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时间:2023-09-13 17:1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第1篇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是市场催生出来的职业。前一段一连串的危机事件如禽流感、苏丹红等事件的发生,导致很多企业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

企业里危机系统甚至还来不及建立便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了。虽然预防不慎有着很多的原因,但缺少专业人才才是企业面临的大难题。所以,面对市场上庞大的需求,“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便借势而出了。

就业前景广阔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共分为3个等级:助理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AERM,初级),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ERM,中级),高级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SERM,高级)。

取得CERM系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有能力帮助企业在战略、操作、财务、危害性等层面进行风险管理。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可在所有行业、任何规模企业中任职。

在大中型企业内,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的从业岗位为风险首席执行官、风险总监、风险经理、或为风险管理训练有素的专业管理人员。某些企业的风险管理负责人的角色也可能由总裁、副总裁、运营总监、审计总监、财务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等兼任(暂时兼任)。

在中小企业中,企业至少应有某一位处于企业管理较高职位的负责人兼任风险管理负责人的角色,该人员也应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专业训练;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还能在第三方咨询或企业评价机构中任职,从事与企业战略管理、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疾病诊断、风险评估、风险审计、责任或意外调查、管理模型设计等第三方评价或咨询相关的专业工作。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这个证书有着广阔的职业前景。比如现在美国60%的大型企业设有该职位,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增设风险控制岗位以加强风险控制,以期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等。在我们国家,就业的范围也相当广阔:

在企业范围内:在企业即将设立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任职;在企业的其它内控性或战略性部门任职;担任企业风险管理经理;担任企业风险总监(风险首席执行官CRO),内控总监,运营总监等;担任企业的副总裁或总裁。

在第三方机构:成为各类咨询公司具有最新思维及较强竞争能力的咨询与设计人员;信贷机构及信用评级机构的进一步科学化,将会注视到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在对项目风险评估及企业风险评估专业方面的独特作用。

在政府部门:目前在西方风险管理相关专业人员已成为热门人才。成为帮助政府设计对各行业进行合理与有效风险监管的潜在专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为复杂的风险因素,而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引进《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推动中国企业建立全面策略性风险管理理念,加速国际接轨步伐,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适合参加的四大人群

对于《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最适合哪些人群,它的准入门槛怎样?相关负责人表示,共有四大群体适合参加此职业资格的培训:

一、对现有相关岗位的人员培训

为企业培养目前最为短缺的能够掌握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主要包括:主管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副总裁/副经理等,相关方面负责董事,内控总监,运营总监,监察/审计/财务/人力资源/质量安全负责人,战略与危机管理负责人。

二、对当今(未来)新职业岗位的人员培训

21世纪中的新职业岗位――“风险管理专业岗位”正在全球企业范围内产生,这是在企业中极具技术含量的管理性岗位,新兴的金领级高薪职业,主要的相关岗位有:风险首席执行官(CRO)或风险总监、风险经理、风险责任人、风险分析专业人员、风险评估专业人员、风险审计专业人员、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和风险检测人员等。

三、在第三方机构从事评价、顾问或咨询的专业服务人员。

四、针对政府某些相关岗位的公务员,提升公务员科学化管理行业的专业水平。

考试方式

中文及中英文双语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春秋两次)

(1)CAERM(初级)证书考试:300分钟,多项选择(中文)

(2)CERM(中级)证书考试:600分钟,多项选择(中文)

(3)CSERM(高级)证书考试:600分钟,多项选择(中英文双语)

第2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

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罗向明,论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高教研究,2005(28):68-69

第3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却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何处理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二者的关系,关系到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本文着重从财务风险管理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入手,结合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分析,进而对企业管理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企业风险。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案例分析 解决措施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内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财务风险管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必然与内部控制关系密切。二者所应用的技术方法一致、最终目标一致、控制期间也一致,二者通过会计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架起了财务风险管理与企内控之间的桥梁。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财务风险管理必然与内部控制存在区别,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不同、条件不同、观念不同三个方面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现状

近日来沸沸扬扬的国美内斗事件,是中国国内证券市场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新闻焦点。先有大股东黄光裕身陷囹圄,后又“黄陈”对国美控制权的激烈争夺,至此国美的内部控制和企业管理风险问题全面爆发。

1.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就是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从而导致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目前许多企业的预算系统不完备,企业的市场监控机制存在诸多不健全的地方,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成熟,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不完善,企业的资金管理控制制度缺乏。

2.风险管理环节较为薄弱

企业风险管理涉及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认识十分薄弱,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内部也没有建立起完备的风险识别和评价机制,企业抗风险能力低,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首先,企业在目标的制定上没有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其次,企业普遍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在风险真正发生时,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在风险过后难以引起重视为下次风险发生留下隐患。例如丰田公司丰田锐志漏油事件,在事件的发展中,一汽丰田的行动始终慢半拍,我们几乎看不到厂家有什么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反应异常缓慢、处理程序拖沓,最终造成了一汽丰田造成骑虎难下的被动局面。没能够在危机产生的初期对事件给予高度重视,及时与消费者沟通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得一汽丰田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也丧失了危机公关的主动权。

3.缺乏有效的审计监控和风险评估

一方面,企业在内部审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当前大多数企业内部还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也很少安排专职人员。企业对运作状况的监控过分依赖外部审计,造成企业内部审计缺乏有效性。

三、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议

1.设置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企业的内部控制组织结构设计应充分满足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首先,建立董事会管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将企业的经营权交给企业经理层,因此,正确处理董事会与总经理层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关键。在董事会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高审议机构,主要是确保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及风险偏好统一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其次,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实现横向延伸和纵向管理,涵盖所有的业务领域,从而实现对企业的风险监控,同时,还要求风险管理的效率。

2.努力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建立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是防范财务风险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首先应建立和强化企业内控机制,可以通过提高财务风险认识,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财产控制即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另外,在现金管理方面,企业应建立资本预算体系,实行预算控制,对企业的现金实行预算控制管理。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企业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

3.建立实施财务监督体系

(1)完善企业财务监督制度

目前财务监督制度是企业比较薄弱的一块,也是问题出现最多的一块,完善企业财务监督制度,督促企业高管高效处理财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财务监督体系应与财务管理目标保持一致

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筹资、投资、分配收益时,应以财务管理目标为核心做出决策,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3)完善制订重大决策的内控流程

完善制订重大决策内控流程是企业财务风险防御与控制的关键。良好的内控流程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有清晰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加大财务决策的可操作性。从财务的角度去制订内部控制制度,将二者有效地结为一体,从而完善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框架

(一)内部审计增值途径

内部审计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企业的价值,如:提供财务、绩效、合规性审计;开展系统安全性审计并参与新会计软件的选择;修改组织行为准则;规范组织内外的实务流程;对新任管理者进行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等服务。也有学者认为,降低内部审计成本及提高审计效率亦是内部审计的一项增值途径。IIA多年来一直积极倡导内部审计大于风险管理,认为内部审计为组织提供价值的两个最重要途径是对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对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内部审计通过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来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实现价值增值。目前较为一致的研究认为内部审计增值作用主要是指对风险管理的充分性,有效性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通过采用预警分析、专家诊断、综合评价等工具,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以此判断评估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帮助提高改进风险管理有效性,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加。

