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1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三网融合;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信任体系
作者简介:曾小丽(1982-),女,广东广州,注册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大数据数据挖掘与萃取算法设计,信息安全
三网融合作为国家近年来大力支持的并网业务与信息技术战略,是推动现有电视数字网络向新一代互联网演进的重要国策,三网融合有助于打造性能更为优越、服务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的新型互联服务网络,提供诸多新型业务服务。三网融合虽然带来了不少好处,但同时也增加了信息技术安全风险,这意味着安全风险管理压力极大,如何做好新时期三网融合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至关重要。
1三网融合下环境下的信息安全目标
三网融合是将广电、电信业务拓展到全国范围内,配合网络承载改造、创新信息技术等进一步提升全网服务能力,促进融合业务与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好的提升网络业务服务能力,做好国内网络的运营监管。三网融合意味着现有网络的安全保障能力必须切实提升才能够满足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应对信息消费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要致力于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三网融合背景下我国出台的《三网融合推广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与文化安全监管,要在加强三网融合业务推广、带宽网络改造建设的同时,积极完善信息安全与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做好技术储备、应用与动态安全管理,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为筹建适应三网融合的新标准体系服务,从而提升全网信息网络建设与保障水平,构建强劲的安全保障体系,做好三网融合监管。
2三网融合下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分析
三网融合中的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从信息安全角度考虑,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需求都是一样的,主要包括运行安全、内容安全、数据安全与物理安全,结合我国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的规定来看,目前主要困扰三网融合的代表性安全问题主要以数据安全、内容安全为主,前者以用户信息泄露、丢失、篡改、损毁等为主要表现,后者以不良信息的非法与传播为主要表现。
2.1数据安全问题
数据安全主要是指网络信息系统在处理、存储、应用、检查、交换、扩散等数据过程中面临的非法窃取、篡改、泄露等诸多问题,三网融合背景下数据处理业务需求与压力都急剧增大,在应用数据业务的过程中如何保障数据安全成为了重要课题。三网并网业务背景下数据主要在业务终端、网络、业务应用系统中传播,所以要重点做好这三大环节的数据安全管理,以避免被窃取、篡改、伪造和抵赖等,考虑到三网融合后智能终端的接入、互联网业务的互相开放性,数据安全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式与庞杂的需求。有报道显示,三网融合背景下数据安全的风险隐患超过80%来自各类移动终端,尤其是当前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应用与便捷化操作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各类移动智能设备作为网络接入设备,以手机为例,多数智能机应用开放性较强的安卓系统,一旦系统被恶意程度攻占将会导致系统固件感染,在系统运行时在后台窃取手机IMEI号、手机型号、版本信息以及手机内其它个人信息发送到指定控制服务器,导致用户个人终端隐私信息泄露,严重威胁用户个人数据信息安全,并由此带来了隐私保护、防范病毒及非法访问控制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在数据信息传送过程中,非法窃取、窃听截获、中断篡改等问题也较为普遍,比如VolP窃听威胁,应用互联网协议的语音传输安全保护机制与电话服务截然不同,由于IP协议本身缺乏防范攻击能力,因此语音数据流量传输时缺乏加密保护举措,很容易被窃听,尤其是随着目前VolP成为语音服务的主流选择之后,窃听将逐渐成为数据安全的一大威胁。
三网融合不仅仅意味着三个网络业务系统的整合,意味着三者之间互相业务系统的开放与兼容,以互联网作为网络载体的新型服务网络将会提供更对优质且便捷的业务服务,但同时也意味着互联网安全弊端将实现跨网传播,比如木马、病毒、黑客攻击等也会进入到电视网与电信网,造成巨大安全隐患。我国传统电视网与电信网本身有较强的封闭性,原有系统的业务漏洞可能因为封闭网络的关系长期潜伏,但一旦接入高度开放的互联网,漏洞不仅可能暴露甚至还会危害加大,形成全新的安全威胁,像是修改商业数据、入侵应用、窃取敏感数据等都是典型的安全问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做好数据安全防范与管理将会是日后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重点。
2.2内容安全问题
信息内容安全主要是信息利用方面的安全问题,即三网融合背景下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自动识别、获取良性信息,做好信息与传播的安全管理,构建绿色信息网络,净化网络空间,保障信息网络稳定。目前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与传播已经成为严重困扰信息安全的典型问题,随着互联网与电视网、电信网的融合,这种信息安全问题的危害将会进一步扩大,以虚假信息、垃圾信息、不道德信息的扩散为例,互联网近些年积极整治假新闻、网络谣言传播及涉恐怖袭击等网络谣言,对互联网理财高息陷阱等进行告警,电信网对诈骗短信等做预警、举报管理,这些举措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不良信息的泛滥与传播仍然是困扰互联网安全治理的关键难题。三网融合带来的高度开放性将会进一步扩大这类问题的危害与影响范围,尤其是随着广电网络的IP化,网络信息流量将急剧增加,非法与不良信息的传播途径将会更加多样化,传播手段更加隐匿,这对于国家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都将会是巨大危害,严重者还会造成社会与恐怖袭击事件等,危害国家稳定与社会安全,因此做好内容安全的管理与治理至关重要。
3三网融合下环境下的信息安全应对经验探讨
三网融合环境中的信息安全技术管理本身是一项涉及事项多、要求复杂、管理压力大的专项事务,要积极融合以往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经验构建一体化安全保障体系,积极整合现有技术与力量,坚持统筹规划,从而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安全保障水平。
3.1加强安全技术研发与应用
三网融合环境下信息技术安全管理离不开高精尖的专业安全技术,以技术为基础打造有力的安全屏障是确保信心安全产业发展实现可控的关键,也是保障虚拟社会安全与稳定的根本大计。国家要以工信部牵头、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投入的发展态势大力推挤安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安全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到移动安全终端产品给予发展支持,形成具有自身核心知识产权与专利权的关键产品,并制定、出台相应的安全管理规范,确保国内信息安全产业链形成协同发展效应,发挥产业链优势,彻底解决制约信息技术安全的瓶颈,突破国外安全技术封锁,降低国内信息设备与信息环境安全风险与隐患。尤其是对涉及三网融合环境中的各类安全技术要做重点攻关,从研发、产业化发展到应用多方面支持,实现从基层安全产品到核心安全技术的升级与更新换代,提升我国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打造三网融合应用、业务发展的安全、优良环境。另外,还要积极开展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对现行信息系统的安全做专项检查,配合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目标以降低安全风险、提高安全等级为指导目标开展安全评估,了解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制定安全策略、安全解决方案与未来发展规划,建立全新网络信息安全框架,服务三网融合环境中的业务开展。
3.2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战略,网络信任体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同诚信社会、诚信网络建设一同为网络管理提供强有力支持。网络信任体系以个人诚信记录、密码技术等为核心,以法律法规、技术基础、网络设备就基础设施等为基础,配合授权管理、身份认证、责任认定等共同构成信任体系,为做好网络信息与安全管理提供帮助。网络信任体系的建设核心是解决每个人网络上“你是谁”的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电视网、电信网融合背景下,如何做到准确、客观的主客体身份认证至关重要,这对于实现个人网络行为的监管与跟踪有重要意义,目前可通过公钥基础设施(PKI/CA技术)实现。授权管理与身份认证协调解决权限管理、访问控制等问题,尤其是在大规模网络用户管理背景下,严格的权限操作与管理至关重要,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保护,减少信息滥用、丢失、窃取、篡改等问题,可解决网络中每个人“你能做什么”这一问题,目前主要通过授权管理基础设施(PMI技术)实现。责任认定作为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必要配备举措,可对每个人在网络中的行为进行审计、调查、取证、保留,为判定、追究个人网络主体责任提供操作规程与方法,实现个人网络违法的究责,以法律法规的力量约束个人主体的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三网融合环境中信息安全将会面临更多挑战,要围绕三网融合下信息安全管理目标做好数据安全、内容安全等管理,通过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发、构建网络信任体系等举措全面提升业务网络安全水平,实现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黄中.三网融合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1):70-71.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电力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在加大对电力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我国也在电力信息化方面加大了投入,现今我国在电力信息化方面应经初具规模,在电力生产、电力销售、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应用,在享受电力信息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怎样做好在信息化方面的保障工作,使其能够建立合理的电力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繁重的任务。本文将就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合理的安全保障体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我国在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系统的电力体制改革,随着这项改革的深入,企业对电力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下文将就电力信息化的现状以及如何建立合理的安全保障体系进行阐述。
1 电力信息化安全体系简介
1.1电力信息化简介。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环节。电力信息化是指电子、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是电力工业在电子信息技术的驱动下由传统工业向高度集约化、高度知识化、高度技术化工业转变的过程。计算机信息通信网络是电力信息化的技术,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心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其本质是加强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哈和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
1.2我国电力信息化发展现状。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发电厂和变电站自动监测、控制等方面应用电力信息化,进入90年代后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发展到综合应用,由操作层面向管理层面延伸,实现管理信息化,建立各级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我国的电力信息化发展从原来的单机、单项目向网络化、整体性、综合性应用发展,从局部应用发展到全局应用,从单机运行发展到网络化运行,同时其它专项应用系统也进一步发展到更高的水平,现今,我国的电力信息化建设已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信息化进一步与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融合。
1.3电力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在网络上的电力系统的信息的安全,保障这些信息不会被非法用户登陆、查看甚至是修改,因为一旦以上这些现象发生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需要对合法用户提供安全、可信的信息服务。
