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14: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12-01
建筑工程施工在现今社会中十分常见,学习建筑施工技术有助于学生掌握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更熟练。
一 建筑施工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材内容陈旧
目前的教材有大部分内容对实际施工没有指导意义,在实际中已很少被使用,而新技术和材料等又没有及时编到教材中,使教材的内容与实践脱轨,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2.理论与实践脱节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但由于实践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许多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践操作脱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难有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大部分教师经历的是由学校再进入学校的过程,缺乏实践的经验,且各种施工技术和工艺的快速发展,使教师的实践方面的缺点更加明显,在进行教学时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 改革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施工的材料、技术也在快速的变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及时了解建筑工程施工的最新发展状况,根据实际问题对教学内容加以改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的施工情况相适应。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教师要为学生补充一定内容,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其对知识的学习更扎实。同时,在讲解教学内容时,要加入实际的工程案例,通过分析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方法,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学习单、双排钢管脚手架的问题时,教师引入案例:某建筑公司承接了一栋综合楼的施工任务,该综合楼工程,地下1层,地上12层。地下为贮藏及设备用房,1、2层分别为3.6米、4.8米,3层以上部分层高为3.6米,结构高度为48米。该公司拟采用双排钢管脚手架、密目网全封闭。让学生探究单、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搭设高度限度值是多少,规范对双排钢管脚手架横向水平杆的间距有哪些要求,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深刻。
三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若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且有些课程的学习如果不进行实际的操作,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多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去实践操作,在这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课堂上无法遇到的问题,学到许多在课堂上无法接触的知识。学生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在讲解各砌筑工程的质量通病和防治内容时,可带领学生到实际的施工现场,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际感受,了解工程的质量问题,引导他们认识到质量是工程施工的关键,且通过讲解让学生对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现场解决。
2013年上半年的对本门课程的考试进行改革,由以往的理论考试更改成理论与技能考试相结合,且技能考试分值占60%,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种体现,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在本次的试验中发现学生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也收获很多,让学生体会到施工的实践含义。
四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能力素质高,在给学生授课时,能启发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强的能力。而建筑施工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极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加深建筑施工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强化建筑施工的有关法律法规,定期到建筑施工工地进行实际的考察和操作,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把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教学现状,所以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通过多媒体播放与建筑施工有关的图片、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掌握建筑施工的整个流程和技术手段,了解不同地区、国家在建筑施工上的新技术和新材料。且通过多媒体中图形动态的转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更直观地讲解,使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更容易,且学习兴趣也会更浓厚。
六 结束语
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领域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实际的施工具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学生可以掌握建筑施工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对以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处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建筑施工技术 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78-02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和管理的能力,对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支撑作用。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学、工程测量、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组织、建筑结构等基础及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
二、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存在以上特点,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多数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能够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料,使教学难点和复杂的施工工艺过程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使学生得到直接、生动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缺乏对学生主动思考的引导。
(二)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与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分开教学,中间间隔几周甚至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施工单位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接收学生去施工现场实习,即使联系到实习单位,也只限于认知层面,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无法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仍需要花费时间重新学习。而且实训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周,而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学生一门实习实训课程往往只能接触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分部分项工程,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施工现场主要是负责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施工动手能力不足,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更有待提高,在施工现场不能及时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更难以对施工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高级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岗位分析入手,参照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等岗位要求,归纳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施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践性与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设计开发了多媒体教学材料,将多媒体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施工工艺工程录像、动画展示―讨论问题―分析总结。比如在了解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基本流程之后,在播放视频前提出问题:该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存在哪些不规范操作?存在哪些质量和安全隐患?接着给学生播放某工地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启发式提问:人工挖孔桩的直径不得小于多少?为什么?人工挖孔桩的钢筋笼如何放入挖好的桩孔中?等等。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再作分析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今后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建立了丰富的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和复习提供便利,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二)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1.师资培训。要进行一体化教学,就要建立一支能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更要有纯熟的施工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此我们组织本课程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一起,利用寒暑期到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知识更新,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以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
2.教学场地一体化。打破教室和实训室的隔阂,直接将教室与实训基地融合,实现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3.教学计划一体化。把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将独立开设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设计实训、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融入相应的理论教学中,避免理论教学几周甚至几月后才能进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脱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对基本的知识作讲解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由学生参照相关规范和施工手册自主完成施工任务。任务完成后,再由不同的实训小组交叉检查施工质量和存在问题,最后老师再作点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施工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严谨作风。例如在教授“轻型动力触探试验”一节,我们的课程设计包含以下环节:布置任务―方案讨论―操作示范―进行试验―数据处理―评价总结。具体过程如下:
(1)布置任务。某基坑开挖后需要利用轻型动力触探仪器测试地基承载力,提出问题:怎样利用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测定地基承载力?然后根据测试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人一组。
(2)方案讨论。根据教材和《施工手册》,各小组自行讨论试验方案和分工。
(3)操作示范。教师用多媒体讲解,实际操作示范。学生观察提问,改进试验方案。
(4)进行试验。学生分组试验,记录试验数据,教师答疑,指导学生试验。
(5)数据处理。学生根据规范处理相应表格数据,完成试验报告。教师答疑,检查学生试验完成情况。
