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11: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据统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49万人,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毕业生的增多并没有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的问题,毕业生的供应数量大于了企业的需求数量,但质量上没有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仍然求才若渴。因此,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改革的方向,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创新是高校改革的核心内容。工程管理专业是以把学生培养成造价工程师、建造师为目标的,传统的工程管理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目前日新月异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大部分毕业生需要二次培训才能适应工作岗位,教学内容与单位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就业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高等教育改革,其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思想的一次彻底的改革,是一种以传统的高校科研为主的教学模式向市场引导的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前大部分高校以科研主导,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是科研的引申,教师授课的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弱,课程设置的内容与市场较远,学生因为课堂学习的内容落后,以后工作用不到,学习效果不好。以就业为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完全与市场需求接轨,也就是高校从科研型向应用型的转化,市场需要什么在课程设置中就重点布置什么,理论与实践并重。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国内许多高校都以实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基于CDIO工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基于大工程的教学模式等等。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一般,学院、系、专业设置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程是这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工程管理专业一般必修课为土木工程及其他必要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且与研究生考试科目课程息息相关。选修课程则分为专业拓展选修课,如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节能技术和工程项目管理前沿理论等;专业方向选修课,如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方向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和发电厂电气部分等,工程造价管理方向的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和工程造价案例分析等。通常情况下,专业必修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进行,而按照就业方向选择的选修课程适合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学年结束的一段时间。因为此时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课程、方向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其次对于大四学年应聘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也有了一定的储备。以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第三学年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对就业导向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第三学年每学期教学周为20周,其中教学周16周、实训周3周和考试周1周;共开必修课12门,累计学时数504;实践课程5门,累计6周;选修课5门,累计学时数160学时。培养实践技能的实训3周,就业方向的课程160学时,设置了足够多的课程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帮助,培养其就业优势。
作者:姚远 单位:沈阳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文章通过简述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知识体系,对各个体系之间的相关性及知识的交叉性作了详细的介绍,理顺了专业内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对协调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课程关联性;课程交叉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904
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开办可追溯到1980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包括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还包括经济、工程法律、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应积极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教育部 1997 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工程管理专业;三是少数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并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1]。由于这些原因,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关联性较差,造成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的浪费。目前,中国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陈建国[2]等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架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曾德珩[3]等提出了“技能—能力—创新”三个训练层次,并对实习、实验、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化建议。许娜[4]等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提出“脉络式”与“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的案例编制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者主要就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知识点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与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具体划分为如下四大知识体系[6]。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法律知识体系
以经济法为基础,在延伸过程中逐一细分,从体现专业性的建设法规到工程合同管理,研究内容层层深入。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如图2。
四、结语
通过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结构,尽可能地查找各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点,以理顺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课程内容,避免专业知识点的重复,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本来有限的课时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杜小武,胥卫平.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80-281.
[2] 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3] 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3.
[4] XU Na, WANG Li, WANG Wenshun.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u Nan: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e press, 2012: 144-147.
[5]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2 (4): 21-23.
[6] 王立国,高平.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92-94.[ZK)]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ANG Mingyuan, GAO Ying, YUAN Yongb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P. R. China)
Abstract:
一、课程协调人的确立
工程管理专业是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分几个方向。如:工程预算、工程造价等,各方向的带头人在自己所确立方向上,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课程协调人主要负责以下事宜:
组建专业调查组:专业调查组人员组成可以参考现有教授委员会的组成结构但同时,可以考虑将中青教师都抽调出一些,并聘请外校专家学者或社会人士,最好是对口专业工作的企业代表成立了顾问委员会。通过外界企业人士提供的信息,了解学生就业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要求,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其它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以培养工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为首要任务。全面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同时结合学校学科规划的教学计划。
统一发挥教学资源。讲授同一个学科的教师很多,而且工程管理专业很广泛,同时,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也会因为思维方式、工作经验和教育背景、讲授风格的不同而给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1。关键的问题是:教学单位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如何集中师资力量,完整而最有效的将课程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得以深化,拓展,直至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是教学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管理井然有序。在课程协调人的统一调配下,课程的内容在每个班级是相对一致的,没有显著的区别。这样,教学老师会以课程协调人制定的教学计划为大纲,适当的发挥个人特点来讲解专业课程。这样,就不会出现任何教学进度的差异,也没有教学内容的严重差异。同时,教务人员也可以及时汇总学生的不同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是个别教师的问题,还是课程计划的设计问题,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二、教材的选定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材主要是以本校老师主编教材为核心,参考相关书籍进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学校考虑要提高本校教师的师资力量。同时也通过不断的选用本校教师的教材,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独立开发教材的能力。从这点出发考虑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但是,也具备弊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本校教师主编的教材主要是参考相关专业课程教材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结合下来。这会导致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点的匮乏,很难保证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
在选择教材方面,可以参考西方教育模式,西方教育在选择教材时,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根据学生培养的目标,努力选择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主要通过二个方面达到这个目的。一个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教材,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理论是前沿的。二是在每个学期之间都可以考虑适当的更换教材。
三、提高双语教学的课程
双语所注重的决不仅仅是外语,实际上是将语言习得贯穿于整个学校的管理、教育、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创设语言环境和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用教学语言来促使语言能力发展,这才是双语教学的实质。但以此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1、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相当高,原则上必须有外籍教师的参与和辅导。要求教师发音准确,符合语法及外语表达习惯,否则极易误导学生,造成母语和外语思维上的负迁移。要求教师有相当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并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否则极易将学科课上成外语课辅修课,影响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中国教师通过备课,将统编教材翻译成外语,查询外语专业用语,再用外语授课,这对教师实在是勉为其难的,是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的。
