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时间:2022-07-29 02:4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1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课程首要教学目标

    传统观念上思政课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的目标定位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很少有教师意识到本课程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受传统思政课价值取向的影响,认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教育,这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当代中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除传统道德观念教育之外,更应该大力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应该承认,思政课功能内涵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尽管有一定的契合,但还是存在区别。公民意识教育更侧重适应现代法治国家需要,而传统思政教育似乎更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取向。二者比较,无疑前者更能面向未来,外延更宽泛,也更符合国家需要。另一方面,客观地讲,思政课任课教师自身公民意识淡薄也是制约在本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普遍存在主体意识模糊、权利意识淡薄、责任意识缺失、平等意识弱化等情况,公民意识整体欠佳。[3]思政课教师本身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成长在传统环境中,其自身的公民意识也相对不足,距离作为教育者的要求还有差距。教师自身意识淡薄,自然会影响到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除要加强公民意识学习、不断强化自身公民意识外,还要真正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关键要有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教育,还要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观念教育的核心课程,应该把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首要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公民意识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其完整和有机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入学教育,包括适应大学生活和历史使命教育;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理论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律教育,包括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制度教育。由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加上思政课的特殊性,过度打乱教材章节、自主安排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授课计划仍应以教材为基本依据。但在讲授具体内容时,尤其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应将公民意识强化出来,刻意突出。课程四大模块都可以有机地融入公民意识教育的有关内容。入学教育部分,可以在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部分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可替代的角色,以增强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思想教育部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强调要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而立志成才,发愤苦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以中华民族优良爱国主义传统为引导,以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为依托,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在人生观教育中,把人生价值的标准作为教学重点,突出强调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帮助大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中,将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强化公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从而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在法律教育中,从现代法治内涵入手,通过权利义务观念教育、自由平等观念教育、公平正义观念教育以及实体法权利义务的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等。并且可以在课程结束时安排2或4学时公民意识教育专题,既总结整门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又可以系统地向学生强化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

    (三)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以科学方法保证公民意识

    教育效果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导,能保证信息的足量和学习系统性,但形式较为单一。体现在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弊端是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观念的真正养成。笔者认为,考虑到教师授课习惯、学生学习习惯、学校实际教学条件等因素,创造出某种全新教学模式取代现有模式不太现实,但也应该在条件所及范围内,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创新,既不刻意标新立异,又不循规蹈矩,而是实事求是地根据公民意识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及认知特征,灵活地选择教学效果最好的方法,尤其是要注意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还是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知识传授,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公民意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形成对其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正确反映,即形成公民意识。而以上知识需要教师的系统讲授。因此,讲授法作为经典教法,有其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公民意识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的观念传授,需要得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自主分析、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应该是获得价值认同的有效方式。可以由教师选取典型案例,由学生分析讨论,教师进行引导。这种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值得尝试。实践教学由于其具备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特征,近年来在思政课中位置凸显。公民意识教育从根本上讲要植根于生活,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安排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等教育的内容,如举办模拟法庭,或组织学生去法庭旁听,使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组织学生参加或参观当地人大代表选举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再如举办公德调查及公德论坛,让学生了解我国公德现状,分析原因对策,增强公德观念和规则意识等。公民意识教育是当代中国的重大课题,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可以从其自身角度发挥出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独特作用,对在该课程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路径作出探讨具有现实意义。限于水平,本文的探讨非常浅薄,期待同行能够对这一问题做出深入探讨并有所斩获。

第2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模式教学;应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法制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以及培养解决法律问题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 “四有”新人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现实课堂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的落后和教学模式的陈旧,导致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三个常见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远离现实生活,理论脱离了实践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远离现实生活,没有很好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远离了社会现实。

(二)对课本知识的绝对遵从和对教师权威的绝对服从、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强迫性道德说教等造成了学生强大的逆反心理

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陷入了一种教师只管讲课,学生被迫接受的的状态,师生之间缺乏双向的交流和对话,课堂教学活动被简单地理解为客观知识的传递,完全忽视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大逆反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法律教育课重知识而轻实践,并没有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内容的编排追求大而全,法律基础部分基本上就是所有法律的浓缩,由于篇幅和学时的限制,几段高度精简的概念和原理就代表了一个“法”,致使教材知识结构空有广度而无深度;同时,由于受教学课时限制,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将概念与原则等解释清楚。教师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缺乏意味,学生在上完法律课之后,仍然是一头雾水,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问题情境模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使用

问题情境模式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施行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根据问题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学生在情境中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解决问题,教师只是通过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寻找学生生活中现实的问题

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问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按照问题情境模式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深人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生面临的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们才能切实弄明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识的实用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的问题。

(二)根据问题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根据现实问题创设情境是情境模式教学法的关键,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意义在于重现学生的真实生活,还原案例发生的情境,让学生在直接面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时,在面对原始案件的困惑时,要善于运用已有知识、个人的生活经验、价值观、世界观等进行选择与解决问题。

(三)学生充分进入情境,真实体验角色,努力寻求解决问题方法。

营造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充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设教学情境,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学习的目的在学生的自我选择及自我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而不是通过教师对解决方案和价值观的灌输中实现。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后,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利用其自身的智慧、经验和价值观去选择自己的行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所以当要求学生进入角色时,学生必然产生熟悉感,加深了内心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责任感。

(四)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对于学生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道德和法律知识已经有一定基础,不需要再从零开始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学生在角色重现中发现其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价值观、世界观的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从而达到实现本课程所要实现的教育目的。

三、情境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运用的意义

(一)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走向学生、回归生活。

(二)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三)促进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让教学从单向灌输变成双向交流,互相分享知识、生活体验和思想的过程。

总 结

在问题情境模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分别从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出发,互相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进行引导教育;作为成年人的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涵盖的内容已经有一定认识、体验和自己的思考。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及平等的地位,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恰瑞罗特.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O07:83.

