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媒体课程体系

新媒体课程体系

时间:2023-09-12 17:11: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媒体课程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媒体课程体系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66—04

数字媒体以其高效优质的信息制造与传播能力,推动媒体从形态、属性到内容产生巨大变革,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彰显出主流强势媒体的姿态,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计算机游戏、影视动画、网络娱乐、虚拟现实等为具体代表形式的数字内容产业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急需高素质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通过研究借鉴国外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状况,我国诸多高校新增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为了推进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教育部从2008年起实施了针对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在全国高校择优建设、优先发展一批国家特色专业,为国家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该项计划引发了高校对特色专业建设内容和方法的广泛讨论。课程体系构建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在深入调研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广泛吸纳用人部门对人才培养意见的基础上,面向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国内外高校教授和产业专家共同研究培养计划,构建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特色鲜明、操作性强、能有效服务特色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回顾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剖析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分析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总结课程体系的实施经验,凝练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建设观,对于继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特色专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 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课程体系能够在人才培养中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拟定了以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 紧密结合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深入调研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的现状,了解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需求的具体内容。既充分尊重现状,又理性、适度地前瞻构建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使得所培养的人才,既能掌握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潜能和知识储备。

2 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

客观审视办学环境,了解自身办学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将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结合进课程体系的内容中,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上。

3 保持课程体系内容的先进性

不断跟踪数字内容产业的技术变革,分析数字内容产业的演化趋势。充分了解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动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容,始终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把数字内容产业的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

4 推动人才培养的特色形成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形成方向鲜明、结构合理的课程群。建设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探索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5 强调课程体系的操作性

充分了解生源情况,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构建课程体系的内容。厘清课程科目知识内容之问的循序渐进关系,建立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有序组织,推动层次递进的课程教学。结合师资建设情况,及时更新课程科目,革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二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调研现阶段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借鉴吸纳国内外高校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拟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围绕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制作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和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突出特色和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能娴熟,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适应性强,善于合作,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具有创新和研发数字内容产业新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面向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采用矩阵式的结构,其特点是以课程群为知识结构单元,形成层次分明的组织形式。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垂直方向自底向上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几个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路线。课程体系强调宽厚的基础培养,以此实现“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多种类型课程的层次之间,设计了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集中就业实习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递进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网络游戏、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为专业方向的并行课程群。学生在研修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选修专业方向课程,从而兼顾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 推动课程体系演化,促进特色形成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的有序高质运行,结合不断改善的教学环境和动态演变的人才需求,审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修订课程体系内容,推动课程体系的良性演化,先后产生了4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程体系。版本1为专业筹备期间提交给专家论证的课程体系。版本2是在2007年首批入学的学生培养中执行的课程体系。两年之后,对版本2课程体系修订产生了版本3。版本4是在2011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人才培养完成了一个完整周期之后修订所得。以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4个版本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直观阐明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特色之间的关联关系。

1 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

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深厚文化艺术底蕴,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意产业,迫切需要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素质兼备、工程技术特长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一级工程学科上的优势,开设文艺和理工课程,并逐步摸索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文艺和理工两类课程的比例。通过逐步调整两类课程的比例,探索出一套能有效地对理工类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和实施手段,满足了“文理融合、工程技术见长”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

2 构建层次分明的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讲究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几个层次的课程构成。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的学分比例。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分总和保持高于50%,符合“重素质,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比例形成金字塔结构,并逐渐增加了它们的学分总和,从而有利于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含有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项目创作实践、企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表1显示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的演变情况。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在不断提高,目前稳定在1/3左右,以此加强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人才培养特色。

4 执行方式多样化

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开发企业可用师资,遵循三三制师资建设原则,组建多样性的师资队伍,获取多样性的知识来源,形成多样化的执教方式。表1显示了学院全职老师、从其他学院和高校外聘来的老师和来自产业界的老师执教的学分比例情况。多样性的执教方式保障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培养“适应性强,善于合作”的人才。

四 创新课程体系实施方法,保证人才培养效果

课程体系需要通过良好实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强化实施效果,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 持续进行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

数字内容产业是日新月异的创意产业,必须通过持续的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才能保持知识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通过自编讲义,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改编企业培训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从产业实际作品和科研项目成果中抽取素材,剪裁后形成教学案例,建立共享案例库。邀请来自产业的专家共同拟定专题技能实训、项目实训和就业实习的内容。

2 坚持教学方法改革

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大力推动演示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研究启发式教学、项目型教学。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进行教学方法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项目作品交叉剖析和评价,指导学生进行新技术的探索和研发,营建生动活泼、求实上进的教学氛围。

3 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多样化、层次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包含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成果案例等内容的成套实验教学资源。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学生到企业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有效机制。由企业自带项目来学校,全真模拟企业生产的过程和形式,进行毕业设计训练。

4 注重校企合作教学

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学进行合作,外聘教师进行课程讲授、专题培训和前沿讲座。将企业引入教学,协同进行课程实验和实训。建立由学院专职老师和企业老师构成的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度。有计划、有步骤、有尺度地推动企业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紧密合作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接轨。

5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数字内容产业是一个十分强调创意和创新的产业,自由创意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实施选修课程和创意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大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指导的模式。建立了“数字内容作品自主创作实践工作室”,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项目创作或作品大赛。创作成果和大赛作品,可按相关规定折算为学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创意、自觉创新的求知习惯。

6 跟踪评估实施效果

通过学生调查、专家监督、合作高校和企业反馈等多种形式,跟踪评估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不仅对每门课程进行独立评估,还对课程群和教师课程组进行综合评估。关联分析评估数据,推动教学的纵深融合,促成课程群建设产生大于简单叠加的教学效果。通过用人单位跟踪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产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通过有效的实施,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2011年第一届55名毕业生为例,其中13人在国内攻读研究生,10人出国攻读研究生,5人在国企就业,3人在三资企业就业,17人在私营企业就业,4人自主创业,3人因申办出国延滞就业。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5%。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形成了“发挥优势,培育特色,注重内容,强化实施”的课程体系建设观,满足了现阶段人才培养实践的需求,促进了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产生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 2006,(51:47-50

[2]沈琦,于学军,张丽,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 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 论),2010,(8):162.163

[3]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 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4]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Ⅲ.中国 大学教学,2012,(9):28-30

第2篇

[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向,西方诸国纷纷开始改革出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文章着重探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出版业和出版学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根据自身特点改革和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数字出版技术及新媒介相关课程以顺应出版业对于数字出版人才需求的情况。

[关键词]出版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英、德、法、加等欧美国家的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起步较早,发展速度也较快,几十年来源源不断地为出版业输送了众多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数字出版在这些国家出版业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对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因此,这些国家的高等院校或者围绕数字出版和新媒体等新专业构建数字出版课程体系,或者对传统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较为深入的调整和改革,以应对当前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问题。以下,本文将探讨美、英、澳三国出版学课程体系的数字化变革。

