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

时间:2023-09-13 17:1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管理的四种方法

第1篇

(新疆北方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奎屯832000)

【摘要】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方法是科学的,也代表了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虽然它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基本的思想方法在某些项目中极具借鉴价值。

关键词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特点

1. 概念

1.1与构成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作为工程造价管理的最新术语名词,是由美国造价工程程师协会(国际全面造价管理促进会的前身)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这个协会对全面造价管理给出了如下定义:全面造价管理就是有效地使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去计划和控制资源、造价、盈利和风险。工程项目的实现是一种独特的人类生产技术活动过程,这一独特的过程有下列几个方面的特性:

(1)这一过程是由许多前后接续的阶段和各种各样的生产技术活动构成的;

(2)这一过程的每项活动都受三个基本要素——造价、工期、质量的影响;

(3)这一过程通常是不重复的,过程所处的环境是开放的、复杂多变的,所以这一过程有较大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4)这一过程涉及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包括项目业主、承包商、供应商、设计与咨询中介单位等,整个过程是由他们共同合作完成的。

1.2基于这些特性,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就应由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全要素造价管理、工程项目全风险造价管理、工程项目全团队造价管理四个方面构成。

(1)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

与传统的基于资源消耗的、相对静态的造价确定方法不同,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要求在确定造价时,首先从分析项目具体活动与具体活动过程入手,然后依据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和开展项目活动所用的技术方法与工效水平去确定出项目的资源消耗及占用,最终确定出项目的造价。因而对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也就要直接针对工程项目的作业活动和作业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来进行。在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具体程序中,首先要确定以什么样的精度来分解项目的各项活动,然后进行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图表、模型的方式描述项目的活动层次和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项目具体活动的能力占用和资源消耗清单,它反映的是各项具体活动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能力,消耗了哪些资源。随后,就可以参照这份清单依据资源的市价或市场预测价等价格信息,计算出各项具体活动的造价,最后汇总得到项目的全部造价。在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时,也要针对项目活动来进行。控制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剔除不必要的、无效的活动,保证活动的正确进行,促使能力和资源的充分利用。这种造价控制方法的关键内容是其中的两个循环,即全过程(或子过程)的控制与持续改善循环,和每个具体活动过程的控制与持续改善循环。这种基于活动的管理方法,其优越性在于,它能够使决策具体而有针对性,有利于企业不断改善进行工程项目的活动水平,易于企业财务和非财务业绩的评价。

(2)工程项目全要素造价管理。

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都与工程造价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人们往往对于直观的、量化的造价信息较为敏感,而对于质量、工期信息却不容易把握。因此,要进行全要素造价管理,就应当尽量使质量、工期要素量化,并与造价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管理。全要素造价管理采用了已获价值管理(Earned Value Management——EVM)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引入一个中间变量——已获价值变量,帮助人们分析工程项目的工期和造价的变动情况并给出相关信息。具体步骤,第一是确定全要素造价管理的目标与控制标准,第二是收集全要素造价管理相关数据、信息,第三是制定具体的全要素造价管理与控制行动方案,第四是具体实施全要素造价管理与控制的行动方案。这种方法制定并运用的分析工具是反映造价、质量、工期的一套分析指标体系,它以指数的形式将质量、工期与造价联系起来并得以量化。

(3)工程项目全风险造价管理。

工程项目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的过程,造价管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不确定性造价的管理。全风险造价管理是在信息不完备理论、成本不确定性理论、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其管理的方法又包括: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工程项目全风险造价确定方法、工程项目风险事件控制方法、工程项目全风险造价控制方法。具体运行过程是:建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此来跟踪、收集、整理出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信息,凭借这些信息分析风险的存在、原因、后果和发展,并及时反映分析结果。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确定出项目的最可能造价及概率分布,从而得到各具体活动的风险性造价。对各风险因素配以相关的费用,并加总到全风险基准造价上形成项目全风险造价。对于影响造价的风险事件,可采用风险规避、风险分担、风险转移、风险化解等具体方法予以控制。在控制过程中,不断地调整造价目标,以使其满足工程项目和抵御风险的要求。

(4)工程项目全团队造价管理。

由于工程建设分工的不断细化,专业中介机构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中涉及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业主、设计方、施工方、工程监理、供应商等各方之间经常由于信息传递和沟通不畅,造成工程进展和管理上的困难,引发利益冲突,因而工程造价、质量、工期也难以得到保证。全团队造价管理就是要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以此来推动项目完成,最终实现“多赢”。进行全团队造价管理的关键环节是确定全团队的合作促进人。他处于合作各方的中央,与任何团队成员均无经济利益关系。各团队成员按照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的要求,围绕合作促进人开展工程项目活动。这种管理方法要求团队成员协商、指定并签署一系列的造价管理合作文件,以此来规范管理活动,保证信息交换,避免和化解纠纷。管理活动的中心是适时地开展团队成员间的思想沟通与信息交换,以此来促进合作。

2. 特点

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方法中的四种工程造价管理技术方法既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可以单独使用,为工程项目的全面造价管理服务;同时这四种具体的技术方法又必须构成一个整体,为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提供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在整套技术方法中,全过程造价管理技术方法是基础,全要素造价管理技术方法是中坚,全风险造价管理技术方法是关键,全团队造价管理技术方法是核心。这套 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在整套技术方法中,全过程造价管理技术方法是基础,全要素造价管理技术方法是中坚,全风险造价管理技术方法是关键,全团队造价管理技术方法是核心。这套全面造价管理方法有如下特点:

(1) 特别注重事前管理。

四种方法无一不是在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前期通过周密的准备和计划,制定出造价的确定的控制方案。前期工作力求具体、完备,覆盖工程项目的细节及整体。这样就能保证在工程进行时,每一步都已成竹在胸。

(2)收集、加工信息是造价确定与控制的依据和关键。

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关键信息是项目活动和过程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就能确定项目的活动内容和相应的资源占用情况,近而就能确定出工程造价;造价控制也是依据这些信息来对项目活动进行的控制。全要素造价管理中的关键信息是项目实施中三要素的实际数据,它们是指标体系分析的对象,分析后的信息又成为对各要素进行管理、控制的依据。全风险造价管理几乎就相当于信息的管理,因为项目的风险主要就是由于信息缺失、信息滞后或信息处理不当造成的,所以就需要建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便于收集、处理和存储各种风险信息,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项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全团队造价管理中要想形成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必然少不了信息交换和沟通,否则不可能形成一个为了一致的最终目标而努力的团队。同时,四种方法对信息反馈也十分依赖,反馈信息(达到或未达到要求)决定着管理过程是向前继续推进还是“返工”。

(3)管理过程的动态性。

与传统的围绕标准定额展开的管理方法不同,全面造价管理基本上是依照工程造价管理的客观规律和社会要求来进行的。工程造价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都是在不断变动的,若以相对静态的标准定额来管理工程造价,必然会与实际情况有偏差,不利于反映造价管理的成果。而全面造价管理则实时地掌握工程造价影响因素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管理过程的每个子过程的结果都要接受评价,若符合要求则进入下一步,否则重新进行。子过程和总过程都是一个“提问”和“应答”的动态循环。

(4)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要素造价管理和全风险造价管理是三种以管理的科学性为基础的造价管理,而全团队造价管理是一种一管理的艺术性为基础的全面造价管理。为了实现全面造价管理的目标,在使用时,应以一种管理方法为主,其他方法的思想和做法融入其中,或四种方法并重,有机地集成,这样就使得全面造价管理既能体现管理的科学性,又能体现管理的艺术性。

第2篇

摘要:目前在我国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项目不断增多,商业化运作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涉及的经济单位也在增加,从而使存在的风险也在增加。如何对大型文化活动项目进行风险的识别、防范以及管理,对提高其服务的质量、水平和顾客的满意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识别文化目的风险风险管理项目方法管理

在国外,文化活动被定义为“特殊活动”的一种,是面向所需要的资源和事先界定的目标所做的有组织的工作,一种有预算和时间进度的独特(因而具有风险)事业,具有与项目共同的特点,如明确的目标、确定的范围、一次性、受特定的资源约束等。当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的特殊、支出的集中与失败的不可挽回且负面影响大等。在20世纪80~90年代,国际上把某些基本活动设定一个模式,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活动行业,并且还有相应的共同体,如国际节日与活动协会(InternationalFestivalandEventsAssociation,IFEA)、国际特殊活动协会(InternationalSpecialEventsSo?鄄ciety,ISES)等。

文化活动项目如果有着良好的组织与运作方式,将会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如从2000年在舟山举办的国际沙雕节,就吸引了来自美、欧、日等国的许多沙雕爱好者与艺术家,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项目的举办并不是事事如人所愿,还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是灾难性的问题:密云游园会因游人拥挤而发生的特别重大突发伤亡事件;“法兰西巡逻兵”北京飞行表演由于天气原因被取消;“中国陵川2004年户外运动邀请赛”因参赛选手死伤而紧急停赛;“2004上海金茂大厦国际跳伞表演”发生运动员摔伤等,都已经成为我们心中的梦魇。所以,如何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问题,识别出其中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该提上研究与实践的日程。

1文化活动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

风险就是活动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人们说所有项目管理都是风险管理,文化活动项目也是如此,特定的场地、拥挤的人群、狂欢的气氛都是风险潜在的地方。可以说,风险存在于文化活动项目的各个部分,具体而言有:①政治文化与宗教民俗风险;②商业运作风险。如资源供应、资金问题、活动质量、新艺术形式的不明前景等;③管理的风险。项目决策不当、中途仓促进行各种变更以及变换负责人,导致项目范围项目计划的变更。项目目标不明确、缺乏沟通、组织机构不当、后勤保障管理不当等;④运输风险。运输、停放和公共交通都存在潜在的风险,如运输中意外事件的发生,演出设备在运输途中可能受损等;⑤健康和安全风险。拥挤的观众、嘉宾、演艺人员的活动地点,临时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工作经验不足,数量少而又年久失修的安全设施、陡峭的桥梁和复杂的地形等都是安全风险存在的地方;⑥不可抗力风险。战争、恐怖袭击、传染病的爆发、天气的突变等;⑦履约风险。合作双方缺乏经验、双方权责不明中可能存在纠纷,因意外事故导致对方不能如期履行合约等;⑧环境风险。工作人员不按照卫生环保的要求,不按环境卫生标准执行工作、大型活动产生的污水与废物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2目前我国文化活动风险管理情况

