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管辖国库很容易忽视对下级国库的日常业务监督。

三是监督管理职能弱化。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建立后,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改变了原有的库款支拨核算方式,但与之相应的国库监管职能没有得到加强,不利于国库对预算执行监督职能的发挥。

四是国库专职监管人员相对短缺。目前,国库监管人员与监管工作需要相比,人员数量相对短缺,其中分库、中心支库人员基本能有1―2名兼职人员履行辖内检查、辅导等业务,工作压力较大;县支库大部分为兼职人员,正常核算业务刚能维持,监管等工作更是难以开展。

三、对国库会计核算标准化操作和规范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同财税、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明确管理职责

建议由财政部门或人民银行牵头,在各地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监督和管理,保证信息在联网单位之间有效的沟通和传递。还必须制定严密的财、税、库、银之间业务往来的操作规范、职责范围、办法,以及国库部门行使职责和权限的措施,并建立、健全预防国库资金风险检查和监督机制,减少在资金清算中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资金风险。

(二)完善相关制度的实施细则,实现标准化操作

横向联网后,分库应及时对与实际业务不配套的规定予以修订、补充和完善。根据当地国库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新问题、新情况,明确规定各岗位的设置、经办人员的职责、资金清算方式等,结合辖内实际业务情况,制订实施细则或具体办法,包括环环相扣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及对特殊业务的操作要求等内容,进而实现一项业务、一个流程、一个标准,在制度上逐步推进国库会计标准化管理。

(三)强化国库内部控制管理,降低操作风险

应针对系统功能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完善内控,加强管理。如针对个人CA证书在不同计算机同时登陆的情况应在TCBS 中做相应的权限设定或提示。在国库实行责任制,实行层层负责、层层落实、追究责任,重大事故一票否决等制度;定期组织对本级国库的自查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创新监管手段,有效规范各项业务行为

一是在有效开展事后监督和业务检查的基础上,强化对业务处理过程的事前、事中控制和监督。研究开发监督管理系统,从TIPS通过联网方式将业务数据导入监管系统,将TCBS手工录入的数据通过联网方式将业务数据导入监管系统,监管系统按照事先维护好的监管参数对导入本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事前、事中监督。

二是上级国库对下级国库、国库业务的金融机构的日常国库业务操作流程、重要会计事项管理和控制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业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违章操作行为,以达到标准化操作和管理的目的。通过实施持续、有力的现场监督,能够弥补事后监督和开展业务检查的缺陷和不足,使国库监督更全面、更有效。

(五)尽快升级完善TCBS系统,提高运维能力

针对系统更正业务收款人名称长度不够问题,建议系统开发部门尽早进行系统升级、补充、完善,增加TCBS系统外更正业务收款人名称字符长度,解决收款人名称不能录入完整的问题。或者增加附言功能,将收款人名称过长未能录全的剩余字符加入到附言中,减少需通过查询、查复方式进行查询的次数,降低工作重复率和税款的入库效率,以提高国库会计核算质量,防范资金风险,促进国库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2篇

【关键词】 会计核算; 问题; 完善; 建议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三章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表现

(一)记账凭证要素编制不全,摘要书写含糊

会计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记账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这不但是会计工作者的基本要素和常识,更重要的是划分经济责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要求“记账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填制凭证的日期;凭证编号;经济业务摘要;会计科目……”。但在实际工作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一笔经济业务涉及的总账科目下会涉及多个明细会计科目,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在编制会计凭证时,只在第一行写一笔摘要和一个会计科目,以下各行摘要和相同会计科目全是空白,好一点的,在下行蹲上点表示摘要、会计科目相同,而大部分是空白,而在教科书上的实例中基本上也全是空白;第二,《规范》中对摘要编制的主要内容规定不全或者不规范,导致实际使用中不是太简单就是太嗦,词不达意,表述不清。由于摘要表述不清,使用账的人对该项经济业务具体是什么内容从账上看不清,本应从账本上可以一目了然的事情,不得已还要看凭证,加大了工作量,给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二)多栏式明细账的结账及划线规定不细

《规范》中对结账划线做出了规定,但不够详尽和系统。规定对三栏式、数量金额式等明细账结账比较实用,但对多栏式明细账的结账未做出详细规定,导致多栏式明细账结账很乱。经常看到网上有许多对于多栏式明细账结账和划线问题的咨询,尤其是关于生产成本及损益类账户的结转方式提问较多。因为这些账户一般使用的账簿都是多栏式明细账,涉及内容较多,操作难度较大。比如生产成本账户,月底结账时往往会涉及三项内容:本月合计、本月转出额、期末余额,和三栏式明细账不同的是,它们都在一个方向反映,其区别只是填写金额颜色不同而已。在实际工作中有直接将结转的数字用红笔结转,不再划线;有先将本月发生额合计上面划一条红线,在摘要栏写出本月合计,在本行金额栏用蓝笔写出合计数字,在下一行摘要栏写出结转到某一账户或转出,在金额栏用红笔写出结转数字,下面划一条红线;还有的对生产成本等有余额的账户在本月余额上面划一条红线,把本月余额甩在结账红线外。教科书上对多栏式结账可供参考的实例很少,尤其是跨月业务的处理基本不见实例。

(三)“刮、擦、挖、涂、粘”现象普遍存在

《规范》中规定:“账簿记录发生错误,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这个规定在实际使用中成了仅供理论学习和记忆的条款,具体应用时刮、擦、挖、涂、粘全都用上了。一方面为了应对考试而死记硬背《规范》规定的条款,一方面在实际使用中拿着橡皮、刀片、胶带纸、消字液随时准备刮、擦、挖、补。在校学生和实际会计工作者中此类问题都有,特别是学校的理论教学、实训操作与考试中更为普遍。学生的作业本、考试卷、会计实训的凭证、账簿、报表上随处可见,甚至理论考试的试题问的是如何进行错账更正,而对错题更正时仍然采用刮、擦、挖、涂、粘等方法进行更正。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一)《规范》的缺失及不完善

纵观“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都出在《规范》及相关规定中没有进行详细规定,无规矩可循,导致执行中各行其是。如上所述:编制记账凭证摘要、会计科目的填写;多栏式账簿结账划线等等。

(二)对《规范》学习、宣传不够

《规范》学习宣传不够,导致执行不力。一是对《规范》学习宣传不够,对《规范》组织学习和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新老更替,有部分会计工作者不知道或不了解《规范》对会计核算具体事项的规定,导致有些会计工作者和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而无所适从。如:“记账凭证填制完经济业务事项后,如有空行,应当自金额栏最后一笔金额数字下的空行处至合计数上的空行处划线注销”。本来一条线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和教学中,往往出现分别在借方、贷方金额栏划两条线的现象。

(三)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脱节

理论学习和实际工作严重脱节。典型例子如上所列“错账更正”的问题。其问题的产生,一是在校期间教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没有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要求去做,在作业、考试方面没有严格执行《规范》要求,按《规范》予以考核;二是传统的习惯做法,师傅带徒弟,老师带学生,徒弟跟着师傅做,学生跟着老师学,一年如一年,一级如一级,你做我抄,你行我效,师傅就这样做,老师就这样讲,所以,我们这样做就是对的。而不是国家有规定的按国家规定,国家无规定的,按师傅、老师的要求去做。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规范》应完善和详尽,合情合理,在具体执行中有利于操作

1.对第五十一条“记账凭证”的基本要求,原《规范》中要求“更正错误的记账凭证可以不附原始凭证”,笔者认为应附上原始凭证,注明更正差错的原因,以利于以后查账时来龙去脉清楚明了。

2.对第六十条“登记账薄”的基本要求中有“账薄中书写的文字和数字上面要留有适当空格,不要写满格,一般应占格距的1/2”。笔者认为应将“空格”改为“空位”比较恰当,这样理解起来不容易产生歧义。

