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法制教育

学生法制教育

时间:2023-09-12 17:1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法制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法制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20

现今,众多学校都如火如荼地进行小学生法制教育,有学校开始编写教材,有学校聘请专门的法律教师,有学校专设小学生法律课堂,有学校开展了众多关于法制教育的宣传。当然,这些措施对于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法制教育依然是一个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着小学生,形式化、成人化的特点突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总之,这样的法制教育是没有真正触及小学生的灵魂的,没有唤起他们知法用法的热情,没有形成一种法律的信仰。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进行,如果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止于原地,不能顺应教育生活化理念的潮流,不能深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不能引起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不能赢得学生内心深处对法律的敬畏,不能将权利与义务的意识萌芽播种于他们的生活之中,那么法制教育终归只会流于形式,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幻想一个民主与法治的公民社会。从此角度来看,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是至关重要的。

一、 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通俗易懂的法律常识,通过进行法制理念的启蒙教育,逐步培养他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那涉及到小学生相关的法律究竟有哪些呢?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得知,主要包括《宪法》、《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的法律法规教育,此外,《民法》《经济法》等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款也与小学生有关。

什么是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所谓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是和脱离生活的法制教育相对而言的,法制教育生活化就是要法制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找回其本来面目,并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本源来考虑法制教育中的所有问题。这一理念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其一,法制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内容源于生活。法制教育要围绕生活而展开,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扰。其二,法制教育是为了生活。教育目的是引领生活。生活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的过程。法制教育就是为了生活,更好地生活,而不是隔离生活,在知识的"真空"中进行。法制教育不仅仅满足于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更旨在引领学生逐渐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它旨在塑造合格的公民。

二、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第一,教育本身的要求。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对教育界的影响深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教育即生活"的内涵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可见,教育只有与生活融为一体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生活化是教育本质的要求。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其生活化亦是教育本质的要求。

第二,法制教育的目标诉求。法制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法制教育理应为人的生活服务,其根本目标是促使人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在此点上已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增强小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守法、用法的能力,树立权利义务意识,学会正确地行使权利,积极地履行义务,更重要的是要为培养学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做准备。可见,"生活"与"法制教育"的关联何其紧密。

第三,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要求。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注意力不够集中,易受外在事物的干扰,对生动活泼的事物感兴趣,法律知识如果以一种机械的条款呈现,这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此外,法律知识中一些高度抽象和概括的法律规定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这样有理解难度还有些枯燥的法律知识如果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显然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法制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将法制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将法律条条框框的内容与小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联系,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又进一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造。这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三、怎样实现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

第一,小学生法制教育理念生活化:回归生活,培养小公民。

在小学生法制教育理念上,要坚持把法律启蒙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树立教育生活化,实践公民教育的理念。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引导小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了解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了解法律的作用和自己的权利、义务,从而面对困境学会选择,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应牢记我们培养的是公民而不是臣民。

第二,小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生活化: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事件比比皆是,与其照本宣科,不如将生活中的违法问题、侵权现象以及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件作为素材来进行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小学生从违规到违法到犯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我们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应与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结合起来,对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违反《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进行正面引导、合理教育。许多实施的犯罪行为就是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不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法制教育不仅要重视预防犯罪,更重要的是应当提高对生活中一般违法违规行为教育的重视程度。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所以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多联系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多关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不当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同伴交流,多进行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教育,从生活细节上指导他们,总之,小学生法制教育是建立在培养小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的基础之上的,而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正是源于生活点滴,因此,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

第三,小学生法制教育方法生活化:立足生活,走向实践。

曾看到一则关于学校生命教育的案例,或许对学校法制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案例中,一名学生在学校跳楼自杀,此类事件一般是学校的"封杀"事件,然而该学校的校长却不顾政府、媒体的压力,毅然带领全校师生为这名学生举办追悼会。大多数学校在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总是对学生高呼珍爱生命,生命何其珍贵,另一边却对周遭生命的陨落置之不理,这样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同样的,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大肆宣扬法律知识,号召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可是当学校公共生活中学生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学校漠然处之,这样的法制教育又怎么会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因此,在学校公共生活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法律知识,还要将保障权利与履行义务落到实处。比如,教育法中明文规定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如果在学校中出现此类事件,学生能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学校能保障学生维权的顺利进行,那么,这样的法制教育才是鲜活的,才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将法制教育置于生活情景之中,利用生活事件进行法制教育,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真正在实践中、在学校公共生活中进行法制教育,才能达成法制教育的目标。

在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我们面对着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成人法律意识的淡薄,违法现象的泛滥,维权意识的缺失。连成人的法制教育都存在问题,我们对小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也不能急于一时,但是,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法制教育,在年幼的时候将"法"的意识植于他们心灵之壤,将权利与义务的概念种于他们幼小的生命之中,他们心中不会燃起民主法制的希望之光。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将法律的条款细化到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面对问题学会选择,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的合法权益,最终,学会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过振兰: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载《科研经纬》。.

