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流动资产管理办法

流动资产管理办法

时间:2023-09-13 17:1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流动资产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流动资产管理办法

第1篇

【关键词】 国有资产; 生物性资产; 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1-0127-03

生物性资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实物资产,在我国高校校园内普遍存在,尤其是植物,包括不少名花、名树等,有的树木已达数十年甚至百年之久,价值名贵。然而,在目前高校资产管理过程中,生物性资产的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生物性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并加以有效执行,保证国有资产的全面、真实、准确和完整,是高校资产管理的现实问题。

一、生物性资产的概念

在我国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1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2 ]以及其他相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及《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3 ]中,既未将生物性资产单独列出进行定义,也未将其纳入资产管理和核算范围。作为国有全额核算的事I单位,高校持有生物性资产的目的,既非出售或收获农产品,也非产出农产品、提供劳务或出租等,主要还是基于美化校园环境、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社会公益性目的。

因此,根据高校的社会公益属性以及持有生物性资产的目的和特点,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本文将高校生物性资产定义为:由高校占有并使用,以美化环境、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为主要目的,具有生命属性,并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和植物的总称。基于高校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公益属性以及校园内生物性资产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属性,校园内的生物性资产理属国有资产,理应将其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围。

二、高校生物性资产的分类

高校生物性资产因其生命属性特征的不同,可分为动物性资产和植物性资产两大类。

(一)动物性资产

高校拥有的动物性资产,主要是指为提升环境质量而购进并饲养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观赏性动物,比如观赏用的珍贵鸟类,以及具有功能性的动物,比如用于校园安全防护而饲养的警犬等;不包括高校因为科学实验或教学实验而购买或饲养的动物性资产,比如试验用的小白鼠、兔子、青蛙以及其他的实验性动物。

动物生命周期通常具有可预见性,其经济价值通常会随动物的出售而得到体现,也会因生命周期的终结而消失,同时也会因下一代的出生而得到延续甚至增加。

(二)植物性资产

高校拥有的植物性资产通常是指校园内种植的树木类资产,尤其是一些名贵的树木,还有不少艺术盆景等。植物性资产的特点是生命持续时间长,生命形式固定,其当期价值可通过市场公允价值确定,而远期价值通常具有不可估量的特性。这类生物性资产的价值会随其生命期间的不断增长而增加。

根据高校生物性资产生命周期和价值的不同,其管理模式和会计核算也有差异。

三、高校生物性资产管理现状

(一)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制度和规定

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表现形式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这一规定表明,该办法没有明确将事业单位拥有的生物性资产纳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其资产表现形式中也未将生物性资产单独列出;财政部令第35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同样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生物性资产同样未能在资产表现形式中单独列示。这样直接导致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缺失,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疏漏之处。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缺乏对这部分资产核算的规定和要求

最新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三章第十九条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该准则也没将高校校园内大量客观存在的生物性资产单独纳入相应的管理和核算范围,这直接导致相应的财务会计记录和反映缺乏必要的准则和制度的支撑。

(三)实际账务处理过程缺乏相应的反映和记录

在当前高校的财务账务处理中,对与新建建筑工程一并郁闭的生物性资产而发生的费用,通常并入在建工程成本中,完成验收后再一并转入固定资产;对后续发生的园林补栽及园林绿化维护支出,比如择伐、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所发生的后续支出,通常直接作为费用计入支出。这样的账务处理模式混淆了固定资产与生物性资产的不同本质属性,无法为生物性资产价值的后续管理提供相应的反映和记录。

(四)实物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也缺乏相应的主管部门和人员

目前高校生物性资产的后续管理通常由后勤管理处(或物管处)统一负责组织并实施,实施的对象主要是植物性资产,其措施主要是进行必要的施肥、喷农药、修剪等日常维护。植物性资产未单独予以列示并实施管理,缺乏相应的核算和记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责任未能得到具体落实,也没有具体的经办及责任人员,相关生物性资产的种类、年龄、数量、树高、树干直径、树冠阴影面积等属性缺乏相应的记录,实际上处于一种无人监管和负责的状态。

(五)每年国有资产的清查也未将这部分资产纳入清查范围之中

从2006年开始的每年一次的国有资产清查,资产清查指导办法、清查类别、要求及相关明细报表,都没有生物性资产的相关内容。2016年财政部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财资〔2016〕1号)[ 4 ]以及《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方案》(财资〔2016〕2号)[ 5 ]同样没将高校的生物性资产纳入清查范围。这样的资产清查制度实际上是不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也是不相符的,是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疏漏和缺陷,这样的状态无疑会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埋下隐患。

四、高校生物性资产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规定

1.将事业单位生物性资产单独列示并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畴

高校属于国有全额核算事业单位,其资产的管理必须以我国相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为准绳。因此,为了实事求是全面反映和规范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首先需在国家相关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中补充并完善相应的生物性资产管理制度,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将生物性资产在国有资产表现形式中单独列示同时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生物性资产等”,从国家层面将生物性资产单列并纳入国有资产管理范围。

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科学有效分工,落实责任

高校生物性资产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生物性资产的增加、配置、维护、处置、评估、产权界定、产权登记、产权纠纷调查和处理、资产清查、资产统计报告和监督检查等制度。目前在高校生物性资产管理实践过程中,通常只有后勤部门负责植物性资产的日常施肥、除虫、浇水、修剪等工作。为切实加强校园内生物性资产的管理,高校可以设置“后勤处―资产管理处―财务处”三部门联合分工管理的机制。

其中后勤处主要负责生物性资产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日常施肥、除虫、浇水、修剪等,并负责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科学合理地进行生物性资产的新增、处置、产权变动以及所需经费额度等相关事项的申请,同时提供相关材料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领导审批,落实具体管理和经办人员的责任。

资产管理处主要负责按国家相关规定对后勤处提出的申请事项予以审批,组织并实施生物性资产的实物验收、登记和管理等工作。包括:单独制定生物性资产的相关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应的账卡;负责组织并实施生物性资产实物配置事项的审批、采购、验收和记录等工作;负责组织并实施生物性资产的评估、统计、清查、登记、报告、监督检查、处置等工作;负责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和人员报告本校生物性资产管理情况,并自觉接受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财务部门主要根据资产管理处送交的合法有效的凭据资料,负责完成生物性资产的账务处理工作,并从财务层面制定本单位生物性资产管理和对账制度,以加强对生物性资产的价值记录、监督和管理。同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协同学校相关部门对生物性资产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积O参与生物性资产的清查、记录和上报等工作。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三个部门应定期对学校生物性资产进行实地清查盘点,做到记录清楚,账、卡、实相符,并按国家相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对生物性资产的转移、转让、出售、报废、报损、核销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按规定审批权限报相关部门审批。

3.完善事业单位生物性资产价值评估制度,定期对生物性资产价值进行评估

高校生物性资产的来源有三部分:一部分为建校时自然具有或接收捐赠获得;一部分为学校后续新增建筑物时随同建筑物新增种植获得,这部分资产价值已随房屋建筑物的竣工验收而并入固定资产原始账面价值;还有一部分为后续环境绿化以及选育等目的而新增种植,这部分通常作为费用直接计入支出。这三部分目前都没能在账面上进行单独反映,也缺乏有效的价值记录和有效的原始价格凭证。因此,这三部分生物性资产(植物)的价值价格应重新评估、确认和记录,以确保生物性资产账面价值与当期实际公允价值相吻合,保证国有资产的真实、全面和有效。

4.建立健全生物性资产档案登记及信息统计报告制度

植物类生物性资产通常生命周期长,其价值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渐进性增值。因此,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生物性资产的档案登记,并通过建立和完善生物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对生物性资产实行网络动态化管理和统计报告,并定期通过信息系统对生物性资产的属性及属性变化进行记录和图片展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提升对生物性资产的管理绩效。