我国文化活动项目的风险管理基本处于以经验管理为主的状态,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风险管理方面的标准化文件虽已形成,但主要应用在企业和银行系统中,在活动项目中运用不多。活动项目管理的第一套丛书于2002年10月第一次出版,包括《国际性大型活动管理》、《项目筹资活动管理》、《大型活动项目管理》等,对活动项目管理有开创之功,但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政府部门对活动项目的风险承担主体实行的是“谁审批谁负责”的制度。整体而言,我国活动行业在现代风险管理思想和技术的运用上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相对于国际上对活动管理机构内控体制的要求,还显得落后。

(2)风险量化管理的不足。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活动行业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

(3)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活动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管理学科。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

(4)我国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能承办活动项目,并能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机构不多。

3文化活动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风险管理是使活动组织者在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或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追求风险最小化。它也是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发现、评估主要的风险,然后制订、实施相应的对策,使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风险管理是文化活动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确保活动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基础。

3.1风险识别与评价

风险识别包括确定风险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描述其风险特征和确定哪些事件有可能影响本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首先便是信息源问题,信息源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客观的信息源,包括过去活动项目中记录的经验和表示当前项目进行情况的文件,如WBS计划分析等;主观的信息源是基于有经验的专家的经验判断。风险识别方法代表性的有如下七种:

⑴征询意见法。征询意见时可采取座谈会方式,运用“头脑风暴”,鼓励参与,阻止批评,漫谈项目风险,而项目经理应对此全面的记录并加以冷静的思考,综合的分析,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可采取专家调查的方式,但为避免项目经理听到的仅限于一两个专家的意见的弊端,最好和座谈的方式结合起来。

⑵流程图法。流程图方法首先要建立一个工程项目的总流程图与各分流程图,它们要来展示项目实施的全部活动。流程图可用网络图来表示,也可以用WBS(工作分解结构)来表示。

⑶现场视察法。在风险识别阶段,风险经理对现场的视察非常重要。它能察觉到一些技术分析所不能预测到的风险。特别是文化演出项目,风险经理应通过直接观察现场的各种设施及各种操作,以能够识别更多、更细致的潜在风险。

⑷计算机模拟法。这种方法应仔细研究所有选项及其不确定性,而且在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相当清楚时,此方法很适应,但必须有可靠的相关量化数据。对于新建议可能给出误导性的结果,且可信度尚不确定,这是它的缺点所在。

⑸回归分析法。即根据以往经验的分析来预测未来,尽管这种方法提示风险的绝对量可能比别的方法要少一些,但可以识别其他方法所不能发现的某些风险。

⑹环境分析法。项目的环境包括

活动参加者、活动演出者、竞争者、政府管理者。在分析项目环境时,应重点考虑它们相互联系的特征和稳定性。

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风险识别后,应把结果整理出来,写成书面文件,为风险分析的其余步骤和风险管理做准备。风险识别的结果应包含以下内容:风险来源及风险产生的条件、风险的分类或分组、风险症状等,如果发现其做得不够详细则应进一步完善。同时,要进行对这个项目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价,将注意力转向包括项目所有阶段的总体风险,各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对项目的总体影响,项目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上来。

3.2风险处理对策

一般在活动项目风险管理中有四种风险处理的对策:风险回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自留。每一种都有侧重点及各自的优劣势,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项目风险的具体形势。

⑴风险回避。回避能消除风险因素,放弃项目是最彻底的回避风险的办法。但是彻底地放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丢掉了发展的机会,窒息了项目有关方面的创造力等。而且,对正在进行的项目实行改变或放弃的处理,一般来说付出的代价是极为高昂的,所以,采取回避策略、最好在项目活动尚未实施时。

⑵风险减轻。此策略的目标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后果的不利影响,采用的方法很多,如教育法、程序法等。教育法即对有关人员进行风险和风险管理教育,这是很必要的,因为项目管理人员和所有其他有关各方面的行为不当都会构成项目风险因素。而程序法就是以制度化的方式从事项目活动,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由活动项目管理班子制定的各种管理计划、方针和监督检查制度一般都反映项目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违反了这些规律性,就会犯错误。因此,对于规章制度、项目参与人员都应认真的执行。此外,还可在项目的组成结构上下功夫,增加可供选用的行动方案数目,提高项目各组成部分的可靠性,从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当然这也会相应的增加项目的复杂性与成本,进而也可能增加风险。

⑶风险转移。转移风险又叫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是通过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值得注意的是,转移风险是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所导致的总的损失的,采用这种策略所付出的代价大小取决于风险大小。当项目的资源有限,不能实行减轻和预防策略,或风险发生频率不高,但潜在的损失或损害很大时可采用此策略。转移风险主要有出售、发包、开脱责任合同、保险与担保等。

3.3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由企业或工程项目自身承担风险,承担方式是以自身的风险自留基金来保障,所以,可以把风险自留视为一种风险的财务对策。项目风险是否自留的判断准则如下:自留费用低于保险人的附加保费;项目的期望损失低于保险公司的估计;项目有许多风险单位;项目的最大潜在损失与最大预期损失较小;短期内项目有承受项目预期最大损失的能力;费用和损失支付分布于很长的时间里,因而导致很大的机会成本。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文化活动项目 风险管理

在国外,文化活动被定义为“特殊活动”的一种,是面向所需要的资源和事先界定的目标所做的有组织的工作,一种有预算和时间进度的独特(因而具有风险)事业,具有与项目共同的特点,如明确的目标、确定的范围、一次性、受特定的资源约束等。当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的特殊、支出的集中与失败的不可挽回且负面影响大等。在20世纪80~90年代,国际上把某些基本活动设定一个模式,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活动行业,并且还有相应的共同体,如国际节日与活动协会(International Festival and Events Association,IFEA)、国际特殊活动协会(International Special Events So?鄄ciety ,ISES)等。

文化活动项目如果有着良好的组织与运作方式,将会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如从2000年在舟山举办的国际沙雕节,就吸引了来自美、欧、日等国的许多沙雕爱好者与艺术家,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项目的举办并不是事事如人所愿,还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是灾难性的问题:密云游园会因游人拥挤而发生的特别重大突发伤亡事件;“法兰西巡逻兵”北京飞行表演由于天气原因被取消;“中国陵川2004年户外运动邀请赛”因参赛选手死伤而紧急停赛;“2004上海金茂大厦国际跳伞表演”发生运动员摔伤等,都已经成为我们心中的梦魇。所以,如何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问题,识别出其中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该提上研究与实践的日程。

1 文化活动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

风险就是活动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人们说所有项目管理都是风险管理,文化活动项目也是如此,特定的场地、拥挤的人群、狂欢的气氛都是风险潜在的地方。可以说,风险存在于文化活动项目的各个部分,具体而言有:①政治文化与宗教民俗风险;②商业运作风险。如资源供应、资金问题、活动质量、新艺术形式的不明前景等;③管理的风险。项目决策不当、中途仓促进行各种变更以及变换负责人,导致项目范围项目计划的变更。项目目标不明确、缺乏沟通、组织机构不当、后勤保障管理不当等;④运输风险。运输、停放和公共交通都存在潜在的风险,如运输中意外事件的发生,演出设备在运输途中可能受损等;⑤健康和安全风险。拥挤的观众、嘉宾、演艺人员的活动地点,临时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工作经验不足,数量少而又年久失修的安全设施、陡峭的桥梁和复杂的地形等都是安全风险存在的地方;⑥不可抗力风险。战争、恐怖袭击、传染病的爆发、天气的突变等;⑦履约风险。合作双方缺乏经验、双方权责不明中可能存在纠纷,因意外事故导致对方不能如期履行合约等;⑧环境风险。工作人员不按照卫生环保的要求,不按环境卫生标准执行工作、大型活动产生的污水与废物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2 目前我国文化活动风险管理情况

我国文化活动项目的风险管理基本处于以经验管理为主的状态,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风险管理方面的标准化文件虽已形成,但主要应用在企业和银行系统中,在活动项目中运用不多。活动项目管理的第一套丛书于2002年10月第一次出版,包括《国际性大型活动管理》、《项目筹资活动管理》、《大型活动项目管理》等,对活动项目管理有开创之功,但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政府部门对活动项目的风险承担主体实行的是“谁审批谁负责”的制度。整体而言,我国活动行业在现代风险管理思想和技术的运用上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相对于国际上对活动管理机构内控体制的要求,还显得落后。

(2)风险量化管理的不足。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活动行业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

(3)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活动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管理学科。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

(4)我国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能承办活动项目,并能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机构不多。

3 文化活动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风险管理是使活动组织者在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 或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追求风险最小化。它也是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发现、评估主要的风险,然后制订、实施相应的对策,使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风险管理是文化活动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确保活动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基础。

3.1 风险识别与评价

风险识别包括确定风险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描述其风险特征和确定哪些事件有可能影响本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首先便是信息源问题,信息源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客观的信息源,包括过去活动项目中记录的经验和表示当前项目进行情况的文件,如WBS计划分析等;主观的信息源是基于有经验的专家的经验判断。风险识别方法代表性的有如下七种:

⑴征询意见法。征询意见时可采取座谈会方式,运用“头脑风暴”,鼓励参与,阻止批评,漫谈项目风险,而项目经理应对此全面的记录并加以冷静的思考,综合的分析,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可采取专家调查的方式,但为避免项目经理听到的仅限于一两个专家的意见的弊端,最好和座谈的方式结合起来。

⑵流程图法。流程图方法首先要建立一个工程项目的总流程图与各分流程图,它们要来展示项目实施的全部活动。流程图可用网络图来表示,也可以用WBS(工作分解结构)来表示。

⑶现场视察法。在风险识别阶段,风险经理对现场的视察非常重要。它能察觉到一些技术分析所不能预测到的风险。特别是文化演出项目,风险经理应通过直接观察现场的各种设施及各种操作,以能够识别更多、更细致的潜在风险。

⑷计算机模拟法。这种方法应仔细研究所有选项及其不确定性,而且在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相当清楚时,此方法很适应,但必须有可靠的相关量化数据。对于新建议可能给出误导性的结果,且可信度尚不确定,这是它的缺点所在。

⑸回归分析法。即根据以往经验的分析来预测未来,尽管这种方法提示风险的绝对量可能比别的方法要少一些,但可以识别其他方法所不能发现的某些风险。

⑹环境分析法。项目的环境包括活动参加者、活动演出者、竞争者、政府管理者。在分析项目环境时,应重点考虑它们相互联系的特征和稳定性。

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风险识别后,应把结果整理出来,写成书面文件,为风险分析的其余步骤和风险管理做准备。风险识别的结果应包含以下内容:风险来源及风险产生的条件、风险的分类或分组、风险症状等,如果发现其做得不够详细则应进一步完善。同时,要进行对这个项目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价,将注意力转向包括项目所有阶段的总体风险,各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对项目的总体影响,项目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上来。

