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语文的学习计划

对语文的学习计划

时间:2023-09-12 17:1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语文的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语文的学习计划

第1篇

一、运用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职高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被课堂学习内容所吸引,使他们把注意力都投向课堂,需要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运用好的导入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高职学生的性格活泼,要让他们在一整堂课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很难,教师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使学生能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长亭送别》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新课导入:“人在成长的路程中,在进行不断的追究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种的离别,有‘劝君更进一杯酒’的惆怅。还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在众多的别离情里,最令人牵挂的、最难分难舍的却还是恋人……”学生被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所吸引,使他们想探究要学习的课文中写的是哪种离别,就会积极地阅读课文,进入有效的学习中。所以,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要从精彩的导入入手,从全局对课堂进行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又要考虑学习的内容,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

职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效果不大,这就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使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很难,不愿意对知识进行探究。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时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目标。在制定学习计划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严格执行学习计划,使学习的目标能逐渐明确,并朝着制定的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和知识体验,来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目标和自身的元认知体验逐渐丰富。要让学生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制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也可以运用检验的方式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丰富元认知体验拓宽知识的深广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畅谈,通过自评和互评来检验学习的成效。

三、和专业教学相结合,促进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职高学生一般都对专业课的知识比较重视,而对语文课堂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不大,这就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时积极性不高。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专业课上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专业课进行探究,了解学生的专业特性和就业导向,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对他们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从对专业课的重视到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我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花卉园艺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市场搞一个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阶段性”同步提高,语文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语文素质提高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机结合。

四、重视实践,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不只是记忆和积累大量的字词句,在教学中还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通过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运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到课外,通过阅读适宜的课外读物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语文知识的内涵。例如,在教室里开办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中外名著、政治历史等等书籍放到图书角中,让大家一起分享图书。通过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周组织学生出一期语文小报,让学生主动收集各种资料,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他们对知识进行了探究。为了使语文小报的内容完美,他们通过查阅、收集等各种途径来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同步提高;还可以进行猜字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不断收获语文知识和体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兴趣,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语文基础知识的强化、语言的正确运用、书写规范的要求来提高职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在兴趣的指引下对语文知识进行积极探究。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需要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专业课知识联系起来,使他们体会到语文学科的学习对自己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作者:徐玉红单位:河北省三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素质教育、中下层生、激发学习兴趣、教会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巩固成绩

语文教师要辅导小学中下层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中下层生的学习状况:中下层生普遍有自卑感,在思想和学习上处于不稳定状况,主要表现有:(1)思想波动大。(2)学习成绩不稳定。

二、找出提高中下层生学习成绩的办法;1.激发学习兴趣。2.教会学习方法。(1)同义比较。(2)反义比较。3培养自学能力。(1)掌握好汉语拼音。(2)独立完成作业。(3)制定学习计划。

三、巩固中下层生的学习成绩。

提高小学语文中下层生的学习成绩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个班级中,中下层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约占总数的30%,只有把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搞上去,达到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进步,才能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 分析中下层学生的学习状况。

中下层生普遍有自卑感,在思想和学习上处于不稳定状况,主要表现有:1.思想波动大。中下层生在学习顺利时,情绪较高,但一遇到困难,就会灰心丧气,情绪低落,思想波动很大,克服困难的毅力较差。2.学习成绩不稳定。中下层生基础知识较差,知识掌握不牢固,往往一知半解。有些虽然能机械地记忆生字新词及其意思,但却不能灵活运用;有些花很多时间学习概括段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但效果却不明显;有些基本能听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重点词、句、段,但在实际练习中却不会应用。凡此种种,使中下层生的学习劲头时大时小,导致他们失去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找出提高中下层生学习成绩的办法。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学习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地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做好如下几点:(1)、做好中下层生的思想工作,通过课外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给他们指出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2)、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课外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坚持对中下层生的作业进行面改,对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3)、在抽查中下层生学习情况时,要注意抽查的内容和方式,尽量做到程度适中,方式灵活,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学习动力,为学好语文提供保证。如:本班一学生,数学、英语成绩很好,就是对语文没兴趣,成绩提不上来。我便抓住这一突破点,平时多注意激发其兴趣,堂上有针对性地向他发问,以使他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使其对语文产生兴趣。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有目的有步骤的训练,该生也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在语文科也能取得好成绩,达到了三科成绩均衡。

2.教会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学好语文的决心也增加了,而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字、词、句、段、篇的增多,学习难度随之加大,中下层生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免中下层学生出现走下坡路现象。其中“归纳对比法”对中下层生来说,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

(1)字词比较。语文中有许多意思相同,但用法不同的词,把这些词归纳起来,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达到灵活运用。如:防备――预防;不计其数――数不胜数;远眺――远望。

(2)技法比较。就是把文章中的写人、写事、写景、写状物、片段等归纳起来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写作技巧。如:写人的文章着重描写人物的外貌、衣着等特点;写景的文章着重描写景物在不同季节、环境的特点……

