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

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

时间:2023-09-13 17:1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地资源管理的概念

第1篇

城市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系列产品和服务的复合型自然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要求不断增加,而有限的土地资源供应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土地资源与城市经济理论概述,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发挥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

城市土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发展对城市用地的需求也在激增。当前,“人—地”矛盾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城市经济发展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难题。在我国经济转型期正确处理土地资源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我国转型期城市经济的顺利转型。

1城市土地资源理论概述

1.1城市土地资源一般将人类已经利用或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可预见的时期内能够被利用的土地称之为土地资源。其中土地资源不仅包含自然属性,也包含社会属性,土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重要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土地资源除了要具有一般土地的自然性和经济性等明显特征之外,城市土地资源还具有其他土地资源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首先,城市土地资源的区位性。在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划分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的实际作用是不同的。其次,城市土地资源的集聚性。具体指的是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对资本、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的集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最后,城市土地的综合性。作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基础,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仅关系到城市本身的经济效益,并会对国家经济发展构成重要的影响。城市土地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从广义上看,城市土地资源指的是城市行政区划内的陆地资源、水资源在内的所有地上以及地下空间的总称。从城市区域上看,可以将城市土地资源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城市市区的土地;二是城市规划区用地;三是城市行政区的土地资源。狭义的城市土地资源具体指的是城市土地,是指城市市区建设区内的土地,也就是指的城市建设用地。这些土地主要是用于非农业用途,人口的密度比较高,建筑物比较稠密,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比较齐全。

1.2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具体指的是人类为了能够从土地资源中获得一定的利益,采用一种相对系统性的方式,对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合理控制,从整体上属于一种永久周期性的人类干预行为。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土地资源利用这一概念更加直观地表述为: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土地资源进行有目的开发、使用、整理和保护的活动。从城市建设规划的层面上看,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集中体现为城市功能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文中多次提出的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将其理解为一种配置和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活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过程。从城市土地资源的构成结构上看,城市土地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分别是:城市土地资源的类型、性质以及特点;不同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用地类型的相互联系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同城市用地类型的相互作用以及其间的发展变化的关系。

2土地资源利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土地权力制度和体系不完善首先,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制度还很不完善,这导致了土地资源所有权主体虚化,并且使用权等级也存在很大弊端。在进行土地资源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利”和其他各项权利是相互区分的,其主要涉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使用权。尽管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了在我国城市当中土地资源的所有权可以由我国国务院代表国家形式。但是,城市土地资源在实际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国家所有”往往被抽象为“全民所有”,从而使城市土地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土地资源所有权被虚化的现象,城市土地资源的实际所有权逐步落入到城市地方各级政府的手中。根据我国国务院与地方建立的城市土地委托—关系,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不需要按照相关法律程序就能对国务院授权的土地资源行使土地所有权的部分职能。但是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我国中央政府和城市政府之间并没有就城市土地资源产权形成长期有效的制约机制[2]。在城市土地资源长期管理的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关于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在事实上被异化为利益博弈的局面。其次,围绕着城市土地资源的其他各项权利不明确。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职能混淆是当前存在的一大问题。城市土地的“他项权利”主要指的是与土地所有者或者和土地使用者有着密切的经济关系的法人或者自然相关的一种发展和变化的权利。一般城市土地资源的“他项权利”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客体都为统一土地“,他项权利”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利”,另一方面“他项权利”又构成了对土地资源“利”的限制。这种限制常常会影响城市土地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效能发挥。

2.2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着严重不足就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整体管理现状而言,主要采取了升级垂直管理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督查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其与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相比较主要突出了两个重大的优势:一是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上收,二是完善了土地资源的监督监管机制。但是,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该土地资源管理制度还是表现出了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虽然通过这一制度能够强化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但是,该土地管理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城市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限制。并且在市场经济法律机制还不健全的今天,其执行的有效性也颇值得怀疑。其次,当前我国国家土地总督察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当前我国土地督察制度属于一种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在法治化程度较低的前提下,往往导致监督的效果不佳。

3发挥土地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作用的对策分析

3.1创新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体制首先,必须要建立健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土地资源委托—关系。虽然当前我国实施的《土地管理法》已经明确了我国国务院是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代表。但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城市土地资源只能够由城市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地方政府虽然不是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代表,但实际上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是由城市的管理者实际掌控的。因此,为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在进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必须要明确城市政府部门的土地资源产权边界,并为其与地方政府之间构建出一套符合“激励相容约束”的委托关系。其次,在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城市土地管理分级授权管理体制。要在城市各级政府之间构建起城市土地产权分级委托制度。具体指的是,城市土地资源在国家所有的基础之上,由我国国务院以及直属于国务院的国土资源部作为城市土地资源所有权的唯一合法代表,将城市土地所有权根据城市土地管理层级进行分级授权,委托各级地方政府依法管理城市土地。各级政府基于现有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与调整,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3]。

3.2创新城市土地资源产权管理制度首先,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地方政府对城市土地所有权的职能。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实行的主要是以多级政府的行政审批权限为特征的地方政府所有权代表制度。这一土地资源产权管理制度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从我国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来看,地方各级政府代表政府形式土地所有权职能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地方政府的权利与责任等方面看,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着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实际事权和相关责任,根据责任对等的原则,地方政府也需要享受到土地所有权的部分权益。其次,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细化城市土地产权,完善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的所有权制度设计。在我国进行城市建设的漫长的历程当中,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长期处于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定不清的局面,尤其是对土地资源的“公有”和“私用”还没有在制度上做出明确的划分。这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对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的完整性和排他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土地资源的经营者以及土地资源的投资者产生了不稳定的预期,这对发挥土地资源在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划分,可以考虑将城市土地资源产权进一步细化为开发权、发展权、收益权、转让权、租赁权等多项权利。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认真处理好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城市应该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条件,采取合理的措施,在确保耕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及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伟.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效应:理论与实证[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05).

[2]王丰.浅析土地资源配置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影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9).

第2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255-02

中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发展的。根据1998 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要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容置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为中国土地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系统研究和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规范,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加上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学生毕业数量的连年增加,以及该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等原因,与学校平均就业率相比,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普遍偏低[1]。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新形势下如何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以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依托测量工程专业成立于1991年的土地规划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和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地籍调查与测量、土地信息系统等方向具有自身的特色,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1)课程体系设置欠科学。这一方面表现在课程内容之间划分不够明确,有交叉重叠现象。《土地管理学》应包含农用地管理和建设用地管理等内容,但我校在开设《土地管理学》课程的同时又可设了《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和《土地管理学》课程内容也有重叠之处。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程选择余地小,与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相背离。(2)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有的专业教材虽经历多次版本的重新修订,但教学内容变化不大,新知识较少;本应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课程内容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过多,技能知识较少,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仍也仅仅是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较差,更加缺乏创新精神;对土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吸收不够,缺乏反映土地科学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的新兴课程。(3)部分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学科 [2]。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现在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不同程度的训练。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较为落后,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一些课程实验难以有效开展,影响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4)专业课双语教学较为滞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科技交流的日益频繁,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高的外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3]。教育部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提高科研、应用和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土地资源专业在中国属于一个年轻的专业,而且在国外也很少见,因此在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纵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其充分体现了时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和中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做出的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也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为主线,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1.明确专业定位,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一所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地方性理工院校,河南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该充分运用学校在矿山、测绘等方面的优势,突出土地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和自然属性,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立足于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土地整理与复垦、测绘与土地信息技术等方面来设置课程群。培养掌握丰富的土地资源管理领域专业知识,具备有计算机应用、测绘、规划和3S技术等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整合部分授课内容。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体系应遵循“拓宽知识面,做到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一是在保留空间信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学,资源科学、经济学、工程管理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计划地开设新课程,增设土地整理工程专题、房地产策划专题等课程。二是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就业率,应扩大选修课程,设计多个选修模块[4]。如土地信息技术模块包括有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等选修课;房地产模块主要包括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建筑学概论,工程概预算等选修课。这样既照顾到学生个人兴趣,保证培养专业人才知识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扩大知识面、适应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需要的机会和可能。另外,对专业课的授课内容进行整合,使授课内容更加合理。例如,将专业课《建设用地管理》课程内容整合到《土地管理学》课程之中;将《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课程中的土地管理部分划归《土地管理学》课程中讲授,原《地籍测量与土地管理》改为《地籍测量》。

3.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应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授课容量大,讲授内容直观易懂的特点,力争将课程内容借助通俗的用语和图片、路线图等形象展现。二是应积极探索和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教学等方法,将学生的被动听课与主动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教学环节,重点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环节,通过分配学生具体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理论知识的重新认识和巩固;在研究环节,通过让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完成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认识,提升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并进一步提高其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语教学。专业建设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高素质的学科梯队,拥有研究方向稳定、学术造诣深厚、能团结带动整个学术梯队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学科带头人。具体来说,一是要选好、用好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带头人;二是要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以便为教师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方便;三是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四是要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另外,我们目前双语教学主要定位在一些选修课上,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与土地生态等。

三、结语

中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但各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适应时展对土地管理人才的需求,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从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正在逐步向注重具有创新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变,坚持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划,加强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积极更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实施社会需求决定型的动态本科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渠立权,张庆利.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率的对策及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17):205-206.

[2] 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3] 郭欣欣,胡 琳,杨凤海,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2):115-116.

[4] 张合兵,桑振平,赵素霞.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120-121.

