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固定资产智能化管理

固定资产智能化管理

时间:2023-09-12 17:1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固定资产智能化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固定资产智能化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医院;智能化设计;问题

前言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对于各类生活设施要求不断提高。医院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医院的建设标准变得越来越高,而做为现代化医院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显得尤为重要。大部分的大中型医院在建设初期就已经对智能化系统提出了比较高要求。

一、医院智能化需求

现代医院的智能化管理,主要体现在医院对人员、物资、固定资产的集中管理与流程控制。

1)门诊就医患者的登记以及引导,住院患者的识别、用药、治疗、收费以及通知。为此医院需要建设患者就医引导系统、患者就医排队系统、患者身份识别、患者者收费以及查询系统。

2)医院工作人员的人员权限控制,考勤以及消费。为此医院需要建设门禁系统、消费系统、考勤签到系统等。

3)物资及固定资产进行标签化管理、实现物资流转的全过程控制、污染物资和洁净物资的分级管理、追溯管理。固定资产实现远程调拨及盘点。为此需要通过物联网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建设物资流转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二、医院智能化设计

医院智能化系统设计内容包括:①信息设施系统:a综合布线系统,b信息网络系统,c电话交换系统,d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e广播系统,f会议系统,g信息导引及系统,h时钟系统;②信息化应用系统:a医院信息管理系统,b排队叫号引导系统,c病房呼叫系统,d探视系统,e视频示教系统,f临床信息系统,g办公和服务管理系统,h智能卡应用系统(一卡通系统),i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系统;③建筑设备管理系统:a楼宇自控系统(空调通风系统、冷热源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梯系统、变配电系统),b能源计量管理系统,c医疗设备监控及医用气体监控系统;④公共安全系统:a火灾自动报警系统,b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安全防范综合管理系统、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门禁控制系统、电子巡更系统、汽车库管理系统);⑤机房工程:a信息中心设备机房,b通信系统总配线及设备机房,c消防、安防控制中心,d弱电间。以上大部分属于常规系统,但以下系统需要结合临床业务应用着重设计:综合布线系统、病房呼叫系统、出入口门禁控制系统、排队叫号引导系统。

1.综合布线系统建设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是整个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医院运行的基础,数据主干部分应采用万兆光缆,光缆芯数应留有足够的冗余;语音主干采用三类大对数铜缆。数据及语音部分水平铜缆均采用六类非屏蔽电缆,以便互换。信息点的设置,普通办公室和诊室:3个信息点(2个数据点+1个电话点);检查科室及实验室:每一台检测仪器配2个信息点,每台电脑配置1个数据点,每个房间配1个电话点;大厅、门厅等区域考虑方便病人就医及减少医院人力成本投入,需配置自助设备信息点,并应适当考虑备用点;门诊走廊、公共候诊区域:(触摸屏等)酌情配备2个以上信息点+2个电视点 (电视按照区域酌情配备);其他(如值班房、库房、留样室、备用房间等):2个信息点;屋顶电梯机房:每个电梯机房配备1个信息点。无线网络点位设置需要配合无线应用设备进行规划。需专业厂家设计的科室建议由专业公司深化设计。

2.病房呼叫系统建设要求

病房呼叫系统需要在传统的电铃呼叫、语音对讲的基础上考虑增加彩色液晶显示、中文操作菜单、患者信息在线、自动语音提醒、终端护理信息显示、呼叫转移无线PDA或手机短信、监护设备(输液等)报警、床头灯光控制等联网同步功能。系统建设时期需要考虑与HIS系统接口开发。

3.出入口门禁控制系统

出入口门禁控制系统在医院特色应用主要分两方面,其一是对医患分离区域设置,如考虑污染区、半污染区与洁净区的人员隔离,如检验科、放射科、功能检查科、ICU监护中心、血透中心等医生与病人分离,要实现各自通道的门禁管理;其二是医院重要用房设置,如重要设备机房、财务室、药房(库)、档案室等出入口设置门禁。对医患分离主出入口应考虑门禁与可视对讲结合应用,对污染区的门禁还需要考虑采用远距离读卡、自动开闭门等特殊应用。

4.排队叫号引导系统

医院排队叫号引导系统一般包括智能化呼叫和排队调度、信息显示,特别是信息显示部分在公共候诊(侯检)厅设置显示屏外,各诊室、诊疗室、检查室等门口还应考虑设置门口显示屏,方便二次候诊。医生和护士可以通过该系统呼叫患者,使医院的医疗秩序规范化、门诊管理现代化;系统需要充分考虑医院门诊流程及管理模式。

三、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1.智能化系统管网建设的重视度

综合管网在前期整体设计时,易忽略智能化系统管网规划的重要性,或对其估计不足。随着信息技术和医疗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医疗建筑尤其是在多栋医疗建筑或大型医疗园区中,会导致建筑群之间的管网、通道不够,使后期建设中各建筑群之间智能化系统无法联通、扩展、统一管理,即导致有些智能化子系统功能无法实现,或通过二次开挖来弥补管网缺陷方可实现。因此,智能化系统管网建设应整体规划、统筹设计并建设。

2.网络平台建设的重视度

对于医院网络建设,为了控制投资,许多人认为只要满足现在,以后需要时再增加的态度;认为主干路由能够用千兆的就绝不考虑万兆,能够用一般网络设备的就不考虑采用扩展性能好的网络设备。结果,随着医院的管理与业务系统的快速发展,网络负荷逐步加重,通过网络优化已不能对整个网络系统产生丝毫的改良,不得不更换线路、网络设备以面对所有系统改造升级的局面,反而造成投资浪费。因此,合理规划设计基础网络系统平台,必须认清网络建设定位和投资的关系,这是院方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3.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在医院智能化系统设计中,有时因建设方的重视程度不够,邀请了非专业的设计团队,由于他们没有经过正规专业指导,不了解医院科室或部门运作流程及行业发展的动态,仅凭自己的想像进行设计,往往造成系统规划及设计不合理、深度不够、系统可扩展性不够、系统接口没考虑、施工图纸的表达不够准确等诸多问题的出现。

4.建筑结构布局的合理性

前期建筑设计时,弱电间的设置应合理,譬如有很多设计单位,弱电间直接由建筑专业确定,对智能化系统未作充分考虑,弱电间尺寸偏小和位置不合理,导致智能化系统设计时弱电机柜(箱)不能安装、或者无操作和维护空间、或线缆超出规范布放长度。因此,应在建筑初期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智能化系统建设发展的特点和规模,合理预留足够的弱电间空间和位置设置。弱电设备间、竖井、机房位置选择时,不能与排烟管道井或给排水竖井比邻设置。

四、智能化建设规范

在具体的工作中,还需要参照相关规范及标准,依照“先进性、实用经济性、开放标准性、可靠稳定性、兼容性、易维护性”原则,按照高性能、高性价比,适度超前、留有余量进行设计和建设。

结语

在现阶段中,各大医院的建设标准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医院中的智能化系统现在已然成为各家现代化医院中的十分重要的基础性设施。上文主要就医院智能化设计进行简要的探究。

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 医疗设备 管理

在医疗不断发展的今天,众多先进的医疗设备被医院引进。随着设备数量的增多,金额的不断增加,令医疗设备的管理变得愈发重要。只有完善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才可以正确体现设备的使用状况,在设备产生不良反应时可以快速给出反应,以免事态不断扩大。可以为医院管理层在解决闲置设备以及购入新设备给予支撑。降低设备的流失,不可出现腐败问题。从而可以看出,医疗设备管理对于医院而言尤为重要。

1 医疗设备的管理现状

当前在医疗的设备当中,固定资产的比率占据了医院总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依照统计,有的大型医院的占据率已经高达50%至70%。目前在医院的设备管理当中,还有很多依旧使用传统的形式,通过简单的电子表格进行记账,这一方式较大耗费工作量,也拖延了信息的反馈,并未充分运用设备,令设备盘点较难,并且较易令设备流失。通过条形码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则能够有效提升工作的效率,可是在进行设备的盘点、使用率以及杜绝流失方面依旧不够完善。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管理医疗设备,则能够令设备在盘点时更加轻松,可是设备的利用率、使用时间以及使用状况则无法正确进行统计,这是由于设备的位置无法进行及时跟踪,无法节省时间与劳动力,令设备总体维护、设备盘点开销能够节省。

2 物联网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物联网作为全新的信息技术,透过射频识别、红外线感应、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激光扫描等方式,将所有物与物之间、物与网之间进行衔接,把信息进行互换,完成物品的智能化网络管理,物联网的技术给予了医疗设备的智能化新型管理方式,完成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无缝衔接,实现对医疗设备的实时监控,准确管理与设备共享。

2.1 物联网重要技术分析

2.1.1 自动识别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属于非接触性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非键盘方式输入数据,这一技术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同时鉴别动态运转的不同电子标签,操作较为简易,具有正确快捷的采集数据特点,可以降低劳动力与繁琐性,可以迅速正确地获取医疗设备的相应信息。

2.1.2 无线传感网技术

无线传感网技术指的是把声、光、电、热等传感器感应到的内容结合于无线网当中,对信号进行采集、传输、保存,如此能够透过物联网感应和采集无线传感网内医疗设备的不同内容,将这些参数转变成能够被服务器处理的电信号以及其他方式的信息,再通过无线网进行传送。

2.1.3 智能处理技术

通过物联网技术,终端会出现一个较大的数据流,应当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存储、采集和处理,如此才可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控制。

