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2 17:1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一般原则;会计核算
现代企业谨慎性原则也叫做稳健性原则,是指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在保持财务数据真实、客观、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对企业所有者权益有保护作用的方式来完成会计处理和财务程序,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与会计核算的其他基本原则如客观性、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等,共同组成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和衡量标准。谨慎性的财务处理方式除了有助于在经营决策中充分估计各种因素,还对于帮助企业降低运营风险、维护企业发展稳定,并最终保护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的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
1会计核算中遵循谨慎性原则的意义
1.1有利于帮助企业降低运营风险
谨慎性原则之所以能够在现代企业中得到普及应用,主要是基于它对企业的保护作用。谨慎性原则建立的初衷就是通过资本保持或维持来保护企业。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常常处于分离状态,在委托的组织结构下,企业管理层有主观意愿,尽可能多地在任期内完成销售指标,并因此出现少计成本费用、多计利润获得的倾向,谨慎性的会计处理可能会与某些企业的厂长、经理等管理人员的短期利益发生冲突,但从财务风险上则更多考虑保护企业所有者的权益。谨慎性会计处理中常常涉及到收入和费用的时间金额分布,这种处理方式并非从性质上否定某些收入和费用的发生和存在,而是通过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改变这些收入和费用计入各个会计期间的时间金额分布[2]。以通过财务手段,将资产转化成费用的速度加快,尽快从收益中获得补偿,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避免风险和损失。
1.2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原则的补充
会计信息要求从实际真实情况出发,讲究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表层意义来理解,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谨慎性原则存在矛盾,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要求披露与真实企业经营状况的相关信息。谨慎性原则体现内容是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对这一原则的运用并不是否定可靠性和相关性,因为并没有否定真实的信息,而是在客观性原则不存在的情况下避免误导而采取的谨慎处理方式,这样有助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好支持决策的财务信息。
1.3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扭转升级,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为激烈。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众多不确定因素,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应用,主要表现在短期偿债能力、资产运营效率等分析上,而这些都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财务指标。采用谨慎性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事先预估企业有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在确定收益时,避免虚假或者放大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造成误导[3]。
2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表现形式及具体运用
2.1表现形式
2.1.1发出存货计价方式的选择存货是指企业产品有关的库存,发出存货计价方式的选择方案包括先进先出和后进先出等。对存货采用实际成本核算的方法,有可能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因为市场变化可能导致市价低于实际成本,企业在此时选择出售存货,其经济损失即为市价与实际成本的差额。不仅库存商品如此,有价证券的获得和出售也是如此。谨慎性原则对于这方面的会计处理手段是采用后进先出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成本,利润信息更为可靠。2.1.2坏账损失准备企业都会定期对自身的各项资产进行检查,科学预算可能存在的损失。谨慎性原则中,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从应收账款扩大到其他应收款。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要求,不管款项是否已经到账,本期实现的销售收入都会被确认,并最终体现为财务账面的利润。企业收入大于成本,利润金额增加,就要增加相应的支出,如税金、股利和福利等;如果这些款项回收不回来,这些支出将会对企业的资本造成损失,削弱了资本价值。因此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计提坏账准备金,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值的作用[4]。2.1.3资产减值准备在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很多设备和技术的生命周期都远远低于它们实际能够运转使用的时间。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随时存在市价下跌、淘汰减值的危险,因此,需要提前做好计提减值准备,通过使用前期计提大部分折旧等会计处理手段,在资产负债表上做出体现。
2.2具体运用
2.2.1核算资产类科目会计准则提出允许部分行业和部分企业根据个体真实状况,在财务管理中采用加速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综合法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在核算固定资产类科目时,运用加速折旧法下,每年折旧与修理费用的总和比采用平均年限法平稳,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这对于部分产业的发展保护,以及部分企业的资产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2.2.2核算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有助于帮助企业更好地抵御坏账导致的经济损失风险。新会计制度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扩大,既包括应收账款,也包括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是指基于商业信用的赊销而产生的未来可能收回的债权,这个债权也有可能无法收回,导致坏账风险。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企业应该计提坏账准备。这能够更好地维护企业流动资产的稳定和所有者的利益。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扩大,意味着企业采用谨慎性原则的空间更大。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可自行确定,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更好的抵御坏账风险;另一方面对谨慎性原则实施“度”的把握提出了更高要求。2.2.3资产提取减值准备旧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比例必须按照统一比例,坏账必须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这些规定导致企业大量的呆账、坏账无法冲销,长期挂账使得企业资产虚高,存在大量水分。新会计制度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改进措施,在原来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基础上,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这四项减值准备。通过增加资产减值准备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这样更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真实稳健的会计信息。2.2.4收入的确认新会计准则中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由企业转移给买方;第二,企业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对己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第三,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第四,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其中,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强调了收入确认的谨慎性原则,企业不再承担售出商品的风险,才能进一步确认收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降低和利益的保护。
3优化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运用水平的措施
3.1遵守法律法规的约束
法律法规的约束,是指在会计事务工作中,对具体会计处理程序和报告要加以规范,对谨慎性原则运用提出明确的使用前提和应用条件,从而改变不同企业、不同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使用的随意性[5]。通过一些条件和规范的确定,使得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程序和处理方法,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事务中的应用进行规范。
3.2设立明确的说明提示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面对的往往是不同的市场风险,因此,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固定在相同的财务数据或财务指标上。在会计处理上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往往是比较灵活的,出于准确性的考虑,对于实施了谨慎性处理方法的会计事项,需要在财务报表中显示,对操作处理影响的金额、经济业务真实情况和具体处理方法进行明确的说明,这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水平以及其他变动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披露,使财务信息使用者保持客观、明确事实、综合判断。
3.3制定严格的会计制度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因为缺乏客观的标准,在实务操作中,很难防范滥用的发生,从而影响到财务数据的可比性。从企业角度来说,应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行业发展特征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采用更合理的谨慎性处理方法,例如,合理的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等,以此构建完善的会计制度,制定严格的会计工作流程,同时注重会计处理和调控的可操作性,提高会计制度的严谨性和实用性,以规范谨慎性原则的实施方法。
3.4会计人员职业技能的加强
目前,很多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在实际工作需要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会计制度、会计处理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都是由人来执行的,因此,在坚持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谨慎性原则的歪曲和滥用。会计人员要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还需要增强与会计交叉或者相关科目的学习,如金融、法律、经济等专业知识,以提高个人对谨慎性原则应用“度”的把握,具体方式包括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会计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
4结语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是我国现代会计逐步向国际会计靠拢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现代会计一般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财务处理方式有助于在经营决策中充分估计各种因素,不仅能够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还能够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对于企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企业财务核算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在保持财务数据真实、稳定的同时,使会计核算具有弹性,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保护并维持企业资产。
参考文献
[1]王晓棠.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制度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5(02).
