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思维导图

会计核算思维导图

时间:2023-09-12 17:11: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思维导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思维导图

第1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职;企业财务会计;应收账款

《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也是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学生从整体上对企业会计要素的核算有了系统的认识,并具备进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笔者针对《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尝试以思维导图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满堂灌”,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职学校《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中职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开展,教师在讲解基础会计中涉及的主要经济业务核算时进行了补充和深入,导致《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有部分的学习重复性,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处理,主次分明,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理论知识相对前面的基础课程而言难度有所提升,如果只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整个学习过程会比较枯燥。学完之后,不少学生觉得满脑子没完没了的会计分录,却处理不了企业的各项业务,而且学生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满堂灌”,不易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收效甚微。

3.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往往存在着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的现象。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欠缺,对于文字性多的内容缺乏耐心,不敢甚至不愿思考难题,更不擅长归纳和总结。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所创的一种放射性的思维工具,从中心发散出来,利用图形和网状的结构,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压缩和优化,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能力。中心可以是文字、数字、符号等,用关键词把各级隶属关系的关联性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和层次感,加速了学习者的资料累积量,增进了记忆力和创造力。

(二)教材分析

绝大多数《企业财务会计》教材基本包括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财务报表等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对其所包含的会计科目以小模块的形式展开。每个小模块针对该会计科目的概念与内容、经济业务的核算进行阐述。新授课程的思维导图建议可以从会计科目为单位的小模块出发,这样涉及的知识内容不会太多、太繁杂,学生较易理清思路,完成任务的可能性较大,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展也会较为顺利。

(三)具体案例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企业财务会计》第三章第一节“应收账款”为例。

1.第一环节:课前。教师在备课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开展,理清思路的同时还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也能更好地控制讲课的节奏和时间。教师关于“应收账款”绘制备课的思维导图,可画图1,此图展示了教师在讲授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应收账款”,每人完成一张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帮学生绘制出一级分支,即“概念”、“核算”、“现金折扣”和“坏账”,而二级、三级分支则由学生自行完成。每个学生可视自身情况来决定分支所包含的内容和详略程度,尽量做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且风格独特。从学生上交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看出其预习的思维过程,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游刃有余、了然于胸。而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对本章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2.第二环节:课堂。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备课时设计的思维导图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展开教学,带领学生进行“应收账款”的系统学习。首先,教师确定主题并画出主干即一级分支,让学生明确本章节学习的重点。其次,向二级分支进行延伸,对每个关键词进行扩充。因为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和绘制,自己已经有了初步的框架,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同学展开互动,根据关键词联想相关会计知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思考三级分支,由于涉及到不同情境下经济业务的不同处理是本章节的重点且有一定难度,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课前各自画思维导图,每个学生程度不同、思路不同,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课堂上通过组内交流、讨论,原本独立思考时的难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画出的思维导图既具有个人风格,又聚有众人智慧,能把所有与应收账款相关的业务流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和成果,适时地引导,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全局。然后,可以让学生展示思维导图的最终成果图,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介绍构图思路,自评亮点,再进行组间互评。教师通过思维导图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程度,点评每组思维导图的特色,指导具有共性的问题,整合有效的思维导图设计,适当地修改授课前所画的备课思维导图,再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和难点。完成本章节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生成一张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的应收账款专题图。最后,针对应收账款专题图中涉及的经济业务,讲解例题并布置一系列专题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了思维导图中的知识体系,不仅理顺了业务流程的逻辑关系,也掌握了经济业务的处理。

3.第三环节:课后。为了检测学生对应收账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要求再画一幅思维导图,可如图2。和之前不同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以T型账户的形式划出整个业务流程,要求独立完成。这一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也是对本章节重难点的强化学习,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哪些知识点学生需要进一步巩固。

三、思维导图在企业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了有趣的“画画”,挖掘了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思维导图利用简单明了的文字、线条和图像使原本生硬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变得生动起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记忆起来简单很多,学习也更加有效。

2.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导图中心主题明确,通过关键词不断向下一级分支延伸,很好体现了整个章节的知识体系、重难点和业务流程。原本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得到提升,专题思维导图的形成也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

3.提升了学生的运用能力。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形成不同的思维导图,在概括知识点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把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并与实际问题联系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升。

4.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设计思维导图可以给课堂留有更充裕的时间,同时督促学生认真预习以便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教师不再照本宣科,而是适时地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分析并整合学生设计的思维导图,有针对性地讲解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作者:周丽芳 单位:嘉兴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戴斌.思维导图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5,(11).

[2]林倩.基础会计核算流程图的中职会计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2014,(8).

[3]庄芳.基于思维导图的案例教学在中职《Photoshop》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2).

第2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和改革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实施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计划,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侧重职业性,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高职教育规律,突出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积极转变教育思路,引进先进的教育观念,突破学科界限,组织项目课程内容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高职会计教育不同于会计专业的本科教育,一般的会计学本科教育较注重学生会计理论的培养,而高职会计教育更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过程和结果来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层次分别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上也应有所区别。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企事业会计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这样的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重要的是要会用账。所以,其发展前途应是财务管理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等。高职高专会计教学不是对本科会计教学的简单化,而是更加强调对高职高专学生实践能力、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只有在实务操作上更胜一筹,才能既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可在与本科生的求职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仍旧采取“小本科”的形式从事会计理论教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普遍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各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何统一配置教学资源缺乏系统性的研究,重复实践与遗漏现象严重,培养目标不清晰,对实践教学效果无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从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来看,虽然每个高职院校都会强调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涉及各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操作比较困难,加之对会计的实践教学缺乏统一可行的评价指标,这都导致了培养目标不清晰的结果。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独立从事会计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就要将各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设计,并付诸于实践。

(二)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与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并无多大区别,主要分为四大块: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这就意味着专科学生需要在三年或不足三年的时间里学完和普通高校本科生四年内完成的几乎类似的课程。由于这种原因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压缩了各门课程的课时量。然而,会计专业又属于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过多的压缩课时量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局面,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起码的理论都难以跟学生交代清楚,或者说仅仅教授给学生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安排时间对这些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巩固,更谈不上系统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难以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开始,并且其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实施时一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这说明改革的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具体落实的效果还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状况,在探索的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被认为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实施课程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是灵魂,项目课程开发是前提,教学条件改善是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科学机制建立是保证。只有各方面发挥协调,才能真正地实现课程改革,取得

实际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基本思路

(一)结合会计专业特点理解项目化的含义。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使会计教学适应企业需求,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会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是指突破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会计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向导,来确定学习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建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学中做,做中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满足未来的就业需求。会计一体化的内涵很广,它包括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的一体化、学生与职员一体化、岗位能力与专业知识的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一体化、技能证与毕业证的一体化等等。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序化学习内容,把会计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多项基本任务。每一项任务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岗位分析、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巩固练习、单项实训、案例分析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

综上所述,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未来毕业的去向,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每门课程应该设置的工作情境,从而确立学习目标及内容等就显得十分的关键。