3.培养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后,怎能才能进一步学好语文呢?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必须做到:(1)掌握好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来识记生字新词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2)独立完成作业。中下层生学习差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做作业或不能够及时完成作业,而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好机会,它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分析、概括等各种能力很有帮助。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及时完成作业,确保通过学生的反馈,来作教师调控,迅速及时采取措施。(3)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尽量做到长计划与短安排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科学习时间,特别要保证语文中感情朗读的时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准许学生制定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督促学生落实计划。

三、巩固中下层生的学习成绩。

中下层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是来之不易的,要格外珍惜;而中下层学生学习成绩容易波动,更要注意学习成绩的巩固。要巩固学习成绩,要求学生做到:

(1)及时经常地对字、词、句、段、篇进行循环式的复习;

(2)复习做过的作业和考过的试题。特别要复习那些改正的错误之处;

(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利用有关工具书弄清课文含义,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特点和写作意图,抓住要点,找出难点或不解之处。

通过以上种种做法,不仅使中下层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且也促进了尖子生的学习,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任何一个班集体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几名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能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试就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具体转化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订契合学困生的学习计划

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而成为学困生肯定是有一定原因的,或自身语文基础知识本身就较为薄弱,或受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的影响,或是自身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无法充分理解教师课堂上所讲解的具体语文知识点……

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主动而深入地了解每个学困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认真梳理出他们之所以学习困难的原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制订出切实契合每位学困生个体的语文学习计划,这是转化语文学困生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给予学困生感受成功的机会,以此促使其逐步树立起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学困生学习成绩差,往往有一种较为强烈的自卑心理,总觉得无论是在同学、老师还是父母面前都抬不起头来。长此以往,他们很有可能仅仅因为缺乏自信等缘故就由学困生堕落成为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排斥及厌恶心理,并最终完全放弃语文学习的学生。如此,再想要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

鉴于此种情况,给予学困生感受成功的机会,以此促使他们逐渐树立起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与顽强意志就成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落实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关键之所在。

以我自身为例,针对学困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滴成功与进步,我都力求及时发现,充分肯定与鼓励。此举效果显著,学困生在表扬声中以及其他学生的欢呼声中感受到了语文学习成功的喜悦与快乐,长此以往,不但语文学习兴趣大增,而且学好语文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树立与巩固,这些都为他们日后继续进行语文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三、结成合作互帮小组,以优带困

除了上述提到的两条措施,我还依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合作小组,让学困生与语文学习基础相对来说较好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如此,不仅增强了班级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以优带困”活动还真正帮助学困生在确保认清自身语文学习不足之处的同时,最大限度上激发了语文学习的动机与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能从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契合他们自身语文发展需要的策略,相信必定能做好学困生转化这项工作,也必定能促使他们在初中语文这一广阔的学习领域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第4篇

习惯是通过反反复复的重复同一个动作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动作,可见习惯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才可以养成。习惯的养成也是十分不易的,需要长久的坚持。有人曾说:习惯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有人曾说:知识成就未来,可见知识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好的习惯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拥有知识生活可能就会变得更好,进而就可以说习惯决定命运。也有人曾说:未来不可知是我们前进的原动力,可见未来是不可知的,为了让生命遇见更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那就要掌握好必备的知识,而掌握知识的前提,就需要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比习惯更重要,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教育部门的重点要求。

一、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习惯

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学习需要良好的习惯,也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学习习惯,也不知道学习习惯对于他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学习习惯对他们学习的作用,从而让他们积极地去听从老师的安排培养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有些学生没有意识到要制定学习计划,有些学生有了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但是不知道如何制定学习计划,有些学生虽然知道如何制定学习计划,但是他们所制定的学习计划与他们的完成率不相符合。由此可见,小学生想要制定一个完美的学习计划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效率。比如学习计划的制定可以是一??学期的、一个星期的、也可以是一天的。比如,在制定一个学期的学习计划时,学生就需要考虑在一个学期之内是否能够完成,还要考虑某些意外情况的出现,学生要规定好每天的任务量。比如,背一本书上的所有单词,首先学生就要规定好每天的学习时辰、需要背的单词量,这样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背诵固定的单词量,可以督促学生学习,节约更多的时间,避免学生产生懈怠的心理,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是不能够间断的,需要学生每天重复的做,同时也需要家长的提醒和监督。研究表明,每天重复同一个动作,长达一个月之后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二、学习时集中精力

有的学生看起来特别的努力,但是成绩却特别的差,而有的学生看起来不怎么学习,但是成绩却是特别的好,对于那些特别努力而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特别的笨,而却认为那些看起来不怎么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是特别的聪明,在我看来这不是智商的问题,而是上课时是否精力集中的问题。一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再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学生在上课时,应该集中精力认真听讲,该玩的时候就玩该学的时候就学,这样才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教师要认识到,读书有三到。古人云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读书的时候用眼睛观看可以清楚地知道文字的写法,口到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而心到可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当学生读书时达到三到的时候,学习就达到了最好的效果。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勤查阅。学生阅读文章时,可能会遇到许多不认识和不懂得的词,这个时候就要学生及时查阅,积累字词,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三、注意日常的积累

