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时间:2023-09-12 17:1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第1篇

根据企业管理要求以及业务流程特点,进行工业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是做好会计核算的前提工作。工业企业设置会计科目,级次一般控制在3级。级次越多,核算工作量越大。

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来说,会计核算工作量大,会计核算过程复杂。会计科目设置科学、合理,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为了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就有必要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和经济管理要求进行科学的分类,并事先确定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规定其核算内容。这种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称为会计科目。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成本会计监管不严格

严格的成本会计监管是确保成本会计高效实施的重要前提,能够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工业企业采用的是全面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范围广泛,使得成本会计监管不能落实到位,不能够全面、严格、详细的对成本会计进行有效的监管。在成本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责权不明确,工作权限不清晰,工作分配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成本会计管理的实际效果并不好,不能有效的控制企业成本,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企业科学规范的监管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效率,确保成本会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当前工业企业将重点工作放在了生产经营上,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了成本会计管理工作,成本会计监管工作也不到位,造成了成本会计信息失真,影响成本会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提高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工业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确保成本会计核算规范有序进行,对保障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决策和高效的应用资本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对工业企业会计管理意义十分重要,规范了成本会计的管理,优化了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创造了良好的成本会计管理条件,促进了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的发展,提高成本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工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符合企业发展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加强成本的控制管理,提高成本会计核算水平。

(二)树立正确的成本会计管理理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充分的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工业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本会计管理理念,摒弃传统的成本会计控制观念,提高成本会计管理的水平。工业企业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工业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发展情况,结合自身管理特点,明确企业成本会计管理理念,全面细致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科学规范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为工业企业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强化对成本会计的监管建立成本会计管理监督制度,全面监管工时利用率指标、工作人员出勤情况、岗位工作、工作指标、福利待遇等方面,确保成本会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间接的促进企业节约成本,实现成本会计的高效实施。与此同时,工业企业车间劳资工作人员还需要针对以上指标存在的偏差问题进行严格分析与研究,及时明确原因,并加以妥善处理。从而保证人工费计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我国的工业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会计成本管理作为企业重要的改革内容,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所以,企业必须立足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为核心,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者:赵红兵 单位: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第3篇

一、新经济环境下工业企业成本会计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竞争的加剧,工业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给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成本控制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往往以是否节约为标准,过分强调缩减费用开支,而忽视成本效益。这样的观念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特点是相适宜的。由于需求得不到满足,产品不愁卖,市场对产品差异要求也不高。这种情形下,尽管工业企业降低成本开支可能会导致产品品质下降及产品差异性的牺牲,通常还是能够带来利润的增长。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市场对产品的差异性要求也不断提升。如果工业企业仍然一味追求成本的节约,就有可能会牺牲产品的品质及与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不但不能带来利润增长,反而会给工业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二)成本会计核算范畴过窄,不能适应企业成本多样化的要求

计划经济时代,工业企业往往只重视生产制造成本。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成本在企业运营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种形势下,仅关注制造成本就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管理决策失误。因此,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应该由偏重物质产品成本向兼顾非物质产品成本转变。

(三)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滞后,不能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工业企业为在争中取得优势,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然而,很多工业企业在重视研发投入、重视技术进步的同时,往往忽视甚至牺牲会计成本核算技术的改进,使其跟不上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再加上一些工业企业闭关自守,与同行隔绝,不学习借鉴先进的技术方法,造成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仍然停留在报账型会计核算方法上,远远落后于同行,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原本在工业技术上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由于成本控制不擅而丧失。

因此,新形势下,工业企业只有改变传统观念,采取先进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才能有效控制和降低成本,提升投资回报率。

二、提升工业企业会计工作水平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转变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应该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在卖方市场产品需求差异不断增加形势下,工业企业应该将片面追求成本节约的传统观念,转变到重视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增值的成本效益观念上。成本效益观要求企业成本会计要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及合理性。既要努力降低成本,也要尽可能地提升产品价值,提升产品销量,在投入和产出之间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成本会计不再是“就成本而管成本”,而是在运用成本效益观来为产品研发、技术改进及市场营销提供决策支持。

(二)拓宽成本会计核算范畴,建立多元化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为应对新形势下的成本多样化问题,工业企业需要拓展成本会计核算范畴。按照全过程管理、全面控制的原则,我们可以将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划分为,研发设计成本、工艺选择成本、原材料及物流成本、制造成本、资金使用成本、质量控制成本、市场营销成本等。工业企业应该以将以上对象全面纳入成本会计核算范畴,建立多元化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同时,建立全过程、企业全员的成本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成本会计工作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改进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成本控制方法

工业企业在加快技术进步步伐的同时,应该改变传统的手工记账式的成本核算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与方法提升成本会计工作水平。时下,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及自动化系统,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手段之一。计算机运算速度快,有极强的信息存储、处理、分析功能,能够大大提升工作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企业虽然实施了会计电算化,仍然停留在简单模仿替代手工记账阶段,没有充分应用计算机的自动处理、分析预测功能。应当在计算普及应用的同时,开发或引入先进的成本会计信息自动处理系统,归集处理、综合分析各类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及时提供相关会计信息。

(四)提升会计人员工作水平,建立高素质的成本会计核算队伍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因此,提升会计人员工作水平,是工业企业做好成本会计工作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引进高素质的财会人员,为成本会计工作带来新思路、新方法;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包括增强成本管理意识、培训财会专业知识、提升业务技能等,大幅提升财会人员整体素质。同时,工业企业还应完善成本会计人员的考核、晋升、激励机制,提升成本会计人员的责任感,激发成本会计工作积极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成本会计核算队伍,全面保障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由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两部分内容构成,一般先进行事业单位会计的学习,再进行行政单位会计的学习。由于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分属于不同的会计核算体系,两者有着显著的不同。在我国现行的会计体系下,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而企业会计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较为困难,不易于接受。因为在前面的专业课――《会计基础》《企业会计》等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是以企业会计为基础学习的,学生已形成固有思路,遇到问题,总是自然而然地采用原有思路去解决。很多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后,还是感到很困惑,他们依然难以将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进行区分,常将两者混淆,张冠李戴,如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将企业会计的科目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学习法”,将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进行比较教学,突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从而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加强印象。

一、在事业单位会计的教学中,采用比较学习法,将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特别是工业企业会计作比较

(1)从核算原则上作比较。企业会计采用的核算方法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这种双轨制的核算方式亦是目前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最大特点。权责发生制指凡是在本期内已经收到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一切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在这种会计基础下,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现金的收入,不论其应否归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在本期实际以现金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本期收入中取得补偿,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2)从核算特点上作比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特点是引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而企业会计并不采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引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进行核算,如题:某单位购买业务所需的材料,用财政授权支付凭证支付(不用现金)5 000元,分录为:

借:材料 5 000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5 000

当行政事业单位收到上级拨款200 000元时,分录为: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200 000

贷:财政补助收入 200 000

而在企业会计核算当中,应分别为:

借:材料 5 000

贷:银行存款 5 000

借:银行存款 200 000

贷:营业外收入 200 000

企业单位会计核算是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这也是企业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最大不同之处。

(3)从核算方法上作比较。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在前期课程中已进行了学习,学生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能,在遇到业务处理题时,已形成了固定的解题思路。学生在进行实务分析时,因思维定式原因,自然而然地按照企业会计的思路来处理,此时,教师不要贸然阻止,打断思路,而是要因势利导。在学生用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解决了问题后,教师再讲解事业单位的处理方法,让学生将其与企业会计方法作比较,达到融会、理解、强化的目的。下面,以几个常见业务为例进行分析。

①职工预支差旅费业务。例题1:某事业单位职工肖建预借差旅费3 000元。

1)由学生自己作答解决,多数学生解答如下:

借:管理费用 3 000

贷:现金 3 000

2)教师讲解正确的核算方法,并着重强调二者的不同之处及之所以不同原因。

借:其他应收款――肖建 3 000

贷:现金 3 000

②应收账款的核算业务。当事业单位销售产品、商品、材料、提供劳务、开展服务取得收入时,核算方法如下。例题2:某事业单位5月4日向东大公司提供劳务收入10 000元,规定的现金折扣条件是2/10、1/20、N/30,要求根据当天凭劳务结算凭证,作出账户处理。

1)由学生自己作答解决,多数学生会如此解答:

借:应收账款――东大公司 1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 000

2)教师讲解正确的核算方法,并着重强调二者的不同之处及之所以不同原因。

借:应收账款――东大公司 10 000

贷:经营收入 10 000

5月10日东大公司付款,收到款项9 800元。

1)由学生自己作答解决,多数学生的处理:

借:银行存款 9 800

财务费用 200

贷:应收账款――东大公司 10 000

2)教师讲解正确的核算方法,并着重强调二者的不同之处及之所以不同原因。

借:银行存款 9 800

经营收入 200

贷:应收账款――东大公司 10 000

在以上二例中,学生与教师采用的核算方法分属于不同的核算体系,学生采用的是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体现的是企业会计的核算思路,教师采用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这是由于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定式与解题思路。在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时,这种情况是常见的、可以理解的。教师此时将两种核算方法进行比较,既可以复习旧知,又可以适时引入新知识,会让学生感到更易于理解,印象更为深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对比法的不断应用,加之持续练习,在不断深入学习后,解题思路从混乱到清晰,解题技巧从生疏到熟练,学生的业务核算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二、在行政单位会计的教学中,采用比较学习法,将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作比较进行学习

由于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同属于一个会计核算体系,所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原理相差无几,学生在学习了事业单位会计后,再进入行政单位会计的学习,会感到轻松许多。以上例题1中职工预借差旅费业务为例:某行政单位职工肖建军预借差旅费3 000元。此时应作分录:

借:暂付款――肖建军 3 000

贷:现金 3 000

与例题1中事业单位职工肖建预支差旅费业务相比较,学生会发现两者虽然业务相同,核算方法相同(均为收付实现制),但适用的会计核算科目却不同。因此,在行政单位会计教学中,应用比较学习法,将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比较学习,可以将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深入理解。

三、在同一核算内容的业务中采用比较法学习

即使在同一核算内容的业务处理中,采用比较学习法,效果亦更佳。

例题:某事业单位销售一批产品给康利公司,货已发出,价款50 000元,增值税款8 500元,按合同约定两个月后付款,康利公司交给该事业单位两个月到期商业承兑汇票,面值为58 500元。

借:应收票据 58 500

贷:经营收入 5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8 500

当票据到期收回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58 500

贷:应收票据 58 500

以上为不带息票据的处理,此时,教师适时加入带息票据业务的处理方式,可使学生在同一业务中学习到不同的处理方法,加深印象。若票据为带息票据(实务中常为带息票据),利息为200元,应作分录:

借:银行存款 58 300

贷:经营支出 200

应收票据 58 500

由此可见,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教学中适用范围广泛,可以说贯穿了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比较学习法不但教会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多年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学生普遍反响良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 工作过程 系统化 课程体系

一、引言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岗位需要的初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即能在企事业单位,尤其能在中、小、微型企业经营管理第一线中从事会计核算、财税协管、统计、仓管、财经文员以及收银等相关岗位的操作性工作。但目前中职会计教育实践性培养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要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二、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实施的是以公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概念、原理等陈述性知识为主,追求知识的系统性,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

(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设置重复

以传统学科为中心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中多数主干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之间存在重复,如《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之间,《税收基础》与《税务会计》之间都存在知识重复交叉现象,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

随着中职课程改革的深化,普遍中职学校都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将实践教学提到与理论教学并重的程度。但很多学校的做法都是,学期前十几周理论教学,后面几周为专业实训周,人为地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割裂。同时在教学中注重传授会计知识,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缺乏教学情境设计,没有向学生提供企业最关注的工作过程基本工作经验、方法和岗位技能,课堂上主要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担任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学习兴趣性和主动性不高,难以进行有效的学习。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造成了会计专业毕业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差,分析问题的能力差,缺乏会计职业操作技能,就业上岗时遇到实际会计问题,就无从下手,解决不了。这大大有悖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要的初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三、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会计课程构建思路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专业课程改革,笔者所在的学校建立了由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人员、企业财务总监、课改专家和会计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参与到会计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经过深入的分析和反复的研讨,专业建设委员会一致提出:要依据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教学,要以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设计课程,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基础、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会计课程体系架构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会计课程安排

根据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议,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情境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全面打破原有中职会计课程体系,以会计实际工作过程为线索,以财务核算与管理岗位真实业务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新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总分为四个模块分为:技能认知模块,技能训练模块、技能证书模块和技能综合模块,如图1所示,具体专业课程安排如下表。

(二) 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中职会计技能课程体系

1.《认识会计》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会计从业资格标准,考虑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从具体工作任务出发,介绍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将原有《基础会计》的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原理进行重新分解、整合为十个教学项目模块:认知会计岗位、识读会计报表、建立新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和明细账、登记总账、清查财产、编制会计报表和装订与保管会计档案。