(6)评价总结。对试验和试验报告中的问题和错误进行记录、整改,思考并讨论,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三)现场教学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受季节性、周期性、安全性等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工程让学生从头至尾地参与其中。而“建筑施工技术”是专业实践课,我们借助学院的发展机遇,参与到学校建设的施工建设项目。简单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后,先让学生识读施工图,再到现场实地参观。对于重点内容,借助施工工地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我们将建筑施工技术和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课程进行整合,让建筑施工课程学习时间跨度可以达到一年,让学生基本能够接触到施工项目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通过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跟进,对施工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施工工艺知识系统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施工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认识施工现场的组织方法,了解施工现场的人员组成和施工布置,也对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
该课程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实践操作完成过程和成果先由学生小组相互评分,再由老师统一总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对参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考核成绩进行加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校企联合提高教学效果
我院与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建筑类企业签订了协议,作为本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训基地,并建立了订单式联合培养冠名班,共同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同时邀请这些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来,进行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模拟制作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示范操作,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新更规范的施工实际操作。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成功,是否符合企业或者社会的要求,企业最有发言权。与企业联合办学,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按照实际需求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课程改革,学生爱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爱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被动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多媒体教学,将分离的理论教学课程与相应实训课程整合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一周的认识实习调整成跨度可达一年的课程实践,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掌握建筑施工技能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秀红,步文萍,王静.关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
究,2011(S1)
[2]李燕燕,张鹏,钟静.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
关键词:学习模式;课程特性;课程改革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特性
(一)综合性强
《建筑施工技术》里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和包涵广泛。其中包涵了有:土石方工程、地基处理及加固、基础工程、脚手架工程、垂直运输设施、砌筑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季节性施工。学生只要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才能真正理解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
(二)课程内容更新快
施工的方法和工艺会根据地区、季节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现在科技的发现和新型材料的兴起,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发现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新模式,此外,也应该参与到相应的实践中,让基础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得学习,保证基础知识和相结合学习。
(三)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
在此过程的学习中,学生不但学习到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也锻炼了动手的能力。课程要求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还要能将知识和现场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
我们现在使用的《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材料很多都是传统的教学模板和内容,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很少很少,甚至连现在比较发达和成熟的技术都没有引用到课本中。由于陈旧得教学内容过多,理论性强,案例少,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失去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新的教学模式,如果能采用“任务驱动+理论+实践”或“案例引导+理论+实践”的模式,编写能满足“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要求的三位一体的新版教材那就最好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围绕一个具体的施工任务或核心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注意重点要突出、难点要分散、知识密度要合理。
三、《建筑施工技术》学习改革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等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得探索新的模式。然而现在很多教学内容还是以往陈旧的内容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偶尔当施工场地上看看得形式主义模式,这就是所谓的“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不仅没让学生更好的吸收知识,也没有从实践中去运用知识,同时也减少了学生们动手的能力,阻碍了培养优秀人才的道路。所以,教学方法有待更新。本人认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师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点来做,以帮助学生的学习改革:
(一)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的最好方式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如果缺乏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很难吸收到有用的知识。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从教学模式和内容上,让学生更愿意参加进来,更好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对于此,教师在教学上传统教学也不要少,但是为了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可以用任务或案例去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就能正确快速得引导学生进去学习的氛围中。
(二)引入模型,增强图物认识
在课堂中引入模型效果更佳。基础、柱、梁、板都可以做缩小比例得模型,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直观得学习到知识。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动手去做模型,如钢筋的搭接、墙体的砌筑等。这样不用花态度时间去相应的地方实践,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知识的衔接能力,也为以后的实习实训打下扎实的基础,不至于到了现场不知道如何下手。
(三)利用实训室,让学生学会动手
在学习中最好是采用“营造真实环境,进行生产实训”这样的方式来烘托学习的氛围,如在地基的处理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根据地基制作要求,采用换填垫层法、强夯法、深层搅拌法等对地基进行不同的处理及加固。在砌筑砖墙的施工操作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熟悉普通砖的砌筑形式(一顺一丁、三顺一丁、二平一侧等)。掌握砌筑方法(挤浆法、三一砌砖法、铺浆法、刮浆法)。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在实训室完成实际操作。这样让学生更好得融入学习环境,也方便记忆。
(四)到施工现场,做到工学结合
建筑是一门多学问和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是现在学科中非常注重和看重的一本学科,而制作形式刚好就是建筑施工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时间安排。在现场要熟悉工程图纸,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得了解到工程中的各个步骤,最好在师傅的协助下亲手操作每一个步骤的实际操作。这样不仅能处理好基础知识和时间的结合运用,还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团结互助和学习其他知识的能力。课堂、实训室和施工现场是学生学习的三个重要的立足点,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起这三个立足点。学生对建筑知识的学习是全方面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的知识点和构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实训室,一定要随时留意身边的各种特色建筑,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分析,全面地获取建筑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昌兴.应用实例教程及疑难解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2012-05-01.
[3]黄海燕.建筑施工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大项目 施工技术 有效性
一、项目教学的特征
项目教学法,指让学生以一个项目为目标进行的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各相关课程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完整的模式。
近年来,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推广,正符合了新形势下地教育模式要求。
在项目教学中,人人参与创造实践活动并从中学习,最终的评价依据并不单单是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课程内的知识和锻炼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二、大项目教学的思路与架构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课要完成的产品就是一个建筑物或构筑物。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绝大数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综合考虑,围绕一个完整的建筑工程进行项目教学,形成大项目教学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项目教学中,可以通过全部的专业课模拟完成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比如我们上课所在的教学楼的模拟设计及施工。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与工种,甚至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三、大项目教学模式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教学中,应从本专业的实际出发,选择本专业课程的大项目作为教学主题,学生参照本课程涉及到的专业问题搜集信息资料,以小组的方式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业务承揽――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组织――竣工验收的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大项目教学和课程大纲,教学过程建立起了与实际工作相紧密联系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培训高度统一的模块化教学与训练项目(如上表)。
