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出口贸易

出口贸易

时间:2022-08-29 23:4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出口贸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出口贸易

第1篇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理过程。绿色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绿色关税制度

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

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或环境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

发达国家制定的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环境保护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

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施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主要有:(1)缩小出口产品市场范围;(2)增加出口产品成本;(3)引发出口贸易摩擦;(4)高污染产业的转移。

三、应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幌子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其发展较早在环境方面的标准和措施远远超越了发展中国家。所谓的绿色壁垒对我国形成了歧视性,并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1.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

要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一个客观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着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一面,也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一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而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一方面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国际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也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使这些产业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的增长点,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加大对绿色产业资金投入

要使我国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增强我国绿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绿色产品和技术走出国门,离不开财政金融部门的扶植。财政部门应给予绿色产业以优惠的鼓励政策,加大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金融部门应在信贷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3.实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的基本战略,出口贸易也就必须服从于这个基本战略,这就要求出口不仅要追求增长的数量,还要追求增长的质量,及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劳动条件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4.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色管理

第2篇

关键词:出口贫困化增长国际贸易

伴随着出口的增加,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出现经常项目顺差。从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1999年到2006年间的出口总额和经常项目顺差逐年递增,近几年还有增加的趋势。国际贸易学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不一定是好事,发生逆差也不一定是坏事。但是,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对该国经济具有较多的有利影响,而一个国家经常项目发生逆差对该国经济产生较多的不利影响。本文从商品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一般影响入手,深入分析中国出口所实际产生的贸易利益。

一、机理研究:商品的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一般影响

1.短期分析。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究人员的计算,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每增加包括出口在内的支出1%,所导致的本国国民收入增加的百分比如下:美国1.47%、德国1.25%、日本1.23%、加拿大1.27%。因此,在社会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出口的增加会导致产值和就业的增加。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努力促进出口贸易,来提高本国的产值和就业水平。

2.长期分析。根据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出口不同类别产品看来,出口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在长期内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出口的增加造成经济的恶化。(2)出口的增加没有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3)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的增加。(4)出口的增加带来相应利益更大幅度的增加。

二、中国出口贸易利益的流失

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4亿美元,是2002年的2.8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7.2%,比2002年提高2.5个百分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0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世界排名由2002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2005和2006年继续稳居第三。2003年~2006年,我国仅服务贸易累计出口就达2738亿美元,年均增长23.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出口增速9.3个百分点。其中,2006年出口914亿美元,是2002年的2.3倍,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到3.4%,比2002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近几年中国成为进出口总额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经常项目都是顺差。但是,中国在巨额的出口贸易中,以及在长期的经常项目顺差中获得了多少贸易利益呢?

1.中国出口的产品结构。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1980年至2006年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初级产品的出口总额在总出口中所占比例从50.30%迅速下降到5.46%,工业制品的比重从49.70%急剧上升到94.54%。前面的分析表明,工业制品的出口贸易利益大于初级产品。这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出口贸易的利益相对来说在增加。

2.中国出口的厂商结构。1997年至2006年中国出口商品厂商结构表明,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外商出口所占比重在稳步上升,从1997年的40.98%上升到2006年的58.19%。这表明从出口主体的收益来看,中国有超过50%的出口贸易利益是被外商投资企业所获得。外商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低价的租金,在中国开设工厂生产产品,将本来是本国的出口额转变为中国的出口额,它们从中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当然,中国商品的出口中也不是毫无收益。中国获得的直接收益是:工人就业的工资收入、外资企业的赋税收入等。中国获得的间接收益是:外资企业需要在中国购买原料、材料、燃料、电力、半成品等,这将增加此类产品生产厂商的利益,并对中国的GDP产生一定的乘数效应。3.中国厂商出口商品的价值构成。在中国厂商出口贸易收益中,也不是全部被中国厂商所获得。中国厂商在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需要购买发达国家的设备、零部件、技术专利等,发达国家的厂商在中国厂商的出口中获得了很大一部分收益。在中国出口商品的价值链中,中国厂商只获得较少的一部分价值。一般来说,越是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中国厂商获得的价值的比例就越小。

三、结论及对策

第3篇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贸易额有较大幅度提高,为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98年到200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为3%、2%和4%。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该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入世后的六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年均增长分别提升到21%、15%和27%。2002年,即我国入世后的第一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200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14.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2004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达233.9亿美元。2005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8.57%。2006年,农产品出口额稳中有升,继续保持了2005年的增长态势。2007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2008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

根据对以上2000-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额(表1)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大类农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各大类农产品(除棉花外)出口额稳中有升。特别是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出口增长迅猛,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出口的农产品。2007年,中国水产品、蔬菜和水果出口额分别为97.54亿美元、62.14亿美元和37.49亿美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1.55倍、1.99倍和4.18倍,这三类产品的出口已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3%,贸易顺差为139亿美元。同时,2007年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25.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40.46亿美元,增幅达56%。另外,我国谷物产品的出口增速也快于进口增速,由小额逆差变为顺差。2004年,我国粮食贸易出现了13.9亿美元的逆差。2005以来,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供求关系得以改善,粮食出口大幅增加,进口大幅下降,到2006年和2007年分别实现了3.32亿美元和16.6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我国农产品贸易摩擦现状

随着我国农产品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以及我国融入世界农产品市场程度地不断加深,农产品出口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额更持续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81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比重约为4%,居世界第五位。但是,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

2.1反倾销贸易摩擦

反倾销是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最多的贸易摩擦类型。

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每年都要遭遇来自各个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达50多起,其中农产品出口遭遇美国等11个国家(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共11起,涉及商品有薄荷醇、塑料编织袋、蘑菇罐头、松香、蜂蜜、大蒜、小龙虾、非冷冻苹果汁等17种。同时,我国的同一产品也出现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的现象。这些反倾销调查,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不断丢失,给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造成很大影响,也给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另外,在反倾销调查频发的同时,波及范围广、涉案金额高的反倾销大案也不断涌现。2004年,美国对我国暖水虾反倾销案涉案金额高达2.48亿美元,直接或间接影响163家企业、数百万虾农和专业捕虾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是我国历史上涉案金额最高、影响最大的农产品贸易救济调查案件。2005年,印度对我国丝绸织品反倾销案,是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反倾销较大案件,涉案金额达1.8亿美元。

2.2检验检疫型贸易摩擦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它们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这些检验检疫标准也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受限制的产品范围由禽肉、水产品等动物源产品扩展到蔬菜、水果等植物产品,几乎覆盖了我国出口的所有农产品。

从整体来看,肉类制品、蔬菜、水果及制品、水产品、食用菌、茶叶及谷物均是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我国出口风险较高的大类商品。据初步测算,受影响最大的茶叶出口涉及就业310万人,蔬菜涉及314万人,烤鳗涉及43万人。另外,欧盟和日本等进口国也以我国出口农产品中存在口蹄疫、禽流感疫病和农药残留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多次对我国农产品进行封杀,并逐步强化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技术壁垒型贸易摩擦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据商务部调查,我国有近9成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受影响的农产品范围广、周期长,造成每年的经济损失约合90亿美元。

