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14: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有资产管理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字: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议
近年来,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一方面,财政部2006年6月23日公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行政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明确了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并于2007年上半年开展了资产清查及工作,下半年开展了资产核实工作,为全面做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县级行政单位尤为突出,不仅不利于“三农”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政府形象的提升。
一、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县级行政单位(包括县级党政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派机关)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县级行政单位的国有财产。我国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国家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国家调拨的资产、县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组织收入和经营收益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我国县级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级行政单位资金来源从单一的财政拨款,逐步发展成为以财政拨款为主,行政性收费收入、经营收入为辅的多渠道资金来源格局。这样一来,筹资来源和投资去向的多元化,从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构成形成多元化局面。由于配置标准和配置程序的不规范,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分配苦乐不均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造成有的单位资产大量闲置,有损政府形象;另一方面,有的单位有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严重影响了行政工作效率。
(二)经营性资产监管不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当前,县级行政单位在发挥行政职能,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常常将一部分相对闲置的国有资产以投资、租赁、入股、承包等形式进行经营活动,这种做法对盘活现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以及缓解单位经费不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监管不力等方面的原因,经营性收入往往得不到及时收回和运用,不仅滋生了腐败,也造成了国有资产地严重流失,严重背离了靠创收弥补经费不足的初衷,助长了不正之风,影响了政府的廉政建设。
(三)资产处置和资产流动不规范
对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普遍存在产权归属不清,管理缺位的问题。单位领导往往将国有资产视为本单位资产,可以随意使用和处置,这样不仅造成资产无法实现合理流动,还直接导致了流失、浪费现象。在这种观念下,单位往往在不经过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并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缺乏规范公正的处置程序和有效的监督措施,明显不合理低价处置、无偿租借、无偿担保等现象非常普遍。此外,由于经营性收入没有纳入财政统一管理,多数形成单位的“小金库”,转化为职工福利,损害了国家利益。
(四)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先进管理理论难以付诸实施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资产分布、资产价值及现状缺乏相应信息,致使单位资产预算工作缺少依据,资产形成缺乏统筹性、科学性。此外,由于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先进管理理论往往因为缺少相应历史数据支持而难以付诸实施,从而造成单位资产管理理论的缺位。
二、加强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鉴于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及复杂性,针对当前我国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至少应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一)贯彻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
针对当前我国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主体不明确,重资金,轻资产等现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原则,贯彻执行全国统一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即中央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可以实行“财政部一管理局一单位”的体制。其中,财政部负责制定规章制度、资产预算和综合管理,相关管理局分别负责机关事务归口管理单位资产的具体管理,各使用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在这个体制中,县级行政单位作为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主体,必须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资产购建预算是单位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切实做好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而县级财政部门可根据财政部制定的统一制度,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对该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统一管理。
(二)完善制度,加强行政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
首先,建立健全“非转经”资产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非转经”资产报告审批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财务监管制度,把经营性资产同单位剥离,避免出现账外资产;建立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办法,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建立统一规范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处置办法,统一规定资产收益上缴财政比例,对资产收益实行财政统筹管理。其次,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县级政府是县级“非转经”资产的所有者,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办法,把行政单位出租、出借、经营使用国有资产所形成的收入和拍卖、变卖国有资产的所得金额,纳入非税收入,实现统一管理。最后,在国有资产“非转经”过程中,占有、使用该国有资产的县级行政单位应做好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并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批,财政部门在经过充分调查取证后,方可实行国有资产的“非转经”。
(三)完善相关法制建设,杜绝违法、违规处分国有资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法制化作为基础才能实现。同样,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资产处分、流通环节)也必须以立法的形式对行政单位占用的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并根据行政单位的不同特点,制定执法细则,进行科学、严密的规范,使行政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权责统一,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和完善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必须要对行政单位资产建设购置,管理目标、占有使用、职责范围,转让处置、违法责任追究等作出规定。如此以来,可以通过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活动中的违法、违规成本杜绝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重视县级行政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做好国有资产管理
的基础性工作
针对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家底不清等问题,县级财政部门等职能部门必须重视县级行政单位的清查核资工作并形成数据,建立健全完备的产权登记制度和一整套基本的数据库并加以存档。这样一来,一方面有利于完整反映行政事业资产的动态,加强对资产使用效率的监督管理,为深入开展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为科学分配预算,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搭建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借助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完全可以信息化管理,及时掌握和了解各单位、部门国有资产情况。此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系统软件,建立一整套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基本的数据库,搭建中央与地方、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与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的信息平台,提高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三、结束语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尤其是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党和政府工作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如今,县级政府行政机关滥用财政资金,在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兴建豪华办公楼,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与县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直接相关。此外,县级行政机关是与农民接触最密切的政府机构,其管理国有资产的效果直接影响着“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从事县级行政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实务工作者都必须认真对待这一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同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财政与发展,2006年第5期.
