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评论

社会评论

时间:2022-03-09 02:52: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评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评论

第1篇

今天的新闻上出现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房地产业的高管级别人物游伟在去医院就诊的过程中,被医生要求应该住院接受治疗,但是他不相信,而且还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辱骂了医生,可惜报应总是来得这么快。

如果他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会让自己狠狠的被打脸,如果他知道自己一语成谶,也许他会后悔,可是现在做什么也来不及了,因为就在他在朋友圈大放厥词、认为医生是在恐吓他之后的短短几天之后,他就因心脏病而猝死。

游伟就这样成为了一个网红,得到了她所追求的浮名,可惜另一个世界他根本不会知道自己如今已经成了网络热搜吧。什么?他在朋友圈里说自己已经有妻子和孩子,上天不会收他的,可是看起来地狱的使者根本不会这么在乎一个人说过什么,尽管他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也有自己的事业,但是如今他一死,无论是妻子女儿还是事业全都归了别人,自己也就变得一无所有了。

不得不说,有太多人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从小的角度来看是不在乎自己的健康,从大的角度来看,甚至还有不尊重别人生命的行为。今天在一个群里我看到有一个人毫不在意地说着想要去非法行医赚钱。或许在他眼里,别人的生命就像一粒灰尘,可以轻而易举的吹走,即使进了哪个人的眼睛流下泪来也不在意吧,这个人还是曾经在海外留学的高材生,这就说明学历不一定能改变一个人的道德、也无法表明一个人的三观正确。

第2篇

关键词 影视旅游 发展 困惑 对策 社会价值

九十年代后,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将影视文化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已发展成经济热潮,吸引了众多资本。目前,国内已经建成了30余座影视城,还有20多个规划投资上亿元的新建大型影视城正热气腾腾地施工或招商,企业与政府对影视旅游热情不减。但是学术界对于影视旅游的研究却很少。影视旅游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其经营管理尚缺少可遵循的模式,不少影视城由于经营不当很快走向衰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70%的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约有1700多家企业无望收回成本,更有2500亿元巨资被影视城和主题公园套牢。国内电影与旅游的合作。在资金运作、经营模式和开发深度等方面尚有潜力可挖,如无锡影视城中欧亚双城已宣告破产,而像“南京影视城”那样“人去楼空”、破烂不堪的拍摄外景在风雨的侵蚀下开始荒废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在这种影视城建设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我国影视旅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的今天,对影视旅游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科学发展影视旅游的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中的困惑:现状与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传播与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两大朝阳产业,特别是传播与文化产业由于自身特点使其与信息旅游等产业密切关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具带动作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将传播与文化产业规划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影视业作为传播与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迪斯尼、好莱坞、时代华纳、索尼等影视业巨头的年营业额都在百亿美元以上。影视业现已成为美、日等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产业。

旅游业与影视业密不可分,二者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目前世界上的各大影视巨头都在开发影视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影视旅游,通过影视业来带动其旅游收入。如美国“好莱坞”、迪斯尼,还有戛纳电影城等,其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收入大大高于其影视制作取得的收入。这不难看出,以影视来带动旅游。用旅游促进影视,是世界影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从目前我国的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节目源、观众群体及所占发行放映市场份额来看,影视文化业市场潜力巨大。伴随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影视市场将进一步开放。国外影视巨头将纷纷登陆中国。他们的到来,很大程度上会带动我国影视文化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激活中国影视市场,加快影视市场世界一体化的步伐。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我国影视业正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强影视业与旅游、信息、广告策划等相关行业的互动式协作,发挥影视高科技在行业内的应有作用。

然而,当影视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与利用的同时,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中却仍然存在着不可忽略的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产品单一,发展缓慢

当前我国影视旅游产品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多数拍摄景点只是立牌,简单表明此地拍摄剧目、参演明星、导演等情况,仅限于图片展示,不能使旅游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难以满足旅游者重现荧屏经典一幕的愿望。投资巨额的影视城靠的是规模效应,主要的影视城的基础设施大部分都局限于供拍摄剧组利用,可供游客参与的项目有限。如一些影视城内,以小池塘代表珠江之水,以模型代替赤壁之战中千万条船只,难以在旅游者心中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游兴。

2、内涵不足,文化缺乏

现代旅游产品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因为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旅游景点是缺乏生命力的。国内不少影视城在开发过程中对于文化主题的深化力度存在较大的不足。往往只是对某一特定历史空间和实践的简单再现,而忽视了对这一历史时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氛围的营造,结果只能达到“形似而神不似”的水平。

3、观赏静态,参与不够

影视城主要还是为剧组服务的,较少为旅游者的需求考虑。除了供摄制组拍摄用外,多数时候是闲置的。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多的都愿意参加有一定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体验型旅游为大众所喜爱。

4、内容平淡,大同小异

影视旅游的发展,让很多的发展商都看到了影视所带来的巨大的旅游收入,各种影视城不断兴建,各地都在抓紧时间吸引剧组的拍摄,但是景区内的旅游设施、旅游景点一般都是为了拍摄而建立的,尤其是各种影视城,大部分都是几座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一些建筑小品,具有很大的替代性,在同一地域内出现了多家影视城,而且“大同小异”。如很多影视城都有广州街、香港街等。

5、盲目投资,经营不当

由于盲目投资、重复性建设等原因导致我国部分影视城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极差,景观建造粗糙,许多资源大量闲置,使整体环境与文化价值不相符。投资商急功近利,盲目跟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影视城30多个。中央电视台就拥有“太湖影视城”、“南海影视城”等。浙江省内与影视拍摄基地相关的就有杭嘉湖古镇系列拍摄基地、宁绍的古迹场所、新昌的山水拍摄基地、舟山的海岛风情基地等。

6、资源受限,服务较差

旅游的发展会带动六要素的协调发展,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旅游地的接待能力、旅游地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影视城旅游生活环境容量小,基础设施较差,极大地限制了旅游业发展。

7、多头管理,盲区并存

影视城的申报事宜归谁管?是国家广电总局,还是国家旅游局。通过调查。影视城的审批不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只有中央电视台筹建的影视基地,才经总局审批。同时,国家旅游局也认为不在他们的职能范围之内。一位负责人说到,如果要附加旅游项目。就找旅游部门:要批土地,就找国土资源部门:要搞文艺演出,就找文化部和广电总局,“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旅游总局目前都没有明确管理影视城的职能部门,影视城面临的多头管理局面。反而造成一个管理盲区。”

二、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的出路:思考与建设

在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暴露出种种问题,这既要靠管理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和积极引导,也需要相关经营单位加强市场调研, 主动开发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创新型旅游产品,使我国的影视城旅游走得更快更远。影视城项目的经营管理者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应着重从创新产品、完善服务、深化景区文化内涵等内动力方面下苦功夫,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和旅游学术界则应在政策保障、理论支持、决策服务等方面为我国影视旅游的发展提供外动力。共同构成影视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

1、把握时效性,加大宣传

影视旅游经营者应当把握好影视作品热播的时机,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热播影视作品拍摄地,让游客知道有哪些影视作品特别是投资巨大、明星众多的影视作品正在拍摄。可以定期在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上信息。让明星和影视作品成为旅游招牌。对于有一定知名度的影视作品的拍摄地要加大宣传。并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以出版影视旅游地图、宣传图册之类的资料。

2、加强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可以适当地兴建一批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为开展影视旅游提供比较集中的活动空间,增加对影视作品的宽容性。推动影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对相关工作进行谋划和细化,提升配套能力,为影视旅游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要对影视基地进行市场细分,根据自身特色,找准自己位置,实现错位发展。要加强影视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影视基地的规范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同时还要做好影视剧的后续宣传工作。提高影视资源的利用率,使影视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

3、所在地政府要重视影视作品的拍摄

发展影视旅游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摄制队伍拍摄,这是开发影视旅游的先决条件。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影视作品拍摄对开展影视旅游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对于摄制队伍应该给予各个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积极创造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环境宽松的影视拍摄条件。

4、引导控制,经营得当

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影视基地建设的引导控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严格项目审批制度,严格控制影视基地的建设数量,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要求报审人提供详尽的开发规划、技术设计、市场论证、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材料,由各地旅游局组成专家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国家要引寻影视拍摄基地向良性方向发展,影视基地本身要加强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向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形成以影视旅游为龙头,相关产业发展迅速的产业链,如为影视拍摄提供场景和制作服务的行业、旅游房地产等。

