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具体内容

会计核算具体内容

时间:2023-09-13 17:1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具体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具体内容

第1篇

1会计核算以及形成的各类投资

1.1会计核算

1.1.1会计科目设置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第一条规定“建设单位应根据本制度规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国务院主管部门的补充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财会字〔1998〕17号),对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科目进行了完善。完善后的科目见表1。会计科目就是按照经济内容对会计主体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其中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也就是说,上述各会计要素均包含若干个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被称为会计科目。比如,表1中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属于资产类要素;“应付工程款”、“其他应付款”、“应交税金”等属于负债类要素。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主体须按上述科目表所列科目(或部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1.1.2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财政部《关于解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执行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建〔2003〕724号)第四条规定“根据基本建设有关规定,每个基本建设项目都必须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一个建设项目,不论其建设资金来源性质,原则上必须在同一账户核算和管理”。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账户以会计科目为名称。每个科目均应设置相应的账户,用以反映该科目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增减变化情况。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也是设置账户的依据,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没有会计科目,账户便失去了设置的依据;没有账户,就无法发挥会计科目的作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要使用借贷记账法,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为T型账户。基本结构见表2。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总分类账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如“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等;明细分类账户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如“设备投资”账户下分列的“甲设备”、“乙设备”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账户和会计科目这两个概念经常相互通用。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账户、账簿、账的关系。账户与账簿的关系:账户存在于账簿之中,账簿中的每一账页即账户的存在形式和载体,没有账簿,账户不能独立存在,二者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账户有不同的类型,因此形成的账簿也分不同的类型。财务专业中的账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指涉及到会计核算全过程的所有资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明细账簿、总分类账簿等。对科目、账户、账簿、账等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后,就不难理解所谓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核心是建设项目所建立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仅包含该项目所发生的经济业务。

1.2形成的各类投资

按照表1所列科目,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过程中将形成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待核销基建支出等。上述5类投资的构成简要说明如下:(1)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建设单位按批复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不包括被安装设备本身的价值及支付给施工单位的预付款。(2)设备投资。建设单位按批复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各种设备的实际成本及为生产准备的不够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的实际成本。(3)待摊投资。建设单位按批复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建设管理费、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土地复垦及补偿费、勘察设计费、借款利息等,共计28项。(4)其他投资。建设单位按批复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房屋购置和基本畜禽、林木等购置、饲养、培育支出以及取得各种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发生的支出。(5)待核销基建支出。建设单位按批复项目概算内容发生的江河清障、巷道清淤、飞播造林、水土保持、城市绿化、取消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费及项目报废等不能形成固定资产部分的投资支出。了解和掌握各类投资的构成,有助于有关稽察人员理解该项目会计核算是否规范、各类投资构成是否真实、计划口径的完成投资和财务口径的投资完成差别等。

2资金支付

目前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支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项目法人支付,二是由国库集中支付。在尚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地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工程款由项目法人进行支付。《关于水利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试行“专户管理、柜台监督”的通知》(财基字〔2000〕15号)规定,水利主管部门设立“基本建设拨款过渡账户”,用于转拨上级单位拨入的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单位(项目)设立“水利基本建设拨款专户”,用于核算工程的各项建设费用的支出。实际工作中,项目法人支付工程价款的形式多样,如有的按照上述要求开设专户进行支付,有的不开设专户而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支付,也有的将建设资金存放在当地财政部门水利专户、申请由财政部门支付等各种形式。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地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工程款由国库统一进行支付。国库集中支付的方式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财政直接支付范围包括建设单位采购设备、建筑安装工程、工程监理和设计等中央财政投资额超过规定金额的支出以及工程质量保证金等,并通过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办理(只能转账,不能取现)。财政授权支付适用于不足规定金额的工程项目支出、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特别紧急的支出等,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办理(在授权额度内可以取现)。各地执行国库集支付的形式不一而同,有的工程待摊投资实行财政授权支付,建安投资、设备投资等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施工单位或设备供应商;个别省市中小河流治理中央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地方配套建设资金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等。掌握工程款支付形式,对了解建设资金到位及流向情况有很大帮助。稽察人员可以从工程款支付形式反推建设资金到位情况、结算情况及各类专项资金使用是否规范等。水利工程建设稽察需对建设资金来源、会计核算、资金支付等多个环节进行详细的检查后,才能全面客观反映建设项目的财务情况。而要圆满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必须把握有关概念的实质,进而准确、精炼阐述有关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定性及法规依据。

作者:郭晓军 单位:水利部建设管理与质量安全中心

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前言

房地产企业既具有与一般企业相同的特点,又有其特殊之处,它不仅从事房地产经营,并且还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的特点是建设周期比较长、投入资金比较多,并且由于市场的风险很大,所以极易发生负债经营的情况。这决定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在在经济和财务管理上技高一筹,加倍重视,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效益,强化有关的会计核算制度作为支撑。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已经开始被重视,但是重视的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总体上,我国的会计制度仍处于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阶段,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理顺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所依据的会计制度,严格会计管理方面的制度,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发展现状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对策成为当务之急。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所涉及到的经济活动较为复杂而且一般经济数额较大,核算环节多,一旦会计核算出现任何问题,企业必然要承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工的业务部门预算,具有充分的准备应对市场竞争,尽快的脱离可操作性低的会计核算模式。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用于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行业会计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由于房地产行业具有特殊性,基于这些特殊性,同时也基于房地产开发行业会计核算制度需要的特殊性,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予以规范。但是,目前我国会计制度中关于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规定并不完全,没有专门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准则,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收入的标准不明确

房地产企业收入确认的标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个模糊状态。项目建设期内的成本费用往往远大于当期确认的收入,控制并不严格。而且,应该确认为收入的大量的预收款项和应收款项都没有被列入到收入范围。由于开发产品价值较高,往往采用预售和分期付款销售的办法,从而造成收款期与房屋交付期不一致,这也给收入的划定带来一定隐患。在确认销售收入实现时,标准应该是交易的实质。但是当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大部分没有考虑交易在实质上是否己经完成。其考虑重点仍然片面的停留在注重现金的回收程度上,这也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确认收入的一个弊端。