多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语文的感知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文字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感知语文魅力的能力。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字的韵律感,从而让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文章。小学阶段的学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多读些文章,积累丰富的知识。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许多学生不喜欢写日记,老师要求写日记时,就只会写流水账。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当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有说不完的话。天天写写日记,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敏捷,当写作文时会感到文思泉涌、挥之不完。而且写日记,可以保持学生拥有良好的心态,这样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益的。教师要培养学生拥有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在老师上课之前,应当预习好课本知识,当老师讲课时就可以重点抓不懂的知识,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课后复习,是对知识的巩固,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课后复习,可以使当天所讲的知识系统化,避免知识散乱和丢失。这样可以学习和休息两不耽误。人们常说:会玩的孩子很聪明,可见学习也是需要休息的。长时间的学习,会使学生疲惫不堪,而休息之后就会精神百倍,从而就有旺盛的精力去学习。如果长时间不休息,人就会感到身心疲惫,学习的效果显然是不好的。所以学生晚上尽量早点睡,保证充足的睡眠,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学习和工作。教师还要引导鼓励学生多与同学交流。有的学生喜欢一个人学习,不喜欢和同学交流和讨论,当他们遇到较困难的问题的时候也只能一个人独自思考,从而浪费的时间就多,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而与其他的同学交流和讨论,可以发现他人独到的见解,从而获得新的解题思路。而且在与其他同学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使生活更加的愉快,同时也使学习的效果更好。

总的来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以后都要依靠这些学生们。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学就入手。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阅读能力培养;个案研究

一、引言

(一)课题的提出

国内外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多是针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某个方面的,或者是语文阅读能力与其他能力相关的研究,如语文阅读能力在数学知识学习上的应用、语文阅读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等。在如何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经验总结式的文献不少,但基于具体实证的从小学生课堂表现到课后行为的系统跟踪的个案研究却鲜见。这些研究的缺失不利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整体培养。实现课堂内、课堂外、校园内、家庭中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探讨的。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于通过个案调查发现如何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进行整体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期间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容,语文阅读能力的获得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就不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对课本和文字呈现的知识形成很好的理解,因此可以说,阅读能力的掌握和获得关系着小学生以后的学业进展,研究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初高中学业打下基础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个案调查的方式,在个案调查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获得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评价阅读培养方案的实际结果。为了使研究能够完全体现小学语文阅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本研究选择吴川市黄坡中心小学六年级(3)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相关问题

(一)语文阅读能力的定义

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综合性的语文能力,是学生通过阅读方式进行学习的行为表现,以阅读任务的实现为主要目的。语文阅读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一种,与其他个体心理特征一样随着年龄的发展发生变化,在结构和层次方面存在一些特点,已有的研究证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包括语文知识、简单表达、知觉的广度、语词理解能力、归纳段意、整体概括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九个方面(罗照盛,张厚粲,2001),这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结构划分中最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状态、结构最清晰的一种划分方式,本研究也将这种能力结构作为理论基础。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相关研究

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在很早就开始了,国外研究多重视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与学生表达能力之间的关系,重视阅读理解能力发展与人际关系发展之间的联系,认为阅读理解能力高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更容易与他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国内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关注语文阅读能力的结构化分和阅读能力培养两个方面,莫雷(1996)、罗照盛(2001)等对阅读能力的结构进行分析;温红博(2005)编制了适用于小学生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语文阅读能力测量量表。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发展受到个人、教师教学、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特征各不相同(娄阿利,2001;罗素娟,2012);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需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发展特征为基础进行分阶段的培养(崔海峰,2007);重视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以及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姚彩萍,2013;陈红梅,2013;侯妍妍,2011)。上述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测验法,而研究结果多是以学生年龄为划分进行的整体性的研究,针对学生个人学习特点进行研究比较少见,因此本研究以个案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针对学生的个人学习特点进行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方案

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对象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基本划分,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30名学生,分析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基本结构,探讨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空间,并为他们量身定做阅读能力培养计划,观察培养计划实施的过程,对语文能力培养结果进行测量,得到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案。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个案研究

(一)个案研究过程

1、培养方法选择

研究者使用温博红研究中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量量表第一部分对研究对象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基本划分,得到具有代表性的语文能力高、中、低三组,并对各组的语文能力结构进行划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对三组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进行访谈性分析,访谈问题包括:“你喜欢学习语文吗?有多喜欢,和其他科目比你最喜欢语文吗?”、“你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请试着对语文阅读学习的感受进行说明”、“你喜欢看书吗?平时都喜欢看什么书”。通过访谈我们获得关于三组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不同结果:语文阅读能力高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积极性很强,而中等能力组则是在被动学习语文,低能力组是语文学习中的“学困生”。将语文阅读能力结构分析与学生学习心理特征访谈结果综合不难发现,高能力组的学生在语文阅读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方面还有待提高,中等能力组在语词理解能力和归纳段意、综合分析能力方面有提高的空间,而低能力组则组要从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发展方面进行根本的改善,即重视正确的学习心理的构建。因此,本研究选用“情感教学”、“技巧教学”和“心理教育”作为主要的培养方法。