3.2 风险处理对策

一般在活动项目风险管理中有四种风险处理的对策:风险回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自留。每一种都有侧重点及各自的优劣势,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项目风险的具体形势。

⑴风险回避。回避能消除风险因素,放弃项目是最彻底的回避风险的办法。但是彻底地放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丢掉了发展的机会,窒息了项目有关方面的创造力等。而且,对正在进行的项目实行改变或放弃的处理,一般来说付出的代价是极为高昂的,所以,采取回避策略、最好在项目活动尚未实施时。

⑵风险减轻。此策略的目标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后果的不利影响,采用的方法很多,如教育法、程序法等。教育法即对有关人员进行风险和风险管理教育,这是很必要的,因为项目管理人员和所有其他有关各方面的行为不当都会构成项目风险因素。而程序法就是以制度化的方式从事项目活动,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由活动项目管理班子制定的各种管理计划、方针和监督检查制度一般都反映项目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违反了这些规律性,就会犯错误。因此,对于规章制度、项目参与人员都应认真的执行。此外,还可在项目的组成结构上下功夫,增加可供选用的行动方案数目,提高项目各组成部分的可靠性,从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当然这也会相应的增加项目的复杂性与成本,进而也可能增加风险。

⑶风险转移。转移风险又叫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是通过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值得注意的是,转移风险是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所导致的总的损失的,采用这种策略所付出的代价大小取决于风险大小。当项目的资源有限,不能实行减轻和预防策略,或风险发生频率不高,但潜在的损失或损害很大时可采用此策略。转移风险主要有出售、发包、开脱责任合同、保险与担保等。

第4篇

[关键词]外汇风险 工商企业外汇风险管理 金融中介机构外汇风险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出口对于我国GDP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对我国出口有重要影响的汇率又不断变化,虽然目前我国只在经常项目上放开,在资本项目上仍然进行严格的管制,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一步步放开,进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也将越来越大。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元不断贬值,最近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使我国出口企业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因此,如何面对外汇市场上不断波动的汇率风险,已经成为当下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

一、外汇风险概述

1.外汇风险产生原因

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美元大幅贬值,固定汇率制度被废除,世界各主要经济大国都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由此汇率开始发生频繁的波动,使得国际贸易结算中由于汇率的波动出现了汇兑损益,对进出口企业的收支状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生了外汇风险。

同时为了规避外汇风险,外汇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金融衍生工具,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大多都是高杠杆交易,在规避外汇风险的同时,也将外汇风险进一步放大,一旦对未来的汇率走势预测准确,就能规避外汇风险,甚至能获得超额收益,但是一旦预测失误,那么所带来的损失往往是致命的。

随着经济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金融衍生工具种类层出不穷,金融工程化的不断发展,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在规避外汇风险的同时,也使外汇风险在高杠杆下急剧放大。到目前为止,在外汇市场进行的交易中,每天的平均成交量达到2.5万亿美元,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用于国际贸易结算的需要,大多数都是对冲平仓,即绝大多数都是投机,往往就是套期保值者有投机者之间的一个零和博弈。这也大大加剧了外汇市场的波动,使得汇率瞬息万变,大大提高了外汇风险管理的难度。

虽然目前对于外汇汇率的变化已经有了很多理论,如利率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国际费雪效应、汇率超调模型,能够对汇率的走势进行有效的预测,但是由于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些很苛刻的假设基础上,而实际情况并不能符合这些理论假设,所以实际的汇率走势往往会与正常的理论预测相悖,这也大大提高了外汇风险管理的难度。

2.外汇风险的种类

外汇风险大致包括以下四种:交易风险、经济风险、折算风险、国家政治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企业或个人未了的债权、债务在汇率变动后进行外汇交割清算时所出现的风险。这些债权、债务在汇率变动前已经发生,但在汇率变动后才清算。因此交易风险会影响企业的收入和费用、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不善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必须进行谨慎管理。

经济风险是指汇率波动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程度。这往往是不可测的,需要企业对未来的汇率走势作出判断。

折算风险是指跨国公司合并财务报表时所面临的汇率波动风险。

国家政治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或投资所在国政治环境方面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化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需要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因

由于企业面临上述外汇风险,所以企业的现金流以及合并后的财务报表往往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对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债务人都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活动,管理的好会使企业进入更好的发展环境,如果管理不当则会恶化企业的生存坏境,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

因此,企业必须认识到外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真对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进行管理。

二、工商企业外汇风险管理

工商企业外汇风险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管理外汇风险,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只有世界上主要的结算货币才有与之相对应的金融衍生工具,但是企业涉及的经纪业务是用非主流货币结算的话,就找不到相应金融衍生工具对其进行风险管理。

利用货币市场进行外汇风险管理,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金融衍生工具管理外汇风险的不足,即利用货币市场上的投资收益对冲外汇风险损失,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即企业优化自己的资产负债结构,使得资产所面临的外汇风险头寸与负债所面临的外汇头寸相互抵消,做到“无为而治”,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方法。

定价策略,可以通过销售价格来面对外汇风险,这中间涉及到一个短期利润与市场份额的权衡;也可以通过调整计价货币来管理外汇风险,尽量在出口销售中用硬币计价,在进口采购中用软币计价;还可以通过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转移价格来实现资金的有效流动,这对于管理折算风险和国家政治风险特别有效。

三、金融中介机构外汇风险管理

一般来说,金融中介机构所需要管理的不仅仅是外汇风险,还需要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甚至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比对外汇风险的管理更为重要。因为,由利率平价理论、国际费雪效应、汇率超调模型可知,利率是影响汇率的最重要因素,利率的变动会引起汇率的变动,而且利率风险管理本身也是金融中介机构必须认真管理的重要风险。

下面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外汇风险管理与利率风险管理一一进行介绍。

金融中介机构的外汇风险管理与工商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不同,因为金融中介机构处于交易被动地位,因此其管理的难度更大。

金融中介机构应该保持中性,即尽量使每日的头寸为零,或者对每日所保持的头寸进行严格限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是对于各业头寸的管理最为重要,因为外汇市场是24小时交易不间断,而银行在下班期间所保有的隔夜头寸是容易导致银行风险的因素,许多银行的倒闭都是由于对隔夜头寸管理不善的结果。

必须对每个交易员的头寸限额进行严格的限制,并且保持交易与结算的独立性,加强内部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由于里森既进行交易,又进行结算。

对于头寸的管理也是运用以上介绍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对冲交易,与工商企业大致类似,此处不再累述。

以下重点研究金融中介机构的利率风险管理。

目前对于金融中介机构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的计量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是对利率敏感性缺口的计量,敏感性缺口 = 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敏感性资产的数量大于敏感性负债,正缺口(Positive Gap),处于资产敏感状态(Asset Sensitive)敏感性资产的数量小于敏感性负债,负缺口(Negative Gap),处于负债敏感状态(Liability Sensitive)

利率敏感比率(或利率敏感度)的概念来衡量银行的资产负债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利率敏感比率 = 利率敏感资产/利率敏感负债。

第二是对存续期缺口的计量。银行的存续期缺口,是指银行的资产存续期与负债存续期之间的差额

银行净值(Net Worth,NW)的变化幅度与其资产负债的期限有很大关系。银行的净值等于其资产价值(A)减去负债价值(L),即:

NW = A - L

为了完全规避利率风险,银行只须调整资产存续期或者负债存续期,只要二者基本相同,即存续期缺口近似为零,银行就不会蒙受什么利率风险了。如果资产和负债的存续期不相同,银行就会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存续期缺口越大,银行净值受利率波动影响而变化的敏感度就越大

对于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主要就是对其缺口的管理。具体的管理方法就是利用对应的金融衍生工具管理缺口,将其对冲。

参考文献:

[1]郭林艳.企业综合竞争力理论框架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D]江南大学,2008

[2]涂永红.外汇风险管理. 2004

第5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 发展

要对供电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进行管控,首先必须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识别风险后,还需要对风险的来源进行分析。最后,在对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预防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包括技术改进在内的各项综合措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三个方面,是一个动态循环的封闭系统。各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对供电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进行管控的第一步,只有在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才能够选择可能的措施进行处置。风险识别一般遵循筛选、监测、诊断的基本程序。筛选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供电企业内部的各种产品、运行过程乃至人员构成等进行风险分析,从而确定供电企业内外部存在哪些风险因素。监测是指在企业内部或外部发生风险后,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的过程,为以后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诊断是指根据风险监测的过程,对供电企业发生的各种风险的原因、后果进行评价与判断,并对风险发生的过程进行再次仔细的检查。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控中的关键环节,是指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对潜在的导致风险发生的各种因素的可能性与后果大小进行判断。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确定风险发生概论的大小以及风险可能的强度、持续时间等;其二是要判断风险对供电企业作用的方式,以及这方风险是否具备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其三是如果风险真的发生,那么这种风险对供电企业造成的后果有多大,以及如果要避免这种风险企业需要承担的代价,抑或企业冒这种风险能获得多大的利益。

根据企业组织的不同类型和具体环境要求,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不同方法。而且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了评估企业内存在的风险。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基线评估、基于问题的评估和组合评估三种方法。基线评估就是采用安全基线,按照既定程序对企业进行检查与评估。

所谓的安全基线,就是国家或行业协会等对供电企业制定各种标准规范,这些规范对供电企业的运行有具体的安全措施标准。基线评估能满足基本的安全需要。基于问题的评估是供电企业内各种风险进行详细识别和评价,对可能引起风险的威胁进行全面考察,并根据评估结果来选择安全措施。基线评估简单易行,但不够准确,适合一般风险的评估;详细评估准确细致,但耗时耗财。因此,实际中进行大多是这两者的组合。所谓组合评估就是将综合基线评估和基于问题的评估两者优点,对供电企业进行的动态风险评估,确保及时、迅速地识别内部风险。

三、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是指企业管理者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措施避免或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或当风险不可避免时,从各个角度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从理论角度来说,风险管控有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四种基本方法。风险回避是指在意识到风险后,企业主动放弃某一行为,从而避免风险。损失控制是指并不完全放弃风险,而制定计划和采取措施以降低损失程度。风险转移是指,通过保险、契约等各种方式,将企业风险转嫁于其他主体或与其它主体共同承担风险。

风险保留是指企业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并预留一定资金和空间随时应付风险的发生。具体到供电企业来说,由于供电企业具有公共事业属性,面对潜在风险不能采取消极的回避态度。因此,在供电企业风险管控的实际操作中,只能采取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三种方式。从实际操作角度来说,根据供电企业不同的风险种类应综合采用三种管控方法,下面即已电费回收风险为例做一分析。

