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采购风控管理制度

采购风控管理制度

时间:2023-09-13 17:1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采购风控管理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采购风控管理制度

第1篇

关键词:财政管理;公共预算管理;政府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技术;绩效预算;管理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812.3;C9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2003509

一、引言

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问题的提出、解决与发展,植根于当代中国公共财政管理模式的阶段性构建与完善,是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模式转型改革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管理基石。当前,诸多深化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设想,如预算执行透明度的提高、绩效预算的推行、预算法规的修订、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等,之所以在改革中遇到重重阻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政府预算执行“全口径、全过程”的信息掌控不够充分,不够准确。根据现有研究,我国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与手段的缺失已经成为影响预算执行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张朝莉,2011),而政府部门预算中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绩效的评定也由于动态监控数据的不完善难以有效展开(石英华,2012a)。此外,在预算立法与制度建设方面,由于监控技术手段的落后和不统一,使得预算执行过程中行政部门的预算调节权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和及时监督(蒋洪,2010),同时,绩效预算的有效实施也无法得到必要的技术保障(王志扬,2011)。

本文将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于间接民主决策机制的探讨以及委托博弈分析,进一步论证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技术创新对于我国政府预算管理模式转型改革以及社会民主制度完善的基础性作用,并根据我国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现状,着重探讨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技术的制度创新和机制优化,以期能为有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的理论基础

中国公共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无论是收支透明度的问题,还是执行规范与结果绩效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均源于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的脱离。在公共预算构建方面,中国从来不缺乏全面、精准的顶层改革设计与规划方案,之所以经常呈现出改革效果缓慢“发酵”的情况,关键在于一些基础性制度和保障平台始终不够完善,使得总体改革目标的实现条件难以得到满足。

孙克竞:中国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技术创新研究

间接民主决策机制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偏好表达过程中委托关系的细部形成(Mueller,2003)。关于委托关系,迈克尔·詹森和威廉·麦克林(Michael C. Jensen and William H. Meckling,1976)认为:它是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指定、雇佣另一个或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提供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力,并依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人。显然,委托关系的形成与间接民主制下公共利益的实现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十分契合,而由于选民、政治家、官僚“理性人”的经济学假设,其在委托关系中不同化身的利益追求也有所不同,加之非对称信息在委托关系中的普遍存在,彼此博弈也就在所难免(程瑜,2008)。美国经济学家埃里克·拉斯缪森(Rasmusen Eric,1989)将这种非对称信息博弈分为五种类型,即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隐藏知识(或信息)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公共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中财政管理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的委托关系类似于以上分类中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即委托人了解人的能力但不知道他的真实行为和努力程度,且人可能在执行委托任务过程中选择了某些未被委托人观察到的行为(艾里克·拉斯缪森,2003)。

为了规避或减少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模型中人行动所产生的风险,委托人往往要在委托—安排或契约协议中设计相关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的初衷也正是希望设计出一种财政管理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有效、透明的预算执行协议,使政府公共部门的预算执行结果得到有效监督与合理激励,并最大限度地同财政管理部门的预期保持一致。

因此,无论是基于多重委托—格局中的公共预算行为分析,还是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于政府预算最优管理模式选择的判断,或是基于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践,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的构建及其管理技术的创新都将为我国财政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推动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的有机融合、促进预算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审计等外部监督力量等提供基础性和制度性保障。而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制度设计和机制优化将直接引导监控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包括监控要素、监控功能、监控模块的设定与确认等一系列实践问题。当然,从管理技术创新本身来看,其必要的改革配套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改革推广上的体制与政策安排、技术服务内容的继承创新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

三、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技术的制度设计创新

制度设计是我国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机制优化、基础条件完善、配套改革选择的主要依据。从哲学层面上看,康德的绝对主义道德观和边沁的功利主义道德观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各自对经济学原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公共经济学的探索都影响深远(马骏,2011)。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及唐思等学者均指出政府在组织、配置公共资源过程中存在固有的政府失灵问题,而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委托—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预算最大化偏好、财政幻觉、投票机制不完善、寻租、缺乏竞争及追求安逸等都可作为政府失灵问题之所以存在的某种解释(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7),而其无一例外地都违背了绝对主义道德观,即政府在公共资源的使用上存在损害公共利益的事实(康德,2009);而以追求社会净福利最大化为现实目的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在政府失灵问题上同样寄希望于政府预算行为的理性和损失的最小化(边沁,2009)。因此,财政实践活动中如何有效避免或是尽可能降低以上因素对公共利益的侵蚀,特别是如何避免政府预算执行行为目标的异化,始终是各国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根据我国政府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技术的现状,其制度设计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基础制度及其完善

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预算管理制度之上的管理手段,其在监控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追根溯源较大比例都可以归结为现行基础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刘叔申,2010)。因此,结合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的职能,完善相关预算管理基础制度,一方面可以从制度设计上根本性地减少预算违规执行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技术创新打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减少改革阻力,尽量避免因制度缺陷导致监控的无奈。

首先,部门预算编制应进一步完善和精细化,尽量扫清在预算编制时所埋下的编制与执行不匹配的隐患,实现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有效制衡。在当前我国部门预算编制中,项目支出预算在各级预算单位之间通常按季度拨付,而由于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预算划拨时间上的差异,在部门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着项目支出预算资金拨付时滞以及公用经费垫付的情况(孙克竞,2011)。同时,由于大部分的项目支出属于行政性业务类项目,项目经费与公用经费之间的界限没有明确规定,在二、三级预算单位中普遍存在着公用经费与项目经费混合使用的现象。因此,应进一步完善我国部门预算编制,在必要的基本支出经费能够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坚持项目优先的原则;同时,细化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中有关公用经费的编制,尽量避免预算资金迟滞和垫付等问题。

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并将其作为公共财政建设的一项基础制度,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各级财政预算管理中得以落实。目前,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对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要求主要在于:(1)重点完善财政授权支付的流程设计,全面记录并监控预算单位银行零余额账户资金流量和流向的变动,与银行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务卡的支付功能,将现金支付行为与额度降到最低。(2)逐渐扩大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主要按支出用途而不是额度确定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范围,比如所有基建支出、大规模办公用品采购都应纳入财政直接支付。同时,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就应清晰列明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各自内容。(3)建议取消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的支出分类账户,只保留收入分类账户。这一改革,一方面彻底打破了预算外资金征缴与返还的“明规则”,为预算外资金全额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减轻了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的责任,财政部门仅对预算外收入开展监控而不必涉及预算外支出的监控。(4)财政部门应积极与金融部门配合,尽快完善国库支票的功能和使用规则。作为一种信用等级高、支付能力强、流通方式便捷的现代化“央票”,国库支票的高效应用必将受到市场和持有人的欢迎,同时,也将降低财政预算执行成本和监控压力(Saporiti et al,2008)。

第2篇

关键词:内控制度重要性;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趋于复杂化,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深化变革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企业内控管理体系特别是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设,是顺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稳健运营和长久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国内外管理实践充分表明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能够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重要手段。只有实现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实现销售收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充分挖掘各项资产的潜力、降低资产的消耗。同时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可以提升资产利用效率,保证投入与产出比达到最佳状态,也可以使企业获得真实、可靠、完整的信息,而真实、可靠、完整的财务数据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扩大企业规模,创造良好市场形象。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进行助力提升,而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更好地完善和执行[1]。

1.2有利于提高企业风险防御能力

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生存发展和获利的终极目标,除了要把握存在于市场转瞬即逝的各种机会,也要科学合理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风险。任何企业组织都要管理风险,而内部控制管理核心是控制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防范经营活动偏离企业目标的一切可能性。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测试内部管理制度及其业务流程是否合理有效,评估风险再设计出降低或规避风险措施。因此,实施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提升风险防御能力,保障企业稳健向前发展。

