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控的主要内容

风险管控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3-09-12 17:12: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控的主要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管控的主要内容

第1篇

关于开展风控工作自评估的通知

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分公司对于风控监督的工作要求,督促、推动各主责部门、各经营单位对风控工作执行到位、取得实效,根据国寿人险苏风函(2019)29号《关于下发<中国人寿>的通知》中对风险评估的要求,分公司拟开展主责条线自评工作。

一、时间安排

2021年1月20日-1月27日。

二、主要内容

主责条线自评:主责条线(含本部各部门、各经营单位)风控联系人在1月27日前,对本单位、本部门风控履责情况开展自评估,编制履责情况评估表和评估报告,并发送至风险管理部指定邮箱。

自评估要点包括本单位、本部门主要风险状况、上年度条线实施的问题整改和加强风控管理的各项措施和运行效果、风控联络人和相关岗位人员履行风控职责情况、目前条线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对下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议等。

风险管理部将对本级公司主责条线风控履责情况开展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上报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反馈各主责条线。

第2篇

当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在各自时空发展轨道中交叉时,就会发生重大的伤亡事故。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事故致因分析如图2所示。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人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物的不安全因素也可能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实际分析中两者将呈现出非常复杂的交互关系。

2安全控制分析

从管理学的角度可将影响建设工程安全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即控制者、被控对象、控制手段和工具及控制成果[4]。安全控制的主要内容就行确定合适的安全管理人员,明确事故的控制对象,合理选择各项措施对事故进行预防,建立长效的安全防控机制和科学的规章制度,确保风险源的识别、评估和有效预防[5]。通过控制原理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管控,主要实施以下三个基本步骤:一是对确定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二是评估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三是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消除工程建设中的隐患。图3轨迹交叉论事故分析图安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如下:Y(K)=[1−C(K)]Y(k−1)+H(K)式中,k为年度,Y(K)为第k年度的伤亡率,Y(k−1)为上一年度的千人伤亡率,C(K)为第k年度的控制能力,H(K)为第k年度的危险系数。

3安全管理体系应用

3.1工程基本概况

该工程位于某市郊区,由省电力公司投资,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省送变电工程承建。该工程于2009年6月开工,并于2010年8月开始送电,工程总规模为50MVA,由开关室、主体架构、场区,电缆沟及控制室等多个模块组成。

3.2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该变电站工程建设时采用科学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在管理人员配置上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组长的管理领导小组,在各生产工区抽调安全技术骨干组成了安全专业小组,开展了安全风险辨识、安全培训管理等活动,编写了针对该工程的安全防范手册。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小组为各个专业配置了一名安全负责人,负责本专业的安全管理及监督工作,该变电站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如图4所示。为了确保该变电站工程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安全管理小组人员针对该工程的实际特点,结合专业的安全管理方法进行了多次讨论,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程序与奖惩措施。所制定的安全管理程序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即:安全任务确定阶段、危险辨识分析阶段、安全因素评价阶段、安全措施制定阶段及安全管理控制阶段,各个阶段的内容分别如下:1安全任务确定阶段的主要内容是确保各专业安全负责人对各项工作计划进行明确,以便结合本专业提前分析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点和隐患,确保工程建设施工时各项工作有序进行。2危险辨识分析阶段主要是进行危险辨识工作,促使个专业安全负责人对本专业的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具体的作业活动内容进行危险性活动分析,确定各项作业流程并找到流程中所存在风险,编制安全作业检查表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防。3安全因素评价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危险辨识分析阶段所查找到的各项安全因素进行评估,判别各项安全因素对工程整体的影响。4安全措施制定阶段主要是通过前期的分析与判断,由安全管理小组拟定相应的风险管控计划,上报安全领导小组并得到批准后由各专业安全负责人组织实施。5安全管理控制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根据制定的风险管控政策,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严格的管控,在各项安全措施实施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小组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实时跟踪各项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必要时对安全措施进行了修正,从制度和人员上保障了该变电站工程的顺利实施。

3.3危险辨识程序

该110kV变电站工程采取以下程序对危险源进行了有效的辨识:划分辨识对象的范围确定各个范围内的危险源分析各个危险源的存在条件确定触发危险源因素评估危险源的破坏程度评估危险源的等级,整个过程如图5所示。

4结论

第3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防范措施;会计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以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风险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伴随着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审计风险也越来越严重。所以,会计从业人员应该提高对风险的意识,准确的掌握方向,调控会计审计风险,使得会计审计水平不断的提高。会计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

一、企业审计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

1、外部法律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外部法律环境对企业的审计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律法规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假如法律系统不完善,存在漏洞,从事会计审计的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就没有法律依托,这样就提高了审计风险发生的几率。这些年来,审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原因的影响造成会计审计案件层出不穷,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相关人员应该注重职业道德的提高以及审计技能的提高,这也正是现如今法律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以后,伴随着会计审计环境不断的改变,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审计工作从业人员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将会逐渐提高。

2、外部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现如今市场经济日益复杂,我国事成经济构成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被审计的单位的市场行为十分的不稳定。例如,企业的改制、合并、重新组合等等,使得参加审计的人员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运营情况了解不够全面不能够正确的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审计和评价。最终获取的审计结果比较不准确,增加了审计风险。

3、外部市场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企业内部管控的制度不够全面,执行力度不足,可是作为会计审计人员并不能够找出其中企业存在的风险。就算是从事会计审计的审计人员认定被审计的单位在企业内部管控的制度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而且在审计的重要环节上存在管控不力的情况,审计人员提出的相应的修改意见是否能够真正的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是否能够真正的适合企业的经营活动,这也在无形中成为了审计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造成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指的是因为从事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对审计风险造成的重要影响,这一因素是形成审计风险的直接动因。下面笔者就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进行简要的介绍:

1、审计人员技能和操作水平比较低

从对企业审计开始到现在,审计人员的水平并不是在一个相对主动的环境下来是的,他们始终是坚持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可是一直到现在其发展速度仍然没有满足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旧有的审计需要刚刚达到,新的审计需要就又生成了。然而要再满足新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的能力就需要再向上提高,但是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审计水平与社会需要是相对的。两者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审计人员的自身水平有限,所以其最终完成的审计工作效果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然而市场和审计行业的审计需要以及内部内容并不相同,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审计案件的爆发。而且,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各不相同,审计人员所使用的方法和表达的建议与他们自身的审计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审计人员的经验有限,并且市场经济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发生审计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2.从事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会计审计工作需要技能高、道德素质高的人来完成。假如,从事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比较低,责任意识比较低,并没有按照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就不能够找到其中的问题,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除此之外,审计人员的审计职责也需要有所提高。假如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发现了相关的问题,然而并没有扩大审查的范围,出现了审计披露和错误,没有采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则会造成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防范会计审计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会计法律法规,规范审计人员工作