[2]欧明建.从会计估计看上市公司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及改进-以青海省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商论,2016(11).
[3]胡雁平.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1).
[4]祁王.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企业内控程序研究[J].财会通讯,2015(19).
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并且就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关键词】
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核算信息;利益;
对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第二章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也有类似的规定,第11条第12项是这样规定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说明了在会计核算中,遵循谨慎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为稳健性原则,意思是当存在不确定的状况,又需要做出判断时,应该持有必要的谨慎态度,对于资产或收益不能盲目高估,对于负债和费用,也不能盲目低估。在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中,应该预估到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并且预备相应的资金来应对这些损失和费用。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尽可能不虚增利润,也不夸大所有者权益,而是实事求是,并且不影响企业决策的合理选择。谨慎性原则主要是针对损失和费用,对于收益和收入没有做过多的考虑,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多考虑风险,稳健经营,保持一个比较慎重的态度,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好最坏的估计,做最坏的准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日益成熟,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应该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时,能够谨慎面对,具备足够的能力抵御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比如,一些有可能的风险,金融风波、破产、恶性竞争、债务人死亡、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等情况,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到,并且对其产生的损失和风险进行充分估计,进而做相应的准备,这样既是保护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权益,也是促进企业稳健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当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谨慎性原则一定要适应使用,才能起到正面效果,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准确性,还可能让企业设置一些秘密准备,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体现与应用
在企业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要求,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的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和应用。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选择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的折旧是一个必须核算的项,一般采用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前两者属于平速折旧法,后两者属于加速折旧法。如果在企业核算中,使用加速折旧法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样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的前几年多计折旧,从而相应的,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企业需要交的所得税也降低,相当于是给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运转来说,提高了资金的运转率和利用率。也是谨慎性原则的一种体现。
(二)发出存货计量方法的选择
企业在发出存货时,所使用的计量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不同的存货计量方法,会计核算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是按照谨慎性原则,不同的情况应该采用不同的存货计量方法。当市场情况良好,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最好是采用后进先出法,这样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使得本期成本与当期成本较为接近,减少利润中的水分。相反,如果采用的是先进先出法,那么在核算时,就会使得本期成本偏低,企业利润中含有较高的水分,期末存活的价值也会随之升高,不符合谨慎性的原则,不能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
(三)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第51条是这样规定的:“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原来规定的计提范围是两项,新的制度已经将计提范围提高到八项。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对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之所以将计提范围扩大,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要全面考虑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做充分的预计,将其计入到相关费用中,这样所计量的企业资产才是更加真实、有效和准确的,保障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保持稳健的势头,那么经营成果也是稳妥可靠的。在会计核算中,使用谨慎性原则,能够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投资者的长远收益。
三、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使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前来看,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而且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从目前的情形看,扩大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范围,有点很多。首先,谨慎性原则能尽可能挤去在利润中的水分,对于投资者来说,能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次,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来说,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他们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获得的信息越全面越准确,所做出的决策自然也更适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有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获得投资者的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一点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谨慎性原则也是。虽然企业经营需要稳扎稳打,但是在很多时候,也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而不是一味的墨守成规。
在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谨慎性原则不利的一面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很多时候,有心人会利用谨慎性原则,来认为的调节企业费用,一味的提高费用,造成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费用加大,资金使用率降低。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也使得认为操纵利润的空间加大,会计核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所以,任何一项事物只有正确的应用,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他的正面效用,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该注意几点:第一,是运用谨慎性原则要适度,既不能不用,也不能过度使用。第二,要合理估计企业经营存在的风险,既不能对经营风险视而不见,也不能一味的夸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将过多的资金运用在风险准备金上,使得其他方面资金的投放降低。第三,在会计报告中,应该对各项减值准备和收入进行披露。为了加强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将企业的经营状况真实的反映出来,需要将企业总的各项减值准备和收入都披露出来,由专业人士进行判断,这些减值准备是否合理,是否都有存在的必要是,从而使得各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价值都是合理合法,符合资产的定义的,这样企业的利润表,所反映出来才是企业真正的经营成果,既没有夸大也没有压缩的经营成果。
四、总结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信息的准确性对企业经营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经营中,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正确使用这一原则,能够促进企业的稳健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尚禄,企业会计制度与谨慎性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应用
一、准则、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规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一般要求。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条重要原则,体现了会计原则修订性惯例的要求。依据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谨慎性原则贯穿运用于目前的会计实践。具体包括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存货期末计提跌价准备(依据存货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应收帐款提取坏帐准备(应用备抵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建工程计提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依据期末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来看,可促进会计实务核算经营风险,提供反映经济活动风险的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与体现
(一)资产计价方法选择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存货计价可以选择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采用后进先出法,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本期发出存货按照最近收货的单位成本计算,从而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过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会计实务中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其次,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其递减的速度逐年加快,能够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估计耐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这也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
(二)运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1、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包括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短期投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即短期投资的期末市价低于成本时,按_?__,妠市价计价;当市价高于成本时,按成本计价。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种方法只确认市价下跌损失,不确认市价上涨收益,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稳健。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准则规定按照账龄分析计提坏帐准备,企业可以自行确定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这给企业增加了可选择空间,有利于企业预计坏账风险。对于存货,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市价下跌、毁损等原因,会导致减少存货价值。
2、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资产负债表各资产的余额,反映为扣减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对于在建工程,准则规定,企业在预计工程发生减值时,如工程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三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三)其他项目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准则和制度规定,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的核算中,只确认发生的损失,不确认收益。《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债权人应确认为当期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由此看来,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易,除补价部分外,均不确认收益,这些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三、加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建议