(二)审计方法框架构建

内部审计的咨询对象通常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识别可行的方案以及提供相关建议寻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解决途径,因此,咨询业务可以从建议、引导和控制文化三方面职能考虑。所谓引导的职能,就是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倡导和帮助,包括在制度建立及经营过程中的协调作用;所谓建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恰当的时间提供恰当的建议,包括任何影响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的重大问题;所谓内控文化,是指员工的行为遵循道德标准的程度以及风险防范的意识,良好的道德遵循以及风险意识都有利于企业风险的防范内审工作的高效开展。是指帮助企业指导和推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相关的企业文化,树立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团队意识。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确认和咨询活动将审计结果报告给董事会、管理层及相关需求者,董事会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再根据审计报告结果对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进行修订和改进。同时,企业管理层在ERM框架下根据风险登记簿形成内部控制报告(SIC),而内部审计则对SIC的真实性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二、案例分析

(一)s集团情况简介及内审现状

S集团是一家国有独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组建于2011年,拥有控股公司13家,参股公司2家,2015年总收入约30亿元,集团总部下设办公室、财务部、审计部、战略规划部、投资管理部等9大职能部门,职工总数达7000余人。s集团审计部目前由集团党委副书记直接领导,职能上向党委副书记汇报工作,行政上向集团总经理汇报工作。从委托角度讲,内部审计师的本质是董事会委托的、独立的、中性的监督者,因此,在分管领导的直接领导之下开展工作限制了内部审计的报告层次和服务范围,降低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强调内部审计治理功能和价值增值的趋势下,这样的领导模式使内部审计机构主要停留在管理层次上,无法发挥内部审计对高层领导的监督和控制,影响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亦不利于集团董事会及时了解公司经营情况,采取措施降低经营风险。

s集团自成立以来,已逐步建立起各项审计工作标准和制度体系,着力推动集团内控建设,持续关注下属公司经营状况改善,强化经营目标责任审计,重视审计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目前已形成集团审计部为第一层级,控股公司审计部为第二层级的二级审计体系,集团审计部对设有独立审计部门的控股公司进行审计监督和指导。由于集团成立时间较短,集团审计部尚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审计战略规划和业务流程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存在内审职能较为单一,审计信息化发展不足,审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从总体上讲,s集团审计部门目前仍以财务收支审计、经营目标完成情况审计、工程项目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常规审计为主,对企业风险管理及增值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尚未建立起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关联的审计流程模式。

(二)S集团内审体系构建策略

建立和完善S集团内部审计体系构架,首先应当明确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过程中所发挥的职能与作用,对内部审计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在新的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认清形势,着眼未来,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停留在对已有事务的鉴证活动之中。内部审计应当以提高公司运营效率为己任,以增加公司价值为目的,满足公司的战略需求。独立性决定了整个内部审计活动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是开展一切内部审计活动的基石。对于S集团来讲,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进行双层汇报是一种能够提高内审部门独立性并且切实可行的治理架构。在这种双层领导体制下,内部审计部门的经费预算、人员编制及委派、内部审计计划及基本政策制度等由董事会负责审核确定,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董事会汇报;开展内部审计所需的资源配置、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则由管理层负责执行,在行政上向高级管理层汇报。如下图所示。

第5篇

我国金融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以强化风险管理为目标的,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目标明确,结构清晰,发挥风险控制的最大化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将以公司治理中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为研究点,结合实际情况,对组织职责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需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但是由于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会直接对风险结构形式造成影响,在实践过程中要按照组织形式的要求,及时采用风险管理机制,发挥不同组织形式的最大化作用,进而满足公司发展的具体要求。

一、当前公司治理中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分析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日常风险管理工作,满足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性要求。以下将对公司治理中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

1.各个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公司风险管理系统比较复杂,在董事会之下需要成立风险控制机制,确定风险政策,根据风险金额的要求,对主体设计机制进行分析,进而确定不同主体间的关系。董事会下属审计工作对企业风险管理有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委员和审计委员必须对董事会负责,最终根据主体间的关系确定主体关系。

2.执行部门和董事会间的联系。根据公司当前管理机制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要确定执行部门的具体管理机制,从不同的方向入手,结合具体管理制度的要求,执行相关管理工作。经理层对企业风险管理有重要的作用,经理层要对董事会负责,根据风险管理指标的要求,履行风险管理的职责。基于风险控制形式的特殊性,要结合公司治理结构的日常变化,做好日常组织工作。也就是说,全面风险管理办公室在行政上对最高经理层负责,但对董事会下属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亦负有报告责任。

3.内部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间的联系。内部审计部门涉及到的工作内容比较多,为了确定有效的风险控制形式,需要在已有的组织机构基础上了解确定系统有效的审计形式。风险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所在,因此需要根据管理形式和治理结构的要求,掌握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最终适应公司管理的整体性要求。此外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是对内控形式进行分析,需要及时提交评价报告,适应公司治理的整体性要求。

二、公司风险治理中风险管理组织的职责

基于公司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控制形式的要求,明确不同组织机构的职责,在已有控制基础上,完善组织机构形式,发挥不同所属机构的最大化作用。以下将对公司风险治理中风险管理组织的职责进行分析。

1.股东大会。股东大会是公司治理风险的重要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绩效管理目标,发挥风险管理系统的最大化作用。此外董事会起到审核的作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系统有效的约束机制,不断提升公司价值。董事会的具体审核流程如下:系统有效的审批形式能达成利益均衡的分配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对公司合并和重组等重大事项进行分析,及时对公司发展章程进行修改,不断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此外对于在发行公司的后续发展,必须明确职责结构,结合现有治理机制的要求,对发行公司债券作出决议,将公司资产负债比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以及其相关职责。

2.董事会。董事会要充分利用下属委员会来行驶自身职责,保证公司治理形式的有效性。董事会在公司治理过程中需要根据职责形式的要求,优化组织结构。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承担重要的职责,为了提升公司的整体发展能力,董事会要指导公司风险管理的方向,明确公司治理的风险承受度,根据已有控制机制的要求,确定系统有效的战略发展体系,使其在风险管理和组织实践过程中确定符合公司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公司的审议程序对整体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要制定系统有效的经营计划和管理活动,保证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均衡,进而保证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3.总经理。公司的总经理具有一定的权利,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必须保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根据治理风险机制的要求,保证风险治理工作的有效性。资源形式本身种类比较多,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必须将治理方案和战略发展体系落实到试吃,适应管理机制的最大化要求。风险控制机制对公司的后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需要对重大风险源进行控制,做好记录工作,适应组织管理机制的发展。此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组织机构混乱的情况,甚至出现经济纠纷,总经理需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交给董事会进行审核,同时要拟定风险评估方案,制定系统的应对措施和控制计划,保证组织机构的有效性。不同管理机构的职责不同,总经理必须对不同管理组织进行分析,结合职责体系的要求,合理划分机构,做好组织的重置工作,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实处。

4.监事会。监事会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由于公司治理阶段会存在很多风险,在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制度体系的要求,将管理职责落实到实处。根据风险管理和控制形式的要求,监事会必须对组织形式进行解析,行驶自身监督权,保证组织机构的有序性。公司治理风险的战略管理方案和执行监督体系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要结合风险管理形式的要求,满足风险控制形式的要求,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此外监督检查公司要掌握内外利益权利的具体要求,及时收集资料,对信息进行完善,满足公司发展的要求。

三、结语

基于公司治理形式的要求,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组织形式的要求,将具体管理形式落实到实践中,体现出职责体系的具体要求。根据公司治理体系的要求,要以降低风险为目标,突出管理重点。工作人员要根据治理机制的整体性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对风险结构体系进行分析,结合所属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保证公司正常运营,达到治理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凤娟,杨颖.公司治理中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及职责[J].企业经济,2011,13(01):96-98.

[2]马颖.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一体化概念框架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12,12(01):25-26.

