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1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随机规划;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068-02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学者将随机规划模型应用到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即在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下,根据测算出来的风险值来管理资产和负债,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分配经济资本。Mulvey和Valdimirou(1989,1992)在金融计划问题中开发了网络结构模型。但是,由于他们的模型规模过小,这种方法和模型很难用来处理实际规模的金融问题。Kusy和Ziemba(1986)提出了简单补偿的多期随机线性规划模型。他们的模型被视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的里程碑。该模型应用于温哥华城市储蓄信贷协会的5年资金计划期内,并在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这种模型中,提出模型的基本原理、构思模型的结构是该方法的难点,并且该类型模型同时也面临着大量计算的问题。然而,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当今大量随机线性模型被提出,并且可以通过更加有效的计算方法进行求解。Oguzsoy和Guven(1997)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是多期随机线性规划模型成功运用的一个典范,该模型被应用于土耳其的某商业银行,但模型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不适合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更不适合对整个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研究。
截至目前为止,资产负债管理只是对单个银行或局部地区的研究,并没有从一个行业的角度进行分析,而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非常缺乏对整个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状况的分析和了解,缺乏制定相关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依据。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利用多期随机线性规划模型,结合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本监管约束,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通过实际数据和优化结果的比较,发现我国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问题,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2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实现投资目标的同时,能偿还未来债务的最佳投资策略,即通过对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的。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资产主要包括各种贷款、库存现金、证券及投资等。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各项存款、借款、金融机构资金往来等。由于存款是商业银行负债额主要来源,在银行的负债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可以认为商业银行的负债为各项存款。假定模型计划期为T,在t=0时刻,银行把3种资产组成投资组合,并在之后的T-1个离散时间点调整其投资组合。为了模型描述方便,给出如下记号:
(1)模型的风险控制体现在惩罚参数的选取上。因为在每个时期的机会成本可能是不同的,所以相对应的惩罚参数就会发生变化。
(2)随机参数包括储蓄存款和库存现金,随机参数的确定采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实现。根据对我国银行业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计划期内的随机参数,预测值与实际值之差就为相应随机参数的偏差值。
(3)在这个模型中,没有加入存款流约束和资本充足率约束,因为我们假定整个银行业的存款流是相对稳定的,资本是充足的。模型中的两项政策性约束可以保证银行的流动性要求。
3 实证结果及政策建议
选取2005年1月到2005年12月我国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库存现金、证券投资、存款准备金、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等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银行业资产的流动性不足,我国银行业的贷款结构比较合理。为了改变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应对国外银行的竞争,在积极学习外国先进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的同时,还应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化的步伐。下面给出几点建议:
(1)金融监管方面
1)逐步放松对银行业投资的管制,降低运行成本,确保投资的多样性和安全性。目前,我国政府禁止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也不能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样,极大地限制了银行投资变现的能力,必然导致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不足。
2)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让银行真正成为利率市场的“定价者”。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距离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银行管理实质上是对利率的管理,银行利润的大部分是通过利息差的控制实现的,因此,只有在银行成为利率市场的“定价者”时才能更注重对自身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2)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
1)拓展业务渠道,降低流动性风险。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明显不足,具有很高流动性风险,其根源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品种单一,并未实现世界上主流的混业经营,而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我国商业银行的单一业务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很高。因此,商业银行应进行多样化的业务渠道安排,以增加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适当增加短期贷款的数量,限制中长期贷款数量的增加,增加投资流动性强的证券品种,以降低流动性风险。同时,积极开展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尽可能地实现双方的互惠合作,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2)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纲目齐全、层次清晰、易于操作的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建立相应的预警、预报和分析系统,把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与现代化的操作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3)引入资产负债管理优化决策模型。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主要是防止市场风险。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日益加剧,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日趋严重。银行迫切需要一种协调不同经营风险,并进行前瞻性策略选择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基于情景分析的优化决策模型是目前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其思想在于将盈利性指标、不同风险指标以及银行业绩和市场占有率指标集成为不同目标级数的多目标规划函数,在内外部环境约束下进行多情景优化。
参考文献:
[1] Mulvey J M,Vladimirou H. Stochastic Network Programming for Financial Planning Problems. Management Science 1992,
38:1642-1664.
[2] KusyM I, Ziemba W T. A Bank 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Model. Operations Research,1986,35:356-376.
[3] Cemal Berk Oguzsoy ,Sibel Guven. Bank 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under uncertainty.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7, 102:575-600.
[4] 威廉・T.津巴,约翰.M.马尔维.全球资产与负债管理建模[M].顾娟,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30-565.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利率市场化 策略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益的影响越来越越明显,各大银行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了解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有利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提高,使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资产负债管理是以资产负债表各科目之间的“对称原则”为基础,缓解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达到三性的协调平衡,并通过及时的政策调整,实现经营风险最小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实施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或避免各种损失和风险,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大大的增强了在银行间的竞争力。因此,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提高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一)银行各项业务发展迅速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管理方面有了更加规范的流程,有力的促进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 使我国商业银行有了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二)贷款质量有所改善,但结构设置不合理
随着银行在贷款方面的不断努力,许多银行的贷款质量有所提高。但由于贷款结构不合理,许多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多是面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所占比重非常小。贷给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款项,由于企业管理体制的原因导致许多资金都变成了不良资产,或是有些企业经营不善,陷入财务危机,这都大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
(三)银行经营效益有所提高,但资金流不稳定
总体来说,我国银行目前的经营效益均有所提高,但有些银行对存款或是贷款所获得利润依赖性较强,资金渠道单一,导致资金流不稳定,且对资产管理的发展不能有效的做出调整,使银行面临随时存在的风险问题。
(四)利率管制导致我国目前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改革和发展,我国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不断的提高,但由于长期受到国家利率管制的影响,导致我国现有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在总体上还远远落于世界银行总体的管理水平。
(五)对利率风险的预测缺乏完善的体制
与以往利率管制下银行所面对的政策性风险不同,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受到供求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市场经济的千变万化导致利率的风险增大且难以准确预测。由于我国长期发展的原因,一直都是利率风险的被动接受者,很少有自己主动管理风险的政策和措施,且没有进行相关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致使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预测机制,导致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中不可避免的现实性问题。
三、符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策略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对银行资产、负债进行综合、全面管理,通过谋求合理的资产与负债结构,使银行资产达到保值增值目的。在我国,为了更好的应对利率市场化,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的策略。