(一)相关准则和制度规定应更具可操作性。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部分规定能够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如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方法等。但规定中关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使企业的自主选择空间较大,如期末判断可变现金额时,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准确判断资产的变现金额,这些规定对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操作指导性较弱。因此,相关准则和制度应制定更为明确的判断标准,以利于企业更好的运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和核算。
(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是贯彻实施准则和制度的行为主体,因此,要正确运用准则和制度,首先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为实务工作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考虑,具体会计准则规定某些项目的会计核算和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这就为实践工作预留了较大空间。因此,要在会计实务
工作中,既贯彻落实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又正确、充分体现其中的谨慎性原则,就必须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判断能力,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客观、公正的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避免主观随意性,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践工作中得到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会计核算
一、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会计核算的重要性
住房公积金是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政策,跟普通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普通民众对于住房公积金一直都有着关注,也是普通民众的一个焦点话题。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跟会计核算工作有着巨大的关系,合理的解决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会计核算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促使住房公积金合理有效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本文根据现在会计核算在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分析。
二、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
(一)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这些都在间接上的影响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的实现
会计系统的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指的是会计工作可以在横向(不同企业、公司的相同时间),以及纵向(不同时间的相同企业、公司)上进行一个相互比较的原则。会计可比性原则实行的首要基础就是有着一个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不统一就会导致在进行比较时的一个差异,更甚至会导致会计核算没有办法进行一个正常的比较。
(二)我国发现的《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中存在的问题
其中的国债债权的核算方法就个住房公积金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核算。国债债权的会计核算跟住房公积金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的会计核算没有采用一个统一的会计政策进行核算,这在根本上就不符合会计核算中一个配比性的原则中的要求,这样子更会导致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会计核算产生一个巨大的差距,使得得出来的结果呈现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会计系统中会计核算的配比性原则:企业或者公司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所采用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所产生的收入与其所采用的成本、费用应该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进行确认。但是在对该会计期间的收入、成本、费用进行计算时有着一个基本的规定,及时进行计算的会计基础必须保持一致。但是在《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中有着这样的一个明确性的规定:“住房积金利息收入、增值收益利息收入、国家债券利息收入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处理。”“委托贷款利息收入、住房公积金利息支出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处理。”从这两条规定就可以看出来现在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会计核算违反了会计核算规定中的配比行原则。
(三)《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中的逾期贷款利息收入的核算没有一个明确的计算方法,导致现在的住房公积金的逾期贷款利息收入的核算不明确
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中的逾期贷款利息收入核算的不明确,直接性的导致其违背了会计核算方法中的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工作是一个严谨的工作,一点点的错误都会导致核算出来的数据的不准确。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违反了会计核算方法中谨慎性要求,就会导致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核算的操作随意性现象出现增加。
《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方法》中没有对逾期贷款利息收入有一个详细的核算方法,没有对贷款逾期的停止计提时间、已经计提的逾期贷款利息收入的相关处理方法,只是简单的提到:“当期应收但未收的委托贷款利息应借记应收利息、贷记业务收入--委托贷款利息收入。”《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只是对这些做了一个简单的核算办法,这样的核算方法显然是不完整的,这样的核算方法已经在根本上违反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四)《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中对于住房公积金的利息预提与年度结息存在着不同步
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的核算应该需要进行一个及时的核算,但是在现在的规定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会计核算的滞后性就会导致进行会计核算时有可能会进行一定的人为操作。我国规定住房公积金的核算方法的相关文件中的《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中有着这样的一个规定:规定的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应该与每年的6月30日进行一个利率结算。但是会计年度的结算时间是每年的12月30日,直接与会计年度的结算时间不一致。但是我国的《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中还有着这样一个规定:管理中心应该按照权责发生制在期末进行职工公积金的利息预提,计入当期支出,从而减少当期增值收益,但实际上职工公积金预提的利息并未计入个人账户,应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的规定,在每年6月30日进行年度结息时计入职工账户。
三、结语
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如果在会计核算上出现问题,就有可能直接性的导致住房公积金在工作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产生一个恶性的循环现象的产生,使得住房公积金没有办法进行一个正常的发展,还有可能导致住房公积金的发展的一个延后性。随着国家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各种物价、房价的上涨,住房公积金的发展可以更好的解决民众住房难的问题,因此希望相关部门去重视下住房公积金中所出现的问题,积极的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潘玉民.住房公积金及增值收益物权属性保障对策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5,04,15.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应用能够对会计要素进行标准估计和判断,提高抵御经营风险,避免会计信息夸大利润和权益,掩盖不利因素,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可以抵消管理者过于乐观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正确决策。但是由于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随意性,所以它在实际应用中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这个问题显的尤为重要。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倾向性;适度运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是针对在会计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要素的确认的精确性受到影响,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在不同的处理方法的程序可能选择的情况下,不影响合理选择,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凡是可以预计的负债,损失和费用,我们都应该用相关的准则进行充分的记录和确认,而对没有把握的资产和收益,则应当按照相关的准则少计或不计,以免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失真,从而造成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乐观预测或者盲目决策。其本质就是资本保持资本维持。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和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
二、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间摸爬滚打起来的,国外是市场经济,国内是计划经济,当年我们是在两个的夹缝中实践。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果是确定了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再慢慢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过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主要表现在:
1.我国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
2.中小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企业。同年,私营中小企业户数同比上升25.10%,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0.04%;总产值同比增长49.2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29%;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4.95%。
3.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中小企业创业及管理成本低,市场的应变能力强,就业弹性高。1978~1996年,从农村转移出的2.3亿劳动力绝大多数在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中就业。1998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610万人,有418万在非国有企业中再就业,占国企下岗职工总数的68.5%。由于中小企业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稳定了中小企业就是稳定了社会就业,稳定了地方财政基础,从而全社会的稳定就有了物质保障。
4.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不断动力。1998年,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逾7万户,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15.22%;全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占同口径销售收入总数的16.57%,与1992年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出口创汇等分别增长了20倍、15倍 、23倍和50倍。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弹性小、新机制引入快。因此,在改革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是试验区,是突破口。从以上现状不难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已成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晴雨表,市场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会计环境中还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并且经营风险较大,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风险信息的揭示,从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在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趋势已经趋于明朗。我国目前要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不能照搬,要坚持本国特色。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强调突出谨慎性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现状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始于1992年,并于1993年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到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新准则中则较充分运用了谨慎性原则。许多业务不再做明确的规定,而是有很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留给企业更大的业务处理空间。目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以及递延所得税会计处理等。以下举例说明:
1.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
坏账是指无法收回或收回可能性很小的应收账款,企业由于坏账而产生的损失,称之为坏账损失。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赊销方式有利于扩大市场,企业不可能完全拒绝赊销交易方式。企业在确认坏账时,根据财务报告的目标和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按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金额大小,信用程度与信用期限,债务人当时的经营状况等进行分析。在期末,企业分析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故加强对客户资信管理,严格收款制度,是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重心。
