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1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地形测量;数字化技术;发展
0.引言
地形测绘是研究地球局部表面形状和大小,并将其测绘成地形团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测定小范围地表高低起伏形态和地物(如建筑物、道路、耕地等)的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经相应的数据处理、采用一定的测量符号按一定的比例缩绘在图纸上。从而获得与相应地面几何图形相似的地形图,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设计与施工的图纸资料。地形测量是为城市、矿区以及为各种工程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以满足城镇规划和各种经济建设的需要。 现代测绘技术因其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图精度高、图形属性信息丰富和图形编辑方便等优点,在地形测量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地形测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谈几点粗浅认识。
1.常用的地形测量技术
1.1 GPS技术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开发,应用人造卫星所发射的讯号进行测时测距。GPS采用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以地球质量中心为坐标原点。具有对海、陆、空进行各个方面实时三维导航和定位本领,是一种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的测绘工具。
1.2 GIS技术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将空间数据自动输入、存储、检索、运算、表现和综合研究应用。GIS是现代化办理的重要本领,更是遥感图像处理和应用的技术支撑。GIS中的数据包括:地理背景信息(外业测量数据、摄影测量数据、现有地图和各种遥感图像);资源与环境数据(各种专题(是指某样方面的内容集中收集,就形成专题,网络上通常指游戏专题或者新闻专题)图,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各种图形和图表,航天航空图像的解译成果);社会经济信息(人口普查、国民收入情况、工业分布及土地应用分类图表等)。
1.3 RS技术
RS即遥感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不直接接触被分析的目标,感测目标的特征信息(一般是电磁波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遥感包括摄影、陆地、卫星、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等技术。现代遥感技术是空间技术,是集光学、无线电、计算等相联合的一门新技术。近20年,遥感技术迅猛发展,它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至今已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过程阶段。遥感技术依其波谱性质,可分为电磁波遥感技术、声学遥感技术、物理场遥感技术。遥感信息技术已从可知光发展到红外、微波,从单波段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时相、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从静态研究发展到动态监测。
1.4 3S的综合应用
RS为GIS提供信息源,GIS为RS提供空间数据办理和研究的技术本领(图像处理),GPS则作为GIS有力的补测、补绘本领,实现了GIS原始地图数据的实时更新。3S的综合应用充实发挥了各自的技术特征,快速准确经济地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的新技术,三者紧密联合,为地形测量提供了精确的图形和数据。
1.5 RTK技术
地形测图一般是首先根据控制点加密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用经纬仪测图法或平板仪测图法测绘地形图。近几年发展到用全球仪和电子手簿采用地物编码的方法,利用测图软件测绘地形图。但都要求测站点与被测的周围地物地貌等碎部点之间通视,而且至少要求2-3人操作。采用RTK技术进行测图时,仅需一人背着仪器在要测的碎部点上呆上一、二秒钟并同时输入特征编码,通过电子手簿或便携微机记录,在点位精度合乎要求的情况下,把一个区域内的地形地物点位测定后回到室内或在野外,由专业测图软件可以输出所要求的地形图。用RTK技术测定点位不要求点间通视,仅需一人操作,便可完成测图工作,大大提高了测图的工作效率。
2.数字化地形测量的作业模式
地面数字测图系统,其模式主要有两种,即数字测记法模式和电子平板模式。
2.1数字测记法
数字测记法模式为野外测记,室内成图,即用全站仪测量,电子手簿记录,同时配以人工画草图和编码系统,到室内将野外测量数据从电子手簿直接传输到计算机中,再配以成图软件,根据编码系统以及参考草图编辑成图。使用的电子手簿可以是全站仪原配套的电子手簿,也可以是专门的记录手簿,或者直接利用全站仪具有的存储器和存储卡作为记录手簿。测记法成图的软件也有许多种。
2.2电子平板法
电子平板模式为野外测绘,实时显示,现场编辑成图。所谓电子平板测量,即将全站仪与装有成图软件的便携机联机,在测站上全站仪实测地形点,计算机屏幕现场显示点位和图形,并可对其进行编辑,满足测图要求后,将测量和编辑数据存盘。这样,相当于在现场就得到一张平板仪测绘的地形图,因此,无需画草图,并可在现场将测得图形和实地相对照,如果有错误和遗漏,也能得到及时纠正。
3.地形测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3.1 3G技术及集成技术
积极普及3G技术的应用,改进3G技术中存在问题,更新3G及其集成技术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测量精度和准确性,使3G技术能在地形测量测绘技术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展。全球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在GPS、GIS、RS和3S集成技术中的应用,对数码摄影测量和地形测量更加普及和深化,使测绘技术向电子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3.2测绘软件及数据库的更新
加强地形测量数字化测绘软件的研发,使测绘软件系统更加高效、灵活和功能齐全,使测绘软件技术在地形测量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更新完善信息数据库,将采集的测量数据转换直接进入信息数据库,数据管理查询方便,数据共享,实现全球数据更新和扩展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实现测量数据的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实现测绘数据的传输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使测绘技术走向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
3.3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测绘技术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综合,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在测绘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计算机利用专家知识模拟人脑思维进行推理,从事智能化的数据、图形处理和信息管理工作,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测绘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全球定位系统(G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专家系统(ES)这5S技术的发展和相互结合,专家系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专家系统对整个测量流程进行控制,并执行相应的推理、分析和处理工作,并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时动态监测诊断,提高效率和质量,是测绘技术通向实时、自动、智能测量系统的关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地形测量是一种全解析的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将成为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模式正在替代而且必将完全替代传统的大平板仪地形测量,成为地形测量的主流模式,促进地形测绘工作有序、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志光.地形测量新方法的应用[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1,11.