[2]唐颖.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关键词] 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配置不公
由于缺乏公平合理的、有约束力的国有资产配置和定额标准,以及资产购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和重复购置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资产配置不公平,各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任务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合理,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不公平。如房产、公务车等国有资产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在各地区、各部门十分普遍,也是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在非生产流通领域占用的、不投或不直接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的资产,具有配置领域非生产性、使用目的服务性、资产使用无偿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占用上的免费性,使许多单位完全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低效使用的问题一直都很严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加之受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资产被人为地分割在各部门封闭式运行,而不能随事业的发展变化作相应流动,致使资产闲置与短缺并存,资金的紧张困难与低效使用同在。
(三)资产流失严重
不少单位不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遵守财政部门有关规定,随意变卖、转让、更新、报废、贱价处置国有资产,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资产购置与处置失控,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和滋生腐败。由于国有资产长期被无偿占有,不评估、不流动、不核算、不提折旧、不考虑损耗或年产值因素,造成每个单位都想有“自留地”,产权分散、流失和浪费严重,削弱了财政分配资金支持各项事业发展的力度及财政的调控能力,加剧了财政资金供求的矛盾。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应有的管理意识
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上的误区,是目前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中国国有经济体系中,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较受重视,而包括中央与地方在内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及其管理却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不仅严重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也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
(二)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设
一方面,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有关的管理制度与法制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实践,至今仍没有出台一套完整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使得地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管理混乱无序。另一方面,各级立法机关与管理部门尽管也出台了一些局部性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与规章制度,但部分法规、制度之间互有矛盾,使执行部门无所适从。
(三)缺乏合理的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导致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如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的管理权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的管理主权权限不清,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行政事业性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等等。
(四)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资产形成与配置方面:(1)存在一定程度的财政预算软约束现象;(2)缺乏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财产配置标准;(3)缺乏必要的透明度与协调性;(4)大部分地区缺乏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及相应的监督机制;(5)供给渠道单一,财政负担沉重。
在资产使用方面:(1)缺乏客观公正的财产使用效率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以及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2)使用过程中的产权管理特别是产权变动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3)缺乏严格、规范、先进的管理手段;(4)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节。
在资产处置方面:(1)缺乏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程序;(2)缺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高效的处置途径,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交易市场等,导致资产处置过程的浪费与腐败。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管理意识
实践证明,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了解得越全面,理解得越透彻,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就越重视,资产管理方面的工作就做的越好。因此,应该注重加强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国有资产管理思想不仅深入各级部门、领导的心中,也要使广大员工自觉学习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从思想上重视国有资产基础性工作。
(二)完善法制建设
加快《国有资产法》的制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管理体制、主管部门和管理办法等。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从立法上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原则、范围、程序、内容、组织形式、监督检查以及法律责任等,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法可依,便于新的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地方性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
(三)理顺管理体制
1.明确相关部门间的管理与合作
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的原则,对本级政府管辖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
2.建立资产管理经营机构
建立行政事业性资产集中处置与调剂转让市场,将行政事业管理与市场经营两种手段有机结合,制定与单位经济利益挂钩的资产处置办法,鼓励各单位将闲置资产拿出来进行交流,通过所有权变更或使用权转让等方式,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有效资源。
3.坚持财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建立健全资产核算总账、明细账、序时账、备查账,认真进行固定资产卡片的记录与登记,严密核算;建立健全资产购置、接受捐赠、内部转移以及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做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行单位首长负责制,并确立具体资产管理人员,把资产管理纳入政府考核和单位负责人离任审计范围,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四)健全管理机制
1.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对各级政府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实施产权集中管理,就是在严格遵守行政事业性资产的国家所有权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占有使用权的原则下,各级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打破部门利益格局,对产权实行集中管理。同时,各行政事业单位仅履行占有使用者的职能,在只有使用权的前提下按制度规定去利用这部分资产。
2.强化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
应确定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政府分级所有并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原则,明确管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责任委派给一定政府机构作为专门的主管机构,对各级政府占有使用的行政事业资产实施综合管理。
3.加强资产预算管理
以往资产管理的主要弊病在于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这既不利于国有资产规范管理,也不利于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预算安排是实现增量控制的关键,因此要处理好存量资产与增量预算之间的关系。按照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制度,这是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4.制定资产配置标准
合理的国有资产配备标准是加强资产预算管理的基础。制定配置标准是一件复杂的工作,因为它要考虑到多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多个不同地区的情况。制定标准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考虑灵活性,对此采取“先大后小、先点后面”的方法,按照“合理可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
[参 考 文 献]
[1]毛程连,程北南.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j].社会科学,2006(5):61-66
[2]王晓玲.行政性公共财产绩效管理研究[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56-8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管理体制
一、前言
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行政事业也担当着 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进一步推进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资金的补偿、扩充的非直接性;占用、使用的无偿性;使用目的的服务性发展,保证各级政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我国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是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文章对此提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建议。
二、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用业务操作流程和标准的数据,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反映有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状况。深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坚持创新管理和科学发展,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水平,降低资产浪费和监督正本,提高了独立管理、统一管理,是新时期财政管理与改 革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新时期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促进财政部门“一盘棋”、 资产管理出效益的新理念、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作为有效运营和保值增值,突破难点、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