[2]李翠君:对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方法与手段的探讨,载《学科教学探索》。

[3]许灵:生活化的道德教育,载《天中学刊》2005年6月。

第2篇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并强调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这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早在100多前年,梁启超先生在深刻总结失败原因的基础上,就提出了“新国必先新民”,“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的论断,强调要建成民主法治的“少年中国”,必须先着手改造国民性,培养造就一代“新民”。现在,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又要切实完善推进法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既要进一步加大对全民的普法力度,提高全体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更要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国家始终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就是要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公民意识基础。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学法、知法、尊法、守法、护法,学会依法办事,既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又要学会依法规范自已的行为、依法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因此,是否具有现代法治意识和较好的法律素质,是衡量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有效方式。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的态势,形势比较严峻。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缺少对法制尊严的敬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著名法理学家贝卡利亚曾指出:“预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抑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可以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守法,可以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从而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希望工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应该下大气力抓好,也必须下大气力抓好。

明确学生法制教育的任务和要求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现代公民意识,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和熟知所有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成为法律专家。

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都要突出宪法教育,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基本制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形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要适当加大对《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建立对多元文化、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权利的尊重与平等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应当重点开展法治理念、法律原则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初步形成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认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社会生活必要的法律常识,建立守法观念。

高级中学、中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法治理念、法律原则教育,使学生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比较系统地开展法治常识和一般性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辨别是非、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知识与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护以及特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积极推进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和改善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扎实做好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能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且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其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如果能在其心灵中从小就种下现代法治文明的种子,就能为中小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并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遵循德育规律,按照将德育融入课堂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生活之中的科学方法,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

全国“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也明确提出:“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积极探索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途径。”2007年颁布的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更是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中小学学科内容中,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乃至体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人类优良思想品德等内容或因素,而且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学科课程中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学科教学本身就应当挖掘和拓展这些内容的教育。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落实“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通过加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课题研究,深入系统挖掘中小学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法制内容或法制因素,形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指南,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具体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小学相关学科乃至全部学科中启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是学生最容易、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法制教育形式,既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学到法制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又能使教师通过备课和教学提升法治素养,还能有效解决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难题,能实现学校教师“全员育人”的目标。

二是加强中小学思品课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中小学思品课,并强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中的法制知识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中小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增设法制教育或公民意识教育课程。

三是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法制教育。专题教育具有主题鲜明、针对性强、题材鲜活、教育面广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认知能力和发展形势,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重大事件,积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国旗下的讲话、党课、团课、主题班会、主体团(队)会、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和宣传栏、板报、漫画、小品、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是坚持和完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结合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充分发挥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可以会同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等部门,组建法制宣讲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巡回宣讲。

五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局格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宣传、综治、司法、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电信、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联手净化社会环境,共同抓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六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法制教育监督评估考核制度。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加强监督评估考核,不建立健全监督评估考核制度,都是难以落到实处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情况,纳入“六五”普法的重点内容,纳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的检查内容,纳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年度绩效评估考核的内容,切实建立健全年度评估考核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年度评估考核。同时,学校要建立完善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质评价制度,将学生学法尊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情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在抓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督促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抓好对大学生、中职生的普法教育,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法治文化是重要的育人环境,是无声的普法教师,对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素质能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内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3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 法制教育 实效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纲要》第二十六章六十四条“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这是对依法治校的本质要求,也是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1.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环境的需要

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制人才以及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早在1999年,“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写进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和途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曾经高达73%,且趋于低龄化。校园安全事件也屡有发生,防不胜防,为校园稳定嵌入了不和谐音符。这固然有社会变革的原因,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法制教育效果不佳的结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无论是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还是从依法治校、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要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2.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个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相互补进的系统工程

学校教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社会风气也不尽人意,对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不仅学校要在指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辨别是非曲直,而且青少年法制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一个相互配合、相互补进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2.1 法制教育要贴近学生实际,融进学生生活

法制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在针对性上下功夫,在科学性上做文章,在时效性上出实招,要入境入情,使学生们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认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例如我校在每学期举行的普法宣传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漫画作品展”,法制漫画真实的反映学生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法律知识,《偷自己家的钱也违法》、《小孩不能抽烟喝酒》、《不满12岁不准骑车上路》等系列作品。学生在创作和参观的过程中,懂得了法律法规,知道了行为准则,在学习生活中就会自觉遵守。还有的学校制作“法制手抄报”,征集“我身边的法制小故事”,组织“我与法同行征文比赛”,将简单的说教形式转变成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听到的可能忘记,看到的可能记住,亲身做的才能学会,让法制教育贴近实际,融进学生生活。

2.2 法制教育要形成合力,得到社会的支持

各学校可积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一是邀请当地政法工作者进学校,结合实际,分析案例,摆事实、讲道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是争取当地执法机关和居委会(或村委会)的配合,对学生在社会的守法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建立家长教育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争取家庭的支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是孩子首要模仿的对象,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行和文化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