3.对第六十二条“账簿记录”中“由于记账凭证错误而使账簿记录发生错误,应当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笔者认为应该先将原错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入账,然后再按更正的记账凭证登记账薄。

4.对第六十四条“定期结账”。笔者认为应增加多栏式明细账的结账方法。具体有两种:第一是在最后一笔结账业务下划通栏单红线,以示和下月业务区分;第二是在本月最后一笔发生业务下划通栏单红线,在红线下面分别结出本月合计、转出额合计、期末余额,在期末余额下划通栏单红线。如需结出本年累计数,在月结的单红线下分别结出本年合计、本年转出额合计、期末余额,在期末余额下划通栏单红线,以示和下月业务区分。

5.第六十条对需要结计本年累计发生额的账户,规定“结计‘过次页’的本页合计数应当为自年初起至本页末上的累计数”。笔者认为这样做不切合实际,月底可根据上月的“本年累计”数加上“本月合计”金额栏数字即是“本年累计”金额。

6.规范主要业务的“摘要”编制文字。对收付款凭证业务摘要的书写主要有:

(1)和银行之间的往来业务。提取现金用于周转金,摘要为提取周转金加上支票号后四位数,如现金支票尾号3333号,摘要为提周转金现支3333号。现金存入银行业务,根据现金的来源,如,收入款,摘要为存收入款;收到投资款,摘要为存投资款。

(2)其他现金往来业务。收到个人或客户交来的现金,如:收到的销货款,摘要为收到销售某公司货款;支付现金,如:张华报销差费,摘要为张华报销差费。

(3)对转账业务摘要的书写,对应科目应区别不同情况编写摘要。

①核算耗用材料,对于生产成本等账户,摘要为“耗用材料”,对于原材料账户摘要为“发出材料”;确认分配工资,对于生产成本等账户,摘要为“确认本月工资”,对于应付职工薪酬账户,摘要为“应付职工工资”。

②损益类账户期末结转业务。对于损益类账户,摘要为“转入本年利润账户”,对于“本年利润”账户,摘要分别为“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转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转来等,使之一看账簿,就清楚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看账、用账十分方便。比如,要查张红报销差旅费,通过账簿记录的摘要的准确记录就可查到该笔业务是哪月的第几号凭证,调阅查看十分方便。假如只写报差费,再查张红报销的差费就会翻出相当多的凭证,一张一张的查,费时费力,相当麻烦。

7.编制凭证时,每一行涉及“会计科目”的栏目应填写齐全、完整,不应留有空白。①各级科目应填写齐全。如一项经济业务涉及几笔对应相同总账科目,应在凭证的编制时全部写上。如:确认工资费用,涉及生产工人所在的三个车间,就应在总账科目的栏目中,书写三行“生产成本”,在明细科目中分别按各车间填写。②明细科目少按明细科目填写,明细科目多的在明细科目栏目注明“见附件”,既通知记账人员按原始凭证记账。此类业务最典型的是购买材料和领用发出材料。

(二)要把学习、宣传、执行落到实处,奖罚分明

1.财政部门要将对《规范》的贯彻、落实、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比,并且将其结果与对会计人员的考核相结合,每年一次。好的进行表彰,差的进行通报批评,以不断督促会计人员提高执行《规范》的自觉性。

2.加强对在校学生会计核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学校教学应该站在理论的最前沿,站在学习、宣传、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最前沿。教师应将最前沿的理论、最新的国家法律法规教给学生。和具体的企业及相关单位不同的是,要求老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项规定都要给出准确的定义,不得有任何含糊和模棱两可的表述与操作;学生要学以致用,每一笔会计分录的编制、摘要的书写、错账的更正等都要十分规范,认真学习,一丝不苟。学校在对学生老师的考评中,从学生作业、考试卷子到老师批改作业、考试卷子都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促使学生学了理论就要应用,如何应用,就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财经法规的颁布可在学校优先实施,充分发挥教师具备的较强文字功底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及掌握的国家政策,在逐字逐句授课中发现问题,提出修改建议,有利于政策规定的全面推广和顺利执行。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核算;新会计制度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以及高校筹措资金的多元化发展,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高校会计制度发展的需要。为此,财政部对原制度进行了改革,拟定出台了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新制度、掌握新制度、贯彻新制度,笔者对新会计制度下高职院校的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新会计制度实行的重要依据

1.规范高职院校会计经济活动

办学经费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于规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字塔型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较小,办学经费相对较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宝塔式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教育经费增加,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这无疑给高校会计核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适合高校发展要求的新会计制度来规范高职院校会计核算工作和高校经济活动。因此,新的高校会计制度应充分发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和经济活动的作用,以促进高校稳定、和谐发展。

二、新旧制度之间会计科目的比较

只有通过对新旧制度中的会计科目进行比较,才能体现出新旧制度中会计科目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本次研究比较中,主要对新旧制度会计科目中的一级科目进行比较。通过对新旧制度的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支出类五大类的一级科目的比较可以看出:在新制度中添加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支出科目的设置更为详细;部分核算采用了权责发生制;核算内容更为完整,要求将基建账并入基本户进行核算。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出新制度的两个特点:一是会计制度核算的完整性,二是会计核算内容的准确性。

三、高职院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高职院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问题

财务制度严格要求财务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明确分工。但在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财务人员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的情况,如负责出纳的人员同时还负责核算工作,负责核算的会计人员同时还负责审核凭证工作等。如今,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多数高职院校都已使用会计电算化记账方法,但却疏于对权限设置的重视,以至于有些会计人员自身所拥有的权限超出了规定的权限范围,这样很容易出现及账务处理错误的情况。

(2)预算编制不够合理,预算控制不够严格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影响,财会部门对于预算的编制不够合理、精准,这样会影响整个学校工作的重点及方向。如果高校对预算控制不严格,控制力度不够,就会造成资金及资源的浪费。

(3)高职院校自身财务制度不严谨

高职院校自身财务制度不严谨,会导致具体的会计核算在一定程度上不严谨或者出现漏洞。比如,对外出培训学习教师花费的核算和正常差旅费要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带学生外出参加竞赛或野外实习的标准也有另外的要求。因此,健全自身的财务制度极为重要。

2.建议

(1)不断完善高校会计科目体系

随着新旧会计制度的更替,对会计科目的要求也更高。各高校要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完善会计科目体系,使之更加完整、科学,更符合高校会计核算的要求。

(2)健全内部财务制度

根据业务的性质和具体情况,要建立健全更为完整的内部财务制度,才有利于高校会计核算。另外,财务岗位一人一岗,更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

(3)实施权责发生制

鉴于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中收付实现制带来的时间差问题,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到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中是新会计制度下不可避免的一个必然趋势。使用权责发生制,高职院校会计核算中收入不管是否收到,都能根据权责发生制确立其归属期,这就有效地解决了收付实现制存在的时间差问题。

第4篇

关键词:PPP;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

一、PPP模式概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也称公私合营、公私合办或公私合伙制。PPP模式最早应用于英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为解决财政资金效率低下或短缺问题,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造。当前,我国PPP模式的应用主要包括外包类、特许经营类、私有化类三种类型,其运作形式较为复杂。会计工作中,会计原则应满足会计要素确认、会计要素计量两大关键点,项目会计目标应从公私双方出发,体现产权变动关系的会计信息;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PPP项目的结构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差异,因此,项目范围界定应从PPP项目本质出发,而非以形式限定。会计核算上,由于PPP项目为公私协作项目,因此,分析会计问题应当从政府与企业两大主体出发。