1、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监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乏规范化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是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举措。它可以强化管理力度、规范管理程序,大大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有效降低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资产隐性流失和非客观因素的影响,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除了管理审计和跟踪监督,合理配置,创建一批资产资源节约、工作绩效最佳的机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的日常监管,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目前全社会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行政事业单位更应充当表率,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监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2、进一步健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合理配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今后五年“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通过国有资产的信息化和法制化管理,采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基础数据,了解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从而能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简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保证和规范管理行为,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杜绝随意购建资产的行为,来约束和控制公共财政资金的随意使用和占有,对行政事业单位中长期闲置、超标配置的国有资产,进行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促进资产管理向科学化、信息化。
3、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闲置浪费
国有资产监管重要指标的资产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是有根据性的改善为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坏境,对资源进行适时的管理与监督。将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融入资产 管理信息系统中,不断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系,及时发现闲置或浪费国有资产的情况,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实现资产管理手段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同步创新。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发展。
4、进一步培养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要想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和学习;提高资产管理思想;业务素质为核心;使行资干部及时掌握新技能和业务水平,并牢固树立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而由于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更重要的在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的专业知识,加强宣传和调研工作,创新资产管理理念;切实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坚持廉政勤政;提高自身素质,健全管理机构;严格按规定用途和操作规程使用资产,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职能的需要。
5、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可谓涉及范围广,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是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团队的重组、管理手段的革新、管理流程的再造、管理团队的重组,资产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供强大的 数据支持,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强化管理力度、规范管理程序、优化管理流程,将资产管理的日常工作融入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有效监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确保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结尾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使我国经济体制的整体变革和完善本身的新突破,从而全面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水平,以便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发展,全面、及时地实现信息共享,有效增强管理过程中的控制力,建立和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胡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9. (01) :21-23
[2]杨晶晶.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 :15-17
关键词:国有资产;科学管理效益;内部控制;厉行节约
中图分类号:F12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00-02
近年来,国家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投入不断增加,资产存量不断攀升,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越发重要。基层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科学管理水平,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特别是实物资产管理实践为平台,阐释基层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加强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科学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践
国有资产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且使用的资产,在法律上将其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总和。国有资产包括流动资产以及对外投资、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对于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而言,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占资产总量比例大,是管理重点。
近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文件,各行业部门也相应制定相关配套的管理办法,是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依据。而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践工作中,除了财经政策的宏观管理外,更重要的是,从预算管理、财务核算、采购及后续实物管理等环节加强内控,不同部门相互配合协作,才能促进基层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合理、购置规范、高效使用。
(一)加强科学编制预算。对于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而言,预算是整个单位经济管理的起点,是资产取得资金渠道的起点,因此,科学编制预算,争取财政支持是预算管理的重点。加强资本性支出预算编制。作为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在编制资本性支出预算,考虑单位的资产存量,计划下一预算年度主要科研工作任务,匡算主要的项目经费总量和投入的仪器设备情况,同时结合新增人员、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维修维护等因素,测算新增仪器设备资本预算;结合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分解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二)加强资产内控管理。加强内控,能够促进各项管理工作水平。在实物资产管理采购、核算、验收及后续管理环节,主要从内控制度建设、职能部门协作和资产信息系统三方面加强管理。
1.内控制度建设。《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内控管理必须建立良好的内部制度,单位应用制度管人管物。建立资产内控制度,需要从单位发展实际出发,立足科研单位事业发展重点,结合单位不同发展阶段和规划,确定单位内部资产审批、采购验收、报废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办法。内部制度执行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制度的有效性是制度建设的关键。制度制定考虑单位部门设置和管理人员数量,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内控制度不能尽其所能。
2.职能部门协作。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良好执行,需要单位全员参与。单位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在职责权限上清晰,职能内部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职责明确,保证内部牵制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上贯彻执行。同时明确单位主管经济领导负责协调国有资产内部管理部门工作,是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国有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可以促进资产购置效率,使得实物资产迅速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这样延长了资产实际使用期限,也是物尽其有,避免浪费的表现;同时使得资产管理整个过程做到有效监管。
3.资产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作为内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保证资产管理数量和质量信息完整有效。尽管各类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不同,但从内容角度,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控制主要包括财务核算模块和固定资产模块两部分,其中财务模块主要依靠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作为资产管理在价值形态上与会计核算衔接,同时作为除固定资产外其他国有资产数据信息的载体;而固定资产模块管理重点是准确录入基础数据信息。现行固定资产分类采用国家通用标准,资产内控管理中应结合单位资产结构特点选择良好资产归类,这样既保证对外各类报表的衔接,又可以做到内部资产管理配置计划的制定。运行良好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利用资产使用周期,加强资产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国有实物资产监管效果,提高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实物使用管理。实物资产特别是仪器设备资产是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核心资产。不同性质国有资产,管理特点也不同。实物资产作为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其主要特征是实物形态突出,保证其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统一管理外,应侧重于实物形态的流程管理。
1.实物使用管理。在价值形态上,实物资产在价值确认、计量上具有其他资产的一般特性。但在实物管理上更具特色。通常所说的国有资产流失包括实物资产管理不严造成的浪费。因此,在日常管理实践中,应加强重要耗材物资、仪器设备等实物资产的验收环节和日后资产使用环节的监管。在实物验收内控环节,注重管理与技术结合,严控数量清点和技术验证报告;在资产使用环节,加强日常仪器设备使用记录、维护维修等运行管理,提高实物资产质量,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科研仪器设备工作运行质量,发挥实物资产使用效益。
2.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是保证资产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价值和实物形态协调管理的有效措施。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单位国有资产清查,清查范围包括单位所有的资产,确定资产控制重点。重点是流动资产中现金、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资产的账实相符;对外投资的资产安全;固定资产除了年底决算前的资产清查外,还可以结合单位发展情况,实施不定期的资产清查,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保证资产完整,掌握资产使用效率效果,实施资产共享原则,保证资产高效运行。提高实物资产使用质量,促进科研工作质量,才能凸显资产使用质量效益,物尽其用;严格执行定期资产清查是基层单位厉行节约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有资产管理实践存在问题
尽管基层事业单位严格管理,对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受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国家财政政策等外界因素影响更大,往往外部政策环境决定其国有资产规模,影响资产管理模式的变化。