2.2 应用分析思路

对于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中存储医疗设备的出厂内容,在出厂以前,应当先把射频识别电子标签设定于医疗设备当中,运送到医院以后,通过设备管理将医院所用的科室、编号等内容,在医院的射频识别阅读器和获取范畴中进行联接后,通过射频识别自动对阅读器传输无线信号,阅读器在接收到信号之后进行解码,透过无限局域网的后台终端电脑对信号进行处理。

2.3 具体处理方案

2.3.1 通过相应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精准定位

通过射频识别以及全球定位系统对医疗设备迅速、正确的找出医院所有角落的医疗设施,找出设施的正确位置及状态。

在电梯口、楼道以及使用科室乃至病房中间设定射频识别阅读器,进行无限接入,在运用当中,射频识别会持续将无限射频信号发出,AP接收信号之后,透过无线局域网将信息与位置信息一同转发给医疗设备管理的终端服务器,通过电子地图方式,显示于设备管理平台的终端屏中,如此完成实施发送的目的。

2.3.2 通过无线局域网技术,完成设备运用状况的实时监控

透过射频识别传出无限定位信号,完成医疗设备的定位,可是设备的运用状况不能判断并及时对服务器进行发送,通过无线局域网技术把报警信号传送至终端服务器,能够通过警报声、警告信息乃至闪烁灯的形式,展现在终端电脑当中,以此警示设备管理人员,并及时解决故障。对无法加设报警信号装置的设备,可以透过安装可以感受到光、电、热等因素的传感器,采集电压、电流等指标数据,透过与数据库的正常指标进行对比,完成自动诊断或人为干预的告警,通过最快的方式进行网络报修。每一次的故障时间、地点、维修人员相关内容均会具备相关的设备维修记录,如此在维修时才能够随时透过终端查找设备维修状况,判断故障,以便提升工作的效率。

2.3.3 透过检测数据,解决医疗设备的运用效率

在分析医疗设备时,能够为购买设备给予重要的参考数据,及时调整购买规划,对一些医疗设备能够透过检测设备的信号改变进行记录,而有的信息能够经过传感器装置转变信号传送于终端电脑当中,如此能够综合分析设备的具体状况,更加科学有效的运用医疗设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疗设备管理对医院管理而言尤为关键。文章通过对医疗设备管理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全新的物联网技术设备管理体系。这一体系能够令设备的管理更加透明,可以动态跟踪设备,查询设备的使用率且不会令设备流失。令设备的管理更加便利,可以迅速盘点设备,令设备获得经济化管理,最大化实现其性价比。

参考文献

[1]邵文欢,魏祥昆.医院使用固定资产条形码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2(05):79.

[2]周闻博.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2(31):24-29.

[3]张巍,张鹏,李巍等.临床科室医疗设备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医院管理,2012(11):95-96.

第3篇

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导致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全球IT企业对IT投入逐渐开始持有谨慎的态度。然而这并不会影响业界对于大数据的投入、投资,大数据在业界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大数据主要是帮助企业在现有的数据、已经产生的数据做整合,相应地做少量投入得到更大的回报。

在数据库、大数据已经成为变革的中心的时代里,事实上数据管理已经成为一场革命,在IT领域、制造业、零售业、政府管理、科技等,大数据改变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这其中,也包括生产管理过程亟待智能化、数据化的纺机行业。

大数据时代里看数据

而从2012年以来,我国纺织机械行业面临的困境比较明显,尽管在政策的扶持下行业规模呈现增长,但面对国际市场的低迷,劳动成本急剧增长等因素的持续发酵,产能相对过剩造成的产业困局再次凸现。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预计,在2013-2017年内,行业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行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需要尽快实现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

转型的三个关键点就在于——“纺机企业要对纺织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进行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与国外纺机技术的差距;增加对研发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快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不断提高纺机设备效率、节能环保省工的能力。”

纺机设备需求变化一方面反映出纺织行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方向,同时也是目前纺织行业受困于人工成本,原料成本上涨的必然选择。未来5-10年,这种需求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2013年二季度,国内宏观经济仍处于下滑通道,外需不振、内需不足及投资受限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制造业需求开始出现分化,细分行业业绩差异开始显现,但二季度纺织机械行业经济运行整体情况却延续了相对平稳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对713户纺机企业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1~6月,纺机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9.96亿元,同比增长7.92%;实现利润总额为27.54亿元,同比增加4.12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13亿元,同比增长34.4%;亏损面达15.45%。

总体来说,1~6月,纺机行业新上项目及固定投资仍出现了不小的增长。

1~6月,纺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2.03亿元,同比增长40.25%。纺机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3.37%。1~6月,纺机行业新开工项目为208项,同比增长23.08%。

1~6月,我国纺织机械进出口累计总额为32.44亿美元,同比下降0.21%。其中:纺织机械出口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7.41%;进口20.70亿美元,同比下降4.07%。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这样说:“传统纺机设备的销售比重越来越小,而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以及大容量的纺机装备销量在大幅增长。”

目前,纺机产业已经进入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资本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的发展新阶段,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系列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按照先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科学 化、绿色化和全球化的标准,纺机行业将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产业化、新产品率的不断提高。强化管理以提高纺机产品装配的精度,以纺机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及集群产业链方式来适应市场的差异化需求,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先锋理念拉动行业跨越时代

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减人增效对纺织机械设备的市场需求至关重要,是拉动纺机市场需求的支撑点。这其中,大数据的概念虽然仍属先锋概念,却已经开始显露出对于纺机企业的实用性,同时也指明了行业发展未来的方向之一。

国际上先进的棉纺企业,现今能把万锭用工降低至50人以下的,都已采用细纱机长车配集体落纱及细络联作为主要加工手段。因此,配集体落纱的细纱机长车正适合当前纺企减少用工、摆脱用工难、提高效率的需求,清梳联、细络联、粗细联、粗细络联则将是未来棉纺机械设备技术升级发展的方向。不仅棉纺设备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纺织企业对期他纺机设备的需求也是如此。

如机电一体化的高速剑杆织机、智能型喷气织机、智能化针织圆纬机、电脑横机、高性能经编机、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成套设备、具有智能化在线检测与控制能力的高质、高效、环保的印染成套设备及产业用纺织品设备,都是当前企业急需的纺机设备。

2013年1~6月,我国共从51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了纺织机械,进口总额为20.70亿美元,同比下降4.07%。从进口产品类别看,化纤机械进口排在第一位,进口总额为4.22亿美元,同比增长4.34%,化纤机械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20.41%。从进口主要国家和地区来看,进口前5位国家和地区为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和中国台湾,进口前5位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额为17.44亿美元,同比下降4.81%,占进口总额的84.28%。

从纺织机械产品出口情况来看,2013年1~6月,纺织机械出口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7.41%。1~6月海关统计纺织机械出口数据表明,针织机械出口额为3.18万美元,同比增长14.99%,占比27.07%,位居出口总额第一位,接下来的排名顺序依次为辅助装置及零配件、印染后整理机械、纺纱机械、织机、化纤机械、非织造布机械。除织机、化纤机械和非织造布机械为负增长外,其余均为正增长。

第4篇

关键词: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 信息化建设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1.固定资产投资中的信息化建设

1.1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激活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基础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飞速前进,为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央企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资力度,以流程再造为契机,在人、财、物的管理中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央企管理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逐步建立统一的央企资源计划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建立符合国家有关要求的网络基础设施,统一接口的综合办公系统等。

1.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与信息化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关注几个方面,一是推进技术创新,提高央企科研生产设计、试验、制造的水平和效率;二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央企,注重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制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开展信息化投资和建设。重点投资以协同设计制造和资源共享为主线的一体化研发信息化建设;远程服务及计划、质量等管理信息化建设。

2.央企信息化建设实现途径

2.1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当今企业管理已进入全球化、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管理和研发信息化成为支撑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近些年,中央企业为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建设上,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管理信息资源,促进设计研发、管理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为做强做优提供了有效支撑。

2.2央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央企均广泛开展了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尤其是敏捷制造、并行工程、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在央企制造业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研制生产能力,但从整体发展来看,央企信息化水平与国外信息化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普遍,系统集成程度较低。

由于各信息系统建设时间不同,负责建设的厂商不同,采用的标准不同,造成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困难,无法兼容,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无法数据共享的信息孤岛,此外,随着门户、商业智能及协同应用等系统的建设,系统整合的需求日益迫切,根据企业的现状,为应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加强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与协同成为一个时期内工作的重点。

2.3完善信息化保障体系,形成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

我们必须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弄清楚央企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比如: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业务战略、主要流程,分析信息化需求;研究信息化最佳实践和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制定信息化愿景;设计信息化总体架构等。

结合产业特点,建立行业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平台,围绕纵横两条工作主线,一是垂直延伸至所属单位部门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围绕管理业务,建设以OA、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知识管理、分析统计与决策支持等核心的业务应用系统,涉及计划调度、质量、财务、项目、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材料等管理协作平台;二是贯穿央企各板块产业主线的科研、设计、试验、生产制造、总装集成的业务工作部门,围绕设计研发数字化、模拟化、数字三维化、协同化、试验验证仿真虚拟化、三维数字制造、可视化、敏捷化等专业协作主题,进一步提升主营业务智能化和自主创新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4央企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息化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央企的发展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宏观上,央企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能够更好的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有利于实现全球资源信息的共享、利用和传播,能够提高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还能够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二是从微观上,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

3.结语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切合实际,对企业进行统筹全局的规划,并且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进.军工电子企业信息化策略研究[J].信息化研究.2009(11)