2.《会计基本技能》课程

本课程以活动为引领,以实际操作为切入点,以技能训练为主,具体教学内容包括会计数字书写、珠算、简易心算、点钞技术、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小键盘录入和账表盲打等。

3.《企业创立与沙盘》课程

本课程以完成创立企业的实际工作为载体,分设筹备工作、企业创立、处理经济业务和事项、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四个单元。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了解企业创立办理流程(如工商注册、税务注册、银行开户等),并且结合实物沙盘模拟企业经营使学生对企业运营有更深刻的理解。

4.《收银员工作》课程

本课程结合收银员日常工作过程,分为收银设备认识、服务礼仪、零钱兑换、伪钞识别、收银设备使用、收银登记、收银交接以及门店协助等模块内容。

5.《会计岗位技能实务》课程

本课程是中职会计技能课程的核心课程,它以企业会计典型工作岗位任务情境为课程项目载体,以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为项目依据,以会计岗位工作技能标准为项目标准,分为3门子课程《小规模商业企业会计》、《小规模工业企业会计》和《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会计》。这三门课程分别以小规模商业企业、小规模工业企业和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连续3个月的模拟经济业务作为教学案例及开展学生实训操作。其中每门课程又细分为十个模块课程:《出纳员工作》、《费用会计核算工作》、《往来会计核算工作》、《财产物资核算工作》、《存货保管与收发工作》、《职工薪酬核算工作》、《产品成本核算工作》、《税费计缴与申报》、《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工作》和《电算化核算工作》。

6.《EXCEL与财务管理》课程

本课程是结合大量财会工作实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利用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解决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Excel的凭证设计与应用、Excel的账簿设计与应用、Excel的常用财务报表设计与应用、Excel日常管理统计表设计与应用、Excel常用财务分析和Excel的常用财务决策等。

7.《企业信息统计与分析工作》课程

本课程结合企业信息统计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方法,内容分为认识统计、企业信息统计的组织和基础工作、企业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企业劳动统计与分析、企业生产统计与分析、企业销售和库存统计与分析、企业成本费用统计与分析以及企业能源统计与分析等八个项目模块。

8.《企业会计实务(综合)》课程

本课程主要分为小规模商业企业会计实操、小规模工业企业会计实操和一般纳税人工业企业会计实操三部分,这三部分实操应分别涵盖三种企业从创立试运行直至正常营业的三个会计期间(10月、11月、12月)经济业务,让学生仿真连贯地模拟三类企业3个月不同经营情况的账务处理。

9.《企业信息化系统应用》课程

本课程是在学习完《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证)》和《电算化核算工作》两门课程后开设的,是结合《企业会计实务(综合)》实操内容在用友、金蝶等常用财务软件下进行电算化实操处理,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掌握企业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 会计从业证书考试科目课程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简称会计证),要取得会计证必须通过考试。目前会计证考试目前采用的是无纸化考试方式,达到60分即合格通过。笔者认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必要条件,当前考试题目以客观题为主,知识点内容也基本上以识记为主,因此会计证考证科目即《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教学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建议在第四学期专门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这门课程,以帮助学生轻松应对考试,学生通过考试即获得该门课程学分。

五、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中职会计课程体系与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的新课程体系相比较,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建立以典型工作岗位任务情境为载体,以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岗位工作技能要求为标准,以企业实际案例、项目课程为主的技能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评价方式,强化学生会计技能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小课堂与就业岗位差距,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编写组 .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6篇

关键字:中职;会计准则;小企业;财务会计教学

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小企业会计准则》,并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同时,2005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废止。这意味着我国477万户法人经营单位中97.11%的小企业将按照这部准则来进行会计核算,它对我国小企业会计操作将产生深远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面向基层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因此《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的实效性也将产生深远影响。那么,其施行后将对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将通过什么方法实现其有效性?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

(一) 《企业会计准则》 实施的不适应性。

《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自此,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其财务会计课程都以此为标准来编写教材、实施教学和培养人才。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按《企业会计准则》来开展中职会计教学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难度大。

《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繁多,难度很大,主要适用于大中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以会计计量为例,它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等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这些对中职生来说是非常难理解的。而会计核算对外投资、应付债券等内容由于采用公允价值入账、实际利率法等,其核算变得非常复杂,学生更难掌握。

2. 与中职生就业脱节。

依照国家2011年6月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

据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显示,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90%以上在小微型企业就业,且他们所在的小微企业很少涉及对外投资、发行债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业务,纳税核算与税法保持一致,而非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操作,企业会计核算所采用的会计科目还是《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前的会计科目。以上情况表明,如果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开展财务会计教学,那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是脱节的。

(二) 小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按照 《小企业会计准则》 实施的优势。

《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在遵循基本准则的前提下,借鉴《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化处理的核心理念:“充分考虑我国小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较为简单、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相对单一等情况,对小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简化处理,减少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与空间。”对小企业来说,其财务会计核算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来施行有以下主要优势:

1. 统一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小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企业会计准则》的五种会计计量属性要简单得多,将对一系列的会计核算产生影响。比如:不再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小企业的长期债券投资、负债等不再要求按照公允价值入账,收入确认方面不再要求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统一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的折价或者溢价。

2. 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

《小企业会计准则》将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比《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这将大大简化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3. 简化财务报表的列报和披露。

“要求小企业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四个组成部分,不必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同时,《小企业会计准则》对现金流量表也进行了适当简化,无需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当期取得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等信息。

除上述几方面之外,还有诸多其他变化,具体到账务处理方面,《小企业会计准则》许多处理方法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也截然不同,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中职财务会计教学应对的措施

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和中职培养目标,财务会计的教学必须做全方位的改革,从师资、教材、课程、教学、实训等各方面进行体系重构,以应对《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给小企业的会计处理业务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培养出更加实用的技能型人才。

(一) 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改变决定了会计专业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知识,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技能。我们不但要熟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而且要掌握《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处理上的不同,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同时,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充分了解不同行业小企业的运作流程及会计操作规程,从而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最大程度地提高会计教学的有效性。

(二) 教学课程重新设置。

《小企业会计准则》说明,小企业可根据“自由选择、单项标准和一以贯之”的原则来决定采用何种会计准则。据此,小企业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可能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更可能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因此,学生必须熟悉两种会计准则,才能轻松应对实际工作。现有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只有《基础会计》和《企业财务会计》两门必修课程,为了让学生掌握小企业会计操作,第四或第五学期必须开设《小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及小企业财务会计实训课。