(一)加强管理意识,健全管理流程,促进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
相对于国外的发展管理策略来看,我国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意识,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健全资产负债管理流程。将因为利率变动而造成的风险问题降至最低点。要不断促进资产负债管理结构的平衡,促进资产负债的利差实现最大化。还可以适当的增加债券、投资、外币等一些非贷款性业务所占的比重,减少银行不良资产所占的比重,有效的降低银行风险,实现银行经营利润最大化。
健全管理流程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利率风险预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要不断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研究和分析,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未来的情况进行科学预测,设计出可以主动应对利率风险的策略和措施。即使市场经济千变万化,也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防范或是补救,最大限度的降低银行的风险问题。
(二)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利率管理水平
当前国际现代化商业银行所实施的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平衡管理,以协调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为目的。资产负债管理是风险控制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要不断加强领导及员工的管理意识,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对银行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银行的利率管理水平。
(三)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有力的推动了国际现代化银行的发展进程。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其他一些信息处理加工技术的运用,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实现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的引进、使用和创新资产负债管理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可以推动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领域,有力促进金融产品的与时俱进、更新换代。
(四)加强先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从目前具体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现代化银行相比,其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便是我国商业银行中缺少理论丰富、实践力强的资产负债管理人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并对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加强员工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以及利率风险预测能力,促使商业银行可以有效的抵御金融风险。
四、结语
总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对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加强管理意识,健全管理流程,促进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利率管理水平;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创新;加强先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的策略,早日与国际银行实施接轨,实现商业银行的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管理问题 管理方法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一)规模对称原则
规模对称原则又叫做总量对称原则,商业银行在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这一原则,这样才能保障管理的均衡性,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规模对称原则还可以增强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帮助银行获得更多市场利润,实现银行资产的优化配置,为今后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结构对称原则
结构对称原则一般又被称为资产分配原则,该原则指导下银行需要按照负债结构、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对其资产结构、期限、对象、利率进行分析,以确保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结构对称原则要求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偿还期限尽量保持对称关系,从而保障银行现金流的稳定性,同时银行成本负债要与成本资产相对应,以确保银行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为商业银行赢得更好的发展市场。
(三)成本收益原则
商业银行在运用该原则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选择的产品投资应当与收益、成本相对应,这样才能保障收益的合理性,最大限度降低银行管理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成本收益原则指导下,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资金来源、成本、期限、收益等数据设计出科学的投资模式,真正做到分化风险,以保障银行的稳定性。
二、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环境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环境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在继续推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银行的自主调节能力,从而增加农村商业银行承担利率的风险。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目前还不能有效通过利率来改善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有时会受到金融市场的限制,不能做好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就不能运用期权、利率掉期等方法来进行风险转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资产负债管理质量,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低
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低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比例管理和风险加权资产管理两种方式,不能体现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有时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降低银行自我发展的动力,不利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考核指标不够科学,许多数据缺乏均衡性,不能真实反映银行的负债管理情况,从而给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巨大风险。
(三)银行负债结构不够合理
就目前状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不够合理,比如银行资金运用不科学,国债用途受到限制、二级市场自由度不高、信贷资金所占比例过高等,都给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从而影响到银行的正常发展。又比如,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不足,尤其是在利率管制作用下,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难度较大,相关人员不能按照负债管理要求开展工作,从而增加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三、提升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金融创新工作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工作不够成熟,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农村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相对较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市场,就要做好金融创新工作,提高客户对银行金融产品的信任度,以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从政府方面来看,相关部门要给予商业银行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要优化利率市场环境,帮助银行降低自身发展风险,为他们创新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激发商业银行的市场发展活力,满足他们资产负债管理需求;从银行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客户特点开发出很对性较强的金融产品,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银行也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比如实现比例指标有偿转让、经济资本有偿使用等,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质量,为今后该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打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就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要建立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比如要明确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规范资产负债管理流程、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等,从而降低资产负债管理风险,满足今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第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手段,比如要积极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信息化,更好保障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第三,要完善银行的定价机制,比如在对金融产品定价时,银行需要充分考虑资金供求、目标效益、资金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然后在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制定浮动价格,以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现实需求。
(三)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调整农村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是今后该银行的主要工作之一,如果银行片面强调资产结构或者负债结构,可能会对其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实现两者的平衡。因此相关人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保障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配置的适应性,双方一方发生变化时另一方一定要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保障农村商业银行的利润;第二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中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以满足银行中长期资产负债的管理,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要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政府要为其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银行自身也要不断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调整其负债结构,以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活力,最终达到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为银行赢得更多市场利益。
参考文献
[1]龙军,张宏,程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务研究――兼论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及应对[J].武汉金融,2014,01:58-60.