2、培养过程设计

对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的,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分层教学目标设定、探究合作式教学和任务教学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另外,本研究也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影响,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计划告知家长,请家长配合本研究,提供给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支持,包括为学生购买课外阅读书籍、询问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感受等。在三个月的培养研究之后,我们使用温博红研究中的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测量量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研究对象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再次测量,与之前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获得研究结果。

(二)个案研究报告

1、语好型学生的个案研究结果

本研究中的10名六年级小学生是语好型学生,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点在于对语文阅读内容的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方面,尽管前人研究中有结果认为推理能力和情感体验是初中学生才有的能力,但实际上,有效的培养计划使小学六年级学生在这两方面能力发展上也有所提高。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推理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有关的题目,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自由写出阅读感受等;在探究合作式教学中,给予这些学生更加自由的空间,鼓励他们对阅读材料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长达三个月的阅读能力培养之后我们发现,语好型的学生在推理能力测验得分从1.25上升到2.33,情感体验得分从1.01上升到2.44。十名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阅读能力观察描述中关于“更爱读书”、“开始喜欢情感描述的阅读内容”的报告较为普遍,学生的阅读感受中也多了很多与作者“共鸣”的叙述。

2、被动学习型学生的个案研究结果

被动学习型学生的能力提高点在于语词理解能力、概括段意和归纳整理三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给予更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后的再次访谈中,有9名学生都报告:“比原来更喜欢学习语文”、“觉得语文阅读变得简单了”,这说明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提升,而再次测验得到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被动学习型学生在语词理解、概括段意和归纳整理三方面的得分增值都超过2分;来自于学生家长的报告则说明学生在“主动学习”方面的加强,“能自觉做语文作业”是他们最主要的变化。

3、语文学习困难型学生的个案研究结果

在这个培养方案当中,针对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教师多采用情感教育的方法,虽然这部分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各项因素上的得分增值都没有超过2分,但是在培养后访谈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和语文阅读的主动叙述更多,有8名学生开始反馈“爸爸不给我买书”、“我不会做段落归纳的题目”、“老师给我的题目我能做出来,因此觉得语文阅读不难”,这说明学困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态度明显改善了。

四、讨论

(一)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因素

1、来源于学生的因素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影响其阅读能力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对于语好型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可能具有“功利性”,即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使得语文阅读的“精神培养”目的难以展现;对于语文学习困难型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并没有获得学习情感上的满足,因此语文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对于被动学习型的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对语文阅读的兴趣,积极阅读较少,仅有的课外阅读集中在漫画和轻小说上,是因为这些书籍读起来感觉轻松休闲,并不受“学习成绩”的约束。可见,小学生本身对语文阅读千差万别的认知影响了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2、来源于教师的因素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传承文化,通过语言的学习获得了解民族文化的工具;通过阅读体会文学的时代价值;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态度。因此,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除了体现在学生考试拿分方面,还应该体现在学生情感发展方面,这也是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但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的理解已经偏离了情感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学生阅读速度加快、找到得分点,重视知识教育而不重视人文教育,即使课堂安排的再丰富,缺乏感情的教学也难以达成教学效果的提高,要想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条件下的阅读能力有所提升,更是难上加难。

3、来源于教学环境的因素

提起阅读,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家长都认为是“语文阅读理解题”,学生家长对单纯的“看书”的态度是“有时间看书还不如多做两道数学题”,“,语文的阅读分数不多,还不如作文写好些”,于是家庭为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多是教辅参考、优秀作文集。学校给出的阅读书目中更多是“心灵鸡汤”这种哲理类书籍,因为这种书浅析易懂,段子小而浓缩性强,能够为写作速成提供资料。可见,小学生处于一种“快餐式”的阅读环境当中,学生对阅读的认知水平不高也不足为奇。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1、针对语好型学生应进行自主阅读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好型的学生本身对语文知识就存在极大的兴趣,其阅读能力提高的范围在于通过阅读进一步感受语文知识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也是学生的精神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需要教师刻意地进行目标设定和学习计划布置,教师应做到的是引导学生深入到阅读的内容之中。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采用学案教学的方法,通过对阅读的探究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进行课外自主阅读训练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产生的阅读感受和观点,远比教参上给出的要多得多,可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更多。自主阅读训练的实施则需要以学生对阅读的自主性为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把每周的一节阅读课固定作为“课外阅读课”,阅读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甚至连讲解也不是由教师来进行,而是请三到五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赏析评论。这样安排课堂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阅读爱好了解,并鼓励学生进行有营养的课外阅读,坚持两个月之后,学能够从阅读赏析中体会到精品文章的妙处,甚至能够将“一个月读一本书”列入语文学习计划中,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此养成。

2、针对被动学习的学生应激发学习兴趣并重视基础知识巩固

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目标设定多与“解答阅读题目”有关,久而久之会使教师和学生形成“解题惯性”而忽视阅读本身的乐趣,这也是被动学习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为了使被动学习的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相匹配,使原本语文阅读基础差,学习被动的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改变,从而对语文阅读产生信心,其中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将阅读赏析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针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找出很多以前课文中出现的类似的阅读材料,将这些阅读材料连同将要阅读的材料一同出示给学生,请学生寻找这些材料中的共同点,对相同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通过这种多材料、多角度、组合式的教学内容的展示,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更加牢固,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阅读本身的乐趣,为了阅读而阅读。