双语教学试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所以,在这个方面可以考虑将有国外学历背景的教师多参与双语教学。同时,工程管理专业有几个方向,教学单位可以考虑在每一个专业方向上都设置双语课程。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外建筑的历史,国外建筑的相关知识以及国外的建筑思想和理念。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四、增加实践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大致可分为课堂实践、生产模拟实践以及生产一线实践三种情况。课堂实践是基础,可以通过边讲边练来实现;生产一线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此可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状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而模拟生产实践既是生产一线实践的准备,同时也是生产一线实践的补充,它可以达到反复实践、全面实践的要求。满足不同的实践要求就要有不同的实践场所。
我校的机械专业在实践环节上是做的很好的。机械专业有工厂,本身为学生服务的同时还自身创造经济利润。建筑专业和艺术专业通过外地写生,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工程管理专业在这个方面也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工程管理专业在学生临毕业前通过毕业实习和三明治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的到工作岗位上去实践。在实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工作中,同时,通过在实践机会,锻炼了自身的修养和适应工作的能力。这为完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考虑和大型施工、设计、房地产开发和管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以现场工程师为主要指导教师,由院方与现场工程师共同提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实践结束后回学校答辩,以检查能力培养的结果。企业可以结合人才需求情况择优提前录用。
五、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老师的传授是重要的,但是对于应用性的学科,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加重要。学会自我思考、自我分析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捷径。工程管理是应用型的课程,应着重学生自己动脑、自己自学的素质培养。而不是等着来上课,离开教室就什么都记不得的状态。当然,离开了中学的压榨似的学习,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是集中每周2~3学时的时间系统的讲授学生需要掌握的各方面知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考虑如何讲明白、如何让学生听懂。大学生基本都以老师的课堂传授为主,基本不存在自学的情况。但是,可以考虑改变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考虑提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来预习下节课的课程等方式来进行。
六、邀请校外企业人士来定期讲学
从教课的经验来看,学生的关注点不仅仅是书本。尤其对于工程管理类这样的学科,随着专业课越来越多,学生更加渴望了解现实企业中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所以,可以参考学校“三名讲坛”等方式,邀请学生专业对口的企业人士来定期传授一些实践方面的经验。在结合教师上课的传授,学生会对专业的理解更加的透彻,也对今后从业的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设计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其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相对增多,但是,从实际状况来说,我国对于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存在极大的缺失。虽然,很多院校认识到了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开设了对应的专业。但是,优于缺乏教育经验,多数院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其培养的人才缺乏应用能力,自然在进入岗位后,会存在严重的技能缺失。因此,我院针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对其进行应用研究。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原理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了完成某项认为并且获得对应的工作成果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程序,其具有完整性与目的性,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是相对稳定的系统。而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其本身就是一项为岗位服务的专业教学,其最终落脚点是建设工程管理。因此,传统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必须要对其进行调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以建设工程管理为基本导向,并且确定职业岗位群与各个岗位相对典型的工作任务,明确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以之为原理,最终形成该专业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
2构建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该种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参照是建设工程管理,因此,我院在相应专业的教学中,以建设工程管理为主线,对其所需要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加以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全新课程体系。以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以成本估算技巧、进度计划把控与项目控制能力等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以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对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形成该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课程开展的指导。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策略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了基本的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具体的实现需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在核心课程的设计上,必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3.1以行业、企业的需求着手
从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与跟踪来看,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以中小型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为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这部分单位的岗位需求作为基本参考,以保证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率。
3.2以岗位以及主要工作任务为参考
在目前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来看,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这部分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工作内容更为简单,且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有限,对于本科及以上的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而这部分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一人多岗的能力。其岗位的工作内容会相对较多,但是对专业需求也会有所弱化。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时,可以适当的扩展专业课程的项目。
3.3以学习领域的相关要求为准
无论是何种专业,其都具有基本的专业课程要求,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也不能忽略其基本的教育需求。因此,在课程设定上,也需要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准。
4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完整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逐步构建了以管理才能为导向“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造价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的能力要求,跟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参与下完成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最终形成了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专业课程设计实际上是以当前的社会需求为第一准则所设计的核心课程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要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打破传统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化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保证其进入岗位后具有对应的专业能力,从而使得建筑行业从根本上实现人才的满足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民.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系统化安全管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04~106.
[2]李理.高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5(15):125~126.
[3]张喜艳.《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2012(09):136~137.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知识模块化实践教学;贯通式案例教学
根据地方性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网络工程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思想,掌握网络工程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网络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良好的社会协调与职业发展潜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1]。
1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1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联系未来五年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制订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包括网络规划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布线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2-3]。
1.2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需求
根据“网络工程师”的各种职业需求,制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能力,网络系统布线、管理与部署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能力、网络工程管理能力、网络测试能力[3]。
1.3网络工程专业知识模块设计
根据“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网络工程专业制订了6个专业培养知识模块,包括网络工程规划设计知识模块、网络布线管理知识模块、网络系统安全知识模块、网络协议分析设计知识模块、网络工程管理知识模块、网络性能测试知识模块[4],如图1所示。将各知识模块的知识内容进行明确,并将相关内容分配到课程体系各个科目当中,以达到剔除教学内容的冗余,完成课程体系优化的作用。
1.4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依托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网络工程专业知识模块结构,构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课程路由与交换技术、综合布线与工程管理、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网络安全技术,专业实战提高课程网络工程部署、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管理、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等课程[5]。
2贯通式案例设计
通过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将“枣庄学院校园网规划与设计”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贯通到课程群各个科目当中,计算机网络完成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整体规划、IP地址划分、网络服务器配置任务;路由与交换技术完成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工作;综合布线与工程管理完成线路的铺设与维护工作;校园网的安全、防火墙的配置交给网络安全技术来完成;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应用程序编写任务交给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课程完成;网络性能测试由网络性能测试课程完成;最后网络规划、网络构建在专业实战课程中完成。多门课程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3总结
以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为导向,制定课程体系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知识模块,统一分配教学内容,弱化课程界限,避免教学内容重复;通过贯通式案例整合课程体系,强调网络工程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贯通式案例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分配到网络工程专业的每门课程之中,让学生每门课当中完成既定的分解任务,在通过综合实习实践环节将任务组合,完成本课程在贯通式案例中的设计实施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文龙.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3).
