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方法

特殊教育方法

时间:2023-09-13 17:1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殊教育方法

第1篇

一般,特殊教育学校都是特殊的学生,在视觉、听觉、智力等方面存在着缺陷。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职责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九年教育义务,从而让学生尽可能的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树立乐观的心态,可以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面对自己的生活,进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1.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涵义

特殊教育学校通常都是经过各个地区的政府而举办成的学校,主要的作用就是教育那些残疾的学生,让他们经过特殊的方法学习到知识。其实无论是特殊学生还是普通学生,实行义务教学是最基本的需求,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义务教育学习到基本的知识,从而让自己的思维得到开发,正确的面对生活与学习,尽最大的能力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获取心灵方面的弥补,让自己的生活逐渐走进新时代。

2.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浅析

众所周知,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所以,特殊教育学校更应该重视语文教学方法,如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帮助学生了解到语文的真正意义。其实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教学的方法,使其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还存在着问题,并且教学效率也不是很好。毕竟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完全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学理念了,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改变教学方法,利用创新的观念,让学生清楚的了解语文对国家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内容都太局限于书本,其实教材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最主要的还是应该通过活动等众多方法将语文知识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老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来看,充分的考虑学生的需求,不能一味的按照??本上的内容进行授课,这样的话,根本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且教学方法太过于单一,也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乐趣,从而失去对语文兴趣。所以说,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充分考虑下学生的情况,让语文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对语文产生兴趣,使其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反正无论如何,语文教学方法最终的目标都只是想让学生更加了解语文,使其在语文知识中得到发展。

3.创新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3.1 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氛围。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来说,老师首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结合好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接受到更高的教育水平,并且有效的将语文知识融入到其中,使其让学生在新奇的教学方法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乐意积极主动去学习。反正,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解决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3.2 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局限在书本中,那么会缺少很多的有趣性,让教学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中设定情境模式,能够吸引学习的注意力,使其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真正意义。当然,老师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点游戏等环节,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获取到知识。总之,丰富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还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说,想要真正的渗透语文知识,就一定要多创造一些新奇的教学方法,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只有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才能让有缺陷的学生对语文产生浓郁的兴趣,进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第2篇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的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此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的特殊教育又提高了要求,在新型的教育观念下,我们应创造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坚实基础的特殊教育,对教学方法也得有所改进。本文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且还初次对在这个理论下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表示,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至少存在着七种相互独立的智能,每一种智能都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通过特殊的教育,可以让这些智能有所体现,激发部分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展现出自身拥有的天赋,由此看来,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特殊教育是何等重要,而教学方法作为特殊教育的关键点,也是同样重要的。

1概述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对我国传统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的智力理论中,智力是以语言、数理逻辑为基础的一种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与之不同,它拓展了在人类智能方面的研究范围,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是我国当代教育中的新型理念。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它在特殊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教育方面,几乎没有谁是完美的个体,始终会存在着一些有缺陷或者需要进行特殊教育的人,这时,多元智能理论又为我们研究特殊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背景。对待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我们要发现他们隐藏的天赋,挖掘他们的潜能,理智看待差异,积极探索新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学生。

2多元智能理论对特殊教育教学方法的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在实际的特殊教育教学中引起了轰动。一些有特殊技能但心智不全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特殊教育,而无法在普通的学习生活中突出自己的技能,从而产生了消极的厌学情绪。多元智能理论恰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出现改变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的多元化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满足了部分学生的特殊需要,帮助他们在自身擅长的方面取得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深入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而特殊教育的发展也会将多元智能理论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中,两者相辅相成,最终获益的是学生。

3探究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

3.1全面悦纳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不过是经常表现的形式不同,学生之间没有智商的高低比较,因为兴趣爱好的不同,他们精通的方面也不一样,各有所长。在平时的特殊教育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包容每一位学生的缺点,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给予关怀和照顾。在教学中,学生不论是有智力障碍或是身体障碍,都肩负着同样的学习义务和责任,教师都应该给他们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不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特殊对待,从而产生自卑感,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坚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方式,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然后根据潜能给予与之对应的指导帮助。

3.2实施情境化评价

传统的智力评价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教师用相同的标准对经过统一考试的学生进行评价,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的逆反心理,并且磨平了学生的棱角,埋没了学生的独特之处。多元智能理论比较重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并且是在每个学生感兴趣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观察评价,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擅于制造情境,把教学的实际情境和评价融为一体,丰富教学形式,比如,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完成任务,在这个活动中,以展现学生的个性为中心,发展W生的智力,依据学生的表现,制定符合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充满鼓励,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充满自信。

3.3整合课程,丰富内容

不同的智能领域,发展的过程也不一样,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变更,教师要多创办活动,重视实践,通过不同的智能活动,来帮助学生利用自身的智能特点去获取成功,首先,我们要扩充课程的内容,注重对学生智能的培养,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开发设计课程,使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课程的多元也会满足更多拥有不同兴趣的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去完成学业。

4结束语

多元智能理论从多个视角观察了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它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个性化人才。改进特殊教育中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师要寻找适合特殊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与老师一起设计开发课程,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力理论的统一性,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尽量让学生往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方向发展。我们坚信,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不仅会实现教育的公平,还能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专项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特殊教育、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329

客观来讲,数学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即便是身体健康、心智正常的学生也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历多次学习失败,也有可能因此受到打击,渐渐失去学习兴趣。通常情况下,特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盲区、所生成的错题资源会更多,甚至于根本无法理解基础性的数学概念。对此,数学教师必须要客观分析特殊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此调整数学教学策略,使其能够顺利内化数学知识。

一、利用生活素材组织数学联想

虽然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很强,但是却依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是从大量的生活资源中提取出来的理性规律。针对这一学科特点,数学教师则可尝试利用生活素材导入数学知识教学活动,及时唤起特殊学生的生活记忆,使其通过生活回忆来分析、解释数学概念,由此产生数学思维,切实内化相关内容。如此,则可初步改善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益,提高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