第3篇

在课程教学中践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实践性)、彰显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立足课程教学内容的阶级性、发展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坚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辨证统一,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的思想。以高品位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学术水平聚人气,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适度分离的原则。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应进一步立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方向),彰显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科学性(学术性),以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实效性。

(一)树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的观念

立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进一步坚定课程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在学校就是为大学生服务的,是为武装大学生头脑,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开设的课程。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不是自发产生的。列宁的“灌输理论”给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也为这些教师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先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要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刻苦钻研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以身作则,深入到大学生中了解实情,做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用于当前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二)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术研究与教育任务适度分离的原则

彰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学术性。人们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性不容置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同时,课程的科学性不容忽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政教师必须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并且要用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支撑高水平教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科学理论去传授、去讲解,才能影响学生、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深入学生头脑。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还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任务。但是,在宣传中应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科学)性。有人觉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党和政府的行为,照搬相关文件和要求就可以,不需要深入到科研工作。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由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它必须深入到科研工作。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层面讲,学生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并有一定的了解。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政治宣传方面的工作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一直积极宣传。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要从知识层面向理论层面的提升。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纯粹的政治宣传对他们根本无法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怀疑心理和学术层面的追求。如果教学只是一味地重复大学生已有的知识,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还会使他们对教师、对课程、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阐述,必须要用学科科研成果作支撑,才能打动学生,使学生信服。人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教学的科研含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无疑是一种示范作用。近年来,人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不断摸索,力图采取更有效的授课方式实现教育传授的目的。在教学中,人们利用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目的就是尝试增加学术含量。在新课改进程中,必须改变思政教师教书匠的倾向,必须在科研上提出更高要求,并在政策上提供倾斜,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工作者从教书匠向教学科研型教师的真正转变。这与教师所在院校是教学类型不是一回事,即便是教学型院校,思政教师也应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研究并举,以教学支撑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但也不能过分强调科研。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一心忙于搞科研,荒废教学,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既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又有学术研究的问题,要贯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的原则,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任务与学术研究适度分离的原则,这是由教育的阶级性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原则,把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关,与学术争鸣适度分离。理论课教育本身有一种倾向至今仍未彻底改变,那就是把理论课“学术化”。片面研究、考证和诠释观点、体系、“从概念到概念”或是概念加实例,非要将其弄成一门高深的学问才肯罢休。这是职称评审“指挥棒”的影响,根本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最大的学术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严重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使许多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感觉离他们很远。当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很好解决时,大学生们就会到西方学者的哲学著作或其他人文著作中寻找答案。这正是大学生们经常兴起这种或者那种思潮热的重要原因。

作者:曹丽萍 王继辉 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第4篇

>>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独立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如何上好软件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特色探讨 就业导向的高职医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 把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大学生特点,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新思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创新探索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系统实践教学探索 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工学结合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教学改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探索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探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大难题。在学生思想上不重视的不利条件下,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尝试了“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方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切实提升了课程的形象。 关键词:独立学院 互动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对于以大学为母体的独立学院来说,必须把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放在首位,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路线,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讲,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特别是要有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如何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办学者们不能回避且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公共基础课,同专业课或者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相比,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这门课程“没用”。如果教师思想僵化,教学形式单一陈旧,就会加深学生对该门课的轻视,还会造成思想政治认知上的偏差。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如何探索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商学院的“母体”――浙江工商大学的廖曰文教授开创了“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从 2012年3月起在浙江工商大学普遍推广,并入选了教育部201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廖老师选择了杭州商学院两个班的一年级学生作为该项教学方法的试点班级;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廖老师又专门给杭州商学院基础部社科教研室全体老师开会,介绍并推广该方法。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和思考研究,杭州商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专职老师在教学中都已施行该项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该项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精心设计、仔细批改作业,学生认真研做作业为基础,重视互动前的知识储备、课堂中的作业交流与点评,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向和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它共分为作业设计、作业布置、思路审核、学生演示、生生互动、教师点评、师生互动、评委打分八个环节。通过对作业的写、思、辩、评,在高质量完成教学互动的同时,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能,培养了优良学风,促进了教学相长,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作业设计:作业题出得如何,直接关系着能否互动及互动的质量。因此教师提供的案例、设计的作业应符合、紧扣教学内容且具有一定的思辨价值。作业设计应尽量避免答案从教科书上可直接找到的、一眼就被看穿拟题意图的、不具备适度复杂性的且在认知上难以诱导研讨的一类题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共有八章内容,每章至少布置一道作业题。如“爱国主义”这一章的作业题可以设计为“在中日关系问题上,大学生应如何处理好激情爱国与理国的关系?”。而“道德”这一章的作业题可引导学生讨论“扶不扶”的社会问题,从而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让学生分析根源并提出对策。教师在设计作业题时应尽量多结合社会热点。

二、作业布置:上课前教师应设计好分组情况,全课程一共几道作业题,就将一个班同学分为几组,每组负责一题。杭州商学院一届学生2000名左右,思修课大多两合班上课,一道作业题两个班各有一组同学负责。两组同学就这个问题的研讨可以形成竞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的具体操作可做相应调整,如“人生观”、“道德”这些章节内容丰富且学生比较感兴趣,可探讨的问题非常多,一章只布置一题远远不够。笔者所带的班级里,这两章就各布置了两道题,每组同学负责一题,讲的内容不同,竞争性也就没那么明显。虽然和其他几章的处理不同,但花同样的时间多接触些内容,学生都是欣然接受的。

三、思路审核:作业题一般提前一周布置下去,负责这道作业题的小组最迟要在讨论课前三天将基本思路或演讲提纲发送给教师。教师认真审核,一旦发现有问题及时向学生指出,要求修改。这个过程可能要反复进行数次。

四、作业演示:每组同学以PPT讲演形式展示作业完成情况。这是学生展现作业思路、重点、亮点与创新的机会,要求做到:导向正确;无科学性错误,语言文字规范、准确;书面表达清楚;能合理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屏幕显示简洁美观。为了防止照本宣科念课件,课堂缺乏生机与激情,规定讲演者必须离开讲台,且须基本脱稿,否则要被扣分。