2 电力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的简介
2.1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的意义。进入新时代,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像前段时间美国的“棱镜门”事件,更是加剧了民众对于信息安全的担忧,我国现今已经建成了广发的网络的应用,我国是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大国,而非强国,来自于网络上的攻击威胁着我国金融、电信、电力等行业的安全,而电力行业是一个国家基础行业,更应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投入,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抵御来自于网络方面攻击,提高电力信息化方面抗风险能力。
2.2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加大了对于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方面的投入,但是在电力信心化安全保障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1)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由于信息安全是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且无法定义的弊端,造成企业单位及个人对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不足,同时由于对于信息安全形式认识方面的不足造成很对的人对于信息安全方面的忽视。(2)没有常态化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在信息安全方面各个单位及个人没有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到实处,仅仅在上级领导及上级单位检查时应付为主。(3)对于电力信息化的安全保障工作在信息安全运作机制不完善。(4)各地对于信息保障工作的完成度不同,由于电力企业的办公地理位置分散,因此在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需要投入的人力巨大,而且由于各地对于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保障体系管理缺乏一定的经验以及相应的规范,因此,在信息化建假设维护方面各地进度不一,落后的地方的信息化安全方面的建设将会成为整体建设方面的短板。(5)由于在电力信息化安全方面的经验不足,造成在设计相关的系统安全方面时经验不足,设计方案漏洞较多。
2.3电力信息化建设面临威胁。现今网络中面临多方面威胁,而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面临的风险有病毒木马、非法篡改信息、信息泄露、服务瘫痪等方面威胁。
3 电力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
3.1加紧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策略是电力系统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步骤,也是电力系统整个信息安全体系的基础。电力系统最主要的管理文件就是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策略明确规定需要保护什么,为什么需要保护和由谁进行保护;没有合理信息安全策略,再好的信息安全专家和安全工具也没有价值。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策略可以反映出电力系统对现实安全威胁和未来安全风险的预期,也可反映出组织内部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对安全风险认识与应对。
3.2加强对于电力信息化的信息安全管理。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1)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不作为,虽然相关的机构建立起来了但是并未发挥相应的作用。(2)员工对于信息安全的认知不够,并未树立起全员信息安全意识,(3)相应的安全管理职责划分不明,没有建立起风险管理控制机制等。
应当建立起定期的巡检制度,每个月进行排查,提交月报,同时需要对员工加强关于电力信息化安全方面的讲座,将电力信息化安全缺失造成的危害对员工进行详细的接收,提高员工对于电力信息化安全的认识,做好相关的安全工作。
3.3保证电力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
通过建立统一IDE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方式来对登陆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同时需要对网络中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措施,应使用加解密、数字签名、消息认证码等手段进行保护。但现今电力企业中的通信过程都未采取加密、数字签名等安全措施。同时需要建立起对于病毒、攻击等的防范措施。加强对于信息化安全的保障。
结语
电力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电力信息化的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电力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稳定、高效地运行。
论文关键词:网络信息;信息安全;信息传播;保障体系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垃圾信息和不健康信息也在迅速增加,计算机病毒、垃圾邮件、网络攻击、系统漏洞、网络窃密、网络违法犯罪、著作权保护等问题日渐突出,而监管体制机制又相对落后。如何让优秀的、积极的、先进的信息占领网络传播阵地,如何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紧迫课题。然而,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不够完善。本文在分析了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分析研究实际情况,提出并系统地分析了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结构框架及其工作流程图。
1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遵循的原则
1.1实用性原则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最终目的是“用”,应本着旨在破解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难题的目的,向此目标努力,尽可能发挥体系的重要作用,注重体系实施的实际效用。因此,要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网络信息传播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
1.2平衡性原则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的强大的威力和威胁就是信息的自由性。所以,在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在管理和控制网络信息的传播时要保持信息的“自由”与“平衡”,即尽量保持信息“自由”与“管理”的平衡。
1.3多层性、多样性原则
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都可能被攻破,所以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不应只依赖一种安全机制,应建立多层安全机制、多种防御体系,各防御层及体系相互补充保护,相互支撑以达到尽可能安全的目的。
1.4整体性、综合性原则
一个保障体系包括个人、设备、软件等环节,它们在网络信息传播安全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只有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才可能获得有效、可行的措施。
而且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保障方法和工作程序的综合协调一致。为了实现网络信息传播全方位保障,建立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必须考虑技术保障、管理保障、法律保障、人才保障、主观认知保障的综合作用,同时,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与提升信息安全防护与保障能力。
1.5协调性、协同性原则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网络信息开放共享,而在信息的开放共享和保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如果将部分信息公开披露,既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同时又会带来一系列实际问题。因此在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网络信息的披露与保密之间的矛盾,坚持网络信息开放共享和保密相协调的原则。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构建不是哪一个体单独努力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及司法等多方协调配合、全方位努力。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坚持政府、企业、个人分工合作、协同作战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必须明确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2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及工作流程图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购买技术或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体系建设过程,这个体系主要包括检测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和管理体系,主要内容有政策、法律法规建设、管理、技术、产品、人才培训、资金保障、领导重视、人们的认知观念等内容。在构建保障体系的过程中,认知是前提,技术是基础,管理是生命线,法律是保证,还要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的支持。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见图1。
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个各体系之间、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协调工作的呢?本文根据申农通信系统模型原理,借鉴国内外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模型的研究成果,提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工作流程图,见图2。
3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及工作流程图分析
下面分别从检测体系、安全防护体系和管理体系三个方面,依照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工作流程的顺序,结合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中各个要素,对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结构框架及工作流程图进行分析阐述。
3.1检测体系
检测中心数据库主要存储两大类信息记录:黑客、病毒等的入侵记录,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安全策略。
3.1.1黑客、病毒等的入侵记录
构建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首先要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合同、法律等安全标准,将历史性和新出现的黑客人侵记录以及病毒、垃圾信息等记录形成相应的安全策略,并存储于检测中心的数据库中。从信源发出的网络信息进入保障体系时,首先要通过监测体系得检测,如果该信息与检测中心数据库中的某信息特征匹配,则予以拦截;反之,数据库中无此相似记录,则要通过保障体系的安全防护体系的进一步检测防护。
3.1.2安全策略的规划
网络信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的过程,所以安全策略的制定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因为不可能制定一个安全策略就能够永远符合、完全适应某个网络环境和信息系统的需求,所以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动态性和可操作性。
3.2安全防护技术体系
安全防护体系对网络信息进行检测,如果发现为异常的信息则给予拦截,反之则再由管理体系进行检测。安全防护技术体系主要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防护。
(1)基于PKI/PMI的信任体系和授权体系:公钥基础设施技术(PKI)以公开密钥技术为基础,以数据及密性、完整性、身份认证和行为的不可否认为安全目的。
(2)访问控制机制:包括防止非法用户的非法访问和合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2个方面。
(3)防火墙:防火墙系统主要目标是控制人、出一个网络的权限,它迫使所有的连接都通过防火墙,以便接受检查。
(4)入侵检测系统:对透过防火墙的攻击进行实时检测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5)安全审计系统:网络安全审计系统是一种基于信息流的数据采集、分析、识别和资源审计封锁软件。通过实时审计网络数据流,根据用户设定的安全控制策略,对受控对象的活动进行审计。