就如在“小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认真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小数应用情况,由此创设了生活情境。首先,笔者会认真询问学生的身高情况,让学生直接写下个人身高数据。其次,笔者就随机点名,让学生比较身高差异,借此提问:“两个学生的身高差是多少?”这就可顺利引导学生思考小数减法问题,且有不少学生会以手掌测量身高差,用手指指出同学之间的身高差。对此,笔者就告诉学生,小数减法知识可以让他们明确把握同学之间的身高差。由此,笔者便引导学生探究了小数减法的算理与算法,然后通过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分析了小数加法知识,及时训练了学生的小数计算能力。

二、组织动手操作活动

丰富的动手操作教学活动可以切实丰富特殊学生的实践经验,且只要设计合理,素材丰富,特殊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动手操作活动来归纳具体的数量关系、分析空间结构。如此,特殊学生则可自主建构数学知识,而这就可大大坚定学生的学习自信,弱化学生的畏学心理。对此,数学教师则可根据现实情况组织动手操作活动,由此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构建生成性数学课堂。

就如在“角的度量”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引导本班学生学习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观察了生活中的角,比如墙壁与地板所形成的角、倾斜的小木板与讲台所形成的角等等,使其通过视觉观察排列了各个角的顺序,由此产生了感性认识。接着,笔者就组织了“角的度量”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量角器去测量各个角的度数,认真撰写测量数据。如此,则可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数学认识,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坚持关爱教育

在特殊教育过程中,相比较智育教育目的,更为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要切实保护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学习文明礼仪,让特殊学生既可高度自律、遵守各项规则,也要使其懂得保护自己,使用合理的方式维护个人权益。即便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坚持全面实施关爱教育,用爱与温暖去感化特殊学生,由此拉近师生关系,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使其坚定成长信念,切实优化学生的成长行为。如此,则可让特殊学生一生受益。

第4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内涵

近些年以来,作为特殊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医教结合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当前,一部分的政府以及国家已经将医教结合纳入到了特殊教育的工作文件和政策法规,并且积极的进行了实验以及试点的开展。另外,一些地方从事特殊教育的学者以及学校也开始不断的进行特殊职业教育的开展和转变,并且不断进行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些探索有的在地方甚至教育部的项目支持下进行另外一部分则是学校自发的。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于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提出了一些质疑。文章希望通过相关性分析,来对于更好的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的基本背景

(一)特殊教育学校困难日益凸显,对象也在改变

当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当中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而且聋哑学校的规模也在逐步的萎缩,而培智学校则呈现出了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结构上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障碍的类型更加的多样化、障碍的程度也更加的严重,具体疾病则主要包括:脑瘫、生长发育迟缓、自闭症、中度甚至中度的智力障碍等;另外多重残疾儿童的数量也在逐步的增多。当前,特殊教育的学校以及教育的对象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甚至是困境,最终可能会导致特殊教育的模式产生一定的改变。

(二)特殊教育的服务以及支持体系呈现出一定的缺失

在欧美发达国家当中,其法律规定针对特殊的儿童要进行特殊的教育,于此同时也要向学生提供ST(语言心理学)、PT(物理治疗)、OT(智能治疗)以及进行心理上面的服务以及其他的相关内容,逐步的建立一个具有早期疗育的综合性的服务体系。在我们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我们进行康复治疗的相关专业内容甚至是其他相关的服务形式以及开始逐步的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当中,从而尽可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相关需求,更好的为那些在进行特殊教育的学生提交教学上的支撑以及保障。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在康复治疗方面的相关服务主要由医院进行负责,而特殊教育方面则更多的让相关教育机构来进行,由于他们分别属于教育以及卫生两个不同的系统,而这两个系统之间本身又是相互分离而且封闭的。

二、医教结合的基本做法

对于我国教育部对待相关特殊教育学校在医教结合的试验基地项目以及上海市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改革相关的实践以及标书的内容,文章目前认为医教结合本文认为目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低龄段在校特殊学生的康复训练;基于学校的儿童康复中心建设;残疾儿童发现、诊断、评估、安置与综合干预的服务机制建设;特殊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的工作制度;医教结合的专业队伍建设;医教结合的特教课程改革;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等。整合分析这些内容,从特殊教育学校、政府两个层面来看,目前较成型的一些做法有以下几个。

(一)引进个别化康复的内容与方法,落实特殊儿童个别化计划

个别化计划是特殊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特殊儿童与青少年的特殊教育需求正是通过个别化计划的拟定与实施得以实现的。个别化康复是康复医学所采用的一种形式,是指康复训练人员对患者进行某些方面功能或能力的系统评估,并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对其进行个别化、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的过程。

(二)注重课程教学与个别化训练的内容衔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前聋儿的康复教育中,医教结合实践以聋儿康复教育HSL理论和“1+X+Y”操作模式为依据,在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的基础上开展语言教育,将集体语言康复与个别化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采用强化听觉、言语训练的主题教学活动,渗透语言、健康、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内容的六个康复活动以及生成课程等集体康复教育形式,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升聋儿的各种技能,使得聋儿得到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三、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积极作用

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残疾学生的发展,使之融入主流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符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有助于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工作而言,实施医教结合具有如下积极作用。

(一)转变特殊教育观念,完善特殊教育学校职能

医教结合实践也能使一些特殊教育学校逐渐认识到,在面对中重度特殊学生时,学校的职能定位不只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和知识传授。提供康复训练,满足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有些自发探索康复课程的培智学校中,康复课程正逐步成为学校的核心课程。

(二)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解决特殊教育中的新问题

医教结合的实践探索,能帮助学校和教师逐渐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继续教育的形式,大部分教师都能掌握一些可在学校环境和教学中实施的康复方法与技术,充分发挥学校所配备的基本康复设备、器械,以及残障个体所适配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还可以和其他专业人员配合,通过教育、康复与医疗(与医生配合)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使残障学生得到更理想的发展。目前,一些较先进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手段方法已运用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医教结合实践中。与一些传统的方法相比,这些手段方法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参与教育训练的兴趣,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及时地反馈训练效果,提高训练的科学性、针对性。

作者:曾荣 吴飞灵 颜建辉 宋新志 单位: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系

参考文献:

[1]马珍珍,陈车珍,蔡蓓瑛等.上海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情况的现状调研.[J]中国特殊教育2012,(4):21-26.