(三)现金流量信息控制不完全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现金流量与其它行业的现金流量具体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的特殊性在于筹集资金和投资活动的主体并不相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施以开发项目为基本单位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现金流信息控制的难度。由于开发期限较长,这个长时期之内一直涉及到现金的流动。导致现金流入与流出相对于一般企业具有更大的异步性。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

(一)确定收入标准

房地产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应该有明确的标准,这些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及法律标准和专业标准。法律标淮是指我国相关法规中规定的房地产销售必须符合的条件或标淮,主要规定了属于房地产销售收入的具体内容,凡是不符合法律规定标准的,也不能作为收入予以确认。法律标淮是专业标准的前提条件。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指的是,会计准则,会计工作制度中销售收入的确认标准。依靠这些标准可以对相关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可靠的计量。

(二)扩大信息披露内容

加大成本信息和收入信息的公开,增加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增加土地储备情况的披露。由于土地资本具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并且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息公开内容中对土地的储备量及其成本的获得情况进行披露是很重要的。 增加分项目现金流量信息的披露。为了保证现金流量信息的有用性和可参考性,披露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动具有重要意义。披露的内容应该包括购买工程物资以及支付工资等所支付的现金等一系列内容。

(三)会计科目设置要观、明细

其实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要是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完整的反映项目的整体财务状况,便于对投资进行分析,也便于更好的对企业的投资和经营状况进行估计。把项目的具体情况搞清楚,可以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五、结语

会计核算是企业工作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更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工作重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使得很多行业具有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但是各行各业的情况不尽相同,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特殊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在会计核算上要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独特的自身情况进行使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应该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摸索符合房地产开发行业的科学和合理的会计核算体系和工作方法。

参考文献:

[1]边霞,赵业猛. 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初探[J].江苏科技信息,2011;02

[2]尹晓燕.浅析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4

第3篇

(1)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一些企业由于对于会计成本核算缺乏重视,因此在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缺乏具体明确的指导,这就导致财会工作人员无法按照相应的制度进行有效的会计核算,结合企业行业的体制改革形势制定实际可行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改革的关键内容。

(2)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当前一些企业在成本核算上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会计核算方法等存在较多的问题,同时由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成本分析审核,导致会计成本核算失真等问题时有发生。

(3)会计工作人员能力水平较低。由于会计成本核算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对于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较高。但是部分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会计工作人员,也缺乏系统全面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教育培训计划,导致会计核算质量问题频发。

2、强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与管控措施

(1)完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作用,并建立系统的会计工作机构开展会计成本核算工作。通过全面设置会计科目进行成本核算管理。此外,财务会计管理部门应该结合自身行业、业务特点,建立全面的会计成本管理制度,制度体系应该涵盖以下内容:会计成本核算标准制度、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程序管理规章制度、关于成本核算对象以及成本核算项目的规定以及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内容与管理办法等,只有系统完善的制定各项制度,才能以此为依据指导会计成本核算的顺利开展。

(2)明确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象以及成本核算具体项目。对于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应该按照基本业务、增值业务以及扩展业务分类进行核算。在具体的核算开展方式上可以将成本分为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及财务费用三大项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营业成本主要是指由于产品或者服务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费用项目。管理费用主要是管理人员工资待遇支出、办公费用、招待费用、培训费、差旅费、维修费等一系列的管理类型费用。销售费主要是由于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运输费及其他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则主要是指企业为了各项经营管理业务活动开展所需资金的筹集所产生的一系列费用等。对于这些成本核算项目应该按照具体成本支出内容以及支出部门,设立明细账目,利用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手段,分别按照业务以及部门,选择或者是设置合适的会计科目全面的进行逐一核算。

(3)合理选取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做好会计成本核算的分析。对于企业的成本核算模式以及核算方法,应该按照业务活动以及单位的具体性质分别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企业应该重点改变传统的收支型管理方式,实现成本核算管理的细化,提高对于成本核算结果的分析应用能力。其次,企业应该按照成本核算结果做好成本的分析,对于成本分析工作应该对照企业的成本目标或者是标准成本,按照部门成本的具体组成情况分别采取趋势分析、结构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成本分析方法,对企业不同职能部门成本的实际情况以及成本波动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同时对职能部门成本的波动原因以及成本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成本的波动原因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费用审核制度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一系类的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进而纠正完善不合理的成本控制管理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支出。

(4)提高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队伍能力水平。由于企业业务活动涉及范围较广,成本核算管理工作较为繁琐复杂,因此对于成本核算工作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了确保企业成本核算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一支理论素养深厚以及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强的财务会计核算队伍。首先,单位可以通过根据企业行业特点组织业务考核以及会计知识考核等内容,选择优秀的人才进入会计工作队伍。其次,企业应该定期在单位内部举办会计培训班,通过聘请专家结合工作实际经验讲授业务处理等内容,借助于专业系统的培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能力水平。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会计本质; 会计要素; 会计科目; 会计分类

一、会计是分类的技术

不同的学者对会计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会计是信息系统,通过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有的认为会计是商业语言,只有掌握会计这一交流沟通的“语言”,会计信息使用者才能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有的认为会计是管理活动,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利用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各种管理决策并监控单位的经济活动;有的认为会计是解决信任问题的低成本机制,通过会计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可以解决会计主体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信任问题。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视角对会计进行认识,得出对会计本质的不同理解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上述对会计本质的认识虽然不同,但基本上是从会计经济后果的视角进行阐述的,即基本上是从会计提供信息的效用这一视角阐述会计,鲜有从会计工作过程来阐述会计的本质。由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广泛性,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从会计信息的效用视角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出现百家争鸣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以为,从会计工作过程来看,会计本质上是一种分类的技术,即会计通过恰当的分类,把各单位千差万别的资金运动信息转化为专业性的分门别类的会计信息,实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条理化信息的目的。

二、会计分类的方法

众所周知,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各单位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收回、分配等方面。会计核算人员的基本职责就是把一个单位的资金筹集、使用、耗费、收回和分配情况(即资金的来龙去脉)分门别类核算清楚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分门别类的条理化会计信息。

我们也知道,生物学家为了更好地研究生物之间的彼此关系,对世界上形形的生物,采用“属—科—目—纲—门—界”进行层次分明的分类:类似的物种归并成一属,类似的属归并为一科,类似的科归并为一目,类似的目归并为一纲,类似的纲可归并为一门,类似的门最终归并为一界。与生物的分类方法一样,会计也是通过类似的层层分类的方法实现分门别类提供条理化会计信息的目的。