第6篇

关键字:风险导向审计;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相关概念及在工作中的初浅应用

笔者面对更多的审计任务为施工建设项目的审计,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审计思路与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宽,施工任务在逐年上升,这样被审项目就增加了。由于人力不足,每年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都进行审计。首先,将所有项目按业务板块分类,根据不同板块的行业特点、产业政策和单位在该板块的施工技术难度系数及管理经验,以板块为单位按重要性排序。其次,在每个板块中按照项目的投资性质和施工产值及利润空间大小进行排序,并结合企业所确定的战略规划,处于施工中前期的品牌项目、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加大比重系数。最后,在重点系数排在前15位的项目中再按照项目经理的管理经验、能力、责任感及项目的人员配备并结合基层各方职工所反映的情况确定审计对象。

根据平时所掌握的一些情况,通过职业判断设计有针对性、技巧性的调查问卷,在进驻工作点开见面布置会时,按照职工花名册按业务性质随机抽取一部分职工以无记名形式填写调查问卷。后来为了缓解紧张情绪,获取职工个人邮箱名单后以邮件的形式发出,反馈的问卷真实性、全面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为风险的确定及测评获得第一手证据提高了效率及准确度。

二、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应发挥的作用及风险规避

iia在其《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工作标准2100—工作性质中规定,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并帮助改进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体系。具体而言,内部审计要监督、评价机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师在开发和管理风险管理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别于在“风险归属”问题上起的作用。为了避免参与“风险归属”问题,内部审计师应该要求管理层证实其在确定、防范、监测风险及决定风险“归属”方面的责任。

总之,内部审计师可以促进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或使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成为可能,但是,不应该“拥有”已确认的风险或负责对这些风险的管理。

随着总公司的整体上市,对全系统的规范管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将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内部审计也面临风险审计的挑战。由于我们所在的企业为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方面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都将加大对内部审计的风险。下面就现阶段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与本系统将面临的风险发表一下个人见解。

三、现阶段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与本系统所面临的风险

1.国有企业风险审计的既有风险。现阶段尽管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规范治理,特别是对经营者的有效制衡,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1)所有权“虚置”(2)国有股“一股独大”,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不足(3)内部人控制(4)监事会监督不力(5)公司接管市场的形成环境不理想(6)信息披露存在严重漏洞(7)经理人市场不健全(8)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足(9)经营者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2.基于以上国有企业的管理现状,市场化进程的加剧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企业更加的公开化、透明化,当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自然就增加了。像我们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经过上市后除了具有如上所说的既有风险外,其自身的一些个性特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风险更应该引起重视。

(1)由于施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地域广、人员多的特点,管理难度大,往往存在上面的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上面风声大、下面基层的雨点小,信息传递的结果不断弱化。这种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下的后果就存在有令不行管理空缺的风险。

(2)从集团的角度即要遵循总公司一定的战略规划,从资源的整合、优化重组中要走总公司做大做强跨国大企业的路线,这样企业所面临的战略风险的弹性相对就小了。在市场经济中所遵循的竞争规则便是“弱肉强食”,使资源向“强者”中云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有些集团在总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就有被“强食”的风险。

(3)从整个总公司系统的角度以纵向来看,即使要求实现扁平化管理,但现在至少还有四级管理,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五级管理,尤其是四五级管理层认为大利益难以裨益于其自家的“小利益”,从而强调自己的小集团利益而不执行上层的指令,并且有些制度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从而“各自为政”,很难形成合力。这势必会出现管理执行的弱化,管理失控的风险。

(4)对风险理念的认识程度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大型国有企业中长期形成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着那也是国家的,不会让我们饿死。“春风”不渡“玉门关”,鞭长莫及,再大的风险有上层顶着呢。

(5)管理职责与权限不明晰,责任追究不到位。出了问题造成项目亏损资产流失后给点罚款、来个降职,转随其后换个地方或换个职位仍然大行其道或安然无事。

四、企业风险审计应注意的事项

1.制定审计计划时以被审计单位风险为导向

内部审计机构在制定长期审计规划、年度审计计划时,首先应该识别企业在长期、短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主要、次要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在此基础上来实行未来审计的规划以及年度计划。

2.审计人员要从更高层次关注风险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纵观全局,有的放矢。不仅要仔细审视企业经营过程中每个风险的节点,更要理清关键性的风险和风险的关键性环节,对风险的估计要有整体的把握,要考虑风险管理对组织的价值具有的前瞻性。

3.风险审计的直接服务对象是企业高级管理层和决策机构

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组织,现代企业都是风险自担的实体,风险管理水平将是关系企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我国企业今后要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对手更多的是那些管理科学、机制相对健全的跨国公司,所以企业的风险管理事项一般都是企业最高管理层和决策层需要必须考虑的。

4.企业风险审计要与内审职责匹配

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一个新的涉及领域,内部审计人员要想成为风险管理专家,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及相关法律法规,熟练地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还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技术飞速展的今天,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扎实专业技能外,更应丰富专业风险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精通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通过精湛娴熟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协助组织预防和减少的风险,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5.风险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更多地发挥咨询职能

风险管理是一项事前性的预防工作,风险审计要真正发挥作用也必须走在前面,在监督、评价、咨询职能中,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在风险审计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要发挥好咨询功能,内部审计就需置身于风险管理之中,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对组织机构整体成功至关重要。内部审计要作为风险管理过程的参与者、协调者、要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体系中,要真正置身于公司的治理和风险管理过程之中。

6.及时沟通至关重要

风险的不确定性,要求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沟通的力度,拓宽沟通的层面,丰富沟通的渠道,更新沟通的手段,加快沟通的进程。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管理层之间,应积极沟通彼此意见,充分体现参与式内部审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8.分清组织可接受风险和个人可接受风险

内部审计在风险审计中必须关注一个问题是企业所能够接受的风险是否与职员个人风险喜好程度有明确的界限划分。对于那些风险偏好高的个人而言,当其可以控制的资产不是个人资产的时候,如果没有很有效的内部控制来约束,就很有可能其自身的风险投资行为导致企业的毁灭。如中航油巨亏陈久霖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所以内审人员对此应该密切关注,对可疑或相关审计发现要及时向更高机构报告或者披露。

经过以上论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论述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修订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尹维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中信出版社.

[3]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李三喜:《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中国市场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评价;层次分析法

1 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及风险分类

1.1意义

财务风险防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利于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有利于企业全面、经济和有效防范风险,有利于稳定企业财务活动,加速资金周转。

1.2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

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理财环境、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险种类。下面将企业财务风险按三个标准进行分类:

1)按财务管理层次分为所有权级财务风险和经营权级财务风险。

2)按产生原因不同分为制度性财务风险、固有财务风险和操作性财务风险。

3)按资金运动的过程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2 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是对预警系统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它是预警系统开展识别、诊断、预控等活动的前提,其目的是为了使信息定量化、条理化和可操作化。各财务指标如下:

2.1盈利能力的指标

(1)资产利润率,又称总资产收益率,该指标从整体上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可用来说明企业运用其全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

(2)净资产收益率,反映所有者投资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所有者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2.2偿债能力的指标

(1)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是指能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等。

(2)资产负债率。该指标表示的是总资产中有多少是公司的债务。

2.3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

(1)总资产周转率。此项指标反映企业总资产的周转速度或企业的盈利能力。

(2)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未扣除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金额。此项指标反映了应收账款流动程度的大小及应收账款管理效率的高低。

2.4现金流量指标

(1)经营现金流量对销售收入的比率。该指标表示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能形成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