1.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问题主要集中在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管理层和治理层长短期目标差异等,内部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核心,同时也是内部控制重要因素以及内部环境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具有反作用,内部控制既是公司治理中对管理层权力制衡有效手段,也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在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指导下,企业需要将内部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公之于众,公开透明的信息有助于反映企业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而所做出的努力,又有助于处于信息弱式中小股东了解公司实际情况,保护他们的利益,缓解冲突,降低成本。企业只有在不断强化内部控制,才能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的合规有效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树立诚信的社会企业公司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充分发挥,充分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2]。

2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中的难点

2.1财务内控意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1)虽然企业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企业管理层对财务内控意识不足,企业管理制度还是继续沿用原来的制度,对于内控制度特别是财务内控制度管理不能与时俱进进行改善提升,导致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不能满足于企业目前及未来的经营需求,企业经营风险发生概率加大。(2)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内控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能起到严要求、重表率的作用。财务人员是财务内控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如果财务人员的内控意识淡薄,遇事相互推诿,仅仅起到会计记账的作用,那么财务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不能得到保障。(3)外部门对财务内控制度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是设置障碍、降低企业运行效率,在有约束的情况下,不能充分发挥创造更大企业价值的作用。

2.2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体系不完善

在现代化企业治理规范要求下,许多企业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初步建立了财务内控制度,但是不少财务制度不能因地制宜与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内控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难执行等问题,并且财务内控制度建立不能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冲突或者出现漏洞等现象,进而使企业财务内控活动达不到控制财务风险的预期效果[3]。

2.3财务内控执行程度受限

从目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可以看出,有的企业虽然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执行效果得不到保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管理层干预过多,制度仅限于形式难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例如,信用额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对客户进行评价管理,根据评价结果设置对应的授信额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业务部门往往会以影响企业销售额、客户信用状况好等措辞申请提升客户信用额进行发货,管理层在考虑业绩的需求后同意业务申请。

2.4财务内控缺乏必要的监督

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未真正在经济活动中遵守或者存在执行不到位情况。监督机制的建立是为保障财务内控制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得以真正落地执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能充分发挥它的有效性。企业内部审计就是财务内控监督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不完善,审计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一些非上市公司没有内部审计部门,而是由财务内部代替执行,导致企业对财务内部控制约束不力的问题普遍存在,对财务内控制度体系也起不到指导作用。

3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措施

3.1强化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四化”建设

企业应以制度化、IT化、流程化、数据化为基础建立财务内部管理制度,为内控管理制度运行提供保障并且提升运作效率。(1)制度化是财务内控的核心。财务内控管理存在是以相关制度建立为前提,使财务在执行内控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度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在制定制度时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使制定的制度能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贯彻执行,能发挥管理指导作用。(2)IT化要求企业配套与自身发展规模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配置要完善各项管理模块及对应的管理权限设置,权限到人即责任到人,对系统中的审批事项可追溯。IT化通过审批权限的设置使事项通过管理系统传递,能大大提升财务内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效率。(3)流程化是财务内控制度落地的保障。流程化与IT化相匹配,流程的执行在管理系统中得以体现,管理系统中审批流程图是流程化的过程。流程化建设要求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流程设计要以时效性为前提,制定审批流程时尽量做到简洁高效,优化不必要的步骤并且要细化每一步流程审批的风险控制点、审批的时间限制,在系统中建立提示功能。(4)数据化是财务内控的检视标准,是企业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企业内部各项经营活动以及财务管理活动中的数据信息,要建立标准化的数据风控体系,对数据信息进行全过程管理控制,确保用于经营管理的各类数据都经过事中复核、事后检查等一系列的控制程序,提高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2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化建设

一方面,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要形成体系,能实现企业经营活动全覆盖。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在明确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制约与监督,在充分考虑制度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前提下,逐渐向企业价值链前端延伸,全方位多角度,逐步延伸至资金、采购、销售、存储、资产、研发、工程、担保等业务活动层面,对各业务活动的控制要素深化管控,统筹协调财务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财务内部控制关键点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覆盖,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化建设。另一方面,注重财务内控制度的实效性和动态性,树立动态管理理念,不断迭代并落地执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内控需求不一样,对内控所能实现的目标有侧重点或是阶段性要求,所以要树立动态管理理念,随着企业规模、业务构成、发展战略及管理目标的变化,及时修订、补充财务内控制度的相关内容,使其与公司管理、业务发展需求同频,从而提高财务内控制度对业务发展的监督、控制作用,保障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3.3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监督评价机制

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是财务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有力保障。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最重要的是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职能。完善内部审计机制,要坚持内部审计的审计独立性和评价客观性,坚持全面控制和突出重点相结合,不断拓展内部审计覆盖范围和审计深度。通过对公司活动全方位的监督及重点活动跟踪式的监督,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及时提出可行性整改建议,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此外,要制定各业务部门关键岗位风险防控体系,对业务风险控制点加以细化,通过部门自查与内外审查监督相结合,不断完善财务内控监督评价机制。

第3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

一、引言

随着现阶段企业的飞速发展及市场上竞争的加剧,对企业的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运营层面,更重要的还需要练好内功,加强企业的内控管理,特别是财务内控管理,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能有效实现其战略目标。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合法经营,并确保收集到完整、准确的内部信息,并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督,能够帮助企业将经营风险降低至合理范围内,保证企业资产安全,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能持续健康高速的发展。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五部门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国家法律层面对企业内控予以了阐述,这也充分说明了,对现代企业而言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十分重要。

二、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普遍比较薄弱,有部分管理者对内控管理重视不够,认为企业只要做好产品的更新迭代或者扩大市场占有率就可以了,导致有些企业即使有内控管理制度也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的企业管理者有内控管理意识,但对内控怎样做、实行的制度流程是否符合本单位的情况,没有相应的评估,导致实行的内控流程不能符合实际业务情况和现实需求,不仅没有为业务保驾护航,反而羁绊了业务的发展。随着当前市场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很多企业的业务也经历着持续的扩张和调整,但企业内部相应的业务流程、标准、规章制度却没有跟进优化和改进,或者优化、改进滞后,从而导致内控管理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当前,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科学的内控意识

(1)目前,一般企业都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及相关人员更注重业务的发展,对内控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内会有相关的内控流程,但在实施过程中较表面化,没有把握关键节点,仅仅为流程而流程,以至于使内控流于形式。(2)还有一部分人,主要是内控的管理部门,高举“唯内控论”,没有考虑一些实际情况或者害怕新事物的冲击,机械的执行内控流程,而没有考虑到内控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业务的健康科学的发展,为内控而内控,导致内控丧失了其最重要的作用。

2.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1)有些企业有内控相关的一些制度和流程,但仅仅只是涉及到资金、物资采购等一些常规事项,对于其他非主营业务或者新业务的事项就没有相关的内控流程,内控没有贯穿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没有覆盖到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存在着内控的空白点。(2)有些企业在内控的实施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比方时间、权限等,可能会采取一些特别方案,比方有些事项都已经完结了,因为财务报销的要求而事后补走流程;也有领导因为审批权限的缘故,指使经办人拆分处理,导致内控的实施没办法有效的执行到位。

3.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

(1)很多企业的内控制度及规定都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企业就会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虽然短期解决了眼前问题,但后续没有针对这些情况进行归纳汇总,成立专门的部门或者安排人员根据现况进行制度流程的评估、梳理和体系化建设,整个企业的内控制度流程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制约着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2)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业务发展也会随之进行着调整和变化,原有的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等已不适应新环境、新业务、新情况,企业却没有及时进行优化、更新、调整,从而使得原有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难以继续执行。

