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时间:2023-09-13 17:1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第1篇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审计

所谓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纳入政府专门机构(以下简称“会计中心”)进行集中核算的会计工作组织管理形式。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原理,是单位资金使用权和管理权相分离,其性质是会计管理方式的改革。

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和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一是会计制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报账员。单位的会计工作,由会计中心安排人员在会计中心集中办理。二是单位财务主体资格不变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变,单位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三是单位资金由会计中心管理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取消单位所有的银行账户,在会计中心的银行基本账户下设立单位的分账户,对单位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单位的资金拨付和经费支出报账事宜,需经会计中心同意后,由报账员在单位的银行分账户上办理。四是会计中心负责单位会计工作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各项支出审批、凭证审核,以及会计资料的收集、立卷和保管由会计中心负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只是会计工作的责任发生了转移,没有改变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定责任。因此,无论是对纳入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还是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对应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应的会计责任,都离不开政府审计的监督。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对象的影响。由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没有改变纳入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只是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部分发生了转移,所以,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单位负责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地位也没有变化。根据《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都应当接受审计监督,根据中央两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在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不仅要把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象,把单位负责人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同时还要把会计中心纳入审计监督的对象。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影响到单位部分会计责任的转移,相应的影响到审计目标的调整。新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与原有会计管理形式相比较,使得单位原有的会计利益的一致化和会计责任的完整化格局被打破。主要是会计和出纳人员不现是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开展会计工作,而是依法、独立的行使会计工作职责,如果出现了会计监督不力、核算不规范、甚至出现违反《会计法》和《审计法》的行为,会计中心及其有关会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会计工作责任,这种责任是不能推脱的。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被审计单位及其单位负责人仍然负有完全责任。如果单位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交虚假的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则应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如果对审计结论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还要承担审计法律责任。因此,在审计中,审计不仅要查清被审计对象的会计责任,还要分清会计中心的工作责任,任何否定相应会计责任的独立性,或者否定会计责任的联系性,都不能算作完整的审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应当及时调整审计目标。

3、对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影响。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会计管理方式决定审计重点。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运作存在着阶段性,决定着审计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工作移交阶段。审计要把纳入单位的财产清理、财务清理和会计移交手续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同时按照政府要求,审计要担任好会计移交工作的“监交人”。会计中心运行初期。审计需要针对会计、出纳不在纳入单位工作,身份发生变化,情况不熟悉,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脱节,会计核算不准确的问题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要围绕与单位职能相关的专项资金和重点问题展开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二是要围绕单位预算内、外收入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情况;三是要围绕单位各项支出以及发放津补贴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纪律的情况。会计中心稳定运行时期。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其目的是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保障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4、对审计方式和方法的影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与原会计管理模式比较,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会计中心这<

第2篇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和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会计制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不再设置会计机构,取消会计和出纳岗位,只设报账员。单位的会计工作,由会计中心安排人员在会计中心集中办理。

二是单位财务主体资格不变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变,单位原有的资金筹措渠道和债权债务关系不变。

三是单位资金由会计中心管理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取消单位所有的银行帐户,在会计中心的银行基本帐户下设立单位的分帐户,对单位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单位的资金拨付和经费支出报帐事宜,需经会计中心同意后,由报帐员在单位的银行分帐户上办理。

四是会计中心负责单位会计工作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单位的各项支出审批、凭证审核,以及会计资料的收集、立卷和保管由会计中心负责。会计集中核算与审计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只是会计工作的责任发生了转移,没有改变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

因此,无论是对纳入单位新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还是对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以及会计中心相应的会计责任,都离不开政府审计的监督。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对象的影响。由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没有改变纳入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作,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只是单位会计工作的责任部分发生了转移;所以,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单位负责人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计对象地位也没有变化。根据《审计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都应当接受审计监督,根据中央两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暂行规定》,在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不仅要把纳入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象,把单位负责人纳入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同时还要把会计中心纳入审计监督的对象。

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会计集中核算影响到单位部分会计责任的转移,相应的影响到审计目标的调整。新修改的《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有责任”。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与原有会计管理形式相比较,使得单位原有的会计利益的一致化和会计责任的完整化格局被打破。主要是会计和出纳入员不再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会计工作,而是依法、独立的行使会计工作职责,如果出现了会计监督不力、核算不规范、甚至出现违反会计法和审计法的行为,会计中心及其有关会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会计工作责任,这种责任是不能推脱的。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被审计单位及其单位负责人仍然负有完全责任。如果单位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提交虚假的会计资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确;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则应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如果对审计结论的真实性造成了影响,还要承担审计法律责任。因此,在审计中,审计不仅要查清被审计对象的会计责任,还要分清会计中心的工作责任,任何否定相应会计责任的独立性,或者否定会计责任的联系性,都不能算作完整的审计。因此,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应当及时调整审计目标。

3.审计内容和重点的影响。审计目标决定审计内容,会计管理方式决定审计重点。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运作存在着阶段性,决定着审计在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会计工作移交阶段。审计要把纳入单位的财产清理、财务清理和会计移交手续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同时按照政府要求,审计要担任好会计移交工作的“监交人”。会计中心动作初期。审计需要针对会计、出纳不在纳入单位工作,身份发生变化,情况不熟悉,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脱节,会计核算不准确的问题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一是要围绕与单位职能相关的专项资金和重点问题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情况;二是要围绕单位预算内外收入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的情况;三是要围绕单位各项支出以及发放津补贴开展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有关会计集中核算纪律的情况。会计中心稳定运行时期。审计对要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其目的是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保障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4.对审计方式和方法的影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与原会计管理模式比较,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会计中心这个中间环节,它使得审计程序执行环节增加,审计的方式和方法的调整。如,会计资料的收集和取得。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准备、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形式、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的下达方式、审计罚款资金的收缴,、审计意见和建议的督促落实方式、审计的工作方法等都带来了影响。对此,政府审计及其审计人员需要更新观念,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一方面要依照审计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审计,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为会计改革服好务。

三、审计采取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为审计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为了支持会计改革,审计要建立健全与会计集中核算方式相适应的审计法律制度。以法规形式明确,审计机关有权依法对进入会计中心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同时,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法律责任;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审计中的会计中心的义务和责任。使得审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依法审计。

2.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会计集中核算方式下,更加需要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加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原会计管理方式相比较开展审计,审计需要不再是从被审计单位提取会计资料,而是从会计中心取得被审计单位的帐簿、凭证等会计资料,审计在环节上。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上难度增大。取消了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帐户、被审计单位失去资金管理权,也对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有否帐外收支、资金体外循环情况带来难度和风险。因此,执行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同时也要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履行审计承诺手续,审计应当与被审计单位和会计中心分别签订承诺书,承诺书的内容要符合针对性和合法性要求。二是审计报告要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涉及有关的内容要求会计中心的相关人员参加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在主送被审计单位的同时,审计机关认为需要的,可以抄送会计核算中心;审计对涉及问题的处理意见和处罚款额的收缴;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管理,这样,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后,审计应当要来会计中心积极配合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处罚款额的清缴,以及审计意见的落实。三是对会计核算中心业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下达审计建议书,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3.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为了适应会计改革和提高审计质量;审计要积极推行“一、三、五、七”的工作法。一是要实行审计立项的“一个改进”。实行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周期安排。轮番审计的立项。二是建立“三位一体”的审计目标:即,通过对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达到查清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中心责任的工作目标。三是实行审计“五个结合”的方法;即,把单位的定期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专业审计相结合,把审计与专项调查相结合,把帐面收支检查与制度基础性审计相结合,把详细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把帐内审计与帐外经济活动检查相结合。四是,审计要突出七个重点内容的检查;一是会计移交环节,二是会计中心的管理质量;三是被审计单位财务“活”情况,四是专项资金、社会性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五是罚款、收费的票据使用、管理以及收支两条线政策执行情况;六是固定资产管理及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情况,六是特别是要防止乘机乱发钱物,“三乱”回潮、小金库,公款私存,贪污私分公款情况的蔓延;维护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健康运行。