会计第一层次的分类: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最基本的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的会计要素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

会计要素作为对会计核算内容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属于会计的第一层次分类,根据会计要素提供的会计信息则是最粗略、最概括的信息。会计报表作为反映一个单位最概括的财务信息的载体,按照会计要素来搭建会计报表的框架是最合适不过了。事实上,会计报表也正是按照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列报:第一大报表——资产负债表列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要素的静态资金运动信息,因此,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会计要素作为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或静态要素,反映的是企业在会计期末这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其中,资产是资金的占用形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与资产相对应的取得途径;第二大报表——利润表列报收入、费用、利润三大要素的动态资金运动信息,因此,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会计要素作为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利润表要素或动态要素,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生产经营成果,其中,收入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即形成经济活动的利润,利润是资金运用的成果。

会计第二层次的分类:会计科目

企业会计要素划分为六项,虽然可以满足企业对外提供概括性综合信息的需要,但无法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更无法满足具体了解企业详细财务信息的需要。因此,还需要对会计要素进一步详细的分类。会计科目就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可见,会计科目(总分类科目)实际上是对会计核算内容(会计对象)所作的第二层次的分类。

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我国各类企业设置的会计科目(总分类科目)有156个,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经济业务特点在这156个科目的基础上增删或合并调整设置本单位的适用会计科目。

会计第三层次的分类:明细科目

第5篇

一、会计核算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局限性

现代的会计损益核算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表达关于一项经营活动的结果,而其基本方式就是以收入减去费用得到关于该项经营活动的利润。而会计基本理论中存在一个理性的假定-持续经营假定,正是由于这一假定从根本上否定了核算一项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就不可能对没有终结点的过程做出完整的说明。基于这一假定,作为本身应该说明一项经济活动全过程结果的会计核算,却无法说明一项经济活动全过程及其结果,于是在确认损益结果的计算时,会计损益核算必须遵守会计分期假定。而遵守会计分期假定,则必然使得会计核算的结果,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一系列指标,都具有了其重要的特征-期间性。这就是说,现代会计所计算确认的收入、费用和利润都只是一定期间的结果,因而也只是对一定期间所作的说明,而不是对全过程最终结果的说明。由于持续经营假定的限制,现代会计不可能将各个期间的结果进行汇总处理,以期获得关于一项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的结论。

应该看到,由于会计分期假定,使得各个期间的会计资料在形式上表现出彼此间的独立性或者说无关联性,并未表现出关于同一时间过程的内在统一性。由于这些资料只对本期间作出说明,因而也就未能显现出对各个期间资料进行时间价值调整的内在统一性和内在必然性。而在现代经营活动中,我们对一项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最终结果作出核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表现在一般所谓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质上是分段落进行的,也就是说,经营活动实质上是由若干时间长度有限,且彼此相对独立的经营活动段落在观念上连接而构成的。

二、固定资产是微观主体经营活动的形式和时间组织特点的关键因素

随着企业固定资产的专门化趋势日益加强,以至于最后微观主体的经营活动将围绕固定资产的性质和特点而得以组织和进行。因为固定资产是以其自身的使用价值的发挥来为企业服务,也就是说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所消费的是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以使用价值来为企业服务的资产,典型的就是生产经营能力资产,而生产经营能力资产的主要内容就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本身的自然性质尤其是经济性质决定了其寿命的有限性。随着固定资产的形态改变,其效用的降低乃至消失也是必然的。因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特征就取决于固定资产的寿命特征,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就表现出是由若干个有限时间长度连接而成的过程。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内,经营活动本质上是简单重复的过程。当经济寿命结束时,才又开始一个新的寿命周期过程。所谓扩大再生产其实是寿命周期之际的时点行为,这一行为完成后,就形成新水平上的简单再生产。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扩大再生产,实际上就意味着原规模水平的简单再生产已经被人为地终结而开始一个新的简单再生产项目。虽然结果表现出生产规模的扩大,但这必然是在新规模水平上进行的简单再生产。严格地讲,所谓扩大再生产,只是一种投资行为,是一种对生产规模或时间属性具有改变意义的外在因素,而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而它决不可能是具有持续特征的生产行为的一个具体类别。

三、产品寿命周期现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在时间组织特征上的重要影响

这种现象源于宏观方面的经济结构调整因素,这种调整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是使得任何消费品都具有有限的寿命周期,其经济寿命周期日益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将会加快。而产品经济寿命周期日益缩短,必然会选择小批量、订单式的商品生产模式。同时,这种产品的寿命周期特征又必然导致生产过程自身的技术结构的调整。而在现代经济活动的高技术含量特征的经济,则表现就是在总资产中固定资产的比重日益提高和其技术性日益先进化,决定企业生产组织时间性特征的固定资产专业化特征也日益明显。资产日益专业化又使得企业按照某一种特定产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来组织的特征更加明显。于是,在企业这种经济活动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现代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就开始产生一种新的组织形式-项目。项目意义其实就是一次完整的资本投放和回收过程。同时,一次完整的资本投放和回收过程也就是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周期过程。

既然一个项目的寿命周期过程取决于投放于其中的固定资产的寿命周期过程,那么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可能,即按照固定资产寿命周期亦即按照项目的完整时间过程组织核算的可行性,也就是核算每一个按照固定资产寿命周期确定的经营活动可能的最终结果。这种核算,也就是对一个时间长度有限的经营活动过程所进行的核算,也就有可能将这样一个过程的全部内容以及最终结果进行完整准确表达。

四、怎样进行以项目为对象的会计核算

第6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企业化 财会管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事业单位逐渐走市场化道路,以企业化管理作为运行模式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考虑到企业会计制度必须要满足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相关规定,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逐渐转化为企业的具体内容,经过对事业单位的改革,则能够得到《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以实现有效的会计核算。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变成为企业会计制度是一项新体制改革的变化过程,事业单位早期相关的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都必须要重新建立,因而需要对有些财务、会计内容做好修定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当展的需要。

