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本会计核算实例

成本会计核算实例

时间:2023-09-13 17:1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成本会计核算实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成本会计核算实例

第1篇

 

工业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进一步提高自己所处地位和经济利益,就要在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上下功夫,因为成本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合理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如今的工业企业还存在着一些成本会计核算工作问题。本文就从工业企业成本的重要性和现存问题的完善方法来阐述成本会计在工业的地位。

 

一、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做好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企业的生产部门,管理部门,行政部门还包括企业的在职人员及关于企业成本合算的其他业务。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利用好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带来的信息,积极编制相关条款制度减少成本的投入,提高产品的质量以此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工业企业的重要性原则的应用

 

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在核算成本的过程中就要根据构成成本价值的基础来采用不通的核算程序,例如对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的核算中就要通过制造费用专用账户进行费用的分配再核算到相关到成本中。重要性原因影响成本的核算,从而影响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并进而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对相关业务的决策,所以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处理会计业务,并在财务会计报表中予以重复、准确的披露。

 

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重要性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与成本核算之间的比较。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比较复杂,要将所有的零散数据在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是详细罗列出来,而重要性原则,则可以减少这些工作量,因为重要性原则能够分清主次,业务的重点,减少工作量。

 

三、工业企业所面临的成本会计问题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的业务核算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而在实际的成本会计核算中发现,我国工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一)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起步较晚,有些工业企业的领导对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没有太过于重视,应用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来过于强调原材料的节省和缩减相应成本上的开支,忽视成本效益。这种情况下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这是在牺牲产品的质量带来的结果。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卖方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了,买方对企业的商品的差异率逐渐重视。所以,如果企业还是重视追求狭义上的收益,忽视成本效益带来的产品差异率,就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失去根基,失去竞争机会,这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影响。

 

(二)成本会计核算范围较为狭窄

 

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一般都会扩大其经营的业务范围,会计核算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但是在实例中可看到,工业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范围并没有扩大,这会导致在期末财务报表的成本效益出现差错,影响领导的决策。

 

(三)成本会计核算不规范

 

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重要的组成。因为规范的成本会计核算可以清晰明了的反应企业的资金运作情况,这可以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数据来创造更多的资产。然而,有些工业企业存在着会计核算不规范现象,主要体现在应摊费用和非摊费用处理不当,费用和生产成本核算不当,这会致使企业的成本效益降低。此外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也有脱节现象,对资金的运转和资金投入效率在沟通与交流甚少,导致企业的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

 

(四)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落后

 

有些企业不能根据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来完善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而以往的会计成本核算是不能适应当代会计核算标准的,这会导致企业在成本效益上落后,失去竞争优势。

 

(五)成本会计监督不到位

 

成本会计监督有效的落实,可以促进会计工作的质量水平。而有些企业并没健全的监督会计工作的体系,这会使成本会计监督无法详细,严格的监督会计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规范性。有些企业只重视短暂的利益,不重视会计工作的监督,而有些成本会计人员会利用自身工作的优势性谋取私利,致使成本会计信息不真实。由此可见,成本会计的监督非常的重要,若忽视它就很可能导致成本核算失真,进而不能够保证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的有效进行。

 

四、针对成本会计工作出现问题的完善建议

 

工业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即积极解决企业现存的成本会计工作出现的问题,完善成本核算工作,下文就根据工业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的建议。

 

(一)提高成本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职业道德

 

成本会计的工作水平主要取决成本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所以提高成本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企业做好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企业可以从成本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关于成本会计的法律法规,从而约束他们在工作中的规范性行为。企业还可以从外界招聘优秀的成本会计人才,让他们给企业带来“新鲜空气”,提高企业成本会计工作水平。在此基础上企业应该制定一些相关激励政策,一次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

 

(二)提高成本会计效益重要性的认识观念

 

在现代化的今天,工业企业想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需要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完成企业的近期所定的目标和制定远期计划。那么企业就应该摒弃以前的成本会计核算观念,树立符合现代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观念。在全新的成本会计制度下可以提高成本效益,再根据成本效益进行合理的决策。

 

(三)扩大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范围

 

企业应根据企业新增的业务范围来调整相关成本会计核算范围,这样可以及时、全面、系统的反映企业的经济范畴,让企业股东全方位了解企业的经济业务和资金在成本的运转状况。

 

(四)规范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

 

企业应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成本会计核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在成本会计科目上进行详细的划分,规范记账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会计财务报告水平。企业在逐步加强规范成本会计工作的同时,逐步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科学、合理的工业企业内部成本会计核算机制。进而加强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获取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与有效性。

 

(五)完善企业成本会计

 

工业企业也应该随着科技的进步改变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现代会计软件系统来完善成本会计工作。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专用的计算机会计信息核算系统,因为计算机会计核算软件的出现能够减少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能够高效率、快捷的处理大量的会计信息,提高会计成本核算的工作效率,从而也可以为企业节省人力资源成本。

 

(六)建立健全的成本会计工作监督体系

 

对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监督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工作流程的控制,包括成本会计核算人员的出勤率及工作效率。通过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核算机制能够不断强化工业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控制、监督。企业根据内部成本会计所出现的不足,应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来规范、监督企业成本会计工作。

 

五、结语

 

现代的工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成本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可以有效地降低现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提高成本效益,加快企业资金运用和循环的效率,提高企业在事成综合竞争力。但事实上,我国的工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所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并不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就对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提出相关完善的意见,希望能够对成本会计核算在出现的问题有所帮助。

第2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 会计核算 模式

所谓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单轨制是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双轨制是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另一套成本核算体系来反映物流相关的成本费用。显然,单轨制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双轨制是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进行研究。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1.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对两种核算模式的特点有,明确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下面通过列表来比较。另设账簿,但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基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以及我国一些会计相关制度、准则的限制,提倡使用双轨制模式,即不改变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辨认,同时另设管理会计账簿,在该账簿中单独核算。

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四)[J].物流技术及应用,2008,(3):40-45.

[2]张梅琳.物流成本初谈[J].上海会计,2006,(7):10-11.

第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成本会计;管控作用;措施

当下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企业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电的供应,电力企业是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保障之一,只有电力企业发展迅速、稳定,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尤为重要,只有控制好成本电力企业才能稳健发展,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管控作用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管控作用才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才能使电力企业更好的服务社会,创造价值。

一、电力企业成本会计的特点

电力企业是指以生产经营电能产品、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它的成本较高,并且在电力生产的全过程中都有较高的成本,电力企业相对于其他的产业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产品的特殊性,电力企业的存在具有特殊的价值,其存在有着自身的优势。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贯穿于电力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电力企业成本会计也在电力企业生产全过程中体现。电力企业的产品生产不同于其他的实物产品,电力企业产品的成本要从源头算起,不能只计算产品的成本;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有着不同的分类,电力企业生产环节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力企业成本会计需要在不同的环节进行计算,才能尽可能地完成电力企业成本会计控制;电力企业产品的市场与其他企业的市场有所不同,电力企业的电力产品是面向于某一地区的全体成员,各行各业,人们生活中都需要用到电,其他企业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电的支持,就连电力企业本身也需要使用电,这就使电力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二、电力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

当下电力企业都在逐渐加强自身成本会计的管控,并且其成本会计已经有了质的提高,但是如果认真研究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就会发现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并不像表面这么好,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电力企业成本会计的精细化水平不高

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的管理都是根据一些特定的流程来计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流程已经不适用于现在,并且这些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漏洞。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根据一定的流程计算出成本使用情况,进而预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的成本预测,但由于这些成本管理都是根据统一的流程得出,缺乏细致的步骤,对其中一些特殊的情况无法排除在外,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并不是很准确;现有指标只是大体的流程,不能很精细的体现出实际的问题,致使计算出来的成本存在偏差;在资金流向上,成本会计管理并没有给出细致的记载,导致经济支出和预测存在细节上的问题。

(二)电力企业对成本会计的核算管理重视不够

成本会计的核算管理应该贯穿于电力企业的全过程,但实际上一些电力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电力企业普遍重视事后的成本核算,而对于事前准备工作和事情过程中的会计核算并不重视,甚至有些企业并没有这一方面的核算。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想发展的迅速稳健,就不能放过事情的任何一面,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要贯穿于全过程,及时发现其中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整改。

(三)没有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权利和责任分离

到目前为止,电力企业管理的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权利和责任的分离。在任何企业当中只有将权利和责任相结合,让人们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换言之拥有较为全面的权择统一的成本管理体制是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保障。电力企业制定的管理体制也不符合政府政策和企业的实际状况,这给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不高

当下电力企业在逐渐向外演化,但其发展过程并没有完整合理的科学规划。电力企业在向外演化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之前的管理体制,但这些体制在一些方面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应该重新制定新的成本管理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量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最大化的收益。

三、有关电力企业加强成本会计管控的实例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电力企业的发展时非常完善的,例如泽佳企业。泽佳在电力行业的ERP项目实施中,以“动静结合、条块结合”为指导,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生产成本归集、核算要求,人为地划分特定的报告期(如:月、旬、日),同时以生产装置作为其基本的操作对象来归集装置生产过程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泽佳企业通过集团化管理,对相同的电力产品采用统一成产办法,提供完善的平台品生产,它有专业的成本会计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快速的处理,以最少的时间解决问题,它将财务放到核心位置,以业务驱动管理,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统一,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上的差距;泽佳优化财务报表,将业务规范化,从而在工作方面提高工作效率;泽佳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高素质的人才使泽佳企业飞速提升,并稳健发展。泽佳科学的成本会计管控方法为其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途径,这是其他电力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