4.完善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

目前,部分地区会计中心的建设起点较高,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有的还实现与纳入单位的会计信息核算系统的联网,为了提高政府审计的工作效率,有条件的审计机关也应当加快与会计中心核算系统的联网,根据需要,可以采取直接从网上调取会计资料开展审计与就地审计结合方式。同时,审计机关要积极利用联网的优势,建立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数据库,为专项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

第3篇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分析

一、房地产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以及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会计财务核算作为房地产企业中重要工作之一,其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现有固定资产核算

对房地产财物核算工作来说,现有固定资产核算是它的一项重要基本职能。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来看,房地产现有固定资产核算职能中,固定资产台账编制和修正及其总量核算是它最基本的两项业务。除了这项基本业务外,固定资产总量折损与降值等变化情况登记、日常清理盘点以及流动监管也是房地产现有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工作内容。此外,为了确保现有固定资产存量数据准确与完整,我们还应当做好各项核算工作的系统规范化管理。

(二)建筑用材核算

建筑用材核算是房地产会计财务核算另外一项基本职能,其工作重点在于针对建筑工程各种用材采买、提前预处理和储备保管这三项内容编制出相应的安排计划。除此之外,在开展建筑用材核算工作时,根据所采购建筑物资款项与支付程序制定并一套相对应的核算方案。

(三)房地产运营成本核算

房地产运营成本核算上,其会计财务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设与经营成本支付安排,并依据相关规范做好这两项工作中监督管理;二是各项建设运营费用地调整、归类以及划分;三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与开发成本核算,并对开发期间所投入各项资金予以评估与测验。

(四)经营单位营销利润核算

经营单位营销利润核算是房地产会计财务核算最后一项工作内容,结合工作实践来看,此项会计财务核算重点在于计算现房销售与经营所得利润、已售现房总量以及应缴税款额度精算这些内容,为此这就要求房地产财务人员充分参与到销售规划及利润目标制定中去。另外,经营单位营销利润核算工作中还应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财务人员需要特别注意做好财务账目修正与推算工作,这样一来能够为确保房地产企业获取最大利润奠定坚实基础。其次,结合本房地产企业会计财务工作实际,构建或完善财务管理监督体系,从而保障资金得以科学合理运用。

二、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的意义

对房地产行业而言,会计核算是房地产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的任务主要在于对房地产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财务核算, 通过及时、准确的统计企业日常经营数据,经过核算与审核所得数据后来给房地产企业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依据,进而为房地产企业今后经营方案的制定提供便利。会计核算不但能够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会计各类财务报表,而且还可以给房地产企业内部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有利于企业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策略。然而随着国家不断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 抑制房价的不断上涨,使得房地产行业利润不断下降,并且竞争也日渐激烈,而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则能够有效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科学设置过于繁杂

会计科目指的是通过系统划分、编制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目标、任务或是房地产经营运作而成的会计项目。会计科目是对不同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构架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工作,能够对监督与控制房地产企业会计业务运作情况。为了确保能够有效监管企业会计活动情况,企业必须要严格依照国家有关规章制度来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严禁随意增减。同样,房地产行业在设置会计科目时也应当依照相关法规来进行,且需要在年底对全部经营账目进行结账,并在年终结账之后建立新账。但是房地产行业具有结算周期长、资金巨大、施工地点分散等特点,在实际核算过程中该种方法不但会让企业账目处理变得复杂,而且还会与房地产经营单位实际情况不相符,从而导致了会计核算难度加大,致使其核算准确性下降。

(二)收入、费用等税收核算的实际操作不合理

销售房子是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以及销售费用等各类费用。就目前看来,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部分房地产企业对于费用以及手速来源及去向并未进行严格的核算。不仅如此,对于费用以及收入的税收则存在不少不合理的地方。如,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采取的是预先销售的模式,也就是通过政府所审批下来的房地产预售许可证来开展相关市场销售活动,且收取一定的预订保证金。此时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均把销售房产所取得的预收暂时款当做其收入来源。然而,在专业角度看来,这预收暂时款并不可当做收入进行确认。除此之外,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会采用银行贷款按揭支付的销售策略,在核算该方面收入时,我国税法明确规定,必须要在首付款实际到账时才能够将其是为收入予以确认,并且余款需要在银行办理转账后方能将其是为收入进行确认。然而该项策略在具体操作时则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不仅如此,在确认成本以及费用上也有着许多不合理之处,急需改进。

(三)会计核算工作内容繁复缺乏配比性

不同于普通企业,房地产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所涉及的业务类型比较繁杂,且经济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房地a行业具有经营周期长的特点,只有具有较高的单位价值才可以盈利,并且其消费对象类型较多,所以导致了房地产企业在经营时难以准确确认其费用、收入以及利润。尤其是在大额投资或是经营周期较长的环节,资源的投入以及来源就更为复杂,从而大大增加了会计核算的难度。在实际核算过程中,配比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则,不但要确保确认费用、收入以及成本时要满足因果关系,而且还需保持一致性,以便于能够将各类费用以及收入的来源及去向全面的反应出来。但是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实配比性原则,房地产企业在核算收入与成本时往往难以做到合理匹配。通常情况下,如果房屋层数较低,且层与层之间销售价格较为相近时,计算单位面积成本则可以通过总成本除去总面积的方法得出。而如若房屋层数较高,则不能使用该种方法。并且楼层的位置、采光等都会对房屋售价产生影响,如若依旧使用总成本分摊的方法来核算高楼层成本,则会导致成本与收入不匹配的情况发生。

四、房地产行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优化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科目

优化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科目即合理分类与简化有关规定中所必须出现的科目,让会计科目的核算变得更为明确与简单。首先,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规模以及项目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其次,应优先考虑项目开发成本,再考虑房屋开发成本。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进行实地调查工作,并将核算重点放在土地开发成本、房屋开发成本等二级科目。在核算时开发成本过程中,应当将单项工作视为实际对象。除去必须的成本项目核算,可以根据实际项目开发时的情况来对科目进行合理的增减。再者,对房地产企业运营时所产生的资金进行核算时,应当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对整体项目进行规划,还可以采用表格或是图表的方式来将资金的情况反映出来,从而让企业管理人员更为直观的了解企业财务情况。

(二)加强收入、费用等核算工作的落实开展

确保房地产企业的收入、费用等核算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与落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应当明确房地产企业的收入核算,尤其是销售收入的核算范围。其次,应当严格依照我国现行税法中的规定来明确房地产企业收入范围。并且严格按照房地产企业实际拥有商品房、土地面积和有关配套设施在市面上销售所得的收入作为参考来确认企业按揭贷款以及预先销售的实际收入。再者,在签订购房合同、交房协议、预收账款、后期付余款等环节当中,房地产企业务必要依据实际签订协议中的内容和后期实际交易金额来进行入账与核算。不仅如此,在核算费用、收入以及成本等工作时,还应当要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确保能够全面披露出企业各项项目中生成的现金流量以及经营好活动中的信息,从而有效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性与实用性。此外,房地产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特点以及管理模式来建立起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且确保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最后,必须要专户存储预收到的暂时款,做到专款专用。

(三)确保房地产会计核算工作具有配比性

因为房地产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涉及到诸多领域,所以其会计核算内容也较为繁杂。所以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要确保其配比性。首先,应当要确保务人数充足,从而可以确保可以对房地产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各类费用、收入以及成本等核算工作能够精细化开展。并且还需要定期开展财会培训工作,确保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我国市场发展相适应。其次,应当大力引进以及应用现代化技术来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积极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促进能够确保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录入与传递的实效性,而且能够提高相关数据的精准性,提升会计核算效率。再者,应当做好各类会计基础工作,并将相关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在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基本建设项目均需要逐一开展会计核算,且使用正确的会计科目,以便于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各级部门提供系统、准确、详细的财务报告。此外,应当形成社会、政府以及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并做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的监管工作。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也必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旧会有许多问题出现,这就需要相关财会人员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内容,并妥善处理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与质量,进而促使房地产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志刚.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探讨[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9):43-43.

