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

时间:2023-09-13 17:14: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变更会计核算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企业利润;调节;手法

一、企业调节利润的方法分析

1、关联交易法

这种方式是通过将资金拆借给关联企业,进而向其收取一定的资金占用费的利润调整方式。我国《税法》明确规定,企业之间不得相互拆借资金,而目前在国内,企业之间进行资金拆借资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由于涉及违反《税法》,上市公司开展资金拆借则不会在会计报表中向股东及利益相关相披露,而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及作为上市公司监管者均无法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准确判断,部分上市公司正是利用拆借资金这一方式做出利润调节。

2、转移费用法

部分企业通过这种方法对其利润进行调解。这种利润调解方法适用于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按照《公司法》及相关法律,上市公司应同母公司在财务上做出明确划分,包括利润和各种费用。但是,部分上市公司由于没有取得较好效益,或没有完成利润目标,便借助其母公司对本企业的利润做出调解,将企业的广告费用等部分费用转移至母公司,以降低本企业的成本核算额,提高会计报表中的利润。

3、虚假销售法

部分企业在年末无法完成目标销售额,进而无法实现当年有利润指标,于是,便采取了制造虚假销售的方式来提高会计报表中的营业收入和利润额,以在账面上实现利润目标。虚假销售的主要方法有对开增值税发票和三角交易,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企业的销售收入虚增。三角交易既可用于商品销售,也可用于服务项收入。

4、变更会计政策

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应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国家的各项会计制度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原则;并从法律法规规定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中选择出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这种具体的会计原则与会计方法构成了企业的会计政策。所谓会计政策变更,指的是企业针对同类交易或会计事项采用另外的会计原则和核算方法以取代原来使用的会计原则和核算方法。例如:企业对股权投资在核算方法上采用成本法以替代原先的权益法;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先进先出法以替代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其他方法;在坏账损失确认上以备抵法来替代直接转销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以工作量法替代原先的平均年限法等。以这种方法对会计数据做出调节,能够对利润额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这种利润调节方法也被一些企业所采用。

5、变更会计估计

虽然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该使会计核算具有准确性,但是,部分企业经营业务本身就具有某些不确定性,如各项准备的计提比率、有关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残价的核定、以及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等,这些核算通常要根据经验进行估计。因此,会计估计是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披露中所无法避免的。部分企业利用了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披露中的会计估计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会计估计最常用的方法是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做出变更,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该种方法有以下特点,第一,具有灵活的调节方向:在当期利润超额完成指标时,可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做缩短处理,达到提高成本,压低利润的目的,以为下一核算期的利润指标完成减轻压力;在完成当期利润指标存在困难时,可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做延长处理,以减少成本,增加利润,完成本期利润指标。固定资产通常具有较大数额,折旧率即使做出微小变更,也可使利润出现较大变化,杠杆作用十分明显;第二,易为变更寻找到理由。对固定资产折旧产生影响的因素十分复杂,所以,变更使用年限可轻易找到理由;第三,不影响纳税额和现金流量。我国的《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折旧率是固定的,因此,折旧率的升降只会使会计利润出现增加或减少,并不会对应纳税所得额主现金流量产生影响。

6、变更会计期间

会计活动实质是就是对企业经营事项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对确认和计量的事项做出的记录、反映与控制。但是,在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本身就具有某此不确定性,而且会计期间假设与采取的应计制使得确认时间的把握上存在一定困难,部分企业正好通过对坏账、投资损失和存货跌价等可自由控制的损益项确认做出某些调整,达到利润在不同会计期间内进行转移的目的。一般这些企业采取的方式是对成本、费用和收入等项目的确认时间做出变更。在本期的经营状况良好,可保证利润指标实现时,企业会为下一期间留下部分利润;而在利润指标可能无法完成时,企业可将部分费用留给下一期。例如:将上期未确认的损失和下期发生的损失一同在本期内进行确认;或把将本应属于本期的收益项目不做确认处理,挂账留做下一期的利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冲销”;或将本应属于本期的损失项目不做确认处理,挂账留给下一期;或把前期未确认的收益项目与后期实现的收益同时在本期做出确认,来提高本期利润额,这说是“潜亏挂账”。此外,还存在“事先预提”和“事后待摊”等利润调节手法。

二、预防对策分析

1、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可以为实现企业会计活动的规范化奠定良好基础。一些企业尽管实现了改制与重组,但是,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仍未得到彻底转变,企业经营者仍存在深厚的计划经济思维,在体制上为调节利润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与管理模式得不到基本转变.即使进行了重组与改制,会计活动仍然难以实现规范化。应构建起企业内部模拟资本营运机制,由于企业具有资本经营自,这样就可能模拟资本营运达到提高经营利润的目标;企业构建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决策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使企业内部做到责任、权利和利益清晰明确;构建起具有活力的激励机制,使员工通过努力工作为社会创造财富,进而提高企业经营利润。只有企业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经营机制,会计活动方可彻底脱离计划经济的体制的影响,从而自觉按照《会计准则》要求来规范自己,使会计活动真正实现当家理财的功能,以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使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2、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①加强出资人审计。出于维护出资人权益的目的,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审计。在企业董事会授权或上级主管部门授权情况下,企业或上级财务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对企业开展经常性的财务审计与检查,审计重点是成本项目、费用项目及收入项目,审计与检查的方式包括日常检查与审计和专项检查与审计等。

②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也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方式。规模较大的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具有管理链条长的特点,企业高层管理者无法亲自对企业内部各项具体业务状况进行管理与监督,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的优点在于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与业务状况和特点,因此可通过“主审承包责任制”模式开展审计,并制定具体审计标准,包括质量标准和奖罚标准,审计的内容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经营成果审计、高层管理人员离任审计、项目审计和成本审计等,可以日常审计和专项审计方式开展审计活动,确保企业会计活动中出现违规现象能得到及时纠正。

③加强中介机构审计。中介组织的审计方式主要是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来,中介组织同被审计企业不存在利益关系,保证了审计机构的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因而也使审计结果更加可信。中介审计在时间上分为包括年报审计、中报审计和季报审计;在空间上分为一级单位审计、二级单位审计和三级单位审计。

④加强会计违规的检举。任何企业的会计行为既关系到企业内部利益,也对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其他相关企业和个人利益产生影响。从这一点来看,会计行为就具备了社会性与广泛性的特点。所以,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对企业会计行为进行监督。而对会计活动中出现的违纪违规进行检举则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监督形式。对查实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做出处理,以保证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的严肃性与有效性。

3、完善内部会计控制

①加强人员素质控制。完善内部会计控制首先应做好人员素质的控制。主要方式是对会计人员进行延伸教育,以提高会计人员执行《会计准则》的自觉意识、避免做假账现象,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质;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岗位轮换,以使其业务能力与责任心提到提升。

②加强组织机构控制。应提高企业内部会计部门的应相对独立性,使会计控制更有效果;对财务部门的各种职责和权力做出适当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如会计职责同出纳职责的分离、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资产定价权与资产处置权的分离,采购权与验收和保管权的分离,资金调度审批权同执行权的分离等;通过会计委派制形成对经营者权力有有效监督。

③加强业务程序控制。这方面的控制对象主要包括:凭证编制、账簿记录、账簿核对、会计预算等。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同会计部门在业务方面的关系,划分清晰的职权范围;会计部门内部应制定出岗位责任制与业务流程,做到职责明确;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会计核算与处理中的作用。