The Research on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Courses Teaching

ZHANG Meng-lin

(College of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第3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评价分级;虚拟土地战略;对策建议;广西县域

[作者简介]颜章雄,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严志强,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036―05

土地资源和粮食安全问题是当前多学科研究的重要领域,土地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是21世纪广西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桂西北地区由于土地资源匮乏,给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不利影响,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在对广西县域粮食安全进行评价分级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实施虚拟土地战略,进行虚拟土地交易,以达到平衡县域土地资源、实现粮食安全、缓解生态压力的目标,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广西县域粮食安全态势

(一)概况

广西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9~112°04′,背靠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多山,呈不完整盆地状。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尤其适合农业生产耕作,其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广西各县的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状况差异较大,粮食产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西北部由于受喀斯特石漠化影响,粮食生产受到很大限制。

(二)县域粮食安全评价与分级

1.评价指标

这里采用粮食安全系数评价法对广西75个县(含县和县级市,不包括地级市的市辖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根据广西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选择了5个易于获取、操作性强,并且最能客观反映各地粮食安全现状的指标,即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水平、人均耕地、粮食生产波动系数,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1)粮食自给率Z。该指标反映区域内的粮食生产量满足其消费总量的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域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其计算公式为:Z=粮食生产量/粮食消费量,指标值越大则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3。

(2)人均粮食占有量L。该指标反映各县人均占有的粮食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粮食安全水平,该指标值越大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25。

(3)粮食单产水平D。该指标综合反映了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禀赋、投入水平高低、生产条件好坏,是衡量土地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土地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单产水平的提高,它与粮食安全度成正相关,指标权重值取0.2。

(4)人均耕地G。该指标反映了土地资源数量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一般情况下,人均耕地越多则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15。

(5)粮食生产波动系数B。反映粮食产量的年度波动幅度,其计算公式为:

B=(Yt-Y1t)/Y1t

式中Yt为t年的粮食实际生产量;Y1t为粮食产量的平均值,采取5年移动平均法进行求取。粮食生产波动系数越小粮食安全度越高,指标权重值取0.1。

2.评价分值的计算

粮食自给率z、人均粮食占有量L、粮食单产水平D、人均耕地G、粮食生产波动系数B所对应的取值分别为z1、L1、D1、G1、B1,则粮食安全系数的分值F为:

F=0.3×Z1+0.25×L1+0.2×D1+0.15×G1+0.1×B1

在构建各指标的安全系数分值时,参照朱泽等人的取值标准,同时考虑了广西各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系数分值,如表1。

3.粮食安全分级结果

根据上述五项指标,以2000~2004年广西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区内75个县2004年末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根据计算结果,将粮食安全区间分为四级,每级的取值区间为:I级,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70分上;Ⅱ级,基本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6~0.70分之间;Ⅲ级,临界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5~0.6分之间;Ⅳ级,不安全级,系数分值为0.5分以下。广西总体情况属于基本安全级,参评各县市的分级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的县域粮食安全分区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区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处于安全级别的有31个县,占总数的41%,这些县绝大部分位于桂东及桂东南的平原、盆地、河流三角洲处,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粮食单产水平高,粮食产量供大于求,完全能够实现自给。处于基本安全级别的县有22个,占总数的29%,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中、桂南以及桂东和桂西的部分地区,耕地资源较多,耕作环境和水热条件较好,粮食供需基本平衡;该级区的大新、天等、天峨、乐业、环江等县位于、桂林西南桂西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粮食单产水平较低,但由于人口稀少,粮食消费需求量不大,粮食自给率大于95%,故粮食安全度较高。处于临界安全级别的有11个县,占总数的15%,集中分布在桂西及桂西北,粮食生产受气候、自然环境影响较大,粮食产量不稳定,单产水平较低,粮食需求大于供给。需要指出的是,该级区的宾阳县位于桂南,水热条件好,耕地拥有量和粮食总产量可观,但由于近几年受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较快,造成粮食产量大幅下滑,波动率达11%,从而使得粮食安全系数偏低。处于不安全级别的县有11个,占总数的15%,集中分布在桂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耕地资源稀缺,自然环境恶劣,粮食难以自给。

二、影响广西县域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粮食缺口逐步扩大

目前,广西各地的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平均为0.66%左右。据测算,若按照人均占有粮食400kg的通用标准,2010年广西全区的粮食需求量将达到2200万吨,如果2010年广西全区的粮食总产量仍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到时粮食缺口将达727万吨。而广西的粮食总产量自1999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每年一直按3%左右的速度递减,与此同时全区各地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加,因此粮食需求缺口将会逐步扩大。在粮食生产能力较强的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尚不突出,而粮食生产能力较弱

的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二)耕地资源短缺,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

粮食作物特别是谷物,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因此耕地资源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粮食生产的规模。随着各地人口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非农建设用地占用,整个广西的耕地数量每年以1%左右的速度递减。2004年广西有32个县的人均耕地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053hm2的警戒线,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桂西北。而在桂东南地区耕地总量基数大,生产力水平也较高,粮食安全受到的威胁尚不大。当前整个广西的后备耕地不足100000 hm2,各地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面临着较大困难,建设用地占用的大多是优质水田,而新增耕地大多是中低产的旱地,耕地资源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

(三)区域条件差异大,粮食生产水平不平衡

由于广西区内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使得粮食生产的布局和生产能力很不均衡。广西主要的商品粮产区大都分布在桂东及桂东南灌溉条件好、水田比重大的平原或盆地,加之这些地区经济较发达,农业投入大,因此粮食生产的能力很高;在桂西北山区,由于环境恶劣、耕地稀缺、土壤贫瘠,加上经济比较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四)粮食生产环境恶化,威胁粮食安全

广西各地受地理、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旱涝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一些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脆弱的地区,抗灾能力弱,粮食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广西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800万亩,占总面积的22%,其中,旱灾主要发生在桂西及桂西北石山区,洪灾主要发生在桂东及桂东南河流密集地带,旱涝灾害大大加剧了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另外,不少地区的粮食生产受工业“三废”的严重污染,加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粮食作物中的有害残留物含量增加,严重影响到粮食安全问题。

三、虚拟土地战略与广西县域粮食安全保障

(一)虚拟土地和虚拟土地战略的内涵

虚拟土地的概念源于“虚拟水”和“虚拟土”概念。虚拟水最初由国外学者Tony Allan于1993年提出,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消费的所有水资源,该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水资源和水安全问题有了重新的认识。2004年国内学者罗贞礼借鉴虚拟水的概念,首次提出了“虚拟土”及“虚拟土战略”的概念。随着对虚拟土认识的加深,人们意识到在土地资源短缺的地区,粮食安全可以通过经济一体化过程得到解决。这里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土地及虚拟土地战略的概念,“虚拟土地”比“虚拟土”更能准确表达和涵盖土地资源的科学含义,因为“土”显然不能等同于“土地”,“土”是“土地”的一个要素。类似于“虚拟土”的概念,虚拟土地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它以虚拟的形式隐含于产品中,而并非真实意义上的土地。任何农产品生产都需要占用土地资源,需要土地提供的各种有效功能。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给其他国家或地区,实际上就是以虚拟的形式出口了土地资源。

类似于“虚拟土战略”的概念,虚拟土地战略,就是指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土地富足的国家或地区购买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等大宗土地密集型产品)来获得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策略。它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通过寻找与粮食安全问题相关的影响因素,在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寻找的一种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在解决区域粮食安全问题的传统做法中,主要是依靠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但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会受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靠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会受到土地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如果过度开垦还会导致生态退化。因此,在土地资源匮乏地区靠这两种传统方式来确保粮食安全是难以行得通的,而运用虚拟土地战略,可以为解决区域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二)基于虚拟土地战略的县域粮食安全保障

国内有关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分析认为,土地资源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供给管理阶段、效率管理阶段、内部结构性优化阶段和社会化管理阶段,管理阶段越往后管理层次越高,四个阶段是交叉出现和综合运用的。土地资源社会化管理阶段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具有社会属性,其管理的目标就是从区域的实体土地资源存量出发,通过充分运用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该阶段对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着眼点,已从土地资源稀缺本身转向需要克服土地资源稀缺的社会资源本身。社会资源是相对于自然资源而言的,它是指社会经济制度、产业结构政策、各种经济发展战略等。能否调动足够的社会资源来克服自然资源短缺,成为土地资源短缺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的关键。

虚拟土地战略实质上是土地资源社会化管理的一种制度创新,基于虚拟土地战略的区域粮食(虚拟土地)贸易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和粮食安全的有力工具。区域粮食生产能力由区域可利用的耕地资源数量和耕地的单位生产能力共同决定,由于受自然气候环境、耕地资源数量、粮食生产效率的制约,很难完全实现每个区域的粮食自给。广西西北部喀斯特山区自然环境恶劣,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如果在这些地区片面追求粮食自给,进行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还会威胁这些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广西东部和东南部地势平缓、水源充足、耕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不仅能够实现自给,而且还有富余。如果立足于全区的土地资源分布状况,通过发挥区域土地资源的比较优势,由土地资源欠缺、粮食不能自给的桂西北地区以虚拟土地贸易方式,从区内其他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进口粮食(虚拟土地),这不仅可以从宏观上平衡土地资源赤字,实现县域间粮食的供需平衡,而且在确保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更具有可行性。

(三)实施虚拟土地战略的对策建议

1.调整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

在运用虚拟土地战略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区域内的农业生产政策,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桂西北喀斯特山区应当积极调整其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与该地区土地特性相适宜的农产品,粮食安全可以通过虚拟土地贸易来解决;对于不适宜进行农业耕作、对生态平衡会产生严重影响的山区则要实行退耕还林,将土地资源用于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上。而在耕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条件优越的桂东南地区,应当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做好“吨粮田”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区域内土地资源的优势,使之成为全区粮食安全的坚强后盾。