(三) 相应教材的开发和编订。

由于《企业财务会计》是按新《企业会计准则》编写的,《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决定了会计核算上的诸多不同。因此,新开设的《小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将面临缺乏相应教材的困境,开发相应的校本教材便成为财务会计教学的当务之急。教材内容不仅包括小型工业企业,而且包括商业零售、批发业及服务业等,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小企业会计操作技能,应及时编订《小企业会计实训》教材。

(四) 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是针对工业企业会计来讲授,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校内综合模拟实训为辅。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的会计教学,更应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在开课之初,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及参与式教学法。

(五) 模拟实训形式的多样化。

开展小企业会计模拟实训,除分岗位实训外,还以企业链的形式来进行,即以小型工业企业、小型零售或批发企业、广告公司、仓储物流公司等为模拟对象,每位学生其中一个企业的会计,以互相之间的业务为核算对象,同样的原始凭证,由于会计主体不同,表示的经济业务也完全不同,账务处理不同。这种实训形式,既能帮助学生理解企业实际操作,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他们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开始施行,为了实践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学校应重新设置教学课程,开发和编订校本教材,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模拟实训应更贴近企业实际操作。只有如此,中职财务会计教学才能适应新的变化,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技能型人才,更好地实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第7篇

一、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必要性

党的“十五大”以来,为促进包括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总体数量得到显著提高,获利能力明显增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我国GDP的55.6%、工业新增产值的74.7%、社会销售额的58.9%、税收的46.2%以及出口总额的62.3%均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而且全国75%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也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就工业来看,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工业企业27.3万家,全部中小工业企业的资产合计达13.6万亿元。中小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扩大社会就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方面起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但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计划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目前,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已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美国在部分准则中已开始注意差别财务报告问题;欧盟、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与报告政府间专家组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制定了法令或指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小企业的会计问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专门设有小企业工作组,已立项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国际会计准则。近日,在伦敦举行的一次会计专业会议上,3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会计团体和区域性会计组织的首席执行官们表达了他们对开发适用于中小型企业并且足够简化的会计准则指南的支持。同时,他们也都认同会计业的一项重大挑战,就是使对财务信息和鉴证服务的准则要求同时满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模各异的会计实体的需要。而这些要求也应尽量地直接、清晰并且简明易懂。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调查,95.77%的欧盟中小企业、97%以上的亚太区企业和美国99.7%的企业主表示,有关的会计准则简化问题需要得到及时的解决。现在,这些问题不但已被列入了IFAC发展中国家和中小企业实务(SMP)委员会的议事日程,也同样吸引了IFAC下设的商业会计委员会的关注。而前者目前也在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提供定期的建设性意见,以确保在制定国际会计和审计准则时,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福祉。

随着我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使得小企业实际上已不堪那些强加在它们身上的准则的重负。将目前针对所有企业的一套单一的公认会计原则概念改为两套公认会计原则――大企业会计原则和中小企业会计原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和国际会计组织的重视。加紧对制定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进行研究,可以尽早建立起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适用、高效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中小企业界定

中小企业的界定对制定财务报告规范具有很大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尚未对“中小企业”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过他表示不会只考虑企业规模大小的因素。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并不仅限于业务规模小的公司,任何没有涉及公众责任的企业都有采用该准则的可能性。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小企业定义为:营业额相对较小,年总收入低于500万美元。典型特征有:(1)所有者经营;(2)少数的其他所有者;(3)可能除某些家庭成员外,所有业主活动都牵涉到企业事务的管理;(4)业主的利益不怎么变化;(5)只有简单的资本结构。

按照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在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工业中小企业是指从业人员数在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4亿元以下的企业。中型工业企业要求同时满足职工人数在300人以上,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和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上等条件,否则视为小型企业。

三、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原则

(一)差别报告原则。差别报告就是将企业按规模大小分为不同类型,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时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采取有所区别的做法。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由于中小企业有着与大型企业不同的特点,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详细程度、报告对象、报告方式等均应有别于大型企业,也就是说应该对中小企业实行差别报告。中小企业的结构比较简单,对财务报告的需要与上市公司大不相同,如果采用较简化的会计准则将有助于它们减少遵循成本和负担。遵循成本包括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和报告时,为遵循准则规定而支付的各项成本之和。主要有聘任合格的会计师成本、培训费、审计费、咨询费以及必要的软硬件投资成本等。

(二)重要性原则。对于会计信息而言,重要性是指当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地表达时,可能影响依赖该信息的人所做出的判断。与过少的信息一样,过多的信息也会产生误导。呈报的信息太多时,真正相关的项目就可能被掩盖,影响预测和决策。重要性是决定会计信息应否提供的关键。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用户主要是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关注的主要是企业的短期现金流量、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等。相比之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用户比较广,包括股民、债权人、供应商、银行、潜在投资者等,他们注意的是公司的长远盈利增长潜质。因此,多数人承认中小企业的确没有必要披露一些不实用和没有意义的信息。

(三)紧密结合实际原则。在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及规范形式上应充分考虑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现状,注重简单性和可操作性。目前,我国高层次的会计人才短缺,特别是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一些较复杂的会计概念,如合理估价及资产折损等所涉及的估算需要额外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而中小企业既没有足够的资源也没有必要来做到这一点。

(四)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收集、整理、编制报表、查核鉴证、分析及解释所花费的代价等。至于会计的收益,对公司而言,可能会提高经营效率,获得资金的融通或吸引投资;对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言,可充分了解投资报酬及风险,使其资金处于最佳运用状态。与此相对应,社会经济资源也得到最优配置。如前所述,中小企业遵循准则所花费的成本必须小于其预期获得的收益。只有当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效益高于成本时,才值得提供。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主席格雷厄姆•沃德指出:“像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这样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者们的目标,应该是制定出简明扼要、相关性强、容易理解的准则指南,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使他们遵循准则的利益大于支出。这意味着,他们准备、审计和财务报告的各项成本之和应该与其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需求成正比。”

(五)可扩展原则。中小企业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快速成长性,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因此,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充分考虑到小企业向中型企业转化、中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化的情况,互相有一定的弹性,以便于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在不同准则与制度之间的转换。

四、制定完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具体措施

从财务核算与报告的角度看,目前的划分标准对小企业的界定过于广泛,不利于实际操作和把握,将企业分为四类似乎更妥,即将目前的小型企业再划分为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主要是个体经营者或者家庭经营企业,因为这类企业规模很小,纳税大多数采用定税制,不需要查账征收,管理人员不需要正式会计资料进行管理,企业也无专职的会计核算人员,没有必要编制财务报告。如果按照目前《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披露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似乎勉为其难。同时,划分微型企业的做法与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与报告政府间专家组的《小企业会计指南》的思路相一致。