④加强准则执行控制。第一,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应保持连续性,不得随意做出变更。否则,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进行企业当期与以往各期的会计信息的对比时产生困难。如确需进行变更,企业应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及其对当期会计报表中的相关财务指标产生的影响进行披露,为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与经营状况提供方便。第二,保证财务收支确认的真实性,遵循会计期间原则与配比原则,对当期各项收入进行合理确认,避免出现隐匿、截留现象;同时,也应对当期的成本项目和跨年成本项目进行合理确认,做到不多计、不少计、不漏计、避免不计成本与随意摊提费用等行为;第三,对损益项目做出合理确认。通过对固定资产、实物性流动资产以及各项投资所做的资产清查,对产权做出确认;对实物和盈亏做出核实,明确各自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对当期损益做出确认。

三、结束语

对企业调节利润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进行仔细研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以此保障出资人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浅析企业调节利润途径及预防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3(04)

第2篇

关键词:财务核算;问题;对策

一、现行财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财务核算工作模式不尽科学

现行一般单位(公司、学校)都设置财务核算中心机构,实行自体一级核算模式,来处理各单位(公司、学校)账务管理,教学、科研、后勤产业等方面的财务核算工作,同时要求核算工作人员能独立和全面地完善审核业务。在具体工作中,做凭证工作,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每一张原始凭证都要做成记账凭证,财政支付的要求也越来越规范化、明细化,学校对外交流、培训、合作办学的项目在不断增加,这样要求做账的科目和内容就会增加很多,对应的科目都必须在对应项目中支,使得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是每个月财务核算部门能按时、准确地将票据做成记账凭证,生成报表,能满足校内各部门对经费核算、财务信息需要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统一性;充分考虑在接受各级各类部门检查中、数据统计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高效性,并认真核对,使现金、银行和财政支付的余额一致,做到做账准确,账实相符。

2、核算服务与核算监督职能定位模糊

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多渠道来源科研经费与资金使核算经费也呈现出多元化模式。原有财务数据存在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在财务清算的基础上和核算过程中,必将产生各种各样的难以预计的矛盾,如核算人员拒绝支付与费用支持请求会经常发生冲突,结合数据形成的历史原因认真分析,按新制度将数据尽可能合理地并入新设置的适当的财务核算中。合理、妥善的处理和化解核算服务是工作关键点。在广大的核算人员心中是监督严一点,还是核算服务好一点都很难准确的定位。

二、加强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1、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是提高我国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企业应该在其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核算方式,收付实现制以及责权发生制等均有其各自的优越性,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此外,企业还应该做好其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销售成本的核算工作以及存货和材料采购的成本核算工作等,将企业独特的特点与企业相关的财务法规相结合,制定出一种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2、完善企业各项收支的项目管理工作

完善企业各项收支的项目管理工作是提高我国起来会计核算有效性的基础。个人认为,企业的账目之所以含混不清、企业的核算之所以取不到应有的成效,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便来自于企业项目管理的不完善,其财务人员无法清晰的辨明项目的成本应该归于何方,而企业的管理者也因为项目的纷繁复杂而难以进行有效的归类,这便导致了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模糊和低效。所以,完善企业各项收支的项目管理,才有助于财务人员理清项目,从而对项目进行有效、科学的核算及控制。

3、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

会计基础工作要规范化,广大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关键。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广大财务人员应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要求财务人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要使他们主动学习,领会会计职业道德内涵,依法办事,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准,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要加强宣传和培训,使遵守会计职业道德成为财会人员的自觉行动。二是要不断加强财会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使其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各单位领导和财会部门要重视财会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建立考核制度,使其能更好地为单位服务。

核算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是优化财务核算服务工作的前提条件,高素质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高超的沟通技巧与应变能力。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机的结合,相对核算中心合同制编制人员较多现状,对于业务娴熟、工作态度良好,踏踏实实为师生服务的员工,在校内转岗时给予优先考虑。在保证核算中心报销工作稳定运行和人心和谐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科学公平考核标准与实施细则,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每月定期公布业务量最多与差错率最高人员名单,每月评选优秀者在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干部提拔时加大“倾斜”力度,充分调动核算人员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效促进自身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使年轻核算人员对职业生涯有准确、光明的定位。

第3篇

关键词:县级医院;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

医院新的会计制度改变主要通过对会计要素进行一定的变更,对会计核算科目进行明确和细化,并要求财务会计报表中必须包括现金流量表等改变,这些变革都从理论上更加具有科学性,但是在医院实际日常财务会计工作上,由于存在新的变化,必然在开始推行期间及之后实行阶段存在一定的阻力和不适应,因此如何推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的财务管理改革,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成为医院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县级医院在固定资产尤其是公益性资产项目管理方面操作过于简单、医疗药品设备成本核算存在差异且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信息系统及软件使用度较低,给医院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阻力。

一、县级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县级医院固定资产尤其是公益性资产项目管理较为简单

对于县级医院而言,其属于公立医院的范畴。因此其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和非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存在较大差异。县级医院由于其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因此医院内部固定资产的采购、安装等资金需求大多通过财政补贴、医院自创收入及自行贷款的方式获得。由此可见,县级医院的固定资产和其他性质的医院相比存在特殊性。新制度执行之前县级医院对医院拥有的固定资产并不进行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也并不计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始终表示为固定资产的初始购置成本。除此之外,县级医院的固定资产中有部分属于公益性资产,而当前县级医院对于公益性资产及一般性资产的划分及核算并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容易造成私吞公益性资产作为职工福利或者医院改造使用。同时县级医院固定资产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且折旧计算方法和公允价值核算的方法不同也会造成固定资产金额产生较大差异,因此如何选择准确的公允价值核算方法或者折旧计算方法对于县级医院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县级医院医疗药品设备成本核算存在差异

在新旧会计制度更替的过程中,由于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存在差异,导致县级医院医疗药品设备成本核算存在较大差异,给医疗成本核算带来了一定困难。之前在我国县级公立医院,一般使用售价作为医疗药品设备的会计核算依据,而现在根据新的会计制度规定,医院药房的医疗药品设备按照进货成本价进行会计核算,在领取药品设备时可能因为市场环境因素等存在多个价格,这就需要医院的财务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因此这之间存在的变动容易造成成本核算差异较大,不进行有效风险管理和控制易导致因市场价格变动产生的收入、利润等不能形成稳定资金流。同时,某些医院不注意遵守会计规范准则,对于会计成本计价方法在某一个期间内不可以随意变更。例如,某一县级医院在进行新旧医院会计制度变更会计处理后,该医院财务会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会计成本计价方式不可以随意变更这一会计规定,在一年内多次选择不同会计成本计价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管理,造成医院存在极大的会计财务风险。

(三)县级医院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信息系统及软件使用度较低

当前由于县级医院属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信息化技术人才数量及质量较低,信息化设备及开发水平也不高,这造成整体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信息系统及软件的使用度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县级医院的管理层对于医院会计信息电算化、网络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虽然规定我国大多数基层单位在2010年之前需要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的网络电算化,但是在某些县级医院存在仅仅采购了信息化硬件设备,但是并没有真正投入使用的情况。导致财务会计处理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化、电算化。