一、加强会计核算工作

为了让事业单位能够达到企业化财务管理的要求,这就需要积极采取资产存量清算措施,这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重要前提。资产清算是财务管理中的关键过程,其涉及到了资金使用的方方面面。当资产经过了预算、核对、调配等一系列措施后,使得资产得到有效的分配完善。这对于资产展开科学的分类与管理有着很大的帮助,可帮助事业单位更好的进行资产会计核算工作,对事业单位资产采取优化配置的调整,保证资产能够科学流动,让资产得到有效的管理与应用。

而事业单位在开展企业化财务管理时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了解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关的措施。如:管理时运用科学的企业化会计核算措施,制定统一的会计科目,保持企业与国际发展相接轨。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最大的问题在于会计科目基本上延续了传统管理中设置的科目类别,这是难以与当代国家惯例有效结合的。此问题不仅让我国事业单位缺少了先进性,且使得事业单位与其它企业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也会出现很多问题。

为了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就需要在会计科目方面做好分配设置工作,结合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内容,以事业单位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采用企业化的会计核算方法,积极结合当前会计准则中的相关内容工作。在碰到相关的财务问题时需要结合相关的经营项目,并且做好不同项目的采取管理是极为关键的科目,这时应该重新进行设置划分以将其统一管理。参照资金运用管理制度,根据具体的科目做好资金核算。如:针对“所有者权益类”财务的资金管理难以发挥出理想的作用,则可结合资金筹集方式制定“实收资金”经营方式,这样才能从多个方面反映出事业单位具体的自己收益情况。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事业公积”科目,这样就能对事业单位的不同资金使用进行如实反映,保证每笔资金都运用到了实际需要上。通过不同核算措施的有效运用还能保证事业单位在发展不同项目的同时节约资金消耗。

二、加强资产控制环节

企业在针对资产进行控制时需要采取多种方法,通常情况下涉及到的工作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主要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无形资产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单位仅仅注重流动资金这一环节,对于其它方面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事业单位综合各个环节做好管理工作,提高整体管理效率。

1.调整资金运作

(1)筹集。在资金筹集上应该扩大渠道,尽早成立内部资金管理结算中心,坚持对资金采取集中统一的管理方针,这样能够在保证资金有效利用的同时提高使用效率。针对库存资金管理工作适当结合科学的方法核定合理库存,防止出现资金过度消耗的问题。(2)运用。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发展动态,根据事业单位的自身发展情况制定措施,在使用资金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不同环节的资金控制,以把有限的资金运用于获益最多的项目,以保证资金能在各个方面发挥出理想的作用。(3)监督。对于各项资金的运用应该持续监督,并且对财务部门的工作进行控制,这样能避免资金分流到工资、福利、非业务投资环节中。对于单位内部的资金调整有着很大的帮助。

2.更新资产调配

对实物资产的运用能够影响到整个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这就需要以资产清查为前提,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实际状态做好调整,对各项部门的实际工作进行监督,提高员工维护管理设备的责任心。另一方面,加强日常维修费用超支、缓解资金紧缺等问题的处理,应该降低资金的支出金额,在满足日常需要的情况下保证设备维修次数的减少,保证资金适用于固定资产维修、改造的金额减少,以防止事业单位资金过度消耗。并且适当调整报表内容,且参照固定资产的具体收益对资金合理划分。

三、加强会计信息的分析与披露工作

事业单位在当代社会中应该结合新准则中的具体内容,对外公开全部财务信息,这样就能加强事业单位经营的针对性考核,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积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在不同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下制定财务计划,主要涉及到的有经济性指标和非经济性指标。

四、加强成本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企业化财务管理必须立足于成本管理,由于事业单位外在收入较低,通常对资金的运用都是严格把关,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多数建立在降低成本消耗上,无论是管理历史成本,以及还未需要管理项目的实际成本,在源头上对一系列成本动因做好观察处理,这才是控制财务成本的重点。

1.树立成本观念

成本观念的制定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只有所有管理人员积极树立良好的成本观念,才能制定出有效的管理规划,从根本上实现自己的合理管理。对员工进行成本意识宣传,并且采取多个方式来提高职员的财务意识,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资金给予足够的重视,防止资金过度使用及浪费现象的发展,这样才能保证资金效率的提高,减少管理、财务、销售等方面的资金消耗,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2.控制成本发生的源头

积极重视成本核算工作,在成本消耗方面做好控制工作,定期针对成本项目做好预算处理,这是整个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要采取项目全成本核算及项目经理负责制。根据实际要求做好单位内部各项成本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调整,优化各方面的管理措施,降低产品成本,并结合成本维持、改善、防止等来综合降低成本。

3.完善成本信息的收集整理

不断完善成本信息的收集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工作,主要包括了收集、整理、保存等,对财务信息资料进行规划处理。当事业单位把握好了信息资料就可以提高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效率,确保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

4.完善成本核算模式

要想正确的建立成本核算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则需要在不同的环节做好工作,对于一些业务出于管理要求和成本核算的考虑,比较适应权责发生制的,这时能运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正确使用权责调整核算工作,这样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的资金控制,把事业单位整个运营效率整体提高,在计划、预算、控制、报告等方面实现有效规划。将以权责发生制当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前提,不仅涉及到了国家拨付事业费的管理,也关系着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这样能够充分利用不同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实现财政收入管理。

五、结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变为企业化财务管理成为了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时代经济的需要。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变阶段应该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结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有效的管理模式,以满足事业单位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杰.事业单位转制中会计核算的几个问题[J].财会通讯,2004;6

第7篇

一、会计核算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会计核算是企业发展建设中目标确定的重要支撑。首先,会计核算可以确保企业发展经营中成本利益空间得到最大化。同时会计核算是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及制定发展方向时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发展下去,就必须要保证企业流动及可运转资金的充足性,而会计核算恰恰是保证资金流通的重要部门。其次,会计在进行企业资金核算时更能够及时掌握企业发展中的不足及问题,因为企业发展经营好坏与否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经济利益方面。对于会计而言,资金核算中可以通过与往期资金核算值对比分析出企业经营是处于哪种发展状态中,更有利于企业调整下一步的发展路线及政策,对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会计核算也是帮肋企业发现潜力员工最有效的方法,一般来说,企业员工每月所得工资提成等都是通过会计的核算来完成的,因此企业领导可以通过会计核算中每个员工的工资所得就可以初步判断出该员工日常的工作状态以及发展潜力,有利于企业发掘优秀人才。