我国会计行业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会计审计人员的重要准则,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出现了很多新的审计问题,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工作行为进行规范,所以需要不断的完善会计审计法律法规内容。

(二)增强会计审计人员的技能水平,提高整体队伍的质量

审计风险的高低与否与审计人员自身的审计能力以及经验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所以,作为会计审计人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能以及经验方法,提高风险意识,坚持在审计的过程中公平、公正,要对每一项审计工作都能够按照相关的审计准则进行,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有效的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三)完善提高审计方法

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审计的方法,需要引进现如今世界上最优秀、先进的审计风险模式,坚持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运用多样性的方法进行审计工作。例如,审阅方法是审计人员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检查和阅读来验证资料以及经济活动是否合理、科学。这是审计工作的最基础的技术方法之一,但是这种方法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通常是用来提供审计的线索,为的是能够更好地搜集审计的支持条件和数据,所以就必须将这种方法与其他审计方法相联系起来共同使用。

(四)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控水平

因为被审计的单位在企业内部管控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参加审计的单位应该提高自身经济水平,加强企业内部管控机制,创建完善、健全的内部评价系统,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管控水平,保证其所有经济活动都能够遵循法律以及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总结

降低审计风险,有效的对企业实行科学合理的管控。需要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提高自身的审计能力以及自身的职业道德。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完善法律政策,完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审计风险才能够有效的降低。

作者:刘涛 a单位:郑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政旦,谢荣等.审计研究前沿[J].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剑梅,郑汉根等.国外审计制度管窥[J].审计研究.2004(9)

[3]刘旭红.中欧国家审计体制比较研究[J].审计研究.2008(1)

第4篇

关键词:变电站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应用

变电站土建工程传统的管理方法都是以经验为依托对项目进行管理,缺乏科学方法的指导,应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构建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体系,有助于项目管理者从整体上控制项目的安全性,保障电力工程项目的稳步实施。

1 安全系统工程分析

所谓安全系统工程,就是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整个系统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设备的生产流程或管理模式,有效地管控工程建设进度,降低电力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风险,防止相关事故发生,使电力工程建设达到最优化。安全系统工程由系统安全性分析、系统安全性评价、安全措施制定和安全性价值分析等四个方面构成,可将其看作是由人(Men)、技术(Technology)和环境(Environment)这三种元素构成的复合系统。

事故致因分析是安全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其认为安全事故是由多个互相关联的事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可将这些事件分为两部分,即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当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在各自时空发展轨道中交叉时,就会发生重大的伤亡事故。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事故致因分析如图 1 所示。

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人的不安全因素可能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物的不安全因素也可能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实际分析中两者将呈现出非常复杂的交互关系。

2 安全控制分析

从管理学的角度可将影响建设工程安全因素分为四个方面,即控制者、被控对象、控制手段和工具及控制成果。

安全控制的主要内容就行确定合适的安全管理人员,明确事故的控制对象,合理选择各项措施对事故进行预防,建立长效的安全防控机制和科学的规章制度,确保风险源的识别、评估和有效预防。

通过控制原理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管控,主要实施以下三个基本步骤:一是对确定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二是评估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程度;三是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消除工程建设中的隐患。

3 安全管理体系应用

3.1 工程基本概况

该工程位于某市郊区,由省电力公司投资,市电力设计院设计,土建部分由地方建筑企业承建。该工程于2012年10月开工,并于 2014 年 3月开始送电,工程总规模为100MVA,由开关室、主体架构、场区,电缆沟及控制室等多个模块组成。

3.2 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由于该施工企业多次承建变电站土建工程,对电力系统相关要求知根知底,建设时采用科学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在管理人员配置上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管理领导小组,在各生产部门抽调安全技术骨干组成了安全专业小组,开展了安全风险辨识、安全培训管理等活动,编写了针对该工程的安全防范手册。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小组为各个专业配置了一名安全负责人,负责本专业的安全管理及监督工作,该变电站土建工程安全管理体系如图 2所示。

图 2 变电站土建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该变电站土建工程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安全管理小组人员针对该工程的实际特点,结合专业的安全管理方法进行了多次讨论,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程序与奖惩措施。所制定的安全管理程序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即:安全任务确定阶段、危险辨识分析阶段、安全因素评价阶段、安全措施制定阶段及安全管理控制阶段,各个阶段的内容分别如下:

1)安全任务确定阶段的主要内容是确保各专业安全负责人对各项工作计划进行明确,以便结合本专业提前分析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点和隐患,确保工程建设施工时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危险辨识分析阶段主要是进行危险辨识工作,促使个专业安全负责人对本专业的作业活动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具体的作业活动内容进行危险性活动分析,确定各项作业流程并找到流程中所存在风险,编制安全作业检查表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预防。

3)安全因素评价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危险辨识分析阶段所查找到的各项安全因素进行评估,判别各项安全因素对工程整体的影响。

4)安全措施制定阶段主要是通过前期的分析与判断,由安全管理小组拟定相应的风险管控计划,上报安全领导小组并得到批准后由各专业安全负责人组织实施。

5)安全管理控制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根据制定的风险管控政策,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严格的管控,在各项安全措施实施的过程中,安全管理小组进行了严格的监督,实时跟踪各项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必要时对安全措施进行了修正,从制度和人员上保障了该变电站工程的顺利实施。

3.3 危险辨识程序

该 110kV 变电站土建工程采取以下程序对危险源进行了有效的辨识:划分辨识对象的范围确定各个范围内的危险源分析各个危险源的存在条件确定触发危险源因素评估危险源的破坏程度评估危险源的等级。

4 结论

本文对安全系统工程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安全控制措施,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安全管理体系在变电站土建工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安全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控制变电站土建工程建设中的潜在危险,促进变电站工程建设的稳步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巍,孟炜,杨建民.风险管理在电力安全管理中的运用[J].电力安全技术, 2004(8): 1-3.

[2] 周传和.以人为本促进电力企业安全管理[J].湖南电力, 2005(5): 25-28.

[3] 杨旭中,张政治.电力工程项目管理[M].2 版.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7): 36-45.