二、县级医院在新会计制度下优化财务管理的举措

(一)县级医院需要不断加强固定资产尤其是公益性资产项目管理

县级医院想要在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优化医院财务会计管理,首先需要加强医院的重要资产――固定资产尤其是公益性资产项目的核算管理。县级医院首先需要明确区分公益性资产和一般性资产,对于医院内部财务报表中核算的固定资产进行查实盘点分类,对于公益性资产进行明确。严格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切不可混淆一般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另外,县级医院还需要明确公益性资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对于公益性资产如何使用处置进行明确规定。对于滥用公益性资产给员工派发福利或者擅自出售公益性资产的情况进行严格处理。除此之外,县级医院的财务会计人员还需要加强对固定资产总体的核算把握。新旧会计制度变更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有很大不同,且医院的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其核算管理工作量较大,因此如何进行有效核算也是县级医院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医院的固定资产数量和金额一般较大、在财务会计制度变更的过程中,需要财务人员进行精准的核算。因此财务人员需要认真学习新会计制度,对于固定资产的定义进行准确把握。对于折旧额和公允价值的计算存在一定的难度,县级医院的财务会计人员需要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政策要求选择合适的折旧计算方法和公允价值评估方法,防止医院资产减值额度变化较大带来的医院资产流失。

(二)县级医院逐步消除因新旧会计制度造成的医疗药品设备成本核算差异

对于县级医院而言,在进行新会计制度改革后,新会计制度和旧会计制度之间存在的差异,必须进行消除才能防止新会计制度无法落实。而如何消除因新旧会计制度差异造成的医疗药品设备成本核算差异成为县级医院在新旧会计制度更替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首先,对于县级医院而言,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对新会计制度进行完整准确了解,对于采购药品设备的成本进行有效核算。只有把握了基本会计制度,才能减少在工作中出错的可能性。其次,由于会计制度变更导致的差异,虽然目前应该已经部分消除,但是对于医院不同项目的药品设备选用的会计成本计价方法仍然需要通过医院财务会计人员经过详细测算才能确定。除此之外,县级医院在进行存货盘库时需要注意存货到位之前的成本费用项目,对于运输费用、安装费用等进行合理估计和确定,并取得相应发票,最终确定核算手段不同导致的成本差异。同时,由于会计成本计价方法一旦确定长期不可变更,因此财务会计人员需要注意即使某一会计成本计价方法计量的成本低于其他方法,但是在期限内不可进行变更。

(三)县级医院需要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核算方面的运用

县级医院当前由于重视程度不高、信息维护人才缺乏等原因造成医院财务会计信息化水平较低,因此县级医院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核算方面的运用。首先,想要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首先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医院的主要领导除了需要按照上级要求配备专业信息化处理设备,还需要从软件上跟上需求。因此,医院的主要领导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信息化系统和软件的培训,对于日常会计信息系统和软件出现的普通问题拥有基础的处理能力,这样才能从人力上来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其次,需要配备专业的系统和软件维护人员,对于突然出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崩溃及漏洞进行修复。对于常见问题,需要教导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系统或软件维护,解决常见系统或软件出现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安全信息保障,对于重要安全信息进行及时备份和保存,防止因为黑客侵入或者系统漏洞造成的不可挽回的财务经济损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瑾.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案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5(01).

第4篇

关键词:企业合并,购买法,权益结合法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企业合并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购买法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现今国际上最主要的会计核算方法是购买法。商誉和公允价值是购买法下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明显。首先是商誉和资产减值的测试,所谓商誉就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与购买日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影响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但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就是换股合并下购买方企业换出的股票价值难以确定,导致被并购方企业的公允价值不能够得到准确计量,使得企业商誉的计算存在很大的水分。即使商誉能够准确计算,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商誉不需要摊销,只需定期进行减值测试,企业不会面临合并后商誉摊销的问题。其次,企业合并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也是一大难题。第一,被合并企业的公允价值难以可靠的计量,从而导致得出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强,这样就给了不法企业有机可乘的机会。因为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不能准确的提供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恰恰是因为这样,企业通过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从而人为地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再一个就是企业在合并时高估被购买方的负债,而在合并后可以大幅度的冲减经营费用从而达到为企业创造盈利的目的。之所以会出现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较差的问题,这也与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权益法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因为我国在一定情况下允许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并存,而国外的企业在并购时规定采用购买法,这样不利于投资者在比较和定夺国内外的投资机会。也会增加在拿到两份不同方法下出具财务报告的分析成本。另一个问题就是使用权益法避免不了不法企业操纵利润,因为合并利润表中要包括被并购企业在合并前以及合并后的收入、费用和利润,换句话说就是合并的利润表既要包括合并后的利润,也要包括被并购企业合并前所实现的利润。因此给企业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操纵利润的空间。企业可能出于美化公司业绩的需要,并购业绩很好的公司,把被并购方的利润划分到自己的利润表中,从而使外界看到公司经营业绩优异的假象。

二、企业合并会计的完善建议

通过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理论和事务问题的分析,还有当前实际存在的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权益结合法进行规范

我国应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允许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时采用权益法。与此同时,我国也应效仿国际准则对权益法的在企业合并中的应用制定一些具体的数量标准限制条件。其制定的标准可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模版。为了达到对合并后主体共同分担风险和分享利益的目的,参与合并的企业有表决权的普通股,如果不是全部,至少也是绝大多数参与交换或合并。

(二)完善对公允价值取得的方法的具体规定

规定公允价值的取得方法,增加准则的可操作性。在确定所购入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时:有价证券按现行市价确定。非有价证券,按综合考虑市盈率和同类企业类似证券的预期增长率等特性之后得出的估计价值确定。应收账款,按以恰当的现行利率计算应收金额的现值减去坏账准备以及收账费用。

(三)完善我国企业合并其他的相关体系

1.加强企业内部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

企业合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随意性太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随意,合并收益和费用确认与计量随意。信息披露不及时和信息有误差。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变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表面上看是会计的技术方法的改变,而其实质是最终利润在驱使。很多合并企业的高层或大股东为了一己私利就在幕后肆意操纵。导致核算时真实性、合理性全无。所以就要尽快建立健全企业的体制,杜绝某部分人妄图通过会计处理核算手段操纵利润的想法。

2.加强社会监督的力度。

我国企业合并时出现的种种问题和不规范的结果还和社会上资产评估和审计机构的滞后有关。由于市场发展的滞后对于公允价值的准确性确定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有一个资产评估机构能够做出精准的评估,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可是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资产评估机构可以说是人员业务素质还不够高,评估结果受到利益的驱使,其中立性和准确性也遭到人们的质疑。所以要规范企业合并,加强资产评估机构和审计机构的发展与健全也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企业合并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作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助推器的效用。企业合并需要准确的结果。这就要求合并时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无误,企业合并中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文结合企业合并相关准则和相关理论对于购买法与权益法在核算时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阐述,希望对我国的企业合并实务,企业的管理者和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使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企业合并。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其他会计原则;关系;问题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它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尽可能减少经营者的风险负担,在符合会计政策的前提下应当考虑企业风险,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与收益,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则要算足。谨慎性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实行谨慎性原则对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扩大企业的财务决策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谨慎性原则的实际运用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修订后的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合理运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由于存货市价的下跌、存货陈旧等原因,导致存货的价值减少,如果仍以历史成本计价,显然不利于企业资金周转,出现虚夸资产的现象,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符合谨慎原则。因此,新制度规定,期末存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即对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技成本计价;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

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该方法只确认市价下跌,不确认市价上涨,在目前证券市场价格频繁变动且不规则的情况下,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保持稳健。

2.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新制度要求企业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其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将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予以充分考虑并计入相关费用,以确保企业的资产更加真实、有效,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妥可靠,确保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三、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关系

1.与真实性原则的关系。真实性原则就是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两者存在明显矛盾。

2.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的关系。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属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均应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强调的是确认收入、费用发生的时间及其归属;配比原则要求,一定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应在同一会计期内确认计量,以便正确计算和考核成果,而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提前计入损益,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显然与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相矛盾。