2.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实行虚拟土地战略后,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转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民收益波动,尤其是在桂西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由于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可能引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和农民收益下滑,这就需要政府对这些地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对农业结构调整、粮食调运以及农民收益下滑进行补贴。而对实施虚拟土地战略后可能引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问题,则需建立相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3.改革和完善现行粮食流通体系

虚拟土地贸易的有效进行需要一个完善的粮食流通体系来支撑。首先,要改革粮食流通体制,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实现粮食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大力支持和培育粮食企业,发展粮食深加工,促进粮食的产业化经营,实现粮食产、供、加、销一体化。其次,要大力发展粮食市场体系的基础建设,促进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发展,支持粮食企业参与保值交易、增加盈利。再次,要严格粮食市场的管理和规范,严格审查粮食经营业主的资格,强化对粮食市场的监管。最后,进一步搞好与粮食主产区的购销合作。

4.建立完备的粮食安全信息系统

虚拟土地战略的正确实施离不开粮食安全信息的有效支持。粮食安全涉及生产、流通、储存、消费等各方情况,要作出正确的生产与贸易决策,就必须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相关信息,如粮食需求量、粮食自给率、粮食库存量以多少为宜,国内外粮食生产的现状如何,粮食价格的变化趋势等等,这些信息的采集、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需要进行整合和核实。因此,有必要将农、林、水、粮食、财政、统计等部门提供的相关信息加以分析整理,建立一个科学而完备的粮食安全信息系统,为虚拟土地贸易提供信息支持。

第4篇

关键词:地籍管理;教学;改革

1.引言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为土地的权属管理、利用管理和市场管理提供有关土地的数量、质量、权属和利用状况的基本信息以及通过土地登记工作,提供土地权属的法律凭证[1]。“地籍管理”课程是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2]。

2.“地籍管理”课程特点

“地籍管理”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课程内容丰富

“地籍管理”作为土地管理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之一,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目前我国地籍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机构、采用方法和具体包含的内容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并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土地调查、土地登记、统计、土地数据库管理等具体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

“地籍管理”课程内容包括地籍理论及历史沿革、土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在上述内容中,地籍理论及发展、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四部分内容偏重于“管理”的性质,土地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三部分内容偏重于“工科”。“地籍管理”的内容多而且跨越大,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

第二 涉及相关学科广

“地籍管理”课程不仅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也很广,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点。课程与土地资源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土壤学、土地法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有交叉。它既以这些相关学科内容为基础,又是这些学科在地籍领域的应用,教学中既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也要求教师对涉及学科的知识熟练掌握并对前沿动态有所了解,从而在教学中以“地籍管理”课程为主线,完成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后对已经学习的相关学科知识有进一步理解,而且对未学习的相关学科知识有初步认识。因此,在“地籍管理”课程教学中要对一些与课程联系比较紧密的经典概念进行讲解和比较,同时避免与交叉学科教学内容的重复。

第三 实践性强

“地籍管理”是国土部门的具体管理内容,实际应用性很强。课程内容中的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登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的实践性尤为突出,在掌握相关知识理论的同时必须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此外,目前我国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地籍信息化的方面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国土管理部门和相关的社会企事业单位更加倾向于具有“地籍管理”工科背景的应用性、实践性的毕业生。因此,“地籍管理”对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来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改革

(1)地籍管理课程内容与多门专业课交叉重复,需要从整个专业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针对课程内容的交叉性,需从整个教研室的角度进行集体备课,针对相同内容进行统一的梳理。例如:在《土地管理学概论》课程中主要介绍地籍及地籍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在《地籍管理》中则重点讲述和培训开展各项地籍管理工作内容和方法;土地调查内容在《土地资源学》中略讲而在《地籍管理》重点讲;土地产权制度在《土地经济学》和《土地法学》中已经提及,在《地籍管理》中不再详细解释各种权利的概念和特征,而是侧重于如何确权;土地分等定级估价一章在《地籍管理》中不讲,放在《不动产估价》中讲,但要说明土地分等定级估价也是地籍管理工作内容之一,土地登记内容中包含有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成果。地籍调查内容在《地籍管理》中重点放在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内容和流程上,而地籍测量的细节内容则放在“测量学”课程中。遥感基础已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中讲授,《地籍管理》重点讲“土地遥感动态监测”在县级土地部门进行的实地核查工作。

(2)教材内容更新滞后,教辅资料少,需要不断完善

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地籍管理(第五版)》,该教材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代表了国内《地籍管理》课程教材的最新、最高水平。但由于国家对地籍管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在不断地变化,教材的内容难免会落后或过时,需要对内容进行不断调整的补充。比如国家最新的政策、《土地调查条例》、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实施方案以及新执行的不动产统一登记以及农村统一的确权登记工作等。要求地籍管理学课程内容及时更新,能够反映出本学科发展的进展和前沿,让学生对地籍管理的最新趋势有深入的了解。

(3)课程内容涉及多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对教师要求较高

《地籍管理》课程涉及产权经济学理论、土地法学理论、行政管理学理论、土地测量学理论、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等,内容与土地资源学、测量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学、土地法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有交集,涵盖管理、经济、法律和“3S”技术等领域。因此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了解学科及行业的前沿动态,不断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籍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完善与补充,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县级 国土资源 信息化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宽泛概念,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则比较具体,主要是指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具体县级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农田保护等土地资源数据管理,可以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高效、快速的提供所需要的数据,方便统计、检查、分析等。本文笔者从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意义、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特点、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加快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做理论基础。

1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意义

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这不仅是时展要求,更是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和服务的工作要求。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还可以帮助县级国土资源实施各项业务,提升县级国土资源利用水平[1]。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规范了国土管理工作流程,增强了数据化管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整体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2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特点

国土资源管理是一个体系,在部、省、市、县四级管理体系中,县级国土资源管理是基层管理,也是基础管理。近年来不论是国家推出的“金土工程”建设,还是“一张图”工程建设,基础数据都需要确切的国土资源管理数据,而县级国土资源管理数据是基础数据的主要来源,加快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确保数据有效性、准确性,所以,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基础性特点;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家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求,同时要为县当地区域内国土利用、基础建设等服务,其相关数据统计、信息登记、数据查询等公共服务功能也很重要,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服务性特征;因为国土资源管理与经济建设有密切关系,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繁多,不仅有地方建设申请项目,还有国家审批项目、批准项目、土地资金使用等,与其他部门的交接工作多,这就使得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有复杂性特征。

3 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不足之处

3.1 专业技术缺乏

转业技术缺乏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方面原因是国土资源管理内容项目多,数据类型多,这就导致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要求高;另一方面是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缺乏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国土资源管理不仅有土地管理、地质环境,还包括矿产资源管理、地形测绘、土地使用督查等,数据量大、有些数据变更快,时效性要求高,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纳入所有数据,专业技术、相关检测设备等都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少,缺少既具备信息化建设专业技能又熟悉本地区土地资源管理内容的人才,这也影响了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3.2 数据管理分散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明显比市级、省级的进程慢,相关技术不成熟,管理不规范,各部门数据管理软件不统一;数据库内各业务数据格式依照传统分散管理模式的数据格式,数据格式不统一;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交换不便,数据资源共享难度高。

4 改进建议

4.1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专业技术需求有目共睹,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更应该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派遣有相关技术基础的工作人员进修学习,回来后再培训部门其他人员相关技术技能,打造一支专业人才队伍,为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人员准备;宣传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让工作人员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实干性。

4.2 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基础数据库建设是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基础部分,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从数据采集、处理、管理、维护分层入手,确保数据准确性、科学性的同时,完善数据库建设;更新数据管理模式,统一数据格式,方便数据查询、检索的同时,提升数据共享性,从而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4.3 注重拓宽建设渠道

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目的一致,但是具体建设时要注意结合县级区域具体情况。在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力开发、实验的同时可以借助外部渠道,功能简单、内容少、开发期短的项目可以借助外在力量开发,减轻部门技术人员工作量,加快建设进程。

4.4 加大资源投入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量大,研究开发项目多,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县级政府部门在重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给予资金支持很重要,根据当地资金情况给予资金支持,减少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资金不足导致建设停步或进程缓慢等现象。

5结束语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管理内容多,不仅涉及国家土地资源利用;更是关系地区建设项目的开发,关系经济建设与发展;矿床资源管理、地形勘察管理等都与国土资源优化配置相关[2]。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作为基础部分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加快县级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县级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提升县级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拓宽服务面,尽早实现县级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地籍测绘;自然资源;管理

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地籍测绘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是涉及到较多的方面的,因此其真正的工作起来是比较复杂的,而地籍测绘技术应用到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去的话,就能够提供最为准确的相关数据,从而简化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程序,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一定充分的分析自然资源管理中地籍测绘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将地籍测绘技术的价值发挥出来,促进自然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1自然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分析

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资产、资本属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可靠的空间载体和物质基础,能够将一定的产权关系表现出来,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在资源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对其空间分布和资源的数量情况进行分析,接着全面对自然资源进行监控,明确的分析空间的布局和变化情况,科学的评估自然资源,并且还需要对自然资源的服务信息产权等进行确认,更好的对生态进行修复,提高自然资源的管理水平,保证自然资源管理的有效进行。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自然资源进行相应的确权登记和监测评估,主要是依照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全面的调查自然资源,并且对数据进行汇总、检测、。另外还需要进行权属登记,主要是对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进行登记,建立相应的管理规范要求和制度,收集登记资料信息进行共享。在操作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并且在自然资源大幅度受到消耗时进行预警监测,做到科学的布局和管理,有效的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及时修复生态环境。见图1。