第5篇

关键词:企业廉洁;管理;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一、全面推进廉洁风险防控管理,要在查找廉洁风险点上下功夫

全面有效地开展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必须首先从准确查找风险点这一基础性的工作入手。具体工作中,我们做到“四个明确”:一是思想认识明确。在查找廉洁风险点的过程中,坚持做到风险查找“准、全、实”。针对“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外部环境”等五类廉洁风险,查找具有重要权力的部门和岗位。根据风险内容的不同,将廉洁风险岗位划分为A类高风险、B类较高风险、C类一般风险三种风险类别,分别制定相应预防措施,逐个提出化解风险的具体办法。在全公司范围内共计排查了217个岗位、排查人员248人、排查廉洁风险点3628个、制定风险防范措施3628条,梳理职权256项,实现了风险排查全面覆盖。

二是查找方法明确。对照各岗位职责,采取自我查找、上级为下级查、下级为上级查、班子成员和科室之间互相查、服务对象和群众代表帮助查的方法,认真梳理职责流程、查找廉洁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实践证明,这种“自己找、领导提、职工帮、互相查”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找准找全可能存在的廉洁风险和监管风险及其发生的部位和环节。

三是查找重点明确。在查找风险点过程中,做到全面查找,重点突出,在找全廉洁风险点的基础上,重点查找在“执行规章制度、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掌管人财物、采购销和管理处罚等实权岗位、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在公司217个廉洁风险高危岗位中,仅在执行规章制度方面,就查找了121个风险点。

四是查找标准明确。在查找风险点的基础上,对查找出来的廉洁风险进行归纳梳理和审查评估,按照风险发生机率和危害损失程度确定风险等级,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的廉洁风险防控机制。同时,要求部门和个人作出廉洁承诺,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二、全面推进廉洁风险防控管理,要在有效预防上见实效

在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实际操作中,我们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教育。把教育作为廉洁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学习廉洁从业有关规定,创新开展了以“案例警示、先进典型、制度意识、党纪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季度主题教育”活动,以此达到廉洁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强化培训。定期举办管理人员廉洁从业培训班,对“四管”人员全部进行轮训。通过邀请检察院领导作专题廉洁报告,廉政教育进监狱等形式,深化廉洁风险防控管理。三是强化宣传。定期召开廉洁风险防控推进会,选取试点单位介绍做法,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同时,注重以廉洁文化加强引领,制作发放了《廉洁付煤手册》,定期播放廉洁公益广告展播;以“爱护自己别失去自由,爱护家庭别失去幸福,爱护他人别失去道德,爱护集体别失去荣誉,爱护国家别失去和谐”为内容,创作了付煤公司廉洁之歌《叮嘱》;持续深化廉洁文化建设,营造了“人人思廉、处处见廉、全员倡廉”的浓厚氛围。

三、全面推进廉洁风险防控管理,要在严格管控上出实招

有效地控制管理漏洞,规范权力运行,是做好廉洁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四个注重”:一是注重运行环节管控。对现有的工作程序、业务流程、管理方式进行认真梳理。形成了“以制度规定流程、以流程优化管理、以管理完善制度”的风险防控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有效控制了暗箱操作、无序操作等行为的发生。

二是注重经营过程管控。成立了物资计划审核办公室,从物资的计划、采购、验收入库、发放等环节上严格管控;设备管理全面实施计划、采购、招标、验收、保管、发放、维修、报废“八统一”,实行了非煤厂点财务“四统一分”管理、资金支出“六签字”等制度,充分做到了“裸职、裸权”。为有效制约权力,在物资供应、管理规划、经营考核、工资审批等经营管理部门推行了“一站式”服务,实行一站式办公,所有手续在办公大厅均可办理完结,既增强了相互监督,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注重“四管”人员管理。以管人、管权、管物、管事等有业务办理权的会计、出纳、工资员、采购员、计划员、定额员等重要岗位人员为重点,实行定期轮岗。开展廉洁任前谈话、试用期满谈话、诫勉谈话、警示谈话等。分专业编印了《岗位廉洁风险防控管理资料汇编》,全面展现了廉洁风险防控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详细工作流程,把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寓于日常管理之中。通过实施分级管理、推行廉洁风险抵押、建立纠错训诫机制、执行阳光公开等一系列有效举措,使廉洁风险在“四管”人员岗位上控得住。

第6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事故;应急处置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69-01

当前,我国石油化工生产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基于石油化工生产运行中的危机特点,很难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事故发生并不可怕,通过构建有效的事故应急机制,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危害。因此,有必要对石油化工事故应急机制构建和应用进行探究。

1 石油化工事故危机特点

1.1 不可预测性

石油化工生产运行中涉及众多设施设备、人为操作和自然环境因素,如设备老化泄漏、人为操作失误、自然环境恶劣等,都可能诱发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而很多事故的发生时间、危害程度等,都不可预测的,加大了事故应急处置难度。

1.2 社会影响性

在当今网络时代,移动通讯技术发展,使信息传输速度加快、渠道增多,化工企业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在短时间内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个别化工企业生产介质有毒有害的特点,极易引发周围和一定区域内恐慌,不利于社会稳定。

1.3 危害巨大性

危害性与事故不可预测性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很难做出相应准备,加之化工企业各类工作介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特性,很容易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1.4 处置紧迫性

安全事故的危害性,使事故延续时间越长,则引发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一旦发生就需要即使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尽量降低事故危害,将事故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

2 石油化工事故应急机制的构建

石油化工生产运行特点和事故危机特点,使事故无处不在、无时不可能发生,因此,要强化危机意识,按照最新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风险评估与应急资源调查指南》等行业规范和标准,构建事故应急机制。

2.1 实现事故危机管理制度化

要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企业管理机制基础上,健全完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对生产运行的计划、质量、进度、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制度化管理,构建涵盖危险源识别、风险点确定、危险分级管控、危险预警监控和事故应急处置等全流程的事故应急机制,形成“事前防范、发生控制、事后弥补”的事故处理体系。特别是要强化应急机制的组织领导、资金保障等,确保主要领导和基层作业班组、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与,从组织层面加强对事故应急机制的重视,在职工中营造重视事故应急的浓厚氛围;应急机制构建涵盖了预案编制、物资储备、演练培训等众多活动,需要应急资金支持,要从企业发展战略层面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确保应急机制构建有充足资金。

2.2 有效识别事故风险

风险精准识别是事故应急机制构建的基础,不仅能通过识别危险源实现针对性的事前控制,而且能通过风险确定,针对不同区域、设施和类别风险,采取相应措施。事故风险识别评价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在准备阶段中,要根据生产运行流程和岗位职责分工,建立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覆盖化工企业生产运行全流程和各环节的风险评估小组,通过制定风险识别工作方案,对照各环节国家行业标准、其他企业事故信息、生产运行状况等信息,按照事故发生概率、危害等,根据不同作业环节事故潜在危险源,采取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风险矩阵等适用的风险评估方法,为确定具体风险等级奠定基础。在风险评估实施阶段,要根据前期工作和风险评价方法,对照GB6441-86、GB18218-2009、DB37/T 2882-2016等家、行业标准划分危险源级别。要在资料分析基础上,结合事故发生特点和趋势,由高到低划分四个不同等级,具体可由“红橙黄蓝”分别标识。在划定风险级别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采取监控预警措施,对事故进行动态把握,特别是对危险级别高的两个等级,要落实公司级管控单位和责任人等,落实责任,完善管控措施,将风险维持在可控范围内。上述工作结束后,要编制企业内部风险评估报告,为应急机制构建提供参考。