3.与历史成本原则的关系。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但在谨慎性原则下,存货可以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

4.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关系。可比性、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并且不得随意变更。但是谨慎性原则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因而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

四、坚持谨慎性原则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决定了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而谨慎性原则自身的局限性又使其与其他会计原则间有一定的冲突和矛盾,因此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在12条会计原则中,真实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优先考虑前者,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除此之外,与其他会计原则的使用顺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合理地确定。

2.对企业的谨慎性原则运用情况予以充分披露。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各项会计原则的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第6篇

关键词:铁路建设在建工程核算投资控制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依法规范在建铁路项目的管理,强化在建工程的核算,切实做好投资控制的各项措施,依法履行核算、监督、控制职能,是各级财务人员的重要任务。本文就铁路在建工程项目的核算与投资内部控制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铁路在建工程的涵义

对于在建工程的定义,有多种不同的提法。一种定义是,在建工程就是正在施工或虽已完工但尚未办理移交验收的建设工程。它是指在建工程已经构成的投资完成额,包括尚未交付使用的投资完成额。包括在建的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改建项目以及恢复项目等项目工程。另外一种说法,在建工程即建筑工程尚未完工或虽然已经完工,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 。

本文所指的铁路在建工程,仅指铁路建设工程中的在建工程,不包括大修理、技术改造等对既有建筑的再投入性建设工程。对在建工程的核算管理、投资控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和核算方法,同样也存在着管理上的难点和不足。本文结合实际,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铁路在建工程核算和投资控制进行探索。

二、铁路在建工程核算和投资控制的主要内容

1.建立健全投资控制责任制度:完善的投资责任体系是整体投资项目的关键,其中涵盖了关于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各项责任制度、投资计划、投资分析以及核算制度等。

2.规范核算基础、完善原始记录:投资核算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是关系到投资项目部的核心问题,而原始资料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最主要的书面证明,对涉及投资管理方面的原始记录都要由相关专业人员及时准确地做好原始记录整理工作。

3.编制资金使用计划、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计划。为了合理的确定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目标值,以便与工程项目的实际支出对比,及时采取有效性措施,按照项目要求和施工进度安排进行资金配置同样也是投资项目中很关键的因素,由此可确保资金安全,合理使用、调度资金,全面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状况。

4.工程进度款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价款以及实际完成的工程量,用以补偿工程施工中的资金耗费。

三、铁路在建工程核算与投资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

1.建立健全合理的财务核算体系,确保满足投资管理的需要

(1)编制好在建工程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根据工程项目建设情况,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的系统管理工作,按照工程项目名称进行编号,分别编制一级、二级、三级等总分类会计科目和明细会计科目,同时,对应设置站房、桥涵、风雨棚等具体的工号名称。通过对项目编号系统的建立,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到账务清晰、细而不繁,为工程项目的管理打好坚实的基础。

(2)建立一级会计核算体系。为及时准确掌握工程项目进度的信息,全面真实地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该体系所需的各类财务管理信息,分别通过设备、物资、工程技术、安全质量、成本预算等管理部门的信息网络归纳、采集和传递。与此同时,财务部门也应设置资产、材料、成本、结算、分析等会计岗位与之相互对应,达到严格管理细化核算的目的。

(3)细化项目核算内容。财务部门应自工程项目始建之时,就制定严格、细致的在建工程核算方法,以解决工程建设完工后,生产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建立物资卡片和固定资产管理台账的问题。

(4)建立稽核管理机制。物资管理部门应及时建立严格的稽核复审制度,配备专职稽核人员,建立账卡合一制度,合同、物资入出库管理台账制度,按月盘库编制“材料点收汇总表”等,确保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各种信息迅速及时的传递。加强工程物资核算与管理,能够准确的反映工程投资与建设质量等相关情况。

2.加强建设过程中财务监督的管理,确保投资项目与工程进度相符、物尽其用

实施财务监督是实现最大的投资效益、节约投资成本最有效的途径。财务部门应积极参与在建设项目整个过程的管理,使财务管理的工作置于前位。

(1)合理调配施工生产机械。施工生产设备是完成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条件,施工单位应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合理调配机械设备,合理安排作业方式,做到机械设备不闲置、不怠工,提高作业效率,减少机械费用支出。

(2)合理控制材料用量。建设单位要协调好参建各方的关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监理单位作为第三方,应严格计量,公正公平,使材料用量符合设计需求及规范要求。施工单位应根据合同规定的工程数量制定相应的材料总用量和分阶段用料计划,及时掌控材料的市场信息和供应状况,适时进料。

(3)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原设计未预料到的具体情况,设计部门要对原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中的设计标准状态进行改变和修改。设计变更会导致投资控制的难度增加,因此建设单位应严格控制设计变更的发生。设计变更必须由参建各方共同签字认可,并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提前进行变更,避免对后续工程进度的影响以及发生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4)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建设单位应采取多种措施,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规范、设计图纸有序施工,加大施工现场的监管力度,避免或减少超合同费用的增加。施工单位要加强施工现场人员和机械设备的管理,合理安排人员和机械的施工作业计划,减少人员怠工和机械设备的闲置。

(5)严格执行工程质量体系。工程建设质量是工程投资控制的核心内容,对投资控制具有较大的影响。参建各方应加强质量监督与管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设计图纸施工合同和施工合同施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及时组织工程验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避免因工程建设质量不合格造成返工、增加工程投资的现象发生。

3.加强在建工程结算阶段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

主要包括结算管理、质保期投资控制两个方面的内容:

(1)加强结算管理。监理和建设单位要严格把关工程款的支付,着重工程量和工程项目单价的审核,做到与施工合同和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符。严格办理结算手续,对于手续不全、质量不合格工程不予结算工程款,严禁超合同结算和合同外项目结算,杜绝管理漏洞,确保结算真实。

(2)加强质保期投资控制。运营管理单位应加强质保期间运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由施工单位或争得建设单位同意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维修,降低运营费用,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采取各种措施,将工程建设的投资控制在规定的总投资规模以内。

结语:总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在着重抓好内控制度落实的基础上,采取动态控制,对工程建设进行预见性控制,做到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计划控制和过程控制结合,分项控制、阶段控制与最终目标控制相结合方法,使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2、《铁路企业对外投资、借款和担保的理论与实践》郑连浦,赵洪武主编

3、 2008-5《略论工程建设的投资控制》刘仲谋 高春阳 武汉大学基建管理部,辽宁凌源市建设局

第7篇

一、关于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

尽管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处于不断建设和发展完善过程中,但是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日益出现的粉饰造假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相差多少。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分析侧重于分析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效率、获利能力等方面,因此尽管目前上市公司粉饰造假的手段很多,笔者仅从上述几方面来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并对上市公司在获利能力方面的粉饰造假行为进行详细描述:

(一)在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方面粉饰造假

公司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到期偿债。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或维持经营周转,一般会借入款项;国家为了维持市场经济正常秩序,通过立法规定公司必须清偿到期债务,否则破产偿债。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债权人一般很关心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和本金的安全程度,会利用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以判断债务人的偿债能力。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为了博取商业信用和获得信贷资金,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来粉饰公司的会计报表,美化偿债能力。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的评价多体现在象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一些静态指标上,而这些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上市公司利用这些指标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的会计信息的不均衡性,在期末采用各种手段达到其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其典型做法有:年度结帐前将有价证券出售或将应收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以清偿债务;对残、损、冷、背的存货长期搁置不处理;短期投资当市价低于成本时不处理也不披露;逾期应收账款长期挂帐等等。