一、美国出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数字化转型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出版教育的国家之一。1947年,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创办了暑期出版研讨班,聘请出版业内人士讲授业务知识,开创了世界出版教育的先河[1]。经过六十多年发展,美国目前有纽约大学、佩斯大学、丹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爱默生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37所高校设置了出版学专业[2]。其中大部分提供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正规学历教育,学制2~4年,毕业授予相应学级文凭证书[3]。另外,以高校为主举办的出版学专业证书班和短期培训班也颇为发达,学员在修完相应课程结业后可获得专业证书。如佩斯大学就可为修满3~4门相关课程共计12个学分的学生颁发图书出版、杂志出版以及数字出版等专业证书。美国出版学高等教育十分注重行业的人才需求动向,面对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各高校在出版学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方面作出了迅速反应。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出版研究中心是全美规模最大的出版教育机构,提供本科、硕士、继续教育、证书课程和为期六周的夏季短训班等5个层次和类别的出版学专业教育。近年来,该中心在专业名称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大力强调数字化转型。最核心的出版学硕士专业更名为数字与印刷媒体专业(M.S. in Publishing: Digital and Print Media),并增加了多媒体财务分析、出版与互联网法、互动媒体导论、网站建设与内容开发、桌面出版、高级桌面出版、数字出版高级研讨课等数字出版相关课程。中心还与纽约大学保罗·麦基学院(The Paul McGhee Division)合作开设了数字传播与媒体本科专业(B.S.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Media)。继续教育阶段专业开设了电子书概论、出版工作网络工具与平台导论、新媒体技术:设备、格式、搜索引擎优化和网站流量等数字出版战略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并于传统的图书出版、杂志出版等专业方向之外新增了数字出版专业方向。此外,中心还增加了数字出版学专业证书以及数字出版方向的夏季短训班。

佩斯大学(Pace University)同样提供硕士、本科、继续教育、证书课程以及短训班等层次和类别的出版学专业教育。其课程体系的数字化主要表现在硕士和证书课程的设置上。近几年来,佩斯大学为适应数字时代教育的变化,在硕士课程中增设了出版信息系统、现代出版技术、桌面出版、高级桌面出版和图像、电子出版等数字出版相关课程。此外,该校还专门为硕士出版教育提供为期3年的全网络化在线出版学硕士课程(eMSPUB program)。在证书课程设置上,开设了独立的数字出版证书课程(Digital Publishing Certificate)和网络媒体证书课程(Web Media Certificate)。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新媒体出版学专业(New Media Publishing)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出版教育方向的转型。新媒体出版是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开办的印刷工业中心(Print Industry Center)的五大研究领域之一,与此相对应而开设的本科和硕士专业主要是印刷媒体(MS. Print Media)、新媒体设计与图像(BFA. New Media Design and Imaging )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新媒介观、数字基础、排版和页面设计、出版系统信息建设、数据库系统管理、新媒体设计导论、数字资产管理等课程。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罗切斯特新媒体专业几乎完全从新媒体和具体的数字技术角度开设课程,更注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新媒体技术人才。

除了本科和硕士教育,美国出版教育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暑期出版培训课程班众多。其中,最主要的3大暑期课程班分别来自纽约大学、丹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4]。以哥伦比亚大学暑期出版课程为例,为期6周的课程数十年来都没有太大变化。但是,由于感受到数字时代巨大的压力,该课程班于2011年起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转型。当年暑期班课程以数字化未来一课作为开端,由企鹅出版集团美国公司(Penguin Group USA)的管理人员讲授了电子营销课程;此外,还有一些数字出版领域的专家开设了重塑阅读体验——从印刷到数字化等新课。如今,哥伦比亚大学暑期班课程分为图书(book program)、杂志与数字媒介(magazine and digital media)两个模块。后者已经成为整个暑期班课程的中心,不但包括杂志、iPad应用以及与网站相关的数字出版课程,学生还要在研习会环节进行实践,建立网站、杂志建设方案[5]。

上述几所美国高校在出版学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数字化变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出版教育课程体系。此外,其他一些院校的出版学专业也或多或少地对各自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数字化调整,具体情况见表1。

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

1改革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是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和计划,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核心是卓越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不同行业的卓越工程师有不同的教育规律和培养特点。结合我校办学的条件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理念和要求,我们明确了本次修订培养计划的思路:①明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②以培养工程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教学;③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彰显办学特色;⑤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⑥体现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突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具体做法

2.1明确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回答了“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这个根本性问题,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灵魂。“卓越计划”中指出,本科阶段建议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应用型人才又可划分为工程型、技能型和技术型三种类型[2],不同类型的人才在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有共性但也有特性,不同类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发展层面侧重点不一样。工程型人才要将科学原理及学科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主要从事设计、规划和决策工作,强调工程管理能力。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来说,主要是培养具备统筹、策划、管理能力的人才,如编导、制片、游戏策划、设计师、创意总监等。如果不具备市场调研能力、对系统工程的掌控能力、对作品的分析评价能力、出众的协调能力等,就很难胜任这些角色。对于这一层次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有高质量的教师和研究队伍、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成果做保障。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方案、计划、图纸等转变成具体产品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实际操作或具体运作,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如动画师、渲染师、模型师、特效制作等技能型人员。技术型人才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技术应用开发与现场管理,主要从事组织管理操作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来看,这类人才居于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执行管理层。如将游戏引擎开发、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为主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就需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和行业性。“卓越计划”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克服单纯技能型人才的误区,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而要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并不断向工程型人才提升。

2.2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指出,培养规格具体体现在知识、素质和能力3方面的培养要求。卓越工程师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是知识面广,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能力强,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技术运用、推广和转换能力,能够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参照这一通用标准,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遵循“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2.3重构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最终是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应的课程体系决定的。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重构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4点。1)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课程体系。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都是要以课程体系的特色来体现的,要办有特色的专业首先要有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分析,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并没有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凸显自己的特色。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设置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教师队伍在数字图像处理、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其他学院的教师资源,引进优质专业师资。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于游戏编程方向,同时依托“山东省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数字矿山与软件技术重点实验室”,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开展虚拟现实与仿真方向的课程,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2)精心选择课程,优化整合知识结构。“卓越计划”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以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过于讲究学科自身结构,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课程设置过细、过多,将各种课程“大拼盘”,课程之间联系较少,很少有融合的态势,从而使课程体系失去整体功用、价值和特色,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很难培养出卓越工程师。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按照“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够强、突出实践”的指导思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运用系统的思想,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将相关课程有机融合,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避免出现“拼盘式”课程所带来的“知识孤岛效应”;尽量减少课程的门数,以避免课程间的重复;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新的内容;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组,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如在原有的培养计划中,对摄影技术与艺术、图像艺术设计两门课程单独开设,在这一次的培养方案中将其合并为数字摄影与艺术设计课程;将原有的摄录像技术、影视编导与制作两门课程合并为数字摄像与后期合成课程;将原有的艺术性专业比较强的课程进行删减、整合,将素描、构成、色彩整合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等。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不同进行差异化培养。以往的课程体系,讲究大而全,采用泛泛的整体施教模式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足,不能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施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我们在培养方案调整的过程中,立足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按照“按需设计、夯实平台、差异培养、分向发展”的新思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形成一个“厚基础、宽方向、重实践、强个性”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于该课程体系,采用差异化的培养模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此提高整个专业的培养水平。所谓模块化,是指将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平台+模块”[3],是分别按照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进行设计和构建的。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平台中的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平台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模块课程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按照课程与职业领域对应关系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修,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优势和师资条件,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我们将后续的课程体系分为影视制作与特效、游戏开发、移动应用开发以及虚拟现实与仿真4个不同模块,不同模块执行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考核方式,4)以能力为导向,构建三层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实践教学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工程性等特点,如不重视实践教学,必然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我们注重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用结合”为指导思想,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了从基础实验、综合实践到科研创新的3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基本实验实践教学模块为第一层次,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理论学时数和实验学时数基本相同,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课程设计、综合性项目开发以及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这一层次的综合实践教学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数字产品设计、制作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完成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详细设计或制作、撰写设计报告等全过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数字产品开发过程。此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卓越计划”的三大特点之一就是倡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中。企业能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供学生实习和实训,我校实习、实训等环节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与东软集团、青岛软件园、青岛动漫产业园等企业合作。我校实行的短学期制(设专门的夏季小学期),为综合实践教学以及安排到企业去实习提供便利,学生可相对集中地开展项目和课题。第三层次的科研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以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实施。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有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各种类型的专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等,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自己组建团队、设计课题、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通过不断探索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课的比例,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努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体现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2.4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满足教学需求,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工作室及实训等。对于基础知识和入门内容,采取班级授课的传统形式,在面向班级进行集体教学时,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将典型的小项目在课程中贯穿讲解,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于拓展的知识内容,则会适当选择“翻转课堂”形式来进行。成立工作室实际上就是一种小组教学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组成不同的工作室。在每个工作室中,具有相同专业兴趣爱好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中,以达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目的。实训则借鉴其他高校“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既可以在小学期期间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在校内实习基地中模拟企业环境,按照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虚拟项目对学生进行项目实战,也可以在大四学年把部分学生送到企业中去实习,跟进具体的企业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也设置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权威的、与专业相关的竞赛以及校企合作形式的实习、实训进行认定,允许学生进行学分互换。