[2]石元泉,彭小宁.地方二本高校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怀化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5(7).
[3]施晓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4]王伍柒,钟元权,袁兆荣.组网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
[5]苗春雨,陈丽娜.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6).
1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建筑工程管理存在众多影响因素,例如自然环境、材料质量、机械设备,但最主要的因素莫过于人的因素。从工程的招标、设计、规划、施工、验收与评估等各项环节都不开人的参与。人在工程建设中起决定性的因素。例如建筑工程管理中最主要的环节之一,施工环节,建筑的质量保证以及工人安全保证,都与这个环节的实施与管理紧密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是由于建筑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等人的因素引起的,包括建筑施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管理理念,都对工程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1.1建筑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培训据2014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超过22%的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约5900万人。由于目前我们建筑业施工人员的主要构成是农民工,其主要特点是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比例较低。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如表3,即使是新生低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水平占66.7%,高中水平占20.5%;另一方面,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约占30%。施工队伍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接受培训比率较小,这为建筑工程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1.2我国高校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合理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专业的人才,而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学术及企业界广泛的共识,这与我们高校关于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不无关系。本文以我国大陆第一批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六所高校(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作为调研对象,它们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同时,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及阅读,选取了美国的6所高校作为参照对比。表4和表5分别是我国这6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各类课程分配比例以及专业课程设置学时比例,表6是美国6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学时比例。从表4可以分析得出,6所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安排平均为46.14%,38.48%,13.25%,这表明6所高校在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数学、政治和外语等的学时较多。从经验及常识都可以判定,公共基础课程比重过大并不是工程管理专业特有的现象,其他专业也面临相同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留意到6所高校就课程分配比例并无太大区别,因此笔者不打算为此讨论,而专业课自身的学时比例才是重点。如表5所示,工程技术类学时占比最高,工程管理及工程经济其次,工程法律最低,其中清华大学的工程技术的占比最高,而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及工程法律的占比均为最低,尽管清华大学提出“致力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使命,但“重技术轻思想”的观念还是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完全地表现出来。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是,我们往往认为对于建筑工程来讲技术比较重要,施工过程及项目管理都依赖于个人经验,而轻视了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一门工程与管理交叉学科所起的作用。美国在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划分时分成3类,分别是建筑科学、建筑施工及经济与方法,尽管中美高校在课程划分方法上不尽相同,但仍不妨碍我们进行较宏观的对比分析。中美高校两种课程分配方案的相同点在于工程技术课程明显多于经济管理课程,而不同的是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更接近实操,例如“建筑施工”课程设置就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整个施工过程的细节。
2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建议
2.1加强建筑工人的技能培训,保障他们的权益尽管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素质刻不容缓,建筑工人的素质不仅影响自身的安全,也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及建筑的质量。建筑施工工人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才能上岗,特别需要对一线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进行培训,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维权意识,只有当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建设中去。首先,培训有利于工人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建筑工程中涉及气候环境、化学材料、机械设备、电力电器等专业知识,如何高效、安全地运用或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保障工作人身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他们自身素质,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职业成长与发展。其次,培训有利于建筑工人团队的融合。前文中提到了建筑工人大多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来自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差异较大,文化观念也不同。必要的培训有利他们增进感情,相互了解。建筑工程需要把各种岗位的人聚集到一起,一个工程的完全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协作,而培训必将有利于协作更高效地开展。最后,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保障建筑工人的权益。一方面,建筑工人自己需要有较强的维权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及管理者必须尊重和保障建筑工人的权益。正当的权益得到保障,团队成员才可以各司其职,建筑人工才能在危险复杂的施工现场保持心态平静、精神集中地工作。
2.2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供给离不开高校的培养。前文分析讨论了我国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现况及问题,同时对比分析了中美高校在专业课设置上的异同。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工程管理人才。首先“,重技术、轻思想”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与完善。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过来,工程管理离不开土木工程技术,同样也离不开管理科学。技术与管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其次,“理论笼统、缺乏实操”的课程内容需要得到改善。高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同时重视实际操作。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因素。
2.3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的一些思考建筑工程管理不仅受到人的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项目中,带动了建筑工程信息技能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缩小差距。建筑工程不单纯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不论是工程前期的立项与招标,或者中期的建筑设计、造价与施工,或者后期的项目的评估与验收,不同阶段都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的辅助。建筑工程管理也离开不信息技术,而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例如,在建筑工程的立项与招标阶段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可以更方便、更精确地管理各类数据,同时也很便捷地在数据层面对不同项目进行横向对比。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必将持续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中,例如RFID技术,可以更有效地监控施工现场,确保现场人员的有序流动,预测可能存在的危险。又如虚拟施工技术,可以在实际施工之前,模拟施工现场,收集各方信息,权衡各种利弊,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随意绿色建筑观念的不断普及,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将持续地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更多创新而高效的方法。
3结语
本文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建筑安全事故的公开数据表明我国建筑工程安全形势的严峻现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和文献阅读研究的方法,分析问题背后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施工工人缺乏培训,二是我国高校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导致高素质工程管理人才的缺乏,最后我们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几个建议。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出利用信息技术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更多创新而高效的方法。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期待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起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作者:孔颖如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优化