(一)资本预算不完善。基层单位部门预算中主要包括以基本预算和项目预算为主要内容,涵盖了政府采购内容。资本预算未纳入部门预算中,尽管目前的部门预算涵盖公共项目支出,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往往在专项项目预算下达后,才能确定仪器设备等资本支出总量。同时,资产定额预算还尚未健全。
(二)资本投入不持续。上溯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从财政对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资本投入看,大量财政资本支出资金周期为十年,因此造成了当时部分行业事业单位仪器设备的发展。由于缺乏进口先进设备资金,影响了行业专用设备的研制和开发。
(三)配置监管不到位。配置上,尚未建立完善的科学配置体系。对于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缺乏公平公正透明的配置标准和体系。监管上,国家主要从预算上进行购置控制,从审计监督上加强采购资金管理,但国有资产日常使用管理上缺乏监管,造成重立项申请预算、重资金专项使用、轻国有资产有效使用的现象。
(四)信息管理需完善。近期国家财政通过“国有资产报表”系统促进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信息管理,集中和统一了信息来源。在实际运用国有管理系统工作中,报表系统主要考虑了国家财政需要,没有良好结合各行业部门各自的行业管理系统。仅仅与决算报表相结合,与预算管理缺乏衔接。在共享共用上,科技部的大型设备信息基础平台,在科技事业领域开展了设备共享共用的基础工作,但实际操作上还需加强。
三、加强国有资产科学管理建议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高效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购置效率、使用效果,可以促进国有资产效益,实质上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效益,贯彻了厉行节约,科学发展要求。结合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践和问题分析,现从资产预算管理、科学配置、自主研发、实证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培育良好持续财政投入机制。国家建立长期投入机制,对于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财政预算上完善资本预算,从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建立良好资本预算机制,从预算源头保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源泉,从而保证持续的国家财政投入,提高科研的后备力量,促进国家整体科研事业发展。
(二)建立适宜科学配置、监管和评价制度。配置上,对于基层单位,需要何种资产配置、如何配置,充分考虑单位的存量资产和履行工作职能等方面问题和要求,并对其进行科学匹配。对于匹配过程是一个编制增量预算的过程,通过良好的预算管理以保证资产管理,达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提高资产效率。监管上,建议出台国有资产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应用规范。国家不仅加强国有资产财政资金监管,同时应简化行政部门间审批流程,加强对国有资产尤其是实物资产的监管,提高使用效率,促进使用效益。规范处置资产收入同时,加强处置资产的再利用,使其调拨入科研院校,供研究和观摩使用。评价上,尚未出台相关的国家政策。评价国有资产资金安全使用、特别是实物资产有效使用是国有资产管理重要环节。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国有资产特别是实物资产有效使用评价及奖惩措施,这样可以择优选取资产使用效率效果高的单位,提高财政资金有效使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实证研究。针对当前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发展情况,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涵盖预算报批、财务核算确认、实物增加变动等综合管理系统将是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更高要求。同时,逐步建立国家国有资产共享共用信息管理系统。从实践出发,组织行业专家调查研究,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是建立具体管理方式有效办法,同时也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在国家管理层面,应加强分行业分层次进行研究,不仅颁发政策,更应建立制度和规范。国家相关行政部门,从实证研究出发,制定特色的行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指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内控制度行业规范,有利于降低行政管理部门运行成本,厉行节约。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管理思路,促进管理效率、效果和效益,能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更是是厉行节约,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总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必将推进建立节约型社会进程,必将推动各项事业长期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网站..
[2]修霄云.国有资产科学化管理的三点意见.政府采购信息报,.
关键词:资产监管 存在问题 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035-01
随着烟草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有资产规模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资产管理难度不断增加。近年来,国家局明确提出要理顺行业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制度,“管资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越来越引起行业的重视。如何及时、准确地掌握资产现状,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基础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化地发挥资产的效用,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效管控流动资产,还要在实物资产的管理上有所创新。
一、国有资产监管发展趋势。
1.资产管理制度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有《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预算法》两部法规,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各地方、各单位进行各种管理探索,逐步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法律地位,并根据事业单位各自的特点,分别制定一系列的实施细则,从各个环节保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完整。
2.资产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有效手段。以信息采集、归类的方式,构建一个用于管理的数据库库群,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调拨、反馈等环节做到全程动态管理,为查询、分析、统计、审核、监督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提供了便利,从而提高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3.资产管理精细化。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源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多个理论。事业单位对资产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指以确保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有效性为目的,通过责任细分、加强监督和审计等手段,对国有资产从入到出整个过程实行科学管理。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脱节。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普遍存在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不符,导致资产的实际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差异较大。账面价值只能反映资产的购置价值,而资产的市场价值却得不到真实的反映。
2.还存在“重采购,轻资产”的思想,资产的精细化管理仍有不足。资产的购置和资产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同等重要,而管好用好资产需要资产的管理和使用部门共同配合。应在正确界定资产监管职责的基础上,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的“分级”监管体系。
3.逐步实现资产信息的共享与对接。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存在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的固定资产实物资产管理软件与财务处的NC管理软件信息不能共享的问题,给两部门账账核对、资产盘点、信息对接造成困难。
三、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建议措施。
1.转变观念,明确职责,提高对实物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坚决摈弃“重购轻管”的做法,以后勤管理服务中心为主导,各单位、部门为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实物监督管理部门,承担起实物资产日常监管、定期盘点等具体事务工作,切实履行好具体使用及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各项工作的需要。
2.加快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正在使用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尚不完善,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计划由后勤管理服务中心申报科技项目,并牵头开发《现代烟草实物资产追踪监管系统》。
3.建立健全资产三级管理体制。根据岗位职责,完善管理制度,以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部门)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部门)设资产管理员一名,负责本单位(部门)资产实物及账务的日常管理;各单位(部门)内部各科室,分别设管理员一名,负责科室资产的实物及账务管理,向本单位(部门)资产管理员负责。各个层面、各类人员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形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4.创新国有资产配置管理。资产配置是各项工作职能持续履行的重要物质保障,是实现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存量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从中央层面看,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于2009年专门印发了国管资[2009] 21号文件,试行了国家机关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标准化配置办法。陕西省2011年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级行政事业一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我们应继续修订资产管理办法,将资产配置纳入标准化管理范畴。资产配置标准的制定涵盖办公用房、机动车辆、办公家具、空调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等通用类资产;办公用房构建、小汽车排量以及价格等具体标准均以《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通知》、《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的标准为依据。
5.重视产权管理,做好产权登记。在推动产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将重点集中在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管理上。逐步建立“全过程、多层次、动态化”的管理共识。所谓“全过程”,是指产权管理囊括了产权设立、变更及消灭的全过程;所谓“多层次”,是指产权管理是对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各项权能的综合管理;所谓“动态化”,是指充分利用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对产权管理实行动态、实时监管。
综上所述,随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持续增长,如何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国有资产成为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制度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国有资产管理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依靠系统化的管理制度使国有资产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绩效,为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卫斌.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研究[J].产权导刊,2011,(8).