[2]范炳健.国外军工企业信息化现状及趋势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2007(03)

第5篇

(一)国有企业未设置固定资产台帐

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过于形式化,没有设置固定资产台账,有的使用部门虽然设置了台账,但执行不到位,相关的管理部门不清楚本企业所有的固定资产的数目。企业在生产时一些固定资产被损失后,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因专注于生产而不作汇报,甚至为了免责故意隐瞒不报,所损坏的固定资产不会出现在财务账面上;固定资产的不合理使用(如不按使用要求标准使用,或者过度使用),缩短其使用寿命,使用时间远远低于折旧年限。

(二)资产流失严重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对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严格验收,报销凭证仅仅是靠发票,购进的固定资产没有监管,有些固定资产被个人当作私人物品所用,如手提式电脑以及照相摄像机等容易携带的资产,公私混用的现象时常会发生。个别基建项目的支出情况只在科目中出现却不进行结算,企业的隐形资产就是这样形成的;超出计划范围的建设或者对房屋的修建和改造,所有建设资金列入费用之中,却没有转增固定资产。

二、强化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提升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对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的管理

第一,应该做好对闲置或已报废的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其再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固定资产闲置。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全面的掌握闲置资产信息,并合理处置相关固定资产的使用等问题。第二,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结构配置进行合理的优化。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自身对相关核心业务发展的需要的前提下,确立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并以战略目标为立足点,对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最优配置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以减少固定资产的闲置。

(二)严格制度落实,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规范化

其一,建立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定制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落实,依据具体的真实需求,针对在年初制定的购置计划和购置预算购买企业的固定资产,以免由于没有计划的购买导致固定资产的长期存放于仓库中,造成浪费。其二,对于固定资产要定期进行盘点和清查,并形成制度。企业对所有的固定资产应季查或年查,对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掌握的一清二楚。从固定资产的预算开始,直至资产的入库和处置等全部环节都应包括在内,规范目标控制和考核制度,使固定资产形成规范的管理模式。

(三)拓展管理渠道,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固定资产的管理

当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多则上亿元,包括的固定资产条目众多。若离开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科学的管理就难以实现。国有企业具有资金实力雄厚的特点,信息化的社会资源相当丰富,ERP系统的使用以及条码信息化管理技术的使用,不断完善数据库管理,深化固定资产的智能化管理。

三、提高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效益的发展方向

(一)划分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实行分包到人的制度

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记账制度等。固定资产要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对资产进行保管要有专职人员专门负责,实物和财务账目的管理由不同的专业人员承担,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对于贵重物品的使用要实行登记管理,个人必须严格遵守企业的领用制度。如果使用资产的部门或个人发生改变,要及时变更固定资产登记使用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高尚的价值观,树立责任感,责任到人。

(二)要强化和完善企业内控体系

第6篇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资产管理应重视信息化建设。本文对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高校在对资产管理比较忽视;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统筹规划。高校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指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特点: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资产管理信息共享;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了资产管理的实时动态管理。提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措施:要设置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要增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意识;要对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因此,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升高校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学校的规模扩大使得固定资产十分庞大,这对高校进行固定资产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为了应对高校固定资产的快速增长,必须通过建立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来完成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使用,这对高校固定资产发挥效益,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保障都有现实意义。一些高校通过优化资产管理,加强财务管理等方式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保障,通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更好地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使固定资产管理自动化程度提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变化,也促使管理实现信息化方式。高校的资产管理应运用好互联网的工具,管理模式采取网络信息化管理模式,使高校资产管理朝向互联网思维转变。

一、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高校在对资产管理比较忽视

由于高校将精力都关注了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而对资产管理的意识比较差。特别是在高校资产每年都以很大数量增加,这些资产种类繁杂,高校还有不同的校区,对资产进行统一管理确实存在着困难。财务部门对资金管理比较重视。高校对实物资产的管理上,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但是,由于高校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制度还不健全,对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使得对于资产的管理责任不清,资产管理的责任与权力分配不匹配,这样使得高校的固定资产闲置、浪费以及损毁比较严重。

2.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统筹规划

由于高校在固定资产购置方面缺乏有效规划,使得固定资产在保管和使用方面的效率比较低,不能发挥固定资产效用。这些闲置的固定资产浪费了高校的资源。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而投资的渠道也增多,这些都为高校的固定资产规划购置提出了要求。高校必须杜绝盲目购置固定资产。

针对目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采购计划,忽视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保养,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发挥互联网信息化的积极作用。

3.高校的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较滞后

由于一些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还不成熟,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在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比较滞后。这些都抑制了高校资产的管理效率,不能有效发挥资产的价值,也容易造成了资产的流失和损毁。一些高校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没有购置资产管理软件,对资产管理的计算机硬件和仪器设备投入也少,这些不能满足资产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资产管理仍然使用人工进行记录和管理,那么这种管理方式会由于资产管理的庞大工作量所淘汰,高校资产管理就处于被动和滞后的局面。

二、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为资产的管理提供系统化的服务,也为资产管理人员提供工作便利的操作平台。

1.信息化管理平台具有智能化

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覆盖率资产管理的内容,能够及时和准确地处理大量的资产数据,对资产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并对其进行分析,为高校资产管理节约了成本,提高了资产管理的效率。

2.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资产管理信息共享

通过高校的校园网络,能够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资产管理部门与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获得所需要的资产使用情况和购置情况,这样能够有效杜绝资产的重复购置和资源浪费。

3.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了资产管理的实时动态管理

由于高校不断地发展,这样就需要持续地增加固定资产,资产信息的变化就显得很频繁,通过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够动态地进行数据更新,实现高校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这样能够为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有效数据,作为科学管理和决策的依据。高校的资产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进行系统管理各类资产,加强校内各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提供资产的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价值。

三、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措施

1.要设置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模块

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应包括各种类别的固定资产功能模块,包括仪器设备管理模块、房屋土地管理模块、网络系统维护模块等等。这些功能模块又有很细的资产内容,例如,仪器设备管理模块包括了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等;房屋土地管理模块包括了教学楼、行政办公大楼、学生宿舍、图书馆、体育场馆等。设备采购管理模块包括高校各部门资产的购置申请、审核、采购以及合同管理、验收管理等等流程和环境,这使得资产管理的部门能够将资产采购与管理进行有机整合,也很好地协调了资产审批和管理。

2.要增强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意识高校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还不能实现信息管理平台的良好运行,必须要增强资产管理人员与相关人员的资产管理信息化意识。要对高校各部门与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培训,重视对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信息化经营与管理。高校要对资产管理数据进行共享,方便相关人员的查询、操作与管理。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与资产管理体制进行有机融合,实现资产管理的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通过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更好地实现对资产使用与调配的沟通与监督。

3.要对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完善

由于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只能满足高校资产管理的某一阶段发展的需求,随着高校资产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新情况,这些问题就需要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得到体现与解决。要实现所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活动,包括固定资产验收、处置、变动、调剂、清查、统计、上报数据等等,使资产管理的整体功能更为全面。因此,高校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要能够拓展软件功能,优化软件程序,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资产使用要求,提高资产管理能力、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探讨,得出高校的资产管理应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建立长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防范资产的流失与损毁,为高校资产的购置与优化配置提供保障。高校要提高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意识,发挥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高校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软件要不断更新,更好地对高校不断增加的资产进行管理。高校要对资产信息化管理部门进行岗位分工,加强内部控制,严格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流程,实现权责对等,更好地发挥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沟通、协调以及监督职能,为高校提供全面的资产管理信息。高校应增强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能力,加强对资产的闲置的解决,发挥资产的价值。高校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有助于维护自身利益,也能够为高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文锦.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2]范黎,庄怡萍.对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3(02).

[3]胡健,陆建刚,顾义军.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5).

[4]吴新生,茅晓红,李克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资产管理系统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2(02).

[5]刘宇锋,蓝伟斌,黎国华.地方高校建立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14(06).

第7篇

关键词:营改增 内控制度 税务筹划 物流服务 减负增效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和部署,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2012年1月1日开始在上海的“1+6”行业率先试点,2012年8月1日起试点范围分批扩大至北京等10省市,2013年8月1日起,又进一步扩至全国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范围内,至此“营改增”的“三步走”战略已经成功迈出第二步,进入全速推进阶段,这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也是以结构性减税促进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点”,有利助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

物流业是我国新时期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09年3月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文,2011年8月《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1〕38号文,简称“国九条”),均明确要求“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但在营改增试点进行近两年的进程中,物流企业出现税负不同程度的增加、显然与国家重点扶植物流业的战略取向不符,也会滞缓营改增的进程,阻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个方面提出减负增效的对策。

一、营改增对物流业的影响

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77.3万亿元,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占我国GDP总额的18%,预计到2016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①。但在历次国家颁布的国名经济行业名录中,没有单独物流业的名称。在2011年以来历次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颁布的营改增的文件中,也没有单独对物流行业范围的界定,而是分列在交通运输业和物流辅助服务内。作者认为有必要对物流业产业范围做一个界定。有助于讨论其发展政策的制定。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的定义,物流是为满足客户需要,对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源头与消费点之间的高效、正向及反向的流动与储存所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业是在物流内涵的基础上产业组织与物流活动实施的结合。据此,本文认为物流业应包括试点方案中交通运输业中关于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以及尚未纳入试点的铁路运输等凡是货物转移的活动,加上包括航空服务、港口码头服务、货运场站服务、货物运输服务、报关服务、仓储、装卸、搬运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等物流辅助服务等有关内容合并称为物流业。