2.3 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

要在风险分级管控和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编制应急预案,并加强预案演练和应用,这是事故应急机制构建的主体。一是应急预案的编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实效、符合规范、切合实际原则,立足于行业安全规范、生产运行特点进行预案编制,通过预案明确不同岗位应急处置职责,对应急处置基本流程予以确定,并落实好应急措施实施的各项保障。具体可参照风险评估小组人员,组建预案编制小组,适当补充处置事故经验丰富的一线人员参与,在把握企业风险评估、应急储备物资储备情况等基础上编制。对风险级别最高、属于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环节或区域,可编制重大危险源专项预案,特别要突出特定工作区域、岗位的简明应急操作措施,必要时可编制重点岗位应急处置卡,作为附件在预案中予以明确,并在岗位培训中予以宣传和落实,确保事故发生后,相关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能够及时采取正确措施。预案编制中,还要明确重要负责人和联络人的联络方式,确保应急预案可以及时落实到具体人员。二是应急预案的评审。化工企业应急预案编制之后,都要进行书面评审,对预案进行全方位论证分析,重点对预案基本内容是否完整、组织领导是否有力、措施针对性是否较强、是否切合实际、与生产运行衔接性是否较强等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形成预案文本和涉及相关风险评估及应急资源情况调查等资料的评审、论证分析审查意见,对预案予以备案。三是应急预案的实施。企业要结合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定期组织职工开展应急演练和专项培训,确保职工熟练掌握预案实施措施和流程,对实际演练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预案指挥体系是否有力、应急措施是否得当、救援队伍是否训练有效、物资储备是否足量有用等情况进行评价,对不当之处要进行适当修正,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3 结论

综上所述,化工企业事故危险因素多、危害大,要高度重视化工企业事故危害性,正视事故的不可预测性,积极构建涵盖制度建设、风险识别和分级管控、应急预案编制和实施等内容的应急机制,确保生产运行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集团化企业 内部控制 体系 构建

一、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一)促使集团规模效益的有效体现

企业集团积聚了集团内企业资金、资源、技术等优势;但同时,集团化企业内部也很容易形成各自为政、协同困难、同业竞争、效率低下、重复投入等诸多问题。建立有效的集团化内部控制规则,形成内部控制体系并有效运作,有利于促使集团规模效益的有效发挥。

(二)有利于集团风险的有效控制

集团化企业除面临单个企业的单一风险外,还面临众多企业叠加、影响、放大或相互抵消后形成的综合风险,风险呈现更多样化、复杂化形态。建立综合性、系统化的集团内部控制体系,更有利于从更高、更广层面来分析集团内各风险的综合效应。

(三)促进沟通,提高集团整体执行力

集团企业因规模庞大,地域分散,各所属企业经营管控情况不一,沟通不及时、信息失真情况更容易发生;沟通不畅与信息质量不高,常常导致集团内企业反馈迟缓与行动滞后,集团整体决策依据不充分,执行效果不佳等等情况的发生。集团化内部控制体系及其信息系统的搭建,能有效减少或规避上述情况的发生,切实提高集团整体执行力与执行效果。

(四)合理保证集团内各企业合法、合规运转

集团公司是多级法人结构的复合体,各成员企业根据法人结构拥有程度不同的自,集团总部不可能介入、干涉每一成员企业的每一日常经营活动细节,很难随时发现众多分、子公司中某一成员企业的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有效的集团内部控制体系,将对集团内部企业行为形成制约,合理保证成员企业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

二、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

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从集团层面、所属企业层面、业务层面,通过对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着力,确保上述各层面在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上,效率效益上,资产安全上及财务报告真实完整上得到合理保障的动态过程。

(一)内部环境

集团化企业在治理结构上,总部主要关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制约机制与权责划分;国有集团化企业通过董事会与经理层严格分离控制,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外部董事与监事会作用,确保在无股东会情况下,权利制约机制的保障;通过对子公司派驻董事、监事或经营管理高管,强化组织架构控制,形成战略在子公司中有效实施的保障。审计监督委员会、预算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在总体协调专项事务与保证监督体系健全方面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审计监督,确保各层级企业主要控制者,均处于上一级审计监督机构有效监督中,保证审计机构的直属管辖与独立性。严格招聘用人C制,优化薪酬考核、奖惩与职业晋升,形成良性人力资源配制流动。营造优良企业文化,以明确、正面的企业愿景与价值观培养企业社会责任感。通过集团总部对子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与考核、任免,确保子公司高层基调与母公司保持一致。

(二)风险评估

集团化企业风险评估应根据风险类别,区分战略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营销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类型,各类型风险设立预警机制。并根据各公司总体经营变化情况实时开展风险评估活动,形成风险清单,除分析对单一企业影响,还需综合风险对整个业务版块,乃至整个集团公司影响,形成综合风险应对策略,使集团风险能够得到合理应对与控制。

(三)控制活动

集团公司可根据业务版块,形成分类别控制模式,在总体控制模式内进行个性化局部调整。针对各子公司,设立专门委员会或职能部门,协调不同成员公司之间的活动,从而进行组织控制。在业务版块内,可尝试搭建标准化平台,整合、控制集团内各成员企业资源,形成合力,实现共赢。日常管理活动中,以绩效考核为抓手,预算控制为前提,财务控制、运营分析、监督审计为保障,实现整体战略控制。

(四)信息与沟通

集团内部信息与沟通需要有相应的沟通制度与沟通途径,通过沟通制度,使各层级人员明确应如何传达信息,信息质量应达到何种标准;通过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减少信息失真,消除人为阻碍,提高沟通效率。内部控制信息化,拉近了集团与各个子公司的时空距离,使母公司与子公司信息更新实现同步,提高反馈效率与准确性。建立适当的举报沟通途径,形成集团内部反舞弊机制的信息反馈通道,并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将使集团内部监督得到有效强化。

(五)内部监督

集团内部监督机制包含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审计监督,针对国有集团企业,党政监督也是有力内部监督机制。日常监督渗透入日常内部控制活动,使每一活动环节都有相应日常监督保障。专项监督,由各专门分管职责部门组织,或分管部门牵头,联合组织开展,确保重点项目、重点业务处于适当监督控制内。强化审计监督,除常规经济责任、财务收支等审计项目,可根据内部控制需要,使审计监督多样化,注重与企业目标结合,尝试开展战略型管理审计。

三、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盲目应付监管,导致形式化

在我国大量集团化企业中,因行业特殊性、基础薄弱等种种原因,尚未实现企业科学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而内部控制融合了系统、管理、流程、风险、控制、环境等诸多内容,很多概念,公司大部分成员均感觉晦涩难懂,容易将内部控制与内部规章制度混淆。迫于监管部门要求,公司勉强安排少数人员负责搭建内控体系,使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流于形式化。内控体系运用中,长期不予动态更新,随企业变化,内控体系逐渐失去效用。