表中体现了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这个新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工作为依据,将原来分属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重组融合而成的新的认知结构体系,实践中应避免原有课程的“拼盘”。
四、大项目教学对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的有效性
根据大项目教学模式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架构来看,建筑施工技术课始终是各个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项目教学使建筑施工技术课的教学效果更佳:
1 由于有具体的工程项目,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学生在学习施工技术过程中有特殊的积极性,各工程技术就不再是独立的课程实训,而是为完成自己的一个项目而展开的分部工作。
2 同学之间的研究更活跃,他们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对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观察,研究,建筑物的构件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运用。
3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能自觉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明确自己作为一个技术人才掌握技术的重要意义以及该课程对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
4 建筑施工技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得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得以验证。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 课程 教学模式
建筑施工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有多种施工工艺及方法,如:施工技术包含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与脚手架工程等章节,各部分只介绍本工种工程的施工工艺、 施工方法和质量验收标准等内容。与相关课程相比,各部分相互独立,内容逻辑性较差,无法通过推理、演算来掌握,这导致了建筑施工课程知识点多, 学习难度大。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而高职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薄弱。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此,作者对该课程教学模式做了几点探讨。
一、“项目教学法[1]”
1.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 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 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这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和目标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完美的整合,提高学习效果。
2.项目教学法应用
建筑施工技术项目教学的核心是最终完成一项实际操作任务,实行“理论讲解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学生检验教师评价”五步教学。例如:在练习砖平拱的砌筑时,可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缩小的模型。在对学生作初步说明之后,鼓励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对工作任务做详细的调查研究,制定项目计划。即:准备原材料制备砂浆准备施工机具和检查工具进行砌筑进行检查和清理。
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每个人主动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教学中,多向交流,表现在小组成员之间及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探究,要积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教师则应发挥“导”的作用,区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任务驱动法[2]”
1.任务驱动法
设计合理的任务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驱动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协作式学习来建构与完善知识结构,完成每个任务。任务的提出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从而加强他们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法应用
例如在讲授脚手架施工这一工艺时,在基本理论讲解后,给学生创设情境:如假设班里若干学生为一施工单位脚手架施工班组,接到一个6层砖混住宅的脚手架搭设任务,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掌握知识要点。当然,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以利于任务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三、工程案例教学法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一些施工设计、施工计算和施工方案的编制,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效果好的方法。如在讲授结构吊装过程中[3],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专门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这座上海新地标为例,对于其中的带状桁架的安装作为一个案例进行整个吊装过程的讲授:首先进行桁架预起拱,根据安装的工况,确定起拱的部位,高度等;带状桁架安装时,在其下弦下部的楼层钢梁上设置独立支撑,与原结构柱一起支撑散装状态下的桁架;在拼装成整体后,位于临时支撑的顶端有千斤顶,校正带状桁架;整体校正完毕后按照从中部向两端的顺序对称焊接。对于其中每一步这样做的原因通过提问,诱导等方式让学生思考并掌握。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特例,将所考察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学生对于结构吊装的方法、理念就掌握了。同时,举这样的实例进行讲解,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就上去了。
四、实践性教学法
1.情境式教学[4]
在高职院校的实训室,一些常见的工程实物都是有的。例如:在学习脚手架工程和模板工程时,可带领学生进入实训室,通过零距离观察和参与部分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的熟悉并掌握脚手架、模板的作用、种类、组成及支撑、搭拆方法。
2.多媒体教学法
《建筑施工技术》很多施工工艺、工法抽象隐晦,单凭课本知识的讲解,学生很难明白,频繁去现场实地观摩相应的工法工艺也不现实。这样,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去制作了一些相关施工过程的动画,用数码相机拍摄施工现场的实况,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放送给学生看,这相当于把课堂搬到了工地。如在讲沉管灌注桩施工时,施工工艺是这样的:安装桩架、桩架就位、沉管、吊放钢筋笼、浇混凝土、拔管成桩,根据拔管的不同有几种方法即单打法、反插法、复打法。把整个的施工工艺回放给学生看,在娱乐中掌握了工艺流程。
3.电子教材的储备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施工技术的内容杂、多,且实践性强。单独在课堂中不可能完全消化所有内容,课外学习那些施工工法、工艺,没有实物又很难,所以有必要建立网上教育平台, 将施工电子教材上网,特别是将反应施工过程的录像、动画、照片及相关文字编入电子教材,使学生能随时调用,自由掌握学习时间,以弥补课内学时不足。而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非常容易就理解,增强学习的主观性。如在地下连续墙施工电子教材中,将泥浆制备、钢筋笼接头衔接、通过详尽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将重点工序一一陈列,学生可自主学习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从《建筑施工技术》教学效果来看,灵活机动地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多媒体等模式确实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提高很大。但不能一味的依赖这些方法。同时教学模式的设计应遵循 “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并且应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及实训实习的建设与改革,推动建筑施工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刘冰. 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辽宁高职学报,2009
[2] 孙秀红 步文萍 王 静. 关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职业教育研究》2011.6
[3] 牛恒茂,赵培兰.“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施工技术 教学改革
《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到测量学、工程力学、建筑材料等诸多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对于帮助学生熟悉现代建筑工程中的新工艺、新材料应用,形成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专业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现阶段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高职类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滞后,多数教师都未从事过建筑施工实务工作;各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或是沿用本科教材,或是无伤大雅的适当更改,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案例教学的失衡,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此外,理论教学内容呆板枯燥,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走马观花,等等,都是《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如下几点构想,并进行了尝试。
1立足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搭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设置目标是定位于培养大批具备优秀实践操作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的“银领”。课程设计理念就必须切合3个基本点:①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教学大纲设计应切合工学结合的专业实习教学需求,在归纳行业企业发展及职业岗位所需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筛选、编制教学内容;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序化应以建筑分项工程施工为线索,将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分类将技术课程完整地建构于项目模块教学上;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要坚持校内实践操作教学、校外实习与案例教学相统一的办法,使学生实现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提高,更加适应于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立足于就业、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发展要求,《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开发突破了“学科完整”的教学体系束缚,将教学改革重心调整向“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过程构设。具体来说,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将依据“多项目、活模块”的学习情境及单元划分原则,整体课程被划分为5个学习领域,包括土方施工、基础工程施工、砌体结构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防水工程施工,以下就具体细分为20个学习情境。在课程内容的筛选、简化方面,以“必需”、“够用”作为基本的度量标尺,随着工作任务由简至繁、层次递进,课程重心也逐渐由理论知识性讲授内容转化为工作任务,使学习单元的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更加具体化,更容易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工作技能。以“混凝土结构施工――混凝土柱、墙施工”的学习情境为例,就将该工作任务作为学习载体,继续细分为若干学习单元,如柱、墙模板设计,安、拆,质量检验等。
另外,为保证课程开发适应行业发展现状及新工艺、新标准的应用实际,在课程修订方案过程中,我们征询了相关行业技术专家的意见,力求专业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
2构建立体化知识体系,工程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统一
2.1课堂讲授与零距离现场教学相结合