(二)在公司的营运能力方面粉饰造假

营运能力是对公司在资产管理效率能力方面的一种评价,所以也称运营效率能力,它是用来衡量管理者运用公司资产赚取收入的能力。它不仅是对公司总体经营状况的评价,而且是对公司厂长经理的经营业绩的评价。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粉饰公司管理当局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如利用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的信息和会计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区分现销与赊销在销货中的比例,把现销也包括进去,从而夸大公司的变现能力;在存货计价时,将计价方法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而在会计报表中不披露,以提高公司的现金净流量;在年末大幅下降销售额或采用现金结算,或降低信用标准收回应收账款,销出商品;将应收账款卖给代收机构等等。

(三)在公司的获利能力方面粉饰造假

赢利不但体现公司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概括了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其投资的目的就是在将来获利,债权人不会忽略公司的获利能力。公司的赢利能力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公司的正常评价,影响到公司的价值、股票的价格等。因此,公司管理当局常用各种手段粉饰会计报表。常见手段有:任意收缩在短期内不易察觉具有不良影响的支出(如研究开发费、资产维护费、广告费及员工训练费),经营欠佳时,有意减少这类开支,可以提高赢余,虽然当期不会产生立即影响,但必将削弱企业的根基及损害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期权、掉期等工具在签订合约时提前确认资产与收益,但是实际上无法保证这种收益的实现;提前确认收入;利用关联交易获得收入等等。

1.通过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倘若关联交易是以市价作为交易的定价原则,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的影响。而事实上有些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公司之间转移。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包装利润的主要手段和表现形式有:

(1)关联购销业务。不少公司在上市改组时是由集团某一块优质资产为主整合的,与母公司存在着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的密切联系,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关联交易事项。在关联业务方面,包装利润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资产租赁。当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不理想时,母公司调低租金价格或以象征性的价格收费,或上市公司以远高于市场价格的租金水平将资产租赁给母公司使用;有的上市公司将从母公司租来的资产同时再转租给母公司的子公司,转移利润。b关联购销。如st苏三山1997年销售一批货物给该公司的控股股东的子公司,销售收入16002万元,销售成本14002万元,产生的净利润达XX万元,交易价格由协议确定。c转嫁费用负担。上市公司和母公司存在着产销和服务关系,在改组上市前,双方须签订有关费用支付和分摊标准的协议。当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不理想时,母公司或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有关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提高上市公司利润水平的目的。

(2)转让、置换和出售资产。由于我国对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及操作规范,公司并购的法律和财务处理不够完善,主观上亦有地方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刻意参与,使得资产转让和转换基本上表现的是不等价交换和转移利润。其主要表现形式是:a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和等额的债务剥离给母公司,金蝉脱壳,以达到降低财务费用和避免不良资产经营所产生的亏损或损失的目的。b将不良长期投资转卖给母公司。母公司将优质资产低价卖给上市公司,或与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进行不等价交换。

(3)计收资金占用费。按照有关法规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但实际情况是关联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和拆借现象比比皆是,两者之间也难以严格区分,虽属拆借也就法不责众。较为普遍的情况是资金占用的金额、收费标准均未公告,投资者无法对此合理性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预计。a向母公司收取资金占用费。如浦东不锈1998年中期实现利润2837 04万元,但应收母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资金占用费就达559 73万元,而母公司报告期期末欠上市公司2916 52万元。b向被投资公司收取资金占用费。为增加利润,上市公司向被投资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通过收取资金占用费的形式和利用长期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缺陷,在年报或中报中却能反映一块利润。

(4)托管经营。在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上,由于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规规定及操作规范,托管经营的操作都是偏离惯例、纯属利润包装的形式:一是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给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这样上市公司既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又凭空获得了一块利润;二是母公司将稳定、高获利能力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由上市公司托管,直接装入上市公司利润。

(5)合作投资。一旦发现净资产收益率难以达到10%的要求,或经营不善出现连续亏损,上市公司便倒推计算缺多少利润,然后与母公司签订联合投资合同。投资回报按测算的缺口利润确定,由母公司让给一块利润。

2.“巧用”会计政策虚增利润

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导致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差异。有些会计政策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必须遵守,而有些则有一定的灵活性,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采用。由于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的灵活性,因而也就成为企业自身进行利润包装的主要手段。

(1)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当企业的经营情况、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或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时,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方法大多是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决定的。其手法主要有:改变折旧政策,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即降低折旧率);采用直接转销法调低坏帐率虚增利润。会计核算方法成为某些上市公司包装利润的重要手段。

(2)利息资本化。按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的要求,属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利息支出,应列入当期财务费用,减少当期利润;属于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所占用资金的利息应予以资本化,增加资产的帐面价值,并通过固定资产折旧的形式在今后逐步得到补偿。

(3)潜亏挂帐。公司的资产帐户中,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上已不具有赢利能力,资产质量较差,市场人士一般习惯称其为不良资产。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一般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倘若成为坏帐也是很大的一笔费用。不过它的确认只影响以后年度的业绩,不会降低当期的利润,所以上市公司为提升当期的经营业绩,都不愿处理不良资产帐户的余额,长时间挂在帐上,以上行为统称为潜亏挂帐。有时,上市公司甚至通过潜亏挂帐将原本属于当期的费用记入上述各类帐户中留待以后处理,造成大量不良资产挂在帐上,使得上市公司资产出现严重“虚胖”,利润水分极大。

(4)巨额冲销。公司在对外报告过程中,可以通过操纵可自由控制的应计项目,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巨额冲销”就是把有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损失提前确认,以提高以后年度的业绩。具体表现为当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大幅度下跌,以后期间出现反弹。此法特别是在当上市公司出现连续两年亏损后,公司为避免第三年继续发生亏损而被摘牌时所广泛采用。

3.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包装利润

第8篇

论文摘要:会计透明度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同时顾及了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而且还丰富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是一套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个进行会计信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箱”。本文在对会计透明度的基本概念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会计透明度的基本因素,最后还分析了一些提高企业会计透明度的治理措施。

近年来,会计透明度引起了会计界的广泛关注,也成为资本市场上的热门话题之一,不断曝光的会计造假案件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的严峻现状。提高信息质量,加强信息披露,增强会计透明度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现阶段我国会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会计透明度的基本概念

透明度定义: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披露本身不必然导致透明;为实现透明,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披露,且这些披露必须建立在完善的计量原则之上。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能据以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换言之,在现有的确认与计量的框架下,通过有效的披露来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应当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从目前的各种论述及现有会计准则的要求看,有效的披露应当包括披露更多的信息(即“充分披露”),还包括以恰当的方式披露恰当的信息(即“相关性”和“重要性”)。当然,上述要求还必须建立在所披露的信息相对可靠的基础之上。

会计透明度是传统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它是以相关性与可靠性为主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延伸,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会计透明度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1)存在一套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2)所有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和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准则;(3)企业必须对外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使外部使用者随时获取关于企业的所有信息。判断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是否达到高透明度,应当以外部使用者是否可以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作为标准。

二、影响会计透明度的主要因素

1、会计寻租对会计准则制定质量的影响。会计准则作为一份公共合约具有经济后果。人们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认识为他们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开展会计寻租活动提供了动力;又因为会计信息市场的失灵而导致的会计管制的存在又为他们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开展会计寻租活动提供了现实空间。会计寻租活动的大量存在,表明了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本成为一种政治程序,虽然它以一种技术范畴的赵式出现。随着会计信息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风及会计数据作为资本市场控制的一种重要工具,会计寻租现象也日益普遍起来。