[2] 宫国林. 完善我国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对策[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1(9):62-63.

[3] 林建兰. 房地产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 财经界:学术版, 2014(24):182-182.

[4] 武春雨. 浅谈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工作的思考[J]. 经济, 2016(8):101-101.

[5] 詹卉. 房地产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总结[J]. 低碳世界, 2015(17):159-160.

第4篇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环节组成的会计核算基本程序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会计确认和计量应有的地位,未予摆正,一度用所谓的“财务制度”和“税务制度”来取代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作用,使会计核算工作“沦落”为单纯的薄记,造成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含糊和混乱。新《会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公司、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这就重新确立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重要地位。对一定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本质。正因此,本文将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有关展开讨论。

一、 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的含义

会计确认,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确认”或“会计要素的确认”,这一会计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在1984年12月发表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提出:“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营业收入、费用等等之类正式地记入或列入某一个体财务报表的过程。包括同时用文字或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笔资产或负债,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这里所讲的会计报表项目实际是具体的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反映。换句话说,本文所讨论的确认是会计对象即单位会计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是指对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和判断,确定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并确认其归属于哪类会计要素的过程。

(二)会计确认的标准

1、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将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为资产或确认为负债,或确认为所有者权益,该业务事项必须分别符合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同样将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为收入、或确认为费用、或确认为利润,该业务事项应分别符合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的定义。

2、可计量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确认,该业务事项具有一个相关的可计量属性,足以可靠地予以计量。

3、相关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产生的有关信息应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4、可靠性。对某一经济业务事项确认产生的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

5、确定性。即经济业务事项应已确实发生,否则不能进行会计确认。

6、合规性。即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是符合法规的。对单位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事项应该用我国现行的、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来衡量。对于符合的,才能给予确认并进行会计处理;反之,则不能给予确认。

(三)会计确认的基础

会计确认基础,是指确定一定会计期间收入与费用,从而确定损益的标准。企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为进行生产经营而发生的费用和收入,可能在本期已经付出、收到货币资金,也可能在本期尚未付出、收到货币资金;同时,本期发生的费用可能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也可能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无关。对于诸如此类的经济业务应如何处理,要以所采用的会计处理基础为依据。

会计确认基础主要有应计基础和现金收付基础两种,前者又称为权责发生制和应收应付制,后者又称为收付实现制或现收现付制。由于权责发生制能、合理地本期的损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四)会计确认的步骤

广义的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个步骤。其中,初始确认也称为初次确认,也是狭义的会计确认,它决定了哪些数据应当进入会计核算系统进行核算与反映。具体而言,即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辨认,确定它是否属于交易或会计事项,并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方法,登记到相关的账薄中。

再确认又称第二次确认,是对账户所反映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辩认,以确认它是否属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并编制到财务会计报表中。所以严格讲,再确认应属于会计报告的,在后面会计报告部分还将讨论。

(五)会计确认的意义

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是会计核算诸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如果定性错了,其后续会计核算环节得出的都是错误的结论和信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依据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正确分析和判断单位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事项,把好确认关。同时,应正确理解与把握会计确认对象的定义,明确会计确认的基础、范围与内容,划清与确认对象易混的内容的界限,从而保证确认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此外,划清会计确认的限制,也是会计确认工作中应予以关注的。

二、 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的含义

会计计量,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计量”或“会计要素的计量”,是指入账的会计业务事项应按什么样的金额予以记录和报告。具体讲,会计计量是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从数量角度计算、衡量、描述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广义的会计确认包含了会计计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发表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文告中,并未单独专门论述会计计量。因此广义的确认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其金额包括在会计报表总计之中。

会计计量是会计处理的第二步,它用货币量来表示每笔经济业务事项,以确定了有关经济业务的影响程度,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各自增加了多少,减少了多少。会计计量的目的是解决经济业务事项用什么计量属性来计量。

(二)会计计量的要求

为了科学进行会计计量,必须做到客观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1、会计计量的客观性。是指会计计量的对象、方法和结果,都能进行验证,其客观可信度较高。

2、会计计量的有效性。是指会计计量对象的确立具有目的性,计量的结果具有用性,不是为计量而计量,而是为满足管理上的某种需要而计量。

3、会计计量的经济性。是指会计计量所费与计量的效用的关系,不能单方面看会计计量是否有用,以及作用大小,还必须把所费与效用结合起来分析。

(三)会计计量的属性

会计计量的属性又称会计计量方法或会计计量的基础,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余额等。

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完整,必须选择最为真实、可靠的计量。因此,一般都以成本作为主要的计量方法,这是因为历史成本是交易双方所认同的价格,人为估计等主观因素程度较低,其真实性、可验证性在所有计量方法中最高。我国资产计量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历史成本。

(四)会计计量单位

在活动中有三种计量单位,即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在会计核算中,会计计量以货币量度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有时也使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计量单位。

1、货币量度。货币量度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财产进行的计量。货币量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可以排除各种财产在使用价值方面的差异,统一以价值量为表现形式。由于采用货币计价具有统一、合理、实用、简化等优点,我国会计和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会计核算采用货币量度。

2、实物量度。实物量度是以实物为计量单位对财产进行的计量。实物计量单位,如公斤、件、辆、台等。每个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既要明确其所拥有的财产的价值量,同时又要掌握相应的实物量。比如,对于存货的核算,就要对其进行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双重记录。

3、劳动量度。劳动量度是以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所进行的计量,它可以反映劳动效率的高低。从活劳动的角度,可以表示平均单位产品所需耗费的劳动时间或单位时间所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从物化劳动的角度,可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设备运转时间或平均单位时间某设备所能的生产出产品的数量。因此劳动量度可以作为成本控制、成本的一个基本指标。

以上所述的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是会计计量必须运用的“货币计价”方法的主要。此外,会计计量常运用的另一种会计核算方法是“成本”,该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配比、历史成本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原则来计算成本,确保会计计量的客观、准确。

(五)会计计量的基本内容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计量的范围涉及到了生产经营的各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是会计计量的基本内容。

在会计六要素的计量中,资产的计量是最为首要的、最为基本的,这就决定了资产计量在会计计量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合理地解决好资产的计量,有助于对其他的五要素的合理、有效地计量。资产计量所取得的结果及其特性,是计量其他五要素的基础,并对其他五要素的计量结果产生重大。

一般企业的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资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三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记录”或“会计要素的记录”,是根据确认和计量的结果,按照复式记账的要求,在账簿中全面、系统地加以登记。

会计记录是会计核算的第三步,这一步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具体体现,它反映每笔经济业务事项是如何入账的。会计记录的目的是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将经济业务事项具体记录在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中。

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只是解决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能否、何时及如何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中的问题,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在会计核算系统中加以记录、核算,形成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会计核算数据资料,并通过会计再确认的程序,将这些数据资料编入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形成有助于使用者作出决策的会计信息。所以,在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后,必须将这些经济业务事项在账户中进行记录、核算。

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又称“会计核算对象的报告”或“会计要素的报告”,是指根据账簿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提供有关信息。

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步,具体来讲,它是指对已记录的每笔经济业务事项进行归纳汇总,形成书面报告,即会计报告是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的基础上,对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整理,通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方式将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第5篇

【关键词】建筑业;全面“营改增”;会计核算;影响 对策

一、全面“营改增”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我国的“营改增”试点自2012年1月1日开始。2016年3月23日,财政部、国税总局财税[2016]36号文件,标志着全面“营改增”已基本全部完成。