五、生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欣赏、质疑、交锋的过程。作业者要接受同学的提问并作出回答,若冷场,没同学与之互动,会影响评委的给分。为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参与互动并且表现较好的同学,可适当在平时成绩中进行加分。因为有这一激励机制,同学们还是比较踊跃的,结合演讲内容准备了不少问题。所以往往都是两组同学要讲整整三节课,因为提问多、讨论多。生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最为精彩纷呈的,因为在打分表里,课堂气氛占到20%,所以各组同学对这个环节比较重视,不再是被动地等着别的同学提问,而是在自己演讲的过程中主动设计问题问台下的听众,甚至专门走到台下同学中去点名回答;还有的小组专门准备了同学当“托儿”,就是防止冷场的情况发生。有些小组配合作业题和演讲内容,本组同学精心准备小品,如“扶不扶”的场景再现;因男生只顾着打游戏不肯陪女友逛街,两人在男生寝室里吵架等等。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这一环节是学生最能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能引起其他同学共鸣的一个环节。演个小品、放个短小精悍的小视频、或者和台下同学来一小段精彩的问答,课堂气氛一下就搞活了,大家在笑声中聆听、思考、学习,谁还会说“思修课就一定是沉闷的呢?”

六、教师点评:教师应对每组同学的表现和当场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点评要有针对性,要起引领作用。该表扬的要表扬,得到鼓励会增加自信;表现不好的,该批评也要批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问题今后注意改正。当然批评更要注意方式方法,点到即止,要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否则只会适得其反,打击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甚至是对思修课的整体印象。

七、师生互动:能否进行观点、情感的相互交流,关键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欣赏学生的批判精神。讨论中会出现不少难以达成共识的争议,教师不会也不该以真理的垄断者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仅是以共同思考者的身份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会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此外教师要随时准备着“救场”,因为难免有些小组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气氛调动不够,就是一位同学干巴巴地在台上讲,讲完了也无人提问。也就是说难免会出现“冷场”的时候,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站出来,同学没问题,老师是一定有问题的。问着问着,一些同学的思维就启发了;问着问着,原本不够深入的问题就深入了。

八、评分打分:设立评委制:如第一小组同学上台讲演,第二小组同学可作为评委,以此类推。上课时评委同学应坐在最前排,在老师点评的基础上,根据评分标准在评分表上进行无记名打分。

评委打分标准:课件内容占40分:导向正确;无科学性错误,语言文字规范、准确;书面表达清楚。课件形式占20分:能合理运用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屏幕显示简洁美观。演讲占20分:基本做到脱稿,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课堂气氛占20分:互动对话环节气氛热烈。加分项目。在生生互动环节,有50%以上的评委认为某位同学所提问题有价值或对问题有独到的创新性见解的,可以适当加分。

计分;两组评委及教师在打分表上打的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取平均分,分数当场公布。该成绩就是每位组员的成绩,教师不再对小组成员的个人贡献进行再评分。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方法优势明显: 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效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为做好这次作业,至少要花两天时间去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资料,要与本组同学数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在整个过程中,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拓展了思路,还提高了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1。每个作业题看似简单,但都要经历八个环节的考验。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本组同学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为有演讲、主持、PPT制作、写作等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更为重要的是,作业要在课堂上现场演示,还要接受老师同学的质询,以及现场的打分。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压力才能有动力,学生思想上才会重视,才会去认真准备,才能保证了互动的质量。这种方式比单纯地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效果好得多。 有利于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促进教学相长。在今天中国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整体氛围下,许多高校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研上,显然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看似复杂,只是“万事开头难”。一旦学生熟悉了教学节奏后,按部就班,教学管理也就变得井然有序。此外,每章的讨论题不同,负责的同学不同,一学期下来,师生可以始终保持新鲜感,节省了大家的精力。 “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还能很好地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共八章,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律等。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的同时,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拓展知识面。如今的大学生见多识广,自主意识强,不会轻信权威。而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属于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而不同的专业背景决定着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的多元化。教师只有拥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对各种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的认知进行精准的把握和深刻的点评,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达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方法在杭州商学院桐庐校区施行了一个学期,广受好评。有的学生以前听师兄师姐介绍说“思修课很沉闷很无聊”,思想上便先入为主。但是一个学期课上下来,完全颠覆了过去对思修课的看法。“原来思修课还可以这样上!”、“很喜欢老师这种聊天式的教学方法!”、“思修课很能启发思维”、“我觉得思修课很有意思”……这些评价都是学生们的真实感受。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也反映出一些之前考虑不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各章作业题的设计还需仔细推敲,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让学生有很大思考和讨论空间的案例或问题。学生评委打分差异很大,主观因素太强,缺乏一个基本客观的评分标准。此外,虽然“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的教师都已开始尝试“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但每个老师的具体做法因人而异,并未完全统一,从而教学效果、学生的评价也有较大差异等。第一次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在所难免。能够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确实值得坚持下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

黄芳: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讲师(女),浙江大学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i魏彩霞《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教学探索与实践》,王来法主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1》,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358页。

第5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效

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工作,努力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为“思修”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思修”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高校学业,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精髓,探讨新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是现任“思修”教师教学的几大任务,只有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一、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探讨

要明确认识高校“思修”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高校“思修”课程教学的内涵。针对这个内容,我们大致分两个方面了解,一是从哲学角度,二是从价值角度。

(一)哲学的角度。从哲学角度上来说,实效性是一个理性运用的概念,其可行性是指对方案的创意、理念及其操作的可行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达教育理念这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转变为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在受教学者身上的体现,这就是教学具有实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者的一切教学手段都不能作为教学实效性的评价依据,因为实质结果才是教学实效性的体现。而实效结果取决于教育者实施教学理念的高度推广,其过程形式大致就是指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手段,如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增加课堂讨论、课堂辩论的教学形式,这些是能够提高教学课堂的气氛,以增加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但这只能是提高课堂效果或课堂质量,与教学实效性并无明显关系。哲学上的实效性主要强调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一致的教学目的,并且保证目的体现在过程中,过程中包含目的性。