[2]曹麟,银磊.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变化及其应对[J].海南金融,2015,02:69-73.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影响
(一)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利率的市场化发展,使其与宏观市场金融环境联系更为紧密,由于宏观金融环境存在不稳定性,导致商业银行利率出现波动,从而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提高,此外,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也可能在利率定价的过程中采用风险加成的方式,这便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成倍增长,从而降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为商业银行的长效稳定经营埋下隐患。
(二)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
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率差值的减小,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效益降低,盈利压力不断增大。商业银行利率的市场化变革,使得银行无法依靠利率调整实现利润收益的提升,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利率差值的减小,会直接导致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化,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
(三)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难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金融环境中的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主导,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利率,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与调整,在这一机制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将会逐渐增大,不仅要在经营管理中着重强调风险控制,也要为了获取更高利润而不断改善经营手段。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难度加大的原因还在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中更多的经营亏损要独自承担,所以商业银行在利率自主化的同时,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从而使内部管理难度加大。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且在规模、期限上都不对称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长期以来传统业务运营占主导地位,因此以短养长的经营模式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加之商业银行始终将存款贷款作为主要的经营手段,这也导致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贷款规模与期限无法得到均衡的统一管理。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也使得资产结构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丰富,资产负债数额也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增加,单一的负债结构和资产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散和控制。因此,为了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规模与期限实现协调与统一,就要进一步丰富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降低资产管理中的信贷资金比例,使其与资金业务、非利息业务等延伸业务相协调,提高银行资产结构的稳定性并有效的丰富其内容,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在强调存款数额增长和负债来源多样化的同时,针对市场宏观环境中的负债数额流动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从而保证在银行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其运营风险得到更为全面有效的控制。
(二)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资金市场定价不科学
就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进行分析,在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对银行的资产总量及其负债总量进行组织与协调,从而实现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衡管理。然而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发展,通过平衡管理资产总量却表现出了一定的落后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总量管理主要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各项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总和进行计量与平衡,从而更为全面的得知银行的综合运营状况,而随着金融市场中负债结构的逐渐改变,银行中的总量管理方式无法与金融市场的负债结构相匹配,加之当前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幅度的增加,资产负债结构管理的动态化发展,都使得我国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量管理手段逐渐落后。在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发展中忽略了对市场资金定价的调研和研究,因此在新形势的金融市场运营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便无法准确的对市场资金进行定价,加之对资金市场定价机制中风险认知的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市场定价准确性的缺失。
(三)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过程中,由于利率管理风险多具备政策属性,因此为了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控制,就要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金融市场环境中的利率变化,开展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但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而言,由于金融市场中利率的变化直接牵制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这便使得银行无法主动及时的采取管理手段机对利率进行风险控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手段,主要是从资产比例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资产进行利差管理等保证资产总量的稳定,而这却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出纳比例不断减小,从而无法实现对利率风险的主动管理。
三、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制约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资产负债结构直接影响着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加强,就要首先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为了实现资产负债结构的有效调整,应首先对金融市场中的融资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更多的融资内容导入至银行的总量管理计量中,从而通过市场融资数额的增加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为了促进资产结构内容的丰富,银行还可以深入开发储蓄存款等多种形式的资产负债活动,从而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为银行资金周转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制约机制的建立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也必不可少,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逐渐丰富,不同资产内容的管理体系也要不断完善,通过制约机制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协调作用,切实有效的实现对资产负债的风险控制,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均衡配比,促进银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大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构建合理定价机制
为了实现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就要注重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机制的建立,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从而促进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提高。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手段进行分析,在对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在管理体系构建的同时,在不同的体系内容中设立对应的指标,进而为资产管理手段的开展和完善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对银行内部资产负债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负债结构风险性的降低,从而为定价机制的落实奠定基础。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负债管理中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利率定价中,所以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必须构建完备的利率定价机制。由于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同时受到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和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所以在定价过程中,要首先对定价内容进行合理的推算预测,并通过对比不同利率定价下的金融市场运营效益,选定最佳的利率定价,从而切实有效的实现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的利率定价优化。
(三)加强资产负债产品组合管理和业务创新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商业银行的运营和发展也在不断的丰富资产负债管理方式,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银行资产的管理效率,就要对资产负债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并采取对应的组合管理手段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促进银行负债管理机制的完善。在资产负债产品的组合管理中,为了实现资产负债产品的优化组合,必须强调对也金融市场环境的深入剖析,在了解市场金融机制的管理特点后,对商业银行定量的资产进行组合调整,从而使银行资产负债产品能够更好的顺应金融市场实际发展,从而促进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产品管理能力的增强。为了在金融市场环境中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商业银行还要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背景,对自身的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在银行负债结构的调整中,优化效率直接受到负债业务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为了在金融市场中进一步加大市场占有率,就要针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创新管理,通过增加理财产品创新性等创新手段,丰富银行负债来源和渠道,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存款,为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和资金流动提供动力支持。