2、当今财务会计的局限性对会计准则产品质量的影响。当今财务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务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立足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主要提供历史信息,缺乏未来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应讨会计中产生了大量的递延、预计、待摊项目,允许会计人员进行主观判断和确定备选方法,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计量存在很大的缺陷;市场创新特别是金融创新使当今财务会计面临全面的挑战等等。只要财务会计本身的局限性存在,会计准则产品质量就永远不可能是“完美”(perfect)的,即使对会计准则制定质量进行了较优的控制。

3、事前的制度安排与事后的惩罚机制对会计准则执行质量的影响。(1)确保会计准则执行质量的事前制度安排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管理层对会计信总编报方面的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监督,造成了所谓的“会计内部人控制”现象,这使会计准则执行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威胁。(2)事后惩罚机制——确保会计信息执行质量的最后一剂良药。从我国来看,监管部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打击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很少追究刑事责任;也没有惩罚性的民事赔偿责任,对为数众多的中小股东要求赔偿因虚假会计信息而蒙受的损失。在法律上也没有提供可操作的程序,因此,我国的刑法,民法和相关的专业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便在发生虚假会计信息时,可以鉴别、确认有关责任人及责任的分解。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事后惩罚机制确保会计准则执行质量的作用。

三、我国会计透明度的治理措施

1、完善的会计准则是提高会计透明度的基本前提。近年来,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以及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己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仍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加强以财务会计概念为主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建立一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以其作为参照,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指导,避免会计准则之间相互矛盾;(2)将“决策有用观”作为制定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制定专门的税务会计法规来满足国家税务征收的需要,实现税务与会计准则的脱离,使会计准则更加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需要;(3)进一步完善已制定的会计准则,在可靠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增加对某些重要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如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分部报告等,同时严格规定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范围,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数量,对于变更会计核算方法的行为严格要求充分披露;(4)进一步健全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针对新的企业业务模式发展新的会计准则;(5)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加快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步伐;(6)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增强其制定过程的透明度,以增加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代表性与科学性。

2、加强信息披露监管是提高会计透明度的根本保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只是为提高会计透明度奠定了技术基础,而要真正实现信息披露的高透明则离不开监管,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

首先,要健全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的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其次,要加大对造假者的处罚力度。第三,要完备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法律制度。

第9篇

关键词:会计理论 哲学思想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活动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吴水澎,2000)。FASB、IASC和ASB等都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规范的,而我国尚未建立清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目前,会计理论界已认识到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继续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葛家澍教授于2003年对国外及AICS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比较与评述,并建立了相应质量特征结构。针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设,相关学者均采用了层次明晰的结构图,但在结合哲学思想解释质量特征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质量特征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哲学分析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特征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物质的共同本性,从哲学上进行了最高的概括,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的物质观在会计中体现为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是企业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具体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些对象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客观事实。因此,可靠性必然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在会计实务中,可靠性要求企业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地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条件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有关的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理解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活动本身,更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会计中的体现是相关性和可理解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是会计活动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反映,应当为信息使用者的实践活动服务即应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只有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相关且能被信息使用者所理解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相关性和可理解性应当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会计实务中,相关性要求企业报告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进行评价或预测;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即不显著的运动。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运用形式逻辑的基础。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根据形式逻辑的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既肯定某一事物是这个的同时又肯定它是那个,思想必须保持前后一致。因此,对本质相同的经济业务应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此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是运用辩证逻辑的基础。根据辩证逻辑的要求,一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满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在会计实务中,可比性要求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以下两个要求: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四)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质重于形式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和形式是解释事物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结构表现方式之间关系的范畴。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魏晓卓、吴君民(2010)指出“内容”居于主要的、决定的地位,一个事物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归根到底只能由“内容”来说明,即“内容重于形式”。“实质”与“内容”并无多大差别,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均反映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会计信息应具有实质重于形式的特征。在会计实务中,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应当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

(五)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各个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在构成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每一方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所以人们在看待事物时,必须优先抓住它们。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应具备重要性特征,即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会计实务中,重要性要求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六)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性与可能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潜在趋势。由于可能性具体分为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所以,人们应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在实践中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这就要求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收益或低估负债或费用。因此谨慎性应当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要求企业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核算活动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当然,谨慎性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即企业不得故意低估资产或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

(七)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是一维的,即一去不复返,它总是朝着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个方向流逝。时间具有客观性,即时间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时间的客观性,要求做任何工作,都不能不考虑时间问题。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是在时空中不断变化的。所以,只有及时才能把握机会,满足相关需要。因此,及时性应当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会计实务中,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核算活动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哲学分析

(一)联系规律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其含义有三层:第一,内部联系,即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外部联系,即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第三,整体联系,即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整体就是所谓的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质量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应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同会计目标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的。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联系

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特征;新会计准则结合目前的市场需求,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兼收并用,强调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是可靠性与相关性。次级质量特征对主要质量特征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尤其是处理某些特殊的经济业务时,可能会根据次级质量要求来把握会计处理原则。

具体而言,谨慎性不是简单机械的保守而是科学的中庸之道,它综合考虑了各种可能性,从而使会计反映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更加客观真实,从而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现象的本质最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会计实务中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可以使会计反映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更加客观真实,从而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提供坚实的保障。

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过去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从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预测决策需要;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将本企业与行业中其他企业的比较,判断企业的行业地位和评价企业的现有决策,即提高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从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控制决策需要。因此,可比性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此外,可比性原则不是简单机械的、静止的而是唯物辩证的,是运动的可比。可比性并不要求各企业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而应该按各企业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会计方法,以反映真实性为依据;可比性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可比性原则可以使会计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提供坚实的保障。

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会计信息达到相关,但若信息不及时,则会计信息便与决策无关了。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重要性要求反映所有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对次要的业务可以简单反映,这有利于会计信息的清晰明了,从而加强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特征,是对所有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可理解性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的,其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满足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实现会计的目标。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正确认识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统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个方面。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统一性具体表现在:如果相关性失去可靠性,会对信息使用者起到误导作用;如果信息可靠,却不能满足使用者制订经济决策的需要,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失去可靠性存在的意义,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对立性具体表现在:首先,片面的提高相关性,必然降低信息的可靠性。因为相关性必须得非常及时,而过度强调及时性有时会使企业在尚未取得充分的可靠数据之前就进行了有关的会计处理,这样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必然受到影响。此外,为提高信息的相关性而更换会计方法时,也会削弱信息的可靠性。其次,过分强调可靠性,可能会削弱相关性。大量可靠的数据信息的获取可能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这就有可能导致信息过时,而过时的信息是不能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即这种信息缺乏相关性。

(二)正确处理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个原理要求我们看待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力求全面,避免片面。所以会计信息应兼顾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主要质量特征。由于每个矛盾都具有不同于其他矛盾的特殊性,所以把握事物,就是要如实地分析、把握其特殊性,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该原理的运用,因此,应当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考虑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即针对具体的经济业务,综合考虑具体的环境、经济业务的性质以及相应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从而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做出判断。此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度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在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因此,应把握住相关性和可靠性两者涵义的“相对性”,即应当清楚信息使用者对二者所要求的“度”。在适度的范围内“厚此薄彼”,即:提高某一质量的同时保证被削弱的另一质量在信息使用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渗透着哲学思想。本文认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的八个质量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体系中各特征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作用,并且具有主次逻辑关系。