近两年的“营改增”促进了试点地区小微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了物流业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升级。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物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不同程度的增加、成本增高等问题,从而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

1、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及其主要原因。物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税率上升。表1表明,营改增过程中一般纳税人的名义税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过程中,物流业的一般纳税人所适用的名义税率由营业税税率的3%上升到了增值税税率的11%,根据表2可知,在不考虑进项税额抵税作用且假设应纳税所得额不变的情况下,可计算出其实际税率为1/(1+11%)*11%=9.91%,虽然与试点后11%的税率相比降低了1.09%, 但是与原来的3%相比仍然增加了6.91%,即使加入进项税额抵税的因素,在其作用不明显的情况下,大部分物流企业出现税负增加的现象。另外我们也可从表2上海物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变化的情况得到例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上海市“ 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物流企业调研显示:截至2012年6月15日,上海5547户物流业一般纳税人共申报缴纳增值税23亿元,与按原营业税方法计算的营业税相比净增加税收1.2亿元。通过对上海65 家大型物流企业的调查,2008-2010年三年年均营业税实际负担率为1.3%,其中货物运输业务负担率平均为1.88%。实行增值税后,即使货物运输企业发生的可抵扣购进项目中全部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实际增值税负担率也会增加到4.2%,上升幅度为123%,税负升幅较大。上海物流业一般纳税人主要业务“营改增”后税负变化情况见表2。

第二个原因是可抵扣进项税额少。在计算企业税负增值额时,进项税额抵扣是其核心原则。按照试点方案,一是路桥费不能抵扣。路桥费是运输成本构成的重要部分,占到总成本的30%-40%。但试点方案中,路桥费等未纳入试点范围不能进行抵扣。二是燃油、修理费取得票据困难。燃油、修理费所含的进项税虽可抵扣,而全国各地高速公路系统没有纳入营改增的体系,只有很少的收费站或修理站能够开出符合抵扣要求的增值税发票,很多小型加油站或修理厂没有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企业取得发票较为困难。三是试点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能抵扣。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多在试点方案之前购买,按照规定只能提折旧不能直接抵扣。由于货物运输工具购置成本高、使用年限长,尤其是船舶使用年限一般在20年以上,多数相对成熟的大中型企业,未来几年或更长时间很少有大额资产购置,因此实际可抵扣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很少。其它房屋租金、保险费、水电费等主要成本也不在抵扣范围。四是劳动力成本不能抵扣。物流业的很多环节包括仓储、装卸、、航运、理货等业务大部分仍属于劳动资金密集型企业,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企业这方面投入不断加大,试点方案中规定不能进项抵扣,如果部通过提高运价及租金转移税负,必然加大劳动密集型物流企业的成本压力。

2、物流业务各环节税率不统一问题仍未解决。在非试点地区和行业中,现行营业税制度将物流业务划分为物流业与服务业两类税目,运输、装卸、搬运税率为3%,仓储、配送、等税率为5%,经营综合物流业务的企业各环节税目不统一、税率不相同、发票不一致是多年来困扰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瓶颈。“国九条”明确指出:“要结合增值税改革试点,尽快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的问题。” 但试点方案中却依旧对物流业设置了“交通运输服务”(11%的税率)和“物流辅助服务”(6%税率)两类应税服务项目,快递企业适用税率仍不明确。这不仅不适应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也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实行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运作,开展一票到底业务、一站式服务是现代物流企业基本的运作模式,也是客户普遍的服务需求。在实际经营中,各项物流业务形式众多,上下关联性密切而复杂,不易区分货物运输服务与物流辅助服务,在2013年5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物流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中对于混业经营的增值税纳税人规定:“兼有不同税率和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或者应税服务的,从高适用税率”。那些综合型物流企业从事3%或6%税率的物流业务要开具11%税率增值税发票,就增加了企业的额外成本,使本已微薄的物流企业利润进一步受到挤压。

上述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不利于物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也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不利的影响。一是从供给方看,物流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初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运力储备风险大,所以供给价格弹性相对较小。从需求方看,运输方式选择的多样化和运费所占比重的提高都将增加需求价格弹性。如果物流企业通过提价来弥补税负增加造成的损失,会使社会创造的很大部分财富消耗在流通环节上,从而推高物价水平,遏制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未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吸纳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从事快递、配送、搬运装卸、仓储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业务,物流企业人力成本不能抵扣,会遏制其对外吸纳人员就业的积极性。

二、物流企业减负增效的经营对策

“营改增”对企业的高效管理和规范运营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要以“营改增”为契机,对内加强内部控制,进一步规范经营,降低成本;对外提高服务水平,增加经营效益。

1、加强营改增企业内部控制

中央对企业内控工作非常重视,在2008年5月2日中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26日有颁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形成了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物流企业中,加强营改增工作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帮助降低经营成本,保证营改增工作的顺利平稳过渡及实施。物流企业加强营改增工作内部控制的措施主要有:

(1)完善符合增值税要求的内控制度。在制度设计上, 物流企业要健全财务核算,规范会计处理,统一科目设置及核算原则。同时企业应根据增值税核算的要求,制定增值税税务工作管理流程和相应的增值税发票管理制度,完善发票的开立、领用,传递交接和核销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流程和制度进行具体操作,设立税务风险防火墙,杜绝增值税发票虚开案件的发生。应尽量提前取得供应商提供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提高抵扣凭证传递的效率。除增值税专用发票外,对于可以抵额的合规票据要及时收集和保存。(2)全面厘清和梳理适应增值税要求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属性,避免混业经营带来的税务风险。由于物流行业的特点,营改增后导致企业税费核算精度提高,设备投入及税务管理成本加大。因此,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需要重新梳理和调整,可以借助系统升级和业务整合,加快流程自动化、智能化和一体化的管理,以适应增值税监管的要求。营改增中将物流业与物流辅助业分别适用不同税目并分列税率11%和6%,一些综合型物流企业经营涵盖仓储、运输、货物运输等一体化服务,如果在合同中不能明确界定不同税率的业务,则会被从高适用税率,因此应准确界定业务种类,设计业务合同,恰当选择含税价与不含税价的结算方式,强调对价款、税款、发票种类及送达时限的约定等事项。避免不应有的税务负担。对于由本企业和关联企业共同发生的成本,应要求供应商分别开具发票。(3)做好营改增后税务风险评估工作。定期的风险评估可有效防止和排除许多不必要的税务风险,物流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定期评估税务风险。可由企业税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实施,也可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能力的中介机构来协助实施,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税负和税务风险。由于营改增后物流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随之改变,涉及会计科目增多,会计核算要求也相应提高,应尽快通过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2、积极开展税务筹划,合理节税

在税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纳税筹划实现企业的收益最大化,有助于增强企业实力。

(1)争取各类进项税抵扣,有效减低税负。一是物流企业在开展门到门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物流服务业务时,应集中力量做好其中的比较优势业务,把非专长的其它相关业务外包给相关企业操作,这样既可保障核心竞争力,又可以取得外包公司的增值税进项发票进行抵扣。如果采购小规模纳税人提供的服务,可要求其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以抵扣进项税。如将服务外包给试点以外的其它企业完成,取得的是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发票,但由于原先的营业税差额征税的优惠在此次试点中全部保留,物流企业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可以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原属于《营业税差额征税管理办法》扣除范围中的价款后的余额作为销售额。二是物流企业在购买原材料、燃料等方面,应尽量选择能提供增值税发票的供方企业,能获得更多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三是对使用劳务派遣等劳动力密集型的支出项目,要尽可能交由作为增值税纳税人的专业中介服服公司经办,由此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可以享受税收抵扣政策。四是对于物流业企业不易取得燃油费增值税发票、抵扣南的问题,可以考虑通过集中采购、分散使用的办法来化解,即先由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统一集中购买油卡,然后再发放给驾驶员分散使用。(2)积极争取差额纳税。根据财税〔2011〕111号文,增值税差额征税是指纳税人按照国家有关营业税差额征税的政策规定,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给规定范围纳税人的规定项目价款后的不含税余额为销售额的征税方法。国税发〔2005〕208号文对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确认纳入营业税差额征税的试点物流企业,目前经认定共有8批、1331家。为保证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在营改增后的继续有效沿用,最大程度的享受到差额纳税的优惠政策,对于按照国家有关营业税政策规定差额征税、在“营改增”后继续执行的物流企业,应按照当地税务机关的规定及时办理相关的备案手续。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应尽快申请纳入差额征税试点;暂不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应对照政策尽快查找原因,创造条件争取早日纳入试点。(3)恰当掌握抵扣增值税的时机。税法规定,企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并在认证通过的次月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抵扣进项税额。未在规定期限内到税务机关办理认证或者申报抵扣的,不得作为合法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不得计算进项税额抵扣。因此企业要遵守防伪税控专用发票进项税额抵扣的时限,在业务发生后尽快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及时到税务机关认证,以便计入当期的进项税额。对于国际运输实行的“零税率”及“免、抵、退”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对国内运输给予的“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企业应及时到税务机关办理税收优惠的资格认定。

3、对存量固定资产金融创新

物流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最大的资本性支出,由于其单项价值较高,其经营方式分为三种类别:自购、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营改增”后融资租赁的交易双方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税收抵扣或税收返还优惠,预计会促使物流企业提高融资租赁的比重。但对于存量固定资产,由于无法取得进项税额发票,无法抵扣。为减轻企业负担可进行金融创新,解决存量固定资产的税额抵扣问题。如按照目前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但承租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及出租方融资租赁业务可适用改革后的税收抵扣及超过3%部分即征即退的优惠,如果物流企业通过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公司进行售后回租业务,不仅可以达到融资目的,也可以解决存量固定资产的税额抵扣,将大幅降低经营支出。

