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11: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儿童的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活化视角;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实践和理论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教师不但需要重视特殊教育殊儿童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相关的知识。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活化视角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策略,以期给特殊儿童将来更好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念
生活化教学是由杜威及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不断演变而来的。具体来说,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效融入真实的生活场景,充分激发特殊儿童的参与积极性,让其在生活中快乐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感受生活,真正掌握有效学习的规律,让儿童掌握更多有价值的知识,从根本上提高特殊儿童的能力,使其体会生活所具有的多元化特点。数学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生活化理论引领下,从特殊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方式出发,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合理选择贴近特殊儿童生活的以及易于被他们接受的教学情境,并借助科学化的教学评价,充分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了解数学所具有的生活价值,对生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做到快乐生活。
二、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就生理角度而言,特殊儿童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特殊儿童的视觉感受能力相对较弱,往往难以正确辨识物体大小及其具体形状,对于颜色的感知水平也较低;第二,听觉相对迟钝,听觉分辨能力与正常儿童有较大的差别;第三,触觉、痛觉及温度觉都不够敏感,难以清楚分辨物体软硬及粗细质地;第四,知觉速度比较缓慢,容量也相对较小。在知觉分化方面远远不足,区分能力较弱,而且存在感统失调的问题。上述生理特征会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导致其整体发展比较迟缓。通常情况下,特殊儿童的发展迟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意力差。大部分特殊儿童都存在注意力难集中的问题,且注意范围比较狭窄。其次,记忆力差。几乎所有的特殊儿童都存在记忆力差的问题,认知事物的过程中,记忆持续的时间明显短于正常儿童。最后,语言表达能力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大约75%以上的特殊儿童都出现了语言表达能力缺陷,还会随着智力落后程度的不断加深而不断加重。此外,特殊儿童人群中的思维缺陷是常见问题。针对形象事物,特殊儿童在接受的过程中明显能力不足,对于那些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则更低,最终会使其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低。总之,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普遍具有认识基础弱、认知水平低以及学习迟缓的特点,这就使其数学理解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方式等都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所以说,积极探索科学化的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方式是非常关键的。特殊教育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数学学习的多种影响因素,从接受特殊教育儿童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特征出发,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对特殊儿童的注意力特点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特殊儿童的注意力特点有分配能力差、稳定性差、转移灵活度不够以及注意广度狭窄等。在数学学习中,特殊儿童因注意力缺陷容易导致无法持续注意所学习的数学内容。
三、生活化视角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特殊儿童丰富其学习经验
基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性质,特殊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想障碍非常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确保特殊儿童学习数学时,通过情境进行数学的感悟,激发其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认识到生活化和情境结合的重要性,让特殊儿童能够在情理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帮助特殊儿童提高其探索意识和探究能力,帮助特殊儿童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
(二)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强化其生活感受
想要顺利开展特殊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教师必须重视数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教育教学的时候,需要做好理论的讲述,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培养特殊儿童的心智,启发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数学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地思考和探究。教师需要通过层次性较强的教学,不断增加教学的难度,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使其能够很好地融入课堂活动。特殊儿童的融入对其数学学习和思维成长意义重大。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合理引导特殊儿童,帮助其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内化,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比如,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数位板合理地运用进来,在第一排悬挂12个苹果,在第二排悬挂18个苹果,再加以引导,让其能通过纸和笔进行对苹果“摆放”。在特殊儿童实践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分析12这个数字中包含了几个4,让学生分析18这个数字包含了几个6,这种情况下,特殊儿童能够逐步进行思考,也能够提高自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并通过探究不断掌握相关知识点,特殊儿童的数学探究欲望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三)搭建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想要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必须做好对知识的内化,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能力,特殊儿童也才能逐步掌握相关的数学学习思维。为此,教师必须选择合理的教学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及技巧,使其能够更好地探索数学知识,提高特殊儿童的数学探索意识,这样他们也能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教师在搭建数学教学平台的时候,必须保证数学教学平台本身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比较强,能够较为及时地进行数学资源和数学内容的探索,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让其能够在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切实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让特殊儿童能够有意识地开展探索和合作。为了切实提高特殊儿童数学知识学习和巩固方面的能力,在构建学习平台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做好题目的设计,并通过思考活动及探究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特殊儿童本身的数学探究能力以及数学解题能力,让特殊儿童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鼓励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的展示,依赖和信任自己的教师,这样教师也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情况来优化、调整教学方法,激发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确保他们能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切实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讲解完加减混合运算步骤之后,为了使特殊儿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采取学生自主出题的方式进行运算练习。他们之前没有参与过这样的练习,从而表现出非常高的参与度。学生出题之后,系统会自动分配练习题,接下来学生做题,然后学生结合参考答案进行习题练习反思。整个过程中,任务量相对较大,特殊儿童不仅要出题,而且要做题以及改题,还要与同学互动交流。教师巧妙利用交流展示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训练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让特殊儿童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情感也有所触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全面性及立体性。
(四)进行游戏课堂的建立,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意识的增强
在特殊学校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培养特殊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殊儿童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往往比普通儿童差,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在小学阶段其智商往往处于幼儿园阶段或者是更小的年龄阶段,这便要求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必须将生活化元素和游戏场景融合在一起,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比如,学习“比较多少”的时候,教师可以做好道具的发放,比如学习用品的发放,但是在发放的时候并不是平均发放的,而是引导特殊儿童比较谁的学习用品比较多,谁的学习用品比较少。通过同学之间互换的方式来保证分配的平均性,并在这个基础上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多少”及相关的概念,让特殊儿童通过游戏操作的方式更好地学习数学,并使其懂得互相谦让、互相爱护的道理。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Flash片段或者音乐等手段来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对特殊儿童进行引导,让其从多个视角或者思维方式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内容,确保游戏能够满足特殊儿童的实际需要,并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切实提高教学本身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长效的游戏互动机制,能够将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激发出来,切实提高其生活化学习效率。
(五)运用生活化语言,提高特殊儿童学习信心
特殊儿童的思维特点往往较为直观形象,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选择和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相符的语言方式,不能够选择那种成人化的语言或者是较为抽象的语言,教师应该用生活化的语言来引导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特殊儿童的语言感知能力较差,教师上课的时候,需要放缓语言的速度和教学的节奏,否则特殊儿童接受和学习起来会非常费劲,很难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此外,和一般儿童相比,特殊儿童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存在自卑的心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多鼓励特殊儿童,需要给他们足够的赞美,要微笑着面对他们,这样才能够逐步地帮助特殊儿童建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其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之下更加深入地进行数学学习,从而更好地解决身边存在的那些数学问题,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四、结束语
进行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时,将生活化教学方法运用进来,能够让智力较差的特殊儿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并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好地掌握生活技能,为其将来更好地生活奠定基础。本文主要从生活化的视角下分析了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希望能将生活化教学方式合理地运用到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中,帮助特殊儿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萍.特殊教育中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6):37-38.