5.建立生物性资产的定期监督检查制度

由于生物性资产特有的生命属性和价值属性,为减少直至消除在相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消除舞弊的机会,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要求,积极建立健全生物性资产的维护、监督、检查和相应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对生物性资产进行监管和评价,确保生物性资产生命的持续健康和价值的持续有效。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建立健全生物性资产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1.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增设相应会计科目

2011年6月,国内学者李军等人在《浅析高校生物资产的核算》[ 6 ]中对高校生物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相关会计准则缺乏指导性的规定,导致其会计核算工作无法真正实施。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生物性资产作为一类特殊资产,会计上应该予以单独分类、记录、反映和监督。因此,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中,应将“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改为“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性资产等”,通过准则的形式将事业单位的生物性资产单列并进行定义,为高校生物性资产的财务管理和核算提供准则上的支撑。

在相关财务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上,首先需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增设“生物性资产”一级科目,同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该科目下设立二级明细科目,包括但不限于“生物性资产――动物资产”、“生物性资产――植物资产”等科目,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三级明细科目,比如“生物性资产――植物资产――公益性植物资产”等。本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学校期末公益性生物资产的价值。

同时,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也需增设“生物性资产”栏目进行单独列示,并单列生物性资产分类明细汇总表。

2.建立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生物性资产会计核算的落实,《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应增加生物性资产核算的相关内容,同时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7 ]中将生物性资产的会计核算单独作为一节进行指导和说明。高校生物性资产会计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生物性资产的初始计量

高校生物性资产来源主要包括天然起源、接收捐赠、外购、自行栽培、自行营造、自行繁殖或养殖、投资者投入、因择(间)伐或抚育更新性质采伐而补植等类别。这一类会计业务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增加“生物性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增加记录“非流动资产基金――生物性资产”账面价值。

(2)生物性资产的后续计量

生物性资产不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过程,其价值通常会因生命时间延长而增加,期间所发生的部分维护费用也会因此而得到补偿,所以对生物性资产不需计提折旧。郁闭前发生的维护费计入“生物性资产”账面价值,郁闭后发生的维护费直接计入当期支出。郁闭后,高校定期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对生物性资产进行价值测试,并对其当期公允价值进行相应的记录和反映,确保资产价值管理的延续性和相关性。

(3)终止计量

生物性资产的终止记录主要包括对外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自然死亡、损毁、失窃等类别。终止计量需要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生物性资产损益”进行过渡处理,并同时减少“生物性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基金――生物性资产”的账面价值。

(三)完善国有资产清查制度,将生物性资产纳入国家资产清查范围

将生物性资产纳入每年一次的资产清查范围,是全面完善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因此,在国有资产清查制度、要求和指导办法里面,应该增加生物性资产清查的内容,并在清查报表相应栏目予以反映和记录,同时新增生物性资产清查明细表。只有这样,高校国有资产清查的内容和形式才完整有效。

生物性资产在高校客观存在并具有较大价值,国家也为此投入了不少资金。只有建立健全生物性资产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定,尽快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落实责任,加强监管和记录,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才会全面、真实、有效。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Z].2006-

07-01.

[2] 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Z].2006-

07-01.

[3]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Z].2013-01-01.

[4]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Z].财资〔2016〕1号,2016-01-20.

[5] 财政部.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方案[Z].财资〔2016〕2号,2016-01-20.

第2篇

一、中职学校存货管理办法的制定

学校的存货是指在开展教育教学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各类材料、燃料、消耗物资和低值易耗品等。存货来源主要包括购入、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等。中小学校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可以在购进时直接列作支出,不通过本科目核算。对于正常运作的学校来说,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对教学及后勤保障十分必要。存货既是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的一个重要项目,在流动资产总额中占有一定比例,需在科目中核算存货的实际成本,按照存货的N类进行明细核算。从经费节约的高度来认识存货管理的重要性,学校需强化存货管理意识,有效进行存货管理。

学校存货管理主要包括存货的信息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分析,每一环节在存货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规划管理好各个环节,才能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提高使用率,节约成本的存货管理最终目的。进行存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充分发挥存货作用的前提下,降低存货成本,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节约型校园。

1. 制定中职学校存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存货分类较简单,价值占资产总价值相对较小的比例,再加上随购随用部分可以直接列为各类支出科目,因而管理上容易出现问题。第一,对存货管理不够重视。第二,存货多头管理。第三,存货明细分类不规范,核算计量不够准确。第四,存货盘点制度执行不严。第五,存货信息缺乏共享。因此,存货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是各种积弊和管理漏洞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完善的存货采购、库存与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学校在存货的整体管理上基本是粗放运行的。首先是表现为存货的库存量和保质期把握不准。在以往的实际运行中,时常会出现存货库存量过少或过多的现象。其次是对存货的采购过程缺乏控制。由于学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日常的采购环节往往由一个人完成的。最后是存货的验收手续不够规范。存货的验收是存货入库前的重要环节,如果经办人对存货的验收警惕性不高,对一些特殊存货的质量问题疏忽,就必然会给学校造成损失。

2. 制定存货管理制度需注意的问题

中职学校存货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中职学校存货具有种类繁多、分散、流转快的显著特点。以广州市交校为例,学校所需的存货是非常大量的,尤其是专业的实验实习工具耗材,属低值易耗品,占存货比例的85%。二是随着中职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每年的存货采购与耗费总量也在同步增长。三是管理人员编制配备少,存货场地设施紧缺矛盾非常突出。因而建立适合职业学校的存货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制定中职学校存货管理制度的关键点在于:第一,要体现中职学校的组织机构、办学规模、专业与课程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二,要在人员配备与存货场地设施相对紧缺的情况下,确保《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中对存货管理的要求始终如一得以贯彻落实;第三,要有效地防止和消除以往在存货管理上的积弊;第四,要有效地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和降低运行的成本。

二、中职学校存货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

存货管理存在多部门关联的问题,应从存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归口部门的职能、资产及相关人员培训、存货内部的控制实施、存货管理制度的落实、存货管理软件配套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应抓住以下的关键要点。

1. 相关职能部门在存货管理中要切实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作用

广州交校的存货管理办法的制定,所贯彻的基本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专人负责,合理调配,厉行节约”。其目的是促使全校各部门在存货管理中切实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作用。在实际运行中,广州交校的做法主要如下:第一,对存货管理实行学校、科室(教学部)两级分类归口管理。根据中职学校特点,在当前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缺少的现状下,可由学校总务(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学校存货管理,对各部门存货物品的采购与使用进行宏观管理,并对其日常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第二,学校存货物品按使用部门进行分类,实行集中归口管理。学校在总务(资产管理)部门设立存货总库存账,从整体上反映和监控全校存货物品的分布和动态,而各部门日常所需的各类存货物品,归口由各部门负责管理,实物由归口部门建立二级仓库储存。

2. 发挥好学校部门资产管理员的作用

首先,要加强存货管理人员的培训。存货管理是由存货管理员执行的,其管理效果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所以,加强存货管理必须从加强存货管理人员的培训入手。具体包括对采购人员、保管人员、核算人员、资产管理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存货管理人员树立起存货“实物与价值管理并重”的观念。

第3篇

关键词:流动资产;投资决策;货币资金

流动资产在每个企业包括医院都是最重要的资产,从资产流动性的角度考察医院的盈余质量、坏账风险和投资理财状况,能够客观评价医院的营运能力,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财务支持,从而使医院在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方面更胜一筹。

一、医院加强流动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1、可以正确的反映医院的业务收支情况

流动资产中现金流量管理通过现金收益比率可反映医院当期实现收支结余的可靠程度。若该指标大于1,反映现金流量净值高于当期收支结余,那么医院的收支结余将有足够的现金作为保障;反之,医院在现金储备方面的情况就不是十分乐观了。同时医院可从现金流量角度可以衡量自己的偿付债务的能力,可及时了解医院当期取得的现金。

2、降低财务风险

根据医院的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数据可计算和分析医院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相关财务指标,进而分析医院的偿债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医院当期流动资产的构成以及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对比当期医院相关的经营活动,以考察医院当期是否面临财务风险,进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标。