全面“营改增”的基本内容是“双扩”:一是将试点范围扩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二是将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其意义是一是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二是较完整地实现了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三是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可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四是创造了更公平、中性的税收环境。

二、全面“营改增”对建造业会计核算影响

1.收入核算方面的影响

营业税制下,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建筑企业的销售额为全部合同价款,这包含了应缴的营业税。全面“营改增”后,由于增值税属价外税,其合同价中不含销项税额,将含税销售额换算成不含税的,即:不含税收入=含税收入/(1+11%或3%)(建筑业税率为11%、征收率为3%)。可见,建筑业“营改增”后,其一般计税的收入较之前减少9.9%,而建筑工程老项目、清包工方式的建筑服务及甲供工程等简易计税的收入额较之前下降2.9%。

2.成本核算方面的影响

考虑到建造成本中的材料费和人工费占工程成本的绝大部分,下面重点分析这两方面的变化。

(1)材料费

由于增值税的价外税属性,工程成本也按不含税成本计量。材料在购进时需价税分离,因此工程成本较营业税制下有所下降,下降的幅度主要取决于对应材料适用的税率和抵扣凭证的取得情况。工程主材主要为钢材、水泥、商品砼、砂石料及木材。其中钢材、水泥由于能取得17%税率的专用发票,其成本能下降14.5%;商品砼大部分按3%简易征收,只能取得3%的专票,该部分成本能下降2.9%;砂石料等地方材料较难取得专票,其成本基本保持不变;木材中的原木和加工过的木材分别对应的税率为13%和17%,因此木材的成本分别能减少11.5%和14.5%。

(2)人工费

目前人工费处理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有建筑业劳务资质的劳务公司方式;二是通过具有劳务派遣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方式;三是通过工资结算表等单据报销人工费。

对于第一种方式来说,建筑工程老项目、清包工方式的建筑服务及甲供工程等简易计税工程的劳务分包款只能取得3%的简易计税的发票,不能抵扣进项税,价税全部计入成本。而一般计税的工程可以取得11%的专票,该部分的人工成本将下降9.9%。

对于第二种方式来说,如按照财税[2016]47号文的规定,劳务派遣公司差额纳税且简易计税只能开具5%的普票,因此劳务费全计入成本。如果采用一般计税方式能取得6%的专票,人工成本可降5.7%。

对于第三种方式则人工费无法抵扣进项税,较之前无变化。

3.现金流方面的影响

财税[2016]36号文对建筑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规定:提供建筑服务并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采取预收款方式的,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可见增值税纳税义务时间是合同约定的付款日、实际收款日及开票日三者孰早。目前建筑业实际是按完工百分比法或者按合同付款节点向业主验工计价确认当期收入,也即产生纳税义务。但行业不规范,业主强势,欠验、滞验情况普遍存在。进度款支付比例往往是工程计量单上确认的70%-80%左右;这也导致建筑企业无法足额支付货款,难以及时取得专票,造成税金提前缴纳。另外,工程竣工后还需预留5%~10%的质保金,也导致税金提前申报。由上可知增值税下建筑企业的现金流压力极大提高。

4.账务核算方面的影响

营业税时,会计科目较简单。“营改增”后,由于增值税的价税分离、纳税申报要求、简易计税、一般计税、分包抵扣和预交税款,核算变得复杂。会计处理还应兼顾增值税申报需要,如本期抵扣进项税额结构明细表中需按不同税率和征收率进行列示,进项税额科目可按此进行科目核算。另外也要做到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核算以便统计相关产品或服务的税负情况。因此“营改增”后会计核算挑战更大,要求更高。

三、全面“营改增”后建筑企业核算方面的对措

1.完善财会核算制度

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统一的增值税核算办法。其次财务部核算岗位需要细分,并明确工作职责,特别要做好增值税核算复核工作,同时还要结合纳税申报做好审核工作。

2.加强管理,强化培训

建筑企业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做好管理,优化管理流程,完善相关制度。企业要对各层级的人员进行政策培训,做好相关流程制度宣贯交底,特别要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增值税核算及管理的需要。

3.合理开展税收筹划

全面营改后给建筑企业的税收筹划带来新空间。建筑企业在签订分包、采购合同时要特别要求提供有效、足够的专票并约定供方只有提供相关购销凭据、专票等后才能付款。另外也可与业主协商谈成合同清包工方式或甲供工程,简易计税以降低税负。

四、结语

全面“营改增”试点给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带来不少影响,但同时也促使企业转变观念,全面提升管理,因此建筑企业一定以积极的态度响应国家的财税政策,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修炼内功,谋好税务筹划,提升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本次试点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政府会计准则》;权责发生制;财务报表;理解

一、政策背景

2015年10月23日,我国财政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并对外颁布了“财政部令第78号文”――《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该《准则》将于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直以来,纵观我国政府会计领域,会计核算基础一直都是收付实现制。会计体系主要为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为代表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与体系已难以满足市场新形势的要求。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呼声逐年加大。

2014年,我国财政部制定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国务院于2014年12月对此进行了批转,并进一步确立了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原则、思想、步骤,以及配套措施等相关内容。在该《改革方案》中,权责发生制是重点。同时提出,权责发生制的实现基础是进一步规范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制定并颁布《政府会计准则》是整个改革历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与创新

1.《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内容

《政府会计准则》共分为“总则”、“政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六章内容(共62条)。其中,“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是重点。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主要由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部分构成。《准则》分别对上述五部分进行了详细与严格的规定。

2.《政府会计准则》的创新

《政府会计准则》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会计核算模式的变化

《准则》中提出了政府财务会计要素主要由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部分构成。首次并行提出收入、费用两个会计要素,而非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将收入、费用两个科目并行提出,能够对政府这一会计主体的运行成本更加准确的予以反映,有利于政府资源的管理和绩效评价。

(2)实现了政府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化”状态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是实行“预算会计核算体系”,且会计基础采取收付实现制。而《政府会计准则》强化了财务会计的作用,规定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共同构成,会计基础采取权责发生制。并且,要求通过“预算会计核算体系”形成决算报告。通过由会计核算形成的财务报告来全面、完整、真实、更加清晰的反映财务信息与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

(3)对会计要素的标准确认和定义进行了更加科学的界定

《政府会计准则》规范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种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为政府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保证,确保了政府会计体系内在的一致性。此外,《政府会计准则》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规范时,还着重考虑了财政管理的服务要求。界定资产时,强调了资产服务的未来潜力。除了政府自用资产之外,政府会计核算的范围还囊括了政府储备资产、基础服务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各种资产。同样,界定负债时,着重强调了现时义务,在政府会计核算范围内考虑了预计负债。

(4)提出建设财务报表体系,编制合并报表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不仅要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定期编制财政决策报表,还应像企业一样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不仅如此,还应按照相关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除此之外,还应对外披露政府财务报告。该报告报两个部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以满足现代财政制度的需要。

(5)进一步明确了计量原则

资产的计量属性通常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重置成本等;负债的计量属性则一般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值。《政府会计准则》强调了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应采取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倘若需采用其他计量属性,需保证金额能够持续、可靠。以此更加符合政府会计实务的现状。

三、《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带来的变化

一直以来,纵观我国政府会计领域,会计核算基础一直都是收付实现制。会计体系主要为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为代表的预算会计标准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与体系已难以满足市场新形势的要求。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呼声逐年加大。在这一背景下,《政府会计准则》应运而生,其是政府会计领域的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为我国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显著变化。据笔者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准确反映政府主体的运行成本,如实且科学的评价单位绩效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我国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等会计主体在收付实现制的前提下采取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按照权责属性核算费用支出,依照所属期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摊销无形资产成本。根据实际费用情况编制收入费用表,以反映会计主体的履职成本和实际运行费用。这一要求下,有助于我国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科学评价耗用资源,建立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2.进一步规范了会计主体的财务行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更优