(6)网络病毒防治体系:针对网络上病毒、蠕虫、木马和恶意代码的危害性大并且传播迅速的现状,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应采用相应的整改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安全防护技术体系也会随之更新,它是网络信息进入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门槛”。
3.3管理体系
检测体系和安全防护体系均采用必要的信息安全技术对网络信息给予硬性的安全防护,管理体系则在人的参与下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对于技术不能发现和拦截的网络信息,则通过人为手段进行防护。根据信息的接受者的反馈,如果得到他们的满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则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取得实效;反之,则通过事故响应及补救机制给予补救,并修改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
3.3.1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政策、法律法规等的建立规范必须建立在支持和鼓励网络信息传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立法和监督,打击和淘汰违规网络信息传播者,创建的良好的信息法制环境,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更好地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的发展。
(1)网络信息传播立法。如今,网络立法应更加注重于对网络信息安全即对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的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立法,在网络有害信息的责任认定问题及可操作性等立法质量上,尚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何发挥网络媒体传播优势,使公民的言论自由得以充分实现,同时又不至危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应该是网络信息传播立法的根本所在。
在立法原则上,我国的网络立法与其他国家一样,就是承认现行的传统法律原则都适应于网络传播环境。“互联网立法的前提就是承认现行的传统的法律原则都应该适用于互联网空间。互联网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现实社会基本制度以及受这个制度保护的基本社会关系。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是从现实世界生成的,并且无时不在对现实世界发生影响,所以虚拟世界说到底还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虚拟世界里的关系无非是现实世界的社会关系的延伸,仍然要受现实世界中现行法律的规范和调整”。
网络信息传播法制的主要内容:“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备案制度;开办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实行专项申请、备案制度;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实行审批制度;网络信息传播禁载内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义务、责任等”。
(2)网络信息传播规章制度。网站信息安全的管理,除了采用必要的技术措施以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网络信息传播安全管理规范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制定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3)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对思想境界不同的个体,设立层次不同的规范,结合网络的特点对传统道德规范进行适当改造再植入网络空间,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改造后成为网络信息传播中重要的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的建立,传播及使用网络信息就有了一把诚信评判的标尺,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对网络信息活动参加者的诚信程度进行评价和判断。同时,也就树立了开展网络信息活动的行为准则,促使人们在网络信息活动过程中更好的遵守网络信息活动规则,可以有效减少诚信缺失现象的发生。另外,网络道德规范还必须推陈出新,适应网络的发展。
3.3.2网络“把关”体系
任何网络信息传播活动都是一个信息搜集、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人的劳动,无法由某一技术或者程序自动完成。而传播活动中只要有人的参与,就一定会有人为因素的影响,网络“把关入”作用也就不可能消失。因此作为传播者个人或者组织机构的“把关人”作用也始终存在于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之中。
网络中的把关体系主要从宏观层面的把关和微观层面的把关进行。
(1)宏观层面的把关。宏观层面的把关,仍是政府的直接把关。网站进行信息传播,实际是获得了网络行政主管部门给予的权利。例如,对于恶意网站要用技术手段对其“封杀”。
(2)微观层面的把关。微观层面的把关,即一个网站的把关以及受众的把关。对信息内容的把关,主要工作有:①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②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③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问题和困难,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
3.3.3事故响应及补救机制
安全的相对性注定了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建立一个事故响应小组,建立数据备份、制定不同的紧急响应计划和操作流程,能够对发生的事故再第一时间作处理,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当黑客、病毒或垃圾信息等成功传播到信宿或对系统造成破坏时,此时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的补救机制将采取补救措施,补救措施包括:使用杀毒软件查杀病毒,使用备份系统对丢失或损害的数据进行恢复,或使用临时的动态站点替代当前被破坏的信息系统等。之后,再将这些病毒、垃圾信息、系统漏洞和脆弱点等形成分析报告,反馈给检测中心数据库,进行必要的总结回顾,修改安全策略,更新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补救机制是整个保障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减小损失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奚国华在第届世界电信日讲话
世界电信日
信息产业部在北京隆重举行第38届世界电信日暨首届世界信息社会日纪念大会。围绕世界电信日主题“让全球网络更安全”,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在讲话中呼吁社会各界携起手来,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为建立一个和谐、文明、繁荣的信息社会而共同努力。
奚国华指出,国际电联今年确定的世界电信日主题“让全球网络更安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计算机病毒、各种有害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和网络违法犯罪等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如何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界和广大用户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对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给予了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制定并实施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在加强网络安全事件监测、完善协调处置机制、开展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建设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今年2月份,信息产业部还启动了以“倡导网络文明、构建和谐环境”为主题的“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在净化网络环境和促进网络文明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奚国华强调,信息产业部将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切实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为推进信息社会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坚持网络发展与网络安全两手抓,推动信息通信业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网络安全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要像重视网络发展那样重视网络安全,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通信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不断提高防范和保障能力,创造一个放心、安全的网络应用环境,使网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信息产业部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继续组织开展“阳光绿色网络工程”,倡导网络文明,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和网络诚信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电信运营企业,包括I、ICP、等各类增值服务经营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依法经营,文明办网,以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业务占领网络阵地,积极参与和培育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中国互联网协会等行业组织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组织开发绿色上网产品,帮助广大网民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广大网民应当知荣辱、明善恶,遵纪守法、文明上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并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不文明行为,共同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文明风尚。版权所有
——加强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信息产业部将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进一步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高度重视应急体系和灾难备份系统的建设,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全面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和防范能力。大力提高公众网络安全意识,加强政府部门、运营企业、重要系统用户和应急组织之间的协作配合,建立主动、开放、有效的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加强网络安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网络安全技术平台建设,尽快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信息网络安全。版权所有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学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新闻宣传管理局局长李伍峰,中央精神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小组副组长张英伟,以及来自电信运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的领导、专家会聚一堂,就净化网络环境、推进网络文明、保障信息安全发表了演讲。
关键词 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6-0129-01
内网的构建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将内网的数据传输技术进行实时更新与维护,更加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员对内网的信息内容进行管理,确保内网信息安全健康。保障体系作为一种以内网信息为工作对象的管理体系,其工作的开展较多的依赖于体系各环节的协调。本文将从内网信息安全的保障为中心,简要分析推进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措施。