现代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加之在项目全寿命周期内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工程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等院校在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目前,实验教学环节通常包括四种形式:①课程实验,如项目管理课程实验等;②课程设计,如项目管理规划大作业等;③现场实习,如工程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④校内仿真实验,如沙盘推演等。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河北省内外42所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情况的调研、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设计实训效果不理想
一是专业工具软件和机房等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导致设计难以使用软件处理数据,指导教师只能缩减课程设计内容,设计规模与实际工程有差距;二是成绩考核主要依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或报告,缺少对学生兴趣和参与性的培养及设计过程的动态监控,这就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先拖后抄”,投入精力不够,减弱了课程设计的实训效果。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调研表明,70%左右的学校校外固定实习基地建设数量偏少,每年组织实习时,都要由指导老师靠个人社会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导致现场实习组织难度大、实习效果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大。校外实习实施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交通、食宿费用上涨很快,实习经费不足;②施工生产现场条件复杂,学生安全难保证;③工程建设周期很长,而教学计划内的实习时间有限,一般学生在现场实习过程中,通常只能接触工程建设的某一阶段,或是项目管理某一方面的工作,不能将各种专业课程知识系统化并有效地应用。
3.专业软件建设资金不足
调研显示,有60%以上的学校存在软件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某些学校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另一方面,某些课程相关软件市场价格较高、升级周期短,费用高,造成软件建设资金相对不足。另外,有些专业软件的利用率不高,也使得软件购买的性价比较低。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一些专业软件,如房屋建筑工程计价软件,绝大多数软件公司很重视从学校入手进行潜在市场的开拓,一般能够给出一个低于商用价格的优惠价,但是这一价格还是高于一般高校的承受能力。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优化对策
1.开展与专业软件公司的全方位合作
高校可尝试与专业课程软件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具体操作要点有:①软件公司以优惠价格或免费提供给学校,学校通过安排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②学校老师结合教学与科研成果,对行业需求热点或某些软件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有效指引软件公司研发或与软件公司合作进行二次开发;③软件公司可通过举办软件应用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如算量大赛、项目管理沙盘对抗大赛等。
2.提高软件采购资金利用率
当前,各种专业软件更新非常快,学校往往在批准初次购买资金后,很难再给予定期的软件升级费用。因此,在引进专业软件时必须和软件公司谈判,尽量争取最长的免费升级时间,以保证软件的及时更新、持续可用。
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应考虑提高软件利用率,如工程量清单计价软件,可列为《建筑工程估价》课程的实验项目,又可作为建筑工程估价大作业和毕业设计的工具软件,还可以作为造价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软件。另外,不同专业、不同二级单位之间可以共享软件,比如工程管理、土木工程专业可以共享工程造价计价软件和实验室。
3.动态控制课程设计全过程
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应强化从指导书编制、设计指导到成绩评定的全过程控制。如石家庄铁道学院建筑工程估价大作业、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采用过程控制方法,虽然增加了指导老师工作量,但体现了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校生普遍觉得把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学通了、会用了。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85%以上的学生反映大作业实习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能够直接指导实践工作。
4.建立协议实习基地
现场实习基地可通过和学校的主要用人单位联系,建立固定实习基地,每年实习前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的有代表性的项目,尽量节约使用经费。如石家庄铁道学院积极加强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等用人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协议实习基地。学生参加施工现场实习前,应事先进行安全教育,进入现场前还应接受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形式来转移安全风险。
5.加快校内仿真实验室建设
建立校内仿真实验室可以将一部分现场实习转变为在校内实验室实现,如可以将瓷砖墙面、玻璃幕墙等外墙装修施工工艺和工程构造制作成实验室展板,既节约实习经费,又丰富实验内容。仿真模拟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短时间内对项目管理全过程或是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过程的体验,克服现场实习的不均衡性。如石家庄铁道学院2008年引入了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课程,教师只作为仿真施工项目管理的引导者和讲评者,由学生组建的团队独立借助沙盘进行施工项目管理模拟推演。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仿真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现场气氛热烈、开放,并且能够把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合同管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等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
6.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学习或社会服务,如辅导学生参加算量软件比赛、参加实际工程的投标文件编制等。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增加其社会实践经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优化应基于资源的高效使用,强化实验教学全过程对工程管理人才基础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反复训练,以推动新形势下应用复合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本文通过走访陕西省建筑行业/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对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得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建筑工程管理;人才需求;改革调研
为了摸清咸阳市乃至陕西省建筑业的基本情况,掌握建筑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明确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清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找出现有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点和不足,为大力加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内涵建设工作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企业及毕业生的调研,分析企业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高职毕业生人才需求情况、人才的岗位分布、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找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路,增强职业标准对职业教育的指导性,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1建筑行业现状
1.1行业现状
近两年,我国建筑业发展受到经济下行和宏观政策调控的压力,比较低迷,但从2015年起,通过政府推进国家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我国“一路一带”项目、“亚投行”成立等契机,为我国建筑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未来中国建筑业不仅要在国内继续扮演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角色,更要借助中国投资海外的契机,打入国际建筑市场。在国家推行新型城镇化和加大保障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下,我国建筑业未来的走势不仅健康平稳,而且一定能继续呈现上升走势。
1.2企业现状
陕西省共有6413户建筑业企业(进入我省住建厅统计系统),从业人员136.16万人,其中农民工占80%;注册建造师7.77万人,占比5.7%;小型项目管理师约为5.4万人,占比仅有4%。以上数据表明陕西省建筑业从业人员中技术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大量从事建筑业的工人及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无学历人员,建筑业从业人员很多没有受过培训,也无职业资格。截至2015年,咸阳市共有711家资质内建筑企业(不含劳务分包企业),从业人员约16.1万人。仅从调研企业及项目管理层人员的不完全统计,学历结构比例分析,研究生学历占6%,本科学历占30%,大专学历占30%,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14%。