(2)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该指标表明每一元资产通过经营流动所能形成的现金净流入,它是衡量企业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数

3.1确定指标权数的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将这些组成要素按支配关系进行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最后综合人的判断确定出各个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列顺序。

(2)熵值法

就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而言,对于某项指标,不同企业的指标值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越大;若某项指标在不同企业里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

3.2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1)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分别由A、B符号表示,如表1所示:

(2)由八位专家打分,每位专家赋予权重0.125,得出一个的判断矩阵:

根据判断矩阵得出一级指标的权重α:

α1=0.55;α2=0.26;α3=0.13; α4=0.06。

根据一致性的判断,计算出的,则可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同上述算法,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β:

β11=0.58,β12=0.42;β21=0.80, β22=0.20;β31=0.73???,β32=0.27; β41=0.78,β42=0.22

最后,由得出最终具体指标的权重:γ11=0.319,γ12=0.231;γ21=0.208,γ22=0.052;γ31=0.095, γ32=0.035;γ41=0.047,γ42 =0.013

3.3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的案例分析

以某上市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数据为例说明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建立,计算各指标在财务综合评价总目标中的层次总排序。其次,以各年的原始财务指标经标准化后得到的数据乘以权重,综合分值。通过计算可以看出,2010年此公司的发展较为健康平稳,虽然单独看其四个指标都不是三年中最好的,但是其发展均衡,在2009年这个成长的并不好的年头后以稳步的发展为2011年的飞跃发展打好了基础;2009年的主要问题存在于成长能力很低,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收益率都是三年中最低的。当然,对于具体的问题还应该联系企业自身的因素进行分析其指标变化的原因,剔除外部因素的影响,才能使得层次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的运用更加完整。

4 结束语

财务风险评价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必须重视对财务风险的评价分析与防范,以增强企业的财务实力。目前,财务风险管理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中的一大缺口,也因此而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破产率极高,所以,不仅要重视大企业的财务状况,还要充分关注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机制,重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与事前、事中控制,期待我国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构建了一套评价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以求为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一应俱全提供一个方法。由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有很多,如何选出合适而又适量的指标进行有效的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沈亭,王淑慧.层次分析法在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3):81-82.

[2]施玉洁.层次分析法在企业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8,(5):15-16.

第8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风险管理 利益相关者

20世纪70年代以来,风险管理真正演变成为一门商业学科,那些不重视风险管理的企业,往往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而且,企业风险管理的价值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Robert E.Hoyt等人(2011)的研究表明,采用ERM会使企业价值提升16.7%。

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中,也越来越强调可持续风险管理,即认为企业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柱。秦启根、王稳(2010)指出,可持续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拓展和延伸,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对于保险企业来说,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又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具有多种含义。在不同学者的定义中,被广泛接受的是Carroll(1979)作出的社会责任分类框架,即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维的构造,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四种类型的责任组成。

Francisca van Dijken(2007)总结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要点:强调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而不只局限于股东)诉求的关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出发点是自愿的并且超过法律的要求、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基于战略上的考虑。这就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区分开来,因为商业道德只是对企业最基本的要求,而企业社会责任则超越了商业道德的要求。而Elhauge(2005)则主张,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企业牺牲自身利润以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这就排除了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战略的行为,是对CSR狭义上的定义。

应该说,学术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在认识上一直是不统一的,概念的界定也含糊不清。早期较为盛行的是强调股东利益的观点,如Friedman(1970)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创造利润。卢代富(2002)则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还应当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Carroll(1991)就曾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社会”一词一直含糊不清,公司应向谁负责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这得益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全面结合,产生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规范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为近年社会责任实证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企业不仅应该对股东负责,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需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客户、员工、竞争者、政府和社区等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中渗透入相关利益者理论,就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即企业是对界定清晰的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是对抽象的社会负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界定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重大问题。

本文对保险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也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保险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一种现实的需要。卓志(2009)探讨了我国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先天性和后天性,指出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先天性表现为通过保险机制承担经济补偿、防灾防损等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其承担社会责任的后天性表现为通过社会管理功能和作为商业机构承担捐赠等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同时,保险行业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如对于保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来说,特别强调企业的长期偿付能力、客户关系处理以及同业间的合法规范竞争。

概括来说,保险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性有以下几点:

(1)保险公司经营的商品具有特殊性。本质上,保险产品代表的是客户对未来的资金的索取权,对于客户而言,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保险公司的诚信经营、声誉和信誉是其业务发展至关重要的保证。

(2)较少存在外部性的问题,即环境污染问题。这是因为相比于工业企业,保险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多的污染。但是,一些先进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注重承担一定的环境责任,该公司在日常的办公过程中尽量做到节约能源和低碳,并且鼓励员工在其生活中也做到低碳环保。

(3)保险产品的复杂化可能引起错误销售,造成负面影响。这是因为现代的保险产品往往设计复杂,非专业人士很难看穿其中门道(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果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不认真负责,就将对消费者利益造成严重侵害。

(4)存在审查融资项目的“赤道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核查义务,目前该准则由金融机构自愿加入。

(5)保险企业作为机构投资者,能对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发挥重要的作用。Lutgart van Den Berghe(2004)认为,保险企业在股权投资之后能作为股东参与到公司管理当中,或通过社会责任投资(SRI,即投资于那些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股票),来促进CSR活动。

三、保险企业社会责任对其风险管理的意义

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支柱,保险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具有重大的意义。

1 有效预防相关风险。

Dan R.Anderson(2007)通过大量的负面案例分析,指出许多企业选择维持现状,拖拖拉拉不愿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旦公众发现了企业的不当行为,其导致的公众信任危机和监管力量的介入会给企业的声誉和生命力带来致命的打击。

保险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对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上消除由于忽视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而导致的声誉损失和监管处罚的风险。例如,注重内部控制和严格管理的保险公司,往往不容易侵害客户的利益,从而也较少面临声誉风险和监管处罚风险。

2 化解负面事件带来的影响,从而减少经济损失。

John Peloza(2005)就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声望保险,他通过对15位公司管理人员进行采访调查,考察他们履行公司社会责任的动机。被调查人均把对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视为一种实现公司利益的战略行为,但他们并不指望投资能立即见效,而是期望在负面事件风险发生时,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声望能够缓解负面影响。另外,经理们还通过CSR投资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应对剥削、资源损耗等指责。经理们更提倡事前的投资,这类似于购买保险。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能提升声望资本,起到了保险的作用,负面事件发生后,将能保障公司的财务绩效不受影响。

一个正面的例子是,2008年中国平安保险的年报中披露其董事长马明哲领取6600万元的高额年薪,引起了轩然大波,对其股票价格也造成不良影响。但是由于该公司日常积累的良好公司声誉,以及危机出现后的积极应对,从而有效化解了这一负面事件带来的影响。

3 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财务绩效,保证盈利水平的稳步提高,从而达到相应的经济资本要求,更好地抵御风险。

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财务绩效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起作用,如提升品牌形象和公司声望,实现产品差异化;吸引和挽留员工、提高员工士气和生产力;吸引投资者和商业合作伙伴;获得政府提供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战略资源。

许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Margolis和Walsh(2001)对大量实证分析的统计,发现绝大部分文献都将CSR作为自变量以预测企业财务绩效,约50%的研究得出两者的正相关关系,25%的研究得出两者无相关关系,20%的研究得出混合结果,5%的研究得出负相关关系,可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财务绩效水平的提高。

四、保险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建议

鉴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积极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保险企业需要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认清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程度