2地籍测绘概述

在我国的测量工作中,地籍测绘技术的效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一种技术,并且地籍测绘技术的工作原理理解起来也是较为简单的。在地籍测绘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要测量的地方进行仔细的分析,这样的话,后期的测量工作就会更加的方便,其次,需要利用测绘技术来测定出相关的界址点坐标,在确认了界址点坐标之后再把附近的建筑物、河流山川等绘制到相应的图纸中。地籍测绘技术的应用不知包括界址点坐标的应用,其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的成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先进的测量技术,比如说较为常见的遥感技术等,这些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充分的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国土面积的合理使用。

3地籍测绘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及作用分析

3.1地籍测绘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地籍测绘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地籍测绘工作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测绘技术,这也就意味着地籍测绘技术是有着很鲜明的法律特征的,因此自身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存在,是受到相关的法律保护的。在进行相关的工作过程中,将地籍测绘技术应用到自然资源管理中可以将最为准确的自然资源地理数据信息获取出来,接着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政策的时候就有了科学的数据支撑[1]。除此之外,通过地籍测绘技术获取出来的相关准确的数据还能够为相关的机构实施的活动提供较大的助力。现如今,我国的网络技术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和之前相比人们的信息传输更加的快捷,信息也能够轻易地在各个系统之间快速交换,所以说在进行相关的土地征收活动的时候,地籍测绘技术就能够为相关的部门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相关的税务部门就能够制定出较为合理的使用规划,促进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地籍测绘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和其他的测量工作相比,地籍测绘工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地籍测绘工作的覆盖能力比其他的测量工作要大很多,并且其测绘效率也不是其他测量工作能够比拟的,因此在获取地籍测绘信息资源数据的时候就会方便很多。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设计相关的方案的时候就能够对地籍测绘数据的成果进行科学的利用,使得设计的方案更加的准确,(2)自然资源的开发工作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视的项目,我国现在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的现象,因此开发的效率一定要得到相关的保障,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能够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使用地籍测绘技术所获取的信息还能够通过数据网络实现共享,这样的话,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工作就会更加的方便快捷,并且管理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最后,自然资源的规范开发工作也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地籍测绘工作是一个系统并且较为复杂的工作,其涉及到的环节是较多的,并且这些环节是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哪一个环节做不好的话,整个测绘工作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地籍测绘工作中一定要对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充分的落实,测量出最为科学的数据,促进土地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4地籍测绘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4.1在房地产事业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需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而在房地产事业中应用地籍测绘救赎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建筑的质量。将地籍测绘技术应用到房地产工作中去,能够很好的对土地信息获取渠道进行拓宽,并且相关的数据信息也会更加的科学和准确,促进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且地籍测绘技术还能够和测绘结果两者之间形成一个科学的权属关系,促进后期土地财产的利用[2]。此外,从另一个性质来说,房地产也就是指对住房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说地籍测绘技术在房地产中的应用能够保障居民的相关利益,使得居民居住的房屋实际面积更加的准确,促进居民经济财产的保护。在房地产工作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可以准确的测量房屋的实际面积以及利用情况,给投资人提供安全的经济财产保障措施(如图2所示)。

4.2服务城乡的规划和建设

在城乡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地籍测绘技术也能够提供较为良好的作用,在城乡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地籍测绘工作能够提供相关的数据建设成一个数据资料库,这样的话,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就会有准确的数据支撑,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就更高,资源共享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地籍测绘技术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城乡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提升城乡土地资源的价值,促进城市化的建设和城乡的顺利发展。

4.3服务城市交通管理工作

在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效率。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内的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就需要科学的数据来支撑。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就可以将城市内的交通情况比较直观的展现出来,相关的机构就能够通过地籍测绘技术提供的相关信息来对道路的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的共工程情况进行了解,后续的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也就会更加的方便快捷,城市道路的管理水平就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地籍测绘技术还能够对城市交通网络进行改造和优化,在对城市交通网络进行修正的时候就可以充分的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促进城市交通网络的安全运行。

4.4服务土地执法巡查

在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土地执法检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做好土地执法检查能够保证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开展顺利。而做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关键救赎在其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地籍测绘技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有着实时监控的作用,利用这一项优势土地执法检查工作开展的就会更加的顺利,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监控获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提高检查质量。还需要注意的是,再检查工作中可以结合PDA技术以及GPS定位系统,这样的话,在一些单位进行违法行为的时候,就可以严厉的对其进行打击,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

4.5在土地开发中的作用

地籍测绘技术在城乡土地开发中的应用能够获取出最为准确科学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地籍测绘技术所测量出来的信息能够组成一个科学的数据信息库,通过这个数据信息库,管理单位在对相关的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就会更加的快速准确。相关的单位在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地籍测绘的数据对周边的资源环境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降低土地资源的开发成本、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3]。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是较为复杂的,因此其中会涉及到很多的问题,所以说就要在方案设计阶段利用地籍测绘技术来提升自然资源的应用质量。

5自然资源管理中对地籍测绘技术的应用优化

5.1合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工具提升测绘工作效率

现如今,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已经较为成熟,在对其进行利用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就能够提前的编制工作流程以及相关信息,并且将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及时录入,这样的话,现有的测绘技术就能够适当的进行调整,测绘效率也会得到很好的保障,地籍测绘工作在其中的作用也会充分的发挥,促进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图2房地产测绘流程图

5.2利用卫星探测技术

上文中提到了,地籍测绘工作是一项较为系统和较为复杂的工作,其涉及到的领域是较为广泛的。因此可以利用卫星探测技术,在地籍测绘工作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要及时的录入到卫星计算体系中。卫星计算体系的计算能力是很大的,相关的测绘工作会更加的方便快捷,工作量减少,效率大大提升。(如图3所示)。

5.3加强应用先进的测绘技术

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应用地籍测绘技术一定要重视先进测绘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相应的技术作业流程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充分地发挥出地籍测绘技术的优势。比如说较为常见的无人机倾斜摄影测绘激素,简单来说就是在无人机中安装五镜头相机,如图4所示。地面空间物体的信息就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采集,反映出空间地物的实际情况,人们多样化的位置空间信息需求就能够得到满足 [4]。

5.4深化多源数据融合

目前,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前已在全国陆续展开,开展基础时空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甚至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抓取数据、根据本地特色扩展数据的获取、存储、处理、共享、集成、挖掘分析、泛在服务的研究探索,既是对当前数据的综合运用,也是对今后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自然资源管理中运用多源数据的融合关键是要解决以实景三维模型为核心的多维空间数据融合可视化及数据操作的问题,在以Cesium为内核的可视化平台中,影像、地形数据主要是通过与实景三维模型进行坐标匹配后进行服务,通过调用服务叠加于实景三维模型之上,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地理底图,实现数据的融合。对于矢量数据与实景三维模型的融合,需针对0维点数据、一维线数据和二维面数据分别制定与实景三维数据融合的方法,如图5所示。以实景三维模型为核心,在统一空间参考的前提下,对专题点、线、面类型数据进行层次和数据结构一体化定制处理,主要包括:根据点、线、面各类数据的几何结构和专题属性特点,建立专题图层组,图层组内按照数据几何特征划分独立图层,使应用数据结构清晰;优化空间数据结构,设计满足第三范式的非空间数据的数据模型和数据表结构,目的是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在系统应用时进行图形绘制,查询索引,调用压力的分流;非空间数据的面向对象化改造,在专题化的应用中,非空间数据要建立与空间数据的对应关系。通过收集自然资源片区内地上与地下的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整合标准,对包含遥感影像、实景三维、地下空间、地质结构、地形图、地下管线及人口等多源异构数据进行融合,初步建立多源异构的自然资源时空数据快速融合的方法体系,为自然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关参考。结语总而言之,地籍测绘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中进行应用能够发挥出很大的优势,因此一定要做好地籍测绘技术的应用工作,认识的地籍测绘技术的作用以及优势,提升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效率,促进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左美蓉,张教权.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7(15):58.

[2]韩娟,周攀.浅谈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7(11):143.

[3]欧阳玲.自然资源农村数字化地籍调查研究与实践[J].城市勘测,2019(3):147-148.

第7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本体领域本体

[分类号]G252

电子政务经历了基于数据管理的第一代与基于信息管理的第二代后,正迈向崭新的第三代知识管理型。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合理化管理和充分共享是知识管理型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借鉴知识组织的理论与方法,充分挖掘政府信息资源的内在联系,探索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更优途径,可以使政府信息资源的组织更加科学、有序,便于政府决策与公共服务,为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奠定基础。

1 运用本体思想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1.1 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的方法

本体作为知识组织的思想之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各种知识组织中,许多学术机构都研究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本体,如领域本体、通用或常识本体、方法本体、元数据本体等。目前,大多数本体是以领域为基础的,以下是几种常用的领域本体构建方法:IDEF5方法、骨架法(skeletal Methodology)、企业建模法(又称TOVE)、MEZHONTOLOGY方法、循环获取法(Cyclic Acquisition Process)、构建领域本体的知识工程方法等。

主题词作为政务信息资源库库内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以及库际信息资源管理与交换的基础,是指导各类政务信息采集、加工、整合和有效利用的核心。通过主题词严格的语义内涵和位属关联,建立所有信息资源在主题层的映射关系,以实现全库信息资源的加工规范化、标识有序化以及信息共享化。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主要有以下优越性:①两者有许多相似点,如两者都包含词(概念、类)及词间关系;两者都具有等级结构、并通过等级关系及词间关系将词组织起来;两者都用来描述特定学科领域知识;两者都可以用作领域信息的组织工具。②某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包括本领域中相对比较完整的术语,这些术语都经过本领域专家多年的有序组织,可以为该领域本体的创建提供指导,主题词表中的限义词、涵义注释、等级关系、词间关系等为领域本体中概念的属性、实例以及关系的创建提供了线索及指导。