在《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下,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需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而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需采取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同时,对政府主体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原则性要求。有助于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更加规范的会计处理。

3.会计主体的财务管理水平更高

《政府会计准则》有助于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在贯彻落实预算会计体系要求的同时,还能够使其收支行为得以规范,夯实了预算管理基础。从而促使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相关规定,全面、真实反映资产存量信息,进一步控制了国有资产流失状况。不仅如此,还提高了这些会计主体的财务管理意识,资产、资金等一切资源得以被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实现主体单位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4.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财务透明度更高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我国政府会计主体不仅要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定期编制财政决策报表,还应像企业一样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不仅如此,还应按照相关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这一要求不仅能够全面反映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财务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还能有效反映出会计主体的现金流量。同时,合并报表也能更全面、直观的反映出会计主体各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此外,单体财务报表与合并财务报表都需按规定进行审计和对外公开,显著提高了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财务透明度。

四、如何做好对《政府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政府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在核算基础、会计理念、会计处理和信息纰漏原则等方面都进行一定的改动,这就要求各执行单位切实把握《政府会计准则》的精髓,在具体实行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高单位领导重视程度

各单位、各部门的负责人首先应当对《政府会计准则》给与充分的重视,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制定好具体的实施步骤,强调各层级、各岗位人员的执行责任,强化监督,工作到位。

2.做好宣传培训工作

各单位应做好《政府会计准则》实施前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组织职工进行集中学习,深刻领悟《政府会计准则》的精髓,确保单位财务及相关人员对《政府会计准则》的全面掌握。

3.做好对会计信息软件系统的及时调整

结合《政府会计准则》的出台,各单位应及时做好对自身财务信息管理软件的更新和微调,保证新准则变动的切实体现。

4.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考评

政府机构的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和绩效考评一项是广大民众较为关注和诟病的地方,《政府会计准则》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变动,各单位应尤其加强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重视,扎实推进财务改革。

参考文献:

[1]沈漠.财政部对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准则征求意见[N].财会信报.2016-09-19(A01).

[2]国炜.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双系统”得到落实[N].财会信报.2016-09-19(A06).

[3]政府会计准则第4号――无形资产[N].中国会计报.2016-07-22(008).

[4]刘安天.加快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落实进度[N].中国会计报.2015-11-27(001)[5]戴柏华.认真学习贯彻《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加快推进政府会计改革[N].中国会计报.2015-12-25(002).

[6]米太平.财政部举办《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培训[N].财会信报.2015-12-21(A03).

[7]沈漠.四项准则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N].财会信报.2016-07-18(A01).

第7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人工成本;管理与核算

一、财务管理工作与人工成本

广义的财务管理工作包括长期投资、长期筹资、短期的资本运营、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等组成部分。在成本会计当中,人工成本的计量、核算和处理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依据经济性质进行的成本分类中,人工成本属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活劳动而支出的成本,是产生经营成本的三大组成因素中的重要一环。在企业管理事务中,人工成本本身主要以职工薪酬的形式存在。在会计账户处理过程中,主要进行有成本类科目向费用类科目进行结转的会计账户处理过程。

人工成本本身具有较大的流动性,相对于固定资产等科目的变动而言具有较大的变动性,在经济学的视角中属于变动成本也称可变成本一类,变动成本本身伴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人工成本的处理和摊销过程同固定成本一样,都需要在产品本身的价格中进行。同固定成本类科目相比,计算过程和摊销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尺度差别。在固定资产的集体和摊销过程中,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将固定成本逐渐计提,从而流入产品价格当中,其价值流动的方式具有长期性

二、在财务管理过程当中人工成本的管理过程

财务管理过程中的人工成本管理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部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涉及到成本会计中的产品成本和作业成本等多个方面。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成本处理方式进行成本的核算和账务处理。优化账务处理过程和前期核算过程对搞好成本会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品成本中的人工成本管理

产品成本管理过程主要涉及成本的计算、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以及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产品的成本核算过程是产品核算过程的起点,也是全部成本会计过程的重要基础。产品成本的计算构成在财务会计过程中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存货管理过程。产品成本阶段的人工成本核算,应当符合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的存货会计核算中的一般规律。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管理过程当中应当主要产生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自身具有的活劳动能够产生的产品成本的人工部分,第二部分是由于企业自身具有的劳动力结构或数量的原因,劳动力不能够满足某一阶段生产经营的需要,因此应当通过短期雇佣等方式进行活劳动的使用。

在产品阶段人工成本核算具有资产性、生产性和正常性等特性。资产性是指人工成本本身的会计核算应当伴随着货币资金或其他资产类科目的减少。生产性是指,人工成本的产生必然伴随着一定新增产品的产生,人工成本核算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具有新增产品或可以预期的经营利润的经济事项,经济事项的生产性决定人工成本核算过程应当具有一定的正常性。正常性指人工成本的发生属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经营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一定的会计手段进行账目的归集和处理。在资产清查过程中,应当能够针对人工成本核算部分,完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科目的账账核对、账证核对和帐表核对,一定的账目和核算业务应当直接对应一定的现实的合理的经济事项。

在产品成本核算过程的人工成本项目的核算和处理过程中,应当遵循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步骤。首先应当完成对所发生的经济事项的会计审核,对事项所产生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会计审核是进行人工成本核算过程的重要初始步骤。通过会计审核过程应当区分哪些成本属于产品成本,哪些成本属于期间成本。在正常经营范围内产生的人工成本都应当核算进入产品成本。进行产品成本计算的重要过程是将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固定成本,进行长期的摊销。当某些经营环节产生的劳动成本支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都在继续发生变动,当劳动成本支出对接下来一定生产经营周期都具有较大影响力时,成本计算应当以固定资产摊销的方式将这一部分的劳动成本分摊到各个时期新增产品的产品成本当中。在人工成本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应当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有效区分,直接成本主要表现为同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工人工资等生产成本的核算,间接成本核算主要包括车间的管理人员进行生产管理的监督工作时所产生的制造费用等项目。没有计入直接成本的人工成本,应当向本月的成本中心进行归集,以便进行总成本的加总核算。成本中心的核算过程,需要财务管理人员时刻根据生产经营的过程转换,进行成本中心的归集和结转。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过程中,应当在最后阶段将人工成本向全部产成品进行摊销,生产经营中产生的间接成本和费用,应当核算进入当期的损益类科目中。

产品成本核算中的人工成本处理方式主要涉及分批法、分步法和品种法等。针对产量比较巨大、物资和资金使用数量比较庞大的企业,财务工作应当采用品种法,将产品的成本根据产品的种类进行独立核算。分批法主要适用于单间大型产品的人工成本会计核算,其核算方式是将产品的人工成本分摊到产品的批别中,根据产品生产的批次进行人工成本核算。当企业生产过程比较复杂,产品生产过程步骤众多时,应当采取分步骤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分步法主要采取以生产工序的某一步骤作为核算环节的人工成本核算方式,一定的生产工序结束之后,就应当对人工成本进行核算,并将成本向损益类科目进行分摊和计算。

(二)作业成本管理过程当中的人工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和产品成本是两种相互区别的人工成本核算方式。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思路是将人工成本和其他生产成本核算入产品中,而作业成本的计算方式是将包括人工成本在内的各种生产成本,归结为不同的生产工序或经营管理过程。使用作业成本的方法进行人工成本的计算需要先确认作业内容,并将作业内容进行分类。

作业的识别过程是将企业生产经营中,包含人工成本在内的各种成本进行直接联系的过程。一般作业过程的分类是根据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进行划分的。作业分类过程应当注重作业不同组成部分的同质性,建立“同质组”和“同质数据库”是进行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核算的重要过程。进行“同质组”和“同质数据库”的建设,应当遵循相同类别、相互关联和消耗水平相近的原则进行。其中,相关性和消耗水平都可以通过统计学的基本手段进行相关内容的核算和处理。作业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分配应当遵循一定的作业成本分配率进行,作业成本分配率应当根据企业财务工作当中的作业过程资源消耗水平进行确定。