(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措施

1、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培养方向。为了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适应性,必须对相关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打破学科体系束缚,根据会计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来确定培养方向。高职会计教育面对的岗位主要包括: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出纳、统计、收银、仓管、审计助理等岗位,中小型企业的一般会计核算岗位等。因此,高职会计教育应是面向中小型工商企业及基层金融机构,培养具有从事收银、出纳、统计、仓管、会计核算、财务分析、报表编制和软件应用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具备会计职业操守、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2、如何进行项目导入,任务驱动。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一方面缺少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模拟的案例分析和操作,不利于学生对企业背景下的会计核算过程和业务处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没有包含会计工作组织、会计计算方法和会计报表编制于一体的会计整体应用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将会计理论知识体系应用于企业具体实践。结合上面的分析,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适应未来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已显得不合适了。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形成为出发点, 将复杂和繁琐的学科体系与应掌握的技能模块化,一个模块作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围绕该技能与未来可能涉及的就业岗位来具体确定。再将模块任务化,把一个项目分成若干项任务,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完成工作任务,就相当于在企业实践,教师现场进行指导。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使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使其产生自我提高的驱动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目的,满足未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也是成功地进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核心。

第一,根据能力目标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传统的会计教学是没有任务驱动的,而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首先就是如何把过去单纯的课本理论结合未来工作需要重新整合,从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只有通过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才能确定职业能力目标。例如,高职会计以培养会计员为主要目标,会计员岗位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录、核算,它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建账、会计凭证处理、成本核算、纳税申报、期末业务处理、编制报表和财务软件使用等。通过分析工作的性质,会计员需具备的能力包括:根据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如支票填写、增值税发票的填写、普通发票的填写等,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试算平衡表,根据总账及明细账资料编制会计报表、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这些能力要求可以设置会计基础、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商品流通会计等模块,确定模块后根据工作流程从易到难将模块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在进行每一块的理论教授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实现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第二,设置不同就业岗位的训练模块。为了让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必须培养会计流程操作能力、出纳实务操作能力、成本会计能力、电算会计能力、会计相关岗位能力、综合理财能力、核心职业能力等专业能力。在高职会计学生进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应围绕会计、仓管、出纳、成本核算等岗位设置模块进行一体化训练,可以设置的训练模块有:

(1)出纳员训练。重点培训点钞、真假币识别、数字及文字的规范书写方法,正确填写支票发票和收据、银行对账、日记账登记以及货币资金清查等。

(2)会计员训练。通过对模拟会计业务的实践性操作,重点培训正确填写、审核原始凭证,正确编制记账凭证的能力,选择相应的账页格式,登记总账、明细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能力,综合掌握会计流程、会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使学生达到一名会计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成本核算训练。要让学生掌握利用相关资料,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企业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制定成本计划和编制成本报表,初步具备进行成本分析的能力。

(4)电算化会计训练。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账务系统的应用、报表系统的应用,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培养,使毕业生熟练掌握会计数字化处理的能力,为会计工作信息数字化做好准备,并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得会计电算化证。

另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更高层次的综合技能模块:如税务会计模块、审计基础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等。相对来说这些模块的要求较高,要根据学校、学生素质及就业实际状况进行合理设置。

三、关于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需要注意的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发现产生需求的企业一致认为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和报账,还要能操作、懂管理。会计工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还要具备社会实践、社会交际、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所以,在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专业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一是沟通和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情商,使他们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矛盾、控制情绪的能力等;二是抗挫折的能力;三是提高其现代办公能力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英语应用及一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四是尽量扩大知识面,以适应扩大就业面的需要。

(二)项目化课程改革后在教授过程中仍然要精讲理论。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以任务为驱动,主要目的是尽量按照企业实际来设计问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以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性、体验性学习为主体,教师主导拓展训练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忽视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在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仍然要精讲,在每项任务给出之前,项目方案中的“工作要点”即提供了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重“点”不重“面”。教师在导兴趣、导方法、导思维上下功夫,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需要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在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之后,传统的考试制度已经不适应新的授课方式的要求,可以考虑采取传统理论考试与实操技能考核相结合,重实训、重平时,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的考试制度。立足于会计具体业务,突出对学生会计基本技能的考核,例如实践考核成绩可占总评成绩的60%~70%;考试形式上,可以按照模拟岗位进行考核、评价,用会计仿真账务处理替论考试,注重学生对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考试时段上,更注重平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劲松.项目教学在《基础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2007.13.

第3篇

(1.陕西银行学校 陕西 西安 710065;2.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同时,拓展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和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人才的需要,组织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动的效果。

关键词 :职业教育;素质要求;会计教学;实用技能;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56-03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经济活动体系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依赖劳动技能的不断提高而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由此形成的劳动成果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变化,而这种变化过程形成的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经营成果,没有详细的计量与记录是不能被生产管理所容忍和接受的。反映和监督经营过程,提供为管理生产必需的资源耗费与利润赚取的相关数据信息,就成为企业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必然选择。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任何组织的会计核算、财务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以及财务咨询,均离不开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

我国高等院校甚至中等职业院校凡具备条件的,均设置了会计或类似的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供过于求,重视高学历、高文凭的现状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会计类学生难以谋得较好的、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从事财务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以及财务咨询等工作的难度之大超乎预期,在中小企业或乡镇企业从事与会计相关的工作也因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不容乐观。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于超市、酒店、商店或连锁店,担任收银员、采购员和仓储保管员,虽然拉升了学校就业率,但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及学生学习会计类专业的初衷相悖。

2013年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大学毕业生高达699万,同比增加19万人,而企业所提供的职位在比上年下降15%左右的同时,薪酬也有所下降。此外,就业难还缘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学生的社会经验。笔者曾经观摩过大量的招聘会,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已将工作经验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此严峻的形势不仅给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契机:职业教育的特点无不体现着就业所要求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材施教培养出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就业素质。

职业教育对会计专业教师的素质及能力要求 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不像普通高校那样划分为“理论教学型”和“实验/实训型”,对会计专业的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双师型”。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要求一定要走出固定思维的框架:认为有了“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了。有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的人不一定有实际工作经验,因为会计师资格证书是考出来的,考试考的不是实际操作而是理论,有了会计师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有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能力。所以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教学中除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外,关键是要有当师傅的本领,要能教会学生应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好会计工作。单一的技术手段是难以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的,只会手工记账或传统的珠算,不具备会计电算化水平,或只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录入、保管和呈报等技能而不熟悉会计核算过程,不能熟练驾驭人际之间的沟通能力,是很难适应会计实际工作的。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不同的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掌握不同经营环境下会计处理程序、特点及会计核算手段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进行有效的职业分析,从而确定科学的课程纵向、横向结构,制定符合客观环境的教学大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学生带入社会中去从事实际的会计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会计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学生。