关键词:FRBR MARC XML 复合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11-0068-02
1、高校复合图书馆面临FRBR的意义和问题
(1)复合图书馆(Hybrid Library)是英国图书馆学家S.Sutton提出的旨在将纸质文献与数字化信息资源结合成一体的图书馆。我国与国际上的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其根本的原因除了传统的编目技术和电子信息资源组织技术整合标准缺乏是主要原因外。国际上缺乏统一的共用的语义概念标准体系也是重要原因。
随着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多态化和语义网技术的发展,IFLA制订了全球性信息资源描述规则(RDF),并提出了新形势下书目数据的功能FRBR,FRSAR。FRBR采用对象关系模型(实体-关系模式)便于帮助用户采用一种或多种属性执行检索请求,查到一种实体或多种实体及相关的各种复杂关系,从面达到实现书目数据的用户任务。我国高校图书馆书目数据与电子信息资源分立,书目数据库记录数量庞大检数据交叉重复,语义汇聚知识的功能不强,造成用户检索上的困难。从应用上看,calis开发FRBRizec OPAC试验和CDLIS计划;OCLC和RLG在OPAC显示方面实现了FRBRized;OCLC还研究开发出了基于FRBR的软件FictionFinder;美国国会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通过MARC XML书目数据达成数据串流,实现共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实现基于语义网FRBR模式的整合信息组织工作模式。我国目前FRBR的应用是在联合目录层次,具体图书馆还难以操作,这些问题需要编目技术的变革和制订一系列FRBR化的规则(如xml schema对应于CNMARC的映射)。
(2)电子信息资源组织主要依靠元数据方式。FRBR建构元数据DC的操作模型是用XML或HTML为其15个元素置标而实现的。但是FRBR对于电子资源的处理是有局限的,如数据结构语义识别的有限性:描述不充分(如不同的概念的主题表达,上下文的理解,不同专业领域的专业术语的理解,跨系统的不同词汇概念差别);时间识别的有限性(FRBR不是事件触发性型模型,对于网络信息更新和对事物的动态描述明显不足)。RDF虽能表达语义但缺乏足够的词汇表达完整意义上知识(Onology),需要DAML+OIL(标记语言和本体推论语言),用来对web中的术语含义进行形式化描述。需要主题图(Topic Map)来进行深层次的语义识别。主题图标准与RDF?标准的本质区别是数据模型对信息资源的描述抽取数据模型时的侧重点不同。主题图标准的核心概念是主题(Topic)。RDF标准是直接面向信息资源进行的操作。单纯FRBR,FRSAR,FRAR来构建基于DC的电子信息资源的加工组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深层次的XML的支持再加上其它语义工具的配合(RDF,DAML+OIL,主题图(topic map)。用这样的方式进行信息组织国际上还存有许多争议。因为许多网络信息资源是可以从搜索引擎中直接搜索获取并实现智能存取的,再花费人力去编目是多余的。
2、图书馆数字化研究趋势中的关键问题
(1)MARC与FRBR的映射关系研究:以MARC21为例,美国国会图书馆使用FRBR模式和AACR2的逻辑结构,比较FRBR和MARC发现有一定的适应性,从MARC映射到FRBR,2300个要素中1200个要素附合FRBR,从FRBR映射到MARC及AACR2有十分之一的要素附合要求。从FRBRC映射到MARC的四个实体层次各种属性呈现非常复杂的分布,有30%的MARC字段在FRBR模型之外,FRBR有必要定义新的实体和关系。CALIS已经发表了CNMARC与FRBR模型的对照表,只有确定了映射关系,其FRBR的模式才会在自动化系统中做相应的改变(增减字段,重新定义新字段,必备和可选字段的选择)。
(2)XML和RDF定义的DC局限性:XML DTD/Schema描述的是XML文档中标签的顺序和组合,是XML语言的语法。它所表达的语义是隐含的(如DC的元素和属性的名称置标和排列顺序),而不是像RDF Schema是采用XML的格式文件解释RDF中词汇的语义。XML用XML DTD/Schema与RDF Schema定义了DC的各种元素和属性及其数据结构,但DC存在元素定义上的模糊性(考虑到DC著录上的弹性空间,元素定义相对简练),对使用者来说,容易造成对元素定义的不同理解。限定词的制定是使DC变得复杂化。元数据著录标引上的弹性空间,容易增加检索电子信息资源的难度。为了能更为精确地检索资料,DC着力发展XML方面限定词与著录控制表的制定。这虽然能解决前面所述的问题,但也相对增加了著录者的负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DC会比传统的MARC还复杂难懂。DC与ISO 2709格式不在一个数据结构的层面。XML格式与ISO 2709格式才是一个数据层面的两种数据结构,两者的转换才具备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数据转换。
(3)MARC XML模式的探索:支持多种MARC的ISO2709格式是产生于磁带信息交换时代,其格式可以用语义网的底层语言XML语言进行转换:其头标区,目次区和可变数据区可以在XML schema中分别用XML的元素和类来定义声明,构造词表(多个MARC制订多个MARC各字段与XML元素对照表)作为为元素的限定词并可选,将各字段的子字段定义为类的属性和属性值(不能定义为XML的元素)。按FRBR的要求利用ISO 2709的记录分隔符可以把书目记录和规范记录甚至馆藏记录都定义到一个XML记录中去。
3、未来语义网环境下复合型图书馆数字化技术的三种模式及评价
(1)语义网模式:以XML技术为基础,结合RDF,DAML+OIL,主题图(topic map)等语义工具和保存于语义网中的新的信息组织工作模式。由于XML存储数据的特点,用XML+MARC,构建语义网的数据的无缝集成,把重点放在Onology的逻辑研究上(机器理解方面的研究),研究怎样在MARC XML上构建更高层次的Onology。这种情况,为期尚早。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和成熟,基于语义的分布式数字资源需要用户端的知识管理系统集成已成气候,其商业应用已经较多。应用于语义数字图书馆方面的不多。
(2)ISO2709模式:支持各种MARC的ISO2709格式的文件如果能转换成XML文件则在根本上改变了纸质文献和电子信息资源的编目手段和方法,从技术上解决了两者整合的难题。用MARC XML处理电子资源比用DC 处理多了更多的空间并兼容了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处理。统一了资源描述的标准。图书馆编目技术可以直接应用新型的基于语义信息交换的MARC XML数据库。电子资源还是用DC组织和管理。只是在数据时抽取MARC XML 中的字段与DC实现统一平台检索。这样MARC与MARC XML的转换对于改造传统书目数据库FRBR化有重要现实意义。但目前只有我国国家图书馆才实现了部份古籍的处理,普及有待时日。
(3)元数据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DC元数据资源,利用其在元素细分的限定扩展方式,用XML基本编码方式表现DC元素限定词,用XML元素定义每个限定词属性,通过属性值表达限定词的语义,这样做可以用DC统一图书馆编目技术的记录单元。目前这种方法实现的难度相当大,因为DC毕竟太过简略对于反映FRBR复杂的书目关系恐难胜任。
4、结语
在全球化的FRBR影响下,高校复合型图书馆的数字化工作当前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为先导,发生了知识聚集和目录用户任务的变化。模式上出现了基于语义网的FRBR整合、MARX XML整合、元数据整合等模式。变化的核心是XML应用于图书馆数字化领域。
参考文献
[1]FRBR [DB/OL][2009.12.2]http:///VII/s13/frbr/frbr.htm.
[2]谢琴芳.FRBR用户任务对CALIS联合目录编目实践的影响[DB/OL][2008.12.10]/calis/1html.
[3]Semanticweb[DB/OL][2012.12.05]http://boole.cs.iastate.edu/semanticweb/.