(二)价值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各教学因素的作用,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以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思修”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是通过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体现出来的。显性效果即直接效果,从学角度而言,主要体现在到课率和听课率上,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使用得当。隐性效果就是“思修”课程对高校学生长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而言,“思修”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任务,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保证。

二、对增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对策分析

(一)以生为本。“思修”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提高其实效性是基于学生这个主体,所以在实践中要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思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实效性关键在于能否瞒住主体需要,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在提高实效性的措施中,第一条就是以人为本,把握学生的主体需要,使教学任务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修”课程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效果。以生为本是增强实效性的核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思修”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教师真正成为高校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引路者。

例如某高校“思修”课程教师通过教导学生自主学生的方式以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该教师通过播放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十”、“两会”等视频,向学生提倡自主学习,对学生予以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用视频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教导学习,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正确的思想品德素养。

(二)围绕教学目标。“思修”课程的教学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不能对该课程价值的目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科学的把握,从而缺乏对价值目标的理论追求,所以“思修”教学可以通过价值目标提高其实效性。首先,通过明确了解“思修”课程的价值目标,以形成对价值目标的认同和追求,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教学逻辑性,以便突显“思修”课程的价值目标。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确定科学、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有着决定性作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及道德行为标准,除此之外,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思修”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某高校“思修”课教师在讲解“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这一课时是,通过课后演讲的方式对学生本堂课程的内容进行加强,让每个同学上台演讲自己的理想,每个同学五分钟时间,讲诉自己理想以及为什么想实现该理想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结语

综上所诉,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为目标而努力,使“思修”课程教育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舜清.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05(03):159-162.

[2] 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06):104-105.

[3] 詹红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2,12(9):709-710.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在高职院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安排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普遍认为这个和以前的政治课一样,高中老师大多采用呆板的教学模式和权威式的课堂讲授方法,这样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考前背背书本就行。而一项调查显示很多学生甚至厌恶这类课程,根本没有学习兴趣。然而该课却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费力不讨好。只能改变教学方法,使用案例教学法,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它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客观真实性。它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案例教学法还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启发性。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其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还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是现实生活中常见而复杂的问题,具有多种分析视角与解决办法。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程学习和讨论内容的吸引力, 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1、教师课前准备。要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着手, 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重视案例教学法自身特点和该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相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都应该来源于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政治、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和人物是客观的、真实的, 客观案例的应用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2、学生按照老师要求,认真阅读案例,带着思考,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要能够立体地融入其中, 这样不仅可以获得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学习经验, 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要求学生提出问题, 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学生在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起一套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体系, 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进而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

3、学生分组讨论。按照座位就近原则,7个人左右为一组,这样可以较好的发挥讨论效果。给学生提出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简单地概述各自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可按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顺序逐一发表各自的高见,也可将几个有关的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供大家讨论,还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分析讨论阶段成员可做一些简单笔记是有益的,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

4、全班大讨论。全班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认真学习研究案例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定出课堂教学计划,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5、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评述。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三、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涉及的理想、道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法律常识等知识体系都可以采用案例的形式生动地演示给学生, 启发学生去思考, 引导学生去探索。由此,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悟出人生哲理, 领会到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意义。

案例的挑选,场景的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我校该课程大部分是安排给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手头上还有很多其他工作。其次如何把教材的基本理论观点完整地贯穿到案例中,课堂的设计,引导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案例教学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探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 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1]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必要性

《基础》课是一门塑造灵魂、培养大学生道德与法律品质的课程,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实际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从而失去了理论色彩。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理论中,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2]在高校《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在《基础》课中获取有益的知识,这就需要课堂教学模式强有力的支撑。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目前《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情况。有些《基础》课老师在整个授课过程当中一讲到底,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当然有些老师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看似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可是老师这个角色却缺少了他原本应有的一种导向的作用,使课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整个课堂教学脱离了对象的存在,没有了针对性。大多数学生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现有的学习需要,对《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当老师把理论知识和现有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到《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来。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式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教学中得到普遍采用,对提升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帮助。我国学界对现代教育学意义上的参与式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此后逐年升温,至今方兴未艾。[3]在参与式教学中,同学们在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如课堂教学中的方案设计、实施、评价以及反馈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课堂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学生可以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也可以参与如何来实施这个方案,当然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参与方案。要保障参与式教学设计目标的实现首先就应该科学合理地制定参与式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的分析、受教育对象特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设计、实施条件、学时数安排、教学评价指标等环节。

2、发挥学生主体性――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从一种被动的听课模式转化为一种主动学习的模式,使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易实现。老师在选取教学材料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服务,既贴近学生实际,也贴近生活实际,以便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比如,在第一章讲到追求远大理想时,就可以结合大一新生的心理来展开,他们学习的热情很高,正怀揣着自己的理想等待一步步地实现,谈各自的理想就很好。在整个过程中,讨论是很重要的,但也不能缺少了老师的点评与指引,或许一句透彻的点评可以升华整个讨论的高度,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个中道理,并彻底领悟。讨论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增强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很好地学会知识。

3、增强教学实效性――实践的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不仅仅是在传授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规范学生的行为,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4]。实践教学模式最核心的就是要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同学们能够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中。同学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塑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基础》课如果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没有真正的实践,就犹如空中楼阁,是没有现实的根基的。比如第四章中,我们知道道德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也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道德不是会背诵多少内容,而是我们实际生活中如何去践行它。实践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教学基地,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让他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并服务社会,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比如师范院校的支教活动等,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教学实际来进行实践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http:///link?url=VLG-s2qG0OUzq7W4oY_my_twaE15evhGukrhBmxkYFmDFhsE2sbdrCVzKNfndXod.