4.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企业的内控制度及流程执行的结果怎样、是否符合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很多企业没有相应的部门和人员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反馈、评估,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内控管理水平难以提高。(1)内部监督。有些企业因为编制的限制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监督机构,比方审计部门,或者设置了审计部门,但其职责权限有限,加之在内控的流程实施过程中对关键节点、不同事项等流程的设置上没有差异化,很多时候因为人为的一些特殊情况导致过程变形,影响实施结果,而对于结果往往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规定,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对内控流程与实施结果进行监督检查,从而保证内控的有效实行。(2)外部监督。目前税务部门、市场监督局、银行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多种关于企业内控的制度和规定,以规范企业能合规合法的经营,但由于各地政策的差异、标准的不统一,导致目前监督效率有限。

三、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措施

1.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识

(1)需要构建完整的内控组织机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机构和议事规则,结合企业业务特点和内控要求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进行监控,以保证信息通畅流动。(2)塑造全面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加强沟通,在企业内部可以实行部门内自查、部门间互查,并做出评价,及时反馈,做到透明及时。内部学习宣贯,提高大家的意识,对于那些对内控管理意识不足或者不给与配合的管理者或者人员,可根据制定的相关处罚措施予以惩处,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意识。(3)对于那种“唯内控论”的人员,一则可以考虑通过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加入业务考核的关联性,来硬性提高其内控与业务关系的科学认识;另外,可加强沟通和理解,强化企业的内控管理人员与业务人员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以统一思想,真正的让内控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提高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1)根据企业的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制度和清晰的流程图,方便员工知道办事程序及规定,这样执行起来才具有可操作性。对于非主营业务或者新业务当发生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规定和流程可参照企业内部类似业务规定流程处理,并且后续需要及时修改完善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及流程图。(2)对于内控流程和制度无法执行到位的情况,首先要合理评估、科学分析,及时找出无法执行到位的原因,识别并分离出该事项与实现控制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合理确定出风险应对策略,然后再进行更新完善,方便执行。(3)要想保障内控管理制度有效执行就需要专业的内控人才,合格的内控人才对制度的建设及制度执行的推进都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对内控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完善,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内控管理人才队伍,对内控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和内控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业务,这样方可实现让内控管理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

3.建立系统完整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

(1)有些企业因为内部控制流程设置的比较冗繁、导致一些流程走完需要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了业务的正常进行,可进行改进优化内控流程的设计,对于那些不必要的审批节点进行优化,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对新变化的情况可进行流程的改进,建立合理、科学的内控流程,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保证内控制度能得以有效执行。(2)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要逐步系统化、科学化,具有完整性,不可为了追求发展而忽视内控,也不可为了内控而影响业务的发展,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设置相应的岗位,明确相关内控制度的规定及奖惩制度,保证内控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强化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监督机制

一个完美的内控制度和流程在执行过程中动作是否容易变形、执行过程后结果怎样,这些如果没有相应的反馈和评估,也无法确定该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为此,可考虑借助一些工具(比如,建立风控管理平台、引进信息化技术等),加强过程监督、事后评估、并对结果及时反馈。(1)加强内控过程的监督管理,在企业内部的流程过程中还需要有对流程实施的监督管理,以避免过程变形。日常监督可重点关注无法实现分离的不相容岗位情况、业务流程的重大变化、新业务等,根据企业的业务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当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等发生调整或变化时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监督检查,专项监督应当与日常监督有机结合,以保证企业的内控管理持续科学有效的进行。(2)加强内控制度执行的评估,企业内部可对内控各维度进行独立审计,对企业总体及流程层面等进行测试评估,并跟进发现问题的后续整改情况进行反馈,使内控制度流程得以真正有效执行。(3)倡导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启动风控管理平台。根据业务发展需要,企业可以建立内控管理风控平台系统,当某个节点出现异常时,风控管理平台就可以报警,这样可及时发现问题,对出现的问题点可予以解决,降低了风险。(4)提升企业的内控管理信息化水平。要提高企业内控管理的效率,需要把内控信息化建设作为控制的一个关键点,在现代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已深入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内控管理信息系统显得极为迫切及重要,通过信息化平台,整合企业的供应链、资金流、信息流、工作流等,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来打造大数据分析,从而实现新型的内控管理方式。

四、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措施;会计内控管理;管理制度

一、前言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内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单位的资金运行的安全,进而确保单位的长久发展。本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内控管理当中容易出现问题以及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使得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更加的合理与科学。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

1.结构上的不完善,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中,财务会计管理架构普遍都不是很完善,进而将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一定的麻烦。在影响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效果的因素当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就是管理架构以及控制流程,如果没有一完善的管理架构将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如今事业单位在有关的授权、审议部门以及经办执行部门之间关系没有进行明确,使得整个工作流程的混乱,职责不明,进而就会到账模糊现象出现在经济流通当中。由此可见,会计控制流程在会计工作当中表现得过于简单化,并且整个流程显得非常的被动化,因此就加剧了财务内控的薄弱性。

2.岗位职责上不明确,在国家的行政机关当中,对于岗位的设置上往往存在着许多的冗杂的,特别在在管理岗位中,在岗位相关的权限和职责上都不是非常明确。通过现实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就可以发现,许多岗位职责就有交叉的现象存在,进而就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时,产生了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情况。其中还存在非财务专业的财务人员,进而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当中,对于资金管理的实际经验可能出现不足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了一岗多人的现象。在岗位职责上的明确,进而表现出来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在用人机制上的不合理,并且,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旦进入编制,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不大,岗位上也缺乏竞争力,进而导致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乏危机感。因此,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薄弱环节。

3.会计内控管理系统不完善,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系统基本上都是不够健全的,内部的控制方法以及单位的业务流程的控制是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方法和业务流程控制会对内部控制管理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这就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有着必然联系的。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单位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或者制度一般都很杂乱,在体制上就不完善。因而,在开展业务流程的过程中,国家所制定的相关章规和程序都没有被严格的执行。在有关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对于项目支出上没有按照规定来,也没有细致的进行研究,在工作中往往凭借个人经验做事,譬如,在有效单位虽然已经执行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但是,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一遍,在实质上没有建立职权明确的绩效评价组织,进而就没有达到进行绩效评价的效果。再如,在某些事业单位,在资产的管理上,他们只重视事前的监管,却缺乏对事中以及事后的监管,虽然在对资产的采购上有了样的审批程序,在采购和执行政府招投标的过程当中,杜绝了在采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是资金的流失,二是腐败问题,但是对于采购之后的资产管理和资产的报废处理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进而使得单位的实际账面资金难以和事务资产相对应。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财务资金的管理是由财务进行决定的,在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如果没有良好的业务管理能力以及有效的沟通,将不能为单位在内部控制上起到具体作用,反之还会为单位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支出,譬如因职位的重叠,就会增加单位的不必要的开支,进而在会计内控上就更加的麻烦,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流失是一个很好的解释。所以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三、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上出现薄弱的原因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要制度上的建设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当中,对于财务的管理还不是非常的完善,主要还是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进而在财务机制改革上还不完善。近年来许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上都在尝试着进行改革,但是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因为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如今的经济发展的节奏。很多单位将自身的财务机构依附到其他的部门,此外制度仍然由领导来进行控制和安排,因而,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就不能够独立的行使管理的职权,进而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当中就显得非常的混乱。

2.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理念上比较落后,我国的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上,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较大。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社会经济高度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单位或者企业在管理上都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需要从传统管理模式中吸取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的开拓进取,通过对管理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进而加强使用单位在会计内控管理上的完善,最终做到在工作流程上顺畅,管理上井井有条。

四、应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薄弱的措施

1.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会计内控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在管理上都要进行有效的规范,通过逐步在控制机制上的健全,进而实现单位管理意识的增强以及管理能力上的提升。

2.在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不断的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财务管理的能力,对于任何管理岗位而言,要想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一方面是在管理制度上要能够与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还需要有管理人才。对于制度上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或者改革来实现,对于管理人才的需求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已有财务工作人员的培养或者通过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两种方法来实现。

3.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开有效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在这个评价工作中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在各个项目支出当中一步一步的展开,其次是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通过经验和教训,进而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方法,最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作风的提高以及在会计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制度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上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进而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和管理,只有通过制定出能解决会计内控管理的相应对策来改善管理上的不足,才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合理的发展。(作者单位:拱北海关财务处)

参考文献:

[1] 袁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薄弱环节及应对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6:47-48.