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特有的认知和情感特点 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均在16~19岁这一年龄段,经过激烈的中考或高考竞争后,在升学方面属于搭便车者,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竞争中落伍的沮丧、升学处于劣势的无奈选择、对学习的厌倦,以及对有些学生而言能够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已属不易的心态等,使得这些学生不易管理。再加上从单纯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过渡到以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认知和情感领域的跨度之大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难以驾驭。要想培养合格的学生,除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外,还必须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模仿能力、职业记忆、思维模式的职业化、想象力的具体性等,这与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有很大的区别。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上,如职业模仿的强化,触觉、嗅觉和味觉周而复始的职业记忆,思维方式的职业化养成和更具实际性的想象力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情感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在动机欠缺、控制情感能力差、发展目标不明确及意志品质较差等方面。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要从学生特有的认知和情感特点入手,明确会计专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特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实际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对会计账务处理的每一道程序深刻领会并熟练掌握。要带领学生深入到会计实际工作当中去实习、顶岗培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环境,熟练掌握手工记账,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录入、审核、保管和呈报等会计业务,不断强化点钞、珠算和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训练,多参加类似的技能大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职业选择上的自信心。

专业能力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就专业性而言,由于国有企业大型化、规模化的特点,门槛较高,难以跨越,除个别具备条件的之外,绝大部分会在民办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的制造业、商品批发零售以及服务性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学生具备从业资格。如果选择地域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只能在超市、酒店、商店或连锁店担任收银员、采购员和仓储保管员。工作环境主要以手工记账为主,在具备会计电算化条件的单位可从事数据录入、保管和呈报工作。从上述职位要求来看,岗位的不同也就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与用人单位多年的沟通和信息反馈表明,职业院校应根据这些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学环节中予以实施。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决定了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大纲,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同时,拓展其他综合能力,应将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作为会计专业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规范会计专业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高中阶段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大学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其教育目的。因此,其教学环境是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和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而组织创建的,包括教育导向、凝聚激励、传播整合、操作实训、沟通实践及愉悦身心等功能。面对枯燥无味的会计教学内容,要使抽象而复杂的教学内容及过程为学生所接受,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制作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操作现场场景VCR,制作生动有趣的动漫、图像,配置悦耳的音乐或语言等,清晰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以活跃的教学气氛取代刻板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通过带领学生到会计工作第一线见习,将会计专业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呈报等方面的理论与学生经历过的社会经验联系起来,规避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降低其所学内容的生疏程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和实用性,能够清晰地理解职业生涯的价值。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其特有的教学环境必须具备教学媒体、实验实训室和与之对应的实验/实训基地——企业。但不能盲目地追求实验/实训基地的大小或多少,而应根据不同职业的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如在选择手工记账的实验实训基地时,应根据账务处理程序的不同选择典型的企业作为特定的教学环境,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学生的社会价值。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手段 职业教育应采取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技能训练方面,除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技术特长外,在理论教学方面应与实际的具体岗位技能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不能采用习惯性的传统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应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如果只局限在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缺乏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及发散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即使现在能够入职而不被淘汰,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也必将影响其将来的发展空间,目前社会普遍不看好的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印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应该被中、高职教师所掌握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在激发学生创造性灵感方面,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法等。如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激励,从而弥补相互间的知识盲点,碰撞出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可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处理相关经济业务,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挖掘其内在潜质;可采用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把握知识相互之间的脉络、提炼知识要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检验教学效果等。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产生共鸣,达到互动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势必会增强其学习压力;学习目标明确了,可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以加强;就业前景清晰了,可使学生产生超出寻常的毅力去接受挑战。要教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符合客观环境的职业志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决心,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以实际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到具体的会计岗位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以校企联合办学作为职业教育与社会衔接的纽带,以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培养人才的桥梁,以多与社会保持良好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熟悉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掌握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技能、适应生产一线需求、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并具有发展潜质的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国.从实用视角探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成本会计教学[J].商业会计,2011(23).

[2]李明海,王川.试论职业教育的生产力属性[J].职教通讯,2012(1).

[3]刘湘辉.试论职业教育的学风氛围营造[J].价值工程,2010(11).

[4]梁红.试论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创新[J].职业,2010(35).

第4篇

【关建词】基出会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基础会计》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财会类,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一般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常规会计核算和处理一些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如何 “以人为本”,彰显专业课的吸引力,让学生会学习,想学习,能够真正学有所用,是职高专业课的改革方向。

目前,中职学生年龄小,没有相应经验,接受和消化教学类容的能力差,学习进度慢。尤其是刚入学时,作为一门专业性强的课程,基础会计学比较抽象,如果没有任何感性认识,进入学习状态的过程就更为缓慢。

以往会计教育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的教学方式及从课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作法。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等。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求者转变,培养学生论文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会计实务讲授时,设置一个案例背景,提供相关资料、工具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分析、模拟操作、演示教学、课堂讨论等形式,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己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只对理论性问题进行讲授说明,起到点拨、诱导和激发兴趣的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可以使枯燥的专业理论变得生动。增强其趣味性。

―、以引导启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导”,是启发,是引导,当好“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每一节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大纲”为原则,对理论部分的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把课本中较为重点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以多提问的方式应到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结、总结。而不是仅仅告知结果,简单的从理论上来论证是非。此外,每节课可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释疑解答或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训练,这样会引起巩固知识、集中学生精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效果,达到从根本上避免“一堂难”或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

二、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身业务能力提高而进行。会计专业的课程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借助于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现搬现用就能得出全部答案的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方法性、业务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我们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应以就业为向导,要充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所以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则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帮学生理解和吸收会计理论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会计专业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必要要求

三、模拟教学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模仿、仿真练习,增加感性知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实际会计工作中用的各种凭证、帐薄和报表,使学生再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增强了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利用自制或已有的手工会计模拟试验资料和相配套的网上模拟实验操作习题,供学生在教室或在网上完成会计处理实验的全过程。通过模拟教学法,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操作技能,技能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使毕业的学生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四、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性教学

过去,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带学生参观生产流程,到企业财务部门,请老师介绍会计核算程序,甚至让学生去企业财务部门学习后再回到学校来,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性教学难以实现。我们创建实践基地可以让学生寒、暑假到这些单位去参加社会实践。

五、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为更多的教学方法提供条件

近年来我们一直使用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软件,面授时多采用直观性很强的图示法,深入浅出地说明难点,讲清疑点,更加直观的表现一些相关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教学效果。

