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1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对价;资产管理;商业模式;创新
前言
作为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四大主营业务之一的资产管理业务起始于2003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并实施了《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当年全国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证券公司所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近700亿元,而公募基金所管理的资产规模为1673亿元,仅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2.4倍。截止2011年末,在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9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沪深两市总市值从4.3万亿扩容到23.8万亿,增长4.5倍。但目前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规模仅为一千多亿,而公募基金规模早已超过2万亿,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近20倍。鉴于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公募基金的现状,笔者从投资标的、产品业绩、营销渠道、同业竞争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探索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模式创新,提出可行方案以供业内参考。
一、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瓶颈
资产管理行业的蓬勃发展植根于居民财富积累催生的理财需求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土壤之上,前者提供需求,后者创造供给。需求来自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所积累下来的民间财富,在高通胀和养老问题日益重要的经济背景下稳定且持续的存在,供给则从单一的银行储蓄逐步走向多元,基金、私募、信托等渠道之间开始出现竞争,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处于共同发展、雨露均沾的蓝海局面。目前,银行、基金、保险等管理机构已经获取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证券公司理财规模在整个市场中占比较小。究其原因,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开展以来在投资标的、产品业绩、营销渠道、同业竞争等方面均处于被动和劣势的地位。
1.投资标的
目前国内券商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品种较为单一,产品投资范围仅限于股票、债券、基金和股指期货等,不允许参与回购、商品期货、信贷资产、信托计划以及未上市股权等多个投资品种,因此基础金融品种较为匮乏。券商资管尝试结构化分级运作又常遭遇审批障碍,使得产品可创新的空间较为狭窄,导致各家券商产品严重同质化,无法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多层次投资理财需求。
2.产品业绩
券商资管投资范围主要集中于股票、债券和基金,产品业绩较大程度随相关市场走势变化,缺乏稳定性。2011年股市、债市双双走低的市场环境给投资带来很大难度。作为证券公司中并未创造多大利润的业务部门,券商资管的薪酬空间受到限制,而在人才引进和招募上却需面临行业内激烈的薪酬竞争。券商资管业务这一不明朗的职业前景和不具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很难吸引或保留优质人才,部门人员流失严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品投资业绩表现难有起色。
3.营销渠道
券商资管理财产品的私募性质被禁止进行广告宣传,主要销售渠道为自有营业部及代销银行。自有营业部客户资源有限,并同时作为各大基金销售渠道,产品竞争激烈。银行作为中国最基础的金融机构,提供不可或缺的日常金融服务,从而具有吸引客户主动上门并全面掌握客户金融财产状况的能力,加之其密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奠定了在理财产品销售渠道上难以撼动的强势地位。银行渠道发行费用日益高涨,除却托管、认购、赎回、尾随佣金等相关费用,还要约定管理费及业绩报酬分成。低迷的市场环境造成已有产品大量赎回,管理规模日益缩水,想扩大产品规模又面临高昂的渠道成本,券商资产管理部陷入进退两难、入不敷出的困境。
4.同业竞争
在目前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上,银行、基金和保险在理财产品的规模上占有优势。其中银行以其自身的渠道优势及高于同期存款的保本产品迎得了庞大的投资者青睐,产品规模飞速扩张;基金受益于发展初期累积的大量客户和存量资金,目前增长较缓但规模得以维持;保险则通过规模庞大的营销员队伍进行深入渗透维持销售规模。信托机构以其独特的营运模式、产品设计和资金运用上的灵活和多样化,管理规模亦获得长足发展。而本应该是资产管理主力机构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由于政策限制,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长期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更是已面临存亡之危。
二、基于产品对价的商业模式理论解析
1.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近年来证券行业谈论非常频繁的热门话题,其作为一种新的创新形态,重要性已经不亚于技术创新。要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商业模式。虽然最初对商业模式的含义有争议,但到2000年前后,理论界与实务界逐步形成共识,认为商业模式概念的核心是价值创造。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企业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的,通俗地说,就是企业是如何赚钱的(Linder等,2000)。商业模式是一个系统,由不同组成部分、各部分间连接关系、及其系统的“动力机制”三个方面所组成(Afuah等,2005)。商业模式的各组成部分,即其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如核心能力和成本是企业内部价值链的结果或体现,客户关系依赖所提品或服务的性质及提供渠道。每个要素还以更为具体的若干维度表现出来,如市场类的目标客户要素,从覆盖地理范围看,可以是当地、区域、全国或者国际;从主体类型看,可以是政府、企业组织或者一般个体消费者;或者是根据年龄、性别、收入、甚至生活方式划分的一般大众市场或细分市场等。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新引入的商业模式,既可能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也可能在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
2.基于产品对价的券商资管商业模式
在公司组织构架中,委托关系不仅存在于公司股东与公司高管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公司总部管理者与部门管理者之间。正是由于双层关系的存在,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商业银行总行与分行之间难免产生一定的(或者潜在的)利益冲突,而这种利益冲突所导致的间隙恰好为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在商业银行分行层面的拓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切入点。在此情况下,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可以通过产品对价(consideration)的方式做出文章。
对价是普通法系合同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一方为换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诺而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代价或得到该种承诺的承诺。对价从法律上看是一种等价有偿的允诺关系,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对价就是利益冲突的双方处于各自利益最优状况的要约而又互不被对方接受时,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平等主体之间的妥协关系来解决这一冲突。对于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而言,为了在商业银行的个别重点分行取得理想的产品销售成绩,而需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商业服务作为代价。此时,银行分行与券商资管之间各自对应的得失如下表1所示。
表1 产品对价的业务损益
收 益 代 价
商业银行分行 自主掌控的业务支持服务 券商理财产品的销售任务
券商资管部门 自身理财产品的销售规模 重点分行的业务服务
三、基于产品对价的商业模式实战案例
(1)案例背景
在A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首发销售期间,B银行的杭州分行提出希望借助A券商资产管理部的业务平台,为其设计并运作一款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实现其两个目标:一是能够在特殊时点之前开放产品助其充存款;二是以Shibor为挂钩实现投资收益,满足客户理财需求。
根据以上两大目标,B银行杭州分行对该款产品的具体要求如下:第一、产品存续期限为期一年,规模两个亿;第二、产品的开放期不规则不固定,B银行杭州分行自行决定,但是会提前15个工作日通知A券商;第三、产品不公布净值。
如上述产品能够设计并且运作成功,那么该分行将承诺销售一定规模的A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作为回报。
(2)解决方案
为B银行杭州分行量身定制专户理财产品,此款产品的设计要点为期限分拆、资金错配,而设计思路则源自于金融学基本概念“流动性溢价”(Liquidity Premium)。流动性溢价是理财产品定价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流动性低的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高,而流动性高的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低。据此,在专户理财产品运作过程中,当理财期限临近之际,若存在产品实际收益低于预期的状况,则可通过加速产品的高频流动性平抑投资收益,以此实现B银行杭州分行的业务目标,满足其客户需求。
(3)模式点评
在传统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销售模式中,券商资管与商业银行之间属于弱势卖方与强势买方的关系。当券商资管在向商业银行支付了资产托管费用、销售激励费用、尾随佣金等各种费用之后,未必能取得满意的销售效果。而在基于产品对价的商业模式中,券商资管与银行分行之间的关系改变为合作双方的关系,券商资管的议价能力得以显著提高,虽然需要以提供商业银行分行层面的业务支持服务作为代价,但是由此可以获得的资产管理规模作为回报,却是物有所值的。
参考文献
[1]Linder,Jane,Susan Cantrell,2000,“Changing business models:Surveying the landscape”,Accenture,May 24.pp.1-15.
关键词:寿险投资;风险;借鉴
中图分类号:F8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6-0058-04
在国际保险市场创新化、多元化、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下,寿险业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经营面临更严峻的考验,近年来,世界上已有多家寿险公司破产或倒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寿险业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寿险业的经营影响到千家万户,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而最近几年寿险业的超常规发展,加上连续的银行利率下调和投资渠道的限制,使寿险业的偿付能力风险日益凸显。
目前,国内寿险资金已获准进入证券市场,投资的多元化使寿险业面临的投资风险急剧增加。因此,从宏观监管和微观管理的层面加强寿险投资的风险控制,建立和完善寿险业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寿险业提高投资效益、增强偿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寿险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自1984年我国保险公司获得运用保险资金的自主经营权开始保险投资业务以来,保险公司可运用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全国保险总资产已经达到13400.8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9.23%左右。但由于目前我国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保险投资的可运用空间和获利空间均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投资渠道仍以风险较低的银行存款和国债为主。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于2003年6月20日成立,并于2003年末分别在美国纽约和香港上市)。
通过对该公司资产负债表2002年至2005年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1.投资增长迅速,资金运用率较高。人寿股份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资金运用率,伴随着总资产的增长,投资总额也迅速增加,尤其是2004年,较上年增长了34%。但也应该看到,如此高的资金运用率在相当程度上是来自于巨额的定期存款的支持,而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并未起到关键作用。
2.投资结构不合理。现金和定期存款的数额稳定增长,占全部投资比重的50%以上,只是在2005年有所变化,这近似于其他所有投资方式的总和,远远高于美、英、德等国家的相应比例。
3.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保险资金主要投向的是股票、债券市场。资金运用的证券化程度较低,但增长速度比较快,债权性投资和股权型投资合计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从2002年的33%提高到2004年的45%,2005年债权型投资显著增长,第一次超过现金及定期存款的比例,债权投资的增长得益于发展相对成熟的债券市场以及年内保监会放松对债券投资的管制。股权型投资在这三年间增长较为缓慢,与债权投资相比比重过小,主要原因在于对股票投资的诸多限制,而目前寿险资金己获准直接入市,因此2005年股权投资的比例显著上升。保单质押贷款的数额和比重都有所增加,但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1]
4.资产类别比较单一。现金和定期存款、债权性投资和股权型投资是人寿股份的主要投资资产,保单贷款及其他投资所占比重不足2%,抵押贷款、不动产都没有出现在人寿股份的资产负债表中。较少的资产类别无法构建合理的资产组合控制投资风险,投资过于集中可能导致风险的集中。
5.我国保险投资的渠道过于狭窄,过于注重稳健性,对盈利性的重视不够。现金和银行存款等投资工具多是以银行基本利率为支点的利率敏感型产品,利率的变化将会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产生重大影响。国外保险公司的资金投资率一般在85%以上,我国远远低于这个数据。
综上所述,我国寿险公司的投资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寿险公司投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在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随着市场一体化改革的推进,国有保险公司内部的矛盾就逐渐暴露出来,落后的管理水平严重影响了投资收益。同时,专业投资管理人才的缺乏也使得保险投资的决策和经营管理受到较大的影响。在保险投资的外部环境方面,一方面是法律的不完善以及国家对保险投资的管制政策和法规等限制了我国保险投资的发展。这几个方面原因导致保险公司在资金运用上缺乏灵活性,削弱保险公司控制风险的积极性。
二、寿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分析
1.寿险投资的监管。从国际上来看,保险投资的监管模式主要有严格型与宽松性。严格型的监管对投资范围、每种投资方式的比例给出较严格的限定,采取较为保守的计算基础(如认可资产),并且投资政策缺乏灵活性;宽松型监管允许的投资范围比较宽泛,对每种投资方式给与较高的比例限定或是没有限定,采取较大基数的计算基础(如总资产),并且投资政策的灵活性较大。
相比较而言,美、德、日都采取严格型的监管政策,而英国采取宽松型的监管政策。可见,即使是保险业发展成熟、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严格的投资监管仍是目前保险监管当局的主要选择。英国的宽松型监管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在保险业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严格而有效的同业自我监管体系。[2]不过,目前对保险投资的监管有从严到宽的趋势。2002年,德国颁布了对保险公司的新的投资法令,放宽了对原有投资方式的比例限制,允许保险公司投资于新的金融产品,肯定了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中的创新行为。在当今全球金融市场创新化、自由化的大趋势下,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监管约束的放松是引导保险业投资实践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寿险投资的组织模式。纵观各国保险投资实践,保险投资的组织模式主要有内设投资部、外部委托投资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三种。
内设投资部投资模式是指在保险公司内部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由其负责整个保险公司的投资活动。如美国大都会人寿公司(MetLife)就是采用了内设投资部的运作模式。外部委托投资模式是指保险公司自己不直接从事投资运作,而是将全部或部分资产委托给外部的专业化投资机构管理。使用这种模式较多是再保险公司、产险公司和一些小型寿险公司等。如安联资本管理公司(美国)是受托管理保险资产规模最大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模式是指在保险公司之下设立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保险资金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它是目前大型保险公司普遍使用的模式。英国的保险公司大多设有专门的子公司负责保险资金的投资与管理,投资公司与保险公司在业务上相互独立、各司其职,在财务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内设投资部模式是保险公司传统上通行的做法,但由于投资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投资工具的多样化和投资管理的专业化,内设投资部门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管理专业化和服务多样化的要求,现在逐渐被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取代。绝大多数股份化的保险公司都采取设立全资和控股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进行资产管理。多数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部分小型寿险公司采用外部委托投资模式。相对于内设投资部模式和外部委托投资模式,专业化控股投资模式和集中统一投资模式属于比较高级的投资模式,对市场条件、保险公司和投资公司的经营实力要求也比较高,随着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程度的提高,已成为国际保险业资金运用的主要潮流。
3.寿险投资的方式及比例。美国的寿险投资主要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债券和股票投资是寿险资金的主要投资对象,具有非常明显的证券化特征,其次是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投资也占有一定比重。英国的宽松型监管对保险公司投资于普通股限制较少,普通股是长期保险公司最主要的投资品种。日本寿险公司投资资产的最大组成部分是有价证券(不包括国外证券),其中又以政府债券为主,股票和公司债券次之。总的来看,有价证券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的投资比重也不断上升,反映了寿险公司对资金运用的安全性的需求。有价证券是台湾寿险公司最重要的投资资产,其中公债及国库券、短期投资、股票较为重要,公债及国库券已成为寿险公司的第一大投资资产。从美、英、日、台的寿险投资业务可以看出,证券投资比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3]
此外,各国对各种投资方式的比例限制有明确的规定,保险法律不仅根据各种投资方式的风险状况确定了最高比例限制,对同一种投资方式的内部构成也有比例限制。如此限定可以避免保险公司的资产集中于某一公司以至风险过于集中,也可避免保险公司卷入其他生产经营而影响保险公司的业务专业性。对投资比例的限制有一定的灵活性,许多国家不分别规定每种资产的比例限制,而是规定几种资产的综合百分比,例如德国规定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与国内投资公司管理的证券资产及特别资产之和不超过保证金的20%及认可资产的25%,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超过最高比例限制,但监管部门会采取征税之类的措施抑制这种行为。
三、国际寿险投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寿险公司应重新认识和理解寿险投资风险管理,真正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推进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理顺寿险投资风险管理关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度量与管理水平,完善寿险投资风险控制制度。纵观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寿险投资监管与实践,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
1.寿险监管和投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国际上来看,寿险投资的监管法规对寿险公司投资资产的选择和投资风险的控制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寿险公司投资实践的创新也引发了该国监管的变革。美国和德国都通过对寿险投资的严格监管来确保本国寿险业的稳定发展,但是目前两国的监管都有放松的趋势。各国都逐步从对投资方式和比例的限制向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和偿付能力的监管发展,关注投资中的资产负债匹配情况和资本充足率,将偿付能力作为监管核心。我国寿险业虽然处于发展初期,监管也以严格的方式、比例限制为主,但是应逐步向偿付能力监管靠拢,实现与国际接轨。
2.提高寿险投资的多元化。从国际上来看,寿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普通股、贷款、信托等几乎所有的金融资产,现金和银行存款则是由于考虑到流动性的原因而以很小的比例存在;同时,各国寿险公司还不断提高对海外投资的重视程度。多元化与国际化的投资不仅帮助寿险公司分散了投资风险,还为其带来了较好的投资收益,保证了盈利和偿付能力。我国寿险资金的投资领域相对较窄,海外投资少之又少。这样投资的风险较集中、收益相对较低,不利于满足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公司的发展。因此,应逐步拓展寿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并积极开展海外投资。[4]
3.提高证券投资的比重。从国际上来看,各国寿险投资的证券化特征十分明显。从前面对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可以看出,证券的投资比例是较少的,作为中国第一大寿险公司即是如此,其他寿险公司在这方面更是相对薄弱。债券具有高流动性和稳定的收益,应作为寿险公司债证券投资的重点。
4.完善寿险投资的风险控制。寿险公司风险控制存在于两个层面:政府的监管和公司内部的投资管理。从国际上来看,大型寿险公司一般建立有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配备专门的投资管理人员,对资产与负债匹配、寿险产品的设计等问题作专业化的分析。我国寿险投资的资产负债失配现象比较突出,风险管理较为滞后,中国人保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是建立专业投资管理体系的重要探索,也是我国寿险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5.寿险投资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就日本来说,经济迅速增长时期,资金需求旺盛,寿险公司贷款投资的比例也较高;经济缓慢增长时期,寿险公司对有价证券的投资比例就会相应增加。而且寿险公司也与各大企业相互持股,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两者形成良好的促进关系,但是在泡沫经济之后,两者就会产生“企业为降低成本取消保险计划――不购买保险,寿险公司因业务萎缩不得不减低对企业的持股”这样的恶性循环。总结日本的经验,寿险公司在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时,必须注意融资方式,谨慎的作出是否直接投资或者参股的决策,并充分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应该赋予寿险公司充分的经营自,调整经营思路、鼓励业务创新,不要依赖政府的扶持。寿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最终依赖于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促进经济发展,寿险投资才能取得良好的收益。虽然寿险投资面临诸多风险,但寿险资金仍应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并与其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茜.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及风险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2] 魏巧琴.保险投资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3] 魏巧琴.国际寿险投资组合运作的发展趋势分析[J] .上海保险,2004,(2).