[2]吕凤兰.初探特殊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76-77.
[3]王娜.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数学教学开展的有效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59):83-84.
[4]曾荣秀.生活化视域下特殊教育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9(11):133.
一、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作用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智商都是在70分以下,无论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都比正常孩子要差。目前我国实施特殊儿童教育的形式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等。其中,随班就读作为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提高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随班就读有利于普及智障儿童义务教育;二是随班就读有利于实现普通教育与智障教育的融合三是随班就读有利于与社会的融合。
二、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随班就读存在着教师没有进行对智障儿童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教育方法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使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难以真正受到符合其残障特点、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出现了“随班就坐”和“随班混读”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特殊儿童的发展。如: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智障儿童存在许多不足,在潜力上比不上普通儿童,跟不上学习进度,根本学不到知识,这种认识给师生在沟通上造成了障碍;加上由于升学的压力,随班就读学生的分数一般不计算进平均分中,所以教师对智障儿童的发展期待不足,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对他们一味迁就、放任,课堂上听任他们自由发展,能学多少算多少,没有明确的具体目标等等,这些做法都影响了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熟悉学生,了解特殊需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作为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应在接新班的时候先做好班内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调查,了解他们对原有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学习兴趣、态度、爱好等。智障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即使同样都是轻度智障的儿童,在学习上的特殊需要也不尽相同;智障学生本身个体内的差异也很大,在知觉、记忆、思维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对学生提问、上机操作练习辅导,以及平时在n堂中对学生仔细观察等来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
四、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1、注重智障儿童的小步子教学和个别辅导
智障儿童学习速度慢,记忆有缺陷,知识迁移也有困难。信息技术课课型是以学生上机操作为主的,所以对他们进行课堂教学时步子要小,要多反复。在上机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智障儿童的特点和教材特点将教材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分成一系列小步骤实施教学,个别辅导。教师需要在学生旁边对每个操作步骤进行指导,并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情况继续向前或退后一两步再学习。
2、增强教学方法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使普通生和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但是智障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会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要针对他们的缺陷采取一些补偿的方法。教师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其注意力的稳定性,使他们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如pp、flash)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智障儿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促进他们语言、情感的发展。还可以利用电脑屏幕广播、大屏幕投影、视频展示仪、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文字知识通过声音、图画、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并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把智障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展现在他们面前,扩大智障学生的知识面与信息量。
3、发挥助学伙伴的作用
关键词: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 教学方法 特殊性
一、引言
学习音乐不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听觉能力、时间与空间的推理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还能培养一个人的气质、调节情绪,因此,音乐教育应该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每个人的人生当中都会有成功有失败,有欢乐有悲伤,有温馨的团聚也有凄凉的孤独,任何时刻只要音乐环绕在你的身旁,就会发现音乐是最好的朋友。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其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殊儿童的定义一般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出发。前者指的是在生理或心理中有一定缺陷的儿童,存在语言、行动、智力等方面的障碍。而后者不仅包含了前者,还蕴含了智力超常、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儿童。在没有明确指出的情况下,我们就从狭义方面来理解特殊儿童。
据有关调查研究发现,不管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只要没有出现听力障碍,在出生四个多月后就开始对声音敏感,可能还会出现某些反馈信息,如手舞足蹈。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对音乐的理解上并无差异,只是有些特殊儿童可能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可能在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中会产生障碍。由于存在某些障碍或缺陷的儿童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音乐教育上不能照搬正常儿童的音乐教育方法。良好而系统的音乐教育在给予特殊儿童更多关爱的同时,还能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世界观。为了达到用音乐带走特殊儿童的烦恼、享受生活的目标,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在其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建立合适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在特殊儿童中涵盖了听觉、视觉、语言、智力、肢体和健康等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应针对缺陷不同的儿童,制定不同的音乐教育路线。由此可见,与正常儿童的音乐教育相比,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拥有自身的特色,主要包括灵活性强,不确定因素多,随机性强,对音乐教师要求较高等特点,这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时间中均能体现。
(1)不稳定性
特殊儿童一般会在心理上存在某些缺陷,情绪阴晴不定,造成学习的态度、兴趣的变化,严重时可能还会出现厌学的现象,从而导致音乐教师不仅无法及时完成教学任务,也不能从教学内容上正确引导孩子的思想,这就是教学内容不稳定性的主要表现。
(2)随机性强
正常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一首歌可能最快的二十分钟就已学会,并深情并茂的表演出来,但这个时间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也许就是个奢望,他们可能再多花费五倍的时间也不一定学得会。此外,具有不同障碍或缺陷的特殊儿童,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也是不尽相同的。由此可见,针对不同的特殊儿童,音乐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适合他们的教学手段。
(3)灵活多变
在特殊儿童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打乱课堂的正常教学的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如学生情绪低落、身体疼痛。此时,教育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都应发生相应的改变。
(4)多样化
从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来看,特殊儿童在音乐的学习存在上能力不同、精神状态不同、身体障碍不同、需求不同等因素,教学评价制度应随之变化,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5)独特性
面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师任务十分艰巨,面对的突况也相对比较多,比较复杂。因此,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师除了具有音乐教育的能力之外,还应进行特殊教育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盲文教学和手语教学的能力,扩张音乐理疗知识面。
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存在不同障碍的儿童表现的教育效益不同。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精神状态、学习态度,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每天备课的基础上,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最终让特殊儿童的课堂效益最大化。
三、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存在一定的缺陷,遭到社会或家人的冷落和歧视,不能拥有一个愉快、难忘的童年记忆。音乐的抽象性有助于教师们与特殊儿童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课堂效益,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学习氛围。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潜移默化的引导特殊儿童建立正常的思维和处事方式。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通过音乐来传授听觉艺术、审美艺术的媒介,它能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提高人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创造和鉴赏能力,教会我们认识世界、感受生活,并创造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追求。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形成一个健全、健康的个性,教会他们感恩、感知,引导学生享受生活、期待生活。通过音乐的桥梁,特殊儿童可以感受到社会和生活中的景色和事物,感受到来自世界各界的情感和关爱,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和爱心。反之,特殊儿童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丰富自己的情感,亦可以憧憬生活。
(2)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
由于自身的缺陷,特殊儿童一般都存在一定的自卑感,不敢与外界沟通、交流,终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严重缺乏与外界的交往能力,这很不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对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音乐可以使人放松、释放自我,拥有一个愉快的心境。不管是在音乐课堂中,还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都有助于引导特殊儿童与人或自然和平地交流、沟通,甚至有时还能提高特殊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方面上改善或解决特殊儿童的交际能力问题。
(3)辅助治疗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教师富有足够的耐心,学生的意志足够坚定,总能验证“是金子就会发光”。著名的指挥家舟舟是一个智商只有三十的重度弱智儿童,但在老师和父母的帮助下,他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坚强的毅力,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弱智天才指挥家。享有名气的钢琴家托尼德布罗伊在出生时就被发现是一位天生的盲人,拥有音乐天赋的他在母亲的教育,通过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爵士钢琴家,也使音乐成为他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例子都展示了音乐能够促进特殊儿童更好的生活、良好审美观的形成、心智的启发,是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重要作用的最好体现,充分说明了音乐在帮助特殊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治疗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总之,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完善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机制能有效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感、孤独感,找到自信、融入社会,为自己谱写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刘丽杉, 金海玉. 浅析特殊儿童音乐教育[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8):208-208.