4、对外加强企业物流服务的柔性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主要由以下几方面:一是物流的柔性化。基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第四方物流的整合运作,使物流的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并行运作而形成一体化物流服务方案,改变传统运作中资源配置与功能配置的模式,通过专业化分工、有效地组建集成任务模块而使相应物流流程的功能配置最优化,实现敏捷物流,快速反应。二是提升物流的智能化。强力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实施可视化物流过程管理网络、智能化配送中心、数据分析应用中心、应用智能交通系统(ITS)以及传感、RFID、声、光、移动计算等先进技术,设计大规模VRPFD的局部车辆协作策略,实施多式联运、多方联运,共同配送、智能配送,优化仓储管理、实现零库存。提高物流设备使用效率,减少空载率和不满载、减少运输驾次。三是在设计、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推进绿色管理,构建逆向物流管理体系,提高客户满意度,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结论

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重点发展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减低税负是营改增的核心宗旨之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逐步扩围和深入进行有助于物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升级,有利于促进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物流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不同程度的增加、物流业务各环节税率不统一,导致物流业负担加重、经营困难,不仅不利于物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也推高物价,遏制消费需求,同时也会影响就业,减缓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给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营改增中物流企业的减负增效除了在政府对物流业的营改增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外,在企业层面要着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是重要的基础和关键。物流企业要以“营改增”为契机,一方面对内加强内部控制,进一步规范经营,完善符合增值税要求的内控制度,全面厘清和梳理适应增值税要求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属性,避免混业经营带来的税务风险。积极开展税务筹划,合理节税,降低成本,对存量固定资产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对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基于客户的复杂化、个性化需求,加强物流运作的柔性化、智能性、绿色化管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注释:

①http:///zjgx/t 20130204_526203. htm2013.2.4

参考文献:

[1]诸葛丹.“ 营改增” 对上海物流业的影响及对策财会研究,2013(2):29-31

[2]潘文轩.“营改增”试点中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释疑.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1):43-49

[3]叶红.内控视角下对物流企业营改增工作的思考[J]. 交通财会,2013(4):32-3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5]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物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情况的调研报告及政策建议. http:// .cn/lhhkx/201203

/07/179344.shtml

第8篇

【关键词】电动汽车;通讯方式;资产管理

1.引言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石油资源的日趋枯竭,以及大气污染、全球气温上升危害的加剧,美、欧、日、韩等国普遍认识到节能和环保是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电动汽车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应对能源和环境危机的必然战略选择。我国政府亦高度重视电动汽车发展。2009年底国家已将新能源汽车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电动汽车大规模示范应用,以加快推进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和普及,也是落实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节能减排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指出,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发展纯电动汽车为主要方向。

国家电网公司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发展战略拟定的《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制定了公司电动汽车应用和充电设施建设方案。为实现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的智能化管理,为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保障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行高效、可靠、安全,为电动汽车提供智能、方便快捷的充换电服务,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研发了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监控管理系统(以下简称运营系统)并在国网内部各省公司部署实施。

笔者作为宁夏运营系统部署实施的主要负责人,参与完成了站控系统、充电桩、电动汽车等接调工作。现将系统实施中的工作经验在这里总结分析,供大家交流学习。

2.运营系统简介

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监控管理系统,涵盖客户服务管理、计量计费、收费账务、清分结算、资产管理、配送管理、检修管理、集中监测、综合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满足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业务。实现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的智能化管理,为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保障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行高效、可靠、安全,为电动汽车提供智能、方便快捷的充换电服务。运营监控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软件系统,笔者在这里仅仅介绍跟系统实施相关的部分内容。

(1)业务构成

图 2?1 业务架构

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的基本运营业务包括客户服务管理、计量计费、收费账务、清分结算、资产管理、配送管理、检修管理、集中监测、综合统计分析等。这些业务从管理职能上覆盖省、地市、站三个业务应用层。每个业务应用层主要管理职能如下:

省级运营管理负责对本省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进行监控和管理,汇集所辖区域的结算信息、运行信息以及客户信息等,并对这些信息提供海量存储,在深度分析的基础上,负责区域内全局性业务的决策和调度。向总部提交包括跨区域清分结算数据、运营状况和资产状况等在内的宏观统计信息。

地市级管理负责对本地市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进行监控和管理,在深度分析的基础上,负责区域内全局性业务的决策和调度。并向省级提交运营状况、资产状况等统计信息。

站级管理位于地市级管理之下,负责充换电站、电池配送站等站级单位的本地化客户服务管理、资产管理、计量计费、收费账务及检修管理等。

(2)业务模型

运营管理业务通过各具体业务的分工协作,为电动汽车客户提供服务,完成各类业务处理,为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管理提供支持。

3.宁夏电动汽车充换电业务基本情况

截止2013年6月,宁夏境内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已建成的设施有,银川海宝充电站、宁东灵州换电站、银川3个简易乘用车换电站、直流充电桩6个、交流充电桩52个;在建的丰登充换电站和3个小型乘用车换电站将于年底前投运。宁夏天净元光公司于2011年、2012年分别购置20辆海马和30辆众泰纯电动汽车,开展出租车业务。本次运营监控系统的实施要求完成28个充电桩,5个充换电站、50辆电动汽车的接入,并依托于运营管理系统完成电动汽车充换电业务的正常运营。

4.系统实施关键技术分析

实施过程分九个阶段,分别为项目启动、现场调研、系统部署、数据初装、接调、系统培训、上线试运行、系统验收和系统运维。在运营监控系统的实施过程中,如何选择各级通讯方式、选择资产管理尤其是电池管理方式是系统实施的关键,关系到运营管理系统能否完成电动汽车充换电业务的正常运营。因此笔者在这里对常规实施步骤不再做过多说明,重点分析实施中的关键技术选择,目的还是供读者探讨交流。

4.1通讯方式的选择

省级管理层级和地市级管理层级能够通过电力通信网络连接,但地市级管理层级与站、桩、车和掌机的连接就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接入方案。

(1)站控系统接入方案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因其上传的数据量很大,都是采用光缆铺设接入就近得变电站,通过电力通信网络接入电动汽车运营监控系统。该通信通道需有安全防护措施,并应纳入电力通信网络通道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及站内设施通过电力通信网络与运营监控系统建立连接,并采用socket通信方式与运营监控系统进行数据传输。

(2)充电桩接入方案

如果充电桩的布局允许,最好是采用无线自组网的方式接入系统,但由于宁夏电力系统内的电动汽车充电桩(站外)数量较少,各充电桩的位置都比较离散。综合比较后,我们采用无线公网通信信道即GPRS无线网络信道方式接入。

具体实施方案是在充电桩端安装安全模块(芯片),在运营监控系统前端配置安全接入平台、防火墙,通过APN无线专网建立充电桩与运营监控系统之间的链接,将充电桩数据发送至运营监控系统的前置服务器上。从而在硬件方式实现充电桩的安全认证机制,并对充电桩与系统间上传下发数据进行验证(加密和解密)处理。如果采用APN接入,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建设APN无线专网通道。2)内网系统有成熟的安全接入平台。充电桩厂商需要完成以下事宜:需要在充电桩上加装安全模块(芯片)。充电桩上需具备GPRS通信模块并安装APN专用SIM卡。

(3)车载终端(EVT)接入方案

根据业务需要,电动汽车的车辆位置信息、车载电池的数据及车辆里程数值需要采集送入电动汽车运营监控系统,以便于电动汽车的运营监控。这就需要电动汽车上加载车载终端。

由于车载终端为移动设备,只能采用APN无线专网方式接入运营监控系统。车载终端上安装GPRS通信模块并安装电力公司提供的APN专用SIM卡,配置好APN无线专网接入点的IP地址及端口号,通过APN无线专网、安全接入平台与运营监控系统的前置机建立连接,进行接发数据。

(4)手持终端接入方案

手持终端用于电动汽车运营过程中资产管理及充换电业务办理,接入运营监控系统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无线wifi方式与站内无线设备建立连接,通过电力通信网络送入接入运营监控系统,但因内网安全的需要无法采用该方式。二是通过手持终端配置APN的IP地址及端口号,通过GPRS无线公网与运营监控系统的前置机建立连接,进行接发数据。

4.2资产管理方式的选择

运营监控系统的重点工作就是对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中的公司资产进行管理。包括验收管理、资产建档、库房管理、报废管理、丢失管理、设备返厂、台账查询和投运管理等业务。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的固定资产如充电机、充电架、高低压设备等可以通过站控系统进行管理。重点工作是做好资产档案和资产编号,简化日后运维中的资产辨识工作。

资产管理中的难点是流动的电池管理。一般来说电池管理的最好方式是采用射频识别技术即在电池箱内部粘贴射频识别标签。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尤其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非常适合追踪车辆上正在使用的电池。但该技术使用成本较高,尤其是射频读取装置较贵。因此,我们采用条形码技术来管理电池资产。我们将资产编号生成条码粘贴在电池上,通过掌机扫描条码完成电池的出入库管理并记录交易数据,通过用户卡关联电池和车辆实现电池的追踪管理。需要说明的是,纸质条码在换电过程中容易发生破损,所以我们选用铝制铭牌刻制条形码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条形码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原有的固定资产上,实现充电机、充电架的快速报修和维护管理。

5.结语

随着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监控管理系统在宁夏电力的实施,宁夏地区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保障了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行高效、可靠、安全,为电动汽车提供智能、方便快捷的充换电服务。运营系统的实施为宁夏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9篇

【关键词】医院 建筑智能化系统 应用

[Abstract]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s, construction of modern hospita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The building as a platform, both communications, office, construction equipment, auto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structure, service, management and the most optimal combination between them, to provide people with an efficient, comfortable and convenient built environment. This involv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system application form and hospital issues.