第5篇

特殊教育专业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的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包括:特殊儿童的生理与病理、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发展障碍儿童教育、行为矫正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等。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中文、数学、英语、特殊教育学、小学心理学、小学班队原理与实践、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国特殊教育史、外国特殊教育史等。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特殊教育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特殊教育是对包括视力、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智力、精神和综合残疾等特殊人群开展的教育。特殊教育是利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为特殊少年儿童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特殊条件和特殊设备,以达到使他们掌握知识、弥补缺陷、培养能力、健康身心等目的。

由于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患各种残疾的特殊前提,其招生比较冷门,但就业市场上却异常热门。这是因为特殊教育师资和工作人员极度匮乏。从目前看,当特殊教育生四年后毕业时,基本上都会被用人单位争先抢用。随着国家对残疾人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的就业前景会越来越好。

特殊教育专业所需能力 1.掌握特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评估各类特殊儿童的基本方法;

3.具有进行特殊教育实际工作、科研或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特殊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第6篇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以大连市日新学校,大连市盲聋学校,大连市沙河口区启智学校,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甘井子特殊教育中心5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现状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残疾学生的特殊性,根据研究需要,抽样调查学生均为具有一定思想和行为能力的残疾学生,共计300人,其中男生162名,女生138名。教师18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特殊教育理论、残疾人体育的论文、报刊、书籍,下载与学校体育有关的学术论文,以及与特殊教育体育有关的专著,收集国家有关残疾人的法规、文件,并及时了解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研究动态,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2.问卷调查法

本论文以大连市内5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研究对象提出相关的问题,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无效问卷15份,有效回收率为95%。教师问卷18份,回收问卷18份,回收率100%。通过调查得出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以及影响开展因素的材料,为大连市进一步推广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提供可实施的方案依据。

3.数理统计法

本论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所获得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对调查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现状、以及影响开展的因素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4.逻辑分析方法

以逻辑规律为指导,根据事实材料,下定义,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构成理论体系的方法体系。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法,对研究内容进行鉴别和分析,对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如何顺利开展提供可施实性的方案对策。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开展现状

1.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开课情况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的各年级学时数分别为:包括0.5学时健康理论课在内,1~2年级相当于每周4学时,3~6年级和7~9年级相当于每周3学时,高中1~3年级相当于每周2学时。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大部分的课时安排都是一个星期3个学时,还有两所学校只开设了2个学时,3个学时以上的比例基本没有。其中健康课为0.5个学时,在所调查的5所学校中,每个学校都可以很好地完成健康理论方面的教学。说明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课时数基本可以达到国家的标准,开课情况良好。但如果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相应的增加1-2课时的体育课对残疾学生的身体恢复和生活能力的提高是有必要的。2.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材使用情况目前大连市特殊学校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还缺乏统一规范的执行要求和实施标准,这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达不到特殊体育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更是降低了特殊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3.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情况体育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主要内容还是集中在篮球、田径等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上(见图1)。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针对性,对提高残疾学生的身体康复、增强适应性用处不大。4.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情况在对教师进行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调查发现(见表2):采用最多的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占50%,这主要是也因为以教学班为单位组织教学是最简单、方便、省事,容易实现的一种规模。采用以障碍类型分类教学的占28%,基本实现了以不同障碍类型来组织教学。其次是能力强弱分组组织教学占17%,采用最少的是以兴趣分组组织教学,仅占5%。《特殊学校教育暂行规程》第十九条规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采用不同的授课制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2]作为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师,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注意学生的意向和兴趣,以提高他们参与体育课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组织上更要体现创新性,新颖性。5.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方法运用情况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体育教学原则指导下,师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并合理组合和运用场地、器材、手段的活动方式。由于特教学校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师只能采用视觉手语式教法和听觉触摸式教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残疾学生的特殊性,但没有深入研究针对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创造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二)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基本现状

1.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学历、职称比例情况

调查发现(见表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6位,占33%;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有7位,占39%;所学专业即不是体育教育也不是特殊教育的有2位教师,占11%,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历主要是以本科为主,但中专和大专学历仍占一部分比例,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只有1人。从中可以看出,大连市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都略低于普通学校。另外,在对18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初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9人,高级职称6人,可以看出大连市教师职称结构总体状况良好。

2.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性别、年龄比例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男女比例相差明显,女教师比例只占全部体育教师人数的17%,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有的学校甚至都没有配备女体育教师。分析其中缘由,可能是受特殊教育事业的特殊性以及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年龄构成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30岁以下的教师有7人,占39%;中年教师占61%。由此可以看出,大连市特殊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以中年教师为主体。从教师年龄和教龄来看,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年龄是合理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为大连市特殊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

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认识直接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针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提出了以上几条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见表5)。社会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够是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者认为的影响特殊体育教育的主要因素。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认识直接影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对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消除所有不利因素,提高教师对体育活动的开展的积极性是开展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与经费基本现状

体育教学设施是体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它通过自身的完善程度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水平[3]。有健身房的学校占40%,有单双杠的学校占60%,有乒乓球台的学校占100%,大部分学校体育器材仅满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品种单一数量偏少,特别是可供残疾学生康复运动训练的器材更少,有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不能满足所有需求。这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的开展情况起着限制作用,所以场地器材仍然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调查得知5所学校中有2所学校体育经费是基本满足的,有2所学校体育经费充足,只有一所学校的体育经费稍有不足。可见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于特殊人群和体育事业的关注日益增加,大连市政府以及社会各团体对于特殊教育的关心和爱护是显而易见的,但仍然需要国家及社会各界对特殊学校从经费方面给予支持。