第4篇

【关键词】新闻采编与制作;课程体系;专业人才培养

G213-4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定位于培养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熟悉我国新闻传播政策法规,能在各种传媒机构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性人才。该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经过近13年的专业建设、教学实践和改革探索,积极开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用性、职业化之路,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业界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

一、当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先学后用”的传统课程安排模式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目前该专业课程的安排延续了传统知识体系的课程安排模式,将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一、二学期,之后再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培养。使得专科层次的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找不到兴奋点,难以延续中学时期的学习热情,无法以新闻的视角去关注社会,思考问题。

(二)课程实施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学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且选用教材与本科生无异,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向“学院派”发展,但是知识面较本科生窄,知识结构也没有本科生完善,在校期间培养的新闻意识和新闻观念难以适应职场的需求。因此主动走进业界,寻找教育与实践的结合点,加强双方在理论教学和新闻采编实战方面的互动和深度合作,会有效地改变教学中与新闻现实脱节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欠缺市场调查,忽略市场需要。

媒体形态和内容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传媒业适应这一变化对媒体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要培养出好的新闻人,一定要了解媒体和社会,尽力促进专业建设与社会的需要无缝对接,满足媒体对“适用人才”和“对口人才”的渴望。【1】

二、课程体系建设实用性职业化之探索

(一)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托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结合学生的反馈以及就业形势的变化,历经2009年、2012年、2015年的不断调整和修订,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日臻完善。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采、写、编、评、摄”核心能力为目标,合理的分配课程的课时、学分及开设学期,实现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扛机器能拍,进机房能做”的职业教学目标。为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就业导向,课程构建同时兼顾岗位职业资格证的考试。

(二)改变课程实施方式,强化实践教学。

遵照我院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2015版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极力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精简、融合、重组等手段,缩减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两门课程的课时,在第二学期后三周开设新闻采写实践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写作,有效避免了专业课教师各司其职,人为割裂采访、写作关系的局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采写能力;配合报纸编辑、电视编导课设置的报纸编辑实验、电视编导实验,突出强调一个“训”字,切实培养学生编辑、摄录能力;在第六学期毕业实习前安排四周的毕业综合能力训练,检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的学习成果,强化学生采、写、编、摄录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这样学生熟识新闻报道规范及技巧,上手更快,迅速进入状态开展工作,避免职业生涯初期的一筹莫展、无所适从。

(三)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为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积极向学院争取资金投入,于2015年改扩建了现有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学生机台数增加,安装方正飞腾排版系统、Photoshop、premiere、edius等软件满足学生的报纸排版、图片处理、视频剪辑需求;新闻实验室摄录设备的更新换代在硬件上保证了学生的摄影摄像,脱离了以往依靠手机完成实践的窘境;与此同时,与学院各行政处室和其它系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院报、大型活动、会议报道均由新闻专业同学担纲主力。在真实的新闻情境中,让学生带着工作任务学习、运用知识,自主思维,培养其综合职业素养。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应用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优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生顺利进行实习的前提,建立稳定、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2】 目前我专业已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内蒙古日报、内蒙古晨报、北方新报、艾琳澌顿影视传媒公司等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巩固和发展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之上,预计每年力争开拓1-2个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课程实施方式,加大实践课程比例,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职业竞争力。只有课程体系与业界零距离,培养的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注释】

【1】《新华社需要怎样的新媒体人才》参见《新闻与写作》 2015年第03期

【2】霍h平.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习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29)

【3】李小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用性职业化之探索――以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法制新闻方向)为视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第5篇

关键词:平面专业; 岗证课赛;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44-001

目前,大多数中职校平面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需求脱节,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中职平面专业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依据。因此,基于“岗证课赛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中职平面教育能否培养胜任岗位工作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一、“岗证课赛深度融合”课程体系

“岗证课赛深度融合”课程体系是指在广泛调研和听取来自行业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针对平面专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与平面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把课程与工作过程整合,课程与职业证书整合,并将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嵌入课程内容,以赛强技,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提升就业质量。

1.课岗融合

基于平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平面设计工作岗位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制作、多媒体操作、电子出版、网页美工、装饰装潢设计等技术应用和操作工作。对上述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的分析,确定课程定位、目标和内容。

2.课证融合

把平面专业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平面专业核心课程中,系统地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证整合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本专业课程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员、平面设计师、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等内容。

3.课赛融合

以信息类专业技能大赛为契机,将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融为一体。一方面针对技能大赛,构建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对接技能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针对技能提高,科学实施、学科体系和技能体系相一致的“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模块教学法。

二、“岗证课赛深度融合”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1.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对平面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改革、创新,建设符合“企业进驻学校、项目引领教学”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将中职平面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进行实施。开发相关课程、教材,同时付诸检验其效果、总结其经验,为以后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以真实项目为导向,用任务驱动学生动手操作,进而对项目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重点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现场教学法等。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3.改进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基于能力标准课程评价体系

按照企业用人标准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形成以 “能力为本位”的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多元性原则强调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评价的内容多元化。(1)评价主体多元化。(2)评价方式和手段多元化。(3)评价内容多元化。

三、构建“岗证课赛深度融合”课程体系

1.职业基础能力模块

职业基础能力模块主要开设美术基础、图形图像处理、摄影摄像技术、平面设计与制作、三维制作、桌面排版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美工等。