2区域发展优势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国家重点开发区之一的西咸新区,随着西咸新区的建设发展及大西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西咸新区目前已将46个总投资额达1186亿元的项目列入今明两年开工计划,分别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片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范例等领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0亿元。建筑业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专业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需求量还将不断上升,以尽快提高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资质水平,适应未来本地区高标准建设的挑战。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会借助西咸新区的发展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建筑企业调研情况分析
3.1调研表分析
我们向83家建筑企业和项目部的102名员工下发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调研表”,用以调查建筑企业人员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培养目标、毕业生能力、课程体系、证书要求四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
3.1.1培养目标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102名企业员工(含毕业生)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认可。即“: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工程招投标及合同、施工组织设计及进度、工程质量及安全、造价控制及成本、建设工程资料及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及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1.2证书要求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有的建筑十二大员中,建筑企业在选择毕业生时,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更倾向于让他们从事“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及“资料管理”的工作。这一结果应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发挥借鉴作用。
3.1.3毕业生能力分析
从调研结果来看,建筑类企业更看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能熟练掌握“施工组织和进度管理能力”、“施工质量、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及“施工质量、安全标准、规范的查阅和检验能力”、“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及“社交礼仪和社交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与CAD制图能力”、“施工资料的编制和管理能力”等。除此以外,企业还在“外语能力”“、工程监理的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常用材料应用与检测能力”、“建筑招投标和合同的编制及管理能力”等方面要求一般了解。
3.1.4课程体系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现开设16门专业课程中,企业认为“很重要”和“重要”的课程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工程制图与识图”及“建筑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建筑施工技术”及“施工组织与进度管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及“工程测量技术”及“顶岗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及“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这9门课程和1个教学环节应作为该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和重要的教学管理过程。
3.2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预期
随着人才竞争的不断加强,专业岗位竞争能力增强,行业/企业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应尽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转换能力,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服务意识等等,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各方面全面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和新形式的挑战。
3.3行业/企业对就业人员能力的要求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第一,要有建筑识图的能力,能了解建筑物的构造;第二,应具备各建筑材料的识别和检测能力,同时能利用一些材料检测设备检测材料的性能来把握工程质量、控制施工进度;第三,应具备建筑测量能力;第四,应具备建筑施工组织的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能合理把握工期、正确调动人力物力,使得建筑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利润最大化;第五,应具备基本的力学与结构知识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的检查与控制能力等。
4对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改革的建设思路
4.1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修订现有的人才培养定位,以质量员、安全员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岗位,以资料员、施工员为拓展岗位,参照《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研究制定本专业的核心岗位能力需求及相应的学习领域。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的不完全统计,建议该专业每年招收100人。
4.2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基本合理,只从课程重要程度来看,建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将《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技术》、《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组织设计与进度管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这十门课作为专业核心课。降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重要度,但应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4.3专业教学模式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中贯穿“三个基于”的教学模式,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基于岗位职业标准”和“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各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的实施过程指导教学,选用各工作过程对应的工作岗位,由浅入深的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使专业课均围绕同样的“项目”背景,推进各课程的教学进程。为学生将所学各专业知识能够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运用,为接下来的企业顶岗提供能力保障。
4.4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配置方面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实施双带头人制度;通过培训研修、企业锻炼、经验交流、技术研发等多种途径,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打造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校内实训场地、设备、环境及校外实习条件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努力新增更多的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推行合作教师制度,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使之能够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加强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在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工学结合优质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
作者:陈妮 雷海涛 许方伟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工程管理;递进式;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王士金(1975-),男,山东临沭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郭树荣(1963-),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淄博 25504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15-02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木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基本理论及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接受工程技术方面的实践训练,具备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的基本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2]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结构工程综合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设计等一系列主干课程都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得到进一步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是,由于目前这些课程设计都各自独立,忽视了这些实践教学环节间的有机联系,[3]导致学生的整体意识不强,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按照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迫切性。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环节前后联系不紧密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目前课程设计多是针对某一门课程设置,独立性较强,忽视了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认知,从而导致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具体到实践教学,若不重视前后知识的有机联系,在后面的课程设计中就比较困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很难到达要求的教学效果。