(四)逐步完善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预警和决策管理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就要在当前总量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并通过对该机制的不断完善,降低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中的风险。为了实现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要以资产网络信息为基础,针对授信风险进行全面的判断和预测,并通过分析和审批,最终确定授信风险管理手段。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落实中,为了有力的保障管理效率,还要强调管理手段和商业银行实际经营状况的有机结合,并从银行的实际总量管理和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以完善。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中,为了使预警和决策管理手段得到加强,要首先在银行的经营数据基础上创建信息库,并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数据进行审批与计量,实现资产负债的量化管理,从而利用数据统计和分析更为有效的实现风险预警。授信风险管理中的决策系统建设则是指在银行资产负债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数据信息的反馈处理对负债管理决策进行修正与完善,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不断优化。
本文从对国内中小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实践应用方面的缺陷入手,重点提出健全资产负债管理治理架构,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政策流程,建设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中小银行 资产负债
一、中小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实践应用方面的缺陷
(一)资产负债管理指标体系上的缺陷。目前,大部分中小银行按照国际通行的监管原则和银监会监管制度,为了自身经营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的需要,制定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本质上仍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框架,随着业务实践的不断推进,其缺陷已日渐显现。如“三性”间的关系较难平衡,指标缺少动态的监管、管理,管理内容过于陈旧等。
(二)资产负债管理运行机制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管理框架、职责有待清晰,部门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运作有待规范。从国内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责任来看,目前仅以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为准绳,主要管理内容是资本充足率管理,追求利润最大化,较少考虑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他因素对银行经营的影响,缺少对经营的事前预测与规划。
(二) 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有待加强
1.缺少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框架。从先进银行的管理实践来看,管理层通常建立一套评估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框架,开发一个将风险与资本水平挂钩的系统,制定监测内部政策合规性的方法,明文规定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避险手段等等。但目前国内中小银行这方面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精细化。
2.管理方法、手段相对单一。目前,国内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单一,仅是根据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情况,对资产负债规模进行手工测算,并按照测算结构进行调配,管理手段相对单一;缺少科技系统的精细测算和决策支撑。导致银行难以完全精确计量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对于银行经营中日益增大的利率风险,还缺乏有效识别和精确量化的能力。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测试停留在静态层面,不能反映银行新业务的拓展所产生的新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未能考虑增量业务与存量业务之间在风险上的自然对冲或放大,在应用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二、完善中小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构建较为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指标体系。补充完善当前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资产安全、市场风险、盈利能力、业务发展、资本充足程度等方面。增加流动性缺口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利率风险敏感度、经济资本回报率等指标。突出体现对资产负债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如盈利性指标,增加了经济资本回报率,强调了资本与风险资产占用的关系,引导分行将有限的资源向高收益资产业务倾斜。
(二)健全资产负债管理运行及管理机制
1.健全资产负债管理治理架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要在实际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依托于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特别是要建立资产负债管理战略、高层战略性资产、负债配置到执行层面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以及监督反馈等多层次、规范化的决策、管理模式。
2.明晰部门职责。明确界定董事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等有关资产负债管理的职责划分,明确资产负债管理的合理架构,以形成健全的治理架构,推动资产负债管理的规范化运作。
3.整章建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式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确保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政策研究、数据分析、战略规划和策略实施等方面,采取更为科学的决策模式,综合平衡银行的风险与收益。
(三)完善资产负债管理政策流程
1.明确资产负债管理目标。即在资本约束的前提下,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追求资本的稳定增长,确保银行的运营满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的要求,降低由利率风险可能带来的对银行盈利和经济价值的冲击,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
2.设定合理的风险限额。在资产负债管理目标指导下,在编制规范的资产负债管理手册基础上,按照风险限额与银行规模、业务复杂性、资本充足率及其计量与管理风险的能力相一致的要求,设定风险限额,明确规定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避险手段。
3.搭建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框架。通过系统提取数据,根据数据模型,利用活期存款沉淀率分析、流动性缺口分析、重订价缺口分析、久期分析以及动态净利息收入分析等方法,精确识别、量化并全面透视全行的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形成较为完善的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在市场环境变化时,及时估算利率变化对全行净利息收入及流动性的影响,以做出科学的决策。
(四)引入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
1.推进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精确计量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为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风险管理提供系统支撑。建立资产负债管理监测预警系统,构建风险评判模型。一方面把风险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的轨道,建立新型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对影响盈利性、流动性的指标变动做出早期预警,并根据预警结构调整资产负债管理策略,是确保实现良好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均衡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时策
一、加强主动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由于利率变动而造成的经营风险降至最低限度,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使银行保持稳定的利差,也使其具有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法,积极地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兼顾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下,通过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区域、品种、对象上的合理配置,实现银行收益的最大化。调整的主要思路:一是实现资产负债的结构平衡,如将长期高成本负债配置给高收益资产、短期负债配置给低收益资产,以实现资产负债成本对应性。二是实现资产负债的利差最大化,如增加高利率资产占比、降低高利率负债占比、灵活运用浮动利率等,扩大资产负债利差。三是适当增加一般存贷款以外的资产负债,如提高债券、投资、外币资产等非贷资产业务的比重,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积极开展主动型负债,如进行同业拆借、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贷款、向国际货币市场借人资金、争取发行金融债券等等,以此来分散、降低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四是严格控制库存现金、固定资产等非生息资产的过快增长,同时大力压缩银行不良资产的百分比。
二、借鉴国际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思想
(一)缺口管理。缺口解决的是缺口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对资产与负债管理,化解市场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因此,要求商业银行对在一定计划期内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进行分析,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优化资产与负债结构,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商业银行可采取较为保守的缺口管理,使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利率敏感性缺口为零。这时利率的波动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同向变动,收益大于成本,从而化解因利率波动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但资产与负债在动态过程中难以实现零缺口,银行也可采取积极的缺口管理。
(二)平均期限管理。平均期限管理指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量现值的加权平均期限。当固定利率资产平均期限不等于固定利率负债平均期限时就产生了风险。在正期限风险时,即固定利率资产的平均期限长于固定利率负债的平均期限,利率上升会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大于负债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这时,银行可通过减少较长期限资产,增加较短期资产,增加较长期限负债,减少较短期限负债等达到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目的。同理,在负期限风险时,利率下降会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上升幅度小于负债的市场价格上升幅度,银行可通过增加短期借款,减少短期贷款等措施来达到目的。
(三)衍生工具对冲。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使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难度加大,为使商业银行免受利率波动的损失,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通常采用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来回避利率风险。利用利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在正缺口时,商业银行面临利率下降的再投资风险,那么银行可买人期货合约。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损失可从期货市场上得到弥补;而利率上升时,银行会获得收益。相反,在负缺口时,卖出利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利用利率期权合约对冲风险:在正缺口时,银行可购买看涨期权,当市场利率下降,银行则可从期权合约中获益,从而抵销正缺口因利率下降而造成的流动性减少。在负缺口,银行可购买看跌期权,当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则可从期权合约中获益,并抵销负缺口因利率上升而造成的流动性减少。利用利率掉换对冲风险:通过利率掉换,银行可将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或将浮动利率变为因定利率,使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降低利率风险。诚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市场利率波动受国内、国际的诸多因素影响,商业银行难以准确预见利率的走势,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就应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不断推出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三、掌握现代技术,提高利率管理水平