2.职业岗位模块

计算机平面设计领域,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网页美工、三维效果设计、电子出版、装饰装潢设计等技术应用和操作工作。

3.素质拓展模块

学校教学仍然采用的是学科化教学体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同时,要有效地完成实际工作,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很多基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本文以我校平面专业为例,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改进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基于能力标准课程评价体系的系统化平面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施了“岗、证、课、赛”四融合的工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今后还需不断探索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进行课程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媒介融合 新闻教育 改革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 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本意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①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②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国内较早对“媒介融合”进行研究的蔡雯教授认为“内容重整与组织重构是实践‘融合新闻’的必由之路。”③中国传媒大学苏志武教授指出“‘媒体融合型’教育教学的实质就是要突破那种按各媒体种类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传统做法,既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更着眼于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让学生具备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其适应不同媒体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需求。”④

就目前现有研究成果来讲,学者们都已经注意到了新闻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但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并没有建立一种较有说服力的模式。媒介环境的改变导致过去的新闻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新闻教育体系需要重新建构。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课程设置单一

国内新闻教育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置往往围绕某一媒体来设置,呈现“单一化”特征。如新闻学专业课程主要围绕平面媒体的采写编评设置,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则以广播电视为主设置,缺乏交叉性与综合性,忽略课程之间的多维度、多层次联系,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理论素养及技能操作上过于单一。同时,新闻学专业大多用培养文字编辑的标准培养学生,注重信息内容而非技术手段,强调对工作流程、文字加工规范标准的学习。显而易见,在媒体融合趋势及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传统新闻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已远远滞后于传播技术的发展。

(二)教育理念与传播现实差距明显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对新闻教育理念与传播现实之间的有效整合提出了挑战。未来的新闻传媒需要团队合作,包括新闻策划、采访写作、技术支援等,而当前部分高校的新闻教育理念不明晰,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长时间难以适应媒体环境。结合我国传媒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未来我国新闻教育只有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跨媒介、懂技术、精专业、深内涵的要求来建立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新闻传播人才。

(三)专业细分与业务技能割裂

当前,新闻传播教育被各种媒介形式切割,很难达到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统一。如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出版与编辑专业、传播学专业等把学生框定在狭小的专业研究领域。而其中,传播学专业又被分解成网络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割裂了传播学应有的学科体系。媒介融合的核心是信息和资源的整合,新闻教育不能背离传统,更不能为突出精专而过分注重专业细分,从而割裂多种技能的培养。

(四)跨媒体新闻教育相对滞后

就新闻教育而言,国内高校在搭建实战性跨媒体新闻教育平台方面,还相对滞后。目前国内多数新闻学院还没有将媒介融合教育纳入必修教学体系,造成高校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传媒发展和社会需求。跨媒体新闻教育,要改变传统新闻教育体制,让学生从纯粹的理论课堂走出来,走向现实传媒的真实环境。新闻教育改革应建立在媒介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涵盖新闻教育的一般规律,夯实学生的多种技能,任何单维度取向都容易造成人才教育的片面化、滞后性。新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新闻教育实践内容,并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适应传媒快速发展需求的新闻教学体系。 二、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大潮引发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优化课程体系

1.改革现有课程

对现有新闻传播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与改革,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课程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各新闻学院可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机融合,淡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内容。同时,打破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方式,对新闻教育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融合式课程体系。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全院通用基础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新开设音频视频内容制作、数字传播技术应用两门业务性专业课程,使新闻学专业原来只侧重于印刷媒体的课程体系得到改造,使学生可以学习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业务和新媒体传播业务,全面掌握各种类型媒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当然,改革现有课程,还可以通过增设辅修专业、增加课题研究等形式来实现。

2.拓展学科内容

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加快,国内一些知名院校纷纷加快优化课程体系的步伐。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07年开始在新闻学专业中新增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南京金陵学院开设媒体融合专业;四川大学和成都商报联合组建四川大学跨媒体研究所,面向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公共选修课程。“目前,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设定的专业方向,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专业知识界限和专业技能界限都将被更大程度地突破,因此,学科的组织架构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以保证各个专业都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⑤

3.打造专业特色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新闻教育专业设置已不能满足当今融合媒体发展的要求。各高校在专业建设中,要打破院系鸿沟,整合力量,形成优势专业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根据自身实力及地域实际,打造专业特色。新闻传播原有专业,如经济新闻专业、法制新闻专业和体育新闻专业可以继续强化特色。传统新闻学专业可以在加强学生全媒体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某一个方面,在新闻评论、企业新闻、民生新闻、政府新闻、民族新闻、英语新闻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中国人民大学从2009年开始,在本科教育阶段特色办学,推出六个专业课程包,让学生能够既打好学科基础知识,又能根据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课程。 (二)有效进行融合新闻技能培训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内容多而复杂,需要对整个教育教学体系认真勾划,重视学生在校内外媒体的融合新闻技能培训。

1.校内媒体实训

主要是通过平时作业训练、学生自办报纸电台等,让学生就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全面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在校内报刊、广播电视、校园新闻网等实战训练,熟悉新闻采编制作流程,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为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建立数字多媒体播出平台。如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利用学校网站搭建了“专门的网络电视台,集中了文字、视频、音频(主要是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把校报、校电台、校电视台和网络电视台的新闻和节目等整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拥有一个融合新闻的实践平台”。⑥

2.校外媒体实习

主要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践等环节与校外媒体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通过与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杂志社、软件公司、音像制作公司等“联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就业提供多种平台。学生在校外媒体接受真实工作锻炼,可以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增强新闻敏感和策划写作能力。此外,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如新闻写作、摄影摄像、网页制作等竞赛。只有让学生“走出去”,才能使学生真正把理论学习和实战训练结合起来。

(三)提升专业综合素养

1.培养新闻专业素质

媒介融合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反映在新闻专业素质领域,就是要求新闻传播人员成为新闻采编制播的“多面手”。无论是新闻采编还是音视频制播,都是传统新闻学教育的基本功。但在媒介融合时代,对采编制播等基本新闻传播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懂新闻,更要有技术、善管理,具有策划整合能力的新闻人才。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对于新闻基本功的教育和培养,需要不断加强。

2.培育新闻思辨能力

新闻教育的目标应注重培养新闻记者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管理能力。“随着新闻来源的和信息渠道的剧增,在多种媒体融合的新闻编辑部中,编辑的主要职能已经不是采集新闻,而是对浩如烟海的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与重新组合,使这些杂乱的信息呈现出相互联系和深刻意义,并使其转化为知识,新闻从业者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知识的生产与管理者。”⑦

(四)加强与媒介融合教学研究相应的“硬件”建设

媒介融合的趋势也影响了新闻教育的“硬件”设备建设。无论是平面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还是摄影实验室、电视编辑实验室、媒体融合实验室,将专业实践、仿真环节等引入新闻教育教学,为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传媒实践开辟道路。

1.设备接入

在媒介融合时代,使用Wordpress创建博客网站、使用Twitter更新实时信息、使用Facebook上传文章日志、使用Flickr和Youtube分享图片视频、使用Deliciuos收藏保存资料成为媒体从业人员应当掌握的基本常识,而这些手段和方法是过去传统的新闻教育课程中所不具备的,它为新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硬件”设备支持。