[Key words]Hospital Building Intelligent System Application

1 .建设智能建筑的目标

智能建筑要满足两个基本要求:①对使用者来说,智能建筑应能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有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人的创造性的环境。 ②对管理者来说,智能建筑应当建立一套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不仅要求硬件设施先进,软件方面和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素质也要相应配套,以达到节省能耗和降低人工成本的效果。

2. 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

智能建筑是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三者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集成,其中建筑环境是智能建筑的支持平台。楼宇自动化系统 BAS的功能是调节、控制建筑内的各种设施,包括变配电、照明、通风、空调、电梯、给排水、消防、安保、能源管理等,检测、显示其运行参数,监视、控制其运行状态,根据外界条件、环境因素、负载变化情况自动调节各种设备,使其始终运行于最佳状态;自动监测并处理诸如停电、火灾、地震等意外事件;自动实现对电力、供热、供水等能源的使用、调节与管理,从而保障工作或居住环境既安全可靠,又节约能源,而且舒适宜人。

多媒体音像系统,包括扩声系统、会议声频系统、同声传译系统、立体声电影放声系统、视频信息点播系统等。通信自动化系统 CAS是保证建筑物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上,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相连,与世界各地互通信息的系统。CAS主要由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两大网构成。CAS按功能划分为八个子系统: ①固定电话通信系统,设PABX或采用公网的集中小交换机。②声讯服务通信系统(语音信箱和语音应答系统),具有存储外来语音,使电话用户通过信箱密码提取语音留言;可自动向具有那个语音信箱的客户提供呼叫(当语音信箱系统和无线寻呼系统连接后),通知其提取语音留言;通过电话查询有关信息并及时应答服务功能。③无线通信系统,具备选择呼叫和群呼功能。④卫星通信系统,楼顶安装卫星收发天线和VAST通信系统,与外部构成语音和数据通道,实现远距离通信的目的。⑤多媒体通信系统(包括Internet和Intranet),Internet可以通过电话网、分组数据网(X25)、帧中继网(FR)接入,采用TCP/IP协议。Intranet是一个企业或集团的内部计算机网络。 ⑥视讯服务系统,(包括可视图文系统、电子信箱系统、电视会议系统)它可以接收动态图文信息;具有存储及提取文本、传真、电传等邮件的功能;通过具有视频压缩技术的设备向系统的使用者提供显示近处或远处可观察的图像并进行同步通话的功能。⑦有线电视系统,可接收加密的卫星电视节目以及加密的数据信息。⑧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由网络结构、网络硬件、网络协议和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部分组成。

办公自动化系统 OAS分为办公设备自动化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办公设备自动化系统要具有数据处理、文字处理、邮件处理、文档资料处理、编辑排版、电子报表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对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事务处理型办公系统,应能担负起电视会议、联机检索和图形,图像,声音等处理任务。物业管理系统不但包括原传统物业管理的内容,即日常管理、清洁绿化、安全保卫、设备运行和维护,也增加了新的管理内容,如固定资产管理(设备运转状态记录及维护、检修的预告,定期通知设备维护及开列设备保养工作单,设备的档案管理等)、租赁业务管理、租务管理,同时赋予日常管理、安全保卫、设备运行和维护新的管理内容和方式(如水、电、煤气远程抄表等)。

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SCS又称综合布线系统,它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之间的传输网络。它把建筑物内部的语音交换、智能数据处理设备及其广义的数据通信设施相互连接起来,并采用必要的设备同建筑物外部数据网络或电话局线路相连接。其系统包括所有建筑物与建筑群内部用以交连以上设备的电缆和相关的布线器件。

计算机网络 智能建筑采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有以太网、FDDI网(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异步传输模式(ATM)、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等。

3.智能化医院

简单说,智能化医院就是将智能建筑的理念运用到医院建筑中,即在医院中采用建筑智能化系统。通过对医院结构(包括建筑使用的结构等)的优化,系统的合理设置,将高质量的服务与高效的管理有机结合,创造出安全、舒适、温馨的良好环境,从而节省人力、降低运营能耗,最终为病人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工作环境。

现代化医院的智能化系统不同于一般商用、办公用建筑和住宅小区,其建筑本身有着严格而多样的空间秩序和功能要求,内部的机电及医疗设备众多,人流、物流、信息流复杂,卫生条件要求高,是一种十分强调理性思维的建筑类型。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现代医院的功能结构和组成要素也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对设备监控的智能化、模块化设计,使得局部的故障不至于影响全局,使医院环境营造可实施得更灵活和精细,也使各区域的空调设备和排风设备能更方便地得以控制,并能使各种系统统一在控制中心进行集中操作和管理。这就可让相关人员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情况,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同时还可极大地节省人力和降低能耗。另外,设置广播系统(与消防广播共用末端设备),播放幽雅的音乐,还可改善嘈杂的环境,使环境气氛得到调节。

4、适用于现代化医院的专有智能化子系统

4.1 视频示教系统 可提供手术过程的异地演播和观摩,对手术实况进行编辑和制作后,还可作为资料或教学节目。

4.2 医护对讲系统 可建立病人与护士之间的呼叫联系,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护和服务。

5、 展望医院智能化的未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智能化发展的前景是广阔的。未来医院的理念和服务将相应改变。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网络化应用,会给看病就医带来无限宽阔的前景。远程医疗会诊、网上挂号预约、家庭远程护理等先进的手段,将会迅速开展起来。

结语

各种基于网络通讯的监护仪器会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检测和治疗设备将大量供医生使用。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和信息中心,囊括了古今中外的医疗、科研成果及常见病、特殊病的医治措施,所有病人的档案(包括文本及图像信息),各种药品的名称、用途、疗效、服用等信息,医疗保健常识及紧急救护措施等信息。总之,我国目前医院建设重点,正逐步转向工作效率的提高、环境品质的优化,所以追求与整体医学模式相适应的医学环境,将成为建设的热点。现代化医院与智能建筑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且必须强调的是,智能建筑是现代化医院的前提与基础。

第10篇

关键词:新型网络;高校;资产管理

随着3G、WLAN等速率较高的移动网络接入互联网、校园网,智能移动终端也逐步遍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移动终端如:手机、PAD等相对PC机拥有即时无线通信、摄像头拍照、体积小便于携带、既可以使用3G网络又可以使用WLAN等优势。因此基于移动无线网络终端的优势,可以设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1 创新点

⑴支持GSM/3G/WLAN/校园网,随时随地办公查阅资产情况。

⑵同步共享仪器设备网络系统数据。

⑶现场验收登记资产,拍照采集仪器照片、发票、合同等原始资料,提交后短信/Email通知负责人审核。

⑷柱状图、饼图随时为领导提供当前资产分析数据。

⑸通过摄像头扫描条码查询资产信息。

⑹便捷更新仪器存放地、仪器照片(拍照、浏览相册)。

⑺跨越财务专网实现财务审核,解决对账问题。

⑻手机轻松扫条码,完成年度繁重劳累的资产盘查工作。

2 核心技术

固定资产手机端包含了数据库、应用和显示这三个部分。即最底层的数据库服务器、中间的应用服务器层和最上层的显示层,它的出色和成功之处在于将所有的智能都设计、包括在中间的应用服务器层,而与底层数据采用是基于仪器设备网络管理系统。

数据的采集和自动处理功能:应用移动终端的相机扫描条码,与网络管理系统共享数据的真实、有效,通过柱状图、饼图对数据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分析、判断和预算。

先进、合理的资产管理流程建模和模型:一个优秀的管理流程模型可以极大地优化和帮助高校对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手机版吸取20年的资产管理开发经验,这是一些在资产管理领域里只有一两年的厂商所无法比拟的。

主流开发语言:采用JAVA开发语言,WSDL国际化标准WebService接口服务。

3 新型网络软件的优点

3.1 网络系统搭建实现简单

网络版对于硬、软件的配置要求都不高,实现方便、简单。

本软件只需安装一台服务器上,客户(浏览器)无需安装软件,即在服务器上构造一网站;客户端访问基本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并且安装了IE6.0以上版本的电脑即可。

硬件要求

客户端(浏览器端)

普通PC机,PIII/128M/10G/鼠标/网卡或Modem,平时能上网即可,可带宽行打印机,或连接网络打印机。

移动设备,智能移动设备,各种手持终端,能接入WIFI,或者是3G网络。使用浏览器访问服务器。或者使用专门的app访问。

3.2 单机、网络版数据互通,日常上报轻松完成

管理系统能与2010年国家财政部下发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有很好的接口,可以实现二个系统的数据导入导出,轻松完成日常上报工作

3.3 资产录入网络化,分解资产管理工作压力

管理系统不仅能满足各级部门上报数据要求,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了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使得资产使用部门、资产主管部门、财务部门通过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各部门之间资产时时对账,实现了资产动态化管理。