我们总结出保险企业的五大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客户、竞争者、员工、政府与社区,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这几大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构造判断矩阵(见表1),对各项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判断矩阵的具体数值,一般采用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见表2)。(2)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步骤包括:求出判断矩阵每一行各元素的几何平均值、特征向量W的规范化、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3)一致性检验,如果计算出的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y Ratio)低于0.1,则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4)计算得出各元素的重要性权重。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向11位相关领域的教授、专家、保险企业的中层领导发放问卷和调查表,其中收回有效调查表8份,从而得到各位专家独立构建的重要性判断矩阵。接下来对这8份调查表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不符合一致性要求的调查表给予反馈,直到专家的适当修正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其次通过对11份调查表的分析整理,得出了比较权威的判断矩阵。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计算,得出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权重(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对于保险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客户、政府与社区、员工,而股东和竞争者则相对没那么重要。因此,保险企业可以据此更注重承担对客户、政府与社区、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二)切实履行对客户的社会责任

目前,国内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在承担对客户的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聘用素质低下的营销人员,不能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理财服务;承保时作出不合适的承诺,在赔付时惜赔、拖延;不能提供恰当的保险产品,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的客户,如中低收入者,缺乏相应产品。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保险公司承担了许多监管部门的处罚和声誉的损失。

因此,加强履行对客户的社会责任,进行积极的风险管理,应当对客户或潜在客户进行相关教育,使他们了解复杂的现代保险产品;努力把握客户需求,做到产品提供与客户的需求一致;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开发合适的小额保险产品;建立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有效防止侵害客户利益的行为。

(三)应加强履行对政府和社区的责任

保险公司对政府和社区社会责任,包括依法纳税、创造就业岗位、进行慈善捐赠、参与社区建设等。这些也是目前国内的保险公司在积极进行的活动。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保险公司纷纷组织捐款、派出人员援助灾区、参与灾区学校的重建等;一些领先的保险公司还专门设立了慈善基金从事慈善活动,如中国人寿的国寿基金会。未来,保险公司应当保持对履行政府和社区社会责任的重视,衡量成本收益,更合理地进行社会责任活动的投入,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声誉,防范企业风险。

(四)重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对于员工、竞争者、股东的社会责任也不能忽视。以对竞争者为例,前些年我国的保险公司就吃了不少恶性竞争的亏,从而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保险公司的竞争环境和秩序有所改善,但还不够,主要问题有:违规降低费率(如车险条款费率),聘用不具备保险从业资格的人员进行营销,违法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等。这些不当竞争使保险公司遭受了很多监管部门的处罚。据本文统计,在选取的46家代表性国内保险企业中,共30家企业在2009年因不正当竞争受到保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的处罚,部分公司受处罚的次数高达20~50次。监管部门对这些不正当竞争处罚的金额一般为2万~10万元,频繁的处罚必然对保险公司的声誉和财务状况造成不良影响。

(五)通过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传播企业社会责任

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在这方面做得稍显不足。随着未来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扩展,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人心,保险公司应当参与到所投资的企业的管理中,最大化地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并通过社会责任投资,投资于那些注重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股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Dan R.Anderson:《企业生存:可持续风险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卢代富:《公司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秦启根、王稳:《后危机时代的保险监管创新——基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视角》,载《保险研究》,2010(10)。

[4]沈艺峰、沈洪涛:《论公司社会责任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全面结合趋势》,载《中国经济问题》,2003(2)。

[5]王蕾:《保险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载《南方金融》,2010(1)。

第9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风险管理 应对策略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中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件,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偏好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我国从2004年颁发《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以来,先后在保险公司、网上银行、商业银行、中央企业等不同领域的风险管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其中,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在央企和上市公司中影响深远。《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在央企及所属上市公司内全面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工作,并将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效和央企负责人年度考核挂钩,进一步增强企业实施ERM体系建设的力度。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实施一年多后,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审计署四部委共同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所提及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在内,于2009年7月1日前构建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该《规范》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此举旨在通过法律形式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内部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

一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概述

根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结合美国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建筑企业的风险一般包括战略风险、法律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五部分内容,每一部分风险又可进一步的细分,并且可按其风险大小分为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境外公司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竞争对手风险等属于重大风险。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可以说是排在所有风险中是排在第一位的,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是指企业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与完善、措施落实与检查、事故处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而导致的企业存在安全质量隐患和施工人员违规违章操作或忽视劳动保护要求,导致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发生或质量不符合要求,造成人员伤亡、企业财务损失,影响企业声誉的风险。企业未制定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或政策与程序不符合实际,未得到有效执行,可能导致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发生或质量不符合要求,造成人员伤亡、企业财务损失,影响企业声誉。

境外公司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境外设立机构和经营时,由于受宏观经济、国际政治形势、外交政策变化、政府行政干预、社会文化差异、法律法规、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存在影响境外公司持续经营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合法合规风险、市场风险、税务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因为境外复杂的政治、文化形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容易与当地发生冲突,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资金回收困难。

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对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缺乏必要的、合适的监控,导致工程项目无法按照计划正常开展的风险。企业缺乏对工程项目的有效组织和控制,可能造成无序施工、资源浪费或工程延期,甚至出现重大安全质量事故,导致项目失败。同这一风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竞争对手风险,竞争对手风险是指市场无序或竞争对手恶性竞争,采取合同低价中标,竞争对手采用行业领先技术或工艺,公司现有产品、服务竞争力下降,导致公司收益下降的风险。近些年我国的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导致各类建筑企业大量涌现,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施工质量低下的企业,企业间竞争加剧,有些企业为争取项目在压低价格报价,从而引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等各类风险事故。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资信息收集不完整,未能充分考虑投资对象的潜在风险,或从事不擅长领域的投资,造成难以承受的投资损失,或投资退出方案不合理、不完善,导致企业不能及时止损的风险。企业投资立项错误的风险,可能造成投资方向不正确,降低投资效率;企业投资信息收集不完整或从事不擅长领域的投资,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企业投资的合同风险,可能造成投资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条款不完善或者不具有法律效力,使企业的利益得不到法律保障。

二 建筑施工企业重大风险案例分析

2000年8月,中铁大桥局中标成为帕克西桥项目施工的总承包商,由于对菲迪克条款和施工技术方案研究不够,加之所在国政治、法律的波动、罢工和第三方干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致使投标报价与项目实际造价相比偏低许多,项目实际造价大大超出合同价格,项目前期亏损较大。虽然中标企业最终通过各种索赔挽回了损失,但透过这一事件,可以发现在境外公司经营风险这一大风险下,还包括了投标报价风险,政治、法律、社会风险,汇率和物价波动风险,等。

2008年6月21日9时5分,瓯江特大桥移动模架在施工纵移过程中,后支承门架右侧主拉杆突然断裂,主梁拉动桥面上后支承门架向左侧横移约60cm,左拉杆断裂,主梁坠落,砸垮桥下部分房屋,造成7人死亡、19人受伤、移动模架损坏。本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移动模架在拉杆构造设计上欠合理,安全富余度偏低,局部应力超过钢材屈服强度,制造拉杆的材料性能不完全符合相关标准,焊接质量未达到要求,致使拉杆断裂截面在正应力作用下达到屈服极限,从而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直至拉杆断裂,导致移动模架整体垮塌。虽然该事件是由于移动模架垮塌系质量问题所引发,施工方未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但是,透过该事故可以发现,施工企业在防范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时,不仅要严把自身生产安全与质量,在选购重大特种施工设备时也要严把质量关,进行检查、验收、签证等。