3、为医院制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流动资产能对医院经营活动、短期应收账款情况、偿还债务能力、实际支付能力和投资情况等方面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信息,有助于加强医院资金、应收账款等方面的管理,以避免医院坏账过高、投资决策失准的情况发生。

二、当前医院在流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情况下,医院在资产管理方面因为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运行体制,因为尚还属于一个薄弱环节,这既有运行体制的原因,也是医院作为一个特殊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1、医院在应收款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医院医疗欠费逐年增加,医疗逐年增加的欠费情况以及其清偿困难已成为制约医院发展的两大绊脚石。

2、医院存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医院在存货管理方面要坚持“两化”,一个是存货成本最低化,再就是存货的品种数量最佳化。良好的存货储体制既能保证医院正常的医疗活动的进行,又能将其成本费用及管理费用降到最低。在医院存货采购和管理中存在的购置成本过大、储存成本过大等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投资引进大型医疗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院为了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竞相采购很多大型的、先进的国内外医疗设备,在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病人不足时却造成设备利用率低下,久而久之,设备的折旧率对医院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三、流动资产的分类管理

1、库存物资的管理

医院的库存物资主要是药品卫生材料、一般物资等。药品和卫生材料是医院流动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资基础,因此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库存,以保证临床的需要。面对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医院要善于利用现代物流配送方式,在保证医疗业务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卫生材料的储备定额,以减少资金占用。并定期清仓查库,积极处理沉淀资金,降低运营费用。另外对药品物资的采购应最大限度地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以降低采购价格和费用。

2、货币资金的管理

医院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管理的重点是安全和使用效益。

(1)严格执行货币资金管理办法

根据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由医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货币资金,严禁未授权的部门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现金管理应做到日清月结,并进行不定期抽查核对工作,发现库存现金与账面不符时,应及时查清更正,以确保现金账面和实际库存相符;银行预留印鉴分开管理,以达到相互制约、监督的目的;银行存款日记账每月与银行对账单核对,并及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在规定时限内的未达事项,要立即和有关部门或人员联系催办,限期结清,不可久拖不结。

(2)建立完善的的医院现金流量管理体系

严格控制现金流入和流出,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保证支付能力和偿还能力。现金流量控制要跟现金流量的预算相一致,超出预算外的现金流出应交给上级领导作特别审批,并及时的落实现金的回流情况。以现金流入定流出,支付给职工的绩效工资、药品采购款等资金要建立医院合理预算的基础之上,并且要与医院的经济效益相挂钩。对大额异常现金流入流出做重点管理和监控,以财务部门为主,建立明确的现金流量管理岗位责任制和现金流量日报表制度。

(3)建立财务收支审批和稽核制度,把好资金支付审批程序

医院应明确各类资金支出的审批权限,凡属重要事项,审批人应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出款项实行联签审批。各级财务人员对收付款项凭证,依照批准的预算和有关制度规定审核。任何部门和个人用款时,必须交书面用款凭证,并注明款项用途、金额、支付方式等内容。财务人员应审查货币资金支付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除小额个人因公预借款等事项外,金额较大的款项支付需同时附上有效的经济合同或与此相关的证明文件,方可办理资金的支付手续。

(4)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当前,各级医院在执行计划过程中,时有临时性事项发生,且次数多、数额大。这对资金使用计划形成很大冲击,甚至不能保证资金的正常调度,无形中影响了医院业务的正常运转。为防止此类现象发生,必须在编制年度预算时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参照上年度实际执行情况,并考虑可能影响本年度资金收支变化的各种因素,如医疗市场供需及相关政策变化等,以科室计划为基础,进行综合汇总,在充分听取一线科室意见的基础上,本着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并应努力挖掘资金潜力,合理安排,调剂平衡后,形成年度预算初稿,报领导反复讨论修订、批准后据此执行。另外,预算不等于决算,突发事件在所难免。因此,预留一定数额的准备金,以应对突发事件是完全必要的。如因不可抗拒的原因,准备金不足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资金时,则应按规定程序对预算进行调整。

3、往来款项的管理

当前,不少医院存在应收医疗款(已出院病人的欠费)逐年增加以及部分预付账款久拖不结等问题,使流动资金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影响资金周转;另一方面超过一定期限不能及时清理的债权,将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为医院经济效益的损失。因此,及时清理往来款项,特别是对应收医疗款的清理,是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应采取控制其发生和积极清欠相结合的办法,对已经形成坏账确实无法收回的,应及时按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对超过期限未结的应收款项应及时通报催收,压缩在途结算资金,使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

4、投资的管理

从投资决策者的角度出发,要求决策者一定要切合实际,严格遵守医院的投资机制。同时要时刻树立投资回报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权衡投资的回报周期与回报收益,以求为更多的增加效益。投资项目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建立在科学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那么其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在一定的规模上就会实现相对平衡,也就说明医院投资活动运营是健康的,未来发展前景将十分可观。反之,投资运营活动则是不健康的,或许会影响医院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如果不顾自身实力,盲目投资,会给医院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甚至面临各种债务纠纷,所以投资决策者一定要谨慎对待。

参考文献

[1] 祝丽宏,《加强医院医疗应收账款全程管理的思考》,《北方经贸》, 2011年09期

第4篇

营运资金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全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也被称为净营运资金,它反映企业的短期变现能力和偿债能力,因为它将企业实际资金支付能力和债务需求进行统筹比较。 

营运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商业信用条件、存货控制及短期贷款等。它有双重目标,一是去资金留存并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此时实际支付能力变弱,财务风险升高;二是保证充足的资金流动性,但若现金等存量过多,将影响资产优化配置及企业收益;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同时权衡风险与收益。 

2 营运资金管理的一般方法 

传统营运资金管理主要从营运资金的定义和性质出发,考察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各个项目的管理办法。一般来说,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在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占用率,降低各种潜在成本,如坏账成本、缺货成本、存储成本等;流动负债包括商业信用(即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票据)、应计项目(如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税金、应付股利)、短期借款等,流动负债管理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短期资金融通的好处,但同时需关注短期偿债能力,控制财务风险,维护公司信誉。 

随着研究的深入,营运资金管理融入其他管理学的思想,如渠道理论、供应链理论、业务流程理论、价值链理论等,从而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范围和内容进行重新认定,改变以往的各个项目式的研究思路。根据业务流程理论,营运资金可分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销售渠道营运资金,这样更清晰完整地反映资金的分布状况和流动情况。基于价值链的营运资金管理认为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且都可被作为价值环节,很多环节都和营运资金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应对企业内部及上下游价值环节进行优化,从战略的角度对营运资金进行统筹管理,即分别对各环节的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短期借款等要素及营运资金的投融资政策进行有效管控,在保证营运资金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其盈利能力的提高。 

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企业在实践营运资金管理时仍然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选择。下文以某国有企业为例(简称A企业),分析其在营运资金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并总结其所采取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效果。 

3 A企业面临的资金管理问题 

3.1 资金管理观念薄弱和重视程度不足 

一直以来财务管理在企业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混为一谈,A企业也不例外,在资金管理上表现为管理者资金意识淡薄,认为资金管理就是管好钱,是简单的银行收支管理,只要不出现资金短缺,维持好现状就行,而很少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组织机构上,资金工作多集中于出纳一个人身上,难以改革创新,造成资金管理职能的缺失。 

3.2 预算管理水平较低 

预算管理是对未来一定期限内全部业务核算的整体规划,对业务执行有刚性引领作用,资金预算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借助预算管理办法实现资金的有效管控。A企业也存在预算,可是尚处在初级水平,对企业日常经营起不到约束控制作用,无预算、超预算的资金收支时有发生;预算管理浮于表面,主要在于应付每年度预算报表的编制,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没有落到实处,落后的预算管理制约着资金管理的水平。 