2.3 法制教育要遵循规律,坚持日常性、持久性

对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作,这种教育或有行或无形,要把学生已知的法律知识,转化为长期的法律行为,要靠长期的训练。因此,要让法制教育落实到育人过程的各个环节,抓实、抓牢、常抓不懈。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特别是权利、义务观念的培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学法、守法、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成为每个师生的自觉行为,成为校园的一种风尚。

要明确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并列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法制教育属于民主政治建设范畴,不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无疑于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4 要加强学生法制教育的安排和规划

第4篇

(一)有关部门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地位的认识尚有偏颇

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任务主要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并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偏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虽然包含法制教育内容,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能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显得非常薄弱。法制教育不应该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有必要重新、科学设置法制教育课程。

(二)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任务大都由非法律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而且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有辅导员、学校和二级院系的党务工作者及其他兼课人员。因此,在总体上,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法律素养偏低,法律实践经验欠缺,甚至有的法制教育课堂流于形式、存在法律知识性错误。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不重视甚至厌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的法制教育,其实效性可想而知。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单一

法制教育既具有政治性和道德性,又具有很强的法律专业性。其内容既有严密的法理逻辑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法制教育不仅要求内容上的完整、系统,还要求方式上的多样性。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法律实践能力训练,以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法律真学、真懂、真用。因此,在大学生法制教育方面,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特点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实效。

(四)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环境不理想

大学生大都已经成年,从法律上讲,他们大都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及引起的法律后果负责。但是,大学生由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大部分的信息来源都是学校、互联网、小范围的社会,加上他们没有工作,没有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压力,普遍存在心理脆弱等情况,容易在外界影响下出现冲动行为,甚至实施犯罪。

(五)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普遍不高,缺乏对法律的信任

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甚至在大学里大都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老师几乎包揽一切。由于教师讲授、教学条件、学校学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法制教育联系实际生活不够,学生实践机会不足。这样,学生对法制教育感到比较枯燥,学习法律的兴趣不高,随便应付法律学习和考试。因此,学生对法律学习不深,领悟不透,难以树立对法律的信仰。不少学生因此没有增强维权意识,当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总是容忍与纵容。还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夸大自己的权利,加重别人的义务。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适应法治中国建设新形势的需要,重新思考法制教育的地位、内容和方式,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

二、准确把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只有正确界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才能正确分析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对策。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很丰富,下面拟从法学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一,法学教育。张文显教授在《法理学》一书中指出“法学教育是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人才为内容的教育活动”[1],法学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教育,它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训练,才能使受教育者真正掌握法律知识。在我国,法学教育一般以法律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并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法学学科教育和训练。可见,法学教育是以培养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因此,我国大学的法学院系通过对法律专业学生进行系统化、专门化的法学教育,向社会输送法律专业人才。第二,法制教育。法制教育面向全体公民,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方式,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法制教育属于公民的素质教育范畴,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公民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各种普法教育的宣传活动就属于法制教育的范畴。这种法制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任何一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可能接触到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因其对象不同又可区分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普通民众的法制教育。第三,大学生法制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公民整体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具体途径主要有学校的法制教育、家庭的法制教育、社会的法制教育。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因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而异。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应该发挥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法制教育不仅要求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学习,而且要求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法律理论学习与法律实践体验同样重要。然而,当前我国大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体验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把法制教育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机会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由于缺乏法律实践体验,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容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缺少对现实生活案例的分析和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2]综上所述,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素质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无论是家庭的法制教育、社会的法制教育,还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都很重要,三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既要发挥三方面的协同作用,又要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作为教育大学生的主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整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同样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3]

三、深入理解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联性

(一)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一个良好社会的形成离不开道德和法律对个人的双重约束,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健全的调整机制。道德和法律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两大调节机制。大学生法制教育也离不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道德和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道德性是法律的一般本性。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社会规范。它们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目的、内容、形式具有一些共性。许多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融入了法律之中。法律和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体现了统治阶级意志,受到一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精神上总体一致。道德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同样也可以说是法律的效力基础。道德是良法的一项重要标准。法律规定应当弘扬社会流行的道德观念,体现道德价值和道德的基本要求。法律的道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道德的法律化,它表明法律的部分内容源于道德的转化。从历史上看上,法律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一直伴随着道德法律化的过程。近现代的文明国家,大都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纳入了法律之中。我们国家法律的创制和实施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弘扬道德原则、道德理想和道德精神的过程。例如,在我国,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既是公民的道德义务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4]道德与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具有互补性。我们知道,法律并不是万能的,整个社会的规范运行并不是只依赖法律的调整。道德对人们的行为也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包含和相辅相成的关系。法律的调整范围小于道德的调整范围,道德的“调整半径”远远超过法律的“调整半径”。法律不能调整的许多情况,可由道德加以调整。某些行为不触犯法律规范,法律没有相关规定,但该行为可能是道德所不允许的。道德能够给人们一种无形的压力。违反道德规范的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道德的调整作用很有限,还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来进行调整。对于某些危害社会的行为,道德惩罚乏力,就要使用具有强制力的法律加以惩处,以达到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目的。法律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往往也要结合道德方面的因素。[5]