[4] 邹琪,贲奔.中国保险业投资风险分析[J].保险研究,2004,(6).
Analysis of Life Insuranc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Use for Reference From Oversea
LIANG Shu-shu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2,China)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实践应用
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长期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则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逐渐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并构成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重要性原则,一个企业把劳动资料按照使用年限和原始价值划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在中国的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通常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和工具等。
下面的内容主要是对本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阐述。重点强调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因每一项资产都是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载体,固定资产管理应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保证流程上的合理性。
由于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因此公司在2010年8-12月份,对公司所属固定资产进行了建厂以来全面的清理清查,彻底摸清了公司固定资产的家底,为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本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实践应用进行详述。
一、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职能和职责分工
形成一个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财务产权部是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部门。价值管理主要是指从价值形态及时、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应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主要职能:
(1)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法规。
(2) 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制定和修订本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实施方法。
(3) 负责固定资产核算,正确计价,按规定提取折旧,及时反映其增减变动情况。
(4) 建立固定资产账簿和固定资产卡片并定期核查。会同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确保帐、卡、物相一致。
(5) 参与固定资产购建、更新改造、修理、运行维护支出计划的制定,并按预算控制其费用。
(6) 会同并督促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等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办理固定资产的增减、转移、租赁、残值回收等工作。
(7) 负责组织本公司的清产核资和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工作。
(8) 负责本公司固定资产的投保、理赔工作。
(9) 负责固定资产的评估、统计工作,核定出售固定资产价格和出租固定资产租赁费。
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是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职能部门,主要是指从实物形态及时、准确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按技术要求对固定资产实施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应设有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主要职能:
(1) 根据所负责管理的实物资产的类别、特点,制定具体的实物资产管理办法。
(2) 组织和督促使用保管部门加强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建立、保管固定资产卡片副本,并与价值管理部门核对一致。
(3) 会同价值管理部门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并负责实施。确保固定资产的账、卡、物相符。检查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对闲置多余、盘盈盈亏固定资产提出处理意见。
(4) 审核统筹安排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大修理计划,编报费用预算,按批准后的预算组织实施,督促工程如期完成并按规定编报工程竣工决算。
(5) 组织更新改造及大修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
(6) 设立“固定资产备查登记簿”,记录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
(7) 办理固定资产投保、组织对出险固定资产进行技术鉴定等等工作,收集有关资料提供给财务部门。
(8) 组织审核各项固定资产的出售、调拨、报废、停用、拆除及内部转移等技术鉴定工作。
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部门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主要是指对使用管理的固定资产的安全运行、维护保养及检修等方面的日常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及质量处于良好状态。按“谁使用、谁保管”的原则,将固定资产的保管责任落实到人,明确专人(或兼职)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主要职责:
(1) 负责对所管理使用的固定资产安全运行,并负责维护、保养和检修,使资产的使用性能处于良好状态。
(2) 设置专人做好本部门固定资产卡片副本、台账的记录和保管工作。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办理资产变动手续。
(3) 根据本部门使用保管的固定资产的运行情况,向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提出大修理、更新改造建议,配合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编制计划,并按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完成。
(4) 参与固定资产验收、交接和日常的清查工作,按价值管理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核对实物与卡片,每年至少全面清点一次,确保卡、物相符。
(5) 及时做好固定资产出险通知、证据搜集、现场保护等工作,提供已投保固定资产遭受损失的清单,配合价值管理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的理赔工作。
(6)、对固定资产报废、出售、调拨等工作,会同价值管理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和固定资产调拨单,提出书面处理意见,经资产归口管理部门鉴定、检查,并报价值管理部门审批后处置,及时收回残值交财务产权部入账(或统一交由物资管理部门处置)。
二、明确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
生产用固定资产明确为安全生产部为归口管理部门,非生产用固定资产,其中电子设备、工器具归口管理部门是信息通讯部,家具、非生产用车辆、非生产用房屋及建筑物由总经理工作部管理。
三、每个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应明确专人(或兼职)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针对公司本次固定资产清理清查的情况,关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了每一个资产使用部门专设资产管理员,将本部门的资产管理起来,办理包括本部门资产的申购、调拔等事宜,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直接对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员。这样做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各个部门由部长指定一名资产管理员,并将名单分别报到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及财务产权部,每月月底,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各部门资产管理员收到财务产权部发送的当月固定资产卡片电子版,登记账簿,并及时与财务产权部对账。
摘要:固定资产管理是公司最基础的管理工作,因每一项资产都是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载体,固定资产管理应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保证流程上的合理性,作为现代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主要结合本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实践应用,旨在为发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一种借鉴,不断发挥固定资产管理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实践应用
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长期发挥作用,长期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但其价值则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而逐渐地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并构成产品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重要性原则,一个企业把劳动资料按照使用年限和原始价值划分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在中国的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通常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和工具等。
下面的内容主要是对本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阐述。重点强调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因每一项资产都是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载体,固定资产管理应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保证流程上的合理性。
由于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因此公司在2010年8-12月份,对公司所属固定资产进行了建厂以来全面的清理清查,彻底摸清了公司固定资产的家底,为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本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实践应用进行详述。
一、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职能和职责分工
形成一个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图,如下图所示:
财务产权部是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部门。价值管理主要是指从价值形态及时、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应设有专职(或兼职)的固定资产管理岗位。主要职能:
(1)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法规。
(2) 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制定和修订本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实施方法。
(3) 负责固定资产核算,正确计价,按规定提取折旧,及时反映其增减变动情况。
(4) 建立固定资产账簿和固定资产卡片并定期核查。会同固定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确保帐、卡、物相一致。
(5) 参与固定资产购建、更新改造、修理、运行维护支出计划的制定,并按预算控制其费用。
(6) 会同并督促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等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办理固定资产的增减、转移、租赁、残值回收等工作。
(7) 负责组织本公司的清产核资和固定资产价值重估工作。
(8) 负责本公司固定资产的投保、理赔工作。
(9) 负责固定资产的评估、统计工作,核定出售固定资产价格和出租固定资产租赁费。
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是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职能部门,主要是指从实物形态及时、准确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按技术要求对固定资产实施管理,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应设有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主要职能:
(1) 根据所负责管理的实物资产的类别、特点,制定具体的实物资产管理办法。
(2) 组织和督促使用保管部门加强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建立、保管固定资产卡片副本,并与价值管理部门核对一致。
(3) 会同价值管理部门组织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并负责实施。确保固定资产的账、卡、物相符。检查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对闲置多余、盘盈盈亏固定资产提出处理意见。
(4) 审核统筹安排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大修理计划,编报费用预算,按批准后的预算组织实施,督促工程如期完成并按规定编报工程竣工决算。
(5) 组织更新改造及大修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
(6) 设立“固定资产备查登记簿”,记录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事项。
(7) 办理固定资产投保、组织对出险固定资产进行技术鉴定等等工作,收集有关资料提供给财务部门。
(8) 组织审核各项固定资产的出售、调拨、报废、停用、拆除及内部转移等技术鉴定工作。
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部门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主要是指对使用管理的固定资产的安全运行、维护保养及检修等方面的日常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使用及质量处于良好状态。按“谁使用、谁保管”的原则,将固定资产的保管责任落实到人,明确专人(或兼职)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主要职责:
(1) 负责对所管理使用的固定资产安全运行,并负责维护、保养和检修,使资产的使用性能处于良好状态。
(2) 设置专人做好本部门固定资产卡片副本、台账的记录和保管工作。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及时办理资产变动手续。
(3) 根据本部门使用保管的固定资产的运行情况,向资产归口管理部门提出大修理、更新改造建议,配合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编制计划,并按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确保如期完成。
(4) 参与固定资产验收、交接和日常的清查工作,按价值管理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核对实物与卡片,每年至少全面清点一次,确保卡、物相符。
(5) 及时做好固定资产出险通知、证据搜集、现场保护等工作,提供已投保固定资产遭受损失的清单,配合价值管理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的理赔工作。
(6)、对固定资产报废、出售、调拨等工作,会同价值管理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和固定资产调拨单,提出书面处理意见,经资产归口管理部门鉴定、检查,并报价值管理部门审批后处置,及时收回残值交财务产权部入账(或统一交由物资管理部门处置)。
二、明确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
生产用固定资产明确为安全生产部为归口管理部门,非生产用固定资产,其中电子设备、工器具归口管理部门是信息通讯部,家具、非生产用车辆、非生产用房屋及建筑物由总经理工作部管理。
三、每个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应明确专人(或兼职)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针对公司本次固定资产清理清查的情况,关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实现了每一个资产使用部门专设资产管理员,将本部门的资产管理起来,办理包括本部门资产的申购、调拔等事宜,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直接对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员。这样做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各个部门由部长指定一名资产管理员,并将名单分别报到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及财务产权部,每月月底,资产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各部门资产管理员收到财务产权部发送的当月固定资产卡片电子版,登记账簿,并及时与财务产权部对账。
存入我的阅览室
四、实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
固定资产卡片由财务产权部会同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共同设立。卡片一式三份,分别由财务产权部、安生部(信息通讯部)、使用保管部门留存。
五、固定资产入账建卡的程序
(1)基本建设投资购建完成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应由负责建设该项目的部门,将批准的竣工决算和安全生产部签章验收的固定资产清册,交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需重点说明的是当一个新建电厂已建完,基本建设投资购建完成交付使用固定资产前,应对固定资产清册进行详细梳理,并一一对应现场设备,根据每个资产使用保管部门所明确专人(或兼职)对设备进行盘点,经过盘点,对每一项资产的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对日后工程正式进行竣工决算转固提供依据。尤其是往系统里录入固入卡片时,这些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2)更新改造、科技、小型基建等工程竣工验收后,由项目主管部门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专项工程竣工报告”、“竣工决算”,审批后入账建卡。
(3)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或盘盈的资产,由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办理验收、确认,填制固定资产启用表或固定资产盘盈申请表,盘盈资产还要相应取得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等手续后,逐级办理审批后,交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4)投资转入、融资租入、捐赠收入和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经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合同(协议)或调拨单等验收后,交单位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六、资产转固按合同记载的主体设备进行登记,同时填制固定资产启用表
以下阐述一个实例:在资产清查工作中,通过查阅大量合同发现,有些资产入账并非完全按照合同主体进行登记,部分入账的资产属于主体设备的附件,由于能独立运转或者合同中列出了附件的确切价格,而对其进行了分项登记,这样就导致资产清查工作难度加大,建议此类型的公司,在日后的转固登记中,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对每一项资产都严格按照合同中记载的主体设备出具固定资产启用表,对于主体设备的附件可作为此项资产的附属设施进行登记,必须保证启用表中的信息完整、齐全、准确。财务产权部根据出具的固定资产启用表建卡入账,就完全能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七、调拨、清查和报废
(1)固定资产在公司内部转移。大多公司的现状可能是,只以电话沟通的方式口头作一下说明,便完成了资产的内部转移,导致资产内部转移没有秩序。对于上述问题,可按如下程序进行操作,当资产发生内部转移时,必须经调入、调出部门协商后,由调出部门资产管理员填写“固定资产内部转移通知单”,交调入部门签字盖章,经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审批同意后执行。卡片随同实物转移(若转移“附属设备”只需调整卡片内容),并由资产转出部门列表通知财务产权部作相应的卡片调整。
(2)固定资产的调拨。无论有偿或无偿,均由调出单位办理调拨手续。由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填制“固定资产有(无)偿调拨单”,经调入、调出双方签署意见盖章后,按公司规定予以审批。财务产权部、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使用保管部门根据批准意见进行账户和卡片调整。
(3)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由财务产权部牵头,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组织各使用保管单位定期进行,至少每年盘点一次(可分阶段进行资产盘点)。将资产清查作为一项常态的工作去抓,做到账、卡、物相符。如发生盈亏,要查清情况,按公司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4)固定资产在下列情况下,可由使用保管部门填具“固定资产报废单”申请报废。
A、运行时间很久,其主要结构、机件陈旧,损坏严重,经鉴定不能修复,或修复极不经济。
B、技术落后需要更换。
C、有严重缺陷,继续使用将会发生事故,又无法修复的。
D、达到预期使用年限。
E、国家规定属于淘汰型设备或国家规定要报废的。
F、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意外事故导致毁损而无法修复的。
G、公司认为其他需要报废的。
报废单由使用保管部门提出,会同财务产权部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提出书面处理意见,经资产归口管理部门鉴定、检查,并报财务产权部审批后处置,及时收回残值交财务产权部入账(或统一交由物资管理部门处置)。
八、处置权限
固定资产的处置,无论价值大小均需由公司审批,经批准的固定资产毁损、盘亏和报废净损失列入当期损益。由于固定资产毁损、盘亏、报废等原因造成的净损失,财务产权部需及时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前扣除”等手续。在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即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负责查清原因后,会同财务产权部按有关规定确定其价值并自行办理入帐建卡手续,并报集团公司备案。为了简化手续,在小型基建、更新改造、大修理等工程施工过程中拆除的设备等资产的处置,可根据工程批准文件直接办理,报集团公司备案。由于盲目采购,造成固定资产闲置和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报废、盘亏的,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经济和行政责任。
九、检查与考核
本办法的执行情况由财务产权部负责检查与考核,并依据本办法和公司经济责任制相关规定进行考核。
十、公司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点是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公司将对固定资产实现信息化管理,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全部录入公司的MIS系统里,结合条形码技术,赋予每个实物一张唯一的条码资产标签,从资产购入企业开始到资产退出的整个生命周期,能针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解决资产管理中帐、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虚增资产和资产流失问题。将为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公司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和全面,让管理简单有效,使制度适合管理的要求。