(一)对于微型企业。若企业采用定税制,则对其财务核算不作具体要求;对于稍具规模者需要查账征收时,只需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简单的财务报告就可以满足其纳税需要。因此,针对该类企业的会计准则应强调实用性和简洁性,没有必要专门制定针对这类企业的会计准则,但需要制定指导性的会计制度以引导和帮助该类企业建立账簿体系,并把这类企业会计核算和报告与纳税结合起来。

(二)对于小型企业。小型企业不能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但对外借款,需要有正规的会计核算制度和编制财务报告。目前,我国小企业会计报表有4张,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必须编制;现金流量表由企业选择编制;应交增值税明细表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编制。从核算和报告内容上应该比中型企业简单、比微型企业详细一些,可以建立一套单独的会计准则。

美国自1982年起对小企业取消了以下11项信息披露:(1)递延所得税;(2)租赁;(3)利息资本化;(4)内含利息;(5)补偿性存款余额;(6)企业合并;(7)困难债务重组;(8)研发成本;(9)终止经营;(10)经营税收收益;(11)投资税抵负。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报告及公司有关会计信息的披露,只对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的公司有法定的约束力,对其他企业没有约束力。我国小型企业会计准则应简化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长期投资、融资租赁、借款费用、应交税金、或有事项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的核算,减少不必要的披露内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豁免一些报告要求。

第8篇

关键词:会计理论; 会计记账方法; 会计案例

首先什么是借贷记账法?它的历史起源,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3-14世纪的意大利。1494年,被誉为“现代会计之父”的意大利著名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的巨著《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问世,开创了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新时代,标志着借贷记账法正式成为大家公认的复式记账法,也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始。借贷记账法中的“借”、“贷”两字,最初是以其本来含义记账的,反映的是“债权”和“债务”的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记账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借”、“贷”两字逐渐失去其本来含义,变成了纯粹的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的现代含义指的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增减变动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它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依据,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并不是“抽象的”记账符号,而是具有深刻经济内涵的科学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

一、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把每个账户的结构都设置为“借方”、“贷方”和“余额”三栏。借方在左方,贷方在右方,以反映资金的增减变化情况。“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没有其专门的含义。“借”、“贷”的含义因账户性质不同而不同。在资产类、成本类、费用类账户中,“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而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收益类账户中,“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

二、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

根据复式记账原理,对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记账时,对每项经济业务都必须用相等金额,一方面记入一个或几个有关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记入一个或几个有关账户的贷方,记入借方账户的数额与记入贷方账户的数额必然相等,这就形成了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三、以记账规则进行试算平衡

由于借贷记账法在处理每一笔经济业务时,都必须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所以,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体现出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与所有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合计必然相等,所有账户的借方期初或期末余额合计与所有账户的贷方期初或期末合计也必然是相等的。其试算平衡公式是: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利用这种平衡关系,就可以检查各账户记录是否正确,以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四、可以设置和运用双重性质账户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按经济性质一般分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共同类六类。但为了灵活地进行处理账务,也可以设置运用双重性质账户,一个资产类账户若有贷方余额,则表示负责类性质账户,负债类账户若有借方余额,则表示资产类性质账户,这样的账户被称为双重类性质账户,如设置“往来款项”、“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账户。

现举例说明借贷记账法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2008年10月创智公司发生的经济业务如下;

(1)向外地某企业购入甲材料4000千克,每千克10元;共计40000元,税费为6800元。材料已验收入库,货款以银行存款支付。

借:原材料 4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6800

贷:银行存款 468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原材料增加了40000元,应记入“原材料”的 “借方”,进项增值税6800元应记入“应交税费”的“借方”;另一方面货款已付说明形成了企业资产的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表明企业的资产内部有增有减,增减金额相等。

(2)收到投资者投入资本2000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 200000

贷:实收资本 2000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反映投入资本的增加,应记入“实收资本”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反映银行存款增加,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与资产同时等额的增加。

(3)该公司由于季节性储备材料物资需要,临时向银行借入50000元,存入银行期限为2个月。

借:银行存款 50000

贷:短期借款 500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反映公司借款的增加,记入“短期借款”的“贷方”;另一方面反映公司存款的增加,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表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等额增加。

(4)公司商业汇票到期,以银行存款归还外地某企业材料款46800元。

借:应付票据 46800

贷:银行存款 468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公司商业汇票到期付款,应记入“应付票据”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说明企业银行存款的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表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同时等额的减少。

(5)企业以银行存款偿还前欠贷款10000元。

借:应付账款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反映企业负债的减少,应记入“应付账款”的“借方”,另一方面反映资产的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的“贷方”,表明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同时等额的减少。

(6)结算本月份应付职工工资24000元,其中制造甲产品工人工资14000元,制造乙产品工人工资6000元,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1600元,厂部管理人员工资2400元。

借:生产成本——甲产品 14000

——乙产品 6000

制造费用 1600

管理费用 2400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240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本月份发生应付给职工工资,应记入“应付职工薪酬”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说明工资费用增加了的数额是由于制造甲产品、乙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属于直接费用,应记入产品成本,记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车间和厂部管理人员工资属于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应分别记入“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

(7)以银行存款20000元偿还银行短期贷款。

借:短期借款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企业借入款项的减少,应记入“短期借款”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用企业的资产偿还使企业的款项减少,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

通过以上经济业务情况的分析,体现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反映出了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运用,找出了学习借贷记账法的规律。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运用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借”和“贷”两字的方向性,因为“借”和“贷”两字只要与账户性质相联系,它们就有了方向性。

第二,工业企业会计科目设置的规范性。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必须根据会计准则设置,并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一般有规范的工业企业会计科目表。

第三,工商业企业在“固定资产”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上,主要以机器、设备以及厂房、建筑物为主要对象,比重最大的是机器、设备。而商业企业“固定资产”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上,主要以厂房、建筑物、柜台为主要核算对象,一般要把交通工具—车辆,纳入固定资产核算范围。

参考文献:

〔1〕 李海波.蒋瑛 .《基础会计》2011/8 P31-40.