(二)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决定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辩证关系。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应当得到同等重视,形成合力,协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现状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于2002年10月25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做了一些规定。文件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可见,高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大德育”,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将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工作的认识及定位不太合理。在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受到重视,而法制教育受到轻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严重失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和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频发。甚至有些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犯罪主要不是自身原因导致的,其主要责任也不在于大学生自身。

2.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是相互关联和内在统一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关联,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应当并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仅靠思想道德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法制的威慑力来强化。法制教育需要思想道德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做人和做事的教育,宜采用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6]在举国震惊的药家鑫案件当中,药家鑫曾谈到这样的一个细节,他在第一次撞到受害者之后以为自己犯了死罪,于是为了摆脱罪行将受害者活活杀死。假如他有基本的法律知识,后面就不会酿成如此大的悲剧了。所以,只有发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协同作用,才能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方面的实效。

四、系统思考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形势下,对于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方式,全面思考实践对策。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提到同一高度。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关注和投入,甚至完善相关教育课程的设置。各高校可以在现有法制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有关法制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形成科学、完整的法制教育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并完善有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法律制度,加强监管,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比如,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上,设立明确、统一的标准;协调好从小学到大学的法制教育衔接问题,规划好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法制教育体系。

(二)充实教师队伍,提高任课教师的法律专业水平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需要建立一支法律专业出身、对法律有深刻领悟和坚定信仰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把法律的精神和价值传播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课外,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法律实践引导学生训练法律能力。法律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能够运用法律理论知识解答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用活生生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思维习惯。不具备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可能胜任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任。[7]高校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法律专业素质。教师自己也要积极、主动加强法律理论知识的自学、参加各种法律培训和法律实践。高校还应当多引进法律专业素质高、法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可以聘请长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专业人才兼任法制教育的教师。

(三)丰富教育方式,增强社会实践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大学生仅仅依靠理论学习是很难学好法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当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加强情景教学和实践教学。比如案例讨论式教学和现实问题启发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联系实际生活,又能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现实问题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案例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研讨,解答实际案例。在法制教育过程中,采用案例讨论式和现实问题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在校内组织有关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安排学生参加校内治安联防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法院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和劳教所、到街道、集市开展法律咨询,在“三下乡”活动中组织法制教育小分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进行普法教育活动等等。丰富教育方式,增强社会实践,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提升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

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

中职院校的教育核心是服务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为使我国中职医学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高的重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类专业人才,中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加强中职院校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于医务人才的需要,是中职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对中职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帮助中职院校加强医学生的法制教育。

一、中职医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理念与法制观念不到位

法制理念的核心在于,在维护法制权威的同时对人们的法定权利给予尊重与保护。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卫生法规的不断出台,中职院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要求中职院校要依法进行管理,并且教职员工和学生都应该增强自身的权利意识。由于全国范围内频频发生医疗事故以及医疗纠纷,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大部分中职院校的管理者还持有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理念,使学校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甚至随意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名誉权、教育权及财产权等,这也导致了学校与学生之间频频出现法律纠纷。[1]

(二)法制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以中职院校培养医学生的目标来看,法制教师不仅要精通法制,还要了解一些医学知识,并且能够将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但是,目前的法制教育教师,不管是学历层次还是职称的结构都无法适应医学法制化的发展。中职院校的法制教师通常都不来自法律专业,几乎都不具备法律专业的学位。有的中职院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法制教师,而是由自学自修人员负责繁重的法制教学任务,这些人员不仅缺少进修以及培训的机会,而且也很少参加法学的学术会议。法制教师的匮乏限制了教学及教研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进一步增强中职院校的法制教师队伍建设十分重要。[2]

(三)法制教育方式与内容不合理

要让医学生在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一定卫生法规,让学生成为不仅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并且懂得卫生法规,同时可以维护自身以及患者的权益,具备较高素质的医务工作人员。目前,中职院校医学生获得法制教育的途径通常只依靠法律基础课程,很多学校随意减少法制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为了牟取私利甚至使用不正规的教材,而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相对落后,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由于教学大纲并没有在法制教育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中职院校法制教育改革对策