最后,对关于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一点建议:1、建立完备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同时,更要建立完备的清查制度,使资产清查常态化;2、提高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3、加强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资产管理技能。
四、实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
固定资产卡片由财务产权部会同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共同设立。卡片一式三份,分别由财务产权部、安生部(信息通讯部)、使用保管部门留存。
五、固定资产入账建卡的程序
(1)基本建设投资购建完成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应由负责建设该项目的部门,将批准的竣工决算和安全生产部签章验收的固定资产清册,交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需重点说明的是当一个新建电厂已建完,基本建设投资购建完成交付使用固定资产前,应对固定资产清册进行详细梳理,并一一对应现场设备,根据每个资产使用保管部门所明确专人(或兼职)对设备进行盘点,经过盘点,对每一项资产的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对日后工程正式进行竣工决算转固提供依据。尤其是往系统里录入固入卡片时,这些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2)更新改造、科技、小型基建等工程竣工验收后,由项目主管部门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专项工程竣工报告”、“竣工决算”,审批后入账建卡。
(3)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或盘盈的资产,由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办理验收、确认,填制固定资产启用表或固定资产盘盈申请表,盘盈资产还要相应取得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等手续后,逐级办理审批后,交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4)投资转入、融资租入、捐赠收入和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经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合同(协议)或调拨单等验收后,交单位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六、资产转固按合同记载的主体设备进行登记,同时填制固定资产启用表
以下阐述一个实例:在资产清查工作中,通过查阅大量合同发现,有些资产入账并非完全按照合同主体进行登记,部分入账的资产属于主体设备的附件,由于能独立运转或者合同中列出了附件的确切价格,而对其进行了分项登记,这样就导致资产清查工作难度加大,建议此类型的公司,在日后的转固登记中,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对每一项资产都严格按照合同中记载的主体设备出具固定资产启用表,对于主体设备的附件可作为此项资产的附属设施进行登记,必须保证启用表中的信息完整、齐全、准确。财务产权部根据出具的固定资产启用表建卡入账,就完全能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七、调拨、清查和报废
(1)固定资产在公司内部转移。大多公司的现状可能是,只以电话沟通的方式口头作一下说明,便完成了资产的内部转移,导致资产内部转移没有秩序。对于上述问题,可按如下程序进行操作,当资产发生内部转移时,必须经调入、调出部门协商后,由调出部门资产管理员填写“固定资产内部转移通知单”,交调入部门签字盖章,经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审批同意后执行。卡片随同实物转移(若转移“附属设备”只需调整卡片内容),并由资产转出部门列表通知财务产权部作相应的卡片调整。
(2)固定资产的调拨。无论有偿或无偿,均由调出单位办理调拨手续。由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填制“固定资产有(无)偿调拨单”,经调入、调出双方签署意见盖章后,按公司规定予以审批。财务产权部、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使用保管部门根据批准意见进行账户和卡片调整。
(3)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由财务产权部牵头,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组织各使用保管单位定期进行,至少每年盘点一次(可分阶段进行资产盘点)。将资产清查作为一项常态的工作去抓,做到账、卡、物相符。如发生盈亏,要查清情况,按公司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4)固定资产在下列情况下,可由使用保管部门填具“固定资产报废单”申请报废。
A、运行时间很久,其主要结构、机件陈旧,损坏严重,经鉴定不能修复,或修复极不经济。
B、技术落后需要更换。
C、有严重缺陷,继续使用将会发生事故,又无法修复的。
D、达到预期使用年限。
E、国家规定属于淘汰型设备或国家规定要报废的。
F、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意外事故导致毁损而无法修复的。
G、公司认为其他需要报废的。
报废单由使用保管部门提出,会同财务产权部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提出书面处理意见,经资产归口管理部门鉴定、检查,并报财务产权部审批后处置,及时收回残值交财务产权部入账(或统一交由物资管理部门处置)。
八、处置权限
固定资产的处置,无论价值大小均需由公司审批,经批准的固定资产毁损、盘亏和报废净损失列入当期损益。由于固定资产毁损、盘亏、报废等原因造成的净损失,财务产权部需及时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前扣除”等手续。在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即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负责查清原因后,会同财务产权部按有关规定确定其价值并自行办理入帐建卡手续,并报集团公司备案。为了简化手续,在小型基建、更新改造、大修理等工程施工过程中拆除的设备等资产的处置,可根据工程批准文件直接办理,报集团公司备案。由于盲目采购,造成固定资产闲置和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报废、盘亏的,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经济和行政责任。
九、检查与考核
本办法的执行情况由财务产权部负责检查与考核,并依据本办法和公司经济责任制相关规定进行考核。
十、公司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点是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公司将对固定资产实现信息化管理,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全部录入公司的MIS系统里,结合条形码技术,赋予每个实物一张唯一的条码资产标签,从资产购入企业开始到资产退出的整个生命周期,能针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解决资产管理中帐、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虚增资产和资产流失问题。将为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公司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和全面,让管理简单有效,使制度适合管理的要求。
最后,对关于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一点建议:1、建立完备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同时,更要建立完备的清查制度,使资产清查常态化;2、提高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3、加强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资产管理技能。
存入我的阅览室
四、实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
固定资产卡片由财务产权部会同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共同设立。卡片一式三份,分别由财务产权部、安生部(信息通讯部)、使用保管部门留存。
五、固定资产入账建卡的程序
(1)基本建设投资购建完成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应由负责建设该项目的部门,将批准的竣工决算和安全生产部签章验收的固定资产清册,交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需重点说明的是当一个新建电厂已建完,基本建设投资购建完成交付使用固定资产前,应对固定资产清册进行详细梳理,并一一对应现场设备,根据每个资产使用保管部门所明确专人(或兼职)对设备进行盘点,经过盘点,对每一项资产的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对日后工程正式进行竣工决算转固提供依据。尤其是往系统里录入固入卡片时,这些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2)更新改造、科技、小型基建等工程竣工验收后,由项目主管部门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专项工程竣工报告”、“竣工决算”,审批后入账建卡。
(3)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或盘盈的资产,由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办理验收、确认,填制固定资产启用表或固定资产盘盈申请表,盘盈资产还要相应取得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等手续后,逐级办理审批后,交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4)投资转入、融资租入、捐赠收入和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经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合同(协议)或调拨单等验收后,交单位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六、资产转固按合同记载的主体设备进行登记,同时填制固定资产启用表
以下阐述一个实例:在资产清查工作中,通过查阅大量合同发现,有些资产入账并非完全按照合同主体进行登记,部分入账的资产属于主体设备的附件,由于能独立运转或者合同中列出了附件的确切价格,而对其进行了分项登记,这样就导致资产清查工作难度加大,建议此类型的公司,在日后的转固登记中,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对每一项资产都严格按照合同中记载的主体设备出具固定资产启用表,对于主体设备的附件可作为此项资产的附属设施进行登记,必须保证启用表中的信息完整、齐全、准确。财务产权部根据出具的固定资产启用表建卡入账,就完全能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七、调拨、清查和报废
(1)固定资产在公司内部转移。大多公司的现状可能是,只以电话沟通的方式口头作一下说明,便完成了资产的内部转移,导致资产内部转移没有秩序。对于上述问题,可按如下程序进行操作,当资产发生内部转移时,必须经调入、调出部门协商后,由调出部门资产管理员填写“固定资产内部转移通知单”,交调入部门签字盖章,经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审批同意后执行。卡片随同实物转移(若转移“附属设备”只需调整卡片内容),并由资产转出部门列表通知财务产权部作相应的卡片调整。
(2)固定资产的调拨。无论有偿或无偿,均由调出单位办理调拨手续。由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填制“固定资产有(无)偿调拨单”,经调入、调出双方签署意见盖章后,按公司规定予以审批。财务产权部、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使用保管部门根据批准意见进行账户和卡片调整。
(3)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由财务产权部牵头,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组织各使用保管单位定期进行,至少每年盘点一次(可分阶段进行资产盘点)。将资产清查作为一项常态的工作去抓,做到账、卡、物相符。如发生盈亏,要查清情况,按公司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4)固定资产在下列情况下,可由使用保管部门填具“固定资产报废单”申请报废。
A、运行时间很久,其主要结构、机件陈旧,损坏严重,经鉴定不能修复,或修复极不经济。
B、技术落后需要更换。
C、有严重缺陷,继续使用将会发生事故,又无法修复的。
D、达到预期使用年限。
E、国家规定属于淘汰型设备或国家规定要报废的。
F、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意外事故导致毁损而无法修复的。
G、公司认为其他需要报废的。
报废单由使用保管部门提出,会同财务产权部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提出书面处理意见,经资产归口管理部门鉴定、检查,并报财务产权部审批后处置,及时收回残值交财务产权部入账(或统一交由物资管理部门处置)。
八、处置权限
固定资产的处置,无论价值大小均需由公司审批,经批准的固定资产毁损、盘亏和报废净损失列入当期损益。由于固定资产毁损、盘亏、报废等原因造成的净损失,财务产权部需及时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前扣除”等手续。在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即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负责查清原因后,会同财务产权部按有关规定确定其价值并自行办理入帐建卡手续,并报集团公司备案。为了简化手续,在小型基建、更新改造、大修理等工程施工过程中拆除的设备等资产的处置,可根据工程批准文件直接办理,报集团公司备案。由于盲目采购,造成固定资产闲置和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报废、盘亏的,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经济和行政责任。
九、检查与考核
本办法的执行情况由财务产权部负责检查与考核,并依据本办法和公司经济责任制相关规定进行考核。
十、公司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点是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公司将对固定资产实现信息化管理,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全部录入公司的MIS系统里,结合条形码技术,赋予每个实物一张唯一的条码资产标签,从资产购入企业开始到资产退出的整个生命周期,能针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解决资产管理中帐、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虚增资产和资产流失问题。将为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公司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和全面,让管理简单有效,使制度适合管理的要求。
最后,对关于公司固定资产的管理提出一点建议:1、建立完备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的同时,更要建立完备的清查制度,使资产清查常态化;2、提高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3、加强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资产管理技能。
四、实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
固定资产卡片由财务产权部会同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共同设立。卡片一式三份,分别由财务产权部、安生部(信息通讯部)、使用保管部门留存。
五、固定资产入账建卡的程序
(1)基本建设投资购建完成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应由负责建设该项目的部门,将批准的竣工决算和安全生产部签章验收的固定资产清册,交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需重点说明的是当一个新建电厂已建完,基本建设投资购建完成交付使用固定资产前,应对固定资产清册进行详细梳理,并一一对应现场设备,根据每个资产使用保管部门所明确专人(或兼职)对设备进行盘点,经过盘点,对每一项资产的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对日后工程正式进行竣工决算转固提供依据。尤其是往系统里录入固入卡片时,这些固定资产的基本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2)更新改造、科技、小型基建等工程竣工验收后,由项目主管部门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专项工程竣工报告”、“竣工决算”,审批后入账建卡。
(3)购入不需要安装设备或盘盈的资产,由资产使用保管部门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办理验收、确认,填制固定资产启用表或固定资产盘盈申请表,盘盈资产还要相应取得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等手续后,逐级办理审批后,交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4)投资转入、融资租入、捐赠收入和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经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合同(协议)或调拨单等验收后,交单位财务产权部入账建卡。
六、资产转固按合同记载的主体设备进行登记,同时填制固定资产启用表
以下阐述一个实例:在资产清查工作中,通过查阅大量合同发现,有些资产入账并非完全按照合同主体进行登记,部分入账的资产属于主体设备的附件,由于能独立运转或者合同中列出了附件的确切价格,而对其进行了分项登记,这样就导致资产清查工作难度加大,建议此类型的公司,在日后的转固登记中,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对每一项资产都严格按照合同中记载的主体设备出具固定资产启用表,对于主体设备的附件可作为此项资产的附属设施进行登记,必须保证启用表中的信息完整、齐全、准确。财务产权部根据出具的固定资产启用表建卡入账,就完全能解决上述出现的问题。
七、调拨、清查和报废
(1)固定资产在公司内部转移。大多公司的现状可能是,只以电话沟通的方式口头作一下说明,便完成了资产的内部转移,导致资产内部转移没有秩序。对于上述问题,可按如下程序进行操作,当资产发生内部转移时,必须经调入、调出部门协商后,由调出部门资产管理员填写“固定资产内部转移通知单”,交调入部门签字盖章,经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审批同意后执行。卡片随同实物转移(若转移“附属设备”只需调整卡片内容),并由资产转出部门列表通知财务产权部作相应的卡片调整。
(2)固定资产的调拨。无论有偿或无偿,均由调出单位办理调拨手续。由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填制“固定资产有(无)偿调拨单”,经调入、调出双方签署意见盖章后,按公司规定予以审批。财务产权部、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使用保管部门根据批准意见进行账户和卡片调整。
(3)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由财务产权部牵头,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组织各使用保管单位定期进行,至少每年盘点一次(可分阶段进行资产盘点)。将资产清查作为一项常态的工作去抓,做到账、卡、物相符。如发生盈亏,要查清情况,按公司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4)固定资产在下列情况下,可由使用保管部门填具“固定资产报废单”申请报废。
A、运行时间很久,其主要结构、机件陈旧,损坏严重,经鉴定不能修复,或修复极不经济。
B、技术落后需要更换。
C、有严重缺陷,继续使用将会发生事故,又无法修复的。
D、达到预期使用年限。
E、国家规定属于淘汰型设备或国家规定要报废的。
F、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意外事故导致毁损而无法修复的。
G、公司认为其他需要报废的。
报废单由使用保管部门提出,会同财务产权部和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审批表,提出书面处理意见,经资产归口管理部门鉴定、检查,并报财务产权部审批后处置,及时收回残值交财务产权部入账(或统一交由物资管理部门处置)。
八、处置权限
固定资产的处置,无论价值大小均需由公司审批,经批准的固定资产毁损、盘亏和报废净损失列入当期损益。由于固定资产毁损、盘亏、报废等原因造成的净损失,财务产权部需及时向当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前扣除”等手续。在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即安全生产部(信息通讯部)负责查清原因后,会同财务产权部按有关规定确定其价值并自行办理入帐建卡手续,并报集团公司备案。为了简化手续,在小型基建、更新改造、大修理等工程施工过程中拆除的设备等资产的处置,可根据工程批准文件直接办理,报集团公司备案。由于盲目采购,造成固定资产闲置和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报废、盘亏的,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经济和行政责任。
九、检查与考核
本办法的执行情况由财务产权部负责检查与考核,并依据本办法和公司经济责任制相关规定进行考核。
十、公司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点是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公司将对固定资产实现信息化管理,固定资产卡片信息全部录入公司的MIS系统里,结合条形码技术,赋予每个实物一张唯一的条码资产标签,从资产购入企业开始到资产退出的整个生命周期,能针对固定资产实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解决资产管理中帐、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虚增资产和资产流失问题。将为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全方位、可靠、高效的动态数据与决策依据,实现资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公司资产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水平。使固定资产的管理变得轻松、准确,快捷和全面,让管理简单有效,使制度适合管理的要求。
一、传媒企业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当今企业逐渐引入自动化资产管理,这将大大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益、降低成本。过去繁琐的资产盘点透过现代自动化设施可以轻松完成,使资产管理有条不紊,账实相符,快速反应当前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优化资产,提高资产回报率。传统企业的资产管理主要是固定资产管理,而在传媒企业的资产管理中除了加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外,无形资产也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之一,在当今这个科学技术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有利武器,逐渐成为各传媒企业之间竞争最有利的体现之一。传媒企业的产品是媒体产品,以无形的产品为主,主要给公众传达想法、娱乐、信息等,其无形资产包括:名称、商标、各种使用权、特许权等等。与传统企业以固定资产为主不一样的是,传媒企业中固定资产是为无形资产的发展而存在的,跟随无形资产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栏目的升级等等,这些都需要硬件设备跟上,对媒体企业来说,无形资产更为重要,无形资产才是传媒企业发展的根本。
二、传媒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混淆固定资产减值与累计折旧的计算方法。传媒行业虽是以创意思想为主导的行业,同样需要固定资产设备来完成相关工作,一套完整的设备包含了主件、附件、配件等,而财务人员由于对专业设备认识不够,可能会对整套设备的入账价值估计有偏差,而且由于传媒行业的迅速发展,设备的更新换代,导致财务人员对此设备的折旧、减值准备的计提也很可能会不准确。