(一)政府主体的PPP会计核算问题分析

现金收付制基础上的公共设施建设,其固定资产核算通常只进行收支性核算,如公路、桥梁等设施的建设不在政府部门会计账面上体现出来,而责权发生制下的PPP项目建设,需要将资产在会计上予以确认。从政府主体出发,PPP项目建成的资产政府拥有最终所有权,项目公司具备定期使用、收益的权利。政府在取得资产时,也不能以全额投资作为资产处理基础,而应当通过计量出让经营权的方式取得资产,在会计处理中,政府必须理清PPP项目资产类型,才能进行资产核算。

(二)PPP项目公司主体的会计核算相关问题

按照PPP项目流程,会计核算应当分为项目公司成立阶段、建设阶段、运营阶段及资产移交阶段四大阶段,以下分阶段对PPP项目公司主体会计核算进行分析。

1、项目公司成立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项目公司由政府以特许权协议,授权投资代表机构与私营部门联合出资注册成立。一般的,公共部门构成较为简单,而私营部门构成较为复杂且通常以联合体形式存在,这就会出现部门内部划分了若干个产权主体,由于PPP项目会计目标中包含“为产权及其变动提供理论及实务支持,同时满足受托责任的需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传统会计处理方法通常以企业为一个核算主体,不存在内部产权划分关系,因此,要在PPP项目中准确反映各方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及其影响,并符合会计目标,就必须对传统会计核算进行改进。

2、项目建设阶段的会计核算问题

首先,PPP项目资产性质存在区别,一般会分为完全产权资产与特许经营权资产,项目公司应当清晰区分核算,不能混淆。第二,要关注PPP项目特许经营权资产的特殊性。由于资产建造完成所有权归属公共部门,特许经营权以取得资产为代价,且为过去经济交易或事项中形成,能够取得预期经济利益并可以可靠计量,因此,特许经营权也具备资产属性,应当作为资产进行确认及计量,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资产不能确定为固定资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项目资产确认为无形资产时,应该关注益物权与无形资产的差异,在确认为金融资产时,应该注意资产属性界定中,财务信息不可比的问题。第三,借款费用的处理。项目资产在没有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全部资产投入应视为资产价值的组成部分,达到可使用状态后则应归属“全部投入”。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资产要在后续会计期间内确认为费用支出,并且费用的确认需要费用“效用”确实发挥出来。因此,建造期间由于费用“效用”并未实际发挥,该借款费用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在建造期间资本化处理,以增加项目资产账面价值,其他情况要做费用化处理。

3、项目运营阶段

项目运营阶段的会计核算应当充分关注收入确认,根据解释2号,项目公司应当注意,金融资产模式下,项目收入若确认为投资净收益,会造成毛利率、应收账款等指标异动,以及营业收入与成本的不配比,若PPP项目以债权方式融资,就会极大地误导投资者。同时,在后续支出处理上,PPP项目应注意更新改造义务支出的属性,这类支出无法为企业带来未来收益,但是是PPP项目资产价值组成的部分,为了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可计入当期损益中。

4、项目移交阶段

特许期结束后,公共项目资产当移交公共部门,剩余资产属项目公司资产。对于无偿移交部分,由于不计残值已经在运营阶段摊销完成,因而不需做会计处理,而对于剩余资产,就必须按照协定及法律做清算处理。

三、优化PPP模式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提高核算可操作性

会计准则并不是在所有情形下都适用的,PPP项目会计核算中,要强调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例如,应当将资产分类简约化,避免确认中金融资产处理及无形资产处理中利润操纵的可能性;避免无形资产摊销中漏洞为不法者提供盈利后置的可能性,从而提高财务核算监督职能的有效性。

(二)关注业务流程

以BOT项目为例,PPP项目主要包括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建设、运营及移交七大环节,要实现规范化的会计处理,在流程上就应当对投标联合体、资本结构、主办人出资提出合理要求,在保障政府社会效益与项目公司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合理对项目评估,确定投资结构、贷款比例、权益及再融资安排等项目,避免会计核算中由于会计权益、资产属性等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关注会计原则确定

会计原则指导PPP项目会计核算,因此,工作中必须重点注意会计原则的确定。一般的,PPP项目会计原则的明确应当重点关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以及会计要素计量三方面,避免会计核算工作出现失误及偏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编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会计核算案例[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4

[2]张君.PPP模式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会计核算探讨[J]会计之友,2014(10)

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解析;改进建议

事业单位与企业有很大的区别,企业以经济收益为主,通过各项经营获得一定的商业利润,事业单位则不然,一般和政府机构联系密切或者说从属于政府机构,以公益性的事业为主,以服务为目的。虽然事业单位核算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润,但事业单位仍然应该重视财务核算,事业单位有专门的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核算、监督和反映。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会计核算水平,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各项办事效率,使资金的使用科学合理并追求高效利用,使事业单位真正为人民谋利益。

一、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结算出现的问题解析

事业单位如今实行的会计核算方式是收付实现制,但是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业单位的各项体制也处于一个更新换代之中,因此会计核算已经向着多元化发展,这种多元化体现在会计核算的主体、核算方式和事业单位资金的来源上,事业单位核算业务的种类不断增多,因此单纯使用收付实现制是不能够满足各项核算要求的,而且会计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很难保证。

1.会计信息缺乏可比较性

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各项会计业务,不能很好的实现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对于横向对比而言,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核算对象的实际收付作为会计核算的标准,对资本的耗损程度却没有进行核算。举一个例子来具体阐明,事业单位在购置资金额较大的相关设备时,将设备购置及其相关费用都计入当期的支出,但是却没有考虑设备日后的损耗和折旧,导致设备在报废时账务上依然体现的是设备的原购置值,因此,同期的费用支出在同级的事业单位中进行横向对比,失去可比性。设备的账务记录也不能真实的反映设备的实际价值。

对于纵向比较,收付实现制按照当前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统计的,也就是说,如果在前一个核算期没有发生支出或者收入行为,而在当前这个核算期实现了实际的资金流入或支出,那么资金的使用情况就核算在当前这个时期内,因此,前后失去了可比性。

2.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主要是收付实现制,以资金具体到账或实际支出作为核算的基础,也就是说,某个阶段的实际支出就是事业单位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使用资金情况,实际并不符合实际,本期的支出也可能是为了上期的项目。这样一来,会计信息就不能真实的反映某一阶段的资金使用状况。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1.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以权责发生制为辅

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收付实现制还是相当必要的,因此,仍然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主要方式,而对于那些没有在规定时期内出现的收入和支出行为,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辅助的核算方式。权责发生制,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对于那些需要支出或者流入的资金没有真正落实时,要将这些还没有实际收付的资金收入和支出行为列入核算的范围,登记入账,标明具体的情况,如此一来,单位结余的信息就具有真实性可言了。

核算收入时,要注意参考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计划,一般来说,财政部门的预算计划是“收支两条线”,当收入落实时,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资金以及预算外的资金,在核算时要按照实际掌握的资金进行核算,也就是相关部门实际的拨款,对于这些资金要设立不同的项目,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和统计,使财政核算比较明了而有秩序,不至于陷入混乱状态。在年终,事业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要对实际掌握的资金和具体支出的资金进行核对和审查,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以及真实性。针对财政及上级拨款部门列入预算并且没有调整预算指标的,也就是说这些名义上的资金经过某一段时间一定会到账,那么会计部门应该使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将这些名义上的资金作为事业单位的收入,在这样记录的同时,进行挂账处理,当这些资金到账时,冲销挂账。

为了严格管理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支出,还是采用收付实现制来核算总的资金支出情况。也就是说,当支出行为真正落实时,依据此进行会计核算;针对借款利息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相关的核算,利息的计算与利率和时间有关,根据每个阶段的利息水平,按照一定的计算规则核算出结果即可,然后按既定的期限提取各项利息费用。