2.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有房屋建筑学、结构工程、建筑施工、各方向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组成。而各门课程的指导老师在制订指导书时对后续的课程设计考虑不够,这就要求各专业、方向的指导老师要加强专业方向间的沟通交流,这也是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高的一个原因。而在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不够,个别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进度及质量。
3.学生组织及成绩评定不完善
学生的课程设计分组比较随意,没有充分考虑各组内学生交流提高的因素。课程设计完成后成绩的评定不够客观,不能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二、递进式实践教学基本思路
1.工程管理专业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内涵
“递进式”课程设计是指在紧密围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素质与能力培养为中心,确立每门课程设计应实现的目标,达到前面的课程设计为后面的课程设计服务。具体而言就是前面课程设计的成果作为后面课程设计的依据和背景知识。
2.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应具备的综合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递进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围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为中心,以递进式课程设计为线索,将前面课程设计的成果作为后续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在后续课程设计在前面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该课程所需的资料,成为该课程设计的原始资料。这样,各门课程设计既分工明确,又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围绕着递进式课程设计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见图1)。
三、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实施与效果
1.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实施
(1)选择合适的课程设计背景资料。递进式课程设计所选择的工程项目应为常见的、非公益性项目,如办公楼、商品住宅、学生公寓等作为设计题目,再据此增加各门课程设计所需的其他相关资料作为原始资料。
(2)指导老师间的协调合作。作为各课程的指导老师通常仅熟练掌握自己所授课程的专业技能,而递进式课程设计涉及到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及招投标等各方向的课程设计,各方向指导老师间沟通协调很关键。因此,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指导小组,由资深教授任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充分协调好各方向、各专业,选择合适的设计题目,确定各门课程的设计内容及深度,避免设计内容过于简单或重叠,使各门课程设计间能够紧密衔接。
(3)递进式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布置设计任务和介绍设计内容是递进式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设计之前给学生讲清楚递进式课程设计的目标、设计思路和成绩评定方法,使学生做到设计目标明确。根据学生的理论成绩合理的划分设计小组,结合学生的兴趣及设计深度要求选择一类具体的工程项目作为设计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每组安排相应的指导老师团队,适度的引导和协调,在设计过程中进行跟踪指导。
(4)成绩评定。“递进式”课程设计的成绩由过程控制、成果答辩、完善提高三个部分组成。首先,对每一课程设计充分重视设计过程的考核,如对设计方案的评价;设计小组的团队协作精神、认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是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课程设计完成后对设计成果进行答辩式评定,具体由两位以上的指导老师组成答辩组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答辩式综合评价,重点评价整个设计成果的完整性和与实际工程的符合程度。最后,对成果答辩提出的问题补充完善的完成情况也计入成绩里面,这些修改完善的资料及课程设计的成果一起作为后续课程设计的原始资料。通过以上全面、综合考核,能够客观真实的评价出每位学生的设计成绩,又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对学生以后的课程设计做好准备。
2.递进式课程设计的实施效果
经过对三届学生实施递进式课程设计后的综合评价,能够达到以下效果:
(1)学生能够较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由于下一阶段的课程设计是在上一阶段设计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这就使得学生对知识背景比较熟悉,对后续实践环节上手快,知识掌握较系统,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学习效率较高,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工程项目的整体性认知,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设计内容综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递进式课程设计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综合了房屋建筑学与建筑结构以及各方向的课程设计,内容综合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很好地完成课程设计,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重视后评价。由于后续阶段的课程设计是在前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这就要求每门课的课程设计评定完成后必须进行补充完善,这样才能作为下阶段课程设计的背景资料,否则后面的课程设计很难完成。这样就避免过去为了完成课程设计而上缴设计成果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提高专业知识。
(4)教学相长。递进式课程设计内容覆盖面广,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导老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知识。而工程管理专业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很多老师比较年轻,对自己所授的课程比较熟悉,其他方向的知识不丰富,要达到递进式课程设计必须不断充实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四、递进式课程设计的不足
递进式课程设计前后联系紧密,并且后续设计是在前面设计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前面课程设计的质量就影响后面的设计质量。特别是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不仅涉及到建筑构造和建筑做法,也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标准和建筑规范等知识。而在校学生对这些知识很难考虑周全、理解透彻,这部分做得不好或不全必定会影响后面计价的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指导老师在设计前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指导和讲解。
五、结语
递进式课程设计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过实践环节在逐渐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整体的知识体系。但该方式要求高,必须从学生、指导老师等多方面进行完善,才能使递进式课程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幸,杨文安,李明顺,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系列改革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3,(1):56-57.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内涵工程应用人才培养
结构力学课程是工科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既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又是工程应用的必要知识。为配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加大力学课程改革的力度势在必行。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特点,我校力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方针为坚持深化力学课程改革,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训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创建于1952年,是一所以水产和海洋学科为特色,以水产养殖、海洋工程、水产品加工三大体系为支撑,涵盖农、工、理、管、文、法、经等学科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我校的力学课组面向全校十余个工科专业开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等多门力学课程,年授课班级近70个班级。
一、提高认识,调整改革思路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认为,充分认识力学类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前提;加强力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力学作为传统学科,改革应与时俱进,将传统理论内容逐步推向工程化、应用化,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结构力学教学应服务于人才培养,着重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同时,应强调其工程应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二、精炼内容,建立课程平台
为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对结构力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比较科学、具有特色的力学类课程平台,加强重点,突出特色。课程平台分为两种,分别适用于多学时及少学时专业。
多学时专业:
机械、热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共152学时),主要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和变形分析;土木、港工、道桥专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共224学时),除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和变形分析,还进行结构分析方面的训练。
少学时专业:
给排水、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力学(104学时)),简要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变形计算和结构分析;轮机、工业工程、环境工程、制冷、建筑环境、海洋技术专业:工程力学(64学时),简要讲授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变形计算。