四、如何加强电力企业成本会计管控工作

(一)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管理体制电力企业要制定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制,才能快速、平稳的发展,才能取得较高的成果。首先,电力企业应该对政府相关制度和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做出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政府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体制,使电力企业的发展始终根据政府的指导来进行。成本管理体制要涉及到电力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将其中的问题进行分类管理,并提出改进意见,尽可能的节约电力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要建立良好的成本控制体制,将各种经费运转记录在案,方便人们借阅;同时方便相关人员利用这些信息对经费运转进行研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控制经费的变化,拟定最为合理的方案进行企业成本的控制。明确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使每个成员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权利,并且树立相应的权责意识,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成本会计管理不仅仅要对人进行管理,还要对电气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而管理人员不能仅仅是相关的会计人员,在电力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评估和控制,节省成本。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只有拥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做出杰出的成绩,一个企业要想拥有自己的文化,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就必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电力企业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企业内部要不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试,确保他们专业知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确保他们能够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还要向他们灌输企业文化,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会为企业节约资源,提高效益。

(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各种成本预算、考核都需要电大量的数据支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能够方便工作人员查找和使用。成本预算使用已有的信息来对未来的信息进行预测处理,将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接下来的生产中注意和回避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还可以将有关工作人员的数据进行公示,方便工作人员了解自己,并激励自己努力上进。电力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将各种信息整合起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成本分析,进而得出精确的预算;电力企业还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对电力产品进行了解,通过各种分析将成本控制到最小,进而生产出利益最大的产品。

五、总结

电力企业只有加强成本会计管控作用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电力企业的成本降低的同时电力产品的价格才有可能下降,电力企业要加强成本会计管控工作,设计出高质量的电力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电力企业的重视程度,努力发展电力企业,加强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控制,使电力企业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林怡.如何加强电力企业成本会计管控作用[J].商,2013(30).

[2]王蕊.浅谈加强电力企业成本会计的策略[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2(07).

第4篇

一、电力企业成本会计的特点

电力企业是指以生产经营电能产品、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它的成本较高,并且在电力生产的全过程中都有较高的成本,电力企业相对于其他的产业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产品的特殊性,电力企业的存在具有特殊的价值,其存在有着自身的优势。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贯穿于电力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电力企业成本会计也在电力企业生产全过程中体现。电力企业的产品生产不同于其他的实物产品,电力企业产品的成本要从源头算起,不能只计算产品的成本: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有着不同的分类,电力企业生产环节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力企业成本会计需要在不同的环节进行计算,才能尽可能地完成电力企业成本会计控制:电力企业产品的市场与其他企业的市场有所不同,电力企业的电力产品是面向于某一地区的全体成员,各行各业,人们生活中都需要用到电,其他企业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电的支持,就连电力企业本身也需要使用电,这就使电力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二、电力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现状

当下电力企业都在逐渐加强自身成本会计的管控,并且其成本会计已经有了质的提高,但是如果认真研究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就会发现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并不像表面这么好,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电力企业成本会计的精细化水平不高

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的管理都是根据一些特定的流程来计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流程已经不适用于现在,并且这些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较大的漏洞。电力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根据一定的流程计算出成本使用情况,进而预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的成本预测,但由于这些成本管理都是根据统一的流程得出,缺乏细致的步骤,对其中一些特殊的情况无法排除在外,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并不是很准确:现有指标只是大体的流程,不能很精细的体现出实际的问题,致使计算出来的成本存在偏差:在资金流向上,成本会计管理并没有给出细致的记载,导致经济支出和预测存在细节上的问题。

(二)电力企业对成本会计的核算管理重视不够

成本会计的核算管理应该贯穿于电力企业的全过程,但实际上一些电力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电力企业普遍重视事后的成本核算,而对于事前准备工作和事情过程中的会计核算并不重视,甚至有些企业并没有这一方面的核算。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想发展的迅速稳健,就不能放过事情的任何一面,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要贯穿于全过程,及时发现其中的各种问题,并进行整改。

(三)没有完善的成本管理体制,权利和责任分离

到目前为止,电力企业管理的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权利和责任的分离。在任何企业当中只有将权利和责任相结合,让人们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换言之拥有较为全面的权择统一的成本管理体制是电力企业快速发展的保障。电力企业制定的管理体制也不符合政府政策和企业的实际状况,这给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不高

当下电力企业在逐渐向外演化,但其发展过程并没有完整合理的科学规划。电力企业在向外演化的过程中仍然沿用之前的管理体制,但这些体制在一些方面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应该重新制定新的成本管理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量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最大化的收益。

三、有关电力企业加强成本会计管控的实例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电力企业的发展时非常完善的,例如泽佳企业。泽佳在电力行业的EPP项目实施中,以“动静结合、条块结合”为指导,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生产成本归集、核算要求,人为地划分特定的报告期(如:月、旬、日),同时以生产装置作为其基本的操作对象来归集装置生产过程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泽佳企业通过集团化管理-对相同的电力产品采用统一成产办法,提供完善的平台品生产,它有专业的成本会计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成本管理和控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快速的处理,以最少的时间解决问题,它将财务放到核心位置,以业务驱动管理,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统一,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上的差距:泽佳优化财务报表,将业务规范化,从而在工作方面提高工作效率:泽佳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高素质的人才使泽佳企业飞速提升,并稳健发展。泽佳科学的成本会计管控方法为其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途径,这是其他电力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

四、如何加强电力企业成本会计管控工作

(一)建立合理的成本控制管理体制

电力企业要制定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体制,才能快速、平稳的发展,才能取得较高的成果。首先,电力企业应该对政府相关制度和企业内部的具体情况做出充分的了解,然后根据政府政策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体制,使电力企业的发展始终根据政府的指导来进行。成本管理体制要涉及到电力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将其中的问题进行分类管理,并提出改进意见,尽可能的节约电力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要建立良好的成本控制体制,将各种经费运转记录在案,方便人们借阅:同时方便相关人员利用这些信息对经费运转进行研究,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控制经费的变化,拟定最为合理的方案进行企业成本的控制。明确各个部门的权利和责任,使每个成员明确自身的责任和权利,并且树立相应的权贵意识,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成本会计管理不仅仅要对人进行管理,还要对电气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而管理人员不能仅仅是相关的会计人员,在电力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评估和控制,节省成本。

(二)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只有拥有较高的素质,才能做出杰出的成绩,一个企业要想拥有自己的文化,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就必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电力企业要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企业内部要不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试,确保他们专业知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确保他们能够高质量的完成任务。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还要向他们灌输企业文化,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会为企业节约资源,提高效益。

(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各种成本预算、考核都需要电大量的数据支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能够方便工作人员查找和使用。成本预算使用已有的信息来对未来的信息进行预测处理,将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接下来的生产中注意和回避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还可以将有关工作人员的数据进行公示,方便工作人员了解自己,并激励自己努力上进。电力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将各种信息整合起来,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成本分析,进而得出精确的预算:电力企业还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来对电力产品进行了解,通过各种分析将成本控制到最小,进而生产出利益最大的产品。

五、总结

电力企业只有加强成本会计管控作用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电力企业的成本降低的同时电力产品的价格才有可能下降,电力企业要加强成本会计管控工作,设计出高质量的电力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电力企业的重视程度,努力发展电力企业,加强电力企业的成本会计控制,使电力企业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5篇

[关键词] 成本会计; 现状; 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88- 03

课程改革是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环节,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保证。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研究产品成本构成与成本计算。现行本科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1 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特点

1.1 课程系统性强

成本会计是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为基础的一门专业课,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乃至统计学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汇总性强。学生对成本核算过程的各章节内容和单一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并不难,局部的知识也很容易掌握。但学生很难把握各知识点在整个成本核算过程中的系统应用,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知识在成本会计课程里的合理应用束手无策。

1.2 课程内容体系庞杂,方法多,计算比重大

成本会计是以成本为对象,主要阐述了成本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核算、控制以及成本分析的基本原理,主要的成本管理理念,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较广。其中成本核算是最基础的内容,主要通过各种要素费用的归集及分配,最终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及单位成本,要求的是实实在在准确的数字,费用分配方法繁多,计算比重大。因此,学习成本会计,重理解,轻记忆,需要课后多做练习,尤其是计算题。通过大量的练习实现思维方式的转换,掌握重点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为扎实。

1.3 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强

成本会计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极为密切,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整个核算过程从原材料费用的归集及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及分配,制造费用的处理,废品损失及停工损失的处理,直到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分配都离不开各种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学生对数据的生成途径和来源摸不着头脑,造成学生在成本计算过程中混淆成本数据之间的关系,漏记或多记数据,抽象地理解,生产过程成本计算能力不强,更不用说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和类型的具体企业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了。因此,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 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内容没有定型

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培养目标的界限划分不清楚,如成本核算能力是属于财务会计还是成本会计的培养目标?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能力是成本会计的课程目标还是管理会计的培养目标?这些问题在学术界争议较多。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导致课程内容无法定型。关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学术界有两种观点。①成本会计归属于财务会计,其功能主要是为财务会计提供成本方面的信息。基于这种观点的成本会计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报表编制、成本计划编制和成本分析等。②成本会计归属于管理会计,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信息。基于这种观点的成本会计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还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和成本考核等内容。