第5篇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模块式教学理念

会计基础传统教学模式是:先学习会计基本概论、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再学习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账簿、账务处理程序、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会计报表,最后再综合模拟实训。这种模式会使刚刚入学的学生感到特别难学。因此教师可以按工序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让学生从身边接触的取得、填制“发货票”或收到、填制支票业务开始,即从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开始,由浅入深,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动手填制、审核记账凭证,逐步提高学生对学习会计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兴趣;直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工作程序。学生完成上述操作后,就会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安排学生学习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这样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兴趣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按工作程序划分会计模块,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课程的安排可采用模块的方式,把会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分解成一个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完成其相应的工作任务,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程序。会计工作的主要模块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模块: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学生从身边的经济业务开始,边做边学习如何填制各种原始凭证及如何审核原始凭证。如“发货票”、各种支票、收料单、领料单的填写。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始凭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通过观看、讨论和亲手填制原始凭证的过程,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要领,进一步体验原始凭证与生活和工作的关系。第二模块:设置科目与账户。介绍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等式,熟悉借贷记账法的基本规则。本模块以“够用、实用”为标准,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在理解科目和账户的基础上,运用借贷记账法,学会简单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及要领。本模块的主要作用是掌握、运用借贷记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模块的操作服务。第三模块:填制、审核记账凭证。在第二模块的基础上,把第一模块的业务填制在本模块上,使学生熟悉记录过程。本模块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观看、亲手填制记账凭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工业企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能够编制出正确的会计分录,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本模块要通过大量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工作踏实的处事作风,为学生成为职业会计人员奠定基础。第四模块:登记账簿。根据第三模块的结果,将经济业务进一步分类归集在账簿中,完成记账过程。本模块通过学生观看、亲手尝试不同种类的会计账簿的登记过程,由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出会计账簿的设置及登记要领,从而理解会计账簿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和重要位置。第五模块: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每个结账日,根据第四模块的账簿记录和库存实际,计算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进行财产清查,以确保账实相符。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成本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精打细算、增产高效的主人翁意识。第六模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保证第五模块账实相符的情况下,根据第四、第五模块的数据,编制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与国家和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客观公正地披露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会使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七模块:综合实训。在学生完成第一到第六模块的专项实训后,教师可选择一个有三四十笔经济业务的实体企业,力争以全真的实物为载体进行综合模拟实训,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的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流程和操作要领。本模块根据课时要求,也可以安排在第八模块完成后进行。第八模块: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完第一到第六模块后,已经对会计工作程序有了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了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这样反过来再系统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就变得容易多了。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会计基本概述、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方法、会计工作组织及法规等。本模块的作用旨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从而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实施步骤

每次授课时,教师可按以下程序进行授课过程的安排。教学目标:提出教学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想目标三个方面。实训准备:本次模块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和用具等,如多媒体、课件、与会计有关的票据、表单、办公用品等。工作过程描述:工作过程,即“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取得相应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教师可通过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段对本次工作任务及流程进行描述,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次实训的流程、达到的要求等,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实训。讲述相关知识:对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重点知识及技能进行讲述,阐述和表明为完成本次任务所需要关注的重点环节及解决的办法。操作演示指导:指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并就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演示讲解。这是模块教学的核心环节,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师生双方通过互动、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巩固提高:通过练习、实训等进一步巩固本次实训,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总结归纳:归纳本次实训的流程、操作要点、重点难点知识及基本技能,总结实训心得,撰写实训报告,完成实训任务。模块教学的时候应体现任务性,加强实际操作,重在使学生掌握操作技能。

四、考核评价方式

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最终确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平时的考核以会计职业要求为标准,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操作的规范性、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着重考核学生会计基本技能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部分成绩占30%。期末考核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标准进行实践性操作考核,即由教师选取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账务处理,完成从规范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会计流程。这部分成绩占70%。

五、教学要求及建议

第一,在每个模块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认清本模块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所处的位置、作用及相关要求,注意每个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快速与会计实际工作接轨,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达到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企业日常会计工作的程序为: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时候,应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时刻体验到每个模块在这一主线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应体现“模块”特点,紧紧围绕本模块的功能和作用展开教学。应以实务教学为主线,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怎样做,理论知识穿插于操作之中,让理论为实践服务又指导于实践。理论知识的讲授以达到本模块“需要和够用”为标准。第三,突出互动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规律,精心编制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资料,采用大量图片、动画、录像等多媒体元素,通过“想一想,练一练”等过程,逐步演示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互动环节教师要由以“讲”为主变为以“导”为主,学生要由以被动“听”和“看”为主变为以主动“想”和“做”为主。第四,借助财会模拟实训室,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实施专项和综合技能实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选择一个现实中的企业,以他们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经过必要的增改,变成适合模块教学的生动案例。教学所采用的各种票据、凭证、账簿、报表等也要力求以现实会计工作中的实物为标准,进行真实性教学,以体现“真实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专项实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掌握每个专项的操作要领的同时,掌握一些会计和法规的基础知识。综合实训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会计工作的流程及技能技巧,综合运用各专项技能,熟练地完成整个会计的核算过程。

六、小结

第6篇

Abstract: Advancing the class participation is an efficient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n the accounting course. Focusing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idea of learner-centered, this text will be expounding on the issue of how to raise the class participation. With the basic theories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and with the author's several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the solution to the issue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learning interest, and teaching methods etc..

关键词: 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Key words: class participation;teaching effect;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individualized teaching;learning interest;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3-02

0引言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在财会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发挥学生主体的“内因”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以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尊重、要求和期待去激发学生爱师的情感,才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迁移和升华的效果,从而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1.1 真情对待学生感情是课堂教学的纽带,是教学交流的“软开关”。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充满尊重的手势,犹如催发感情的高效酵母,胜似千言万语。而没有任何表情的说教永远使学生“敬而远之”,永远无法打开学生的心扉,也就永远无法进行真正的心灵上的沟通。很难想象缺少理解与沟通的师生关系能够共同配合实现教与学的目标。

1.2 平等对待学生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要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要能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错,也要给学生的错留下一个自由的出口。就象给错误打个“活结”,让犯错的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自己解开。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积累师生双方愉快的情感体验,营造学生参与的良好气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关键

兴趣是成才的起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都会很明显地由被动地去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2.1 挖掘教材,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趣味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学生对财会课程缺乏兴趣,正是他们没有很好地领悟和体会其中的趣味性。再加上一些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发现课程本身蕴含着的许多趣味因素,进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主动热情、越学越有兴致。

2.2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度单调机械的教学方法,无趣乏味的课堂讲解,必然带来沉闷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学习,学生的厌学情绪将不可避免的滋生蔓延。因此在财会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一个丰富多采的情境,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出一些新颖奇特的问题,把学生紧紧吸引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2.3 鼓励学生亲自操作,强化兴趣的持续性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安排动手操作,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深化兴趣对大脑的刺激程度,进而巩固兴趣的持久性。事实证明:学生只有靠他们自己动手,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思考、测量、操纵、试验等一系列的活动,切身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真正唤起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兴趣。

2.4 善于运用成功激励,激发兴趣良性循环心理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与力量。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认识水平,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条件。

3因材施教,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前提条件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区分不同层次,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好”,基础差的学生“跟得上”,中等程度的学生“进步稳”,实现不同层次的全面提高。

3.1 学生的分层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有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

3.2 目标的分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达到应有的目标要求。只有对各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处在不同起点的学生的学习成为可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3 方法的分层教学过程要承认个体差异,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比如,对概念性较强的或难点较多的教材进行全班讲解;对于可温故知新的,或者内容比较浅显的教材,放手让优等生独立学习,对中等生进行“半扶半放”,而对后进生要进行鼓励,辅导他们学习新的内容。在提问时,教师也要设置台阶,分层提问。这样安排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言可发,学有所得。