[4]陈和琴.FRBR初探[DB/OL][2008.12.15]http://resarch.dils.tku.edu.tw/conference/read paper/C2.pdf.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技术;农业机械设计;应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伴随着信息技术研究的深入与推广应用,由此衍生出了数字化设计技术,同样在社会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社会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就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而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机械设计的标准化与前沿化发展。然而技术的发展是必然的,就农业机械设计中应用数字化设计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十分重要,这对推动农业机械设计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数字化设计技术与农业机械设计为主线,分3部分进行论述,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农业机械设计中数字化设计技术应用价值提升。
1数字化设计技术相关内容概述
1.1数字化设计技术概念
所谓“数字化设计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背景下,用于辅助设计领域的部分工作[1]。就当前大家所了解的数字化设计技术而言,涉及众多技术,核心处理技术主要有数字压缩、数字编码以及数字调制等。伴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与发展,数字化设计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框架的模型,现如今在社会众多领域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
1.2数字化设计技术特点
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彰显了众多特点,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个统一化产品定义模型,在社会众多领域当中能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且有着巨大的、潜在的应用空间;其次,数字化设计技术可实现并行设计,能够实现多小组同时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3];再次,基于统一化模型,设计质量也有相应的保障;最后,设计可以实现虚拟仿真处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避免了传统设计对实物模型依赖程度高的弊端,相比传统设计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工作效率与成本2个方面。
2农业机械设计中数字化设计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在数字化设计技术推广应用之前,设计主要是满足设计对象的一些具体要求,在局部优化或者整体优化方面,并没有重点考虑,导致无法实现总体设计优化。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注重CAD、CAE等多类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产品设计周期影响因素发生巨大改变,从而达到各项要求,例如设计质量、设计成本等。与此同时,为保障后期维护工作的便捷,设计会重视总体设计的优化。就农业机械而言,具有种类繁多、市场需求量大等特点,在具体设计中,主要是在传统设计理念的支撑下,采用一些传统的设计工艺,造成整体设计水平低下,然而数字化设计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基于农业机械设计现状,无形中为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纵观当前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农业机械设计效率与质量的提升,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相关设计人员还需要高度重视一些注意事项,包括农业机械设计特点,同时对数字化设计技术的特点引起高度重视,确保两者的兼容性,以此有效提升农业机械设计的总体水平。农业机械设计特点众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首先,从结构方面而言,结构类型较多且较为复杂;其次,从功能角度而言,功能多样,操作较为方便、简单。就前者而言,以播种机为例,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通常需要重视的仅有2项,一是农作物的品种,二是农艺特点。根据上述2项要求,播种机便可以大致分为条播种机、穴播种机以及精密播种机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原理加以区分,播种机又可以分为2大类,分别是机械式与气力式。基于此,农业机械种类繁杂。就后者而言,为满足播种的各项需求,即使农业机械型号不同,在功能方面也没有本质差异。
3农业机械设计中数字化设计技术应用前景
数字化设计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各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对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对其应用前景进行论述,具体内容如下:(1)农业机械设计中引入虚拟技术。虚拟技术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最大优势在于有效解决复杂结构设计问题,具体操作:借助声音定位技术以及三维成像技术实现仿真处理,在计算机上完成结构设计,以此简化设计,有效降低设计难度。另外,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真实再现机械运动过程,并且可以在虚拟的情况下,借助计算机进行机械运动的力学分析,以此有效提升农业机械设计的可行性与质量。(2)实现产品设计以及制造的协同性,主要是注重两者的协调,才能保障农业机械设计质量。然而传统设计在设计与制造2个方面,存在严重的脱节问题。因此,在今后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农业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化,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设计工作中,以此实现农业机械设计优化、降低成本以及周期缩减等目的。关键工作是落实数字化设计技术的集成式应用,恰当运用这一技术,能够实现设计效果的最优化。(3)重视技术的创新。21世纪是知识时代,也是一个创新时代。一项技术是否能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技术是否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数字化设计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农业机械设计的各项实时要求。随着时间推移,农业机械设计将会不断衍生出新问题,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应用将会面临诸多挑战。基于这一认识,为满足农业机械设计的可行性与前沿性,实现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创新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农业机械设计必然朝着高标准方向发展,这无形中对数字化设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创新,注重理念与技术的同时创新,以新理念推动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实践,以此推动技术的发展,切实使设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大型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浅析
中图分类号:V2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263-01
对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进行强化,合理设计数字化装配工艺,这是推动国家飞机制造装配的主要途径。对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强化飞机制造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强国家核心技术的竞争力。
一、 现阶段大型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应用状况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机制造来讲,需要具备更好的飞机装配技术。目前,在飞机技术的要求下,传统飞机装配技术无法满足飞机制造的要求,即便是飞机装配技术有所进步,但是却始终存在一定的问题。现阶段,飞机装配技术经验仍然不丰富,而且对其研究的时间也不长,在投入飞机装配技术方面的资金不充足,所以,未得到大力的财力支持[1]。而且,飞机设计制造的进步并不明显,仍然采用的是串行模式生产,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数字化处理也逐渐成为装配必要技术。然而,目前我国在飞机装配的数字化能力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在飞机装配中的数字化应用仅占一小部分。专用工装装备和安全光学仪器是比较常见的测量方式,所以很难突破数字化技术,进而增加了飞机的制造成本。
二、 关于大型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分析
(一) 系统集成控制技术
在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运用方面,存在诸多关联系统,而且数据处理方式也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工艺数据、位置数据以及测量数据等等,然而这些数据信息间的联系却十分紧密。实现系统集成控制技术,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交互协调,而对该技术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确保多系统集成控制能够满足飞机数字化装配系统的特点;深入研究并开发实时监测反馈在线控制技术和三维数模离线控制;制定集成接口技术和数据处理标准。
(二) 自动化精密制孔
对机装配来讲,所有连接都属于机械连接,而通常都是将铆钉和螺栓当作最主要的固定连接方式[2]。在连接前,应当首先打孔,但是,受到技术能力的限制与影响,在飞机装配技术上始终采用的都是人工打孔的方式,很难保证尺寸与精准程度,所以,在打孔工序当中,也必然无法保证孔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开展打孔工作,进而增强打孔的精准程度,最终影响了飞机装配工作的效率。而且,机械连接的质量会极大地影响最终产品质量。
在科技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打孔工艺不断完善,并且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工艺流程。在开展数字化装配精密制孔技术方面,一定要按照飞机装配过程定的自动化精密打孔设备,并且严格测试打孔工作中所涉及的材料、叠层结构与冷却方式等多种工艺参数,积极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对设计技术经验予以不断累积和优化。
在此基础上,在飞机制造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飞机自身的耐久能力和可靠性也随之提高,但是,仍然需要连接技术与飞机发展相适应。为了延长使用寿命,就需要在技术方面充分利用干涉配合这一方法,进而延长飞机内部结构的使用寿命,为此,在飞机制造与生产的过程中,干涉配合紧固件这一方法十分常见。现阶段,在紧固件配合方面一般采用的都是锤击打入或者是液压压入的方式,然而,这些方法也同样存在诸多弊端。这些传统的方法很容易使得固件膨胀,所以,在安装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锤击打入的方式对紧固件,很容易危害孔壁,而被损坏的部件则会导致飞机的使用寿命缩短。通过对数字化装配方法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对飞机部件予以全面保护,还能够延长飞机的使用寿命[3]。其中,数字化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重点:对于长寿命连接和密封连接的复合材料干涉螺接。在进行飞机装配的时候,需要采用非小尺寸装配件和装配结构变形分析技术。
三、 大型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应用发展
目前,在光学检测、工装技术等方面,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应用效果理想。在飞机设计的过程中,对装配集成控制系统予以合理运用,不仅能够实现系统数据信息的共享,同时,还能够全面优化数据信息。受数字化技术的作用影响,飞机装配逐渐实现了装配数字化的操作。正是在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的辅助之下,对飞机装配工作给予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持,不断提升了飞机装配工作的精准度,使得飞机装配效率有所提升。
在诸多技术综合之下,数字化装配技术应运而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数字化装配技术不断成熟,但是,仍然没有全面掌握大型飞行数字化装配技术的重点技术,所以,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发展属于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数字化装配技术的过程中会涉及诸多技术内容,而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也会涉及诸多方面,所以,需要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4]。为此,在发展数字化装配技术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发展思路的科学合理。另外,航空企业需要对技术工作人员予以全面培养,即便年轻的工作人员经验不丰富,但是,具备极强的创新观念,能够突破传统束缚,所以,对于技术创新十分重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飞机制造发展方面,数字化装配技术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所以,应当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夯实工业基础,然而,最关键的就是要更新观念,为此解决飞机装配技术的问题,推动技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成书民,张海宝,康永刚等.数字化装配技术及工艺装备在大型飞机研制中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14(22):10-15.