上述运用了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预计负债、损失和费用,将无法收回或者收回可能性很小的应收账款计入坏账,这正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2.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企业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时,考虑到了预计生产能力或实物产量,预计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一般而言,有形损耗决定固定资产的最长使用年限,即物质使用年限;无形损耗决定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即经济使用年限。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了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及其他因素,合理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这些正是谨慎性原则运用的体现,该企业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并且合理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适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合理确认费用、谨慎确认收入,挤干资产中的“水分”,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稳健。总之,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四、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我国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认识不同,从而对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方面也产生了不同的结论,这既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出合理评价,更不利于新形势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管理过多、过细、过死,束缚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手脚。进而认为,制定会计准则的方向是增强企业在组织会计核算体系,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方面的自的灵活性。但是笔者认为,这样并不能改变其根本结果,反而会使得相关会计核算信息丧失了可比性。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受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一个企业的人才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
目前,我国对企业潜在的风险重视不够,风险逐步转化为危机,这是绝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有些企业虽然对危机比较重视,但是主要关注产品质量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对投资,融资领域和法律层面的危机认识不足。
五、谨慎性原则的改进建议
1.现行会计核算确实存在着管理过多、过细、过死的问题,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现行会计核算制度按所有制分部门和行业分别规定,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导致了会计信息在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和行业之间的不可比。为此,就必须在会计核算制度上,缩小所有制之间,部门和行业之间乃至企业之间在会计核算方法上的选择余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谨慎性。
2.我们要对会计准则进行不断完善,使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应尽量具有可操作性。首先是要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其次,为了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缩小税收政策和会计政策的差异。再次,逐步扩大谨慎性的运用范围,促使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最后,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更详细地披露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情况,规范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披露范围,增加公司运用谨慎性的透明度。
3.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的,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要做出合理的核算,还是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因而需要找出一个应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最大限度的发挥,将其缺陷约束在最小范围内。然而,谨慎性原则在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为会计谨慎性原则的适度运用打好基础。
4.对于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者费用,以及经营存在的风险,都要加以合理的估计,要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防范风险,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结论
会计总要适应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管理要求,并随经济体制,企业规模、经营特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要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情况作出恰当的估计,以保持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使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和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总之,我们在会计实务中必须认真地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切不可操之过急。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保持谨慎的态度,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尽量小的范围内,其最终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是满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吴联生,《当代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杜兴强 葛家彭 、《会计理论》[M].中国科学经济出版社,2002。
[3]查秉柱,《新会计准则下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M].科学经济出版社,2002。
[4]徐春雷,《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谨慎性原则》[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杨庆洁,《浅谈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J].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
[7]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10。
[8]李木留,《完善谨慎性原则促进企业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摘 要:把会计看作一个信息系统,无论是以“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为会计目标,都要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所以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就越显其重要性。下面本文将首先阐述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演进,找出在每个阶段发生的变化并试图分析原因。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一、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演进
(一)《会计法》颁布以前。《会计法》颁布之前,会计界的学者围绕“会计的本质是什么”开始研究和讨论,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会计信息的问题,主要代表有厦门大学的余绪缨教授和葛家澍教授。余绪缨教授在1980年的《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的科学属性》中指出“应把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咨询服务。”葛家澍教授在1983年的《关于会计定义的探讨》中指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完整地提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但随着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形成了会计本质的观点之一“会计信息系统论”。(二)《会计法》颁布之后。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工作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颁布,在这部法律中首次提出了“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992年11月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是以一般原则的形式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具体如下:第十条: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体现真实性;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体现相关性;第十二条: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体现一致性、可比性;第十三条: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体现一致性;第十四条: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体现及时性;第十五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体现明晰性、可理解性;第十八条: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体现谨慎性;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体现全面性、重要性。(三)《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以后。2000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在第一条中指出“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真实、完整地提供会计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其他相关法律和法规,制定本制度。”在《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的十项基本原则里,体现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体现真实性;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体现实质重于形式;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体现相关性;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体现一致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体现可比性;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体现及时性;其他三项基本原则分别体现可理解性、谨慎性以及重要性。(四)《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第一章总则的第一条指出“为了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规定: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体现真实性;第十三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做出评价或者预测,体现相关性;第十四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体现清晰性、可理解性;第十五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和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体现可比性;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体现实质重于形式;第十七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体现重要性;第十八条: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得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体现谨慎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体现及时性。
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变化缘由分析
由以上《会计法》到《企业会计制度》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质量的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表现为:可理解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由“无”到“有”;一致性由“有”到“无”;表述方法上,大部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由“企业会计核算”到“企业对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究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对于一致性由“有”到“无”,主要是因为可比性原则已经包含了一致性原则,所以没有必要把一致性原则单独列出;对于可理解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由“无”到“有”,是会计目标的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对决策有用者有效,不是所有的使用者都具备完整的会计知识,所以会计信息应当是可理解的。并且,不可避免的有些信息需求者无法判断信息的实质,所以会计信息又应该是实质重于形式的;对于表述的变化,笔者认为是会计发展的客观要求。建国初期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会计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对外报告的信息还比较少,对于会计监督的对象也主要是“会计核算”,随着会计的发展,会计监督的范围不断扩展,要求交易或事项的确认、计量以及报告都要遵循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伟、金艳华,“试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财会通讯》,2003年第5期.