4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力保证

4.1 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进行启发式教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

4.1.1 善于设疑教师在备课环节里,应按教学内容及学生层次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启发性、适度性。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在关键处设点;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点;在看似矛盾之处设点;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点。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

4.1.2 善于解疑教师提问学生后,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积极性荡然无存。心理学上有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一个人对他的活动知道与不知道结果,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用不着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其实回答错了也没关系,下面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请你注意听一听好吗?”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讲授中,讲解利润构成时,先讲主营业务利润的构成,再讲其他业务利润的构成,最后讲解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为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做好铺垫准备,紧接着就提出“为什么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其他业务利润”而“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外利润”这一问题,留出一定时间请学生思考讨论。在认真思考、各抒己见、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推理出一个结论,利润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因为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不配比,所以不存在营业外利润,从而凸显提问的启发诱导作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2 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性教学在财会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实行实践性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拓展学生参与渠道,加深学生印象。主要方式有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

4.2.1 案例教学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实践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例如:在会计学教学中讲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时,我给学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家企业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与银行签订一合同,规定该企业将其一项在建工程以2000万元的价格卖给银行,取得货币资金2000万元。实际该项在建工程价值500万元。三个月后,该企业又与银行签订一合同,规定企业以2000万元的价格买回上述在建工程。”结合该案例,经过和学生一道分析讨论,最后得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含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懂了才有兴趣学下去。

4.2.2 模拟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若是老师只注重把要掌握的理论和操作教给他们,他们会觉得老师讲课喋喋不休,所讲内容不知如何使用,很难集中精力听下去。因此,在讲授有关知识前,一般把要介绍的知识分为两个部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基本理论要向学生介绍清楚,基本操作则要反复练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这样既可避免教材的枯燥无味,又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会计教学中讲授“记账凭证”一节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三种类型的记账凭证拿给学生看,让学生根据这三种记账凭证总结出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并让学生根据实际业务填制记账凭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以致用,提高了学习兴趣,知识自然就容易掌握了。

4.3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学习知识时,如果只靠听,3小时后还能保持70%;只靠眼看能保持72%;视听并用,则能保持85%以上。而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能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的处理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大信息量的传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效果 提高

《基础会计》是职业高中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学好《基础会计》,将对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职业学校对象是应届或往届初中,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普通薄弱,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多种方法,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本文就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分组学习技能和个别学生辅导方面展开探讨。

1 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学习《基础会计》,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概念多、图表多等特点,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极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引起一系列副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将使教学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笑话、讲故事等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讲“复式记账”时,可以讲这样的一则笑话:一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掌握家庭的经济支出数额和支出结构,采用了复式记账法来记录家庭的日常开支情况。每发生一笔开支,妻子都要记在家庭账本上。如用现金100元购买了一包金丝苗大米,记录“库存现金”账户减少100元,“食物”账户增加100元;有一天,妻子刷卡购买500元化妆品,记录“存款”减少500元后,于是妻子问丈夫记什么账户增加500元,丈夫不假思索就说,那记“维修费用”账户增加500元吧!用上面的笑话来说明复式记账的原理和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掌握复式记账法,而且印象深刻。其次,采用成功激励法。在教学中多介绍国内外会计发展的新动态以激励学生,特别是会计行业诱人的发展前景。经常列举我们身边成功的会计人士,尤其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的专业理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为深入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2 深入浅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的原理和专业术语多,学生要掌握会计,必须弄清楚有关的原理和专业名词。然而学生们缺乏社会经验,一下子很难理解《基础会计》中出现的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科目名称,课听不懂,内容难理解。因此,讲解时可以把抽象枯燥的专业术语分解成生活中的通俗易懂的实语,如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记录反映各项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在讲解时,首先强调“借、贷”不能理解为日常生活中向银行借或贷款,在会计上它们已失去本身的涵义,只是一个代号,就好像人的名字只代表某一个人。其次,重点说明“借、贷”符号代表什么?“借”表示资产、费用的增加,所有者权益、负债、收入、利润的减少:“贷”则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利润的增加或资产、费用的减少。例如:把现金1000元存入银行。那么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1000元——记借方;而资产中的现金减少1000元——记贷方,如果把借方和贷方及其内容按规定格式摆放,则是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库存现金 1000

然后再举例子分析会计分录的类别及编制方法(记账凭证的编制),从而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会计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3 分组实习,在合作中掌握会计技能

会计教学必须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并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对实验教程的要求较高,教程必须能给学生提供较真实的经济业务、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给学生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有会计实务操作。

在学生已掌握单项会计凭证填写和账簿登记基础上,由5至8名好中差学生组合为一个小组,教师将高度防真的实习资料发放给小组,要求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都是由小组合作完成,成绩好的学生起领队和辅导的作用,让他们互帮互学,对学习中的随时展开讨论,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控制好学生操作进度,对不同的小组要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以免学生操作严重出错,导致偏离会计实务操作方向。实习操作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实习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通过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

学生按照会计核算流程采用真实的账证表等进行规范化会计业务实训后,再对学生固定角色,采取“分组轮岗制”。每组代表一个财务科,在组内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设置出纳、记账、主管、稽核和档案管理等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并明确各岗位的任务与职责,每一循环结束后,将岗位进行轮换调整,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每一个会计工作岗位的权限及职责。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及广度,更大的作用是提高人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争辩,而这种争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智慧。

4 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

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能有些问题还不能解决,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个别辅导要注重方法,善于启迪。有些学生,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可以将抽象问题要具体化,如,学生问到“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区别”时,可以用中药房抽屉及其标签创设情景来帮助学生区分。会计账户如同抽屉,是有一定的格式的,用来摆放“会计信息”,而会计科目如同抽屉上的标签,是为了“写明会计信息的名称”。恰当比喻生动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有些学生在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欠缺的,如手工点钞、鉴别真假币、装订凭证和账簿等,教师可以通过手把手地教导,帮助学生提高会计实操技能。

个别辅导也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教师一个人“单兵作战”的力量是有限的,可以发动成绩好的同学来帮助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学生之间的思维有相似点,从其他的学生角度理解,这样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采用多样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会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欣。基础会计课的教学方法新探[J]

第8篇

[关键词]财会案例教学法教学优点 教学问题解决方法

职业教育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它的目标不是造就学术精英,而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的人才。其教学总体要求为“理论要够,能力要强”。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们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应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应具有较强的会计操作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办出职业学校的特色,在财经类有关会计学科的教学中必须特别强调和重视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将采集到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成功的或失败的),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员们分析、思考、讨论并做出各自判断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启发学员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在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权威,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而在教学内容中,也偏重于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教育的提倡,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于现代学生的教学,在实行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倡授导型和探究型的教学模式。以财会案例为典型实例,举一反三,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是一种适用、有效的启发式会计教学方法。在会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正好与授导型和探究型的教学模式相贴切,能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开拓,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或者出现过的具体事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及解决办法