[2] 朱莉.有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薄弱环节与其对策探析[J].商,2013,22:172.

[3] 唐晓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4] 王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的比较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第5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实践证明,基于内部控制下的资产管理模式是最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率。

一、内部控制在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内容和作用

1.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内容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优化配置、会计核算准确以及资产安全完整和内控程序合法,需对资产的获取和和验收、使用和维护以及盘点、清查和处理等,进行严格管控,以此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效用。

2.内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应当确保单位资产安全可靠、管理规范有序。物质基础的有效管理,对行政资产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强化资产管理机构、授权审批体系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和资产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和资产流动管控。由此可见,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和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内控模式

1.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模式

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模式,这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和健全内控资产管理机制,主要从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准确评估风险以及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和规范科学内部监督等方面着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管理过程中,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应当划清界限,并对其分开管理;资产管理过程中,应当保证严谨性、严肃性,不断完善资金管控模式,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与单位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交流、内部监管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的有效管理。

2.构建内控管控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构建,对加强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应当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内控制度与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加强资产管理。在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实践中,应当不断加大内控体系透明度、准确度建设,这对有效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资产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大内控关键要素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内控模式建设过程中,需对内控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强化内控组成要素管理,以此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与水平。在具体内控管理工作中,财务工作首要加强,立足实际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工作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资产管理人才,确保内控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能够得以良好的运行。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将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有效控制资产管理,首先要必须要对现有的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在单位内部成立评估小组,对资产管理进行风险评估,为单位的资产配置提供合理建议;对各部门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其次,资产管理模式的完善离不开内部控制系统的协助,通过制定适应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保障本单位资产增值的同时,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避免盲目追求资产收益,应坚持以保值为主,避免过分的商业化行为对权力造成寻租作用,防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将内部控制与资产管理有效结合,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资产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2.加强预算控制与授权审批制度

实践证明,资产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机制,预算控制是建立与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核心环节。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对资产管理的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与严谨,严禁盲目调整单位预算,以避免对财政资金造成浪费。加强对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尤其要对支付审核加强监管,保证各项款项准确落实。做好事后记录,为解决资产管理出现的问题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强化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与相应职责,保证权责一致。

3.积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供保障,从而实现单位长期稳定发展,资产管理运营过程中,必会存在内部与外部可测与不可测风险,威胁了资产安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及时对财务风险管理经验进行交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预警一体化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应该有章有制,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有效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营效率和效果,以求防止资产流失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有:资产购置审批制度、资产采购制度、资产入库登记制度、资产保管清查制度、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岗位奖惩制度、内部审计和考评制度、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与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在购买的过程中,必须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才能实施,同时根据政府集中采购的要求办理采购手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下的资产管理更加有效,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资产管理模式,加强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和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为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实现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2):3-4.

[2]姚华.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新经济,2014(2):70-71.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内控 管理分析 财务风险 防范措施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在市场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中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个企业要向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内部管理质量和管理措施的控制,掌握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法,从企业自身出发,找到管理中的不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重视自身的管理工作,可以从企业的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管理方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安全运行质量,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企业内控管理的科学内涵

企业内控管理就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组织等的管理,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调动各方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企业的发展效率,实现企业的进步。因此在进行内控管理时,管理人员要在相应的管理基础上建立起相关的规范制度,提升企业内部发展环境、降低评估风险,增强信息沟通,最终达到企业发展的目标。良好的企业内控管理在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考核资料等信息的可靠度和真实性,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更多的依据,同时还可以保证企业内外部决策信息的质量,减少决策失误出现,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通过企业的内控管理,管理人员可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提升企业内部资金支出和收入以及物资保管、采购、销售的控制质量。除此之外,通过这样的管理控制,管理人员也可以减少自身的工作量,通过制度来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保证各项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企业内控管理和风险方法存在的问题

2.1缺乏企业内控管理动力

许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认识不够充分,使得许多管理工作不到位,进而会影响到整个内控管理的质量。一个企业要向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良好的地位,首先就要加强自身内部环境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发展前景,达到企业经营的目标。而且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比较晚,许多企业内部的管理还比较混乱,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不够完善,这样就会导致工作人员工作责任不清,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力度较小,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一些管理企业没有指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盲目跟风,使得自身的企业效益下降,增加企业的市场发展风险。

2.2企业管理观念落后

作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应该要有比较专业的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但是在实现中由于我国企业现代制度发展比较落后,许多企业还存在许多家族式的管理方式,没有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指导,从而导致企业的管理质量下降。尤其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性,需要让管理人员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和发展方案,降低企业的发展风险。还有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专业知识不足,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分析不够充分,导致企业内部管理质量不足,同样也会影响到企业今后的正常发展。

2.3内部监督不充分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管理人员为其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同时还需要对管理制度的执行状况进行监督,保证企业管理的水平。尤其是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更需要加大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性。但是在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设置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他们既是内控管理的执行者,又是内控管理的监督人员,这样就会降低财务监督管理的质量,严重时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需要企业建立相关的内部监督部门,加强对企业各项工作的监督,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管理失误的出现,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将其企业的发展风险。

2.4财务风险意识较差

作为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要增强自身的财务风险意识,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通常情况下,企业会面临两种风险,第一,外部风险,第二,内部风险。其中外部风险主要是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承担的风险,内部风险则主要指,由于企业的盲目投资、筹资以及内控管理不足导致的风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不足,在投资时没有掌握准确的市场经济信息,使得企业的投资风险性增大。除此之外,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够充足,在面临市场经济时不能够采取相关的措施弥补,缺乏应对企业风险的管理措施,导致企业在市场发展中损失巨大。

3加强企业内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措施

3.1提升内控管理环境

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内部管理控制时,首先需要为其建立良好的管理环境,这样才能够保证管理的质量,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保证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质量,减少管理工作问题的出现。其次要提升管理人员对自身管理工作的认识,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及时总结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减少工作失误的出现。第三,管理人员要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各个部门和各个组织的工作,明确分工,权责分明,这样能够降低企业内部管理风险。最后,还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文化凝聚力,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归属感,在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形成重视内控、讲究程序的工作模式。而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企业要制定出科学的年度预算方案,进行重大的决策和签订重大合同时则需要实行集体决策的方式,保证决策方案的科学性,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3.2加强风险评估管理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比较多的风险,因此需要管理人员加强风险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的安全发展。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就是指在管理时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质地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减少风险对企业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需要会计管理人员做好充分的防范工作,将会计工作中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风险等进行科学分析,加强对日常财务信息管理的核对,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性。同时财务管理人员也要对财务资金的风险进行分析。资金风险分析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稍有不慎就会加大企业发展的风险性。所以企业在今后的资金管理中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尽量减少管理工作问题,让跟多的人能够参与到企业的风险评估管理中去,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