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等国家,这些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繁琐的技术标准,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这样就增加了我国农产品打入国外市场的难度,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3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初探

对外贸易必然会伴随着不确定的对外贸易摩擦风险,这些风险源自于贸易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外贸企业的实力与能力的局限性。

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就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对外贸易摩擦风险的出现、蔓延和加剧,避免对外贸易受到过大的损失。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因此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研究和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立较晚。2003年5月,商务部确定了对456个大类、2733个税号的重点敏感产品进行预警监测分析,还先后在汽车、化肥、钢铁、纺织和电子信息产品等行业建立了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2006年5月2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对日出口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正式启动农产品出口行业预警机制。这些年来,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处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监测能力和先兆预警能力,保障了农产品安全,加强了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缺乏问题。

具体表现为,一是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或者得到的信息仅仅是未经分析的原始数据,不能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二是信息的收集不够及时,往往是外国的相关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了,我们才意识到对这方面信息的整理和收集;而且信息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在传递的过程中也有损耗,造成信息到达企业时已经失去意义了。因此,针对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建议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信息收集系统主要用来完成信息采集、信息标准化、信息存储、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等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具体可细化为如下流程(如图1)。

3.1数据采集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天或每二天)由数据采集人员通过预定义的采集规则抓取涉农网站(如中国农业信息网、新农村商网等)的相关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抓取的内容经审核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与现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如果抓取的信息相对较新则覆盖现有的数据信息,否则新建该条信息并存储。

3.2数据提取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时间周期(每三天或每周)由技术人员从相关涉农资料库、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及格式转换,使其符合我们现存信息的数据格式并存储。

3.3数据的整合

将从涉农网站采集来的信息和涉农数据库中提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并按分类、按主题进行划分和组织,然后装载到核心的数据库中,形成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数据仓库。数据仓库内的数据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的有效数据,且频繁的更新率保证了它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农产品出口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信息收集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缓解农产品出口贸易信息匮乏且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并为下一步分析预警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另一方面,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并为广大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帮助,有效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减少了政府层面和出口企业层面双重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产品安全,抵御国际市场冲击,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4篇

一、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吉林省既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大省。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吉林省农业及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农产品出口具有一定的波动性。2001-2007年间的2002年、2003年、2005年相比上年均呈上升态势,尤其是2002年增长显著,比上年增长42%;而2004年和2006年比上年均呈下降态势,其中,2004年降幅达63%。2007年相比上年虽略有增长,但远未达到2002年与2003年的水平。第二,农产品出口在全省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2001~2007年间,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9.2%、57.7%、60.6%、28.0%、34.9%、26.7%和22.8%。其中,2002年、2003年、2005年比上年均有所上升,其余年份则均呈下降趋势。第三,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农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1—2007年间,除2002年和2003年比上年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呈下降态势。第四,农产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2004年以前,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95%;2006年,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增长,初级产品在农产品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降至60%。

二、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状况

本文采用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指数)等方法加以测算。结论如下:

第一,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TC指数在O.44~O.56之间,且波动幅度不大。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主要农产品的竞争力结构变化看,玉米和干豆的贸易竞争力最强,其TC指数达到或接近1.00。在吉林省出口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中药材的贸易竞争力也较强,Tc指数在0.61~O.92之间,且发展趋势稳定。食用油籽的贸易竞争力较低,且由于近年来进口的不断增加,其贸易竞争力随之逐渐减弱,Tc指数从-O.15降至-0.64。鲜于水果及坚果的贸易竞争力由弱变强,逐步提高,Tc指数由-0.03上升到0.32。蔬菜的Tc指数有较大波动,特别是在2006年急剧下降,Tc指数由O.90下降到O.06。锯材的TC指数变化较大,由O.64下降到-0.0002,这一变化意味着该产品已从具有较强贸易竞争力下降到不具有贸易竞争力。

第二,从整体上看,吉林省农产品的RCA指数大致在2.88~6.78之间,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从发展趋势看,RCA指数的波动幅度较大,在2001~2003年间,RCA指数趋于上升,但从2004年开始,RCA指数趋于下降,尽管2005年出现上升,但随后RCA指数再次下降,2007年进一步降至2.88。可见,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总体上趋于下降。第三,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由2001年的0.13%下降到2007年的0.08%,尽管在2002~2004年间,吉林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提高,但在200I~2007年7年间,MS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竞争力趋于下滑。同时,在全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在下降。遇技术贸易壁垒,其影响范围广且呈扩大之势,从畜禽产品到水果、蔬菜及加工产品等,几乎都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如,作为吉林省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日本,从2006年5月29日起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这是为加强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新制度。这一制度不仅使出口食品残留超标的风险增大,而且使出口成本增加。日本这一新的“肯定列表”制度给吉林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吉林省农产品对日出口也极为被动,从2006年下半年起受到全面打击。可见,加强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检查制度,确保出口农产品的质量,是积极主动地冲破技术贸易壁垒的根本手段。

(三)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应制定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发展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出口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当今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上,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手段已由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以科技含量、环境质量等非价格竞争,科技进步及创新在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生产的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及技术水平已有很大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投入不足,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农产品加工研发滞后,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等。以玉米为例,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和水平较高,但玉米加工产品也只有近百个品种,仅为美国的1/20。随着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原先大量作为初级产品出口的玉米出口量逐步减少,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和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中外客商关注的焦点和投资热点。因此,不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四)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前提下,对农业予以政策扶持

按WTO《农业协议》的规定,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绿箱”政策,即允许成员保留的国内支持政策。根据“绿箱”政策,可在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二是“黄箱”政策,即在“绿箱”政策范围以外的所有支持农业生产的措施。可根据“黄箱”政策中的微量支持措施,采取某些农产品的补贴支持手段。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适当补贴,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持续投入与支持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及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生产及出口方面,应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不违反WTO的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合理地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扶持农业政策,从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各环节加以适度扶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5篇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国有企业和农业存在大量的补贴,这些补贴覆盖范围广,大部分与WTO的规则是冲突的,而事实上我国受到的反补贴报复却很少。这是因为反补贴的技术性要求,证据必须确凿,程序也很复杂。而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规定,中国在加入WTO后的15年内可以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国外一般都习惯使用反倾销手段对中国提出诉讼。

2003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受到国外反补贴调查。但从2004年4月13日起,加拿大在不到半年时间内连续对我国出口烧烤架、碳钢及不锈钢紧固件和复合地板发起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开创了西方国家对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实施反补贴调查的先例。2006年l1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来自中国、印尼、韩国的铜版纸提起反倾销、反补贴立案调查,这是十多年来美国首次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实施反补贴调查,也是近年来美国对我国第一次反补贴调查。美国和加拿大近两年来频繁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巳严重影响到我国出口、企业发展和劳动就业人口。

2005年3月l0日,美国国会议员提出一项名称为((2005年停止海外补贴议案的新议案,要求修改美国现行的反补贴法,对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一视同仁,对中国等国家补贴出口的做法进行反击。2007年3月20日中国与美国和墨西哥在世贸组织总部就所谓“中国贸易补贴问题”举行了联合磋商,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则作为第三方。中国在补贴问题上面临强大的国际压力。