3、针对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应通过心理教育改变学习观念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满足学困生学习情感需要是改变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观念的基础,语文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存在对语文学习“回避”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形成与语文阅读学习不能满足学习心理需求相关。如果语文教师能认认真真工作,努力工作,用心工作,一丝不苟,就一定会得到学生一致好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能微笑面对学生,创造轻松学习氛围。课下多辅导,多与学生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多一点沟通,关心关爱学生,学生自然会从学习中获得情感的满足,这种满足来源于“教师对我的期望”、“教师对我的关心”,教师能做到这点,学困生的改变并不困难。另外,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学习反馈也有关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不佳,老师家长就加以责备,这样的负强化多了,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到焦虑。如果教师能够做到在课堂上采用积极的、正面的评价方式,对学困生不良的课堂表现采取制止的同时,温和的对待学生;即使学困生答错了问题,也对他们回答问题的行为表示“你很勇敢,很棒”的鼓励。事实证明,坚持正面评价对学生学习焦虑的减轻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娄阿利.9-12岁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莫雷.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结构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

[3]贾素娟.小学生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4]崔海峰.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结构、层次及其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姚彩萍.浅析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13.

[6]陈红梅.对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技巧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2013.

[7]侯妍妍.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群文天地,2011.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

当今,很多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应试训练、功利性的课堂教学已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情感和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陶冶情操的主阵地,但是正是这种枯燥的课堂教学使得语文课堂的阵地难以充满生命力。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重要。但是,目前在教学中,很多学生读书时间越久,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越低,尤其是在高中,更是轻视对语文的学习,表现出种种厌恶心理。根据调查,大体表现有如下几种:

(一)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有作业就做,没作业就不做,甚至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以前一直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高考前再搞突击,语文不再受重视。

(二)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一些高中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那些漠视语文的学生要积极些,但只是应付而已,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他们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来的时候,他们可以回答“我已经认真学习过了”;当他们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时,也可以用“我已经努力过了”聊以。他们不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地思考,不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阅读课外书籍,学习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三)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一些高中生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但是由于基本功不扎实及学习方法不恰当等原因,尽管他们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慢慢的,他们就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信心。他们害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课本,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非常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很刻板,时刻担心自己考试失败,导致没法发挥正常水平。时间长了,他们一筹莫展,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渐渐迷失方向。

二、打造充满生命力的高中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用知、用心、用情、用智去经营和创造。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新,突破思维定势,使课堂教学变得具有吸引力,从而充满生命活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客观外界事物需要与否和需要的强烈程度决定兴趣的有无和兴趣的浓厚度,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内容是必需的,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供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语文老师营造出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犹如在花海中徜徉一般,春风化雨,受益无穷。语文教学课堂上既不能太放任,更不能过于严肃,营造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让课堂更有生命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周围世界是充满智慧和语言取之不尽的源泉。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打开教室的门,尤其是学生的心灵之门,让学生走出校门,呼吸新鲜空气,看到充满活力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教师必须经常教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乐趣,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素质。这些对于学生的写作是非常有益处的。很多优秀的作文都是精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所创作的。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人,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对审美的敏感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已经看过的事物,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做如实记录,这些活动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写作的能力,让他们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的道理。可以把生活中的点滴带到教学中,让生活融入课堂。

(三)鼓励质疑,让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教师及权威的不同意见和见解。“思生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起点。事实上,创新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做,富有创新精神。不要约束地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使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三、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在新课堂环境下,教师要善于倾听和发现,欣赏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打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廖晓玲,芝轩.语文教学:使学生思维马达转起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2]王应生.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21).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 学习热情 语文 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覆盖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学好语文不仅是当代青少年肩负的一项重任,更对他们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初中语文的教学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偏理科的学生,他们认为语文很枯燥乏味,因此对语文成绩持着一种不屑的态度。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去思考如何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发出来,使他们在改变对语文的偏见的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一、学习语文有何意义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中国的历史故事,而且一些语文资料还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的时候,学生可以认识到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学习语文的意义是深远的。比如,在《郑人买履》的故事中,郑人宁愿相信度量好的尺码,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脚。学生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做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切不可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当然,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由此可见,学好语文是很重要的,它有利于学生正确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其它科目无法取代的。

二、为什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内心是比较叛逆的,他们追求所谓的自由,不愿意被其他人所束缚,而且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偏师偏科”的现象,即如果学生喜欢这个教师,对这个教师有好感,那么他就会喜欢这门学科,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兴趣。相反,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失去了兴趣,那么坚持的动力也就随之减弱了,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这对学生学好语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的语文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思维,从新的角度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增强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课外活动是一种成效不错的教学方式

长期在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下,绝大部分的学生已经产生了厌倦情绪。所以,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获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幼时记趣》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调查班里其他学生幼时的趣闻趣事,然后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分享调查结果和经验总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习热情被提高了,学习动力也更大了。