[2]陈爱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9)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第一条 为了做好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应属国家所有的资产组织产权登记,取得所有权凭证和确认占有、使用单位国有资产经营权的法律行为。
第三条 凡是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和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企业单位),都必须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报、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第四条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工作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地方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实施。
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本级企业单位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工作。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以委托其它机关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尚未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地方,由财政部门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第五条 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将本级企业单位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情况定期报告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
第六条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统一制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表式附后)。产权登记表一式两份,其正本作为国家对资产拥有所有权的法律凭证,其副本作为企业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法律凭证。
第七条 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企业单位在填报产权登记表时,应附送资金平衡表等有关报表。
第八条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应结合企业单位财务决算中国家基金增减变动的情况,每年填报一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发现填报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有权要求登记的企业单位予以更正或重新进行登记。
第九条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主要内容为:
(一)单位名称;
(二)住所;
(三)法定代表人;
(四)经济性质;
(五)主管单位;
(六)资产总额;
(七)注册资金总额,国有资金所占比重;
(八)实有资金总额,国有资金占实有资金的比重。
第十条 企业单位的名称、住所、经济性质发生变更以及增设或撤销分支机构时,应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一条 企业单位分立、合并、迁移、被撤销,应在主管部门或审批机关批准后三十日内,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请办理产权变动登记,并按国家规定对其国有资产进行清查,做出价值评估,登记造册,办好交接手续,妥善处理,防止国有资产被侵占、哄抢或变相瓜分。
第十二条 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妥善保管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表,并建立产权登记档案和国有资产登记统计制度,了解并掌握国有资产的存量和变动状况。
第十三条 企业单位不按本规定执行的,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认定的财务管理部门不予开具资金信用证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予办理企业登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权建议主管部门对企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党派社团中的国有资产,以及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对境外国有资产,应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结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令,办理确定所有权归属的法律手续,并进行产权登记。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军队和武警系统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由中国总后勤部和武警部队后勤部门自行制定,并送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备案。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管理体系
一、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体系建设有待健全
法律法规体系给国有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提供了参考和约束,但我国的国有资产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健全,相关的政策措施往往也存在滞后性,使得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不能达到最佳状态。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参照的是《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虽然对国有资产的配置、使用以及处置都有规定,但针对的主要内容是存量资产,存量资产只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因此管理法律体系建设还有待健全。
此外,国有资产的实时管理还有待改善。我国新出台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突破,但其数据的申报需要层层上报审批,这种滞后性使得国有资产的管理未能及时反映现存问题,造成国有资产利用效率偏低。
(二)思想认知有待提高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钱轻物,未对实物资产进行现代化的有效管理。认知上的缺陷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国有资产闲置、浪费和流失的问题,思想上的麻痹出现管理和使用上的漏洞。
(三)规章制度亟待完善
在不少的行政事业单位里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的问题,资产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体现在账、卡、物等的核算制度、资产的调出、调入制度等的形式化,这些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
(四)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产权不清晰必然导致管理上的混乱,这也是影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顾名思义,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也是归国家所有,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得私自占有和使用国有资产,但现实中常出现与之不符的情形。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地将国有资产划拨给集体使用,并不缴纳资产租赁费,更有甚者利用自身的职务便利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单位则以为职工发放福利等为幌子变相瓜分国有资产。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路和任务
(一)法律保障与时俱进,为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支撑
我国的经济形势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提高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法律保障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基础,因此有关的立法部门一定要加强国有资产立法的创新,争取为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内容提供据以参考的法律依据。
(二)重视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人
国有资产的立法要与时俱进,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尤其是资产管理部门的思想也要与时俱进。只有从思想上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才有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落到实处地管理好国有资产。在这一方面,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强化有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以资产管理的责任机制来规范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建立起一个相对高效、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体系。此外,各单位要明确内部分工,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责任,这样才能将资产管理的工作落实好。
(三)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实现资产处置的规范化
对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而且要从制度建设上加以规范化。国有资产的制度建设要从基础工作着手,如各单位的国有资产的购置、验收,再到使用、转让、报废等一系列工作都要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要完善固定资产的明细账和固定资产的卡片,以一物一卡的形式来及时记录固定资产的现状,减少账实不符的问题。
除了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外,各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行为。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国有资产的投资、收益和处理以及资产重组等诸多工作都要遵循固定的步骤,以有效预防财政风险。
(四)加强资产动态管理,确保资产信息完整实效
国有资产管理要注重实效性,加强对资产的动态管理。在国有资产出现变动后,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记录和账目修改,并实时监督国有资产的使用动态。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府文件等获取最新的政策信息,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和现代化办公结合起来。要及时收集和处理国有资产的各项数据,并加以科学分析,及时纠正国有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错误,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五)重视资产清查工作,提高资产监督管理水平