3.3 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不严 

完善的资金管理离不开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收支审批不规范会影响资金管控的力度和效益。在A企业,有时凭借上级领导的同意,资金支出可以越过已有的审批流程,使资金管控处于虚设或无用的尴尬状态;在收款管理上也存在漏洞,某些部门利用内控缺失来钻空子,临时性收款不及时全部上缴财务,私立“小金库”,如截留变卖废料收入、备用金不及时处理等。 

3.4 未充分发挥资金管理效益 

3.4.1 流动资产方面 

①现金应保有量估算不充分,管理不科学。A企业是中型国有企业,资金流量总体较大,但销售回款时间较集中,以至于资金枯水期需要依靠贷款维持经营。由于企业资金管理缺位,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当销售已有大额回款,资金量由欠转丰,但企业仍不及时归还贷款,造成现金和贷款的双高,也从未考虑剩余资金的短期投资,从而一方面徒增财务费用支出,另一方面丧失应有的短期收益。②疏于清理应收账款,有的账龄已长达十多年,公司尚未形成有效的清收清欠制度。③存货量大,在产品周转期长。A企业原材料、配件种类多,数量大,物资管理有欠缺,相似的材料存在重复过度采购的情况。 

3.4.2 流动负债方面 

①未充分利用供货方的商业信用政策,采用应付账款的不多,有的供应商甚至要求先付款再配货,作为一家中型国企,应该发挥自身优势,遴选供应商,确定商业信用,延长付款时间;②未主动采取应付票据等结算方式。 

4 A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方案及实施效果 

第5篇

(一)缺乏统一管理机制,资源浪费时有发生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配置上主要采用投资计划的方式进行投入,资产管理上是账物分管分类归口管理模式。计划体制的资金投入方式及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高校各部门缺少对固定资产的效益性的评估,导致高校固定资产存在重复购置,闲置现象严重等情况,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低下。

(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流失

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各高校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与之相适应,并且与学校管理跨度及管理幅度相适应的办法和细则,树立法人资产形成及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的责任观念和绩效观念,以促进高校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但目前很多高校出租出借的资产并没有按上述《暂行办法》进行审批及备案,对已不能使用的资产没有按要求进行处置;接受捐赠、无偿划拨、自制或改建等固定资产,或账外流动,或没有入账或入账手续不规范,造成账实不符;对转为经营性的固定资产,缺乏评估,没有按《暂行办法》进行有关资产的申报、审批、转移手续,责权利不明确,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功能较差,资产的流失严重。

(三)缺乏资金使用效益评价的体系,资产使用效益低

目前高校对资金的使用效益缺乏评价体系,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均以方便管理,简化程序为出发点,缺少统筹兼顾,调配使用观念。财务部门重视经费的收支平衡及年度资产的投资计划,资产管理部门关注项目可行性和增量预算额度。而使用部门出于争资源的考虑,夸大需求,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经调查,部分高校许多房屋和仪器设备低负荷运行,尤其是实验室利用率极低,使用效益低下。

(四)会计核算不合理,固定资产价值虚高

目前高校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固定资产投入一次性费用化,影响了高校生均培养成本计算的均衡性;因为对固定资产不进行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损耗,无法实现成本补偿机制及成本考核机制。固定资产会计科目账面价值除报损报废外,数据一直不变,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背离,从而导致虚增净资产。

(五)固定资产统计数据可比性差

每年度的国有资产情况上报,清产核资专项检查工作,由于财政部与教育部分类不一致,财务部门与资产管理部门分别执行财政部和教育部标准,存在资产分类转换的问题,给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实际核对工作带来一系列困难,部委之间,高校之间数据可比性低。

二、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协同的要求: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针对高校的特点着重突出财务管理的转变,对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协同融合提供了明确的理论基础。其具体概括如下:

(一)明确高等学校财务与资产管理任务

合理编制预算,有效执行预算,准确进行决算,严格遵守预决算程序,实施对高校资金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国有资产,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新的高校财务制度赋予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新内容。用财务管理的手段实施加强对高校经济活动包括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活动的控制和监督,是新高校财务制度与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协同体现。

(二)明确资产范围,提高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

新制度明确列明了了国有资产不但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也包括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改变了人们狭隘的资产观念。固定资产单位价值标准:一般设备单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提高至1500元以上)。固定资产其中三类别由旧规则;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及其他固定资产”对应了新规则三类别:通用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新制度的这些规定,对高校实现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明晰的对应关系,以价值手段加强对实物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务求账实相符。

(三)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树立成本核算观念

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新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不考虑残值,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规范管理。新制度的这一原则,提高了高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均衡性,为建立资金效益评价体系夯实了基础。

(四)明确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任务

新高校会计制度明确要求高校必须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完善资产管理办法,加强资产管理。由此对应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中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目前很多高校缺乏统一的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条块分割,缺乏协同。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固定资产总价值近14亿元,设备仪器由国资处管理,房屋构筑物及家具由产业处管理,图书由图书馆管理,财政部要求固定资产年报表或产权登记工作或清产核资专项检查工作,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仍然无法准确核实资产数据。新制度明确了高等学校必须建立资产管理机构,完善资产管理办法,将大大改变清产核资年年清,年年不清的管理现状。

(五)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盘活资产

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管理,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在非营利性基础上盘活资产,提高固守资产周转率及使用率,以促进资产的更新换代。

三、新制度对高校财务与固定资产协同管理的影响。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的新规定新变化,基本改变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因缺乏与财务管理协同而存在上述管理问题,其意义具体表现在:

(一)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提上日程

随着财政资金在预算、政府采购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对高校在预算拨款资金和项目追加资金使用方面日益注重绩效考核和评估,新《制度》在高校财务核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原则。旧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直到资产报废,账面价值对应固定基金,仍是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真实的价值。新规则引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概念,明确了高校的教育补偿机制,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各高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按轻重缓急的购置原则,使固定资产更好地服务于行政、教学、科研活动,强化成本核算。

(二)强调了固定资产统一管理要求,搞高数据质量

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新的分类满足了资产管理要求:微观上有利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的账实(卡)对应、会计核算更具关联性和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固定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有序真实地开展,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宏观上有利于高校之间,各部委之间对固定资产数据进行跨部门跨系统引用,实现指标口径及指标范围等方面相互印证,增加固定资产数据纵向和横向可比性,提高宏观数据质量基础。

(三)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突显财务与实物管理协同效益

新制度要求资源共享、共用,这就要求各高校建立资产共享平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固定资产实物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由使用者登录这一固定资产共享平台了解固定资产现状及使用情况,让需求方结合工作需要,通过交换使用方式或免费申请使用,或付费使用,这样整个教育系统,学校之间,部门及院系之间资产就可以流动起来,既保证了正常使用,又节省了资金,同时也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突显资产的财务管理与实物管理协同效益。

(四)高校实行二级公益属性分类,规避了高校投资的风险性

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在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其后勤工作社会化从未间断,自身具有一定的创收能力,即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并存,新制度允许高校在保证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其存在一定的盘活产业活动,但必须加强管理。新制度规定,高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以确保财政资金,高校经费专款专用运用于教学和科研上。严格对外投资及经营活动管理,明确规定教育与经营分开,确保了高校教学的公益性、社会性,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水平。

(五)突出了财务管理对实物管理监督的重要性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明确固定资产的标准和分类

第一,固定资产可以从一般设备与专用设备来分,一般设备的价值在6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一般在900元以上,使用期限可以达到两年及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基本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符合这样的条件的的资产称为固定资产。第二,如果有些资产达到以上的价值,但是它的量大,而且耐用,比如图书、家具、小仪表等,也被称为固定资产。第三,固定资产一般可以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房屋和建筑物,这些资产使用寿命可达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第二类是也有专用设备,比如,仪器仪表、电子产品、电器设备等;第三类是一般设备,比如办公设备、家具用具等生活用具;第四类是文物和陈列品;第五类是图书;第六类是其他一些固定资产。