二、我国遭遇反补贴调查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大幅提高,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lh2004年开始上升到第3位。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根本原因是在我国加入WT0后所形成的自由贸易环境下,有效地实施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战略,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以低价营销策略实现了对国际市场的抢占。

我国依照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配置国内资源,使我国目前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由于我国许多企业只能生产低档产品,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因而国内企业之间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普遍采用低价竞销策略,出口秩序混乱。

三、我国应对反补贴调查的思路

我国应对反补贴调查的对策,不仅要着眼于政府政策与行为的调整,而且更需要重视和引导企业营销创新,走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创新之路。

1.宏观上,政府完善外贸政策扶持体系,使用W’I’O规则允许的补贴类别

及时调整国内补贴政策和策略,无疑是应对国外对华反补贴调查的根本性措施,因此必须能够和充分把握世贸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精髓,尽可能做到既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又能够有效地维护我国企业的长远利益。世贸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把补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禁止性补贴,俗称“红灯补贴”,主要是指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第二类是可申诉补贴,俗称“黄灯补贴”,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实施,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成员的经济贸易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或产生了严重的歧视性影响时,有关成员可对该补贴措施提出申诉,并视情况予以救济。第三类是不可申诉补贴,即“绿灯补贴”。具体又包括两类:不具有专项性的补贴即不专门针对特定企业、产业和地区、“利益均沾”的补贴;具有专项性的研究和开发补贴、贫困地区补贴和环保补贴。“绿灯补贴”可以自由实行而不会受到追究。

(1)将扶持对象从注重对部分企业、部分行业和部分地区加速发展的专向性支持,转向有效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保护知识产权和提供公平市场环境上来。

(2)将扶持方式从计划经济色彩较浓的行政性、指令性办法为主,转向符合WTO规则的支持为主。①尽早取消与世贸组织规则相悖的补贴,特别是以鼓励出口为目的的各种补贴。②对可申诉补贴,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谨慎运用。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企业使用可申诉补贴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和追求适当的市场份额,如已经在世界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的产品,给予或使用可申诉补贴可能都是不适宜的。③不可申诉补贴指明了政府给予特定企业以补贴,支持的方向。对符合《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特定要求的专向性补贴,研究和开发补贴、贫困地区补贴和环保补贴这些不可申诉补贴在我国应适当使用。政府给予处于落后地区的企业适当补贴,以便平衡地区差异所造成的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之不足。企业为执行新的环保标准而进行的环境设施改造,政府只能给予不超过20%的补贴。

(3)大政府对科研的补贴。现在我国每年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尚不到1%,而日本企业研发费用占GDP的比例为3.4%,美国为2.5%,德国为2.3%。我国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在科研上急需政府或中介组织的资助。政府必须加大科技投入,资助企业进行科研开发,这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在科研补贴运用上大多停留在对企业的直接财政补贴上,而财政补贴具有直接性,与WTO规则是相违背的,极易遭致其他成员国的贸易制裁。因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科研补贴经验,将对企业的直接财政补贴转化为对企业的科研补贴。例如,我国政府可以对某些具有动态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的产业实行暂时性的财政补贴,使其出口产品成本下降,有利于其抢夺国际市场份额,最终形成竞争优势。另外,政府还可以组织、引导企业投资高新技术部门,建立全球信息网并提供信息咨询和服务,政府还可以股本投入形式给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财政扶持,增加科研和开发补贴等。政府也可以对企业直接进行科研资助,或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合同而给予研究活动以财政资助。科研补贴既达到补贴的目的,又符合WTO规则,避免成员国的反补贴报复。

2.微观上,企业规范营销行为,制定以非价格竞争为主的营销策略

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谋求企业自身发展才是关键。所以企业要顺应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潮流和竞争趋势,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改变以低价竞争为核心的营销策略,制定以非价格竞争为主的营销策略,这才是反补贴对策的核心内容。

第6篇

关键词:中国出口贸易额 汽车出口贸易额Eviews对数模型 自主创新

一、中国汽车出口情况概述

自1975年我国第一辆汽车出口以来,汽车行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汽车整车制造厂有1976年的53家上升至2005年的145家,生产能力也由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14.9万辆上升至2007年的888.2万辆。近年来,突飞猛进的中国汽车工业不断冲击着世界市场,汽车出口一再创出历史新高。在2006年汽车进出口贸易顺差破纪录以后,2007年汽车出口量已创记录地达到58.8万辆,占汽车总产量的比重虽仅为6.6%,其出口额达67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3倍,连续第三年实现翻倍。

二、中国汽车行业出口对我国总出口的影响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汽车产业既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汽车产业具有很高的关联效应。在研究其影响时,考虑到GDP指标总数过大,且影响其因素繁多而复杂,数据间相关性普遍存在,我选用了汽车总出口额对于出口贸易总额这一数据关系。思路:汽车行业出口额出口贸易总额――国民经济,利用这一传导机制来实现。且研究出口对经济的影响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因此我只就其前段传导进行分析。

M代表中国出口贸易额,QM代表中国汽车贸易出口总额。 为常数项(C),μ为误差项,它体现了M的变化中没有被以上解释变量所解释的部分,即其他所有对M产生影响的因素的综合体现。为了避免不稳定性,且是结果更为直观我们构建对数模型。单位:亿万美元。

2.OLS回归:EVIEW对上述模型进行OLS回归,=0.927626,这说明了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比较很好,研究QM对M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N=15,T=12.90820,肯定显著的。说明汽车出口额对中国贸易总出口的影响是显著的。回归结果如下:

3.结论:常数项为2.694093,系数为1.375122,由此我们可知汽车出口总额对于国民经济整体出口而言,是有正效应的。且汽车出口每增加1%,出口贸易增长1.375122%。这个结果验证了我们的预想。汽车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显著的特点,对关联产业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从上游看,汽车可带动钢铁、机械、橡胶、有色金属、石化、电子等几十大产业特别是加工业;从下游看,可带动保险、金融、租赁、培训、餐饮等众多服务行业。由此可见汽车产业的波及效应不可小觑。如果考虑到汽车行业的上下游效应,那么汽车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三、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和欧美等汽车产业强国性相比,我国汽车行业面临如下几个问题:1.技术劣势,现实的情况是价格和质量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第一要素, 而质量标准和国际关系为最大的挑战。2.自主创新能力程度还不是很高,国内已经出现数家国外汽车企业状告国内民营汽车企业抄袭其产品技术的案件。3. 汇率变动,尤其是对于我国售价已经相对较低的自主品牌汽车来说,将可能影响到盈亏。4.国际贸易壁垒,据商务部统计 2007年以来,仅汽车零部件,我国就已接到近10起国外反倾销调查,产品涉及制动盘、制动鼓、汽车挡风玻璃等。

针对以上问题,提高我国汽车出口竞争力的措施主要有:

1.加强品牌管理,首先是建立强有力的品牌管理团队,其次是建立合理的品牌管理制度。合理的品牌管理制度是要保障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经久不衰的有力后盾。

2.加大人才和技术投入,走国际化的道路。长春研究所并入一汽集团后,科研经费仅占一汽销售额的1%,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年科研经费是58 亿美元,福特是38 亿美元,大利的菲亚特是56亿美元,均占其销售额的10%以上。