具体而言,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对主要质量特征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特征,是对所有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可理解性是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看,其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债权人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可靠性与相关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应当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考虑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即针对具体的经济业务,综合考虑具体的环境、经济业务的性质以及相应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从而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做出判断。其次,应理解二者涵义的“相对性”,明确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度”,在适度的范围内“厚此薄彼”。X

参考文献:

1.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第10篇

摘要:会计稳健性是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惯例,已成为会计盈余的重要质量特征之一。研究发现,单纯强调会计准则中会计稳健性的变革并不能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稳健性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还需要配套的法律和执行机制。本文通过对会计稳健性内涵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完善会计稳健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一、会计稳健性的内涵

会计稳健性,又称为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根据性质的差异可将会计稳健性分为非条件稳健性和条件稳健性两种。非条件稳健性也称独立稳健性或资产负债表稳健性,这种稳健性是事前的,不会根据其后的经营环境而变化,这种稳健性意味着会计处理方法在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它一般会导致不可确认的商誉存在。此外,资产负债表稳健也指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市价高于账面价值的长期趋势。条件稳健性也称事后稳健性、非独立稳健性和利润表稳健性,它意味着资产的账面价值在面临不好的环境时将被减值,但是在经营情况好时却并不能转回来,或者是会计对“好消息”和“坏消息”反映程度不对称,会计对坏消息的反映会更加及时。

二、会计稳健性运用中的影响因素

1.会计准则并不是稳健性的保证。会计理论认为稳健性是能够抵减管理者过于乐观的机会主义的一种工具。管理层的报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盈利数字,盈利数字会导致管理层为了只报告盈利项目而隐瞒亏损项目、粉饰财务报告的行为,会计稳健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动机,帮助投资者尽早的发现亏损项目从而采取措施,新会计准则从源头上防范盈余管理行为,对利润的操纵行为具有制约作用,可提高盈余数据信息质量,使其更能真实地反映公司的实际业绩。以盈余稳健性为基调的新会计准则顺应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透明度的趋势。但会计信息质量不是由会计准则本身决定,而是由影响管理者和审计人员动机的经济和政治因素最终决定。因此,旨在规范稳健性的强制性会计制度的变迁并不必然导致会计盈余质量的提升。

2.政治成本的影响。包含两个方面:监管者的政治成本和企业的政治成本。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稳健性动机来看,与诉讼费用的不对称类似,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实务的规范成本也会不对称,夸大净资产的准则导向将使准则制定机构面临更多的批评。因此,会计稳健性会降低准则制定机构和监管当局的政治成本。而从企业的稳健性动机来看,盈利能力好的大企业往往承担较大的政治成本,较好的业绩可能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受到更加严格的规制;特别是当企业需要政府帮助时,他们可能倾向于充分的披露所有的风险,低估业绩,以此来获取更多的政府资助。因此,他们宁愿以更加稳健的会计处理来保持“低凋”。

三、完善会计稳健性的对策建议

1.改进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稳健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稳健性原则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把稳健性原则当做成本、利润的调节器.就必须加强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在股权结构方面,应坚持股权结构多元化的改革取向,逐步实现股权结构的分散化,改变大股东在公司重大决策中的“一股独大”的局面。在独立董事制度方面,加强对企业经理人员的监督,防止内部人控制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健全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中,应将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与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环境的完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2.完善与新会计准则配套的法律制度。有效的与新会计准则配套的市场法律诉讼体系有助于加强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应明确与落实违反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与政策的法律责任。很多公司很少对企业信息的主动进行披露,在强制披露的公告中,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及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不为投资者所接受,因此对违反企业信息披露制度的企业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利于维护广大投资者的信息知情权、促进证券市场的成熟。

3.加大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力度。粉饰财务报告、滥用稳健原则,骗取上市资格、配股资格,是对会计从业道德的践踏和市场信誉的侮辱。因此,应强化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加大行业自律。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通过各种手段使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道德修养,抵制不良风气侵蚀。应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具体办法,把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好坏作为达标升级的一个重要考核内容。同时,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防范意识,避免工作失误,远离经济犯罪。

第11篇

一、相关性和可靠性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地位

1.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相关性是指,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作出评价或预测,或者证实、修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有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其核心在于会计信息必须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要求相协调。它具有三个特征: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FASB认为可靠性是指,信息应稳妥地避免错误和偏见,如实反映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它由三个因素来衡量:反映真实性、可核实性和中立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其他的质量特征都是围绕它们而产生的,是对它们的辅佐和修正。

2.可比性与一贯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特征。

可比性是指能使信息使用者从两组情况中区别其异同的质量特征。它强调不同会计主体所提供的信息能够进行横向对比。相同的经济事项应采用相同的会计原则或,不同的经济事项则应采用不同的会计原则或方法。但可比性并不要求各企业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而应该按它们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会计方法,以反映真实为依据。只有真实反映的信息,才谈得上可比性。从这一点看,可比性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的,是服从于真实性进而服从于可靠性这一主要质量特征的,是信息质量的次要特征。

与可比性相对应,一贯性强调的是同一个会计主体不同时期所提供的信息能够进行纵向对比,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更改。但一贯性并不意味着企业绝对不能变更会计方法或原则。当原有会计方法所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变化之后,或新的方法能够提供更为精确、更为有用的信息时,应适时地变更会计方法,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从这一点来看,一贯性又是服从于相关性这一主要质量特征的,是从属于相关性的次要质量特征。

3.相关性和可靠性与其他质量特征的关系。

(1)公允性、充分披露与可靠性。公允性和充分披露是可靠性的组成部分。公允性,即中立性,是指准则制定机构制定会计准则时,不应考虑对某一特定利益集团产生的,而应关心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使其影响对于所有的信息使用者一视同仁。公允性作为可靠性的三个特征之一,是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它不是单纯的抽象数字,还代表了一定的经济意义。比如净利润这一会计数据就可用作利润分配的依据,直接影响到企业外部不同利益关系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因此从经济后果的角度出发,只有公允地、不偏不倚地表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才是可靠的、有益于决策的。充分披露是指,凡是为达到公允表述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信息使用者易于理解。换言之,若某项信息被忽略或遗漏将引起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误解或误导其决策,则该项信息应予以披露。充分披露是可靠性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委托关系的广泛存在,使企业内部和外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充分披露是力求减少内部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从而有利地保护获取会计信息处于不利地位的投资人和其他的外部信息使用者。

(2)实质重于形式与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指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仅仅以它们的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而可靠性的定义强调“如实反映”,如实反映的正是经济业务的内在实质而非外在形式。故这两者有着内在联系,实质重于形式是可靠性的必要补充,它与如实反映共同辅佐可靠性。在当今世界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新兴的交易或事项层出不穷(如产品融资协议、衍生工具等),只有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着重其经济实质,才能恰当地予以确认、计量和披露,产生的会计信息才能达到可靠性标准。

(3)重要性与相关性。重要性指当一项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地表达时,可能影响依赖该信息的人所作出的判断。换言之,该项信息的重要性大到足以影响决策。国际会计准则认为相关性包含了重要性,足见重要性是影响相关性的关键因素。它们的区别在于,相关性强调质量要求,重要性强调数量要求。重要性用于对大量纷繁冗杂的会计数据进行取舍和筛选。因为披露的信息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信息容易掩盖真正相关的信息、误导决策,所以必须将那些无关紧要、细枝末节的信息过滤掉,才能保证信息充分相关。当我们披露会计信息时,对于重要的项目,按照充分披露原则在财务报告中单独列示;对于不重要的项目,则依据成本效益原则,可以不必符合特定的披露要求。重要性与充分披露并不矛盾,凡应予以充分披露的信息都必须先经过重要性的检验,即必须首先达到重要性标准。重要性与充分披露两者结合就是: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的对用户理解报告及作出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

