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

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

时间:2023-09-13 17:1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变电站网络安全监测

第1篇

关键词 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网络技术;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M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2-0196-01

智能化变电站是以规范化信息平台、一次设备参量标准化和数字化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智能、控制、通信、信息、传感器等多种技术来实现变电站与站外系统协同互动、自动运行控制、实时全景监测等功能,从而达到可再生能源“即插即退”、支撑电网安全运行、减少人工干预、优化资产利用率、提高变电可靠性等目标的变电站。智能化变电站具有分析决策在线化、保护控制协同化、运行控制自动化、系统高度集成化、信息交换标准化、一次设备智能化等诸多技术特征,其内涵协同、互动、兼容、自主、经济、可靠。在电力系统实现可靠、安全供电的同时,对于智能化变电站的网络技术也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对网络的要求

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在逻辑结构方面一般可以将其划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变电站层三个层次。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结构分层是采用一间隔层一过程层,这样就使得需要在变电站内进行数据的传输。在不同的运行方式下,各种数据流有不同的优先级和传输响应速度的要求。

1.1 功能要求

计算机网络在智能化变电站中主要完成其他系统与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切换。变电站智能化系统的关键技术就在于数据通信网络,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信的关键节点之一就是在于构建一个可靠、即时、高效、稳定的计算机网络通信体系。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连接上变电站内各个智能电子设备,所以,各种智能电子设备的接口都极为需要网络接口的支持。同时,在智能化变电站中数据信息量倍增和无人值守的趋势日益加大,对于网络在数据信息(如故障、录波、电量、操作、事件等)的存储和传输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必须充分满足承载的速度和空间。为了充分保证无人值守变电站电压运行的质量,网络技术必须有效地完成电压自动对时和自动调节等功能,另外,还应该具备自我恢复、远程控制、自诊等功能。

1.2 性能要求

智能化变电站对于网络技术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实时性、开放性和可靠性三方面。

1.2.1 实时性

传输过程所特有的即时特点一般都是由数据测控、信号保护、远程命令等功能决定。变电站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数据流较小;但是一旦出现了故障,那么就需要快速的传输速度,以便进行大量的数据即时传输。而大量的数据即时传输又需要多个处理器在网络上进行协调互动,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控制命、保护算法、

采集信息,因此,我们必须保障各个处理器的命令输出和同步采样都尽量地保持在一个高速状态,这是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让通信协议和网络通信提速都符合规定的要求,也就是满足网络环境。

在过去,我们往往都会采用现场总线的设计方法来进行,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满足普通变电站的运行要求,而完全无法满足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对于速度的要求。而高速接口芯片、OSI七层协议的固化、标准化的数字控制技术发展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智能化变电站系统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1.2.2 可靠性

电力网络的关键节点就是变电站,只有变电站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才能够保证供电的可持续性。因此,变电站网络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要保证它的可靠性能。多媒体信息技术(图像、数字等)广泛应用于智能化变电站系统中,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对于网络通信的可靠性的要求更高、依赖性更强。

1.2.3 开放性

电力调度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就是变电站智能化系统。为了满足系统集成的要求,变电站智能化系统应该使用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满足国际接口标准的要求,适应电力调度智能化的总体设计,且满足智能变电站内智能电子设备的扩展要求和接口要求。

2 加强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的方法对策

正是由于网络具有互联性、自由性、开放性等诸多特点,但也很容易受到黑客、病毒等攻击。而网络技术只有实现了良好的安全管理,才可以将其应有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如果不能实现安全管理,那么必然会给智能化变电站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2.1 防病毒软件