[2] 李秀云. 浅谈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为例[J]. 音乐时空, 2015(13):125-126.
[3] 马号.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的特殊性[J]. 音乐时空, 2011(12):78-78.
[4] 万丽萍, 刘小川. 全纳教育理念下特殊儿童音乐教师培养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15):30-32.
[5] 王榕澜.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析[J]. 考试周刊, 2013(59):176-177.
[6] 荀丽玲.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以视觉障碍儿童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18).
一、加强教师特教培训,承担教育重任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刚开始,我园74.2%的教师不欢迎特殊儿童入班,即使勉强入班后,54.7%的教师会让班级保育员进行看护和照顾;15.8%的教师放任他们的行为和活动,忽视这些孩子与正常儿童的差异20.5%的教师会让他参与集体教学与游戏只有9%的教师会对特殊儿童进行相应的指导。因为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大多数往往把特殊儿童作为孤独体,采用特别的教育方式,认为只要使其安全就行,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特殊儿童“与世隔绝”,孩子们也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和改变特殊儿童的现状,也就无法保证其接受适宜的教育,失去了随班就读本来的意义。所以,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清醒认识必须提高教师的认识,大家必须齐心协力,遵循教育和保育相结合的原则,共同负责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探讨科学的教育法
(1)注意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对特殊儿童也同样如此。对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师首先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针对特殊儿童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发展层次不同目标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例如,中班数学“点数配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班上的正常儿童要求正确点数,找出相应的数字对特殊儿童,教师要求“数一数,这里有几个点”、“这个数字宝宝,你认识吗?是几呢”,引导他们认识实物个数和数字。当然,教育目标还要有全面性,对于特殊教育儿童来说,教师也很注重特殊儿童交往能力、合作意识、自我服务能力、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关注教育方法的差异性。教师应掌握特殊幼儿的特殊需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个别化教育训练,使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也得到良好的发展。例如对肢体障碍的孩子让他多参加美术教学活动,因为美术活动中的画线条、涂色彩、剪纸拼贴,对特殊儿童有心理治疗的功效。美术创作中团、捏、撕、剪、搓、拼等等过程让幼儿手、眼、脑能充分协调,锻炼了幼儿肢体协调发展,让身心充分合作,从而促进肢体的发展。对于不喜欢用语言表达感受的特殊儿童,教师们让他们多玩沙盘游戏,通过触摸天然的细沙和沙具,让孩子在游戏中缓解不良情绪,缓和内心冲突。用科学教育法进行干预指导,行为异常孩子的效果最明显,达到76.1%,肢体障碍和其他障碍效果为53%,智力障碍的效果为41%。
(3)注重教案设计的差异性。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师也要注意与正常孩子有所区别。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根据特殊儿童的接受能力,只要他们能达到活动的最低要求,能基本学会或积极参与就可以了。如儿歌教学中,正常儿童要求熟练朗诵儿歌,特殊儿童能学会就已经很好了,有的孩子只会说一两句,有的孩子只能说出几个词,说的时候口语还含糊不清,但只要开口说,就是进步。在回答问题时,我们多让他们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如“对吗?好吗”,对于难的问题,要求他们学说答案“老师说一遍,你来学一学”,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习的兴趣。
(4)注意游戏角色的差异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有效形式,游戏也能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游戏来促进幼儿身心的发育和发展。教师积极为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创设和谐、良好、适宜的游戏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扮演简单的角色,融入正常儿童。例如在“理发店”的游戏中,让特殊儿童做“顾客”,配合“理发师”的要求在游戏“娃娃家”中,让他们扮演宝宝角色,请正常孩子扮演“爸爸或妈妈”,共同参与游戏。特殊儿童在游戏中,体验交往,发展语言,内心充满愉悦和满足。教师努力为特殊儿童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参与活动的心理环境,可以让幼儿大胆游戏、放松身心。
二、帮助孩子相互融合,克服自我中心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正常儿童与特殊儿童融合,能让正常儿童对特殊儿童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也使其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而特殊儿童则喜欢模仿年龄、能力比自己高的同伴,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趋于完善,具备更多的独立行为技能和经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后,班上80%的孩子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例如小班部的智障儿童文文,孩子对他的评价就是喜欢笑,喜欢吐舌头,不会自己吃饭,坐在那里很乖。但是从来没有孩子说他“笨”、“傻”,所以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学习生活环境相对宽松,没有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歧视。教师鼓励班上的孩子主动与特殊儿童结对互助,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正常孩子喜欢成为特殊儿童的“小老师”。
三、联合家长共同教育,引导健康成长
【摘要】 自从有人类社会,就有残疾儿童的存在。有残疾儿童就有特殊教育,由于中国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数量还有限。实践证明,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根本在于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特殊教育的老师虽然可以在教学中掌握学生的不同需要,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但父母却是与子女相处最长也是最了解子女的人,故此特殊儿童的成长,家长担任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关键词】 特殊教育 家长教育
家有特殊儿童对父母来说,是很复杂的心情,包括了罪恶感,焦虑,否定,依赖…等。首先,当父母知道自己有个特殊儿童时,会显得悲哀和伤痛,可能会持续一年以上,才慢慢的接受这个事实。
孩子有任何方面的障碍,对父母而言都是震撼的,但是父母却是接触身心障碍儿童时间最多,最了解特殊儿童的人.因此在帮助残障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地位及重要性绝不亚于教师或相关专业人员,父母的角色与任务也不是他人所能取代的。
以下有几点,提供父母亲们参考:
1.家长与教师不断地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提供合乎孩子特殊需求之教学内容,双管齐下,发挥孩子的潜能。
2.家长需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以提早进行学习与补救,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居家生活中的一部份。
3.积极的人生观重新学习以不同的眼光看人论事,珍惜最可贵的生命,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4.推广融合教育,融合教育乃未来特殊教育之趋势,家长对融合教育应该有正向的态度,并了解其重要性.普通生家长会怀疑将特殊儿童融入普通班中,则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显得差异太大,教师如何在课程,作息环境,活动安排及教室管理上同时满足普通与特殊儿童的需求。 因此必须教育普通生家长相信融合教育对他们的孩子并不会造成学习落后,反而能培养出体贴他人的同理心,尊重个别差异,并认同自我价值。
特殊的孩子并不是他前世犯了什么罪,今世才得到报应,也不是他的父母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连累他的孩子,他也是个生命体,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是他比一般所谓的“正常人”需要额外的帮助,才能学会生活的基本技能,而且有越来越多发现,证明残障的人虽然在某方面有缺陷,却往往在另方面比一般人灵巧。例如,失聪的人视觉特别敏锐,失明的人触觉和听觉特别敏锐,自闭儿有的在数理方面具有资优的表现。由此可见,重视特殊教育并不是浪费,而是人才投资。天生我才必有用,希望每个家庭都能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特殊儿童,给他们良好的教育,让他们在社会上也能享有平等立足的空间。
摘 要 体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体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要增加,突出特教特色、体育教学要开展融合教育,促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加强健康知识的教学、增进体育教学的个性化;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跟踪学生成长;对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与语言障碍学生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研究。
关键词 特教学校 体育教学 教学改革
体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紧锣密鼓的实施,特殊教育学校也应紧跟改革的步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合各残疾类型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实现残疾身体和功能的恢复,走出封闭自我,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一、体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要增加,突出特教特色