(一)转变法制教育观念

首先,要转变法制教育观念,将依法治校与尊重师生的法定权利结合起来。依法治校就是正确合理地处理学校与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以及义务关系,保护并尊重教师和学生合法的权益,这是中职院校的教育者以及管理者和学生共同面对的课题。其次,将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法制教育不到位,那便无法实现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最后,将医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全校职工的法制教育结合起来。面向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显性的,而面向学校其他职工的法制教育是隐性的。医学生主要依靠学校来接受法制教育,学校全体职工的法制素养都可能会对医学生的法制素养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整个的法制教育中应该使师生之间形成学法和用法的良性互动。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力争建立学习型社会,从而使能力转变素质得以实现。[3]加大法制教育的范围。对于医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可以仅仅局限在理论教育的层面,要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懂得运用法律,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中职院校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学法和用法及守法和护法的良好环境,加大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力度,鼓励并支持学生参与用法的实践活动。另外,还要将各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德育课程,要做到德法相融。中职院校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将法制教育与医德医风的建设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较好的医德。[4]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法制教师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第二,具备高尚的品质;第三,具备较高超的教育艺术,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改善教学手段。本文主要探索了中职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重点分析了中职院校在医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充实师资队伍,规范法制教材,改善教学方法等方式来加强中职院校医学生的法制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医学类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于医务人才的需要,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蒋时明.提升中职生法制教育实效性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3(11):83-85.

[2]闫志.新医改政策下医学院校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华全科医学,2013(8):312-315.

[3]陈耀明.医学生法制教育研究———提高医学生法律意识[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1(1):7-9.

第6篇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困局

(一)“课改”后大学生法制教育日益被边缘化

“课改”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尤其是理工科院校是通过“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进行的。虽然“法律基础”课在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有诸多问题,但大学生法制教育毕竟还是由独立的课程来完成。2005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该方案明确将“法律基础”课囊括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之中,并且通过全面调研和多次讨论,在全国统一了教材,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高水平专家和教师编写,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面向全国普通高校所有在读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由于其涉及面广,又有稳定的教学计划和师资要求,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高校法制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推行方式。然而从课改后的情况来看,实际效果并不乐观。首先,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被压缩严重。在整本教材中,法律部分内容明显瘦身,仅有屈指可数的五十多页,而且这五十多页还包罗万象,几乎包括了现行所有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内容虽杂,但每部法律又只是泛泛介绍梗概而已。整个法律基础部分给人感觉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种现状就给相当一部分教师形成认识上的误区,即法制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没有以前重要了,极易造成教师对于法律基础教学的轻视和懈怠。其次,法律基础部分教学课时显然不足。整合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3学分,按许多高校l学分等于16学时折算,这门课的学时数为48左右,除去实践环节,其课内学时更少,而可供进行法制教育的课时安排就更少得可怜,仅剩12~18个学时,时间紧而任务重,“既让马跑,又不给马吃草”,教学只能疲于奔命了。

(二)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难以深入进行

目前,在我国高校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的人不多,对法学理论的掌握也相对有限。课程整合前,他们只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应付起来可以得心应手。课程整合后,他们不仅担任着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教学,同时还担任着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由于专业研究领域的差异,这些教师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内容时,心理上多少有发怵的感觉,害怕自己讲不了,万一被学生问住了怎么办?所以,他们在讲授时往往不敢深入,只是关注于简单的阐述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的字面意义,很少去分析条文背后隐含的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教学就变得很肤浅而难以深入。甚至有部分教师为了贪图省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把主要精力和重点放在熟悉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而对“法律基础”部分则是简单地提及或主要以视频教学替代课堂讲授。虽然也有部分教师认识到自己专业上的差距,积极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试图达到专业水准,无奈受制于各种客观现实条件,效果不明显。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欠缺接受过系统专门法律教育,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并具有较多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教师队伍的不专业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

(三)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单一

虽然经过了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但是作为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仍然存在内容与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的弊端,严重影响法制教育效果的发挥。目前,法制教育的内容基本上为法律知识的大杂烩,各种部门法被毫无保留地包罗其中,没有重点侧重。整合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基础部分相比较从前内容浓缩不少,叙述更加简洁,但是依然没有摆脱部门法罗列的怪圈。在这样的内容体系下,许多高校的法制教育教学形式便侧重于课程讲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只要把知识点罗列,传授给学生即可。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则受制于课时等因素便不再进行。而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导致的认识局限性加之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往往也认为法律学习没那么重要,只要上课记记笔记,划划教材,考前突击一下,考试差不多都能过,过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样,在教师和学生的默契配合下,我们的法制教育就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但是,当你去问大学生通过法制教育提高了法律意识,建立了法律信仰吗?他肯定会回答,“我连基本的法律概念都搞不清”。现在,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社会上往往认为“90后”大学生是个性一代大学生,求新求变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如此的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很难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他们对我们的教育形式不感兴趣,不愿意进行我们的法制教育,那我们就很难将他们塑造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破解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局的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高校法制教育系统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各有所长,又相辅相成。道德教育强调的是自律,而法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他律;道德要求人应该为善,法律要求人不得为恶。道德教育重在于人的内心世界,而法制教育则重在于规范人的行为。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功能上的优势弥补对方的劣势,使二者共同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毕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具有重要区别,它们各自成为独立的教育系统才更有利于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现实中,我们却将大学生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很明显是欠妥当的,法制教育应当作为独立的教育系统存在。在此大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再完善相应配套机制建设,尊重法律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和实践,才能真正有效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同时,由于地位上的变化,也不至于使法制教育的作用被弱化或者边缘化。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法制教育的效果。试想,一个是受过系统法律教育,知识和经验很丰富的教师;一个是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法律教育,只是知道些许法律皮毛的非专业教师,很明显,课堂教学效果是有差异的。因此,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在我国现有国情条件下,有条件的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时,应该由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师来承担,在现有专业法律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应该考虑积极引进法律专业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进入这个队伍来壮大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尚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逐步实现法制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过渡期内,应该加强对非法律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充实和丰富他们的知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真正知法、懂法。同时,要求教师积极钻研教学艺术,丰富教学思路,以饱满的激情和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校法律教师更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拥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具备依法办事的能力,能够自觉地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成为学生学法的楷模。俗话说“言传身教”,如果一个法律教师都违法乱纪,自己都不信仰法律,何谈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三)改革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首先,我们需要改革法制教育的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专业需要因材施教,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杜绝面面俱到,因为那样只会使学生感觉学了很多,其实懂得不多。具体而言,就是在不背离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依托教材内容,有重点地讲授和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将来就业紧密关联的法律知识。比如探究古语“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告诉学生在法治社会杀人不一定偿命,欠债不一定还钱,因为有可能是正当防卫,有可能是债务过了诉讼时效。比如,针对大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多讲授有关《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内容。如此讲授,好像是没有完全贯彻教材体系,其实这种思路是更好地贯彻了教材,正所谓殊途同归。这样讲授更有利于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要求,有助于完成法制教育的目标。而且,如此选取内容有利于满足90后大学生的心理要求,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爱学,至少成功了一半,为我们接下来工作的开展开了好头。