5、实现影视旅游的软开发

影视旅游实质上是一种体验经济。是影视走向生活,梦幻与现实逐步结合的产物。旅游者在参观影视基地时,不但可以身临其境地观看影视剧的拍摄,甚至还可以有机会充当剧中的角色,这种感受和体验是独到的,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心甘情愿支付更多价钱来换取的。因此。影视拍摄基地应该将文化氛围和旅游体验作为开发重点,否则将无异于其他景区。甚至因为缺少其他景区自然的、文化的天然优势而丧失吸引力。如在影视拍摄基地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区,恢复当时风貌、建筑、设施以及人们的穿着打扮。并模仿当时的生活场景,营造一种新鲜而有趣的生活氛围,使旅游者随处可见各种戏剧性的场面,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其中一员。

6、全方位扩容影视旅游文化

影视旅游总是具有一定的主题,影视作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开展影视旅游,必须紧随时代潮流。迎合当下的影视剧热播,吃、住、购、娱等紧紧围绕影视主题、剧情展开,安排旅游主题活动和策划项目。并吸纳全球性的娱乐时尚活动,迎合广大旅游消费者的口味,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的心理需求,以新卖点吸引回头客。如研制与剧情相关的特色食品:营造与剧情相关的住宿环境:开发与剧情相关的旅游商品:策划与剧情有关的娱乐项目等,实现旅游景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7、要定期对游客进行调查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活动的开展应当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游客的需求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因此对于一个旅游景点来说,需要不断开发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各种旅游产品,这样才能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对游客进行定期的调查。可以了解游客对旅游地整个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等的评价,从而针对游客提出的要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开发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

第3篇

2月9日,听说sars在广州爆发了,这对医学界一定又是一个冲击,考虑到家里的情况,如果sars蔓延到全国范围,我该怎么办?

4月9日,果然sars全国爆发,我最担心的事来了。

4月14日,我今天接到了上面的通知,明天我也要奔赴一线了,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走了我的母亲谁来照顾啊。

4月21日,我出来已经一个星期了,在医院已经几天没睡了,我还是放不下心。

4月23日,我接到了妻子的电话,他告诉我母亲很好,那些平常都不怎么说话的邻居们都来帮忙了,我真是非常高兴;也许今天可以睡个好觉了。

5月4日,我醒了,我发现我在病房,一个不只是哪个科的小护士告诉我:在工作时里我晕倒了。

5月7日,我回到了家里,刚刚到家我真的不敢相信,有很多人在我的家里,我还以为走错门了呢!晚上人都走了,妻子告诉我:他们都知道我区一线了,所以特地来帮忙照顾我那半身不遂的老母亲,都来了快一个月了。

5月8日,我昨晚真的是难以入眠啊,心里甜甜的也有一点酸酸的;今天我们谢过了各位邻居后,感觉大家的关系好像更融洽了,感觉真是太好了。那一晚,我似乎看到了灾难里的互助之花正灿烂的盛放。

第4篇

我们班有八个环保小卫士,我们不能当一个有名无实的小卫士,所以我们决定今天上午去做一件跟保护环境有关的事情。

早晨,我7:00就起床了。当我穿好衣服时,我听见窗外传来“沙沙沙”的声音。我抬头向窗外望去,哇!天灰蒙蒙的正下着小雨。我一下子变得没主意了,心想:怎么办呢?到底是去还是不去,我犹豫了一下。不行,我不能说话不算话。记得爸爸说过:做事情要讲原则,不能做个言而无信的人。所以不管下多大的雨,我都要去。

于是我打着雨伞,拿着塑料袋和筷子去了我和同学们事前约定的地方,准备和同学们一起去捡路边的垃圾。我一个人一边打着伞,一边左看右看,等着同学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一分一秒地流着,过了好半天都没有一个同学来。这时我的心里有些着急,又有些生气,感觉好像被欺骗了一样,最后我想干脆先回家打电话问问同学们到底来不来。

第5篇

“先生,您的汇款单和一封信。”邮递员小姐用她那清脆的嗓音说到。

汇款单?估计是有和我同名同姓的人吧。还有那封信?该不会是恐吓信吧!可是我得罪过谁呢?迈克开始将所有朋友的名字像电脑一样在头脑中显示……

“先生??”

“哦,那谢谢你了。”迈克这才反应过来,然后迅速关上门,走进里屋。

迈克有些害怕地打开信封,生怕里面会蹦出一只蜘蛛或者其它什么昆虫……信终于被打开了,那是一封很简短的信,上面写道:

“叔叔,您好!我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上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有关您的一些事情,想到您的经济状况一定不太好,便随信给您寄来一些钱,希望您能收下。因为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学会互助。

风雪中的小男孩

当迈克看到落款时,便猛然回忆起那个有雪的一年冬天。

那年冬天,苏联的整个经济状况都不太好,居民都迁往外地。而迈克??一位很有名气的记者,却照样活得悠哉游哉。

一天,迈克又开始耍酷似的在大街上闲逛,顺便找些可以写的材料。迈克是个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人,再加上天空飘着小雪,他便开始可怜起他那件厚厚的毛衣。这时,他发现一个比他“抖”得还要厉害的人。那是个小男孩,他穿的极少,蜷在街道一角,浑身瑟缩着,面前摆着一个要饭的碗。路上行人来来往往,没有人注意到他。

“叔叔,给我口饭吃吧。”小男孩苦苦哀求。

迈克注意看了一下他要饭的碗,那里面只有灰尘,几乎就是化学中所谓的“单质”。给他吧,有损我高贵的形象;不给他,又会让别人觉得我没有同情心。迈克开始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还是作出了决定??给小孩一角钱。

迈克往碗里塞了一角钱,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留下小孩的那句“谢谢”。

后来,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起来了。紧接着,出现了“百废俱兴”的场面。

可怜的迈克!他再也不是那个高傲的吝啬鬼了!他由于涉嫌一个案子被报社辞退。待他洗脱罪名后,家当已所剩无几了,连经济来源也没有了。他真正地走进了生命的低谷。

迈克从回忆中醒了过来,他看了看汇款单,是五百元,整整的五百元!迈克此时是多么的需要它啊!

第二天,迈克很早就拿着汇款单来到邮局。他那平静的脸上显示出从未有过的笑容。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又随手拿起一支笔写到:

“亲爱的小男孩,我很高兴你有了幸福的生活,感谢你在我生活最低潮时给予我鼓励。不过我想,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应该是平等的。否则,那就成了施舍,不是吗?叔叔”

第6篇

那是一个多风的星期天,风婆婆把垃圾箱里的所有塑料袋纷纷吹出来,而且吹得到处都是。树枝上、房顶上、月季花枝上......像一群丑陋的小精灵摇头摆尾,真令人厌恶。要怎么消除这些“精灵”呢?我心里盘算着......

白色垃圾是世界的一大危害,人人都想除去它,可是做起来又不是那么简单。比如有些人工作忙,就去买盒饭吃,吃完后随便乱扔。还有一些人把垃圾装在塑料袋里,扔垃圾的时候为了方便连塑料袋也一起扔,这样又增加了许多白色垃圾。怎么减少这些白色垃圾呢?我要身体力行。

于是我带上一个十分大的塑料袋来到花坛旁。尽管风很大,灰尘迎面扑来,那些塑料袋似乎显得更得意。可是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这群“小精灵”,把它们搜集起来放回垃圾箱里,免得它们出来破坏环境。我开始行动了,先把月季花上的塑料袋摘下来,谁知这月季花上的刺这么厉害,我刚一伸手就被扎了一下,还很疼呢。我咬咬牙继续捡,一会儿,花坛变得干净了,我很高兴,又去摘取树上的塑料袋,可树又高又大,我只能用枯枝挑下来。我把捡到的塑料袋扎成一捆放到带来的塑料袋里。

风渐渐停了,太阳出来了,照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上显得更美丽。进进出出的许多邻居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为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感到自豪。