三、结论

(一)大连市5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运行状况良好,基本可以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课时数。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田径、篮球等竞技项目,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材使用上,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过于老化,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以

班级为单位和以障碍类型为单位为组织形式。体育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教法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

(四)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结构

不尽合理。男体育教师的数量远远多于女教师的数量,专业对口体育教师太少,学历情况不均衡,教师积极性有待提高。但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的年龄是较符合教学需要的。

(五)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经费情况良好,但体育活动面积远远低于特殊学校建设标准要求,无法达到满足教师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活动的要求,“一场多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六)大连市特殊教育学校应该进一步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案;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建立科学的体育师资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建设能够增强残疾学生身体恢复的专门器材,在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

四、建议

(一)深化课程改革,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新体系

首先要更新课程理念,打破以竞技项目为中心、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根据残障学生身心特点确定体育项目;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开发符合残疾学生特点的课程资源尽快制定编写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不同残疾类型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学大纲以及体育教材,确保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建立科学的教师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全省的特教师资培训基地,由点及面在全省形成特教培训的平台和网络,形成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考级认证制度。另外,要树立特教教师先进典型,弘扬先进教师敬业精神,提升特教教师的社会地位。宣传特殊教育教师先进典型,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品质,树立坚定的为特殊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教师职业信念,吸引并稳定一批有志青年教师扎根特殊体育教育工作。

(三)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特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建设

经济支持是特殊教育最根本的支持措施,特殊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高额的教育投入。合理有效的利用政府拨款,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特教学校的实际情况,争取国家对特殊教育投资的增加。另外,还要广开渠道筹集经费,多元投入,吸引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赞助。鼓励社会力对特教学校体育场馆、公益性体育机构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学校要配置一定的必配类和选配类器材,还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研制和开发残疾人体育器材。

(四)正确引导残疾学生养成并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看,特殊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残疾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使残疾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所以我们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提出以下要求:(1)正确引导残疾学生从事体育锻炼。(2)培养残疾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能力。(3)提高参与体育的意识和对体育的认识。顺应时代要求,大众性健身项目不断涌入校园生活,在科学应用的前提下,对健身、健美、健心等方面做工作,有利于残疾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以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

(五)加强宣传的力度,让整个社会一起关心和爱护残疾学生

第7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历史演变 近代中国

一、国外特殊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直以来都有特殊学生,但并非一直都有能够满足特殊学生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务。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社会,收容所是为多数残疾儿童提供保护的场所。在当时的收容所里,包括肢体障碍的儿童,感官障碍的儿童(即盲或聋的儿童),并出现了所谓“”和“疯子”的儿童,即现在特殊教育所涵盖的智力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儿童、情绪或行为障碍(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但当时收容所的残疾儿童并不能称为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的残酷对收容所里的儿童(大部分是孤儿,无论残疾与否)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考验,即使他们最终能够存活下来,在收容所里也不会得到相应的尊严,在当时条件和情况下,不存在能够满足残疾儿童所需要的特殊教育服务。

18世纪末,美国和法国相继爆发革命,社会主流思想出现了极大的变化。由以前的极权模式转移到社会公民的个人权利。同时,作为近代教育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夸美纽斯及其著名的泛智教育观点的出现,为特殊教育的发展以及特殊教育对象的界定起到了开拓的作用。18世纪末,出现了为感官障碍的儿童设计的有效教学方法。在1799年,伊塔德对当时出现的“野男孩”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教育,逐渐改善了男孩的听觉、视觉,并使“野男孩”能通过在纸条上写字的方式和他人沟通,而伊塔德根据“野男孩”的教育过程写下的实验报告《丛林之子》也成为蒙台梭利早期从事智障儿童教育的蓝本。蒙台梭利在1898年提出“儿童心理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的观点,蒙台梭利注重发展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运动能力,形成一整套的“蒙台梭利方法”。同期,还有一些教育实践家在特殊教育领域展开行动,例如世界上第一所专门针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教育的学校是伊塔的学生塞甘于1837年在巴黎开设的。由于前身收容所的宗教背景,一些品德高尚且富有责任感的神父也创办了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学校,例如法国神父莱佩于1770年创办的世界上第一所聋校,神父阿羽依于1784在巴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所盲校。19世纪初,人们开始对前文提到的“”和“疯子”的儿童开始第一次系统的教育尝试。目前为止,本文只提到了欧洲的医生、教育学家在特殊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确实关于特殊教育的很多起始工作都是在欧洲发生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特殊教育在美国等其他国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特殊教育的开端

中国的特殊教育是在近代社会发展起来,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特殊教育起源和发展过程带有浓重的移植性和宗教色彩。我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盲校是由英国的传教士穆.威廉在1874年建立,最早的聋校则是由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建立。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体现,正如刘全礼指出的:人类理性光芒照耀下的科学进步与博爱、平等的思想是特殊教育产生的直接思想基础。在西方传教士的直接作用下,近代中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体现出进步、博爱、平等的光芒。

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传教士发起的特殊教育的开端,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有直接关系。在由传教士创立的特殊教育学校里,其教授课程不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澳门女塾对盲女教授凸字法从而进行圣经的背诵。但客观来说,由传教士引入的西式特殊教育学校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本土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之前几千年来,我国残疾人属于“有养而无教”的状态,正如达儒所言:“我国数千年来,于盲人列之残废,矜其无告,仅有养而无教。能司其职者,以乐官乐师为著,此则杂厕于卜命星象之流。”

中国本无特教,直到近代西方传教士到来。西方传教士之所以能在近代中国建立特殊教育事业,其背后是当时西方国家先进的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的支持。西人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残疾人以及其家庭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西方传教士创建的特教学校,对中国特殊教育的影响力相当深远,直到1909年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盲哑学校保定盲哑学校,都摆脱不了教会的色彩。中国非教会的特殊学校,是1916年才诞生的湖南导盲学校以及南通盲哑学校。中国第一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的出现,则是1927年南京市立盲聋学校的成立。

从外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特殊教育刚起步时,经常会受到新思想的影响而起伏。特殊教育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同样不易,西方传教士创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为中国建立了近代特殊教育的范式基础。虽不可避免带有宗教传播目的,但外国特殊教育对近代中国特教发展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设备、课程、教材、教师资源、教育媒介、教学组织方式都起到了先导和规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Daniel P. Hallahan, James M. Kauffman, Paige C. Pullen. 特殊教育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

[2]Daniel P. Hallahan, James M. Kauffman, Paige C. Pullen. 特殊教育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

[3]李芳. 试论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思想, 特殊教育, 2000 (6).