第7篇

一、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目前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就如何加强和改善,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学校要明确法制教育工作宗旨,促进法制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既包括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又包括法律观念的现代化。在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十分重要和紧迫。尤其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加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培养,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突出教育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意识,加强对他们的法制意识教育,在他们的心中播下法制的种子。学校要积极开展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普法教育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法律常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能力,进而逐步养成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法制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学校要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充实法制教育内容法制观念作为人的一种思想观念,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在人们的法制观念形成和提高过程中,需要丰富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做基础,因此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学生法制意识方面:

首先,应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法制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教育,有着自身的认识规律和结构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采用系统性、阶梯式、通俗易懂的法制教材。对青少年学生由浅入深地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法制教育。

其次,应注重法制教育的基础性。有选择地向青少年学生讲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宪法的权威与地位、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基础性的法学理论知识。

再次,应注重法制教育的实用性。法律作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选择教授内容方面,应主要考虑法律常识的传播,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是实用性较强的法律规定。让青少年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增强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并逐步提高学习法律的兴趣。最后,应注重法制教育的差别性。由于青少年学生群体的年龄跨度较大,接受能力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种差别,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确定法制教育的内容。对低年级学生应选择浅显易懂的法律为主,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律兴趣;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比较抽象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为主,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

3.学校要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创新法制教育形式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建立专业的法制教师队伍,完善法制教育管理办法,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年度综合考核。充分发挥法制校长的作用,确保有专人负责校内法制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及时搜集和反馈法制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工作有计划,有针对性。学校要结合法制教育工作实际,创新法制教育形式,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利用黑板报、广播、宣传栏、图片展、法律知识小册子等形式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将法制教育寓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让青少年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接受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可以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建设法制教育基地,让青少年接受直接、具体的法制教育。

二、结语

总之,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作为一项紧迫性的工作,学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认识,加大法制教育工作的力度,遵循法制教育工作规律,不断创新完善法制教育机制,才能使学校法制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也才会逐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

作者:杨旭单位:徐工高级技校教学研究部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素养 法制教育

从社会学角度讲,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何为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1]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1.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我国仍处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时期,但是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安定因素、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存在,治安形势十分严峻。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各种不安定因素必然会反映到高校来。青年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必须用社会主义法制思想教育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

2.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的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市场主体权利的保护、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等各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因此,培养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意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首要任务。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自动有效地运用法律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法律秩序,才能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3.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法制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人的素质的其他方面,如价值观、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处处规制公民的行为。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法制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虽然能快速接受新事物,但容易感情用事,法制教育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健康的思维方式,在遇事处事时能经常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逐步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措施

1.讲求《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真正发挥法制课堂作用

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是上课、学习,从而获取知识。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法律教学案例时,应选择那些既有利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把那些枯燥的条文变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将法制教育渗透在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和环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法、知法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以法律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守法习惯。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法制教育形式

通过实践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制意识。单一的说教,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此,学校要通过实践这门课堂之外的教育形式做好法制教育工作,同时把体验式的教育渗透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譬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开展法律知识咨询;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在“三下乡”活动中组织法制教育小分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进行法律宣传,普及法律知识;进行诚信、守法教育等,从而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制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有渗透力和震撼力。

3.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通过广泛有效的对学生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调查问卷等项工作,鼓励大学生建立大学生风范,使大学生勇于面对现实,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大学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的时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高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4.建立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增强大学生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第9篇