[2]蒋瑜峰、袁建国,“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综述与展望”,《财会通讯》,2010年第2期.
[3]罗云芳,“论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7期.
1.对银行存在的各项业务之间会计核算不统一的问题
而这种问题又往往造成银行在会计核算管理条块上分割和财务收支不准确以及会计秩序不协调的困局。针对这一点,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应从分级分散向集中统一状态转变,在全行推行一套完整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统一规定,建立起会计核算管理的基本框架。具体而言,可以由财务部门对银行新出现的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规定,同时报上级进行审定。实行账务核算统一,将银行的本外币资金活动和财务核算统一交由同级会计部门办理,各个业务经营部门账务并入所管辖行的会计部门,对相关的会计报表、凭证等有关会计核算要素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2.强化会计核算制度谨慎性原则。
严格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确认银行利息收入政策。由于某些利息收入确保政策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存在冲突的可能性,银行对此应改进和完善其利息收入确认的方法,比如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以将银行在贷款中所产生的利息计为收入,同时并入当期收益;而对贷款逾期产生的利息,则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将其作为收入确认的基础,从而为是否将逾期贷款利息计入收入提供依据。此外,实行全面保证金制度,有助于保证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因此对具有风险的贷款业务实行贷款利息保证金制度,能够减少银行坏账,有效防范银行财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和规避业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电子化发展程度和风险隐患,对有关会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将业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遏制住。现在大多数银行推行了会计委派制和会计人员定期轮换制,这可以通过对一线营业网点的负责人进行委派制,比如坐班主任和业务经理,对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按照上收一级的管理办法进行,不直接与该网点业务经营的好坏进行挂钩,从而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够全心全意做好会计规范工作和会计监督工作。同时,对一线业务营业网点的坐班主任、柜员和会计主管等工作人员采用轮流交换岗位的形式,甚至采取强制轮休假的制度,使银行的内部控制在每一个角落得到展现,不留管理死角,不留控制隐患。随着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银行也应及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的内控制度,使银行会计核算管理能够有理有据,从而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各项内控制度执行监督工作,因而银行需要对这类管理监督人员实行奖惩适当的机制,确保内控制度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制度所具有的作用。当然,在这过程中,归根结底需要银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员工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从而使员工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实现减少违规操作和规避业务风险的目标。
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控制和防范业务风险
针对不同的会计业务风险,银行应当根据业务风险的情况差异,采用不同的控制和防范方法,并建立起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信息技术手段控制机制,借助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的作用,控制会计业务风险的发生。因此,银行应当不断完善监控系统的功能,对各营业网点分散的监控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集中监控,从而实现对会计业务人员日常工作内容的全面监控。信息技术手段也是银行实现对会计业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有效手段。
四、强化业务制约,防范业务风险
一是权力制衡。按照分级经营、分级授权的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经营授权制度。如信用证的开立、大额汇票的签发、大额现金和费用的支付等,都要明确各级审批的权限,建立领导考核制度。每年由银行内部稽核部门对下级主管会计工作领导的本年度的经营管理情况、权力运用情况、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二是程序制约。程序制约强调的是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离,即程序的不同环节要交由不同的部门和员工去完成,每一环节都能相互制约,任何个人都不能独揽业务全过程。
五、加强银行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是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上给予支持。尊重、信任会计人员,为员工提供展示自我、创造效益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其爱岗敬业,自觉、自愿地遵守操作规程。其次是加强制度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规章制度培训,使各项制度、措施深入到会计人员的思想中,从而增强其从严要求、合规经营的自觉性。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会计人员应及时更新会计理念,掌握专业知识,拓展业务视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
六、结语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财政部和卫生部于1998年11月颁发的,它是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借鉴了企业财务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际惯例,是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重大改革依据,为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它颁布实施以来,对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医疗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经济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会计制度有些方面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制度适用范围较小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国家在《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承担的任务制定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卫生、政府等部门要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财务监督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一大批非公立医院产生,公有制医院还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对于这些不同体制、不同形式的医疗机构应执行什么样的会计制度,目前尚无明确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的实际运营状况和非公有制医院已对长期以来收支结余的概念形成冲击,医院经营者关心的不仅仅是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创造剩余价值,即利润。
目前,国家每年对医疗机构的拨款很少,医疗机构身处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之中,必须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其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自身的生存发展。如果仅依靠少量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非营利性企业医院一般完全自负盈亏,这就使医疗机构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不得不通过提供的医疗服务来获取收入,因此必须要有盈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因此,目前形势下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医疗机构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确立相应的会计制度。建议还收支结余的本质即利润,确立以利润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鼓励医院创造更多的利润,营利性医院更应主动创造利润。非营利性医院完全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运用企业会计的核算和分析方法,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营利性医疗机构完全可以和企业一样,采用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