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中,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和深人的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他一些信息处理加工技术,如金融工程技术、系统动力学技术、运筹学技术、决策预测技术等为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从长期看,我国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参与了大量的国际金融业务,因此,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不仅是未来的要求,而且是现实的需要。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运用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动态收人模拟等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价值的影响,进而分析出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侧算出银行利润的变化状况,给出风险最小、效益最优的优化调整方案。另一方面,要探索利索风险的表外业务控制方法,加强对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期货、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运用,特别是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如在我国货币市场、债券发行和二级市场上,利用套期保值技术来规避利率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理论脉络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以及为商业银行比例管理提供了量化标准的国际公约——巴塞尔协议。
在商业银行产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其资本来源主要是存款,而资金运用比较单一,主要对企业发放贷款,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在资产方面,通过对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经营目标,由此形成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960年以后,西方国家社会生产流通的发展,要求银行提供大量的贷款资金,通货膨胀率的不断上升加剧了这一要求;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实施的各种法规和限制,使商业银行通过利率竞争来扩大吸引存款资金越来越困难。面对这种变化,商业银行寻求从非存款渠道即从货币市场引进资金,从而产生了多种新的融资方式。银行交替地使用这些融资方式可以从国内、国外,民间和官方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提高解决资金需求的灵活性,缓和流动性方面的各种压力。由此,负债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流动性和安全性,在一定条件下以牺牲盈利行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积极进取,促进经济增长。负债管理理论能够较好地解决资金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鼓励银行家发挥进取精神,但它依赖于外部条件,隐藏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银行开始认识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重要性。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把银行资产和负债的管理相结合,既概括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优点和长处,又克服了各自的弊端。该理论以资产负债表各种科目之间的对称原则为基础,尽力达到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均衡统一。所谓对称原则,强调资产与负债之间数量期限、利率的对称,要求银行以此为要求不断调整其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谋求经营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国外商业银行为了达到经营目的,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有资金汇集法、资产分配法、差额管理法、比例管理法。
1987年12月10日,国际清算银行在瑞士巴塞尔召集12个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专门讨论加强经营国际业务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和风险的监管问题。会议通过了“巴塞尔建议”即如何衡量和确定国际银行的资本标准和资本适度比率。巴塞尔协议确定了资本的组成以及资本与资产比例、计算方法和标准比例。协议将银行的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补充资本两档。核心资本由银行的股本和公开的储备构成,股本包括银行发行和实收缴足的普通股和永久性优先股;公开储备指银行公布的税后留成收益。补充资本由未公开的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贷款损失准备金、混合债务资本证券以及附属定期债务构成,另外,商誉不能作为核心资本组成部分,且对从事银行活动但并未纳入该家银行系统的附属机构的投资也不能视为银行的资本。协议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和银行“表外”业务进行风险加权计算。风险加权计算是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和“表外”业务的相对风险大小,赋予它们五种不同的加权数,即0%、10%、20%、50%、100%,风险越大,加权数就愈高。在此基础上,巴塞尔协议签字国的银行必须保持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至少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至少为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核心资本,在1992年,签字国应完全达到上述标准。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对该协议的准则制定了有关规定,以风险权数衡量资产信贷风险,以用资本充足率加强约束。这不仅使各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督更为具体和严格,而且把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现状及原因
在我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如何尽快地向规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过渡,是我国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与国际惯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1)资本充足率低,自有资金严重不足。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水平,但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拨入的信贷基金当初就不是按比例拨入的,而且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资本金没有得到相应补充,因而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极低,远远低于8%的水平。(2)存贷倒挂不平衡,超负荷运行严重。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贷规模盲目扩张,信贷收支靠拆借和占用汇差来平衡,导致存贷倒挂、超负荷运行严重,与商业银行存贷比例要求相差甚远。(3)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流动性负债长期资产化十分严重,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比例失衡,国有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靠借款来维持其流动性需要。(4)资产结构单一,存量板结。银行资产的80%以上都是信贷资产,且短期资产长期化十分突出,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不能满足流动性和多样性要求。(5)资产质量低,安全性差。逾期贷款和“两呆”贷款比例远高于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比例的标准,资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上述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状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看,首先是自我积累机制缺失。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分配是金额上缴和少量留利,没有建立起随资产增长而补充自有资金的积累机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信贷资金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充,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资金实力,这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资金运营的约束机制。存贷不讲来源,期限不讲对称,盲目扩张信贷,争规模上项目,不管期限长短和风险收益,这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存量板结,超负荷运行的根本原因。再次是缺乏经营风险消化机制。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和使用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经营风险,提取比例过低,且未能真正消化资产坏账,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有增无减。(2)从国家宏观金融运作看,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金融调控采取刚性办法且松紧无常,使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缺乏主动性,在调控中处于被动状态,从而给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带来巨大的负效应。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在资产的流动性方面缺乏必要的第二准备金,如短期证券投资,短期拆放,短期票据贴现等。而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采取规模控制办法,调控时紧时松:松时敞口供应,国有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扩张规模,行成许多无效贷款;紧时“一刀切”,国有商业银行只得牺牲好的企业压缩贷款规模,这使得好的差的企业都不能搞活。中央银行这种刚性控制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每况愈下。(3)从社会经济环境看,主要是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企业经营机制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制约,政府直接干扰金融,企业吃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等,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按照信贷资金的“三性”原则来运作。
三、创造条件,完善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
鉴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现状,如何向规范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过渡,是个系统的工程。至少包括三方面问题:一是内部条件创造;二是外部环境改善;三是实行性操作方法。
(一)创造内部条件。(1)关于资本充足率问题。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有两条途径:一是充实资本;二是降低贷款风险。如何充实资本,要结合商业银行管理办法而定。其一是实行股份制改造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扩大股份的形式增加自有资本,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其二是国有独立的商业银行,可以从税前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自有资本金。在扩充资本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还要加强资产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和责任机制,确保资产不再沉淀,降低资产风险系数,提高内涵资本充足率。(2)关于存贷比例问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远远高于管理要求,如何在近期内改善存贷比例,最根本的就是要狠抓存款负债和紧缩信贷规模。对严重超负荷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可实施“零增长”,盘活企业资产,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就目前的情况看,对经济的支持不是贷款规模不足,而是信贷使用效益不高,大量的贷款呆滞,企业贷款越多包袱越重。因此,通过盘活企业资金来支持企业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贷杠杆。这方面各国有商业银行已经作过不少有益探索,走盘活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内涵式信贷杠杆效应之路,不仅是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需要,也是经济良性发展的需要,在紧缩规模的同时,负债要摆在“立付”的地位。(3)关于流动性问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对称,并保持必要的流动性,且今后商业银行的资产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要建立起诸如短期贴现、短期证券投资、短期拆入、短期抵押、担保贷款等类似的流动性较强、可充当第二准备的流动性资产体系,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商业银行的应变能力。另外,对固定资产贷款商业银行要慎之又慎,对旧的固定资产贷款要压缩、要盘活,要严格控制新贷款的发生。