根据教学进度,在《建筑施工技术》理论教学的间隙,教师应注意安排好现场教学计划,通过实地观察来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建筑施工现场,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同时,将理论教学与施工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鉴于建筑工程项目存在季节性、安全性等因素的影响,零距离现场教学的组织很难找到可使学生能从头至尾得到参与的工程。因此,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训模块中,对核心职业能力的课标要求可分为三部分层次递进: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与行业管理能力。在无法联系到合适建筑场地时,就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工程实训场地,通过师傅操作、学生观摩提问与教师讲解的互动流程,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到各项施工工艺的技术标准,对重点内容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作实践操作。此外,对于学习单元的工作任务,观摩前学生应填写好理论知识学习内容;操作后要加以总结归纳,使教材知识的学习由感性认知上升至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2.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生产实习组织方式多元化
要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形成全面的感观认识,实地的观摩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保证这一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可采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组织形式。
集中实习即组织专业学生由指导教师联系、分配至各实习工地。这里所提到的集中实习方式,包括两方面内容:对大跨度结构安装、大型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等典型工程项目,应由教师作现场教学指导;请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就施工现场的工程案例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到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分散实习的做法是则是由校教务处发给实纲、联系公函,由学生自主联系接收单位,但施工企业资质、工地施工进程应由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公函才能正式批发这主要为解决集中实习的安排难度,同时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得到提高。
2.3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课程穿插教学
《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设计在很多内容上都涉及到施工环节与概预算、施工工期与成本间的关系,但课程的人为割裂,使得施工技术教学不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由此,在理论教学穿插相应概预算教学内容的同时,在分散组织实习的过程中,应在实纲标注好人、材、机的消耗量计算,工期方案调整等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具体施工技术的同时,对施工组织设计形成初步的感知认识,并具备对应的经济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就业所需面对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是相适应的。
3注重过程考核,完善学生应用能力考核标准
尽管多年来高职教育始终强调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单一的考试形式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就此,笔者认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强调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技能考核也应相应地提高到与期末考评相平齐的地位。在传统闭卷考试的形式之外,应当将过程考评划分为3个子项:素质考评10分,工单考评15分,实训操作考评45分,总分70分。笔试与过程考评分的比例为3:7。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地巩固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体而言,经过模块化教材的序化、整合,学生接受了理论知识学习与课程单项实训、综合实训,素质结构大为完善,学以致用的满足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参与就业竞争的自信心与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在建筑工程技术类课程的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仍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完善,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才能使高职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范臻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论文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调查研究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改革和研究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响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路,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笔者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建筑、水工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专业调查。目的是掌握近几年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提供可靠依据。
1研究对象与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范围涉及施工、监理、造价及现场代表。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笔者对2012年以前的建筑、水工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50份,回收38份,回收率为76%。
经统计,其中有89%的同学认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比较有用,有78%的同学存在看不懂图纸,有84%同学施工流程不清晰等问题。在调查中有92%的同学认为应加强施工技术实训,使理论讲授和实践紧密结合(见表1)。调查后,笔者又和部分同学及用人单位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认真听取了他们对本门课程在教学中的建议。笔者对本次调查中突出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对本门课程的改革思路进行了一些思考。
表1调查情况统计表(问卷中的部分内容)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满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课程教学需要,提高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到施工现场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锻炼,参与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力度。聘任一批工程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或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以此来增加校内专兼职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学生对工程实际的认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果
2.2.1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通过调查和研究,采用加强案例教学和项目化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并确定每个项目组成员的角色(如项目经理,生产经理,财务经理,经营经理和采购经理),在项目经理的带动下各部门协调,使项目顺利完成。此种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周密的计划,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就需要老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光靠查阅资料就能完成的。
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把教学内容形成土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脚手架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装饰工程九大知识模块,并合理序化。在组织教学时,把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案例,教师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情景展开问题分析。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问题的模式进行。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知识传递,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型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见图1)
图1项目化教学和案例教学
2.2.2优化多媒体教学
《建筑施工技术》是专业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很多施工工艺抽象难懂,单凭书本知识的讲解,学生很难明白。笔者认为多媒体是完成理论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如何真正实现“多媒”,是老师们在制作课件时必须要考虑的。多媒体教学不是简单的把文字复制一下通过PPT放出来就认为是多媒体。而是要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拍摄一些施工现场的图片,制作一些相关施工过程的动画或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施工流程的录像,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使学生虽然没有去工地,就好像身处现场一样。例如在讲到灌注桩几种方法(即单打法、复打法、反插法)时,学生很难理解,这时就可以制作成动画并配以音乐的形式播放给学生,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会了很多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此种教学方法在该校2009级水工专业学生中投入使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2.3调整现有的教学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整合和重构。理论教学形成以九大知识模块为基础,并按照建筑实际施工过程进行合理序化,知识传授的深度以满足建筑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需要为度,做到实际、实用、实效,突出应用性,实践教学。(见图2)
图2课程教学体系
2.4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围绕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项目经理(预备)等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将“五大员”的职业技能考证内容融入教学内容,按照九大学习模块设置九个学习情境,设计与每一个学习情境和岗位工作任务相匹配的学习任务,达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考虑前后课程内容衔接的基础上,设计出螺旋提升式的课程内容体系。
2.5实践教学改革
施工现场是不可缺少的辅教学手段,某些学院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使学生有了对建筑的感性的认识。
但是一周的认识实习,采用的大都是整个班级进入施工现场,技术员讲,学生听的模式。由于人数多,多数学生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笔者认为应该把实训穿插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内容将较大的实训项目分解成若干个能在1-2次课能完成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实训场或者组织学生到现场深入到施工队来完成。如砌墙,让学生亲自体会砌墙的过程。
另外在《建筑施工技术》讲课过程中,可以拿一两套完整的施工图,让学生来完成施工平面布置图的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模板系统设计、钢筋下料单的编制等内容。既考查了学生识读建筑施工图纸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设计和绘制相关图纸的能力。
3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实训条件等多个方面。成功的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和所有专业教师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是分不开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了良好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使学生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准的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 汤小凝.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J].山西建筑,2007,(20).