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对于反应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如资产结构、数量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国有资产的清查工作可以用重点抽查、离任核查等方式来进行。重点抽查主要针对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某些重点部门,要求是账、卡、实物相符合。离任核查则是在领导或是资产管理人员离任时核查国有资产并做好资产的移交和监督工作。负责管理国有资产的人员要定期盘点企业的各项资产,做到账实相符。
此外,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者和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也影响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资产管理者和财务会计人员不仅要加强平常业务的学习,也要注重自身资产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升。各单位的资产管理者财务会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国心,用自身的努力工作来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结语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旨在充分利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以更低的行政成本来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的国有资产管理,这是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构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内部控制
一、会计监督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国有资产管理是指为了确保国有资产价值的稳定和增值,在经营管理中占有使用、协调、监督国有资产的一系列规范管理活动过程。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才能促进国有资产总量稳增和结构的优化,维护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助于企业实现资产增值。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尤其重要。首先,国有资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企业会计在核算成本和效益时,必须对国有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监管对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和科学发展必然产生影响。第二,国有资产管理要科学、合理地接受会计部门的监督。严格科学的会计监督是在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作用的基本前提。第三,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企业和国家利益需要通过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督予以保障。会计监督的主要责任是保护企业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护国家利益,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会计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和账实不符
当前,由于企业中部分生产经营管理者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使用和处置国有资产时自由随意,缺乏具体的科学规划和具体安排。由于企业管理者对国有资产管理认识不到位,甚至在经营管理中出现随机处置和变更,致使会计部门无法对涉及的数据进行真实性检验,会计核算与实际资产不匹配;或者是企业管理者为了实现某种财务舞弊,人为造成会计信息的非对称性,导致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了会计监督的有效性。
(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进行完整的会计监督和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一是企业内部组织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有部分企业把国有资产会计监管职能直接划归财务部门,以至于监管人员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缺乏制衡性。有的企业为应对有关上级机关的审计督查,在岗位设置上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独立开展。二是有的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监事会和内部审计制度,但是形同虚设,并没有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如监事会对企业经营的重大事项的合法性、相关会计信息披露、投融资决策等提出好意见建议时,却很少被采纳和认真处理,审计委员会制度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三是企业内部会计部门人员素质较低,不能科学规范地处理业务,导致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信息缺乏全面性、真实性,造成国家和企业的利益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四是监督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会计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偏低,缺乏专业职业技能,在工作中不能充分掌握会计监督的相关信息,影响了有效地通过会计监督手段加强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导致国家经济利益严重受损。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观念淡薄,会计信息不明确
企业国有资产的取得方式往往是随政府部门签订的合同一次性获得,有一定的隐蔽性,使得企业忽视了国有资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也忽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人员和部门更是轻视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会计监管无以为据。
(四)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执法不力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对国有资产管理及相关会计监督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会计制度运行,导致不同企业会计反映的国有资产信息难以横向比较,也难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科学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得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管薄弱。政府在监督工作中没有审计部门对国有资产的必要的审计和评价,造成了管理监督的真空状态。尽管我国已经加强了企业国有资产核算的监督力度,正在逐步完善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督措施,但总体还力度不够。一是由于各种会计监督管理职能既相互交叉又分散,很难形成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督合力。二是由于各种监督缺乏量化目标导向,导致无所适从、监督弱化。三是部分监督执法人员缺乏法律意识,职业技能素质较低,在监督执法中,人为因素和主观随机性非常大。
(五)信息不对称导致社会监督薄弱
企业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督除了政府监管和企业内部监管,还有社会监督。但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保密性非常好,一般公众难以通过普通渠道获取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导致社会监督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非政府会计监督机构没有行政处罚权,只能起到通过间接反映会计监督信息进行监督的作用。此外,在社会监督中,由于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中职业道德修养、执业水平不够高,也降低了社会监督的水平,使社会监督名不符实。
三、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
(一)加强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收集和核算能力
通过完善企业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不断加强企业国有资产信息的收集和核算反应能力。通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信息支持,会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有资产信息收集能力和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质量,也确保了国有资产收集信息和会计信息处理的真实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开发适合自己的集综合办公、资产管理、财务会计等于一体的现代办公软件,同时重点嵌入国有资产管理过程及关键控制点集成系统,解决人工环境下难以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控制的环节。尤其是要在集成系统中嵌入国有资产购买、验收、使用和处置等全过程监管流程,科学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虚假欺瞒现象,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改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督体系
公司治理的前提是有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又能为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提供好的环境。切实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以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监测国有资产的安全性,作为检查国有资产安全的一种手段。总结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严格按已有的制度实施执行,全面落实奖惩制度,对违规违法的会计现象必须给予改正和惩罚。国有资产会计监督的岗位设置既要体现工作独立性,又要有明确的岗位责任,才能更好地保障监督功能的发挥。建议在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中设立国有资产会计监督岗位,并赋予其工作独立性和更高的工作地位,直接对董事会、监事会负责。对于监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为确保监督信息的及时、顺畅,会计监督人员有权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报告。企业要将国有资产会计监督目标量化,层层分解,明确落实目标责任。利用财务绩效的考核指标,如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等来客观反映企业国有资产利用率的情况及其影响。再结合员工考核定性指标对相关会计监督人员进行工作绩效考核,以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总体目标和个人绩效考核的双赢。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企业会计监督人员素质