电费回收是供电企业销售的最终环节,是供电企业一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深入,供电企业自身以及供电企业服务对象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经营不善,资金周转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如何加强供电企业电费管理,防范欠费经营风险,是摆在电网企业面前迫切而重要的问题。对于应收电费回收问题,供电企业应该主要采取损失控制方法管控风险。具体的措施有:

其一,对欠费企业和个人进行调查研究,从信用好坏和偿还能力强弱两个维度进行交互,将所有客户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信用好、偿还能力强”、“信用好、偿还能力弱”、“信用差、偿还能力强”、“信用差、偿还能力弱”。对不同类型客户采用不同办法。对“信用好、偿还能力强”的客户只需要做一般管理,对“信用差、偿还能力强”的客户,则要求其提供一定数额的财产或物质抵押。对“信用好、偿还能力弱”和“信用差、偿还能力弱”等客户要密切关注,即体现供电企业的公共事业属性,又保证企业的基本效益。

其二,从风险保留的角度来说,供电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足额及时提取坏账风险准备金,并同时建立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制度。对于恶意欠缴电费客户,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

第6篇

(1)新产品的含义。在PCB行业中,各公司根据其制程能力不同,对新产品的界定有所区别,但是总体来讲,PCB新产品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新生产的产品,主要指本公司以前没有生产过,且生产中具有一定难度的产品;②重新定位的产品。即以新的市场或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的现有产品;③现有流程的改良或优化。即提供降低了成本或改善了功能并且替换现有流程的新流程、工艺。

(2)新产品开发风险方面。基于以上PCB新产品的类型,可以推断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成本/报废超出预期值;②顾客需求理解不当或更新不及时;③研发出的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技术效果;④生产系统不具有较强的柔性和灵活适应性;⑤利率、汇率的变动和股市波动及全球性或地区性的金融危机的影响。

PCB新产品导入的流程如图1。图1基于上述,同时考虑生产流程,PCB新产品开发阶段的风险主要发生在资料制作前、资料制作阶段、生产制造阶段。

PCB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决定着其应对风险的方式方法,对风险的不同处理方式直接决定了新产品开发的成败,而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又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项目积极事件的概率和影响,降低项目消极事件的概率和影响。

1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在PCB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有时会由于疏忽,导致自身承受损失,例如:设计阶段没有及时发现线路异常(即潜在的失效风险),导致客户端产品不良进而反馈给厂内调查。具体原因如下:

(1)此位置线路的原始设计即存在宽度不均匀的现象(图2);

(2)此处并非最小线宽所在的位置,所以在实际生产中没有进行监控。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对于潜在风险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且不同的产品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也是不同的

2风险管理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管理策略,将各类风险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针对消极的风险或威胁的管理策略主要有回避、转移、减轻、接受。这四种方法可以应用于新产品开发的任一阶段。

(1)回避风险。回避风险是指改变计划/策略,将风险行为的损失减到零。比如,在决定接受新产品的订单前,通过分析客户提供的资料,从而识别出其是否超我公司制程能力,是否可以通过特殊管控来实现需求/功能。如果评审后发现该产品完全超出公司的能力且一旦失败造成的损失很大,同时又没有其他有效的办法来改善,则应采取放弃该产品,从而避免可能产生的潜在损失。如图1所示,该产品在设计阶段就可以推断其半孔的两边铣板后毛刺不易去除,所以设计了二钻孔来去除毛刺。同时为防止除毛刺时处理不当导致孔边露基材异常,所以在设计阶段即对除毛刺的方式加以界定。如此便可以有效的规避了毛刺不良和露基材不良(图3、图4)。

(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把风险的部分或全部消极影响连同应对责任转移给第三方。在PCB及类似行业中,转移风险主要是指将自身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多为供应商),比如,某工段/工序在本厂生产的成本高且品质异常频出,则可以通过将此工段/工序外发给第三方生产以减轻自身损失。

(3)风险减轻。风险减轻是指把不利风险事件的概率和/或影响降低到可接受的临界值范围内。例如,在设计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某处间距不足,则通过减小线宽、移线或削小焊盘等方式使此位置的间距符合自己的能力,以减轻生产控制的难度。比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品质不良后再设法补救要有效得多。减轻风险的例子还包括:对于生产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流程采用提前测试、验证的方式先找出合理的制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式生产。与其它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开发、销售新产品,也是减轻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基于此,我们公司与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进行一些埋容、埋阻等产品的研发。

(4)风险接受。风险接受主要是指在其他风险因素无法实施,或者可以实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时采用的一种策略。风险接受策略包括被动接受风险和主动接受风险两种。主动接受风险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所述新产品的潜力巨大,虽然制作难度极大,但一旦成功即会有丰厚的利润,那么部分厂家会选择接受该新产品的开发。被动接受风险主要是指没有提前预估到风险,而风险发生后我们不得不接受的情况。图5所示为某公司生产的一款薄产品,该产品制作至成品并出货给客户后,客户反馈产品存在翘曲异常。对于此翘曲异常,经确认主要是由于包装方式不当导致,然而,由于我们的疏忽导致客户端产品无法贴件,所以我们不得不被动的接受此次风险造成的损失,从而在后续工作中引以为戒(图5)。综合上述分析,通过对各个阶段采取以上几种风险管理策略,可以有效控制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从而将企业损失降至最小。

结论

第7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S972.7+6文献标识码: A

项目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新兴管理技术,目前在我国已得到广泛的普及。由于通信工程项目所存在的自身缺陷,导致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而这些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风险管理是衡量项目管理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也是决定项目管理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水平的风险管理才是电信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提高通信网络工程管理水平的根源是提高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这样才能真正为运营商和集成商的管理作出有效调整,才能提高管理的核心。

一、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项目风险管理是将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应对策略同意作出反应的一个系统过程。项目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积极因素导致的有利影响和消极因素导致的有害影响两方面,其过程主要分为事前风险分析、事中风险反应、事后风险措施,以最有效、最快速的应对措施提高通信工程的成功率,将损失减到最小,将风险降到最低。

二、项目风险识别

通信项目风险识别的主要任务是找出项目中的风险,并对风险后果作定性或者定量的估计。通信项目风险识别是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工作,目标是识别、确定项目中的风险,确认这些风险会对项目的实施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风险识别的目的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项目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识别,了解并寻找项目所有可能遭受损失的来源。风险识别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识别出可能对项目进展有影响的风险因素、性质以及风险产生的条件,并据此衡量风险的大小,记录具体风险的各个方面特征,并提供最适当的风险管理对策,识别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

(二)风险识别的内容

1、确定风险评价基准。风险评价基准就是项目主体针对每一种风险后果确定的可接受水平。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评价基准和项目目标密不可分。项目目标量化后,就可以选作评价基准。

2、确定项目整体风险水平。风险的可预见性、发生概率和后果大小三个方面可以多种方式组合,使项目的整体风险评价变得十分复杂。帕累托二八原理表明,20%的风险构成了对项目严重威胁的80%,一般情况下,项目面临的各种风险的严重性和发生频率都呈现这种分布规律。

3、风险水平同评价基准比较。当项目整体风险小于或等于整体评价基准时,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承包商可以考虑投标。这时如果有个别单个风险大于相应的评价基准,则可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或其它方法权衡,是否有其它风险小的替代方案可用。当项目整体风险比整体评价基准大出很多时,风险不能接受,此时要认真考虑是不是放弃这个项目的投标。

三、通讯项目风险的特点

由于通信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其外在和内在的风险因素多,并且各种风险之间相互影响,所以项目建设整个周期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1、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所谓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是指风险普遍存在于所有的项目中,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且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通信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资金投入高的特点,因此,这种风险的客观存在性更加凸显。

2、风险的可变性

项目风险的可变性,指的是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因各种条件的变化而处在不断变化中。随着项目进程的不断延伸,谨慎采取防范风险的措施,规避各类风险,可以使风险处于可控当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风被规避和控制了,但与此同时,项目还会不断出现新的风险。

3、风险发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风险的偶然性是由于多重风险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随机现象,风险的必然性是通过对大量风险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从偶然、大量杂乱的风险中找出风险因素发生的规律,从而确定风险的发生规律。

4、风险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通信工程项目存在周期长、要求高、范围广等特点,因此,项目风险系数也随之变得纷繁复杂、种类繁多。通信项目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大一部分又来自内部关系的错综复杂,内在与外界的因素混合交叉影响着项目的进程,使得项目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的特点。

四、通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风险的应对处理措施有多种,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可以提出以下策略:预防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回避风险、自留风险等。

1、预防风险

预防风险的方法主要有工程法、教育法和程序法,除此之外,预防策略还应该在项目的组成结构上下工夫,增加可供选用的行动方案的数量,提高各组成部分的可靠性,从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们还可以通过合理地设计项目组织形式来有效地预防风险。但是,我们在采取这些预防策略时要注意到,在项目的组成结构或组织形式中加入的预防措施从另一方面讲也增加了项目或组织的复杂性,提高了管理的成本,进而增加了风险。

2、减轻风险

此策略的目标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后果的不利影响。具体目标是什么,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风险是已知风险、可预测风险还是不可预测风险。对于已知风险,项目管理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以控制,且可以动用现有的资源降低风险。

可预测风险和不可预测风险是人们很少或根本不能够控制的风险,项目管理者可以采取迂回策略。例如,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其预算不在项目管理者直接控制之中,则可能存在政府在进行中减少项目预算的风险。为了减轻这类风险,直接动用项目资源一般无济于事,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减少其不确定性。

3、转移风险

转移风险又叫含伙分担风除,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采用这种策略所付出的代价大小取决于风险的大小。当项目的资源有限,不能实行预防或减轻策略时,成风险发生频率不高、但潜在的损失或伤害很大时可以采用该策略。

实行这种策略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必须让风险承控者得到相应的报答;第二,对于各具体风险,谁最有能力管理就让谁分担。

风险转移策略有四种方式:出售,发包,开脱责任合同,保险与担保。

4、回避风险

回避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如果通过风险评价发现项目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投资者又没有别的方法控制风殓,甚至也无法将风险转嫁出去,这时就应当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避免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放弃项目是最彻底的回避风险的办法,但是彻底地放弃项目就丢掉了其他的各种发展机会,窒息了项目有关各方面的创造力,一般都会付出高昂代价。因此,在采取回避策略之前,必须要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对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有足够的把握。采取回避策略。最好是在项目和动尚未实施之前。