2 姚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林区教学,2011,(8).
3 周朝国.《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技咨询,2008,(17).
4 刘志明.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09).
【关键词】施工技术;建筑施工;合理运用
随着我国相关工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在建筑施工中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常用施工技术和泛用施工技术。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几种常见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常见施工技术简介
通常来说根据建筑施工种类的不同,其所会用到的建筑施工技术也各不相同。因此以下以土方开挖技术、深基坑防护技术、梁板柱技术等建筑施工技术为例子对常用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
1.土方开挖技术
土方开挖是许多建筑工程施工的第一步。在建筑工程领域中根据不同的建筑工程的不同实际需要,存在着直壁开挖技术和高壁开挖技术。通常来说在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在进行土方开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模板内侧使用冲水清洗,从而能够有效的清除模内中存在的垃圾。与此同时需要严格规定拆模时间,从而能够为建筑工程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2.深基坑防护技术
深基坑防护对于建筑工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进行深基坑防护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注重检查基坑的土质是否与勘探时的土质保持一致,并且确认基坑支护的防护方案是否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应当确认深基坑的排水系统是否足够通畅,这些内容都是在应用深基坑防护技术时所应当注重的问题。
3.梁板柱技术
在梁板柱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比较泛用的模板包括了钢模和木模这两种类型。通过对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由于木模常常存在周转次数较多并且东拼西凑问题较为严重,从而导致了拼装不严、支顶不牢、变形过大等问题的存在。除此之外,轴线偏位、标高不准确、模板拼接不严、缝隙过大而跑浆等问题和支顶不牢、柱体强度未达到工程强度要求等问题都是在梁板柱应用过程中所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常用施工技术的应用问题
对于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施工技术而言,其面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了施工质量问题、混凝土浇筑问题、防水问题等问题。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常用施工技术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1.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质量问题是常用的施工技术应用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工程质量缺陷是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中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检验项或检验点,按其程度可分为严重缺陷和一般缺陷。就严重缺陷来说,这一缺陷通常是指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或安装使用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的缺陷。通常来说在一些建筑工程中通常存在使用再生钢材的现象并且还存在钢筋抗拉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问题。而一般缺陷是指对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或安装使用性能无决定性影响的缺陷。
2.混凝土浇筑问题
混凝土浇筑问题也是非常常见的施工技术应用问题,众所周知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土建结构的重点,这非常明显的表现在了整体框架、 剪力墙结构和高层的结构中,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应当对其予以特别的注重,因为混凝土的强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安全使用。除此之外,随着新时期建筑工程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从而导致了很多地区已经开始采用商品混凝土来进行施工,但是在这一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通常会存在搅拌过稀、水灰比过大等问题,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应用的高效性。
3.防水问题
防水问题对于每一个建筑工程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通常来说建筑工程的防水卷材通常在女儿墙拐角处应当按照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做成圆弧形病情女儿墙的根部应当与屋面的卷材处于分层搭接病情加铺一层附加用的卷材。另外,在提升建筑工程防水性的同时工作人员应当注重确保卷材用木砖和压条钉牢并且压条上部应有砖挑檐或混凝土挑檐抹成滴水,卷材返墙高度不小于 250m m ,女儿墙内 侧周 边宜设3.2 泛水防水铺贴泛水处的卷材应满粘,收头处用砂浆密封,最终促进建筑工程整体防水性的有效提升。
三、问题解决措施
对于建筑工程中常用施工技术进行完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了构造的有效完善、确保施工材料质量、监察工作的持续进行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常见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运用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
1.构造的有效完善
构造的有效完善是解决一切建筑工程施工问题的源头。通常来说建筑构造的有效完善需要在许多细节上进行完善。例如在建筑的屋面伸缩缝和变形缝内及时填充沥青麻丝病情顶部应加扣混凝土盖板或金属盖板。除此之外,在铝合金门窗近场前工作人员应当做好铝合金型材试验和外窗三性来有效的做到抗风压和抗空气渗透同时抗雨水渗透,并且保证铝合金的材料厚度和氧化膜厚应当能够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
2.确保施工材料质量
施工材料对于常见施工技术在建筑施工中运用问题解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建筑施工的钢筋为例子进行说明,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进场钢筋应当要查验合格证病情严格执行施工材料的取样制度。除此之外,建筑工程中还不准使用不合格的施工材料,与此同时确保施工材料的数量符合规定。另外,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病情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合理地、科学地组织材料的采购、加工、储备、运输,建立严密的计划、调度体系,加快材 料的周转,减少材料的占用量,按质、按量、如期地满足建设需要, 乃是提高综合效益,确保正常施工的关键环节。
3.监测工作的持续进行
通常来说监测工作的持续进行将会有效提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整体应用效果,病情监测工作的诸药内容包括了施工环境的地面监测、施工区域的地表沉降监测、工程变形情况监测、工程沉降位移监测等内容。以施工区域地表沉降监测为例子进行说,在进行该项监测工作时工作人员应当在工程施工地点内距旁通道施工点 50米内分别布设2个水准基点和2个平面控制坐标基点,采用独立高程和坐标系统,按二等水准和二级城市导线精度要求施测,并且定期的进行相应的复核观测工作,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问题的有效解决。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持续进行,对于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研究也将会越来越深入。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建筑工程工作人员应当对常用的施工技术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建筑工程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候俊;盛锋坡.简述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技致富向导.2012,03(20):171-173
[2]何伟.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初探[J].现代企业育.2013,12(28):11-13
[3]张锡荣.十年来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施工.2009,05(01)89-92
关键词:建筑实训 课程整合 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25-02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增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我校的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各实训项目也成熟起来。师资力量也通过培训学习等继续教育得到了提高,我校就如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建筑施工专业课程,深化建筑实训项目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 传统实训项目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建筑施工技术实训基地刚建成时,我们针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开设了砌筑工程、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十三项实训项目。这些实训项目一般是在相应课程上好以后,再进行该项目的实训,而且,在学生实训之前,老师会将学生分组及实训时所需的材料、机具、工位都分配好,学生只要按照要求到实训现场进行实训操作就可以了。实训作业完成以后,学生确实是对实训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有很多同学在问:“难道我们以后就是当一线的操作工人”,甚至有的家长也这么认为。的确,在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很大程度是为实训而让学生动手操作。比如,砌筑工程让学生砌筑砖墙,钢筋工程让学生绑扎钢筋,架子工程让学生搭设脚手架,装饰镶贴工程让学生贴墙砖铺地砖。
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中,装饰镶贴工程是装饰分部工程的一个重要分项工程,要完成该工作任务,基本步骤是:识读工程图纸-现场查看测量-工程量计算-材料机具人员准备-确定铺贴方案-铺贴施工-质量检查-质量评定。这就反映出我们在校内所做仅仅是完成了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工作,实训项目内容过于单一、单纯、单向。
2 在建筑实训项目教学中进行课程整合
任何实训项目都看成一个工作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做哪些准备工作,收集哪些材料,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会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并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列出计划方案,将学生分组,组内学生分工明确,各行其是。老师的主要任务:组织、引导、监督、评价。
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了解职业领域的要求,我们决定把学生当成工程建设中的分项工程负责人,让他体验解决工程问题的完整方式。建筑施工专业的实训项目作为一个工作任务,如果按照工程建设的思路,它不可能由一二门专业课完成,它一定会涉及到建筑专业的许多门课程,那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可以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深化实训项目内涵,让学生按照实际建筑工程的工作思路,去完成施工技术课程上的饰面工程实训项目。下面,以装饰镶贴工程为例说明具体实施步骤。
2.1 识读图纸,确定饰面工程位置
相关课程:建筑识图;内容:明确饰面工程的图纸尺寸和具体做法;做法:将图纸相关内容进行标记并记录;解决问题:墙饰面做法及图纸反映尺寸、地面饰面做法及图纸反映尺寸、台阶饰面做法及图纸反映尺寸;地点:教室。
2.2 对将要进行饰面的工位进行测量
相关课程:建筑测量;内容:对墙面、地面、台阶进行数据采集情况;做法:用水平尺、靠尺、塞尺、垂球、方尺、卷尺进行测量并记录;解决问题:墙面的长宽高:墙面的平整度、垂直度、地面的长宽及平整度、台阶的长宽高及平整垂直度;地点:饰面实训工场。
2.3 确定饰面材料
相关课程:建筑材料;内容:明确墙面砖、地砖的规格、颜色、质量、纸筋灰质量、白水泥的质量、砂的粗细;做法:按照《建筑材料》第三、五、十三章的内容对饰面材料进行检验;解决问题:墙面砖规格颜色、地砖的规格颜色、纸筋灰熟化程度、砂的颗粒级配粗细程度;地点:饰面实训工场。
2.4 计算材料用量
相关课程:建筑工程预算;内容:墙面砖地砖规格、块数,纸筋灰的的用量、白水泥用量,中砂的用量;做法:按照《建筑工程计价》第八章的规则进行计算,并查询《浙江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解决问题:墙地面砖计算规则、墙面砖的镶贴定额、地面砖的镶贴定额、地砖台阶面镶贴定额;地点:教室。
2.5 确定饰面工程施工组织