一是从企业整体层面提高企业员工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加强对其专业素质进行培养,才能更好地使企业员工在国有资产管理和会计监督工作中确保信息及时、真实、畅通,有助于国有资产监督的顺利开展。二是重点提高会计监督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各种培训教育,增强国有资产会计监督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强烈责任感,全心全意做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分析,并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以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为了不断提高会计监督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企业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形成长效机制。同时把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作为集体和个人年度绩效考核的指标,以保证国有资产会计监管目标能较好地实现。
(四)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法律体系,加强国家会计监督
一是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是企业对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督的有力保证,也是国家有效监督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科学合理性的重要依据。为此,要通过加大法治力度来做好指导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监督,防止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应该及时做好新老法律制度的衔接工作,以避免由于制度衔接不到位造成更多国有资产的流失。二是国资委要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控,充分发挥国有资产会计监督的主体作用,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和效益性。国资委代表政府履行投资者对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重点是通过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对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资产运行、财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国资委还在期末对资产和收益进行全面清查,以此为据制定下期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报同级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并结合国有资产预算单位的年度财务决算,监督检查预算执行结果,形成监管闭环。同时,根据责任、权力和效益的有效结合原则对国有资产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为了更好地强化监督,国资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应向托管单位派出监事,监事应具备会计监督专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通过查阅企业账册和相关资料进行财务监督,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利润分配等。及时发现问题并报告处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三是加强国家会计监督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制度。明确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督的责任,完善国有资产资源监管制度,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委托国家审计的监督,体现了国家审计以国家监督的形式履行所有者的监督权,是符合国家审计监督的形式。因此,为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国家会计监督体系是根本,而建立一个专职的企业国有资产会计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责任是一种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国资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体系化。
(五)加强外部会计监督,有效发挥社会中介的监督作用
外部会计监督的一种典型的模式就是社会中介监督,主要是作为社会中介组织的各种会计、审计师事务所,按照有关会计监督和国有资产监督的法律规定审核程序和审核方法进行会计审计,对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经济活动和会计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结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也是社会和法律所公认的。此外,有监事会的企业也可以使用注册会计师对其国有资产管理审核认证的结果。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有效作用,首先就要更加重视注册会计师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体现执业认证的权威性,进而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完善社会中介监督的地位,发挥社会中介监督的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雷小玲.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问题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06):141,143.
[2]顾文华.探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关于会计监管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4):151-152.
[3]林碧洪.浅谈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会计监管[J].财经界(学术版),2013(23):190,195.
[4]马云馨.探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监管问题[J].时代金融,2012(09):3.
[5]邹永霞.会计监管在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20):230.
[6]陈建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问题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222,224.
[7]刘艳.探究会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5(21):137-138.
关键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分析
在我国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被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又成为新的热点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一个影响面巨大的工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稳定增长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是对国有经济关系的根本性调整,这必将在更深层次下触动原有的行政格局和利益格局,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
一、概念和主要内容
1.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概念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从事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目的,依法经营或使用,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经营性国有资产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企业国有资产;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占有资产;三是国有资源中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的部分。
2.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管理、投资管理、运营管理、收益管理和绩效管理五个方面。其中基础管理主要包括产权界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清产核资、综合评价及管理方式的管理等;投资管理包括:投资方向的确定、投资方式的选择等;运营管理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方式管理和产权交易管理等;收益管理主要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依法对其出资企业的收益权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国有资产收益界定、收缴形式的确定、收益分配及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同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按照出资比例,对所出资企业收缴净利润,并同时进行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主要包括企业绩效评价、经营者的业绩考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和薪酬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内容。
二、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产权管理不规范
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立法较为滞后,立法的系统性不强,层次也不高,缺乏应有的连续性和权威性。目前国有资产管理立法的最高层次是以国务院的《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其他有关法规全是一些部门规章。并且正是由于立法层次低,各部门自行立法,还加剧了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导致立法的不统一,相互间难以协调甚至发生冲突。到目前为止,作为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运行和使用的基本法律《国有资产法》尚未颁布,使国资委的功能定位、管理模式以及与财政、发改委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利关系无法明确界定,致使国资委在工作受阻时,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2.管理和操作上存在漏洞,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近年米,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层收购不规范的问题。管理层收购作为一种资产重组方式在国外已经广泛使用,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制中近年来也被使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收购者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国有资产部门监管不力的环境下,不仅不按规定履行有关程序,而是千方百计设法压低收购价格,并通过隐匿、转移国有资产,操纵企业利润,隐瞒应披露信息等手段,减少企业净资产来完成收购行为。与此同时,政府在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中,却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来规范国企改制的法律环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从而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三、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有效监管的具体措施