第7篇

(一)研究主题有所拓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新闻学与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看,新世纪以来发表的新闻评论论文数量为133篇。按照新闻学研究由新闻理论、新闻实务和新闻史构成的划分思路,本文将新闻评论研究也划分为理论研究、实务研究和历史研究三类,同时考虑到比较研究和新媒体研究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它们按照独立类别的标准分述之。因此,本文将涉及新闻评论产制环节(包括采访、写作、版面等)的研究划为实务研究,将涉及新闻评论的定义、内涵、功能、价值、社会作用等总体性的研究看作理论研究,将关于新闻评论发展变化的历史分析划为历史研究,将从比较视野对不同国家间新闻评论发展状况进行的研究视为比较研究,而以新媒体评论为对象的研究归为新媒体评论研究。按此标准,新世纪以来国内新闻学与传播学CSSCI来源期刊所发表的新闻评论研究的论文在各类别中的分布如图2所示。从总体上看,新世纪以来的新闻评论研究以实务研究为主,研究主题有所拓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关于网络和新媒体评论的研究上升较快,在新媒体评论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在新闻评论产制方面的应对、调整和未来发展趋势等也成为研究的主要焦点。从研究主题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闻评论实务研究集中讨论传统媒体评论如何在新媒体评论勃兴的语境下加强舆论引导力,强化社会整合力。就研究主题而言,除了评论标题、创作技巧等常规研究之外,一些更加细化的研究也引人注目,尤其是关于评论主体的研究。新闻评论主体通常包括职业主体、准职业化、有感而发的公民、专业话题发言的学者①。作为意见的者,新闻评论主体需要尊重其他评论者的平等权利和人格尊严,做到一事一议和就事论事①,通过发掘事实与话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选题立论②。这就要求新闻评论者要在思维训练和采访实践中树立独立的品格,从而“将采访和评论融为一体”③。因此,在评论主体多元化的时代,新闻媒体应当摆脱当前选题不来自评论者采集的第一手新闻事实之现象,着力建立“评论员首先是记者”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以应对新闻媒体的国际竞争以及来自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④。在个案研究上,研究者主要关注特定报纸评论版或栏目的特色和风格的研究、新闻评论者的具体创作技巧等⑤。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跨学科和实践角度对新闻评论的教学进行了研究。第二,以网络为标志的新媒体评论是最受学界关注的主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新媒体评论的特点。与传统媒体评论相比,网络新闻评论的栏目设置更加多样、传播和互动更加及时、形式更加灵活,但也面临着权威性和公信力不足的问题⑥。随着新闻评论形态的变化,新媒体言论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表现为“聚焦事件发展的全程和细节”和“对事件发展过程进行时空结合的全程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重价值观念和参与主体的深度交互⑦。其二,新媒体评论的影响。新媒体的崛起对新闻评论的功能、内容和形式造成了较大影响。新闻评论的“微博化”加强了新闻评论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传统媒体评论选题的渗透⑧,拓展了新闻评论的表现形态,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设议程⑨。因此,在推动新闻评论及其价值取向多元化过程中,新媒体评论者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疏导消极、狭隘、非理性的思潮和情绪”,以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传播话语体系”瑏瑠,发挥网络媒介在建构“公共领域”中丰富公众议程来源、建构公众讨论的价值体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瑏瑡。由于传统媒体纷纷涉足网络经营,网络新闻评论拓展了传统媒体网络评论空间,形成了网报互动和网台互动格局瑏瑢。第三,新闻评论的理论研究以反思为主,形成了对新闻评论的内涵、特征、性质、功能、价值的再认识和再阐释。这方面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一是强调新闻评论对新闻事实的依赖。当前的新闻评论应“以新闻事实为依托”,突出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等特征瑏瑣。其中,新闻事实是新闻评论的核心特征瑏瑤,因此,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论说形式瑏瑥。二是社会转型视野下对新闻评论功能的再认识。中国新闻评论功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功能的拓展以及与之相应的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的创新上瑏瑦。具体而言,转型期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以“整合”为核心,以利益表达、政治议题设置、社会舆论引导、“推动政治社会化和塑造国家形象”等为实现路径瑏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闻评论本质上是观点信息的传播,具有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公众认识能力的作用瑏瑨,因此,新闻评论同时具有表达公共意见的时代功能。第四,新闻评论的历史研究主要涉及新闻评论的词源梳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近现代新闻评论的发展等方面①内容。其中,马少华②集中对近代新闻评论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对梁启超的新闻评论思想和影响进行了集中研究。第五,新闻评论的比较研究。不少学者对中美新闻评论的差别及原因进行了探讨,具体而言,两者的差别体现在:选题上的整体视角与个体视角,偏重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与关注生活、国际事务话题③;意识形态的分野造成表达方式上观点论证与行为批评、观念演绎与事件剖析、观点论证与事实判断、宏大叙事与细小叙事间的差别④。有研究认为,媒体性质的不同造成了中美评论关注点、思维方式、写作风格三个方面的差异,在中国媒体根本属性不变的情况下,中国新闻评论须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入手,“通过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树立媒体的独立品格⑤,以提升新闻评论的说服力。

(二)研究方法以思辨研究为主,渐趋多元新闻传播行为和现象本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仅仅凭借新闻学与传播学自身理论难以解释研究对象,因而,采用跨科学视野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成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者间的共识,这一趋势也在新闻评论研究中得到了体现。首先,新世纪以来,语言学被运用于新闻评论的实务研究中,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新闻评论的标题、语感、语篇、逻辑论证功能等;其次是法学相关概念被运用于讨论新闻评论权、新闻评论侵权等问题;第三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和视野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新闻评论的政治传播功能、社会舆论的整合能力等进行研究。此外,新世纪以来的新闻评论研究也开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思辨式定性研究在传统新闻评论研究中占绝对优势,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而所谓思辨研究是以研究者自身的逻辑思考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往的新闻评论研究成果中,90%以上的论文均采用思辨研究的方式。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显示,实证研究方法开始进入新闻评论研究当中,如李秀芳对美国主流日报和中国主流英语日报言论版的实证研究、赵路平和许鑫对新浪、网易博客新闻评论的定量研究等,形成了渐趋多元的研究方法。(四)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媒体为辅的研究群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的研究者主要是高校教师队伍,其次是媒体从业人员,形成了以高校为核心的研究群体。其中,量较多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湖北大学。从研究机构内部看,新闻评论研究已形成了以专家为核心的研究阵地,如以赵振宇、胡沈明、陈栋、邓辉林、焦俊波、顾建明等为核心的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群,以马少华、刘保全、涂光晋等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群,以及以喻季欣、谭天为主的暨南大学研究群。从整体上看,研究群体所发表的论文与分散研究者相比,质量相对较高,研究主题相对集中,对研究问题的阐释也更加深入,视角和方法更加多样化;而以媒体为主的研究群所发表的论文多为实践经验的总结。

二、新闻评论研究现状的解读

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研究成果的剧增与社会转型期对新闻评论言论整合功能的需要,以及媒体的市场化竞争、新媒体对新闻评论的介入等有直接关系。

(一)社会转型期多元舆论格局的形成是推动新闻评论研究论文数量剧增的社会因素社会转型导致总体性社会分化,社会思潮呈现多元状况,在社会层面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多元的价值观,而新媒体评论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单一舆论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舆论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改进舆论引导形式和艺术,实现舆论整合效应,塑造社会公众舆论表达平台,成为了学界较为关注的议题。这些关注催生了新闻评论研究论文数量的增加。其一,学界对如何正确认识新媒体评论现状的解释。如:有研究者对民众的网络言论内容进行分析后认为,网民期待“在既有制度框架内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网络评论要弘扬主流价值并不意味着掩盖矛盾和冲突,政府应正视网民意见,“谨防制度性断裂”①。顾杨丽、吴飞对“温州动车事故”的研究表明,微博推进了“社会化互动信息生产模式”、“行进式实时移动表达模式”,实现了对碎片化信息的集聚②。其二,传统媒体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了评论形式和方式的调整,这种变化也引起了学界关注。以报纸评论的研究为例,研究者较为关注时评、新闻述评、心得、体会、感言、报纸言论和记者点评等新兴的评论形式③,多种评论形式并存的状况促使新闻评论的论题结构、题材等写作技巧的变化④。在电视媒体方面,研究者集中探讨当前电视新闻评论所出现的问题、原因及应对策略⑤。此外,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受众的知识需求呈现多层次性和多样性,新闻评论作用的发挥需要面向受众,细分受众需求,通过优化信息质量、“选题要体现与受众休戚相关的现实”、“立论要着眼于受众的实际”、完善和深化“受众直接参与评论机制”等方式加强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效果⑥。