二、医院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包括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可比性、相关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原则,规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权责发生制、配比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以及对上述原则起补充修正的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的会计核算除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均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进行。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明确列出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配比性、历史成本及重要性。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一般原则的规定并不明确和完整,主要表现在:
1、未明确规定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指存在经济活动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也不得设置秘密准备。目前,医院的经济事项不确定性的特点日益明显,有必要引入谨慎性原则,合理计提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以便真实地反映其他资产和会计要素。
2、未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资本性支出的效益可以在连续的会计期间发挥作用,收益性支出的效益只在当期发挥。支出核算作为医院会计核算中重要的内容,对其进行合理地划分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同时也可以避免随意列支各类支出所造成的结余不实。
比如,固定资产修理问题:固定资产的大型修缮应计入资本性支出,一般修缮列入当期费用。现行会计制度对如何区分固定资产的大型修缮和一般维修未做详解,使医院的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正常划分,造成的后果是使列支随意化,使当期结余不实。
三、关于会计要素
《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却回避利润要素,将医院会计要素定义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大要素,这是不完整的。医院虽不是企业,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它的经营活动也一定会形成经营成果。
四、会计科目设置
1、增设“财务费用”科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中核算,存款利息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为适应医院新形势下成本核算,建议原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规划财务费用科目。
2、增设投资收益科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对外投资的收益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不利于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投资收益作出评价,也不利于对投资收益的监督。为了规范对外投资收入的核算,建议设立投资收益科目进行核算。
五、具体核算中的问题
1、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过低使资产虚增。医疗服务行业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对待危重患者抢救在前,而因患者贫穷、恶意逃款或医疗纠纷造成有些费用无法收回。特别是近年来医疗机构增强人性化,开设了绿色通道等服务,欠费事例增多。医疗欠费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多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应负担一定的医疗欠费,虽然医院为了减少欠费的发生采取了许多办法,如与科室效益挂钩、派专人追讨等,但收效甚微。而现行制度规定“医院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偏低,建议提高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每月按应收医疗费预提,年末调整,比较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资产。
2、存货价值不实。医疗机构由于行业特殊性,不可能做到零库存。为了特殊情况所需,必须常年准备一些很不常用的药品和卫生材料。为了满足临床医疗的需要,医院购置的卫生材料、药品等数额较大,并且库存储备量较大。近年来国家实行降低药品价格的政策,某些药品和卫生材料还要按国家规定强制执行现行价格,导致药品和卫生材料市价下降,未来市场存在着价格波动的可能,存货的减值风险加大,到实际使用时,已耗费的采购成本和储存成本不一定能得到补偿。基于对未来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有必要根据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建议计提各项存货的减值准备。
3、关于医疗赔偿的抗风险问题。医疗纠纷日益增长在当今不仅是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矛盾,也是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当前医疗纠纷的处理中,现行会计制度在抗风险方面欠缺。一般医疗机构都是在医疗赔偿发生时列入支出科目,但如果发生严重的医疗事故,导致巨大的经济赔偿,可能会影响医院当期正常业务的运行。为充分贯彻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减少医疗赔偿给医院经营带来的风险,建议建立医疗风险基金科目,并确定其计提的依据和比例,各医疗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比例内选择适合自己的比例。同时,严格规定医疗风险基金专款专用。
4、未规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现行医疗机构会计制度未规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医院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将支出主要划分为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发生的费用记入医疗支出,向病人提供药品发生的支出记入药品支出,再将管理费用先归集再分配到医疗和药品成本中去。在成本费用划分和归集分配上无科学的依据,有时仅凭财务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随意性较大,也不能比较准确地揭示医疗服务量本利之间的内在规律。目前医院在很大程度上已进入市场,既有为公共提供服务的职能,又和企业一样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追求经济效益。近年来,各医院又实行了分配制度改革,更需要准确的成本与经济效益核算。建议医院会计制度可以引入企业会计制度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理论和经验,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并在医院内全面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购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
5、对特殊项目的处理未做规定。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对一些特殊事项,比如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或有事项、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关联方交易等未做出规定。医院也是经济实体,其运行方式与企业类同,企业的特殊经济事项医院也会同样遭遇,建议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进行账务处理。
六、医院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反映医院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开展成果的总括性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财务状况说明书。但这几张表和医院现今形势不符,已不能满足财务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增加损益表,以反映医院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了解医院获利能力,并通过对利润增减变化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院体制的多元化,该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的需要,应尽快加以修改完善。首先,应对医疗机构的性质给予准确定位,医院作为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服务行业,其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必须有根本改变,实行企业化管理将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其次,医院推行企业化管理,必须充分借鉴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于各类医疗机构的会计制度。
(作者单位:中冶科工集团马鞍山十七冶医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建华.医院会计制度改革探讨[M].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4.