首先,从构建审批手续开始制度就不健全、不完善,购买存在一定随意性,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容易造成购置的资产不适用而长期闲置,或者不能做到物尽其用和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在经营中的作用,给企业造成极大浪费。其次,固定资产调拨常常不按规定办理资产调拨手续,很多时候,资产的存放地点或使用部门与实际情况不符,维修和报废等各项会计记录滞后、不完整等,经常出现帐实不相符的问题,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帐务调整。有的企业固定资产缺乏专人管理,或交给使用部门管理,这种责权不分的管理方式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未经审批、未办理手续而随意转移或报废处置、造成管理混乱。财务人员通常在资产负债表日来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可以发生减值的迹象,进而计提减值准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减值测试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财务人员很难准确把握,而且会计准则不允许减值转回,有的企业为了规避准则中的限制,将固定资产减值与累计折旧混淆处理,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改变折旧的方法,达到调整减值计提的目的,进而改变企业的会计利润。
2.无形资产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
(1)相比无形资产,传媒企业传统上往往还是较看重固定资产的管理,较为缺乏无形资产管理的意识,品牌保护意识淡薄,随意侵权的事情时有发生,无形资产保护的不完善阻碍了无形资产的保值升值,无形资产的流失也同样影响了无形资产管理的改革与完善。当今媒体已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方式,互联网时代早已到来,各大媒体早已了解到互联网无地域限制、便捷的优点,纷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官方网站,对内整合业务,对外树立品牌形象和接待客户,在如此重要的大环境下,很多媒体公司却不注重无形资产产权保护,对建设独立的、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官网不够重视,不论是资金的投入、规模,还是对品牌的保护措施,真正做得好的企业却是少数。
(2)许多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提高自身竞争力,然而在整合过程中,却容易忽视无形资产的利用和研发,一些优质的无形资产被企业闲置不用,直至其价值消失殆尽,另外,企业如若长期不参与有利于提升自身形象的竞争,也会削弱了其无形资产的价值。这就是前面已说到的传媒企业对官网的重视不够,对互联网的利用不充分,重心往往还是偏向传统的模式。
(3)在当今社会,跳槽成了一个习惯,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的损失在很多中小传媒行业中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核心管理、销售人员,传媒行业是一个很容易将相关技术、流程、客户引向另一个竞争对手的行业,而我所知道的许多中小传媒行业对人才不重视或重视度不够,人员流失很快,一个岗位一年可能换二三个人,总想着还可以再招聘,给企业带来的伤害却不知。
三、鉴于传媒企业行业的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企业的资产管理
1.加强对资产的有效管理
(1)严格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投资及购建审批制度,重大项目的资产投入,必须对市场前景、项目管理、经济效益、存在的风险等进行综合的评估和预测。
(2)建立健全企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严格的审计监督。
(3)建立定期审计和资产管理责任制度,
(4)深化改革,搞好资产运营。
(5)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还需注重保护具有原创性质的知识产权,同时注意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时学习同类企业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同时还应注重自身专利的开发,加大投入自身专利的研究,利用当前的高科技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完善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为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2.改进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1)不断完善传媒行业的会计准则制度。
(2)在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确认上,要注意会计规定和税法规定的差异,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及时进行调整,避免企业的税务风险。
(3)指定专人收集项目资产的相关信息,定期进行资产减值测试,或委托中介事务所进行管理,防止企业故意混淆资产减值与计提折旧的核算方法。
3.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也要培养财务人员对传媒行业的认知,只有不断加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管理好公司的资产,更全面系统的反映公司资产的财务状况。首先企业应从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着手,培养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其次,从制度上规范财务队伍建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激发财务人员参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再次,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学习传媒行业的相关知识,了解传媒行业的特点,同时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让财务专业知识更好地与传媒行业的特点结合起来,真实、准确、全面地反映传媒公司的财务情况。
4.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督,传媒企业应从以下三点出发:
(1)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项目集体决策审批制度,以杜绝经营者独断专行。由于传媒行业自身的特点,企业更应谨慎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若项目投资错误,极易血本无归,甚至无任何实物资产进行回。
(2)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制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徇私舞弊。
[关键词]保险市场;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
日前,有寿险公司宣布,该公司与某银行达成全面合作协议。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此种全面合作实现了传统银保业务的“升级”,即今后该寿险公司所有的保险资金将集中到某银行,由其全面托管。由此,中国保监会提出的“保险资金管理引入独立第三方托管”政策落到了实处。
一、我国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及其现状
(一)保险资金托管
托管人制度是资产管理的一种方式。保险资金托管就是引入第三方独立托管机制,把对保险资金的管理职能和保管职能分开,从而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实施托管后,托管人履行保险资金的保管、清算、核算和监督职能,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有关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负责保险资金的管理及运用。
根据《关于开展保险资金全托管工作的通知》,保险资金托管具体可以分为全过程托管和全金额托管。全过程托管是从保费收取开始,按照不同保险产品,分别开设账户、快速上划资金,归集到总公司托管账户,做到统一资金调度、统一资产配置、统一投资运作、统一收益分配的过程。全金额托管是将保险公司总部统一归集的资金,包括已经委托和尚未委托投资的全部资产,实施第三方独立托管的过程。
(二)保险资金托管政策实施历程
2004年以前,由于我国对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较为严格,各大保险公司委托基金公司进行理财的方式便是第三方资产管理的雏形。2004年9月,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资金运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保险资金托管机制,逐步在保险资金运用中推行托管制度;2005年2月17日,中国保监会联合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试行)》,明确规定了托管人资格、职责、程序、托管协议与监管;2005年10月,中国保监会又下发了《关于开展保险资金托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保险资金托管是必须实行,并要达到规定标准的一项工作。”
(三)保险资金托管实施情况
按照《通知》中“坚持分步推进”的政策原则,目前,部分保险公司的股票、基金、债券等资产已交由托管银行托管,有的保险公司已实现保险资金的全金额托管。但据统计,目前已经参与全金额托管试点的保险机构,仅有30多家。显然,这与当初设想在2006年底力争覆盖所有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的目标,仍然存在一段距离。
二、我国保险业引入第三方托管的背景
(一)我国保险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我国保险业从上世纪80年代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上了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增加,竞争市场逐步形成。截至2006年10月,我国共有保险法人机构96家,其中包括保险公司82家(中资保险公司42家,外资保险公司40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6家,资产管理公司8家,初步形成了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股份制公司、政策性公司、专业性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我国保险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1—10月,我国保费总收入达到4700.25亿元,同比增长14.01%,2006年全国保险总资产已突破2万亿元。
(二)保险资金运用政策日益放宽,资金管理难度加大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业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规范管理的过程。我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保险资金投资始于1995年的《保险法》,但《保险法》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作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随着保险市场主体增加,竞争加剧,保险业界越来越意识到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性,因此,自从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两三年,国务院和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逐步放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已涉及到了债券、股票、海外投资、基础设施、银行、不动产等多种领域。与此同时,我们应看到,保险资金运用的拓宽也增大了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增加了保险资金管理的难度。因此,要建立保险资金运用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引入第三方托管机制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三)保险资金出现外部“存管”危机
按照《保险法》和《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等有关规定,保险公司资金不得进行委托理财,在券商处的账户只能存管。在这些问题上,有的保险公司虽一直宣称保险资金属于存管性质,但纯粹的资金存管为什么有的会出现无法收回的局面呢?当中的问题值得思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保险资金的外部存管有风险。
(四)实施第三方托管是改革保险资金管理体制的需要
当前,保险资金实行的是多账户、多层次管理,这样会导致一些保险公司开设账户的随意性较大,致使保险资金有较多出口,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实施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后,由保户交纳保费开始到中间资金流转再到投资去向,全部进入银行的托管账户,由托管银行对实际的资金划拨进行操作,这样,可以促使保险公司根据保险资金的性质、来源实行分账管理,有助于保险公司完善资金归集管理制度,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金运作风险的效果。
三、引入第三方托管的意义及作用
(一)有助于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的防范
托管人制度的引入,目的是引入托管人的责任,建立保险资金运用中的风险分担机制,保证保险资金运用中的安全有效性。
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有关规定要求:托管人应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具备投资监督和绩效评估能力;应安全保管托管资产;开立专用账户;及时办理托管资产的清算交割;监督保险机构的投资运作;负责托管资产的估值;托管人不得挪用托管的资产;不得将托管资产与自有资产混合管理;不得将不同保险公司托管的资产混合管理等。
保险公司实行资金托管后,保险资金存放在托管银行,保险公司或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只有投资决策权,托管银行收到保险公司或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指令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投资指令进行审核,然后执行,保险公司或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能直接调用资金。再者,保监会对托管人资格也作了相关规定,保证了第三方托管的实施,这些都有助于防范保险资金的运用风险,保护投保人利益。
(二)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和使用效率
保险公司引人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使得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托管银行之间分工明确,托管银行负责保险资金的归集、保管、清算与核算,这样保险公司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如何选择保险资金运用方向和最优的投资组合上,进而在相同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下,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三)有助于增加托管银行收益,促进银保深层次合作
根据行业经验数据,托管手续费一般为托管资产总额的0.25%,考虑到保险资金规模的日益增大,托管银行无疑将获得一笔可观的托管手续费收入。同时,银行托管保险资金打破了银行销售保险产品这一单一的银保合作模式,是我国银保合作模式的突破。目前,我国银行与保险已呈现出混业经营的趋势,已有多家银行提出设立保险公司的申请,保险资金托管为商业银行设立保险公司提供了深层次接触保险的机会,促进银保合作的步伐。
(四)有助于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
从世界保险业发展情况来看,保险资金管理有三种模式,即内设投资部运作模式、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模式和第三方资产管理模式。实践表明,内设投资部运作模式需要保险公司花费很高的成本,另一方面,随着保险资金规模的扩大,保险投资渠道的拓宽,保险公司面临内部资产管理人员匮乏的局面。因此,内设投资运作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保险公司的发展。2004年4月,中国保监会公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于是有很多保险公司都纷纷上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方案。然而,事实上成立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需要保险公司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不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具备这样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已经开业和获批开业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只有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华泰、中再、泰康、新华、太平和太平洋等9家,所以对于一些资金量较小的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小型寿险公司而言,选择具有专业化的第三方资产管理是他们明智的选择。因为,他们不用花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便可以得到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并且这种资产管理模式能够保全资产、降低投资风险和损失,起到了防范风险的作用。
(五)有助于保险、金融及资本市场实现共同的健康、稳定的发展
众所周知,保险业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行业,随着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职能越能充分地得到发挥,从而起到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的作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风险也随之出现,今后越来越多的风险将通过保险机制来转移,如果保险风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将会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因此,保险业的风险控制不仅对保险业本身而且对整个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引入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使保险市场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可以有效控制保险资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增强保险业的整体偿付能力,也使得保险业有更多的资金注入资本市场,因此,可以说引入第三方资产托管模式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四、我国保险业实施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的对策
(一)加快推进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实施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的公司还不多,与《通知》中计划的“到2006年底基本覆盖到已经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还有很大的差距,与保险业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对此,保险公司应当根据保险资金托管的要求,积极参与托管试点。保监会也应鼓励保险公司参与试点,并对积极参与的公司给予多方面支持。
(二)自愿实施
商业银行对保险资金的托管是有偿的,即银行根据托管资金的多少收取一定比例的托管费,这笔托管费用对保险公司来说,增加了成本,况且银行是无须承担任何风险的。因此,《通知》中规定的“保险资金托管必须实行”有不妥之处,托管人制度应采取自愿实施措施。
从美国保险资金第三方托管经验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保险公司都把保险资金外包出去,实施第三方托管的保险公司也并不是一定要把资产全部外包。对那些本身就拥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公司来说,子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在进行资产管理时欺骗母公司(保险公司)的可能性很小,如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全有能力管理好保险资产,保险公司就没有必要再专门花一笔费用雇佣第三方来监管子公司的行为。因此,第三方托管制度应该有针对性,对于子公司托管母公司的保险资金时,可以自愿采取该制度。
(三)拓宽托管主体
按照《保险公司股票资产托管指引(试行)》对托管人资格的规定,目前,在我国市场上达到要求的只有中、建、工、农、交五家银行,而在美国,除了商业银行之外,充当托管人的还有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等多种机构,加大了托管人之间竞争的程度,能够使托管人真正地当好“管家”。因此,在保证使保险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让更多的机构加入托管人行列不啻为很好的一种选择。
(四)出台配套制度
引入第三方托管能够防范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在美国保险市场上,也有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意把资金交给“外人”管理,基于此,对于实行外部托管的保险资金,要求受托人适时(建议每周)进行资金运用的信息披露,托管人要对披露信息进行核实并负责其真实性。同时,监管机构向保险公司发出指引,提醒保险公司在选择存管机构时,应对其信用状况、清算能力、账户管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绩效评估能力等进行严格的考核,以控制存管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方华.险资余额日益庞大期待走出全托管之困[N].金融时报.2006—10—10,
[2]保险资金运用:第三方托管的制度危机[OL].牧文财经网.2004—10—28.
[3]张睿.从美国保险市场第三方资产管理看中国保险市场的未来[J].金融与保险.2006,(3).
内容摘要:随着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第三方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数量的日益增多,券商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对相关金融机构的分析得出,逐步由简单的通道中介转变成用资产负债表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与流动性支持的资本中介,充当市场的组织者、流动性的提供者、交易对手方,成为券商未来的发展趋势。突破传统的通道服务向满足客户多元化理财需要的财富管理转型已成为证券公司业务发展的共识,金融全球化和全能型券商成为国内部分大型券商未来发展可参考的模式之一。同时,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定位也为券商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金融超市”型券商与多元化服务定位模式为我国券商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关键词:金融超市 全能型券商 财富管理转型 多元化金融服务定位
同业金融机构对券商发展的影响
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8月,我国有证券公司111家、信托公司66家、基金公司71家;银行业机构的数量最多,除有3家政策性银行以外,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5家城市商业银行,另外,在华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191家,其中已有84家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银行类机构多于219家(见图1)。
从图1中显示的数量来看,银行类金融机构规模最大,分布最为广泛,作为券商重要的竞争者和合作者,银行类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和地域分布优势。基金公司作为券商最重要的买方客户,对卖方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利润汲取率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券商的竞争对手,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基金公司基于其收益的稳定性和低风险性,能够有效地夺取券商部分业务。信托的规模虽不及券商,但近年来增长势头明显,也给券商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银行与券商
单从销售开放式基金的项目来说,证券公司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效果上,都远不及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因为商业银行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证券公司营销人员的专业性欠佳。从理财产品方面来看,银行理财产品能够进行商业票据、银行票据、信贷资产和私募股权等的投资,并且能够通过银信合作的方式进行信托贷款,而券商则不能。以上原因使得券商在金融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并无优势可言。
(二)基金公司与券商