1 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1.1 对网络环境的规范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生活的一部分,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提升和观念交流的及时有效逐渐的形成了对网络环境的威胁。网络环境是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健康的基础,只有确保网络环境的清洁,网民的信息安全才有所保障。
推进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对网络环境有一定的规范作用。首先,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针对网络信息安全这项内容的,而该项内容是网络环境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网民之间的信息交流构成网络环境的基础。保障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提高网络环境的清洁力度。其次,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局域网络的稳定性,减少因网络故障导致的全网瘫痪。
1.2 对用户信息安全的保障作用
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一直都是网络平台信息管理者需要关注的重点。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凸显,部分网民私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网络常态。建设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用户信息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内网信息安全要求工作者将网络信息进行管理,并利用一定的网络技术保护网民的信息资料安全;另一方面,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应用技术,对推动网络平台的稳定十分有利,从而能够确保用户的资料安全。
2 内网安全风险分析
与外网的信息安全相比,内网的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困难,网络黑客虽然不容易经由翻墙技术进入局域网盗窃信息或者进行破坏活动,但通过局域网内部人员的关系,内网信息安全就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1) 内网安全保障技术的防护性能不强,不能很好地开展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内网使用人员在进行信息交流时,其网络信息的安全保障技术并没有较大的技术性,简单的黑客技术就能够将内网信息掌控到手。这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内网技术维护人员并没有设定专门的安全保障技术,部分信息共享、使用等都只通过简单口令的保护,防护手段不到位,另外,一些研发阶段的技术也没有提供专业的安全防护,导致数据和资料丢失现象较常见。
2) 内网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不强。内网的使用大部分都是统一范围内的单位员工或企业职员。这些人对内网各部分信息都十分熟悉,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该网络内部的工作人员是威胁网络安全的重要部分。员工渠道的信息泄露包括员工有意进行的泄露和员工无意开展的行为。一方面,部分员工的职业素质不高,对所在企业的归属感不强,对企业重要资料的安全防护意识也就相对较弱,在被不法分子利用后,这部分员工极易成为网络信息安全的最大威胁。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员工对企业的重要资料的重视程度较高,但其对安全保障措施的运用却不灵活,对技术保护不甚了解,因此,会出现无意的信息泄露,进而影响企业的资料安全。
内部信息泄露手段主要有:资料的复制、电子邮件通信、办公电脑与私人电脑混用、文件共享等,这些途径不仅简单快捷,节约时间,同时还是技术难度较低的行为。
3 推进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工作人员结合其信息安全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改进和工作落实。
3.1 规范网络节点接入,减少信息安全隐患
我国目前的网络接入状态是,非内网成员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轻松访问内部网络,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的楼宇布线技术导致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内网接入的难度。非内网成员在进入内网后,对内网信息的安全形成威胁,部分核心数据面临着被盗用泄露的风险,因此,工作人员需要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工作,及时的发现未知接入点的存在,并根据其性质进行隔离处理,减少信息泄露的可能。
非法接入点的规范工作还包括对计算机IP地址的转变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分析,当该IP的转换对局域网内部信息的安全造成威胁时,工作人员要对该网络进行阻断。
病毒库的更新也是保障内网信息安全的要素之一。内网的组成是多台计算机的连接,这些计算机组中性能较差或者应用技术较落后的计算机往往是网络安全工作中的重点,黑客在侵入内网时多选择在这一端口进入。因此,企业需要及时的进行病毒库的更新,保障计算机的安全,降低黑客入侵的可行性。
3.2 完善内网信息监控系统,确保信息安全使用
内网信息的安全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也需要有完善的内网监控系统的辅助。内网中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等的配合都为监控工作的进行提供了可能。运行软件、设备、网络拓扑等都能够积极参与到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中来。工作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的现象开展相应的工作,如中断运行异常的软件,控制移动设备在办公主机上的运用,监控系统运行情况等。实时监控的进行是保障信息基本安全的有力措施,同时,企业需要对监控措施的管理工作进行人员安排,确保监控力度到位。
3.3 结合安全保障技术和安全管理理念,维护内网信息安全
企业的内网信息安全离不开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支持,只有这两者协作才能够确保企业内部工作的安全。
1)企业需要对内网的安全保障技术进行革新,及时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计算机组进行定期维护和系统升级,确保其功能的稳定,减少系统漏洞的出现。积极鼓励技术人员学习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和系统,推动自身网络技术的发展。
2)企业需要进行规章制度的建立。①企业要制定出完善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为技术人员开展网络信息维护提供数据参照;②企业要对办公电脑和核心数据的使用人进行管理;③加强对内网各环节的管理,保障数据访问的设备安全。
4 结束语
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积极的进行技术革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和设备产品,改变目前国内网络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邓波.内网:应用需求与安全保障第七期电子政务沙龙权威支招[J].信息化建设,2012(02).
[2]韩惠良,卢敬泰.内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09).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企业及社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效益:提高的工作效率、减少的纸张浪费、快捷方便的通讯等等。但信息化也是一柄"双刃剑",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商业保密等工作中,还存在着令人堪忧的隐患:
一是物理安全风险。物理安全风险包括计算机系统的设备、设施和信息面临因自然灾害、环境事故(如断电)、人为物理操作失误以及不法分子进行违法犯罪等风险。
二是数据安全风险。数据安全风险包括竞争性业务的经营和管理数据泄漏,数据被人为恶意篡改或破坏等。
三是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包括病毒造成网络瘫痪与拥塞、内部或外部人为恶意破坏造成网络设备瘫痪、来自互联网黑客的入侵威胁等。
二、保证企业信息安全的基本对策
2.1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安全问题。
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仅靠防火墙、密码等等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它还与人们的职业道德、社会道德以及企业管理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在维护企业信息安全时,我们必须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考虑。在过去看来,一个企业信息的安全问题,是领导层或者IT单个部门的事情,但是凭少数人或部门的工作,对于保障公司的信息不被泄漏,防护信息存储不被破坏、攻击和偷盗是很难的事。笔者认为,意识指导行动,信息安全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员工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企业的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自觉地维护信息安全。因为在任何一个体系中,人都是最活跃、最具有影响力和决定意义的因素,因此对于企业的信息安全问题而言,企业内部员工才是保护信息安全的最可靠、最有效的重大保障。此外,还可以加强引进信息安全技术人才以及信息安全管理人才,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队伍专业知识以及工作技能的培训,从而为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安全保卫队伍。其次信息管理部门要全面作好专业技术支持与防范工作,根据业务的需求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实施专业应用系统。例如,保护企业信息安全的技术可以采用主动反击、网络入侵陷阱、密码、取证、防火墙、安全服务、防病毒、可信服务、PKI服务、身份识别、备份恢复、网络隔离等等保护产品以及保护技术,通过确保信息安全的最大化,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外,还可以在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并进行管理监控以及安全风险评估,分析入侵防范、服务器架构等等关键问题,以全面性、多角度的掌控,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因为信息安全问题不具有静态性,信息管理始终处在一个不停变动的动态性过程,因此即使我们不可能确保信息的绝对安全,也必须做到相对安全,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风险。
2.2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是管理问题。任何技术措施只能起到增强信息安全防范能力的作用,俗话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只有良好的管理工作才能使保障技术措施得到充分发挥,是能否对信息网络实施有效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现在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内控体系中涉及信息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总体控制办法》(以下简称“GCC”)就很好的涵盖了信息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了机房管理、服务器管理、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三步骤”来实现企业信息的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化、完善化。第一,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预期的目标,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可行性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使保护信息安全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明晰信息安全管理负责人的职务和责任,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以督促、鼓励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提高信息管理工作质量。第三,真正贯彻管理措施,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管理工作以及工作目标,最终提高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三、加强企业信息安全保障的几点措施
如何有效地解决企业信息安全的专业性管理与技术性防范,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实行严格的网络管理。企业网与互联网的物理隔离、防火墙设置以及端口限制,与互联网相比安全性较高,但在日常运行管理中我们仍然面临网络链路维护、违规使用网络事件等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在IP资源管理方面,采用IP+MAC捆绑的技术手段防止用户随意更改IP地址和随意更换交换机上的端口。这样,就不会出现IP地址被盗用而不能正常使用网络的情况;二是在网络流量监测方面,使用网络监测软件查看数据、视频、语音等各种应用的利用带宽,防止频繁进行大文件的传输,甚至发现病毒的转移及传播方向。三是加强服务器管理。常见应用服务器安装的操作系统多为WindowsServer,可利用其自带的安全管理功能进行设置,包括服务器安全审核、组策略实施、服务器的备份策略以及系统补丁更新等。