现在计算机病毒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严重威胁到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一旦发现网络系统感染了病毒,就应该采用防病毒软件进行实时防范,扫描出病毒所在位置,对计算机系统的感染程度进行彻底地检查,将病毒彻底、完全地清除掉,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如360安全卫士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独具“自学习、自进化”优势,秒杀新生木马病毒,助力360杀毒获得AV-C国际评测查杀率第一,实时捕捉病毒威胁,预防效果更出色。全新架构进一步减少对系统资源的占用,性能提升30%以上,电脑轻快不卡机。智能引擎调度技术升级,可选同时开启小红伞和BitDefender两大知名反病毒引擎,双剑合璧查杀监控更凌厉。同时,隔离沙箱为用户提供百毒不侵的安全体验,运行风险程序不感染真实系统,新增“断网模式”保护隐私不侧漏。

2.2 加强外联网络安全防护

目前外联的方式可以通过蓝牙系统、红外线系统、无线网卡、PCMCIA、有线网卡、USB端口等一系列措施进行互联,应该在终端就对非法网络行为进行阻断,这是最为安全、最为有效的防护措施。因此,应该屏蔽不明端口,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终端安全管理系统来固定设置,一旦发现有那些非法的客户端企图连接网络,那么应该将非法的客户端进行网络屏蔽或者阻断。笔者建议建立一套身份认证系统(基于PKI体系),进而实现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同时,将CA认证系统和认证网关部署在重要服务器区附近,并且使得二者实现联动,促使实现传输通道的加密功能和用户的安全访问控制。

2.3 从制度出发,加强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网络安全管理

一是成立了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网络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落实了网络安全管理员,明确了领导小组和管理员的职责,构建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二是在网络改造升级过程中,严格按要求实行管理网段与业务网段分离,杜绝业务用机上因特网。

三是局域网计算机上安装防病毒软件,建立了防病毒体系,同步升级,定期扫描。

四是全面淘汰一些配置较差的电脑,全部使用总行下发的性能好的计算机,确保不能因为计算机硬件的故障而出现重大事故。

五是全面安装防火设备,在机房,安装了防火报警器,购置了灭火器材,消除一切可能引发火灾等不安全隐患。

六是加强智能化变电站系统计算机应用管理,按照“全行统一管理,分部门保管使用”的办法,指定计算机负责人,并按权限设置了开机密码与网络密码。

七是严格执行“双重备份、异地保存”的数据备份制度,确保数据安全。

3 结束语

总之,在这个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保证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网络完全稳定的运行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变电站;二次电气设备;智能控制模式

智能变电站的智能设备具有环保、节能、集成、先进与可靠的特性。可以自动的完成监测、计量、控制、测量与信息采集等诸多功能。同时也可以支持电网的在线决策分析、智能调节、自动控制、互动协同等高级功能。进而实现了一、二次设备的智能化,实现了自动化的运行管理。智能变电站的一次设备的配置与常规变电站相同。但是二次设备的配置与设计,因为网络化的实现与常规变电站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就对二次电气设备智能控制模式进行一定的探讨,期望可以为智能变电站的更好的稳定运行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的原则

1.1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该具备全站的避免错误操作的闭锁功能。

1.2网络安全的规定,应该严格依据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进行操作。

1.3向调度端上传的远动信息量与保护应按照现有的相关规定进行。

1.4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具备同电力调度数据专网的接口,而且对于硬件与软件的配置要求,应该支持联网的通信规约、网络通信技术的需求。

1.5全站设备的监控情况,完全由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完成,不应再设置其余的模拟屏以及控制屏。

1.6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主站,与微机防误系统信息、故障信息管理系统、远动数据传输设备等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同时信息应具有唯一性,不能进行反复采集,从而节约资金投入。

2智能变电站建设现状

典型智能变电站的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变电站一次与二次系统关系示意图

变电站经由电压与电流互感器向二次设备提供工频与暂态信号。二次系统中二次设备主要包括:继电保护装置;安控装置;网络交换机;计量装置;测量控制装置;合并单元与后台监控系统等。互感器信号的组织与分配由合并单元完成。计量装置、后台监控系统、测量控制装置与继电保护装置,将交换机与合并单元分配、组织的信号完成变电站的测量、控制、计量与保护的作用。