特殊教育学生需要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比普通学生上体育课要求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更加苛刻、更加严格。例如,国家规定:“盲校体育场地设置在适宜视力障碍使用的环形跑道或直道,除少部分留做硬地外,宜铺设草坪。”可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中心)的体育场地都是水泥地或沙土地,本来就很少的室外体育设施,基本是竞技项目的器材,不适合特殊教育学生使用。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没有专门配备适用于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育器材,尤其是智力障碍学生需要的体育器材价格昂贵,造价比较高,都没有专门配置。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应该增加投入,减少“常人化”因素,保证的体育教学所需的硬件设施,改变特殊教育体育教学根据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这个主要的因素确定教学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努力转变为根据体育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二、体育教学的实施要与时俱进
(一)开展融合教育,促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应大力开展融合教育,更好的为特殊教育学生融入社会,更好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融合教育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美国教育界所提倡的回归主流运动,其目的是要让特殊儿童不要被隔离在传统的启智学校、启聪学校、启明学校以及现在的特殊学校。而是让特殊儿童回归到正常的主流学习环境——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主要的涵义有:
1.教育机会均等:强调一般儿童与身心障碍儿童在教育上的师资、设备、教材、权益是相同的;
2.回归现实正常生活环境:教育即生活,但传统的隔离教育却把学生隔离在特殊学校内,这毕竟不是一般的社会;
3.最少限制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特殊学校的学习环境限制较大,例如他们无法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实施融合教育以后就可以取消这个限制。
(二)加强健康知识的教学、增进体育教学的个性化
当代体育教学倡导的是,多样化的快乐体育将替代“模式化”体育教学,各种有氧健身活动取代体能训练等等,精选重视体育健身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削减繁、难的陈旧的内容。每个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内容后,可根据需要在拓展新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可根据自身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学校传统等)选择拓展性的内容进行教学,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这种富有灵活性的内容安排,改变了所谓“吃不饱”、“吃不了”或“吃得无知无味”的状况,能让特教学生精力充沛、劲头十足的进行练习,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境界,充分满足特殊教育学生的个体需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三)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跟踪学生成长
积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每一个学生建立二个不同的文件,分别记录成长与学习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长期跟踪特教学生的成长。这二个跟踪文件是:儿童期基本情况、入学前基本情况、每学期的成长足迹。应当把这个经验扩大到每个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学校针对学生建立完善的长期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才能有效的实施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特殊教育学生的体育教学方法是固定的,选择面很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应加强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与以探究活动为主,在这方面应当予以加强,扩大情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在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智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以语言传递为主、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原因在于智力障碍学生入学前有大医院开据的智商鉴定证明,入学之后特殊教育学校(中心)根据医院开具的智商鉴定结果并结合学生年龄进行分班教学。低年级智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交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基本的精细动作的活动能力,教学方法是示范法与一对一的指点,讲解法较少,体育教师直接发出指令,学生完成动作。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智力障碍学生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并注意发现学生某些兴趣爱好进行重点的培养,条件突出的学生可以进入校运动队进行训练。
(二)视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视力障碍学生对外界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容易对外界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在分析、推理和判断上出错。视力障碍学生没有空间定位能力,体育教师不会对视力障碍学生进行示范教学。视力障碍学生的听力没有损坏,仍然能够比较好接收到体育教师的大量的语言讲解,针对视力障碍学生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
(三)听力与语言障碍学生体育教学方法对策研究
听力与语言障碍学生无法接受到体育教师的讲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手语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示范动作,直观的教给学生相应的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因此,直接感知的体育教学方法选择的达到了,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使用较多,这是由于语言与听力障碍学生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加大特教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从体育硬件设施的经费投入、体育教学的实施、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等几方面进行,争取体育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 谭丽清.湖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关键词】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班级管理
在我的班上,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听力残疾学生,她只有借助助听器才能微弱得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现实对她太残酷,剥夺了属于她的欢歌笑语。但我和我的孩子们尽可能给她最多的“爱”。
本应该在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但是她却在普通学校就读,这就属于随班就读。这里我就谈谈自己对随班就读管理的一些认识。
一、纳入常规班级管理,发挥特殊教师作用
随班就读教师要注重调动班级普通学生及随班就读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帮助特殊儿童,保证其学习、生活及日常行为习惯顺应班级正常秩序。热爱特殊儿童是随班就读教师的首选条件。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因为自身条件,在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随班就读教师的态度对特殊儿童能否在普通班级中成功就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的期待和接纳态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改进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深刻地影响着普通儿童、儿童家长甚至全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以及特殊儿童的自我观念的发展。在随班就读班级中,教师除了自己要完全地接纳特殊儿童外,还应在班上创设一种积极的气氛,使特殊儿童完全融入到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集体中。
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随班就读学生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班就读教师要正视随班就读儿童和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从不同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能力的诊断入手,确定恰当的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力求使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出最大效能,不仅提高普通学生而且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兼顾差异。
二、采取特殊措施,帮助特殊学生
(1)做好班级普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树立起共同关爱的观念,形成团结互助的班级风气,确保随班就读学生处在一个与普通学生一起生活、学习的和谐环境中。