1.2 基于本体思想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对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来说,政府信息资源本体就是一个正式的词汇表。本体可以将对象知识的概念和相互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义。在这样一系列概念的支持下进行知识积累、搜索、共享的效率将大大提高,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知识重用和政府知识共享将成为现实。

・本体可以为政务知识库构建提供一个基本结构。以描述对象的类型而言,有简单事实及抽象概念,本体可以描述静态实体部分,它们主要描述政府事件或概念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静态联系,本体也可以描述政府时间或概念的运动和变化。应用了本体,政务知识库就可以运用这类结构去表达大量无组织的政府知识和常识。

・利用本体思想构建的电子政务本体与政务数据库虽然有些相似,但本体比数据库表达的知识丰富得多。定义本体的语言,在词法和语义上都比数据库所能表示的信息丰富得多。最重要的是,本体提供的是一个严谨且内容丰富的理论,而不单单是一个存放数据的结构。

・电子政务本体可以按照领域建立不同的政务领域本体,描述领域内重要实体、属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这些本体可以在不同的建模方法、范式、语言和软件工具之间进行翻译和映射,以实现不同政务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继承,成为政务系统中可重用和共享的组件。

2 基于本体思想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案例――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FSSA本体

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建设是很多文献介绍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利用本体方法建设电子政府数据库。美国印第安纳州电子政府indiana FamiIy and Social Services Adminislra-tion(FSSA)本体,属于最上层的域本体设计,它在“家庭与社会服务”这一本体下定义了9个本体(即低收入、处于危险的儿童、精神病与吸毒、弱智、区域健康与人性化服务、医疗补助、政府机构、法律实施及财政),建立了最上层的概念关系,并用图形和箭头形式标示出了各下层本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一个专业本体里所包括的术语,如图1所示。

按照主题词表的编制规则,我们把这个本体图转换成FSSA主题词表。01―06为一级概念,其下按照英文字母顺序编制的为二级概念,或称为下位类。

01Mental Retardation Disability Ontology精神不健全人一一参03

01A Residential suppoa住房支持

01B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再就业

01C Supported employment就业服务

02Medicaid(美国由各级政府资助、以助穷人和伤残这类对象的)医疗补助――参04

02AFood stamps食物券(粮票)――同04F

02B Medicated system医疗补助系统

02CWoman,infants,andchildren妇女、婴儿、儿童

03Local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nlogy地区健康与公共事业――参06

03A Indiana Client Eligibility Systems印第安纳居民身份识别体系

03B Indiana SuppoEnforcement Trading Systems强制执行贸易体系

03C National Directory of New Hires国立出租名录

03D Temporary Assistance for Needy Families贫困家庭临时协助(人员)

04 Low income ontology低收入――参03、02、0l

04AEnergy能力

04B Job training/placement职业培训/安置

04C Woman Infants and Children妇女、婴儿与儿童

04DChildCare儿童保育

04EChild Support儿童抚养

04FFood Stamps食物券(粮票)――同02A

05 At-Risk Children Ontology濒危儿童――参02、04

05AAdoption收养

05B Fostercare看护

05C Early Intervention for disabled残疾早期干涉

05DFamily reservation/support家庭抚养

06 Mental Illness and Addiction Ontology精神病与吸毒一一参02、03

06A Mental illness treatment for adults成人精神病治疗

06B Addiction treatment戒毒治疗

06CPrevention预防

从该案例可以看出:①应该面向某一个或一类具体问题构建本体。从印地安纳州的家庭与社会服务机构的本体图中可以看出,该本体的特定领域是以家庭为主,围绕着家庭展开一系列的本体,囊括了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并着重定义了面向弱势群体的各种服务本体,最终形成了6个主要本体。②本体间具有单向或双向联系,且这些联系的建立是有条件的。如低收入本体指向地区健康公共事业本体,是一种单向联系,凡是涉及低收入本体下的概念一律指向公共事业本体,即低收入群体中的问题直接由公共事业服务来解决,如04D儿童保育问题就由03D贫困家庭临时协助(人员)来解决问题,而医疗补助本体与低收入本体是双向联系的。③将该本体图转化成类主题词表可以看出,本体可以表示出更清晰的关系,甚至是复杂关系。而将一个本体转化成主题词表的话,关系表示很乱,起不到概念梳理作用。

3 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局部模拟

3.1 构建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步骤

鉴于基于主题词表构建领域本体的优越性,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实际,确定以下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构建步骤:

3.1.1 需求分析确定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应用的目的、范围、表示方法和用途等。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建设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要对人类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体”(知识体系)进行认真分析,最终达到需求分析的定位准确、涵盖得当。

3.1.2 概念化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主要概念,确立概念间等级关系,并用精确无歧义的语言加以描述,形成该领域本体的核心语义内容。获得领域信息最根本方法应该是考虑复用已有本体的可能性。通常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复用已经广泛使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和分类表。

3.1.3 概念间联系 确定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概念间联系,如属性、种属关系、总体与部分关系、领域中的特有关系;对所收集的名词术语进行规范,罗列重要的词和短语,并将其归类。还要确定概念间结构,定义类别和等级结构。

3.1.4 编码利用形式化描述语言对“概念化”的电子政务领域本体进行编码,使机器易于处理,尽量将相关领域已存在的本体集成到要构建的政务领域本体中,既避免重复建设,又可以形成领域内共享的本体。在众多本体构建工具中,斯坦福大学为语义网信息资源组织设计的软件prot6g6 3.1的界面友好、功能齐全,因此本文将其作为电子政务领域本体的建设工具。

3.1.5 确认、维护与评价对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确认和评价,包括本体的清晰性、一致性、可扩展性等;随着电子政务领域知识的增加,本体要不断更新、不断进化,增加本体概念,完善本体概念间的语义关系。

3.2 电子政务领域本体模拟一国土资源、能源本体

依照《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主题分类类目表,笔者选定“国土资源、能源”类模拟电子政务领域本体,见表1。

3.2.1 根据概念之问的联系,编辑上位类与下位类 笔者依照《综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范畴表)》主题分类类目表在prot6g6 3.1软件中编辑,见图2。

图2 Prot696编辑下的国土资源能源分类示例

3.2.2 利用prot6g63.1中OWLViz工具显示概念间的关系prot6g6 3.1软件可以自动生成概念间的分类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国土资源能源本体中的部分分类体系以及笔者将要研究的土地分类体系。

3.2.3 列举概念间的属性分析土地的4个下位类,它们四者可以有以下简单的关系: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依照”土地管理制度与法规;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具有的功能”为土地资源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所以笔者从中总结出is_according_as,is function_of,has_function_of三种关系(因为该软件目前不支持中文,所以用英文形式),其中is_function_of和has_function_of是一对互逆的概念,见图4。

3.2.4 为概念添加实例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设计土地管理部门与机构下有国土资源部这一实例,土地管理制度与法规下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Land Law)与土地管理法规(Land Regulations),见图5、图6。

3.2.5 实现查询功能在对概念、实例及概念关系进行定义后,可以实现对其中概念或者实例的查询,见图7。

3.2.6 总结通过以上5个步骤,利用prot6g63.1软件编辑了简单的国土资源能源本体,并且实现了一些查询功能。可以看出,由一个个简单的电子政务本体逐步建设起来就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复杂本体,建立起概念间更加复杂的联系,这些电子政务本体既可以转换成数据库,又可以帮助数据库推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务查询和检索功能。由此可见,编辑大型的电子政务领域本体具有实践意义。

4 展 望

4.1 电子政务各个领域本体联合形成电子政府的知识地图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正如火如荼般发展,它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需要众多领域专家的参与和建设。在不久的将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充分建设后,各种电子政务底层的领域本体建设成功后,如综合政务本体、经济管理本体、信息产业本体等等,在电子政务这个大的蓝图之下,将各个本体按照其内部关系联系起来,构成布鲁克斯笔下的知识地图,形成真正的电子政府知识地图,使政府信息道路变得通畅而快捷。

4.2 形成专业化的电子政务门户网站

自从“三网一库”政务建设以来,我国的电子政务就是先从专业化的网站开始发展并逐渐强大的。这种发展方式比起各省市地区自己独立建设更加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通信障碍。基于领域本体建设的电子政务必然会形成各领域专业化的政府功能门户网站,而且基于本体思想可以从语义层面上组织某领域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使之与因特网信息资源组织发展同步。

4.3 本体有助于发现新的知识增长点,发现新的政府功能结合点,优化电子政务流程

本体思想是在语义层面上对信息进行再组织,概念之间不拘泥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关系。在概念或实例之间形成了立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正因为知识节点的增多和复杂,可能会在节点处发现新的政府功能实现形式,从而优化电子政务流程。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土地调查;内容;程序;重要环节

农村土地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土资源管理更为合理,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土地调查的质量,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土地资源评价、建设用地审批等提供快速、高效、准确、直观地服务。

1.农村土地调查的的概念及内容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两部分。

1.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区)为基本单位,以一定的比例,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市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1.2 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的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更加准确、真实。

2.农村土地调查程序与步骤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主要分为准备阶段、权属调查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成果检查验收和核查等阶段。

2.1准备阶段

调查准备工作包括技术准备、人员准备,资料准备和仪器设备准备等。采用综合调绘法进行调查的地区,依据调查底图,参照原有土地利用数据库或土地利用现状图,对影像进行解译。调查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越周到、越充分,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就越高;未准备充分就开展调查,容易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增加不必要的返工和重复工作。

2.2权属调查阶段

权属调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按宗地开展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调查,将权属界线调绘或标绘在调查工作底图上或直接标绘在土地利用现状较长上,筛理和调处土地权属争议,签订或继续使用原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结线协议书》或《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2.3外业地类调查阶段