(二)集团内部协同困难或过度统一,集团优势难以发挥

部分集团化企业,内部企业协同困难,所属企业各自为政,同版块、同质化企业重复投入资金,内控搭建事倍功半、速度缓慢,无法形成集团化内部管控特征,大大削弱集团总体形象与大规模扩张管控能力。部分高度集权化集团,内控搭建过度追求统一化、标准化;集团内部企业相互盲目照搬、照抄,复制过程中缺乏引导、培训与变通,导致很多控制流程与措施无法有效实施,人为造成内控缺陷过多,且难以完成整改情况。

(三)部分治理机制形式化,控制环境缺乏保障

集团化企业中,集团本部为控制子公司,派出本部中层或高层管理人员兼任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实际运用中,因人员有限,存在一人兼任多家公司高管情况,因时间、精力有限,很难监管到位,使董事层与经理层分离形式化;集团内部小公司,执行董事兼任总经理情况普遍存在,使权利过于集中,监督不足,控制环境缺乏保障。

(四)风险评估不足,内控评价能力弱,内控缺陷整改不力

内控评价能力弱,客观性不足,内部控制评价与自评价开展不到位,导致部分缺陷因未识别,而未拟定改进措施。未系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未从集团层面综合评估风险影响,使部分风险点因未识别而未设定有效控制措施。在动态更新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普遍存在缺陷整改、内控系统更新、落实不到位情况,无法真正发挥内部控制效用。

(五)内部控制信息化滞后,信息沟通效率不高

目前,大部分集团已实现部分职能信息化,如:财务系统、办公系统等,但各系统各自独立,无法互联,内部控制系统信息化建设普遍滞后或未开展。内部控制信息交流与沟通分散化,在需要综合各系统信息进行分析时,仅仅只是信息收集,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沟通效率不高。

(六)审计力量薄弱,审计业务类型单一

集团内部审计机构与人员设置,与集团体量相距甚远,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业务能力单薄,难以对集团内部众多子公司开展多类型内部审计监督;外部审计监督,常常只针对年度财务报告开展。内部控制要素中,处于顶层的监督作用,除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外,专业内部审计监督,常常无法将监督作用发挥到位。

四、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运行改进策略

(一)加强宣贯、全员参与,引入相关人才

针对性开展宣贯工作,令各层级人员明白自身在内控体系中的定位及作用,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努力培养、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将对企业内控体系建设高效、有序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强化协同,形成集团特征化内部控制系统

从总体与局部角度,组建集团“内控库”。鼓励骨干企业先行搭建内控体系,C合其成果,形成库内总体“版块模版”;归纳、提炼重要业务流程,形成库内局部“业务模块”;协同集团内部企业开展交流、学习。鼓励开放论坛,集团内各层级人员,均可提议完善集团“内控库”。建设“内控诊断室”,对内控系统运用难题,集中诊断,针对性提供辅导、帮助。通过集团“内控库”持续、广泛运用,逐渐形成具集团特征、高度实用、经济与强大更新生命力的集团化内部控制系统。

(三)完善治理机制,营造良好控制环境

尽量减少集团内一人兼任数家公司董事、监事或高管层情况,使董事与经理层真正实现职责分离,相互制约。在独立董事兼任总经理企业,通过强化日常监督、党政监督、审计监督,强化“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与联签制度,削弱过度集中权利。

(四)风险评估、内控评价手段多样化

督促各子企业定期或不定期上报风险清单,由集团总部系统分析风险因素在总体层面的影响,督促其拟定风险应对措施或及时干预。定期开展内控自评价,对重点、高风险领域子企业,由集团总部不定期对其进行总体或专项内控评价;对部分内控体系较复杂企业,外聘专业中介机构协助开展内控评价。以全员参与形式,动态更新内部控制系统,通过更新,将内部控制理念与运用技能逐步渗透、深入至企业各层级,实现以评促改、以改促变、以变促建良性循环。

(五)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搭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通过科技手段,变革传统信息处理与沟通模式,提高信息传达与交流效率,形成风险识别、控制决策、控制活动、实施反馈,及时有效的上下信息流动与平级、跨职能信息流动。

(六)加强内部审计建设,拓展审计类型范畴

加强内部审计力量,拓展审计类型范畴,将集中于事后财务与经济责任事项的审计,逐渐向事中、事前,多类型审计拓展。以风险为导向,重点审计高风险领域事项,使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得以较好发挥。

参考文献

[1]于海.浅析集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22期.

[2]赵舒.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财经界.2016年20期.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房地产开发 信贷融资

一、前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1998年房改以来止2013年11月末,全国房地产实现销售面积967919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金额为386471亿元。在业务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商业银行因风险过度偏好,出现贷了前调查走形式、贷中审批效率低、贷后管理水平跟不上等相关问题。

二、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贷前调查落实不到位

贷前待查是商业银行在客户授信前对其基本情况进行的综合调查分析,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资信状况、经营现状、授信用途、授信担保情况等,为后续授信审查审批提供决策依据。金融监管部门为防范金融风险,保障房地产开发项目能按期完工,在项目资本金及贷款发放条件上都做了明确规定,目前资本金按项目不同类型要求20%~35%,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基本前提条件为项目“四证”齐全,这本是贷前调查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实际业务过程中,优势因风险过度偏好,贷前调查流于形式,甚至出现过尚未缴清土地款,没有得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就获得银行授信的案例,土地款未缴清其他证件更无从谈起,房地产商提供四证、立项等虚假复印件申报授信,银行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进行申报审批,授信审批通过后开发商通过民间资金过桥借贷,短时间内完成土地款缴纳、项目立项全套手续(政府提前审查,资金到位后后即可取得立项、四证、环评等证件),取得真实四证及其他手续完善后,获得银行信贷资金,通过一系列的资金流转,最终用于归还民间资金。从表面上看,商业银行执行了国家及银行内部制度的相关规定,四证齐全后才发放的贷款,但是其发放的贷款实际用于补充了项目资本金不足,信贷风险被严重放大。

(二)贷中审查审批效率不高,责权利不清。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采用逐级申报制度,审批过程相对较长。以房地产开发贷款为例,支行客户经理申报材料,先由支行风险部门审核,报支行行长审批后,提交给分行经营部门进行认定,再报分行风险审批部门合规性审查,后提交审批委员会开会审批,如果按照权限不够,继续上报省行或总行进行再次审查审批,用于审查审批的时间较长,影响了信贷业务的时效性,而且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集体审批的委员会制,虽然具有多人审批,相互监督的好处,但也存在集体决策,集体无责任的弊端,进一步影响了审批效率。归根结底,贷中审查审批由于存在单向性,责权利不对称,趋利避祸的考量会造成部分审查审批人员怕担责,多批不如少批,不批没责任,工作积极性较低影响了审查审批的效率。