二、企业会计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中弄虚作假问题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是需要绝对的准确性的。但就目前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中来看,虚假核算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会计在核算中为了能够最大化控制企业生产成本,而人为地调整生产工作量或者加强工程生产进度。而对于调整后的资金空缺部分只能通过将整体的成本分解来弥补各环节的资金漏洞,为了能够使整体资金看起来充足,会计核算中就利用做虚假帐的方法瞒天过海。

2.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问题

一个企业无论任何部门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进行制约,是无法长久发展的。就目前企业会计核算来看,部门内没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是影响其工作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首先,由于企业对会计部门的特殊性照顾较多,因此给会计核算部门放松了许多企业政策的管理,从而使会计核算部门工作制度十分混乱。

3.会计核算方法落后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经济建设的力度十分强大,而各企业在这种强大的发展力度下不断地进行着自身的发展与改革。但就目前来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老套、方式陈旧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关键性的因素。许多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仍然是延用传统的核算方式,而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当下发展所需,因此在核算中经常会出现实际生产价值与会计核算生产价值不相符的现象,或者是出现资金核算不足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4.会计核算人员素质问题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人员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目前对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统计与调查中发现,会计核算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影响核算准确性的重要问题。首先,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在进行核算时私自修改核算内容,从而使企业经常出现实际资金与帐面资金不符的情况。其次,企业某些会计核算人员对外虚开发票。例如:某些合作单位人员为能够在报销费用时得到最大化经济收益,而采用互分“好处”的方式让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帮其在发票中多加资金,从而造成企业核算发票时资金支出与收入严重不成正比,给企业的发展经营带来诸多阻碍。

三、企业会计核算措施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是保证企业正常有序发展的前提。因此,相关部门领导及负责人针对会计核算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制定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企业会计核算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构建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针对于企业会计核算中弄虚作假的问题,首先企业要构建一个企业决策者、会计部门管理者、会计人员三方为一体的责任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企业决策者要对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负主要的监管责任。同时,为了最大限度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准确性,企业决策者必须要参与到会计核算工作中去,对每一笔资金的支出情况及生产中每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从而保证企业的每一笔资金流出都有据可循,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率,为企业的可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制度是企业发展建设的重要支持。因此,企业决策者要在会计核算部门内建立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同及能力不同分配相应的任务,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核算人员身上,以避免小事抢着做、大事没人做的问题发生。另外,要在企业会计核算部门内建立一个健全的工作惩罚机制,对于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会计核算人员要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工作态度及责任心较差的核算人员,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并对其进行物质惩罚,以视警戒,从而规范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态度。

3.更新会计核算方法

针对于会计核算方法落后的现象要进行改革与发展。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必须在工作中紧跟时展所需,并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适合于当下企业资金核算的方式方法,从而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性。

4.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是提高企业资金核算准确性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加强企业会计人员面对诱惑的抵御能力。对于一些想非法获取更多资金发票的人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要坚决的反对,以保证企业发票支出数额与实际的收入数额相统一。

第8篇

根据企业会计实际的运行模式以及以往学者的研究,对企业会计的运行模式可理解为根据国家会计的相关规范,通过确定的会计方式、会计人员选用以及会计程序与具体机构的设置等产生的会计工作体系。其本身囊括许多关于会计实践的具体内容,具有明显的活跃性特征。一般金融企业在构建会计运行模式时往往以国家会计模式作为导向,进行适合企业自身会计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实质为金融企业范围内国家会计模式的具体体现。现阶段伴随银行业务的发展,金融会计已逐渐形成三种类型,即:政府、商业银行会计以及金融公司会计。通过有效的运行模式,能够将企业财务信息作为依据,做好资金管理以及计划管理,有利于进一步调节与控制企业业务经营活动。

二、金融会计运行模式的构建方案

我国当前金融会计中大多存在目标不一致、内部管理不完善且在业务处理流程方面过于传统等问题,导致劳动强度过大但服务效率却无法提高,而且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难以促进金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需构建有效的金融会计运行模式,具体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确定金融会计目标

金融企业中的会计管理目标主要集中在所得到的经济效益方面,以商业银行为典型代表,其在经济效益方面所强调的主要为盈利与亏损情况,所以在保证资金投放能够获取“开源性”利润的基础上,还需对资金费用在运行规划中做好“节流”工作。在确定金融会计目标过程中,主要需明确会计职能,确保其所体现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会计信息能够成为投资决策的参考内容。特别需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中的预测内容,使现行市场变化情况、金融形势充分融入到会计材料中,这样便可以会计资料为依据,将资金投放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增强金融机构整体效益的目标。

(二)构建计划控制中心

会计目标得以实现要求做好计划控制工作,具体指为使企业各项费用支出得以控制,在费用产生前便需做好费用预算表的编制工作。一般执行过程中,需金融机构各业务科室配合会计部门对以往费用支出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将费用进行具体划分,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种费用。其中各科室部门需对可控费用做好月预算表或年预算表的编制,而对于不可控费用,应根据具体分析结果由会计部门进行预算表的编制。在完成费用预算表编制后,也可将具体计划进行公开,以此使民主理财观念得以增强。另外,为使费用中心人员进一步增强节约观念,可将结余经费按相应的比例奖给相关人员,这样既可使计划预期目标得以实现,也可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构建计划控制中心过程中也需注意加强与其他信贷部门保持密切合作,以便于对与金融机构存在业务关系的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调查,使调查结果作为考量资金创收情况的依据。

(三)会计核算中心的完善

尽管大多金融机构现阶段已在核算方面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涉及的工作内容不仅包括核算过程,也有其他许多基本业务,难免在核算中发生失误现象。对此需注重会计核算中心的完善,在各项基本业务情况体现在会计报表的基础上,适时组织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保证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业务,使财务信息的核算更具可靠性。

(四)构建会计分析中心

金融机构中有效的会计运行模式是实现整体效益提高的重要保障。构建过程中除考虑在费用产生前的预算外,还应在具体资金费用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当前金融形势的分析,对会计核算的结果与逾期计划目标对比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差异与原因并利用报告形式将该阶段中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反映出来,使决策者能够以此为依据对投资计划与投资方向进行及时调整。一般分析内容可提供的决策依据主要体现在:第一,利用分析结果使资金利用效率更为高效,为会计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第二,关于如何降低资金成本的信息以及优化信贷结构等资料内容。第三,通过投资资金与其所产生的费用情况分析,能够及时了解资金动态变化以及信贷政策是否得以落实等情况,有利于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五)会计运行模式中的结算中心构建