如:指派院、系设备管理员或向全校放开,通过登陆本网站,按用户权限输入院、系新购的 数据,无须完全由资产主管部门进行数据的输入工作,资产主管部门只需通过网络对数据进行审批、退回等操作即可,未审批无法入库,已审核的数据就不能再修改、删除;

3.4 资产管理网络化,规范资产管理工作流程

⑴资产管理部门在网上进行审核,如准确无误,审核通过,可打印正确的验收单(一式三份),盖验收章,经手人签字,留下2联(定期把1联返回给院、系资产管理员),1联给经手人随发票到财务报销;

⑵财务部门在输入财务凭单时,打开IE浏览器,审核设备验收单,如正确,做标记(打勾),并输入设备报账的财务凭单号,以便资产管理部门今后查询该设备原始发票,提供依据,实现财务主管部门和资产主管部门时时对账;

⑶各院、系资产管理员可在网上登记、查询、打印本单位 数据,并可向设备主管部门提交设备报废、丢失以及其他变动申请;

⑷人事部门在办理人员调动或离退休人员,应上网查询该人员是否还有 未办理移交手续;

⑸科研部门可在网上查询打印与科研有关的 统计表。

3.5 符合数字化校园、无纸化办公的趋势

现全国各大高校均已开展数字化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等电子化、网络化校园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网络版正是符合了这个大趋势。

3.6 资产数据实现可控性共享,实时查询校资产情况

在管理员根据在校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分配适当权限后,可实时对校园资产进行查询和管理(校领导可实时对校园资产情况进行了解,打印报表等)。

4 系统应用状况

这一科学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新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4.1 完善的管理网络

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财务处)、归口部门、使用部门、使用人五个层次,每个管理层次都有比较合理的管理幅度。不同的部门和有关的人员,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承担不同的管理责任,并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按照规定的流程,互相沟通、协调、制约、监督。

4.2 严格的经济责任

要做到“人人都管物,物物有人管”,管理固定资产的不仅仅是有关职能管理人员,而且更重要的是固定资产的使用者,这就要求不但有关的管理人员需要严格履行管理职责,而且要求每一个固定资产使用人都必须对所用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承担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责任,也就是说,如果有关人员因为过失需要承担责任的话,其责任的大小是可以用钞票的多少来衡量的。

经济责任的落实,是按照体系设计的固定结构和程序,严格的手续,逐层逐步落实的。

4.3 规范的工作流程

从具体的某一项学校固定资产的形成到消失,以及中间的使用活动,都有具体的业务工作规程,增加有增加的规程,处置有处置的规程,借用有借用的规程。学校形成的任何一项资产,都应做到来源清,去向明。一旦出现了资产流失,原因和责任都可以顺藤摸瓜查清楚。

4.4 严密的帐表管理体系

帐卡的最基本职能是核算全学校以及学校的某一具体部门、单位、人员所管固定资产的数量与价值。

新的帐卡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帐卡体系,其最大区别在于财产保管人所管财产监控上的严密性。

学校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设帐控制分类价值。

归口部门设帐控制各使用部门所管财产的数量和价值,并与财务帐核对分类价值。使用单位设帐核算所用资产的数量与价值,并通过按使用人建立卡片,落实使用人的保管责任。

帐套种类繁多,相互牵制。帐套协调的依据是清查表、增加凭单和处置单,因此要求一式四联,多套分存。

4.5 全息、多维、实时的状态控制

每一种固定资产的几乎全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信息记录在案,形成丰富的信息资源。

帐(卡)、物、使用单位、使用人、存放地点、性能、完好程度、使用情况实行多维控制,全方位提供状态信息。

在任意时点,提供的资产管理信息都应当是资产的真实状态。

4.6 灵活调配机制与合理开发利用的自觉性

根据需要与用闲状态,科学的进行配置,提高使用效益,避免投资浪费。

在建立部门台帐的基础上,将来可以将固定资产的占用情况纳入学校经费预算,正确的评价内部各办学和科研单位的绩效,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成为各内设机构的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意识。

4.7 科学的维修养护

根据其技术特点定期养护,出现故障及时修缮,并记录固定资产的修缮养护情况,建立技术档案。保障使用的同时,努力延长资产的寿命。

4.8 正常的清查盘点

对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情况、管理使用情况定期,或根据临时需要不定期进行清点、核实、检查,确保帐卡、物、人、地相符,根据出现的问题研究提出具体的整改和管理措施,总结管理经验。

4.9 严肃的奖惩制度

真正落实像管钱一样管物,对丢失、损毁行为要求进行经济赔偿和行政处分。

4.10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无论多么复杂、困难的管理活动,一些在传统的管理模式根本无法完成的工作,无法达到的要求,都能够通过计算机、校园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轻而易举地实现,各项管理活动更加方便、快捷、灵活、高效。

[参考文献]

[1]曾宏.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26(7):1-4.

[2]孙逢春.发挥实验室管理部门的作用提高实验室地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545-546.

[3]冯小燕,孔丽英.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模式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4,25(2):93-96.

[4]王艳月.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6, 20(4):94-96.

[5]林明河.高校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5-7.

[6]吴小奇.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选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133-136.

[7]王伟,吴介军,赵刚,张英群.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探讨[J].国有资产管理,1999,19(10):23-24.

[8]张华,徐强,贾晓津,孙琢琏,等.大型仪器开放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8):139-134.

第11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环境已经出现了本质上的转变,其管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计算机技术不仅改善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途径,还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创建了新的管理机制,以网络体系对各项信息进行记录、分析和处理,大大改善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益,降低了日常管理难度。在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拓展中,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提升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益,以网络作为媒介改善了信息传输质量及系统控制质量,实现了高校资产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化共享,资产使用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1.计算机技术在采购过程中的应用

采购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环节。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采购过程中可以明显提升采购信息的使用效益,对不同信息进行合理筛选,形成统一数据记录。该数据记录可以有效反映采购内容,形成对应采购清单,大大提升了采购数据信息记录、保存效果,对设备运用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计算机技术在采购过程中的应用笔者省高校采购为例进行分析。

省明确指出高校在进行设备采购过程中要对2000元以上设备进行上报,要建立明确采购清单,将上述采购清单交由教育部设备中心进行备案和采购。传统采购中采购清单主要由人工列出,由信件形式进行上报,而计算机环境中只需要构建采购EXCEL,将该EXCEL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即可。这种采购上报操作非常简便,上报效益大幅改善。

常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计算机采购过程中人员需要对计算机采购内容进行合理构建,要对采购表格进行合理设置。在该过程中人员需要依照具体需求状况对采购表格中的各项信息进行填写、核对,形成完善的采购表单。该表单填写完成后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体系向上级部门传输,实现采购信息的实时交流。与此同时,该表单还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硬盘系统进行存贮,对采购信息进行计算机保存。这种保存方式明显改善了传统纸质保存中可能出现的损坏或遗失现象,保存效益大幅提升。一旦表单数据发生转变,人员还可以及时调出表格对其进行修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采购工作效益得到本质上改善。

2.计算机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传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人工完成各项数据记录,对数据进行处理,这种管理效益非常低下。在上述管理过程中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内容进行处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非常容易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大打折扣。而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上述状况,对其管理效益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对各项信息进行实时交流,通过其计算机运算体系对数据进行高效计算,其资产管理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非常好的保障。

在计算机技术引入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后,其资产管理效益已经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善,管理科学化水平大大上升。在该技术应用中管理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中构建专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文件夹,在该文件夹中对各项管理文件进行构建、记录、处理和分析,形成对应的计算机管理体系。例如在对高校设备采购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人员可以在计算机硬盘中构建“学校设备采购文件夹”,在该文件夹下构建对应的“学校设备采购计划”文件“、学校设备采购信息”文件、“学校设备现状调查”文件等,对各项采购过程中所需要的文件信息进行记录,形成对应采购文件体系。而在文件中人员可以依照文件名称对其内容进行具体划分,例如“学校设备采购信息”文件内容就可以划分为设备采购型号、设备性能、采购时间、采购台数等。计算机技术下的资产管理要做好对各项管理结构的设置,要依照管理具体内容形成对应文件体系,对管理信息进行保存。当系统信息存贮到一定量时人员可以适当将资料转移到外置硬盘中进行备份保存,防止数据丢失导致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效益受到制约。

3.计算机技术在资产统计中的应用

资产统计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资产内容进行分析的核心。在传统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主要通过人工统计处理,这种处理方式非常容易产生失误,导致资产统计效益受到影响。尤其是在表格上报过程中,教育部需要对所有表格进行处理,工作量非常大,时间较为集中,统计难度非常高。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高效数据处理工具,可以明显提升上述数据的处理效益。该技术可以由自身数据处理体系及智能化运算体系对高校固定资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运算,得到资产统计计算结果,其计算效益非常显著。

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固定资产统计中运用时要对数据体系进行分类,要依照高校固定资产统计要求及统计途径对各项数据进行合理划分,建立专门数据存贮途径对数据进行分类保存、计算和处理。人员要依照高校固定资产计算要求设置对应计算公式,对计算机资产管理计算过程进行编制,形成高效计算途径。例如省教育部在对各高校设备资源进行统计时就构建了专门的计算机统计体系,对设备编号、单位好、分类号等重要信息进行分类记录,形成对应的计算机数据库。高校人员依照其具体状况对该界面内容进行填写、保存,由计算机系统转换形成完善的数据表单,通过数据结构内容进行计算,资产统计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4.计算机技术在加强来源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可以明显提升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来源,对其信息管理内容进行强化。在该技术中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可以得到有效拓展,各项信息采集效益可以得到本质上提升。这种全面化信息体系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途径的优化和措施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技术下人员可以及时通过网络获取相关技术知识、产品信息、市场环境状况等,可以及时通过网络环境内容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更新,保证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时俱进,形成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资产管理平台。这种平台大大提升了部门之间的交流,对高校资产运用效益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设备管理 对策