第8篇

摘要: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提升每位特殊儿童的能力,实践性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实施显得越发重要。本文在作者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堂观摩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关于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发展现状、具体特征进行了总结。并从发展阶段、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上做了对比,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现状与展望

引言

自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全国首次招生以后,紧接着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相继也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为我国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特殊学校培养师资。同时,也有少部分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独立升格为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或者合并进入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主要为初等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机构培养师资。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初,我国共有残疾儿童大约817万人(指0至14岁儿童),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66%,目前残疾儿童受教育途径主要是随班就读和在特殊学校就读。[1]特殊教育(本研究殊教育主要是指残疾儿童的教育)的师资问题越来越备受人们的关注,即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特教实践知识和能力较为欠缺,而这与特殊教育本科专业中实践性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是密切相关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与实践探索方面的概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提出展望,借此想唤起同行学者的关注,呼吁更多的学者投入对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

一、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也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概括的说,实践性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因素共同构成,即一方面教师的“教”来源于生活、生产的实际经验,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也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本研究主要着眼于特殊教育本科教学中通过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从而提升特教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开展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实践性教学的由来以及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培养和课程改革等方面。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如早期的Rosen⁃shineB从普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观点出发,研究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含义。他通过一组实验来说明实践性教学,他挑选出十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他强调通过鼓励引导来唤醒学生已有的潜在经验、指导学生制作模型以及亲身示范等方式来进行教学。[2]把教学问题实际化、生活化,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知识。林崇德等人(1996)侧重从内容及来源角度下定义,认为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而教师则要将此类知识传授给学生。RosenshineB突出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这一点同林崇德的观点相似,但他们俩都没有考虑到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体悟。陈向明(2003)则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外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他们自己主动探索。更要注重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在实践中传递知识。因此她着重从作用的角度进行概念划分,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当下我国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出来更多的是由原来单一的追求数量规模的模式,逐渐过渡到数量与内涵式发展并举的局面,隔离研究与隔离安置不断的向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转变。关注特殊教育的相关探究的萌芽阶段,学者们大多是致力于采用什么教育方法或技术才能提高特殊教育的学习效果。从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的前期,莱佩提出手语是聋哑人的自发语言,手语也是他们进行言语交流与沟通的唯一媒介,所以莱佩大力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手语进行教学。作为手势符号体系的创始人,莱佩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在教学中实施手语教学这一原则。随后海尼克则提倡口语教学,并在聋人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三个理论观点:(1)主张采用书面语进行教学;(2)书面语与口语可以并用,但强调以口语教学为主;(3)确立纯口语法体系。海尼克认为:口语教学是激发聋哑人进行抽象思维的前提条件,书面语是需要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先学习口语还是先学习书面语不能乱了先后的顺序,否则对聋哑人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海尼克还强调,手语不是语言,必须借助读唇才能完成与他人的思想沟通与交流。海尼克通过长期的口语教学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于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与同时代的手语法体系创始人法国人莱佩进行了长期争论。医学伴随着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病理学的认知与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日趋成熟,出现了可以为残疾人进行的专门的诊断和治疗。残疾病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残疾是由个体的生理、心理缺陷以及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残疾人施行医学诊断、康复训练以及相对应缺陷的补偿性教育,应该为残疾人提供特殊化的专门教育机构进行教育,以便促进其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人。[3]Bickel主张将患有不同残疾的学生分类,对他们进行隔离式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治疗。并且他研究了特殊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特征,并将特殊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分为教学行为、组织教学和教学支持三类,并认为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原则与普通课堂实践性教学的原则是相似的,二者在很多原则和方法上是可以通用的。[4]虽然Bickel清晰地概括了实践性教学的具体特征,也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进行教育。但他并没有严格地制定出特殊教育的教学方式,而过于依赖将普通教育教学方式移植到特殊教育中,容易造成无法针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采取有效地教学方式。Dunn等人发现:没有证据表明把智力落后的学生隔离在特殊教育环境中的学习效果会比正常环境中的要好。Dunn认为现在实施的隔离式特殊教育为融合教育摆脱“为跟不上融合教育班级的学生承担责任”提供了理由与借口。[5]有学者提出普通教育资源教室的教学效果由隔离式特殊教育和普通班教育这两部分的教学效果共同组成。例如,Marston采用课程的评价模式对各种教育模式下的残疾学生的学业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普特模式下残疾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其他单一模式的教育方式具有更好的成绩。[6]针对Bickel隔离式教学方式的不足,Heward打破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隔阂,主张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统一进行教学,因此他研究了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程序,主要是采取类似实验的方法,设计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程序,最终获得了一套比较简洁、直观的教学模式,另外这种模式还能使智力低于正常水平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获得良好的效果。[7]虽然Marston和Heward都通过实验探索有效地教学方式,以此来证明融合教育的先进性。但是他们俩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教学“工具”层面上,缺少对教学主体双方的多角度思考,他们偏重于具体教学的细节性问题解决,而忽视对特殊教育课程的理性设计。杜亚洲注意到了特殊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我国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滞后性、概念界定模糊性,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教学科目的开设,把要素与结构混为一体,就混淆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以及旧的教育流程模式制约着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发展。因此他提出要从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一要树立整体观、大局观。从国家层面出发,考虑到每个儿童的身心特点,着眼于未来确定素质教育目标。二要让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到课程设计中,集百家之长,听取多方意见,合理进行教育改革。三要确立最佳课程内容设计领域,在社会环境中寻找与学科内容体系最相容的部分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应本着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来进行课程设计。[8]王辉则提出高校在编制专业课程时,应突出解决好课程设置的目标、标准、内容与结构以及评价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及其环节衔接问题。要充分兼顾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并且要开展校际间的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很好的补充了杜亚洲在微观层面设计上的不足,丰富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不仅要将家长、学生纳入进来,更要开展校际合作,同时还要突出自己的课程特色。[9]在此基础上,谈秀箐从课程制定的方式入手。提出要转换研究范式,实行“演绎”研究向“归纳”研究的转变,突出特殊教育课程的特殊性,理清与普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1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尽管国内外对于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探究在时间先后维度上、研究内容与深度,以及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依旧有很多共同点。从时间和发展程度上看,国外对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要比国内在此领域开展研究要早,国外在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探究道路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隔离教育阶段、全纳教育阶段、融合教育阶段。而国内开展此类研究相对较晚,即便如此也是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国内深入探讨了隔离式教育,初步建构较为全面的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很好的填补了国外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从内容和研究重点来看,国外学仁对此研究多集中在“技”与“术”等具体教学策略的微观层面的研究,我国开展特殊教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研究多集中于特殊教育领域中“师资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历史演变”“政策解读”等几大方面。鲜有具体论述实践性教学的成果。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还缺乏系统性,构建的理论缺乏实践价值。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均呈现实践研究落后于理论研究的弊病。很多看似完美的实验方法和教学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可行性。因此国内外学者应当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国外学者主要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分别在隔离式教室或融合教室安排实验组和对照组,这种方法增加了实验的可行性,有利于实验的大规模推广,国内则主要是通过思辨研究。