助学伙伴是随班就读教学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不仅使特殊学生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和行动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中,开阔眼界,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选配的助学伙伴必须是品学兼优,有热情,有耐心的正常儿童。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在生活中加以照顾,他们还可以协助教师对残疾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如对盲童进行行走及定向的训练,为他们读一些有关的报刊或其他课外读物,帮助他们养成卫生习惯,为聋生矫正发音等。
(2)班主任有意指派随班就读学生担任为班级服务的工作,增强其为集体服务的自觉意识,同时扩大与班上普通学生的交流面。当一个学生在一个班集体中有归属感的时候,他会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属于这个班级的,让他觉得班级需要他,他对这个集体是不可缺少的。
(3)班主任形成制度化的个别教育习惯。经常找随班就读学生谈话,针对其长处和问题给予及时指导,鼓励其自信、乐观向上。教师要充分利用“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有效的辅导,让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对不良情绪适当疏泄,不要让负性情绪长期存在下去,学会对危险情况不畏惧、不焦虑、不回避,合理应对,并学会寻求外界帮助。再者,要积极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耐挫力,提升自信心,培养其坚韧的个性品质和良好情感资质。
三、班主任与家长协作管理。班主任可以主动寻求与随班就读学生家长的协作,共同谋求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途径
(1)帮助家长设定合理的期望值。一个恰当合理的期望,有利于心理平衡,学生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教师要告诉特殊学生的家长,不要急于求成,家长应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兴趣,从孩子本身的爱好出发,并按照孩子自身学习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加以培养。家长更要在孩子的生活、孩子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多加关心、帮助,提出具体的做法和要求。
关键词 随班就读 全纳教育 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
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普通学校正常班级,依据儿童年龄安置残疾学生,通过适应课程、组织安排、教学策略, 满足学生不同的风格和学习速度,确保每个残疾儿童受到高质量教育,进而构建起一个多样化、丰富性、多元化的特殊教育教学模式。①这种教学模式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所采取的一种主体形式,这种形式也顺应了国际上全纳教育的潮流。
1 “随班就读”的发展历程
1.1 “随班就读”的提出
1988年11月在全国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在报告中确定了有中国特色的、包括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三种主要形式的特殊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和模式。
1.2 “随班就读”的发展现状
1.2.1 政策和做法
(1)入学的要求:对所有那些可以适应普通学校学习生活的特殊儿童(如有听力语言、视力、以及智力轻度障碍的儿童),可以就近入学。但随班就读儿童人数不得超过3人。
(2)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学要求: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他们使用的教材都与普通儿童无异,但某些特殊儿童(如盲童)的教材,会根据不同教育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在教学形式上是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开展平日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制定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并增设辅导员教师一职,协助普通班级教师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评估特殊儿童的进步情况等。
(3)随班就读班级中对教师资格及其专业素养的要求:担任随班就读班级中的教师一般都是业务水平好和思想觉悟高的教师,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针对特殊儿童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
1.2.2 所取得的成绩
多年以来,中国随班就读工作取得的最大成绩是使适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有了更多的入学机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据2000年统计,中国适龄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有23万人;在盲聋哑学校,弱智儿童辅读学校及辅读班等特殊学校就读的儿童仅13、83万人。在实施一体化教育前,只有1%~2%的学生能受到特殊教育,在开展随班就读之后,有10%的学生接受到特殊教育。
1.2.3 困境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都已广泛开展了随班就读工作,但取得的成效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取得的成效较大,但其它欠发达地区收效甚微。
(1)班级的规模:在城市的重点中、小学中,每个班级的学生平均下来有50人左右,多的甚至达60、70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班就读实际上就变成了现在有些人所谓的“随班就坐”、“随班混读”。
(2)班级教师:首先,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本身学历不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是:小学教师要求具有中师学历,初中教师要求具有大专学历。即便是这样,也还有一部分教师达不到要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师。其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再次,教师普遍缺乏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
(3)学生个体方面: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由于自身残疾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由于自身的残疾,因而心理压力大,存在自卑心理,他们缺少自信,以及向上的内趋力;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缺少战胜的勇气和毅力。
(4)家庭教育方面:有些正常儿童的家长希望自己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对随班就读中的有特殊需要儿童排斥和歧视;有些特殊儿童家长本身就是残疾人,根本无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能给孩子提供适合发展的环境。
2 解决途径
(1)观念的转变。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全纳教育理念给了我们正确的实践指导,不管是哪一类的学生,都有享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是教育民主的基本保障。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来自于社会上对差异的偏见和歧视。只有转变我们的观念,让它指引我们勇于变革。
(2)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给予行政政策支持。针对我国现今的随班就读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全纳教育思想的宣传力度,并把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是否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学校总体工作中的一个指标,以行政干预为手段,确保随班就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建设一支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队伍,为随班就读的儿童提供专业服务。
(3)师资培训。教师在教育系统中是最具价值、最强有力的资源。加强随班就读教育工作老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更是随班就读工作得以实施的保证。首先,国家可以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其次要求普通师范院校开设一些特殊教育的专业。
(4)教育学生自身。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对于普通学生,学校应该正确引导,积极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真心理解和尊重那些随班就读的孩子。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学校要积极培养他们勇于拼搏、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能够自信、自尊和自强。
(5)家园共育。学校应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意识到教育好孩子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另外学校还应开展各种家长学校、及家长会活动,宣传全纳教育理念,提升家长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和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能力,使家长能够支持和配合学校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这项工作,共同教育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期待着能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让更多人理解特殊教育,为特殊儿童营造一个公正而优质的教育环境,促进我们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注释
① 金.轻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6(2):53.
参考文献
[1] 黄志成.全纳教育、全纳学校、全纳社会[J].中国特殊教育,2004(5):16-19.
[2] 肖非,戚克敏.提高随班就读质量 重视特教师资建设[J].中国特殊教育,2009(5):4-7.
[3] 七田怜,吕晓彤,高桥智.中国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现状和课题:北京小学的实地调查[N].中州大学学报,2008.6.