3二次电气设备智能控制

变电站二次系统主要依据IEC 61850 的标准,主要包括站控层、间隔层与过程层的三层的网络接线与电子设备。变电站二次系统组织结构,具体如图2所示。

3.1站控层

站控层设备主要包括保信子站与全站监控平台。在主控室内站控层设备,可以显示全站的告警信息与运行状态,同时经由高速同步光纤网络,实现定时向调度端上传状态信息的功能。同时完成远程动作指令的接收与转发功能。

图2 变电站二次系统组织结构

3.2间隔层

间隔层装置主要包括,计量装置;测控装置;保护装置以及其它的监控、安稳装置等。间隔层设备负责站控层之间的信息传输,并且主要是通过站控层光纤交换机进行实现。传输内容包含,二次设备的状态信息;互感器状态信息;远端控制命令以及一次开关信息等。同时,间隔层的装置经过与过程层的信息交换,实现控制、测量逻辑与自我保护的功能。二次系统的核心设备,即测控与保护的设备都包含在间隔层中,因此该层是变电站现场二次系统检查的关键部位。

3.3过程层

过程层主要包括智能操作箱与合并单元等设备。过程层主要负责二次对一次的操作命令、传输一次采集信息与开关状态信息等。采集的信息主要是依据IEC 61850 9-2 协议,进而传输到间隔层,同时依据GOOSE 协议交互变位命令与开关状态。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两种情况。其一为“直采直跳”功能。主要是通过开关信息、采集信息与间隔层有关设备进行一对一的连接进行实现。其二为“网采网跳”功能。主要是通过开关信息、采集信息经由光纤交换机通过以组网的形式实现。

4结语

在实际建设中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具有信息交互网络化、信息组织分配关系复杂与逻辑功能关联众多的特点。未来变电站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向功能集成化、设备信息数字化、检修状态化与结构紧凑化的目标发展。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将使变电站建设、运行、检修、与维护功能变得更加高效、经济。因此,对于变电站中的二次电气设备仍然需要我们不断进行优化与创新,力求确保变电站的稳定、安全、高速运行。

参考文献

[1]李斌.智能变电站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2]周和.智能变电站的设计及其应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1.

[3]陈安伟.IEC 61850 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工程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4]严艺明.国内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J].电气开关,2011(6):16-18.

[5]史添华.智能变电站网络结构优化研究[D] .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变电站 智能化 数字化

1 数字化变电站的技术特征

当前,从集中式向着分层分布式发展,这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发展的总的趋势。厂站自动化技术在结构方面,一方面需要巩固和强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扩展性和灵活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降低投资的数量,同时对设备的维护维修进行简化等。数字化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有了本质的区别,其系统结构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数字化变电站的系统结构对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结构的特点进行了继承与发展。数字化变电站的系统结构,随着智能开关、电子式互感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与常规变电站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根本性的技术差异。

从源头上,实现了各类数据的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集成、网络通信、数据共享等得以真正实现,并且对系统进行标准化建模。在IEC 61850中,对电力系统的建模标准进行了明确,同时在信息模型和信息交换模型方面,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进行了统一和标准化,对智能设备的互操作和变电站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享。利用统一建模对一、二次设备进行相应的处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全局统一命名的规则完成对资源的管理,通过无缝通信的方式对变电站内、变电站与监控中心之间建立了联系,系统维护、配置和工程实施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大大的简化。

通过在线方式对设备进行监测,设备状态检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未被监视的功能单元在数字化变电站中基本不存在,在采集设备状态特征量的过程中不存在盲区。对常规变电站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同时对变电站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状态检修”,系统的可用性大大提高。

2 数字化变电站的系统组成

数字化变电站是在IEC61850通信协议技术上分层构建智能化的一次设备、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在智能设备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以及互操作。对于数字化变电站的系统来说,通常情况下其组成主要包括:

2.1 IEC 61850 在《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中,IEC 61850是在基于网络通信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国际电工委员会TC57工作组制定的唯一的国际标准,在IEC 61850中对测控装置的模型和通信接口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保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字式EVCT、智能化开关等一次设备的模型和通信接口进行了相应的定义。通常情况下,IEC 61850将变电站通信体系分为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三层。采用统一的协议对变电站内的IED,测控单元和继电保护等智能电子设备进行处理,使得信息交换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网络得以完成。

2.2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通常情况下智能化的一次设备主要包括光电及电子式互感器,以及智能化断路器等。输出低压模拟量和数字量信号在光电及电子式互感器中是光电及电子式互感器的最大特点。通常情况下,在微机保护、电子式计量等设备可以直接使用智能化的一次设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满足电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需要。在动态范围方面,由于智能化的一次设备比较大,所以在保护和测量方面能够同时满足应用。另外,良好的绝缘性能、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测量频带宽等也是光电及电子式互感器具备的特点。

2.3 变电站内的二次设备 通常情况下,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测量控制装置等在一定程度上等共同构成二次设备,这些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通常情况下是基于标准化、模块化的微处理器而展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在二次设备中不会存在常规功能装置中重复的I/O现场接口,通过高速的网络在它们之间进行连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和资源的共享。

3 数字化变电站的网络结构

3.1 过程层 过程层作为结合面或者作为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智能化部分,处于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之间,其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实时检测运行电力的电气量进行,其主要的检测对象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电流和电压幅值,以及相位和谐波分量等;②检测运行设备的状态参数,通过在线的方式,对运行设备的状态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相应的监测与统计,变压器、母线、断路器、电抗器等设备通常情况下要进行相应的状态参数检测,检测内容主要涉及温度、压力、密度、绝缘、机械特性等。③操作控制执行与驱动,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对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电容、电抗器投切,断路器、隔离开关合分等进行相应的控制处理。

3.2 间隔层 对于间隔层来说,对本间隔过程层的实时数据信息进行相应的汇总处理,同时保护一次设备,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对本间隔操作闭锁、操作同期等;对数据采集、统计运算及控制命令按照优先级别进行相应的控制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构成设备的功能方面。另外,还具备通信功能,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与过程层及站控层的网络通信。

3.3 站控层 站控层在功能方面,通常情况下主要涉及:对全站的实时数据信息,通过采用两级高速网络进行相应的汇总处理,并且对实时数据库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相应的刷新处理,同时对历史数据库按时进行相应的登录处理;按照相应的既定规约将有关数据信息向调度或控制中心进行相应的报送;对调度或控制中心的控制命令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相应的接收处理,同时在一定情况下转间隔层和过程层进行相应的执行;在线可编程的全站操作闭锁控制功能,以及监控,显示、操作、打印、报警、图像、声音等人机联系功能。

4 数字化变电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IEC 61850通信协议中,没有做出任何关于变电站网络系统的安全性方面的有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协议本身的开放性和标准性影响和制约着变电站的网络安全。对于自动化厂家来说,为了适应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确保二次系统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以及确定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些技术环节进行考虑和完善。目前,虽然对已投运的变电站通过采用防火墙、分层分区隔离等,对其进行相应的防护,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时间来考验防护效果。

保护校验数字化变电站在变电站运行的条件下相对比较复杂,通常情况下,对部分间隔保护校验的难度更大。目前,数字化保护所需的电流量和电压量难以通过常规继电保护校验装置来实现,这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模数转换及数据合并处理后,电流量和电压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保护装置,通常情况下,对于模拟试验中的电流量和电压量,通过自带数字化输出的试验仪提供后才能完成相应的试验,对于需要大量电流电压量的保护校验的母差保护难度更大。