三、归纳与展望

从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在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广泛的共识。首先,以融合教育替代隔离式教育,以规范的课程框架为标准化基础,然后因人而异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突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次,重视教育基础资源的科技的发展,借助先进的科技知识运用于特殊教育过程中;[11]第三,注重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化。构建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这为将课程建立在特殊学生特定的认识阶段基础之上,符合特殊学生相应的认识阶段的具体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必须引起重视的是,现有的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研究领域狭隘,缺乏对教学本身的反思。国外的研究者基本上是基于当前交叉学科发展的大环境下常规教学策略、模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对其他外在机构介入性探究还不够丰富。其次,国外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范畴与普通教育有类似的领域和交集,但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具体教学情景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等一些细节性的微观研究,很少去关注为何如此设置课程体系等问题。第二,思辨和经验研究为主,研究方法单一。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还缺乏系统性,多是从思辨角度进行理论探讨,主要是基于个体主观经验对客体对象的认知判断,很少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客体对象进行归纳演绎与分析,缺少对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策略以及微观层次的研究,缺少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性反思,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教育实验更是凤毛麟角。第三,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滞后严重,缺乏自身特点。现行的特殊教育课程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和学生本身的变化,教材也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及特殊学校现状的要求。特殊教育课程的特殊性无法体现出来,并且与普通教育课程之间的区别不明显。最后,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很少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而只是一味的强调知识的传输和接受。基于上述的整理和总结,在以后的相关领域的探究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尝试多种途径探寻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努力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内在机制,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的方式方法;第二,要注重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既可以当引导者也可以当施教者。教师在教学中,可自行根据课程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引导。未来的研究不仅要放在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上,更要关注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三,在研究中需多重研究方法并重,强调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科学量化的可实证验证性研究不足,这也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后的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研究方法而导致的研究偏差,可以根据现实需求与研究客体的不同而采用多元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论证探究,如可将问卷调查法与开放性的访谈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只有将多种方法并用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方法不适带来的研究偏差。也因此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性教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最后要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国内外学者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致力于最佳实践性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中。

作者:李莹莹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9篇

一、美国CEC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

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制定了《每个特殊儿童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在《标准》中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这些要求从不同角度,对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了界定,也表明了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及其与其它职业的区别。

(一)无歧视性

《标准》中规定“使用评估用具和办理手续时,不以种族、肤色、信仰、性别、国籍、年龄、政治活动、家庭、社会背景、性倾向或异常方面的不同而歧视特殊人群。”[1]此条标准虽然是着眼于无歧视性评估,但从“无歧视性”表述中可以解读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特殊技教师评估的是一个个“儿童”、一个个“人”,而非附加在特殊儿童身上的社会或身份的属性,这也就是当下的“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

(二)尊重性

《标准》中规定“特教专职者在专业实践上应提高和保持高度的能力水平和思想境界”,“仅用那些指定的训练方法和行为条例,不能伤害特殊学生的自尊心和侵犯其基本人权:如体罚”,“特殊教育者应拥护特殊学生,在言语写作及各种场合的表现都代表他们的利益”等等[1]。所以,特殊教育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成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利益的代言人,使尊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成为个人的内在品质。在行动上要使自己的专业活动有益于特殊群体和他们的家庭,尽最大限度的维护特殊学生,并且有益于其他同事、学生或研究对象的研究学习。

(三)客观性

《标准》中规定:“为帮助相关人士做出决策,应以进行有效客观的训练为基准,向行政部门、同仁、家长提供准确的计划资料”。[1]这一标准强调特殊教育教师应具有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专业活动的职业素养,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管理、咨询中,应坚持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以事实资料、数据来说明问题。

(四)保秘性

《标准》规定:“除有书面批准或规定机密可以公布的特殊情况外,应保守情报机密。”[1]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操守是能够保护特殊儿童的隐私,对特殊儿童的各项资料能够严格注意保密,绝不向任何商业机构、非法团体或个人泄露特殊儿童的私隐信息,或以非道德的方式以特殊儿童的隐私来获利,而是在尊重彼此隐私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五)合作性