(二)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对新闻评论异质化特征的青睐是激发研究者兴趣的直接动因媒体市场化改革导致媒体间竞争加剧,而新闻评论的异质化特征使其具有可替代性小的特点,从而使得新闻评论成为受媒体青睐的重要体裁。媒体对新闻评论的重视,是促使研究者对新闻评论研究兴趣与日俱增的直接原因。中国新闻媒体的管理模式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这一模式导致媒体形成与行政管理相似的科层布局,在受众市场和广告市场竞争中形成倒金字塔形的竞争格局。除了这种科层式竞争关系之外,不同媒体类型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体现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以及传统媒体之间对广告资源的竞争。竞争促使跨级别、跨类型的媒体以及同一集团下的不同子媒体在进行节目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受众的接受需要,倾向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节目制作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评论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研究者对之进行解释。以党报的研究为例,随着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兴起,报业间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以及受众需求日趋多元化,各大党报、机关报以及都市报竞相推出报纸言论版参与竞争,言论版的办版思路、版面结构及意见整合方式呈现多元化格局⑦。研究者主要关注党报的突围路径⑧、经济言论找准自身定位⑨、地市级党报如何在多层面竞争压力下突出地方特色等问题瑏瑠。

(三)新媒体评论与传统新闻评论的互动是激发研究者兴趣的内在因素新世纪以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新媒体内容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新媒体评论改变了传统媒体主导的舆论格局,尤其是微博评论的兴起,使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中的支配地位受到了较大冲击。因此,新媒体评论本身与传统媒体评论在表现形态、传播方式及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差异需要得到学界的理论解释。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竞争中对各自新闻评论特点的反思,促成了双方间的互动关系。这一变化激发了研究者的兴趣,导致了研究数量的剧增。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并没有将新媒体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的研究置于二元对立关系中,而是置于互动的视野中。一方面,对传统媒体来说,如何应对新媒体评论的强势竞争,成为从业者和研究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应当提高报纸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以“第一时间评论”为要求,利用网络形成报纸新闻评论新局面,而在与新媒体竞争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避免公信力的缺失”和“僵化的写作模式”①,达到“化被动为主动”、“化说教为说理”、“化生硬为生动”、“化单向为双向”、“化互动为双赢”的效果②。电视媒体应着眼于调整评论节目的类型结构,强化节目的时效性,在评论队伍建设、增强节目互动性、简化节目制作流程方面下工夫③。传统主流媒体应借鉴微创作的理念和手段,形成具有颗粒小、原生态、播发快、传播广等特征的微内容,“在微时代继续巩固话语权、抢占报道和解释的双重制高点”④。另一方面,新媒体评论对现有新闻评论研究的影响以及传统媒体参与网络业务后对新闻评论所造成的影响,成为学界着力探讨的问题。新媒体的评论实践更新了学界对新闻评论写作技巧、性质和功能等方面的认识。同时,由于传统媒体纷纷涉足网络经营,网络新闻评论拓展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空间,形成了网报互动和网台互动格局⑤。研究者认为,新媒体评论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将传统新闻评论纳入新媒体的传播流程,而是在评论的选题、表现形态、议程设置等方面拓宽新闻评论的研究视野。(四)多种因素助推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从新世纪以来新闻评论的研究状况来看,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促使新闻评论的研究方法渐趋多元化:首先,计算机技术在研究者层面的普及,为定量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条件。其次,人文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兴起对新闻评论研究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量化研究方法在跨学科研究潮流中被传播学界所采用,而新闻学本身过于注重实践经验研究的状况使其面临“新闻无学”的尴尬境地,在此背景下,新闻学研究者也开始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研究。第三,新闻评论的研究越来越强调针对性和精确性,这要求研究者更新研究方法,从而催生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三、新闻评论研究的展望

从总体上看,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新闻评论的研究全面覆盖了新闻评论研究的基本范畴。但从总体水平来看,现有研究还存在研究过于微观、与实践脱节等几个方面的不足,亟须在今后研究中注重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结合。

(一)提升新闻评论整体研究水平,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现实性新世纪以来的新闻评论研究多数属于对策性研究,这些研究并没有考虑到新闻评论与媒体制度、社会状况等宏观因素间的关联性,过于局限于新闻评论这一研究分支的界限内。这一趋势忽视了中国新闻评论生成的具体背景,使得研究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尤其是系统性、理论化的成果不多。同时,现有研究中一般采用“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的研究模式,使得相当多的研究停留在见子打子的微观操作环节上,多讨论新闻媒体和新闻评论“应当如何”的问题,忽视了对策建议本身在中国具体媒介制度下是否可行的问题。因此,新闻评论研究应置于宏观社会结构背景下进行整体研究,强化研究的系统性和现实性,以增加研究的理论性和针对性,这也是新闻评论未来研究亟待注意的问题。

(二)拓展研究视野,增强新闻评论研究的理论深度新闻学研究一直备受“新闻无学论”的困扰,说明新闻学研究的理论深度确实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新闻传播现象并不是简单的社会现象,不可能在新闻传播学现有理论框架之内得到具有深度的阐释。从国外近年来的研究来看,新闻学研究比较具有份量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与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而形成的。因此,新闻评论现有研究总体水平不高,与研究的封闭性、研究视野过窄有相当大关系。具体表现为在引用其他学科研究成果时,基本上是被动运用以进行解释性研究,这导致新闻评论的研究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封闭性,无法与其他学科研究形成对话和交流。从研究主体来看,现有研究者多为新闻学学科内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以及新闻从业人员,而其他学科学者很少介入新闻评论乃至新闻学研究。单一的学科背景使得交叉研究停留在低层次水平,难以形成多角度、多视野的研究向度。因此,对于新闻评论研究来说,跨学科研究既是新闻学特殊的学科性质之要求,同时也符合当前学科交叉的大趋势,是新闻评论未来研究的大势所趋。

第8篇

《华商报》的评论版名为华商评论,自2005年创办以来,经过不断探索与改进,各个栏目不断发展完善,虽有所增减,但其始终坚持“为民者言”,始终秉承新锐、善意、理性、宽容、犀利的理念,做好都市报评论。华商评论的成功发展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 《华商报》评论版的特色

1. 评论的选题

新闻评论的选题如同新闻报道的选题一样,对于报纸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选择怎样的题目来进行评论针对哪些问题和受众是决定新闻评论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华商报》评论版在进行选题选择时主要针对受众生活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困惑和问题,就他们应知、欲知,而未知的问题进行评论。如此,《华商报》评论版选题具有以下特点:

(1) 选题的广泛性

《华商报》评论版每日发表评论五篇左右,选题涉及广泛谈东道西,可谓包罗万象。其中涉及时事、经济、科技、法律、文化、人文、社会现象等等,各个领域的重大题材,普通市民关注的市井小事都包括在内,特别是面对众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其评论版块都进行了激浊扬清、解疑释惑的积极引导与阐释。《华商报》从11月25日至11月30日所刊登的28篇评论文章(漫画时评除外)中,包括司法、经济、制度政策的实行、社会现象等方面,其中司法类评论5篇,经济类评论5篇,关于制度政策实施情况的评论6篇,社会现象类评论12篇。单从这一周的评论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到其评论版评论选题内容涉及的广泛性。无论是国家政策实行中的问题,时事热点事件,还是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均可成为评论的选题。

(2) 选题的贴近性

新闻报道要求具有贴近性,以取得受众的心理认同,新闻评论也要具有贴近性,才能更大程度的赢得受众。赵振宇教授在《现代新闻评论》一书中指出:评论的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握群众脉搏,说群众想说而不敢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而又喜欢听的话”。 华商评论在贴近性方面十分注重。一周28篇评论,有12篇评论的是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小事,事情虽小,在评论中却折射出大道理,通过对群众生活实际中的事件进行评论,更接近受众心理,更有利于传播效果的实现。在11月28日刊登的《耳光对怒骂的道德偏差》这篇评论,就是关于公交车上因女童不让座而引发女乘客不满,遭到打耳光的事件而进行的深层论述。在评论版“街头巷议”这一栏目中,所评论的内容均是我们在大街小巷中所听闻,所谈论的事。即使是关于司法、经济、政策类的评论也是均以平民视角出发,从大众生活的实际出发来进行论述。

2. 评论的主体

报道的力量在于摆事实,而评论的力量在于摆观点、讲道理,新闻评论的广度和深度源于新闻评论主体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华商报》评论版的评论主体突破原来只是报社编辑、专职评论员的禁锢,将评论主体的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群体中。除去记者、编辑等专职评论员外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都可以是评论版的评论主体,更有广大社会普通民众这些非专业、非定向的人员也加入了评论的行列。