数字化变电站监控系统对遥测精度要求较高,如南瑞继保公司的监控系统遥测值要求对应遥测数据变化较大才能识别,且线路负荷达到额定的20%时,遥测显示数据才有效。当线路负荷较小或负荷曲线平滑变化量不大时,监控后台显示遥测值为固定值且无变化,易给运行人员造成通讯中断数据不刷新的假象。

数字化变电站中光纤的大量应用,一方面节省了电缆以及辐射电缆所占用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设备维护带来了新问题。光纤线芯对比电缆芯较为脆弱,受拔插次数、运行环境温度、灰尘等因素影响较大。这就要求基建施工时对光缆辐射以及光纤头加工制作、走向排列、备用芯配置更加严格。

生产数字化设备的各厂家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和沟通,在同步采样的问题上,不同厂家设置了不同的采样频率,给保护装置运行带来隐患。

5 结束语

在全国范围内,数字化变电站如雨后春笋在各地不断兴建和投运,运行时间已有一段时间,从总体的运行效果来看,设备运行比较平稳,各类数据采集及时、传输准确无误,保护和自动装置正常动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安全、稳定的系统运行要求。但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经过更长时间的运行,有待各专业机构进行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奇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5.

[2]陈立新,张宝健.数字变电站系统(DPSS)的研究与设计实现[J].煤矿机械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自动采集;网损

1.引言

本文提出的电能量远程计量系统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信息处理、储存及技术,实现关口数据、变电站、电厂、配电变压器、大用户、居民小区等计量点数据的远程自动采集;同时与负荷控制系统、调度管理系统(DMS)、电力营销系统(SG186)、能量管理系统(EMS)等实现互联互通;在数据中心平台上通过处理和挖掘数据,实现电能量的自动统计、数据共享、考核结算、全网网损计算与分析、用电监查、防窃电、营销决策支持、营销自动化技术支持等应用功能。

2.电能量远程计量系统的体系结构

2.1 系统构成

远程计量系统可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由主站、计量点电量采集终端和通信网络组成。主站的结构为分布式局域网络,数据采集系统通过配置不同的通信模块以网络、模拟或数字专线/拨号、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或光纤等方式与采集终端通信,同时抄录站端采集装置的信息。数据传输采用主站召唤方式和终端主动上报方式。

2.2 系统主站

2.2.1 硬件平台 主站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前置机、工作站和网关机。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冗余双机集群互为热备用工作方式,前置机采用双机平衡工作方式。主站网络采用冗余的高速双网结构,分为内网、安全区、信息网、变电站四部分。

2.2.2 软件平台 系统软件按三层浏览器/服务器及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模块化、分布式设计,实现业务与数据分离。底层包括支持平台及服务器模块;中间层具有访问底层的统一接口;应用层通过中间层对底层进行访问。系统模块采用跨平台设计,其中对重要模块实现主辅备份。

2.2.3 系统软件模块 可以设置成包括软总线模块、控制台模块、前置通信模块、Web 应用模块、事项管理模块、线损计算与分析模块、负荷分析模块、配变监测模块、图形化人机会话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其他模块等功能区。

2.2.4 系统安全性考虑 (1)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实现内外网隔离,将与其它系统互联的服务器放在防火墙的安全区,允许内网其它系统相关计算机的访问,同时也能访问其它系统,其它系统不能直接访问本系统的内网。(2)系统设计方面。系统有完备的用户权限管理功能,为每一个功能设置一个权限,并由系统管理员根据需要分配给相关部门的相关用户,每一个用户又有各自的密码保护,这样能有效地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以及非法操作;对于原始数据在技术上保证其不可修改;在经过修改的其它数据上打上修改标志,并记录修改的人员与时间;使用本系统提供的开发接口访问本系统数据时,必须先进行用户认证,使认证失败的连接不能访问系统数据;而且对不同用户分配只读、读/写等功能权限;系统应用程序自动生成登录事件记录,包括登录的用户名、登录时间、登录IP 以及相应的执行操作等,并生成完整的日志。