5、自留风险

有些时候,项目管理者可以把风险事件的不利后果自愿接受下来,自愿接受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由于在风险管理规划阶段已对一些风险有了准备,所以,当风险事件发生时马上执行应急计划,这是主动接受。被动接受风险是指在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不大,不影响项目大局时,将损失列为项目的一种费用。

自留风险是最省事的风险防范方法,在多数情况下也最省钱。当采取其他风险防范方法的费用越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时,可采用自留风险的方法。

在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中,不可忽视各类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存在,应时刻重视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地位,对于项目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配合一系列科学的项目风险管理体制,制定项目风险的应对策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卓甫,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及其应对,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10

第8篇

    当下风险管理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仅仅停留在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算、金融方面的投资、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属于国际贸易之间的进出口能源的风险管理还在少数,大多数国际当中的进出口公司,在对待风险管理这一问题上,依然还在摸索探求阶段,只有很少数大的企业集团,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之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理论,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虽然技术还不成熟,但是风险却每天都在发生,对于所有的进出口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出一套切实可行、适合于企业运行的风险管理方式,从而解决现有的危机,从而提高公司的生存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就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为主要探讨方向,从现状、类型、问题和解决方法入手,为大家细致的分析一下。

    一、化工品进出口贸易特点

    (一)化工品贸易形势良好,进出口高速增长

    化工品贸易快速增长,2003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之后逐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化工品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保持贸易逆差

    化工进口规模继续扩大,进口数量增长是引起进口进口贸易用汇增加的主要原因。化工品出口额仍靠数量拉动,使得占半数以上化工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同时一部分化工品进口价格下降,减少进口用汇,两相抵消,实际进口用汇净增长,进口产品仍集中在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上,这部分产品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大力发展。

    (三)国有企业在化工品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

    在化工品进出口贸易中,国有企业一直是最重要的力量,其出口额与进口额都占总额的一半,三资企业是进出口贸易的另一个主要力量,比重仅次于国有企业。从发展速度看,私人企业化工贸易增速成倍增长,独占鳌头,在出口方面,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增速高于国有企业,进口方面,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居第二位。但目前化工品的进出口额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

    (四)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化工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的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60%左右,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30%左右,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进料加工贸易增长速度。

    二、化工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贸易自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发展,风险因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增多。贸易企业化工品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现状呈现除了四种特征:第一,贸易经营企业数量大,情况多变。其中国有大中企业、私营企业、集体所有制等不同经营模式企业,无法在管理上统一。第二,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没有专业机构做出规范和管理,我国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贸易中的工作重点都投放在贸易发展上,疏于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没有法规、意见做出明确规范。第三,现阶段贸易企业的分析、控制、管理还都是由企业自身完成的,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虽有针对性但缺乏统一规范。第四,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观性较大,科学性较低。在大部分的贸易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部门、人员等都没有形成专业化,在进出口贸易业务时,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防范、规避、转嫁、管理上就存在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规则和制度不能够统一。

    三、化工品进口贸易主要风险类型

    我国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外贸企业贸易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主要由合资经营、对外投资等组成,外贸企业就面临许多国际市场上的风险。在化工品进口贸易中风险主要有五种:1、由于外方违约造成的信用风险,国际贸易双方处在两个国家中,交易中交货与付款就不能同时进行,贸易中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造成信用风险。2、卖方供货不及时、无货等情况造成市场风险,贸易环境对交易的限制,卖方由于种种原因延迟或不交货,就会给国内的企业造成损失。3、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商造成经营风险,外贸企业在没进行资质审查时就进行交易,通常第一单贸易都很顺利,建立了信用之后就会进行骗取,然后逃跑。给贸易企业带来风险,近年来时常发生。4、在贸易中多种付款方式带来的商业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一般为即期、远期、托收、信用证、预付、后附等多种形式,每种方式都存在风险。5、作为化工品来说,其自身的易燃易爆属性限定了其运输当中的风险性,同时也加大了仓储的风险性。

    四、化工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化工品进口中风险管理不符合规范,每年的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合同签订时,条款不清晰明确,给履行时带来隐患。国际贸易中遵循的通则,在实际的贸易中不同国家的贸易买卖合同就会出现差异,矛盾主要是各国法律及对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贸易中我国企业对外国法律体系不熟悉使得合同纠纷解决带来了风险。

    2、进口贸易中另外两方的资信调查不清晰,将会增大信用风险。进口企业不但与外国的客户贸易进行国际买卖合同的签订,还同国内企业签销售合同,明确两家企业的资信情况就十分重要,然而外国的中小企业调查就十分困难。

    3、国际市场的多变,化工品市场行情情况的把握就相对困难。自2008年石油化工品价格大起大落,即使资深专业人士也无法准确判断。判断时不仅要了解化工品本身,还有对整个产业链及有关因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4、在运输物流中控制有限,使得产品在运输中出现灭失风险。贸易中流通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过程中风险较多,不好控制。流通中的准备货源、确认货物发货情况、货物运送接收、整理储藏这些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执行。当下外贸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或保险转嫁,通常情况下会严格控制进口贸易当中的风险因素,做好对其流程当中的全方面控制,防备其在输送过程当中因认为火天灾等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损失。

    5、缺乏对货控制权,经常在货权转移的过程当中发生风险。在现有的进出口贸易当中,货物的所属全,也就是货权是非常重要的事项,所以这一问题也是进出口贸易当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掌握货权的一方在进出口贸易当中占主动权的比重值较大,掌握好了货权,就可以在通常贸易当中无限的缩小风险。一般来说,为了保障货权的主动权以及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性,国际间的贸易网来通常会采取款到发货这一原则,而并非是通常情况下的货到付款,这就牢牢把握住了控制权利,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6、报关、商检这些规定的检查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问题。当进出口贸易成功抵达货港后,就面临着申报以及规定商检等必要流程。这时管理方如果申报不及时,就会造成货物停滞、违规处罚、附加货物港口管理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耽误了货物出港运输的时间,也造成了一定的现金损失。

    7、在国际贸易当中,并非仅仅在细微处造成贸易风险,有时一些大的宏观控制环节也经常会出现风险,比如反倾销与汇率问题等。由于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国与国的交易,这时就会出现货币兑换的问题,而货币兑换往往会伴随着汇率风险。我国的贸易一般面对非欧洲国家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美元报价,面对欧洲时则直接采用欧元报价,但在外币兑换的过程当中,常常由于拖沓、繁琐,经常会造成“等待”风险,即外汇结算值的变化。这一风险随着近期来人民币的不稳定增长,显得越发严重。

    8、不可逆因素带来的风险,防范这一风险的最为有效途径就是产品货物投保。

    五、应对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化工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一)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二)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特别在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2、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3、如用户逾期付款,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4、如是远期信用证,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三)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为化工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

    (四)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对逾期付款的用户,都应对其亮起黄灯,以提醒业务人员,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五)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这种作法弊端甚多。

    六、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风险管理;管理文化;文化建设。

在核心竞争力上,中国企业最值得学习的榜样,首推戴尔与沃尔玛,这不仅因为它们是 21 世纪成长最快的两家公司,更多的是它们成长背后的逻辑:在它们成长的的过程中,却没有我们耿耿于怀的所谓的“核心技术”、“规模”、“品牌”等武器,唯一能够解释它们做得比对手更好的原因,就只能是它们对客户价值的追求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也称之为企业文化力,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即企业家精神、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管理和企业环境等。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成员共同的精神支柱,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生产力和内在驱动力,是企业保持永久竞争优势的源泉。2010 年4 月 15 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正式,其中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5 号———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风险管理融合提升,以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一、企业文化综述。

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采取扩大开放的自觉思维孕育出企业文化的理论探索,并随之将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国内学者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建设途径、跨文化、企业文化的变革以及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人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在对企业文化的鉴别与认识方面,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谭伟东强调企业文化应是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的一个子属,是一种集团文化,一种组织文化,一种以经营与管理为本质特征的实体文化。它既要包含企业的精神、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同时也要外化为企业整体的共同追求、制度规范以及文化符码与标志。

对于企业文化与人的关系,余非、孙红湘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强化企业文化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重要的动力机制是人而不是物,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是最重要的资源载体,所以创新的人才是知识经济中企业的核心。同时,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好的理念应当注意发扬光大,而且要吸收、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这样才能创建有生命力、有创造力,有质量的企业文化。

对企业文化的传统基础与构成要素,张同起、刘运娇思考了民族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集体主义的传统,和企业文化强调归属感和向心力的宗旨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与人交往以“和”为贵的思想,也对企业文化建设中为达到组织内部员工的和谐与调动工作积极性有重要的正面作用。他们还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强调个人对时代的贡献,这与当今提倡企业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是一致的,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的思想保证。赵东认为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和谐企业文化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顾客为本,二是以企业员工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要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把核心价值观在生产和服务中体现出来,在深入员工的内心和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成长起来。

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周丽认为企业文化既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良好土壤,同时企业文化又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企业文化具有哲学性、民族性、理念性、人本性、独特性、动态性、应变性等特征,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和价值标准。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源。

除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外,我国学者在对国外理论模型的分析、借鉴和比较的基础上,也从方法论上提出了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量化分析模型。郑伯曛构建了组织文化价值观量表(VOCS 表),他认为组织文化是一种内化性规范信念,可用来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VOCS 量表一共分为九个维度:科学求真、顾客取向、卓越创新、甘苦与共、团队精神、正直诚信、表现绩效、社会责任和敦亲睦邻,该表内的每个维度都有一种正相关或反相关的作用。王国顺在对 Dension 企业文化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形成描述企业文化状况的 45 个结构化问题,收集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条件检验后,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出企业文化的七个维度,分别是企业意识,员工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核心价值观,顾客意识、目标愿景等。

二、企业文化的视角衍变:风险管理文化。

作为企业的思想灵魂,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为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应运而生,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体现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以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意义。

所谓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目标而进行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这种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时代背景下,风险管理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

(1)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凝聚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为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这种融合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和风险要素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也是培养员工使命感、责任感和塑造凝聚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危机意识和大局观的土壤。

(2)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

风险管理文化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企业“软实力”

的本质表现,决定着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以企业文化为背景,以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各项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现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管控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只有把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推广得更宽、更深、更广、更牢,才能使改革发展走得更稳、更远、更高。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可以转化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也是彼此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媒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从事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2. 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不同的风险文化,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说,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风险文化。美国一位银行家曾说过:“一个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徒有形式。”健康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应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1) 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居安思危。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又叫风险管理的精神文化,相对于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处于整个风险管理文化的最深层,并成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本能性危机意识,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危机防范的意识;二是形成“风险可以防控、风险蕴含机遇”的前瞻性危机观念,实现对自发、分散的危机意识的整合与提升,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认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构建“逆向思维、超前防范、综合管理、分而治之”