2.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有的教师习惯于采取平铺直叙,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的教师认为课件即杀手锏,采用“一本书、一个课件和一个投影仪”,坐在讲台上讲完整堂课的方式来授课。其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①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没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身体语言,课堂气氛沉闷。③缺少反馈环节,学生学会了多少,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教师不得而知。④学生缺乏感性认知。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挂图、凭证、表格和账簿只能靠老师口头讲授,学生看不到真实的实物,对企业、车间、仓库、流水线和工艺过程缺乏空间的概念。单调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教学手段导致的教学效果必然是学生感到枯燥、抽象和难以理解。

成本会计的教学方法虽然已经从单一的板书教学向多媒体过渡,采用了板书和多媒体两种教学方法,但从教学过程来看,板书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教学也不尽如人意,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制作的课件质量不高:①计算过程展示不形象,很多课件能把计算公式和过程表现出来,但不能实现过程与各种表格中的数据形象的统一,给学生学习和理解带来不便,甚至出现听不懂,又无法做好笔记的情况。②各种表格中的数据,在课件中的显示不清晰,哪些是给定的资料,哪些是期初留存的,哪些是本期计算的,表现得不形象,易使学生混淆。③在课件制作中,Powerpoint格式应用不灵便,很多费用分配表无法表现,而采用Word格式连接又不太方便,所以高水平的成本会计课件的制作使用效率低。

2.3 现行成本会计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在学习成本会计之前,学生虽然学习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基本理论与方法,但因未直接从事过实际工作,缺乏感性认识,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其不足表现在以下两点:①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对从未接触过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说,与其说是一种实用技术,不如说是纯数学的计算方法,没有某种产品的具体形象,甚至连半成品与产成品的区别都想不出。因此,教学时有一定的难度。②有些问题对实际工作者来说,一目了然,而在课堂上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讲清楚。这是因为大部分教师也没有接触过实际工作,理论上是行家,实际中具体问题的处理与把握比较生疏。所以,也只能就材料讲材料,缺乏新鲜感和真实感,在授课中也有一定的难度。

3 改进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课程培养目标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

在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组成的核心课程链中,成本会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成本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应定位于: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能力,同时掌握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关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应采用上述第二种观点来设置。①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管理不断升级,企业对成本管理方面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②随着财务软件或ERP系统在企业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从繁重的会计核算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包括成本管理在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所以,企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教学内容必须顺应企业需求而不断调整。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确立为满足不同的目的而提供成本信息的思想,结合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增加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的内容,在保留成本会计传统体系中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简化过多涉及其他管理领域的内容,扩充成本控制战略等成本管理领域的新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使成本会计的体系内容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3.2 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多年来,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深深体会到了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为此我们对教学方法应该进行有益探索:

(1) 案例教学法。成本会计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特征:①真实性。成本会计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基本情节与数据真实,不是随意编造的。只有基本情节和数据真实可信,才能为学生展示近乎逼真的经济事项情景,展示出会计事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思维创新和热烈讨论,使学生实现会计理论到会计实务的飞跃。②启发性。案例教学必须包括思考题,包含的问题越能引发思考,就越能给学生留出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就越好。③针对性。每个教学案例的设计,都要求在讨论中能突破课程中的某些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该课程的某些问题上有较深的理解。④参与性。会计案例的展示,应能使学生成为案例教学整个过程的“主角”,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进入会计处理的情景之中,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分析案例,与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发言产生互动。

(2) “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的目的。如在讲授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时,可以这种方法组织教学。教师拟订调研提纲,成立学生小组,选择典型企业派学生调研。通过亲自调研学生可以了解什么类型的企业适合采取品种法,什么类型的企业适合采取分批法,什么类型的企业适合采取分步法等。这些知识不是靠背书得到的,而是通过去企业调研和探究获得的。相对而言,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更感性、更实用、更能解决问题。

(3) 项目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真实或虚拟的项目,阐述所要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要点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时,老师可以给出某厂某月成本核算资料。①让学生带着老师给出的思考题阅读整个项目内容。②要求学生回答该企业产品结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有什么特点。③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企业的成本核算应采用什么方法。④给出真实的记账凭证、账页和分配表,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成本核算的任务。⑤让学生梳理整个核算过程,总结产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

3.3 制作高水平的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目前成本会计多媒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课件质量差:①计算过程展示不形象,很多课件不能将成本计算过程与各种表格中的数据形象地统一,给学生学习带来不便,听不懂又无法做好笔记;②各种表格中的数据间关系在课件中的显示不清晰,易使学生混淆。所以,研制高水平的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迫在眉睫。针对成本会计教学体系的结构化特点,使用超文本和超媒体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并配合建立导航图,实现成本会计知识的结构化教学。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应更突出地强调各种成本整体核算流程的讲解,使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结构化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针对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对反映成本核算各环节前后顺序的表格讲授枯燥、不直观的特点,可以设计反映成本核算数据来龙出脉的贴切动画,提高教学热情和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改进。

3.4 构建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当今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介绍了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通过实践,使得学生加深了对核算方法的认识,并能通过实例灵活运用。成本会计教学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课的开设,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吸引全体同学的参与,充分调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将原先被动的数字计算工作变得主动。

另外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真实的生产情况也尤为重要。要做好成本计算工作,成本核算人员必须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因此,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应组织学生到管理完善的工厂参观学习,了解原材料怎样一步一步经过加工处理,最后完工入库。也可组织成本会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了解生产情况,这样才不至于将课讲得枯燥与空洞。

3.5 成本会计课程组定期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笔者认为,在所有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中,更加重要的是成本会计课程组老师的教研活动。因为课程组老师的集思广益,能够保证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有效的实施。教研活动可以包括:定期进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成本核算业务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此展开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建议有关部门对教师的科研及时提供有关经费和物质以及精神奖励,定期进行校园科研成果展览,鼓励学生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来;组织教学大纲的补充和修订,使教学大纲更加突出成本会计的学科特点、知识点、难点和重点,尽量体现企业客观制造环境;商讨学生成绩考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协调,尽力避免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学内容、作业布置和批改以及考试范围、命题的难易程度和题型、题量;交流教学中的问题,并讨论教改措施;帮助年轻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这些教研活动,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改进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进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 于富生,王俊生,等. 成本会计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刘志娟. 成本会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 于玉林. 现代会计理论实务与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 俞宏,夏鑫. 成本会计教学的体系结构创新及策略构想[J]. 会计之友,2006(6).

[5] 宋红霞,于广敏. 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 会计之友,2007(8).

[6] 陈萍. 改进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之我见[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2).

[7] 张丽. 开放教育成本会计教法改革初探[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8] 王志红. 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与改革思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8).

第6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成本会计;职业能力

一、引言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中,成本会计是在继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两门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第三年开设。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成本会计具有理论性比较强、方法体系比较复杂、应用性比较突出等特点。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不仅要深入理解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而且要能够熟练地运用相关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在中职成本会计学科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编排组织,还是教师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都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三年级会计专业的学生即将参加顶岗实习,无心向学,成本会计学科的教学质量大多不理想。如何改进教学方式,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是中职成本会计教师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1]

二、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及教材的特点

第一,从教材内容来看,传统的中职成本会计教材主要以枯燥的理论学习为主,学生缺乏贴近企业现实的实例,更缺乏动脑动手的机会。[2]在中职成本会计教材中,“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以及“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费用归集与分配”这部分内容中,涉及的分配方法及计算公式种类繁多,各种方法之间虽有区别,但也有较多的相同之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加以仔细区分,就很容易混淆,难以准确掌握不同方法的应用条件及技巧,从而对成本会计的学习产生较强的畏惧心理,影响成本会计的教学效果。其次,计算表格多是成本会计的另一特点。成本会计的计算公式多,计算过程复杂,但是教材中很多成本、费用的例题是不详细列示计算过程的,而是通过各种费用分配表或成本计算表来显示最后的计算结果。这样,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讲解,逐步厘清各种数据的来龙去脉,掌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学生一旦错过教师某一步骤的讲解,后面的内容就听不明白,无法跟上进度,这也是学生反映成本会计难学的原因之一。第二,学生的学习状态。成本会计一般在是职中第三年开设的。三年级的会计专业的学生经过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会计核算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自习的习惯。按理来说,会计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会计专业学习,很多班级的学生升到了三年级就形成了两极分化,一部分学习目标比较明确,职业规划比较清晰的学生,学习热情比较高,对成本会计不但不畏惧,反而觉得很有挑战性。但是从人数来看,这部分学生只占极小的比例,对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无法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大多数的学生,觉得会计很枯燥,很难学。一二年级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结果,让这部分学生在三年级产生了放弃会计学习的念头。在校期间,他们整天无所事事,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只想快点结束在学校的学习,早日外出参加顶岗实习。因此,面对没有几个学生认真听讲的课堂,很多专业课教师都觉得毕业班的学生没有学习动力,自由散漫,课堂难以管理。因此,教师们上课的热情也顿时消减,造成一种师生相互影响的不良循环。第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成本会计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虽然有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平台辅助,讲授成本会计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以教材为依据,以理论讲解为主。由于对社会企业的了解不够,自身企业实践经验也不足,任课教师很少会在备课过程中考虑企业成本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需求与教材内容之间的差距,几乎不会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另外,成本会计的各类成本、费用的核算涉及大量的表格,涉及大量需要详细计算的数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清晰地向学生讲解、演示各项数据的计算过程,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准备课件,通过课件的动画效果将计算步骤、计算过程演示给学生看。有时候为了把某个数据的计算过程讲解清楚,任课教师需要先将课本中的表格誊写到黑板上,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各项数据,再将结果填列进表格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板书,板书的时间远远多于讲解的时间,事倍功半。而且教师转身在黑板誊写表格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感觉到无聊或者无所事事,趁机讲话、玩手机、或做其他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课堂秩序不容易控制。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成本会计教学手段革新——以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为例