3.政府部门应对汽车出口做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效。出台一个管理办法, 提高汽车出口准入门槛, 规范出口秩序,使得监督部门将对汽车生产企业实行出口资质管理。

参考文献:

[1]《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对外贸易监测报告》中国海关出版社 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著

第7篇

一、实证研究

1、模型与数据笔者初步建立了以对外劳务输出总量(SE)作为自变量,以出口总额(EX)作为因变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对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异方差)。所有检验与回归均利用Eviews6.0软件完成。模型如下:LNEX=β0+β1LNSE+μ0(1)在数据方面,笔者选取河南省2000年至2013年年末在外人员数(单位:人)代表劳务输出总量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其中2005—2013年的数据来源于2007—2014年《河南统计年鉴》,2000—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河南年鉴》;选取了2000—2013年河南省的出口总额(单位,万元)作为模型的因变量,出口总额的数据均摘自《河南统计年鉴》。

2、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笔者选取学界运用较多的ADF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的ADF统计量值都大于5%的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两个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都存在单位根,是不平稳的。而变量LNSE和LNEX的二阶差分的ADF统计量值分别为-3.931043和-3.972618,都小于5%的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水平-1.977738,说明了两个变量的二阶差分是平稳的,即两个变量是二阶单整变量。为了避免“伪回归”,我们就不能直接对模型进行OLS回归,要进一步检验二者之间的长期协整关系。

3、数据的协整检验因本文中的两变量都是二阶单整的,笔者采取JJ法(Johansen检验)检验两变量是否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拒绝了无协整,接受了最大一个协整的原假设,即两变量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河南省劳务输出总量与出口总额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长期均衡。这和上文叙述的,两者在2000年以来呈现的相同变化趋势相照应。

4、OLS回归协整检验表明两变量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为了进一步对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测度,笔者选取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回归。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R2较为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自变量的T统计值为7.555296,大于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显著的。但是回归结果的D-W值只有0.707075,说明模型存在正自相关。为了消除正自相关,需要对模型进行简单修正,经判断发现此自相关为移动平均型。笔者通过向模型中加入MA项,消除了自相关。修正后模型D-W值为1.885353,自相关已经被消除;可决系数为0.957678,说明加入MA项后,模型的拟合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修正后的T统计量值为75.42819,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仍是显著的。LNSE的系数为0.949280,即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总量每变动一个百分点,会引起出口总额同向变动0.949280个百分点,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对出口贸易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这一结论与经典国际贸易贸易理论坚持的要素流动对贸易具有替代效应的结论明显不符。

5、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总量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往往存在互相而非单向的影响。格兰杰因果检验就是一种通过考察变量之间在统计上的先导—滞后,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单向还是双向的方法。笔者参照AIC和SC原则选择3阶为模型的最优滞后阶,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格兰杰检验的结果显示在滞后期为3期时,对外劳务输出不是出口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出口是对外劳务输出的格兰杰因果原因。但这并不说明对外劳务输出与出口没有因果关系,只能说明对外劳务输出不是出口的先导因素,而出口是对外劳务输出的先导因素。即对外劳务输出的信息效应的发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是滞后的;另一方面,伴随着出口贸易的增长,需要更多的劳务输出以承担贸易辅助工作,同时出口贸易的增长也会使得贸易关系更加活跃和紧密,带动更多的国际劳务合作与交流。

6、模型的误差修正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更关注实际的经济变量之间短期的关系和“动态均衡”,而非长期均衡。笔者参照两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模型式(1)根据上文的检验结果,结合变量的实际经济意义,按照格兰杰表述定理,建立了变量的二阶非均衡关系式(4),并在对其进行了简化之后做了OLS回归。其中ECMt-1和ECMt-2是分别是滞后一期和二期的均衡误差。模型的R2值仅为0.245354,且各项系数均不显著,这说明,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在实证中是不存在的,也更加确认了,LNSE与LNEX之间是一种长期均衡关系,这种长期均衡在短期内表现并不突出。

二、结论与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河南省与外劳务输出对出口贸易有显著互补效应,两者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总量每变动一个百分点,会引起出口总额同向变动0.949280个百分点。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河南省出口贸易对对外劳务输出有先导影响,出口贸易的改善会带动河南省对外劳务输出增长。但劳务输出还不是出口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劳务输出者的偏好效应和信息效应现阶段在河南省发挥得并不明显。因此,河南省应当充分利用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贯彻“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新的经济常态下,如何解决河南省超过7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显得十分紧迫,而“走出去”可以化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劣势为优势,同时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价格优势,在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可以拉动出口乃至地区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加大教育投入,对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对外输出劳动力的质量,优化对外输出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当今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开始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的困扰,因此河南省应当抓住这个世纪时机,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和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使劳动力可以适应国外的需求。同时加大教育投入也可以优化对外输出劳动力的知识结构,让劳务输出者的信息效应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进一步拉动地区出口贸易增长。

作者:郭子川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8篇

一、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金融发展优化贸易结构一国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能有效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科学技术含量的高低。各种商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贸易经济效应。而贸易结构情况会受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地理等自然要素影响。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将金融发展增加进去,作为影响一国贸易结构水平的一大因素。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相对发展中国家要高,故发达国家对技术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研发能力相对都高于发展中国家,故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技术比较优势,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在贸易结构中比重较大,从而起到对贸易结构的优化,获得相对高额的贸易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有限,技术创新、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国际贸易中,贸易质量不高,获取的利润也很低。2金融发展影响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所需投入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外国学者Beck通过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水平相对高的国家在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业有着较高的出口份额。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有着较高的外部融资能力,使得他们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这就有利于那些规模较大的行业,拥有更多的金融发展空间,促进该行业的贸易往来更加快捷频繁。3金融发展对贸易风险的分散在国际贸易中潜在各类风险,如信用风险、价格变动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运输风险等。金融发展水平程度较高的国家,其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降低风险,将风险及时有效地分散,减少贸易损失。其中,常用的手段是可以购买保险,担保或充分利用有关金融衍生工具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

二、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1贸易自由化促进金融发展当今贸易自由化程度逐步提高,势必会加快金融自由化的进程。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定的贸易壁垒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贸易的自由化能使国际贸易往来更加公平。商品和资本在全球各地之间的快速自由流动,使得经济的发展势必是朝着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方向发展的。这种进程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贸易的自由化则是金融自由化的前提条件。2国际贸易带动对外投资伴随世界各国贸易的快速发展,跨国企业作为载体,带动了对外投资。一国对外投资活动的发展,势必需要相应配套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机制,自然带动了对应国家金融市场的繁华,创新出更多产品适应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综上所述,一方面,金融发展水平会在多方面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样会促进或抑制金融发展,成为金融发展的物质条件之一。两者共同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浙江省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