(二)改善外部环境。就宏观金融体制而言,首先,商业银行应能够通过金融市场来改善资产结构,满足资产流动性需要,使其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中争取主动地位,避免产生负效应。其次,间接调控是央行进行宏观经济调节的主要手段,央行应取消规模控制,运用贴现、再贷款和准备金“三大法宝”,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货币供应量,从而实现对商业银行信贷总量的间接控制。另外,中央银行还必须拥有科学合理的资产比例,有效地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间接控制。再次,完善金融立法,明确银行信贷资产在企业债务中的优先偿还权。第四,建立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与消化机制,提高商业银行呆账准备率,改进呆账资金使用办法,开办金融资产和债务保险,防止金融风险。第五,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使利率发挥出应有的杠杆作用。
就社会经济环境而言,首先要深化政府职能的转换,减少行政对金融的直接干预,维护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其次,要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彻底改变企业吃信贷资金“大锅饭”的状况,对濒临倒闭的企业该破产的要破产,该兼并的应兼并,该转租的应转租,对这类企业商业银行不应再发放新的贷款。商业银行贷款的重点对象应是产权明晰、债权明确、有发展潜力、有效益、讲信用的企业。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负债 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4]沈云岗.关于创建辩证管理学理论的构想[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8).
[5]周维耀等主编.管理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关键词:转移定价 风险管理 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6-028-03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指资金在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流动的价格。从国际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一种能够将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结合起来的最有效方法,多数国际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国内商业银行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滞后、利率管制等诸多因素限制,多数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有效运转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扁平化、垂直化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流。另外,利率市场化的逐渐形成,以及国内金融衍生产品的进一步丰富和市场的逐渐活跃,都为国内商业银行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同时存在于银行帐户和交易帐户之中。银行帐户中的利率风险与银行净利息收入有关,也称为结构风险;交易帐户中的利率风险影响金融工具价值,也称为交易风险。从目前的监管来看,交易风险已经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足够重视。银行帐户的风险一般要依靠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建立科学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将利率风险从业务部门或某些产品中分离出来,统一集中到总行层面,由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监控和管理或通过外部资本市场进行对冲,从而保证业务部门能够专注于客户营销和信用风险管理,细化银行的内部分工,提升商业银行专业化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商业银行传统的绩效考核往往是基于一些非利润性指标,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注重规模而非收益,缺少对部门的科学合理考核,考核中往往难以区分资产部门和负债部门的业绩和贡献度。而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后,银行可以比较合理地将银行的净利差收益在各个业务单元间进行划分,从而对商业银行各业务单元的经营绩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三)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定价水平
商业银行在为产品定价时,必须要清楚资金的成本以及产生这笔资金所需的费用。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后,在分离风险的过程中,已经生成了包含市场风险的资金价格,只要再加上信用风险准备、费用分摊以及预期收益,就可以确定产品的合理价格。有研究表明,采用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后,银行的净息差收益率每年可以提高5个基点。
(四)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可以分析不同业务和不同产品的边际收益,进而影响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可以优化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将资金配置到盈利水平高的区域、产业和业务条线。
二、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方法与模式
目前,国际商业银行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方法有很多种,归结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平均成本法,另一类是边际成本法。平均成本法是利用总资金成本加总平均来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该方法又可分为若干种方法。平均成本法简单易操作,实施费用较低,与市场利率变化相比变化幅度较小,比较平稳。不过平均成本法反映的是银行的历史成本,忽略了当前的市场条件,可能会扭曲信息,不能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变化,在高利率的环境下可能会低估非利率敏感型存款的价值。边际成本法也称市场法,是基于公开市场利率或其组合的。它以外部资金市场的利率为参照,反映了在最短期限内资金市场上能够提供的最便宜的资金来源。边际成本法反映了当前的市场状况,可以较好地跟踪市场风险,具有前瞻性,不过实施起来较平均成本法复杂。 除以上两类方法外,协商法也是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
从国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的演变来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主要有单资金池模式、多资金池模式和期限匹配模式三种模式。
单资金池模式也即单池单利率方法,是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的最初形式,它将银行所筹集的全部资金集中起来,建立一个资金池,假设资金池中所有资金都具有相同的属性,并赋予一个相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而不考虑不同资金的到期日、筹资成本、流动性等差异。在单池单利率方法中,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确定可采用平均成本法和边际成本法。单池单利率方法简单易懂、容易实施。该方法缺点是由于没有考虑资金的期限结构,无法规避由于利率波动造成的缺口风险,并且容易造成部门绩效考核的不公平。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具有稳定现金流、分支机构和业务量较少的小银行。
多资金池模式也即多池多利率方法,该方法认为资金具有不同属性,应根据到期日、利率敏感性和流动性等标准对资金进行划分并赋予不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因此,该方法一般根据银行资产、负债的不同特征,建立各自对应关系,每类资产和负债都有一个资金池与其相对应,并赋予一个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资金池中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利率波动特征基本相同。一家银行到底需要多少资金池,其资金池的内涵如何,一般以能反映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期限特征为宜,具体由该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来确定。多资金池中的资金可采用平均成本法,也可采用边际成本法进行定价。多池多利率方法比单池单利率方法更贴近实际,减少了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有利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但是,该方法比较复杂,实施费用也较高。另外,在这种方法下,资金池中的资金不可能完全匹配,容易造成资金的多余或不足。
期限匹配模式是目前最复杂也最有效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多数国际商业银行都在采用这种方法。与单资金池和多资金池模式不同的是,期限匹配法中资金的转移价格不采用平均成本法,而采用边际成本法,因此,期限匹配法也称期限匹配边际成本法。期限匹配边际成本法将资金池中新发生的资金变动与老的资金变动区分开来进行处理,新的资金使用新的转移价格而老的资金仍按过去价格计算它的利润率。这使得对单笔业务收益的精确分析成为可能。在期限匹配模式下,总行资金部将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在总行层面掌握各业务单元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情况,并可以利用外部资本市场对这些不匹配的部分进行对冲,也可以根据他们对未来利率走势的预测持有这些不匹配的资产负债额来获得收益。对于分支机构和部门来说,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可以使各业务部门的资产和负债数额和期限达到了匹配,大多数的利率风险被消除了。总的来说,期限匹配边际成本法能够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将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分离;有益于银行对部门的绩效考核,并能对产品或客户的贡献度进行分析。不过,期限匹配边际成本法较为复杂,实施费用较高,要求银行具有较高的技术实力。
三、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与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全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指引
每家银行的情况不同,没有一种方法适合于所有的银行。因此,应根据银行自身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指引。指引要明确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种类和档次,各种转移价格的制定依据,如何调整,制定或调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程序、审查审批以及相关权限的具体规定等等。
(二)合理选择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各银行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分支机构的业务规模、资金流量等情况,合理选择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一般来讲,总行集中型管理模式由于只建立一个资金管理中心,业务处理量较大,要求总行的管理能力较强,适合于业务规模较小、资金流量较少的中小商业银行采用。对于较大商业银行来说,区域集中型管理模式是一种较为合适的选择。
(三)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概念简单通俗易懂,但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并非简单的事情。明确的部门职责分工是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一般来说,转移定价的决定权属于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必须保证内部转移定价流程的有效性,并应该持续地监控各项资产和负债的期权;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应由资金部和预算财务部根据市场利率并结合本行实际制定;资金部负责统一管理全行资金周转,进行全行资金的调度和平衡;预算财务部是全行利率政策的管理部门,也是经营业绩的核算和评价部门。