[2] 周园,张莎莎,周旭等.大型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96-96.
关键词:网络化 广播电视 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5-000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政治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发展的十分迅速。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就为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从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化的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在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程度地不断提高,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发展到现在,各个省都已经有属于自己的卫星数字通讯,这就为网络化数字广播电视的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基础。
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点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应用使我们可以实现更加方便和快速的远程编辑,而且还不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能够保持稳定的信号传输。远程编辑的主要内容就是工作人员通过在互联网上下载相应的信息,然后进行在线编辑,编辑完成后直接向编辑处进行信号的传输。同时,当我们进行信息数据的处理与传输时,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最大优势就是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对抗外界的干扰性和保真性,从而能够尽量避免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确保信号的传输过程可靠而且稳定,不影响人们正常观看。
1.2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为了实现资源的共享,工作你人员可以借助互联网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的分配与利用,与此同时一定要注意减少制作的步骤,从而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不仅如此,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还可以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进行高度的分享,使得数字信号的传输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除此之外,节目的制作还可以依靠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这样使活动的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1.3电视图像质量变高
随着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应用,我们目前可以实现的是可以在电视信号传输的过程中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处理,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提高电视图像的质量。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所用到的是通过二维以及压缩频带的滤波,有效地降低外界的各种因素对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这样就可以保证图像信号和音频信号得以重复利用,使广播电视的图像质量更高。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的技术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通过它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知,最早的电视节目图像的产生以及信号的传输和接受都采用的是模拟信号,主要是利用幅度调制的模式来进行信号的传输,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保证电视节目的音视频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尽量不受到影响。但由于条件限制,电视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一些影响,会有图像不清晰以及电视噪音大的现象发生,因此这就使得音频信号以及图像信号的传输并没有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也产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模拟体制信号被数字体制信号所代替,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就体现了网络数字时代正在朝我们走来,不断发展[1]。从目前我国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把互联网当做载体的网络电视推动着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不仅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针对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对广播电视行业进行制度化的规范。通过规范促使网络信息和电视广播事业进行资源的共享以及对二者进行整合,推动共同发展。根据广播电视的发展情况来看,从二零零二年开始,广播电视节目的数字化传输只是进行了小范围的应用,当时模拟信号传输仍然占据主流,发展到二零零五年以后,模拟信号基本上已经被数字信号所代替。慢慢地,高清偶同数字电视和数字电视已经实现大范围的应用,发展到现在,一些运营商已经开始大力推广4K高清的网络视频,因此网络数字技术变得更加不可或缺,是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中的核心技术。
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作用
3.1对机顶盒的大力推广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数字电视系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大范围的普及,因此模拟电视逐渐走出了历史舞台。当前使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观看节目的用户已经是原来的四倍多,这就使得机顶盒在全国的覆盖范围也将越来越广。随着机顶盒的广泛应用,广播电视中的付费电视业务以及视频点播业务等都是数字化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除此之外,当我们在对数字电视机的机顶盒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时,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推动多媒体处理器的更新换代。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主要功能就是接收数字电视广播信号,目前的优先电视广播网络在信号的传输过程中是十分稳定的,而且电缆调制调节器的技术也发展的十分成熟,这就使得各种类型的机顶盒都可以在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中更加稳定。
3.2信息源能够有序发展
在目前的发展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行业以及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行业都在进行互补,通过互补促进协同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的各个行业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当前广播电视的业务主要有增值业务、扩展业务以及一些最基本业务。其中增值业务就是说拥有双向甚至多向发热数字以及信息等多媒体业务;而扩展业务则是指广播电视当中的业务扩展对应的那一部分内容,通过不同功能的划分使得各个媒体能够以自己本身的特点作为优势实现与社会各个行业的沟通,促进媒体商业化以及市场化的发展。基本业务就是指传播式的广播电视节目,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通过这些业务的发展就可以使信息源的问题有效地解决。
4结语
总而言之,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进行探索,使广播电视的系统能够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有机地结合,促进我国广播定时行业的有序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内容。
【关键词】 数字测量技术;应用;展望
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是工程施工的指引,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增加。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应用为提高工程测量质量、降低测量工作劳动强度奠定了较高的技术基础,为我国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方式与方法。在计算机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各个行业、领域不断渗透的今天,数字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也不断增加,GPS、GIS、数字化测量设备等在工程测量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针对现代数字测量技术的发展,对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1 数字测量技术应用现状
深入了解数字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分析和综合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效果、应用前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数字化技术不断渗透的今天,工程测量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断增加。数字测量技术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晚。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市场的繁荣为数字测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对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测量中数字测量技术应用的调查发现,现代数字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人员中有着极高的评价。数字测量技术的应用为测量人员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测量工作质量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还能够极大的提高测量工作效率,保障了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
2 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1现代数字测量技术的发展与方向分析
现代数字测量技术正在由传统的光学与机械化向着光学、机械、微电子技术以及智能化测量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数字化测量设备、仪器以及系统的设定简化测量工作,并为测量工作的标准化、数据化传输提供技术支持,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工作效率、提高测量工作质量。针对测量工作贯穿于建筑工程投资建设的各个阶段的情况,数字测量设备还能够根据测量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定及设备选择。另外,针对测量工作对设备便携性的需求,现代数字测量设备也正向着相关设备便携性、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数字测量技术所具有的特点与优势使得该项技术已经在现代建筑工程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建筑工程测量的发展。
2.2建筑工程测量中常用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分析
2.2.1建筑工程测量定位中数字测量技术的应用
建筑物的测量定位是建筑工程投资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有效保障工程开展的重要工作。在现代数字测量技术应用中,GPS数字化测量技术以全天候、连续性的高精度三维坐标为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物的定位应用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项技术以静态、动态卫星信息的接收实现了实时、高校、精准的测量信息提供,有效的保障了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
2.2.2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现代数字测量技术的优势使得数字测量在建筑工程的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数字测量技术能够有效地减低建筑工程测绘的劳动强度、提高测绘工作质量。通过电子经纬仪、全站仪、自动跟踪全站仪等数字测量设备实现了实时动态的定位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处理、编辑以及自动绘图等躬耕,有效的提高了测绘的工作效率。同时,数字化、自动化的提高也为提高测绘工作精度、保障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奠定了基础。数字测量技术在现代建筑工程测量、测绘工作中取得了广泛的好评,其是未来测量测绘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2.2.3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数字成像测量技术最先应用矿山测量等领域。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完善,数字成像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变形监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计算机系统对被测二维影像数据的提取以及对建筑物的变形参数分析能够快速的对建筑工程沉降、水平位移以及倾斜等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数字成像测量技术在建筑物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建筑变形监测的工作效率与准确性,保障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
3 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展望