行动导向教学法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是一个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小组学习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在内的教学方法体系。它是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根据与某一专业密切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使学生通过完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①这一完整的实践行动过程,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实现“在行动中求知”,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体系。第一,组建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了改变中职成本会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任课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组织”,把全班学生按一定标准和形式,组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确定一名组长,拟定本组组名,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要求,通过小组成员分工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讨论与设计方案,成员在团队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从教学的“主讲者”变成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调者”②。采用小组学习法进行教学时,由于每个学生都归属于一定的学习组织,面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每个小组的各个成员都要“出策出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每个人都参与到任务当中,没有旁观者,大家共同完成本小组的任务。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传统中职成本会计课堂上学生无所事事的局面。第二,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案例教学。成本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理论性较强、成本计算方法体系复杂、与实际会计工作联系紧密等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相关的会计理论,掌握成本计算的相关方法,而且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中,面对教材中密密麻麻的文字、公式和数据,不仅学生心生畏惧,教师也只能以理论为中心,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和成本计量模型的讲解上,而无暇顾及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课堂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达成“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教师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改变过去侧重于讲授会计理论知识的做法,精心设计贴近企业实际岗位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在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及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下,教学案例应尽可能来自于真实的企业。专业教师在收集到第一手的企业资料后,对资料进行适当加工,形成适合于课堂教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贴近企业实际的教学案例。另外,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充分考虑案例的代表性、针对性以及对教学的启发性。在品种法的教学中,笔者设计这样的案例:广州市某企业设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多步骤、大量大批重复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设有供电车间、机修车间两个辅助生产车间。企业采用“品种法”计算产品成本。辅助生产成本采用交互分配法。月末,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采用约当产量法计算。工资、制造费用按产品生产工时分配。要求:1.根据企业某月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审核会计凭证;2.登记账簿;3.编制会计报表;4.装订凭证,呈展示成果。提供该企业某月份的约40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具体原始凭证略),经济业务不仅涉及预收款项、管理费用、差旅费报销、购进材料、缴纳社保费、销售产品、固定资产清理等内容,也包括职工薪酬、折旧费、外购动力、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等费用的分配,难点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在这个案例中,与成本费用核算有关的题目分散出现在模拟企业整个月的会计业务中,而不是像教材的举例那样将某项费用集中在一道题目中,或者直接给出某项费用的归集结果。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判断并划分各种费用支出,学会将同类费用进行归集,在此基础上,学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费用进行分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操作、归纳、学习,学生对产品成本核算的过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也厘清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了比较显著的改善。第三,扮演岗位角色,深化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法,是指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工作情境中,扮演某个预设的角色,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案例教学法的深化,角色扮演教学法弥补了案例教学法下学生活动相对静止的缺陷,有利于进一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在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安排每个小组设置会计、出纳、会计主管、业务员等角色。在这些角色中,扮演业务员的同学填制发票、借支单;扮演会计的同学填制记账凭证;出纳员填制支票、收据等原始凭证、在记账凭证“出纳”处盖章;会计主管审核凭证。扮演会计角色的同学通过填制费用分配表、填制成本计算表、核算各种成本费用、填制记账凭证等,既学习了各种费用的归集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等新知识,也系统地复习了一二年级所学过的会计基础知识和企业财务会计知识。扮演出纳角色的同学,对于支票、进账单、现金交款单、收据等单据的填写,以及哪些会计凭证应该由出纳签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扮演会计主管角色的同学则通过审核各种会计凭证,不仅更加熟悉会计业务流程,也深刻体会到会计工作的严谨。在学习小组中,成员们各自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避免出现传统会计课堂中学生无所事事、无心听课的局面。由于每个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都直接影响着小组的学习成果,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和使命感。为了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群策群力,对经济业务等案例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相比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会计课堂,学生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下学习更有动力、更有成就感。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角色扮演法非常贴近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它以案例为基础,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根据会计工作情景解决问题。因此,角色扮演法可以视为案例教学法的延伸。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会计工作情境,了解并掌握具体工作岗位的业务操作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第四,展评学习成果,巩固教学效果。各学习小组在完成所有经济业务的凭证填制、账簿登记、编制会计报表之后,将装订好的会计凭证作为成果之一进行展示,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换、检查、评价。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们学习的情况,教师需要对其中涉及材料费用分配、工资费用分配、外购动力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制造费用分配、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与未完工产品之间的分配、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等与成本会计的教学有直接关系的题目,要求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及说明。在听取学生代表讲解过程中,其他各小组成员可以提出疑问,对学生理解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要加以讲解,加以纠正。作为对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师要注意避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果。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下,学生通过有别于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了相关的理论,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成本会计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三个层次,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中职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应该锐意创新,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巧妙地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教学法等革新手段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和转换。

引文注释:

①邵改芹,贺良震,杨晓红.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课程设计——以《染化料分析测试》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05-107.

②胡懿.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应用写作教学效率[J]文教资料.2010(20):81-82.

参考文献:

[1]郑秀芳,彭舒翎.案例教学在《成本会计》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与产业,2010(01).

[2]张春来.中职会计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评价标准[J].新课程(上),2012(9).

[3]李敬岩.教师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角色的转变[J].教育教学论坛,2012(53).

[4]温菊英.浅析会计专业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标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

[5]陈铮铮.项目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07).

第7篇

一、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会计分录的编制这部分内容,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熟练掌握账户的结构,按照会计恒等式左边所有要素是借增贷减,右边所有要素是借减贷增来帮助记忆。在具体讲到会计科目和账户时,用“T”字型账户结构画出,加深学生对账户结构的记忆。除此以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T”字型账户作为工具,画出相关账户的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相关账户的关系。笔者在自身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到光凭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真正内化知识,尤其是对应用型本科的应用型本科学生来说,加大习题课的比重尤为重要。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这一部分的内容,如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显得很空洞,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很多学生在学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理论课之后,仍然无法理解什么是凭证和账簿,只有借助手工账或是会计软件实操,才能让学生真实体会到上课时讲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对会计分录编制知识的巩固。在内容的讲授顺序上,笔者做过统计,分别把两届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学生按照基础理论-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账簿-会计分录的顺序讲授,而B组学生按照会计理论-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分录-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的顺序讲授,仅看两组学生的期末成绩,同样是70位参考学生,A组学生通过率73.41%,B组学生通过率提高到77.97%。虽然统计样本存在差异,两组学生的自身的理解学习能力等因素没有统一评估,但就课堂的互动和学生的反馈来说,按后一种讲授方式似乎更能被学生接受。笔者认为,讲完会计科目与账户之后,紧接着通过企业的具体实务涉及的会计分录,直接讲授会计分录的编制,两者衔接紧密,这实际上是理论上教会应用型本科学生怎么做账,之后,再回到会计凭证和账簿,介绍在企业实际操作中,怎么把理论的借贷会计分录客观反映在会计凭证中,最后生成会计信息,这不仅避免学生对会计科目与账户名称的遗忘,也方便学生后期在实验课的安排。

二、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管理会计的教学,主要包括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和项目投资决策以及全面预算。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的重点集中在费用在各种产品及期间费用之间的分配和归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和归集,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成本报表的编制。

2.教学方法

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教学,教师应尤其注意图形和知识点介绍的结合,就是看图说话。比如变动成本法中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总成本和业务量的关系,本量利分析中各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项目投资决策中各期现金流的折现计算等,通过图形结合描述,能够使应用型本科学生快速的掌握计算方法,理解计算原理。如果管理会计是看图说话,那么成本会计更多的是看表说话。比如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间如何分配,通过表格中的数据逐一讲解,把一张表讲完,数据的关系理清,分配方法也就掌握了。此外,学生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由于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开设的年级通常在大二、大三年级,这个时候学生基本已经学完中级财务会计,对财务会计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时候,在教学中不妨加入一些分组作业,给学生一些具体案例,让每个组的应用型本科学生通过计算,分析案例,最后得出结论。比如在管理会计里的项目投资决策,如何利用贴现分析方法分析具体项目投资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制作ppt,再演示讲解给全班同学。笔者在自身教学过程中也观察到,采取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也更为生动。