结算中心是金融会计运行模式核心部分,其构建的目标在于根据结算业务的具体内容、资金的划拨情况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大小等,将金融机构所获取的整体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促进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共同提高。这也是金融会计运行模式中最为基础的业务内容,有利于金融机构的整体发展。除此之外,金融会计运行模式得以有效执行,还需配有相应的保障系统,使各组织机构拥有配套的运行模式,如总会计师,即主管行长全面负责会计的目标,而会计科长需对各职能组织进行关系的协调等。

三、结论

第9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核算风险;风险管理;分析;建议

目前我国仍未颁发实行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机制,此时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开展得参差不齐,正因如此财务会计核算风险成为了企业在运营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关系着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多少以及影响其在市场中的地位。本文作者积极的对核算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1],同时提出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工作力度是有效降低财务会计核算风险负面影响的有效对策之一这一建议。

一、浅谈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内容与特征

财务会计核算风险,其实质上就是指在财务活动进程中,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最终导致财务收益没有达到期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这一风险的产生会使企业蒙受巨额的经济损失。而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主要的表现形式为财务资源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并且在使用上缺乏合理性,风险的产生最终会影响企业事业发展的进程。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客观性、善变性、不确定性、可预测性。

二、分析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在对成本以及固定资产核算之时极易产生风险

这主要是因为企业事业在发展运行的过程中成本核算以及固定资产核算的数量是庞大的,如果财务会计人员对企业资产折旧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模式不能有深入的了解,此时企业净资产的核算结果就缺乏真实度,此时的核算工作不能将该企业实际的运营状况反映出来,固定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与市场账面价值不匹配那么就增加了核算风险产生的几率。

(二)投资与核算方面产生风险

在我国企业盲目跟风的现象屡见不鲜,最终导致资金浪费的后果,例如在对固定资产进行采购设置以及更新的过程中,没有做好对投资项目效益的分析与评估工作,此时回收的成本就可想而知了,短期或者长期的财政危机就出现了,企业遭受了风险的打击。

(三)企业信息系统内部监控不完善也是导致核算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研究资料证实,企业信息系统监管的效率直接作用于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在信息化时代的引领下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完成了对大批量数据信息的采集、整合与管理工作,缓解了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效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会计电算化技术发展得并不完善,如果企业信息系统内部监控体制没有建立健全,此时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以及数据的保密工作就存在缺陷,有极大的可能造成财务会计核算数据信息的丢失或者是外泄,此时核算工作处于危机的环境中,风险由此形成。

三、对财务会计核算风险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引导财务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核算风险意识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人员作为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的主导人物,其素质与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风险管理的工作质量,进而影响企业整体事业发展的面貌。因此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应用有效的对策协助财务会计人员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与管理的意识理念,在激励制度的辅助下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工作。为了使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可供采取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例如有针对性的、定期的开展财务风险培训工作,帮助财务人员及时的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新的法规与技能;当然企业还可以组织重点、专题性的教育培训工作,借此去强化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其对风险的辨别与管理能力,为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重点完善企业资金管理体制

在《预算法》引导下,参照其拟定、实行、审批与监督等具体内容,以促使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流程落实规范化的目标,此时企业资金管理体制便得以完善,财务人员参照合理性预算执行比例指标,以提高对指标评价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优化了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总之,年度资金预算报表、月度资金执行表科学性与完整度的提高使企业资金管理体系得以健全,避免了资金分配不足或者是资金闲置现象的发生,当然资金占用、挪用的现象发生的几率也大幅度的降低,此时企业的财政实力显著的增强,由此可见,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发挥出来。

(三)设置合理化的风险管理目标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的三大目标为:实际工作性目标、财务信息性目标、合规合法性目标。实际工作性目标的确立使使资金核算、财务团队组建等财务活动环境更具有序性;而财务信息化目标的设立使财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核算信息更具透明度,借此提高了财务核算信息的时效性与可靠性,此时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有所保障;合规合法性目标的设置使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立足实际,分析企业生产、营销以及管理等环节的实际状况,以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借此提高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此时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就会有规律的运行。总之在目标的正确导向下,企业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产生的苗头就会被扼杀在萌芽之中,达到对风险有效管理的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企业财务会计核算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样化的,而为了落实对核算风险管理的工作任务,可选择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2],除了本文提及的几点以外,做好财务会计核算风险预警体制的建设工作也是极为可行的,这是因为管理工作是建立在风险预测工作基础之上的;当然通过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流程所达到的管理效果也是大快人心的,此时企业将会是在合理性监管秩序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毅.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第10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腾飞,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都是不容小觑。而发展之际也带来了不少令工作人员颇为头疼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房地产行业悄然走俏,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极为迅猛。而投资性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就存在不少问题,会计核算就是影响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个。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内部行业的有关准则,明确指示了投资性房地产的发展方向以及会计核算的有关要求。本文接下来将针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说明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投资性房地产 会计核算 改进建议

近年来投资性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间接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市民的基本居住问题以及反映投资者对当前房产形势的预测。但是一切预测都是需要以丰富的数据和精密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对于投资性房地产中的会计核算显得非常重要,它真实正确的反映当前房地产的各种走势以及投资风险等等。由于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投资性房地产中的会计核算势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众多房地产投资者所重点关心的问题。

一、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概念

所谓投资性房地产,就是投资人先对某一房地产搜集相应的数据再进行初始化成本计量,然后再与建筑方的管理人员就房产的出租日期和使用权进行细节的研讨。一旦房产总经理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了房产交接的书面协议,即使没有正式的租赁或者买卖协议,都称之为投资性房地产。

(二)会计账簿

会计核算的关键所在是会计人员负责的会计账簿,它集中了投资性房地产整个交易过程的所有数据,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一本信息完备条款清晰的会计账簿才能正确真实的反映出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各种信息。具体而言,会计账簿有自己专属的记录格式和信息分类。帐页由连缀纸张构成,这样有利于分类而且能全面记录房地产中的各种业务。