公募基金可以进行部分债券正回购,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有效地分散风险,能够在市场低迷期保持一定的收益率。而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中高风险产品占比过大,以二级市场股票投资为主的股票型和混合型产品的比例已经超过75%。当证券市场低迷时,一方面,新产品发行难度较大,无法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另一方面,股票型、混合型产品均以收取业绩报酬作为收入的重要来源,存续期产品也无法产生收入贡献。由此导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二级市场的表现高度相关,疲软的二级市场将导致行业举步维艰。
(三)信托与券商
近几年,信托公司依托资本市场的融资需求,突破了6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信托业的突出特点是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市场三大领域的“跨市场经营”,市场机会、投资领域都比较宽泛,既可以自主开发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也可以引入包括房地产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实业投资以及衍生品等品种。信托公司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和金融理财机构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和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信托业的迅猛发展给券商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从监管层面来看,相比券商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的投资标的限制更少,类型更丰富;信托计划进入证券市场并无实质,而证券公司业务由于受到投资范围的限制,无法与信托计划顺利对接。
随着客户对产品收益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固定收益类和现金类投资标的收益率已经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券商扩大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边界,多元化自己产品和服务种类,引入银行承兑汇票、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优质信托产品等低风险优质投资品种,进而完善证券公司权益类、固定收益类和现金类产品线,帮助客户在流动性、盈利性和风险性之间达成最优化组合,对证券公司行业规模增长、客户积累和收益提升都有重要作用。
券商业务侧重点的不同其实是本身对于客户服务的定位不同。券商作为金融行业这一特殊服务业的一部分,成功的关键是处理好与被服务客户之间的关系。券商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同的客户定位是券商选择发展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
券商多元化金融服务定位―“金融超市”型券商
所谓“金融超市”,就是将传统的银行储蓄、贷款业务与证券、基金、保险、企业年金以及个人理财咨询等新兴金融业务混合在一家大型券商旗下,像超市一样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采购”金融服务。金融超市是在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保证营业安全的前提下,与公证、保险、抵押登记机构和经销商联合办公,开放式办理业务,拉近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通过调整内部业务流程,合规有序地完成业务的咨询、调查、审查、审批和贷后管理的全过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过程服务,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了办事效率(朱茵,2012)。
近年来,通过对国内外券商的调查发现,券商在各自不同的客户定位与客户关系管理特点下,各个业务、各个模块甚至不同券商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再加上投行业务具有较高的变通性、创造性、针对性和非标准化性,使得投行业务更加容易出现借鉴、吸收和融合的趋势。这是基于客户对于服务品种多样化和服务质量专业化的需求而产生的,单一的业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客户的投融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金融超市”型券商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证券业基础功能如前台交易、中后台登记托管、支付结算等都集中在其他同类金融机构手中,如交易撮合在交易所、现金资产在存管银行、证券资产在登记公司、支付结算在结算银行。条块分割的前中后台各大系统隶属不同监管主体监管,参与机构经营动机各不相同,交易成本高昂,交易效率低下,市场活跃度不高,券商业务同质化严重,客户得到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即使有前台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得不到相应中后台系统的后续支持也难以为继。因此在建立安全、高效、机制灵活的中后台支持系统的前提下,建立“金融超市”型券商成为可能。
分析上市券商年报可发现,行业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对于业绩贡献重要性凸显。据粗略统计,2011年,上市券商在受托客户资管收入、衍生品投资收益、直投业务收益、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四项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4.90亿元、37.76亿元、9.51亿元和15.73亿元,分别占到营收总额的3.4%、5.1%、1.3%和2.1%。行业龙头公司创新业务收入占比提升更显著。随着创新业务的崛起,包括中信、海通在内的多家龙头券商,2011年经纪业务在营收中占比已降至50%以下。更重要的是,以中信与海通为代表,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大大增强了其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这也意味着,部分上市券商多元化的业务格局已经形成(戴园晨、杜莉,2000)。
扩大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范围,增强券商同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是券商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在新产品设计环节,券商在每个业务条线几乎都有创新想法。经纪业务方面,目前已经在试点中的股票约定式回购和即将展开的转融通业务,将大大提高券商服务优质客户的能力。而全国性的场外市场已经确定了发展方向,向场外市场拓展将大大提高投资银行的业务空间。
证券公司多元化发展还体现在:机构客户可延伸至私募、保险、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等;随着债券市场和信用市场发展,证券业务发展方向存在众多的可能性。证券公司未来业务发展必将走过从目前一般性个人理财产品推动向全面财富管理的模式发展;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的业务边界将向大经纪、大投行、全资产管理、多远投资交易扩展。
券商多元化发展建议
(一)扩大投资范围且减少相关限制
扩大投资范围,引入优质低风险投资品种;改善产品结构,尝试发行结构化分级产品;针对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发行保本、保收益类的理财产品等。将资管管产品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扩大投资者范围,开拓销售渠道,降低集合计划的投资门槛以及资管产品上市交易等。
(二)加快新产品新业务创新进程
在目前实体经济增长乏力、金融体系发展滞后的背景下,希望通过金融体系的改革激发实体经济发展,而以证券行业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的创新发展则是关键。作为券商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业务,过分依赖于外部行情,造成业绩受股票市场行情波动影响显著。所以今后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向创新业务的多元化转型,例如,转融通摆脱自有资金的限制,而新三板融资平台扩容则有望推进直投业务的发展,PE基金和并购基金的设立可以扩充券商资产管理业务的盈利增长点。因此,加快创新进程将会促进证券行业从一个标准化产品提供者转变成一个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在大的改革背景下,创新业务重要性凸显。
(三)放宽业务范围和投资方式限制
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向深度拓展的同时,使转融通、并购基金、国债期货等创新产品或制度逐步推出,金融产品更趋多元化。业务与能力的边界不断扩大与延伸。证券公司传统单一的业务模式向全能综合业务模式转变与拓展,传统业务不断延伸,新业务领域加速开辟。逐步扩大证券自营投资品种范围,支持券商开展市值管理等各类中介服务,进一步放开证券公司依法设立直投、并购基金、另类投资等子公司的限制。即所谓的“三重三轻”,重监管轻审批、重运作轻进入、重事后轻事前,这将给证券公司的日常运营带来重大变革。
(四)支持跨境业务发展
加快推出跨境双向挂牌上市的ETF产品,允许券商开展转向QDII经纪业务、以自有资金及专项理财基金或直投基金进行跨境投资。进一步推动指数ETF、LOFs等基金产品的突破,尽快推出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开发中小上市公司集合公司债和债券指数品种,研究开发受益凭证的融资功能和中长期受益凭证回售机制,深化备兑权证、个股期权等衍生产品研究创新工作。在完善市场制度与平台建设方面,完善综合协议交易平台,加强开放平台和高速网络在交易系统中的应用。在行业论证与评审方面,推动先进管理产品方案试点转常规,论证各类产品创新,探索场内交易型资产管理产品。在优化市场监管方面,建立对业务环节、系统安全、应急处理、内部合规等全方位的方案评估论证体系,探索建立动态监控机制。
(五)加快券商营业部经营管理模式变革
作为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载体―证券营业部,是证券市场最前沿的阵地,近年来,行业佣金下滑,业务结构相似,产品服务同质化,营业部费用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加剧等因素进一步加速了营业部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的步伐。
我国券商营业部经营战略应尽快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经营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由价格竞争转变为服务竞争;服务内容由通道服务向提供更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和咨询产品的综合转变;推动营业部组织创新,允许券商自主决定营业部组织形式和业务范围,放开设立营业网点的资格限制和地域限制,逐步放开开户限制,探索网上开户模式。
参考文献:
1.申万研究.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创新迎来发展之春[N].证券日报,2012-5-15
2.朱茵.券商多元化金融服务定位渐明 创新业务重要性日益凸显[N].中国证券报,2012-5-8
3.戴园晨,杜莉.构建“金融超市”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金融研究,2000(8)
4.英策咨询.创新业务为券商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英策估值网,2012-9-19
在企业资金周转存在一定问题、面临现金流不足时,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是有效手段之一。企业应收款的资产证券化(ABS),是企业将其享有合法债权的应收款,转让给代表投资人的计划管理人,由计划管理人在资本市场以发行证券方式出售。ABS项目面临最基础的法律问题是如何界定可纳入转让的基础资产以及转让后的基础资产是否能实现与作为出售方的原始权益人的风险隔离,避免投资人风险。
[关键词]
基础资产;合格标准;风险隔离
一、背景
2014年11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及配套的《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信息披露指引》(以下简称“《信息披露指引》”)《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尽职调查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尽职调查指引》”)。譹上述规定与中国证监会当年2月取消资产证券化业务行政许可的监管转型方式相对应,明确了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行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简称“基金业协会”)事后备案与基础资产负面清单管理方式。2014年12月24日,根据中国证监会上述规定的要求,基金业协会基于承担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事后备案及对基础资产负面清单的管理工作等要求,制定了《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备案管理办法》”、《资产证券化业务基础资产负面清单指引》(以下简称“《负面清单指引》”)、《资产证券化业务风险控制指引》等规则与文件。由此,资产证券化业务拉开了备案制的大幕。根据《信息披露指引》的规定,律师事务所作为资产支持计划的服务机构,在计划管理人发行产品时,应聘请律师事务所发表专业意见,并披露包括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在内的文件。因此,律师事务所就专项计划发表专业意见,是资产证券化项目不可或缺的环节。应收款资产证券化项目,在各种类型的资产支持计划中,属于交易结构、法律关系等方面较为简单的产品。从基金业协会公示信息来看,2015年1月至6月已备案的64项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约有15项计划属于以企业应收款或小贷资产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譻本文拟针对应收款资产证券化项目涉及的若干问题法律展开探讨。
二、应收款资产证券化项目概述
1.何为“企业应收款资产证券化”在全球债务融资市场上,资产证券化早已成为司空见惯的常规业务,其概念是:机构将其拥有的可形成未来现金流的资产出售给另一个专门成立的公司,然后由后者发行证券。《管理规定》第二条对何为“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说明,“资产证券化业务,是指以基础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通过结构化等方式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业务活动。”也就是企业将流动性较差但预计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企业资产,通过精巧的结构安排,将组合资产的预期现金流收益权转换成可出售和流通、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或收(受)益凭证型证券,即资产支持证券(ABS)。企业应收款资产证券化项目,则是以持有应收款债权的企业作为原始权益人,以原始权益人享有合法权利的应收款作为基础资产,将该基础资产出售给计划管理人,计划管理人以发行证券的方式,实现证券市场融资。当然,该交易结构中还涉及监管银行、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及多重法律主体和法律关系。
2.企业应收款资产证券化的通常交易结构通常来说,企业应收款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操作模式为:认购人与计划管理人订立《订购协议》,委托计划管理人管理专项资产,计划管理人设立资产支持证券专项计划;计划管理人与持有应收款债权的原始权益人订立《基础资产买卖协议》,计划管理人运用专项计划资金向原始权益人购买基础资产,原始权益人以债权转让方式实现提前回收应收款,计划管理人从而取得应收款的债权;原始权益人与计划管理人订立《服务协议》,原始权益人作为资产服务机构,负责基础资产及回收的管理服务;监管银行与计划管理人、资产服务机构订立《监管协议》,在基础资产回收款产生现金后,确保现金流划入约定的专项计划监管账户或计划账户内;计划管理人按计划说明书的要求,在约定的分配日或专项计划到期日,按约将基础资产收益分配给专项计划的证券持有人。下图所示即为通常模式下的应收款资产支持计划的交易结构。
三、基础资产的合格标准
《合同法》第79条关于合同权利义务转让的规定,是基础资产转让的法律基础,即除根据合同性质、当事人约定和法律规定不得转让外,合同权利义务可以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从上述交易结构来看,企业应收款资产专项计划中最重要环节之一是如何确定纳入专项计划的“基础资产”。对于基础资产在交易结构中的重要性,基金业协会颁布的《尽职调查指引》《信息披露指引》的规定可显见:《尽职调查指引》以专节明确了“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的范围,包括了对基础资产的法律权属、转让的合法性、运营情况或现金流历史记录等譾;《信息披露指引》则对律师就专项计划发表的专业意见中应当涉及的内容中,指明应包括对“基础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权利归属及其负担情况;基础资产转让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发表法律意见。
1.一次性购买基础资产在简单交易结构下的应收款资产证券化项目中,一般可采取计划管理人向原始权益人一次性购买应收款的模式,也就是双方仅针对已发生的应收款债权订立《基础资产转让协议》,在合议确定转让价格后,原始权益人向计划管理人一次性出售应收款债权。此后,双方根据《合同法》第80条的规定,就债权转让事项依法履行通知债务人的程序,并达到对债务人发生效力的目的。此种交易结构下的基础资产,通常在交易前,计划管理人需对应收款债权的情况进行分析,这些分析包括预期稳定的现金流、现金流量记录、持续时间、同质性、分散化、规模、期限等各个方面。讀同时计划管理人一般也会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原始权益人与基础资产进行核查、审计,结合律师的专业意见后,计划管理人将明确基础资产的范围与条件,如:基础资产应当是原始权益人真实、合法、有效拥有的;未设定任何第三方权利;未发生逾期或违约的情形等等。由于这些基础资产在转让前已发生,且由原始权益人如实披露,且经中介机构确认,在《基础资产转让协议》或其附件中对该基础资产明细内容也予约定,所以在一次性购买基础资产时,基础资产合格标准的约定事项通常不会存在太多设计或障碍。但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计划管理人向原始权益人一次性购买了基础资产并支付了对价、通知债务人,表面上来看,双方已经完成了基础资产转让的交易手续,但计划管理人为确保基础资产回收款的安全性,通常会在《基础资产转让协议》中要求设定不良基础资产与不合格基础资产,并将不合格基础资产纳入原始权益人赎回的范围。此时“,合格标准”将构成赎回约定的基础。因此,采取一次性购买交易结构虽看似简易,但对原始权益人并非产生一劳永逸的后果,“合格标准”的界定,将对原始权益人在专项计划执行期间是否承担赎回责任构成质的要素。
2.循环购买基础资产除一次性购买基础资产的交易结构外,目前已备案的企业应收款资产支持证券计划中,大量采取了“循环购买”的模式。循环购买基础资产,是在专项计划存续期间,计划管理人用前期基础资产回收款,向原始权益人滚动购买符合合格标准的基础资产,而这些基础资产通常是首次购买后新发生的企业应收款。在循环购买模式下,由于后续购买的基础资产发生在《基础资产转让协议》订立之后,因此在协议中界定“合格标准”、确定哪些基础资产可纳入后续购买范围,相较一次性购买交易结构更为敏感和重要。就企业应收款的循环购买来看,一般以圈定应收款债务人的范围、单笔后续发生应收款的余额作为基础标准。如以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计划管理人、以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为原始权益人的“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中,以借款人在专项计划项下的贷款本金余额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且该借款人在原始权益人支付结算平台上未发生不良贷款记录作为“基础资产合格标准”之一。以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为计划管理人、以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原始权益人的“五矿发展应收账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则以销售合同中买受人不应为政府或事业单位、基础资产分布于单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占比不超过20%、单个买受人占比不超过15%作为“基础资产合格标准”之一。当然,在循环购买模式下,将不符合格标准的基础资产列入原始权益人承担赎回责任的范围的操作方式,与一次性购买模式下的处理,无太多差异。
3.哪些应收款不宜作为基础资产作为债权性的基础资产,交易行为真实与合法、预期回收能予以确定、债权能实现真实转让,是纳入交易的基础资产基本要求。但对于《负面清单指引》中列入的基础资产,应明确排除,与企业应收款相关的负面清单基础资产主要涉及债务人的主体身份,如以地方政府为直接为间接债务人的基础资产、以地方融资平台为债务人的基础资产,均列入负面清单。在中国证监会对资产证券化进行负面清单管理的条件上,与此类基础资产相关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将不予备案。
四、风险隔离
资产证券化在法律上的另一项核心要点是风险控制问题,如何设计足够的风险隔离手段,使投资者的风险被限定在产品范围内,而不受原始权益人自身资信情况的影响,是产品能否吸引足够投资者的前提之一,也是监管机构关注的要点,更是该产品能否在形式多样的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资产证券化产品中的风险隔离,是指计划管理人在代表专项计划投资人向原始权益人购买基础资产后,如发生原始权益人破产清算情形时,该基础资产不能归于其破产财产。对于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投资者来说,将投资风险最小化,是投资者的最初级目标。根据《信息披露指引》的要求,无论是计划管理人出具的资产支持证券的计划说明书、还是律师事务所发表的专业意见中,均应对风险隔离的效果予以说明。
1.真实出售真实出售是实现风险隔离的最重要手段,只有真实出售才能保证计划管理人代表投资人取得的基础资产完全实现了转移,而这种转移意味着原始权益人的债权人无权对该基础资产进行追索,也无权要求宣告该交易无效或要求撤销、变更该交易行为。在资产证券化已成熟的美国市场,判断“真实出售”的基本标准包括了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风险与受益权均转移给计划管理人、基础资产的转移是不可撤销的、交易价格合理等等。讁对于我国“真实出售”的判断,应结合《合同法》第三章“合同的效力”的规定,事实上与上述标准并无太大不同,若《基础资产转让协议》不涉及《合同法》第52条、第54条等规定的无效、可变更或撤销的情形,基础资产本身是计划管理人向原始权益人真实购买、且支付了合理对价,应确认基础资产具备了“真实出售”。
2.破产财产如上所述,判断风险隔离有效性的另一项重要标准是,如果原始权益人发生破产清算的情形时,该资产是否会列入破产财产。该事项则应结合《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予以核查,即原始权益人是否涉及该法第31条、第32条、第33条规定的可撤销行为,如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价格进行交易等。
五、结语
【关键词】瑞典FAMC 转型发展经验启示
20世纪以来,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和创新而来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呈现多发频发态势,且影响范围和破坏力日益增大。无论是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地区,还是中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等国家的金融体系或个别金融机构都在曾经历过严重的危机。为应对已经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本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国际金融机构、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范化解风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Financial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FAMC)作为化解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机构,成为各国处置金融体系不良资产的共同选择。我国FAMC是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专门从事收购和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国有独资机构,FAMC在享有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保障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国市场经济不完善背景下的制度约束。基于此,我国FAMC在实际运营中应借鉴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经验,积极探索创新,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运营模式和经营风格。
一、我国FAMC发展现状
(一)我国FAMC改革发展历程