在确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范围内,经实地核实确认,将地类、界线、权属以及必要的注记等调绘、标绘、标注在调查底图上或《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上。

2.4内业阶段

内业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外业阶段的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形成原始调查成果;二是依据原始调查成果建设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形成土地调查的各种图件、数据成果;三是编写土地调查报告,全面记录、反映调查的组织实施全过程,分析土地利用程度,总结土地利用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议等。

2.5成果检查验收和核查阶段

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是保证调查数据真实、可靠的主要手段之一。

3.对农村土地调查几个重要环节的探讨

3.1确认地类首要原则应以土地所发挥的功能为依据

根据土地所发挥的具体功能和用途来确认地类,这是地类确认的首要原则,是与土地覆盖分类的本质区别。近二十余年来,基于RS的土地覆盖分类与信息提取已为广大从业人员所熟知。土地覆盖是指自然和人工营造的地表覆盖状况和不同类型的覆盖特征,突出反映地表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遥感图像最能够直接反映的是土地覆盖。基于RS的土地利用调查绝不能直接按照土地覆盖特征来确认地类。利用类型相同的土地可能表现为多种覆盖类型,同一种土地覆盖类型也可能表现为多种土地利用类型。举例而言,同样是沙棘林,若为采摘果实之用,该片地应确认为园地;若该片地沿河分布,作为护岸林,则地类应确认为林地。无独有偶,主要用于采集果、叶、根、茎、汁等的各种乔木、灌木林,则应确认为园地而非林地;而山坡上,粗放经营核桃、板栗、柿子等干果果树的土地则确认为林地。园地中,直接为其服务的土地,如晾晒场、粗加工场所、简易仓库等,亦应确认为园地;林地中,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如培育苗木(苗圃)、种子生产、存储种子等的土地应确认为林地。种植农作物的路、渠、堤、堰等的边坡、斜坡地、田坎等不能确认为耕地,须按照地块发挥的主要功能来确定相应的地类。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墓地,据其功能,显然不能确认为林地。

3.2实地调绘是使土地调查最接近真实的有效方法

实地调绘法就是携带打印的底图到实地进行调绘。到实地调绘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打印底图时不要用相纸打印,因为相纸不便携带,最好用普通打印纸打印,但普通打印纸打印的底图不能湿水,淋雨、溅水后影像就会模糊,所以要做好防雨等工作。同时要设计好调绘路线。现场将实地的线状地物、图斑、零星地物和补测地物与影像图加以对照,按照土地调查所规定的线划、符号及数字标绘方法在影像图上标绘出来,将补测地物的形状及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详细记录,以为内业地籍数据库建库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3.3权属调查是农村土地调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权属调查就是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以及公路、铁路、河流和国营农、林、牧、渔、企事业单位等用地权属状况的调查,即确定土地产权的归属进行确认,包括土地位置、界址点、界址线、界标、权属性质、权利主体等的认定。在土地调过程中,应将行政界线和权属界线清楚地标绘在调绘底图上。

权属调查的基本原则是①沿用性原则。已有确权资料经过核实未发生变更且与实地一致时,原资料可继续沿用,不需重新调查。②完善性原则。已有的确权资料手续不完善时,应补办相关手续,不需重新确权。③重新确权。已有确权资料发生变化的应重新确权,一方无明确使用者的单方指界,填写《土地权属界线确认书》;有明确使用者的双方指界,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地权属界线有争议的,协商或由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暂时划定一条工作界线并签定《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

权属调查的最小单元为宗地,宗地划分原则:①被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划为一宗地;②同一所有者的集体土地被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等线状国有或其他集体土地分割的,应分别划分宗地。对线状地物狭窄、图上难以准确反映其实地状况的,也可不单独分宗,但应予以注明,并相应扣除其面积;③有争议的土地,不得划入任何宗地,待争议调解、处理、确权后,再划入相关宗地或单独立宗。

结语:土地资源调查涉及大量的时间、空间、属性信息以及其他各种数据,是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农村土地调查的目的是清查土地利用情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因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土地调查质量,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土地管理模式;改革;耕地保护

自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布以来,我国的土地管理工作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我国的土地管理从无到有、从分散管理到统一管理、垂直管理,在促进土地合理利用、保护耕地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与此同时,在这二十年中,虽然经历了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三次重大变革、中央关于土地管理工作的三次重大决策和《土地管理法》的二次重大修改,以及若干严格土地管理的制度相继出台,但是土地违法和滥占耕地的问题却始终没能得到很好地解决。老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所以作为土地管理工作本身,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总结之处。一味要求土地管理制度的严格,既不能解决土地管理自身的问题,也不能解决耕地保护问题。

1 我国土地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的主要是以耕地保护为主的土地管理模式。无论法律制度、管理目标还是管理内容,都紧紧围绕耕地保护来设计。从耕地保护角度来考察土地管理模式,有助于揭示现有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发现土地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在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

1.1 以保护耕地作为土地管理的根本目标。我国在目前的土地法律体系中,对耕地施加特别严格的保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不仅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土地管理的目标。合理利用土地不但包括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也包括合理利用农村集体土地。城市往往选址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而这种位置往往又是耕地主要分布区,因此,城市的建立会占用耕地,城市的发展占用的往往都还是开发条件良好的耕地[3]。防止城市无限扩大式的发展,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是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必然要求。

1.2 以保护耕地为主的土地管理内容。

1.2.1 组织和制定综合性土地政策。在土地管理中,组织立法和制定综合性政策是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4]:①组织开展土地管理中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调查研究;②组织编制土地立法规划,组织拟定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草案和行政规章; ③负责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的适用解释工作,研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草案与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④办理依法由国土资源部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指导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行政复议工作;⑤组织开展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1.2.2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中,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计划是土地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计划的具体内容是:研究全国和重点地区国土综合开发的政策措施,编制全国性及区域性的国土规划和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土地供应政策;指导、审查和编制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等专项规划。

1.2.3 耕地保护与农地用途管制。国土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土地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保护耕地,实行农地用途管制是保护耕地,实行农地用途管制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其主要以拟定实施根雕特殊保护、农地用途管制、农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复垦的政策;分析耕地增减规律,研究制定宏观调控和加强的措施为主要内容。并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推进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监督等工作。同时拟定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技术和方法,制订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拟定农地转用管理办法,拟定农地转用审查审批报批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拟定征地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办法,拟定建设项目征用土地的审查报批管理办法。

1.2.4 土地地籍及利用管理。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初始土地登记,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租赁、授权经营及划拨等各类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土地使用权出租、抵押登记,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及其他变更土地登记工作;负责土地证书监管。同时建立地籍信息资料公开查询制度及土地登记查证制度;掌握地籍管理工作动态,开展调查研究。而土地利用管理则是土地管理的重要方面。以制订地价体系和地价管理制度,开展土地分等定级、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地价指数的评定与监测,和制定并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出资等管理办法和地产交易规则,规范土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负责公布土地市场运行动态,预测土地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和提出调控土地市场的措施为主要内容。

2 我国现有土地管理模式有效性评价

我国土地以保护耕地为主的管理模式从无到有、土地制度从严重残缺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扭转耕地锐减的严峻形势,保障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5]。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这种管理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现有模式在管理上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

2.1 管理意识误区。长期以来,我们对土地价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或狭义的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忽视了土地所拥有的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等这些外在于市场的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所以,在土地分配与消费实践中,土地供给者在决策时只考虑经济上的价值[6]。但对社会来讲,这一条件意味着土地在用途改变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福利的损失。在现有的土地管理模式下,耕地概念被狭义化、孤立化,并且忽视了耕地的权利主体-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小组及其组成的农民对耕地的保护责任和保护权利,政府自行委托、自行,单就耕地本身论耕地保护,耕地流失,农民受侵害,政府管理低效、社会总体福利受损是其必然结果。

2.2 计划与控制相违背。对在全国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著名的公共管理学者毛寿龙认为,“垂直管理在短期的效果将是明显的,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破坏耕地之风,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一措施不能真正解决土地资源最优利用的问题”。“过去的经验表明,垂直管理,是一种有利于集中权力的体制,却不是一个有利于办事的体制。因为它可能会增加耕地破坏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土地使用的寻租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能因此而影响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因为它将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流向易于寻租的领域,而不是产出最大的领域。土地资源的配置,将按照权力来配置,而不是按照产出来配置。所以,土地实现垂直管理,看起来似乎是个对症的药,是好药,但实际上它进一步加剧病情的可能性也是不小的”。

2.3 委托-问题。在我国耕地保护中,耕地的所有者-农民集体不具有耕地保护委托人必备的行为能力和委托动机,国家即中央政府才是耕地保护真正的委托人。在体现耕地保护中责、权、利关系的委托-链的首端便是中央政府,而这链的末端就是终极人一乡级人民政府,在首端与末端之间是其他各级委托()人-其他各级地方政府[7]。

在耕地保护的委托-关系中,下游者往往要比上级委托者掌握更多的信息,而上游委托者则不能完全掌握下游者为耕地保护而付出努力的信息。并且耕地保护中的委托-关系是通过层层委托、分级来实现的,从委托人到最终人之间链很长。这样,越靠近首端,信息损失愈多、信息失真越严重:而越贴近末端,信息则越充分,掌握信息就越准确。耕地保护的委托-关系是基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在委托-的链条之中根本就不存在也无法设置“退出权”装置。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长期隐含的合约关系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长期“保险”,合约,这种“退出权”装置缺乏的结果是委托人难以就人对自己做出的“不利选择”进行有效的制裁和约束。

3 我国现有土地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土地使用权及与土地使用权密切相连的房屋土地所有权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主要财产。依法保护好公民的土地财产权,才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物质财富、创造物质财富、勤劳致富的强大动力,从而不断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以产权保护为基础,以公共参与为保证,以土地登记系统和动态监测系统为支撑,以交易为动力,以规划和公共管制为前提,以市场化原则和信息手段改造了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是一种社会效用最大化的制度安排。