(三)贷后管理水平较低

贷后管理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是信贷风控的重要组成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风险分类预警、信贷档案管理、贷款清收、资产保全等。在房地产信贷业务上体现的更明显,贷款投放后,由于落实了项目抵押,签订了封闭管理协议,认为资金体内循环,风险可控,不愿意再过多的分配精力进行调查分析。借款人自身的综合偿债能力是否发生变化,借款人其他项目的进展状态,开发项目是否按时间进度、贷款投放进度展开,项目销售、资金回笼是否符合预期,借款人是否遇到重大事项,例如股权变动、重大法律诉讼等,这些重大事项如果出现遗漏,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损失。贷后管理水平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体现出一家商业银行的综合风控水平。

三、优化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房地产金融业务综合管理水平

1.建立主责任人制度。在房地产信贷业务中明确经营、审批、贷后管理环节的主责任人,按照责权利相适应的制度要求,确定主责任人的相关权利、义务,完善激励约束制度,责任权力明确,有利于减少集体无责的弊端,激励到位,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2.优化审批流程,提高风险管控的水平。目前审批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适应我国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需求和风险防范要求,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按照地域、金额进行审批转授权,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授权意味着权利,同时也要有相应的责任追查制度,防止出现道德风险。

3.成立专业房地产金融部门,专业专注。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对公房地产信贷业务部门和对私房地产信贷部门分开管理,这样虽然有利于条线垂直管控,但是房地产信贷业务作为特殊的固定资产业务,从房地产开发贷款投入到个人按揭业务回笼资金还款是一个有机整体,其风险管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就是资金的封闭运作,对公对私业务分开管理增加了部门间的协调,一方面效率会降低,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风险管控的难度。建议商业银行成立专业的房地产金融信贷业务部,对该项业务实行综合管理,专业专注,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二)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针对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建议由银行监管部门与政府协调,发起银行可以参与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在线系统可以查询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相关证件的详细信息,例如国有土地权使用证登记日期,登记编号,土地出让年限,用途等;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的日期、登记编号,建设内容、面积、限制要求等,这样有利于银行判别项目是否合规合法,提高贷前调查的质量和效率,杜绝不良房地产利用信息不对称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

(三)建立有效的贷后管理激励约束机制。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中客观存在的重贷轻管的现象,建议商业银行加强贷后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方面的建设。一是建立“强约束”的考核体系,贷后管理作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把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必须强化指标考核,建议商业银行成立专门的贷后管理督导团队,对贷后管理加强领导和监督,例如客户走访报告质量,信息分析水平,资金流向,风险预警等贷后管理事项纳入相关人员的年度工作综合评定当中,对贷后管理试行一票否决制,加大因贷后管理不到位,出现风险预警不及时的处罚力度。二是建立合理的贷后管理“激励”制度。在绩效分配方面,应将适当加大贷后管理的比重,对于贷后管理基础好的机构及个人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从业人员贷后管理的积极性,例如对于做得好的机构及个人在相关职务晋升、信贷资金规模、财务费用、人力资源、绩效奖励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参考文献

[1]李继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第9篇

1.等级保护

1)主要内容

等级保护是指导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总体建设的基础管理原则,是围绕信息安全保障全过程的一项基础性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对信息安全分等级、按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监督。

2)优点

等级保护适用于宏观层面,是一种大范围“基线安全”,适用于行业主管部门对信息安全的总体把握与监控。

3)缺点

具体到某个组织的信息安全保护而言,等级保护的粒度划分较粗,在满足组织对信息安全的精细控制要求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在满足监管部门的等级保护要求之后,组织还可进一步把等级细化到各种层次的安全域,直至对一个个的信息资产进行有效管理。

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

1)主要内容

类似于质量之于ISO9000,ISMS是组织为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按照ISO27001的要求,在整体或特定范围内监理的信息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所用的方法和体系。它是直接管理活动的结果,表示为方针、原则、目标、方法、计划、活动、程序、过程和资源的集合。

2)优点

ISMS涉及了信息安全的11个领域,133个控制措施,基本涵盖了信息安全的方方面面,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用来建立一个总体的安全控制框架;ISMS更注重于把“安全管理”当作一种制度来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方针、策略,以及规范化安全规则,使ISMS实施主体能有效地识别风险,持续不断地采取管控措施,以把风险降低到组织可接受的程度。

3)缺点

它只是描述了建立ISMS的思想、框架,但对如何建立ISMS并没有一个详细明确的定义,也没有描述ISMS的最终形态;没有确定建立信息安全体系的具体方法与技术。因此,ISMS对实施者来说留下来很大的可操作空间,不同的组织和不同实施着对ISMS标准的把握可能差别很大,ISMS总体水平也会有高下之分。

3.风险评估

1)主要内容

风险评估是获知组织当前风险水平的一种手段,在金融、电子商务等许多领域都是有风险及风险评估需求的存在。当风险评估应用于IT安全领域时,就是对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

2)优点

风险评估从早起简单的漏洞扫描、人工审计、渗透性测试这种类型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目前普遍采用ISO17799、OCTAVE、NIST SP800、NIST P800-26、NIST SP800-30、AS/NZS4360、SSE-CMM等方法,充分体现以资产为出发点、以威胁为触发、以技术/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为诱因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方法及操作模型。

国内这几年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较快,具体的评估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原国信办2004年组织完成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及《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标准草案的制定,并在其中规定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风险判断准测,对规范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做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缺点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南》所确定的风险评估方法还只是一个通用的方法论,具体到一个特定的单位,要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准确地识别与量化仍热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评估者的经验。

第10篇

一、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发展及风险情况

(一)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发展情况

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十分重视银行理财产品的营销和风险的管理,几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较好。从他们的统计数据看,2011年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累计销售3.028亿元,2012年1至3月份销售理财产品1.5亿元,年化收益率在1.55%到4.5%之间。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近几年理财产品也得到快速发展,2011年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累计销售2000万元,2012年1至4月份销售理财产品966万元。