1999年,肩负着化解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促进国有银行化解包袱、轻装上阵,深化改革重任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注册资本各100亿元。经过26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定位经历了一个“限定十年处置政策性金融不良资产的存续期,到同意探索商业化经营和存续转型期,再到一司一策的商业化转型”的过程,经营范围逐步由单一的不良资产处置拓展到不良资产经营、资产经营管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投资、期货、置业等全牌照、多元化、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截止2014年末,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规模达到1.74万亿元,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47亿元。
政策性金融业务阶段:1999年~2005年,长城、华融、信达和东方四家国有FAMC成立后专门从事收购、管理和处置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完成国务院下达的政策性处置任务和回收目标。
商业化转型阶段:2005年,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政策性不良资产收购任务的基本完成,存续和发展问题摆在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面前。2005年12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上海银行30亿元不良贷款,开启了国有FAMC的商业化经营转型之路。200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四家国有FAMC的转型方向为“业务有特色、运作规范化的综合性非银行金融服务企业”。2008年,财政部牵头,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参与,组建FAMC转型改革发展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和推动实施四大FAMC的商业化转型方案。2010年,按照“一司一策”的原则,国务院批复同意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改革方案。率先获批试点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顺利完成商业化改造并在香港证券交易市场上市,我国FAMC的商业化转型取得标志性成果。2012年10月,华融成为第二家改制挂牌的股份有限公司。
混业经营发展阶段:2009年,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广电日生人寿50%股权,将保险牌照纳入旗下,迈出我国FAMC的混业经营的第一步,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发起设立、收购、重组等方式,逐步参控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券商、基金和租赁等多家金融机构。如今,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均已发展成为全牌照的国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以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为例,直接或间接参(控)股金融机构包括:德阳银行(58.14%)、长城国瑞证券(67%)、长城国兴金融租赁(100%)、长生人寿保险(70%)、长城新盛信托(35%)、长城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51%)、长城国融投资(100%)、长城宁夏资产(100%)等。
(二)我国FAMC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的严重滞后导致FAMC的发展缺乏规范和引导。国务院2000年颁布实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已远远滞后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近年来,随着FAMC商业化转型和混业经营发展,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诸如并表监管指引等政策,但仍然缺乏对FAMC经营发展明确、统一的规范和引导,FAMC的发展仍然处于“各行其道”的任性生长阶段。
2.现行监管体制严重落后于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2014年,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办法》,明确由银监会负责对FAMC集团母公司实施并表监管,但仍未改变现行的分业监管体系,监管框架逐渐落后于FAMC的混业扩张步伐,难以对FAMC实施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混业经营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集团公司之间的交叉部分难以监管到位;二是各分业监管机构的职责不清,权责不对称,配合协同机制不完善,监管部门对于金融风险的管控处于被动的地位;三是FAMC旗下的各金融机构分别按照不同监管部门的资本金、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任职资格等监管约束要求进行内控管理和发展,但无法避免混业经营的FAMC凭借丰富金融工具和宽阔的金融平台规避监管,直接导致外部监管约束的失灵和失效,无论是人民银行还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都均难以有效组织对其风险源、风险传导渠道的监控;四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机构架构相对完整、独立,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系统的、全面的监管协调机制,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难度大、配合效率低、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突出,难以把握集团内部大量、复杂的关联交易信息,难以及时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风险。
3.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经营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管控。四家国有FAMC是由财政部注册成立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产权结构非常单一,导致资产管理公司存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一是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从形式上看,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明确了出资人职责和义务,建立了监事会,内设了合规、监察、审计等内控部门,但由于产权主体缺失,股东和经营者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紧紧浮于表面,难以有效贯彻执行,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及执行机构之间的制衡关系不明确。即便是经历了股份制改革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也未真正建立起激励和制约相结合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决策和经营机制失效。目前,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领导由国务院指定,职业经理人制度缺失,机关化色彩浓厚,公司决策不公开、信息不透明,商业化及市场化程度较低,运行效率较低。三是内部“防火墙”机制失效。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混业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之间资金、业务相互掺杂、相互渗透,关联交易和风险的内部传染等隐患较为突出。从国际经验来看,有效的内部“防火墙”体系一般是将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的高风险由集团直接承担,但国内的模式却与之相反。
二、瑞典FAMC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瑞典FAMC的发展历程
1.成立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瑞典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率平均超过10%。长期以来依靠高投资率和低利率驱动、过度的繁荣滋生了大量的资产泡沫,1992年泡沫破灭,同时欧洲经济陷入衰退,外部经济环境恶化,房地产价格剧烈下跌,导致大量坏账累积和金融机构倒闭。为化解和处置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瑞典政府分别于1992年和1993年分别设立了两家国有FAMC――Securum和Retriva。Securum和Retriva分别由两家问题最严重的Nordbanken和Gotha银行各自设立,瑞典政府累计注入了423亿瑞典克朗的资本金,分别负责Nordbanken和Gotha的不良资产处置,而其他经营相对平稳的银行不良资产则分别由Securum和Retriva下属的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瑞典国有FAMC主导的不良资产处置框架逐步确立。
2.贷款清偿阶段。Securum和Retriva成立时通过政策性购买的方式吸收了巨额的银行不良资产,涉及债务企业上千家。Securum和Retriva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对其采取破产清算还是重组,对涉及重组的企业斟酌选择重组的模式,其中又涉及到业务重组和财务结构重组。具体的清偿措施如下:第一,转换贷款。对于贷款抵押物价值较高能够基本覆盖债务成本的不良资产,通过转换贷款获得抵押物的所有权。第二,通过谈判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同时建立公正的声誉,以资产价值最大化和稳定金融市场为目标,避免树立低价变卖高成本接收的不良资产的形象。第三,企业重组。对盈利能力和生产能力较强,抵押物价值基本能覆盖银行债务的企业采取重组方式。第四,破产清偿。考虑到法庭清偿或破产程序成本高、时间长,Securum和Retriva将其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和债务人之间的谈判手段,仅在其为收回资金唯一方法的情况下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偿。
3.商业化转型阶段。1994年中期,Securum和Retriva承接的大部分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基本得到有效处置,两家FAMC在瑞典政府的支持和主导下逐步收购合并了国内其他的资产管理公司,开启了商业化不良资产收购、处置的步伐,致力于通过各行业的资产持有公司创造价值,获取收益。瑞典FAMC通过债转股等方式,持有企业的资产或股份,进而获得管理权,之后通过并购、收购以及变卖资产等方式对持股公司进行业务重组和财务结构重组,合理的业务和财务结构有助于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在核心业务上,最终提高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以适应市场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需求。
瑞典FAMC通过不良资产的收购、管理和处置,不断提高持有的资产的吸引力。瑞典的两家FAMC从根源入手,深挖债务人的问题,进而对症下药,具体体现在对工业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的重组上。一是对工业公司的重组。资产管理公司对工业公司的业务进行梳理,保留盈利的业务,通过业务重组和削减雇员,使其有效运转。二是对房地产公司的重组。为方便处置具体的物业,通过和其他债权人协商谈判,转换或者购买相关物业,重组地域分散的资产,化零为整,进而使维护工作与服务更加有效。与此同时,通过提高现金流量减少空房率。这一阶段的FAMC仍需要承担政策性不良资产和问题机构的处置任务。
4.资产处置阶段。瑞典FAMC在处置不良资产阶段做到了“三合适,一创新”。一是把握合适的出售时机。瑞典FAMC运作的目标是在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考虑到过快地把不动产投入到脆弱的市场,会再一次导致资产的贬值,瑞典FAMC设立了长期经营的计划,即在10至15年处置完所有不良资产。二是建立合适的定价机制。在复苏比较快的不动产市场,通过建立新的估价原则,在对不动产定价时充分考虑未来几年的价格变动趋势,从而在减少决策成本,加快销售速度的同时实现利益最大化。三是选择合适的出售方式。瑞典FAMC根据资产持有公司的实际情况在零散处置资产、一次性打包出售和变卖整个公司等三种处置方式中审慎选择合理的出售方式。在出售整个公司时,考虑到国家宏观经济条件,尽量通过与潜在收购方协商谈判变卖资产,避免采取拍卖方式产生流标。四是资产证券化创新。瑞典FAMC将不良资产打包,将证券化的资产在本国和英国股票市场上市发行,成功取得低于平均水平的抑价率,在股票市场上发行募资获得股权溢价。
5.彻底转型为商业化机构。1994年以后,瑞典逐步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开始回升。1996年,在基本解决银行不良信贷资产问题后,瑞典政府逐步取消对国内银行的隐性政策担保,转而寻求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式和道路。此时,Securum和Retriva收购和管理银行不良资产后持有的房地产类资产价格逐步攀升。出于市场化操作和效益最大化目标等考虑,瑞典政府着手安排Securum和Retriva合并,组建一家以商业性业务为主、政策性业务为辅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Venantius,至于Securum和Retriva持有的以房地产类资产价值约100亿克朗的资产,则通过直接注入的方式纳入Venantius旗下。新组建的Venantius定位于专业化的房地产投资持股公司,在随后一段时间内逐步完成余下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彻底转型为商业化的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机构。
(二)瑞典FAMC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原因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不同的国家FAMC的处理方式、存续期间、存续方式、退出或转型方式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结合我国现有的现实经济情况和FAMC的发展状况,对照欧洲国家主要FAMC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对我国FAMC的发展最具借鉴意义的是瑞典模式,具体原因体如下:
一是我国和瑞典具有大致相似的不良资产形成背景。20世纪90年代,由于金融体系自由化速度过快、信贷扩张过快和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等原因,在刺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导致瑞典通货膨胀严重、资本外流、企业破产激增。与此相类似的是,我国的不良资产也主要来源于经济迅速增长过程中的结构失衡造成。
二是我国和瑞典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相似。两者都是用分散处置的模式来处置主要银行机构的不良资产,Securum和Retriva分别负责处置Nordbanken和Gotha银行的不良资产,我国的四大FAMC分别负责处置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
三是不良资产处置成效良好。瑞典模式的优点是高效率和高收益。首先是高效率,Securum和Retriva仅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和房地产业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比预期10~15年时间大大缩短。其次是高收益,瑞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获得比预期好的收益,无论是Securum和Retriva还是合并后Venantius的所有成本几乎都得到了补偿。
四是采取转型存续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方向。不同于匈牙利、波兰等国的FAMC在完成处置不良资产的历史使命后都被撤销,存续期间较短情况不同,我国和瑞典对国有FAMC都采取了转型存续的发展方式。我国FAMC从以不良资产处置为核心业务为起点,逐步衍生保险、证券、信托等全覆盖全领域的综合金融服务功能,多元化经营架构已经显现,在后续发展中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混业经营的相关经验。瑞典FAMC在内部针对不同的类别和行业设立了不同下属专业子公司,以专门管理如工业资产、房地产资产等不同类别的资产。这种模式可以加强专业化经营,有利于加快资产处理的进度,从一个独立单一金融企业的组织架构向一个多层多级复合型企业联合体转变,各子公司在经营和发展中保持了相对的灵活性、独立性、有分有合,既分又合。
(三)瑞典FAMC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的FAMC收购、管理和处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时,处置方式相对单一和粗放,特别是对于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处置并未将追求高效和高收益作为主要工作目标,主要采取打折变卖回收等方式,在处置过程中市场化操作程度低,造成了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暴露出回收率低等问题。因此,学习借鉴先进和成熟的经验,推动我国FAMC的稳健高效发展,可以充分吸收了借鉴瑞典FAMC这种以市场化的运作手段灵活处置不良资产、兼顾处置速度和效率的模式。
1.获取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配套的法律政策。首先,瑞典当局针为铺平FAMC的发展道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是允许银行下属的FAMC的财务报表不实行并表监管,也就是说可以独立考核,不进入银行母公司的财务报表,保证了FAMC在收购、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导型。二是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瑞典政府对不良资产处置实行大幅度的税收减免政策。三是在处置后期,允许银行的股东通过购买、增资入股等方式持有FAMC的股权,从而彻底地将FAMC从银行母公司的框架中分离。此外,虽然瑞典也属于大陆法系,但其具备相对完备的贷款抵押物处理法律保障体系。四是,瑞典金融监管部门建立系统防范措施,通过增进决策和执行的透明度尽快恢复市场信心。
2.采用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散处置不良资产。瑞典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两家问题严重的银行先后分别设立了一家国有的FAMC,然后在国有FAMC处置完政策性不良资产任务后,将这两家政策性国有FAMC合并成为一家商业化国有FAMC。
3.按长期可实现价值的原则购买和管理不良资产。为维持银行业的公正、保证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发展,瑞典政府要求FAMC在收购不良资产时必须要按照长期可实现价值,并将一定比例的不良资产留给银行,不能照单全收。这种定价和收购的方法既避免了收购过程中道德风险。
4.按照专门化、市场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瑞典FAMC采用母公司统筹管理,并根据不同资产类别设立专业子公司,配备不同行业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法律等专家,组建专业化小组处置对应行业的业务,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实行专门化、市场化。专业化处置有利于加速资产处理的进程。
5.多元化经营提升FAMC资产管理的规模及抗险能力。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放开,混业经营的趋势越发明显,各机构之间的合作成为大势所趋。同一FAMC下的不同子公司或专业机构可共享客户、优势互补、分享投资、促进FAMC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6.确定合适的市场化改革发展方向。随着FAMC政策性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和处置的基本完成,存续和发展就成为攸关其自身的关键。FAMC要继续存续下去,就必须要通过改革转型来适应外部市场的需要,要从纯政策性目标转型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FAMC在收购、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如果能够在有效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保证持续获利,那么适时对其进行商业化转型是可行的。瑞典资产管理公司在完成处置不良资产的历史使命后,持有的房地产资产比重较大,因此,在市场转型中,瑞典转型为商业化的房地产投资公司是合理的选择。
三、推进我国FAMC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进程,明确FAMC的法律定位
建议借鉴瑞典为FAMC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经验,尽快推动修订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条例》,制定相关配套制度,从法律层面明确我国FAMC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引导我国FAMC的专业化、多元化经营。
(二)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FAMC监管体制
近年来,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分别出台了并表监管指引等文件,但分业监管的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FAMC的混业经营监管依然缺乏法律支撑。建议尽快出台《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条例》,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出发,将混业经营的FAMC列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搭建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发展评估和风险管理监管框架。
(三)进一步推进国有FAMC改革,健全内部治理机制度
逐步引入社会资本、战略投资者等多渠道资金,进一步优化国有FAMC的股权结构,明确出资人职责,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借鉴瑞典模式,在FAMC内部设立不同专业的子公司,构建各子公司之间的“防火墙”,健全和完善内控风险防范和管理制度,切实防范关联交易和内部风险传染。
参考文献
[1]Clas Bergstrm, Peter Englund and Per Thorell, Securum and the Way out of Swedish Banking Crisis, Report commissioned by SNS.
[2]Stafan Ingves and Goran Lind, Loan Loss Recoveries and Resolution Agencies: the Swedish Experience.
[3]曹小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出路:国际比较与现实选择.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3期.
[4]陈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问题研究――国际经验与我国现状.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11期.
[5]陈鹏翔.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转型路径选择研究.金融纵横.2014年第7期.
[6]何仕彬.吸取国际经验教训,推进我国银行不良资产重组工作.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2期.
[7]季恒.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为投资银行的探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8]李文政.瑞典运用资产管理公司处理银行危机的经验.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3期.
[9]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编.银行危机的防范:近期全球银行倒闭风潮的教训中译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0]石祖葆,于忠.中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比较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6期.
[11]田丰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探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0期.
[12]王志宏.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问题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第6期.
[13]杨伟,刘晶晶.政府实施金融救助的初级艺术.当代金融家.2005年第3期.
[14]张洪涛,杨宏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集团多元化经营及风险防范对策――基于资源基础理论.财会通讯.2014年第2期.
[15]朱民.匈牙利与波兰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重组模式.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3期.