论文摘要: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技术特长、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技校毕业生工作在生产和社会实践的第一线,直接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因此法制教育对技工学校的学生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快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1技工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1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办法。 

未成年人自身辩知能力差、心理不成熟和易于教化等特点,在刑法上普遍采取了从宽处理的政策。但现在的情况是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并且恶意犯罪的情况也有抬头的趋势,这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相对欠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学校又是未成年人学习知识的第一阵地,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好办法。 

1.2 法制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内容。 

技工学校学生多是初中毕业生,有的还没有初中毕业,学生来源复杂,学生的文化程度、自身素质普遍较低。有的学生甚至已经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担负着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教育,强化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情操的培养,特别加强了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其更加符合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和需要。 

1.3法制教育是青少年个性发展和成材的前提。 

素质教育、大众化教育促进了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应该看到:“应试教育”虽然已受到社会的强烈抨击,但它仍有一定的教育市场;大众化教育中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待于发展和规范;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和充分利用,缺乏动手、生存和就业等能力。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个性发展,使各具个性的青少年人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最终实现人人都成才,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是我们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当务之急。 

 

2 技工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技工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部门缺乏对技工学校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没能较系统地研究出一套将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职业指导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 

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积极参与性不高。现在的法律课教师多为带班上来的政治教师,其中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参与性可言。起不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目的。 

教育导向错误。目前的学校教育虽然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这是一种断层的教育概念,它和后面更高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不衔接的。在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或整个教育理念中事实上存在着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东西,它必然异化了素质教育而使它形同虚设。 

教育方式不当。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降低了教育的效果;有的对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善于教育引导,未能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作用;更有一些教师师德不彰,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在这种缺位教育的环境下,青少年未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旦处于诱发环境中,极易酿成违法犯罪行为。 

义务教育阶段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这就给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技工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 

   3技工学校法制教育的对策建议 

 

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薄弱环节,应引起高度重视,将技工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纳入整个社会普法的系统工程。将法制教育作为强化学生素质,深化德育教育,完善就业和创业的重点。 

3.1国家必须承担起责任主体的责任。作为公权力的人,国家是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负责的主体,因为它掌握了国家的所有资源,只有它有条件也应该为此负责。一要有明确可行的立法。首先要修改完善青少年立法,建立一个全面的青少年立法体系。其次要明确立法的主旨。从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出发,青少年立法的基本理念应是对青少年进行保护,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因而,相对应的,应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受理机构的设置、处理原则的确立以及保护措施的制定等方面进行论证探讨,以期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控制体系。 

3.2技工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体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泽被后世的好事。针对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加以重视的:要明确教育理念。尽快着手解决与“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不相配套的教学体系,以使这一理念切实落到实处;要增加学生的法律教育。把法律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培养一批法制教师,开展系统的法律教学,以期培养青少年具备法律素质;要重视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要改进教育方法,更加关心青少年的心理、思想发育状况,及时给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合理引导,保护他们的个性发展,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和思想品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方法,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为青少年以后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教育内容要丰富。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请政法干警讲法制课,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普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的观念;教学要规范。要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精神和中央两部“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加强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教育质量要提高。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 

3.3社会和家庭要积极参与共同加强技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参与,学校要明确职责,给教师确定硬任务、硬指标,要将授课的效果与教学实绩挂起钩来,与年终考核、晋级、晋职挂起钩来。同时,家庭及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的社会环境。校外的法制教育要通过开展法律进万家、依法治家、依法治村、依法治区(片区)、依法治厂等活动,努力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要通过采取与政法等有关部门建立共育单位,聘请校外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卡、定期家访,向社会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校园周边治安进行集中整治,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健康的学习环境。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生 法制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业等方面的进步明显,成才愿望强烈。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高职生,在这个浩浩荡荡的大军中,也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开展情况看,稳中有进,大多数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常识,但还存在不足。仍然有一部分人不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素养低下,最终导致恶果产生。因此,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既有赖于其自身的智力因素,同时也有赖于其自身其他因素如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因素。高素质的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正如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决定作用。知法懂法是生活在当今法制社会下,每个大学生的基本底线,因此,法制教育不容忽视,如何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做好法制教育的学习、指导和宣传工作,也成为当前推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高职生的法制教育

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在一些基本特性上具其共性,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涉及的一些理论、原则可以被法制教育所借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的法制教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引导着高职法制教育

高职学生法制教育针对的是高职生,要求其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具备符合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法律观,故两者均具有阶级属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教授给学生科学理论和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将学到的具体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而法制教育传授给学生有关法律的基础知识、正确的法律观念,也是为了使学生能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自我约束,所以进行这两项教育活动的主要方法都是基础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尤其强调联系实际,以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统一。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理论可以被法制教育所借鉴,用来指导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通过教育的形式使其成员形成符合他们需要的思想品德、行为模式、价值观、政治观等思想。