3.1 逐进式制度改革的实现。新的管理模式体现了制度变迁的逐进式特征,之所以称之为逐进模式,是因为相对于迅速变化的现实,我国的产权保护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历史继承性,在历史继承中进行逐进式变革。“中国的产权改革从交易入手,也就是强调改革的”逐进“性,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明智选择。土地管理模式变迁体现了一种公共选择,反映出经济社会对土地管理的现实要求[8]。诺斯指出:”经济变迁是一个无处不在、持续进行的增量过程,它是制埃内的个体行为和制度内企业家每日每时进行选择的结果。“选择促使人们不断认识现存制度,改变对现存制度的评价,并试图用高效率的制度来替代低效率配制度。以产权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模式,既强调土地交易导致产权制度变革的可行性,也强调政府在产权变革中的责任和义务,是现实中国制度环境下的理想选择。

3.2 政府管理趋向市场交易的转换。改造了征地拆迁、农地转用、土地储备、土地出让、土地转让等土地管理核心业务,以市场化方法将其统一为不同土地权利状态下的土地交易,实现了土地管理由政府”管理“向市场”交易“的转换。在原有土地管理模式下,权利人的土地财产权利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它们的权能被政府的行政行为所禁锢,政府的管理效率又被产权问题所禁锢。在新的模式下,通过对土地现有权利的保障和充实,财产可以更加自由的转让,要素可以更加自由的流动,政府从征地拆迁土地出让等的具体管理中解脱出来,职能简化,自身得到解放。

3.3 事前权利界定的明确。突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分区规划等现代公共管制措施在土地财产权力形成和保护中的作用,减少了对土地权利让渡过程的直接管制[9]。通过事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分区规划和用途管制,用地者和相关权利人可以对其用途也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对其财产价值也有一个合理的评估;对管理者来说,这种事前管制可以替代原有用地过程中的层层审批,逐级控制,可以通过规划实施宏观调控,调解各类用地的总量和结构,更好的发展城乡各项事业;无论对国有土地还是集体土地,这种事前的公共管制是没有属性偏好的,它所服从的是经过充分协商和平衡的公共利益。

4 小结

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尽管我国己经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仍然大量流失,违法用地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在新型的以产权保护为主的土地管理模式下,土地管理的主体由一极变为两极,即在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基础上体现了公共参与。基于中国土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和中国改革逐进性的特征,为了实现土地管理的最终战略目标,在战术目标的设计上,我们要着力解决土地的产权问题。同时新的土地管理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公民财产权利的重要举措,也是理顺土地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国家和集体,政府、社会和公民在土地管理上的职能区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俞本庆.中国耕地问题的症结与治本之策.中国土地科学,2004,Vol.18 No.3

[2] R・巴洛维.土地资源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3] Barlowe Raleigh. Land Resource Economics-The Economics of Real Property. 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 1972

[4] 佟绍伟.求解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中国土地,2004年第1-2期

[5] 吴次芳.我国土地管理改革走向邹议.中国土地,2002年10期

[6] 侯东明.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改革,2003年第2期

[7] 赵淑芹.省级以卜土地垂直管理及实施难度研究.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Vo1.27 No.4

[8] 郑振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改革,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8月

第10篇

【关键词】GIS 土地管理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土地管理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包含多种数据,这些数据都具有图形和属性特征。其中,图形数据涉及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以及各种应不同要求而制作的专题图等图件资料,它们描述了大量图形目标的空间位置和相邻关系;属性数据则是与这些图形数据相关的说明信息,按不同实体类型可以分为宗地属性、界址点属性、界址线属性。

二、GIS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将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通过系统建立、操作与模型分析,产生对资源、环境、区域规划、管理决策、灾害防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信息。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设备支持下,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输入、存储、管理、检查、处理和综合分析的技术系统。许多国家通过创建数字地籍数据库 (DCDB)来对土地管理中分散功能进行统一管理。然而,数据转化确是一个缓慢且代价高昂的过程,一般文字数据比图形数据易于计算机化。如果能有一个统一的系统来定义数据包,并提供参考,则不同部门掌管的数据库就比较容易连接。被连接的数据类型可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规定土地所有权和支持土地转换、抵押以及投资数据;二是土地价值和所属权评估数据;三是支持土地市场和分析的数据,确定租赁和价格趋势以及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数据;四是规划和管理公用事业数据,比如用水、排水、电力、远程通信和有线电视;五是管理土壤、农业和森林所需的数据;六是有关现存土地使用形式的数据;七是支持环境影响评估的数据。

传统对地籍簿和注册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是很少的或根本没有。利用GIS技术开发土地管理系统,将使人们更好了解土地市场的运作、更有效地管理土地。然而,土地信息管理的进步更多取决于制度而不是技术问题。

三、GIS在土地信息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很多国家,现存土地管理系统都受到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随着人口膨胀、土地和财产数据不断地增长,对土地信息需求也变得更加紧迫。为能向管理者和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土地数据,需要开发更快、更有效的系统来进行数据收集、更新和。不断发展测量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综合的标准以及远程通信技术都会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GIS技术推广还是一个难题,它需要用户具有专业知识,同时,GIS和主流信息技术融合比较困难。这就限制了它在土地管理者中的推广。随着 GIS和相关技术的成熟以及更多电脑数据的获取,利用 GIS来统一管理土地相关数据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数据的综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通常它被看做是一种威胁而非机遇。

任何土地管理系统的有效实施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不同政府部门和私人组织参与。土地管理常被看做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地方政府和私人组织的卷入可能被看做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会使质量控制变得更加复杂。此外,采用统一标准(例如所有部门达成协议使用相同唯一属性参考数据)可能需要更改内部程序,贯彻这项措施的花费将很昂贵,而这项工作对单独的部门并没有直接的相关利益。另外,文化和法律上的异议也会妨碍数据的。某一块土地注册所有者可能同意自己姓名,但是并非所有土地归一个人拥有。税务部门可能在法律上被禁止某些土地的财产评价,这些可能是个人隐私。军事部门可能会限制对一些测量和绘图数据的访问,例如航空测量图

四、GIS新功能的开发

在未来十年中,土地管理对大量具有时空特性的数据处理能力的需要,将会不断要求GIS增加新功能,这是因为在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规划过程中,迫切需 要对未来土地资源的状态进行预测 ,因此未来的土地管理 GIS必须具有能够提供与时间有关的土地管理信息能力。简言之,这就要求GIS提供信息预测功能,实质上也就是要在GIS中进一步扩展制模和仿真功能,使其更能适应真实的土地管理环境需要。进一步说,在土地管理的GIS上增加制模与仿真功能,实际上就是要求这种GIS具有很强的处理四维数据的能力。必须说明,这里定义的四维数据实际上仅仅是数据的一种典型的空间地理位置时间的属性。土地管理信息的种类很多,通常可以分成三大类 :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土地监察管理。其中每一类又包含多种不同管理信息,因此所有这些信息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多维空间。研究表明,所有这些数据本身都具有四维数据特征,而差异只是它们属性不同,因此,可以将它们看成是上述四维空间的基线性相关,因此研究更好的四维数据的处理算法将会大大简化上述多维空间的信息分析。

由于四维数据处理将耗费大量计算资源,故算法的优劣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当前和未来十年的研究重点,将是寻找性能令人满意的四维数据处理算法,以及开发相应的软件。算法设计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算法的复杂性,尽量减少四维算法对存贮空间和计算能力的需求。此外,在土地管理GIS的研究中,四维数据的显示也将是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研究重点是如何用高分辨率图形来显示与土地管理有关的四维数据信息。解决四维数据显示问题的一个可能的方法,是用时变的三维图形来显示四维数据,即将四维图形显示转化成活动的三维图形显示。例如,用这种方法对复杂的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并构造合适的四维仿真模型,运行该模型就可以获得与未来有关的仿真结果。

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年中,随着四维数据的处理、制模及仿真技术的成熟,大量土地管理的外业工作可以在计算机上用四维仿真技术来完成,这样在野外要进行几年或多年工作,可能在计算机上用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不仅加快了研究速度,而且也会使研究开销大幅度降低。其它一些在今天很难解决的对土地资源未来演变情况的研究,以及科学规划用四维仿真技术也很容易完成。

未来GI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应用的另一个全新方向,是在GIS上发展出更为抽象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SIS),这时SIS已经成为一个处理四维数据的软件工具,并且可以用这种信息系统来建立复杂的土地管理模型,对土地资源可以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在空间信息系统中 ,土地管理的各种要求和约束条件,均用空间系统中的点或面来描述,然后分析这些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通过对这些点的管理和控制来实现对土地资源以及其它对象的有效管理。必须指出,90年代初兴起的分形图形处理技术目前正对GIS体系结构和技术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分形图形处理技术本质上是试图用一种特殊的复数函数族来产生各种复杂的图像或图形,因此,一幅复杂图像可以通过由这样的函数以及相应的函数使用的规则来描述,这样对复杂图像的处理实际上变成对这些函数和规则的处理,这也许是对图像定量分析迈出的重要历史性一步。采用分形图像处理技术对GIS发展的主要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 ,图像存储量或传送信息量将大幅度减少,可将一幅图像压缩 500倍或更大倍数,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压缩技术,显然此时图像组织的数据结构也将发生重要的变化;第二,对图像处理中的目标识别将更为方便,如复杂的遥感图像的目标识别或翻译将会更快 更准确地完成,对目标识别实际上已转变成对特征复函数族的分析,此时算法的复杂性将大为降低,正因为分形技术如此重要,目前先进国家正加紧对在分形图像处理技术支持下的 GIS的研究 。

五、结束语

GIS技术在我国的土地管理中,还不是非常完善,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局限性。这就要求广大从业人员要将GIS技术与我国土地管理实情充分结合,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让这项新技术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技术问题 ,措施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relevant land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is more, but the theory foundation weak,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evaluation measure and method of a singl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enough attention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development standard relatively slow progress.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land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technical level is imperative. This article mainly in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in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that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easures.