事业单位如果因为某项事业的建设需要向金融机构贷款,那么必然要支付贷款的利息。另外,财政部门有时向事业单位拨款不及时或者款项用于其他事务,会出现延迟拨款的情形,对于这种情况尤其是年终应该使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相关的核算,反映收入和支出的原则性情况,从而实现对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反映,才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财务规范。另一方面,使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制度,还能够使事业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得以明确,能够清晰地标明事业单位掌握的实际资金水平,同时可以对隐藏在背后的风险进行一个评估。

2.对固定资产进行的会计核算方法要进一步完善或者修正

(1)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要革新

事业单位以往对固定资产进行财务核算时,并不全面,而且没有随着资产发生的变化进行核算,使会计核算信息缺乏真实性,因此要对旧的核算方法进行革新。在新的核算方法中,应该将核算科目具体化,可增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耗损的费用支出;如果需要建设工程类的项目,那么开始的支出费用应该借鉴企业列入“在建工程”,当工程项目完工之后,工程具有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其他转入费用。

(2)借鉴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

值得借鉴的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计提折旧,这同样是针对固定资产而言的。可以设置“累计折旧”这个科目,用于核算固定资产的日常损耗;核算固定资产的损耗费用时,要以固定资产估计的使用期限为前提,针对具体情况选用与之对应的折旧方式。计提折旧的核算属于资产类别,固定资产当期价值为固定资产原值减去计提折旧及净残值的费用,也就是固定资产拥有的实际价值。这样一来,对固定资产的价值的会计核算方式就更加科学,因为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的减少和相关部件的老化,固定资产的价值就随之减少,通过计提折旧,能够将固定资产的耗损费用分归到不同的时期,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各项功能的变化进行一个动态的把握,能够真实核算固定资产的现有价值,也使会计信息具有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意义,从而真实实现事业单位的绩效水平。

三、结束语

以上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希望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有一定的启示,能够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选择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一种制度是适用于任何情况的,会计核算制度也不例外。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所以观点和论述并不全面,希望读者能够给予修正和补充,仅希望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读者以一定的启发,通过群策群力,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思考出更加有效、更加实用的改进建议,并落实到行动上,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更加透明化,使各项资金得到高效地运用。

参考文献:

[1]武银萍 刘羽扬:AHP在事业单位绩效考评权重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0(02).

[2]张 宏: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工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0(01).

[3]叶美红: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运用[J]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8,(08).

[4]赵海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引进权责发生制的建议[J].管理观察, 2009, (12).

第6篇

(一)成本会计的核算对象及其争议

一般情况下,成本会计核算对象与财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一致的,都指社会化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二者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成本会计核算的“资金运动”只是指“资金耗费”一方面。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中,“耗费”都是以“支出”来代替的,而“支出”以可以分为正常支出和非正常支出,前者即我们通常说的费用,后者则指我们常说的损失,在实际操作中这部分“损失”不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是“正常支出”,即所说的“费用”。对于费用,依据其不同用途又可以分为“产品成本费用”,即生产成本,还有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即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期间费用”;对于这部分“期间费用”属不属于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学界内不同学者的看法不完全相同。

(二)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其争议

所谓职能,是指事物本身所客观具有的功能;对于会计,其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分支之一,正确的进行“核算”及为企业管理提供有用的成本信息是其基本任务,即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但在目前存在的不同版本成本会计教材中,对成本会计职能的阐述除了“核算”以外,还涉及决策、预测、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监督”职能。总之,关于成本会计的基本职能不同学者认识不同,有认为是只是“核算”,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成本会计基本职能除了“核算”,还兼具部分“监督”职能,二者是密不可分。

(三)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及其争议

目前,学术界关于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存在着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经济效益观,第二种观点是成本会计工作目标的成本信息观,第三观点则是部分学者认为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同时兼具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内容,具有多重目标属性,经济效益观和成本信息观分别对应第三种观点认为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四)成本会计假设与原则设置及其争议

关于成本会计假设及其原则设置,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对于成本会计假设,认为除包括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持续经营外,还应该包括其所特有的假设。如: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增加公平分配假设和对象假设,有的学者则认为应该变货币计量假设为多重计量假设,而不是货币计量一种假设。关于成本会计原则的设置,部分学者认为成本会计核算只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即可,而有部分学者则认为除了要遵循可比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其他财务会计原则以外,成本会计还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受益性原则和合法性原则。

二、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的现实问题

(一)理论与实务中相关专业术语使用混乱

1.“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

为了更好的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会计人员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正常耗费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按着经济内容分类是重要分类内容之一,共分成八个种类,分别为外购燃料、外购材料、外购动力、职工薪酬、利息费用、折旧费、税金和其他费用等。目前,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中对“耗费”的经济内容分类表述不完全相同,有的是“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有的是“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以及“支出的分类”、“成本的分类”等,如此一来,关于耗费分类就出现了诸多不同表述,影响正常成本会计教学及工作开展。

2.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

我们在进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等式,就是生产费用=产品成本。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简单不过、再容易懂不过的等式,却给我们的教学开展和读者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其中第一个困扰是,上述等式中已经明确生产费用等于产品成本之意,可是在部分成本会计教材中和部分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一再强调“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概念,意义有所不同,不可做一个概念论。存在的第二个困扰是,如果第一困扰中的说法成立,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那么为什么又将期初在产品成本计入到生产费用之中,这又造成了两个不相融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二)学科内容横向扩张过度及纵向深入不足

成本会计学科从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成本核算”,并且始终遵循与财务会计相一致的职能、假设和原则设置,服务于成本信息供给。在之后,加入了标准成本制度及与财务记录相结合,至1956年单独成本会计研究逐渐转向管理会计研究,直接成本计算、本量利分析等管理会计理论、方法成为成本会计内容,并逐渐拓展到行为会计、责任会计和资本预算等多个领域,横向扩张上有过度的趋势;但此时关于成本核算的纵向深入研究却显得有所不足,特别是关于成本核算的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如成本要素应该如何更好的反映,其转移分配应如何保证选择标准的恰当性等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

不同版本的成本会计教材内容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区别,部分内容则差异显著,如有的主要内容是成本核算,同时兼有少量成本分析,有的同时将成本核算和控制共同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而有的则将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共同作为主要内容,还有的成本会计教材将战略导向引入其中。此外,在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上也是各有不合理之处;以多数成本会计教材共有的成本核算内容来说,基本都是按着知识点及其先后顺序来安排内容结构;而对于各成本计算方法实例的编写,则是直接从本月生产费用归集完后即开始,基本忽略了依据不同生产组织、工艺过程特点和管理要求等来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等等;人为割裂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核算基础知识之间联系等结构问题依然存在。

三、成本会计基本问题争议引发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耗费分类”内容表述不清问题对策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明确了成本与费用之间转化关系后,“成本”才是成本会计的唯一核算对象;那么,在进行成本耗费分类时,就应该称为“成本的分类”而非其他表述。

(二)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相区分问题对策与建议

成本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一种资产耗费与另一种资产形成的过程,中间不发生任何费用;因此,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分歧,笔者认为在进行各项耗费归集、分配时宜统一使用“生产成本”表述。

(三)学科内容横向过度扩张却欠纵向深入问题对策与建议

就成本会计学科研究来说,虽说横向上似乎有扩张过度问题,但是从会计学科这一大的研究角度讲,相关研究又是必要的;而对于成本核算相关内容纵向研究深入不足问题,毋庸置疑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的,也是成本会计未来研究的重点。

(四)教材内容存显著差异,结构不尽合理问题对策与建议

第7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绥化市 农民专业合作社 会计工作

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依赖优秀的经营模式,然而优秀的经营模式必然依赖着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同时没有好的会计核算制度就没有严谨的内外监督模式。目前黑龙江省绥化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出现了一些会计工作上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已经逐步影响着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一、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会计上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政府对于扶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力度加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从数量还是从规模上来看都的到了扩大。但这也使合作社在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逐渐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阻碍,进一步完善这些会计核算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步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在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