2009年,中国中铁下属的两家全资子公司及波兰德科玛有限公司(简称中海外联合体)中标波兰A2高速公路最长的两个标段,总里程49公里,总报价约4.72亿美元,这一报价低于政府波兰政府预算一半以上。2011年6月,工期过去一大半,而工程量只完成不到20%,中海外联合体最终于决定放弃该工程,因为如果坚持做完,可能因此亏损3.94亿美元。这一事件的产生是由于中海外联合体太急于拿下项目,在没有事先仔细勘探地形及研究当地法律、经济、政治环境的情况下,就与波兰公路管理局签下总价锁死合约,这一合约是标准菲迪克合同的删减版,波兰公路管理局删除了很多对承包商有利的条款,以致成本上升、工程变更及工期延误都无法从业主方获得补偿。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央企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的种种缺陷,成为央企海外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

三 建筑施工企业重大风险产生的原因

建筑施工企业各类重大风险的产生原因都是复杂的,单纯从某一风险产生的角度来分析,各类重大风险都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下面对各类风险的产生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由于未制定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与办法,或制度办法不符合实际,造成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制度的风险;由于危险源识别不细致、不全面,存有遗漏,危险源评价方式不正确,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未及时对危险源重新补充识别和评价,未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或控制措施未得到有效执行,造成重大危险源管控风险。

第二,工程项目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由于对项目现场的调查和分析不够仔细,对环境影响和施工难度的估计不足,导致工程项目预算和计划制定不合理;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缺乏完善的施工技术检查和质量监管工作,导致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由于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环境混乱,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导致工程项目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第三,境外公司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由于公司对境外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没有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导致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由于公司没有建立对境外经营的信息收集、沟通和检查机制,导致缺乏对境外经营的监管。

第四,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由于公司投资前未充分收集投资信息,对信息的分析不够深入,未能事前充分考虑投资对象的潜在风险,可行性报告未经过充分论证、评价,导致投资项目可能出现决策失败;由于项目招标、合同签订不符合程序,合同条款不完善,可能导致投资的合同风险。

综上所述,引发各类风险产生的原因之间都是纵横交错的。而依据前文中建筑施工企业重大风险案例的分析,任一风险事故的出现都不是单纯的由一种风险所引发的,各类风险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几类重大风险,可将引发这些重大风险的原因归纳如下。

首先,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健全、效力低下。在企业因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工程分包风险等风险出现事故时,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些制度流于形式,有些风险还尚未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防范。

其次,对潜在风险的认识不足、评估不准确。建筑施工企业存在建设周期长、施工条件复杂、原材料价格波动大等特点,但无论企业在出现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市场变化风险、工程分包风险还是投资风险时,都存在对潜在风险认识不足、评估不准确的现象,在招投标时、在设备采购时、在签订合同时都没有深入了解相关信息,没有深入认识潜在风险,并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

四 防范建筑施工企业重大风险的应对策略

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进行风险防范的重要前提,企业必须有一整套完善、有效的制度来控制风险、降低风险。例如,可通过健全检查监督机制来防范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不得随意降低保障标准和要求;可通过制定完善的境外经营管理制度来防范境外公司经营风险,建立境外项目信息收集决策机制,规范境外项目从办理招投标许可、项目报价评审和项目合同评审到取得中标通知书为止的经营开发的全过程;可通过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级管理组织体系来防范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对于规模较大的工程,由总公司成立项目部或者由具备较强实力的子分公司成立项目部进行管理,对于规模较小的工程项目,由各子分公司成立项目部进行管理。

2.夯实项目基础管理

风险在没有转化为事故之前都是可以有效管理的。例如,可采用各种形式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重视岗位培训,对于特殊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加大对项目的监控力度,确保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质量隐患;加强施工和投资管理,规范资本经营,不断增加企业投资收益的比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完整收集资料加以分析,对可行性报告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价,充分考虑投资对象的潜在风险;积极组织进度、安全、成本、质量等各方面的检查,及时排查工程隐患,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严格执行事故情况快报制度、事故调查处理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各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对发现的问题出具书面整改通知并进行跟踪验证,确保不留隐患;每年定期对工程质量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并针对性地部署质量控制工作要点;对于施工过程、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事件,对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要进行责任追究;对导致某类风险级别提高的相关操作和活动要加强培训交底;对已发生的安全质量事故要及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对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刘霄仑.风险控制理论的再思考:基于对COSO内部控制理念的分析[J].会计研究,2010(3)

第10篇

【关键词】 班组 安全风险 控制

2011年12月23日,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要求:必须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引入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的目的。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亦是铁路企业各项工作的落脚点。铁路企业实行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安全基础工作及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最终的依托是班组这个管理链条末端的基本单元。所以,铁路企业实行安全风险管理离开班组这个基本单元,则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所以,必须采用多种有效方式,认真做好班组安全风险控制工作。要达到该目的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 提高班组成员对铁路全面推行安全风险控制的认识

铁路实行安全风险管理,是在现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对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理念的提升、工作思路的优化,尤其是现阶段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投入使用,管理及作业人员对新规章、新技术、新设备的认识过程客观的存在理解和使用技能上的缺陷,构成了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风险。所以,只有提高班组对铁路运输安全风险的认识并将其关键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达到控制铁路安全风险事件发生的目的。通过世界发达国家及我国国家电网、航空航天技术、核工业、石油化工等企业对该管理方法的运用实践,已经充分的证实了该管理方法的运用有利于促进企业安全基础工作的加强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 准确把握班组安全风险控制的关键内容

2.1 把握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2.1.1 何为风险?一般来说,风险就是指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程度的综合度量。如果用定量模型表示即为:风险=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程度。风险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之中。

2.1.2 何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就是指为了降低风险可能导致的事故,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所进行的风险因子识别、危险源分析、隐患判别、风险评价、制定并实施相应风险对策与措施的全过程。

2.1.2.1 风险因子是促使或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条件,是风险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是造成损失的间接的和内在的原因。

对铁路系统而言风险因子是指:可能产生风险的时间、空间、作业环节以及职工作业中的违章行为。

2.1.2.2 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客观存在的、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隐患、事故的根源或状态。对铁路系统而言危险源是指:作业行为、设备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管理中的关键项目。

2.1.2.3 隐患是指超出了人们设定的安全界限的状态或行为。对铁路系统而言是指如列车运行超速、“两违”现象等,隐患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

2.1.2.4 事故: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事故是指系统的发展、变化违背人们的意愿,发生了人们不期望的后果。对铁路运输来说是:因隐患控制不当或未及时进行阻断,造成了不期望的后果。如发生《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中规定的事故或设备故障。由于铁路运输企业的生产产品是旅客和货物的“位移”这一特质,所以从铁路运输的特殊性出发将风险因子、危险源、隐患统称为危险源,通过铁路运输企业最初的风险控制活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做法。

2.1.3 风险因素的基本属性:风险因子:理论可替代实际可转换。危险源:理论可减少实际可减少。隐患:理论可消除实际可消除。事故:理论可减少实际可减少。既然风险因素的基本属性都凸显出可以替代、减少、甚至消除的客观属性,也就是进一步的验证了企业只要采取适当且正确的措施,安全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或消除的。

2.2 把握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由于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亦是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造就了铁路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的多单元性和复杂性,从而使得铁路运输安全风险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控制铁路运输安全风险必须有轻重缓急之分。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分为:①高铁安全;②客车安全;③工程质量;④强化劳动安全风险控制;⑤营业线施工;⑥重大自然灾害后果;⑦货物装载加固和危险货物运输;⑧站车防火防爆;⑨行车控制系统信息安全;⑩道口和路外安全。