根据统计,国内大学工科专业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比重一般较低,尤其是学时压缩以后,情况更为明显。如多学时专业力学课学时所占比例为6%---9%,少学时专业力学课学时所占比例为3%---5%。如何在较少学时的情况下,加强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是目前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提升内涵,建设优质课程
力学课教师经常走访用人单位、与专业教师研讨、深入专业教学课堂、参加专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吸纳各方面建议,明确改革思路,按照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要求,调整方案,凝练内容,提升内涵。
四、加强渗透,服从专业要求
1.加强力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加强结构力学的实际背景。
在教学中提倡案例式教学方式,将专业课程内容前置,增加力学课程的工程背景与实践应用介绍,提升了教学深度。同时,形成力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动,帮助学生提高对基本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掌握,学以致用,激发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结构力学课程讲述弯矩图时,以某百货大楼现浇钢筋混凝土雨篷为例,拆模时突然发生从雨篷根部折断的质量事故。结合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应配置在弯矩受拉一侧,分析事故的原因为受力筋放错了位置所致,将结构力学知识点与后续专业课的相互渗透。
在结构力学拱的计算中,以著名的赵州桥为例,分析拱的结构与受力特点,并将赵州桥(建于610年,石材)与新安济桥(建于1984年,混凝土)相比较,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仍在使用,而才建成几十年的新安济桥却因质量问题被限行。通过对拱力学性能的分析,指出石材与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不同及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
2.提倡案例式教学方式,从灾难性工程事故分析挖掘基本教学内容的深度,将专业课程内容前置,增加力学课程的工程背景与实践应用介绍,提升了教学深度。如楼房倒塌事件,进行基础强度分析,引起同学很大兴趣。
3.加强力学教学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提高结构力学的应用性。
结构力学课程知识点与后续课关系
4.加强实验平台建设,提高技能训练
其中,材料力学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论力学开设了一般演示性实验和工程应用二个实验平台。
五、以点带面,形成连带效应
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工作后的发展空间。
1.以结构力学课为龙头与突破口,带动其他课程及环节的改革,形成整体效应。
在土力学课程授课中,安排现场教学,实地观察、了解各类地基与基础的类型、性质、适用条件等,实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为后续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开设抗剪强度实验Ⅱ(固结实验Ⅱ),巩固概念与理论,加深认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积累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
在建筑材料课程中, 采用实际工程背景题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同学进行新技术、新材料的尝试,如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研究。鼓励同学注意观察实际工程,提出问题,查阅资料,结合理论学习,撰写科技论文。通过参观房展会、建材展、建筑材料展室等实践活动,在理论学习中寻求答案,在实践中验证和补充理论内容。
在水力学与流体力学课程中,模拟实际工程中的给水系统,设立综合性实验,为专业课(给水工程、泵与泵站)及工程设计中涉及到的有关水箱、水泵、水塔的选型与计算打下基础。
2.利用学生科技创意实习基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
利用学生科技创意实习基地,与各类协会配合,开展各类竞赛,以力学竞赛为例,比赛至今举行了三届,已经成为我院的精品赛事。以此项赛事为龙头,各专业教研室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了港工沉箱模型比赛、桥梁模型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结构工程协会承办);工程管理专项竞赛、工程项目招投标实战模拟大赛(工程管理协会承办),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给排水工程协会承办)。
关键词:工程管理;本科教育;教育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24-02
从工程管理专业进入国内以来,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从该专业所涉猎的某一个领域入手办学,其课程设置在各高校办学中也并未体现出有效的融合,现有理论和实践教学多为其他领域课程的简单合并,本没有进行有结构系统的优化。课程结构与当今经济走势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需求并无相辅相成。同时,课程繁多而杂乱,教学内容重复性出现在部分课程中,教学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因此,本文在对发达国家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特色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中国的现状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改进建议与实施方案。并在遵照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及现状与之相结合,得出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教育决策相关部门的参考。
一、中英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一)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在美国,建筑教育协会通过美国高等教育评价委员会的邀请,对美国本地的各大学工程管理相关专业四年制本科以及两年制专科进行相关专业考核,所有认证通过的大学都制定了详细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主修工程管理的本科学生需要约130学分,课程设置上基本分成五个方向,分别是:基础教育、基础科学、施工科学、施工专业学科和商学与管理等。剔除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培养的实践能力之外,美国大学采用以下相应的具体规划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美国高校采用实践为导向并结合专门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麻省理工大学,它的“三个计划”培养十分有名,第一就是本科研究导向计划,也就是本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研究性实验;第二是以本科实践为导向的计划,即学校与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学生参与某项工程的设计或实践;第三是技术创业计划,指的是较少比例的优秀学生进行实施创业计划。
(二)英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英国作为最早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发达国家之一,国内各个高校工程管理类相关专业所用的名称也不是非常相同,学生在本科的学习时间为三年或四年全日制本科。英国规定建造师协会和测量师协会周期性对各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进行认证和评估,这极大地促进了该专业的快速发展。英国的里丁大学、索尔福德大学、拉夫堡大学等都是英国工程管理类排名前几名的高等学府。在英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熟悉掌握现代建筑业相关的管理、商业、技术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满足相关工程管理行业协会对专业人才的资质的标准要求,学校实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培养为学生发展成项目经理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多数是建筑企业的调研咨询公司、工料计量部门、公共服务等部门。
(三)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开办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三百三十一所,经济管理学院或建筑土木工程学院主要承接本专业教学任务,西安交大将其设置在管理学院下,清华大学将其设置在土木水利学院;少数的高等院校将工程管理专业独自形成院系,如重庆大学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特色设立的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等。在国内331开设工程管理的院校中,多为综合型大学、工科为主或财经类院校。而像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这些综合型或工科型大学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一般以较强的建筑行业背景为依托。剔除建筑行业,包括长沙理工大学等依托于公路行业,包括北京交通大学等依托于铁路行业,以及中国石油大学依托于石油行业等。
二、中英美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
(一)中英美该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对比较研究
就培养目标的设定而言,我国内地各个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大多数是以工程管理专业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基础依据来制定的。与此同时,依据高校的自身学科优势进行微调,针对中、美、英三国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对比。综合比较三国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可以看出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1)发达国家的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2)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方面,为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关理论的传授,一般更加重视理论与职业教育的国度对接;(3)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十分明显,更具多角化的特点。
(二)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对比研究
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对技术能力水平、管理、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所占比重做了比较研究,将中、英、美三国的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进行对比,其中主要包括了技术能力水平、管理、经济以及法律法规等课程的所占比重,发现在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中,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对工程技术类的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一般均比都在一半以上。而在中国的高校中工程技术类课程和经管类的课程占比要看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情况,分析其是偏重于土木工程的学院还是管理学院,前者一般工程技术类的课程占据很大的比例,而后者的经管类课程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比较研究