1、目前绥化市各县城的合作社几乎都存在原始凭证不规范,审批手续不完整、不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例如:(1)部分合作社会会出现缺少收支业务的付款回单、取现、付款审批单等凭证的情况,(2)有的合作社收据、采购清单仍存在白条,甚至有的合作社费用开支原始凭证只有总金额没有具体明细,(3)领款单没有出纳签字,有的审批人和经办人为同一人,这些都不符合我国农业会计核算的规章制度。

2、账务上存在账本记载错误,存在记帐凭证与原始凭证记录不相符,摘要不具体的情况,有的合作社胡乱填写二级科目。据了解,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往往出现同一合作社会计科目使用不统一的情况,如合作对于收到的政府拨款和补贴,有的记入了“专项应付款”科目,有的记入了“专项基金”科目。有的合作社会计人员认为政府拨款项目需要验收就放长期应付不需要就直接出现金,还有的认为拨款应计入专项应付款,补贴应计入营业外收入补贴收入,与此同时部分合作社搞不懂专项应付款与专项基金的区别,如:把合作社通过国家财政直接补助转入资金和取得的农业资产、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等本需要计入专项基金的款项计入了专项应付款。并且大部分合作社只设置了一级科目,不能准确反映合作社运营状况;而且几乎不对“应付款”,“专项应付款”等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有的即便设置了二级科目也不够合理。

3、中要求合作社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合作社对于现金收取必须有完善的,完整的,严谨的程序,经办人要明确自身权限。但黑龙江省绥化市的部分县的合作社财会人员存在着对规定不了解的情况,也正是由于这些才引起了数据无法准确核算,没有准确的数据,导致成本计算的不合理,不明确。并且在年终编制会计报表时出现个别会计报表不平衡,使有关部门无法核对会计资料。

4、部分县城合作社部分科目选取不合理以及会计处理方法选取不恰当,如:对于财产清查产生的盘盈、盘亏采用“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导致核算复杂而且不符合实际应用;“无形资产”科目中的摊销直接冲减资产;种植及养殖合作社通常采用年限平均法对生产性生物资产进行折旧,这种方式不能准确体现出生产性生物资产产量与其这就间的关系。

5、绥化市部分县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先进技术,随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渐普及,但由于农业专业合作社中财务人员的理解程度有限,再加上没有经过会计电算化培训,并且农村老一辈会计人员很难接受这种运用计算机的新模式的会计核算方式,从而不能完成运用电脑操作会计核算的工作,导致会计信息获取渠道不够宽,并且造成了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在会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各相关部门对合作社财务会计的指导工作和对财政补贴资金的运用,明显缺乏监督,甚至导致合作社将财政补贴资金挪用,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现象,这一直阻碍着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2、在人员配备上没有进行严格的考核,县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人员少,而且多数没有会计从业证书。有关部门没有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的要求来对财会人员进行考核。据了解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不懂会计的人做会计的事,勿把鸟人当牛人,根本发挥不到会计的作用。

二、导致黑龙江省绥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会计上问题的原因

(一)会计核算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1、财务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非常普遍,很少财务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甚至有些都没有学过会计专业知识,根本不了解会计核算,从而致使合作社几乎没有财务分析的能力,并且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人员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国家的财经政策理解能力弱,针对合作社的税收政策也不能准切的计算。在走访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人员都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其中有80%的人员都是普通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甚至兰西县机械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只是小学水平,剩余的20%也仅仅只是职业学校以及当地电大毕业,没有专业的会计知识,也没接受过培训。并且听兰西县合作社管理人说:“由于规模小,人员少,工资低导致没有专业的会计来工作,所以几乎是由村委会会计作账,并不专业”。

2、多数会计人员对中的规章制度了解缺乏,从而导致了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正如问题中指出的部分合作社搞不懂专项应付款与专项基金的区别才引起了上述的错误;财会人员的粗心也会使得明细科目设置不准确,并且财会人员按照自己的想法设置明细科目也引起了二级科目设置不合理;县城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进行监督与纠正,导致了会计处理方式的差异,不尊重实际情况合理修正科目的设置导致了核算复杂和错误,如:部分合作社依旧采用“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有的甚至仍在“无形资产”中的摊销直接冲减资产;在折旧方面由于合作社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折旧方式,这方面各合作社的财会人员考虑不全面,由于生产性生物资产的特性与其他固定资产的特性不同,生产性生物资产受生长规律与生产特性的约束,年限平均法无法处理产出波动大,各期不一致的情况,也就不能采取的适当的折旧方式,所以这种设置方法并不合理。

3、各地经管站没有针对农村会计进行电算化知识的培修,全部是老会计们自学,但这些会计人员由于年龄和文化的原因对于电算化的接受程度有限,学习能力低自然很难掌握电算化的知识,而且有的本来就不懂会计,要学习电算化更是难上加难。

(二)会计管理上出现问题的原因

1、在绥化市部分县城监督形式化,各部门不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和监督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合作社内部的会计信息不透明,即使设置了内部监督,内部控制机构,但却不明确自身的责任,没有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常常走形式主义,内部监督形同虚设,致使社员们不能准确地了解合作社目前发展运营状况,无法对自己的交易进行预测。

2、合作社领导层及员工缺乏财会知识,根据走访看到兰西县合作社的负责人一般由种植大户或者农民经纪人担任,而这些人的财务意识十分欠缺,不能够意识到规范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监督和提高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思想上缺乏重视,从而导致财务工作的欠缺,并且不在意自己的会计是谁担任,由谁担任,是否专业,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监督乏力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普遍现象。

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针对会计核算上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引入高校毕业生充实财会人员队伍,鼓励高校财会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支农”活动,开展农业会计实习项目,大力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财会人员引入新的血液,并且促进农民与大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加速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电算化普及工作,增加资金支持,并依托各地区经管站的支持,举办相应的电算化知识培训,普及电算化知识,尽量采用易懂,易接受的培训方式,加强年轻的财会队伍与老一辈财会人员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认真区分“专项应付款”与“专项基金”的不同,并且加强政府资金的发放监管。建议部分合作社将财产清查中产生的盘盈、盘亏不经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直接根据获得申报结果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无形资产摊销时应通过“累计摊销’科目来核算,即发生摊销时:借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贷累计摊销,不得直接进行冲减资产处理,针对生产性生物资产各期不同的产出分别采用年限平均法与工作量法,产出均衡采用前者,产出大波动大采用后者;针对适当情况采用加速折旧。

(二)针对会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黑龙江省绥化市各县城的经管站多开展管理层培训教育活动,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对主管财务人员的财会知识额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及业务能力,从而减少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对财会人员进行公开任免选拔,持证上岗,形成一支坚持原则,稳定精干的会计队伍。

第二、建议加强会计核算公开化,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公开化,透明化,让社员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准确的了解合作社的经营状况,以便对自己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进行剖析。社员们应充分进行内部监督,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管理,使合作社的工作效率更高,避免出现松散的现象。

第三、鉴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合作社的政府扶持政策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善,建议绥化市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和监督,防止出现假账错账等问题,从而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孙晓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问题探析――以北京市为例.商业会计,2014(13).

[2]财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财会[2007]15号.