(三)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

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会计核算与其它行业的会计工作大致相同,通过平时的数据收集,然后在后期自主记账、算账和报账。这中间需要会计师对账簿实行一定的编制工作,如填制凭证、确定记账方案以及账务来源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一记录在案,便于投资者在后期进行账簿核查、财产分类和汇报工作等等。总之,掌握正确科学的会计核算方式,对投资者的选择方向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

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计量问题

投资者对某一房地产进行投资前,一定会结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对所选择的房地产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这个评估过程中,对于房地产价值的计量问题有多种选择,如果是选择的方式或者核算的过程出了问题,那么就会导致会计账簿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收益错误的加入总投资中,这样显然不利于投资者的利益,严重情况下将会失去大批的客源。

(二)转换计量问题

投资性房地产是一项风险投资事业,对于个人投资者或者是团队投资企业而言,获取直接经济效益是最终目的,但是一旦投资性房地产的用途发生了变化,譬如住宅小区变为了私人别墅,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对房地产的价值进行转换计量。而在转换成本计量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仅仅只能转换为对应的投资性房地产项目。

三、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的改进建议

(一)改进公允计量方式

在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核算中,假如房地产的估计价值发生变动,那么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需要进行一定的浮动,具体做法是将房地产的资本公积向公允价值变动公积的方向浮动。通过这样的改进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同时能够大大提高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的公信力和顾客回头率。

(二)改进转换计量方式

在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计量问题上,可以采用如下改进方式,将当日公允价值转换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并以此作为房屋计量的基础,这样一来就会使得投资的房地产的真实价值能够更加直接的反映给投资方,投资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

(三)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的研究

一般有三种计量方法:市价法、类似项目法、现值法。具体内容如下:

1、市价法

如果需计量的资产或负债本身没有活跃市场的公开标价,或即使有但可靠程度不高,应优先采用市价法估计公允价值。

2、类似项目法

要特别注意其使用条件:首先,要求所挑选的相似资产或负债具有相关性和替代性;其次,要求有足够数量的比较对象,并且交易数据是真实可靠的。

3、现值法

其基本思路是:将项目所引起的未来的经济收益按照一定的比率折现,得到的现值作为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

总之所有的计量方法都需要围绕一个特定的流程图(如图)来进行,而公允价值评估模型如下:

总而言之,投资性房地产事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房地产交易,还需要参考很多额外的因素,而会计核算内容作为房地产中经济效益的直接反映,是房地产相关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民经济也在日益增长,房地产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在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中也势必还会出现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而这也要求我们众多的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师能够精密准确的完成数据核算的每一步,有效降低核算中出现问题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李燕.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及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第11篇

Abstrac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a grea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accounting development, it gives effective sublimation for the value of the accounting work. Proper setting up accounting subject, effectively sorting and collecting the economic data has become the core work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from the significance, principle and the method of accurately setting up accounting subject,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关键词: 管理会计;会计科目;意义;方法

Key words: management accounting;accounting subject;meaning;methods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143-02

0 引言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外部经济信息需求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即管理会计。现代管理会计的核心任务是高效地从会计信息中获得准确、完整的内部经营管理信息并及时作出正确决策。而恰当的设置会计科目对经济数据进行准确的分类、归集自然成为了会计信息管理的核心工作。

1 会计科目的定义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又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前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原材料”等科目,后者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具体对象。

2 准确设置会计科目的重要意义

2.1 正确区分经济业务

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可以分类反映不同的经济业务,将复杂的经济信息变成有规律、易识别的经济信息,并为其转换为会计信息准备条件。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需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并按每一类别内容特征设定范围、定义、名称。例如,工业企业拥有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质条件,机器设备、厂房,具有共性,即均属于劳动资料,则将之归为一类,称之为“固定资产”;企业为生产经营购入的各种各样的材料,具有共性,均属于劳动对象,则将之归为一类,称之“原材料”。又如,企业的货币资金由于保管地点和收付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类别:银行存款和现金,相应也设置两个会计科目,其中“银行存款”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存放在银行的存款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而“现金”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库存现金的收付与结存情况。可见,有效地设置会计科目对经济业务进行恰当的分类是非常有效的。

2.2 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企业作为一个处于竞争环境、必须盈利的经济体,要求它必须参与竞争并维持住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合适的机会下还能增加市场份额、拓展经营市场、增强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自然成了企业参与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条件。

准确的财务分析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提供了坚强支撑,而财务分析要准确必然要求财务工作的基础——会计核算要准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每个企业经营的具体经济业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恰当的会计科目对每项经济业务进行准确的归类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司各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财务分析数据、促进其管理效益的提高、在公司整体发展规划及计划时提供准确的经济数据提高公司市场发展规划的准确性。

2.3 对经济业务数据进行归类、分层汇总、分级准确提取数据为国家经济分析提供所需的各类数据

为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准确了解各项经济指标,实时观察经济运行的状况提前采取措施,做好各种调控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各级主管经济发展的行政部门都需要经济分析的各类数据。而这些数据大多是各级统计部门要求其所属地区企事业单位上报的财务数据。如果企业单位上报的财务数据大量出现分类错误,那最终将导致主管经济发展的行政部门所取得的经济分析数据出现偏差,误导采取各种调控措施,直接影响经济的平稳发展。

当经济运行到一定阶段,实现了该阶段的目标后国家都需要对下一阶段做好规划,进行提前把控。这时,更需要准确了解并认真分析前几阶段经济运行的各种指标,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未来经济发展做好规划。而要想准确了解前几阶段经济运行的各种指标,对经济数据分类统计的准确性更是至关重要的。

3 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有三条:①合法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②相关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③实用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从以上三条设置原则可以看出,会计科目的设置在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下,不论是需满足单位实际需要还是对外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其核心都要求我们设置会计科目时一定要依据单位实际开展的经济业务性质所归纳出的会计要素来设置,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4 会计科目设置方法

4.1 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产业、行业特点恰当的设置会计科目 不同的产业、行业有着不同的经济业务,设置企业会计科目时应结合企业所处的产业、行业特点,对本产业、行业的业务特点、业务范围、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分析,本着全面核算产业、行业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全范围的目的来确定应设置的会计科目。例如,工业制造业是从事生产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的企业,根据这一特点,工业制造业企业必须设置反映材料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市场营销过程的会计科目。如“材料采购”“在途材料”“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而商品流通企业,它不购买生产材料制造产品,而是以商品买卖作为主要经营业务,故其会计科目设置应反映商品的买卖过程,如“库存商品”、“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再如服务业,它既不需要购买生产材料制造产品,也不进行商品买卖,而是主要提供各类劳务,其成本大多是为提供劳务而需发生的人工费用及部分必要的物资采购费,它就没有“产成品”“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及“库存商品”“营业费用”等科目。相反,“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就成为其主要的一级科目。