(二)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管控情况

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和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时,十分重视风险的管控。根据某一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情况给客户进行提示,将理财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明白告知客户。如农业银行嵩明县支行销售的“金钥匙。汇利丰”2011年第42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此理财产品是245天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投资者可实现年化收益率3.6%。在产品说明书中,有产品风险提示、产品特别提示、产品风险等级图标及说明。风险提示的主要内容有:认购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募集失败风险、再投资/提前终止风险、不可抗力风险。明白告知投资人,理财产品存在各种风险,不被视为一般储蓄存款的替代产品,要求投资者认真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及相关文本,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在产品特别提示中,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必须做到,投资者在正式签署《协议》和产品说明书之前,仔细阅读理财产品风险提示和特别提示的内容,还要仔细阅读全面了解理财产品说明书的全部内容。投资者签署《协议》和理财产品说明书,并将资金委托给银行运作是投资者在进行独立、审慎判断之后所作出的符合本人意愿的决定。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主要分为低、中低、中、中高、高,对某一个理财产品就用图标标示出具体的风险等级,便于投资者认识风险和作出判断。建设银行嵩明县支行在风险等级标示上主要是用灯盏来标示,“一盏灯”为风险等级最低,灯盏的数量越多风险等级就越高,这样标示风险等级更形象,更便于投资者理解和把握。调研中,两个行都有一个共同反映,到目前为止,所销售的各类银行理财产品还未出现过风险。

二、思考和建议

(一)管控风险,促进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

管控好理财产品业务发展中的风险是银行的一项长期工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银行之所以热衷于发展理财产品,除拓展银行的中间业务收益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挥“揽储”的功能。由于央行连续降息,并且还增大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的空间。正因为这样,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展上,注重短期、超短期且收益率不低的理财产品的发展。有专业人士认为,降息对银行理财市场的影响会逐渐显现,再者,质疑银行理财产品偏离了理财的本源,成为银行“揽储”的工具,这一方面反映出银行抓存款的紧迫性,同时也预示着存在风险的可能性。

在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相对于银行存贷款增长乏力,近年来银行利润新增长点大多放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尽管有专家预计,受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监管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增长将面临着增速明显回落的境况,手续费收入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贡献度将会显著下降。但也有专家称,现阶段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性的推进,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资产证券化试点,为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推进,将显著提高中间业务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加速银行转型步伐。还有的专家认为,银行将会紧紧抓住中间业务发展的新机遇,预计未来银行中间业务整体上仍将呈平稳发展态势。同时,服从于转型,未来中间业务发展将更加依靠服务、创新和管理驱动,并将更加注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势必将改变银行业以往以坐吃存贷款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并迫使银行加大中间业务的拓展,尤其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会更加迅猛。

尽管我们调研的两家支行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过程中都未出现过风险。但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影响银行业务稳健经营、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

(二)选好产品,竭诚为投资者服务

要有选择地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县域银行业要根据本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多作理财市场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投资者的需求,有选择地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业务。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既要考虑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也要考虑到风险的防范。对于不满足于储蓄利率,又不愿承担本金损失风险的普通投资者,比较适合的理财产品应该是保本型的理财产品,而对于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就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非保本的结构型的获利高的理财产品供他们选择。银行在为投资者办理理财业务时,要注重为投资者设计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要根据科学的设计流程,为投资者提供专门的测试,了解掌握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根据测试的情况,结合投资者目前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的资金需求,为投资者设计出个性化的资产配置方案。发展理财产品,银行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利益,要努力实现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培训,提高银行理财人员专业素质

第11篇

关键词:投资管理;国有企业;效率;风险;对策

一、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基础理论概述

投资主要是指企业为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利用自身拥有的资金等资源,向目标对象进行的资金投放、兼并重组等一系列优化资源配置和组合的经济行为。按照投资方向的不同,可将投资区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而按照投资具体内容来说,可将投资划分为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设备与厂房的风险改造、企业规模的扩张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国有企业投资管理主要是指国有企业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投资的决策环节、投资效率以及投资风险进行管控以达到经济效益增加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的管理活动。

二、分析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的重要意义

与其他性质的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主要具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调节国家经济的功能,因此其投资多数是具有战略性的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动,因此研究其投资管理问题更具有积极意义,具体体现在:一是科学有效的投资管理能够对投资活动形成必要的约束,从而提高投资的成功率,为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收益提升以及资金流动性等提供有效支撑,最终形成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二是科学有效的投资管理是国有企业控制经营风险的主要方式,即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其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加,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投资管理,实现多元化经营和规模的扩张,才能有效分散经营风险,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三是科学有效的投资管理是增强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方式,即资金是企业所拥有的一项重要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投资使其流动起来才能充分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三、当前国有企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虽然科学有效的投资管理能够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产生多角度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务中多数国有企业受经营权和所有权相互分离、任期业绩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投资活动在战略性、效益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由此也引发了其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在投资决策环节存在程序和方法不合理的问题投资决策是进行投资活动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对投资的预期收益进行预测和进行风险事前防控的最佳时机,其主要内容包含提出投资方案、对项目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进行估算、对方案的价值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等。从实务来看,当前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在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两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是在投资决策的程序方面没有充分结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来进行投资项目和方案的选择,更多是为实现短期的绩效考核指标而进行投资,同时在投资立项时缺乏实质的审核和分析,可行性研究分析流于形式,最终造成投资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则是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和财务状况选择合理的投资方案指标计算方法,存在刻意避开一些计算比较复杂的评价指标,选择易于计算的等现象,决策方法的片面性同样会对投资决策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投资的风险管控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和处置对策投资活动的不确定性最终都以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投资风险的客观性特征十分明显,因此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必须具备较强的风险管控意识,并且建立和实施有效的风险分析和处置对策来防控投资风险,降低投资损失发生的概率。从国有企业的投资实践来看,当前多数国有企业对于投资风险的破坏性缺乏正确认识,并且在投资管理过程中没有通过指标分析、风险预警提示以及建立投资风险应对机制等方式来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增加了国有企业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国有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现象比较明显投资效率主要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影响投资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实际投资规模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契合程度,二者之间的契合度越高,表明企业的投资效率越高。在实务中能够对预期收益产生影响的因素除了外部不可控的环境因素之外,多数来源于投资决策以及对投资风险的管控程度。当前国有企业在投资管理工作中受决策环节以及风险防控方面存在问题影响,经常存在投资预期收益较高,实际投资规模大,但是实际产出却难达预期的现象,对投资效率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最终弱化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

四、国有企业应对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如上文所述,国有企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对其盈利能力、流动性以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能力等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存在改善的必要性。在此结合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实践以及投资的相关理论,建议其从以下角度采取对策以有效解决其在投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明确投资决策程序,科学选择投资决策方法要有效规避国有企业在投资决策环节出现的各种问题,建议其从如下角度采取对策:一方面是对投资决策程序进行明确,即以长期的发展战略为总体导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投资方案,然后针对每种投资方面对其预期的现金流量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计算投资方案的价值指标,并比较价值指标,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其他可接受标准进行投资决策,最后对已确定的投资方案进行再评价,形成一个科学、严谨的投资决策流程,防止管理层在投资决策的主观干扰作用;另一方面则是要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规模以及生命周期的投资决策防范,目前较为常用的投资决策方法主要有投资回收期法、内含报酬率法(IRR)、净现值法(NPV)以及获利指数法(PI)等,每种决策方法具有相应的优势并且适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例如投资回收期法计算较为简便且能够反映出投资项目的流动性和资金回收风险,但是缺点是没有考虑回收期满之后的现金流量情况,而净现值法则融合了货币时间价值因素和股东财务最大化因素,是实务中采用较多的决策方法之一,缺点是对于每一期的折现现金流量的测算难度较大,国有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方法选择时应当结合自身的具体经营情况以及侧重点,综合使用多种决策方法,确保最终的决策结果较为客观,有利于改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