2.技术支持

传播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介之间的壁垒与边界,多种传播媒介由共存共生走向互相融合。IT行业从技术上解决了媒介融合的“硬件”建设问题,具有无限包容性特征和海量信息存储能力的互联网络,千变万化的文字处理技术、视频音频技术、特效技术、动画技术以及存储、搜索、链接、上传、下载等技术的日趋完善,为媒介融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3.构建融合型实验室群

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构建融合型实验室群,形成融合式实践教学模式。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借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模式,学生在自主创办《新闻周刊》的基础上,创办网络电视台、网络电台和网站,形成“接力传媒”集团,对学生开设跨媒体传播实验课程;2007年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成立国内新闻学院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培养能在数码化平台上进行新闻业务的新型传媒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努力改善新闻教育教学设施与实验室设施,先后建立网络教室、电子排版系统、广播电视采编系统等新闻教学实验室,为新闻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持。

(五)解决媒介融合师资匮乏难题

1.整合师资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应在现有师资力量整合上下功夫。将拥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龄段的新闻传播学科教师整合成突破专业局限、具有跨媒体、跨学科、跨专业的师资队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形成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精专业务能力、丰富从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同时,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理论教学中有实践内容,实践教学中有理论支撑。打破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形成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实践教师参与理论科研的新模式。

2.送出培训

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传媒实践,通过跨媒体的采写编评摄制等技能培训和跨媒体的经营管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把最新技术、最新经验及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带到课堂上。另一方面选派一些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校交流学习,掌握新理论、学习新技术,使之成为新闻传播前沿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3.引进合作

引进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直接参与课堂教学。在人才引进上应突破一些条条框框,把社会上具有真才实学的新闻传播教师引进来,或者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加以聘任。重视聘请兼职教授、资深专家、名记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从业者、管理者、经营者定期讲座,开设选修课程或创建论坛等方式,传授从业经验、介绍业界最新发展动态,补充扩大课堂信息量,形成业界和学界的良性互动。

由于国内多数高校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于新媒体教育缺乏经验。为了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可以采取依托学校传统媒体院系的教学资源,将本校优势与名校经验相结合,采取联合办学,增强教育实力,在更高层面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注释

①孟建:《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J],《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

②Andrew Nachison。 Good business or good journalism Lessons from the bleeding edge, A presentation to the World Editors’ Forum, Hong Kong, June 5, 2001

③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J],《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

④苏志武:《媒体融合时代应培养“全媒体记者”》[EB/OL],http://gmw.cn/01gmrb/2009-04/23/content_912637。htm。

⑤高钢:《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人才的培养》[EB/OL],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81104/19235467741.shtml。

第7篇

本文作者:李佐静宗东升王海慧工作单位:沈阳药科大学医疗器械学院

药学信息学计算机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1)重视实用性课程实验的开设是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的重要特点。药学信息学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达到在药学研究领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专业背景知识及能力。药学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的实验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技术与应用”以及高级课程“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等三个方面的具体实施项目。(2)根据药学专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及应用,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多年的教学实践,将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试验设计分为三组典型实验:①计算机基础操作典型实验;②计算机程序设计典型实验;③计算机综合应用典型实验。三组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具有层次鲜明、条理清晰、结构完善、循序渐进等特点。

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1)建立了以多元化、交互式学习环境为主要特色的多功能网站,建立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该教学资源库是面向全校学生,集学生自学、师生交流、网络答疑等多功能于一体综合网络教学平台。(2)该教学资源库中包括教师课件、课外阅读资料、相关资料图片,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到的软件、教学录像等,并且通过网站平台免费提供药学信息学体系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实验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素材,全面公开并共享教学资源,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教学方式由目前的多媒体教学逐步转变为网络化教学。(3)在“构建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创新与实践”过程中,制作了系列课程相应的PowerPoint演示文档,并建立的多个相应的实例数据及应用软件用法介绍视频,并提供大量相关多媒体参考、学习资料,方便药学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快速查找和深入学习各章节的内容,同时也提供了部分可执行的药学信息学应用程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为药学信息学实验数据处理及模拟提供了有利帮助。(4)建立并丰富了药学信息学系列课程的测试大型试题库,并开发设计了联网在线机考测评软件,面向全校学生,实现了无纸化考试。通过以下综合实验操作技能的综合测评,如药学常用软件工具练习及开发环境构建、基于Excel和VisualBasic的药学试验设计、基于Matlab和VisualBasic的LD50计算、基于Excel和Matlab的药学实验数据分析等实验检测项目,健全了以检验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测评机制、以考促学的积极作用,丰富完善了药学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建立了学生计算机学习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在教学管理方面,建立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电子档案,不但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同时还可根据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在线学时间以及疑点难点的集中度等大量相关数据,以及纪录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资料,为整个药学信息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改进提供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的分析数据和提供可靠全面的信息反馈。

第8篇

随着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创新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其中包含大量的实践课程、实验设备和仪器、药剂等方面的使用和操作,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理论性教学的话,势必会对学生的操作水平、对专业课程掌握的水平等造成极大的影响,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1]。因此,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势在必行,具体教学体系的创新要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定,主要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的学习需求,而且,在课程体系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益处。

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探索

2.1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也应进行不断的创新,而教学方法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也应对其进行创新[2]。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本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进行创新,从教学的本质上来分析,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率,心理学家认为,当学生处在亢奋状态下,是最容易接受事物的,在学习上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会高,而要引导学生进入这个学习状态,必须由教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中更要注重实用性,现阶段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也较多,具体要根据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来选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实践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等。

2.2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也在深入的进行着,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创新,也应注意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3]。首先,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展开全面的分析,需要保证教材内容更新的及时性,同时要适当的转变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材全理论知识的限制,不断地向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内容结合的方向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结合教学,不仅对提升学生对生物技术专业知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益处,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培养。其次,教师应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搜集更多的经典素材,来将其与课本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已经预先搜集好的教学课题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对学生展开教学,可以将生物知识更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多媒体新颖教学方式下,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3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创新

以往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教学大纲为准,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以确保学生学会知识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为,而在课程改革不断进行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目标已无法满足当今教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进行不断的创新。树立的教学目标应打破以往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约束,挣脱教学大纲的束缚,要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教学目标,不断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并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4专业课程教学设施的创新

教学设施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来说,由于很多都涉及到实验设备、药剂等课程,如果教学设施的缺乏或是陈旧的话,将会给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对教学设施的创新是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创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对学校当前生物专业课程教学设施进行全面的分析,再对当前社会生物技术专业的先进基础设施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学校所使用的教学设施是否落后、是否存在故障问题等,尤其是生物实验药剂的检查,是否出现过期的现象等,对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设施进行全面的更新。其次,应加大科研力度,针对专业课程设施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创新,不断的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等,对实验室教学设施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理论教学的旧观念,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实验设备、操作实验设备和仪器等,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4-3431-02