《华商报》评论版设立“专栏”这一栏目,正是为各界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意见和见解的平台。知名网评人令狐补充,时事评论员顾则徐、韩福东,资深媒体人曾颖等等都是华商评论专栏的常客。凤凰卫视知名记者闾丘露薇,知名媒体人宋志标,学者羽戈、吴钩等在每周末的评论周刊上设有专栏。税收伦理学者姚轩鸽在《关注和反思纳税人的权利问题》一文中,用专业的眼光扣问纳税人权利的真正内涵,呼吁不断完善有关纳税人权利的相关规定,以专业视角来反思我国有关制度的缺失。这些体现出报纸评论员队伍的精英化趋势。

3. 评论的风格

《华商报》评论版的评论风格由于其都市报的市场定位必然显现出其评论通俗化的风格特点。这里的通俗并非庸俗、低俗、媚俗,其通俗化的特点是由其受众定位于市民阶层所决定的。所谓新闻评论的“通俗化”,即是指“新闻评论在新闻内容、主题的选择上持市民立场,倾向于针对同市民利益

密切相关、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加以评论;在论述方式和语言表达上,能采取一种市民能够理解的通俗形式,站在市民的立场‘代民者言’” 。《有权报考 也有权弃考》(2012年10月16日a11版),《别让“阴题”阴了孩子》(2012年11月25日a4版),《耳光对怒骂的道德偏差》(2012年11月28日a6版),这些评论文章所评述的都是我们普通市民身边的小事,与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在评论的语言运用上,也体现出明显的通俗化文风,或风趣幽默,清新明快,或朴实平易、娓娓动人;或尖锐泼辣、文采斐然。专注民生,评身边小事,契合受众心理。

二.《华商报》评论版的特色

1. 平民化视角

华商评论,以平民化的视角来解读新闻事件,使新闻评论逐渐走下话语“神坛”,回归大众。华商评论摈弃原先报纸评论文章“长”、“空”、“呆”的八股式写作,代之以精悍、朴实、轻灵的新闻写作风格。将原先乏味冗长的官方声音,先进行充分的理解之后,转换成一种平民能够理解的内容和形式,并以平民的立场对此进行解读和评说,使平民百姓读得懂,愿意读。《关注和反思纳税人的权利问题》针对2009年11月30日的《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中缺乏对纳税人权利真正内涵的解读而发问,深入浅出,指出完善纳税人权利解读与保障的重要性。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来分析论述,关乎平民利益,使普通百姓看得懂,愿意看。

平民化视角的确立源于其评论员队伍平民化、评论题材贴近性、评论形式通俗多样化的影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发表自己对于社会现象、新闻热点的见解和主张,只要言之在理,你就是评论员;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只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值得深思,均可作为评论的主题。以平民化的视角观察社会,以平民化的笔法评析世事。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身边的事,使评论接近受众阅读心理,也就赢得了更多的读者。

第9篇

评论理论在创新中发展

近年来新闻评论工作的发展态势如何?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发展弱项?新闻评论进一步生长发展的空间在哪里?这是都是与会代表十分关心、重点讨论的问题。

全国高校首家新闻评论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赵振宇教授作了“今天,我们怎样教学评论?”的发言。他认为,高校评论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应既重政治思想素质,又求社会道德良心,还要求知识结构合理、知识积淀丰富并呈现出开放、递增、创新的状态;在培养方式上,要做到夯实基础、课题教学、强化实践、联系媒体、分阶段推进;在课程设置上,应涉及文史哲、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时政、社会调查、思维训练以及研究方法等诸多课程,把课堂变成启发思想、训练思维、增长才识的互动练场。(赵振宇教授的报告中汇集了全国新闻评论学专家为青年学子开列的阅读书目及殷殷寄语。因篇幅所限,报告全文刊登在本刊网络版。――编者)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田大宪副教授谈到当前城市党报评论的三重困惑:地方背景下的言论失调,片面认识“保持一致”的要求,以单一视点观照复杂的社会问题,反而以对舆论导向的消极认识,失去了党报评论应有的精神内核;不当干预下的功能错位,由于地方本位主义而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相悖;竞争压力下的变革乏力,在都市报评论以犀利话语取胜、网络评论以互联网载体见长、电视评论以声画优势得宠的情势下,城市党报评论变革乏术,应对无力,陷入低迷。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讲师顾建明对中美新闻评论的立论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他提出:中国新闻评论写作的立论多在“纲”上下功夫,即着眼“大局”,讨论精神、原则与方针;而且多以政治尺度来评价对象,正面阐扬精神、方针与反面批评不良倾向并行。美国新闻评论写作的立论多在“目”上下功夫,即关注个体事件,批评具体行为、措施与方案;而且多以人性尺度来评价对象,以指摘为主。两种立论方法的分野,根源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下不同的新闻评论观念。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广电系主任何志武副教授从新闻评论参与构建公共空间的角度出发,提出“正方对反方”的模式已经被媒体广泛采用,这一模式将冲突性的言论同时登出,还原了冲突性的言论景象,是我国媒体公共意见平台成熟的标志。

《新闻战线》总编辑杨良化对于评论的作用与地位进行了思考,认为在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阶段,人民群众迫切需要通过媒体言论进行交流、探讨,新闻评论对于启发民智尤为重要。在引导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评论也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居于舆论引导体系的核心。

评论实践在探索中进行

当下新闻评论整体繁荣的形势,得益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交流,得益于中国政治民主进程的推进,也得益于新闻评论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与不懈实践。今日看似水到渠成的新闻评论盛景,是由新闻评论学术界与实务界闯出来、干出来的。

嘉兴日报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今年3月份开全国新闻媒体风气之先,以高薪面向全国招聘了5名评论记者,3月5日在头版推出“嘉兴时评”专栏,追求“第一时间发现新闻,第一时间发表评论”,开始了探索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历程。嘉兴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张扣林介绍,该报对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期盼:第一,“让评论走出书斋”,积极实践“三贴近”要求,重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优良传统。第二,以采访调查的深度成就评论的高度,振兴党报新闻评论真正的权威性,使党报新闻评论成为“有价值的独家思想”。第三,探索一种可持续的新的评论写作方式,一种新的部门工作方式。为此采取了四种策略―――本地化策略、“调查式评论”策略、跨文体写作策略、跨部门联动策略。

《佛山日报》时评版《观察》主编田继贤介绍了该报追求职业化的专业化写作的发展路径。“职业化的专业化写作”首先体现为主体作者的职业性。《观察》强调版面主体文章主要由本报自己的专职评论员撰写,本报评论员撰写的文章占到了《观察》所发主要文章的半数以上,构成了《观察》的核心主体。所谓的“专业化”并非意指诸如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等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专业化,而是指“时评写作”本身的专业化。这种专业化可以说是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即引入观点竞争理念,追求不仅追问法理的当然,而且关注历史的实然的价值判断。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主任助理王卫明认为,《法制晚报》评论版是我国都市报评论版近年发展的一个缩影,折射出我国都市报评论版的当前走向―――继续稳健,走向多元,更加贴近读者。多元体现在栏目设置、观点声音、作者来源等三个方面,为了做到稳健则走起了“少谈些主义,多谈些问题”的技术型评论路线,为了贴近市民主要诉诸两个途径,一是话题本身贴近―――讲都市话题,二是话题本身虽不是纯粹的都市题材、市民话题,但评论角度贴近市民读者,为市民利益鼓与呼。

香港的媒体也高度重视新闻评论,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观点,当然香港特区政府也会实施舆论引导。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的介绍开拓了与会者的视野,引起了大家对评论实践走向的思考。

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改革发展进程中来

当前新闻评论工作还有哪些不足?中国新闻评论工作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哪里?与会代表对此进行了交流探讨。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指出,新闻评论工作者不是自由撰稿人,也不是只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够了,而是要集思广益,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来,反映更多人的意见和呼声。评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观察社会,研究问题,使评论真正起到引领舆论、启发心智、鼓舞人心的作用。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凯教授提出,新闻评论要谨防评多论少,新闻评论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判断,而更需要用足评与论结合中呈现出来的巨大逻辑力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芝晓教授谈到,提升党报评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首先需要坚持评论的准确性,进行深入的调查;其次要重视群众对问题的意见,比如要重视网络上的民意。另外,评论员要加强学习,积累知识,为理性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涂光晋教授提出,要破解当前新闻评论中存在的选题雷同、质量良莠不齐、失实风险和写作模式化问题,走出贩卖观点的误区,追求独到的观点,开创出媒体评论的“原创性作品+跨媒体作品”、“随动式交锋+报网互动式争鸣”、“原媒体生存+跨媒体生存”的局面。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吴廷俊教授指出,作为当代的新闻评论人,首先是要有责任感,要有对社会、人民、历史负责的精神,必须是有感而发,否则写不好言论。另外,新闻评论人要有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见别人所未见,言别人所未言,言别人所不敢言,言别人所不能言。他也提出,不要过低地估计有关部门、有关领导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到敢言,同时也要善言。