3.2加强客户端监管。对大多数单位的网管来说,客户端的管理都是他们最头痛的问题。只有得力的措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里推荐以下方法:
(1)将客户端都加入到域中,使客户端强制性纳入管理员集中管理的范围。
(2)只给用户以普通域用户的身份登录到域,这样就可以限制他们在本地计算机上安装有安全隐患软件的权利。
(3)实现客户端操作系统补丁程序的自动安装。
(4)利用企业IT部门的工作职能,设置热线帮助和技术支持人员,统一管理局域网内各客户端问题。
3.3坚持进行数据备份。由于应用系统的加入,各种数据库日趋增长,如何确保数据在发生故障或灾难性事件情况下不丢失,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从成本及易操作性考虑,这里推荐以下两种数据备份方法:一种是用硬盘进行数据备份;另一种是采用本地磁盘阵列来分别实现各服务器的本地硬盘数据冗余。
【关键词】广电系统 信息安全 对策分析
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下,信息安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广电网络是我们国家的基础性的信息设施,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时代下互联网是开放性的,虽然广电系统中的信息安全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但是各种非法攻击破坏系统还是对国家的广电信息系统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对广电系统的信息安全技术无疑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 广电系统中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互联网络信息的威胁
随着广电信息网络的数据业务的不断发展,广电网络会提供电子邮件、视频下载等服务,而这些服务会引入大量的系统病毒、木马病毒等不同性质的病毒,轻则会使广电系统中的一台服务器丧失工作能力,重则会使整个广电系统中心瘫痪。
再者就是,对电子信息业的使用和管理我国尚未形成完整而规范的法律法规制度,这使得信息在可靠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等方面缺乏有利的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控,那么广电的安全也就无从谈起。
1.2 网络基础设备的安全威胁
从计算机自身系统来看,其自身的安全和保护功能较为脆弱,来自网络的攻击随时可能产生,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传染性和潜伏性等,这些问题让广电信息安全有了较大的困难。
网络拥塞问题,地域网、入户网等如何建立拓扑关系到整个网络的安全、顺利运行。网络设备的性能问题,双向化上下行频率分配问题,接入控制问题,网络协议接入标准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影响广播电视系统信息的安全问题。这些作为人为可以控制和管理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不加强管理和整治终究会影响到广电系统的信息安全。所以说相关部门需要做好本职工作,防患于未然。
1.3 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落后
在现在的广电系统中大多数的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人员,在技术管理上明显存在不足,特别是对一些新型的网络病毒更是不知所措。这就使得一些网络病毒乘机而入,对广电系统环境进行破坏,导致系统瘫痪,无法正常运转。最终影响广电系统信息的传输与接收。所以,对于广播电视行业而言,培养一批专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加强对这些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2 加强广电系统中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措施与建议
2.1 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开发
不断加强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高效的技术防范体系,进一步提升对危害网络信息安全的不良信息的发现与管理控制能力。采用加密技术、水印技术等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标识,防止不良信息的上传。同时,对于关键性的网络设施和网络信息,可以对行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开展授权和身份验证工作,确保工作的有序无误的开展。
2.2 制定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措施,健全网络信息安全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应该说,法律的保护是广电系统信息安全的有利防控线。所以在新的广播电视行业形势下,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制度保障作用,严格规范不法的行为,使得广电系统的信息安全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维护广电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使得整个广电系统有章可循。
2.3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管理
对于技术人员的管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要设定专职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这样才能在技术上得到保障。其次,要不断加强对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信息安全教育,尤其是保密的教育。只有在技术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的情况下,广电信息的管理才能得到安全的保障。再者就是要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这主要是还得从制度上进行管理。在对库房管理、档案借阅等方面要做到有制度、有规范;其次,在操作上要做到信息管理工作的严格、细化,管理人员应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做到对广播电视系统信息的安全负责。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不利于信息安全的因素。
2.4 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信息技术安全体系的建立涉及到了行业领域的各个环节,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建立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前提是要合理划分安全域,然后是针对安全域的边界安全及内部进行重点安全防护,最终形成完整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维护广电系统的信息安全。
安全域的合理划分。安全域的划分是对系统实施分级安全保护的前提条件,是对安全域进行等级划分的安全保护。通过对安全域的合理划分,可以明确网络边界,便于实现对物理区域和网络区域之间的有效隔离和访问控制。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利用各种安全技术作为安全管理和运行落实的重要手段,最终支撑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所以,在对安全域进行合理划分的基础,要实现安全域防护技术的有效设计,使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得到完善。
3 结束语
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下信息的开放性与日俱增,一方面它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是,也使得信息的传播存在着不安全性。计算机病毒、木马等通过互联网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信息的传播。广电信息在社会中起到了促进交流、方便协作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对广电系统的信息安全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我们上述对广电系统的信息安全的讨论,对问题的研究和对策的提出,来增强广电系统信息的安全,推动广电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增嵘.信息安全监控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09.
[2]李迅.网络环境下的文档管理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00.
[3]郝文江,马晓明.三网融合背景下信息安全问题与保障体系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9).
[4]杨状振.从网络信息安全角度看三网融合[J].信息网络安全,2010(9).
[5]梁炜莹.数字电视信息安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1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8-4389-02
1概述
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网络安全隐患,诸如陷门、网络数据窃密、木马挂马、黑客侵袭、病毒攻击之类的网络安全隐患一直都威胁着我们。为了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特别是计算机数据安全,目前已经采用了诸如服务器、通道控制机制、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之类的技术来防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即便如此,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严重危害了社会安全。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计算机网络这个大环境之下,确保其安全运行,完善安全防护策略,已经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分析
计算机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的特性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了较为便捷的信息服务,但是也使得计算机网络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在开展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工作时,应该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网络信息的和访问方面,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免受干扰和非法攻击。
2.1安全指标分析
(1)保密性
通过加密技术,能够使得计算机网络系统自动筛选掉那些没有经过授权的终端操作用户的访问请求,只能够允许那些已经授权的用户来利用和访问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
(2)授权性
用户授权的大小与其能够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能够利用和访问的范围息息相关,我们一般都是采取策略标签或者控制列表的形式来进行访问,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能够有效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授权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3)完整性
可以通过散列函数或者加密的方法来防治非法信息进入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以此来确保所储存数据的完整性。
(4)可用性
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环节,应该要确保信息资源具有可用性,在突然遇到攻击的时候,能够及时使得各类信息资源恢复到正常运行的状态。
(5)认证性
为了确保权限所有者和权限提供者都是同一用户,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认证方式一般有两种,分别是数据源认证和实体性认证两种,这两种方式都能够得到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
2.2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中的安全性问题
大量的实践证明,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工作的可用性和完整性,属于信息安全监测问题;第二种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工作的抗抵赖性、认证性、授权性、保密性,属于信息访问控制问题。
(1)信息安全监测
有效地实施信息安全监测工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有效消除网络系统脆弱性与网络信息资源开放性二者之间的矛盾,能够使得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源,及时预警处理遭受攻击的对象,然后再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中的关键数据能够得以恢复。
(2)信息访问控制问题