3 班组安全风险控制应该严把“风险四关”

3.1 严把设备质量风险关。各班组要根据所使用的设备特性和修程修制的要求,认真查阅班组所管理的设备维修档案、检修记录、检测数据、事故案例、设备故障案例分析等各种资料,全面排查设备设计、制造、定期检修、日常维修和日常使用等环节中可能导致事故的关键控制项点①和安全风险点②。结合站段车间所公布的本班组的关键控制项点和安全风险点,由班组长带领班组全体职工对其进行再次确认后制定详细的风险防范措施,通过组织学习使每一名与设备接触的工作人员均能够彻底了解设备性能及使用标准,并将确保设备质量良好的责任落实到人头,进行设备使用全过程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出详细记录,制订防范措施以彻底杜绝该问题的再次发生,彻底阻断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

3.2 严把职工作业风险关。班组长要带领并督促本班组职工在作业中严格遵照作业流程,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程序,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注重细节管理,采用规范化工作法开展工作。规范化工作法即“三定”、“五按”、“五干”。

“三定”,即:工作“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

“五按”,即:工作要“按程序”、“按路线”、“按时间”、“按标准”、“按指令”进行。

“五干”,即:要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明确每个职工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时间干”、“按什么路线干”、“干到什么程度”。同时要将班组规范化管理与班组标准化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使班组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自控、互控和联控机制作用,力争实现“三无班组”(生产无隐患、个人无违章、班组无事故),确保生产现场的安全风险系数降至最低程度。

3.3 严把环境管理风险关。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类的安全风险包括:可能对铁路设备设施、列车运行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可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环境类安全风险包括:大风、大雾、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以及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危岩落石、鸟害、危树等。

铁路运输企业各班组应根据本班组作业环境特点,详细分析在运输生产环境中有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危害,结合站段、车间对本班组关于环境类风险的分析指导意见,并充分考虑到管理办法的逻辑性与可行性,制定严格的监控、阻断办法,认真履行职责,以达到控制、阻断由环境带来的可能导致铁路运输生产安全风险事件的发生。

3.4 严把安全管理风险关。从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来看,班组长担当着企业基层班组管理者的职责。从安全风险管理的角度看,班组长还担当着班组职工作业风险管理岗位的职责。所以,班组长不仅要带领班组成员在作业中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标准化作业,同时也要带领班组成员做好安全风险辨识工作,从人、机、法、环等多个方面细化、分析班组在运输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完善的控制措施,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学习,使每一个班组成员均熟知本岗位正常情况下的控制措施和非正常情况下的阻断措施。作业中严格加以管理控制,充分发挥好班组管理职责,使安全风险在班组作业中得到有效地控制,实现安全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班组长还应该根据班组安全工作的具体情况不断加以改进,通过制定班组安全风险控制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方案并进行不间断动态循环(简称PDCA循环),使得班组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系数持续升高,风险系数逐步降低从而达到确保铁路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220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经济市场逐步融合,市场竞争越来越规范和透明,企业之间经济活动也日益频繁。所以,重视和加强法律风险管理是我国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任何一个企业总是处在一个既定的法律环境中,当然也就离不开对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事实上,法律风险并不是单一的,它与其他所有企业风险具有交叉性,许多其他企业风险(如财务分析、市场风险等)在发生时其表现形式均为涉法的风险,并且最终都涉及不同性质法律责任的承担和不同程度损失的产生。因此,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尽管引起风险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所有企业风险都有可能最终表现为法律风险,因而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加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有效构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多年的工作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法律风险防控管理机制,不断深化依法治企

11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管理组织体系

为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在内部设立法律事务部并配备具有执业资格的专门法律事务人员,并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逐步建立起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统一负责,企业总法律顾问或分管有关业务的企业负责人分工组织,企业法律事务部具体实施,有关业务部门相互配合的法律事务管理工作体系。同时加强和重视企业法律事务部的建设,充分发挥法律事务部的法律风险控制机制的主导作用。

12明确法律风险防控管理的目标

以制度建设、流程规范为重点,系统分析和识别公司面临的法律风险源,划分法律风险领域,确定不同的风险点,建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理的不同规范,着眼于全员参与和全过程控制,将法律风险防控延伸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将法律风险防控职责落实到公司的各部门、各岗位,逐步建立一个动态优化、无缝覆盖的法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达到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平衡。

13落实法律风险防范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应建立法律纠纷案件责任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将遵守各项法律规章制度、法律纠纷的处理情况等列入对各部门考核范畴。企业应当定期对各部门的有关法律事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该评价作为各部门管理水平的考核依据之一。对于忠于职守、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法律事务人员予以奖励。对于利用工作上的便利谋取私利、违法乱纪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法律事务人员,追究其责任。

2加强法律风险规章制度建设,健全内部监控机制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是规范企业依法经营管理行为的准则,也是运用制度积极防控法律风险发生的有效措施。企业应在投标、销售、采购、大额资金支付、投资、并购重组、企业改制、会融债权、对外投资、担保、知识产权、劳动合同、安全生产等重大经营管理领域制定适应自身业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作业流程,这些制度、流程的有机衔接,在制度上保证了企业商务法律风险的有效防控。在加强法律风险事务管理制度建设时,企业应注意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21保证规章制度的合法合规、有效适用

企业应抓住安全生产和依法经营这两条主线,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审核和监控体系,将法律审核和监控有效地嵌入企业规章制度制定流程中,充分发挥法律事务部在企业规章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的审核、监控、协调、统筹作用,保障企业规章制度的依法合规、科学高效。

22确保重大和重要事项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企业要建立起重大经营决策的法律论证制度。在企业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济活动前,一定要进行决策的合法性和法律上的可行性的论证,以保证决策有可靠的法律依据,保障法律赋予企业的权利得到充分体现,避免和防范决策的法律风险。企业还应不断完善重大经营决策法律审核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公司总法律顾问参加总经理办公会,及时进行法律把关,努力在决策层面筑起法律的防火墙。

23企业还要建立与自身整体战略思想和发展目标相吻合的法律风险管理战略,并与其保持一致

要分析企业法律风险环境,使法律风险管理战略既包括各项预防性措施,也包括针对突发性事件的管理预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重点,比如生产型企业要注重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技术创新与保护,而销售型企业则要注重合同管理、客户资料保密和销售渠道的维护等;还要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对法律风险管理战略进行适时的调整,使风险管理切合企业自身实际,符合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

3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法律风险防控管理,突出防控成效

31严防投资等新模式业务中的法律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可能蕴含着法律风险。近年来,随着项目模式日益多样化,新的业务形式不断出现,针对这一发展趋势,企业应将投资、BOT、担保、合资合作、资产重组等重大事项确定为法律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企业法律事务部应参与项目领导小组或者工作组,跟踪参与相关重大项目,履行法律风险防范职责,及时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

32优化合同管理机制,防控合同法律风险

优化合同管理机制,对防范控制交易法律风险,提高交易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应重点突出合同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321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合同管理实际需要,强化合同选商、谈判、审查、订立、履行等交易管理主要环节的制度建设,制定《合同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明确合同管理职责、权限、流程等内容,实现合同管理全过程的制度覆盖。合同评审制度是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控制制度的核心,其主要目的是发挥不同专业的知识优势,全方位、多角度识别项目和合同风险;对市场竞争中不可回避的风险,分析风险的可能性和提出防范措施,实现了事前防范,使合同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322推进合同文本标准化