作业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动因分析、作业过程分析和增值分析。在人工成本的计量过程中,具有的作业成本分析需要根据作业本身的初衷、作业的基本过程和作业结果进行核算。其中,作业成本产生的初衷是进行人工成本和其他作业成本的计算和分析的重要尺度,作业成本的直接表现是各个生产和经营作业中产生的对外现金流动,增值过程作为产品作业分析的落脚点是对作业的动因的直接检验。人工成本管理过程主要体现于前两个过程,经济资源的增值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人工成本的测算是生产作业成本分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成本分析最终服务于作业增值分析。

(三)人工成本管理的标准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控制工作是将成本的标准限制额度和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比较,从而判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成果的经济价值。进行人工成本管理需要将不同的产品或作业环节的人工成本支出,限定在一定的标准额度之内。进行成果的监督,需要将产品的成本使用额度进行测算和控制。

标准人工成本的考核过程需要建立完整的人工成本标准化控制系统,这一系统包括组织系统、信息系统和评审系统等几个基本方面。组织系统的建立过程需要将企业的整体目标进行细化,建立每个部门的分目标,每一个部门的行为都应当围绕本部门的目标进行。信息系统的改进工作,需要完成会计信息系统的电子化过程,电子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将对企业的财务工作的核算和处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评审制度是人工成本的标准化成本控制的核心环节。在进行产品本身的成本核算和作业成本核算过程之后,应当根据财务工作的基本内容进行人工成本的评价,根据单位成本的盈利水平设立奖惩制度,促进人工成本的降低和劳动效率的有序提高。

三、结语

人工成本管理工作本身属于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部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成本管理的基本程序进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根据成本管理的基本过程优化包括产品成本和作业成本在内的各个环节,形成成本控制系统,对企业人工成本的降低和有效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有意义,是做好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核心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远雄.针对人工成本管理有效促进经济效益提高[J].广东科技,2010(4)

第8篇

关键词:横向改革;人力资源;岗位整合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自2008年海南省TCBS系统上线以来,随着国库会计核算系统的改变,国库业务处理流程与业务操作岗位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化国库初步形成。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磨合,海南省区县级国库业务岗位设置与人员的配置主要出现以下两种模式。

一、三亚模式

三亚市中心支库在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TCBS)中被设为区县级业务国库,但其在行政级别上属于地市级,其机构和岗位设置与海南省其他市县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三亚模式的基本内容

1、机构与岗位设置。三亚市中心支库设立国库科,独立负责国库业务的处理。根据TCBS系统岗位设置以及国库内控管理的需要,三亚市中心支库在国库科内设置了一个国库负责人、一个国库会计主管、一个系统管理员、四个系统操作员及一个事后监督等8个国库会计核算岗位。国库科没有单独设置国库统计分析及国债等岗位。

2、岗位人员配置。三亚市中心支库国库科有8位处置国库业务的人员,所有国库会计核算岗位都配备1名专职人员。每位国库业务人员只负责国库一部分不兼容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操作,同时部分系统操作员岗位兼任国库统计分析及国债职责。另外,三亚中心支库国库业务人员不兼任人行的其他业务职责。

(二)三亚模式的实施条件

1、三亚模式实施的首要条件就是人员足够。按照三亚模式“一人一岗”的设置,必须有充足的国库人员。

2、三亚模式的内部岗位整合实际上是将统计分析、国债管理等综合业务岗位的人员兼岗TCBS会计核算人员,并不是会计核算人员之间的兼岗,不受岗位制约,但通常这部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高。

(三)三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库业务人员需求较多。当前,国库制度与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操作规程要求的国库岗位较多,如果每个岗位都配备专职的国库人员,对国库业务人员的需求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重国库部门的人力资源负担。

2、人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三亚市中心支库的岗位分布是按照制度要求和系统操作规程设置的,相对比较齐全。但从岗位职责来分析,部分岗位职责内容非常少:国库负责人只负责审核人方面的职责;系统管理员也只是在少数参数发生变化时才需要进行操作。而国库管理监督职能却未能作为国库职责具体分配到各个岗位上,不能发挥国库业务处理人员对业务具有较深刻理解的优势。

(四)三亚模式改进建议

1、严格执行风险控制程序,促使国库资金风险保持在较低水平。由于国库业务人员的充足,各种不兼容的岗位职责由不同的业务人员承担,岗位间的操作可以相互得到更多、更好的监督与控制,更容易执行风险控制程序。

2、提高国库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随着国库业务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的发展,国库业务处理流程不断得以优化,大部分国库业务的处理呈现电子信息化。相同的业务量,国库业务人员只需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完成。业务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钻研国库业务,加强对国库业务的理解,提高国库业务处理能力。

3、强化国库管理职能。由于人力剩余时间的增多,国库部门有条件重新整合各个业务岗位的职责,加强岗位职责的纵向内容,充分利用业务人员对国库业务的熟悉程度进行国库业务管理,从而提高国库资金的分析与预测能力,同时加大国库对外监督力度,从而强化国库部门的管理职能。

二、屯昌模式

除三亚中心支库以外,海南省其他区县级国库的机构设置及岗位人员配置情况大致一样,其中以屯昌县支库最具代表性,故称其为“屯昌模式”。

(一)屯昌模式的基本内容

1、机构与岗位设置

(1)“屯昌模式”的区县级支行规模较小,没有单设独立的国库业务处理机构,所有国库业务岗位都整合到营业室部门。

(2)受国库制度和系统操作规程的限制,“屯昌模式”在岗位设置方面与三亚中心支库相同。所在区县级支库都在营业室部门设置了一个国库负责人、一个国库会计主管、一个国库系统管理、三个以上的国库系统操作及一个国库事后监督等国库会计核算岗位,国库统计分析岗位没有进行明确的设置。

2、岗位人员配置

(1)由于人力资源紧张的关系,“屯昌模式”的区县级国库一般只能安排大约3名的专职国库人员,分别承担国库会计主管、系统录入操作员和系统复核操作员等岗位,部分支库也安排了专职的系统管理员。

(2)为了满足国库岗位设置的需要,“屯昌模式”的国库业务岗位存在大量的兼岗情况。既存在国库业务与人行其他业务间的兼岗,也包括国库业务之间的兼岗。其中,国库负责人岗位一般由支行主管行长或营业室主任兼任,系统管理员由科技员兼任,事后监督由会计主管或专职的国库系统管理员担任,重要要素复核员由反洗钱岗或人行财务会计复核员兼任。国库统计分析业务一般由专职的国库人员分担。另外,专职国库业务人员除本身的国库业务职责外,还兼任了人行的其他业务职责。

(二)“屯昌模式”的实施条件。“屯昌模式”国库的最大特点是一人多岗、一人多责。一方面这种模式对业务人员数量需求不是很高;但另一方面要求国库业务人员掌握业务的处理,熟悉多个业务系统的操作。对于承担国库管理岗位的业务人员,除此以外还需要对国库会计核算具备较深的理解认识,要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处理国库业务的特殊问题。

(三)“屯昌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业务繁杂与国库人员不足的矛盾突出。TCBS系统上线后,国库业务已经从单纯的核算业务发展到拥有核算、统计分析、国库监管等综合性较强的业务门类,但“屯昌模式”国库的业务人员配备明显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除需要负责日常国库业务外,在“屯昌模式”国库中,业务人员还可能要负责支付结算、反洗钱及货币信贷等业务,从而加剧了国库业务人员短缺的问题。