的系统性危机思想,从全面的角度辨识风险,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风险,从系统的角度评估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控制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监控风险。

(2) 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融会贯通。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精神文化的渗透、指导、调整作用,必须有一个逻辑秩序,这就是首先通过制度文化的层面或环节发生。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其次体现在制度层面,具体包括三个理念要素:一是“自上而下梳理、自下而上提炼、专业横向贯穿”的风险整合理念;二是“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开展流程化设计、实现系统化运作”的管理融合理念;三是“发挥信息化优势、打通信息孤岛、强化沟通协调”的信息聚合理念。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通过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融入风险整合、管理融合和信息聚合的理念要素,建立一体化的流程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在企业上下内外之间的有效识别和系统整合,风险管理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的融合以及风险信息在企业各层面完整快捷的传递,从而形成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3) 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灵活务实。行为文化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具体行为、具体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行为风格、行为风尚,它独立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但又不可分割。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还体现在行为层面,侧重于攻防两个方面。攻防文化也是中华武术的精髓,讲究的是灵活务实、简洁高效。在风险管理中,攻就是主动出击,超前防范,通过控制风险来创造价值,它要求员工具备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能够根据内外部工作环境的特点,不拘泥于理论教条,在业务 (管理) 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去分析风险,并重点从事前预防的角度加以控制;防就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提高危机攻关能力,力争将风险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4) 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安全第一。文化作为人们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物,都有一定的载体表征、表达出来或固定、凝固、保存下来,器物是其基本的、最终的载体,这就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也有物质层面,这就是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形成的安全的生产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安全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安全的企业产品及其服务设施等以物质形态存在表现的文化方式。从风险文化的特殊功能来说,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成果正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终结果、最终目的:

环境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这三个安全必然达成企业财产安全、价值安全、目标安全。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体现在物质层面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一物质层即安全的环境及其资源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二物质层即安全的技术及其服务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三物质层即安全的产品及其服务设施。

有了灵魂———精神文化和灵魂的载体———制度文化,才有相应的活动行为即行为文化;通过人们的行为过程,才生产、创造出相应的物质产品即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本质上就是人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有形载体和终端产物。

3. 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1) 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提升员工的危机意识,增强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构筑风险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因此,需要借助企业文化将危机意识寓于全体员工,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员工齐心合力抵御风险,这样才会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借助文化教育平台,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主动关注、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或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同时,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

(2) 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日常的管理流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绍兴电力局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效果,要使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有效地开展,最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明确企业各层面的风险管理目标、主体和内容,使其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保持一致,通过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企业各项业务和日常管理之中,在量化风险的同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3) 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绩效的概念,将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风险防控工作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因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和发展速度而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同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持续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形成一种对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干预的文化,杜绝“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营造风险管理的互助氛围,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4) 将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集成以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演练相结合,注重两个信息库的建设:一个是风险数据库,通过动态显示企业各层面当前面临的各类危险点及风险等级,让员工掌握其所从事的工作面临哪些风险,如何进行有效控制?另一个是风险知识库,以风险知识和事故案例为主,将零散的风险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帮助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

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在企业深化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全面提高广大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风险管理文化的引领,使全体员工在认识风险中学习,在分析风险中反思,在防范风险中提高,为企业迎接更严峻的挑战,实现更远大的目标提供坚强保障。

三、适应企业制度创新,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制度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没有捷径,它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一点一滴地凝聚、升华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它以无形的“软”约束力构成企业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是“硬性”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刚性制度也体现着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柔性管理也内含硬性的纪律和约束力量,能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改造。

企业制度创新一定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于约束和激励员工的正式规范、规则和程序等的变革,它必须建立在一套明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之上,并且必然会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抑制和反对。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企业文化变革来解释企业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目标,争取员工对企业制度创新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观念上的认同为制度创新的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基础。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质是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激发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如果企业制度创新不能赢得企业员工在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那么不管它设计得多么精妙,都可能只是一些繁琐复杂的奖惩条例,而不可能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因此, 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变革之上。

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必须相适应。具有强制性约束的企业制度必须与非强制性的企业文化约束相适应,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理性目标。同样,引入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予以响应,这样的企业文化变革也注定不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适应变化、提高绩效的两种相辅相成的重要的管理工具。

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变革又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是刚性的,只有刚柔并济,管理才能显出成效。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是我国在借鉴美国 《萨班斯法案》 和 《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一套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制度文件。2004 年 9 月,美国 COSO 委员会在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 的基础上,吸收各方面风险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了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6 年 6 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指导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全面风险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帮助企业管理风险,以创造和保护企业的价值:

第一,帮助企业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二,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本;第三,提高企业的绩效。国资委定义: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2010 年 4 月 15 日,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正式,其中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5 号———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风险管理融合提升,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尤其是风险管理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以确保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中国企业主要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在风险管理执行方面,还有如何夯实风险管理文化及将风险管理与业绩之间实现有机结合。应当建立一个机制以促进问责制和有效的业务风险管理,从而使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回报成正比。有效的风险管理往往经历不同观点的冲突,并且需要在风险管理者和业务部门主管间进行制约和平衡。如果企业文化无法将有效的监管架构和风险管理效力相融合,风险管理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最优化。因此,企业应重视企业文化视角的衍变,大力开展持续的风险教育,开发并借助交流渠道和教育课程加强风险文化,提高对风险职责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是企业应对风险管理挑战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4)。

[2] 杜平。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 [J].金融发展研究,2009(12)。

第10篇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工程的运作原理,同时对金融工程给企业理财创新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对其应用进行研究。金融工程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为企业理财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而且可以用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风险管理等其他理财管理。金融工程在企业理财的创新运用,对我国企业理财创新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企业理财 金融工程 风险管理 投资管理

一、金融工程基本理论

当前,有关于金融工程的概念还没有得到统一,但是综合金融工程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和现有相关文献,大致可以定义为新型金融技术和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有效利用金融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在金融工程学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对各种宏观金融变量和微观金融变量进行描述,同时通过建立优化模型对投资收益的风险和分布进行控制。简单来讲,金融工程的目的就是运用现代计算机系统和数学方法,实现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

二、金融工程对企业理财创新带来的影响

1.为企业理财带来新思路。金融工程规避、分散化、再配置、保险的基本理念为企业理财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企业理财中不论遇到何种问题,都不能被动的依赖政策调整,必须要用创新的思路来解开资金运营的奥秘,规避不利的政策和外部环境。同时,金融工程为企业理财的风险管理拓展了思维,不仅使风险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减少了企业理财的风险管理成本,而且提升了经济金融效率,为企业的现金流提供了有力保证。

2.为企业理财提供了新方法和新工具。金融工程为企业理财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比较多见的有对现金流的合成、分解及复合。就是把一个金融特征分解成多个不同的金融特征或者是将多个基本金融特征合成一个新的金融特征来进行财务管理创新。同时,金融工程为企业理财提供了很多创新工具,例如利用资产证券化技术使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签订远期协议回购期权合约,使资本市场的借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等。

3.为企业理财带来了财务工程。金融工程理念在企业理财中的应用,工程技术和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使财务工程孕育而生。财务工程的作用是利用工程技术的方法和思路,指导企业经营,运转好资金,改善企业环境,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它的宗旨是资源优化配置,核心为金融工程。随着金融工程在企业理财的不断深入,工程思想也在逐渐成为企业理财的创新点。因此,企业理财要适应金融发展,合理运用金融工具,才能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方便融资,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三、金融工程在企业理财创新中的应用研究

1.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承受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不尽快找到管理风险的方法,将会使企业承受巨大损失。金融工程可以将分散在社会经济中的各种风险进行集中,并通过有效方法规避掉其中的大部分风险,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控制数量风险。在传统的企业理财中,实现的主要方法是调节生产过程,这个过程的调整是以牺牲企业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在金融工程中,有两种有效的产品控制此风险,一种是利用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和产品的相关性设计出宏观衍生产品,另一种是商品期权。其目的是通过参与宏观衍生产品和商品的交易,对数量风险进行适当消除,保证收益的正常进行。

(2)控制市场风险。为了有效控制市场风险,金融工程特别提供了互换、期货、远期、期权四种金融工具,并将这四张金融工程进行科学组合,从而创造出更加独特、新颖的金融工具。

(3)控制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在传统的控制信用风险的方法中,虽然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和信用质量,但是削减了潜在的利润和交易量,不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流通。对此,金融工程提供了信用互换这种新型管理工具。所谓的信用互换就是企业定期向互换合作方支付应收账款保险费。具体的将就是当应收账款出现拖欠吃,企业可以向互换合作方处得到相应补偿,或者以有力价格将应收账款出售给对方。这种信用互换比较适合业务集中在少数客户中的企业或者是有大量应收账款的企业。

(4)控制兼并风险。在各种风险中,兼并中的资本运作风险是比较大的。为了能够有效控制此风险,金融工程提供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股票交易策略,主要包括死亡换股、股份回购、财产锁定等;另一种是双方互换股权,其目的是减少双方流通在外的股权,在保证管理层利益的前提下,提高收购方的收购成本,修改公司章程,增加反收购条款等。

2.优化资本结构。在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中,通常采用增大负债比例,降低加权平均成本来实现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保证企业最优资本结构。虽然这种方法具有可行性,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原因是随着负债的增加,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种种成本、问题就会更加严峻。为了有效化解这一矛盾,金融工程提供了互换技术。在互换技术中,可以打破增加负债比例的局限性,在即保证企业信用等级和不增加财务风险的同时,还可以成功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融资成本的降低。

3.进行投资管理。项目融资和风险控制问题以及投资的评价问题是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困难。为了解决问题,金融工程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工具。就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风险控制问题,金融工程提供了很多用于风险管理的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策略、组合,为融资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加开阔的空间。而就项目投资的评价,金融工程则利用实物期权的方法对项目投资进行分析。

当企业进行证券投资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投资风险和收益问题。金融工程针对此问题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工具,例如世界各个股票市场的分散化投资,不仅可以使股票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得到扩大,而且有效降低了证券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对于无法将资金投到国际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来讲,可以使用国际股票收益互换这一新生工具来达到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的目的。