Study 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

FU Yun-fang1, XU Jun2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hijiazhuang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 2. Dean's Office, Shijiazhuang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es of the present talents training mode about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 this paper discussed specialty positions on training objective, talents standards, courses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 taking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specialty, which of computer department in Shijiazhuang College, as example.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specialty; talents training mode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支撑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培养信息技术领域高科技人才的主要专业,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为我国的信息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与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相关的专业。这些高校除了几十所属于国家教育部直管以外,绝大部分是地方高等院校。上世纪末,随着社会需求的强势拉动,地方高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或与之相关)进行了的大量扩招和新专业设立,地方高校培养的本专业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依然强盛,另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地方高校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地方高等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科,以下同)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石家庄学院计算机系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针对专业目标定位、人才规格的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知识深度优先和专业模块细化的基础上,探讨一种适合地方性大学层次的、切实可行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设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

1 地方高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1.1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

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抓住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一所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多科性大学。

要实现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必须要通过大量调研,了解地方人才市场需求导向,才能大力培养市场急需人才,满足为地方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宗旨。

1.2 人才规格的定位

根据石家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同时征求计算机多媒体业内知名学者、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的意见,经多次修订,确定了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能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掌握多媒体技术和应用的基本知识,掌握多媒体应用软件常用编程技术和常用多媒体开发工具的使用,具备一定的自学及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能在IT行业、平面广告装潢设计、影视公司等企业从事游戏软件开发、平面设计、二维和三维设计、装饰设计、网页设计或其它多媒体应用开发的相关工作。

我系根据石家庄人才市场需求和人才规格,在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时不仅仅结合了多媒体专业的特色,还优化课程体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阶段性到企业进行有目的的实训,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让培养的学生能快速与社会接轨,并能迅速就业。

1.3 课程体系

1.3.1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我系多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在IT行业、平面广告装潢设计、影视公司等企业从事游戏软件开发、平面设计、二维和三维设计、装饰设计、网页设计或其它多媒体应用开发的相关工作就业。因此,在课程体系上,加大了专业方向的课程的课时比例{占总课时的40.1%},专业课程实践提高到总课时数的48%。如表1。

另外,根据该专业四个不同应用领域(发展方向)----动漫方向、网页设计方向、游戏开发方向、平面设计方向,在不超过总课时的情况下,大量地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有背景的课程为交叉课程),如表2。

1.3.2 根据人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切合职业岗位需要,整合课程[1]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我系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整合与优化了课程资源,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既兼顾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又兼顾了石家庄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构建与实施了核心与多元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2]。按照课程性质与功能,我校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实践环节课程。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达到地方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本专业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课程进行了大力改革。在满足“专业规范”条件下,将公共基础课程、公共选修课降至最低,削减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中与专业应用关联不大的课程的课时数,加大专业方向课程课时数,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使专业实践教学学时达到总学时的48%。在不增加课时数目的情况下,确保了就业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又兼顾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能力关系,达到课程体系的优化。

1.4教学模式的探讨进行研究

1.4.1 专兼结合,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2]

信息时代对多媒体专业的专职教师业务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结构与水平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以“业务进修、进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精英,专兼结合”为原则,从三方面提高师资教学水平。

1) “业务进修,进企业挂职锻炼,培养骨干”

让多媒体专业专职教师有机会去其它高校业务进修或进企业挂职锻炼,既能提高业务综合水平,又能适应专业的发展,掌握该专业的技术发展动态;有利于为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工程背景。

2) “引进企业精英”

将优秀企业精英或公司高级技术人员引进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设立学术讲座,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还能让专职教师与他们沟通、交流,提高教师本身业务素养。

3) 设立专业课程的“双师制”

也就是不但有主要负责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有负责实验与实践教学的教师,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与实验效果。

1.4.2 打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实践环境分两部分。一部分为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开放的、较先进的实验环境和设备。我系多媒体实验室的设备均为具备图形图像处理的电脑,在该专业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另一部分为实习、实训基础建设。我系与3个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既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又推动了石家庄人才工程的实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熟悉企业的文化和技术规范,为今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结束语

作为石家庄学院的建设专业,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专业在目标定位、人才规格的定位、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一直进行着实践与探索,在服务石家庄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也做了积极有效的工作。但是,也其他高等院校同一专业相比,我系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发展中仍需继续加强和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蕊.“二年制”多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3-15.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保障措施

1、引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不外乎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环境设施、菜品风味、营销策略、服务水准和价格定位等几个方面,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人才(含经营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而迅速发展,并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高职作为面向社会培养旅游专门应用人才的主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旅游高职教育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等问题,提高我国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关键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将对旅游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当前,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低效教学现象,迫切需要对其有效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是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的目的。而改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做好教学保障是关键的关键。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人才培养方向是为实现某一教育对象的培养目标及学制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活动总体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方向的核心是教学计划,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结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安排及教学手段以及培养途径等要素。因此,为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作为面向社会培养酒店管理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应研究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保障,把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改变以往旧的模式,创新出一个符合现实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

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在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指引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1)公共课(基本素质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公共课课程为高职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和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廉洁修身,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军训,公益劳动。

(2)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课程,包括服务心理学、现代酒店营销学、酒店业概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礼仪学、餐饮管理与服务、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酒店实用英语、酒店英语听说训练,尽可能开设一些旅游与酒店用小语种课程。

(3)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直接对应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包括: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酒店管理综合实习、毕业综合实践(顶岗实习)。

(4)专业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选修课是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是职业专门与综合能力课程的拓展和深化。具体按学生就业方向和行业应用领域需求细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饮食;模块二:行政管理;模块三:导游与会展。包括食品营养与卫生、应用文写作、形体训练、旅游地理、导游实务、会展服务与管理。

通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几大课程体系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保障措施探讨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是学生后续专业的实习基础这一特点,注重基本理论教与学,力争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1)对课程教学教法进行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导向,就有关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并努力争取课程教学、教学组织与管理及教法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并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2)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以现代饭店业对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围绕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坚持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3)改革教学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借鉴国外著名酒店管理专业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积极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有掌握新技术、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

(4)改进测评方式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改变以往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的考核方式,建立全过程、多元评价体系,包括笔试、口试、现场演示等,每一种考核形式都赋予分数,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兼顾国家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在学习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价值。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应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实现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除此之外,在教改实践的同时,应注重教学研究,发表教研论文,主编、参编酒店管理类教材,并根据课程大纲体系,编写、制作多媒体教材。

参考文献:

[1]白先同.德育新观念[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郭敏文著,餐饮服务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建设;创建

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2年,国家教委于对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第四次修订,比较大的变动就是将艺术学门类从文学门类下分离出来,新增作为一级学科,并且新增了设计学二级门类,将设计学门类下的艺术设计专业重新细分为了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数字媒体专业从特色专业变为普通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的扩大、分化足见设计类专业的“繁荣”和国家高等教育对设计的重视。但是,专业的迅速膨胀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师生比大大超标

教育部要求这类专业的师生比应在1:11 以内,而现在普遍数倍于这个比例。有些学校已超过1:40。这对这个新型专业的长远规划和合理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

(2)师资队伍缺乏

由于本专业在国内开设只有十余年,教师培养严重不足,再加上知识更新换代也非常快,导致合格的教师非常少,有很多高校是从纯美术或者纯工科领域转行过来的,对数字媒体艺术缺乏系统的专业了解和实践经验,有的缺少理论经验,目前在高校开办的几百个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相当一部分没有教授级的学科带头人,有的连一个副教授都没有。