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一般把持着国家关键性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以石油化工企业为例,化工行业主要将自然界物质经过理化处理后得到具有实际效用和附加价值的产品,石油化工产业属于高危行业,化工设备安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生产以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如国家电网公司的电力传输,超高功率交流电经过高压电网输送至变电站,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的供电安全,而国有通信企业则把握着国民的基本信息资料,因此国有企业的设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产品生产过程中,设备的安装和使用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轻则损失财产,重则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保障设备的正确安装和安全使用,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创新设备的安全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过程的安全有序,促进国有企业的正常稳定发展。

一、国有企业设备管理意义

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设备维护本身,也是对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生产设备是国有企业正常运营的硬件基础,同时也是国有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我国国有企业集成了国内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且生产规模较大,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营不仅关系到产品供应,更直接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因此加强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意义与作用重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以及消除设备安全隐患。

(一)企业经济效益

机械设备是企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可以保证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有利于企业高效生产。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设备日常维护、设备检修、设备更换、设备引进等,而设备维护与检修则是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应该将设备维护与检修日常化,减少设备劳损,最大限度地提升设备工作寿命。一方面,机械设备本身就是企业的固定资产,其价值越高,企业的价值资源越高;另一方面,对于生产型国有企业而言,设备的工作性能与产品的质量以及生产效率具有直接联系,应该通过设备引进,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纳入国有企业生产中,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设备故障率,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企业正常生产。

(二)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设备管理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完善可以帮助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国有企业设备管理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还会涉及企业资产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以及企业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国有企业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可以有效改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企业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涉及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产品营销多个环节,而这些环节之间又存在着一定联系。企业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将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持久的发展动力。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设备管理也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国有企业设备管理也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消除设备安全隐患

机械设备引入、装备、改造、维修等过程均存在安全隐患,设备安全隐患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且可能危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维持设备正常运转,也是为了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传统的设备管理体系采取被动式的检修模式,只有在设备出现问题后才会采取维护措施,不能主动检测安全隐患,且缺少事后评估机制,不能跟踪设备维护后的情况。基于决策支持模型的国有企业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属于主动式管理,通过对以往维修数据的统计分析,预测设备存在的隐患,警示管理人员及时处理。除此之外,基于决策支持模型的国有企业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可以评估隐患等级,并对维护后的质量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减少设备安全隐患,降低设备的故障率。

二、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现状

通过企业同行的交流、走访调研上海、北京、江苏、湖北等部分国企的设备管理现状,可以挖掘出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缺陷与问题,主要包括设备老化问题、设备利用问题、管理体系问题、日常管理问题等。其中,设备老化问题属于企业设备引进的漏洞,很多企业对设备工作寿命的认识程度不够,很多超过工作年限的设备未及时淘汰;设备利用问题是设备管理过程中的缺陷,管理人员不能根据设备运转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导致设备闲置,严重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体系问题体现在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标准制定不严格等方面;日常管理问题集中在维护人员职能缺位,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中。下面将详细阐述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一)设备老化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的产线建设年限跨度较大,很多传统行业的产线规划设计的年代比较久远,受到经济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的产线规划设计标准不高。以部分国有电站为例,很多水力发电站的单机流量小、台数多,不但大大增加了管理维护难度,也造成了能源消耗。同时,很多国有企业设备的电气化水平较低,达不到国家现行的标准,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未及时淘汰,设备已经较长时间未更新。除此之外,部分国有企业设备在规划设计时缺乏前瞻性,忽视了未来生产的需求,设备本身的二次开发性不强。另外,部分国有企业在设计设备时并未充分进行需求调查,以至于设备设计不合理,直接导致设备故障率增高,设备老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设备利用问题

设备保障机制是国有企业设备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反映出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整体管理水平。设备保障机制不仅仅关注设备正常运行的效率,同时必须注重设备的利用率,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建设年限较早,而且很多设备运行已经超过使用年限,很多设备缺少必要维护,直接导致设备运行效率降低。从目前国内企业不完全统计资料来看,设备综合效率总体都在50%~60%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85%)。除此之外,很多国有企业的空置率较高,设备空置的原因是设备管理信息不健全,维护后的设备未及时通报给生产部门,导致设备不能及时恢复生产,设备空置不仅仅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更增加了设备管理的成本。

(三)管理体系问题

经过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体系缺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不够健全,多数国有企业随着企业改革及编制调整,包括自然减员,其设备管理部门要么与其他部门合并,要么人数锐减。同时,各企业也广泛存在着“重生产、轻设备”的现象,组织机构、人员得不到健全保障,实际工作很难扎实开展。二是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很多工作人员的专业资质较差,导致设备管理混乱。在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人员构成中,大专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很少,尤其缺少机电专业的专业人才,直接降低了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应急处理能力,更无法满足复杂化、系统化、专业化的现代设备管理要求。三是缺乏高效的奖励机制,国有企业设备管理体系中更多的是惩罚,缺少必要的奖励,对关键技术人才、业绩突出人员的奖励不到位,导致人才流失。

(四)日常管理问题

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日常管理十分重要,主要起到排检安全隐患的作用,但很多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日常管理体制十分不健全。一方面,很多岗位的工作内容不明确,责任太模糊,管理层并未对责任进行细化,导致管理体系缺乏可行性,降低了设备运行效率,虽然国有企业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管理机制,但由于执行力不够,导致很多管理机制得不到执行;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设备管理水平不高,很多国有企业设备管理仍然沿用经验主义管理模式,设备日常管理缺少标准化流程,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不高。

三、国有企业设备管理模式

基于决策支持模型的国有企业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了模型存储管理模块、模型属性管理模块、模型运行管理模块以及模型组合模块,不同的模块具有不同的功能,基于决策支持模型的国有企业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决策支持理论。建立基于决策支持模型的设备优化管理体系前必须对设备管理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优化目标、约束条件、随机因素以及决策条件等,优化目标包括设备安全等级、设备运行效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生命周期等,约束条件包括现有的技术水平、人员操作能力等,基于决策支持模型的国有企业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基于决策支持模型的国有企业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包括了人机交互模块、决策模型、模型数据库、决策模型管理模块、专家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共同构成了基于决策支持模型的国有企业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

四、国有企业设备管理对策

(一)完善标准化管理机制

对国有企业设备管理采用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结合生产的安全标准和生产管理中的体系建设,加强设备管理中制度建设。建设标准的设备管理体系和严格的操作流程,加强员工的设备使用规范。除了建立设备安全的管理体系外,还要建设设备检查和设备维护机制,保障设备的运行稳定和质量可靠。在生产过程中,不同行业的设备具备一定差异性,因此必须根据生产设备的特点编制管理机制。机械设备操作也具有一定相似性,实际操作单元大致相同,只要在操作单元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化流程,实现操作标准化,规范操作流程,才能有效保障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其次,过程标准化减少了人为失误和设备故障的现象,能够及时进行错误更正和设备检修,有效控制事故现场。

(二)加强全体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

只有设备操作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才能有效避免生产事故,因此,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非常有必要。生产设备的运作和控制主要由一线员工进行操作,他们每天使用和操作设备,对设备的运转情况非常熟悉。一线操作人员普遍文化素质偏低,专业素养也较差,没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也没有重视设备的安全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图方便偷工减料,不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设备,这大大增加了生产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要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督促作用,定期进行操作生产人员的安全培训,让员工认识到安全操作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安全管理和设备操作规程,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系数,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三)建立科学的设备检查规程

国有企业设备种类较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设备检查规程,部分使用周期不长的设备往往停放很长时间再直接进行生产,部分长期使用的设备缺少定期检查和维护,导致设备老化或磨损严重,这一类现象容易导致设备故障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国有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设备检查和定期维护,并建立详细准确的维修记录,以便后期进行责任落实到个人。在设备检修和定期维护过程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主要为设备采购、操作及维护、更新换代。从这三个设备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着手,建设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符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标准。在设备运作和更新换代过程中,要加强设备的跟踪处理,实现设备的动态管理。其次,对设备进行寿命评估和安全评价时,严格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生产过程的绝对安全,避免使用老化设备或安全系数低的设备进行产品生产。

(四)其他措施

国有企业设备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将设备维护、设备检修、人员配置等进行整合。因此,应该从多个层次改进国有企业设备管理体系:第一,提高设备管理智能化程度,加大设备管理资金投入,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尽量选用成熟的管理技术。第二,加强队伍建设,为设备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平台,提高管理人员与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第三,完善日常管理,杜绝经验主义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标准化管理模式,加强设备日常管理。第四,管理运营多元化,针对我国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复杂性,各地区应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采取管理措施,保证管理时效性。

五、总结

国有企业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设备管理效率,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为国有企业生产提供硬件基础。目前,我国关于国有企业设备管理模式的研究较少,很多研究成果具有一定局限性,不能直接用于实际应用。基于决策支持模型的国有企业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建立在国有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之上,符合基层设备管理的需求。除了决策支持系统外,现有的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研究方向还包括了安全要素管理、产品质量优化管理等,不同的研究方向具备各自的优缺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决策支持模型的国有企业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探究了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意义与特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冯鹭.某轻资产国企股份制改造的价值评估[D].云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