《标准》规定:“和其他专职者相互合作,相互鼓励,完善特殊教育和特殊人群相关服务。”[1]这一标准旨在强调,特殊教育教师应更具有合作性,在严于律己的同时,还要与其他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人士、特殊儿童家长等相互合作、共同努力,以便参与行为管理,为特殊儿童服务。

(六)高效性

《标准》规定特殊教育教师应根据特殊学生的需求,保证应用专业知识、营造合适的教学环境、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选择使用有效的教学用具和资料、设定合适的教学需要的班级,致力于发展最高教育,进而向特殊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尽最大限度得激发他们的生活潜能。

(七)发展性

《标准》强调特殊教育教师应通过参加在职培训、专业研讨会、专业会议等继续教育计划,参加专业学术团体的活动等来保持对特殊教育和相关教育领域先行研究和文献的学术动态的了解,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2]以此,强调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其不可或缺的职业道德素养。

(八)倡导性

《标准》规定特殊教育教师要尽最大限度的推动和完善与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服务政策。这一标准强调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有责任、有义务进行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而且有责任、有义务去推动、完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相关服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九)实践性

《标准》规定:“在CEC道德法规和其他规范、职业政策之内进行实习”,“特教专职者不应原谅和参与一些不道德和不合法行为,不应违背特殊教育委员会所采纳的职业标准”。[1]以此强调,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用行动践行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绝不容忍、也不做违纪违法违规、有损职业操守之事。纵观CEC制定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可以看出美国特殊教育教师始终坚持公正、平等、尊重、非歧视性的原则,一切以特殊人群的利益为重心。在职业实践中能够客观评估,并且具有强烈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专业道德。这些道德标准反应了美国对所有层次、所有类型特殊教育教师在道德规范上的基本要求,是对美国特殊教育教师基本素质的概括。

二、CEC职业道德标准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

美国CEC提出的特殊教育教师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使得美国从事中小学特殊教育的教师都有很深的职业情感,从立法角度也使特殊教育教师能够切实的用心、用情、用理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特殊孩子能够感受到关爱、尊重与理解,有助于培养孩子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特殊教育是一项艰苦繁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具有深刻的责任感和坚实的职业信仰,才能将它顺利推进。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成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十分重要。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普通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还应该具备特殊教育教师所应具备的特殊的职业道德。美国CEC在《标准》中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规定,给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加强规范,践行师德

美国特殊教育之所以在发展的很好,是因为美国通过CEC制定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而当下,我国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进行明确界定,在各个地区出现诸多不如人意的现象。所以作为我国来说,要想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加强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要设置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加强法律规范,从而通过法律来从根本上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二)以人为本,尊重平等

特殊教育的对象多属于弱势群体,特殊教育的产生是为他们争取平等的公民权利,因此,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许多障碍者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为他们的成长和最终融入社会提供服务,并对此负有深深的责任感。而现存在一些特殊教育教师讽刺、挖苦、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完全忘记了作为一个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所以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我们应该坚持无歧视原则,对文化背景、民族背景、家庭、性别、样貌、体态特征、性取向等不同的特殊群体以示非歧视性,并且应遵循公正、平等、尊重的原则,关心热爱特殊儿童,尊重特殊儿童的权利。

(三)团队合作,共同进步

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特殊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它应该是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的。所以特殊教育教师不仅仅是与特殊儿童相处,这就要求与其他特殊教育工作者相处时应做到人际关系融洽,努力为自己为他人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不仅如此,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还应该相互监督,当发现有同事所作所为伤害到特殊学生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打击、阻止和干预。坚持互相尊重、相互协作、相互鼓励的原则,共同完善特殊教育和特殊人群的相关服务。

(四)恪尽职守,保守秘密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儿童的相关资料要做好保密措施,特殊教育教师更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尊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隐私,不随意对外泄露;要做到坚守自己的本分,恪尽职守,保守秘密,切忌重要资料信息的流失。

(五)提高专业,加强实践

第10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

特殊儿童的教育一直是我们所关心的。他们在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也会有所影响。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同时加强他们的教育能够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殊教育要从小开始,尤其是语文,语文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强大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内心的巨人。语文的特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小学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特殊教育是针对一些特殊儿童所设计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其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针对不同情况的儿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中考虑到每个儿童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个性化差异,通过特殊教育使这些儿童能够达到增长知识、锻炼技能、完善人格的目的,使他们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特殊教育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在特殊教育的课堂上,网络应用少,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应用有限,再加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老师有时又不能物尽其用,导致学生很难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创设情境,情境式教学应用不足,由于特殊教育针对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所以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现有的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上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师讲授的方式单调,对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足,没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2.特殊教育语文教学面临问题

网络化教学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重点学校会有比较先进的数量较多的机器,而发展相对落后或者偏远地区的学校数量较少,配置也较低,学生不容易上手,以后到社会上也几乎不用,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这样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发展,而且还可能造成特殊儿童的自卑心理,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

特殊教育教学理论不够丰富,相比大众教育,特殊教育由于针对的学生数量少,学生的情况复杂,更多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化,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授课形式,因此针对特殊教育的教育学理论远远不如针对大众教育的教学理论研究程度深,教学手段和课堂设计丰富。难以实现对学生的一对一针对性教学,有一些学生由于先天性缺陷,对教师同样的授课形式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的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理解程度低,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或者对课程本身有很深的抵触情绪,尤其语文学习很多时候要求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形成形象化的感知和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引导式教学。

二、小学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对策分析

通过宏观调控增加教学设施,丰富网络化教学,改善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施,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应用到网络,为学生以后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用处。从理论上重视特殊教育,针对特殊教育的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如对于聋的儿童就多用文字图片等方式让他们了解世界、学到知识;对于哑的儿童就可以进行正常化的大众化教育,但要让他们把想法及时记录下来,锻炼他们的思维;对于智力低下的儿童老师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进行知识点的强化,让学生有最基本的社会认知。最好是将不同的特殊儿童进行分班分组教育,这样教学负担不大,老师也能够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