第9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思考;改进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109-02

1事业单位的特点

事业单位是依法设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益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按照上述概念,事业单位应当具备四个特征:一是依法设立。事业单位的设立,应区分不同情况由法定审批机关批准,依法登记,或者依照法律规定直接进行法人登记。二是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从事的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服务活动,一般不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三是不以赢利为目的。事业单位一般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费来源有的需要财政完全保证,有的可通过从事一些经批准的服务活动取得部分收入,但取得的收入只能用于事业单位的再发展,不得用于管理层和职员分红等。四是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是组织机构而不是个人,要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和经费来源,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事业单位不直接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不具有国家管理职能,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事业单位会计是各类事业单位对其预算资金及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和连续地核算和监督的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①经费来源多样性。②有经营活动,可以进行成本核算。③会计核算基础一般为收付实现制,但经营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

2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思考

2.1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的思考

由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以及固定资产期末计价的不合理,导致:①价值背离;②成本不完整;③虚增资产。

笔者所工作的单位是一所医学类高校,以笔者学校为例,本单位在1995年3月购半自动生化仪一台,当时的购入价是48000元,按原价入固定资产账,至今仍在使用中,账面价值仍然是48000元,十八年来设备的磨损、老化,不能通过“折旧”体现出来,既导致价值背离,即固定资产科目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与真实价值随时间推移相差越来越大。当固定资产办理报废审批手续前夕达到最大值,即等于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又导致支出项目不完整。事业单位通过“事业支出”科目来核算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实际支出,事业支出按以下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这些科目中唯独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项目,造成支出项目不完整。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经济资源,是完成科研、教学及其他各项业务的先决条件。虽然,在工业企业和行政事业性单位固定资产同样采用历史成本法,在固定资产的分类、价值构成、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上也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但工业企业涉及产品成本问题,所以要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即随着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以折旧的形式在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另外,由于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还要考虑企业的固定资产期末计价问题,对于固定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所以,工业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有着一套较为严格的管理体系和成熟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和核算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行政事业性单位不进行成本核算,其固定资产购置的资金来源基本上属行政拨款或无偿捐赠,主管部门更看重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反映的永远是原值,既不计提折旧,也不计提减值准备,开展业务活动的成本不包括折旧费,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虚减了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

2.2关于固定基金问题的思考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与固定资产相对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也只核算原值。事业单位在购建某项固定资产时,借记“事业支出——设备购置费”,或“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或“专款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同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待到该项固定资产报废时,填写“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由上级部门批准后,清理报废、毁损该项资产的残值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同时按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固定基金”除了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净资产的身份列示外,在事业单位该项固定资产存续期间,其“固定基金”的价值永远停留在购建该固定资产时的价值,在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价值表现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且,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还有一定意义的阻碍作用。例如,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中我单位就遇到过这样一种尴尬局面,我单位是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按当时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的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设备因为技术落后而被淘汰,有些由于毁损而申请报废,这些设备已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固定资产报废审批手续,并没有太大问题。问题是这些设备中一些一般设备单价在500元以下、专用设备在800元以下的资产如何处理,尤其是当年成批购进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甚至单价只有百元左右的设备,按规定纳入固定资产管理。现在,每项资产只有一小部分还能使用,其余已经报废,各项小额资产汇总起来就形成价值低、数量多、难管理的特点,且已不符合现在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规定。如何处理这批设备呢?报废显然不行,因为它们还具有使用价值,按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方法转入“低值易耗品”也不行,因为企业可以这样做账务处理:首先,将固定资产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折旧

贷:固定资产

然后,增加低值易耗品

借:低值易耗品

贷:固定资产清理

核算起来非常简单。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中不含有“低值易耗品”科目(下面会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只能转入“材料”入库,问题就来了,如果借记“材料”,那么对方科目记什么呢?当然不能贷:“固定资产”,因为“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是对应科目,同增同减且金额相等,如果贷记某个负债类科目或净资产类科目,在该批材料在出库时,借:“事业支出”,贷:材料,那么就会造成重复支出。另外,以账面原值核算固定基金,使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导致净资产虚增。

2.3关于增加“低值易耗品”科目的思考

现行事业单位的资产核算中,有很多物品应通过“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核算。《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②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另外,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可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因此,事业单位大量单位价值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电话机、电风扇以及简易办公家具、学校的课桌椅、高校的小型实验设备等资产也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具有明显的低值易耗品特征,在固定资产中核算,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而按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只能作为“材料”,在领用时一次性列支,而这些设备耐用物资,受益期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一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那么,作为“低值易耗品”理应按“五五摊销法”核算较合理。

3如何改进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3.1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的改进办法

固定资产核算方式的改进可以借鉴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增加“累计折旧”,并在“事业支出”项目下设置“折旧费”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列入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固定资产原值的减项,充分体现固定资产净值。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为了避免各行政事业单位人为缩短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管理部可以规定某种设备的最低使用年限,各单位酌情在合理范围内确定折旧年限。

3.2关于“固定基金”的核算的改进办法

取消“固定基金”科目,购置固定资产时,可直接按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资产类科目。

3.3关于增加“低值易耗品”科目的建议

建议增加“低值易耗品”科目,用于核算事业单位中价值较低、不适合作为固定资产的用品。对于这类使用频率很高的资产,容易损坏,更换较为频繁,不适宜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低值易耗品的规定,将其纳入“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核算较为适宜,因此应增设“低值易耗品”科目。

事业单位一次性购入批量的这类物品时,分录为:

借:低值易耗品

贷:现金

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摊销时,分录为:

借:事业支出——低值易耗品摊销

贷:低值易耗品

零星购入这类物品时,可以直接列支,分录为:

借:事业支出——低值易耗品支出

第10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制度 规范化 注意问题

2004年4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小企业范围内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并定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从此,小企业及其会计制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小企业的界定

从会计管理的角度看,界定小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会计制度,在满足对小企业各方面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简化其会计核算。在界定层次上,我国可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把企业界定为大、小两个层次。从世界范围看,企业规模大小的界定标准有以下四种情况:①以单一的从业人数为标准。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企业的人员越多,其规模通常也越大。而且,从业人数越多,会计核算和管理也越复杂。②采用从业人数/营业额复合标准。适用于生产和管理高度自动化,职工的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③采用从业人数/资本额复合标准。通常情况下,资本的多寡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成正相关。资本的性质也影响 企业大小划分标准的确定。对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根据资产规模对小企业界定时,应把划分标准提高一点。④采用从业人数/营业额/资本额复合标准。

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口状况,在确定我国标准时,从业人数指标应稍大一些;营业额、资本额指标应稍小一些。具体数额应根据近几年我国统计部门提供的各行业有关从业人数、营业额、资本额的统计指标确定。