关键词: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属于经济信息的一种,所以其不仅具有经济信息的特征,还具有自身的特征,但由于每个特征都具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各特征之间还相互联系和制约,所以其在关系还是结构层次上还具有主次之分。会计基础准则中对会计信息特征进行了规定,即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及时性和谨慎性等。
一、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
会计的目标决定会计信息不仅可以使政府实现经济调控,同时还可以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详实的财务状况,从而使其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会计信息要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这是会计信息得以成为决策重要依据的主要质量特征。
1.可靠性
会计信息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只有保证其真实、可靠才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会计信息的数据需要反映出需要表述的内容,在相同的会计资料及会计政策下,不同的会计人员需要得到相同或是相似的会计信息,不能有较大的偏差,同时在会计准确的制订时,要充分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实现会计信息可靠性,需要在会计资料没有重要偏差时,确保所提供给使用者信息具有可靠性。
2.相关性
会计信息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提供服务,所以需要满足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需求,使其可以对企业的情况作出预测或评价,确保其决策的正确性。会计信息只有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才会有真正的利用价值,同时也有助于决策的正确性。如果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则会计信息没有相关性,也不具有利用价值。所以需要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这样的会计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对未来的发展及盈利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同时对过去所做的决策进行有效的评价,使企业的经营成果得到有效的反映,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需要在会计资料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整个过程中,将报告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有效的考虑进去。
二、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
1.谨慎性
谨慎性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谨慎性原则可以对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进行正确的判断,充分的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从而使其在核算时确保资产、收益、负债和费用即不高估也不低估,同时还需要定期或是在年终结束时对于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效的实现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修正,但谨慎性原则并不是指在会计核算时可以进行各种秘密准备的设置,需要对所要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准备的判断,避免导致谨慎性原则的滥用。
2.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能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和反映。融资租赁的核算、收入的确认(售后回购)、合并报表等会计方法均体现了该原则的要求。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而其法律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3.可比性
首先,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其次,针对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要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以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即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基础提供有关会计信息。在核算过程中,需要保证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性,不得进行随意变更,对于确定需要变更的,则需要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影响及不能合理确定的累积影响数理由等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由于在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所以需要保证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性,通过可比性原则,可以更便于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比较,从而使信息能够更好的保证决策的需要。在可比性原则基础上,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对采取适合自己的会计方法,但必须确保能够真实的对会计信息进行反映,这样可比性原则才能得以更好的体现。
4.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是为了更便于使用者使用,所以需要在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的会计报告时更易于使用和理解。这就是信息的可理解性,其是保证信息有用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信息需要用浅显的语言来对会计信息的含义和作用进行充分的体现,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信息的出发点。所以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需要做到简洁易懂、数字准确、文字和数据紧密结合,确保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使会计信息的内容更加完整,更利于使用者利用。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要求和质量特征之一。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会计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当前情况下,需要我们对会计基本准则及各项法律法规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其真正的发挥其指导作用,从而保证会计准则的质量得以有效的提高。同时,为了使会计核算更有序的进行,则需要确保会计准则及制度是从现实环境及会计人员的习惯为出发点来制订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晶.沈燕.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研究.财会通讯.2010.01.
一、制定思路和制度定位上的突破
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是以所有制和行业类别为设计思想的。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造成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相同行业会计信息不可比,也给具有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增加了难度。同时,分行业的会计制度也明显不适应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跨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需要。而且新兴行业的兴起,如网络公司、软件公司等,无法从现有行业会计制度体系中找到其适用的会计制度。新制度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针对所有企业(两类特例除外)制定了一套通用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在强调会计核算共性的同时,适度兼容和照顾到了一些行业特色,实现了制定思路和制度定位的突破。
二、在体系结构和内容上的改变
以前的企业规章主要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两类。会计准则以特定的经济业务(交易与事项)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着重于确认和计量并兼顾披露。会计制度则以某一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二者各成体系,很难融合成一个整体,去有效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新制度在体系结构和内容安排上博采众家之长,对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全过程都作出了规定,并且针对会计核算的总体要求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有利于更好的规范和指导企业的会计核算。
三、在内容上的改动和变化
(一)会计核算原则的变化
1.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IASC(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指出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而可靠性包括真实、中立、完整、实质重于形式。我国的第一个具体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首次提出,“关联方关系应视其关系的实质,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1998年以后陆续的具体准则,也多次提到运用这一原则判断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此次,财政部在制定新制度时,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
2.在谨慎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的要求。谨慎原则是指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保持必要的谨慎,不能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实施谨慎性原则,有利于规避风险,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是企业不能以谨慎原则为由任意计提各种秘密准备。新制度明确规定,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如果计提秘密准备,作为重大会计差错,按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二)按资产定义确认和计量各项资产
新制度在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的定义上,采用经济效益流入/流出法,相对于基本准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进步,也与《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定义保持了一致。重新定义后的资产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新制度从以下几方面作了规定,使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产价值,真正符合资产的定义。
1.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新制度根据会计稳健原则的要求,对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改,规定企业对不实资产必须提取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从会计制度规范的角度,努力解决企业虚盈实亏、短期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促使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2.待处理财产损益在期末前必须处理完毕。新制度规定,对于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不论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冲减净资产并在期末计入当期损益,不得列示于资产方,避免企业以待处理财产损益的处置方案未获有关部门批准为由,长期挂账。
3.固定资产按使用情况计提折旧。新制度规定,企业的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报废标准等由企业根据其经营的具体情况确定。这一规定克服了以往由国家统一规定的缺陷,使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能够反映其实际的价值磨损。新晨
(三)明确新业务和疑难问题的处理方法
新制度对实务工作中新出现以及以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尚未规范的一些疑难经济业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最典型的如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长期缺乏规范,处理方式迥异,对此,新制度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了三种不同情况的会计处理方式。随着财务会计与所得税会计逐渐分离,所得税会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日益显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制度第一百零七条对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四)与具体准则内容的协调
新制度吸纳了或有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收入等实践证明比较成熟的具体准则的内容。对实务过程中有关无形资产、租赁、借款费用资本化等疑难问题的规定也借鉴了新的三项准则。新修订的五项准则都有较大的变动,如债务重组取消了公允价值的概念,非货币易不再进行同类和非同类的划分,长期投资引入了“初始投资成本”等等。在这些改动上,新制度与新准则保持了一致。
(五)重新规范了会计报表体系
一、会计核算原则与税务核算原则的差异
1.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支出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但是,增值税会计处理却不完全适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如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企业应在“应交税金”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在“应交增值税”明细科目下设置“进项税额”、“已交税金”、“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等子目,其中进项税金抵扣是采取购进扣除法,由此可以看出,此项会计处理是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核算的。
2.谨慎性原则。企本文由收集整理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新的《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8项减值准备。但由于对这8项减值准备并没有规定其计提标准,容易造成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来调节收入,调节利润,达到延期纳税甚至避税的目的。因此,税务制度中仅根据《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对坏账准备的计提作了规定,而没有对其他7项的减值准备作出相应的规定。因此,企业在申报缴纳所得税时,必须作纳税调整,增加了核算程序。
3.配比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配比原则,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即收入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如将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相配比,将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即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如将当期的收入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相配比。而税务制度规定纳税人某一纳税年度应申报的可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也就是说,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在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
4.相关性原则。《会计准则》规定,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某些预测,从而具有反馈价值;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预测和决策,从而具有预测价值。会计核算中坚持相关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税务制度规定的相关性原则,是指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
5.重要性原则。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根据其重要程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产生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
当简化处理。对于重要性的判断,一般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事项;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属于重要事项。而税务制度不承认重要性原则,只要是应纳税收入或不得扣除的项目,无论金额大小,均需要按规定计算所得;对以前年度的差错,无论是重大差错,还是非重大差错,都应当调整差错期间的所得额。
二、会计政策与税务制度的差异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新的《会计准则》留给企业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1.资产减值的政策。新会计准则一是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可以对应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货款等8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二是给了企业较大的选择空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而税务制度只允许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并且规定了计提比例。
一、论文(设计)选题的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无论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还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对投资者的正确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使用者应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因此,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正确运用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而是在会计核算中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做出合理预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企业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存在的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就能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化解风险,并防范风险。采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真实考核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谨慎性原则起源于中世纪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策略,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前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当时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经济危机之后,谨慎性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扩大到对收益的确认和会计报表披露。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对披露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由此我们看到,我国会计规范中关于谨慎性原则有以下几个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
(二)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而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三)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的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运用开始于1992年,在近十年的应用中,可以按其运用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
一)1992年至1997年。1992年,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二)1998年至2000.1998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具体包括;
1、在1992年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了资产项目计提准备的范围,即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时,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在提取方法及比例上更加灵活。
2、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
3、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由原制度中无形资产的“不少于10年”、开办费的“不少于5年”,分别调整为“不超过10年”、“不超过5年”.