[关键词]管理会计;信息化;财务;竣工决算;Oracle EBS;Oracle BI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23
[中图分类号]F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03
1 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财务竣工决算系统构建背景
(1)2014年,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要求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通过系统整合、改造或新建,形成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发挥管理会计的决策支持功能。
(2)建立科学合理的基建工程财务竣工决算体系是基建工程财务管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同时,国内大型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普遍存在竣工决算工作滞后的问题,并且开发、应用财务竣工决算系统的单位较少。
因此,将基建工程财务竣工决算工作与信息化有机结合,建立适合水电站基建工程的竣工决算财务系统十分重要。
2 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财务竣工决算基本要求
依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财政部令第33号)、《基本建设财务规则》(2016年财政部令第81号)、《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报告编制规定(试行)》(水电规验办[2008]90号)等文件的要求,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财务竣工决算要反映工程建设资金来源与使用情况、概算执行情况以及资产形成等情况。
3 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财务竣工决算系统构建方式
3.1 基本思路
采用Oracle EBS财务系统固有的模块对基建工程经济业务按照竣工决算等相关要求进行核算,使用Oracle BI报表系统作为财务竣工决算报表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在Oracle EBS财务系统中开发“竣工决算模块”,建立Oracle EBS财务系统与Oracle BI报表系统对应关系。
3.2 Oracle EBS财务系统各模块设置
根据上述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财务竣工决算要求,Oracle EBS财务系统核算中要做到:第一,“工程建设资金”要按不同项目进行区分,并按项目资本、上级拨款、基建借款及其他资金进行分类管理;第二,为了满足概算执行分析要求,“在建工程”项目应按核准的概算明细项目进行列示;第三,为了满足后续在建工程资产的形成,“在建工程”项目也需要按合同进行管理。
同时,Oracle EBS财务系统中资金模块、应付模块、项目模块、固定资产模块与总账模块等各个模块存在固有的对应关系,因此,各模块需按上述要求进行如下设置。
3.2.1 Oracle EBS资金模块
工程建设资金筹集到位时,要按照“项目资本、上级拨款、基建借款及其他资金”进分类,故Oracle EBS资金模块会计科目弹性域中应设置上述字段。同时,考虑到同一公司存在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在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时,要按不同基建项目进行区分,相关会计科目弹性域应设置“项目”字段。
3.2.2 Oracle EBS项目模块
Oracle EBS项目模块主要功能为按照项目任务明细进行数据汇总,故Oracle EBS项目模块中项目任务明细应按概算明细项目进行设置。同时,为了满足工程建设中供电运行维护费等特殊业务的需要,项目任务明细设置也可以设置“虚拟项目”(概算中未列明的项目),待条件满足时对“虚拟项目”进行调整处理。此外,在设置好项目任务明细后,需依照核准概算,录入明细项目任务的概算金额。
3.2.3 Oracle EBS固定资产模块
Oracle EBS资产模块主要功能为固定资产型号、使用人等相关信息管理、计提折旧、报废等,日常管理中,需要对固定资产等相关信息进行及时维护。同时,固定资产模块计提的折旧无法传送到项目模块,因此,需要在项目模块对此部分数据进行开发处理。
3.2.4 Oracle EBS应付模块与项目模块、资金模块、固定资产模块
发生的基建工程经济业务在应付模块处理时,需在“发票”中录入项目、任务明细、核算口径等信息,便于应付模块与项目模块进行对应。同时,通过“发票”付款,应付模块与资金模块建立了对应关系。此外,“发票”为购买资产事项的,通过提交“请求”的方式,应付模块也与固定资产模块建立了对应关系。
3.3 Oracle EBS财务系统开发“竣工决算模块”的目的
3.3.1 满足工器具及备品备件管理
Oracle EBS财务系统中没有相应模块对工器具、备品备件进行型号、价值、数量等信息管理,因此,竣工决算模块中“工器具及备品备件选项”应参照固定资产模块进行开发、设置,记录工器具及备品备件使用情况、价值、数量等信息。同时,采购工器具及备品备件的经济业务在应付模块处理,故“工器具及备品备件选项”开发时,需要与应付模块建立对应关系。
同时,考虑到“与应付模块建立对应关系”开发的成本、难度等实际情况,“工器具及备品备件选项”中有关应付的信息也可以考虑通过手工方式的形式进行录入。此外,基建工程中若有相关物资系统,也可以通过物资系统与“竣工决算模块”进行对接,满足工器具及备品备件管理需求。
3.3.2 满足概算执行分析
Oracle EBS项目模块中已按核准概算明细任务、金额进录入。同时,基建工程项目实际发生投资数通过应付模块提交请求的方式汇总到项目模块。因此,“概算执行分析选项”主要功能为项目模块“虚拟项目”的处理,开发中应按照“相关性”“重要性”等原则分摊计入概算中规定的明细项目中去。
同时,由于会计核算口径与概算口径的差异,“概算执行分析选项”应考虑“固定资产净值”“增值税进项税”等差异因素,按照概算口径进行调整。
此外,为了满足概算执行动态管理的需求,在开发中,可以考虑将基建工程中根据概算、工程进度等制订的年度投资计划的相关信息录入到“概算执行分析选项”中去。
3.3.3 满足竣工决算资产形成的需要
“竣工决算资产形成选项”需按照“财务竣工决算资产形成过程表”(见表1),进行开发。开发过程中,需注意如下相关事项。
“竣工决算资产形成过程表”中“项目”“合同编号”“金额”通过竣工决算模块中“概算执行分析选项”获取数据;“投产发电后是否使用”根据水电站机组投产发电后实际使用需要进行判断;“形成资产名称”按照公司资产目录规定进行设置;“直接成本”“待摊成本”根据投产发电后是否使用进行区分;“待摊相关项目”根据相关性原则,在弹性框中勾选相关的项目;“分摊的待摊成本”按照相关项目的直接成本进行分摊;“资产类别”按照公司资产目录规定设置;“供应商”“型号”等相关信息按“合同编号”等信息进行关联取值。
考虑到水电站投产发电后机电、金结等设备技改等因素,需要对“水轮机”等资产构成部分参考合同报价清单等资料进行价值管理,由于资产分项构成明细繁多,此部分开发建议参照“工器具及备品备件选项”。
3.4 0racle BI报表系统
0racle BI报表系统中具体的财务竣工决算表格样式主要参照《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报告编制规定(试行)》(水电规验办[2008]90号)。其中,财务竣工决算表格中的相关数据按照“Oracle BI竣决表数据来源对应表”(见表2),进行开发设置。
4 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财务竣工决算系统构建价值
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财务竣工决算系统构建其实质是财务、业务、信息系统三者的融合,具有以下价值。
(1)规范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财务竣工决算的编制工作,加强投资控制和资产管理工作,科学总结工程建设的成果。
(2)发挥管理会计在水电站基建工程中的内部管理价值,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财务竣工决算系统构建是管理会计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具体应用,通过构建专门的财务竣工决算系统,对竣工决算涉及的概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及资产形成情况提供专项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
(3)有利于水电站基建工程财务会计信息化向管理会计信息化转变。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信息化过程中,产生并积累了大量的财会信息等资源,这些资源是一笔非常有价值的财富,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建立专项的财务竣工决算系统便是在基建工程财务会计信息化基础之上,对相关的财务信息进行整合,提升了基建工程管理会计的信息化水平。
(4)提高后续电厂财务核算的精细化水平,加强电厂精细化管理。水电站基本建设工程财务竣工决算系统的构建,能够全过程、高质量地反映资产的形成过程,并能提高资产的明细颗粒度,合理确定资产的价值,便于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利于电厂后续开展精细化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毛元青,刘梅玲.“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第十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主要观点综述[J].会计研究,2015(11).
摘 要 期货公司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开发,期货公司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但同时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探析期货公司内部的控制,分析其问题,给出相关建议,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期货公司 内部控制 现实问题 解决方法
期货交易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从2003年开始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期货公司作为重要的载体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内部控制。但是发展道路本身是曲折的,加之期货交易是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如何更好地分析其内部控制有着现实的意义。
一、我国期货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相比较其他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国家,我国市场经济的起步较晚,而期货交易的发展起步更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发展完善的国家。因此,在探索期货公司内部控制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找出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1.法人结构不完善,内部组织实际作用局限
虽然根据公司管理的需要,我国的期货公司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相关的组织架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各部门经营管理层也都一应俱全,可以说从形式上来看,期货公司的组织架构相对完善,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现实金融环境、现实操作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内部组织体系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因为尽管“形式”的存在,但是“实质”却是缺失的,同时在现实运行过程中,“一言堂”和“集体决策”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2.公司管理层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部分期货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还不够完善,在管理上的认识还停留在制度规则上,导致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还只是一种文字上的规范,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管理者作为制度的执行者,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只是上级对于下级的管理,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规范统一,同时更要讲究人性化。有些公司甚至把内部控制和对外拓展业务对立起来,这是存在矛盾的。内部和外部应该是协调统一的,管理者,应该是两者之间的桥梁,来沟通两者。同时,管理者也应该是权力和责任的统一,权利是应该合理应用,但是更要把握责任。
3.部分期货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现实期货交易问题之间有滞后性
期货交易本身与现实市场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不仅仅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大背景。近两年,期货交易市场开始新的复苏,在不断推出新交易品种、期货公司新业务范围逐步放宽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无法真正意义上解决现实环境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无法覆盖所有风险点,内部控制制度的更新和新业务开展出现问题之间存在滞后性,而滞后性对于金融交易市场是一种威胁。比如,2012年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放开,虽然让期货行业进入了与证券、基金、信托等行业一样的财富管理市场,但是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也是不少的,比如资管业务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多种金融衍生品的量化交易、杠杆交易等交易手段的风险控制,客户的维护等方面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大多数期货公司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管理,但是科学性和合法性尚未完全保证。
二、如何解决期货公司内部控制的问题
1.加强对于期货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在期货公司,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其对于内部控制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管是初级管理人员,还是高级管理人员都不应该把内部控制的认识停留在规章制度上,而是应该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为适应行业发展,确保持续合规经营,期货公司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梳理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风险点,将合规管理的理念转化为制度要求,通过细化操作流程把合规管理要求纳入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各个环节。
2.加强对期货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
加强对期货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有着现实的需要,在新的市场背景和法律环境下,内部控制也要随着新需要而不断创新来满足新的发展背景,但是部分的期货公司和分支机构因为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同时自身能力局限,所以无法真正改变滞后性的现状。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给期货公司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提出现实有用的指导和帮助,对于完善国家期货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帮助期货公司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促进期货交易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繁荣,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3.加强期货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流通
期货公司内部信息的流通对于企业效率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期货公司内部信息的沟通能够帮助员工收集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的效率。员工效率是期货企业的生命,只有提高了企业内部整体的效率,才能够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期货公司应将合规管理的内部控制理念贯穿于公司经营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深入灌输给每位员工,逐渐将合规意识强化为员工共识和工作习惯,凝结成为公司文化,并不断加以提炼和推广,使其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三、结束语
期货公司内部控制在发展中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期货交易在金融市场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只有找出期货公司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加强期货公司内部控制的效率,加强公司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延宏.H期货公司合规风险管理研究.吉林大学.2012.10.
2005年是中国金融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也是基金行业的一个关键年:一方面,短债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的销售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偏股型基金的首发规模一再缩水,基金份额大幅赎回,同质化产品充斥市场。激烈的竞争也意味着市场将重新洗牌,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似乎不可避免,资源逐渐向优势公司集中。
快速成长的中国基金业面临哪些问题?中国基金业未来将往何处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经济学家巴曙松领衔主持的《2006年度中国基金行业发展评估报告》首度对中国基金行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权威剖析,为中国基金业留下了一份记录、一份反思、一份积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基金行业发展评估报告》课题组独家授权本刊刊发此报告,希望能对身处冰火两重天的基金从业者及相关人士有所借鉴和帮助。
在中国股市气势如虹的2006年,回顾和总结2005年以来中国基金行业的发展趋势,可谓恍如隔日。11月10日发行的南方绩优成长基金,由于认购踊跃,仅仅用了两个工作日,就停止了募集,其规模已达120亿元之巨;而在2005年,很多股票型基金为了达到2亿元的成立底线苦苦挣扎。
系统分析和回顾这个巨大转折中所出现的市场趋势,正是我们这个报告所试图进行的研究。
一、市场格局
总体来看,2005年中国的基金行业大致形成了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以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基金公司为代表,这批基金公司通常经过4N8年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管理模式以及较为完善的产品线,这批基金公司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行业地位较稳固;
第二梯队为资产管理规模在30~100亿的基金公司,这批基金公司一般成立于2002年以后,经过3年左右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投资业绩,但是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基金管理规模增长较为缓慢,这一类基金公司的差异相当大,其中既有一些增长势头非常好的公司,也有不少原来从第一梯队迅速滑落的公司;
第三梯队为近两年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其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一般不足30亿元,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基金公司发行基金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也显示部分基金公司市场影响力有待建立。
目前市场竞争最激烈的部分应该体现在处于第三梯队的基金公司之间,这些新进入者在设立初期便需要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从基金行业的进入壁垒来看,新设基金公司面临监管者行政审批下的准入门槛条件。在目前的基金市场格局中,除必须满足政策性规定以外,新进入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力资本。由于基金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决定其投资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其对投资时机、资产配置以及个股个券的选择上,由此形成了对专业人才的高度依赖。
其次,从新设基金公司的战略部署看,在目前较为单一的费率结构下,如何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是起步的关键。尽管具有强大股东背景的新设公司在发行初期能够凭借其良好的品牌效应扩大首发规模,但从长期发展看,受到投资者认可的基金公司依然是在产品设计、投资管理、营销、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能为投资者带来真实回报的基金公司,股东背景并非基金公司长期取胜的法宝。
目前我国基金行业内的整合已经开始,强者将继续发挥优势地位,而弱者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其中的一个导火索,就是一些公司盲目高成本进行基金的销售,基金公司耗费巨大的营销和销售成本募集资金后,已经无法再为投资研究、客户服务等重要环节提供资本支持,这显然降低了基金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未来的基金业必将走向并购与整合这个阶段,具体分析基金行业的经营环境以及各基金公司之间差异的形成可以看出如下几种并购发生的可能性:
1.弱小基金公司资本金跌破生存底线的情况下。收购方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进行收购。
目前一批较晚成立,实力较弱的基金公司由于投资管理绩效较差或销售渠道狭窄等原因,没有获得投资者的认同,其发行规模日渐下滑,有一批小基金公司甚至一度暂时停止新基金的发行以节约成本。在当前基金公司费率结构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基金管理规模的萎缩或停滞必然带来公司严重的生存危机,目前个别基金公司资本金已经接近证监会规定的最低规模。在这种情况下,收购方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得基金公司股权,而被收购方能够借助新股东力量进行公司的内部整合,全面提高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双赢。但另一方面,一些弱小基金公司可能无法满足股东的收购条件,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2.在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清理力度加大的环境下。基金公司被迫改变股权结构。
随着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清理力度的加大,老一批基金公司中的部分股东面临着被清理托管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将被迫改变股权结构。例如目前已有融通基金大股东河北证券被托管,博时基金大股东金信信托被托管,湘财荷银基金管理公司的大股东湘财证券面临重组。这些券商以及信托公司持有的基金公司股权如何转让成为目前基金公司股权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股权结构的变化将有可能引发基金行业的并购。
3.以搭建多元化经营平台为目标的大型金融集团以收购优秀基金公司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基金行业的并购还将发生在多元化经营逐步推进的金融市场变局之中。由于法规政策壁垒限制的逐步放宽,一批传统金融机构开始逐步打造多元化经营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基金公司作为目前金融市场中颇具活力、前景广阔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受到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券商等的瞩目。通过收购基金公司,能够将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整合,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将资产管理业务专业化、细分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充基金公司原有的销售渠道,通过资源的重新分配实现其长远的战略目标。
在大型金融集团的建设中,银行系基金和以后可能推出的保险基金会对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随着银行系基金的成立,保险公司也在谋求成立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作成本,还可以使保险公司根据保险行业和保险产品的特点,进行专业化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匹配。
根据课题组组织的问卷调查表明,42.59%的基金管理公司认为,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和以后可能推出的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将会全面改变基金业的市场格局。而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会引发基金业人才和客户的流动,加快基金业的兼并重组步伐。
4.基金行业分化催生行业之间的兼并重组
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基金公司在管理资产规模、管理绩效、市场影响力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分化。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资产是最小公司的200倍。目前行业集中度日趋下
降,处于中游位置的基金公司迎来较大的成长空间,而一批管理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基金公司由于资源不足,业绩难以有效改善。行业分化的加剧催生了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通过行业整合重新进行资源分配,达到行业的最优化配置是目前弱小基金公司急需考虑的问题。在法律法规等配套设施陆续完善的情况下,将形成基金公司的退出机制,但如何保护基金公司投资者的利益将成为未来退出机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基金公司要想应对基金行业分化所带来的兼并重组,还是要强化自身业务素质。根据课题组组织的调查表明,39.09%的基金公司认为,要想应对当前基金市场的分化,需要塑造品牌效应和提高市场影响力。33.64%的基金公司认为,需要通过优秀的投资业绩突出重围。
通过整合基金公司的业务资源、人力资源,降低基金公司的运营成本,能够更好的树立基金公司的品牌形象,以良好的投资管理水平吸引投资者。以整个行业投资理念以及投资绩效的上升作为基金行业并购与整合的契机。基金市场格局的并购与整合尽管势在必行,但仍面临严峻的考验。首先,在公司治理层面,基金公司的并购将对原有治理结构形成较大j中击,由于股东结构的变更以及主要管理人员的整合,合并之后的基金公司将会面临一段较长的磨合期,需要能够将不同公司文化进行较好的融合,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其次,在资产管理方面,整合之后的基金公司需要树立统一的投资风格还是保持原有的差异化风格尚需进一步验证;此外,基金公司之间并购由于尚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其并购的交易价格、形式等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最后,股权转让中存在不少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影响基金市场平稳发展的一系列行为,客观上要求监管基金加强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股权转让行为的监管和约束。
5.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基金业
2005年2月,银监会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意味着银行系基金公司正式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在这一放松监管的政策刺激之下,带动了以银行系基金为特点的合资基金成立,先后成立了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建信和信诚基金公司。2005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随着3年过渡期的结束,外资在基金公司中的持股比例限制从33%提高到49%,这引发原来合资基金公司的外资股东纷纷提高持股比例,很多已经达到49%上限,引发了又一轮投资热潮。