二、小企业的重要地位

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是最具变化特性的群体。小企业总是不断出现,又不断被淘汰,在有较高的“死亡率”的同时,更有很高的“出生率”。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小企业的重要地位,不是因为其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是因为其为社会提供了超过半数的就业机会,创造了相当份额的国民财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134.46万个工业企业法人中,按新的中小企业标准,中小企业法人占全部工业企业法人总数的99.88%;中小企业上缴的税收占全国全部税收的43%;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岗位。

由此可见,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小企业不仅向国家缴纳了大量税款,而且吸纳了众多城乡劳动力,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建立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无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即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不论组织形式如何,不论其经营的复杂程度的差别有多大,要求其提供的会计报表的格式与内容都是一致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讲不切合实际,尤其是中小企业。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有效的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中小企业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应当符合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宜过分复杂。

首先,从理论上看,规模不同的企业分别适用不同复杂程度的会计制度。其次,实行有差别的会计信息揭示制度,让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别提供适应其特点的有差别的会计信息,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可以促进企业的会计工作更加有效。最后,从国际上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情况看,我国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需要和国际接轨。

鉴于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数量需求的不同情况,我们国家应当积极借鉴世界上其他各个国家的经验,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从而促进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水平的提高,使会计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服务。

四、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一)体现合规性要求。合规性是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第一要求。它要求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会计制度当中去。例如,根据国家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支付结算办法》,会汁制度中应当制定有关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的规定以及有关结算业务的规定,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资金、堵塞贪污盗窃和违纪使用现金的漏洞。

(二)体现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是制定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和组织会计核算程序具有法规约束力的基本规范。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虽然不属于法律范畴,但具有法规效力。设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必须体现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否则会计记录及根据记录编制的会计报表,就不会被有关单位和人员所接受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三)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的基本目的是满足企业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有关企业经济活动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有用程度息息相关,是会计系统实现会计目的的前提条件。建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成机制是内部会计制度设计的起码要求。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相关性、重要性、及时性、可靠性、客观性、全面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等方面的特征。

(四)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设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必须考虑会计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达到成本效益的最优组合。会计成本一般是指提供会计信息有关人员为收集、归并、整理和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所付出的相应的劳动。所设计的会计制度中的各项工作处理程序在满足信息使用要求和安全正确的条件下,应当尽量简捷,避免重复,简化各种手续。优秀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应当简便易行,行之有效,能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目前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大提高了会计效率,降低了会计成本。因此,对于已经或准备实现电算化的单位,内部会计制度设计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在形成以后,应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会计人员会难以适从。但是,由于企业的经济环境的变动,企业经济业务也总是在不断变化,当所制定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时,会计制度应适时修改。这就要求在设计会计制度时要将稳定性与炅活性结合起来,会计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在制定各项具体规定时要留有余地,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六)全面性原则。资金运动是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对象,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制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应该体现全面性原则,全面规范企业的各项会计活动,既要对企业资金运动中所涉及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进行规定,又要对属于企业会计工作范围的会计工作程序、会计管理体制、会计人员职责分工和权限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使企业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形成一个完整的、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制度体系。

五、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应当包括如下内容: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监督制度、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制度、会计工作管理制度。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也应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阐述如下:

(一)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是指规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程序和方法。具体包括核算形式的选择、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设计、财务会计报告设计及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会计工作可以手工操作,也可以实行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应根据本单位使用的不同核算工具作出设计。

(二)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企业的会计机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安排有3种形式:独立的机构,独立的人员;没有独立的机构,但有独立的人员;既无独立的机构,又无独立的人员,委托有关中介机构记账。到底采用何种形式,有关人员在其中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企业应当在会计制度中予以明确。对中小企业来讲,应在充分考虑企业的规模、业务量大小的基础上,明确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安排。

(三)会计管理和监督制度的设计。

会计质量和监督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会计制度、材料物资管理会计制度、固定资产管理会计制度、会计档案和会计工作交接制度、内部稽核和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依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要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要规划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四)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对于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还应规范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小企业在完善手工记账的同时,还应该根据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条件建立会计电算化制度.其内容包括:运用计算机填制、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自动生成总账,编制会计报表及进行报表分析,会计资料打印、复制备份、保管等方面的制度。

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中小企业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应根据会计核算的需要,在相关的会计制度中加以说明,一般不再另行制定财务管理制度。

六、促进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的具体措施

中小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是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单靠建立内部会计制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建立制度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索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实现会计制度规范化的基本前提。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具体措施是严格执行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索质.通过定期举办高级人才业务培训班,广泛宣传新出台的会计法规、会计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使企业的领导者了解会计知识,能够看懂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并做出科学的财务决策,同时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会计工作中的职责,判断自己和会计人员的行为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真正担当起会计责任主体的重任。

(二)实施有效的监督检查。中小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主要是用于规范会计人员、企业领导者及相关人员的行为,一经建立,要认真履行。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的运行状况如何,需要企业内部和外部有关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和检查。监督检查可分为内部监督检查和外部监督检查两种形式。内部监督检查主要是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和人员实施的监督与检查。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置独立于企业财务机构之外的内部审计机构,由专门的内审人员履行内部监督职能;不砖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可由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互查进行监督检查。外部监督检查,主要是指由企业以外的部门和个人所实施的监督检查,包括政府监督和民间机构监督。各级行政部门如财政、税务、审计、工商部门等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监督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凡属于必须由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财务会计报告才能对外提供的中小企业,如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接受注册会计师的监督。

(三)加快会计电算化进程。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记账是时展的必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某些信息的资源共享,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因此,必须加快中小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进程。一是加快中小企业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二是加强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电算化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周静,张建伟.小企业会计制度.问题研究与对策[期刊论文],管理学家 2010,(3).

[2]刘莹.张崴 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研究[期刊论文]-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5).