3.3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需要专业的管理素质作支撑,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奠定基础。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意识,掌握更多专业的管理知识。同时还要提升管理人员的市场分析能力,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向,约束自我管理行为,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还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遵守管理制度,增强工作自信息,减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3.4提升企业监督质量

要想提升企业应对市场风险能力,还需要提高企业的监督质量,不断完善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让更多的员工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监督中去。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建立专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审计,监督好财务管理人员各项工作,减少财务管理问题的出现。不仅如此,企业要向降低市场风险性,还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当前我国企业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通过良好的社会舆论监督,企业能够及时发现自身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5加强信息沟通

企业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外部市场信息,同时还要积极其他企业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保证企业的发展质量。因此需要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让企业内部的员工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交流,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员工提供的信息掌握企业管理存在问题,同时员工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权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在这样的信息管理中,管理人员也可以及时掌握市场的信息动态,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案,降低企业的市场风险。

4总结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内控管理,做好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这样才可以降低企业的市场发展风险。同时在这样的管理中,管理人员可以找到自身工作中的不足,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隆晓玲.浅析企业内控制度下的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0):99-100

第7篇

[关键词] 事业单位;莫愁湖管理处;会计内部控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一是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在整个货币资金的循环过程中,不相容的岗位至少有:出纳与稽核、出纳与会计档案的保管、出纳与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出纳与银行对帐单的核对、出纳与收款票据的治理、付款的审批与付款的执行、支票印章的保管与支票的签发等。二是支出审批制度的规定及集体决策的规定。必须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涉及重大财务收支预算调整、重大财务政策调整、重大收支改革措施等方面的财务会计业务,应实行集体决策,严禁个人擅自决策。三是在采购环节,要求单位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评价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核、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执行。四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对资产等的管理力度。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运行。五是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在关键环节控制风险。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要求树立风险意识,梳理查找主要的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全面防范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财会业务各环节的风险和漏洞。六是加强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财务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保证财务资料和会计账务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有效性。

二、南京莫愁湖管理处内部管理控制现状

南京莫愁湖管理处成立于1959年,是一家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公园的管理和公园的养护管理和经营管理。为适应当时的市场大环境和改革的需要,1984年开始由政府拨款事业单位改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目前人员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财务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在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必要的措施和管理手段,内部管理的意识淡薄,内部管理的制度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内控意识淡薄,只顾事业的发展,轻视内部管理,甚至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认为一个单位有了机构的设置,有了各个机构的职能,就可以正常的运转起来了。单位的主管领导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认为内控制度的制定是财务部门的事,有财政部门、会计核算中心把关就行了,因此,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

(二)财务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不健全

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坚实的基础,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高,很多财务人员都是转行来干的,没有较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忽视了相应制度的建设,如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的制度,严格的财务审批制度的缺失。多年来公园管理处一直没有单独制定系统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制定内控管理制度,致使管理的随意性较大,管理的深度不够,从管理要效益,就是一句空话。

(三)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有待加强

财务部门通常只能起到“核算”、“付款”作用,对业务来龙去脉,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对重要的事项,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利,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固定资产未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公园购置、处置固定资产的过程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对资产的使用部门和使用过程仍缺乏相关的内控制度。没有登记备查簿和一些相关的辅助账簿的制度。管账不管物、管物不管账的现象严重,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物严重不实。我公园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债权、债务不像企业那样频繁发生,迫使它经常核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只是在业务发生时将其登记到账簿上,但对后期是否发生坏账、减值等没有这个概念,也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处置。

(四)对预算控制缺乏刚性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部门预算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是行政事业单位最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之一。我公园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大都实行了部门预算制度,但部门预算涵盖范围有限,预算之外的追加调整项目仍然很多,弹性较大。单位追加项目越多,预算的随意性越大,权威性和约束力就越差。除了部门预算外,还有一大块是预算外的资金运转,则就需要有一套完整地、健全地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来确保单位的正常的业务往来和单位的正常、有序地运行。确保项目的有序推进和开展。

(五)公园内部财务报告不规范,不健全和内部控制报告缺位的现象

莫愁湖公园管理处作为一家成立年代比较早的事业单位,一直是按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的。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逐步地走向市场,先后成立了园林养护公司、园林绿化工程公司等公司,但这些公司还是和公园管理处一样进行事业核算,已经不合时宜。由于公园管理处一直以来都没有专门的内控部门和专业的内控管理员人员,内控报告也就无从谈起。

(六)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

目前,公园管理处由于缺乏专门的内审机构,有一些内控制度依附于公园管理处的下设机构在执行,独立性不够,自己管自己,也就失去了监督的职能;、无法起到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同时,我公园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重考核,轻内部控制的现象。没有把考核与内部控制的执行真正的结合,内部控制执行的好与坏与考核联系的不紧,仅仅停留在表面文章上,也没有做到把考核作为职工晋升、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和办法

(一)高度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只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引起其在思想上真正的高度重视,才能认真地去组织人员建立制度、抓紧落实。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为提高内部控制效益,在事业单位内部可以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人事任免、经济效益挂钩。按领导分工相应予以授权,规定职责,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我公园成立了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制定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把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真正的落实在工作中,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内控管理制度

近年来,我公园管理层已经充分认识到我单位建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我单位相应逐步建立了年初预算、中期评估、年终决算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内部报销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制度,确保了政府资金和自有资金的科学安排和有效使用,进一步健全了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将单位财政资金收支情况公之于众,接受单位成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根据我公园实际情况,明确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环节、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方法。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细化责任,做到制度管人,责任到人,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在内部控制方面有章可循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职务,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全面夯实票据管理、账户管理、报销凭证等基础工作。

(三)加强财产保护控制

在日常工作中,对资产管理环节建立相应的授权制度。如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单位必须明确规定审批方式、审批权限、审批程序以及审批人员的责任。对日常财务开支实行逐级逐笔签字的财务审批制度,严格按审批权限的范围审批。如采购业务1000元以下,部门经理审批;5000元以下分管主任审批,超过5000元的实行集体审批和决策等详细的规章制度,对单位的所有业务都进行了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建立重大支出集体决策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公园管理处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实行集体决策和联签的制度。对已经发生的业务必须按照会计控制的要求及时、正确、全面地反映和记录,并进行复核,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及时和完整。我公园建立了以财政部门监管为核心,实施收支两条线制度、确保了财政资金的正确使用和规范化运行。

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我公园加强了实物资产定期盘点的制度。定期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并将盘点结果和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不一致,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建立了限制无关人员接近的相关财产管理制度。并建立了资产登记的相关制度和备查薄制度。

(四)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制度

建立和完善部门预算制度,第一在年度开始时根据公园的发展目标,力争将单位的财务收支事项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执行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严格执行相关的审批程序。第二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各处室的包干经费预算有机结合,编制内部处室的责任预算体系。预算编制时努力做到细化预算,核定具体收支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对项目资金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在预算执行环节应强化预算刚性约束,防止随意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发生。第三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对严格按预算管理、执行预算情况良好的单位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不执行预算管理和执行情况差的单位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或批评,切实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保证预算的执行力和权威性。

(五)加强内部报告信息的质量,促进提高公园的整体管理水平

公园作为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对财务报告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明确相关工作流程和要求,落实责任制,确保财务报告合法合规、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公园内部参与财务报告编制的各部门应当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编制财务报告所需的信息,参与财务分析会议的部门应当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企业法律事务部门或外聘律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对外提供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公园也会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积极建立内部控制报告制度。