一、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做人,做一般的、正常的、合格的社会人。而教其做人的前提是教其认识自己是好人、能人,最终使之成为好人,能人。”不可否认,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自我概念形成的扼杀:一是失败多于成功;二是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帮助特殊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因此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就应该是特别的,不尽相同的。从这一观点上讲,我们的教育全部应该是个体教育。
绝在多数特殊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强力要求被爱、被肯定、被赞赏、被重视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得以满足,他们身上平时难以被人察觉的潜能便会奇迹般地被激发上来。相反,如果这种欲望屡屡受挫或是一直受到压抑,他们身上的种种潜能便有可能化为乌有。甚至引发悲剧性的后果。为发掘他们的潜能,我一直给她们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只要发现他们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闪光点,我都及时给以大力支持和表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大有益处。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使活动具有新异性、趣味性,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对学生说,这节课谁能顺利完成老师提出的内容,老师允许谁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可以看故事书、画画、捏橡皮泥、和老师、同学说说你高兴的事情、累了可以休息一下。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上课时,注意力特别集中,学得认真,掌握快,无所事事的学生少了,整个课堂“散”而不乱。
二、注重工作方法,加强情感交流
教师和家长应经常地耐心地与学生交流情感,以增强信任感。主动地询问和帮助学生,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她们,责罚也要考虑技巧。关注特殊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的细节,是发现特殊儿童成功的放大镜;关心特殊儿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默化,营造特殊儿童群体环境的监控器;关爱特殊儿童,是教师对完整教育和全纳教育的践行风标。
特殊儿童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由于残疾,找不到目标与方向。他们经常一个人在校园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我们深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高明说服法,在心理上称之为:“感化说服感化”。就是在说服别人之前,先得经过感化的程序。譬如学生做错了事时,如果立刻责问她:“你为什么这样?”用施压的方法想使学生反省,但是学生在想反省之前,心中便先已产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所以无论你多大声地责怪她,也收不到效果。相反地,聪明的教师和家长就会先夸奖学生说:“你做得不错”、“你相当努力”等。这就是前段的感化,然后再指出失败的原因,这是主要的目的。最后别忘了安慰她:“再稍微注意一下,你就能做得更好!”同样是指责学生,聪明的老师就能使学生自动地检讨失败的原因,从而减少再次犯错的机会,使其变得聪明。
三、通过艺术鉴赏,对学生进行品德渗透
特殊教育是有魅力的。它具有弘扬慈善价值观念、宣扬社会进步的功能,是大社会的教育,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充分挖掘这种教育价值的内涵,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楔入点,加强学校工作的宣传,要寻找机会、创造条件展示好教师的敬业奉献、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学校服务社会的形象。这样,学校的劳动就能得到更多的理解,学校的困难就能得到更多的帮助。通过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特殊教育的社会地位,自觉拓展出更大的生存空间。
德育是艺术教育中,最容易渗入的东西。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德育是最难开展的,由于他们的先天缺陷,受到了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造就了他们残缺的心理世界。而在艺术教学中,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使他们形成身残志不残的坚强意志,认识到生理上的残疾是命运的不幸,要从自己宏伟志向的实现来弥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掌握为社会献力的特长,紧紧围绕“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练好技能、努力学习”的铭训。
【关键词】儿童福利;特殊教育;课程
在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于孤残儿童来说,儿童福利机构对他们的照料不能仅仅局限于生活上,而应该渐渐着眼于怎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与个人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针对机构内的孤残儿童设定适合他们的特殊教育形式与内容,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育体系。
一、儿童福利机构内特殊教育课程设置
特殊教育一般指用一些教学工具和教学,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教育。儿童福利机构内教育的对象是孤儿,缺比之其他的孩子更加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爱,而且与社会很少接触减少了学习的机会。针对这些孩子的康复教育,应当实行系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并及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其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来进行。
1.小班教学
对于一些有缺陷的孩子来说,每个人的能力水平不同,不应完全依据年龄来分班,而应当根据他们各自的能力水平。按照能力划分班级,进行小班教学,更能方便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进而多与人,与主流社会接触。
2.个案教学
特殊教育与正常孩子的教育不同,注重把个案教学作为整体教学的一个补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个案教学中,教师还应创设一个宽松的教育情境,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3.游戏教法
对于有智力缺陷的孩子来说,利用游戏教学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在游戏中孩子们既能放松,又能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如果把一些知识加入到游戏中,孩子就会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印象深刻。
4.创设良好情境
传统教学中我们一般倾向于比较沉闷的方式,这种形式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应该增加互动,参与到学生之中,孩子们也可以有情景表演或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也是有益的。
5.综合教学方法
特殊教育中有很多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也应当多了解各种各样的教学理念,来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去,从而综合各方面的优点,以求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6.开设社会实践课
福利机构内的孩子很少和外界与社会接触,所以应当在每周的课程中开设社会实践课,带着孩子们参观社会上的各个机构与自然的景色。这样能让孩子们更好的掌握知识和融入社会。
7.生活自理能力
机构内的孩子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这种情况我们应当重视起来,在课上和课下教师都应该进行教授和照料,来帮助孩子们培养独立意识和能力。
8.尊重孩子人格
福利机构中孩子的心灵比较脆弱,容易受伤,所以作为教师更应该尊重孩子,避免贴标签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产生消极影响。要平等看待他们,心中不应有歧视,真正实现教育平等化。
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特殊教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所有的工作者努力地去探索发掘。作为福利机构内的特殊教育更要担负起重要的职责,对于未来的工作,我有以下几点的期望:
1.多媒体工具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科学技术发展进步,教学辅助工具也在更新换代。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对幼儿进行教学,通过图片和音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这同时也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先进的教学方式的学习,设计出更多有意思美观的教案,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去学习。
2.“正常化”教育模式的探索
对于特殊儿童的“正常化”教育,很多专家和工作者认为,应该改革原来福利机构中的隔离形式,让孩子们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来适应现代的生活。一般的做法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能力选择最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如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特殊教育班或特殊学校。尽可能贯彻“正常化”原则,即尽可能减少限制,尽量让特殊儿童与同龄儿童、主流社会文化保持联系和保证儿童的权益。开展家庭寄养这对于机构内的孩子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