(二)分层教学,逐层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树立差异意识,努力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在教学手段上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学习自觉性比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对于学习自觉性较低的学生,教师则要布置一定的作业和任务,并要求这些学生认真完成。这样做有效避免了“一刀切”现象的出现。

(三)适当给予鼓励,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适当地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认可。如果学生做得对,教师要及时赞扬和鼓舞;如果学生犯了错,教师则要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在学《端午日》这篇文章时,教师提问在端午节学生都会做什么,有学生抢答说划龙舟、吃粽子,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并适当地赞扬学生的积极抢答,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但是,如果学生回答说吃汤圆,教师也不能急于否定,而应对他进行引导,进而让学生明白在元宵节人们才吃汤圆。这样一来,教师既维护了学生成功的满足感,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可谓一举两得。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是树立着严师的形象,让学生感觉很难靠近并且有距离感,这非常不利于教学。所以,教师为了使学生喜欢语文,可以和学生建立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师生关系。比如,和学生一起朗读,通过这些方式,教师把自己当成了学生中的一员,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很好地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慢慢地增加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五)引导学生写学习日记,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每个星期写一个学习语文的总结和心得,然后在课堂上和其它学生分享。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到学习的经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乐于去开拓语文学习的新途径,从而帮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学好语文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很多有用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尤其是那些包含着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教学材料,更加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更是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我爱学习,学习爱我”的心态,帮助学生全方位地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发掘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以一种快乐轻松的心情来学习语文,从而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滕建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调节[J].文理导航(上旬),2011(06).

[2]李志鑫.培养英语兴趣 快乐自主学习[J].新课程(教师), 2010(01).

[3]韩随心.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学教育,2008(01).

第8篇

伍金泽它/西藏昌都市类乌齐镇第一小学

摘 要: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比较高,老师们的思想认知以及教学模式都会直接或者间接性的影响到学生们学习所能吸收的语文知识量。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老师要实时的转变其原本的固化语文教学模式,高效的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

一、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现状

在目前的课堂上,教师都是引导者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课堂的教师都是主要的表达者和学习计划的定制者,教师更加倾向于预先设计好问题,学生在回答上也要机械的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所以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最后其也只能死记硬背,根本无法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地削减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课堂的氛围不再那么热烈,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据研究表明,在当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我国的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体的效率较低,较多学生在完成课堂的知识学习之后,其整体效率根本没有达到具体的预设,以语文学科为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多使用填鸭教学方式,但是对于当前的教学来说,教师往往没有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导致学生只能在课堂上作为知识的记录者和听讲者,无法成为课堂的主体。由于学生无法成为课堂的主体,最后其会受到相关的影响,简单来说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知识学习,大部分学生只能接受50%,很多学生都无法掌握整体的知识学习,由于学生没有产生良好的兴趣,影响了其实际的学习效率。由于教学方法的错误,最后导致整体的教学效率降低,成为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状。

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因素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其学习方式都不够科学化,其实际学习方式指导的效果低下,老师们只会一味的将其所需要传授的语文知识直接给予学生,根本没有对其语文知识内容进行提炼以及整合。另外,小学生们受到其年龄以及多方面发展的影响,其对于各类事物的认知程度低下,无法精准的认知到各类事物,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语文知识的价值以及意义。

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方法

(一)多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们自身的自我管控能力低下,其无法更好的约束自身的各类行为,其学习一些新的知识理论时需要兴趣的支撑,其兴趣的产生离不开语文老师的引导,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加大对小学生们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视程度。首先,老师们要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意识,意识可以指挥人体去进行各类行为,老师要多方式的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被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的教学领域之中,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老师们知识将其教学内容粘贴并复制到其多媒体教学设备之中,但是却没有充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互动功能。老师应当深入的探究其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要点,在这些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中安装相关的对话软件,让学生们可以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最后,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名校的学生等来参与到其教学活动中,大力开展互动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交流沟通

交流和沟通活动的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升华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其还会给老师们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提供较为科学的参考凭据。所以,老师们加强其和学生们的交流沟通程度,了解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所遇到的困难阻碍,和学生们进行心得的交流,不断的去整合其交流的内容,以此来更好的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提高整体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效率。如在《月亮得心愿》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问问学生有什么心愿呢?孩子们的心愿往往都是很单纯,也比较容易实现的,师生围绕“心愿”进行沟通,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内心的渴望,为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提供了机会,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与情感,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课堂教学成效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三)培养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们受益终生,所以,小学的语文教学老师要积极主动的帮助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习惯。首先,要罗列出一份较为详尽的教学计划方案,每天都要和学生们进行沟通,督促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让学生们实时的完成其老师在课堂上所布置的各类学习任务,按照计划去实施教学活动,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其次,老师要设置合理的奖惩措施,让表现突出优秀的学生梳理榜样,提高其学生们的鼓励以及表扬的程度。对于可以按时完成学习计划的学习,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当众表扬,为学生树立成就感,同时可以激励其他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总之,随着我国新课标的整改和落实,会对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思想层面以及教学方式层面产生影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现阶段我国语文教学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目标。其会对于学生们日后的学习过程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就改进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进行较为详尽的探究,优化整体语文教学流程。

参考文献:

[1]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卞桂荣.赤子(上中旬).2016(21)

[2]探析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咸金霞,黄丽萍.中国校外教育.2017(10)

[3]浅谈“苏派”教学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影响[J].庄辰.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7)

[4]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强化传统文化教育[J].李晓玲.中国校外教育.2016(S1)

[5]故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王琪.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5(Z3)

 

 

第9篇

“积累与整合”是新课标对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而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是这一基础的核心。积土成山,厚积薄发,知识记忆是掌握强化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

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语音、字词、成语、病句、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内容繁多,分类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同时,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几乎又是高考的必考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语文能力提升的基础。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可知,知识记忆是掌握基础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系统整理记忆内容,科学归纳,并且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设置记忆内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繁多复杂,如果不加以系统地整理,科学地归纳,学生掌握起来就会比较混乱吃力。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证。学习语文的时候一定要制定学习计划,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序性,避免盲目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原则,比如高考语文的考查顺序,大概将基础知识进行分类 ,这样学生掌握起来就条理清晰了。同时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我们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设置记忆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知识记忆。比如第一、二周,我们先设置基础的语音知识,明确要求学生在这两周的任务就是掌握它们。而后可以设置字形、成语、病句等。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认知接受情况,灵活处理。这样,学生掌握起来不再那么茫然,不再那么混乱,科学有效地记忆安排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其次,整理相关记忆清单,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记忆,让学生自主消化,同时,可采取不同的小测验方法使学生加强积累。“时间紧、任务重”是高中学习的主要特点,如果让学生下课、放学后去记忆,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因为学生很难抠出时间来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设置课堂时间来让学生记忆,如下午的第三节课,分发知识记忆清单,明确记忆范围和要求,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开展自主记忆,然后可以利用十来分钟进行相关知识的小检测。通过检测掌握学生的记忆情况,适当加以补充、订正。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学生没有掌握好,可以灵活地在其余时间引导学生记忆。知识的巩固,必须给学生时间主动去消化,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的基础,可见知识的记忆积累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再次,教师要对知识记忆的方式方法加以科学引导。好方法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的知识记忆方法,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不是费时费力机械地死记硬背,做一个“好学、善学”的人。

理解记忆法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根本方法。无论是对字音、字形、成语的掌握,还是对修辞、语法等概念的掌握都离不开理解,理解是记忆的基础。所谓理解记忆就是要在抓住特征、理解本质的基础上去进行记忆,这样记忆的效果才会更持久,遗忘的速度才会更慢。如“供销社”中“供”的读音,正确的应该是“gōng”,实际上很多学生都错认为其应该读“gòng”。我们可以利用理解记忆法来记住这个词的读音,“供销社”中“供”是“供应”的意思,所以它应该和“供应”的“供”读音一样,都读“gōng”。

联想记忆法也是知识记忆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主要的特点就是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运用联想记忆的方法可以把许多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形成一个脉络明确的知识网络,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了记忆的范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如我们在记忆“急躁”的“躁”时,记住了它的偏旁应该是“足”,它有“性急,不冷静”的意思。以此联想开去,“浮躁”、“焦躁”、“烦躁”都有“性急,不冷静”的意思,所以这三个词它们的偏旁应该都是“足”。又如记忆成语“不名一文”,它的意思是“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我们可以触类旁通联想记忆同样有“贫穷”意思的成语,如“身无长物”、“别无长物”、“家徒四壁”、“阮囊羞涩”等。这样,由此及彼地扩大了记忆的范围,记住了所学的相关知识,记忆积累的效果会更好。

比较记忆法也是知识记忆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方法。记忆时,可以将同类的概念作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加强辨析,加深印象。如修辞手法中的“类比”和“对比”,这两个概念学生经常弄混淆,不易掌握。如果我们采取比较法记忆起来就非常简单了。“类比”和“对比”,它们的相同之处,都具有作比较的意思;它们的不同之处,“类比”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示,而“对比”则重在对事物间差异性的揭示。通过比较,明确了二者的异同,记忆起来就更简单、明确了。学生明确了这两个概念,才能更好地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

知识记忆的方法多种多样,运用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掌握语文知识更轻松,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记忆更多的内容。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引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去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

第10篇

1、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地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语文教师要做到科学的教法有两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要具备较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一般能力强,才能有好的教法运用与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个教师要使自己的方法得当,还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强,方法才能优化,成功才有保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具有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除了具备这几种能力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扬民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情感交流当做课堂教学和谐统一的溶剂,要打破教师和教材的框框,师生之间积极的双边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会联想、推理和发现,还要善于用眼神、微笑等身体语言传达对学生的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也要运用肯定语言,肯定学生的成绩和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语文教学中,应尽量利用高科技成果为语文教学服务,全面启动声像设备,运用多媒体进行视、听、说多功能训练,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全都调动起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课堂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学生要有高效的学法

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有可能,也最需要学生的自学。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方法是:

2.1重在学生自己对语言、对生活的感受。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难以让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只能起点拨、启发、梳理、指导的作用,一字、一词、一句、一文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反复体味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古人提倡吟咏、朗诵,目的也是在提高对语文的感受力,通过咏、诵,溶入情感,感受会较深刻。语文课因其面广,头绪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分析、结合、整理、融汇,特别需要独立思考、心领神会。