(六)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内部控制的监督建设

我公园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由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职人员具体负责财务会计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措施是否健全、是否符合内部组织管理实际需要,各岗位的职权划分是否符合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其职权履行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是否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关键控制点是否均有必要的控制措施。同时加强外部控制措施,每年安排社会中介机构对单位的财务报告进行年度审计,对一些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强化了内部会计制度的外部监督。

公园还制定了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范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把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有机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并在报告中揭示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同时,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纠正、改进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效力。

总之,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蹶而就,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公园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将不断的修改和完善,以达到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财政部会计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R].2011(11)

[2]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讲座[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第8篇

和一般的组织机构相比,在医院中加强内部的控制管理对于提升医院原有的管理效率、确保医院的稳定运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通过良好的内控管理,还能够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和壮大,其对于医院的具体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第一,医院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依照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来落实和施行,通过针对内部的有效控制管理,能够帮助医院更好地执行这些政策,这样就能够在国家政策的有效约束下进行正常的运营,逐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第二,通过对内进行的有效管理,能够对内部存在的各类资源和财务资产进行更加规范的管理,对于具体涉及到的保管、检查和领用等操作都能保证操作流程的规范性;第三,通过有效的内控管理,能够帮助医院将现有的职责分工、制度建设以及工作流程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建立,同时也会使医院的一些具体业务流程得到严格的规范,对医院的运营成本进行合理化的控制,促进医院整体运营效益的进一步提升,更快地实现医院在某一个阶段内的预期指标;第四,通过良好的内控管理,能够使医院财务方面的工作得到精确化和标准化的控制、管理。

二、医院内控管理的普遍现状

(一)医院对于风险的评估意识还稍显薄弱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制度的进一步深入,医院内部的会计控制系统也得到了建立,但从整体上来看,其建立程度仍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同时缺乏有效的连贯性和科学性,许多内控系统程序上的建立还稍显不够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医院对于一些风险的评估还稍显薄弱,对于一些潜在的风险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预防机制,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突发性的风险,就非常容易造成医院的稳定性遭受巨大破坏,进而最终影响到医院自身的整体经济利益。

(二)医院现有的内控组织结构仍不是十分健全

通过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能够帮助医院确保现有一些业务活动的稳定开展,同时还能够对医院现有的财产起到非常理想的保护作用,确保了医院整体资产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医院在进行这些组织结构的建立过程中,普遍存在意识薄弱的问题,大多数医疗单位仍处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习惯于行政指挥,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突出,这就使得许多构建工作的具体流程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构建出来的组织结构从整体上来看不能够在医院的内控管理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一些作用,也不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和稳定运行。

(三)医院内部从事内控管理工作的员工自身综合素质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现如今绝大多数医院的内控管理体系的构建和执行效果之所以较差,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从事内控管理工作的具体人员自身综合素质较差造成的,正常情况下,内控范围内的许多管理工作都需要通过这些管理人员来进行全面开展,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业务能力直接决定着已经制定出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效果。对于绝大多数的医院内控管理人员来讲,一方面存在着素质低、对于一些先进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职责的操作意识不够强烈、在日常的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工作的运作能力较差以及思想上缺乏足够的责任性等,另一方面,这些员工在面对一些管理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问题时,往往不能够结合相关制度做出针对性的反映和调整,只能是墨守成规,对于一些先进的管理控制办法缺乏科学的前瞻性,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院内控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落实和逐步完善。

(四)评价监督机制流于形式。

目前,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没有很好的建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体系,致使检查监督和评价都流于形式。如对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原则,制衡机制不健全,缺乏对决策层的约束监督,缺乏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个别单位没有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任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设置专人专岗,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违规现象,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缺乏独立性,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也没有很好地实行分离制约制度。

三、针对现状中的问题提出的对应完善策略

(一)对现有的内控组织结构进行强化

要想实现内控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强化,就需要医院能够建立并健全现有的会计管理结构,确保质量控制办公室、医疗器械部门、财务管理部门以及药剂部门等多项职能部门的完备。另一方面,医院还需要建立岗位的责任和分工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医院实现内控管理的重要基础,能够帮助医院在进行内控管理过程中更好地明确各岗位员工各自的职能权限和工作范围,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分工协作、严格执行、分工协作和各负其责,对于那些岗位相对比较敏感的,需要实行人员的轮换,确保对每一个员工的公平和公正,同时还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针对风险的更好预防。最后,在单位内部应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效地行使其监督权。强化内控,加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应当制定出一整套的内部监督制度,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将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要想实现对目标成本的有效控制,就需要医院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将目标成本纳入到医院的日常工作过程中。通过成本核算体系的有效建立,能够帮助管理人员对当前目标成本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监管和控制,同时在不同阶段内将工作的实际完成情况纳入到定期的目标成本中,之后再结合不同时期的完成效果进行总结,对于执行成果相对较差的阶段要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存在的工作上的不足,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探讨,避免日后再次出现,这样就能够全面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先进性。负责成本核算的各责任中心好需要根据每一个负责成本管理的小组进行成本指标的下达,结合对应固定或变动的费用将指标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管理人员身上,之后再进行奖罚措施的实施和落实,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对目标的有效控制。最后,还要提升医院现有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率,降低病人的诊疗费用和理疗成本,这样就能够提升医院整体社会效益,最终实现医院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的管理,促进管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开展医院内控管理工作时,医院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这一工作核心,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这一方面强调了人在整个内控管理制度落实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强调了管理的实际对象。除此之外,对于从事内控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医院还需要加强这部分员工的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使其掌握更多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现有的一些内控管理制度,医院还需要进行有效、合理的深化改革,以此来推动医院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为制度在整个医院经营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重要的帮助,推动医院的一些服务能够更好地落实到人民的生命健康服务中。

四、结束语

第9篇

摘 要 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内容及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进而提出了提高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可以为相关人员开展企业内控管理工作提供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 企业内控 内容 质量 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企业在发展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企业若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必须借助于企业内控工作这一手段来实现企业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企业的内控制度主要是为了确保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来的涵盖财务、人员、资产以及业务管理在内的监督管理控制体系。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制定完善的企业内控管理方法、程序以及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实现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规划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分析

(1)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进行内部控制管理。企业内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对企业的经营计划、生产管理、物资存货、产品质量以及产品营销、人事管理以及机构调整等一系列的管理工作进行控制,确保企业各项生产任务以及管理目标得到及时的规划管理。

(2)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可以督促企业及时的识别分析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项风险活动,通过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避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风险问题的打击,实现企业的风险控制目标。

(3)企业内部财务会计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是企业会计监督的主要措施,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可以有效的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并对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化的监督管理,确保企业各项经营信息以及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

(4)监督控制。通过制定完善的内部监督以及外部监督措施,对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效果进行监督检查,进而评估企业内控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并及时总结内控管理工作的各项问题,制定相应的完善措施,提高内控工作的落实效果。

二、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作用分析

(1)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可靠。通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可以通过责任管理的方式,对企业资产的采购、管理以及使用进行全程的监督控制,进而实现企业经营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对于资产的利用效率。

(2)企业内控管理工作可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评估体系,因而有助于弥补企业的经营管理缺陷,并提高对企业对市场经营环境中的薄弱环节的控制,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可以有效的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由于对会计进行控制管理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同,因而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制度以及会计工作流程,确保企业财务会计业务、会计工作记录以及财务报表真实可靠,在确保企业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实现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4)企业内控管理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管理体系进行规范调整,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及时的总结分析自身管理体系在市场环境中的弱势缺陷,进而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三、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质量提升途径研究