[3] 鄢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设计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4] 罗国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与特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0)63-64.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话语体系;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作者简介:孙涛(1982-),男,山东即墨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院,讲师。(山东青岛266555)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知识性拓展与深化――基于研究方法中的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69-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大一新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而,该门课程可谓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价值导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课程意义的实现需要依托课堂教学这一载体,这也对大学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与其他专业性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除在知识讲授之外,更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其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树立良好的思想与行为规范。这使得该门课程的讲授更加讲求实效性,融理论学习、现实关照、心理引导于一体,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良好的课堂互动,最终实现“知道为智,体道为德”的目标。

一、优化知识构成,改进授课中的话语体系

从当前教材的内容结构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架构较为合理,涵盖了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从知识构成来看是很完备的,涉及了主要应该学习的内容。然而,从学科属性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属于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比,其话语体系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因而对于当前追求个性的大学新生而言吸引力不大。就课程所要传输的内容本身,譬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还是关注的,问题在于以何种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就知识层面来看,改变目前课堂讲授中的话语体系是首先要考虑的,亦即用一种学生可接受的语言激发其学习兴趣。

1.多学科视角增强课堂讲授的知识性

当前教材所设定的知识点过于凸显道德灌输的特点,其知识性并未很好地被发掘出来,对学生而言没有学习难度而导致挑战性不足。对此,可以尝试多学科分析的方法,通过不同的理论视角加以分析,以专业性吸引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同样有很强的理论和专业性。譬如,用哲学的视角分析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用教育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分析中西方大学及其发展历程;用心理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的学习,使其了解学习的本质;用博弈论分析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公共秩序;用政治学的视角分析爱国主义以及人生信念;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婚姻与家庭;以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以此丰富授课中的知识体系。

2.课堂讲授尽可能使用生活化语言

就课程本身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体系过于抽象和空洞,如果直接将之用于课堂讲授,会令学生产生乏味而失去兴趣。因而,在具体的课堂讲授中,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话语系统的互适性转换,选择与大学生对话风格较吻合的话语系统,将高度概括甚至空洞的教材语言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把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信、真懂,从而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譬如,可尝试使用一些网络语言解释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问题,对学生而言无疑会产生很强的亲和力,也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教学内容应反映社会现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重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因此,该课程应联系与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的实际:一是密切关注当前的社会实际,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动向,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二是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针对他们最困惑、最关心的问题,多加疏导,在关注中倾注社会责任意识,使该门课程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1]

4.教学内容应观照授课对象

一般来讲,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其学科特点以及兴趣是有所差异的。因而,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不同院系、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产生契合。譬如,对于理工科学生,教师可多增加一些国内外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斯蒂芬・霍金等)生平事迹的讲述,特别是他们志于求学、回报祖国的奋斗历程;对于文科学生,则多增加一些著名文学家(鲁迅、钱钟书、徐志摩等)、经济学家(林毅夫、郎咸平、张五常等)的案例解析,以此触动学生的心弦。

二、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通达教学对象的桥梁和纽带,因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的素养和经验、教学资源和设备条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可选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综合加以运用。

1.案例教学法的引入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并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作为基本素材,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案例教学具有高度的情境性与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与鲜明的针对性等特点,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热情,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案例教学首先在于选编合适的案例,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所选的案例一般应具备四个特点:即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真实性,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也只有真实的案例才有说服力;典型性,所选案例应代表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选材应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案例只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紧密相联,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课程中的“大学生创业”的章节里,可以引用百度总裁李彦宏、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以及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等人的创业经历,以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其次,选完案例后,应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入案例,譬如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和情况。再次,分析探讨案例,这也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结论,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最后,评价案例。分析讨论之后,教师和学生都应对案例作出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评价实例,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作案例总结时,应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

2.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以往教学中所掌握的本课程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或在讲授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3]问题教学法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譬如学生的困惑)结合起来,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思维发展规律表明,问题意识是人区别于其他存在物的一个显著的思维特征,人的问题意识来自于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只有提出问题才能促使人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青年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批判精神的特点,针对他们的兴趣点和困惑点,将零散的问题形成系列的问题群,并带领学生探讨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就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兴趣。[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搜集、整理和提炼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思考,通过思考而进一步去追问,通过追问而得出判断并认同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同时,教师应适度总结学生的各种解答,不仅要适时肯定学生的各种有创见性的观点,肯定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到性,同时也要对他们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给予引导和纠正。

3.实践教学法的尝试

大学实践教学,是指高校根据其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实践环节并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一类教学活动。[5]大学实践教学既包括与社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又包括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校内实践。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言,可尝试以下几种方式组织进行。

(1)课堂实践,譬如实施情景模拟,通过设计特定的场景,让学生进入相关的角色,以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景为参照物,进行模仿、比较,通过演练以求得理论的升华和能力的提高;放映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譬如讲爱国主义时可以播放《建国大业》、《精武英雄》等影片,以此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校内实践,主要通过第二课堂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可以深入学生社团参与指导,通过知识竞赛、专题讲座、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校园形成思想理论学习的氛围;开展调研活动,教师针对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方面需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譬如大学生诚信状况、网络依赖状况、恋爱观等),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专题调研活动,这也是让他们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直接体验的一种重要途径。[6]

(3)社会实践,即利用周末、寒暑假等课外时间,由年级辅导员具体组织实施,教师参与设计活动内容,并对实践过程和结果予以评估,以使大学生在接触、了解、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能力、深化认识。

三、结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仅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为首要目标,更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全的人生态度。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主要应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避免产生局外人的旁观感,以调动其学习情绪;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内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同课程所传递的价值观念,进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日常的行动中。[7]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启迪和价值引导的教育目的,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4][7]李艳萍,关健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创新的三个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0,(6):137-138.