第11篇

一、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以“木材利用为中心”的传统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影响,我国林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资本原始积累”的角色,以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支持经济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森工企业执行《关于森工企业贯彻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规定森工企业原则上执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也可根据业务需要,参照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增设有关科目和报表。《通知》还结合森工企业的特点,对维简费和育林费的征收、使用及会计核算做了具体规定,形成了育林基金制度核算体系。国有场圃贯彻《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建立了林木资本金制度,并且将林木的培育和木材的采伐生产作为一个连续完整的生产过程进行会计核算,这是林业会计核算制度上的一个突破。

林业企业中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实施《天然林保护经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财政部于2000年12月进一步颁布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财政资金会计处理规定》并加以补充。公益林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采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项目会计核算办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项目资金必须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这就造成了公益林项目核算与林业企业整体会计核算体系的割裂,事实上公益林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也很难与其他有关资金分离,于是会计核算上的困难与问题也就不可避免。

二、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问题

第一,林业会计制度核算范围过窄,而且不统一。目前林业经营单位四套会计核算制度仅适用于特定林业经营单位和特定的经济业务。其中,森工企业执行《关于森工企业贯彻执行新的财务会计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有场圃贯彻《国有林场与苗圃财务会计制度》,而林业企业中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实施《天然林保护经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公益林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又采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与公益林项目会计核算办法》。其他林业经营单位如集体林场、股份制林场、个体林场和外商投资林场等,由于缺乏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导致这些单位会计核算较混乱。而且四套会计核算制度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经济业务,分别设置账户、归集费用、编制会计报表,从而使林业经营单位需分为基本业务、天保经费和公益林项目等方面独立核算,分别形成不同的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和报表体系,造成一个会计主体、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并存的局面。

第二,林业会计核算的对象不全,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现行林业会计的收益部分只计算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弓l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均未得到很好地反映。林业生产成本部分仅包含经济成本,未包含林业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和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各林业经营单位和个别收益、个别成本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不一致,从而导致各林业经营单位之间由于资源差异和地域差异而分配不公。只反映了经济效益,未能综合反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企事业的评价要求。

第三,未充分考虑林业经营单位的资本保全。林业经营单位按照企业化进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首要目标应是资本保全,但在林业会计制度中未能体现资本保全原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林木资产在计价中仅考虑历史成本。未考虑时间因素影响。目前林木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把林木资产的成本分成造抚成本和管理费用两部分,待到以后林木采伐时,按一定办法将造抚成本和管理费用分别计人林木生产成本。该做法只考虑了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而没有考虑时间货币价值的变化情况,从而导致林业经营单位无法做到资本保全。在育林基金提取与使用的循环过程中,也未能体现资本保全原则。目前森林资源再生产的资金循环一方面采取森林培育成本从销售收入中收回。另一方面,因时间因素导致不足的部分以简化的办法按一定比例从销售收入中提取育林基金(或林价),以维持林业的简单再生产,而对于育林基金的提取来自于各林业单位的销售收入,使用时却采用统筹安排的方式,集中由地方财政安排使用。育林基金是维持林业简单再生产的资金,却在提取后由财政统一安排使用,无形中导致林业经营单位无法维护简单再生产,也就无法实现资本保全。

三、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是以森林资源资产核算为基础。强化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建立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和价值核算体系:其中价值核算是基础和龙头。森林资源资产的入账价格应采用成本法,因为森林资源资产属于林业企业的劳动对象,需要管护经营,不断追加劳动,采用成本法便于核算。到森林资源销售或转让时再按价值计算销售收入,同时结转经营成本,计算盈亏,形成有机的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程序。采用成本法核算森林资源资产简单易行,便于企业操作。

二是按商品林和公益林分别构建林业会计核算体系。长期以来,营林生产都是按事业经营,实行预算报账制度,基本上是收支两条线。根据以“分类经营和分区突破”为核心内容的新世纪林业发展思路,必须努力深化以分类经营为中心的各项改革,促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事业自身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形成,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行林业会计制度改革,形成一个有机的林业会计核算框架结构。商品林应采用经济组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按投入产出方式来管理,计算完整的林木资产生产经营成本,建立和完善林木资本金制度,以此为基础设计商品林生产的会计科目及其使用方法,设计有关会计报表及其编制方法,以及林木资产的成本核算办法等。公益林采取专款专用的原则,按收支平衡的方式来管理,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完善林业基金制度,以此为基础设计反映公益林经营的会计科目及其使用方法,会计报表及其编制方法,以及林业基金的使用和费用归集核算方法等。

三是转变传统的价值观。森林是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改变森林生态效益无价论,不仅要从观念上明确森林生态效益有价,而且要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进行评估和核算。只有这样,才能将森林生态效益纳入到经济规划之中进行综合决策,进而有效地解决森林破坏问题,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如此激烈的市场,企业要想获得一席之地谋求发展,优化财务管理是最基本的选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仅牵扯到企业的日常活动,还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生存状况。优化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能力,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减少财务的支出,优化各个资源间的配置。就目前状况来说,国内的很多企业在这个方面还是很薄弱的,严重的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脚步。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成本核算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重点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情况下,成本核算是把货币作为基本的计算单位。成本核算是对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的分配和归集活动,计算的是企业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各个部门的支出情况,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还可以完善企业的整体管理体系,保证最大程度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有效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为企业的发展节约投资成本,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所以,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视,不断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水平对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企业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方法及策略分析

1.加强成本核算控制和管理。企业的成本管理要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使成本核算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成本情况。加强成本预算管理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成本预算是对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的发现成本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所以企业的成本管理应当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使成本管理流程化、系统化。通过就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进行结合,通过定期的检查发现成本支出的相关问题,并且及时的改进。成本核算还应当和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员工作为企业成本管理中的直接人员,可以帮助企业的成本管理部门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企业各个部门的参与,提高了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可以执行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加强对成本考核成本结果的控制,提高成本管理的执行力度。企业的成本管理在企业的重大项目、医疗设备的采购中也能够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减少了企业决策的盲目性和主观性。

2.选择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当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不计其数,其中常见的以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和分批法和分步法以及定额法分类法等。不同的核算方法涉及到的核算对象不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具有各不相同的优势和缺陷。所以,在具体的核算过程中,企业要本着稳定、统一的态度,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本企业生产对各种产品的特点和流程,以及企业今后的发展目标,并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的选择最佳的、针对性较强的核算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企业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核算方法。例如,分类法是一种非独立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所以,将品种法与分类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有效的解决产品品种繁多的问题。对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且产品的生产已经定型的工业企业,还可以选择将品种法与定额法结合起来使用,在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消耗定额的前提下,每月按定额核算产品成本,月末按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考虑脱离定额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和定额变动差异,从而科学合理的核算各产品品种的实际成本。但是,一旦选定一种或者多种核算方法,便不要轻易变动,以免影响到企业成本核算的统一性和可比性。

3.保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具有可持续性。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整合性的核算体系,其与企业的成本管理息息相关,并会对企业的发展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成本核算体系是一项综合的核算系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形成,不仅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而,而且与企业内部相关的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与企业对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视程度以及与整个社会的变化都具有较大的关系。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算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它各项措施落实的前提,让企业会计成员有规章制度可遵循。因此,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在不断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综合水平的过程中,在成本核算体系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具有非常好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企业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才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基本了解了会计成本核算的工作量是相当复杂、难度系数很大的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企业降低成本、优化配置、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还是很落后的,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通过上述对策的分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且详细陈列了相对应的举措,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有用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