(1)创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内控管理工作效果,必须对当前的内控管理体系进行创新。首先,企业内控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工作的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流程,并总结分析当前制度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制定详细的内控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并结合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将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分解,实现内控管理工作的具体化与量化。同时,为了确保内控管理工作措施的落实,应该强化各项制度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强化制度的事前建设、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的功能,实现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2)利用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开展企业内控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内控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必须借助于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首先企业的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机构设置、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管理方式,建立与企业实际情况相一致的信息系统。其次,将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中的权限控制以及审批管理引入到信息控制系统之中,利用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在数据资料的收集处理优势,对企业在业务管理、财务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提高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3)强化内部审计管理。提高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质量,必须重视对于内部审计的管理,首先应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部门中脱离出来,成立直接对主管部门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资产管理进行监督控制,提高内控管理工作措施的执行力度,进而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

(4)重视外部监督的作用。为了提高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效果,应该重视对内部控制体系采取相应的外部监督措施,利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提高内控管理工作质量。可以借助于社会上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财务报告以及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评价,对企业的内控管理工作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

四、结语

内控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现代化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于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完善的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制度建设,强化财务控制以及提高内控工作人员能力水平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企业内控管理工作质量,实现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经营性资产;内控

一、引言

经营性资产是指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能为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资产。经营性资产的使用单位一般是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经营性资产的运营要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原则。经营性资产主要指各类企业为盈利的目的而持有、并且实际中也具备盈利能力的相关的资产。用于从事生产经营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往来款、厂房、存货、设备、生产用地等。什么是内控制度,它是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学校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合法地管好用好高校的经营性资产,首先要建立经营性资产集中管理的部门,这样才能便于管理,强化经营性资产的集约化效果,我校通过建立资产经营中心,对管理高校的经营性资产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建立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及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其次,仅有组织架构还不够,必须建立全面的内控制度,为资产经营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驾护航。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关键点是对对资产经营企业的财务控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高校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形成的校办企业的管理形式。投资者还是管理层作为财务控制主体这一点要明确,实施财务管理全流程控制,那么我们是如何利用内控管理好高校的经营性资产的,我就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阐述。

二、高校企业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对高校企业的经营活动规范起到关键作用,最终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我校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可以为学校的后勤保障资金提供有效补充,为学校人员经费提供上升空间,为学校改善教学环境提供有力支撑,其发挥的作用已经日益突现。那么如何管理好经营性资产,

三、明确内控目标

内控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财务报告可靠性、经营效果和效率、现行制度的执行情况,既然明确了工体和的目标,我们就从以下途径来实现内控目标的实现。

1.对控制环境进行优化首先,对每个岗位的设置要与从业人员诚信和道德观、专业技术水平及相应的资格要相匹配,不要出现德不配位、才不配位的现象。对资产经营中心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监督,提高管理人员、各岗位人员的各项素质,在日常工作中严守纪纪行,尽可能杜绝从业风险。其次,董事会与审计人员的参与。由我校审计处人员但任三个独立法人公司的监事,并由我校财务处向资产经营公司派出财务总监,对其所辖的三个公司进行统一监管。再次,三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合理,为资产经营中心建立好科学、完善、系统的组织结构,是加强对我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第一步,依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健全我校三个全资有限责任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企业内部董事会、股东会以及管理层的权利、义务,让大家明确自己的内控目标,各尽其责。再次,责权的有效管理。通过对我校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设计,从而达到用一个学校的部门(资产经营中心)对三个企业进行纵向管理,三个企业对资产经营中心负责,资产经营中心对学校负责,借助资产经营中心对高校的经营性资产加强组织领导。最后,是人事政策的激励作用。我校对资产经营中心的全部工作人同采取了岗位津贴为学校相等级别及岗位的1.5倍的待遇。这种政策倾向激发了资产经营中心工作人员极大的获得感及工作积极性,发挥了很好的导向性作用。

2.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风险预警的内控要点包括:企业相关部门分析、企业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率、资产负债率等等相关的财务指标,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并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以内控要点为关键点,辐射到各岗位制度中,建立适合公司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及体系,结合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自身情况制定风险预警中各项财务指标的预警标准,监督企业偿债能力,从而达到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资产经营中心下辖三个高校企业均属我校全资有限责任公司,其分别从事不同领域的经营活动。分别从物业、采暖、后勤保障服务、主营业务的物资采购、配送等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渗透到我们的主要工作及服务当中,资产经营中心所能提供的服务保障,决定着我们主要工作质量,我校的所有经营性资产基本全部都在资产经营公司管理,首先,对新进人员、新的信息系统、新技术、新的生产线、新产品、新业务对我们一切新的,不了解的新的人员和事物存在一点的认知时间、磨合阶段、熟悉过程。我们在认知的过程中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正确地认识存在的风险,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风险。这就是风险的评估。举个例子,我校公司新引进了一套洗衣房流水线,招聘了新的员工,但由于是新技术,新员工,操作人员不熟悉操作系统,刚营业时,常常出现把衣服和床单洗破的情况,导致前几个月营业亏损的情况。其次,公司高速发展带来的风险。我校公司就采取了高速发展的的策略,重在一个快字,那么有很多细节就关注不到,导致风险的产生。还是举例说明,对我校主营业务的辅助材料进行了采购,因是第一次接手此项采购工作,速度又要快,没在进行充分地调研可相同材料品规非常之多,出现了需要的没有采购进来,不需要的采购了一批。影响了正常工作的进行,这就是风险。

3.把握好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动的依据是各项法律法规,实施内部控制能有效制约企业的各阶层权利,做到制度管人。在执行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规定,依据我校出台的相关制度,如学校招标采购管理办法、学校合同管理办法、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学校人事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大的框架制度下,结合资产经营公司的特殊性、实际性、统筹性的特点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作到奖惩有度,奖罚分明。对资产经营的财务控制要点就是对其下属的三个企业财务管理是内部的重点,财务控制主体是大学这一点必须明确,这就为所有的财务内控目标指明了方向。通过职责分离、实物控制的制度来作好控制活动,比如说通过财务制度要求的账实相符就是对实物的控制,账是由财务人员人记账人员,而物是由库管人员负责管理,分属不同岗位不同人员从来的不同工作,如能做到会计账上的数量与金额相符就说明了对实物控制管理的好也说明了职责分离做地好。

4.加强信息沟通信息沟通包括确认、收集、交换信息的形式和结构三个方面内容,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这样才能为决策层和领导屋提供可靠的内外部信息、审客观真实的数据,从而提供高财务报告质量,保证资产经营中心今后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从全校的角度出发,正在推进信息化建设,将资产经营中心现有的软件如会计核算软件纳入信息化建设项目内,对还没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结合工作情况推出相应软件,纳入整个管理系统。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首先是制度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特殊敏感岗位人员任职风险和员式廉政风险都一直存在着,但相应的制度管理跟不上,就形成了人管人,而不是制度管理人。建议近快建立如《特殊岗位轮岗制》、《工作人员奖惩制度》相应的制度。其次是信息化建设进程不能满足现在工作进度,与大的经济环境不匹配。决策层思想固化,总是认为等到公司的赢利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可有可无,殊不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议尽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推进经营性资产的经营管理。综合来看,高校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合法地管好用好高校的经营性资产,首先要建立经营性资产集中管理的部门,这样才能便于管理,强化经营性资产的集约化效果,我校通过建立资产经营中心,对管理高校的经营性资产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建立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及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其次,仅有组织架构还不够,必须建立全面的内控制度,为资产经营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学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驾护航。