第9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 方法 革新

2006年8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为《基础课程》)在全国的高校开设。这门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过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而成的一门崭新课程。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2007年版在2006版的基础上做了些调整、加入了新的内容。它的改革不断地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更是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至今,《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进行了两个轮回。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摸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同。

一、传统的“两课”教学模式

各高校实行“98方案”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两课”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课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效果、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成为当务之急。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尚未走出“课时多、费力大、学生不重视”的困境,直接影响了其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是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是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抄”的单一的授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满堂灌”、照本宣科,即教师上课时只顾自己讲而不管学生听不听,对考试则以知识考核为目标,这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从而形成了“上课讲知识、考试考知识、靠完忘知识”的局面。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便于教师传授知识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已见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接受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发展。要彻底改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课程教学的困境,就应该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二、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革新

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努力做好革新工作,旨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在教学实际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革新教学内容

(1)提问与思考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高涨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这是《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听起来比较空洞,要想办法将这些层次比较高的问题转化成学生容易感受的内容,这就需要从一些不起眼的小处着手,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不回避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新、最真实的信息。从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在讲授课程内容时,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等,提出有启发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重视学生的回答,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看法。这种方法的使用,让学生们明白了《基础》课程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而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同时也使教学充满活力、充满趣味,师生和谐、互动、融洽,真正达到了“易学,乐学”的目的。

(2)理论与实际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基础》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际,又反过来指导活生生的实际。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又运用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典型案例、事例来进行分析,给予科学、合理而又具有说服力的回答和解释,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体会到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就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道德实践中去体会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2.革新教学形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除了进行教学内容的革新外,还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渗入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故事。这样,既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有一定的了解,又加深了他们对所学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适当地添加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搞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它以具体的典型案例为主要线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我从多种途径收集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动的案例。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深入思考、细致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引导者,我通过及时的总结分析,并避免学生偏离主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参与社会实践

根据《基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针对《基础》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确定表演题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小品、话剧、相声等。教师的角色仅仅是点评家和观众。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挖掘表演潜能,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针对《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基础”部分,组织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主要有旁听模拟法庭、旁听地方法院庭审现场等方式。现场说法,生动实际,对学生们的震撼也特别大,明白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懂得了必须自觉敬畏和服从党纪国法的约束,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

(4)进行分组讨论

要使课堂讨论富有成效,必须精心设计,周密布置。讨论前,我精心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思想深度、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论题由学生进行发言、讨论;在学生自由讨论期间,我不断地进行提问、点拨,把讨论引向深入,并避免学生偏离主题。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引导、总结,不断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聆听别人的见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搞好《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改造。我主要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等方式,把课堂讲授、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以外有更大的启示和收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看、记、想的统一,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革新教学考试

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效果的评估离不开考试。考试是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也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考试中,教师往往掌握绝对的主动权,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给学生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所以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说。《基础》课程在教学考试方面也应有所创新。

我对《基础》课程教学考试的革新,主要是提高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例,重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提问、布置作业、撰写小论文三部分构成。课堂提问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做作业能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巩固学习效果;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采用命题或自拟题目的方式,撰写小论文。我对作业和小论文认真批阅并记入平时成绩。作业发下去之后,通过批语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优点与错误,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综合素质也得以拓展。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收到了初步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多媒体教学的课时分配、讨论课尺度的把握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完善,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第10篇

摘要:教学方式方法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要性及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就“案例”在这门课程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入心入脑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9-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很强。这门课程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丰富的道德思想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高质量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使其在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落实到实处,任课教师必须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真正落实到实处。案例本身就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可以考查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它能促使学生利用有限信息做出决定,学生从习惯的情境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案例的学习基于讨论的学习方式出现,这样案例学习可以增强个人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相互合作能力,这个过程会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决策创造能力等,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思考得到的是内化了的知识,案例教学还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同时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遵循大学生的生活进程和认知规律,从不同角度展开其教学内容。“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引导刚入校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阶段的特点及其在人生中的意义,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把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告诉学生;“追求远大理想?摇坚定崇高信念”,理解和把握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及其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的信念,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理想实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继承爱国传统?摇弘扬民族精神”,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掌握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加强道德修养?摇锻炼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道德的起源、本质及作用,把握道德与人生、社会生活及自我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道德传统;“遵守社会公德?摇维护公共秩序”,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公共生活、公共秩序的内涵及其道德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社会公德要求,把握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培育职业精神?摇树立家庭美德”,帮助学生把握职业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掌握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法律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就业、择业、创业中的道德要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爱情、婚姻、家庭中的美德内涵及要求,形成正确的美德观;“增强法律意识?摇弘扬法治精神”,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及作用,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增强在维护国家安全中的法律意识,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了解法律制度?摇自觉遵守法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帮助学生基本掌握我国的一些主要法律制度,帮助学生掌握我国法律的运行程序,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培养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利和处理问题的意识;这些内容从文字上看都是条理很清楚,从小到大都一直在灌输的大道理。这些规范和条款又是人们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重要支柱,如何真正把它们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中,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探究的。结合教学实际,下面就“案例”在这门课程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教学的精髓在于“身临其境、以案论理教学相长、重在分析启发联想、明辨是非,提高思维、开发能力”,教育者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通过案例的介绍设定问题的悬念,吸引学生的关注、思考,把案例与自身的生活结合,达到共鸣性思考。就拿“领悟人生真谛?摇创造人生价值”来说,这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涉及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的精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与人生观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把握人生与人生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价值实现,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未来。这部分内容讲大了它很深奥也很抽象,而对学生来说很理论化而且空洞,敬而远之;讲小了太具体了,学生又会觉得老生常谈,就是说教。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尤其是正处在人生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利用好案例教学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刘雪梅的快意人生”,这个案例从名称上就非常吸引学生,首先有名有姓有一种真实感和亲近感,“快意”即快乐惬意的人生是每个人的渴求,更何况年轻有活力、充满理想和追求的大学生,多么希望通过自设的努力或者借助一定的条件达到这种境界呀。从案例的名称看,就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在案例的展开中知道刘雪梅和自己一样是一位风华正茂的现在的在校大学生,这就更加使学生有种找到了“榜样和效仿的对象”的好奇。在学习上出人头地,在爱情上如愿以偿,在生活上殷实富足,这些追求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也是每个有志青年在事业和爱情等生活内容的理想体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快意人生呀?带着期盼在对案例的展开和剖析中,学生明确了快意人生的实现途径,明确了不同的人生目的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最直接地决定了自己的人生过程。在分析中使学生在理论层面上掌握人生、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处理人生环境等知识,生动直观很容易入脑入心。同时在对案例的剖析过程中,思考得出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正确的认识、评价人生价值对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客观理性地入心入脑。在对案例的剖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生活的实践层面,取长补短,纠偏指正,防微杜渐,让榜样的力量震撼自己,真正的入心入脑。一个好的案例的教学,既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可以让学生的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最终达到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学好、用好的一门课程,它入情入理地剖析问题、荡涤心扉、升华智慧、铸就人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任课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的内在要求,精心的选择好案例,结合教学内容引导组织学生分析剖析案例,让学生在一个情境的交融中真正的入心入脑,解决知识和思想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实效性得到体现。