外资加速进入基金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基金业诱人的发展前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的投资理财需求势必日趋增强和多元化;中国社会的加速老龄化对现有的养老体系构成了巨大挑战,推行企业年金、拓宽资金投资渠道等改革措施迫在眉睫。中国的养老金规模将迅速扩大,呈现在众多基金公司面前的是一个包括16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数千亿元社会保障资金、1000多亿元的可投保险资金和规模庞大的企业年金在内的巨大资本市场。
而国内处于二三梯队的基金公司也有借助于合资而提升自身实力的愿望,根据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基金管理公司中,35.19%的内资基金管理公司,近期会考虑外资参股。
二、业务格局
1.业务发展概况
公募基金。这是当前我国基金管理公司最主要的业务。
社保基金。2000年8月全国社保基金正式组建,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份收入和彩票公益金等几个方面。基金公司受托管理社保基金的规模并不算大,随着未来社保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展,以及社保委托管理经验的成熟,基金公司在社保基金委托投资管理业务上还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获得社保资产管理资格,对于基金管理公司来说更是一个行业内声望的提升。社保基金严格的“选美”机制,也在客观上对基金行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年金。我国自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发展迅速。据统计,2005年企业年金有近千亿元的存量资金规模。而据中国保监会预测,今后每年我国企业年金新增数额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预计能达到10000亿元的规模。世界银行则预测,至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约15万亿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由此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基金管理公司正式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开始于2005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总数120多家,涵盖基金、券商、银行、保险、信托、专业养老金公司等多个领域的各类资格申请金融机构中层层选拔出29家机构获得37个年金基金管理资格。
投资咨询业务。2006年初下发的《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向特定对象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使基金公司获准开展投资咨询服务。
2.当前基金管理公司业务格局评估
(1)当前基金管理公司业务范围仍相对较小。
与国外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模式相比,我国基金管理公司业务结构单一,收入来源简单,这对基金管理公司自身而言是相对不利的。
(2)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格局同样走向多样化和分化,马太效应初步显现。
当前基金管理公司在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表现为在争取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业务资格时,一些运作较为成熟的、资产管理规模较大的基金公司由于经验积累充足、内部建设完善、产品开发齐全而容易受到新业务资格的青睐,而一些小的、刚成立的基金公司除了专注于共同基金募集和投资运作外,在新业务的争取上很难有突破。
(3)封闭式基金边缘化趋势仍有待扭转,在2006年开始引起市场关注。
封闭式基金是我国基金业的起步产品,在开放式基金推出后,封闭式基金似乎在一夜之间彻底被市场遗忘。2005年开始,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率和第一批即将到期的封闭式基金的命运又一次引起市场的注意。
客观来说,封闭式基金是始终有其市场地位的。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封闭式基金在国际市场上始终保持一定的发展,甚至在近几年还有加快增长的趋势。2006年是封闭式基金发展比较关键的一年,首批封闭式基金将面临到期问题,它们过渡得顺利与否,将决定封闭式基金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上的走向。
(4)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业务逐步兴起并日益受重视。
2005年国内理财市场上较为重要的突破是企业年金市场开始启动,基金管理公司面临重大的业务突破机遇。基金管理公司介入企业年金业务的优势体现在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严格的内控制度、不断成熟的产品设计技术,并以此确保在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业务中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3.当前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突破。
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特定资产管理业务(专
户理财)。这类业务是由基金管理公司开专户,为达到一定委托资产规模的委托人作委托投资,基金管理人收取相应的管理费;二是个人养老账户投资管理业务;三是QDII(合格本地机构投资者,简称QDII)业务,是指在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国家,首先容许本国认可的金融机构(即认可的本地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然后容许本国企业和个人通过这类认可的本地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外资本市场。在这一机制下,任何往海外资本市场投资的企业和个人,均须通过这类认可机构进行,以便于国家监管。2006年4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了(2006)第5号公告,不仅大幅度的放宽经常项目下企业和个人的用汇限制,还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可以采取各自的方式,按照规定集合境内外汇资金或购汇进行境外投资理财活动。从外汇管理的角度看,中国执行QDII已经没有障碍。
4.基金管理公司业务拓展趋势展望
(1)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将更趋向于复合性的资产管理范畴。
按照目前趋势,基金公司的管理业务表现在通过股票型、债券型或者混合型公募基金的运营为社会资金提供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管理产品,通过货币型基金产品为社会流动性管理提供有力选择,通过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领域为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提供管理,通过特定账户理财业务为社会各类机构、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专项的账户理财服务,以及通过QDII业务为国内资金投资国外资产提供渠道。正是业务的拓展和制度的完善是基金管理公司改变当前单一化业务模式,在基金市场形成广义的复合型的资产管理范畴,从而提升基金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切实发挥其专业理财的优势。
(2)基金管理公司在面临业务分化下将会更加注重专业优势。
(3)封闭式基金到期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基金兴业在2006年到期,封闭式基金将开始陆续面临到期问题。封闭式基金到期问题在海外市场上曾经引起不小的波动,选择何种路径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据调查访问显示,市场普遍对“封转开”持乐观态度,多数人普遍认为只要“封转开”的方案设计得当,对市场不会形成较大冲击。
(4)养老保险资金的运营管理将成为基金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重要来源之一。
从国际经验上看,为社会长期资金提供投资管理已经成为基金行业成熟壮大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着力推进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并重的现代化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这些资金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决定了其在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企业年金计划资金的管理,基金管理公司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和自,开拓性更强。2005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首批9家获得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名单后,这批公司就进行了不懈的市场开拓工作,随着时间推移陆续有公司签下了正式的投资管理合同或者合作意向合同。可以预见2006年将是大量企业年金资金正式开始专业投资管理的开端,拥有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资格的基金公司也将获得一定程度的先发优势,而这种优势又会因为企业年金资金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得到巩固,甚至会是今后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核心竞争力来源之一。
(5)加强基金管理公司内控建设、完善行业自律监管和形成科学的评估体系是市场业务可持续拓展的关键因素。
三、投资格局
2005年是基金投资遭受考验的一年,宏观调控、股权分置改革重构市场估值以及停发新股等各种政策因素增大了基金投资相关研究难度。总体来说,债券市场在充裕资金的推动下走出与股市相对应的行情,这令股票类基金2005年整体平均收益并没有超过债券基金,而股票类基金中平衡型基金借助股债灵活配置的优势业绩表现较优。当然,这一格局在进入2006年之后随着市场的好转迅速转变。
1.2005年中国基金业投资概况
按照投资理念划分,目前我国开放式基金按照投资风格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价值型、成长型和混合型。又可以细分为成长型、平衡型、收益型、指数型等11种,其中比例最大的是成长型基金,说明目前投资者还是倾向于高收益的成长型的基金投资,其次为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平衡型基金,而其他品种如增值型、稳健成长型则在数量上较少。
2005年尽管上证A股指数下跌了8.21%,但总体上基金业绩尚可。统计显示,封闭式基金2005年的总体回报首次全面超越开放式基金,54只封闭式基金2005年的平均回报为3.04%,而开放式基金的平均回报为2.485%。2005年,受债券市场涨势如虹的影响,13支债券基金全部取得正收益,平均回报率为6.7%,业绩远远超过绝大部分股票型基金。
(1)基金资产行业配置变化
根据行业的增长预期,2005年基金在行业资产配置上进行了很大调整。
其一是配置权重稳定增加的行业主要是信息技术、设备制造、金融、批发与零售、社会服务等。其二是一度被基金集体抛售的煤炭、房地产、石化、有色金属等周期上游行业成为四季度增仓最为显著的行业。其三是受上游成本影响较大的金属与非金属加工、电力、造纸成为基金持续减仓的对象,而业绩增长预期下降是基金减仓的主要原因。相对来讲,交通运输业遭遇大幅度减持则与估值和增长预期关系不大,该行业一度是基金“抱团取暖”时的最佳防御性选择,流动性风险是导致公路、港口、机场股整体走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2)年度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绩效分析
截至2005年12月30日,除货币市场基金外,187支基金交上了2005年投资业绩答卷,其中,可比的股票方向开放式基金简均年净值增长率约3.60%,全部54支封闭式基金为3.66%,相对于上证A股指数全年下跌8.21%来说,超越大盘近12个百分点。债券基金独领,平均净值增长率高达9.24%。
(3)封闭式基金――迟到的盛宴
在高幅折价的吸引下,QFII机构开始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后,就将目光锁定在具有巨大潜在赢利空间的封闭式基金市场上。2005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设立了可投资封闭式基金的投资组合,而基金管理公司也被允许利用自由资金进行封闭式基金市场的投资。
2005年的封闭式基金市场上,不同规模、不同到期期限的基金之间走势发生了严重的分化,整个2005年年内,54支封闭式基金的市价平均涨幅虽然仅为3.63%,但28支小盘基金的平均涨幅却达到10.79%。在因基金高幅折价而存在极大潜在获利空间的预期下,到期日期临近的小盘改制基金,终于在2005年走向了自身的价值回归之路,并为投资者带来了不菲的投资收益。对于仍然有着极高折价幅度的大盘基金,虽然全年的市场表现差强人意,但是2005年11月以来由大盘基金启动的封闭式基金市
场行情的纵深发展,又可能会为基金持有人奉上又一份迟来的盛宴。
(4)在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持续走低
(5)股票型基金净值表现接近.平衡型基金稍强
(6)基金公司绩效比较
2005年基金公司的收益风险情况差异较大,对于综合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其风险收益水平也各有不同,整体绩效排名居前的基金大多集中在几家综合业绩较优的基金公司,基金业绩与基金公司整体管理能力有较强的相关性,表现出基金公司整体竞争力直接影响旗下基金业绩,也说明研究基金公司整体业绩的重要性。
2.投资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基金同质化、“风格漂移”问题引人关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金风格雷同。“二八现象”、“羊群效应”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问题。基金产品名目繁多,但是难有独特风格。二是基金名实不符、“风格漂移”现象在有的阶段、有的基金投资中一定程度存在。
其次是基金经理受短期投资业绩考核影响更换频繁,基金经理成为就业压力最大的职业之一。各品种基金中,货币基金经理成为当年更换频率最为剧烈的岗位。而历史上任职期限最长的基金经理也在当年离任。这一方面显示出我国基金行业充满机会,但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这个行业的人才匮乏。
第三是投研部门合作尚有欠缺。目前,我国基金的投资决策主体主要包括投资决策委员会和各基金经理,两者之间决策权的配置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分散决策型:投资决策委员会只负责对基金的投资原则、投资目标做出规定,并确定基金的总体仓位控制、投资组合比例,审定重要投资项目。基金经理则负责做出具体的投资决策、决定其投资品种和投资组合方案。二是集中决策型:投资决策委员会除了决定基金的总体投资原则、策略和持仓比例外,还对基金经理制订具体的投资决策,其中包括投资品种的选择、持股数量的多寡等,而基金经理只是负责对投资方案的操作实施。依据不同公司文化,选择何种投资决策模式,各个具体部门之间具体负责哪些业务,之间如何衔接、合作,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3.展望和发展趋势
(1)基金投资风格将逐步明晰和稳定
从外部约束来看,目前证监会已经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7号》,把监督基金投资行为的责任赋予基金托管人,加紧构建以托管人为依托的基金监管体系。在基金公司内部,还需要加强对基金投资决策团队约束,要求他们严格按照基金契约规定的风格进行投资。
(2)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会占据主导性的地位
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个人投资者逐步让位于机构投资者的过程。从2003年开始,我国市场投资者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在增加,而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企业年金、社保基金、保险基金为代表的不受市场短期评价约束的机构投资者的出现,有助于长期稳健的价值投资理念的执行,有助于基金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
2004年,集团报请山西省财政厅组织有关专家对下属33个单位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评审,并通过验收。经过多年的探索,M集团在财务电算化方面积累的经验有:一是逐步开发了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银行企业数据自动对账软件、支票打印并自动生成凭证软件、内部银行利息计算软件、财务人员管理系统、财务文件检索查询系统、职工薪酬管理系统等软件,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提升了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发挥了会计的决策职能和控制职能,降低了信息机会成本和数据处理成本。二是在集团公司的指导下,使用资金上线系统,有效地实现了对所属各子、分公司资金的集中管控,优化了管理流程,大幅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三是集团的财务数据分析运用能力大大提高,分析更加准确,对领导决策、企业防范经营风险、资源有效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财务工作职能逐步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极大地提升了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
二、M集团财务信息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夯实会计电算化基础
集团从1986年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来,积极夯实会计电算化基础,按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不断更新软、硬件,目前正在试用“企业之魂”第四代财务系统软件,随着业务的发展还在不断进行调试和完善。
(二)统一会计核算流程
集团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和准则要求,结合集团会计核算办法,对集团现行的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认真审核和补充完善,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流程,构建了标准科目体系,统一编码,建立了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信息化系统。
(三)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集团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维护管理、日常操作管理、岗位责任制、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等,并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使相关财务人员真正认识到财务电算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保证财务系统稳定安全运行,推进集团会计电算化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四)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为了加强财务信息化的管理,规范会计电算化业务,保障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实施,杜绝数据差错事故,确保财务电算化工作安全、规范运行,集团财务处针对集团的具体情况,制定了集团财务电算化工作考核办法,由集团财务处组织有关人员,按照考核办法对各单位进行检查考核,奖优惩劣确保运行质量。
(五)加强财务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集团针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始终把组织培训作为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工作来进行。按照“分批次、分单位、分时段”的原则,采用脱产与针对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定期举办财务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对扎实和提高各级财务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培养业务骨干和拔尖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集团公司注重财务信息化人才的队伍建设,一是注重高学历人才与实践型人才、财务专业人才与计算机操作人才的结合引进;二是将不在岗财务人员纳入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扩大人才储备的范围;三是利用林木森软件平台搭建起实时更新的财务人员管理系统,逐步将财务人才及不在岗财务人员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四是集团内部组织财务信息化技能大赛,为集团公司历练队伍、发现典型、推举新人畅通道路;五是积极参加外部竞赛,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最大程度激发财务人员积极努力、不断拼搏的进取心。
三、财务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M集团公司的财务信息化工作虽然开展时间较早,也取得了较大的实效,但从长远来看,建立包括会计集中核算、财务合并报告、资金集中管理、资产动态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财务分析与决策支持、风险管理控制功能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并实现无缝对接和信息集中还有很大的困难。
(一)信息化管理网络工作进度欠佳,导致财务监管时效性不足
目前,集团现有各单位的财务管理软件分别运行在不同的局域网内。在集团层次,财务信息化管理及财务信息实际上只是各单位的会计报表汇总合并,对集团更有价值的经营信息不能及时得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不能保证。公司资产、资金监管和指标考核等数据不能实时反映,集团财务处难以及时掌握下属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和经营状况,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风险和困难。
(二)财务信息化覆盖面不足,导致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不高
由于集团下属公司较多,财务信息化工程涉及面广,要做到工程的全面覆盖难度较大。大型子公司的信息化实施较为全面,而一些小型子公司及下属部门进展水平不一,加之财务人员水平有高有低,使得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受到了影响。
(三)集团各个业务部门权责利有所差异,导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由于集团各部门已经实施了局部信息化应用,各自信息沟通需求不同,使用的管理软件均有差异,而集团存在统一财务信息需求,却缺乏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因此形成了信息孤岛。信息孤岛导致信息的重复输入和多口采集,影响数据的实时性、一致性和正确性,除此以外信息孤岛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反馈,影响业务的顺利开展,这样各类数据不能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局部的信息不能提升为管理知识,决策支持受之影响巨大。
(四)财务信息化建设资金紧张
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M集团公司应用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集团每年用于软件购买、后期维护、升级换代、项目研究、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支出量大,而受煤炭市场持续下滑影响,集团利润大幅下降,销售回款困难,资金严重短缺,对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总之,集团仍存在财务信息分散、收集共享不易等管理问题,欠缺严谨的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对集团决策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克服财务信息化中的这些难点是为集团公司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准确信息的前提。
四、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合理化建议
(一)实现集团内部财务信息联网
针对各单位的财务管理软件分别在不同局域网内运行的现象,需要对第四代“企业之魂”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利用互联网实现下属各单位和集团本部财务软件联网,通过统一标准的财务核算系统,依据集团会计核算办法对集团及各下属单位的会计科目和经营业务进行准确核算,编制财务报告,记录和跟踪各单位业务情况,为集团决策层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完善财务信息管理子系统功能
在会计核算系统实施的基础上,结合财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建立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资金管理体系、成本控制体系、资产管理体系等管理模块。
1.构建高效有序的集团资金管理系统。集团总部通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运用资金预算、结算流程、实时查询等手段,可随时掌握、控制下属单位的资金运营行为,摸清整个集团的资金营运状况,将分散在各家银行的账户统一集中管理,进行内部资金调剂,加强企业微调整合。通过资金管理系统的网上银行系统,可以与各大银行接口处理系统、ERP接口处理系统集成,将企业网络、结算中心网络及商业银行计算机网络联成一体。集团通过内部网络或公共网络与结算中心联网结算,可以进行网上付款、网上查询、网上收款、网上对账等。企业与结算中心通过集团内部网络和公共网络与外部商业银行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实现真正的资金结算。结算中心电脑系统与银行电脑系统自动进行对账,并报告对账结果。结算中心可随时查询在银行的账户余额和明细,以及下载对账单,方便与银行对账。
2.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系统。预算管理是处理集团与功能部门和各产业单位在财务资金上的集中与分散、在财务管理权限上的集权与分权的相互关系。集团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集中预算管理可以满足集团公司对下属各单位预算的实时监控、实时分析的要求,能够随时掌握整个集团的预算执行情况。
3.建立经营绩效管理系统。在财务信息实时、准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准确核算各单位、各部门的收入、成本、利润等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并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各会计期间的会计指标,在煤炭行业效益不好的当下更好地改善集团公司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
(三)加强财务信息化内控体系建设
通过明确内控流程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与关键科目的关系,使内控流程的贯彻执行得以常态化、固定化、信息化;通过进一步完善财务系统达到跟踪监督内控事项的执行过程和最终结果,为集团内审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这样能够完整地体现企业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集团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制定风险评估策略,从而全面提升集团的风险应对与管理能力。(四)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功能财务业务一体化通过ERP系统将集团的业务信息自动转化为对应的财务信息,并实时与财务系统进行数据传输,通过特定的规则将业务信息转换成财务信息后,系统即可实时高效地转换成财务信息。这样,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实现了一对一映射关系,完成了数据实时变动及监测,真正达到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集团各部门之间、各种业务之间的分工更加细致,同时,系统内部各功能模块之间数据的实时传递与共享,减少了数据的重复处理。这不仅提高了公司内部流程的运作效率,而且消除了公司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信息孤岛现象。
(五)强化复合型财务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