[3]白兆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第8篇

引言

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经济市场的复杂及瞬息万变,我国企业尤其是电力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也愈发的多变且难以应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也难以避免的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会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企业应重视此类问题的解决。

企业会计核算切实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良好运转,使企业会计得到良好的、严密的监督,从而推进经济的发展。笔者主要通过对电力企业中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进行提高和完善的建议两方面着手分析,对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剖析及对策这一议题予以研讨。

一、电力企业中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缺乏规范性

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企业在会计人员以及会计部门的设置方面存在非常多的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会计部门的分工不够明确,层级设置不够科学,且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未切实按照我国会计相关法规的规定进行设置,而是仅仅根据企业自身的大致需求进行设岗,此种做法导致后续工作中极易出现工作内容重合以及冲突现象的发生,且各岗位之间不存在相互监督的关系;其二,很多企业在会计账目建立和管理中存在严重的不规范问题,甚至部分企业没有企业账目,导致会计核算工作经常出现问题,难以有效的加以解决,无法发挥会计核算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一系列的违规行为。

2.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不严密,监督机制不健全

会计核算工作出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不全面性。企业的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进行自我调整,可以通过核算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顺利展开,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科学制定,以此尽快达到企业的目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相当多的企业长期忽略会计内部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并未尽快建立企业的控制监督体系,使得企业会计工作得到不到应有的规范和保护,从而使得企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导致企业经营能力的下降。企业不仅应在生产经营活动结束后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也应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监控,以保证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在企业进行会计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无法独立的进行审计工作,高层领导经常会对审计工作进行干预,有可能导致审计的不准确和不完善,最终使得会计核算工作出现问题。

3.进行会计核算的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加强

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是企业会计工作的直接操作者,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按规定,会计人员应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才能开始进行会计工作,而考取了会计相关的职业证书才能进行相应的更高级别的会计工作。而在企业中,很多从业人员并没有相应的资格证,影响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企业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不够充分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优化电力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几点建议

1.高度重视会计工作,加强会计工作的规范性

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结果会对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影响,不规范的核算工作则会导致不真实会计信息的传递,对企业的发展带来负面性影响。因此,企业应提高自身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最终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保护。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企业要依据有关会计工作的各种法律法规对核算工作进行规范,并坚持一定的原则,企业在核算时要坚持及时性和客观性这两大基本原则。同时,企业应对会计资料进行妥善的、严谨的保存,提高保护会计资料的意识,做好此类基础性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2.对企业会计工作加强监督和监管

企业应该按照我国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和监管,以防止其出现较大的问题和漏洞,同时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企业相关的经营信息进行管理和保护。在设置具体的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时,企业要对会计部门人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进行明确并以条例的形式进行呈现,同时会计问题和会计工作的处理程序和处理办法也应进行相应的规定,以保证在问题出现时有章可循,各个岗位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互相牵制作用,这样有助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充分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此外,外部监督机制也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要借助外部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身会计工作进行标准化的作业,以便于会计核算工作有序开展。

第9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国有企业;核算

会计核算中将资金作为主要计算内容,通过一段时间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详细记录及核算,进而对企业的发展状况充分的进行反映,核算后通过会计报表将企业的财务信息呈现出来。核算的内容实际上并不是随意设计的,而是需要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流程来进行,包括对企业财务使用的核算、企业资本、企业基金收益、企业债券债务等的核算。

一、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的不规范导致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财务制度建设比较滞后,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再加上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差,导致了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由于存在理解上的错误或者是执行不严格出现的不规范现象,最终出现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无法对资产损失几十的进行追债处理及清理;其次大额的往来账由于存在长期单方挂账,没有办法及时的按照会计程序核销;最后审计后明确需要进行调整的事项无法及时的进行调整。

(二)经常性的出现违规现象

由于国有企业的财务核算管理设计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就会导致最后在执行的时候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国有企业领导部门众多,关系较为复杂、利益也多有交叉,所以财务管理不良的现象时常出现,表现为违规去处置资产或者是违规划转资产、违规挪用资金账户、领导干部违规设置小金库。

(三)入账不不准确和不及时的现象时常发生

一些国有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为了将利润进行隐匿,往往将收入延后进行计入,也经常性的出现不计入的现象,还有一些企业的会计核算是以计划产量、销量为依据的,而不是根据实际产量和实际的产品销量来及核算的,着就会导致核算出的结果和真实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而对企业的利润准确性和真实性产生影响。

二、导致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科目设置的不够科学具体的表现为当前的科目设置无法满足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求以及应用不当两种,前者指的是当前的科目设置只对项目汇总之后的会计信息进行了提供,但是没有对每个具体的工作内容提供明确的会计信息,所以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讲当前国有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是没有办法满足对外进行报告以及对内实施企业管理的需求的;后者指的是国有企业对于一些一时无法处理的会计事项全部的纳入到了其他应收账款当中进行挂账,而这种做法实际上却会导致在资金计提环节上出现坏账的现象,使得企业出现了应收和应付没有办法结清的现象。

(二)对会计核算实施的监督不够到位为了保证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及规范性,所以核算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其能够找出会计核算过程当中不规范的行为,从而可以保证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做出有效的调整,从而使得会计核算更为规范化。但是从当前来看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监督尚不够严格,执行的也不够到位,监督过于简单、随意,使得会计信息应用的效果大大的降低,从而相应到整个企业的决策。

三、规范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进行会计核算科目的规范化

在会计核算当中会计科目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需要按照经济管理的需求来进行分类核算以及监督,对会计核算科目金新规范可以使得核算的内容更为的细化,同时也利于核算时候做好数据的整理及收集,能够保证会计核算的条理性。具体的做法如下:1.将企业的基础费用作为科目划分的基点,从而减轻国有企业进行费用核算过程当中存在的压力。2.必须保证所设置的科目能够对企业的基本经济信息进行真实的反映,例如成本信息等。3.必须保证所设置的科目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当中所有的财务项目,也就是说要保证科目涵盖全部费用信息。

(二)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

对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应该是同时从内外来进行的,首先,根据《会计法》当中所规定的内容在企业内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企业财务人员的各项行为的规范性,从而从制度层面上有效的遏制财务管理人员造假行为的出现;其次,外部的监督则主要是通过外部的监管部门进行的,营造好诚信的外部环境。第三,作为国有企业来说还可以利用外部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各项事宜进行监督,帮助企业更好的达成会计核算规范化的要求。最后,国有企业还可以结合多个部门对会计核算中的一些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的查处,从而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四、总结

在现行的会计制度背景之下,我国的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尚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这些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核算的不规范导致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经常性的出现违规现象、入账不不准确和不及时的现象时常发生,导致这些不规范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会计科目设置的不够科学,另外一方面是由于国有企业对对会计核算实施的监督不够到位,故笔者建议国有企业应该尽快的规范化会计核算科目、并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黄爱华.我国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历史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2]董文静.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后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规范问题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3]张英栋.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探讨.中国商贸,2013(15).

第10篇

关键词:PPP项目;会计核算;职责范围

引言

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来看,多数PPP项目都具有工程量较大、施工周期长、建设资金大等特点,且PPP项目对于市场因素较为敏感,而市场因素波动较大就会给PPP项目实施造成较大影响。通过加强 PPP项目会计核算,将整个项目建设理置于系统的控制之下,从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项目成本控制财务会计审核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而达到全方位提升PPP项目质量的目的。

一、PPP项目会计核算的作用

PPP项目会计核算是指在进行PPP项目经济、财务评估的时候所采用的数据或者是某一事实是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或者是能够证明这些事件的科学凭证为支撑,并且确保所用的财务信息都是正确的、客观的,能够如实反映项目的开展情况。会计核算信息的可靠性是PPP项目的基础要求,也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条件。PPP项目会计核算提供的各项信息是从国家政府部门到企业单位进行相关决策时的有力支撑,也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其他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审核不能够如实反映项目的真实财会情况,那么就会给相关的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PPP项目会计核算的可靠性体现财会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能够反应出实际情况。

PPP项目会计核算应该包含以下内容:①会计核算反应了哪些人的需求,即会计核算是为哪些群体、机构、部门服务的,哪些人对于会计审核的相关性有影响;②会计审核的相关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即企业在进行会计审核决策的时候,要考略到哪些因素会对项目的决策起到影响。③会计审核相关性相关程度的判定,这个主要是在政府以及企业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所有因素的影响。