党报的新闻评论是政治话语、严肃风格,如何体现出评论的灵动?南方周末评论版主编鄢烈山的答案是:兼容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党委政府要传达立场、精神,但也不希望是生硬灌输,语言要生动活泼。在能够完成职务行为的同时,又能融汇个人见解,保持个性风格,这是比较难的,但也是一个优秀党报评论员应该达到的目标。现在的评论空间比以前已经大了很多,评论的范围更加宽广,但还需要进一步去拓宽。

北京青年报评论部主任张天蔚谈到,评论如果不能真正影响社会的发展,不能告诉受众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提供不了受众需要的最硬的观点,那么评论将变成可有可无的需求。前一个问题,随着专业人士不断补充进来,问题将得到解决。解决后一个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评论界的更多努力。

第10篇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新闻评论;柔性传播

当下,移动互联网成为传播的重要渠道,给广电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正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所说:“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广播媒体对节目的探索和创新已经成为紧要课题。在与新媒体融合和博弈的过程中,发挥广播的优势,占领第二落点,通过新闻评论,提升吸引力、感染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拓展媒体生存空间,成为地方广播媒体的主要选择。

一、地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态势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拓宽节目空间

新闻评论是指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言论的总称。广播新闻评论是便于口说耳听方式撰写、制作和播出的新闻评论。[1]广播新闻评论既是广播电台的旗帜,又是广播新闻宣传的灵魂。当下,履行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播新闻评论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有业内人士曾提出,新媒体时代其实是话语权争夺的时代。话语权争夺在一定程度上是观点和言论的竞争,广播媒体借助于新闻评论这一阵地,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和使命。在新媒体的碎片化传播环境中,许多地方广播媒体发挥即时性、现场性、接近性和互动性的优势,贴近社会实际,把重点放在群众共同关心的事物上,注重突出“热点”“焦点”问题,展开具有短、新、快、活特色的广播评论,取得了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一些地方广播电台开展的《百姓问政》《市民与社会》等广播评论节目,叫好又叫座,成为广播媒体向新媒体延伸的优质节目。尤其是广播谈话类评论节目,由于其与互联网媒体的高度兼容性,成为广播媒体融合的重要杠杆,如北京广播电台《议政论坛》《新闻天天谈》《新闻面对面》等都是以论坛或沙龙的形式来进行主持人与嘉宾间的交流与评说,使得听众可以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和观点。这不仅扩展了谈话节目中的评论空间,也挖掘了广电评论的网络延伸潜力。

此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高速海量流动,各类新媒体传播工具的迅速扩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开放性、价值的多元化。在众声喧哗中,广播媒体一定要敢于“发声”、勇于“发声”,把握时代的脉搏,把广播评论的触角伸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地方广播电台要加大舆论监督的分量,在新闻评论中积极探索新的舆论监督方式,提升社会影响力。例如,郑州人民广播电台已经开播15年的新闻评论、监督类节目《百姓热线》,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利用微博、微信与听众互动交流,既报道社会突发新闻,又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深受听众喜欢。

(二)注重与新媒体互动,创新评论传播方式

随着媒体融合脚步的加快,手机等移动网络终端的出现,让广播新闻生产与播出实现流程再造。[2]广播评论竞争的焦点也从“生产内容”转向了“思想引领”,逐渐催生了一批在新媒体平台上较有影响力的广播评论节目。如吉林电台的《738微评》,江苏电台新闻广播的《新闻评弹》《大林评论》等。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元化互动评论也在广播谈话节目中有所体现,如中国之声的《央广夜新闻》打出了“同步你来说”的口号,在节目中,要求评论员就热点话题与微博网友进行讨论,实现了主持人、评论员和听众的实时互动。

当前,很多广播媒体开始建构融媒传播中的新闻评论格局。一些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中,不同媒体、不同体裁之间的界限逐步被打破,观点、角度更加多元化。无论直播、谈话类新闻评论节目,还是热线类评论节目,都是新闻与评论的融合与交互,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有记者现场报道,记者或评论员做客直播室报道,听众电话、微信、微博语音交流等内容。

二、当前地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导向出现偏差,存在庸俗化、过度娱乐化倾向

应该注意到,当前一些节目受社会上“快餐文化”的影响,刻意选择有争议话题或有不良心理暗示作用的新闻作为“卖点”,盲目追求收听率,吸引年轻听众的“跟风”追捧。如某省台策划了一档以女性视角去观察社会的新闻评论节目《二姐驾到》。在一期节目中,主持人给出的评论话题是:“男人为什么要隐婚?”节目中,主持人和几位嘉宾极尽调侃之势,扮演起“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去揣摩男人心理,分析如何投其所好,甚至出现了一些低俗的语言,影响很不好。类似的问题不仅在该节目中存在,在其他电台的新闻评论中也屡有出现。可见,节目组在制作节目之前根本没有审慎地考虑过节目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办给谁听、谁在听、为什么去听?笔者认为,要想在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脱颖而出,最终依靠的是节目的人文价值和主持人真诚的语言表达。

(二)舆论监督遇到阻力,深度、系列评论报道较少

一段时期以来,因某些社会机构和部门对新闻媒体存在一些误解,或对媒体采访认识不够,出现了不接受采访或不愿主动、及时信息、澄清谬误等情况。造成新闻评论节目对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不能及时追踪报道,不能第一时间反映事态进展。再加上节目组和主持人掌握的实际情况本就有限,致使节目不能呈现新闻“原貌”,舆论监督流于形式,往往是有了开端,没了结尾,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闻评论节目的质量。

(三)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缺乏节目整体架构

现在的广播节目,不论是新闻节目还是文娱、生活服务类节目,其采、编、播业务多是主持人自己全权负责,有的日播节目只有一到两位主持人在制作、播出。由于缺少人力、物力和必要的力投入,导致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疲于应付、交差了事,节目深度无法很好地体现,播出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新闻评论节目,它是以评论为核心内容的,其主持人、评论嘉宾、评论内容乃至评论结构的设计都非常关键,需要整个节目团队深入策划、重点打造。当团队的策划能力无法凸显,单纯依靠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去赢得听众时,单兵作战短期内可能会积攒人气,但长此以往,消耗的不仅是主持人,更是一个节目的整体形象,甚至削弱了一个台的公信力和美誉度。这样的节目制作和管理方式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四)媒体融合步伐迟缓

新媒体时代,如何诠释有观点、有态度的新闻内容,显然一些广播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个别地方电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仍然是主持人和嘉宾自说自话或“我说你听”的说教式表达;有的缺少与网友的互动交流,媒体融合的构思和设计在节目中没有得到体现。此外,个别节目还没有意识到特色鲜明的包装与宣传的重要性,既没有新媒体平台的推介,更不要说与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的联合“发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节目宣传与营销理念也没有树立起来,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三、地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探索和创新

(一)把好导向关保证节目价值取向积极正确

对于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来说,打造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节目内容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和看法,不能一味地追求社会轰动效应而失去理性,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反对借机炒作、渲染、夸大事件等不良传播方式,防止误导听众和社会舆论。

在这一点上,郑州电台的《百姓热线》节目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把关注点放在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件上,集中力量做采访,并将得到的信息做深做透、以有深度和有震撼力的舆论监督使新闻评论节目摆脱了“高高在上”的面孔,体现了新闻媒体为民办事的态度,彰显了新闻本性。例如:2014年春节后该节目收到一名热心听众的电话投诉,该听众说在郑州火车站参与志愿服务时被打,而参与打架的人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该节目了解到这一新闻线索后,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对事件发生地及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接下来更锲而不舍地进行追踪报道,主持人也及时发表评论,更通过连线专家、精英评论员团队的点评,对“草根”言论进行有效引导,最终促使该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二)探索柔性传播方式,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范围越来越宽、角度越来越新颖。如何从海量的新闻中选择优质的评论话题,考验着节目组的智慧。首先,评论内容是否吸引人直接决定着节目的质量和听众的关注程度,这就需要从事新闻评论的主持人、编辑、记者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不断学习研究新问题、新情况。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新闻评论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事件,更要对那些一段时期以来,百姓关心的党和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工作决策等,进行诠释介绍。例如,郑州电台早新闻节目播出的评论《有权也不能“任性”》,之所以在社会各界引起热议,就是因为它反映了郑州市民普遍关注的、郑州火车站地区管委会在慢车道上自行设置隔离桩造成行人频频受伤的事情。这篇评论主持人语言表达得恰如其分,既无过分渲染又不故作深沉,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发出提问:“法不禁止即可为?”带领听众去思考、分析。评论最后主持人说:“要让公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该新闻评论聚焦群众较为关注的官员权力是否“滥用”问题,充分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再加上主持人语言的表达真诚使人信服,起到了表达民意、有效传播的效果,成为广播评论节目中的精品佳作。