4、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5、对于债务重组中涉及的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债务人确认为负债,债权人则不应确认为资产,只能在表外予以披露。
6、对于收入的确认,在确认标准上更加谨慎。如无论是《收入》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四个条件,还是《建造合同》准则中关于跨期合同引起的收入确认,均将相关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结果能够可靠计量等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三)2001.2001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三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投资》、《债务重组》等五项准则;2001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
1、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新的企业统一会计制度和《无形资产》准则规定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2、在《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中,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以“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作为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
3、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规定“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同时,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4、在《无形资产》准则中,要求企业管理部门在判断无形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时,应对无形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存在的各种因素做出谨慎的估计。
二、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多,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关心与不确定事项相关信息的揭示,关心企业所提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此,谨慎性原则的正确应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设置秘密准备。文章以国际会计惯例为基础,首先从会计结构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论述了会计制度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其次,从资产的定义、收益的确认以及财务分析的角度详细论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运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更能使会计信息全面、系统、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最后,在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加强企业在会计核算中的专业判断,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
主要内容:
1.引言
2.谨慎性原则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2.1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2.2谨慎性原则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2.2.1我国的会计结构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2.2.2谨慎性原则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3.1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中的应用
3.2谨慎性原则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确认中的运用
3.3谨慎性原则在企业投资中的应用
3.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
3.5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4.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4.1谨慎性原则的相关条款会计人员在核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主观随意性
4.2谨慎性原则与税法政策不能协调一致
4.3谨慎性原则与其它原则的冲突
4.4公允价格难以取得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制约
4.5谨慎性原则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横向不可比
5.合理运用谨慎性原则的措施
5.1增强谨慎性原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5.2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
5.3完善市场信息报价系统
5.4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必要的约束
5.5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5.6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5.7将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有机地结合起来
6结论
参考文献
预期目标:
毕业论文预期将于2016年3月2日前完成初稿,并上交导师,作进一步修改润色;2016年4月12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二稿,交指导老师审阅;2016年4月26日前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完成毕业论文第三稿,交指导老师审阅。2016年5月10日前论文定稿并打印上交。预期字数达到学校所规定的字数。并按学校统一规格打印成文。
三、论文(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准备工作情况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论文题目。选题之后,利用课余时间寻找与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为:
1.归纳法针对这一研究领域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文献着作,充分利用数据库,专题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分析法对国内外就该论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现状及最新进展、研究动态等进行比较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综合分析,对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做到充分了解。
3.比较分类法对已有的学术成果做比较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勇于探索前人工作的不足,积极挖掘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创新,阐述新的观点和见解,以此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新的理论价值。准备工作:已大量阅读了与本论文有关的国内外参考文献。主要措施:广泛查阅资料,理清思路,草拟开题报告和着手文献综述,作好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草拟论文提纲,着手撰写论文。
四、主要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Sanders,T.H.,Hatfield,H.R.,Moore,V.,1938:AStatementofAccountingPrinciples.
[2]WattsR.L……ConservatisminAccountingPartI:ExplanationsandImplications[J].AccountingHorizons,2003,17,(3)
[3]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J].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45-176
[4]陈玮。充分应用稳健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份稳健原则问卷调查表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5,3
[5]范宏浩。《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辽宁财税,2001年9期,-35-35页
[6]费伦苏。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若干问题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6年03期
[7]何光明。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交通财会,2009,07.
[8]李军。略谈<新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谨慎原则[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9]李娜。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J].财经论坛。
[10]马文娟。会计实务中的谨慎性原则[J].甘肃科技,2010年12月,第23期。
[11]马义华。浅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几点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0年4月期刊。
[12]潘娜,朱卫东。《对谨慎性原则的思考》。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年10期
[13]汤云为。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1,(5)
五、论文(设计)研究工作进展安排
2015年9月28日毕业论文动员会。
2015年10月10日前确定论文题目和提纲。
2015年10月12日上交论文选题。
2015年10月20日之前接受导师下达的《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2015年10月25日前完成文献综述。
2015年10月29日前完成开题报告填写。
2015年11月2日开题答辩。开题后正式着手撰写论文。
2016年3月29日前完成论文初稿。
2016年4月12日前完成论文二稿。
2016年4月26日前完成论文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