二、PPP项目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PPP项目范围界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PPP项目涉及到的范围、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地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到城市交通轨道项目建设都能够看到PPP项目的身影。而随着项目范围的不断扩大,PPP 项目的结构和形式也因项目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化。同时随着PPP 项目的发展,PPP 项目的种类将会不断增多,因此为了提升PPP 项目执行效率,就需要从其本质上进行限定。

(二)政府主体的会计核算问题

当前政府主体针对PPP项目的会计审核缺少专门的监督机构或者是专门的监督委员会来进行监督,这就带来了一些列的会计核算问题。同时由于PPP项目涉及到的范围以及子项目众多,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配套的辅助设施建设并没有被列入政府的账单之上,而这些项目都需要在会计审核报表中予以体现。PPP项目多为政府主导的公共基础设施,因此评估项目的基础设施资产总额,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的分配等内容对于PPP项目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PPP项目公司主体的会计核算问题

对于很多PPP项目来说,政府都是通过转让部分基础设施的使用权以及收益权来获得私人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因此自从PPP项目设立之处,PPP项目公司主体就需要认真分析项目公司成立阶段、项目建设阶段、项目运营阶段与项目移交阶段的会计核算,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项目执行的高效性。

三、PPP项目会计核算建议

(一)完善PPP项目范围界定

依据项目类型可以分为建设型PPP融资模式、发展型PPP融资模式和服务型PPP融资模式。在界定 PPP 项目范围时,应该紧紧围绕着项目建设的本质,从项目的内在特征入手,实现对项目的有效控制。政府部门应该明确PPP项目的建设目的,要求PPP项目必须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向谁提供服务。在特许前后,政府或其指定的授权者能够对基础设施的任何重大剩余利益进行控制。在特许期执行期间,PPP项目公司能够在协议期间内拥有持续使用基础设施的权利,对于产生的利益能够进行支配;在协议终止之后,政府及其授权者应该回收重大剩余利益,无论PPP 项目重大剩余利益为多少,都属于PPP 项目的适用范围。

(二)对政府主体的PPP项目会计核算的建议

完善政府主体的行政工作制度,就需要加强政府部门对于PPP 项目各个部门会计信息的审计工作。行政主管部门对于PPP 项目主体传递的会计信息要及时予以核实、确认,建立健全相应的规划预算以及监督管理机制,从而保证PPP 项目主体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会计信息予以披露。主管部门以及监督机构要定期对于PPP项目会计进行核算。同时,将PPP项目会计主体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以及审计的结果公之于众,保证整个过程的独立性,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对PPP项目会计各项商活动进行审计,通过行政监督、投资控制、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审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剖问题的原因,以促进项目的有序进行,促进商业银行全面发展。

(三)对PPP项目公司主体会计核算的建议

会计集中核算向纵深发展是PPP项目集约化管理的要求,也是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与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在财务管理中,应加强财务原始凭据的管理,强化会计审计工作管理,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改变传统人工报表数据输入方式,不断推进财务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确保城市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展开。积极应用最新的会计审核系统,积极开拓系统报表的应用范围,不断优化主要业务的集成、整合和优化等工作,将各级单位的原始会计信息的监督审查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变财务报表方式,将报表由定期汇审转变为日常审核,实现财务报表的现代化运作管理。实现会计审核工作由数据反映向数据分析方向转变,建立健全财务指标核算体系,对各单位财务情况进行测评诊断,着力提升财务分析能力,积极拓展经营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结语

PPP项目是指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开展长期的、广度的项目合作,实现公共基础项目设施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此举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在公共项目上的支出压力,提高项目建设效能。通过加强PPP项目会计核算,可以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负债率、财务管理情况、内部的商业风险制度、资产类型确认、计量等方面的行为,从而极大地提升PPP项目执行效率。(作者单位:中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田振清,任宇航.北京地铁 4 号线公私合作项目融资模式后评价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12):5-9.

第11篇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一)资金管理方面

在外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完善,以及对相关制度不认真执行的问题,比如,企业在向外付款方面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缺乏审批权限的限制,使得向外付款常常是通过口述原因后的办理汇款或提取现金,甚至部分提款不办理手续,此外,有一些外贸企业的员工只重视商品销售,不重视对于结汇和货款清收,会存在因产品质量问题以及贸易方的结汇能力等造成的结不了汇或不完全结汇现象,增加了追索的难度。外贸企业对于境外经理部、办事处以及分公司等在用款方面没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一旦商品发出和资金付出后,就没有了后续的反馈,这样也闲置了驻外机构的管理职能。

(二)固定资产管理方面

外贸企业在进行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存在着构建、转让以及报废等事务的进行没有完善手续的现象,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部分外贸企业更是无视国家财经纪律和相关制度的规定,在构建固定资产方面没有按照规定完善办理的手续,并且在后期的运作中没有长期的规划,只追求改善企业现状,对于企业的承受能力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缺乏相关的规划与管理,致使企业很快便走向衰败,而且在固定资产的建设与处理过程中,缺乏集体性的研究,没有广泛征集意见,对其处置脱离了群众监督,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1]。

(三)备用金管理方面

外贸企业对于备用金的管理一般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没有做到按规定进行,比如,前不清后不借规定下的出差购物后长期不报账以及拖欠公款不还等等现象的发生,此外,还存在职工借支以及购商品款、职工福利界定不明显,这样就加大了备用金的数额,企业运用备用金进行领导风险抵押金和个人参股款的开支,导致了个人既不出资又不承担风险的现状。

(四)银行帐的管理方面

基于带宽因素的影响,很多外贸企业在本地的个专业银行多头开户,却长期不对账,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用储蓄所“存折”代替银行帐,部分外贸企业更是私自设立“小金库”搞账外账,由于对“小金库”缺乏完善的监督,企业的财会人员就有机会趁机搞公款私存,企业也存在乱发福利、私分商品的混乱现状,致使企业的发展前景堪忧。

二、外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分析

(一)汇率设定和会计核算问题

当前的外贸业务主要是以外币进行交易和结算的,但会计核算时是以人民币币为记账本位币的,加之收入、支出的确认入账时间和实际收汇、付汇时间不一致,汇率一旦变动,就会产生汇兑损益,所以,在进行外贸业务时,核算上要记录、核算汇率变动对企业损益的影响,将其计入“财务费用――汇兑差额”科目。自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按照以前的方法核算,则会造成以外币计价的出口销售收入和入账金额的不实现象,进而造成后期核算时高额的汇兑差额,针对此情况,建议采用每日设定汇率的方法,尽量保证会计核算的汇率接近市场汇率,减少成本收入的偏差。

(二)转口业务核算问题

以前的外贸业务有出口业务、进口业务以及进料加工业务等方式,但当前从外国采购货物再销往其他国家这种转口业务发展迅速,对其的会计核算因为会计准则没有明确规定而不便进行,针对此情况,建议从国外采购时按进口采购的方式核算,进口和转口的采购成本都按岸价(CIF)确定,也就是转口的货物成本、海运费、保险费,但不含关税,而向国外销售的销售收入则按出口销售收入确认方法核算,按离岸价(FOB)进行核算,转口销售收入也应按离岸价核算。

(三)进出口佣金核算问题

以往的外贸业务中出口业务中涉及支付佣金问题,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对出口佣金以红字冲减出口主营业务收入的方法来核算,但是随着目前国际国内业务模式的变化,大宗商品原材料等的进口业务经常需给国外的中间商支付佣金,由于会计核算中没有明确规定,对此的核算无法可依,基于此,建议参照出口的佣金核算方法,进口业务核算时支付的进口佣金应相应增加进口采购成本,并将其计入主营业务成本,这是因为付给中间商的佣金属于货值的一部分,是货物金库前支付的费用,应该将其计入成本,这样也符合成本配比原则。