(三)注重深度解读,提升节目传播力和影响力

首先要选准话题,满足听众的需求,解答他们的困惑;其次要选择合适的嘉宾,因为嘉宾的身份、阅历、社会知名度等特质以及与所评论话题的匹配度直接决定着节目的收听率和影响力。目前,较为常用的节目模式是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事件进行适度的点评,从而引发听众情感上的共鸣。但除了“画龙点睛”式的点评之外,还可以尝试更深一层的解读和探索。比如,可以进行追踪报道,今天节目关注某新闻事件后,明天还可以继续关注此事的最新进展,在连续报道和充分采访的基础上,使听众对新闻事件本身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某一时期人们持续关注的新闻事件,不断制造“悬念”,层层递进、深入挖掘,彰显节目深度和内涵。另外,还可以通过记者现场连线、节目观察员深度分析、网民发表观点等方式,不断挖掘新闻的深层意义;或者直接请采访的记者“现身说法”,以记者的眼光和角度,做一些分析说理。当然要做到深度解读、追踪式报道,需要提前策划并和采访团队合力完成,没有一个好的团队倾力打造,节目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强化互联网思维,真正实现互融互通

在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今天,各台都在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加强新媒体建设,进行节目的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推广。

以上海电台自主研发推出的音频聚合类APP(阿基米德FM)为例。它甚至为每一档节目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社区,用户可以随时收听、回听、发表言论观点,也可以在社区中与主播互动、领取奖品等。2013年河南交通广播成为全国首家使用微信“摇一摇”功能与听众互动的广播媒体,利用这一新技术,该频道的节目收听率迅速提升,满足了受众的收听习惯。此外,2015年郑州电台与全球最大的音频聚合平台“蜻蜓FM”共同打造的新媒体平台“蜻蜓・河南”正式上线。这种合作方式开启了地方电台与网络传播平台全新的合作模式。一些主打新闻节目如《早餐可乐》《政风行风热线――市长来了》等通过蜻蜓的传播,使节目内容在互联网端得到有效延伸,让网民第一时间参与到节目中来,扩大了节目乃至电台的影响力,提升了整体实力。

除此之外,广播+微信的推广应用更加普及。浙江电台、上海东方广播中心所属各频率微信,均聚集了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粉丝,已经成为重要的营销平台。上海人民V播电台的《新闻夜谭》节目是一档夜间新闻评论节目,每天所谈论的话题,都会提前在节目官方微博、微信上预告。一个小时的节目除了进行全天的新闻回顾之外,还邀请民间或专业新闻观察员对当天的新闻关键词评述解读,在节目中微博、微信同步互动,重要节目话题还会做网络直播。这样的节目形式就实现了评论主体多元化、节目形态草根化,彰显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色和话语权。

(五)选拔和培养优秀主持人,提升广播评论驾驭能力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节目调控能力,更需要有很强的个人魅力。

首先,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有与受众和用户的深度互动能力。要改变传统的“单面说”播出方式,用理性的思考和较好的亲和力与受众沟通。其次,主持人要具有社会正义感、敢于说真话。某些评论类节目以揭示社会不良价值取向、观点为主要内容。那么在节目中,我们的主持人就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良好的广播评论驾驭能力,不哗众取宠、不跟风炒作。再次,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锐性,要善于驾驭选题。在能迅速捕捉到社会热点话题的基础上,让节目“接地气”,有“人气”。这就需要主持人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体会和感受听众所想、所思。在此基础上再从百姓视角入手“驾驭”好节目,让评论既反映社会现实,又诠释新闻背后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得到听众的认可,逐渐形成节目品牌。

参考文献:

[1]秦.新闻评论写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38.

[2]谭天,程菲.终端制胜――广播新闻生产形态之变[J].现代传播,2012(11).

第11篇

一、评奖活动

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和“人音社杯”书评奖与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同根并蒂产生,一直以来都是学会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次“人音社杯”书评奖共有28篇获奖文章,分别为本科组一、二等奖各7名。“学会奖”共15篇文章,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4名。

戴嘉枋代表评委会进行点评来稿问题:1.文章多为书评,对鲜活的音乐生活关注度不够。其症结在于“听音乐太少”,他用“纸上得来终觉浅”来形容此类文章,倡导关注社会音乐生活才是音乐评论得以发展的长久之计;2.获奖文章集中在几所院校中,~方面反映出这些院校的参与带有明显组织性,应该鼓励和提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文章内容雷同”的缺陷,尤其是“书评”类文章多以几个专家的某几本书为主。对此他建议“书评的写作要打开眼界、拓宽思路,在书目范围上更丰富,这样才能有利于整个学术视野开拓。”3.文风、结构太相似,在立意和文风上缺乏新意,究其原因是“学院式”教育模式的结果。他指出“评论写作是在对评论对象有广泛涉猎的基础之上,对其优、劣有所见地的评价,不是说套话”。笔者认为,指导教师应该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多反省自己的教学,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他呼吁“音乐批评的从业者们应投身到社会音乐生活中去”。明言结合往届“学会奖”的情况指出:本届评奖文章在以下几点有所提高:1.研究深度有所深入、文化视野有所开阔;2.涉及音乐活动更为广泛;3.作者来源广泛。虽然仍以高校为主,但也有社会上的音乐爱好者参加。与此同时,他还指出两个问题:1.评论文章以出版物学术评论为主,书目选择过于狭窄;2.文章内容对社会音乐生活关注度还不够全面。两位老师的点评集中了评委会的意见:“音乐批评应该全面地关注社会音乐生活、反映社会音乐生活,真正成为社会音乐文化传播、交流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音乐批评对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引领作用。”

二、学术研讨

学会研讨主要围绕着音乐评论的学风和文风问题展开。

学会会长王次熠发言认为:一、音乐评论写作要加强学术自觉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选题自觉性;2.评论态度自觉性;3.评价内容自觉性。他以《纽约时报>中音乐评论的例子作为范本,指出音乐评论不是一味的阿谀奉承或者挖苦讽刺,而是能够发现音乐生活中的硬伤,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使其在学术高度上有所提升。二、呼吁音乐评论关注社会音乐生活。这一点与评奖环节的呼吁一致,他认为“长期以来集中在专业音乐院校中的音乐评论,习惯以一种学院式(“四大件”技术模式)的眼光来评价音乐,显然这对于丰富的社会音乐生活来说是单一的。”解决此问题的第一要务,是吸收社会乐评人,“用多种眼光去评价音乐”。另外他还提出“专业音乐评论的意义是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来帮助、促进社会音乐生活进步,真正推动社会音乐生活发展。”三,强调批评意识在各个专业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他说:“所有的音乐研究领域都应该重视批评意识,它是使研究取得学术提升,推动其深入的重要因素。”他还倡导音乐评论界要成为学术民主的领地,老一辈的专家学者不以“学霸”、“权威”的姿态对待莘莘学子,年轻学生更不能妄自尊大、一味批评前辈思想僵化,而是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学术问题。最后他对学会寄语:“多产生高质量的音乐评论,使音乐评论真正地推动社会音乐生活进步。”王次熠的讲话触及到了音乐评论写作、社会作用、学风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三个学术自觉性论题”对音乐评论写作具有启示意义,关注社会音乐生活的提议开阔了音乐批评活动视野,强调批评意识建立和对学术民主的呼吁更是体现了音乐批评对社会文化所承担的职责。