第11篇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财务内控,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2012 年11 月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于2014 年1 月1 日起施行。征对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夯实了会计基础,确保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提高了财会部门的工作效率,确保了资金的充分使用与高效利用,控制了单位财务支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但也存在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会计资料不完全准确,部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滞后等问题。2014年1月1 日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启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时代,也对目前大部分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办法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当前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强烈的内控意识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内控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内控意识相对薄弱,全盘依靠财政资金,对所获得的资金毫无节制地使用,而忽视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管理。特别是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内控的要求就更放松了,认为会计核算中心会把关一切,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没有任何积极意识与主动行为。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相当数量的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创建并形成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只是制定了一些财务规则或制度来形成内控,根据日常工作经验进行简单的财务内部控制,但是却缺少制度化、规范化的流程,问题出现时没有统一、权威的标准和根据进行处理。

3.收支管理不规范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由于经济业务发生地点与原始凭证记载事项的发生环境和地点相分离,加上主办会计不熟悉核算单位经济业务,只能通过审核票据的真伪性与合法性,审核单据的审批程序是否齐全,是否符合预算,资料是否完整,是否在规定标准之内,来辨别核算单位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和实质,导致主办会计不能对核算单位直接进行及时的全方位监督。

4.资产管理不规范

自从行政部门实行统一采购制度,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不再为所欲为,然而在资产使用方面却依然缺少内控管理,经常出现重视采购却忽视保管维护的问题。其次实行集中核算后,由于纳入核算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很多,核算中心很难对每个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也很少对各单位的资产实物进行盘点清查,清查盘点工作由各单位自行负责,而各单位的资产管理员常常是身兼数职,很多时候与核算中心的对账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认真盘查清点,使得对后续资产的控制与管理存在漏洞,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从而使得国有资产流失。

5.会计信息沟通不协调

一是会计集中核算后,因为核算分布不集中,会计核算中心主办会计精力有限,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各种凭证的整理工作中,无法顾及核算单位的多项财务活动,无力进行分析与管理;二是由于信息传播速度较慢,核算单位却无法及时收到这些信息,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会计信息不能够被充分利用;三是核算单位要了解本单位的会计信息时,必须要到核算中心查询后,方可知晓,如遇节假日或经办人员不在等特殊情况,便无处可查,影响核算单位的日常管理。

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1.增强领导内部控制意识

财政部门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可以对不同级别事业单位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分阶段、分批次的培训与培养,确保他们能够积极掌握一些内控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内控意识,从而促进内控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通过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建立基本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一是要积极划分各类经济业务的职权范围与流程方法,同时做好分工,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创建清晰的财产清查盘点制度。二是要积极对财务内控进行科学的监督,创建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系统,设定专门机构以及专门人员来负责对内控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对应也要给予他们一些独立的权限,从而确保审计的独立性、真实性、公平性。三是在健全制度下,也需要领导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去积极努力落实,可以采取奖惩并行的方法对员工进行激励与引导,从而维护内控管理制度的高效运行。

3.强化收支管理

一是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首先加强票据管理;其次,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明确专人根据收入预算、合同情况,对收入进行合理性分析、判断异常,并及时对银行、财政、核算中心对账,确保收入足额上缴。

二是加强单位支出审批和审核控制。第一,可以实施法人管理责任制度;第二,核算中心会计必须熟悉单位的各项业务,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到核算单位的管理工作中来,明确核算单位的各个收入、支出项目;同时,核算中心会计要加强对核算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有关规定的学习,严禁报销不合理支出,确保专款专用;最后完善内部审计职能,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制,强化重点资金、专项资金审计监督。

4.强化资产管理

一是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要积极参照会计集中核算内容,来对应创建资产管理制度。二是核算单位在资产定期或不定期清查工作时,发现财产物质的盈亏、毁损与报废情况需要第一时间报告给核算部门的会计,确保账目真实。三是核算部门的会计凭借固定资产总账及明细账,定期开展资产对账,做到账账、账实相符,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5.重视会计信息沟通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项目资金 财务核算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是一项重要工作,自2010年以来,山西省先后分四批完成了辖内114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实现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截止2013年9月,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已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预防山洪灾害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是一个整体,其中既包括人力、物力和信息,又包括资金体系,而相对于普通企业单位的资金体系,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的资金管理更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着整个体系建设,更关系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打造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模式是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山西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资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财管人才

人才是当代最重要的资源,然而,调查显示,当前山西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财务管理中却缺乏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具体表现为,首先是专业人才不足,导致现有财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上存在隐患;其次是财务决策权与财务管理脱节,重视外部环境对资金调配的需求,忽略内部财务管理的实际状况;最后是缺乏人才意识,进一步加重了人才短缺的局面。

(二)缺乏完善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制度是约束管理行为的重要媒介,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的资金管理体系中,制度对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起到了导向作用。然而,现实中制度却成为了山西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资金管理的“软肋”,尤其在基层水文局的财务管理中,制度缺失为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三)财务管理模式存在漏洞

当前,山西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资金财务管理模式存在漏洞。其主要体现在:一是未能落实财务管理“三个转变”,二是实施管理的主体混乱,三是预算管理存在漏洞。而消除这些漏洞是当务之急,也是优化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资金管理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山西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资金财务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团队运营的根本,同时也是强化财务管理的前提。在实践中,首先要对全体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岗位制度,同时组织职工进行培训教育,确保每一名职工都能够胜任工作。必要时,需要面向高校和人才市场,引进新鲜血液,将内部职工再教育与引进人才机制融合,构建起完善的人才体系,以满足财务管理的需求。

(二)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是一切体系运作的根本和总纲,在实践中,制度的建设应遵循三项基本原则:一是权威性原则,要确保制度的权威,各部门、岗位的所有工作开展都必须严格按照制度条款来进行,任何人都必须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财务管理模式;二是全面性原则,要确保制度能够覆盖财务部门的所有岗位,以及所有的工作环节,消除制度盲区;三是人性化原则,每一个岗位都承担了很重的责任,假如一味的用罚款来维护制度落实,势必会降低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并由此而导致财务管理的整体受到影响。因此,在制定工作制度时要兼顾各岗位的实际情况,重点突出制度的激励性作用,而非制约性作用。

(三)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

在实践中,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三个转变”为核心。“三个转变”主要包括:现行财务工作体制从记账核算型向着经营管理型转变,颠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以“管理”为手段,以优化财务工作、提升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财务风险和实现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打造“管理”型财务工作体制;现行财务工作体制由事后静态核算向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控制转变,构建事前预测、事中管理和事后评价的财务控管体系;工作作风由原来的机关型向着企业型转变,投入管理成本,输出服务效益。

二是采用归口分级管理法来优化财务管理内容。归口分级管理是依照不同岗位的管理权则和管理责任,实行分层管理的财务管控方法。在运营实践中,管理费用的控管主体是行政管理部门,销售相关费用的控管主体是销售部门,财务费用的控管主体是财务部门,而采购相关费用的控管主体则是采购部门。在这样的级别划分下,各管理主体应当根据费用产生的具体情况,将费用控制责任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让费用的归口管理部门对期间费用负责,最后归总,以财务部门为核心评价管理效益,如此,则能够有效消除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三是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建立精细化预算管理体系的运作机制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解预算目标,各部门主管负责本部门预算的编制,通过分析、监督和评价制定部门预算方案;汇总目标,将各部门的预算方案汇总给预算管理小组副组长,由副组长负责调查和评价,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整理成总的预算方案;审批,由预算管理小组的组长对预算方案进行审批,并申报各部门执行。如此,则能够有效提升预算管理的条理性,实现精细化预算管理,从而为山西省山洪灾害调查评价资金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婕.自然灾害下电网企业的应急财务管理探讨[J].西部财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