三、心得体会及建议

本文认为,基础会计的教学,如果具备实验室软件和排课的条件,那么完全可以把实验室课程植入理论教学课时之中。比如,讲完企业的采购业务,就让应用型本科学生到实验室,利用设置好的数据,根据材料采购单、采购合同、入库单等凭证录入记账凭证,而不用拘泥于课堂理论教学,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由于在基础会计中也会涉及到成本分配的问题,那么成本会计的实际操作内容可以以基础会计学生作出的数据作为基础,直接填制成本费用的分配表,最后生成报管理会计的课程,仍然可以利用相关的成本数据,对未来期间进行预测。也就是说,同一套数据,可以利用三次,但是对数据的加工方式不同,使用的程度也不同。当然,在具体实践中,难免会有局限性。比如实验室软件的选取、教室教师的配备等问题。使得这些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以理论教授为主,缺乏学生的参与。另外,在担任这三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后,笔者深刻体会案例教学对于开展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或者高校管理者,不应该总是强调学生的出勤率,如果没有丰富的课堂内容,仅凭照本宣科,我们又怎么要求应用型本科学生坐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呢?但是,高校教师一旦进入高校,便很难再接触企业中的实务,即便是从企业中进入高校的教师,本身具备实战经验,可以将理论有效的与企业实务相结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涉及到实际案例的更新问题。所以,本文对推进会计实践教学提出的建议如下:建立教学案例库,可以通过高校合作、民间协会、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获取实践领域的资料,加工成教学案例,形成案例库,由业界专家和各高校的学者定期更新,并实现共享。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鉴案例库中的实例,运用于教学。作为高校,也应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供一些机会让教师深入企业,在企业工作,了解企业真实的第一手案例,作为企业,也需要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高校教师作为理论基础扎实的群体,也可以为企业的理论研究作出贡献,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以上是笔者建立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看法,其可行性还有待探讨。总之,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

作者:王慧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第8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会计;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以“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为原则的循环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进入了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推进阶段[1],我国会计的宏观环境开始逐步发生变化。会计环境的变迁是推动会计理论演进的主要力量,面对新兴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会计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需要,不能准确有效地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循环资源的取得和发出情况,也不能对企业生产消耗的环境资源做出确实有效的披露[2],这对于会计实践工作是一大挑战,基于此,循环经济会计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国内研究的视角,对循环经济会计研究的情况作一简要的述评。

一、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研究

我国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从整体来说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其研究的内容还主要在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研究,包括循环经济的概念、目标、对象、基本前提、基本原则、理论基础等内容。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概念。殷勤凡[3]提出循环经济会计,既是传统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又是循环经济制度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在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的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有选择地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反映和管理的系统。张彩平等[4]提出,循环经济会计是通过探求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价值运动的规律,总结形成系统化的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然后结合会计特有的方法将这些规律性的总结应用于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中,实现循环经济与会计的结合。任英阔等[5]认为循环经济会计是指以满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最大化为目标,以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企业与循环资源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有选择地运用会计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反映和管理的系统。

可以看出,与传统会计相比,循环经济会计强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结合,将循环经济思想贯穿于会计理论的全过程。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目前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的论述,大都围绕殷勤凡的观点: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目标应是,从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综合角度出发,在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它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目标:一是科学核算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方面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引发的财务会计事项,合理反映和控制相关的支出;二是向企业循环经济会计信息外部需求方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三是向企业内部有关部门提供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财务信息,支持企业追求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的最大化。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对象。殷勤凡、任英阔等认为是生产过程中与确保自然资源减量、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和谐相关(循环资源)的资金运动,包括需要保护并有能力保护的,与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可耗竭可补充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及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相关的资金运动。具体如森林资源、渔业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纸张、玻璃、水资源等。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原则。殷勤凡在传统会计基本前提的基础上,考虑循环经济会计的独特性,提出循环经济会计的六个假设:主体假设、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与其他计量并以假设、可界定性与可复原性假设、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稀缺假设、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假设。张倩[6]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会计实体联盟假设。殷勤凡、张彩平、阳秋林等在继承传统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原则:环境资本原则、代际和区域公平原则、依法调整原则、良性循环原则。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学科基础。任英阔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自然资本理论是循环经济会计的学科基础;殷勤凡认为生态经济学理论、环境经济学理论、资源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谐发展理论、社会成本与交易费用理论、绿色GDP理论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潘自强等[7]认为循环经济会计是诸多理论融合形成的边缘性学科,除殷勤凡所提出的学科外,还涉及哲学、逻辑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中的部分相关理论。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方法。由于环境资源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无法按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方法确定其价值,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因此殷勤凡、李长青等多为学者都提出了多元计量方法,即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可以将生物量度、物理量度、化学量度、实物量度等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结合起来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信息。

二、关于循环经济会计核算

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主要涉及核算范围、核算方法、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

殷勤凡在构建了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后,探讨了循环经济会计核算的范围:企业自然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财务影响;对企业执行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绩效的反映;企业生态环境活动的财务影响;企业的生态环境绩效。对于会计要素的分类,殷勤凡在传统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增设了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权益和循环经济变动4个要素,从而构建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会计等式,即“循环经济资产(期末)=循环经济权益(期初)+循环经济变动(当期)”,实现点数据与期间数据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循环经济固定资产、循环经济无形资产、循环经济递延资产、循环经济长期投资、循环经济存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实收资本、循环经济销售商品收入、循环经济让渡资产使用权、循环经济成本与费用等10个会计科目,并对这些科目的核算进行论述,通过实例进行账务处理。

近年来,敬采云及其带领的团队对循环经济会计的核算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程静等[8]认为循环经济会计的目标关注了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外部性问题,要求进行环境成本内化核算,将企业的成本控制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寻求企业可持续发展之策。熊运莲等[9]对体现循环经济会计核算思想的物料流转成本核算会计(MFCA)进行了研究述评。敬采云等[10]对废弃物再利用的会计核算具体范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和流程图的方式,探讨了废弃物在企业内部及不同企业间的成本归集和核算方法。敬采云等[11]认为,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企业应专门建立资源成本控制系统,通过制定资源价格、节能标准,开展节能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任英阔围绕循环资源交易将循环经济会计要素分为循环经济资产、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收入、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收益等5大要素,并对其的确认(概念、特征、分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刘晓东[12]认为可以把循环资源确认为循环资产,可以专门设置“循环资产”账户,反映循环资源的取得与发出情况,在进行核算时可以冲减成本。李长青[13]提出设立投入核算账户、资源利用核算账户、能源循环利用核算账户、能源循环效益核算账户、宏观效益核算账户、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账户。潘自强等提出在支出方面的核算上,除反映列支环境实际发生的费用外,还需考虑计提“循环负债”,形成类似于预提费用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专用基金。为避免计提循环负债而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或给企业提供隐瞒利润的机会,计提循环负债的费用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纳入会计利润核算。对企业所取得的利润则进行“利润分割”,即按比例分割为企业利润和资源环境收益,后者直接进入国家设立的专门基金统一管理,以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会计。周艳[14]通过改进现行的会计核算流程,计算出每个工序所产生的合格品的价值、不合格品(废弃物)的价值和废弃物外部损害价值。

三、关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

相比而言,关于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是比较多的。但大多集中在“应当披露”和“披露内容”上。殷勤凡、李恩柱、胡桂兰[15]、敬采云等的观点,可以将有关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总结为提出两种披露模式:

一是在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框架中增加信息的披露模式,把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按其内容特征,分别纳入我国企业财务报告框架的不同部分后加以披露,即借助企业现行财务报告,提供循环经济会计信息。通过对美国财务报告框架的借鉴,殷勤凡认为,如果有必要,我国的“会计报表全部内容”可以由现行两个部分(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扩展为三个部分(加补充信息)。另外,循环经济会计信息不仅可在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中披露,还可以在企业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中披露。殷勤凡指出这种披露模式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操作成本低、面对的理论和实践的难题少。但缺点也明显:循环经济会计的独特性被掩盖而无法显现出来;对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较为困难;不利于循环经济会计的长远发展。

二是独立报告模式,即企业向循环经济会计信息使用方,提供单独编制的财务报告。胡桂兰认为应当由企业编制独立的循环经济会计报表和独立的报告来披露企业循环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敬采云提出对于循环资源,可以设置单独的“环境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表”来进行专门披露,可以明确地披露出企业利用循环资源的情况以及由此给企业以及社会增加的“名誉”价值,以便于准确地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表明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李恩柱认为独立的资源环境责任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循环经济法规执行情况,资源耗费与再生利用情况,环境治理情况,并对每种情况列出了细则。任英阔在借鉴环境报告书及相关信息披露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循环资源活动报告书的具体内容。

四、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绩效评价研究

张蕊[16]在分析循环经济对企业经营环境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和战略经营管理,进而通过对传统的战略绩效评价原则进行扩展,提出了企业循环战略业绩评价及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徐利飞等[17]从“企业环境活动总体情况、企业资源利用减量化、企业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三个维度设计了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邢蓉等[18]以北京市2000—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从“经济发展、资源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4个维度设计了北京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共分三个层次18个明细指标,并通过熵权法为各指标确定权重。许乃中等[19]构建了基于生态效率——物质流分析的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和灰色聚类方法分别建立了循环经济绩效评估模型,并以上海化工园区和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为案例,对其循环经济绩效进行评估。进而以上海化工园区作为标杆,针对南通农药化学工业园存在的资源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若干循环经济绩效改进措施。