(二)增强对投资风险的管控意识,建立健全有效的投资风险防控机制国有企业要增强投资风险的管控意识,建立健全有效的投资风险防控机制,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采取对策:一是在投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投资风险对企业可能产生强大破坏作用,不仅要防止盲目投资一些高风险项目,将国有企业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结合起来,以科学有效的决策为指导,进行理性投资,降低投资风险发生概率;二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衡量,增强投资风险防控的靶向性,即以折现的资本成本衡量为核心,采用决策树法、敏感性分析法以及情景分析法等方法来对投资风险进行具体衡量;三是结合折现的资本成本以及投资风险的具体识别和衡量,结合投资管理的不同阶段,采取针对性较强的风险防控方法,例如在投资实施阶段,要在选择最佳投资时机的同时,尽可能缩短投入期,加速投资资金的回笼速度,降低流动性风险。

(三)通过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加强盈余管理等方式来改善非效率投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信息质量与非效率投资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有效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而盈余质量则与非效率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的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即盈余质量越高,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将会减少,投资效率会显著提升,在实务中国有企业可考虑这两种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盈余管理,改善非效率投资。除此之外,国有企业还可以折现指标为核心,结合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定性和定量指标,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目标和长期发展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中,构建理性、全面的投资回报率评价指标体系对投资效率进行评价,并融合一定考核奖惩措施,以此来降低非效率投资,改善投资效率水平。

第12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合同管理;风险防范

引言

合同,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会签订各种类型的合同,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时,都处于利益与风险并存的状态。合同履行的过程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企业为实现合同利益,就必须对合同进行全方位的管控,防范法律风险。

一、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合同管理必须建立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规章制度。重点是明确各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合同风险防控机制,做到全流程管控。(二)人员培训。合同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合同管理的水平。国有企业必须加强对合同人员法律知识的培训,严把合同审查关。(三)合同相对方及合同文本的审核。首先审查合同相对方的相关资质,必要时可对其进行法律尽职调查;其次要对合同价款及构成、质量和技术要求、履行期限、支付方式、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主要条款进行明确规定,避免合同漏洞。(四)合同履行管理。合同结算是合同履行的主要环节和重要内容,相关业务部门应认真落实履行合同条款,审核发票及相关验收资料,做好合同的闭环管理。

二、国有企业合同管理的主要风险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本身就有强有力的法律团队为其服务,合同文本、谈判选商及签约方面都有一套严格的管控流程,制度设计上不会存在重大的缺陷,主要的风险在于合同管理的程序性方面及履行方面,主要表现为:(一)对于合同管理及履行情况监控不到位增加法律及合规风险。国有企业合同签约及履行过程中,主要存在部分企业“应当招投标而未招标”、“选择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供应商承担服务项目”、“合同签订未履行审批程序”、“合同内容约定不完善,合同文本选用错误,针对不适应条款的修订无法满足业务需要,关键性条款有缺失或不明确”、“超出授权范围签订合同”等原则性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承办人员和承办部门合同管理意识不强,随意简化流程,履职不到位。比如说承办部门存在错误意识,以为签约付款就算合同履行完毕,忽略了相关的保质期、保证金及违约条款,未有效行使合同条款的权利,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二)合同人员的配置和业务素质缺陷,导致了合同管理水平的停滞不前。国有企业合同管理大部分问题是因为“人”的原因而发生的,再完善的制度规定与程序设计,缺乏业务人员的落实执行,仍然无法解决问题。部分企业对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人员配备和部门间沟通协调等方面支持不够,合同管理人员及承办人员变动频繁、流动性较大,缺乏有效的培训学习时间,导致其业务素质不高,不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及合规意识,无法对合同涉及的各项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有效管理。同时,合同管理人员与其他部门的管理衔接不到位,缺乏有效沟通,造成“1+12”的结果。

三、国有企业合同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一)确保合同主体适格。在合同选商过程中,合同承办部门应组织对拟签订合同的相对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1.审查被调查对象的身份证件、法人登记证书、资质证明、授权委托书、权利证书等证明原件,以及授权人的行为是否在其被授权范围内,在充分收集相关证据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主体资格是否适格。2.对注册资本金明显小于合同交易金额的合同相对人,通过在合同条款中细化按工程进度付款、先货后款等条件,防范其履约风险。同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持续关注其资信变化,并对变化的影响进行评估。对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事项,应及时向合同管理部门咨询处理方案。(二)落实合同交底责任,准确把握合同履行责权划分。重大合同履行前,合同承办部门应当编制合同实施的详细工作计划,可以以《合同履行管理责任分解表》的形式向实施项目的各层次管理者和参与人做合同交底,把合同履行责任具体落实到各责任人和合同实施的各个具体环节。在合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与合同当事人及项目内外部相关参与方的沟通,进行经常的检查、监督和解释工作,必要时召开协调会议,及时处理合同履行存在的各种问题。(三)加强合同履行异常管理。1.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合同内容约定不明或双方理解有分歧时,合同承办部门应当负责组织招投标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和造价部门及相关专业部门共同商讨并出具意见,按权限报审批后与合同相对人达成一致意见,并以书面形式双方签字确认。2.合同履行中出现需要变更、解除、终止、转让等异常情况时,合同承办部门须将异常情况、原因分析、初步判断及拟处理意见等形成申请报告,经合同审批后予以处理,并签订书面协议。3.因合同相对人原因引发合同履行异常的,合同承办部门应及时向合同相对人催告。4.合同相对人履行有瑕疵但我方可以先予接收或部分接收的,合同承办部门应做出书面说明,详细记载不符合合同约定的内容,并由双方签字确认。(四)防范与控制合同违约。1.合同相对人履行义务与合同约定不符时,合同承办部门应当及时留取相关证据(照片或有关记录),以书面形式明确其违约事实及责任、要求合同相对人改正,并按合同约定追究合同相对人违约责任。2.由于我方原因致使合同不能按约定履行时,合同承办部门应及时将不能履行情况向相关专业部门进行确认并报告合同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法律意见,经批准后由合同承办部门执行[3]。

四、结语

合同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前途。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企业的各部门要明确职责,齐心协力,做好合同管理的把关工作,提高合同履约效率和质量,切实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刘剑.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9):358.

[2]黄志勇,钟南恩.国有企业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7):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