随着现代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应用的不断增加以及测量人员对数字化测量技术的认可,数字化测量技术将在建筑工程测量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现代建筑工程测量中,数字测量技术已经成为工程施工、测量单位的重要测量方式与技术。数字测量技术以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特点为数字测量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数字测量技术将成为未来建筑工程测量中的重要技术方式,其将推动建筑工程测量工作的发展,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数字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施工单位、测量单位以及一线测量人员的一致好评。其所具有的高效性、高准确性以及便捷性,使得数字测量技术将在未来的建筑工程测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未来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数字测量技术对操作人员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操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企业的培训以及自身对相关技术的掌握提高数字测量技术应用的工作质量,促进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那。
参考文献:
[1]郑丽洁,杨帆.GPS测量技术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工程测量与测绘,2009,11
[2]陈威.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及其应用[J].建筑工程信息资讯,2009,4
[3]刘浩宇.建筑工程测量中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分析[J].测绘时代,2009,8
[4]王玉英,柳志昊.数字图形技术在建筑工程变形监测的应用[J].工程建筑资讯,2009,4
关键词: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对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建立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较为重要,也是现代化文书档案管理环节中最为必要的工作。因此,在文书档案管理期间,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建设,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建立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在现代化经济与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被应用在各个领域中,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较多发展机遇。在此类背景下,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应用现代化数字化技术较为必要,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将信息存储系统作为档案信息载体,进而提升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目前,在文书档案人员应用现代化数字技术的时候,会对文书档案信息进行扫描、储存,然后建立档案数据库,转变传统的纸张档案储存方式。由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点,传统的纸张储存与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相关管理工作的需求。然而,在应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之后,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将文书档案信息储存,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出现档案信息流失的现象,进而提高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在建立现代数字化文书档案管理模式之后,可以有效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增强其发展效果,推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数字化文书档案管理模式,可以促进现代信息的交流,提高文书档案信息利用效率。主要因为数字化技术可以加强各个领域的交流,文书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快速的找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方式,M而提高文书档案信息利用效率。同时,在日常生活与工作期间,利用数字化技术文书档案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文书档案管理水平,增强信息资源共享效果,达到预期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目的[1]。
第二,建立数字化文书档案管理模式,可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书档案工作受到广泛重视,主要因为文书档案信息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产生直接关联。传统的纸张文书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而数字化文书档案管理模式,可以加强对文书档案信息的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文书档案信息,进而发挥现代数字化文书档案技术的应用作用[2]。
第三,建立现代数字化文书档案模式,有利于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方式,促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随着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开始不断完善,相关部门对文书档案管理方式的创新要求逐渐增高。相关技术人员应用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价值,发挥其在文书档案管理中的作用,进而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
第四,加强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文书档案信息安全性,增强文书档案保护工作效果。主要因为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技术安全性受到广泛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然而,在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有效鉴别文书档案管理系统的优劣,科学选择文书档案管理信息技术,进而提高文书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增强管理工作效果[3]。
综上所述,建立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只有积极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才能逐渐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确保文书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性,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立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具体措施
在建立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科学选择工作方式,保证可以提高文书档案数字话管理工作水平,进而提升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效果。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建立文书档案管理数字化平台
在文书档案管理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建立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平台,保证可以提高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效率,提升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首先,技术人员要科学构建数字化管理网络,保证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其次,技术人员要科学调整数字化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模式,逐渐提升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技术人员还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逐渐优化文书档案信息的阅读与使用方式,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升网络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最后,技术人员要重视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书档案信息进行远程的检测与传播,这样,才能提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效率[4]。
2.完善文书档案数字化模式的管理制度
在建立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之后,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可以提高其工作效率。首先,管理人员要构建信息管理制度,要求技术人员可以积极应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开展管理工作。其次,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综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保证可以提高文书档案管理水平。最后,要制定完善的岗位培训制度,阶段性的对文书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数字化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专业的岗位训练,使其全面掌握文书档案管理岗位知识,进而提高其发展效率。
三、结语
在文书档案管理过程中,建立数字化文书档案管理平台较为重要,主要因为在建立数字化文书档案管理平台之后,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有效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增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效果,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查荣.建立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J].价值工程,2012,31(23):217-218.
[2]李娟.建立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0):127-127.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化;测绘技术;联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55-01
测绘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前期性和基础性工作,在矿山测量、湿地测量、水利工程和精准农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理信息,是国家经济信息和其他行业专业信息的三维空间信息载体。为了能够掌握更准确、更全面、更系统的地理信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对我国测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测绘技术已经实现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可是为了符合我国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测绘技术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虽然,信息化测绘体系目前尚未成熟,但是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本文就依附于数字化诞生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与数字化测绘技术之间联系做了详细的阐述,以证明信息化测绘技术并不是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重复,有特独特的优势。
一、我国测绘技术发展的历史
自测绘技术在我国诞生那日直至今天,以改革开放为分割点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市场体制的指导下,我国独立创立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传统测绘体系。改革开放后,为符合我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在全世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测绘事业开始由传统体系向现代测绘体系转变阶段。其中,在这段转变阶段,我国的测绘技术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改革浪潮。一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完成了由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变;二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始向信息化测绘技术新阶段过渡。目前,我国正在积极促进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以形成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为目标。从而,使测绘工作能够为国家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理信息,做好各项建筑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从数字化的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化测绘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测绘生产过程中结果数字化的过程,是针对传统非数字化测绘技术提出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基础。
(二)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尽管目前我国对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定义没有明确的规定,可是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的它,除了拥有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外也具有其他特征优势。通过信息化的定义不难看出,信息化测绘体系,已经覆盖了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管理、服务和应用的全过程,尤其注重对社会和经济的服务。