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财务管理和会计案例、解决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实际问题,使所学课程的内容相互渗透、综合运用,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会计与理财实际工作,巩固已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财会专业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但是财会案例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没有完全收到理想的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下所述。

1.财会案例内容不适当

在教学内容上多数教师是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授课,我行我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使案例教学变成了专业要求该讲的案例没有讲,专业不要求讲的案例反复讲,造成了案例教学没有系统,内容交叉重复的状况。财会案例教学应该按照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根据会计案例反映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的复杂程度,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浅入深合理确定会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和学时,注重案例的实用性、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启发性、借鉴性,精心设计会计案例。另外在设计财会案例时,不应完全照搬实际工作中的做法,而应该虚构一些情节和做法,并根据需要设计一些问题,使案例具有启发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活跃,激发学生研讨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财会案例教学手段低

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应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声音、动态图像与案例讨论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充分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会计案例教学必须配备必要的设备和材料,比如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有了这些会计资料,学生就可以在会计实验室里模仿从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会计案例知识,进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以此验证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动手能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否则,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转贴于

3.财会案例教学方法死板

案例教学方法与理论讲授方法应相辅相成。理论讲授方法除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方法外,还包括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实习等方法,对待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关系,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坚持死守传统教学方式,拒不采纳案例教学;二是认为案例教学是万能的,可替代其它教学方法,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方法,并不是财会专业中的各种知识点都可用案例。例如,在讲解完有关的知识以后,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相关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自由发言,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则从中进行指导、启发、总结,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采用这种形式一定要注意选择案例,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讲一些和教学内容无关的案例,也不能一堂课全部讲案例。

4.财会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财会课程成债往往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综合构成的。平时成绩一般根据学生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情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来评定。然而,这些传统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平时成绩应该全面考虑个人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的综合素质。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辩论赛,教师可以邀请非发言组队长共同构成评审团,根据发言组的观点正确程度、资料充分性、论证结构的合理性、表达能力等各种评价指标,分别给出团队分和个人分。期末考试试卷的题型一般都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这些题分值一般占到20至40分,实际是一个错误的做法,与其让学生倒背如流还不如让他们真正学会理解和运用它。让学生指出并更正案例中企业财会业务存在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财会知识,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自修、进修、培训等手段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通过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要引导学生不断思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选择、领悟去获取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朝宓,苏文兵.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周佩.会计电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5).

第9篇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灵魂,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因此,备大纲及教材成为教师备课的首要工作。作为“基础会计”的专任教师,要认真学习“基础会计”教学大纲,掌握“基础会计”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和总体要求,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首先,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联系的主要纽带,是备课的基本依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会计”的教材,内容涉及概论,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账户和复式账户,交易、事项的确认记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工作组织等内容。其次,任课教师要全面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容,体会编者的意图。要研究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理清脉络,灵活施教。例如账户和复式账户这一章节,教学重点是记账,难点是理解交易事项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课堂教学要围绕重点,在导课、授课、练习及引申过程中突破难点。再次,要深刻领会编者的意图,根据实际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新的教学计划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调整,使之更能符合现实的需要。例如会计分录的编写,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会计岗位要求,教材中介绍账户采用的是T型账户,会计分录的编写采用的是借贷分行式格式。实际实务中,账户在账页上已经体现,会计分录则直接在记账凭证上填制,教材与实践有较大差距。但若没有在账页上登记账户,不在记账凭证上编写会计分录,学生就无法直接学习登记账户和编写会计分录,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为此,可对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再介绍T型账户和会计分录的传统编写方法和格式,提醒学生留意处理的不同之处,使得教学内容和会计实际操作基本一致。

二、以学生实际作为备课的基础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情感、知识和能力无一不影响着教学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实际是教师备课的基础。在备课前要了解教学对象,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心理、身体状况等以利于“因材施教”。中职学生普遍学习文化基础差,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信心不足,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基础会计”的任课教师要认真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学生,把“差异教学”的思想贯穿于备课之中,使教学更加切合中职学生实际,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针对中职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不足,任课教师要注意会计学习方法的传授及会计工作技能与技巧的传授,以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改革“基础会计”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中职学生终生继续学习能力的着力点。学贵有法,学无定法,任课教师要不拘于形式,不囿于框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所获益,有效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

三、教法研究是备课的中心环节

有效、得体、适宜、生动的教法,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对会计教学理解得更加生动,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更加熟练。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因素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如何加强课堂上教与学的交流,调动联想思维,提高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及创造性,是每一位任课教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备教法是教师备课的中心环节,也是备课核心内容。“基础会计”的任课教师在掌握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实际,选取适宜之法、活泼之法,优化课堂教学。

1)精心设置导入,激发兴趣。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较为单调,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对没有接触过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讲,更是一片茫然。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就要求专业课教师精心设置新课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愉快地学习,自觉获取知识。例如,讲“错账更正”时,在上课之初,为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提出问题:登记账簿时,假如记账出现错误,怎样处理?通过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兴趣,发散思维,再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归纳。一是更换新账页,二是把错误的地方进行涂改处理。这时强调指出:订本式账簿,账页是顺序编号并固定装订成册的,每一页都是原始凭证,不得抽换账页,让学生明白所说的更改方法不适用。在学生疑虑中提出本节课的内容,在登记账簿过程中,大家应谨慎小心,万一出现错误,应及时查找原因,用正确的方法予以更正。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如何对错账进行正确处理。以此导入新课,通过置疑、激趣、解疑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旨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化繁为简,巧思妙讲,突出教学重点,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能够化深奥为简单,用通俗贴切的说理、生动形象的描述、灵活精巧的方法、新颖独到的练习,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接受知识。以会计恒等式的教学为例,会计恒等式是学习复式记账、试算平衡等后续知识的前提,所以平衡公式是重点。资产与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面,在数量上是相等的,资产=权益。例如,张三有一台电脑,价值5000元,这是他的资产,小李对这台电脑就拥有所有权,称它为权益。同样,一个企业,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的运用情况,权益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的来源情况,两者相等。由于投资来源不同,权益可由投资人和债权人两部分组成,上述的等式可以写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它们的恒等关系是不变的,所以会计恒等式的关系是:等式两边保持同增同减,等式一边变化有增有减。这样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突击重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精心规划板书,形象易懂。会计教学中,内容很多,一味地按顺序板书,板书量大,不易学生理解掌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安排,精心设计板书内容,使其一目了然,易于比较和记忆。例如财产清查结果处理内容很难区分,批准前和批准后资产,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清查的结果还要分为盘盈和盘亏,如果不加归纳分别书写,板书会很冗长,难以突出其相互间的联系。可将板书表格化,展示其对应关系,便于学生理清脉络,提高识记效果。

4)重视课堂小结,融会贯通。每节课结束时,应将学习要点进行小结,强化重点内容,回忆总结本节的收获及注意的事项,进一步分清难点,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对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及时反馈,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强化,加深对知识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