二、从意识上增强资产管理,做到从严治校

对于学校资产的管理要从思想上重视,做到思想统一,只有观点先行,才能进一步从严管理学校资产。就高校的资产情况来看,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学校的经费投资也是如此,当然,排除新兴的民办学校。所以,由于财政拨款数额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必须增强资产的管理意识,不能随意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坚决杜绝资产的损失。从校长到中层领导干部,再到学校教职工,都有责任与义务来保证学校资产的安全,在教学中发挥资产的最大功效,学校从上到下多进行对资产管理政策法规的宣传,让全体老师们从意识上得到重视,形成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意识。

三、制定完善的内部资产管理制与体系

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资产管理要有法可依,要有法必依,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教职工,都要受到制度的约束,做到以制度管人。本单位的管理制度要具有根据本高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还要依据财政部、国家资产管理局颁布的一系列资产管理办法和相关的财经法规,做到有理有据。资产管理体系既要管人也要管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合理而且有效。当然,制度制定以后还要落实,在落实中不断的完善,对违反制度的人员与事要一查到底,也要对执行好的适当奖励。

四、形成完善的资产管理责任制

有了好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做到责任分明,把把制度落实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去。学校管理要做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模式,校长、分管校长统一领导,各资产管理机构、各科室负责人等做好不同层次的管理责任。校长是高校的法人代表,有权管理整个单位的资产,并对下设的主管部门有管理权力。下设的分管副校长或者具体的管理人员要协助校长负责管理资产的各项工作,比如购置、使用和处置的审批等,对学校的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学校资产管理机构人员,要根据自己的职责要求,在权限内做好全校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当然下设的科室负责人要对本本科室占有和使用的资产负责,如要损坏或者丢失要及时上报维护,以保证资产的完整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专职资产管理员对于各科室的上报要及时处理,做好维修与登记工作,如有损失与报废要及时更新,以满足学校工作的需要。学校的房产、图书一些实物资产,要实行两级管理,由校的领导小组与各个科室共同管理,专门机构要对科室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督。

五、加强对学校资产日常管理力度

对于高校的资产管理要在平时,加强日常管理力度,让资产问题日日清,不留瘾患到明天,只有这样,才能把管理工作做细、做实。

第一是要完善资产购置验收制度。对于各处室上报的购置计划等要及时审核与论证,并做好记录,以防止重复购置或者漏购。购置要集中采购、公开招标。公开招标要做到公开透明,讲求质量。第二是健全资产使用维护制度。资产的日常维护非常重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责任心教育,爱护学校公物,与工作业绩挂钩,处室或使用人要对自己负责的资产要细心管理,对于精密或者贵重的资产要责任到人,并定期检查使用情况。第三是资产处置制度要严格。规定各类资产在转让、出租、出借、变卖、抵押、报损、报废的报批程序,防止处室或个人随意处置资产,造成资产流失。第四是定期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学校资产管理机构既要配合国家的清产核资工作,还要经常性地组织本单位人力对学校的资产进行清查,做到“家底”清楚,账与实物相符。学校要在每一年对本校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要做一个全面清查,对于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及时处理。

对于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要建立在合作制视角高校资产管理,做到管理科学、规范、有序,成资产管理成为高校的办学析坚实后盾。

第7篇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医院;内控管理

一、引言

医院内控管理是指医院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和制度来对医院的各项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医院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是评判一家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自从20世纪70年代内部控制机制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以来,内部控制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管理与控制一体化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趋势。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公共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医院开始摆脱国有事业单位的属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积极地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去,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财政部颁发了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于加强医院的内部会计财务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二、医院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内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的医院领导大多数是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管理人员出身,他们大多对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比较淡漠,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许多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仅仅停留在对于医院会计账目的管理和控制层面,认为内部控制只需要通过对会计凭证的控制和资金的管理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另外,由于国家对医院财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仍然采用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办法,主要是以国库集中管理手段为主,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在这种背景下,医院的领导往往将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都放在财政资金的控制及会计工作的规范性等方面。随着医院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医院的经营业务越来越多样化,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在这种形势下,医院传统的内部控制方式及内部控制的重点已经不再适应医院经营管理的要求,需要加以改进和创新。

(二)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院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非常多的漏洞和缺陷,导致医院面临着很大的财务失衡风险。首先,目前我国医院的资金结构比较不合理,给医院的发展来了比较大的筹资风险。在医院的资金结构中,债务资金尤其是银行贷款所占的比重过大,使得医院的债务利息负担比较重,医院的资产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受到削弱。资金结构的失衡给医院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其次,医院在资金管理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资金的使用情况来看,很多医院为了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往往大量地进行药品采购,导致药品大量积压,占用了过多的流动资金,提高了药品的储存成本。一旦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源,医院的资金流很容易断裂,给医院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很大的风险。

(三)缺乏资产管理的内控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缺乏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资产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下,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方面的内部控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漏洞。首先,很多医院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一般都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账务管理,由总务部门负责一般设备管理,设备科负责专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这种状况造成固定资产的管理非常混乱,并且管理的明细账也不全。固定资产在管理中往往无法落实权责,许多固定资产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相关的记录,报废的固定资产也没有进行核销,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的情况。其次,很多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导致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医疗设备的维修保养比较缺乏,资产的损毁及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状况都是由于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缺乏很好的激励监督机制,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激励目标、激励方法及监督机制。

(四)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制度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加强企业财务监督及控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对内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保障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执行。然而,在我国的医院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内部审计制度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首先,我国大多数医院都没有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一些普通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都是由其他人员代为完成,内部审计的效果难以发挥。其次,一些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医院,由于领导的干涉及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往往要按照领导的指示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督作用往往得不到发挥。另外,医院的内部审计重点往往放在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审计方面,而对医院其他方面的工作,如固定资产管理、医院流动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审计缺乏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加强医院内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内控管理的环境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参与到市场经济的活动中来,医院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院的管理层一定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为内部控制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医院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在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从制度层面到具体的执行环节为内部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医院要以内部控制建设为主线,将医院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面融入到内部控制的框架中去,从而对于医院的资产管理、药品采购、资金控制等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控制。另外,医院要树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战略理念,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对内部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占有率、资产负债率、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从而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

(二)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于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要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定期对于各项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可能面临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监控和防范。一旦发现财务指标或数据出现异常、恶化等表现,要及时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化解和防范,确保医院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采用以下指标。

1.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指标是对医院经营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分析,从而确定医院在未来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医院应该根据行业平均的水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资产收益率指标。一旦没有达到预先的要求,医院一定要加强重视,采取措施,提高资产收益率。

2.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指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如果过高,就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偿债风险,不利于医院长久持续的发展;资产负债率过低,则会使得医院可使用的资金减少,不利于医院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收益状况及市场情况,制定最优的资产负债率指标。

另外,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债务保障率等财务指标,都可以被纳入到医院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来。

(三)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预算管理体系

医院一定要重视通过财务管理及预算管理的手段来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首先,医院要加强对于固定资产等投资活动的财务管理。对于固定资产,要严格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要求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损耗、折旧、减值等进行严格的记录;要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对已有的固定资产进行风险管理,建立年平均投资回报率、固定资产折旧率等数据库,测算固定资产的收支及损益状况,使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最大化。其次,医院要将固定资产的管理全面融入到预算管理制度中去,从而提高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的效率,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在每年的单位预算编制时,一定要根据国有资产占有和使用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和预测,使预算编制能够真实反应国有资产的价值及使用状况,使得国有资产的管理有科学的管理依据。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从而保证预算能够有效地执行,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

(四)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随着医院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深入,资产管理及资金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医院一定要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从而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控制作用。首先,有条件的医院一定要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引入专业的内部审计人才,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其次,医院一定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足够的权力和独立性,领导不能干涉和控制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监督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及时地发现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从而做出有效的调整和完善。另外,医院还要将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要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审计,还要对于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等工作进行内部审计。

四、总结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系统改革的推进对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院一定要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内部审计制度等措施来提高内控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向炎珍.医院内部控制的特点及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重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0(58).

[2]刘亮菊.浅谈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卫生资源,2010(01).

第8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xpressway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highway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ghway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basic principle, on this foundation, put forward to perfect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enterprises related measures.