2.3 电量采集终端

电量采集终端包括变电站电量采集终端、配变和大用户采集终端、居民小区电量采集终端等。其主要功能是采集、存储电能表的数据;事项记录;系统自检和自恢复;校时;维护;监测系统运营状况等。

3.电能量远程计量系统的功能

3.1 电能量数据采集与分析

完成变电站、配变、高压客户和居民小区电能表数据的采集。其中电能表数据主要包括多费率的窗口值、电流、电压、功率、最大需求量、电表运行事项等。变电站采集终端根据需求对表计的各种数据进行有选择地采集并按指定采集电表数据及实现各种数据的统计,如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性的统计数据、日最大、最小值统计数据等。

3.2 网损的自动生成与分析

系统可设为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1)数据输入方式。实现基于网络示意图的网络参数输入。(2)输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包括网络拓扑、状态估计、潮流计算、线损计算。(3)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可采用等值电阻法、计算精度较高的均方根电流法、解决弱环网问题的改进迭代法。(4)低压电网理论线损计算。可采用台区损失法、电压损失法等。(5)理论线损与统计线损的比较。按电压等级分别列出变压器、线路等的损耗,并与上一年以及历年的分压线损及分类线损进行比较。(6)提供降损决策分析。为调整电压降损、送电线路升压降损、并联无功补偿、增加并列线路降损、增大导线截面积降损等提供多种决策综合分析。

3.3 变电站母线平衡统计分析

通过采集变电站母线上计量点、考核点的电表数据,按照母线运行情况计算母线输入电量、输出电量和不平衡电量,进而计算母线的不平衡率。

3.4 负荷管理

(1)配变管理。通过对安装于公用配电变压器上的终端设备,实现了对变压器的实时监测管理,以及时发现变压器的异常或不合理、不经济的运行现象。(2)并网点管理。并网点用户主要指地方小火电、地方小水电、热电厂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用户。通过监测并网点用户的发电、上网、下网等计量点的负荷、电量数据,绘制相应的负荷、电量曲线,及时了解其实时的供用电情况,并根据电力企业的实际需求,依据有关规定或协定,对其进行合理监控。(3)计量监察和查、防窃电。包括客户计量装置运行状况的监测、人为窃电行为的监测及异常信息报警。(4)供电质量监测与分析。包括电压合格率统计分析、功率因数统计分析及供电可靠性统计分析。(5)负荷统计分析与预测。包括负荷统计分析、负荷预测、行业用电分析及历史日数据分析。(6)电费管理。包括电费催收、预购电控制等。

3.5 营销决策支持

(1)统计报表生成。设计特定条件,提取合成客户服务层和营销业务层的原始及处理信息,利用报表设计工具形成自助报表。(2)综合查询。查询业扩报装情况;电费应收、实收和欠费情况;电价执行情况和均价水平;客户的电量、电费和电价情况;供电合同的签约和执行情况;电能计量管理情况等。(3)用电需求预测。根据预测对象和预测期的长短确定预测的内容、范围和时间,应选用适当的预测方法和模型;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校核,对用数学模型求得的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算出误差,对误差值较大的找出原因并进行修正。(4)营销分析。包括销售分析、市场分析、客户分析等。

3.6 电力市场支持

(1)根据各计量点的电能量数据,对发电厂的发电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计算欠发电量、过发电量;考核各时段的发电计划曲线的执行情况,根据考核规则计算奖励电量和惩罚电量等。(2)根据各计量点的电能量数据,对下属各供电公司的购电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计算奖励电量和惩罚电量以及补偿电量等。(3)根据关口点的电能量数据,对全公司供电量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计算奖励电量、惩罚电量以及补偿电量等。

3.7 档案管理

包括与系统相关的各种电力设备参数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描述,与数据采集有关的采集方法和采集参数描述,与统计有关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参数描述,与系统管理有关的操作人员、权限设置描述,与系统互联有关的接口描述以及各种设备变更、旁代操作事项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