3.关注福利机构内孩子的心理问题
目前大多数的儿童福利机构中孩子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由于他们缺乏正常家庭的关爱与成长环境,所以难免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而一个孩子在童年时期心理上产生的阴影和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可能会影响其未来。因此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孩子们的心理干预和辅导,最好可以在开展工作时有专业人士指导来保证效果。
三、结束语
儿童福利机构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从整体上看还不尽完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对这些特殊群体的孩子们应尽到的责任,以及努力思考怎样让教育工作更能让孩子们接受并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并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与坚持。
参考文献:
[1]赵小红.近25年中国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变迁――兼论随班就读政策的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3(03)
[2]曲学利,吕淑惠.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06)
[关键词]特殊教育;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72 — 02
特殊教育专业现已是我们国家的重点专业。已经有多所高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它不仅对于提高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还有助于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有诸多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开展了音乐课程。目前,音乐教学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专业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特殊教育特有的音乐教育体系,使特殊教育独具特色,更行之有效。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探讨的是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应如何进行声乐教学,它主要的教授对象是将来要成为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的学生。
一、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基本学情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 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特殊教育发展需要的、毕业生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精神的,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既能在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又能在普通小学任教,就业面比较广泛,特殊教育的音乐教学就是为了让那些具有音乐天赋的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能够走进特殊教育学校教特殊儿童唱歌、跳舞。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的是那些智力残疾儿童,要把美妙的歌声带给他们,要用在学校学到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来教会那些智力残疾儿童怎样歌唱,让他们对歌唱产生兴趣,有助于开发智力残疾儿童的智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声乐课相比,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所学的声乐那样复杂,内容要简单,因为学生们在声乐方面都是零起点,没有基础,要从最基本的歌唱姿态及呼吸开始讲起,由浅入深来达到教学目的。
二、高职高专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应如何进行声乐教学
声乐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学习歌唱发生的基础知识、演唱技能和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位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熟悉和掌握的。下面就是我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声乐课应教授的理论知识,教师讲完后,需要让学生们亲自实践,由教师逐个的进行辅导,还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指导,这样学生们既掌握了声乐要领,而且自己也学会了怎样教学,毕业后就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进行教学,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特点。
(一)歌唱的姿态
练习歌唱,首先要掌握好歌唱的姿态,如果姿态不正确,就会影响呼吸、发生和歌唱的表现。
正确的歌唱姿态:
1.身体自然直立,力求端正、大方、朴素、自如;
2.双脚稍分开,两腿站直,重心要稳。
3.脸部肌肉要放松,表情自然,双眼向前平视,上胸畅开,双肩略向后,但不紧张,小腹微收;
4.任何时候不要夹肩、缩脖、瞪眼、皱眉、撇嘴等;
5.无论在演唱或练唱时,都不要用手或脚打拍子;
6.演唱时可适当加入动作,但要简练、利落、大方;
(二)歌唱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基础。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和歌唱的表情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歌唱的呼吸分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三种形式,其中胸腹式联合呼吸在演唱中比较使用。
胸腹式联合呼吸:这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在我国优秀的戏曲唱法中和现代欧洲唱法中被普遍采用。
(三)歌唱的发声方法
作为一个歌唱者,必须通过歌唱发声的练习来掌握发声的基本方法,以便更好地演唱歌曲。
歌唱发声的标准和要求:
1.歌唱发声要有良好的呼吸基础,即要有呼吸支点;
2.歌唱发声时,喉头要稳定,声带的运动,要根据音的高、低、强、弱不同音符来适度调整气息;
3.恰当地运用好歌唱的共鸣,再加上前两条的协同配合,就会使声音圆润、明亮、传得远,并富有力度和音色的变化;
4.有较宽广的音域,声区和谐、同意,再唱低、中、高音时,上下无裂痕,衔接灵活,行腔自如;
5.声音有保持持久的能力,并能保持音色的艺术效果;
6.唇、舌、下腭的动作能够灵活自如,要放松、不紧张,能正确、清楚地咬字,做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
如果能做到上面提出的这些要求,就表明较好地掌握了歌唱发声的基本技能。
(四)歌唱的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歌唱发声的一种综合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声乐必须从最基本的发声练习开始。
1.连音练习要求
(1)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应处于自然、从容、舒展状态;
(2)从自然声区开始,可作半音上行、下行的练习;
(3)每条练习都要柔和、均匀、连贯;
(4)起音、收音要保持在高位置上。
2.跳音练习要求
(1)发音前,必须先想好所要发出音的准确音高是轻巧、短促而有弹性的声音;
(2)要快速吸气,保持气息,在一瞬间声带迅速合拢,气息灵巧地配合发出声音,如用轻生咳嗽,体会声带开合与气息的配合;
(3)从中声区开始练习,再逐步向低、高声区扩展;
(4)低声区注意声带的闭合,不漏气,中声区注意声音均匀、轻巧,高声区注意保持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的通畅。
3.哼鸣练习要求
(1)嘴唇轻闭,舌尖轻抵下牙内,上下牙松开;
(2)下腭、颈部、喉腔自由放松,柔和地吸气、呼吸;
(3)发声的通道全部打开,声音从高位置发出;
(4)鼻、齿、唇感到轻微的颤动;
(5)哼唱时始终保持吸气的状态。
4.打开喉咙的练习要求
(1)学会张嘴唱歌,即将上、下牙齿松开,有下巴松松的“掉下来”的感觉,舌尖松松地抵下牙;
(2)唱八度音程时,从低到高,母音不断裂,要连起来唱,口咽腔同时从大到小张开;
(3)气息通畅地配合,发出圆润、通畅自如的声音。
(五)歌唱时的共鸣
从声带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基音是微弱的,只有当它在人体各个共鸣腔得到了共振,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基音在共鸣腔体内引起的共振,在声乐上称为“共鸣”,它包括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三种方法。
(六)歌唱的咬字、吐字
歌唱是语言和音乐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字在歌唱中是用来传情达意的,因此,吐字、咬字训练是歌唱中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
1.咬清字头
字头,是一个字发音出声的开始部分,一般是指组成这个字的声母部分,有的字还有以母音为i、u、v为介母的,如“娘”,字头是声母n和作介母的i。字头是由于气流在口腔中遇到唇、齿、牙、舌、喉等部位产生各种不同的阻碍而发音的,其发音部位靠前,发音时口腔局部紧张,因此,字头在一个字中占的时值应极短,否则会阻碍声音的传导。但是字头是很重要的,若忽视了,字咬得就不清楚。歌唱中字头要咬得准确、有力、果断。
2.引长字腹
字腹,是组成一个字的母音部分,是任何字不可缺少的、需要引长的部分,是声音中最能发挥作用,最有响度、最有穿透力的部分。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不受阻碍,顺畅地通过,随着口腔的开合、唇形的变化、舌位的升降而发出不同的声音,歌唱中字腹部分要唱得长而稳。
3.收准字尾
字尾,是字的收声归韵部分,是字的终了和归宿。它关系到一个字的完整和纯正问题,发音时要根据不同的处理,收音的部位要正确,收尾的瞬间要掌握得当。字尾所占的时值也是极短的。歌唱中字尾要收得轻巧、适时。
(七)歌唱中常见的不良声音