三、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关系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联系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本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可是,要使生产力不断地发展,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数字化正是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基础。因此,信息化测绘技术,才会依附于数字化测绘技术诞生和发展起来,数字化测绘技术则是它发展的基础。
从技术层面来讲,其实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这与数字化测绘体系的技术基础是一样。只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实时有效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及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社会化,才出现了信息化测绘技术。因此,两者在技术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区别
1、目标区别——从“生产”到“服务”
数字化测绘体系注重以测绘生产产品为主,将生产结果数字化;信息化测绘体系更加注重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实现地理信息实时服务于社会与经济。要求测绘体系中的数据采集获取、数据处理生产和数据应用服务三个特征面向信息化,使地理信息更加具有社会化和网络化等特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经济。
2、信息“状态”区别——从“静态”到“动态”
数字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只是数字化的过程,不具有实时更新等流动性变化;信息化测绘体系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数据库的建设,讲究的是实时监测动态变化,并进行不断的更新。因此,由此开始了测绘体系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并且,信息化测绘技术将地理信息的实时更新作为最基本的任务。
3、操作运行环境的区别——从“局域”到“广域”
操作运行环境,即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的网络运行环境。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的运行网络以局域网为主;信息化测绘技术,由于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才能为社会和经济提供综合服务。因此其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依靠国际互联网,从而实现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网络化和社会化。
4、服务对象的区别——“专用”到“公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测绘生产的数据和信息所形成的数据库系统,在一般的情况,只服务于本行业;信息化测绘技术获取的地理三维空间信息和数据,通过广域的互联网渠道将信息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只要想知道就能够知道。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扩大了服务范围。
5、信息服务社会化——“封闭”到“开放”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使中国地理空间信息通过广域的网络环境,实现了实时监测、实时更新。改变了数字化测绘系统以测绘产品生产为主的体系,逐渐向以社会服务为主的信息化测绘系统转变。同时,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和社会化,也使得测绘系统由内部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完成了信息服务于社会的宗旨。
四、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以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当前测绘事业最主要的发展目标。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构建,可依据其主要特征和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基本组成部分或系统分支,再通过真正的工程项目来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尽管看起来简单,但是这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五、总结
通过本文对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信息化测绘技术之间关系的详细阐述,使人们了解到两者在技术层面上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信息化测绘技术在一些方面比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出现,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需求,也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的网络化、社会化。同时,积极构建成熟的信息化测绘体系,不仅能够促进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测绘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保军. 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优势;应用;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测绘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建设提供了及时的保障手段;为环境保护、防震减灾等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措施,已成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有机构成。因此,现代信息社会下,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进测绘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测绘专业这项浩瀚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根基,其重要性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正因测绘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测绘工作中元素的诉求更为清晰,信息的传达更加科学准确,手法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说,当今信息时代下,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成效是测绘工作的关键保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测绘中的应用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一、数字化测绘技术
现代的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测量仪器的智能化而兴起的一门新兴的测绘技术。“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等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关数字化工程的启动,特别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与遥感(R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先进技术的发展,使工程测量的手段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也相应进一步延伸,而且正朝着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
二、数字化测绘技术的优势
数字化技术在测绘专业中的应用有着传统测绘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如:通过多媒体手段,让测绘在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操作模式中更为形象、直观的展现出应用的效果。且在人迹罕见的地区,数字化技术更是弥补了传统地籍测绘手段大量依靠人力的测绘模式,因此,数字化技术在测绘专业中的应用具体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着诸多便利之处。
(一)形象直观
传统测绘手段下线条、符号、数字、文字等数据纷繁复杂,若非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很难看懂。而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模拟,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反映出测绘中的基本元素,如: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且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二)方便快捷
数字化技术应用下的测绘产品可以随时补充修改,因地制宜,做出调整。无论是使用、维护,还是更新都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
(三)科学精准
在城市建设中,各种测绘数据需要进行反复比对、分析,进行可行性评估,以使土地资源利用达到最佳效率,对测绘技术的要求益发精准细致,如:城市交通道路网的科学规划,城市建筑布局的综合考量等等。利用数字化技术下应用测绘成果,可运用多媒体进行各种规划与设计,可以方便地进行许多方案的设计与比较,对各种要素的统计、汇总、叠加、分析,因此得出的结论往往更为科学、准确。
总而言之,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下,大大提高了测绘作业的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也在日新月异,显示出诸多优越所在。测绘实践也表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是现代测绘的发展方向,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测绘专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大有可为。
三、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城市与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常规的成图方法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同时还有大量的室内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
随着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应用和GEOMAP系统的出现,把野外数据采集的先进设备与微机及数控绘图仪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从野外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绘图的自动测图系统。系统的开发研究主要是面向城市大比例尺基本图、工程地形图、带状地形图、纵横断面图、地籍图、地下管线图等各类图件的自动绘制。系统可直接提供纸图,也可提供软盘,为专业设计自动化,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80年代以来,我国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成效显著。由于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同,国外研究成功的数字化测绘系统不适合国情,难以推广应用,只有依靠自己研究开发。1987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在国内首先完成了“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系统”(即DGJ)的软件开发,并通过技术鉴定,1990年被建设部列为第一批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之一,在80多个城市及工程测量单位推广应用,同时又有十几个大专院校、仪器公司和工程测量单位,先后开发和研制出多个类似的数字测图系统软件。目前投入使用的数字化测图软件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使用全站仪或半站仪,在野外数据采集采用编码和绘制草图,利用各类记录器或微型计算机记录,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绘图仪输出成图,所采集的数据可以绘制成不同比例尺地形图或专业图,也可进入数据库,如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研制的DGJ系统、南方测绘公司研制的CASS系统、瑞得公司研制的RPMS系统等。
(二)利用全站仪和便携机(即电子平板)相结合,在野外采集数据,无需编码,测量数据直接进入电子平板绘图,现场修改编辑显示,最后由绘图仪输出成果,其特点是电子平板在测站代替常规测图板直观,便于修改。另一种是便携机由跑尺人员操作,测点观测数据通过遥控信号转换,自动送到便携机,测点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跑尺人员进行图形编辑,更能保证成图质量。前者如清华山维公司研制的EPSW电子平测图系统。后者如广州开思公司研制的SCS遥感电子平板系统。根据调研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60%城市与工程测量单位已不同程度的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目前存在的难题是数字化测绘系统的数据规格、标准还不能满足GIS的要求,所以,要制定一套标准化数据格式,使得数字化测绘成果既能满足地形图和专业图的需求,同时又能通过数据交换满足各类GIS的应用,才能更好地推动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
四、数字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发展前景
在未来的测绘领域,工程测量的数字化测绘软件的研发将进一步深化,将出现功能齐全、效率更高、使用更加灵活的软件系统。一方面数字测绘技术[5]与GIS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数字信息的采集通过数据转换直接进入数据库,实现一测多用,数据共享,将实现全球数据更新和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的动态管理。另一面数字测绘技术与工程设计施工相结合的软件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将会有更新、更快的发展,为勘测、设计、施工建立专业信息管理系统创造良好的条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复杂的、特殊的、精密的工程建设不断增多,相应对工程测量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推进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广泛应用,大力促进工程测量技术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换代,使工程测量技术向电子化、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方向迈进是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健. 工程测量中数字技术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7).
[2]邹振兴. 数字化测绘技术的特点及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9).