(3)课程体系各成一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发展思路不明确,课程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布局不合理,课程名目繁多,内涵、目标不明确。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执行过程中,教师随意性大,内容遗漏、交叉现象频繁,无法与前期课程、后续课程较好地衔接。正像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所讲,我们正处在“照猫画虎”的阶段,甚至还存在“无猫町照”的尴尬。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很多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设置课程体系,比如清华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城市学院等美术方面强势的专业,是以美术为核心招生。北京电影学院依托于影视为基础招生,而像这个传媒大学,电视行业的院校里面也有这样的专业。

(4)理论和教材建设跟不上学科建设的需要

理论建设亟待加强,清华大学杨教授认为: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就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比起其他学科,艺术设计学科在理论建设方面一直比较薄弱。数字媒体的理论建设就更加需要强化,在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学科和社会大环境下,这方面的工作更容易被忽视,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少之又少。目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尚不统一,就更谈不上教材的完善和权威性。能不能建立起一个源于数字媒体艺术实践的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并反过来指导设计的创作实践和教学实践,对于这一学科的命运将有重大影响。

(5)实验室建设不到位

在教育部几次教学检查评估中,实训教室的建设80%以上不能尽如人意。有的学校让学生在一个实验室进行所有的教学实验,有的学校只有一个电脑机房,有的学校借口在工厂有实习基地不再建实训教室。然而,对于艺术设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缺少几乎每天都要用的实训教室,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工厂要完成生产任务,学生短期实习可以,但让学生经常占着设备进行基础训练,或频繁用于作业性的设计制作是不可能的。

(6)正在为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

虽然有很多的现状让我们队这个专业忧心忡忡,但我们也应看到:有很多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单位正在为数字媒体专业建设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为更好的探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办学规律,2010年12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数字内容安全专业委员会,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联盟在北京举办了“第四届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研讨会”,就专业建设人才规范、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借鉴国外数字媒体专业的办学经验和办学理念,探索性的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专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愈加成熟和完善,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我校创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要素

本着专业建设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出成果的思路。如何结合我校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已有办学资源,探索一条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自身办学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新建数字媒体专业是考虑的问题。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针对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试着从课程体系建设、理论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几个要素来进行研究,提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的一些理念。为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

(1)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体系认识不清、专业方向设置泛化、课程设置拼盘化是目前的现状。在课程设置方面,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及时的更新换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创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实施的保证。根据数字媒体专业的特点,我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专业课程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和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从基础到专业、从专业到方向,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遵循着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专业学习的进度和效率。

在课程设置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坚持应用为本,培养“适用”人才。在课程方向上优化设置: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的实际。例如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印包学院把出版印刷作为非常重要的方向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把影视制作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方向,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优化人才培养服务。优化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交叉与重复。根据我校的专业实力,可把方向定位动画设计、交互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几个方向。

(2)理论建设

张道一先生首将艺术理论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技法性理论(技法的归纳和系统化);创造性理论(创作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原理性理论(共性和规律的总结和提炼)。当然,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高,历史是对前人实践的总结。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是该学科建设的基础。要加强理论建设,就必须加强学术交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是一个开放的专业,它的本质就是创新。这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学术交流,为专业补充新的血液。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将学术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信息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变革,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作用。如定期举办学术报告等,启迪教师的学术思想,激励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创立新的学科领域打下基础。

(3)实验室建设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进行。可根据数字媒体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不同需求的特色实验室,满足数字媒体技术不同方向的需求。1)数字媒体工作站实验平台:主要承担多媒体技术、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动画基础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游戏开发、网页制作及网站设计建设等专业课程的实验任务。2)动漫和影视后期制作实验平台:主要承担二维和三维动画设计和制作、数字视频和音频编辑、数字视频刻录技术。3)数字影像采集实验平台:主要承担专业摄影与摄像,专业实习,专业影像采集等实验任务应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图书馆与资料室建设,逐年增加专业所需的各类图书资料,包括工具书、教学参考书、教材、专著、国内外有关艺术设计类专业期刊等各类教学资料、声像光盘等。图书馆与阅览室分类管理,有效发挥专业教学中资料的辅导作用。

(4)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各高校多媒体专业的师资队伍,一般都是从各专业嫁接和衍生出来的,如一些计算机、新闻、广告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半路出家。因此,办好多媒体专业当务之急就是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尽快培养出该类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复合型教师。笔者分别从学科带头人,师资梯队、项目成果几方面建设方向做论述。

1)专业带头人

分为专业学术带头人和专业建设带头人。专业学术带头人即我们我说的大师,清华老校长梅贻琦也多次强调了大师之于大学的极端重要性“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实乃大师之谓也。只有大师级资格的学者才能建设大师级的专业,因此,要创造条件,想尽一切办法,使本专业的名师尽快脱颖而出。因为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科研、人事管理、各部门协调等多方面的内容,这里就存在如何处理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问题。就需要专业建设带头人的存在。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骨干与核心。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专业带头人,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很难被承认。

2)师资梯队建设

专业师资梯队建设首先是要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合理的学术队伍,如此,才能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活动。

3)项目成果

项目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实体项目成果、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有计划地选择若干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学校办学之路愈走愈宽。促进相关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除了项目成果之外还有教学成果。师资梯队应该齐心协力完善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优秀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发表;取得专业实践的获奖项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更应该脚踏实地、增强实力、勇于创新,不断出新成果。

参考文献

[1] 许建龙.浅析数字媒体专业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2] 贺楠,梁玉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6).

[3] 杨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1,(8).

[4] 叶福军潘瑞芳.浅谈我国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状况[J].新闻界,2010,(5).

第12篇

关键词:双高计划;专业;课程体系

新时代需要营销新人才,行业的高速发展催生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出现。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市场营销人才一定是既要懂市场营销业务,又要懂5G技术、摄影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能应用5G、大数据、直播等新兴营销手段辅助销售,提高销售业绩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营销人才。

1双高计划视域下市场营销专业职业岗位面向和综合素养要求

通过对网络招聘中有关营销岗位的统计发现:随着现代营销理念的发展和市场的成熟,众多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销售战略是业绩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中国企业的营销职能从简单的销售部门阶段到现代的营销组织,职能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营销职能岗位的热度居高不下,尤其是近年来新型营销手段不断涌现,催生出新零售、全渠道等营销新模式,统计资料显示新零售的快速成长带动新型营销人才的需求在三年内增加了20倍,招聘网站资料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销售业务、新媒体运营和新零售导购等新型营销岗位的招聘职位数分别占22.62%、16.9%和7.79%,并保持增长态势,说明企业对新型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异常旺盛。

1.1职业岗位面向

通过调查,发现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一般从初始岗位—发展岗位—升迁岗位,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大三顶岗实习时接触到的最多的岗位就是初始岗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从初始岗位到发展岗位预计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学生从发展岗位到升迁岗位预计需要3-5时间,学生还可以在人力资源及管理岗、客服及管理岗等拓展岗位上实现就业和升迁。