整个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就是信息访问控制问题。信息资源使用方和拥有方在网络信息通信的过程都应该有一定的访问控制要求。换而言之,整个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的对象应该放在资源信息的和个人信息的储存。
3如何有效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
(1)高度重视,完善制度
根据单位环境与特点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如计算机应用管理规范、保密信息管理规定、定期安全检查与上报等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完善《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和《计算机安全保密管理规定》等制度,为规范管理夯实了基础。同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严格按照保密规定,明确涉密信息录入及流程,定期进行安全保密检查,及时消除保密隐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时限和具体要求,确保工作不出差错。此外,加强培训,广泛宣传。有针对性组织开展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网络知识、数据传输安全和病毒防护等基本技能培训,利用每周学习日集中收看网络信息安全知识讲座,使信息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2)合理配置,注重防范
第一,加强病毒防护。单位中心机房服务器和各基层单位工作端均部署防毒、杀毒软件,并及时在线升级。严格区分访问内、外网客户端,对机房设备实行双人双查,定期做好网络维护及各项数据备份工作,对重要数据实时备份,异地储存。同时,严格病毒扫描。针对网络传输、邮件附件或移动介质的方式接收的文件,有可能携带病毒的情况,要求接收它们之前使用杀毒软件进行病毒扫描。第二,加强强弱电保护。在所有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接入端安装弱电防雷设备,在所有弱电机房安装强电防雷保护器,保障雷雨季节主要设备的安全运行。第三,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事件出现时的事件上报、初步处理、查实处理、责任追究等措施,并定期开展进行预演,确保事件发生时能够从容应对。第四,加强“两个隔离”管理。即内、外网物理彻底隔离和通过防火墙进行“边界隔离”,通过隔离实现有效防护外来攻击,防止内、外网串联。第五,严格移动存储介质应用管理。对单位所有的移动存储介质进行登记,要求使用人员严格执行《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制度》,杜绝外来病毒的入侵和泄密事件的发生。同时,严格安全密码管理。所有工作用机设置开机密码,且密码长度不得少于8位,定期更换密码。第六,严格使用桌面安全防护系统。每台内网计算机都安装了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实现了对计算机设备软、硬件变动情况的适时监控。第七,严格数据备份管理。除了信息中心对全局数据定期备份外,要求个人对重要数据也定期备份,把备份数据保存在安全介质上。
(3)坚持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为核心
把等级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与自身的安全需求深度融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等级保护制度在全局得到有效落实,有效的保障业务信息系统安全。
第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单位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工作,成立专门的信息中心,具体负责等级保护相关工作,统筹全局的信息安全工作。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重点强化第二级信息系统的合规建设,加强了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对重要信息系统建立了灾难备份及应急预案,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安全防护水平。
第二,完善措施,保障经费。一是认真组织开展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工作。二是组织开展信息系统等级测评和安全建设整改。三是开展了信息安全检查活动。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
第三,建立完善各项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有效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一是对网络和系统进行安全区域划分。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提出了“纵向分层、水平分区、区内细分”的网络安全区域划分原则,对网络进行了认真梳理、合理规划、有效调整。二是持续推进病毒治理和桌面安全管理。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本着“预防为主,建章立制,加强管理,重在治本”的原则,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对信息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4)采用专业性解决方案保护网络信息安全
大型的单位,如政府、高校、大型企业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庞大,可以采用专业性解决方案来保护网络信息安全,诸如锐捷网络门户网站保护解决方案。锐捷网络门户网站保护解决方案能提供从网络层、应用层到Web层的全面防护;其中防火墙、IDS分别提供网络层和应用层防护,ACE对Web服务提供带宽保障;而方案的主体产品锐捷WebGuard(WG)进行Web攻击防御,方案能给客户带来的价值:
防网页篡改、挂马
许多大型的单位作为公共信息提供者,网页被篡改、挂马将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降低单位声誉。目前客户常用的防火墙、IDS/ IPS、网页防篡改,无法解决通过80端口、无特征库、针对动态页面的Web攻击。WebGuard DDSE深度解码检测引擎有效防御SQL注入、跨站脚本等。
高性能,一站式保护各院系网站
对于大型单位客户,往往拥有众多部门,而并非所有大型单位都将各部门网站统一管理。各部门网站技术运维能力相对较弱,经常成为攻击重点。WebGuard利用高性能多核架构,提供并行处理。支持在网络出口部署,一站式保护各部门网站。
“零配置”运行,简化部署
WebGuard针对用户,集成默认配置模板,支持“零配置”运行。一旦上线,即可防护绝大多数攻击。后续用户可以根据网络情况,进行优化策略。避免同类产品常见繁琐配置,毋须客户具备专业的安全技能,即可拥有良好的体验。
满足合规性检查要求
继08年北京奥运、09年国庆60周年后,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先后举行。在重大活动前后,各级主管单位和公安部门,纷纷发文,要求针对网站安全采取措施。WebGuard恰好能很好的满足合规性检查的需求,帮助用户顺利通过检查。
4结束语
新时期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工作正向着系统化、集成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值得我们大力关注,有效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是极为重要的,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段盛.企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可靠性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6):134-136.
[2]李晓琴.张卓容.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设计与应用[J].医疗装备,2003.(16):109-113.
[3]李晓红.妇幼保健信息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56-158.
[4]罗宏俭.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2009.(1):120-125.
[5] Bace Rebecca.Intrusion Detection[M].Macmillan Technical Publishing,2000.
2009年5月21日,国家电网公司首次公开了中国版智能电网计划,名为“坚强智能电网”。有专家表示“在这个概念中,通信信息平台、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信息流等都表明信息通信技术与电网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我国智能电网一步步的建设完善,信息安全问题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和安全装置,变电站自动化、发电厂控制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电力市场交易、电力负荷装置、电力用户信息采集、智能用电等多个领域都可能面临信息安全的威胁。我们可以认为,信息安全已成为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对社会可靠供电的重要基础,重要保障,是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信部也曾明确强调,要高度重视智能电网信息安全。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指出:“在电网信息化方面,我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较类似,但我国在电网体系监测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就是基础设施面临的威胁,涉及面很广,仅电力用户隐私保护技术就包括个体数据和知识隐藏技术等多种技术。”
2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技术的关键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融入电力网,“信息网络”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电力网的安全;智能电网的发展使电力系统的“信息网络”已从“大型的、封闭”的网络转换成“超大型的、半封闭”的网络。智能电网的边界,已经无法靠物理和人为手段来控制;必须采取专门的信息安全技术来保护。智能电网作为物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应用之_,将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变革,但是智能电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和传统电力系统相比较,智能电网的失控不仅会造成信息和经济上的损失,更会危及到人身和社会安全。因此,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问题在智能电网部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
来自互联网安全威胁更复杂。随着智能电网综合信息网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面对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也加复杂,新的病毒、木马、DDoS攻击、APT攻击等层出不穷,这些新的威胁在综合信息网内部,以及电网调度自动化、继电保护和安全装置,发电厂控制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电力负荷装置、电力市场交易、电力用户信息采集、智能用电等多个领域不断产生,使得智能电网综合信息网面临外部的安全威胁更加严峻。
来自内部网络安全威胁更多。智能电网综合信息网承载电网日常办公,以及对外电力交易业务与应用平台,来自网络内部非法访问,网络资源滥用,病毒肆意扩散,应用与系统的漏洞等威胁已经严重影响正常业务与应用的运营。
综合信息网内部威胁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网络终端接入点增多,成为主要的安全隐患及威胁来源,如何实现细粒度网络接入控制与访问控制;二是如何对办公网内部的敏感数据或者信息实现动态权限控制,持久保护数据安全;三是综合信息网内部的众多应用系统与业务平台存在不可预计的安全洞,来自内部蓄意/恶意攻击时有发生;四是信息安全制度与安全管理策略如何确保有效的执行,如何监控网络应用与优化流量,提高ICT网络资源使用效率,改善统一安全管理与运维。
3智能电网中的网络安全体系架构
3.1安全体系的规划范围
信息系统安全规划的范围应该是多方面的,涉及技术安全、规范管理、组织结构。技术安全是以往人们谈论比较多的话题,也是以往在安全规划中描述较重的地方,用的最多的是一些,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防病毒、VPN、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安全产品。但是信息系统安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过去依靠技术就可以解决的大部分安全问题,但是现在仅仅依赖于安全产品的堆积来应对迅速发展变化的各种攻击手段是不能持续有效的。
规范管理包括风险管理、安全策略、规章制度和安全教育。信息系统安全规划需要有规划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同时更需要有组织与人员结构的合理布局来保证。
3.2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架构
网络信息安全涉及立法、技术、管理等许多方面,包括网络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以及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信息安全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就是从实体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通信安全、应用安全、运行安全、管理安全等层面上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管理.