4.2 认真分析本企业经济规模,统一、灵活的的增减设置会计科目 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应设置统一的会计科目而应区别企业的规模大小,认真分析其经济业务,灵活的设置会计科目。规模大、生产经营业务复杂的企业应当将其经济业务进行适当的细分并提炼出需要设置会计科目的会计要素,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会计科目进行必要的增补以便全面、细致的反映出公司复杂的经营情况。而规模较小、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单一的企业就可以将会计科目进行必要的简化、合并,在符合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会计科目进行简化减少,以便简单明了的反映公司简单的经营情况,避免将简单的情况复杂化。

4.3 认真分析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统一、灵活的设置会计科目 统一就是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使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指标、口径。而灵活是指会计科目的设置不但要服从统一的核算指标,而且更要根据本企业自己的经营特点和规模、增减变化情况及投资者的要求,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作必要增补或合并。设置会计科目,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自身经济管理要求,还要符合包括投资者在内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要求。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严格规定了各类企业设置会计科目的一级科目,每个企业都应严格遵守,以便进行信息统计分析。而二级及以下科目的设置则给了各个企业很大的自,只是要求企业按照自身经济业务的特点设置。

例如,在统一性方面企业必须统一设置“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科目,以正确地进行各会计年度经济效益核算;也必须统一设置“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科目将不同期间的成本还原到各自的会计期间,以准确反映出企业不同期间的真实成本。而在灵活性方面,企业可以按照本企业经济管理特点灵活的设置本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分析管理所需要的二级、三级会计科目。如在“主营业务成本”下设置“汽油购置费” “项目部管理费”等能直接反映本企业各项直接成本内容的下级科目。同样在管理费用科目下也可以设置“停车费”“房屋租赁费”“搬家费”“协会会费”等本企业经济业务涉及的下级科目。

只有通过统一、灵活的设置恰当会计科目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分类归集才能为经济业务情况分析提供准确的各类会计信息。但各个企业在贯彻统一性与灵活性原则时,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止会计科目过于简单化,造成经济管理的困难;二是要防止会计科目的过于繁琐,增加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4.4 设置的会计科目要含义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并维持一定的稳定性 含义明确是指设置的会计科目要尽可能明确简洁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特点;字义相符是指按照中文习惯,能够对设置的会计科目望文生义,不致产生误解;通俗易懂是指设置的会计科目要避免使用晦涩难懂、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要使用便于大多数人正确理解的词语。例如:“固定资产-运输设备”就能简洁明了的说明会计科目核算的经济业务。同时,为了便于不同时期的会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会计科目还应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以便在一定范围内综合汇总和在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其所提供的核算指标。尤其在会计科目的分类中,如果不同会计期间的科目分类经常变化,那将严重破坏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邓爱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收入还是负债[J].农村财务会计,2010(08).

第12篇

1.1监督职责模糊

在对会计核算业务全面核查的前提下,事后监督要担负起以防范资金风险、堵塞资金漏洞等为重点的职责,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指出监督的具体内容,而且也没有具体可遵循的实施细则。如果有具体的监督方法,那么监督人员必须要每天对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检验,这样,加大了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工作质量上很难保证对某些工作进行重点的监督和防范,也影响了时候监督有效的发挥其职能。事后监督对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督较少。相反地,对会计的业务活动的监督多。目前,事后监督的方式还停留在以帐表、凭证等进行非现场检查,对现场检查如计算机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操作是否符合规范、系统口令与密码是否保管严密等的检查很少。且,有些银行没有设立专门的岗位进行监督,事后监督人员由其他部门人员暂时代替或者兼岗,所以他们的职责没有明确。

1.2思想认识偏差

有些会计部门缺少专门的事后监督人员,而且银行对经营情况的好与坏都以最终的经济效益来衡量,最主要的还是很多银行管理者对会计事后监督工作价值的认识不足,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作为一项管理工作,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的运营费用和人工成本都是显性的,通过事后监督而规避的风险和损失却是隐性的。所以,要恰当认识监督工作,否则,风险出现或释放,银行将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2.会计事后监督的政策

2.1明确职责,科学定位

从职能特点与目的为出发点,明确事后监督的工作定位。事后监督部门是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非现场监督的一个部门,主要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检验、审核。检验的是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现的差错,审核的是会计核算业务在处理数据和得出处理结果上的有效性、合法性和完整性。会计业务的管理应该是会计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对事后监督部门反映出的问题要重视、并认真对待,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以便出台相应措施。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资金的损失、化解一定的资金风险。所以,一方面,事后监督部门要根据相关规章制度找到工作重心,做好会计核算的重点检查和日常监督。另一方面,加大对某些业务难点和疑点的检查力度,改善以前监督工作中不到位的情况。事后监督部门要和其他部门协商一致,明确各自的工作,共同为银行将资金风险控制到最小。

2.2提高监督认识

银行要加强会计的内部控制、及时防范和规避资金风险以及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必须开展事后监督工作。通过事后监督不但能堵住资金漏洞,还能制止违规操作,进而遏制恶性结果的发生。银行的管理者应该科学评价、正确认识事后监督工作,加强对会计事后监督工作的管理和领导,充分发挥时候监督在银行体系中的作用,让银行整个体系良好发展。

2.3有效提高监督手段

加强核算过程中的控制。会计事后监督是一种监督过程,也是核算过程,其责任与权限要明确。事后监督部门要及时处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客观的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督促相关部门予以纠正。创新监督手段能使事后监督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使用计算机技术便是其中一项。加快建设计算机监督系统,利用完备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安全监督。银行要充分利用电子化监督,来弥补人工监督工作方式的不足,电子和人工监督方式结合,真正发挥监督的作用。除此之外,可以赋予会计监督部门一定的权利,如建议权、监督权和查处权,从而增强会计事后监督的权威性,让其在监督过程中有效地行使行政权。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