1.2专业综合素养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消费心理和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方法;掌握市场调查的方式、方法、流程;掌握商品分类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推销和商务谈判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掌握营销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营销计划和控制等营销组织管理的基本方法。(2)能力要求:能利用现代市场营销的新技术实施新型营销;能有效把握消费流行与消费习俗,具备营销员/销售代表、营业员、市场调查专员岗位对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能力;能组织实施营销产品、竞争者、客群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设计调查方案,实施市场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具备营销员/销售代表、营业员、市场调查专员岗位对市场调查与分析的能力;能借助商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组织实施推销,具备营销员/销售代表、营业员岗位对组织实施推销的能力;能规范商务礼仪,遵循商务谈判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组织实施商务谈判,具备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岗位对商务谈判的能力;能运用营销活动策划与组织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企业进行营销策划,并组织实施品牌和产品的线上线下推广和促销活动,具备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岗位对营销策划的能力;能对客户关系进行维护与管理,实现与客户有效沟通,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岗位对客户管理能力;能运用营销数据分析技术与工具,能对销售业绩、人员等进行有效管理,具备销售总监、运营总监、企业经理、市场总监岗位对客户管理的能力。(3)素质要求:熟悉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营销新技术;掌握思想政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对营销大环境非常了解,体现营销从业要求的观察力、分析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对市场动态、信息及数据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具有成本控制的意识与掌控能力;具备良好的谈判思维与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时间管理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双高计划视域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适应当前行业的转型,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开发新市场、吸引新客户、增加宣传新渠道,实现营销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营销的升级发展。切合双高计划改革要求对营销新人才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紧跟新媒体技术、新零售等营销行业发展,秉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推销技巧、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等知识,具备销售、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与执行、营销活动组织、销售管理等技术技能,面向零售业、批发业和商务服务业,培养适应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毕业1年能够从事商贸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区域/产品销售经理、店长/卖场经理/网点经理、小微商业企业创业者、市场主管/经理等岗位的工作,毕业3-5年能够从事销售总监、运营总监、小微商业企业经理、市场总监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将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进行重构,随着知识的积累、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价值观的开放和多元、“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创新,人类开始步入了快车道并越来越有加速趋势。紧跟时代步伐,按照培育智慧商贸精英人才要求,为适应时代的变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了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顺应“互联网+”经济环境变化,在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及拓展选修课程中,开设商务数据分析、图形图像处理、商品采编、新媒体营销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并融入新媒体营销、智慧零售营销技术、智慧物流技术,培育智慧商贸精英人才,让市场营销锦上添花。根据构建思路要求分四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素养、销售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和思路要求,在市场营销专业构建了“四阶段螺旋递进式”的课程体系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3双高计划视域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意义

3.1突出专业群共享共建人才培养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是我校现代物流商务专业群下的一个专业,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建议群内专业采用“共享课程+卓越课程”的课程体系,按照专业基础相通的要求,以“电子商务、营销、金融、物流”等专业技术领域相近,且都服务于现代物流商务领域,主要面向“电子商务、营销、物流网点经理、物流金融”等职业岗位,这些岗位工作内容相近,工作关联度高,以“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实训教学”等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现代物流商务专业群的“共享课程+卓越课程”的课程体系。努力构建三大共享课程:构建以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形式政策、体育健康、英语等公共基础共享课程,以应用文写作、演讲口才、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共享课程,以“电子商务、轻松读懂财务报表、物流市场营销、现代物流概论、创新创业”等专业共享技能课程。努力构建两大卓越课程:构建以各个专业特色课程如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推销和商务谈判及配套实训等卓越能力核心课程,以公共拓展和职业延伸为中心的卓越能力拓展课程,以课内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卓越能力运用课程,分层递进,完成“共卓”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宏伟蓝图。

3.2彰显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办学特色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时仍可保留物流类课程比如物流市场营销、物流市场营销实务、现代物流概论、仓储与配送、运输实务、进出口货运操作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既具备从事一般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也具备从事物流企业市场营销的能力,为更好地服务于零售业,保留职业店长实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多条腿走路,多渠道就业,为学生毕业就业铺好星光大道。

3.3融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帮助学生编制好金色的七彩梦,在人才培养时重视金钥匙工程建设,突出学生商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精简课程教学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安排,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专业课程对接高等职业学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标准,对接湖南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育各个环节,把课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到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把国家最新的法规政策、市场营销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4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实施保障

4.1师资队伍

组建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双师型教师队伍,该团队由2名专业带头人、10名以上专任专业核心课骨干教师,6名以上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比例不低于30%,生师比不高于18∶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不低于80%,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40%以上,构建一支职称、年龄、专兼职结构更为合理,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提升学历、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形成学历(学位)层次较高、师资力量雄厚、学术队伍阵容强大的学术梯队,确保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作的实施。

4.2教学设施

按照“校企共建+资源共享+有效利用”原则,配备“四位一体”的共享型实训基地,实训室配备多媒体设备、投影设备、黑(白)板,计算机(1人一台)、路由器、交换机、常用办公软件、讨论工位,还可以选择配备服务器、无线路由器、打印机、相关实训软件等;能支持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物流市场营销》《销售管理》等7门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以及营销新技术相关实训,能支持《营销沙盘实训》《营销素养实训》《营销专业基本技能实训》《营销岗位核心技能和跨岗综合技能实训》《营销专业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匹配工学交替、分段式、学徒制要求。

4.3教学资源

建设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所有核心课程均建设在线课程资源,配备与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思政素材、数字化教学资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动态更新,每年至少更新10%,每三年全部更新一次。我校在智慧职教(https://www.icve.com.cn/)MOOC学院建有几十门MOOC资源课程,其中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空间资源课程有物流市场营销、店长实务、商务数据分析、仓储与配送、运输实务等,这些课程资源均可用于日常教学。

4.4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技能抽查内容、以及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以典型工作项目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强调教、学、演、练、做一体化教学,实施线下+线上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在职教云、智慧职教MOOC学院等网络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教学中注重学生营销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学生营销能力的锻炼教育、学生营销实践操作水平的提升教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主要采取课堂精讲多练+课外实训实践的形式开展教学,突出实训实践技能,使职业教育特色更加鲜明从而凸显实践性教学特点,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时超50%以上,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4.5学习评价

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的每一门课程,学生都要对完成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在形成性考核中突出多元考核,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有效促进教学目标达成。一般而言课程考核计分为平时成绩占30%(考勤、作业、单元考试等,含期中测验)、实验实训成绩占40%、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30%;实习实训课程考核计分为测试成绩占60%、学习过程(实训报告、工作态度、出勤情况)考核成绩占40%(包括实训报告、工作态度、出勤情况占);对于已开设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的面授课程考核计分为线上学习过程成绩30%(含线上学习参与度、在线测试、线上考试)、线下学习过程考核成绩占4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30%;对于已开设精品在线课程的网络选修课程考核计分为线上学习参与度50%、线上作业占15%、线上测试占15%、线上课程考试占30%;总课时16课时以下的课程考核计分为学习过程考核占80%(包括课堂表现和考勤)、实践作业考核占20%。

参考文献

[1]姚亚锋,徐广舒.“双高计划”视域下专业群建设探究—以南通职业大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