3.3安全保障体系层次
按照计算机网络系统体系结构,我们将安全保障体系分为七个层面。
3.3.1实体安全
实体安全包含机房安全、设施安全、动力安全、等方面。其中,机房安全涉及到:场地安全、机房环境/温度/湿度/电磁/噪声/防尘/静电/振动、建筑/防火/防雷/围墙/门禁;设施安全,如设备可靠性、通讯线路安全性、辐射控制与防泄露等;动力包括电源、空调等。实体安全的防护目标是防止有人通过破坏业务系统的外部物理特性以达到使系统停止服务的目的,或防止有人通过物理接触方式对系统进行入侵。要做到在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前和发生后能够执行对设备物理接触行为的审核和追查。
3.3.2平台安全
平台安全包括:操作系统漏洞检测与修复(Unix系统、Windows系统、网络协议);网络基础设施漏洞检测与修复(路由器、交换机J方火墙);通用基础应用程序漏洞检测与修复(数据Web/ftp/mail/DNS/其它各种系统守护进程);网络安全产品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脆弱性扫描和防病毒产品);整体网络系统平台安全综合测试、模拟入侵与安全优化。
3.3.3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包括介质与载体安全保护;数据访问控制(系统数据访问控制检查、标识与鉴别);数据完整性;数据可用性;数据监控和审计;数据存储与备份安全。
3.3.4应用安全
应用安全包括业务软件的程序安全性测试(Bug分析);业务交往的防抵赖;业务资源的访问控制验证;业务实体的身份鉴别检测;业务现场的备份与恢复机制检查;业务数据的唯一性/_致性/防冲突检测;业务数据的保密性;业务系统的可靠性;业务系统的可用性。
3.3.5运行安全
以网络安全系统工程方法论为依据,为运行安全提供的实施措施有应急处置机制和配套服务、网络系统安全性监测、网络安全产品运行监测、定期检查和评估、系统升级和补丁提供、跟踪最新安全漏洞及通报、灾难恢复机制与预防、系统改造管理、网络安全专业技术咨询服务。
3.3.6通信安全
既通信及线路安全。为保障系统之间通信的安全采取的措施有:通信线路和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性测试与优化;安装网络加密设施;设置通信加密软件;设置身份鉴别机制;设置并测试安全通道;测试各项网络协议运行漏洞等方面。
3.3.7管理安全
管理是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为管理安全设置的机制有人员管理、培训管理、应用系统管理、软件管理、设备管理、文档管理、数据管理、操作管理、运行管理、机房管理。通过管理安全实施,为以上各个方面建立安全策略,形成安全制度,并通过培训和促进措施,保障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3.4网络通信安全
网络通信安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重要网络和信息通信的主动控,采用较为先进的入侵防御系统(IPS)、网络边界保护、数据传输加密等技术,有效地对网络边界数据流的通信交换进行安全检测和访问控制,防范内网重要数据非法外泄和外部网络有害信息流入,实现网络数据通信安全。同时,实时中断、调整或隔离不正常或具有破坏性的网络数据传输或通信行为,及时识别入侵攻击模式,防患网络通信安全风险于未然,全面提升智能电网网络通信的可控可信性与稳定性。
4结束语
随着我国通信业和信息化的发展,通信网络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载体为大家所熟知。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通信网络的普及和演进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企业的信息沟通方式。因此,通信网络在企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势在必行。但是,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潜在危险—企业信息安全问题。通信网络安全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数据和资源被攻击的可能性。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这些数据和资源是企业的命脉,通信网络一旦发生中断、瘫痪或拥塞,或者数据信息丢失、泄露或被非法篡改,将对企业和社会的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通信网络的信息安全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到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有效的结合、共同发展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息息相关
电力企业信息安全与通信网路的安全息息相关,也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力工业信息化进程中,通信网络承担着三种角色:
1.信息通信网络公共平台提供者,对不同性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可以提供不同的网络服务质量和优先等级。
2.与业务管理有关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建设、管理和使用者,其中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包括通信监控与网管系统、网络规划与企业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等。
3.与通信技术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开发、维护和使用者。
因此,通信网络承载着电力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经营业务系统,内联着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对外与Internet连接,它的安全是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第一道技术防线,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的运行与管理,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电力生产控制系统的安全。电网企业应全面开展绿色通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统筹部署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灾难备份工作;着力提升通信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通过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能力的增强,更好地为电网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新形势下的绿色电力通信网络
目前,大部分企业部门间依靠普通的网络来完成信息传输,虽然也具有一定的防护措施和技术,但还是容易被窃取信息。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原因共同决定的:
1.计算机系统及网络固有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
2.通信系统大量使用商用软件,其源代码、源程序完全或部分公开化,使企业存在安全问题;
3.计算机病毒的层出不穷及其大范围的恶意传播。
这三方面原因都对当今企业和社会网络通信安全产生不可估量的威胁。由于当今通信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我们采取何种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化解这种潜在危险,把网络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是电力企业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在电力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构建绿色通信网络成为解决电力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绿色通信网络构建主要包括,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机制,强化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也是当务之急。
在技术层方面,首先是建立一个层次化的安全管控体系。为了从技术上提高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电力企业应整合现有资源,提高企业通信网络的预防水平、网络的修复能力和备份能力。具体内容包括:网络安全漏洞的自动发现与治愈、全网联动的事件监控和分析、网络安全配置的集中化和管控、安全态势的综合分析以及高效运作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这是一个涉及体系架构设计、资源配置和局部解决方案在内的系统解决方案,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技术体系;其次是对电力企业的IP承载网进行安全的设计和优化,然后通过安全管理中心的建设来完善绿色通信网络的安全能力。
在管理层方面,针对计算机系统及网络固有的开放性、易损性等特点,我们应加强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观念和技术水平,将固有条件下存在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在通信网络管理和使用中,要大力加强管理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在管理层面上主要包括安全组织的建设和人员的保障,各种安全策略制度和流程的配套建设,以及完善安全评估、应急响应等安全保障机制。其中在应急响应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健全应急指挥体系,落实应急队伍和保障条件。尤其是高度重视基础信息网络,包括电信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应急处理工作和备份建设,充分做到了事件有预案、处置有流程、应急有措施,最大限度地化解信息安全风险。
四、绿色通信网络规划助力电力企业信息化安全
规划绿色通信网络是电力企业通信建设的基础和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色电力通信网络的规划除了要遵从电力系统的有关规定之外,还必须遵循通信专业规划的技术方法。因此,绿色通信网络应该包括传送网络层和业务网络层等,而电力企业中绿色通信网络的规划和构建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业务网络规划。业务网络规划主要是对提供不同信息服务的,包括数据网、计算机网和移动通信网等类型丰富的网络进行规划,它与具体的业务有关。在电力企业中,业务网络规划尤为重要,而如何构建绿色移动通信网络也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电力企业在原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构建网络安全体系,通过宣传和培训等手段,对网络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和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各业务系统的安全意识,使各业务系统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
第二步:传送网络规划。传送网络规划是为业务网络提供支撑的涵盖交换机、服务器、数据传输的无线和移动网络等进行规划。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了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传输问题,其中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更是被提上日程,如何更好的规范和规划传输网络层是我们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按照信息系统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完善监控设施做到实时监控,并确保管理人员不将保密文件传到外网,不能利用内网机器上外网进行查资料等操作,确保信息系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第三步: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主要是对信息系统中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基础设施进行规划管理,而这部分是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在电力企业中,服务器的承载量是相当大的,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数据的提取和录入也是呈倍增长的,只有实时监控路由器的异常情况,定期更新路由器设备,完善基础设施,才能保证整个系统和网络的稳定性。
绿色通信网络规划中还需要考虑网络综合化与安全防护、灾难预防等问题,在满足通信网络规划中多需求的前提下,采取灾难预防措施,做好企业信息安全防护,保障电力企业绿色通信网络的顺利构建,实现绿色电网企业的发展要求。
关键词 中学;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184-02
随着国内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在中学校园中逐渐普及,互联网的规模在逐渐膨胀,网络用户也在迅速的增加,校园网络也从最初的科研、教育试验网过渡为科研、教育和服务并重并带有营运性质的网络角色。当下,信息化教育的进程发展迅速,信息化网络教育对教学具有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所以校园网作为学校数字化信息教学的重要传输载体,在中学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这建设过程中,由于技术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出现了重技术而轻安全管理的局面。数据的安全、信息的安全都迫切的需要保障,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管理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质性问题。
1 校园网络对安全保障的需求
以我校为例,在我校现有的网络建设规模下,已经满足学生们对互联网知识的求索和对学习方面的辅助要求,那么在校园网络日益被教师和学生信赖的同时,在安全保障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1)业务应用方面
校园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广大师生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比如说,要满足教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图书馆信息管理等校园自身的信息系统需求;要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学习环境、方式以及方法,扩大师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因此,我们大力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网上视频等网络服务,因此,校园网络在安全方面的需求逐渐显露出来,我们必须对信息源加以保护,对网络服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才能尽可量的减少风险。
2)用户群体方面