(四)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
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一般来说,单资金池模式是较低级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适用范围较窄。多资金池模式适用于分支机构较多,资金组合较为多样,且具备一定技术实力的中型商业银行。期限匹配边际成本法虽然较为科学有效,但是技术含量较高,实施起来较为复杂,因此适用于技术实力较强的大型商业银行。
(五)根据外部金融环境构建合理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并进行调整
边际成本法能反映当前的市场情况,并具有前瞻性,能反映真实的资金价格,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中经常采用。因此,当实施一个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时,银行一般会首先确立一个基准收益率曲线,国际商业银行通常会利用银行间拆借利率(如,LIBOR)或互换利率或是一个普通利率指数(如,美国国债利率)等来构建。然后对基准收益率曲线进行调整得出能反映机构或产品特性的资金转移价格收益率曲线,这些调整主要包括:机构信用风险调整、买卖价差调整、流动性调整、隐含期权调整等。最后,银行会选取调整后的收益率曲线上最能反映被转移定价产品特性的点来为产品定价。在这个过程中,基准收益率曲线的确定与调整是最核心的技术工作。在我国,虽然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启动,但是基准利率尚未市场化,加之市场分割等因素,目前还没有公认的人民币市场收益率曲线。因此,各银行可借鉴香港市场未开放前各家银行的做法,先利用不完整的信息构建一个基准收益率曲线,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逐渐完善。
(六)积极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对冲和管理不匹配的利率风险
建立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将各业务单元或产品的利率风险集中到总行层面进行统一管理。由于国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较为活跃,对于不匹配的利率风险,国际商业银行的资金部门通常会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对冲,或根据自己对利率走势的预测持有这些不匹配的头寸来获益。2006年2月我国推出了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虽然由于利率市场化不彻底等因素导致了目前的交易并不活跃,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久将会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对冲市场风险的一个广阔空间。
(七)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正确对待系统引进
国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建立离不开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与建设。而对于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引进成熟的专业软件是迅速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就目前常见的风险管理类软件来看,多数风险管理软件中都有资产负债管理模块,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功能一般都设置在此模块中。当然,有些软件也有单独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块。这些软件大都提供了多种资金转移定价方法。在引进这些系统时首先要考虑这些软件建立的核心技术假设,看是否与银行自身的实际、要求以及外部金融环境相符合。同时要考虑软件建立的基础,做好相应核心业务系统的改造,以及对业务流程、管理机制、部门利益等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陈林龙,王勇.现代西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Cole T Whitney, Alexander Woody.Funds Transfer Pricing: A Perspective on Policies and Operations [J].The Journal of Bank Cost & 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5, 8 (2)
3、AMIFS Research Committee. Assignment of contribution for funds transferred internally[J].The Journal of Bank Cost & Management Accounting, 2001, 14 (3)
4、Kawano Randall T.Funds Transfer Pricing [J].The Journal of Bank Cost & Management Accounting, 1990, 3 (1)
【关键词】私人财富管理 资产分配管理方法 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一、研究背景
2012年11月,中国民生银行与麦肯锡联合《2012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报告》,预测我国高净值人群和超高净值人群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左右,高净值人群将于2015年达到200万,届时超高净值人群也将达到近13万,这是2012人数的近2倍。所谓私人财富管理(Private Wealth Management),指的是针对高净值人士而提供的金融服务,以达到保存、创造财富等目的。目前,我国私人财富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我国大多金融机构的私人银行业务是以个人理财、信托等为基础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难以摆脱同质化严重,对于客户群体定位及价值主张不明确等问题。前在私人财富管理中,个人投资顾问针对客户的投资需求进行资产配置时,往往使用的是单阶段均值-方差最优化(MVO)分析,而这种分析往往并不能真正针对个性化的最优资产配置。因此,在私人财富管理中,西方有学者提出了将机构头寸管理中常用的资产负债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ALM)方法引入到私人财富管理中。在传统意义中,资产负债管理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为各种放款及投资,而负债主要为各种存款,费用收入、或投资人委托之资金。因此,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即在于使银行以有限的资金,在兼顾安全性(Safety)、流动性(Liquidity)、获利性(Profitability)及分散性(Diversification)的情况下,进行最适当的资产与负债的分配(Asset Allocation),其核心在于对称原则。虽然这种方法起源于机构头寸管理,并且尤其在金融机构的日常管理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其核心理念和方法对于私人财富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因此将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应用于私人财富管理中是近几年在国际私人财富管理领域的趋势。
在目前中国私人财富管理业务风起云涌的时期,更加个性化和先进的财富管理技术必然能使得金融机构先发制人,并且也能为其客户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资产配置。
二、私人财富管理理论演进
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在私人财富管理中大多使用的是单阶段均值-方差最优化(MVO)分析,这一方法简单易行,客户对于资产分配状况也相对容易理解,但是这一方法会使得客户面临更大的风险。后危机时代的来临,西方学者开始研究私人财富管理方法的进一步演进。
资产负债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代即出现的概念,是针对利率风险而产生的管理理论,并且随着1979年美国放松利率管制而进入银行理论,目前是金融机构管理风险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在1993年,Merton在研究某大学捐助基金的投资规划时,首次将负债约束引入最优投资组合理论,这是对于投资组合理论中关于负债部分的重要补充。而紧接着Merton(2003)强调了在家庭财务计划中引入消费及未来负债等的重要性,可是他整篇却并未进行证明及提出合理化建议。接着Amenc等人(2007)也提出,由于个人不同的未来财务需求,使得标准投资组合理论已经不再适应个性化的客户投资需求。但是文章并未明确提出将ALM引入私人财富管理,而仅仅提出了家庭理财的资产负债决策,没有提出具体的负债项目,更没有提出相应的投资模型。因此,Campbell(2006)指出,“由于家庭面临着很难被教科书模型所能模拟的复杂的约束,因此家庭理财的研究变得非常困难”。同样,这一点也几乎在同时代引起了大批学者对于私人财富管理中约束条件的研究。Heaton和Lucas(2000)指出人力资本对于私人财富的影响,Viceira(2001)及Coco等人(2005)发展他的一些理论。而更要的是,Sinai和Souleles(2005)提出了不动产投资在私人财富管理中的作用,并且指出借款约束对于资产配置的影响。也对于以后在私人财富管理中,负债约束条件的模拟起到了重要影响。
在将ALM方法引入私人财富管理的研究萌芽时,ALM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向前发展。Ziemba(2003)在一个广义的随机规划框架之下,广泛讨论了ALM作为一个管理多阶段投资期间的有效方法1。Rudolf和Ziemba(2004)在年金管理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个连续的随机规划模型。Stout(2008)为退休投资组合管理提出一个蒙特卡洛模拟,用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三、私人财富管理方法对比
前文已经阐述目前我国目前私人财富管理中多运用AO方法,但是根据CFAI的推荐,在进行私人财富规划中应当逐步引入相关负债(Liability Relative)视角。从下表看出,引入负债后的视角后,对于客户投资目标及投资范围将引起较大变化。
四、结论
首先,采取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是私人财富管理方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是由于我国高净值人士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占有很大部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模型中的现有负债不仅仅是对于银行的负债,当金融市场成熟时,应包括对于其他金融机构的负债。
其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我国投资产品会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的收益也会恢复到理论水平,对于私人财富管理会产生一定影响。
再次,我国在税制方面也不断进行改革,就私人财富来看,其个人所得手、资本收益税等都亟待完善。
最后,我国养老金制度短期内并不会完全采用401k的模式,但是这一计划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主流,而我国也在逐步试点实行。因此,对于未来的或有负债安排变得十分重要,合理的投资安排才可以使得退休后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即对冲或有负债以及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即“免疫”策略。
注释
{1}大多数早期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只能解决短期问题或能以公式明确表示的多阶段问题。但随着实际的需要,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出多阶段模型。Ziemba提出了一个5年规划的多阶段随机规划线性模型,他们的工作表明,他们的模型优于5年期的决定性模型。
参考文献
[1]项俊波.资产负债管理:银行家创造价值与控制风险指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中国民生银行,麦肯锡公司.2012中国私人银行报告[R].北京:中国民生银行,2012.
[3]Amenc,N,L,Martellini,and,V,ziemann.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Decisions in Household Finance(D).U.S:EDHEC Working Paper,2007.
[4]Campbell,J.“Household Finance”(J).Journal of Finance,2006,61(4):1553-1604.
[5]Campbell,J.“Intertemporal Asset Pricing without Consumption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3):487-512.
[6]Coco,J,E,Gomes,and,P,Maenhout.“Consumption and Portfolio Choice Over the Life Cycl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5,18(2):491-533.
[7]Heaton,J,and,D,Lucas.“Portfolio Choice and Asset Prices:The Importance of Entrepreneurial Risk”[J].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55(3): 1163-1198.
[8]Merton,R.“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University Endowment Funds”(J).Studies of Supply and Demand in Higher Education,1993,(1):211-242.
[9]Merton,R.Thoughts on the Future: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vestment Management(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2003,1(59):8-23.