研究浙江省作为沿海省份,占中国相当份额的贸易量,其中又以出口为主。根据国情,本文重点研究浙江省的情况,通过相关数据,用实证检验浙江省金融发展和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1数据说明本文数据源于浙江省年鉴,包括1986年至2010年浙江省的出口额、GDP、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本文主要以金融相关比率即FIR代表金融发展水平。据此,本文主要建立如下公式:Ln(EX)=c+αln(FIR)+βln(GDP)其中,EX代表出口,FIR代表金融发展水平,GDP为浙江省生产总值;α、β是方程的回归系数,c是常数项。并作对数处理。2平稳性检验针对本文时间序列数据,先做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经检验所有变量在通过2阶差分之后平稳。3协整检验进一步做JJ检验,确定变量相互之间是否长期稳定。经检验浙江省出口贸易、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再用OLS方法进行协整回归。.估计的回归模型:FIR、GDP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R2为0.992,相当高。所以,浙江省的出口贸易、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三者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金融发展水平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很大,金融发展程度每上升1%,出口贸易量相应上升1.348%;另外,经济每增长1%,出口增加0.963%。这个结果验证了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作用的相关理论。4Granger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其通常的检验模型为:因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对滞后期的选择很敏感,因此选择不同的滞后期会有不一样的结论。本文分别选取滞后期为1和2时进行检验。表2为滞后期为2时,浙江省金融与出口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由Granger检验结果可知,滞后1期时,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浙江省出口是金融的原因,金融也是出口的原因。滞后2年时,浙江省出口贸易仍然是金融的Granger原因,但金融却不是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了。这也反映出浙江省金融没有对出口贸易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5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出口贸易对金融的正向冲击的影响在前7年是负的,且当期就会产生一定影响,第8年开始为正,但影响程度很小。经济增长的正冲击,在前7年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也是负的,第3年的时候出现最低,然后提高,第7年起,开始为正,且影响较出口对金融的冲击大。一方面,说明浙江省的金融发展水平仍然不够高,出口贸易的增长和经济增长对金融在短期内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浙江省出口贸易结构的欠缺。金融产品,在贸易结构中只占有很少的比重,故贸易额的增长没有起到带动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和浙江省的实践情况相符合。金融发展的正向冲击对出口贸易,开始为0,然后逐年递增,在第4年的时候达到最高,然后逐步减少,在第6年的时候在较高水平趋于平稳,但全部为正。并且,金融的冲击,对浙江省的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很大。经济增长的冲击与金融对出口的冲击相类似,开始为0,然后逐年上升,在第3年的时候达到最大,程度比金融的冲击相对小一些,也全部为正。这说明浙江省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对出口有着长期性的作用,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出口贸易的增加。符合之前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促进机制作用。

四、结语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浙江省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关系在理论和实证上存在一定差别,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包括浙江省在内贸易出口结构的不够优化。理论上,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两者之间是存在良好的互动促进机制的,两者可以多方面相互影响带动。但通过对浙江省相关情况的实证探究,不难发现,金融的发展的确能有效拉动出口贸易额的增加,促进其发展,反之,出口贸易的增长却没能促进金融的发展。由于在国际贸易中,中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量的增长是其中一个方面,但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更是当前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长期以来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贸易比重较小,导致出口贸易对金融的促进机制没能有效发挥。所以,浙江省乃至全国都需要不断提高出口贸易对金融产品的依赖程度,进行产业升级,优化贸易结构,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中取得量与质的优势。

作者:王伊丽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第9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进出口贸易 进出口贸易困境 对策

一、我国进出口贸易呈现的特征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出口贸易大国,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目前每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GDP总量的30%以上,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大波动,我国每个月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大幅度的双下降,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下是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问题的特点。

(一)进出口不再有万亿美元,顺差呈现降低

由于目前的国际贸易形势,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进出口贸易不再呈现双增长率,致使顺差减少,从而影响进出口贸易对GDP的贡献率。

(二)加工出口贸易小幅度降低,一般进口贸易稍微回升

据海关数据分析,我国一般进口贸易出现了增长20.8%,与去年同期增速回升9.9个百分点,然而加工出口贸易所占比重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11个百分点。总的来看,这种一升一降的趋势逐渐明显,给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打响了警钟。

(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额有所变化,贸易顺、逆差来

源地日趋集中。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的进、出口规模一直持续高速增长,但是目前数据显示,美国经济萎缩造成我国出口贸易额环比下降了9.1%,跌幅显著。美国作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因此贸易的顺、逆差来源于美国、日本的趋势日益明显。

(四)进出口产品结构差距大

虽然,近几年我国加大了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优化,虽然一些过去优势不突出的进出口商品逐步显示其竞争能力,初级产品贸易占比也逐步缩小,但是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在面对国际大环境下,存在很大的风险。

(五)服务贸易进出口达不到国际标准

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贸易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由世界排名第28位上升为第6位,但是我国服务业贸易进出口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仅为38%。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仅是传统的旅游、运输等行业为主要主流,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如航空、建筑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贸易的贡献率微弱),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仅以传统的落后方式增长。

二、当前贸易形势对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困境

(一)美元持续贬值致使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贸易大幅度减少

由于美元在国际汇率市场中持续疲软,加速其贬值,如此环境下,同时也加速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近段时间明显显示出口贸易额大幅度减少。面对如此困难局面,我国发现人民币利率不断上升导致大量热钱涌进中国市场,加速了美元贬值,对美出口贸易形成挑战。目前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还是主要以价格为主要优势,这种出口贸易局面,面对目前国际贸易形势下,对我国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主要贸易国需求大幅降低

我国主要贸易国由原先的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量的60%以上,我国主要贸易国的市场萎缩(据推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低1%,会造成我国对美出口额相应降低7%~8%),由此可见其直接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大幅降低。

(三)贸易产品竞争力低,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缺乏

我国贸易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企业商品耗能大,附加值低,极易受到外部国际市场环境影响。据海关统计局统计,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大波动,而一般贸易受影响很小,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率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0.5%,贸易产品竞争力低。

(四)各国对我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日益增多

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如日本进口每年下降4.2%,出口每年下降15.3%),各国为保护本国产业,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金融政策(其中20%是贸易保护措施),例如:美国经济刺激法案中提出一条“购买美货”的附加条款和裁员先裁外籍员工等本国保护政策。这些保护政策造成我国部分外贸企业破产,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出口产品滞销。

(五)外贸企业坏账风险加剧

欧美客户普遍出现推延订单的交货时间等方式来变相推迟付货款和节约仓储费来缓解自己的资金压力,这样造成我国外贸企业承受风险加剧,资金链出现断裂,影响公司运营,有的企业甚至由于资金回笼不及时和死账收不回来而面临破产。数据显示,每年中国出口贸易企业的坏账损失都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据正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并打击到我国外贸企业的信心。

三、应对策略

(一)政府调整进出口相关政策和“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进出口贸易

我国可以发展“走出去战略”,继续加强埃及苏伊士经济区的中国工业园、美国天津商贸工业等中外合作项目来帮助企业走出去发展制造业和贸易。这样的形式可以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和拓展新的国际贸易,来从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理论和实践证明“,走出去战略”可以避开各国贸易壁垒,实现“销地”变为“产地”。我国政府应该简化审批手续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一体化“走出去”通道。为了使我国企业能消除对外国内部产业一些信息存在信息盲区,我国政府应建立高效的信息支持和完善服务体系。