四、备实训是教学的固有特点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教育要以课堂授课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提供个别化的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基础会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备实训是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固有特点。必须大力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把会计实训融合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基础会计”的任课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教材中“思考与练习”外,还要认真准备仿真练习、案例教学、典型经济案例等进行过程渗透,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知行统一,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要努力争取和创造学生去企业认识实习的机会,以切实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要十分重视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及学习内容的安排,要积极准备和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将原来在课堂内完成的练习、作业、实训等部分或全部放在课外,并推荐参考书和优秀的网站参考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可针对中职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挑战的特点,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开展多种竞赛、调研活动,诱发学生大练基本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评比,发现一些尖子选手,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个体实践和实操的积极性,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小结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249-02

一、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必要性

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以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不仅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决策的有效信息,也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为政府部门了解企业运行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样样离不开会计从业人员的辛勤工作,更离不开高校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会计专业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社会认可度高,人才需求旺盛。全国虽有100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这一数字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社会呼唤高端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专业学生除对口就业之外,还能胜任商贸、物流、营销、经济管理、文秘、行政事务、文化教育等职业岗位,专业拓展较广,毕业生适应能力强,一专多能,就业面广。会计专业生源充足,学生、家长、社会对该专业充满信心。然而,从近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市场对一般会计人才的需求趋于饱和,普遍反映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及创新精神差,传统教学模式下连年培养出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又加剧了这种就业压力。而高层次、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人才却相对奇缺。这反映出当前我国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合理地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技术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实现培养专业基础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二、会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本上都包括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在这两部分课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理论课程设置方面

1.基础课课时量和开课时间安排不尽合理。部分院校在学生一年级阶段几乎全部安排如政治理论、法律基础、计算机、高等数学等课程,且课时量过大,学生往往不理解这些课程的安排用意,以及这些课程与会计学专业的关系,多盲目地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完成学习,学习效果较差。

2.课程设置不够全面,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高校课程体系中普遍缺少新兴的如人力资源会计、养老金会计、网络会计等新型行业和领域的课程,跨国贸易的发展、并购和上市等使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了解国外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精通外语的会计人才更加紧缺,而大部分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中都较少涉及国际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专题,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高。

3.授课模式单一。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4.教材滞后,更新慢。教材在内容上显得比较单薄,知识容量很小,内容缺乏必要的前瞻性,新科技、新技术在教材中很少有体现,比如电子商务技术在教材中很少有体现,教材水平参差不齐,重复编写的现象严重。

5.轻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尽管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通过若干课时的培训和一纸试题的考核就能够提升的,但是这也不能成为高校会计教学忽视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理由。当前会计舞弊案件较多,这与学校教育阶段对职业道德的培养缺失不无关系,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

1.实训教学环节的比重小,真实的实训教材缺失。现行的实训课程一般开设在每一个学期期末考试前的一周,一周时间不但过短,而且学生一方面为了复习考试,一方面又要参加实训学习,无形中又缩短了实际实训时间。

2.从实训教学环节形式来看,不但形式单一,而且内容也简单,只是不断地重复建账、编制记账凭证、记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等内容的工作。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教学实训教材没有及时跟进,往往没有与现实相结合的最新实训教材,在会计实训过程中,仅是将会计核算的一般程序作为实训教学的重点,没有把审计学、财务管理、企业决策管理、税收筹划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融入实训中,忽视了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校外实习难于监控,多流于形式。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短时间的实习使学生很难真正接触企业业务。而大部分学校安排的毕业实习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重合,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随便找单位盖公章了事,毕业实习形同虚设。

三、建设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措施莫过于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从教学环节上予以落实。针对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改革完善:

(一)科学配置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适当压缩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减轻学生应付这类考试的压力;明确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与会计学专业的重要关系,增强学生对这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并针对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增加excel等office办公软件使用专题的讲解和实训,使之共同构成会计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在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渗透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理念,促使学生更主动更有目的性地学习计算机课程。其次,对于专业课,应该在兼顾每门课程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减少课程间交叉知识的重复学习。最后,应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开课时间。学生进入大学,十分期待了解自己未来专业的内容,而如果在学生大一阶段仅仅开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盲目和厌倦。

(二)以能力为本位,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的行业、领域不断出现,新的会计问题也随之不断产生,因此,原有的以工业企业会计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很难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因此,应该增开如养老金会计、无形资产会计、国际会计准则专题等课程,使学生有机会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更深入地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抓好教材建设

会计学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实验等教材的配套建设,发动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编写相关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在教材编写之前,必须明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系统观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部分项目,必须打破高校教学对固定书本和教材的过分依赖,要适当引入会计领域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在企业应用的典型案例;要将作为导读导教的教科书与大量的指导阅读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要留好“接口”,便于修改和重新组合内容。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便于使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反映会计学课程的特色。同时,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也要做好统一规划,避免教材的重复编写。

(四)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当前很多高校会计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依赖教师课堂的理论讲解。这种“强行灌输”的教育方式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会计教学改革就是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会计学教学中存在的培养模式“一刀切”、教学“时滞”问题突出、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以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问题,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在会计专业建设中,应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讨与总结,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技能,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成丰富博大的教学“方法库”,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形成最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组合,以实现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灌输式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转变。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建立启发式、讨论式、情景逼近式、导学式、仿真模拟、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革原有的以校内封闭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和手段,及时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又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五)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核心课程

由于国际会计规则运行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必然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会计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其实践技能,还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会计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因此,各高校不但要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核心课程,综合运用各种真实的案例来强化说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更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言传身教,这有益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会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对公众利益的保障以及对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综合控制能力、适应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代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会计教育也不例外。这种要求体现在会计学教学内容上,应当以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的系统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以实为本,以能为主”。从会计专业改革的基本思维和提高专业办学的社会需要符合度的要求出发,结合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专业认知实践课堂渗透实践单项模拟实践综合仿真实践基地顶岗实践实习全真实践”的梯次递进,单项与综合、模拟与仿真、感知与顶岗、校内与基地等实训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使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时间与手段进行有效渗透,实现实践教学的突破性发展。坚持就业导向,夯实基础理论,突出实践教学,强调技能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会计专业是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面广的专业。坚持特色发展,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对专业群及学校整体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率先突破,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本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会计课程改革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8333】

参考文献:

[1] 马骏.谈新形势下会计教学的改革[j].西北职教,2010(5)

[2] 雷少琴.论会计教学中的诚信教育[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3] 宫兴国.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设想[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01)

[4] 唐秋烨.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2)

第11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现状 创新 项目教学 多媒体

Practical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tatu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Innovation

Luo Houzhao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o duty accountant specialized practical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o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preliminary exploration,proposed will practice the teaching link penetration teaching activity throughout,advocated the case teaching,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will widely apply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will consummat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gradually the support system,will train accountant vigorously the specialize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Practic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Innovation Project teaching Multimedia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74-03

实践性教学是中职教育的基本特征,离开了实践性,什么技能、技巧、运用能力、操作能力等等,也就无从谈起。新世纪的中职会计教育,要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技能高手、管理高手。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传统的以强调学科为主线教育思想和“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视与否,会直接影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也是中职会计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1.1 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尚未转变。