(4)稳健性与相关性。稳健性指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若有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会计人员应选择对本期净资产及利润较为不利的方法或金额。具体做法是,从低估计资产,从高估计负债,不预计可能的收益,应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可见,稳健性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往往容易与可靠性、可比性、一贯性以及成本原则、配比原则等产生矛盾。之所以提出稳健性,是因为会计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财务风险越来越大,会计人员只有以一种悲观的态度来提供会计信息,才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保护企业的利益。可见稳健性是直接与使用者目的相关联的,服务于相关性这一主要质量特征的。与重要性一样,稳健性也成为会计信息披露的取舍条件,但它与相关性的关系不及重要性与相关性的关系那么紧密。

二、相关性与可靠性彼此之间的地位

1.两者同等重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特征,它们彼此之间是同等重要的,共同服务于“决策有用性”这一会计目标。因此提高一方决不能以降低或失去另一方为代价,片面强调其中哪一方都可能给决策带来严重的偏差。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其对立性体现在两者有联动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好但相关性又较差;两者并非是在同一方向上信息的有用性。其统一性体现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如果信息相关性失去了可靠性的支持,那就会降低甚至失去相关性,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如果信息虽可靠但偏离了相关性这一方向指引,也就会因不相关而使可靠性失去存在意义。可见,两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可靠性,它们总是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动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5月22日

一、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是指“在既定的可选择域内,根据特定主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定性、定量地比较分析,从而拟订会计政策的过程”。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会计交易或事项本身的复杂性,会计准则中对处理的同一项交易或事项给出了多种会计处理方法;二是两权分离后委托关系的存在,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无法避免。

二、企业主要的会计政策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中提到的主要的会计政策包括: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无形资产的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收入的确认、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借款费用的处理及合并政策等。本文主要选择其中的两种进行分析:

(一)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企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四种,即先进先出法、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如果企业已经将商品出售,结转已经销售产品成本时,应: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由此看来,结转存货成本后,会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的价值,进而影响流动资产总额、资产总额的大小;销售产品成本结转之后还直接影响到当期损益,如果期末库存存货计价过高,意味着传出成本较低,当期利润会被高估;反之利润则被低估。期末库存成本结转下期,又会影响下一期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二)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方法有两种,即成本法和权益法。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权益法与成本法相比,权益法下无论被投资单位是盈利还是亏损,投资方都应该按照其所持股比例分享利润和承担损失;而成本法下,被投资企业只分享利润,不承担损失。由此看来,若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则成本法比权益法更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而在被投资单位盈利的情况下,权益法更有利于增加投资企业利润。因此,投资企业可能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亏情况,适宜地增加或减少持股比例,借助持股比例变动更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在成本法与权益法之间进行选择,以达到对当期盈利进行管理的目的。

三、选择会计政策的动机

(一)保持自身报酬及保护职位安全动机。管理者所提供的管理技能和服务难以准确计量,因此企业往往将管理者的薪酬与企业的业绩联系起来。而企业的业绩一般采用会计信息来反映,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管理者为了提高自己的薪酬,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在未进行真实交易的情况下对会计信息进行治理,以获得更多的利益。除此之外,管理者还关注自己职位的安全,当竞争处于不同态势时,其选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别。如在治理者变动时,新任的管理者与面临被解雇的管理者在会计政策选择上都有一定的差别。管理者也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影响竞争。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美化自己的业绩,进而在竞争中获胜。

(二)债务筹资动机。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时通常会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方式弥补,但贷款的风险较大,银行要求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进行风险管理,把贷款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向企业提供贷款时,必须要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而银行确定企业的偿债能力的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所以企业面临资金短缺、急需贷款时,管理当局就会选择能提高其资信的会计政策。从而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满足银行的放款要求及规定达到贷款的目的。

(三)上市、配股的动机。我国的证券法对公司上市、配股以及摘牌等的规定中,都有着明确的公司经营业绩的要求。为了能够发行股票和上市、增发新股和配股,避免受到摘牌等的处罚,管理当局有着操纵利润的动机。而利润操纵的方法、手段之一,就是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人为地调节利润,从而使企业达到上市、配股的要求。一般来说,上市年限越长,公司的收益越差,公司的管理者越倾向选择增加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经营业绩比较差的公司,通过选择减少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来为以后期间取得好的业绩卸包袱。

(四)企业商业保护动机。企业的一切利益以商业保护为前提。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出现财务异常、资金短缺等现象通常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保护动机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将亏损的营业额提升到盈利的营业额,以防止企业名称及权限被撤销等情况的发生。

四、不当会计政策选择的后果

(一)会计信息失真,资源配置不当。企业会计信息是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基础,具有协调各方利益的功能。国家通过宏观会计政策的制定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企业通过微观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记录和对企业利润进行分配。从这个角度看,不当的会计政策选择必然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进而导致利益的分配不公,以及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上市公司通常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影响会计信息使公司在公众心中保持良好的形象,进而影响其股票价格,最后导致资本市场动荡,也引起了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危机,他们对企业经理层、投资者、中介机构乃至政府监管等都产生了怀疑。

(三)加大外部监管成本。企业不当的会计政策选择通常具有隐蔽性,因为对微观会计政策的选择通常是在宏观会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比如说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往往需要会计执业人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来决定,而宏观会计政策(企业会计准则等)并没有制定一个严格的界限来判定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是符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这就加大了外部监管的成本。

五、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一)完善会计准则,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自2006年我国会计准则颁布实施,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应参照国际准则惯例的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减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1、应进一步调整会计准则,缩小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限制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2、在未来会计准则制订和修改中,应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有关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规范应更明确、具体,对一些主观性判断较强的会计原则和政策的运用应规定相应的约束条件。

(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普遍过高,这样就难以发挥董事会的监督作用,而主管部门的介入,则无法消除政府对企业决策的行政干预。因此,增加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特别是保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经验丰富并具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独立董事是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对经理层实行有效监督的重要措施。

2、改进公司内部激励机制。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使管理当局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以增强公司管理当局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减少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三)加强会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政策选择的主体,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自身素质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合理性有很大影响,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充分认识会计政策选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保会计人员做到既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积极的创新意识、敏锐的职业眼光和充分的主观判断能力,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熟知现行的财经法规和会计准则,以便在工作中结合企业实际、恪守职业道德。

(四)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披露机制。在会计政策选择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管理当局拥有更多的真实信息,具有信息比较优势,而且管理层又始终掌握着会计政策选择的主动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会计政策选择。因此,必须使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透明度增加,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经营者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

(五)加强对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监管。我国当前的会计法规体系中,虽然就有关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确立了一些基本的规范,但急需补充和加强,特别是对法律责任的关注不够,不是处罚太轻就是处罚条款模糊。对于行政责任,虽有具体规定,但由于相关责任人是为公司服务,因而在公司内部得不到实质性的处分。对于公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仅仅规定了罚款,而且太轻,明显不够。对民事责任,则未做出明确规定。因此,不仅应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还要完善相应法规,强化对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监管。此外,应与国际接轨,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相应的民事诉讼机制,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使企业在承担声誉损失成本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物质成本,即提高了盈余管理的成本。

除此之外,受既得利益的影响,许多公司为了争资金、争项目,不得不人为调节会计利润以实现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再筹资。此时,应发挥财政部门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发挥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作用,发挥税务部门的税法执行监督,证券监管部门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以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文刚.企业会计政策应用对策研究.科技视野,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