[3]贺丽娟,曹振。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西北水电,2002。
关键词:数字化;淮剧文化;保护
淮剧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是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区域的一种古老戏曲剧种。最初淮剧多为汉族人民的生活小戏,是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并配合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汉族区域流行的香火戏结合,再受到徽戏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最终形成了淮剧。近年由于淮剧文化因为受众市场下降,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正面临着消亡的威胁,急需通过不同手段给予科学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数字化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以传播学理论和当代艺术理论为指导,以图、文、声、像为形式,对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进行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应用的过程。淮剧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以研究淮剧这个传统文化为切入口,将极大地促进戏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可以积极促进我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原创产品的设计于应用。另一方面将促进数字化技术本身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在淮剧数字化文化保护上的实践与应用中取得的经验,让数字化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交互技术得到更好的更快速的发展,促进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淮剧的数字化保存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国的数字化技术经历了从静态摄影、无声影像、数字摄像、动作采集、虚拟现实等不同历史阶段。传统的数字化主要以图片和视频为手段文件进行保存,都是有限的二维角度的保护,如果需要对其进行修改,需要演员重新进行表演,具有很大局限性。近年来动作捕捉技术的完善,多种交互展示手段的开发,三维数字化淮剧文化产品,通过网络供人们学习研究,更进一步的发展了淮剧的数字化保存。为更好地进行淮剧数字化保护,必须克服现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字化保护理论匮乏。现存的数字化体系研究还没有构建起文化保护传承的数字化体系支持。数字化信息技术相关理论支持不足,使得文化保护数字化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字化采集与保护的流程、规范等方面还要更深的理论研究。
(2)数字化技术手段有待提高。数字化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传统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开发方式。虽然三维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设备昂贵、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但是我国现阶段数字化层次还比较低。因此,需要积极完善技术的弊端,把多种多样的数字化保存技术和手段实践应用。
(3)文化内涵知识未体现。数字化文化保护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的数字化再现,运用图像、视频、三维等技术可以得知文化的表演形式及其内容,但是我国文化中很多知识是隐形、系统的。面对不同文化的不同区域特点、时间特点、无法完整地反映文化中深厚的知识联系,其应该具备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得不到充分的挖掘。
面对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中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淮剧的数字化技术和应用研究,需要根据淮剧的特点进行重点的保护,有些是以舞蹈动作为主,有些是需要耍道具配合、有些是需要耍乐器伴奏、有些是需要耍伴奏与音乐结合。这要求我们在数字化保护中提取角色、服饰、道具、动作、器乐等不同信息,以计算机能识别的格式分别进行编码。因此,在数字化过程中,可从模型、动作、声音、视频四方面进行研究:
(1)模型数字化技术。淮剧的数字化保护包括与其相关的人物角色、场景环境、道具等物质性资源。为了满足对淮剧形式真实的再现,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其形象进行三维虚拟还原再现。参考数字化技术队中模型数据的要求,建立模型数据的规范化采集和保存。三维建模包括模型建立,材质处理。模型是需要按照真实作品建立,材质需要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把真实物品的颜色取下来了,最后贴图到三维模型上。
(2)动作数字化技术。戏剧演员动作语言在淮剧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和展示。尤其对于以舞为主的淮剧曲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动作数据的采集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最重要部分。动作的保存主要通过运动捕捉技术来实现动作数字化的真实性。淮剧的运动作捕捉技术是通过在淮剧演员的关键部位放置跟踪器或者标记点,在运动的场地周边放置很多用于动作捕捉的摄像头,在演员进行淮剧动作表演的同时,摄像头捕捉标记点的空间位置和运动轨迹,电脑通过运动处理软件将数据记录,并在三维空间中对虚拟的淮剧演员角色模型进行关联,实现动作还原,最后完成淮剧等动作的数字化集。
(3)声音数字化技术。声音是戏剧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淮剧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我国现在对戏剧文化的声音保护中,有一大批伴奏音乐和淮剧现场表演的音频包资料,这是一种成功的方式,但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格式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数字化声音保护应该更加注意音频资源采集规范和元数据规范。而且应该根据淮剧表演主要是在室内表演的特点,结合淮剧对乐器伴奏、唱词唱腔的表演需求,参考更标准的数字化音乐相关技术,指导淮剧音频资源的数字化保护。
(4)视频数字化技术。视频是现在戏剧文化数字化保护的最主要形式,但数字化视频技术仍然需要改进,其中存在着视频格式、清晰度、视频压缩、视频编码等方面的差异,阻碍了淮剧资源的保存和信息的共享。因此,如何在淮剧数字化视频采集上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高操作性技术规范十分重要。提出淮剧的视频数字化保存是应该坚持多机位多角度拍摄,从多方面还原淮剧文化的真实性原则。根据这个核心原则注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拍摄技巧,以满足淮剧文化数字化保存的需要。
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不规范统一、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借鉴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来不断提升,淮剧文化的保护更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数字化采集技术和保存规范来实现。文章从四个方面,将研究指导完善淮剧文化数字化技术规范的建设,促进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提升淮剧保护的技术水平,促进淮剧文化知识的学习交流与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02).
[关键词]MBD;数字化;装配
中图分类号:V2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351-01
国外先进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对飞机总装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并围绕自动化和数字化制造技术和生产模式进行了各项技术的创新和流程再造。目前,自动化测量技术、数字化支撑定位技术、自动化加工技术、在线测量等先进技术,已经渗透到飞机制造和装配的各个环节,为航空制造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
1、MBD技术条件下研究的优势
与传统的工程图纸相比,MBD技术拥有巨大的优势,应用在此基础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主要有点:第一,MBD数据集是生产环节中的单一数据来源,避免出现数据不吻合、成本高的现象;第二,MBD技术可以展现的三维空间动态,直观的表达造型,尤其是一些有曲面的;第三,可以促进研制人员对设计的表达,可以让生产人员更加准确的把握设计的核心技术,更精确的制作;第四,可以更好的实现新型技术和产品的制造和加工;第五,MBD技术真正的实现了产品数字化定义,使产品在加工、装配、测量和检验的过程中实现高度的集成,生产人员即使在脱离图纸的情况下,也能进行产品的顺利制造和检验;第六,MBD技术借助CAD系统具备的隐藏、移动、旋转和缩放等功能,使得产品信息可以更加简洁、有效存取、管理和展示;第七,基于MBD技术的制造技术采用数字化研制体系,可以准确、高效的传递产品信息,可以避免在后期生产过程中生产人员阅读、输入产品信息的流程,减少产品研制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操作失误,减少重复性劳动,提高整体生产效率;第八,在MBD技术条件下,应用研究可以给研发人员带来三维模型和二维数据对应,可以促进研发人员更准确的把握产品的信息。[2]
2、优化基于MBD的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几点建议
2.1、提升测量装配技术
结合MBD技术在航空制造行业的应用现状,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广泛应用离不开测量监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数字化测量装配技术具有实质性作用。所谓MBD的数字化测量装配技术,即是通过相关检测设备和运行工具对飞机装配构件的面积形状、尺寸大小予以监测,如:电子经纬仪、数字化照相测量设备,按照设计标准试行的特殊装配技术。在飞机装配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测量装配技术和相关检测系统,将实际测量数据与MBD模型理论数据统一对比(保障数据的精确度),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自动化修改,控制空间装配位置和坐标范围的差异变化。[3]在某飞机装配现场中,通过AO装配指令的标准规划设计,将数字化测量装配技术应用于其中,通过中间协调环节和安装质量等判断依据,在原有基础上缩减产品生产周期和数据采集时间,为工装定检、零件设计等方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将数字化产品定义提升至100%功效,BASE坐标系统检测也发挥了独特优势,是完成实测值的对比分析后的准确度检验。
2.2、增强工艺设计体系
基于MBD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过程中,对三维装配指令的监管方式较为严格,并始终连接机设计过程的整体发展中。为此,在制定数字化装配技术的设计方案中,重视工艺设计体系的不同构造阶段,对“装配路径设计、工艺优化模拟程序、制孔设备定位”等相关方面做好装配处理,安排装配内部零构建设计规划,以保障数字化装配仿真自动化系统。在达索公司的DELMIA软件平台开发中,利用三维数字化装配设计系统,通过DPM和DPE为其提供三维可视化操作环境,结合三维装配工艺体系的顶层设计原理,为产品规划设计、装配工艺提供选择路径,将现场制造实际问题发生概率缩减至最小,MBD模型数据的可靠性应用于产品实际制造中,以保障工艺设计和规划处理的可行性,这也是当前三维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基本表征。