Key words: highway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measures to improve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0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发展迅猛的行业不仅在建筑单体和桥梁建设中,高速公路的建设也呈迅猛之势,我国的公路总里程居世界前列。在当今社会中,行业中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我们要从高速公路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简明扼要的态度来分析当前高速公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但是我们从客观的角度讲,在并不长的高速公路发展时间里,企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1.高速公路定义

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

2.高速公路企业的特点

高速公路公司有着投资生命周期长、利益相关者多元化、投资巨大、成本控制难、运作的专业性强、资本筹措复杂、环节多、对运作的信息化协同要求高、风险暴露的环节、规模、机会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如下特点:

2.1具有社会公益性

高速公路具有社会公益性。它的公益性决定了公路经营企业具有明确的社会职责。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要想为社会提供快捷、安全、愉悦、舒适的高速交通环境,就必须不断的提高和改善公共服务水平,这既是要履行的义务也是责任。

2.2收费经营属于特许经营

我国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管理办法》规定,公路及附属设施不属于清算资产,所以,国家可以在该项资金经营期届满时无偿的收回资金。而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交还国家的公路“应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所以公路的所有权始终是属于国家的,公路经营企业也只能取得依附着公路的公路收费权而不是公路这一实体。

2.3资金流量大、现金多

高速公路公司经济活动的一大特点就是资金流量大,在高速公路公司收费中,通行费的收入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大多是人工收费,高速公路公司通常以现金的形式收取车辆驾驶者的费用.高速公路每天过往车辆多,导致高速公路现金收入量大、收费站点多且分散、收费时间长、参与收费人员多等特点。给公司的现金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通过收费员之手和没线收费站等积累而出巨大的通行费收入,他们执行的标准和收费政策,收取的通行费是否及时足额解缴、有无挪用、截留、贪污、拖欠、坐支等现象,以及收入稽核制度、收费票据的管理制度、进款解缴制度是否有效、健全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公司对资金的周转和利用以及对外的形象问题。

在公路经营企业的流动资产管理中,应收存货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在高速公路财务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不再是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公路经营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重点转移到了加强收费站的票证管理、现金的管理、收入的上缴管理上来。

2.4运营周期长、投资大

保障高速公路建设的又一个方面就是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条高速公路通常的投资规模一般在每公里3000万元以上。为了保证正常运营及期满交换政府,在建成运营期间,都会每隔3-5年对公路进行大中修,并且每年都要投入资金进行日常维护。日常维护和大中修因为外部因素且次多量大,在施工过程和采购过程中较易出现弊端。一条收费公路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5—30年限。

2.5资产管理难、规模大

公路经营企业资产主要由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构成,我们一般将资产分为通讯设施、收费设施、公路及构筑物、监控设施、房屋、车辆及建筑物等。其中,公路及构筑物的价值巨大且回收期长,占到了公路经营企业固定资产的绝大比重。部分企业高速公路通常线路长,各收费站点位置分散,跨多个城市甚至不同省份,进行资产清查费时费力。此外,该类资产线路分布广、线路长,完全暴露在自然之中,资产由于保管工作的难度大,很容易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所以日常对资产的控制难度大。

3.我国高速公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我国高速公路运营领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比如一些路线除政策性亏损外的经营管理型亏损在增加、不良资产的累计,经营环节的各种风险不断暴露,相似的风险重复性发生,并且屡屡造成损失,企业的绩效没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等等。总结一下包括如下几个:

3.1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高速公路建设行业具有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施工规模达等特点,因此我们从客观角度讲,要想做到内部控制工作的面面俱到是很困难的。此外,从内部控制过程的方面讲,也确实存在着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现象存在。举例如,有些项目公司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够重视。并没有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开展实际工作。领导的临时批准往往代替了内部控制中的会计管理、费用报销等。其次,有些内部控制人员本应采用实时跟踪报告,但是却用内部控制报告将其代替,从而无法发挥其监督作用,使得施工的现场控制流于形式,流于表面。

3.2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第9篇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财务管理;环境成本;投资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在其生产活动中无限制的滥用资源,随意的向外界环境排放污染物,导致环境的不断恶化。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礼会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企业应该而且必须采取相应的办法来改善目前的管理模式,从而配合与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一、基于节约型社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基于节约型社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合理经营,加强资金的管理,采取最佳的财务策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成本支出,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通过该模式,可实现以下财务管理功能:第一,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加强环境成本的控制,节约资金。第二,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取代高消费、高废弃、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第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主要通过合理、有效的利用资金,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基于节约型社会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基于节约型社会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成本确认、企业投资选择、企业资金控制三个方面。

(一)环境成本确认

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负荷,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首先要判断涉及环境问题所引起的成本费用发生的业务和事项,以及实现环境负荷的降低。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这种确认。一般有法规性确认和自主性确认两种基本类型。第一,法规性确认。指企业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在环境保护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成本确认。例如,企业按国家排污费收费标准,因环保未达标排放污水所支付的排污费。第二,自主性确认。指企业根据自行确定的环境目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之前采取积极的措施,管理自身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达到环境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成本确认。如企业设立环境管理机构的经费、环境监测支出、污染清理支出、现有资产减值损失、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对现有机器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善及购置污染治理设备的支出等。

(二)企业投资选择

企业能否达到投资目标,关键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抓住投资机会,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被广泛提倡和推行的是循环经济理论,节约型社会企业投资,就是建设一条以循环经济为指导的生产和废物处理流程。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投资用于环保活动的非环境资源资产。如企业为治理环境购进的有关物资,为改善对环境的污染而进行的投资性支出等。第二,投资购入资源性的资产。对于这项投资,首先要注意未来的效用,在确认标准中采用可能性的概念,指出与项目有关的未来效用实现的不确定性程度;其次,由于会计计量方法和反映技术的局限性,以及环境资源的复杂性,会使环境资产的计量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仍可以认为其具有可靠性:再次,环境资产属于人类的共同“特定财产”,在国家对地域进行划分的同时,也划分了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环境会计只对本会计主体内的环境资源进行确认,对多个会计主体有价值的环境资产则不能确认为本企业的资源。第三,技术性的投资。引进新设备的同时,必然要引进新的技术,新设备、新技术都应属于技术性的投资。为了能够成功的将循环经济引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就必须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和生产垃圾的减少。

(三)企业资金控制

现实中,作为出资者所关注的是投入资金的安全性以及长久的保值和增值。正如市场信号传递作用一样,资金采取集中控制要较之完全分散更能使出资者了解资金的动向、监督资金投向的效率和安全系数。

对于企业资金的管理,为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应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实现资金的最有效利用,主要是通过对过程的控制达到资金管理的目的。

三、基于节约型社会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为了有效管理环境成本确认、企业投资选择、企业资金控制,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方法

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企业因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为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环境负荷,或执行国家环保法规政策、企业环境目标等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内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活动所支付的旨在取得环保效果和环保经济效益的可以货币计量的成本费用,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以控制。

从宏观上控制企业环境成本,需要企业遵守政府的有关政策,做到生产能够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建立健全环境治理措施办法。同时,企业要谋求可持续发展,改进生产技术,调整生产结构,通过技术优势,达到生产对环境的最小破坏。

从微观上控制企业环境成本,首先要了解环境成本的计量,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环境成本计量是指对环境成本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即指在环境成本确认的基础上,对其业务和事项按其特性,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进行数量和金额的认定、计算和最终确定过程。企业环境成本计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结合环境成本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环境成本计量应考虑以下几点:第一,计量单位以货币为主。并适当使用一些实物的或技术的计量形式。这样的计量方法,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得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以直观的数据,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环境成本的状况,管理者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控制财务支出。第二,协调好环境成本与生产成本两种核算的计量方法。由于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日趋复杂,且许多环境成本与生产成本并存于一笔共同支出,因此,应尽量协调环境成本与生产成本两种核算的计量方法,这样直接可以清楚的了解费