2.2要关心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事。有生活乃有语文,语文是为服务生活、服务社会而存在的。离开生活、离开社会就不能学到活的语文、有用的语文。

2.3培养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学习是要循序渐进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

2.4要学会自主学习。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养成在学习中自觉遵循科学的规律,自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如自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合理选择学习方法等等。

3、教法和学法要有机统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因为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主导,后者是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了“教”改革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的教法必须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是有机统一的,这一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之一,我们的有效课堂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近年来,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法、教法改革研究逐渐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教学方法理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因此,提出教法与学法的密切配合,教法必须服务于学法,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第11篇

暑假学生培训教学已结束,在暑期教学中,我针对孩子们已有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开展学习计划。在教学中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教学再更进一步,现暑期教学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狠抓基础知识和技能

为了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扎实,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教学方法上,我总结出了儿歌识字,字谜识字,形象识字,游戏识字,编故事识字等一系列学生喜欢的识字教学方法。平时,我尽量让学生多识字。除了课内识字外,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外识字,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还有,我激励汉族同学教民族同学识字,这样既学习了汉字,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情。

二、灵活处理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提倡创新教学模式,建设高效课堂。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在教学中,我时时保持以读代讲,多读多想,自主感悟,常常鼓励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们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时不时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方法对于学习来说是最重要的。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三、做好扶优转差工作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非常轻松的,而成绩差的学生却常常来不及。这又是一个让我们老师要思考的事情。对于这类问题我常常用的方法就是在作业中使用分级制度,在不影响大家的学习的前提下,对有些学困生进行再次巩固基础知识,并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当面教学。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方法十分有效,以后还可以进行利用这种方法。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

二、本学期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和体会

(一)、坚持每天带领学生早读,培养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阅读的喜爱。

(二)、天天少量的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拼读水平,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开放式作业,促进学生观察、思考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四)做好扶优转差工作,提高教学成绩。

三、教学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应接受的教训及今后的打算

1、继续重视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比如换偏旁、拆分法等,再就是归类识字,在阅读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等。

2、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喜欢有感情地读课文是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第12篇

一、夯实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自升入初中起就应该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坚定信念,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语文学习计划。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基础抓起,初中第一课就要明确提出长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两点高标准要求:一是“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应通过读不断积累语文素材,包括字词句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段篇的分析理解领悟能力。二是“写”。学生应养成较好的书写习惯,练就一手漂亮美观而又迅速流利的钢笔书法,并坚持写日记,为以后写作铺垫。

农村的孩子因为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诸多影响,再加上小学教育的缺陷,许多学生根本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好方法,经常会出现字迹模糊、潦草、毫无章法,说话吞吞吐吐、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言不由衷等情况。所以,我倡议从七年级开始应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改变以前的陋习,教师要严格要求不放松,坚持不懈常督导,并与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制定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培养改进法,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说普通话,讲流利语,写规范字,模名家体。学校也应创建一定的学习氛围,可用标牌进行提示:“请说普通话,请写规范字,请讲文明语,请做礼貌生。”这样就能逐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备战中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视教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从教以来,我一直在思索和探寻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工作的需要。以下是我对语文教学改进的一点想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不能仅仅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可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吃“偏饭”,也不能忽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培养语文素养也是如此。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文运用、学习等能力。它以语文运用能力为核心,还包括思想情感的感悟、语言素材的积累、审美能力、学习能力等很多方面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锻炼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教师都要注重引导学生大胆地写、大胆地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也是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此为目标大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促进语文教学健康地发展。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观念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缺少。教师要在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其次,在设置愉快教学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严格要求并适时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总之,我们教师要以激发学生自学为目的,组织好教学,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既要做到因材施教,又要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式。

初中语文学习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多,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理出知识系统,找出内在规律,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在重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训练上,教师必须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浅出、成效突出。因此,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对命题、对资料的分析工作,即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中考的命题依据,分析语文的学习资料。此外,教师要逐步确定中考的方向和重点,避免学生走弯路,做无用功。教师间也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力争做到省时、高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会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懵懂到精透。独立思考,学有所得的快乐是难以言传的,学生会灵感顿悟、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颔首拍案,心灵为之共鸣,思维为之共振,内心为之澄明,视界为之敞亮。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重视课内阅读训练。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离不开课堂阅读教学。因为阅读课可以教给学生各种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分析、学会鉴赏。因为语文教学读为本,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就应在“读”字上下重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四遍读的策略,即初读—解读—研读—赏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鼓励学生勤动笔。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任何文学作品都寄寓着人的感情,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共鸣会发出耀眼的火花,这就是读者再创造的成果,学生应该把它记下来,整理出来,这对于以后的写作会很有帮助。开始学生不大愿意去记,认为没必要,教师可以经常利用一定的时间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活动,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加以鼓励,把优秀的篇章用板报的形式刊登出来,或者推荐发表在文学刊物上,这样就可以刺激学生读书的欲望,使他们爱读书,享受阅读,以阅读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