相关课程:建筑施工组织;内容:对饰面工程的人员、材料、机具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确定工日数;做法:根据《建筑施工组织》第五章、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LD/T73.1~4-2008进行施工组织;解决问题:饰面施工方案、饰面施工进度计划、劳动力资源的需用量供应计划、饰面施工平面图;地点:教室。
2.6 实施饰面操作
相关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内容:墙面砖镶贴、地砖镶贴、台阶面砖镶贴操作;做法:根据《建筑施工技术》第六章操作工艺要求进行施工;解决问题:墙面砖的镶贴工艺、地面砖的镶贴工艺、地砖台阶面镶贴工艺;地点:实训室。
2.7 质量评定
相关课程:建筑工程资料;内容:填写饰面工程质量评定表;做法:根据《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浙江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验收用表》进行质量验收,并填写相关评定表;解决问题:面砖粘贴工程一般规定和主控项目、地砖面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饰面砖粘贴工程验收批质量验收记录;地点:实训室。
3 课程整合在建筑实训项目教学中的效果
(1)目标明确,步骤容易掌握:与实际工程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容易掌握。(2)实施时间短,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实训项目实施过程大概两周左右,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容易发现自己在哪个环节有优势,哪个环节要加强,而且能看出自己是知识不够,还是能力不够,他会主动从识图开始学习,一步步探索下去,画、量、取材、安排,都是他们自己做主。老师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只要他们没有大的方向性错误,就让他们继续往下做,直到成果出来。(3)容易发挥团队优势: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有的学生善于计算,有的善于动手操作,使整个团队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业,发挥团队优势。(4)实现理实一体化:每一步的完成,都离不开理论原理的指导,根据理论的指导,一步步深入下去。由于这样的实训步骤接近工程实际,学生工作后容易上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前,有的学生一遇到工程预算问题就头痛,特别是一些男生,很不喜欢计算,却在操作动手项目中表现了出了男生的优势,那就用他的优势带动他的劣势吧,男生为了获得他喜欢的实操项目,必须去计算,这是工作的一部分。这样的计算不枯燥也不空洞。
4 课程整合对建筑实训项目教学带来的影响
4.1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巨大的挑战
以前,老师一直教授一门专业课程,比如,饰面工程涉及到的内容是分专业课程分别讲述,对瓷砖的介绍一定会放在《建筑材料》课程里面,对如何贴瓷砖却放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讲述,相对独立的学科是分开的,分散的,老师掌握一个专业方向就可以了。而课程整合后老师要同时熟悉几门专业课程,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会提出图纸、测量、材料、定额、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应对学生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老师必须开阔自己的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水平,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4.2 刺激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建筑专业课程,深化实训项目内涵的教学模式,刺激着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各种教学方式出现。对教师而言,对任何一个行为的改变都不太习惯,更何况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第一次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感到难、繁,但教师只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实践,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出现。
4.3 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各门专业课程,在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更关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而不是知识的记忆。比如,在镶贴工程实训项目中,学生运用到了建筑识图、建筑测量、建筑材料、工程预算、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工程资料七门建筑专业课程,通过整合七门课的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由于所学的内容都能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学生学得更愉快,更高效,更实在。
4.4 引起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
通过课程整合的实训项目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上,“我的事情我做主”。有了这样的主人翁精神,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对于我们职校的学生而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就是通过理论知识的情境化,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5 推动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
(1)打破了基于学科思维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边界,知识为工作任务的相关,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更好的对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性质。(2)有利于推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课程改革,更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使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获得动力和方向。(3)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新整合建筑专业课程后的新教材的开发。(4)有利于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实训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整合在建筑实训项目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学会了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5 结论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课程整合在建筑实训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班级的班额太大,师资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不可能等师资和实训条件完全储备好了再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使每位学生真正“进入”学习过程,我们应给学生充分提供工作情景,让他们对工作任务进行探究、体验和反思,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使学生职业能力真正获得发展。
总之,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正在进行一场深刻变革,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储备知识和组织知识,整合专业课程,深化项目教学,最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课程体系代替旧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职业技术素质;就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15-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借鉴德、美、英等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高职教育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近半壁江山。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就本专业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本行业的人才需求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态势。但我国本行业里长期以来“重技术轻经济”的意识已与国际上“经济引导技术”的做法不相适应。因此为改变现状,提出了高校应尽快培养“面向建筑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程造价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与本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不同的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侧重于生产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建筑业第一线提供应用型人才。因此,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实际需求,提高办学理念,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之所在。
一、本专业社会需求及岗位需求的调查
只有通过调查了解本专业社会需求及岗位需求的实际情况,才能确定明确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构建出适应以职业技术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查结果如下:
(一)整体需求量大且有增长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伟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西部大开发、扩展海外市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有利政策和加入WTO需本专业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等都给本专业提出了新的目标,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因此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利好因素不断,人才需求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态势。
(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所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行业人才的供求特点是:
1.低素质的人员供大于求,真正高素质人才却十分有限。所谓的“高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如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又包括基本素质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用人单位更看中员工的基本素质,他们认为专业素质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比较容易提高,但基本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有的用人单位反映,对基本素质低而专业素质高的员工用起来更不放心,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变换工作岗位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泄露公司秘密。
2.“复合型”人才稀缺。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既懂预算又懂施工,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管理,既懂造价又懂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既能搞土建预算又能搞安装预算、装饰预算等。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除了具备“高素质、复合型”外,还要有动手能力,能持证上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效益至关重要。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最好能一到单位就能马上上岗,或者经过短暂的培训后马上投人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在学校就能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三)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设计院(所)、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事务所)、建筑施工及管理企业、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监理公司、中外合资或合作、外商独资的工程公司等建设单位、建筑(安装)施工单位、装饰公司及中介咨询机构等从事工程造价相关工作的,一般从单位工程预算、工程档案、工程施工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工程造价人才按职业领域要求应是具备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复合型专门人才。以预算员岗位能力为核心,档案员、施工员等相关岗位能力为辅助,以《工程识图》、《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造价计价》、《工程造价管理》为专业核心能力,掌握工程识图、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结算、决算、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等知识能力,专业建设应紧紧围绕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紧紧围绕岗位的技能要求,突出高职专业特色,坚持为企业服务。注重校企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短就业磨合期,使学生尽快达到就业的能力要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服务于建设单位、建筑(安装)施工单位、装饰公司及工程中介咨询机构等从事工程概预算、工程结算、工程竣工决算、工程招标标底、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建设项目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1)知识水平