作者简介:李天香,女,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思政部教师,副教授。

第11篇

(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旧的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的反映较为冷淡,积极性也不高,大部分教师仍然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对教材内容缺乏消化、吸收和再加工的过程,只注重教学计划和进度的完成。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往往采取“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效果。以至于不能够完全掌握这门课程的精神实质,这种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导致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对知识进行接受,囫囵吞枣,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也失去了自主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然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非常普遍,导致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缺乏,知行脱节现象极为常见。到目前来说“一言堂”的情况有所改善,虽然教师也运用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并采用了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但还没有形成多元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还有的教师教学没有针对性,对学生所想的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疑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脉搏。

2.学生重视度不够

思想政治课由于在长期的教学中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享有绝对的权威也更好地宣扬了主流的价值与文化,而学生大多数状况下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中。这门课又是宣扬社会主义的道德,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但是却不能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面对至高的道德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又无解决的合理办法的时候,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解决大学生在思想领域和重大社会问题上的认识困惑,并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若是偏离了这一目标就会使得该课程的实践教育目标被虚化。虽然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但是与理论教学的内容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整合。

1.实践课在课时分配上缺乏规范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总课时数的规定是很明确,但是对于实践课的课时规定相对来说比较模糊,没有形成专门的规范。大部分学校呈现出来的是课堂教学课时偏多,而实践课时相对来说较少,更没有合理分配的细节。

2.教学的形式缺少社会性。这门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局限于让学生集体观看资料片、举办讲座和演讲,及辩论活动,或者是组织学生的进行社会调查,等校内范围的教学活动为主要的形式,很多的高校由于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等等各个方面真正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特别的有限。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度也大大降低,像一些外出派学生代表参加的活动,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其中,进而造成实践活动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的教学指导缺乏实效性。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来看,大多数都是教师在课堂给出学生可供选择的题目或者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把学生分组进行,并且撰写实践总结,并由学生讲解和分析本次实践的体会。最后任课教师批阅和整理学生的实践作业,并给出实践的成绩,但是在这个环节中缺少重要的一项是教师跟踪学生的实践活动,并对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和有效的引导与指导,还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并能体现实践的效用,以至于整个教学活动缺乏融合性。

4.实践课的考评方法缺乏激励性。实践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样很难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很多学生把实践看成是一次简单的活动,很多学生没有在实践中体会真正的价值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缺少严格的规范和可操作性的考核体系,实践活动的内容常常是以内容新颖逻辑的完整性以及字数的多少来衡量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过程中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关注,甚至有少数的同学弄虚作假来完成本次的活动,不仅没有提高自身的知识应用能力,还挫伤了部分同学的积极性。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对部分学生厌学、部分教师厌教的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既考虑学生和教师的主观原因,又考虑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的客观因素。

(一)从学生方面看

部分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功利主义的影响。面对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学生们为了能在将来的择业中更能处于有利的地位,报考研究生、过级(外语、计算机)、出国等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主攻方向,学生专业课负担很重,学习压力大,有些专业还有实习活动,客观上弱化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第二,抵触情绪的影响。传统“政治”观念的消极作用以及现实政治生活领域负面现象的影响,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热情,造成了对政治理论课的错觉。由于受社会上不良因素影响,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抵触情绪比较严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教化”,是空洞的说教。

(二)从教师方面看

主要表现为:第一,个别教师缺乏使命意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历史使命,缺乏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意识到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对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进行发挥,又不能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单纯地对教师的主体、主导地位进行强调,从而限制并压抑了学生作为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第二,部分教师理论修养不够。许多教师由于自身理论知识欠缺,对于教材的理解度不够,故而缺乏吃透理论融会贯通的过程,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不能显示出各自学科的特点;第三,部分教师基本功差、执教能力不强。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感染力不强,不能吸引学生。有的教师教学没有针对性,学生所想的、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得不到解惑;有的教师授课没有重点,语言平辅直叙,缺少感情投入,不能引起学生共鸣;有的教师授课内容层次不鲜明,缺乏逻辑性;第四,部分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单纯讲授的形式,虽然有时教师也运用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并采用了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但还没有形成多元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能够将教材的内容和电脑等多媒体教学实现完美结合的教师较少。

(三)从社会价值导向看

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交流便捷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人们处于多种价值观的包围之中,面临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困惑。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同样是社会整体价值观变化的一部分,是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受社会上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多元的价值取向,并展现出新的特点:他们的价值取向“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从避实就虚到求真务实,从崇尚他人到崇尚自我,从主体丧失到主体高扬,从单一选择到多样选择,并表现出了功利化、实用化和自我化的倾向”。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是不稳定的,开放的,他们的经验与阅历还不足以使他们在面对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主导性价值观,其价值观念还时常随着社会上各种思潮和社会热点等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只有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导向,才能使他们在事关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的重大问题上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是非分明,才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