五、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相比国外循环经济会计的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目前我国的情况尚存很大的差距。仅就循环经济会计实务看,国际上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就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首先,从实务层面看,循环经济会计的应用指南逐步完善。例如,日本发行了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三本指南和官方指导,为循环经济会计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20];英国的《环境会计:实务指南》则对企业外部成本的估算提供指引,更好的贯彻了循环经济会计成本观念[21];德国颁布的《环境成本计算手册》从企业的物质、能源运输与企业向环境输出产品与废弃物的流转平衡原理出发,以物理化学量单位计量各种环境负荷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核算环境成本,分析投入产出效果。其次,从操作层面看,许多国家都践行了循环经济会计理念并提出了相应的循环经济会计处理方法或准则。例如,美国就环境会计事项的处理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加拿大通过完全成本会计理念的贯彻,充分考虑了循环经济下环境成本、资源耗费成本的影响。再次,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来说,联合国国际会计推荐的环境会计负债与财务报告模式下,在财务报表中单独设立披露项目:环境准备、退废准备、预期准备、环境效益、环境费用、或有事项评估中的污染等,在管理层的分析报告中也要充分反映企业的中长期环境问题。

我国目前的循环经济会计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会计实务方面都需要做扎实深入的工作。现阶段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提高:

一是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对循环经济财务的呼唤。会计与财务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是财务的基础,为财务提供信息保障,财务以资金和价值实体的运动为会计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等活动提供依据。因此循环经济会计的发展需要循环经济财务与之相呼应。

二是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需要“比翼双飞”。现有的研究大多是对循环经济会计的框架性研究,虽然涉及到循环经济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内容,但以介绍和借鉴国际的经验为主,很少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可操作性的研究,因此理论研究迫切需要结合企业实践,研究针对某一行业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方面相关成本的核算问题,以及披露循环经济相关信息,所取得的收益与负担的成本、面临的风险之间的权衡。

三是要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制度,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从上到下明确循环经济会计的法律地位和核算与计量的标准、内容、方法,明确对循环经济会计审计的办法和标准,强制性地规定企业必须实行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和计量。构建循环经济会计发展的法律和政府行政保障体系,制订循环经济会计准则、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循环经济会计信息质量控制标准或准则,并促进循环经济会计的国际交流与协调。在企业融资和科技革新方面,政府应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与优惠,比如优先发行循环经济债券、股票,政府给予财政绿色补贴,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增值税、所得税减免等;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商品化;研究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分离、回收和再循环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四是企业应树立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绿色企业文化以推动循环经济会计的实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连同企业文化并行发展。企业要配备具备专门财会人员,抓好在职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门槛,使会计能够适应循环经济核算和计量的工作需要。潘自强等提出企业自身要进行会计创新,以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是从人才培养层面来说,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企业会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满足循环经济会计对相关人员素质的要求,并提出,从长远发展来讲,应该调整和充实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增设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的课程。培养一批具有新观念、新专业知识的核算人才是循环经济会计顺利推进的支撑要素。

参考文献

[1]陈璐,张孝友.循环经济会计问题初探[J].财会研究,2010(23):26-27.

[2]李恩柱.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7(2):72-75.

[3]殷勤凡.循环经济会计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1).

[4]张彩平,阳秋林.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构建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2009(6):23-25.

[5]任英阔.循环经济会计的确认与披露研究[D].天津:天际商业大学,2010(5).

[6]张倩,孙乐.循环经济模式下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框架构想[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

355-358.

[7]潘自强,阮婷婷.发展循环经济会计的相关探讨[J].财会月刊,2011(3):8-9.

[8]程静,敬采云.企业“双重”受托责任视角下循环经济会计理论研究[J].财会月刊,2010(4):5-7.

[9]熊运莲,敬采云.我国物料流转成本会计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会计之友,2011(3):92-94.

[10]敬采云,张廷婷,胡杰.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初探——以废弃物再利用为例[J].财会月刊,2010(36):10-12.

[11]Caiyun Jing,Jing Ge.The Adjustment and Main Point of Waste Reuse Accounting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J].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ste Recycling, 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11(11).

[12]刘晓东.浅议循环经济的会计问题[J].北方经贸,2008(7):8-9.

[13]李长青.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J].财会通讯,2010(8):22-24.

[14]周艳.循环经济会计核算问题浅析[J].财会通讯,2011(11):63-64.

[15]胡桂兰.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6]张蕊.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10):62-66.

[17]徐利飞,安明莹.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07(9).

[18]刑蓉,刘云.北京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12):53-56.

[19]许乃中,曾维华,薛鹏丽,东方,周国梅.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44-49.

[20]Japanese Environment Agency.Q&A For Understanding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Guidelines,2002(5).

[21]林军,王世安.循环经济新发展对财务会计的挑战和应对措施[J].财政监督,2011(9):45-4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研究和核算构建”(09XJA630003)和四川省社科“十二五”规划项目“低碳会计理论创新研究”(SC11XK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第9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应用

当今,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我国学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在管理方面特别是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从而为学校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经济上的保障。本文详细分析与探究了管理会计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前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关于学校的财务管理情况没有太重视,认为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进行教学育人,在财务方面,只要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贪图钱财,没有必要对财务工作进行太严格的管理,这就造成了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只是单纯的记账,做报销明细和工资报表等,没有一定的财务管理意识,这样就不能将学校资金的支出情况真实的反映出来,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1.2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现阶段,很多学校还缺乏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有些学校虽然建立了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关的财务内容只涉及到工作人员的工资发放、报销明细等,而且大多数担任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领导管理层,这就使得财务管理的人员配备不合理,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大多财务管理人员并不能完全按照规定办事,责任分工不明确;另外,学校的财务管理体制缺陷还表现在对相关建设资金和财务没有明确的划分,各种财务情况不具体、不公开,监管部门对财务管理监管不力等,这些导致学校的各项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当学校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时候,无法为这项业务提供依据。

1.3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大多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不是财务管理专业出身的,因此,他们对与财务和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不了解,由于这些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也不够丰富,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的失误。此外,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岗位空缺的不合理现象也大大存在,这就使学校财务管理比较混乱。有些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不仅管理水平低,其自身的法律意识也比较单薄,面对利益的诱惑会有所动摇,甚至经受不住诱惑,走上错误的道路。

二、 管理会计的具体概念

当前管理会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法:

2.1作业成本管理方法

上个世纪中后期是管理会计得到新飞跃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现代会计的管理方法得到了补充和更新,作业成本管理方法(ABC)是其中重要的管理手段,它是以“作业”作为管理的核心,对成本管理、编制成本预算和成本会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在于静态货币指标是其唯一信息来源,不利于对资源的消耗进行动态的呈现。

2.2柔性标准成本管理(GP K)

在六七十年代德国专家提出了柔性标准成本管理作为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核心手段和内容。这一方法是要建立相关的责任成本控制中心,并确定资源消耗的相应标准,并且要将固定成本涵盖其中,以标准耗费为基准,通过对成本控制中心在实际实践过程中的支出进行分析比对,对民办高校的成本支出和消耗的资源进行控制。柔性标准成本管理可以动态的对民办高校的资源消耗情况进行掌握并管理,但是由于缺乏间接成本的相关信息、更新系统时需要较高的成本、对资源进行评价需要的时间较长等原因,所以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2.3资源消耗会计(RCA)

2002年,美国提出了新的成本会计管理方法,就是将柔性标准成本管理方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结合为一体,形成资源消耗会计管理方法。在将两种管理方法融合的时候,对两种方法进行了相互的借鉴和取舍,将成本核算和资源管理有机整合在一起,是对管理会计中成本管理方法的创新和提高。

会计管理成本管理中的传统作业成本管理方法虽然也是对资源进行核算,但是其核算的资源只是能够为作业过程提供服务的所有资源,而对于资源本身消耗的资源没有涉及到,对资源之间的交互消耗带来的成本未进行核算。资源消耗会计同样是对资源进行核算,但是其核算范围更为广泛而全面。资源消耗会计理论中,对于民办高校中为其他资源消耗提供服务的资源也是消耗资源的一部分,应当将这部分交互服务的资源在作业成本中加以完整的体现并反映出来,才能对整个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完整的表现,对资源成本的计算才更为全面。所以在资源消耗会计中将交互服务消耗的资源涵盖其中,对服务资源进行成本上应有的分配,对所有的资源动因进行核算。采用资源与作业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作业成本的资源动因进行分析,用主观方法对资源的交互消耗进行资源动因的确定。

进行成本的核算必须先对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将资源和产出的消耗关系清楚的反映出来。进行计算时,消耗的资源仅仅用货币这一种形式进行计量是远远不够的,考虑到这一点,资源消耗会计对资源消耗的定义进行了丰富,除了货币指标外,还用所有的能够计量的量化指标对资源消耗进行定义,当明确了消耗间的关系时,将其他非货币形式的量化指标换算成货币形式,用货币指标对产生的收益对象所用的成本进行计算。资源消耗会计是把核算成本过程中的价值关系和资源消耗的关系进行分离,对产出进行量化计算时也和货币计算分离开来,这一点是成本核算和资源消耗关系的体现。

三、管理会计在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3.1应用的模式和条件

管理会计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模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得以运用,其一是将管理会计的原理运用于现行的作业成本的核算体系中的部分区域,例如可以对资源消耗成本追加进成本对象中。另一种是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对作业成本和资源的管理过程的计算都在该体系内进行。虽然第二种方法可以对作业成本和资源的管理过程结合计算,代替了传统的核算成本方式,但是通过大量实例证明,第一种方法中对局部作业成本进行核算过程中加入资源消耗会计的相关原理,能够获得更加优良的结果。