2.3、型材类零件外形
科技的进步带动数字化的进程,航天事业也积极引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在飞机零件制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曲面零件的加工,但是由于曲面的尺寸把握的高难度,时间生产中就会出现很多废品,浪费了不少资源。目前对这种曲面零件的制作还很难进行数控加工,因为很难找到零件的原点,定位的时候也比较困难,生产的进度很难掌控。因此在这类零件加工中还是建立传统的平面数模。这种带有曲面零件的外形样板的设计不同于以往的外形样板的设计,是在展开数字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外形样板的设计。科研技术人员根据工程数据将数字模型展开,得到准确的数据,再进行重新建模的工作,外形样板的模型可以提高曲面零件的精确度。外形样板是加工全面零件的重要依据,各项数据的建立和表达都需要十分的准确和清晰,最大程度的节省飞机制造的周期,提高飞机产品出厂时的质量。
2.4、MBD的数字化测量装配技术
MBD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化测量装配检测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就是运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如激光跟踪仪、电子经纬仪、数字照相测量设备以及室内 GPS等数字测量系统)对工装或装配件的形状和尺寸进行实时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把工装形状与尺寸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内或对装配件进行直接装配的一种先进装配技术。在进行数字化测量装配过程中,激光跟踪仪等数字测量系统采集工装或者产品的形状与尺寸信息,并通过测量数据分析系统对测量数据与MBD数模中的理论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如果测量数据不符合理论数据的尺寸公差要求,则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调整装配对象空间位置,直到测量数据在理论数据的尺寸公差范围内。
2.5、应用制孔提取方式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对机装配的实际运行过程,大型飞机构造中约有150~200万个连接件,机械链接为主要施行方式。目前,部分飞机产品模型设计采用CATIA模型文件,通过零件对象、模型文件等形式呈现,提升装配制孔孔位信息提取方式的实际应用效益,可完成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元素对象整合(几何信息、文本信息),对产品设计元素互联技术也具备一定影响,可供相关产品编程工作重屠用。对机部件装配技术,制孔孔位信息提取方式通过内部深度、面积大小、孔口平滑等情况,为MBD数字化装配技术提拱了关键依据,深入到装配技术的实际应用中。
3、结语
总之,我国飞机装配技术起点低,基础薄弱,要最终实现数字化装配技术的发展,必须深入研究计算机控制、测量、在线检查、管理等多领域学科技术,经历从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到模块化单元技术研究应用,再到数字化装配技术集成研究应用三个阶段,走自主研发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飞机装配技术研究重点突出、成本可控、易于试验和实现,从而迅速转化成实用的生产技术,支持我国数字化装配和制造技术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梅中义.基于MBD的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10,18:42-45.
【关键词】网络 数字化 广播电视技术 对策
无线数字电视技术实际上就是当前网络数字化背景之下新兴起的广播电视技术,其与传统的有线电视技术相比,具有效益优、易于维护等优点。此外无线数字电视也同卫星数字电视以及有线数字电视共同写作实现了全面的网络覆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的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1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系统介绍与分析
1.1 网络技术与电视
一般而言,网络在电视技术方面的应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电视节目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实现技术方面的创新。包括电视节目本身的剪辑、包装,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网络素材的融入。
(2)计算机网络也成为传统电视的载体,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以及之后的宣传和包装,都离不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其在电视台的运用以及电视节目的播出制作管理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传统媒介确实可以为广大百姓带来最为直接的信息获取,但在网络数字化出现之后,广播电视的职责已经逐渐转变为媒体宣传,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其推动与加快更新传播速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体现出信息的时效性以及当前信息发展的快速性。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实际上是单向的,人们是被动接受其所带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技术之下,人们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的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新闻资讯,且伴随着网络传播规模的不断扩大,广播电视技术本身的发展也会随之得到提升与完善。
1.2 系统介绍
1.2.1 DAB系统
所谓DAB系统,主要是指数字音频广播中主要包含的制式格式。其常见的制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欧洲的尤卡里-147DAB、美国的IBOC DAB以及日本的单套节目DAB。不同的系统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且其各自的音质、发射载体等均有差别。
1.2.2 DMB系统
在网络信息背景之下,DMB系统是在数字音频广播平台之上建立与形成的,所以很多时候,其具有音频、视频以及数据等的多业务广播。在这一系统当中可以对音频以及业务进行编码,这样便于音频处理与传递。
1.2.3 CMMB系统
这一系统是我国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且最终被定夺为行业标准的系统要求。其采用了微型以及地面增补的网络结合体制,并且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多向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弊端。此外这一系统还可以与多种类型的终端设备相连,支持多业务以及不同范围的业务,具有极强的抗干扰性,是当前我国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重要选择。
1.2.4 DVB系统
所谓DVB是指数字电视中,在电视信号处理、发射、传输以及信息接受过程中,所使用的电视系统设备,且根据不同的电视系统选择,其传播的媒介以及编号系统都会有所差异。
1.2.5 DMB-TH系统
这一系统代表的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并且这一标准针对新的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而言。其可以有效地将电视信号在时间领域以及频道领域进行信息的传输整合,且通过扩频技术,实现信号的同步,最终满足其跟踪的性能。
2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前景与具体应用对策
2.1 应用前景
近些年来,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移动数字电视以及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主要应用与体现在对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电视节目播出。而其收入来源也主要是节目中所赚取的广告费用。故而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具有极强的发展潜力,也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所以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不断进步与拓展,努力在电视传媒也挖掘更多的商机与潜力,进而推动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
2.2 应用对策
2.2.1 解决好网络问题
若想将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进行应用,首先就需要解决好网络基础问题。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确实有着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目前网络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之下,必须要做好改善宽带网络IP的工作。对网络的建设速度要不断加快,而对联网以及相关项目工作的开展也必须相应开展与进行。我国广播电视网络专用的光纤网作为我国互联网的核心,其运用成本也应该实现相应的降低,但其传播速率以及传输效率都应该实现提升。所以这就要求相关工作开展必须要以解决网络基础问题为出发点,实现IP技术与有线电视网的结合,这样将会使得有线电视网得到最大程度利用,且为其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2.2 解决好信息源问题
在现代信息行业发展过程当中,电视行业若想取得进步,就必须要与网络实现有效的资源互补。因为传统媒体已经受到了新媒体这类网络媒体的冲击,所以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携手共同发展势在必行。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可以促使电视行业将业务分为基本业务、拓展业务以及增值业务。常见的广播电视节目属于基本业务范畴,而其余的业务既包括广播电视新闻中拓展出的部分,也包括网络媒体环境之下电视行业所实现的多向传播。只有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并且各自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才能实现彼此之间的有效促进,进而使得人们充分享受网络数字化背景之下,广播电视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影响与帮助。
3 结束语
网络数字化背景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必须要实现最大程度的更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需要各自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共同促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为我国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分析及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5,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