2.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高职法制教育多样化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通过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生的自我认同感提高了,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作为被教育的主体,经历了由教育到自我教育,管理到自我管理的全过程,从对事物的感知、认识上发生的质的转变。这种思想上的升华,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和教育,学生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而也体现了法制教育的多样性。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丰富了高职法制教育的内容

学校法制教育固然要有法制教学活动,即:通过系统的法制课程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但学校法制教育宗旨决定了它的本质特征一定是通过教育主体的表率来唤起学生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所以只有在法治的学校里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绝不能导致人们思维受到禁锢,而是要倡导人们在法治的平台上拓展自己的行为空间,指引人们养成文明规范的行事作风,以保证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它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任,但法制教育的特征更是要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大胆而不妄为、冲破思想禁锢而又不至于触犯法律。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故除了在课堂讲授外,多采用案例教学、组织实践活动、体验式教育等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参照贾斌等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归纳总结了目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几种形式,结合法制教育工作的特点,总结出如下几种方式,以更好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是咨询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高职学生的交流沟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大学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法律困惑和法律难题,教会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缓解各种矛盾。三是积极开展法律普及教育和法律咨询工作的研讨和交流工作,探索新形势下高职学生法律知识传授、法制意识的培养、学生权益的有效维护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在实施基本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学生法律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树立对宪法和法律的崇高信仰,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质且适应我国法制建设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马晓卡.法制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D]. 湖北工业大学,2011.

第11篇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能在这里代表学校所有在校学生发言,并且很荣幸能在我校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启动仪式。

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做起,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同学们,当你头脑发热,准备行动时,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当你受到不良行为侵犯时,能否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争取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以及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但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小部分人却根本没有这种意识,所以我们看到有人会随手拿走同学的笔、乱扔同学的橡皮、给同学乱起污辱性绰号、为一点点小事动手动脚;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不尊重老师;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张口闭嘴都是脏话,无故旷课,进网吧,玩游戏,还故意破坏公物等等,这些行为都是违纪甚至是违法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不仅有责任和义务提升自己的道德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好习惯,更应懂得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思想,用规矩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个遵规守纪的好公民!从现在开始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这是和谐校园的保障。我们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升旗制度、两操、集会制度、进出校门制度、请假制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也要学习法律常识,增强安全意识。使自己安心学习、安静学习。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和工作,和谐的校园能使我们精神振奋,人际之间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心情舒畅,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让我们携起手,用和谐凝聚人心,用和谐团结力量,用和谐孕育希望——在和谐中,体验共同成长!

同学们,我们不能也不允许那些不良行为伤害我们美丽的校园、伤害我们幼嫩的心灵,让我们团结起来,帮助那些已有不良行为的同学,人人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为创造和谐的同学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校园而共同努力!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大学生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一直是教育的重点内容。大学生个人的思想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1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措施分析

我们处于一个讲法律讲文明的时代,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也逐步增强。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时,法律成为了保护自身权利的有效武器。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重要人才的主要渠道,在今后从事的各项工作中,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也成为了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校园的和谐化,有助于形成优秀的学风。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奠定基础。法律知识是每个人必须要了解的,很多知识都是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对于个人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促进法治教育的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注重大学生的学法实践教育。大学校园中的专业千差万别,不同专业对学生自己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法律相关专业和非法律相关专业的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完全不是同一个层次。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法律素质教育氛围,对于开展大学生的学法实践教育非常重要。各大高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法律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了解更加全面的法律知识。学习法律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相关教师可以组织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法律知识竞赛、讲座,并在校园里面开设相应的法治宣传展览,让更多的学生及时地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个人意识会潜意识里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大学生是属于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会比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要好的多。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造成很多的悲剧,触犯了法律。为了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高校应该适当的开设相关的心理学相关课程,心理学课程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的让教师了解,从而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高校内部会对应地开设很多的心理咨询机构,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可以是大学老师、也可以是专业的学生,给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大学生的个人心态变得积极向上,无形中也会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对于推进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非常有帮助。

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措施分析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其个人的为人。对其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有必然的影响。不论是国家发展的相关政策,还是受到文明社会的熏陶,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俨然成为了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大学生接收的信息渠道非常多,信息种类稂莠不齐。在开设相关的相关课程中,教师要注重爱国主义内容的教学。(2)加强宗族教育、民族教育。我国是由56个不同的民族共同组成大家庭,需要合理的进行民族政策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爱。国家在很多的政策上给予了少数民族更多的优惠、扶持,最大程度的帮助少数民族学生。与个人的家庭、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关系,针对有特殊的学生,要尊重个人行为。同时在大学校园内,可以适当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我国不同民族的也各有不同,尊重别人的,加强民族教育。(3)进行文明规范教育。个人的行为规范,可以从某一个层面反应出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个人的行为。例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以及文明礼让的行为规范等等,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其道德水平,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其法治教育,逐步规范其个人道德行为,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构建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推进大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1).

[2]杨金廷,郝南.高校德育环境的作用机制分析与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