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措施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任课教师是关键,理论课程的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只有政治坚定、思想道德素质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才有资格、才有能力讲好这门课程。在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水平、思想困惑及关注热点的基础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应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以增强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增强实效性的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也不例外。他们思维活跃,独立意识主体性明显增强,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有着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愿意在众人面前张扬自己的个性,喜欢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尤其要注意到当代大学生上述思想观念的变化,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首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兴趣爱好,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其次以学生为主体,要体现尊重与平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民主与权利、学生的个性、隐私与尊严等。遵循学生与教师平等的原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以学生为主体,要凸显教育的服务功能,以学生为教学评价的主体。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集中学生的智慧,反映学生的意愿,心系学生的利益,要以大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因此教师只有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参与对理论的思考、分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是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重教有余、启发不足。再加上有些教师以权威自居,尽管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很好,但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要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和教育的规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大胆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招和实招。一方面是要不断拓展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课程,可采取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辩论、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在这门课程的考试上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个人单独答卷和小组集体答卷相结合等方法,目的是突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察。

(三)协同多种教学手段

第12篇

“模块式教学”,由国际劳工组织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研发,以现场教学与技能训练为核心,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又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增删单元和调整组合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1]该教学模式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和经济性特点,受到学校以及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模块式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核心内容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确定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分析和设计,从而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模块式教学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灵活性。“模块式教学”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知识,也可以几个单元的组合,它可能是一本书的集成。它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学习的一个小点。大模块是由小模块构成,该模块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模块。这样的设计既能促进教学,也便于学生反馈。学生反馈通过模块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进步,更有效的指导学生。二是针对性。“模块式教学”不在局限于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有助于促进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过去,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由老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来进行,未能充分考虑的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设置内容繁多、缺乏针对性。但是,“模块式教学”,知识点是类似的,具有共性,易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构建知识模块和实践模块,突破原有教学的整体性,强化针对性。三是主体性。“模块式教学”,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始终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实施参与式教学。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教师由以前的控制者、传授者向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也由以前的被动向主动转变。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需要学习什么,想学什么,帮助学生安排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情况,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二“模块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高校“要以中央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基本遵循,既把教材讲透、讲深、讲清楚,又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建立起符合高校特点、体现本校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2]根据“模块化教学”相关理念,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建议高校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

(一)思想道德教育模块

这一板块包括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夯实学生思想基础。要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素质等问题。在这一教学模块中,可以借鉴上海复旦大学思修课的教学经验。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与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合作,签约慕课平台。上海复旦大学的思修课慕课平台教学分为在线进阶式学习和见面课学习两部分。在线学习计36课时,学生可自由在网络上观看教学视频,并参与实时评论、讨论和提问。为提高视频学习质量,学生每收看十几分钟,网页上就会跳出一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学生只有答对之后才能继续收看后面的内容。对于忘记收看视频的学生,系统也会不断发出催促通知。而见面课学习则计12课时,由大课堂直播互动和小组讨论组成,以弥补网络教学的固有弊端。“微课程”的特点短小而精悍,我们可借鉴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完成“听课”,课堂上,再进行交流、分析、探讨、学习、提升。目前,很多高校都开通了网络,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比较广泛,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观看“微课程”,或者下载观看,或者和同学合作分享观看,随时完成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便捷,也有实效,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见面课学习可以采取专题式将教学内容整合成6个模块(12课时):第一讲,大学与人生;第二讲,理想与信念;第三讲,爱情与友情;第四讲,国家建设与青年成长;第五讲,道德与修养;第六讲,职业规划与创业。在具体讲述专题模块时,可以多发动学生参与讨论,也可以安排一些小型的表演,如在讲授“道德与修养”这个专题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课前收集目前中国道德模范、道德缺失的资料,课堂讨论时分组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提出本组的观点看法,教师再对各组表现情况评分。这就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在搜集资料、课堂讨论中加深了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认识。再如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结合最新召开的相关会议的精神,让学生自导自演了一场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法治剧。教师不指定学生参与,交给学生自己编排。课程教学从“灌输模式”向“引导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要从“师辈”向“朋辈”转换,这样的思修课可以让学生更感兴趣,也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

(二)法治教育模块

这一板块包括法律理论、宪法和其他部门法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素养,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并且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有针对性的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从笔者的实践教学来看,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整合成三个小模块:第一模块,法治观念与法律意识;第二模块,法律制度与法律规范;第三模块,专题法律规范(比如:合同法、专利权法、保险法、婚姻法等)。比如,对于艺术类专业和信息科学类的学生应该多讲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著作权或者专利权方面的案例,对于电气、机械等理工科专业学生可以对多举专利权、合同法方面的案例培养学生对技术创新的兴趣和了解相关合同法,对于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经济法、商业法的案例以增强他们对今后工作的感性认识。其他知识模块的案例教学也可选择抓住特点,因材施教。

(三)实践教育模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优秀道德品质、正确法制观和健全

人格的必修课程,融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实践教学是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社会实践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重要环节,它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国情、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3]因课程性质决定了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第一实践主题:职业生涯理想教育。实践活动方式:班级组织参观校园、开展座谈交流、心理游戏、学写学业规划书等活动。实践目的: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给自己定位;制订可行的、操作性计划,不断自我监督,踏实走好入学第一步。第二实践主题: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参观革命教育基地,了解中国的革命传统及的历史,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从历史感悟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比如,作为湖南高校的学生,应该多参观湖南本土的革命教育基地,了解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习先辈的优良传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成为一名有责任和担当的人。第三实践主题:法治实践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通过分组形式,搜集案例,开展课堂辩论;第二,可以组织学生走进法庭旁听,直观了解法律诉讼程序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第四实践主题:爱家爱国实践教育。一方面,可以和学校学生会团委合作,多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团学生会活动,比如,通过假期“三下乡”活动,宣传科技、卫生、法律等知识,开展专业社会服务活动,并完成相关调查报告。还可参加相关慈善活动,也可班级组织。另外,可以开展家乡文化的PPT制作比赛,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家乡的文化和特色制作成PPT,再上讲台汇报,无形中学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也加深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识。

“模块式教学”是一种专题式、针对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包括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和整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课时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考核评价方式的转变等,尤其是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实施,难度较大,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模块式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作者:高小枚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耿立华.“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6(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