(二)拉动我国内需,将出口贸易产品转内销

我国应该加大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国内消费良性发展。将外贸企业的一些产品转向我国内部需求。引导我国向民生、农业、科技技术、资源节能等领域投资,加强和规范政府融资通道以防范投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鼓励民间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向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开发我国内需。

(三)加强外贸技术和贸易服务创新,调整产品结构

我国应该加快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完善服务贸易的国内经营环境,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我国金融机构适当建立服务贸易发展基金来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外贸技术进一步创新发展。我国应该加强引导企业提高产品高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贸易档次并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出口低价竞争呈蔓延之势

    随着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外贸经营主体增多,出口低价竞争问题日益凸现,并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低价竞争的出口商品范围呈扩大的态势

    (1)原材料及资源性产品出口低价竞争加剧。一些原材料、矿产品和传统工艺品等大宗商品出口一直是我国外贸的优势领域,我国出口的羊绒、兔毛、生丝、丝织品、淡水珍珠、铅、锌、钨及稀土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达到了50-90%。外贸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大宗商品出口的统一经营被打破。在地方主义和企业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分散经营、多头对外、掠夺式开采、抬价收购、压价竞销的恶性竞争局面,“羊毛大战”、“蚕丝大战”此起彼伏。2004年,中国稀土产品出口量是1990年的9倍,而平均价格却下降46%。中国淡水珍珠的年产量占全球95%,收入却不足10%。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资源产品的出口限制,但并未根除这一领域低价出口的现象。目前,低价竞争开始向资源的初加工产品渗透,焦碳、粗钢等产品放量出口,价格走低,出口秩序混乱。

    (2)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仍是出口低价竞争的主要领域。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但同时也是低价竞争最集中的领域。目前,我国出口服装单价仅为发达国家的1/3,毛纺产品是英国、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8到1/5,印染产品是瑞士同类产品价格的1/4,丝绸产品是意大利同类产品价格的1/5,化纤产品是日本同类产品价格的1/3到1/2。2004年,我国羊毛衫出口的平均价格约为7美元,2005年下降到了3美元。纺织品出口大省浙江化纤染色布的出口均价为0.8-0.9美元/米,袜子均价为每双0.21美元,领带均价为每条1.6美元。另外,在过去10年间,我国皮鞋、布鞋、球类、伞、鬃刷、热水瓶等6种小商品的出口额增长了约五成,但平均价格的跌幅却超过了20%。尽管受原材料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今年以来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等产品的出口价格有所上涨,但价格竞争仍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要竞争手段。

    (3)低价竞争向机电产品出口蔓延。随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小五金、家电、通讯器材、交通工具等产品也出现了“增量不增价”的现象。据商务部统计,今年一季度轿车和越野车的出口平均单价大幅下降。轿车出口数量同比增长458%,但金额只增长了302%;越野车出口数量增长334%,金额增长仅为120%。另据深圳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手机出口平均价格为72.7美元/只,同比下降15.3%。机电产品出口价格下降使人们不禁担忧国内家电、汽车的“价格战”可能会走出国门,延伸到国际市场。

    (二)参与低价竞争的企业增多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出口低价竞销的主角。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较低,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更多地倚重价格竞争。同时,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严格执行国家劳动、环保、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并借此获得了更大的成本优势,加之很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自营进出口的时间不长,急于打开国际市场,为了拿到订单,部分企业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口。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也开始参与出口低价竞争。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国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的低价供给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样降低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成本,使其能以更低的价格参与国际竞争。如LG在我国生产的空调就因低价倾销受到了美国的反倾销调查。另外,一些外商利用我国资源开采成本低、出口限制不严等漏洞,在我国开采、加工并大量低价出口资源性产品,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产品出口的恶性竞争。

    症结何在?

    为解决出口低价竞争问题,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整顿出口秩序,近期更是加大了应对政策的力度,相继调整了出口退税税率,提高了资源税税率,加强了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数量控制,出台了《低开出口发票行为处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却并不理想。出口低价竞争缘何积重难返?其症结究竟何在?

    (一)垄断性产品分散出口

    对于原材料、资源性产品等大宗产品来说,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很多战略性资源和商品的开采、加工、出口盲目放任,行业进入门槛低。尽管国家提高了部分矿产品的资源税,但我国现行的资源税税率仍然偏低,资源税的征收范围较窄,资源价格既反映不出资源稀缺的真实状况,也不包含企业应承担的环境成本,使资源企业出口拥有较大的压价空间。从国际市场的情况来看,大宗商品主要由跨国公司实行垄断经营,而我国一些产品虽然占据了50-90%的国际市场份额,本应能够控制供应量并左右国际市场价格,但由于行业门槛低,生产和出口这类商品的企业为数众多,规模偏小,致使这些行业的国内市场结构几乎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市场集中度低,从而失去了对垄断性产品进行垄断经营的优势和出口定价权。

    (二)技术水平较低,缺乏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机电产品来说,低价竞争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业的技术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主要采取粗放方式扩大出口。一方面,产品档次不高,产品质量和性能落后,造成国内企业国际竞争手段单一;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目前尚不掌握国际市场的批发零售等主要渠道,只能被动接受国外渠道商的订单,在行业过度竞争的情况下,企业竞相压价很难避免。同时,由于我国缺乏对生产秩序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一旦某种产品有利可图,立即一哄而上,纷纷上马,很快出现投资过热。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低价出口便成为企业消化过剩产能的出路。

    (三)出口主体多元化,竞争加剧

    加入WTO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自营进出口权,而根据入世承诺,我国相继放开了天然橡胶、木材、羊毛、钢材等指定经营产品的出口,出口主体多元化趋势显着增强,出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升级。同时,我国对国有、外资和民营等不同性质的出口主体要求承担的社会负担不同,因而这些企业的成本构成存在一定差异。部分企业利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健全,以牺牲员工福利换取出口成本的降低,依靠不正当竞争与同行业企业争夺出口市场。

    (四)出口退税制度不尽合理

    2003年以来,国家虽然调低了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但仍保持了10%左右的出口退税率。目前,无论是出口总量还是出口价格,我国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没有必要继续用财政手段扶持这类产品扩大出口规模,而出口退税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企业低价竞争的本钱。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把出口退税当作利润的底线和定价的依据,以国家税收的流失换取企业的出口市场份额。

    (五)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尽管国家一再强调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实现内需和外贸的共同增长,但一些地方政府受“政绩观”和传统“创汇”思想的影响,对扩大内需重视不足,措施不力,却盲目追求出口规模,过多地依靠出口拉动GDP增长。置中央各种法律法规于不顾,继续下达出口的指令性指标,对出口企业给予各种奖励或变相补贴,不计成本地把地方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对出口低价竞争推波助澜,严重干扰了出口秩序。

    影响与对策

    出口低价竞争的危害不容忽视。首先,低价出口危及了我国的资源安全。超低的价格使一些发达国家大量采购中国的矿产品、原材料作为战略储备。如日本进口我国的煤炭,沉入大海,以备将来之用。这样的出口方式实际上是在以廉价的资源贴补世界。在肥水外流的同时,给我们自己留下的却是事故频频、污染加重和资源日益枯竭的隐患。以钨出口为例,近年来,由于高速钢的广泛应用,国际市场上钨的需求量猛增。作为主要出口国,以前我国每年出口钨产品只有600吨,而现在却高达8000吨,而且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钨精矿及其中间产品占出口的80%以上。大量低价出口导致钨的储量急剧下降,我国的钨储量原本占世界的65%,目前已经下降到了46%。