4.其他理财研究。由于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发生了改变,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出现了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得公司管理者的经营目标也产生了改变,利益最大并不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目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可能使公司经营者更加看重其短期利益。为了有效规避这个问题,金融工程提供例如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这一制度现以被广泛运用。所谓的股票期权是指公司给予经理人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个既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这个制度把“所有权激励”和“报酬激励”进行有机结合,使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和人的利益、远期行为密切联系,从而出现长期激励的作用。

同时,利用金融工程可以以增强股东信心。当出现股东认为企业的股票持有风险大于收益而选择放弃持有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提供的理财创新工具对股东进行说服,增强股东对企业的信心,选择继续持有股票。

四、结束语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金融工程在我国还没有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但是从长远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出现来看,金融工程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我国也必将把金融工程提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企业要认清这一形势,充分利用金融工程为企业理财提供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工具,将金融工程深入到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和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为企业理财保驾护航,增添活力,实现企业理财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栾艳超,隋竹梅.金融工程的内涵及在我国发展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第11篇

【关键词】 私募股权投资 项目 风险 管理

私募股权投资是金融领域发展的一个分支,美国私募股权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现代意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始于二战后,在中国从萌芽到逐渐被人们接受经过了20年的时间。本文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对私募股权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简要的剖析。

一、私募股权投资及其项目风险管理界定

作为一种新的资金集合投资方式,私募股权投资包括了多种投资模式,如风险投资基金、直投、杠杆收购、并购基金、Pre-IPO资本等。本文所指的私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并以上市、转让或管理层回购等恰当方式出售股权获利为目的的行为,通常以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的形式来体现。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私募股权投资就是投资人、基金经理、被投资企业投入相关资源,在一定的时间限度内,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来计划、组织和实现各自的项目目标的一个过程。

根据运作流程,私募股权投资项目可以划分为私募股权成立、通过项目筛选购买公司股权、管理投资企业、退出投资企业等四个子项目。在实际项目运作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划分阶段并不明显,也有可能先有目标项目再进行私募筹资,而且各子项目有可能由同一项目团队管理也有可能根据阶段由不同的项目团队负责。

由于私募股权投资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其项目管理也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周期长、流动性差,由于是非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因此从项目筛选、资金募集到投资、退出通常要经历3年以上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二是风险高、收益高,风险高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投资项目在产业发展、企业运作等方面的本身高风险,另外私募股权投资项目流程长、环节多,存在多重委托关系;三是专业性强,分工明确,私募股权投资充分发挥了金融领域的专业分工,通过专业化中介进行投资。

正是由于私募股权投资项目管理的上述特点,其运作风险也较高。Can Kut等人将私募股权投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分为5种,即投资前评估风险、委托―风险、被投资企业内部风险、投资组合风险、宏观风险等。Gompers认为三种机制可以有效降低委托风险:一是融资契约;二是辛迪加投资;三是分阶段融资。这三种方式实际上是针对私募股权投资运作过程的前三个阶段私募股权成立、通过项目筛选购买公司股权、管理控制投资企业而相应的应对策略。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私募股权投资风险进行了研究,汪波等将私募股权投资风险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两类。内在风险包括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外在风险包括法律风险、执行风险和退出风险。王慧彦等也认为,私募股权投资包含诸多潜在的风险,包括过高的杠杆融资比例、市场操纵、利益冲突、市场不透明、非法融资等。还有一些学者对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控制进行了研究。王开良等将PE投资中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并按PE投资的三个阶段即选择、管理和退出来分析风险控制。另外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私募股权投资风险进行了研究,但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对其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的论述尚不多见。风险管理作为全面项目管理的一部分,着眼于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并制定出适宜的行动计划以防可能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的潜在事件。一般风险管理是指处理风险的行为或实践活动,包括风险计划、评估、提出应对风险的处理方法以及对风险的监控。

二、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对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识别,不同的投资阶段其风险表现有所不同。

私募股权投资设立阶段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律风险和委托风险。私募股权设立阶段是投资人为了实现投资目的而委托基金公司成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过程。法律风险体现在我国尚未针对私募股权投资设立专门的法律法规,而是散见于《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法》、《信托法》之中,因此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委托风险则是因为投资者委托基金管理人进行投资理财,双方是典型的委托关系,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则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等方面都不容易监管,这增大了投资者对管理者的监管难度,也增大了委托风险。

私募股权投资项目筛选阶段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筛选阶段是指通过项目筛选购买目标公司股权的行为,包括项目初选、审慎调查和价值评估,与被投资企业签订投资协议进行投资方案设计等。投资者需要从产业发展、行业和企业规模、成长性、管理团队、预期回报等角度考察投资对象,因此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都存在,系统风险包括政策风险、产业风险、法律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包括技术风险、企业发展风险等方面。

私募股权投资项目投资管理阶段涉及的风险主要是委托风险,该阶段是指私募基金按照股权投资比例参与公司治理、推进公司发展战略实施、导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公司价值等。这个阶段最容易发生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问题。因为私募股权投资的对象大都为非上市企业,企业家在内部信息方面掌握绝对优势,如果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恶意隐瞒相关信息,甚至通过捏造和虚报的手段获得投资者青睐,将造成优秀企业因融不到资而逐渐退出市场,从而使私募股权投资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

私募股权投资项目退出阶段涉及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及基金管理者的专业素质等方面,该阶段是指实现预期目标或满足一定条件下,投资者从所投资企业退出并实现投资收益的过程。投资退出的方式通常有IPO、并购、次级销售、回购、清算等多种方式。投资收益的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产权交易政策、退出时机、退出程度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退出阶段的主要风险体现在政策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基金经理人的专业管理风险等方面,比如基金经理专业素质不够,不能设计最好的退出路径,或者由于资本市场交易和波动以及政策审批等影响,都可能导致无法实现潜在的收益。

总之,私募股权投资周期长、风险点多,仅仅依靠财务杠杆、现金流分析已不能满足项目管理的需要,因此不仅需要有不同阶段的风险规划,而且需要有控制整个项目周期的动态管理。

三、私募股权投资风险评价及分析

目前,用于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的有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评价最典型的是专家判断法,定量评价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评价方法、蒙特卡罗分析法等。另外,还有如人工神经网络法等介于定性和定量之间的方法。每种评价理论和方法都有各自的假设条件和前提,都有本身的侧重点及优缺点。重要的是根据市场的规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项目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评价的方法,以尽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不同的评价方法适用于私募股权投资不同的阶段。设立阶段主要是投资者与基金管理者的谈判博弈过程,涉及的法律及政策风险较多,可以通过建立博弈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也可以使用德尔菲法或集合意见法等定性评价方法。项目选择筛选阶段既涉及宏观经济环境、又涉及中观产业政策、还涉及微观企业发展,因此对不同产业和企业的不同方面都可以使用不同的风险评价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可用于不同产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多个评价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抓住复杂问题中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蒙特卡罗分析则常被应用于技术领域评价。灰色评价方法可以用于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价,模糊评价法可用于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投资管理阶段,风险主要存在于所投资企业内部的委托问题上,这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揭示整体投资风险,因此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观判断和客观评价相结合,不同的方法相互补充,以取得更加客观的评价结果。作为最后一个环节,投资退出时,更多的是对财务收益的计算,因此以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之间建立联系为专长的模糊评价法和以善于从原始数据中提取主要信息的主成分分析法比较适用。

四、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主要指以降低风险至理想程度为目标的计划和执行过程,包括用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处理已知的风险,识别风险事件责任人,确定风险分担比例,并估计因降低风险所产生的成本及影响。风险应对通常有四种方法:风险自留、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应对通常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风险应由最能控制和影响风险后果的一方承担;第二,风险承担一方付出的成本应是最低的。

在私募股权设立阶段,投资者以货币资金投入,基金管理者以人力资本或加一定数量的现金投入,彼此投资数额与获取收益比例的划分是委托关系的焦点。因此其风险应对的措施主要是风险转移,即投资者与基金管理者在各自的目标下,通过谈判和博弈,确定各自的风险分担比例。私募股权的设立通常有三种方式:公司制、有限合伙制、信托制及契约制等形式。有限合伙型作为全球私募基金的主流模式,实践证明,有限合伙制的创立有效地解决了投资者与中介机构之间,以及中介机构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双重委托关系所产生的高度信息不对称问题。有限合伙制以特殊的规则促使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实现统一,实现激励相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委托中存在的道德风险,并降低投资者在投资失败后需要承受的损失。合伙契约的具体规定构成对基金经理人的各种约束机制:第一,责任约束机制,基金经理作为普通合伙人对合伙承担无限责任;第二,利益约束机制,基金经理投资一定比例,当发生错误或市场发生不利变动时,首先以基金经理的资金和财产弥补损失,可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强化对基金经理的利益约束;第三,信息披露约束机制,基金经理通常被要求定期向有限合伙人披露风险投资运营和财务状况等有关信息;第四,“无过离婚”和市场信誉约束机制,有限合伙协议通常规定,有限合伙人在承受一定注资比例的损失的情况下,若对基金经理丧失信心,就有权放弃继续投资或提前撤资,有效的基金经理信誉评价体系也会减少逆向选择问题。这就促使基金经理人不得不约束不良行为,选择对投资者效用最大化的运作,努力创造良好的经营业绩,提高自己的市场信誉。另外,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是非独立法人资格的营业组织,适用合伙制的税收规定,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当基金投资盈利并分配时,合伙人只需按分配的投资收益承担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从而避免了公司制的“双重纳税”问题。

在投资筛选阶段,投资资金尚未进入企业,因此应使用风险规避的应对防范。首先,应在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准确把握的前提下,对不同产业进行对比分析,择优选择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并对所进入的产业领域进行深刻的洞悉和了解,这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以及召开专家研讨会的形式来实现。选准了产业领域,就要对产业中的相关企业进行梳理,并选择目标企业开展尽职调查,最后根据尽职调查的结果分析制定投资方案。鉴于这些是投资前的工作,因此风险相对可控,可采取以下措施来规避风险:一是相关调查研究工作要彻底、仔细,通过不同专长的人才配备确保投资科学;二是可以采取分散投资、分散风险的策略,在科学计算和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对所投资的产业和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标。