中学校园网络面向的使用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学生们日益依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以丰富知识和课余生活,为了避免学生们接受不良的网络信息,校园网络的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校园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
2.1 恶意破坏
网络的恶意破坏,主要体现在网络系统和网络设备破坏方面。系统的破坏主要是利用黑客攻击技术对校园的网络系统进行攻击,比如校园的网站主页被篡改,恶意诋毁学校形象,向服务器发送大量的信息致使服务器瘫痪以及各种非法信息的传输等;在设备方面,主要是学校的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和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由于设备分布广,相对来说较难管理。
2.2 非法访问
在非法访问方面,主要是来源于学校的内部,部分学生可能以投机取巧的心态通过非正常的手段获取习题答案,导致正常的教学测验有失公平。
2.3 不良信息的传播
鉴于目前互联网上信息的纷繁复杂,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一些违背社会意义和法律法规的信息会对学生的三观造成极大的影响,青少年正值心理成长期,如果没有安全保障系统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4 病毒的危害
网络病毒由于其破坏性大、传播速度快而被大家深恶痛绝,特别是校园网络连接广域网以后,病毒入侵对安全的威胁逐步加大,学生们在下载和接受邮件的过程中就有可能轻易的被病毒攻击。
2.5 口令的入侵
关于口令方面,因为其涉及到学生隐私及费用等问题,而更加需要安全保护,为了方便使用和管理,每位学生和老师都有相应的口令账号和密码,给予相应的权限,为了防止超越权限的访问和费用转嫁的现象,避免管理混乱,在口令方面要加以安保措施。
3 校园网络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面对以上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构建校园网络安全体系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设:
1)安全技术体系建设
(1)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
安全防护体系是校园网络安全的技术核心所在,通过信息系统的系统层、应用层和网络层等技术,实现访问控制和识别认证,要及时更新最新的杀毒软件,进行定期自动的系统补丁更新、安全扫描、查杀病毒、清理不良插件等安全措施。要加大对不良网站以及弹出窗口的屏蔽力度。
(2)应急恢复体系的建设
应急恢复系统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要在安全防护机制失效的情况下,应急处理和恢复灾难数据,及时的确保系统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以减少被破坏的程度。主要运用到WEB主页自动恢复、HA、数据备份、安全审计和数据恢复等办法。
2)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1)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要在校园里对师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设立网络安全周,通过宣传海报、辩论、答题、讲座等途径提高大家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快对信息人才的大力培养,督促师生们对自我的网络信息安全予以自律。
(2)安全组织体系建立
要建立一支以网络安全保障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安保队伍,包括负责人、网络管理员等,成立安全座谈小组,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
(3)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在互联网应用上,第一要建立校园网络统一的管理平台,让教师与学生利用唯一账号进行网络的访问,实现一号通登陆,特别是对无线网用户的登陆认证,要重点管理;学生计算机教室利用微软的域管理模式进行统一管理,第二要运用组策略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并严厉禁止教学以外的所用程序运行;第三,封闭USB端口的使用,严格的杜绝与控制病毒的传播源;第四在出口处使用流量控制设备,对学生的上网时间、登陆网站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对整合校园网BT下载的流量进行策略控制,保证网络的高效安全,在出口防火墙中也进行安全性设置防止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攻击;最后在内部的楼层交换机中进行网关绑定,有效的杜绝ARP病毒的攻击。
总结来说,校园网络为师生和学校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但与此同时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必须要树立起安全防范意识,制定相关的预警和保障系统,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健全相关的网络使用规章制度,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高度负责的技术保障队伍,来确保校园网络的安全性,这不仅是对学校负责,更是对广大学生的爱护和高度的关心,我们要不断的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为师生们提供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 关键词 】 高校;科研机构;信息安全;对策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Universitie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Measures
Zhang Jian-hua
(President Offi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191)
【 Abstract 】 In the light of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problem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universities, th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level strategy from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two respects.
【 Keywords 】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information security; measures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日趋深入,信息安全建设及其应用正在成为教育科研单位日常教育管理和科研生产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等科研单位对信息安全管理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研究院等单位的信息系统规模和水平也在不断攀升,然而随着高校各系统建设程度的不断完善,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也愈加突出。
2 高校科研机构存在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
近年来,高校等科研机构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对于自身的重要性,于是不少单位成立了“信息管理部门”来推行统一的管理规范和进行信息安全知识普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从安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来解决高校中科研机构的信息安全问题,充分提高机构人员的信息安全管理意识和保密工作的能力。当下,虽然有一些高校的科研单位在信息安全和管理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科研单位内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首先,在以往长期封闭的科研环境影响下,相关科研人员目前依然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对于信息安全的认识水平不高。同时高校等相关管理部门较容易忽视信息安全在其科研系统中的发展战略和计划,这些都间接导致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推行力度不够,实施安全教育的硬性条件有限。其次,由于学科建设和专业水平所限,也使得国内技术过硬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供应不足,间接影响了相关单位的人才储备水平。
(2)当下许多高校等科研单位在信息系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以往基础设施配备水平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环境。在信息系统运作业务的安全风险和意识提升上,又缺乏有效性验证与评估办法。现实中的任何信息系统都是一连串复杂的环节,信息安全措施必须渗透到信息系统的每一个部位,其中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需要信息系统的设计人员、测试人员和使用人员都熟知并能够成为规范来遵守。
(3)不安全因素对于信息系统而言总是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信息管理方法能提供绝对的保障。因此,高校等科研单位在认识和进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教育的时候,应该着重加强基层人员的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教育,应让相关人员充分意识到,虽然信息安全建设并非意在建设一个创收的平台,但它是一个保障科研成果和提升工作效率的平台。管理者有必要做出适合科研单位进行教育实施的信息安全教育发展战略和计划,充分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在管理实践上的投入,严格有效地执行相应的安全策略、安全措施和安全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避免使用和管理信息系统时的固有风险。
(4)近年来,我国大型科研单位相继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泄密事件,这些事件的直接后果是不仅导致了科研成果的流失,还造成了较大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虽然各大信息系统工程和信息化程度要求非常高的相关行业,也都出台了对信息安全技术产品的应用标准和规范,但只有建立一个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策略,才能全面的保障其安全性。
3 解决高校科研机构存在的信息安全的对策
3.1 技术层面
在技术层面上:高校科研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和数据库通信网络为基础的应用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互联网络系统,与网络系统连接的任何终端用户都可以进人和访问网络中的资源。作为信息通讯数据平台,其所受到的安全威胁主要存在于信息通信传输、存储和加工的各个阶段。因此在制定技术对策方面就需要制定统一全面的安全策略,同时也注重建设统一认证和授权管理系统,通过硬件接入设备和定制化管理软件的配合部署,加强网络层面和应用层面的安全资源整合,形成覆盖全网的科研信息化安全保障能力,并充分利用自主创新的科研信息化安全技术,不断增强基础运行平台的网络安全能力,为科研信息化基础环境和应用系统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
在保障网络基础设施和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方面,一方面需要构建身份认证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管理平台、恶意代码防护系统、安全审计平台等面向全网用户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实现实时预警、事件分析、决策支持、资源调度等功能;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包括安全咨询、安全规划、安全检测、安全培训等环节在内的安全服务体系,引入除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外的第三方服务支持,实现安全事件的及时发现。
3.2 管理和教育层面
在管理和教育层面上:以企业为参考标度,对高校科研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意识以及管理实践知识的普及,将信息安全管理理念提到战略高度来看待。充分遵循信息安全流程制定相应管理制度,除技术保障外,将人员、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和管理规程的有机集合充分纳入其中。充分认识到信息安全管理实践是保障信息实现有效管理与控制的重要途径。所在部门应客观评估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需求水平,落实安全的组织和管理人员,明确每个人的角色与职责;制定并开发安全规划和策略,定期开展培训和工作会议;实施风险管理制度,制定业务持续性计划和灾难环境下恢复计划;选择实施安全措施;保证配置、变更的正确与安全;进行安全审计;保证维护支持;进行监控、检查、处理安全事件。针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绩效需要有效结合目标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两方面来展开。
3.3 管理政策层面
在整个管理策略的制定上:建议采用分级策略,如果高校对于自身科研信息安全风险水平认定为较高,而自身建设能力有限,则可以考虑与相关专业咨询机构合作,引入专家机制来完成相关工作,提升建设效率。
4 结束语
在国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与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今天,信息安全建设对于保障科技创新自有成果,确保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如何确保其信息安全能够实现自主可控的目标,也是以高校为代表的科研机构行使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综合多方因素,系统考量,尽可能提供全面的、多方位的信息安全建设策略和信息安全管理与教育规范,以切实满足高校等科研单位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需求,降低科研成果的安全风险,发挥高效的科研效率,保障科研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广钦.信息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徐茂智.信息安全概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 彭盛宏.浅析校园网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对策[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