①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②掌握建设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③熟悉建设工程识图、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的方法
④熟悉工程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⑤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
⑥掌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方法和技能
⑦掌握工程预算管理软件及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方法
⑧熟悉经济、管理、财会与审计等基本的经济和管理知识
(2)业务能力要求
①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基本能力
②具有编制工程项目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结(决)算的能力
③具有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分析与评估的能力
④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
⑤具有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能力
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上网操作能力
⑦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⑧掌握财务管理及审计技能
三、以职业技术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
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高职课程设置必须以职业技术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工程识图》、《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造价计价》、《工程造价管理》为专业核心能力搭建教学计划,以预算员岗位能力为核心,档案员、施工员等相关岗位能力为辅助建立培养目标。基于以上要求,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淡化传统教学计划的“三段式” 课程设置模式
传统的教学计划都采用“三段式” 课程设置,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它基本上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它有许多弊端。首先他割裂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用相互脱节;其次它不利于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要淡化甚至打破传统教学计划的“三段式” 课程设置模式,就要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始终。例如在第一学期除设置适当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外,适当增设一些到施工现场实习的课时,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并了解今后的工作背景。
(二)课程设置应包括的工程技术课
在施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后,新规范对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应设置《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材料》、《安装工程识图》、《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设计》、《建筑CAD》等工程技术课程,尤其是要着重建筑工程中的钢筋构造的平面整体表示法(03G101-1)的讲解。
(三)课程设置应包括的经济类课程
应设置《基础会计》、《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学生在学习以上课程后通过努力可以取得会计上岗证,使得学生可以在企业身兼两职,拓宽了就业渠道,改变了本专业女生在建筑企业不受欢迎的局面。
(四)其他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的设置及要求
应设置《工程造价相关法规》、《建筑工程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程。还应设置专业性较强的实习实训课程,如:房屋建筑及结构认识实习、识图训练(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训、工程预算实训(土建、安装)、工程预算软件应用以及工程招投标综合实训等,并适当提高其所占课时比例,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且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设置(如专业课程的安排顺序为:《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材料》、《基础会计》、《工程造价相关法规》、《安装工程识图》、《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CAD》、《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并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对应的实习实训)。
(五)明确本专业就业岗位群,实行“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职业资格证书”是应用型高等技能性人才的“身份证”,也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同时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之一。结合地方对工程造价人才的要求,我院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在获得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获得预算员证书,建议取得档案员、施工员等相关证书。
以上是笔者对以职业技术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些探讨,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人才的培养定位等问题颇具研究价值,其健康发展也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和期待。
参考文献
[1]陈家颐.高职专业设置创新与管理体制变革[J].职教通讯.2003(4).
[2]徐琳、曹兵.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文教资料.2005
任何实训项目都看成一个工作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做哪些准备工作,收集哪些材料,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分析会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并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列出计划方案,将学生分组,组内学生分工明确,各行其是。老师的主要任务:组织、引导、监督、评价。为了让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了解职业领域的要求,我们决定把学生当成工程建设中的分项工程负责人,让他体验解决工程问题的完整方式。建筑施工专业的实训项目作为一个工作任务,如果按照工程建设的思路,它不可能由一二门专业课完成,它一定会涉及到建筑专业的许多门课程,那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可以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深化实训项目内涵,让学生按照实际建筑工程的工作思路,去完成施工技术课程上的饰面工程实训项目。下面,以装饰镶贴工程为例说明具体实施步骤。
1识读图纸,确定饰面工程位置
相关课程:建筑识图;内容:明确饰面工程的图纸尺寸和具体做法;做法:将图纸相关内容进行标记并记录;解决问题:墙饰面做法及图纸反映尺寸、地面饰面做法及图纸反映尺寸、台阶饰面做法及图纸反映尺寸;地点:教室。
2对将要进行饰面的工位进行测量
相关课程:建筑测量;内容:对墙面、地面、台阶进行数据采集情况;做法:用水平尺、靠尺、塞尺、垂球、方尺、卷尺进行测量并记录;解决问题:墙面的长宽高:墙面的平整度、垂直度、地面的长宽及平整度、台阶的长宽高及平整垂直度;地点:饰面实训工场。
3确定饰面材料
相关课程:建筑材料;内容:明确墙面砖、地砖的规格、颜色、质量、纸筋灰质量、白水泥的质量、砂的粗细;做法:按照《建筑材料》第三、五、十三章的内容对饰面材料进行检验;解决问题:墙面砖规格颜色、地砖的规格颜色、纸筋灰熟化程度、砂的颗粒级配粗细程度;地点:饰面实训工场。
4计算材料用量
相关课程:建筑工程预算;内容:墙面砖地砖规格、块数,纸筋灰的的用量、白水泥用量,中砂的用量;做法:按照《建筑工程计价》第八章的规则进行计算,并查询《浙江省建筑工程预算定额》;解决问题:墙地面砖计算规则、墙面砖的镶贴定额、地面砖的镶贴定额、地砖台阶面镶贴定额;地点:教室。
5确定饰面工程施工组织
相关课程:建筑施工组织;内容:对饰面工程的人员、材料、机具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确定工日数;做法:根据《建筑施工组织》第五章、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LD/T73.1~4-2008进行施工组织;解决问题:饰面施工方案、饰面施工进度计划、劳动力资源的需用量供应计划、饰面施工平面图;地点:教室。
6实施饰面操作
相关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内容:墙面砖镶贴、地砖镶贴、台阶面砖镶贴操作;做法:根据《建筑施工技术》第六章操作工艺要求进行施工;解决问题:墙面砖的镶贴工艺、地面砖的镶贴工艺、地砖台阶面镶贴工艺;地点:实训室。
7质量评定
相关课程:建筑工程资料;内容:填写饰面工程质量评定表;做法:根据《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浙江省建筑安装工程施工验收用表》进行质量验收,并填写相关评定表;解决问题:面砖粘贴工程一般规定和主控项目、地砖面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饰面砖粘贴工程验收批质量验收记录;地点:实训室。
课程整合在建筑实训项目教学中的效果
(1)目标明确,步骤容易掌握:与实际工程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步骤容易掌握。(2)实施时间短,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实训项目实施过程大概两周左右,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容易发现自己在哪个环节有优势,哪个环节要加强,而且能看出自己是知识不够,还是能力不够,他会主动从识图开始学习,一步步探索下去,画、量、取材、安排,都是他们自己做主。老师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只要他们没有大的方向性错误,就让他们继续往下做,直到成果出来。(3)容易发挥团队优势: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有的学生善于计算,有的善于动手操作,使整个团队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作业,发挥团队优势。(4)实现理实一体化:每一步的完成,都离不开理论原理的指导,根据理论的指导,一步步深入下去。由于这样的实训步骤接近工程实际,学生工作后容易上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前,有的学生一遇到工程预算问题就头痛,特别是一些男生,很不喜欢计算,却在操作动手项目中表现了出了男生的优势,那就用他的优势带动他的劣势吧,男生为了获得他喜欢的实操项目,必须去计算,这是工作的一部分。这样的计算不枯燥也不空洞。
课程整合对建筑实训项目教学带来的影响
1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巨大的挑战
以前,老师一直教授一门专业课程,比如,饰面工程涉及到的内容是分专业课程分别讲述,对瓷砖的介绍一定会放在《建筑材料》课程里面,对如何贴瓷砖却放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讲述,相对独立的学科是分开的,分散的,老师掌握一个专业方向就可以了。而课程整合后老师要同时熟悉几门专业课程,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会提出图纸、测量、材料、定额、工程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应对学生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老师必须开阔自己的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水平,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2刺激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建筑专业课程,深化实训项目内涵的教学模式,刺激着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各种教学方式出现。对教师而言,对任何一个行为的改变都不太习惯,更何况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第一次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感到难、繁,但教师只要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和实践,就会有明显的效果出现。