Sahlman 在其研究中指出,在项目投资管理阶段,通常采取四种方式来应对风险:一是分阶段投资;二是为企业主及员工提供股权激励计划;三是积极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四是在投资协议中设计相应的条款以保证投资的可赎回性,如PEF所持股份的强制回售权、使用可转换优先股的投资形式等。在这四种方式中,分阶段投资是最重要也是现实运作中采用最多的方式。所谓分阶段投资,是指并非一次性投入项目所需的全部资金,而是视项目进展分多次投入。通过分阶段投资,基金经理对项目不断进行评估,当项目出现重大不确定性或有不利因素时,基金经理可以及时终止后续投资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分阶段投资也为基金经理建立实物期权定价模型提供了可能,基金经理可以根据项目的经营情况计算期权价值,从而确定投资数额和风险承受的匹配程度,并通过后期不继续投资来设立一个可置信的威胁来减轻企业经营者委托中的道德风险。投资管理阶段另一个风险应对措施是设立对赌协议。对赌协议又称 “估值调整协议”,是投资方与所投资企业在投资协议中对未来不确定情况进行的一种约定,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未来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手段。如摩根士丹利与蒙牛的对赌、与上海永乐电器的对赌都是对赌协议的经典,也实现了双方的共赢。从对赌协议条款来看,大多以财务绩效为“赌注”,即约定未来需要实现的一系列财务指标,如若不能实现,则丧失一定比例的股权等。如昌盛中国地产有限公司2006年与高盛旗下的创投基金GSSIA签订协议,以20%股权作抵押,发行可转换债券,若上市受阻,则可转债到期无法偿还,只能出售项目。对赌协议实际上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期权形式。利用对赌协议,投资方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自己的权益并锁定自身的投资风险。在投资管理阶段,投资者重要的是进行风险控制。

从私募股权投资实践看,国内私募股权在搜寻项目和筛选项目阶段是花费心思较多的,认为选对了项目则投资成功了一半;而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则在投资管理和退出阶段付出努力较多,他们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所投企业的价值,并通过资本市场的成功运作来获利退出。退出时机、退出程度和退出策略直接决定了投资收益。在不同的退出方式中,IPO因回报率高、分散企业控制权等因素,是私募股权基金理想的退出渠道,但其能否实现还取决于资本市场是否完善。这个阶段投资者可以通过与所投企业签订可转换证券协议,或广泛搜集新的投资者信息,或将自己的财务投资转让给战略投资者以规避无法退出的风险。另外政府也应提供活跃的资本交易市场为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拓宽渠道。吴晓灵(在2007年中国私募股本市场国际研讨会上的演讲)认为,国内很多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企业到海外上市的原因是国内退出渠道有限。对此,可以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多层级的场内市场;二是建立合格投资人的场外市场;三是尝试制定鼓励中资投资企业股权协议转让的外汇政策。

五、结论

本文将私募股权投资项目划分为设立、项目筛选、投资管理、退出四个子项目,并针对每个子项目进行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的研究。应该指出,私募股权投资各个子项目的风险并不是孤立的,往往随着项目经理采取的行动而相互影响,需要项目经理在子项目的基础上对整个项目的风险进行整体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 Can Kut, Bengt Pramborg and Jan Smolarski. Managing financial risk and uncertainty: the case of venture capital and buy-out funds[J].Global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al excellence,2007.

[2] Gompers, P. Optimal investment, monitoring, and the staging of venture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e,1995(50).

[3] Sahlman W A.. The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of venture-capital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7).

[4] 汪波、马海静、李小敏: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5).

[5] 王慧彦、陈薇伶: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积极作用与风险[J].商业时代,2009(16).

[6] 王开良、梁昆.PE投资风险的分析与控制[J].财会月刊,2009(7).

第12篇

【关键词】 建设项目 风险管理 对策

一、加强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对现代建设工程项目迫切需求加强风险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风险管理方法的不断改进及其在西方工业国家的成功应用吸引了许多项目组进行自身风险管理。一方面,风险管理以对风险的预测、识别、评估和科学分析为基础,为管理人员运用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对风险进行全面、合理地处置提供了可能性,是现代管理风险的一种科学而直接的方法;另一方面,风险管理克服了那种传统的以保险为单一手段处置风险的局限性,综合利用各种控制风险的措施,并使处于冒风险的方法日益完善,这些都使得越来越多的项目组自觉地争相采用风险管理方法。第二,保险的局限性要求各项目组合加强自身风险管理。首先,保险业只承办纯粹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致损失的保险,而且只承办其责任项下的业务,其他损失不属于理赔范围,保险人均不赔偿;其次,保险业务的扩展不能与生产的发展完全同步,保险条款难以全面反映新的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再次,各项目组合负责保险的管理人员更了解本行业的内外环境,可能比保险人制定和实施更有效的处理方案;最后,保险单中的许多条款都给项目带来不利的条件。因此,各项目不能完全依靠保险解决风险问题,必须实行自身内部的风险管理。第三,风险管理是各项目组合的内在要求。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从而使各种风险因素及风险发生的可能大大增加,并且扩大了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规模,这就对各项目组合所负担的责任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使风险管理的各种手段倍受青睐。

二、建设项目投资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财务学上,将投资风险定义为:“投资风险是指投资决策必须考虑的一种特种风险,即由于投资活动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使得实际投资出现不同结果的可能性。”而导致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可概括成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整个投资期内投资费用的不确定性;二是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三是投资收益期间金融市场变化所导致的购买力风险和利率风险,对投资项目的收益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四是政治风险和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投资项目的收益;五是人为因素造成投资决策失误。当前,建设项目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经营上的事物造成的实际经营结果偏离期望值的可能性。在建设项目投资或者说是在房地产投资风险中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建筑市场的不充分,使投资者可能因为得不到充分而准确的市场信息而造成经营决策失误;二是由于投资者不熟悉建设项目所涉及的众多的法律、规章、城市规划条例、税收规定等造成投资的失败;三是由于投资者的管理水平低、工作效率差而造成的损失或失败;四是由于周围环境因素发生变化而致使原来的计划与设计落空而造成投资失败。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借入资金而导致经营收益产生不确定性而形成的风险。财务风险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融资中的财务风险,投资者通常以其自有的一部分资金和借贷的一部分资金来进行投资,借入的贷款比例一般都比较高,有的甚至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当利率上升时,经营者的资金成本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随之降低。因此,一方面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市场需求降低。这无疑会给投资者经营者带来损失。财务风险的第二种情况是拖欠风险,如果甲方不能按照约定的时期支付工程款,这样,投资者的资金周转就会发生困难,从而造成收益下降;或者购房者的公司破产,清算时该公司按照法律费用、职工工资、所欠税款等顺序支付,致使投资者收益无法全部收回,甚至出现亏损局面。

3、政策风险

项目投资的政策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策变化而给投资者可能带来的损失。项目投资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业务,它受多种政策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的投资政策、金融政策和房地产管理政策。投资政策主要是政府对投资活动的管理。投资政策主要是政府对投资活动的管理、制约和导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房地产投资的对象、规模和获利情况;金融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导项目投资者筹集资金的难度,也会影响导各种金融性抵押活动、贷款行为等,更会直接影响到需求状况,从而引起市场价格的波动。这些政策性因素的变化,会使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充满不确定性。

4、意外风险

意外风险是指除了以上介绍的各大自然因素造成的以外,还包括一些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后果,它既有人们的过失行为,也有一些是人为有意造成的。如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遭遇的暴雨、飓风等使房屋倒塌或延误工期,使房屋受到损害,或者由于坏人纵火烧毁建筑等,这些意外事件都会给投资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以上这些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无法预知的,对于这种具有未预知性的风险,人们除了主观上做好随时的防范根本就无法避免。

三、建设项目投资风险处置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项目风险的评估和分析,把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项目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项目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对项目进行风险处置就是制订并实施风险处置计划。风险处置的方法包括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自留和风险转嫁。对不同的风险可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法,对一个项目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处理。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在考虑到某项目的风险及其所致损失都很大时,主动放弃或终止该项目以避免与该项目相联系的风险及其所致损失的一种处置风险的方式,它是一种最彻底的风险处置技术。它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将风险因素完全消除,从而完全消除了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而其他风险处置技术,则只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在对某项目进行风险预测、识别、评估和分析后,如发现实施此项目将面临巨大风险,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项目组无法承受的重大损失,而且风险经理又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其风险和损失大小,保险公司也认为该项目风险太大而拒绝承保,这时就应放弃或终止该项目的实施,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更大损失。风险回避虽可彻底消除实施该项目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可能产生的恐惧心理,但它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置方法,因为同时也失去了实施项目可能带来的收益。

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损失幅度而采取的风险处置技术。为了控制工程项目的风险,美国学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根据风险因素的特性,采取一定措施使其发生的概率降至接近于零,从而预防风险因素的产生;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防止已存在的风险因素释放能量;改善风险因素的空间分布从而限制其释放能量的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把风险因素与可能遭受损害的人、财、物隔离;借助人为设置的物质障碍将风险因素与人、财、物隔离;改变风险因素的基本性质;加强风险部门的防护能力;做好救护受损人、物的准备。这些措施有的可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达到,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对实施项目的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以增强其风险意识,还应制订严格的操作规程以控制因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风险控制是实施任何项目都应采用的风险处置方法,应认真研究。

3、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由项目组自行准备基金以承担风险损失的风险处置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主动自留和被动自留之分。主动自留是指在对项目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风险的性质及其后果,风险管理者认为主动承担某些风险比其它处置方式更好,于是筹措资金将这些风险自留。被动自留则是指未能准确识别和评估风险及损失后果的情况下,被迫采取自身承担后果的风险处置方式。被动自留是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处置方式,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使项目组遭受重大损失。有选择地对部分风险采取自留方式,有利于项目组获利更多,但自留哪些风险,是风险管理者应认真研究的问题,如自留风险不当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4、风险转嫁

风险转嫁是指项目组将风险有意识地转给与其有相互经济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的风险处置方式。保险是最重要的风险转嫁方式,保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风险管理发展的早期就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可以参考有关论著。非保险型转嫁方式是指项目组将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通过合同的形式转嫁给另一方,其主要形式有租赁合同、保证合同、委托合同、分包合同等。通过转嫁方式处置风险,风险本身并没有减少,只是风险承担者发生了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风险转嫁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对策中采用最多的措施,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是风险转移的两种常用方法。

(1)工程保险。工程保险是指业主和承包商为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向保险人(公司)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根据合同约定对在工程建设中可能产生的财产和人身伤害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工程保险一般分为强制性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类。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强制性的工程保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建筑工程一切险(附加第三者责任险)、安装工程一切险(附加第三者责任险)、社会保险(如人身意外险、雇主责任险和其他国家法令规定的强制保险)、机动车辆险、10年责任险和5年责任险、专业责任险等等。其中,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是对工程项目在实施期间的所有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即对施工期间工程本身、工程设备和施工机具以及其他物质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也对因施工而给第三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物质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过去,一切险的投保人多数为承包商。现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由业主投保工程一切险。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等设计、咨询专业人均要购买专业责任险,对由于他们的设计失误或工作疏忽给业主或承包商造成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