采用资源消耗会计进行管理会计的条件一般是民办高校中相关问题的存在,比如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并缺乏事先的预测,不能预测资源的需求及使用情况,或者在预算过程编制相应计划中对部门资源成本造成闲置,对于资源的使用及用量没有决策或缺乏对成本变动时的经济状态进行充分考虑造成预测比实际水平低,或者学校决策没有实现预期中的效果等。

3.2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的优势和局限

资源消耗会计对于民办高校在复杂经营背景下对成本进行管理有重大裨益,可以改进成本管理的体系,首先,可以帮助民办高校更加精准的对学校的经费进行成本分配,提高在精确分配成本的基础上对成本的资源规划水平。第二点,可以对折旧使用部分的成本进行重置使在相关资源上的不均等分配消除。第三点,提供的量化资源消耗核算及对成本习性的扩充给编制资源计划工作提供了基础。

所有的成本管理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资源消耗会计也不例外,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局部和个人关注较多,缺乏对系统和团队责任的关注。(2)不管是为制定短期决策提供相关成本数据的支持,还是通过分配固定成本到作业的基础为制定长期决策提供支持,或是进行产业目的作业的预算,都需要较高的成本进行信息的获取。

结束语

总之,财务管理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其在学校的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校重视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合理有效的利用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措施,加强财务管理,从而满足新时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目标。(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财务处)

参考文献:

[1]杨学娟.资源消耗会计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分析[J].商业会计.2009,5(16):63——64

[2]白明.资源消耗会计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J].事业财会.2006,3(1):23——24

[3]李美叶,胡洁.浅析资源消耗会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07,6(9):29——31

[4]于小五.浅议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0,32(11):20——22.

[5]王长明.浅析中等专业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4(4):11——14.

第10篇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1 《基础会计》课程简介

《基础会计》,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所谓基础就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这门课主要阐述的是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的基本方法和会计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在概括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工作组织的基础上,主要是阐述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能,重点是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实务,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为学习会计核算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学习后续有关课程、增强继续深造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择业竞争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该课程的学习对象根据专业不同所授课的课时也有所不同,例如:会计与统计核算64课时,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52课时,物流管理48课时,这门课程还配套设置了《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同样根据基础会计在不同专业以后的应用性也进行了有区别的安排,会计与统计核算、物流管理均设置了实训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是《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物流专业,《基础会计》则是《物流企业会计》课程的基础,而对于经贸类的其他非会计专业,由于没有了后续的会计课程,《基础会计》则成为学生接触和了解会计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不论是对于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都是一门尤为重要的基础课程。

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基础会计的教学方式大多仍然采用的是理论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一定的实践课时,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而《基础会计》课程较强的专业性也决定了该课程缺乏趣味性,所以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2.1 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不高 由于基础会计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基础理论部分的讲授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生涩难懂,因此,教师也很难把握好专业性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系。另一方面,这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课时分布不一样,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课上听课不认真,课后不复习,练习不好好做,都是导致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因素。

2.2 课程理论与实践安排比例失调 《基础会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一般包括了总论、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任务、方法等;第二部分,会计核算基本方法部分,系统讲述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及其运用,主要阐述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和会计等式以及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会计凭证、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主要是根据记账原理结合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的格式说明记账和编表的实务。第三部分,会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例如点钞、数字的大小写、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基础会计》的教学基本从以上三个方面开展,会计专业理论课时64课时,实践课时15课时,物流专业理论课时48课时,实践课时15课时,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量引入贴合实际、生动形象的举例分析,增加实训、实习的时间,但是没有具体的深入企业的实践操作,学生学起来依然是懵懵懂懂的,成效不大。

2.3 教学内容简单,缺乏深度;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基础会计既然是我们学习会计学知识的基础,那么弄清楚里面的各个要素的内涵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好会计学的其它课程打下基础。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基础会计教学仅仅是简单地解释了各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处于模糊、抽象的概念,缺乏相应的例子加以形象地、深入地理解,对某些要素的归类仍存在表面化的现象。会计的知识更新很快,有点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仍然沿用老教材,未注意到更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知识点的更新,这些都会导致教师无法将会计的前沿理论传递给学生。

针对当前《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基础会计的教学进行课程改革,用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将基础会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

3 《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3.1 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新课入门的时候,就要将《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讲给学生听,将这门课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例如:企业筹集资金有哪几个渠道?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想想如果自己成立一个企业,没有资金,怎么办?怎么去筹集?向别人借还是接受别人的投资呢?通过这些启发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对于枯燥乏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也通过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有关的概念、掌握其涵义,又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也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地学习会计、财务以及其它管理方面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调整课程设置的结构,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很高的课程,它更加强调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如果仅仅通过上课的理论讲解是无法使学生获得直接、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只能靠想象来理解教师传授的间接知识。单纯的课堂教学也加大了学生对于会计程序和会计资料理解的难度。例如:对于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这部分,如果只是将凭证和账簿填制和登记的方法介绍之后,简单的演示一遍,学生并不一定就能够掌握,只有通过实例的训练,让学生动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会就问,不断的练习,巩固,边讲边练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校内设置的手工会计实训室完成,也可以在模拟实训中完成,如果学校与企业有合作单位的,也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训。

3.3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选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培养目标,突出重点,知识体系新,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适合学生的新教材,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国家在经济和会计领域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在授课过程中,并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变动对会计及会计学科的影响讲授给学生。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不断的更新方法,使用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果通过将学生引入企业生产实践的情境之中的方式解释某一会计原理,则更有助于学生对会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很多学生对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销售过程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的区别和联系不理解,尤其是在做结转完工产品的成本和结转已销产品的成本的账务处理的时候容易混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情境教学,在不同的情境下用生产实践的实例来讲解,如,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完工存放到仓库中了,库存商品增加,生产成本减少;销售过程中产品销售出去,仓库中的产品因销售而减少,库存商品减少,销售的成本增加,即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在这过程中不仅仅使枯燥的会计知识形象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专业性很强,教学情境比较难以构建,尤其是真实的企业环境很少可以让学生去实践,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只有努力改变我国基础会计教学的现状、更新教材,改变并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顺利毕业,并能较快融入到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蕾,刘国华.关于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今日南国,2009年03期.

[2]王小瑞,谷丹丹.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初探[J].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

第11篇

关键词:成本控制 交易成本 社会成本 社会利益分配

近现代经济中成本概念的早期使用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会计核算方面,重点在于考察和控制(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相关的价值耗费。进入20世纪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膨胀及经营环境的变化,成本概念更多地进入管理领域,在内涵及外延各方面有了极大扩展。20世纪中期以来社会成本观念的出现以及会计社会化趋势的加强,则使成本概念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使用,也使其含义变得更为含混和难以理解。近来我国关于一些特殊行业收费及产品价格调整的讨论中,都特别地牵涉到对成本的理解,但其中的混乱及一般理解与专业意义间的差异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社会化环境中成本控制视角的选择及会计成本观念的适应性变革问题,其意义既在专业方面,也在一般的社会问题理解及处理方面。

有关成本概念的学说

成本问题的重要性,在于成本的社会意义。导源于近代公司制企业的成本会计,很自然地将对成本的关注引向了微观层面。尽管如利特尔顿等学者对成本会计的意义给予了极大肯定,但这种肯定却多是从企业内部需求的层次进行观察和分析,导致了现代成本会计理论及会计成本视域的相对偏狭。直至以科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们关于交易费用及社会成本的考察出现,才使这种状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中成本观念的变化。20世纪中期以来,作业成本、价值链成本、质量成本、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环境成本、战略成本等新概念不断涌现,其社会根源,除了环境变化的影响之外,成本观察中视野的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某种程度上来讲,近现代经济是一种企业经济。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中最基本的细胞,其兴衰与变迁,乃是整个社会经济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实。现代会计理论的体系架构以企业为核心,也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但是,这一属于阶段性的必然,不能证明成本的真实本性。

从本质上来讲,成本所涉及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各个社会阶段中必须普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成本的考量是资源配置中所关涉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观念在德国早期重要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已有精辟的说明。杜能在分析中将成本和价格作为确定生产力布局的决定因素。在他的成本项目中,运输成本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他常常把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并列,以强调运输成本的重要性。在他关于孤立国六个圈境的分析中,运输费用和距离始终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自然也成为决定生产力布局的核心问题。杜能著作中所揭示的一项重要事实,是成本因素在一个社会的总体组织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我国早在《尚书禹贡》中就已经有这种关于经济圈境的划分,其共性在于考察和规划社会组织架构中对距离及成本因素的考虑。对成本的考量是决定社会组织形式及社会结构变迁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从成本角度分析和研究社会(包括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是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入口。这种关系在马克思、亚当斯密关于社会分工及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讨论中有深刻揭示,科斯的交易成本观念实质上也是这种观念的体现,用成本因素来解释社会结构变迁,同时反证出社会关系与成本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

成本控制的社会视角分析

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实体的经济行为由于存在未付成本,从而可能导致外部不经济,即产生一定的社会成本。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科斯等人最基本的观点。这一视角将社会经济诸多领域的研究提升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其最关键之处在于关注成本的社会影响。任何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因为其相互之间联系的广泛性,其行为选择(包括资源耗费)都将产生某种社会影响。这不仅是因为一个表面看来似乎属于独立的组织必然具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产生相应社会影响,更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中,作为其社会经济基本成分的(经济)实体,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属于社会制度选择的结果。而这种制度选择中,亦必然地包含成本因素的考量。不论是马克思《资本论》关于“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的讨论中,还是亚当斯密《国富论》关于分工的经典论述中,都可看到成本费用因素的痕迹。这些研究的重要启示是:关于成本及成本控制的选择,需要采用广泛的社会视角。