1.鼻音:鼻音是由于软腭与咽腔的空间加大、音波流入鼻腔而失去口、咽腔共鸣所造成的声音,听起来很不悦耳。如不纠正鼻音,发展下去声音就会愈唱愈闷,最后发展到唱不成声。
2.喉音:喉音是失去气息的支持,喉部用力,使喉头提起或用力挤压舌根所造成的。喉音对发音很有害,因为喉音生硬、沉重,音色变化不灵活,声音表现力很差。
3.颤音:颤音是声乐上的痉挛病,是由于呼吸的强烈冲击或初学声乐者的人工模仿“波动”而造成的。也可以称作抖喉,歌唱有颤音(抖喉)毛病的学生,歌唱器官失去了应有的弹性,声音摇晃不定,给人以不安定、不舒服的感觉。
4.喊叫:大声喊叫对歌唱是很有害的,它使声音失去自然、优美的色彩,变得粗糙、生硬,甚至发生嘶哑的声音。用喊叫歌唱,必然导致整个发生器官的失调。对声带有很大的损害,而且即使用力唱,声音还是传不远。喊叫往往是由于声音没有基础就盲目地追求“音量”,滥唱高音所造成的,其结果使下腭、舌根紧张,喉头上提,舌中后部抬高,发出扁而白的喊叫声。
(八)歌唱嗓音保护常识
嗓音是歌唱发声的物质基础,歌唱离不开良好的嗓音。保护嗓音,使发声器官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有利于歌唱。对于一个未来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师,在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天也离不开好嗓音,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和保护自己的发声器官,让其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那么应该怎样合理使用嗓音呢?
1.在日常生活中,要锻炼合理地使用嗓音,要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要大声叫喊或长时间地高声讲话。音量适中,语速平稳,轻重有序,力求字正腔圆。
2.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必需的睡眠时间,因为在睡眠不足或不注意适当的休息的情况下,喉肌容易疲劳,声音会失去原有的音色。女生月经期间应停止练习,因为月经期及感冒时,声带处于充血状态,如继续练习声带会发生嘶哑或病变。
3.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应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酸、辣等),练唱前、后不要吃过冷过热过咸的食物以免刺激咽喉,影响咽喉肌的调节功能,避免出现嗓音沙哑、发干,“失声”的现象。
(九)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1.练唱时,先做发声练习,再演唱歌曲。要把练发声技术和练歌曲结合起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2.在演唱过程中,应该保持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随时注意以呼吸作为发声的支持,能倾听和分辨自己发出的声音是否正确;随时合理调整各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使之经常处于正常的歌唱状态。这样做不但声音效果好,而且可以减少声音不必要的负荷。
关键词:家校互动;特殊教育;模式
引言:
研究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残疾学生数量较多,不能以普通方式进行教学,近些年,学校与家长展开积极合作、交流、互动,开展了多种方式进行尝试教学,本文主要是总结了家校互动的作用以及在应用方面的方法上提出了补充。
一、良好的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离不开两个环境,一个是家庭环境,另一个就是学校环境,积极综合两方的作用,加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特殊儿童由于心理和身体上的缺陷[1],使得他们在想法、行为等各方面异于常人,学校的环境和家庭环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家校互动模式的展开以及交流合作,能够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动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促进儿童的身体、心灵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二)保证平等的教育环境,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的时间一般比正常儿童要长,主要体现在需要花一定时间了解学生的身心动态,教师除了在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外,其他信息例如学生的身体状况、社区活动情况、医疗情况等都需要家长提供详细的信息,这样才能综合两方面信息,根据儿童不同的学习时段,适时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保证公平的教育环境。此外,特殊儿童需要外界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家庭和学校展开更多互动,能够帮助老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从而根据学生的最新状态,适时调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方式,这种积极的互动、交流保证了信息能够及时的传递和反馈,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更好的帮助了家长和教师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三)维护学生的权益
特殊教育并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在家校合作模式中,家长和教师都共同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监督的作用,家长有权力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以及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同时也可协助学校教师完成相关工作。学校在这个过程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同时也可将一些想法和建议反馈给家长,同时向家长宣讲特殊教育的文献、法规等相关资料,提高家长的特殊教育理念,保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的提高和身心的发展。
二、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有效的保证家校互动模式的开展,是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家校互动模式的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家校互动中的多样性沟通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仅仅停留在家长会或者家访的形式,在特殊教育中,此种方式并不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育的发展,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沟通。21世纪的网络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沟通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例如家长和学校可以共同建立QQ群、微信群以及利用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并分类进行管理,家长有任何疑问以及学生的动态,都可以在平台上直接进行反馈,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路线,方便家长和教师更好的探讨合作教学方法。此外,也要定期组织会议,让家长和教师能够敞开心扉交流,家校互动模式是双向开展,如果家长只是单一听取教师意见,反而不利于家校互动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家校互动模式最关键的是如何有效的沟通保证孩子的身心发展。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尤为重要[2]。例如:残疾儿童在学校学习完后,要将学习的内容以及老师的评价等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家长知晓情况后,应密切关切孩子在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将信息收集后,及时的反馈给教师。特殊教师综合家长的意见,会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此方法,保证家校互动模式为一个动态过程,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至于记录信息的方式可以为电子文档或者书写笔记,将以照片或文字的形式通过微信、邮件、QQ等方式及时反馈。
(三)建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在家校互动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学校可以确立家长为主体的活动方案,例如成立家长委员会[3],增进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促进孩子的发展。家长委员会的成立须有全体家长投票选举或者学校提名选举委员而组建。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可以对委员进行相关培训,让他们成为家长中的代表以及典范,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此外,家长委员要积极参与家校互动,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落实各种教学方案活动。同时,家长委员也要作为代表收集各家长的意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校方,根据家长的建议,召开专题会议,共同探讨家校互动模式中存在的不足,针对相关不足,优化方案改进。
(四)以亲子活动为载体,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
家校互动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参观、观摩孩子的学习过程,并通过不断的观察,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此外,学校也要多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关游戏活动、社会融合活动,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为家长和孩子的情感连接,搭建一座桥梁,同时亲子活动也拉近学校与家长的感情,方便以后能够更好的沟通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