(四)增加外贸核算子科目问题

在会计核算中,正确的会计科目设置是进行核算的前提,但是目前的会计科目中并没有外贸业务和外汇核算的设置,编制报表时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基于此,建议对外贸业务增加各类子科目进行核算,应在“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中按不同的贸易方式进行子科目的添加,比如增加“出口主营业务收入”、“进口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在以上科目下再分别设立自营、的下一级子科目;“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按照以上方法对应增添子科目进行核算,不仅有利于口径一致,更有利于报表的编制[2]。

第12篇

基层央行事后监督中心负责对辖内营业、国库、货币发行等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独立的非现场监督,作为维护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在规范会计行为、防范资金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管理模式、监督标准、监督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监督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金融服务业务标准化管理领域的拓展,基层央行事后监督实施标准化管理将成为提高监督质量和效能,实现监督目标的理想选择。

一、基层央行事后监督部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难点

1管理体制不顺畅,业务指导和纵向管理措施难到位。《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的出台实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央行事后监督部门管理者缺位的问题。“事后监督中心接受上级行会计财务部门牵头支付结算、国库、货币金银等部门的业务指导”的规定,既未明确上级行相关部门对下级行事后监督部门的业务指导渠道和指导方式,也未明确下级行事后监督部门的执行要求和质控指标。一是业务仲裁、协调交流、组织培训等业务指导措施难到位。二是操作规范、督导检查、绩效评价等纵向管理措施难到位。

2监督标准不统一,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和预警难开展。《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要求会计核算监督部门应加强对日常监督结果的分析应用,开展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和预警。目前,基层央行事后监督部门大多制定了会计核算差错分类认定标准和处理办法,建立了监督信息资料库,通过对监督信息的定量、定性分析,探索风险评估和预警方法。但由于监督标准不统一,表现在:一是监督方法、风险点确定、风险隐患界定标准的不一致。二是监督数据信息的遴选、归类和监测标准、分析方法的不一致。使得基层央行事后监督部门风险评估和预警效果缺乏代表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也影响该项工作开展的积极性。

3监督手段未跟进,监督效率和质量难提高。随着央行二代支付系统的建设、国库数据集中核算系统的推广应用,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从理念、内容到账务处理流程都发生重大变化,而事后监督手段却未同步发展。一是会计集中核算事后监督系统不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日终后才能采集核算数据并进行信息比对;缺乏重要会计事项的即时提示和差错信息、风险识别的科学分类、控制及分析功能。二是对国库、货币发行会计核算的监督仍停留于手工,且缺乏操作规范和校验手段,而外部检查与监督主管抽查具有随机性、宽泛性,因此,监督质量只能依赖监督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监督效率难以提高,监督质量较难保证。

4监督成果利用低,监督信息难转化。《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明确上级行会计财务部门为下级行会计核算监督部门的牵头业务指导部门,旨在强化“大会计”理念。而“大会计”机制使得基层央行事后监督部门既是核算业务监督者,又是被监督对象,尤其部分对同级会计财务核算实施事后监督的基层行,监督和被管理的双重要求,更使事后监督部门地位尴尬和孤立,较难在“大会计”和“大监督”机制中找到融入点。因此,尽管基层央行事后监督部门掌握连续的第一手会计核算信息,却由于自身的缺陷难以发挥信息优势,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融合方式,较难被内审、纪检监察等其他监督部门和会计、国库等核算部门有效利用,形成资源闲置,监督成果转化缺乏途径和方法。

二、基层央行事后监督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

基层央行事后监督连续性、重复性等工作特点和维护制度严肃性、防范资金风险的工作要求,决定其实施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1是适应央行会计核算发展的需要。事后监督是会计核算的延续,作为会计核算体系的一部分,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必须符合会计核算发展的要求。随着央行二代支付系统的建设和国库数据集中核算系统的推广运行,建立依托数据大集中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风险监督系统和与之相配套的标准化的事后监督内控制度与操作流程以提高监督有效性成为基层央行事后监督发展的迫切需要。

2是提高监督效能以进一步促进会计核算规范的需要。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基层央行事后监督实行标准化管理并通过对管理标准的不断修复、完善,一是有助于制定严格的事后监督内部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改变目前各行其是、成本高及实效低的实际,促进监督人员按照业务标准化管理要求规范操作。二是有助于制定统一的监督标准,完善监督手段,细化风险点和防范措施,方便监督人员直观、快捷地掌握监督方法,提高监督针对性和监督人员风险甄别、防范能力。通过提高监督效能,及时发现和督促纠正核算差错和违规操作行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央行整体会计核算水平。

3是充分发挥事后监督在基层央行风险防范体系中作用的需要。事后监督部门“独立性、连续性、及时性、全面性”的工作特点,使其在基层央行风险防范体系中具有独特的信息优势。实施标准化管理,通过对一定时期或阶段核算差错类型、出现频率、风险等级等的数据统计和深入分析,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提示和评价机制,既能够为内审、纪检监察等其他监督部门提供监督参考,又能够促进核算部门不断完善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共同形成“联防机制”,发挥事后监督信息的最大作用。

三、基层央行事后监督标准化管理的构想与建议

1统一监督标准,建立较为科学的管理模式。统一的业务指导与管理,是事后监督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商业银行事后监督运作的成功经验与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的集中趋势,凸显了事后监督实行统一指导与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统一的业务指导与管理须建立在统一的制度体系与监督工作机制等要素与标准之上。因此,建议在《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制度框架内,业务指导和对口部门加强合作、明确分工。一是由上级行会计财务部门牵头相关核算部门依据会计核算监督总体工作目标和要求,统一制定“会计核算业务监督要点”和“会计核算差错分类标准与处理办法”,扎口梳理核算业务风险点,明确风险识别标志与等级。同时,负责对下级行事后监督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牵头组织对下级行事后监督人员会计新业务、新系统的培训,协调解决分歧争议。二是由省会城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部门制定全省统一的事后监督内部控制、操作规程、档案管理标准等管理制度,以进一步规范部门职责、岗位职责,细化监督方法与步骤,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同时,负责对省内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人员适应性、控制性、提升性等监督能力的培训和监督系统使用、维护、升级换版等业务指导。

2完善监督手段,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现代化的资金流动以快捷迅速的电子信息流的方式进行,因此,应用先进的、可控的电子网络平台,提升监督手段是事后监督标准化管理的支撑,以此为基础开展风险评估与预警,打造风险性监督为主的事后监督模式,达到进一步完善会计规章、内控与管理,防范资金风险目的是事后监督标准化管理的助力和目标。因此,一是建议尽快开发涵盖营业、国库、货币发行业务的会计核算综合监督系统。该系统应具备会计规章随时检索、重要事项即时提示、核算进程与业务数据实时查询、风险信息按风险等级自动归类、对涉及资金出口的重点业务设置即时接收与认证通过指令,即信息比对、自动识别、风险提示、分类控制、智能检索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用途。逐步实现监督系统向实时监督、重点监督、风险监督的跨越。二是鉴于目前基层央行事后监督人员及素质较难满足需要和可用监督信息少、缺乏代表性及选择标准与分析方法不统一的现状,建议由省会城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部门建立事后监督数据信息指标体系,并发挥组织、人员、技术等资源优势,制定统一的风险评估办法,开展事后监督风险监测模型的创建,提高风险监测科学性。所辖各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部门依据监督数据信息指标建立监督数据信息资料库,定期上传并主动参与省会城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部门汇总分析。同时,根据全省反馈信息如:会计核算风险监测报告、会计核算风险评估报告等提高风险防范针对性,进而提高监督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