用的支出途径,因而采取控制措施就更加有针对性。第三,对涉及可能的未来环境支出和负债、准备金提取进行合理判断时,可采用以下的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防护费用法,是以为消除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来计量的方法属性。恢复费用法,指估计恢复或更新由于环境污染而被破坏的生产性资产所需的费用进行环境成本的计量的方法属性。政府认定法,指企业的某种污染达到一定程度后,政府环保机关可能会采取措施要求企业实施必要的治理,其治理方式有企业自己治理、企业出资由政府集中治理或企业同有关方面共同治理。法院裁决法,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纠纷而诉诸法律,法院予以判决,此类案例时有发生。

(二)企业投资的管理方法

一般来说。企业对环境的投入总是要考虑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以达到两种效果:一是为达到国家环境标准或企业环境目标而取得的以物量单位计量的环境保护效果,即环境负荷的降低;二是采用资源综合利用而获得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包括伴随企业环保活动所带来的资源、能源成本的节约、再利用产品的销售收入、企业开发设计环保产品收入等方面。节约型社会财务管理对各投资的管理,要通过会计的核算计量方法来实现。

第一,投资用于环保活动的非环境资源资产的管理办法。环保物资、环保产品的计价,可以比照传统会计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传统会计中对存货计价采用实际成本计价。对购入的环保物资等,按照购买价格加运输费等、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和相关税费等作为其计价成本;对自制的环保产品等,按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实际支出,作为其计价成本。第二,投资购入资源性的资产管理办法。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中专用设备和出于环保因素购建的不动产、厂房等的计价,可以比照传统会计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进行。传统会计对固定资产计价采用历史成本法,如对购入的固定资产,按照购买价格加上运输费等,作为资产的价值;对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照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资产的价值。而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设备中,同时具有环境保护和治理功能及其他功能的设备的计价,可以采用差额计量的方法。即按照支出总额减去没有环保功能部分的支出的差额作为属于环境保护和治理功能部分的计价。第三,技术性投资的管理办法。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可根据其取得方式来计价。购买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价值。可直接根据购买成本作为资产的价值。企业自我研发并研发成功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其价值按照研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成本计算。其中属于专利技术的,还应加上与申请专利权有关的其他成本。环境许可证、资源开采和使用权均按取得时支出的全部成本作为其价值,并在受益期间内分期摊销。

(三)企业资金的控制方法

第10篇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77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90-01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医院微观管理的加强,预算管理模式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准确核算成本的重要性,“优质、高效、低耗”的运作模式已被公认为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医院实施成本核算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医院补偿的逐年减少和政策的放松,使医院学会了不再等、要、靠政府,学会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办法,广开筹资渠道,实行成本核算等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是,由于医院多是由政府投资建立的公立医院,资产不清;医院管理者缺乏经济管理的知识,概念不明;原有的会计制度也不符合医院经营管理和成本核算的需要,体制不顺等,使医院的医疗成本既不完全且不准确,成为医院实行成本核算和企业化管理的最大障碍。基于历史原因,有的医疗服务定价甚至低于成本。一方面是由于价格政策对医疗服务定价的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医院的医疗成本核算基础差,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按成本定价。正是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医院的成本核算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其他类型企业很少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问题:(1)医院中存在过多过细的责任中心,使得支出没法明确归集,出现大量间接成本;(2)多次的分摊造成成本可控性差。在成本中心向收益中心层层转嫁成本的过程中,成本中心“只核不控”,收益中心“核了无法控”,达不到成本控制的目的;(3)收入成本的配比性差。将医技类科室作为成本中心,将其创造的收入计人临床科室,单独对其支出进行核算,不符合会计上的配比原则。另外,目前记人科室的各项材料支出均为库房提供的领用数,而非实际消耗数,与收入的正相关性差。

二、健全医院经济成本核算的举措

医院成本核算主要分为全院成本、科室成本、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四个层次,其主要目的是在于加强内部管理,所谓“算为管用,算管结合”就是指成本核算提供的信息必须满足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考核的需要,为医院及时制定措施,改进医院工作服务。核算的实施和发挥作用涉及很多方面,很多部门,需要有系统的运作和支持。

(一)医院经济成本核算运行视角下的策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医院只有提高质量和效益才能更具有竞争力,要实现质量与成本的有机统一:一是观念要更新,领导要重视,全员参与。医疗成本核算涉及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临床、医技科室,更需要有各种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单位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实现医疗成本核算首先要有医院各级领导的观念更新和充分重视;需要有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二是实现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提高医疗成本核算效率。由于医疗服务涉及面广且复杂和多样,其专业分工精细,加之我国医疗服务又是按项目计费,使医疗成本核算的各种数据庞大繁杂,如果使用手工方式分摊计算十分不易。尤其对大型综合医院,要做到核算统计及时、准确,数据分析可靠和可信,其困难更是难以想象。因此,在实行成本核算的同时,要全方位地大力推进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保证医疗成本核算运行的基础是标准化和规范化。在成本核算实践中,注重对成本发生地的各类录入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收款人员、新上岗护士等。(二)医院成本控制中的措施。成本控制是医院成本核算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效的成本控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降低人员费用、实现减员增效;人员费用是医院成本费用的重要内容。2003年,城市医院人员费用占总成本的20%~30% ,严格控制人员费用在医院成本管理中占有突出位置。医院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制定合理的人员配置定额,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防止因人力资源配置不当造成不必要的资源耗费。要建立严格的临时用工制度,减少临时用工开支。改革医院内部组织结构,简化管理层次,减少管理人员,降低管理费用,实现高效管理。二是加强流动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库存物资、药品材料、往来账款等,一般占医院总资产的30%左右。从当前医院管理情况看,加强流动资产管理的空间较大。流动资产高效、安全的周转对医院减少营运成本有着重要意义。医院要占用,降低经善于将货币资金投入成本效益较好的项目,合理利用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同时,及时清理往来款项也是加强医院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大力推行公开招标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医院一切采购都应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切实保证采购物资发挥最大效益。一切采购活动都应公开招标,进行“阳光操作”,杜绝购销不正之风。

结语: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是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必然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卫生事业的改革政策、面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和机遇,医院能否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医院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已是医院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作者单位:重庆万州三峡中心医院

作者简介:周莺,女,本科,讲师,就职于重庆万州三峡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资产清查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事业单位100多万个,总资产规模已超过12万亿元,而且保持着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以及对外投资等,如何摸清单位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状况、分布和变动情况、质量水平和保值增值情况,并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是体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基础。

一、事业单位加强国有资产清查的重要性

随着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事业单位资产规模不断放大。但是,由于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传统思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并不到位。事业单位加强国有资产清查就意味着必须首先加强国有资产清查建账,把全部国有资产纳入账簿记录范围,然后建立会计记录、核算和报告体系,这有利于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清查有利于彻底摸清单位“家底”,做好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夯实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这样财政部就可以动态监管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为编审部门预算提供基础数据。做好国有资产的清查有利于M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存量及具体使用情况,从而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盘活存量资产,降低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努力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这符合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于建设节约型政府意义重大。

二、当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的薄弱点

按照组织所从事的活动性质,事业单位可分为公益型、生产经营型、行政执法型的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资产管理非常薄弱,相关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了解甚少,“家底不清”、“前清后乱”的现象一直存在:第一,资产管理的意识淡薄。工作人员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认为资产是国有的,与个人关系不大,因此对资产使用和管理并不注意,资产的监管力度偏弱,资产清查工作流于形式,资产流失情况严重。第二,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资产管理工作需要财务部门、物资使用部门等密切配合,需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而当前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资产管理制度太过粗略,执行力不够,可操作性不强,使得资产清查工作不能被有效地置于管控之下。第三,资产清查程序并不规范。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国有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和程序,日常管理相对松散,清查步骤不严格、不规范,各部门只是应付式、象征性地进行清查盘点,清查结果不全面、不准确,达不到国有资产清查的目的。