2、营业部岗位工作量分布不均衡。随着预算法不断地有效执行,国库业务种类越来越多。虽然信息化的发展使国库业务大部分由计算机处理,但国库业务人员的相对工作量也同样越来越多;而信息化的发展却促使基层人行会计核算业务相对萎缩。以屯昌县支行为例:自2005年撤发行库及2008年同城票据交换模式改变后,人行财务会计核算方式进一步优化,会计核算业务呈现较大幅度的萎缩,会计业务量月均为30~40笔。然而,“屯昌模式”国库业务处理机构――营业室的岗位设置却没有相应改变,造成岗位工作量分布不均衡,营业室人员忙闲不均,人力资源得不到相应合理地配置。

3、不合理的兼岗情况导致效率低下。目前,“屯昌模式”区县级支库的大部分国库业务兼岗基本上是由主管、反洗钱、货币信贷及科技员等非会计岗位人员兼任。非会计兼职人员对国库会计业务原理及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操作理解不深,势必造成业务人员处理国库业务的准确性、及时性不强。

4、业务人员主要岗位的设定引发国库业务处理的片面性。“屯昌模式”区县级支库在安排兼岗时,都明确区分兼岗人员的主要岗位、兼职岗位及其相应职责。并在绩效考核规定中,主要岗位绩效占据总绩效的85%以上比重,兼职岗位绩效只占其中的小部分。岗位类型明显划分导致兼岗人员对兼岗业务不热心、不钻研。兼岗人员对兼岗业务的处理只求完成,不求理解,很具片面性。

5、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的表面化。“屯昌模式”区县级支库的兼岗情况往往是因人员级别、制度而设,造成风险控制的表面化。比如:国库负责人岗位大部分是由主管行长或营业室主任担任,然而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国库负责人的岗位职责基本上是授权给其他国库业务人员进行处理。除此之外,某些因制度而设的兼岗情况,其兼岗职责发生授权的情况也不少见,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程序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得不到有效控制。

(四)“屯昌模式”改进建议

1、合理兼岗,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国库业务的信息化使国库业务处理更为简单并机械。部分国库人员不需要精通国库业务原理就能胜任国库业务会计核算的工作职责,并且能余留较多的空闲时间。通过业务间的兼岗,“屯昌模式”国库可以将机械、简单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操作业务做恰当的兼岗安排,将国库业务的手工录入、调账、查账、对账、系统管理及其他管理业务定为专职国库人员的职责,从而充分发挥国库的人力资源作用。

2、因地制宜,对国库业务进行区别管理。对经济发达、人员数量多、业务量大的县支行,可将营业室分设出来,单独设立国库股。对经济欠发达、国库业务量小的县支行,可以充分利用区县级支行营业室业务人员对国库、人行财务会计、反洗钱、货币信贷等多种人行业务都有了解或掌握的优势,有选择性地实行岗位整合。

3、成立会计综合股,实现国库会计与人行会计岗位整合。国库会计核算与人行财务会计核算原理相同,两个部门的岗位具有先天性的整合可能。因此,“屯昌模式”营业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会计综合股,全面负责国库会计与人行财务会计的职能。会计综合股设立会计业务操作岗、系统管理员岗及会计主管岗。其中,会计业务操作岗主要负责国库、人行财务会计业务的录入及复核操作;系统管理员岗主要负责会计综合股的财务系统(包括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人行财务会计核算系统、账户管理及征信系统等)维护;会计主管岗主要负责会计综合股的会计管理业务等。

4、上收部分业务职能,实行中心支行的扁平化管理。为简化“屯昌模式”国库所在机构的业务,中心支行可以考虑将国库事后监督业务、内审、纪检监察等业务职能上收至中心支行。一方面可以实现中心支行的 “大监督”格局;另一方面能减少营业室的相应岗位设置,并增加国库、反洗钱及外汇等岗位业务人员的供给。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

综合复习与巩固成本会计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和提高会计核算的实际操作能力。

加深对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以及核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习内容:

本次实项内容:

1.各种成本费用的

归集与分配。

2.各种成本基本计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的综合训练。

一、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是基础部分,它对以后几章内容有很大作用。成本归集与分配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计算过程。在本次实习中,我们按照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先后对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其他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七个方面进行了分章做题练习,经过实习我基本能够对这些费用进行分配。在这些章节中难度不大,只要掌握了一些方法,在加耐心做题训练,就能熟练掌握了。可以说这些章的内容不难,学好了这些,以后的部分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在材料费用方面,分配费用比较简单,比如一批材料为几种产品共同使用,应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如按材料消耗定额或材料定额费用分配,从而计入各产品成本;人工费用方面,应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生产工人的计入生产成本,车间管理人员的计入制造费用,厂部管理部门的计入管理费用等,若生产多种产品,应按一定的方法如实际工时进行分配后分别计入各成本项目;辅助生产费用方面,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运用交互分配法分配,这里用的方法相对来说难度比前面的大,不过最重要的求分配率;制造费用的分配方面,将在生产环节发生的制造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如工时比例、定额材料比例,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的基本生产成本项目中;废品损失计算,在核算时,将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和可修复废品发生的费用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借方,将受到的赔款和废品残值计入“废品损失”账户的贷方,然后结转出净损失;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的计算是成本核算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很难很重要的部分在实习中我们主要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和定额费用分配法来做,在这里我们花费了好多时间。

二、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综合运用。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只是讲了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其中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好多企业都用这中方法,在实习过程中花费了好几节课;而分批法是按批别作为计算对象,是一种订单生产,成本计算期与核算报告期不一致,一般不考虑在产品和完工产品的分配问题;分步法是以生产步骤作为计算对象,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分步法是最难的,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分步法实际是品种法的多次应用,最难的部分是要成本还原,学习了这些方法后老师带着我们对这些方法分别做了综合训练。

心得体会:

1.经过四周的实习,让我真正体会到成本会计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工作,它最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细心,每一个过程都是非常的复杂与繁琐,所以一定要养成细心做事的习惯;

2.经过实习,使我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和熟悉了现代成本会计核算各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加深了我对成本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解,使我对成本会计操作的基本技能更加熟练,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以前没有学懂的一些东西,在这个实习过程中我基本把它们弄懂了,可以说这是对我所学知识的复习和深化;

4.实习中以前教我们财务会计的那个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同学来讲,同学讲后又亲自来给同学讲,我认为这种方法很好,它可以锻炼同学的能力又可以督促同学的实习,同学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来给同学教授好的方法和知识。

实习中不足:

1.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是根据实习教材做题训练,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做一些题,但是没有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没有在实际环境下亲身实际操作过,以后工作中碰到有些实际东西我们仍然不会做;

2.在实习过程中因为认识上有许多不足,要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仍需加强训练,并投入更多的实践。

实习建议:

1.我希望学校给同学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实习,只是在教室里做题和讲题不太好,并且有时会让同学感觉到很枯燥;

第10篇

高碳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一、基本内容

高碳企业:即高耗能企业,通俗点理解可以理解为所有的高污染企业业。比如,冶炼、水泥等。

会计制度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会计行为准则和规范。

会计核算制度是指对会计的规范和准则所涉及的会计核算组织体系、会计监督体系及其他涉及会计工作的有关方面进行设计。

二、会计核算制度变迁

我国从1988年起酝酿构建“企业会计准则”的新会计核算体系替代原分行业的会计制度。

1992年底,财政部了两则――《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在1992年还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借鉴了国际惯例,企图打破不同行业和所有制企业的界限,1998年财政部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取代原来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

2000年财政部提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新思路,该思路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分别建立《企业会计制度》(不含金融保险企业)、《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分别建立操作性较强的有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对外提供办法;进而分别形成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和小企业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会计报表附注批露格式等。第三层次是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对于各行业企业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核算,将陆续以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形式。

三、会计核算制度设计原则

(一)基本原则

1、与时惧进原则

随着世界地球村和国际金融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需要、会计信息反映要求都在不断变化。会计工作必须与时惧进,会计制度设计作为规范会计工作的基础更要与时惧进,适应会计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2、合法原则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约束下进行。会计制度设计作为会计管理的组成部分,所有的设计程序、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3、科学性原则