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编制不同类型的合同示范文本,例如编制设计、供货、采购、运输、咨询、技术服务以及建安施工、项目总包等合同示范文本,不仅有效规避商务法律风险,还可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323打造合同管理信息化

合同信息化管理,可实现合同立项、审查、审批、履行、归档和信息数据统计分析的网上运行,有效地落实合同管理各项制度,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业务的完整性、可追溯性,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发挥信息化工具在法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3优化纠纷案件管理机制

企业应把处理案件与改进管理有机结合,建立起纠纷案件过错分析制度,从过错中查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建立案件教育制度,以案说法,把案例教育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努力做到办理一起案件,提出一项法律建议,完善一项管理制度,进行一次法制教育,避免同一性质和类型案件再次发生。同时,加强对案件发生趋势和规律的动态研究,及早采取防范措施,提高纠纷案件管理规范化。

34加强动态管理防范法律风险

企业可通过定期召开法律工作会议、编辑《法律事务内参》等多种方式对法律风险开展分析、评估、预警等工作。法律人员应随时了解重要项目的执行进展情况以便提早发现法律风险源;遇有发生项目暂停、纠纷、单方违约等情况,及时跟踪介入防止风险扩大。对于市场风险、价格风险、汇率风险等客观无法规避的问题,企业还可采取建立连续供方、价格联动、远期结汇等切实有效措施。

4加强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认识

41必须提高和强化法律风险意识

提高和强化法律风险意识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思想基础,也是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前提,因此要不断加强全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学习。通过学法、用法及典型案例分析,使企业领导层逐步形成自觉的法律风险防范决策意识,树立起企业依法防范风险要以管理为主、以事前为主、以预防为主的经营理念;使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具备强烈的法律风险防范执行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现法律风险防范的目的;使企业全体员工普遍树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相关法律知识,时刻保持法律风险的警觉性,构建稳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根基。

42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法律事务工作流程

科学、规范的法律事务工作流程使得分工明确、运行高效。企业应逐步建立起由企业主要负责人领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组织牵头,法律事务部具体实施,业务部门配合的重大法律事务管理工作流程,从而在发现风险、及时预警、有效应对等各方面组织协调配合有度。

43必须制定完善适合企业自身业务特点的管理制度

由于企业性质不同,所处环境迥异,其所面临的法律风险种类和应对之策也不完全一样,因此企业在进行法律风险防范管理制度设计时,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各种经营环境及经营流程、现有管理规定进行缜密梳理,将梳理出的问题融入到防范机制的各个要素中,使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运行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系统保持协调一致。防范机制建立后,仍要定期整理、分析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规律,以便对防范机制作出必要的调整。

44必须强化执行文化建设

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关键在于事先预防、事中控制,而要做到这点,其核心在于制度的执行。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形成一种执行文化,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企业可设立制度执行监督机构对执行情况定期评价、实施奖惩等措施,推进法律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有力执行。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企业如何有效地防控法律风险的发生尤为重要。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采取积极措施,把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宏波石油企业加强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探析[J].管理观察,2011(14)

[2]范华艳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管理探析[J].中国市场,2015(9)

第12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近些年来,有些内部审计组织开始介入风险管理,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这一做法得到了国际内部审计职业界的普遍认可,以至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9年通过的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把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本文将对此进行阐述。

一、风险、风险管理

(一)风险、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产生的,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可识别性、可控性等特点。在风险的形成过程中,要涉及到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个方面。

风险因素,是指能够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机会或损失的严重程度的因素。风险因素可分成三类:(1)物理因素,是指增加风险发生机会或损失严重程度的直接条件;(2)道德因素,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或不良企图,故意使风险事件发生或扩大已发生风险事件的损失程度的因素;(3)心理因素,是指由于人们主观上的疏忽或过失而导致增加风险事件的机会或扩大了损失严重程度的因素。

风险事故,是指在风险管理中直接或间接造成损失的事故,因此可以说它是损失的媒介物。

损失,是指非故意的、非计划的和非预期的价值的减少,通常以货币单位来衡量。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直接损失是实质性的损失,间接损失则包括额外费用损失、收入损失和责任损失三种。额外费用损失是必须修理或重置而支出的费用;收入损失指由于该设备损毁以至无法生产成品而减少的利润;责任损失指由于过失或故意致使他人遭受体伤或财产的侵权行为而依法应当担负的赔偿责任。

对于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解释:一是亨利希的骨牌理论;二是哈同的能量释放论。他们都认为风险因素引发风险事故,而风险事故导致损失,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三张骨牌之所以相继倾倒是由于人的错误所致。后者则认为之所以造成损失是由于事物所承受的能量超过其所能容纳的能量所致,物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它是为人类追求安全和幸福的目标,结合前人的经验和近代的成就而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对什么是风险管理,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学者克里斯蒂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另外两位美国学者威廉斯和汉斯认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定、衡量和控制,以最低的成本使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我国的陈佳贯认为,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控制,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处理风险,以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根据以上风险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2)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效果;(3)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

内部审计之所以涉足风险管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程度的加深,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企业经营风险也大大增加。知识经济的到来,更使企业的风险雪上加霜。因此,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十分关心的问题。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的管理咨询师,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顺理成章了。

2、内部审计对发展的渴求

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不断地发展,为了在企业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和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总是不断寻找新的对企业又十分重要的领域,企业经理人员对风险的空前重视,为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将会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并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正因如此,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才不遗余力地倡导内部审计师进军这一领域,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审计的定义。

3、内部审计能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独特作用有三:

(1)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

风险在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正因为如此,有些部门可能会出现过渡道德风险,因为风险不是由你们来承担(至少不是单独承担),如,采购部门为节约采购成本,就会忽视对材料规格、型号、质量方面的检查,或者有意购买残次品,这种暗藏的风险会在生产车间或销售部门反映出来,最终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又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它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2)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实现的调节,内部审计人员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3)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

有些企业尽管也有风险管理部门,但它属于管理部门的一个职能部门,向总经理报告,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服于管理当局的压力。如风险管理部门对某投资项目后发现风险太大不适合投资,而总经理好大喜功,他会力促项目的实施。这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给董事会,这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

4、外部审计的

近年来,注册师的业务领域不断扩展,在其所扩展的新的保证服务业务中就包括了风险评估,且是主要业务之一。这不能不对内部审计界产生影响,因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注册会计师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防范企业风险、实现企业目标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既然外部审计可以从事此项业务,内部审计就更可以从事这一工作。

三、内部审计如何参与风险管理

与一般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相比,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既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区别。他们的联系表现在,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两者的区别在于他们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同。正是上述的联系和区别,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与一般风险管理过程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是在一般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其风险管理过程应包括三个方面:(1)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2)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3)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要确定企业正在或将要面临哪些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原有的已识别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采用的包括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统计预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流程图分析、资产负债分析、因果分析、损失清单分析、保险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

(二)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

风险衡量是指各种管理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对策。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要对已有的风险的衡量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风险报酬法(又称调整标准贴现率法)、风险当量法、解析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等。

(三)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风险的防范措施是指为降低已识别出并已衡量的风险所采取的措施,也称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采用的方法有:避免风险、损失控制、分离风险单位、非保险方式的转移风险(包括转移风险源、签订免除责任协议、利用合同中的转移责任条款)、保险等。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涉足风险管理领域有其客观必然性,是环境因素和其本身因素使然。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但这绝不意味着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作为直接的风险管理人,在必要的情况下,它可以直接进行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介人风险管理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对内部审计如何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

1、张坤 化学出版社《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2004年10月

2、李三喜 物价出版社 《内部审计规范精要与案例分析》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