丰富教学理论采用情境化教学,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加学生的存在感,加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明白自己和正常儿童并没有差太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而不是通过语言来创设情境,特殊儿童对感官有着更好的领悟,因此老师也可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用身体去感受课文中所讲授的知识。通过图片,食物,文字,甚至还原现场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达成共鸣。老师也可以请同年级的正常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让特殊儿童感受到自己于正常学生并没有太大差距,减少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距离和隔阂,这样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在特殊儿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更好发展,更好地获取知识,也更容易融入社会。

老师要格外注意学生的自尊心教育,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感找一些励志的文章,让学生更好地认知社会,了解社会。

特殊儿童的教育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特殊学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对于语文的教学老师要通过多媒体和情境设计等方式更好地加强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让特殊儿童也感受到语文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丽萍.《特殊教育中专聋生语文阅读教材选编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2007,6,21

[2]徐卫东.《撒播心灵的阳光――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J].黑河教育,2012,12

第11篇

(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特殊儿童接受学前3年教育的比例,到年达到65%,年达到80%;特殊儿童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或接受1—3年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到年达到50%,年达到60%;障碍青年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比例,到年达到8%,年达到15%。到年,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同等水平。

(二)加快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现代化步伐和国际融合进程,鼓励学校创建自己的特色,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的教学质量。市特殊教育学校年创建国家级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力争到年成为国内知名特殊教育学校,并把学校建设成为特殊教育实习实验基地、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二、完善特殊教育的管理体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三)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特殊教育的法规、政策及发展规划,负责制定本市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以教育部门为主,计划、民政、人事、财政、劳动、卫生、计生委、残联、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研究解决全市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问题。

(四)教育部门是特殊教育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特殊儿童少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包括学前聋儿语训教育)和高中段教育。

财政部门负责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专项拨款,将特殊教育事业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特教津贴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费教育款项的足额配置,设立特教专项补助费和省特教专项补助费配套使用。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足额按时到位,提高学生助学金标准,并按“两个增长”的原则逐年增加。

人事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上级制定的编制标准要求,负责配足特殊教育教师编制。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做好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指导工作;还要配合残联按照市政府第26号令“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精神做好障碍者的就业工作。有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私企应严格按一定比例安排障碍者就业,并保证障碍者平等参与工作的权利,同时建立和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

卫生部门会同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的0—6周岁特殊婴、幼儿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筛查网络体系,每年向残疾人联合会提供一次全市特殊儿童的准确数据和联系方法,为开发特殊婴、幼儿早期教育提供可靠依据和信息。开展特殊儿童的筛查工作,并指导经医学确诊的特殊儿童康复工作。

计生部门要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生殖健康为大家”活动,广泛宣传科学的优生优育知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减少先天性或继发的三类障碍人群的发生数量。

残疾人联合会负责收集、汇总每年0—6周岁特殊儿童数据,并配合教育部门指导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工作,包括对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和特殊儿童应选择何种教育形式的指导等。加强对障碍者的对口职业培训,提高障碍者群体的职业技能。残联要与教育、民政、劳动等部门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并帮助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三、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五)创设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机制。成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协调小组,提供与建立一套对0—6周岁特殊婴、幼儿完整的网络筛查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教育咨询、指导等援助机构。积极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班,保证障碍儿童顺利完成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

(六)构筑良好的社会教育扶持体系。将我市建设成无障碍城市,为盲人和聋人创建无障碍人文环境,以开启他们接受社会教育的绿色信息通道,逐步做到公用设施宣传媒体语音化,创设影视节目、通讯系统、公共场所、手语服务四无障碍环境。发展社区康复教育机构,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和指导。

(七)营造普特一体化的教育环境。特殊教育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自主招生。全市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必须依法招收适龄轻度障碍儿童和达到二级以上康复标准的聋童入学,并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以保证我市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或随班就读这一特殊教育主体形式的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将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考评条例之中,为我市随班就读的学生构建“绿色通道”。

(八)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学生素质均衡发展。加强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定期对教师的特殊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个别化教育评估。对无法入校、生活无法自理的障碍学生,提倡送教上门,以保证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九)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的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引导教师结合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随班就读的研究,逐步建立我市的特殊教育研究中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素质

(十)大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将特殊教育内容纳入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范围,鼓励在职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确保绝大多数任课教师都能接受比较正规的各类特殊教育培训,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尝试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双证(教师资格证、特殊教育培训证)上岗制度,提倡部分教师有“三证”(双证及专业技能等级证),建立手语等级标准及其它特殊教育专业技能等级标准。积极加快我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推进特殊教育“名师工程”。

(十一)要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的待遇。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儿童福利机构教职工的特教补贴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从事特殊教育满10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退休的教职工,退休时特教津贴计入退休费基数。教育部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及承担随班就读任务的教师在评优、评先等活动中应优先考虑;依法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五、切实加强领导,为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二)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特殊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研究制定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服务机构,逐步形成管理网络。

(十三)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特殊教育经费。坚持特教特办,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筹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确保特教专项经费按时足额拨付,确保每年每生的公用经费不低于2000元,并随教育经费增长逐年递增,确保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岗位奖。

残联要继续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50%用于障碍者职业培训,要酌情给予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能培训补助及在校学生特殊教育补助。重点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职业教育,资助特殊儿童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

对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附设的特教班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免收杂费、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本费和必须的簿本费,以及保育费、管理费、住宿费(免收住宿费专指义务教育阶段的聋哑学生)。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教育阶段(3至6周岁)也纳入特殊教育学校的免费教育范畴。财政部门根据各校在册学生名单发放专项拨款,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第12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动作康复训练;教学特殊教育专业

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三)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动作康复训练

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

[2]张庆苏,李胜利.我国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言语治疗学课程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