    其次,导致“贫困化增长”。“贫困化增长”是指出口的扩张走向效益的反面,出口量增长的同时,收益率下降或出现负收益。经济学对“贫困化增长”的界定非常严格,因而许多学者只将其视为一种“可能性”,但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来看,在工业化过程中,“两缺口”的制约以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压力常常迫使其以资源掠夺式开发和低效益出口为代价,进行进口替代积累,缓解就业矛盾,因而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出口的“贫困化增长”。我国出口低价竞争虽然不满足“贫困化增长”的全部理论条件,但由此引致的出口效益下降和利润流失却是不争的事实。低价竞争使我国的贸易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对出口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再次,低价竞争造成贸易摩擦频发。据WTO统计,2005年,我国再度成为遭受反倾销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国。自WTO成立以来,我国遭受的反倾销就一直高居榜首。随着低价竞争的范围不断扩大,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多。除了纺织品服装和一些资源产品之外,我国出口的电视机、空调、DVD、轴承、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配件等机电产品也相继进入国外反倾销调查的视线,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出口的外部环境。

    此外,长期的低价出口使外国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形成了档次低、质量差的刻板印象,即使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大有改善,也很难改变其国际消费群体的构成,阻碍了“中国制造”整体形象的提升。

第11篇

《农业技术经济杂志》2014年第五期

一、数据处理与生存函数估计

(一)数据处理本文利用CEPII-BACI数据库1995—20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数据进行分析,分类标准为WTO农产品协议附件1中农产品目录,共716个HS六位数。由于一些关键变量无法可获得,选取了171个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家或地区。出口贸易关系指的是某一商品出口某一国家到退出该国的状态。本文关注的是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即没有间隔连续出口的时间长度(Spell),比如我国从2000年出口大豆(HScode120100)到美国,于2006年停止出口,则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为6年。当然,一个出口贸易关系可能会出现中断出口后再出口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多个持续时间段(Multispell)。在国际贸易中,多种原因会导致删失数据(CensoredData)的出现,可以分为左删失(LeftCensoring)和右删失(RightCensoring)。前者无法知道真正开始的时间,后者不知道结束的时间。右删失在现有方法中可以通过设定删失指标的方式得到无偏的估计,但目前对左删失数据估计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方法,需要较强的附加假设或数据补充才能克服所产生的偏误,基于此,课题组从样本中删去了存在左删失的样本。这样,本文贸易关系的最长持续时间为15年。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动态变化显著。统计显示,平均每个贸易关系有1.68个持续时间段,在观测期内有相当部分贸易关系在中断后重新出口。总体上,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时间较短,中位数只有2年,大部分持续时间段在2年内消失。其中,生存1年的持续时间段占比高达56.26%,与传统理论预期不一致。(2)首次出口额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的影响较大。一方面,随着首次出口额的上升,平均每个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段逐步下降,1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贸易关系绝大部分只有一个持续时间段,贸易关系动态变化降低;另一方面,首次出口额的上升能够延长出口贸易关系的持续时间,首次出口额1万美元以上的持续时间段的中位数虽然和全部样本相同,但均值上升了半年以上,10万美元以上的持续时间段不仅均值上升较多,中位数提高至3年。这说明,首次订单数额越大,贸易关系一旦建立后生存时间越长。此外,第一个持续时间段和只有一个持续时间段的中位数均为1年,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不仅建立初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且由于农产品的特点导致即使只有一个持续时间段的贸易关系生存时间的中位数也较短。

(二)生存函数估计考察贸易关系从建立到中断可以采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生存分析法。设T表示失败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取离散的随机变量ti,并且概率密度函数就为p(ti)=Pr(T=ti),其中,i=1,2,…,n且Kaplan-Meier的非参数估计能够利用右删失和非删失数据的全部信息且对右删失具有稳定性,因而我们采用这一非参数估计方法。假定n个独立观测值为(ti,ci),其中ti为生存时间,而ci为观测值i的删失指标变量。如果失败发生,ci取0,否则取1。如果t(1)<t(2)<…<t(m)表示排序的记录失败的时间(m≤n),ni代表在t(i)时处于失败风险的数量,di表示观察到的失败的数量,则生存函数的Kaplan-Meier估计值为:图1是采用上述方法估计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概率,可以发现,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具有负时间依赖性(NegativeDurationDependence),即贸易关系建立初期失败的概率较高,随着时间推移,该概率不断降低。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在第1年失败的概率最高为48.72%,第3年累计失败的概率更是高达70.98%,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存活时间不足3年。从图1还可以看出,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存活存在“门槛效应”,4年以后失败的概率明显降低,从第5年开始失败概率明显降低,第15年失败概率仅比第4年提高9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如果要维持较长的时间,在建立初期采取措施防止中断很关键。从分类样本来看,首次贸易额超过1万美元的生存率要高于全部样本,超过10万美元的生存率更高,生存率的差别在贸易关系建立初期特别明显。第一个持续时间段样本的生存最低,70.96%在2年内消失;只有一持续时间段样本的生存率高于全部样本,但幅度并不是很大,显著小于邵军(2011)计算我国全部出口样本的情况,说明农产品出口具有自身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述分组样本的生存率差别较大,但“门槛效应”差别不是很大,门槛值大约均为4年。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在建立初期4年内如果没有失败的话,4年之后退出的风险将显著降低。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借鉴Besedes等(2006b)、Nitsch(2009)等,本文也采用半参数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因素进行研究。该方法是目前研究贸易关系生存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即:其中,h0(t)为基准风险函数,X为影响贸易关系生存的因素,既包括静态因素,也包括随时间变化(Time-dependent)的因素,β的符号反映了变量影响风险的方向。进而,eβi被定义为风险比率(Haz-ardRatio)。如果一个变量的风险比率小于1,说明该变量有利于延长贸易关系生存时间,反之则相反;如果一个变量的风险比率等于1,那么该变量对贸易关系生存没有影响。如果影响因素是二分变量,风险变化为该变量风险比率减去1。如果影响因素是连续变量,δ单位Xk变化导致的风险变化为eβk*δ减去1。根据理论和前人实证研究,本文将考察下列因素对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1.出口产品的特征变量。产品的首次出口额(LnExp)。首次出口额越大,表明进出口双方对该贸易关系的信心越大,越有利于农产品贸易关系的持续(Besede等,2006b)。本文用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段第一年出口额的对数表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TC)。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竞争力越强,退出市场的风险越小,出口贸易的持续期越长。本文用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表示,即TC=(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指数值大于0表示有国际竞争力取1;否则取0。产品类型(PD)。国外进口商寻找差异化产品潜在供应者的成本很高,有利于贸易关系生存较长时间(Besedes等,2006b)。如果是差异化产品取1;否则取0。产品的单位价值(LnUV)。单位价值越高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产品复杂度,寻找替代产品较难,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也较长(Nitsch,2009)。本文用出口农产品单位价值的对数值表示。产品的市场份额(LnShare)。出口农产品占目的国或地区同类产品进口比重越高,继续出口的可能性越大,与贸易关系持续期呈现正相关(Nitsch,2009)。本文用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段每年市场份额的对数表示。市场多元化(LnNC)和产品多元化(LnNUM)。已有研究表明,一种产品的出口国或地区越广泛(LnNC),对每个目的国或地区出口的产品种类数越多(LnNUM),贸易关系退出的概率越小(Nitsch,2009;Hess等,2011)。前者用一种农产品每年出口目的国或地区数量的对数形式表示,后者用我国每年出口农产品到各个目的国或地区的产品种类数的对数形式表示。2.出口目的地特征变量。现有研究表明,引力变量不仅影响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也影响贸易关系的生存时间(Besede等,2006b;Nitsch,2009;Hess等,2011)。基于此,本文将考察下列变量的影响:经济规模(LnGDP)。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越大,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也就越多,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时间也就越长。本文用目的国或地区的GDP表示,并以对数形式进入模型。地理距离(LnDist)。地理距离反映了我国与出口目的地之间的可变贸易成本,距离越远,运输成本越高,越不利于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本文采用两国政治中心的距离,并以对数形式进入模型。此外,用下列虚拟变量表示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特征:目的国或地区是否为内陆国家(Land-lock),内陆国取1,否则为0;是否与中国具有共同官方语言(Language),有共同官方语言取1,否则为0;与中国是否接壤(Border),与中国接壤取值为1,否则为0。内陆国家或地区一般交通不是很便利,贸易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而与中国有共同官方语言或接壤的交易成本较低,有利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维持。3.其他控制变量。人民币汇率变动(REX)。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本币贬值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期生存产生正向的影响。本文用美元兑人民币名义汇率变化的百分比表示。相对于陈勇兵等(2012)的研究,本文增加了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和产品类型两个重要变量,而且汇率变量选取了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没有用进口国汇率波动,这样有利于考察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程度。GDP来源于世界银行的WDI数据库,人民币汇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产品类型来源于Rauch(1999),其他数据来源于CEPII。