在会计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没有完全脱离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过度的重视学科知识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认为只要给学生的知识愈多、愈深,考试成绩愈好,学生的质量就越高;在教学内容上:轻实践,重理论;重政策,轻应用;强调传统与现实,忽视发展与变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做法,教师讲个不休,学生记个不停,学生思维闭塞,学习被动;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命题考背功的多,考应用的少,一些学生靠几个晚上死记硬背就能获得好成绩;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只要遵守纪律,完成习题,考试分数高,就是好学生。

上述情况暴露了教育思想上的两大弊端:一是重知识,轻能力,把传授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把灌注视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二是重教轻学,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陈腐的教育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

1.2 课程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且实践性课时偏少。

在课程设置上,主次不清,内容重叠,一贯强调提高质量就拼命增加课程和学时,加重学生的负担,受过去计划经济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上仍偏重理论性教学,而实践性教学课时数偏低。职业教育强调的是“用什么学什么”,专业应用技能的培养。理论教学的任务应是传授从事相应职业所需要的最实际、最基本的知识,能为技能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以够用为原则。

1.3 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难以胜任实践性教学任务。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杜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它要求中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教育、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相应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90%是普通高校毕业学生,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际工作经历,自身动手能力不强,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对学生只有“纸上谈兵”传授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中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有效的落实,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1.4 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实习设施、基地严重缺乏。

资金投人不足,使得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不能适应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有的学校已开设会计专业但没有专门的会计实践、实训基地,或几个专业共同使用一个实践、实训(或实习)场所。即使有会计实践、实训基地,也把标准定在能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或评估的最低线。同时,由于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部分都需要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少量的资金也难以满足这些专业的需求。然而会计专业是一个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很多学校领导不愿意在会计专业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重金。

2.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2.1 更新观念、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中职学校领导应带头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思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立会计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指导思想,实施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改善实践、实训环境,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规律。应将会计专业实践课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实践能力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中职会计教学也不可能把滚滚而来的新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中职校会计教学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智能结构。

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理论,不会应用,那可真是“书呆子”。书是死的,我们老师必须把它教活,让学生学活。例如在基础会计课堂教学中,若是老师只注重把要掌握的理论和操作教给他们,他们会觉得老师讲课喋喋不休,所讲内容不知如何使用,很难集中精神听下去。本人在注重精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习,多动手进行会计基础技能的操作,既避免教材的枯燥无味,又有利于逐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到“账簿的填制”一节时,仅在课堂上讲授如何操作,往往流于表面。如果让学生按照要求,模拟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账簿填制”的实际工作,让学生从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走近实践,改变被动的灌输式教育,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一点一滴地领会课本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将书本知识烙印在大脑中。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这一部分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也得到了巩固。

2.2 创新课程体系,增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尽量增大实践、实训的课时比重,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教学内容人手,对会计专业的若干课程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适应予以调整,简化、删除空洞的或与本专业不密切的内容,增添会计实践应用性较强的内容。如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引进项目教学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又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校就为教师征订多版教材和参考资料,组织教师广泛查阅资料和到企业调查,与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制定了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在会计实务举例和习题练习中应用本地丝绸行业的会计资料为实例,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原始凭证:如增值税专用发票、购物时收到的发票、提货单、收款收据、各种车船机票、领料单、入库单、差旅费报销单、工资单等,在熟悉这些凭证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案例教学法,在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假原始凭证的表现形式:如伪造凭证、发票与存根不一致、私人购买物品开为单位购买等等,此时可介绍一些鉴别的方法。如:先准备几张购进物资的发票,让学生学会审核原始凭证,如购进某材料2000 千克,单价200 元,共计400000 元,从发票上看符合原凭证的有关要求,没有任何可疑的地方,但仔细审核单价便可发现,近期同类材料单价为150 元,两者相差50 元,仅50元差价使总成本比原来多10000 元,该单位应采取什么办法查明原因呢? 可私下查证核实,是经办人获得了10000 元的额外收入,讲这个问题可激发学生善于思考。这样就把原始凭证审核相关内容讲到了实处。

2.3 尝试开发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展项目教学,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校在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改革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建立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组,按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岗位设计课改方案,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进行项目课程开发,重新构建以会计基本技能训练为抓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干,会计岗位业务为平台,融合会计职业道德和法规的课程结构体系,把知识附着于任务,用典型的经济业务作引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会计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熏陶等;重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模块的内容,针对胜任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根据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职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及能力的要求,一方面,及时、动态地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整合、归并有密切联系的交叉、重复内容(如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整合、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的整合;将财经法规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经济法统一设置为财经法规课程……);另一方面,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地的产业背景,以纺织企业的会计资料为内容,重新组织和设计《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实训》的教学内容,并编写了《会计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的项目课程模块化的校本教材;对06级会计班的《财务会计》采用分项目式的模块教学,形成了任务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创新会计专业师资建设举措,提高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2.4.1 加强专业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做兼职或脱产会计。

2.4.2 招聘引进兼职教师。积极从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强化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也是一个缓解会计实训教师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现任会计教师学习和提高的极好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职业学校外聘教师占总教师的比例平均为10%左右。而在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职业院校的外聘教师与本校教师的比例接近1∶1。可见,聘用有实际经验的兼职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2.4.3 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将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到教学中。

我国会计理论在日新月异变更,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也应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鼓励每位专业教师在取得教师系列职称外的专业技术职称和相近专业的高级工证书。

新时期的教师要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网页编写、课程制作、动画制作、教学软件制作等。鼓励教师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优化教学过程。在目前我校专业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各教学部门都设立“科研小团队”,实行强强联合,以强帮弱,以老带新,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能力,加快制作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应用在教学中去。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将有效地把图像、文字及讲解词组织起来,通过简单地操作,生动、清晰地体现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能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而有序,也大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我校为了满足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投资建购买了现成的会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在会计多媒体教学中,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可以演示模拟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过程,同时还可以在讲完一部分理论之后,可以通过会计教学软件,对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这样就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同时满足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

2.5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多方筹集资金,建设校外内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要实现其办学特色,培养出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有实训场地,这是职业学校质量保障的一个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学校一方面加大投入,在校内原有的财会技能实训室、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训室的基础上再新建开票及税务申报实训室、模拟银行、证券交易模拟实训室、国际经贸实训室等,努力成为大市经贸实训中心。另一方面在继续巩固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还不断开拓新的基地,与我镇的几家大型进行了企业联合办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环节向企业转移,学生按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处理实际业务,完成实习任务,学校并对每个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和反馈。实习结束后,每个学生必须写出详实的实习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半年顶岗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增强感性认识,不仅容易掌握知识,而且记忆深刻,也可以让自己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不需要太长的过渡期。

中职教育的立足点在于社会需求,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例外。它必须以市场为向导,以社会需求为己任,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才能达到会计专业的预定培养目标-向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中初级应用型会计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 盛蔚、刘建伍.《项目导控型教学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海社讯》2006.8

[2]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李俊梅.项目课程开发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