Key words: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technical problems, an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00年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逐年加快,实现平均每年增加1.95个百分点,按此发展趋势,到2020年我国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并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通过分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理论依据和我国土地利用现状,探讨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土资源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

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中外学者和政府专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述。有专家与学者认为,所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只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

(1)要把节约土地放在首位,少用地,提高用地效率,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土地;

(2)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通过合理有序地置换土地,达到增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和集约程度的目的。

(3)土地集约利用可从相对性和动态性两个方面来理解,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相对概念,它的提出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用地模式;同时,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改造世界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土地的承载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利用集约度。只有深刻理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

综上所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1)从狭义上理解,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增加土地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而从广义上理解,土地集约利用就是指以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由此可见,土地集约利用有个合理限度问题,并非投入越多就越集约、效果越好。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

(2)广义的土地集约利用定义体现了土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比狭义的概念内容更丰富,界定更准确,定义更科学。

2 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发达国家的1/4。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耕地数量呈下降趋势,用地形势十分严峻。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土地整体效应未充分体现。一些地区城市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公用设施、公共建筑的建设过分强调规模。有些地区工业用地除生产及辅助设施用地外,其内部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等非生产性用地所占比例过大。

(2)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土地闲置比较突出。长期以来形成了粗放用地的不良习惯,宝贵的土地资源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且有数量较大的存量土地未开发建设或因征地矛盾未解,无法供地,长期闲置。

(3)违规违法用地突出,一些不合法现象严重影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一是“以租代征”,用农用地搞非农业建设。二是突破开发区范围,擅自扩大开发区面积,有的还以各种名义新设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等。三是在没有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擅自先征地、供地、施工建设。四是盲目搞新农村建设,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建房无序、滥占乱建问题严重。

(4)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全程监管机制。有些地区对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建设用地批前、批中、批后的全程跟踪监督还不够。

3实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1)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增加耕地数量,减少建设用地供应压力。通过大力整治旧村庄,开展规模化土地整理工作,确保粮食耕种所需的耕地保有量不减少,质量不断提高;对浇灌条件好的、适合粮食生产的农用地要整合,成片开发整理,形成优质田、高产田;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逐渐提高农用地质量和生产力,逐步实现农用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对工业区内、城市内部等零星分散田,新建项目确需占用该田的可考虑满足开发建设;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并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即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应补充新开发耕地,实现占一补一。

(2)科学规划用地,规划制约用地。只有将节约集约原则贯穿到规划当中,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土地的浪费。严格制定、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并与城乡规划相衔接,转变土地管理的职能和方式,树立合理规划、长远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 ,整合用地资源,优化利用结构。各建设项目均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在规划的建设区域内进行用地审批和动工建设,严格监督建设用地项目规划预审和审批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集约用地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项目坚决不予供地,从源头上阻断浪费土地行为的发生。

(3)落实用地控制各项指标,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用地控制指标主要有容积率、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绿化率及办公等配套设施占地比例。其中投资强度,即单位用地面积投资、产出强度是衡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指标。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调整提高用地投资强度等指标,在出让前设定具体条件,在出让后强化监管。应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达不到投资强度等控制指标的土地开发主体应责令限期改正,仍不改正的,可加收原出让金一定比例的违约金直至收回土地。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切实承担起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4)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现有土地利用效率。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把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作为今后土地开发利用的重点,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首先要全面清查,摸清底数,让闲置土地无处藏身。然后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快处置方面,主要对城市内影响较大,闲置时间较长的闲置土地进行疏理,在分析找准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每

一块地的处置方案,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从处置闲置土地的实践来看,采取收回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强力措施,但收回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督促开工,加快建设才是目的,只有让闲置土地盘活起来才能达到发挥土地效益的作用。

(5)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制度,使政府掌握了土地的“统一收购权”,逐步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有效调控土地供需市场,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建立土地储备制度,也是推行招拍挂出让等市场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现实需要,这使城市政府既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又直接掌握着一定量的土地储备,可根据城市发展和市场需求,有计划地适时适量供应土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大大提高。

4 结束语

总之,土地是国脉所系、民生所依。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集约节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全力支持和保障发展,实现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孙文盛.谁给我们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一百例.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第12篇

关键词:基础测绘测绘科技数字国土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土资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目前土地资源匮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新时期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加强对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构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地运行。“数字国土”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促进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政府管理信息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在重点完成国家级任务的同时,带动地方部门信息化建设。

一、基础测绘的概念

基础测绘是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为国家各个部门和各项专业测绘提供基础地理信息而实施测绘的总称。人类活动的信息80%与地理位置相关,地理信息就像是人的第三只眼睛,通过遥感航拍、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的处理还原,对包括地名、境界等人文要素所对应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范围,进行准确描述。基础测绘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和更新地理信息系统,就是要擦亮我们的第三只眼睛。基础测绘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因而是土地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二、“数字国土”的概念

国土资源是一定疆域内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气候资源、能源资源以及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等,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国情及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特点,决定了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本国的资源开发来发展经济。我国经济各项成就大都是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取得的。然而,在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下,我国目前国土资源状况并不乐观:耕地减少、林地萎缩、湖泊变小、城镇扩张、土地退化,国土资源短缺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使国土资源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国土资源部设立“数字国土”工程,旨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实现对国土资源科学管理与规划,必须实施国土资源动态监测。“数字国土”就是把国土方面的有关信息数字化,其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是以国土资源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化基础测绘技术为支撑的。

三、基础测绘为“数字国土”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

基础测绘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行政管理、人民生活等提供测绘基准、基础地理信息以及测绘技术服务的责任。它是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事关国家、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重要工作。在传统的模拟测图时代如此,在今天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基础测绘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信息化浪潮的迅猛发展,如今,数字地球已成为发达国家为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的一个与信息高速公路相提并论的战略。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就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地解决地球上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内容就是基础地理信息。因此,建设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必须基于地理空间框架,而基础测绘正为数字中国提供了统一的、权威的地理空间公共平台。发展基础测绘,就是为数字中国构建地理空间框架。

随着以"3S"为代表的现代化测绘高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基础测绘得到迅猛发展,数字化的测绘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步由传统测绘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化,基础测绘已经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成为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的有力保障、社会各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基础测绘的成果是“数字国土”构建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发展“数字国土”必须首先依据基础测绘的资料和成果,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制定空间数据标准,建立地理数据的共享机制,使全社会都能充分共享地理空间数据。

基础测绘部门以现代化测绘技术为手段,对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主要包括:测量控制网(平面与高程)、各种比例尺基本地形图、各种比例尺的正射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现状公用设施及相应的属性信息。这些信息满足了“数字国土”建设发展的需要,也为构建“数字国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淮安市国土资源局积极组织开展基础控制工作,建立淮安市统一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截至2008年底,完成控制面积9945平方公里,我市共布设D、E级GPS控制点约470个,三等水准控制测量路线约550公里,四等水准控制测量路线约2400公里,以及淮安全市DOM成果1815幅,这些基础控制成果不仅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构建“数字淮安”的基础数据。

四、构建“数字国土”更好的促进基础测绘的发展

常规的国土资源规划和设计都在基础测绘人员提供的测绘图件、资料下进行。由于测绘与规划设计严重脱节,既不能发挥测绘人员对规划设计的参与作用,又难以使规划设计人员吃透客观实际的信息,因而不利于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数字国土”的建设推动了测绘成果的信息化进程,拓展了基础测绘的应用领域,加快了测绘科技创新的步伐,加速了基础测绘由传统模式向基础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为基础测绘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面对新的契机,测绘部门应该紧紧把握现代测绘的发展方向,加快新的测绘技术的研究,促进基础测绘成果和资料的高效利用与空间信息共享,将基础测绘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

“数字国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空间地理信息是构建”数字国土”的基础数据源,这就要求测绘部门提供高精度的、现势性好的地理空间信息。这就促使了基础测绘部门首先要规范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作为数据源的提供者,测绘部门必须要把质量关,建立健全数字化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及时准确的现势性好的基础测绘成果资料和空间数据。其次,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测绘手段,确保各种系列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适时更新。再次, 加大对基础测绘队伍的建设,提高测绘保障能力,通过学习政策法规,加大对测绘人员的业务培训,从而提高测绘人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切实做好基础测绘的组织实施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以构建“数字国土”为契机,必将促进基础测绘和现代化测绘技术的更快发展,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五、基础测绘和“数字国土”有机结合更好的服务国土资源工作

“数字国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基础测绘是数字国土的基础系统工程,基础测绘为“数字国土”提供基础数据集,基础测绘的数据成果和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国土”的基础,而作为这些地理信息的生产者,基础测绘部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使测绘部门积极发展勘测科技,加强勘测科技的研究,全面提高测绘技术的发展。而测绘技术的全面发展又提供了更加及时准确安全的基础数据和空间信息,为“数字国土”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将基础测绘和“数字国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数字国土”的构建为契机,积极发展勘测科技,加强勘测技术研究,全面实现数字测绘;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测绘的科学技术,建设基础空间信息系统,促使“数字国土”更快更好的构建成功。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缓解我国的用地矛盾,更好的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服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淮安市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孔祥元,郭际明.控制测量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李建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沙从术,魏利敏等.谈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6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