会计制度设计工作必须遵循会计本身的行业原则、特征、处置规律,注重会计制度的规范性、一贯性和可执行性,保持会计制度设计的科学性。

4、全面性原则

会计制度的设计尽可能的从企业目标出发,涉及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这样有利于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特殊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需求也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消费需求,高碳排放的企业必须提高意识,使企业和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2、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重原则

企业要制定长远的计划,满足企业发展要求。这样既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也能够可持续发展。

四、高碳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诊断

(一)会计主体方面

高碳企业耗能较多,意识较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会计主体不明确,从而导致责任没落实到位。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提高节能环保意识,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进而使企业效益最大化,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

(二)在会计机构和会计从业人员方面

机构设置比较简单,会计人员不专业职责范围不明朗,兼职比较多,没有明确的会计管理制度,总体上难以形成一套可行实用的会计制度和工作流程; 有的甚至不设会计机构,也没有专职的会计从业人员,企业的财务状况由非专业人员兼管,或由企业主一手包揽。

(三)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方面

从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上看,我国中小企业很少注重会计科目的统一与合理性,科目设计比较简单。中小企业的会计报表编制比较简单,相关项目不完整,有的根据领导与有关部门需要临时编凑数据,会计报表信息失真情况比较严重。

五、高碳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改进

(一)高碳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

会计核算制度要长期有效的执行,就要依据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经营活动能够顺利实施。 同时,规章制度也会规范员工的行为,确保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正常运行。

(二)会计核算制度要融入新的思路

高碳企业会计核算要建立在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不能只是一味的注重收支预算的平衡,应该在制度上敢于创新,根据情况转变发展方式,从而推动会计核算管理的升级。

(三)高碳企业要提升企业自身的执行力

高碳企业运营的好坏与企业的执行力有着很大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从长期的战略考虑,其在执行力上还要做出很多的工作,特别是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加强责任管理和制度管理。

(四)会计工作者自身的素质要不断的提升

企业要加强对会计工作者管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技能型工作者,企业必须结合实际环境来激发会计工作者的潜能,加强专业素质方面培养,使得会计工作者的业务技能职业素质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柳四敏.神华集团高碳企业的低碳求索[M].创新科技,2011(09).

第11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管理理念及方法产生愈加深远的影响。为了顺应会计发展趋势的要求,各类中职学校都将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会计专业或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是会计学科与计算机学科发挥各自特点交叉融合的一门边缘学科。作为学历教学和证书培训结合的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既懂会计知识,又熟悉计算机操作,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然而,中职学生大多初中毕业生,文化底子薄,理解能力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一直不佳,资格考试通过率低,或者通过考试但不能适应企业工作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电算化教学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及优化,以任务驱动予以实施,良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针对教材问题,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的会计电算化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实务型、理论型和考证型。虽然教材版本较多,但各有利弊。理论型教材,通常只讲述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突出了电算化的相关理论知识,但缺乏与财务软件相配套的操作内容。实务型的教材,通常以某种财务软件结合一、两套业务资料来讲述软件的操作过程,虽突出了实践教学,但忽略了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基础。考证型教材,按照考试大纲编排,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务操作,但实务操作内容缺乏系统性。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实现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我校采用的是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会计电算化概述;(2)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3)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4)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要求。

二、基于知识建构,优化教学内容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基于知识建构理论,实际教学中需要按照学生对不同知识的学习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

以我校选用的考证教材为例,该教材共分四章,第一章会计电算化概述,主要介绍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知识以及理论背景;第二章会计电算化的工作环境,具体讲解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基本常识和基本内容;第三章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介绍法律法规层面对会计电算化的约束指导要求等知识;第四章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要求,重点指导会计核算软件的实务操作。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具体的学习情况,按部就班地依靠教材大纲来实施,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知识跳跃性的困惑,丧失学习兴趣。

针对这四个部分的学习内容,有些内容学生已经通过计算机基础学习过的;有些内容是学生感兴趣并且喜欢动手操作的;有些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在实际教学中需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不同章节间知识的关联及逻辑顺序进行重新的组织、糅合。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教材第二章)。第二部分为会计核算软件的应用操作(教材第四章)。第三部分为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教材第一、三章)。第四部分会计核算软件综合应用。这种教学内容的编排易于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探索新知。首先,学生在开设电算化课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和计算机基础,因此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会感到轻松和熟悉;其次,先实务再理论后实务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指导实践。

三、促进思维发展,实施教学内容

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在会计电算化的授课过程中,我始终秉承该理念,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目标,以任务驱动法为载体实施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实操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会计核算软件操作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通过提前将软件操作演示视频(按每一具体操作录制)下发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建立企业账套、进行财务分工、设置基础信息、处理日常业务、编制报表、工资账套初始化、工资业务处理等具体的任务作业。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任务作业,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软件操作组合上,既可以查看演示视频自主学习,也可以求助教师和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过程轻松又充满挑战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教育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针对中职生的具体情况,重新编排,优化教学内容;以思维发展作为教学导向,安排和组织实施教学内容。真正让学生思维得以发展,不断在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中实践和探索。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会计现代企业运用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与传统会计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传统会计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没有反映。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会计中,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才有价格,才能在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经营成本,这不仅使利润虚增,更为严重的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绿色会计则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

绿色会计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是在修正传统会计基础上产生的,全面监督反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是绿色会计的重要内容。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

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绿色会计中自然环境核算对象通常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等。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内容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

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绿色会计核算对象自然环境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能够为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提供多种服务,具有直接或间接价值,如水资源、土地等。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是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难点。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由于绿色会计计量自然环境资源价值有一定难度,笔者将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

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复杂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愿法等方法计量。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思考

(一)实行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绿色会计的实施,不仅涉及产品成本的市场价格的变更,更主要的是,它涉及市场规律的变动,甚至全球的商品流通准则和经济制度问题。因此,笔者建议首先成立一个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行为规律、产品市场规律、价格体系变动、会计核算项目、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对部分产品或地区市场进行试点。如果可行,则应深入研究获得推广经验,再开展宣传,逐步使公众和市场接受,而后,开始研究立法或修改有关法律,调整会计教育和管理,以及审计制度。2.灵活性和边界起步的原则。由于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在不同的环境、地域和历史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应在确定原则的情况下,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不同的产业、产品,不同的地点和时期选择核算内容和标准。也可以采取“双轨制”,一为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二为探索性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绿色会计核算的起始科目,应当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内容入手,即所谓“边界推进原则”。而不能一开始就从模糊、无基础和多变的项目入手,如大气环流的风能成本、潮汐能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分解综合的方法。如一片森林的价值成本,可以分解为气候、环境、地理、商业等多项价值,分别衡量,再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估。新晨

3.系统性和多赢的原则。绿色会计不仅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涵盖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系统性原则。从理论到实践、从产品到市场、从企业到社会、从资源到环境、从国内到国际、从宣传到立法、从价格变动到公众生活等,都要系统研究。特别是环境与发展这一对矛盾,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同时,还要保持产品流通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4.强制性和三种行为结合的原则。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具有一定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企业必须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资源信息,政府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作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同时,绿色会计制度的顺利实行,必须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有机结合为保障,缺一不可。

(二)组建绿色会计机构

为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和结构的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应立即着手实施绿色会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成立机构、研究理论、确定准则,开展试点工作。笔者建议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尽快筹建中国绿色会计研究会,组织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

(三)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要从实际出发,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先从明确的易于掌握的科目入手,即先选择个别产品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笔者建议绿色会计的实施先从绿色食品、用品入手,将环境资源用直接损益法计入成本,以不计算环境资源成本原始账为准,以绿色会计账做参考。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修正完善、逐步推行。

(四)对绿色会计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