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的规范化方案

(一)增强资产清查意识

2016年以来,主席多次强调,要加大监督力度,严肃查处侵吞国有资产、利益输送等问题。事业单位必须从根本上重视国有资产清产工作,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定期清查,确保账账、账实、账卡相符,从价值角度重塑财务管理模式。要利用资产清查系统核实单位存量资产情况,全面摸清国有资产的存量、分布、结构状况,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资产现状,及时发现管理漏洞,并针对性研究解决对策。在此基础上,要建立起固定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界定和明确资产管理责任人,有效掌控和调配国有资产,避免重复采购和资产流失。

(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资产清查是会计核算方法之一,事业单位必须按照《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办法》、《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规则》等完善资产管理机制,使得清查盘点工作有据可依。要明确国有资产清查的工作范围,凡使用时间在1年以上,仍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且能够可靠地计量成本的固定资产,都属于资产清查的范围。单位要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资产管理部门联合财务部门以及各使用、管理部门进行资产清查,明确管理责任,实行责任到人,做到不虚不重不漏。资产使用和管理部门依照资产台账每季度清点一次部门资产,编制《资产清查盘点表》,并报送资产管理部门,及时与资产管理部门对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每年清查两次,编制《固定资产汇总表》,并与财务部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核对,年终进行总清查、总对账,确保账表、账账、账卡、账实相符。

(三)优化资产清查程序

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以单位主要领导为组长成立资产清查领导小组,下设资产清查办公室,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负责资产清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具体清查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摸底清理统计阶段。各使用和管理科室、部门确定资产管理员,认真进行资产清理、统计,按照名称、类别、型号、数量、原值、投入使用日期、变动情况等如实录入《资产清查盘点表》,同时明确注明资产使用人、责任人。第二,实地盘查阶段。首先资产清查办公室工作人员比较分析财务科的资产清单明细、各部门自查的《资产清查盘点表》,进行技术推算盘点,然后清查办公室组建几个小组,分赴各部门对资产进行实地盘查,根据核实情况进行修正,并打印出来由各负责人签名或盖章。第三,入账汇总整理核对阶段。各清查小组对资产清查结果分门别类进行汇总,统一编号,录入电脑里的《固定资产汇总表》,财务部门据此利用资产清查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工作人员制定资产卡,发放到各科室、部门,统一贴资产标签。第四,总结阶段。资产清查办公室对资产清查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资产清查档案,对待报废资产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鉴定、处置。针对清查过程中发现的资产管理问题,清查办公室要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责令各部门限期整改。在此基础上,清查办公室要编写资产清查报告,指出问题,提出建议。针对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事业单位要认真总结分析,建立和完善各类资产管理制度。

四、结语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事业单位必须增强资产清查意识,完善资产管理机制,规范资产清查程序,明确资产管理责任,对资产状况进行全面清查,防止出现资产流失的现象,确保资产保值增值,以不断提升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进而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公共事业。

参考文献

[1]张晓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清查[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7):31.

第12篇

一、转变思想,树立理财观念,提高对财务工作的认识我国现行会计体系分为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当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事业单位的定位即随之发生变化,过去对事业单位性质的定位:非政府、非企业、非营利已经被打破

政府变全额或差额拨款为少量补贴。并通过宏观杠杆间接扶持,如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等,一部分事业单位不再具有行政职能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如文化事业单位、勘测设计事业单位等,除少量补贴外,资金来源基本通过开展专业业务活动来解决,理财环境越来越趋向企业化。等、靠、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日益发展的需要,资金供求矛盾会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有偿服务,合理组织收入,提高单位的经费自给力,同时,要坚持正确的用财之道,妥善安排使用各项资金,清理压缩行政性支出,按照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先后,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需发展的业务性事业项目上,并建立经济性效益指标考核制度,推动事业单位不断提高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制度的贯彻落实由于部分事业单位财经法制观念不强,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从根本上防范和遏制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是推进廉政建设,建立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保障财政财务改革各项政策、制度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应做到科学、合理、规范,便于操作,并通过实践不断加以完善。同时要重抓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否则形同虚设。一方面,单位负责人要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民主理财。另一方面,要建立责任考核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切实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规范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一)但由于各项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与预算管理相配套的制度尚不完善

1.没有完全摆脱“基数加增长”、“以支定收”“、以收定支“,不留节余”的预算编制方法。这些方法容易形成单位对财政资金、上级资金的依赖,自求发展,自求平衡,积累意识淡薄。

2.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有些单位认为编预算就是应付上级财务部门的事,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执行的好坏,不需要承担责任;有些单位则认为编制预算只是争取要钱,而且可以调整预算,形成“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3.预算编制工作无规划依据,无基础信息,人为因素较大,形成编制的预算内容和实际执行两张皮现象,弱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4.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存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混合使用或是用项目支出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现象。以上这些行为和做法违背了部门预算改革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发展和改革的进程。

(二)进一步完善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与部门预算改革的平稳衔接

1.提高认识,摆脱形式主义,明确改革的方向,遵循稳妥可借,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防止低估预算和高估预算的现象,真正发挥部门预算的作用。

2.做好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清查各项资产,核实债权债务,理清资金来源渠道,分析历年支出结构,确定人员编制、实有人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定额标准,根据财力状况确定单位发展目标和工作规划等。

3.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和编制方法。根据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对单位所有收支活动采取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收入一般根据上年度收入情况和本年度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具体收入项目,包括:单位自有收入、预算内拨款、预算外资金、各项专项资金等。支出预算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相应地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科目逐级细化到每一开支项目。

4.加强预算执行和监督力度。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点,关系到编制的预算能否变成现实。一般情况,年度预算经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不能随意进行调整,必须严格执行,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必须报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批准,以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发挥预算的财政监督职能。单位在搞好预算编制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执行预算和监控资金使用上,实现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变更、决算、监督各环节规范化、法制化。

四、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一)目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普遍存在账实不符、资产流失、资产利用率低、资产的使用与管理脱节的现象

1.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出现配置过剩、闲置、超标现象,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

2.应收款项长期挂账不清理,有相当部分事业单位应收款项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30%以上,而且多属呆账、坏账,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甚至造成单位的经济损失。

3.事业单位所属企业无偿占用国有资产,形成的收益归集体所有,甚至私设“小金库”,如租赁收入、效益收入、转移预算外资金收入等。

4.相互攀比,随意变卖,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变卖、处置是为了购买更高标准的资产,而不考虑配置效率和财力状况。

5.存货管理混乱,无存货购置计划,大量购置后过期无法销售,造成存货积压,占用大量资金;不办理入库领用手续;无进销存存货明细账目;存货保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存货毁损、丢失。针对上述问题,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于1995年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对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财政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财政部于2006年5月30日以第36号令公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部令的公布,对于全面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保证《办法》的贯彻落实,促进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使资产管理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水平上

1.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认识是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前提。(1)单位领导要重视。《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工作,树立资产效益理念。(2)财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要重视,形成从单位领导到单位职工都重视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转变“重钱轻物”、“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意识。

2.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是加强单位资产管理的保证。单位应依据新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具体应包括:资产购建制度、登记制度、领用制度、处置制度、清查盘点制度等。只有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安全、有效。

3.建立资产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是推动单位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保障。(1)明确专门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工作,具体负责资产的计价、计量、使用、监控、清查、处置、考核、分析等工作。(2)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单位领导、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分级管理责任制。(3)制定资产管理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使资产管理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紧密挂钩。如应收款项回收办法应明确坏账损失率、回收多年挂账款的奖励、由于个人失职造成应收款无法收回的责任等。超级秘书网

4.做好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是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当前,资产清查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清查摸清事业单位“家底”,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及财务状况,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信息资料,为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五、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由于事业单位现行管理体制和事业职能的原因,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涉及的会计业务范围相对较窄,会计核算业务相对简单,财务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综合素质相对较差。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逐渐由“反映型”向“管理型”转变。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计环境及新法规、新制度的不断出台,会计人员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新业务知识和新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才能适应事业单位各项改革的需要。单位负责人要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并把继续教育做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