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对建筑工程相关技术和经管理论都有所造诣的复合型适应社会的交叉型人才。因此根据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特点,该专业课外实践的学时应当适当调整,使其在培养教育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从而将实践教学的思想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我国高等院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推荐高校使用的工程管理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我国高校的各种实践类教学进行了相关规定:各高校该专业实践课程学时需要占学生总学时的10%~20%,而这一数值在发达国家一般在35%左右,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实践教学的课时相对较少。
三、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启示
体现实践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突出本科生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竞争潜力,增加企业对其的依赖性,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存在意义。为了使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意义明确凸显,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三方面入手进行革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技能优势明显。工程管理专业不应该是简单的理论学科,应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型学科,因此其培养出来的专业型人才应在理论的基础上有着良好的实践经验。单一的素质技能并不能满足日益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市场,与本专业相关的经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相应的管理素养都是应当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重视培养和完善的。
2.综合素质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学生专业辅导,让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有清楚的了解;第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课外实习机会,比如可以在专业实习前,给学生布置实习期内任务并进行相关动员,在实习结课时,举办一些分享活动供学生之间分享交流这一段时间的经验、心得体会;第三,学校应重视自身的人文建设,这些会对学生的性格,处世态度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校企协同,“人才订单式”培养。高校与企业合力培养,企业可以将自己拥有的相应案例提供给高校,高校为企业提供对接的、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素养人才。学校引导学生就业,解决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应届毕业生刚开始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
1.以关键技能为主体的课程群。在教学体系方面,专业技术类课程占比大,范围广泛和专业交叉多,为学生开阔眼界及增强专业技能提供了帮助。不同岗位方向的课程培养教学目标并不相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结合岗位需求与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理论予以讲解。
2.针对实践教学环节有策略的强化。管理类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应是教学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力求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吻合。此外,国家级或地区级别的有关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竞赛、创业创新活动也应作为实践教学模块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目标结合资质认证
1.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用性。打造专业性协会,针对目前学校设置的工程管理教学课程设置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进行认定,要求其培养的学生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欧洲的一些国家,例如英国的皇家测量学会以及特许建造学会等的认定和评价就是对专业资格的一个强有力认证。学校和相应的协会机构共同对工程管理类的学生从最初的工程人员不断培养成行业领域内的高级人才,不断督促专业人员的终身学习。
2.工程管理教育应与国际的认证标准要求相对接。工程管理教育应与国际的认证标准要求相对接,使中国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全球化的今天能够立足,就要按照国际的统一标准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实行统一的国际工程管理认证,是我国工程管理教育和发达国家对接的有效措施,能不断推动工程管理类人才的全球化,还可以扩大我国工程管理类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8(3):89-94.
教学计划是学校教学和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的合理与否关系到高校是否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将解释结构模型引入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专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课程计划图,讨论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制定高校教学计划的优势。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4202
0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高等教育作为衡量国家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从而促进社会变革与进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不断成熟,各大高校专业设置已日趋合理化。然而,高校要想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市场的需要,必须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人才需求状况,进而对相关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不断调整。
教学计划实际上是学校的“宪法”。常用的教学计划都是以课程计划表的形式出现的,不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且课程的先后顺序也无法体现。笔者将解释结构模型引入到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能直观的展示课程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也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
1 理论基础
1.1 解释结构模型的原理
解释结构模型(ISM)是美国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这一模型的原理是利用系统要素之间的零乱关系,建立邻接矩阵,并通过矩阵运算,进行区域分解,建立结构模型,从而揭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ISM模型在分析教学资源内容结构和进行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研究、教学过程模式的探索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的一种专门研究方法。
1.2 解释结构模型的基本步骤
解释结构模型的具体操作是用图形和矩阵描述出各种已知的关系,通过矩阵做进一步运算,并推导出结论来解释系统结构的关系。具体运作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建立系统要素关系表;
(2)根据系统要素关系表,作出相应的有向图形,并建立邻接矩阵;
(3)通过矩阵运算求出该系统的可达矩阵R;
(4)对可达矩阵R进行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
(5)建立系统结构模型。
2 应用实例
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考虑到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学科特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阐述解释结构模型在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中的应用。
2.1 确定专业所有课程
首先归类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有哪些,并一一进行编号,如Si(i=1,2,…,32)。
2.4 各个要素的级别建立
从可达矩阵作出层级有向图。定义两个集合R(Si)、A(Si)。R(Si)为可达集合,指的是从Si出发可能到达的全部要素集合。A(Si)为先行集合,指的是所有可能达到Si的要素集合。求出R(Si)∩A(Si)的集合。R(Si)∩A(Si)是要素Si能达到,而且又是能够达到Si全部要素的集合。如果R(Si)∩A(Si)= R(Si),则R(Si)这个集合中的要素是全部要素中的最高层级。
运用这种方法来决定有向图中的最高层级,并将其从可达矩阵中排除。然后再将剩下的要素按照同样的方法求出其中的最高层级,以此类推,直到找出系统中各要素所在的不同层级,确立级别划分矩阵L。
2.5 建立层次结构图
表4的层级结构表已经显示出了各个要素的层级关系。在此,只需要将一级要素放在最底层,也就是2所代表的高等数学是最基础的学科,2上面放二级要素,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要素都放在相应的层级上。进而用有向图的形式来表示整个系统要素的层次关系。就完成了用ISM方法建立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的结构模型。
最后,按照层次结构图中对应的编号用课程名称代替,即可以得到专业课程的解释结构模型。然后再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特点和周学时等限制条件,适当调整课程的具体安排时间。这样就完成了用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制订教学计划的全过程。
3 结束语
用解释结构模型制定的教学计划清楚的展示了课程设置的整体层次情况,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到课程之间的前后关系,让学生和教师明白每门课程在整体教学安排中的作用和角色,还能够清楚地看到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否符合要求,快速而有效的纠错,避免手工输入数据有可能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