(二)回归结果分析利用半参数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影响因素需要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处理:一是基准风险(BasicHazard)变化问题。半参数Cox比例风险模型假定影响因素改变基准风险(h0(t))对所有产品是相同的。为了避免这一假定导致的偏差,借鉴Nitsch(2009)方法并结合我国农产品出口特点,估计时采用了针对产品类型、目的国或地区收入水平、不同大洲的分层*?。二是相互联系事件(TiedE-vent)的出现。Cox比例风险模型假定事件发生是连续的,但在同一时间会出现多个贸易关系失败的情况,即相互联系事件(TiedEvent),所以回归时Tied选项设为EXACT。从表2第1列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影响因素的符号与预期一致且显著。从产品特征变量来看,首次出口额(LnExp)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有着显著的影响,首次出口额提高1倍,贸易关系失败率降低8.7%。农产品出口多元化有利于贸易关系的持续,市场多元化(LnNC)和产品多元化(LnNUM)的风险比率分别为0.714和0.767,产品出口的目的国或地区越多(LnNC),出口每个目的国或地区的产品种类数越多(LnNUM),贸易关系越稳定且退出的风险越低。产品类型(PD)对出口贸易关系持续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比较小,风险比率为0.955,也就是说出口异质性农产品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比出口同质农产品低4.5%。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TC)和出口产品占目的国或地区进口同一产品的市场份额(LnShare)两个变量的风险比率分别为0.990和0.991,虽然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期一致,但降低出口贸易关系失败的作用极其有限。出口产品单位价值(LnUV)提高在理论上应该降低相应产品退出市场的风险,但估计的风险比率为1.010,与理论预期不一致,不仅没有降低风险,反而会小幅提高了贸易关系中断的概率。这可能由于我国高单位价值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还不是很明显,单位价值(LnUV)越高反而增加了贸易关系的不稳定性。从出口目的地特征变量来看,出口目的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LnGDP)越大,退出市场的风险越低,贸易关系持续更长的时间。具体来看,目的国经济规模提高1倍,我国出口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失败概率降低12.3%。我国与目的国或地区的距离(LnDist)越大,贸易关系失败率就越大,该变量风险比率为1.039,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要小于经济规模。出口到与我国有共同语言(Language)的国家或地区有利于延长持续时间,贸易关系失败率比出口其他国家低25%。出口到目的国或地区为内陆国家或地区(Landlock),由于交通成本的上升会导致贸易关系的失败率上升,但影响并不是很大,比出口到非内陆国家或地区失败率提高2.7%。出口到与中国接壤国家或地区(Bor-der)的影响也比较有限,风险比率为0.97。而且,这两个变量均不显著。内陆国家或地区(Landlock)和接壤(Border)两个变量影响比较小可能由于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日本、美国等,且通过海洋运输,这两个变量的影响并没有显现出来。人民币汇率(REX)变动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重要变量之一。从估计结果看,人民币贬值(美元兑人民币增加)将降低出口贸易关系的失败率,而人民币升值(美元兑人民币减少)将提高出口贸易关系中断的风险,而且影响比较显著,风险比率为0.949,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将导致失败率上升5.1%。而且,随着首次出口额的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失败的概率在逐步上升。从贸易关系生存角度来说,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现有的文献没有涉及到这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稳健性检验为了检验变量影响的稳健性并考察不同样本下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因素是否存在差别,本文还对不同样本进行了回归(见表2)。通过比较发现,只有内陆国家或地区(Landlock)对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由增加失败概率变为降低,其他所有变量的影响方向和显著性与全部样本保持一致,说明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因素是比较稳健的。进一步分析发现,首次出口额上升以后,产品特征变量对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程度明显上升。竞争力(TC)和产品类型(PD)在首次出口额10万美元以上样本中,风险比率分别为0.890和0.761,明显高于全部样本,成为影响贸易关系生存的重要变量。然而,出口目的地特征变量在不用样本中影响程度变化非常小。这一结论对我国延长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具有重要的启示。

三、结论及启示

本文采用CEPII-BACI数据库1995—2010年我国HS六分位农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借助生存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几点结论及启示:1.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动态变化显著,生存时间中位数只有2年,而且存在“门槛效应”,出口贸易关系在建立初期的生存率较低,超过“门槛值”以后生存率较为稳定,下降幅度较小。这一特点要求国家在制定稳定农产品出口增长的政策措施时,时间要超过“门槛值”,并在支持力度上尽可能采取递减方式,在初期适当增加支持力度,通过提高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率促进出口。2.多元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的生存率。结果显示,市场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重要变量,进一步证明了多元化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意义,它具有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和维持原有出口贸易关系的双重作用。3.从长远看,提高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和出口异质化产品是延长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时间的重要途径。未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依靠那些订单数额较大的客户。虽然贸易竞争力和产品类型两个变量在全部样本中对出口贸易关系生存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在出口额较大的情况下影响程度显著提高,决定了提高贸易竞争力和增加出口产品异质化在未来农产品出口贸易关系生存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杜运苏陈小文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第12篇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4]埃尔赫南·赫尔普曼,保罗·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