总的来看,不仅整个社会组织范围内的成本及成本控制考量需要纳入更广泛的社会视域,即使一个微观经济单位的成本选择,因其影响的广泛性,亦不能作为纯粹的微观意义上的个性选择来考虑,而必须深刻认识到其社会意义。一方面,一个组织个体的成本决定,尽管有许多内在的属于个体特别所有的决定因素,但却在实质上因为个体本身所处的环境影响,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约束(比如市场要素的约束、技术发展水平的约束、经济规模的约束等);另一方面,为了社会利益分配与调节的目的,必须通过制度约束来施行对个体成本耗费的限制,这不仅仅是因为组织个体的成本高低反映着对各种社会资源的耗费水平,更因为个体成本数据的高低,会通过价格、利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利益分配。比如某些垄断行业高工资、高成本导致总体上的微利或亏损,实质上是对社会公众或其他组织个体的利益剥夺。这种情况下的个体成本决定,显然绝非简单的个体自身的内部管理行为。概言之,个体的成本决定,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利益分配的决定过程,因为其可能具有的巨大社会利益分配功能,从而可能被利用为一种有效的利益调节甚至剥夺手段。

在人类社会制度设计中,成本抉择始终是一项重要因素。现代经济理论中关于企业性质的交易成本解释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将这种观念作一延伸,应用到其它更为广泛的领域,必然具有同样的可行基础。对企业产品成本的考察,也只有纳入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出更为恰贴的理解。在以往的理论研究及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地认为有效地控制成本是社会个体自身的利益选择问题,简单地将其视为个体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降低耗费水平,忽视其社会意义,这无疑是片面的。关于成本控制的考察与设计,必须进入超出微观个体的视域,并深入到社会利益决定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所谓成本控制的社会视角。

会计成本观念的适应性变革分析

会计中的成本观念,尽管有自己独立而特殊的体系构成,但却依然只是社会成本考察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成本观念客观地经历了一个随着环境变化及管理理念的演进而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其逻辑特点及规律性在于:对成本的考察,最初是以产品生产成本为核心,重点在于理解成本的经济意义及其具体确定,是一种基于基本经济理论的生产成本概念。随着生产的发展及认识的逐渐深化,对成本概念内涵及外延的理解,也从“工厂在制造和推销产品时所发生的一切耗费总数”,到“为了取得或创造有形或无形资源而有意放弃或将予放弃一定量的价值”,再到“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价值牺牲”,日益广大而深刻。这种改变同时反映出一种在考察成本视域上的放大:即由“产品”到各种“经济活动”,其基本的考察范围则经历了由社会到企业,再由企业到社会的演变。

自产业革命以来,产品生产成本核算与控制曾是会计界关注的重点,并促成了成本会计学的产生与发展。然而,需要看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会计界对成本的关注,也在不断的扩展之中。科林德鲁夫(Colin Druvy)曾经指出:成本对象是指需要单独计量其成本的任何活动。换言之,如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想要知道某项事物的成本,该事物则称为成本对象。成本对象之实例包括一项产品的成本、为一位银行客户或医院病人提供服务的成本,经营一个特定部门或某一地区销售的成本,或计量其所耗用资源的成本。尽管有许多理论家对成本概念做过精辟的论述及阐明,也有不少会计专家对成本及费用等概念做过理论上的区分,但正如许多人在讨论成本问题时发现的那样,由于使用的广泛性及概念本身含义的变化,关于成本概念以及与费用等相关或相邻概念的辨识与区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不论是在历史的研究中,还是在现实问题的考虑中,关于成本概念的选择、使用与理解,都应该持一种动态发展的、开放的观念,尤其需要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观念上的调适,进行积极的适应性变革。

在历史及理论研究中,基于研究的系统性及一贯性考虑,应采用广义的、源于总体历史观察的概念表达。也就是说,在成本概念的使用中,既要对各个相关概念作出细致的区分以适应各种情况下的具体需要,也要学会适当地模糊相关概念的细微区别,以免在进行一些基本的观察以及将成本概念的使用扩展到一般社会生活中时陷入概念的泥淖。

第12篇

【关键词】中职 会计电算化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39-02

1.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探讨

1.1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教材与实训资料方面的探讨

由于处在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当今会计电算化软件已经转为以网络为主的ERP软件。结合中职学校在这一块的落后之处,首先在于改进教材内容,并推出和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再次,要加快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速度。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融入一些新技术,尽可能对实际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模拟操作,以账务处理系统和报表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的子系统,至少学会两种软件的使用,掌握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了解几种常用的财务软件和一些有关网络财务的知识。

会计电算化实验应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使用按照用友通10.0财务软件编写好的一套会计电算化实验数据,这一实验数据建议采用《中小企业会计模拟实习》数据;第二阶段,练习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中使用过的实验数据改编成一套适合用友通10.0财务软件的会计电算化实验数据,上机实验,最好基本保持同步进行。

首先,《初级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验教学与《中小企业会计模拟实习》相应内容模拟实验同步教学,或安排在手工会计的模拟实验之后。

学生在手工会计的模拟实验过程中,已经做出了手工记账凭证、手工会计核算的汇总表、账簿、报表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中使用过的实验数据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功能模块,把手工会计模拟实验资料进行手工向电算化的转换,增加账套、操作员、科目编码、辅助账、查询、自动转账、报表及工资表计算公式等财务软件实验资料,并分成若干个实验单元,应用于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

1.2中职会计电算化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在同一间实训室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主要目标让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同步进行,一个是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另一个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最好是局域网,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且在实验室中备有通用的财务软件,如金蝶和用友软件。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示,利用教学案例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实际操作。一方面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不易疲劳,以新颖的视觉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既开设手工会计模拟课,又开设会计核算软件操作课,可以让学生亲手完成从建帐、编制审核记账凭证到登记日记账、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到编制各种会计报表等一个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同一套模拟数据,在完成手工核算全过程后,再完成电算方式下的全过程。这种手工模拟与电算化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从事手工会计的工作能力、电算化会计的工作能力及组织会计核算的能力都是很有利的。

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的建设上,应突出仿真性。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操作技能,提高职业能力。如果实训室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对实践教学是非常有利的。

1.3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手段方面的探讨

加强教师教学手段的培养,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多种方法。“逆向思维教学法”是指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在运行会计软件中碰到例如完成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的问题时,分析其不平衡原因按照会计软件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簿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 逐一分析和检查,直至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作业设计教学法”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的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业务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设计一套作业题(即模拟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资料,以我校为例,可使用《中小企业会计模拟实习》) ,并通过上机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最后要求学生提交作业设计的纸质打印文稿、电子文稿、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表备份数据等。

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第一以任务为驱动。具体的做法是:在每次课程中完成一个实例内容讲授和操作。每次先给出一个实训内容作为任务,让学生通过任务去思考,要想完成任务,应该怎么做,分几部做,在做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要解决,具体如何操作。第二利用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或在机房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广播方式进行演示教学。教师和每个学生各拥有一台电脑,教师利用教师机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及计算机系统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可以控制学生机,学生机可以进行电子举手、自动接收文件等。采用这一新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的意义是:有利于会计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控制教学活动,教学更直观、高效、准确;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的语言叙述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使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学生的辅导工作 。如:在开始建立帐套时,多数学生对过程都不太清楚,教师最好进行多媒体教学演示,使学生建立直观的了解。在操作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立即操作,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再继续进行演示或广播教学。

通过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实施《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室对时空的限制,既实现了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又符合计算机教学轻松、互动的特点。

1.4 重新定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应该是掌握基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侧重对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目标应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并且能够在毕业后独立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使少部分学生达到或接近中级水平,能够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为会计软件的开发提供业务支持,即能在变化的新情况中创造性地解决会计新问题;此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5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调整考核方式

过去采用的主要依据理论试卷评定学期成绩的方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上存在较大的弊端。应该调整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采取按理论考试、上机实验考核和平时表现综合评定成绩,重视实验考核。

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应特别注重实验内容,侧重能力的考核。在平时的上机实验课中,加强实验过程考核,注意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实验部分可利用计算机考试软件,自动评定成绩。实验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应不少于50%。因此注意了对日常教学工作中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加大过程性评价在整个教学成绩中的比重。

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和学习态度,使考核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实际掌握情况,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对我们学校中职会计电算化展望未来

中职会电算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

第一、将会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现行会计体系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含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子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代码化、数据共享和自动化,为两个子系统的结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况且,如果电算化一直停留在财务会计子系统,而不涉及管理会计子系统的预测、决策、规划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与效益的评估,内部责任会计和业绩评价等,那么也就限制和失去了发展电算化的意义。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电算化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

第二、从长期看,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企业将如何做到既及时合法提供会计信息,又能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两个会计子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现有财务报告;信息经济将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产生什么影响等。对新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形成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而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确立,又将使电算化会计在新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莉.改革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路[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2]郝玉峰.会计电算化教学如何适应中等职业教育[J].决策探索,2007,(11).

[3]赵志坚.试论信息时代会计发展的新思路[J].邵阳学院学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