3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各门专业课程,在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更关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而不是知识的记忆。比如,在镶贴工程实训项目中,学生运用到了建筑识图、建筑测量、建筑材料、工程预算、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工程资料七门建筑专业课程,通过整合七门课的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由于所学的内容都能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学生学得更愉快,更高效,更实在。
4引起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
通过课程整合的实训项目教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任务实施过程上“,我的事情我做主”。有了这样的主人翁精神,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对于我们职校的学生而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就是通过理论知识的情境化,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推动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
(1)打破了基于学科思维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打破了学科边界,知识为工作任务的相关,有利于推进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更好的对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性质。(2)有利于推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课程改革,更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使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获得动力和方向。(3)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新整合建筑专业课程后的新教材的开发。(4)有利于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实训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整合在建筑实训项目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学会了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结论
关键词:工作过程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一、引言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的实现形式之关键是要落实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完成主要载体,把职业能力的培训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职业教育是培养实践人才的教育,‘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指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这一课程方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在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其核心成果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摒弃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集中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指导思想及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以学生为本,以现实条件为依据,以新的职教理论为指导,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和方法,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及学生的培养模式,把创建新的课程体系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把转变教师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工作重点,为解决目前的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之路作贡献。
2、建筑工程教学的设计思路
以技术专业施工员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能力需求为依据,用不同类型的典型工程过程作为教学案例,按照工程施工的顺序及施工员应做的工作过程和内容,分析出构成施工员能力应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将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分类和归并后,构建成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并以此进行课程及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设计。
按照目前已经完成了的内容,我们总结如下:
1)通过到企业调查,完成了课程开发设计的论证工作,确定了施工员岗位所应从事的工作及工作内容,并对施工员工作内容进行分析,确定了施工员在各种不同工作过程中所应有的能力。2)综合构成施工员能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按照知识与技能的特点将其分类和归纳,联系教学规律及其实施的可行性,我们将施工员应学习和理解的知识与技能,划分成为十八个重要的学习模块,即重新设计出开发十八种以行动为指向的教学课程,构建为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混凝土结构施工’是其中的一个学习领域。3)十八个学习领域划分,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想学生在完成这十八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内容并考核合格后,就应具有在建筑企业中从事相应工作(如砌筑、模板、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饰工程等)和项目部中一般技术岗位工作的能力。4)完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即学习领域之中的目标描述,学习内容设计、配套教学资料初稿及一个学习情景的设计。
三、课程开发设计方法 课程设计开发分六步进行,即: 专业定位工作过程分析凝练典型工作划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 。
1、专业定位
通过企业调研,对现存或潜在的有一定发展持续度的职业(技术应用)岗位进行定位,在岗位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以建筑施工现场一线生产及管理岗位中具有相近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岗位集合,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建筑业的主要分类包括: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资料员、材料员。
2、工作过程分析
按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出岗位工作过程的顺序应为:
岗位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使用工具――工作任务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3、凝练典型工作
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对施工员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凝炼出施工员岗位的典型工作有: 施工技术准备;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施工过程成本控制与管理;协调各工种配合施工;采集、编制、审核、整理、汇总各种施工技术、经济资料;参加协调施工组织设计及各种专项方案的编制;协调参与施工项目投标及签订施工合同;文档打印收发等。
4、将典型工作转化为行动领域
通过到企业调查研究,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对施工员岗位的典型工作进行分析、取舍,转化为以下三个行动领域:
行动领域1:建筑工程分项工程施工
行动领域2:建筑工程分部工程施工
行动领域3:建筑工程单位工程施工
5、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确定专业的教育任务和内容,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知识进行解构与重构,达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完成课程内容的重新序化。
四、课程开发设计说明
1、编制依据
1)依据与企业合作,对建筑工程施工员岗位的调研结果及对结果分析所得结论;2)依据新的职业教育学理论(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3)依据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培养对象的现状;
2、编制原则
1)课程中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必须满足企业对施工员能力需求的原则;
2)课程设计应遵循学科理论知识适度够用,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3)专业技术课程应具有相对独立实施的原则;
4)兼顾建筑施工企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为拓宽学生就业岗位创造有利条件(如质检员、安全员、材料员等);
5)兼顾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门专业技术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后,就能独立从事该项技术工作的原则;
3、课程实施设想
1)建筑工程施工基本知识所包含五项内容(公共基础、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结构基础、建筑施工基本技能、建筑测量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有岗位共用的基础知识,岗位群均可同时选用。
2)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进行选择 不同岗位可根据需要进行安排,其内容及深浅的程度在执行授课计划时适当调整;
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课程是最大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多、时间长,在开发和建设中,可以把它再进行分解,比如按构件的类型或结构类型或工种工程进行划分,以便教学目标能更进一步细化,便于教学的设计;
4)在专业课程开发设计的时候,均要以工程实例为指导,并以工作过程为方向进行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设计;
5)除施工基本知识必须按计划时间在第一学年执行完成外,有些课程的上课时间可以机动安排,即有独立实施性,这样可以避免教学资源冲突,但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6)最后一学期的施工员顶岗实践应具有具体的内容设计与安排并认真执行,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建设实施该方案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影响
1、教学计划安排及设备配套和建设问题
学习领域这种形式的课程开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将打破理论与实践课的界限,它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因此它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课计划安排模式,涉及面很广,它将改变实验实训室的利用方式或建设内容及布局,给计划与管理带来新的课题(情境设计决定它的利用方式及程度),这其中也包括班级人数多,平行班级多、教室座椅的布置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
2、教师的适应性及素质问题
因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融入到学习领域中后,课程内容及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是以职业行为过程来开展教学,且职业能力训练加强了。这对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和青年教师来讲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可能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训练不够,二是职业工作经历欠缺,这可能是个共性问题,目前职业工作经历欠缺可能是主要矛盾。
六、结束语
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设计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它可以有效地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并且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以及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12)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