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以《论音乐评论写作的文字表述>为题发言。作为活跃在当代的专业乐评人,数十年来他不仅积极投身评论写作,发表了多篇音乐评论文章,还对音乐评论写作的方法论和教学有深入研究。他以自己多年的写作经验告诉大家:音乐评论的写作首先要好看、耐读,其次要清楚自己的读者是谁,这是音乐评论文风的核心问题。对于文风问题他提出两个反对:警惕学院“八股”和避免业余“八卦”。一语中的直指当下音乐评论的通病,如何在两者之间取舍,他讲到音乐评论的最佳状态是文字表达与技术分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由于音乐无主题性、情感文字一般性以及评论出版篇幅限制等原因,写作中很难达到这种状态。面对挑战我们应该何去何从?答案是:“首先要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其次应积极地寻找方法解决。”随后他开列了三个方法:1.借鉴相关发达学科评论文章(如台湾文学评论家王德威);2.学习同行业优秀乐评家的范文,如约瑟夫·克尔曼(Joseph Kerman)、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科恩(Edward T.Cone)等人。3.不牺牲音乐本质技术分析前提下,充分发挥文字的修辞功底(当然这需要长时间的磨练)。笔者在奋笔疾书做笔记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依靠文字与音乐本体说话的音乐评论中,大量的阅读和广泛的倾听无疑是开启评论者写作灵感的不二法宝。

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发言《描写、表述与评价一兼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批评教学与实践》。他认为:1.“学院式”批评教育应以艺术音乐为主要对象,尤其是正在上演的音乐会。音乐会评论写作要善于从作品入手去把握演出,作品整体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历史价值等都是考量演出的标准;2.音乐批评的两种极端文风(纯粹感性语言描述或干冷技术分析)与音乐批评学科没有建立自己的学科语言有直接的关系。音乐评论亟待建立属于自己的学科语言,这种语言应该以音乐批评对象为基础,在描写时切中其特点,在表述时凸显个人语言风格,在评价时深入到文化价值高度;3.关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批评专业学生的培养,他谈到前不久学校举办的音乐评论评奖活动及与《文汇报》合作的音乐评论活动,提出音乐评论人才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经历术有专攻去培养,凸显个人特色;4.音乐批评学科建设,音乐批评意识应该逐渐渗透到各个音乐学学科研究中,“批评音乐学”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他对音乐批评教育和学科建设所做的思考表现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超前的学科意识,对音乐批评的教育者们具有启示意义,对学科发展更具有指向作用。

《人民音乐》原主编张弦老师发言《热爱音乐、尊重音乐、解读音乐——关于音乐评论学风、文风的一些感触》。她指出当前一些评论文章之所以不好看或者比较干涩,主要原因是评论者写作时对评论对象没有付出热情,应付工作和出于功利目的写作都是不可取的。她认为,评论者首先要对对象付出热情,这是保证文章有血有肉、有生命气息的基础;其次要尊重批评对象,这体现着乐评人的职业操守。另外,她还谈到音乐评论中一味充斥溢美之词的现象,认为这是牵涉多方面利益的结果,也是音乐评论面临的一个雷区。呼吁乐评人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音乐艺术的品质为准则衡量作品,尽量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这是社会赋予批评家的责任。张弦的发言切实反应了读者的心声,指出现实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做一个真正热爱音乐、尊重音乐、理解音乐的乐评人?是我们每个从业者都应该思索的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高拂晓发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审稿谈音乐学论文写作问题》。来自学报的大量的投稿是他发言的材料基础,他把审阅稿件分为综述、作品分析、学位论文、音乐表演评论、书评几大类,就这些论文中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总结,并结合个人经验一一提供了解决方案,同时提出文章写作者应注重培养“道德、问题、语言、自省”四种意识。他的发言直面每一个投稿人,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期刊、出版社等平面媒体对文章的投稿要求,对写作和投稿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性。

甘肃音协彭根发老师发言《音乐评论要求真务实——谈音乐评论的文风问题》。他提出:音乐评论应该是音乐文化的“出入口”和“传播平台”,我们如何将这个平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这取决于音乐评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而这两种力来源于评论文风的求真务实。“求真务实”现在看来似乎有些过时,但恰是音乐评论文风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碍于各种原因不敢“说真话”、“说实话”,实则是对“求真”思想的亵渎。试想:如果所有的演出和作品都被叫好包围,音乐评论还有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呢?天津师范大学孙光军教授以《科研评价体系与艺术学科规律的矛盾问题我见》为题发言。他从师范院校中科研评价体系与艺术学科规律的矛盾出发展开批评,认为:一方面艺术学科教师在学科专业上术有专攻,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教师在授课安排上有所不同,但管理者对他们的科研活动评价标准却毫无区别。这种矛盾引发了科研文章写作质量、可信度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与不科学的教育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与此同时笔者还认为:这也反映出一些表演专业教师文字功底薄弱的现实,身为艺术文化的传播者,各个专业的教师都需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只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教师文字水平提高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些问题。

第12篇

关键词:广播 新闻评论 改进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83-01

媒体在解读政策、阐释重要观点上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就是进行新闻评论,它在宣传党和政府重大政策理念上有着非常重要的风向指示作用。同时,利用新闻评论还可以针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引导社会舆论。为此,改进和提升广播新闻评论,使其能够更好地契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发展意义重大。

一、积极发挥广播“快”的作用

在新闻评论方面,许多广播电台都会针对当时或者当时当地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论,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还是有不少区域、地方台所选择的新闻有一定滞后性,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滞后的新闻是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并积极参与其中的。所以,广播新闻评论要想生存与崛起,就应该多向移动媒体学习,利用连续直播等形式来积极发挥广播“快”的作用,满足人们对于新闻及时性的要求。我们也可以在网络上筛选出一些当下热议并有讨论意义的观点来做简短评论,以达到针砭时弊的效果。

二、新闻评论的主题与内容选择要恰当

在广播新闻评论当中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受众会关注、有讨论意义、能够贴近民意的话题和内容,这是广播新闻评论中最关键的环节与内容,其所选的新闻热度关系到整个节目的成败。广播新闻评论在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能够同时满足高收入群体和中下层阶层收听习惯的、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贴近百姓的问题来展开。

三、鼓励受众积极参与新闻评论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观意识。互联网科技时代,人们能够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在接收和阅读新闻信息的同时也能通过自身再将这些信息传播过去,从新闻的受众变成传播新闻的媒介。我们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创造,或者自己创造新闻并传播新闻。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每一个人既能够传播信息又能够自主选择创造新闻信息,参与度非常高。因此,在广播新闻评论当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受众的参与度,合理设计社会热点解读、热点新闻爆料、发表个人见解等环节,并鼓励受众积极参与,让受众能够通过广播将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广播新闻评论节目需要创新受众参与的模式,包括让受众参与节目主题的策划,表述新闻观点等,或者设计并组织“快评”“短评”等一系列新型广播评论环节,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人民群众的新闻评论参与度,让他们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表述自身的观点,让节目更加接地气。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对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合理利用,在广播新闻评论当中融入新媒体技术,在保持广播新闻评论自身个性的同时,促进新闻评论效果的提升。

四、正确把握新闻评论的“度”

21世纪是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每天都有许多新的新闻信息让人应接不暇,人民群众每天所接触到的新事物、产生新问题也非常多,这就需要广播新闻评论在挖掘新闻内容的时候必须正确把握一个“度”,包括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过去我们在进行新闻评论时仅仅是就事件的表层含义进行评论分析,但现在的受众需要的不仅仅是了解整件事的发生与结果,还需要透过现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新闻评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正确把握新闻评论的度还包括评论的长短,如果评论太短则无法挖掘新闻背后的本质,但若评论过长则有拖沓嫌疑,受众也会很不耐烦。所以,在信息量大的快餐经济时代,作为一名新闻广播评论者,必须具有提炼新闻信息的能力,并能进行长度适中且有深度的新闻评论。

五、创新广播新闻评论形式

通过广播电台工作人员进行评论与通过电话连线等方式来进行评论是广播新闻评论最常见的两种形式。过去,这两种方式对于促进广播新闻评论都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采用广播电台工作人员进行评论,则播音员并不能真正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新闻所要表达的情感,存在新闻评论不到位的现象。但若经常使用电话连线等非电台工作人员进行评论的方式则削弱了广播的主体地位,同时讨论过多还减弱了新闻评论的深度。所以,创新广播新闻评论形式意义重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创新:一,建立学者专家评论专栏,这是因为专家与学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对某一观点进行完整的阐述,评论也更有逻辑性。二,增设记者博客专栏,这样一来听众就可以对故事背景进行深入了解,丰富新闻评论内容。三,增设听众专栏,让更多的听众可以参与到节目当中,表达个人观点和看法。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广播新闻评论需要借鉴新媒体优势进行广播新闻评论形式的创新,选择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主题与内容进行评论,同时注意新闻评论的长度与深度,积极鼓励更多的听众参与到评论当中,让老百姓说出自己的心声,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广播新闻评论的进一步发展,在新媒体迅速占领市场的今天能够另辟蹊径,获得长远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