[10]Stout,R,G.“Stochastic Optimization of Retirement Portfolio Asset Allocations and Withdrawals”(J).Financial Service Review,2008,(17):1-15.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145-02
1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概念界定
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市场的流动性,企业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经典教科书,以及实务中的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本身都有不同的说法:
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该银行就被认为是具有流动性。
――Peter S. Rose, 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gt
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再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
由此看见,虽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异,但实质基本一样,即为一种可以及时、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流动资金支配的能力。
2 金融理论中的“流动性”
(1)早期的流动性研究是在经济学领域基于交易成本而提出的,进而在不同的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分为资产流动性、市场及机构的流动性等方面。
①资产流动性。在资产流动性方面,主要是基于资产变现能力的流动性研究。自凯恩斯以来,与资产的“可交易性”直接相关的“变现能力”,是金融学界对流动性概念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即“当经济主体可以在承担较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种资产时,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在经验分析中,这种流动性的测度主要是通过资产买卖价差来进行计量与比较。提出了一个流动性的评级方法,运用三期模型来分析,给出同一状态下的两种资产组合转换的交易费用的向量表达,如果两个原资产组合 A和 B可以转换成同一资产组合S,其中 B是 A的线性组合,则可以说明 A 的流动性不小于 B的流动性。剑桥大学的 Haan 教授指出流动性与资产转换前期购买资产所需的成本相关,并提出度量流动性的一个 T 指数,用于测度一个经济实体为避免将来的资产转换费用而愿意放弃的财富的最大值。
②市场流动性。在市场流动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市场流动性既和资产流动性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金融微观结构理论中的市场流动性指的是“一个流动的市场是参与者能够快速变现的市场,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仅有较小的影响”,即交易的可立即执行性、交易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对交易的缓冲能力等等,其刻画主要通过紧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实现。
③机构流动性。在机构的流动性方面,Byrant和 Douglas W. Diamond 和 Philip H. Dybvig在两篇旨在研究银行存款契约以及银行危机的经典论文中提出的流动性需求模型,可表述为:当经济主体在想实现消费的任何时候,如果某项资产能使这种需求在跨期优化中得到满足,那么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
Diamond 与 Dybvig从微观角度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合作开发了一个用于证明银行的存款合同可以提供一个比交易市场配置更优结果的模型,在模型中解释了银行是如何吸收存款的。投资者面临着能够带来流动性需求的隐藏风险,发现是银行挤兑引起了真正的经济损失,并研究了能够阻防止这种挤兑的存款合同,政府提供存款保险会导致较优的配置结果。
Kaufman 在其关于流动性和银行失败的模型中认为,在买卖双方关于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原始资产是不流动的,这种非流动性,与消费者的流动性需求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银行业,从而带来了流动性危机。Mishkin 证明了银行机构的存在可以减轻逆向选择所引起的非流动性问题。当银行失败时,流动性需求增高,同时生产也就降低。Douglas W, Diamond 和 Raghuram G. Rajan论述了银行在企业家对于存款人的流动性冲击的缓冲器作用,一方面肯定了企业家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正是银行资本结构的脆弱性使他可以创造出流动性,并使得借款人可以从存款人一旦受到流动性冲击导致项目资产清算的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原本企图防止挤兑的一些稳定性政策,如对资本金的要求,转换的暂停都可能减少流动性的创造。
(2)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资产,包括短期的存款和证券、长期可买卖证券,抵押资产情况,对贷款出售或证券化的能力,中央银行的流动性工具以及其他资产流动性的资源。作为负债经营的产业,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来,一方面反映了银行的清偿能力,即该银行所拥有的债权是否足以抵偿其所负担的债务,另一方面就是流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的现有资产能否应付到期的债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分析集中在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以及资产特征的分析上,其中都会包括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负债期限结构、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等。对流动性分析还包括资产的变现能力分析,其中包括资产本身具有的流动性、资产强制出售的流动性等,这是银行履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银行功能的研究上,Bryant、Diamond 和 Dybvig开始强调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服务功能,指出银行是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由此出发,Diamond 和 Rajan在研究银行流动性创造时,在金融脆弱性和挤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银行的资本率对流动性的创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上,Allen 和 Gale基于风险吸收理论出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银行的资本率和流动性的创造是成正比的。银行创造的流动性越多,为应付储户提存而需要出售非流动性资产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越严重。银行资本越雄厚,对这种风险和损失的承担能力就越强。得出类似结论的还有 Diamond 和 Dybvig,Allen 和 Santomero,尽管许多银行学说和规章制度是以脆弱的流动性转换模型为基础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Akash Deep,Guido Schaefer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美国商业银行的数据,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规模大小的不同来衡量流动性转换的金额,研究结果显示转换的数量很少,存款保证在推动流动性转化中有一定的贡献,因为存款保证金能够替代了大多数没有保证的资产,扩张储蓄和贷款却没有相应的效果;相反的,贷款组合中的信用风险却阻碍了流动性的转化。
3 流动性管理理论中的流动性
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银行本身的流动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流动性管理的分析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最后发展为较为成熟的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理论。
3.1 资产管理理论(资产转换理论)
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最初是使用的资产流动性管理,也就是银行从资产方面“储存”流动性。该方法又大致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银行的商业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可以说是具备流动性的特点的,倘若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本息,那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作为流动性资金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以及新增的贷款需求,只要银行能够正确选择贷款组合,再配之一定的有效投资组合,银行就能保证其资金流入能够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是这种短期贷款组合往往因其期限较短而收益性较差,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并且,由于该理论产生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期阶段,经济相对平稳,尚未出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波动,所以未能考虑到贷款偿还的外部经济条件,一旦出现经济严重衰退或萧条,则哪怕是短期商业贷款也未必能保证按时偿还,违约率的增长仍然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之中。因此,当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使得该理论无法再适应新的情况,从而资产转换理论应运而生。
(2)资产转换理论。
该理论不再只认定短期贷款的流动性,而是认为银行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这里的流动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上以合理稳定的价格迅速变现的资产,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逆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等都被银行作为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形式,同时长期贷款也可以在日渐成熟的二级市场转让从而变现,因此银行是否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流动资产或转让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成为银行流动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仍然是未考虑流动资产变现的外部经济环境,当经济增长时,贷款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市场利率提高,此时债券市场利率下降,因此变现债券类的流动性资产机会成本增大,会影响银行的盈利。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于 20 世纪 50 年代产生,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客户的预期收入相联系,认为客户的预期收入与其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有关,只要银行能根据客户的预期收入来安排合理的贷款组合就可以避免发生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是仅凭银行主观推断客户的预期收入未免增加风险,而且客户的未来收入会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往往又具有不确定性,客户未来收入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还款能力,从而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的来说,资产理论就是要使银行将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流动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级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些资产,迅速变现。对于银行经营来说比较安全,也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心。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持有这些流动性资产就意味着放弃高收益的资产,即存在机会成本;②变现政府债券之类的流动性资产往往会对银行的信誉,客户的信心有不良影响;③变现资产会有一定数量的交易成本。
3.2 负债管理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负债管理理论盛行,其主要思想就在于不是通过单一的资产来储备流动性,而是倾向于从负债方面来进行流动性管理。它认为持有现金资产和变卖流动性资产并不是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唯一方法,银行可以通过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主动负债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定的盈利性,而且在市场资金充裕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借入资金。但是这种做法的风险较大,一旦市场出现动荡,银行就可能到期不能筹集到相应的资金,从而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