1.进一步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人人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督机制;其次,推进政府职能转化,真正实现政资、政企分开。具体可以参照以下策略(1)科学合理地划清政府管理者职能和所有者职能的具体界线,搞好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工。(2)建立产权责任主体的硬约束机制。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各个私有者对自己资产经营好坏要承担直接责任,终极所有者财产硬约束的存在直接构成了产权运营中各个责任主体的硬约束。
2.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提高监管效果
在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工作中可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要求:(2)加快相关法律建设,实现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3)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落实监管责任;(4)建立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5)建立良好的资产评估社会中介机构;(6)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
3.设置中央层面国有资产代表机构
可以试图提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总体预想一个新的实现方式在中央层面上设立统‘的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机构,作为国务院的直属部门,将目前被分割的权力集中到一起,同时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目的是从中央层面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由于体制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管理。随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理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被提上历史日程。各地都不断探索新模式来进行管理。探讨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如何管理已刻不容缓,但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通过实地调研,从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现状入手,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借鉴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提出建议对策,希望能对加强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国有资产一般分三类: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参与市场经营,不直接参与生产和流通过程,用于政府公共管理和为公共事业服务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体,但是行政事业单位除了拥有为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行使权力所必须掌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外,还拥有一部份经营性国有资产如宾馆等。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里面除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还包括社会大众共同占有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工程等国有资产[1]。所以一定要注意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跟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区别,不能把两概念简单等同。本文研究的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包括非经营性和经营性国有资产两部分。
一、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现状与问题分析
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由财政部门负责。2006年财政部要求进行全国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大清查,以2006年12月31日为资产清查基准日,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拥有国有资产282.45亿元,其中净资产194.12亿元。资产构成:流动资产占47.33%,固定资产占52.25%。行政单位财政供养人数为17.3万人,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数为6.9万人。行政单位附属未脱钩经济实体有72个,财政补助事业单位有66个、经费自理事业单位由67个、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有68个。固定资产中,土地、房屋及构建物所占比例最大为72.29%,其次为交通运输设备为14.26%。出租资产原值为29.2亿元,取得年收入为24.7亿元,出借资产原值为0.4亿元。行政事业单位附属后勤服务单位情况:资产总额9亿元,其中净资产3.3亿元,收入5.7亿元,净利润-0.8亿元,当年实收收益0.1亿元。行政事业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情况:资产总额67.7亿元,收入57.6亿元,净利润-9.1亿元,当年实收收益0.1亿元。(1)
因为这次资产清查是由各单位上报,可能会出现经营性资产瞒报问题。我们就以清查数据看,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有105.9亿元,(2)占到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的37.49%,规模不小。经营性资产取得当年收入为98.1亿元,主要以出租资产尤其是房产为主,因为房产价格上扬,经营性资产收入不错。但是从行政事业单位收益来看,经营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出现负净利润,后勤服务单位和经济实体实收收益很低。必须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资产回报率。
目前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混乱,收益都落入各单位“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财政部门主要管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因为各单位拥有情况不一,收益更是无法统计造成管理困难,基本处于放任自由无人管理状态。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出租资产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单位把国有资产如房产等转为经营用途出租、出借,直接将经营收入纳入本单位“小金库”,作为职工福利发放,造成各单位收入差距大,分配不公平突出。更严重的是,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本来就应该归国家所有,这样把国家利益变成集体利益甚至是个人利益就是一种国有资产流失。从前面数据看,贵州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收入有20多亿,大部分都没有上缴财政由各单位自行处理,国有资产流失惊人。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不均,运行效率不高,闲置浪费严重。
作为固定资产中两个最主要资产,房屋、公务用车在不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非常不均。有单位人均办公用房超出平均水平3倍,闲置房产可以拿出去出租。而有单位却无房可用,只能靠财政拨款租借。不仅办公房如此,公务用车的配置也存在同样问题。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可谓苦乐不均。
行政事业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重使用轻管理,大量的资产处于闲置浪费状态,使用运行效率低下。比如很多单位公务车每天处了早晚接送外,都停在单位,但是保险、维修费和司机的工资福利却照常开支,费用不小。很多单位因为财政出钱不懂节约都想多占有资产,办公设备样样俱全,但很多资产处于长期闲置状态,造成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整体运行效率不高。
二、成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产权不清、出资人缺位
1998年机构改革后,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管理职责界定不清、认识不统一造成管理体制长期缺位。2003年国有资产改革,明确由国资委来负责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却依然处于“管理盲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虽然名义上由国家统一所有,但是长期都是部门分割管理,单位无偿占用,实际上无人对资产负责。产权不清、出资人缺位、“内部人控制”导致管理混乱、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各地不断摸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出现上海、深圳由国资委负责,吉林、四川等省由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和大部分省份由财政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贵州省一直都是由财政部分负责管理,但是权限一直没有明确。2006年7月财政出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3),才规范理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明确三层管理模式:财政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综合管理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国有资产监督,行政单位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贵州省按照财政部暂行办法规定,也在财政厅里面成立专门资产处负责管理。只有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明确出资人责任才能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
(二)管理目标模糊
目前虽然明确管理体制,但是财政如何进行管理还在摸索阶段。由于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错误理解,导致实践中管理目标模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必然导致社会公共服务严重缺失。行政事业单位是提供公共品或公共服务的,所以管理目标应是社会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的最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保值增值”要从大循环的角度来理解,即应通过“税收国有资产无偿(或部分有偿)使用公共品与私人品配置关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更多税收更多的无偿使用的国有资产"来实现。而不是直接通过种种创收方式来实现,否则就背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根本目标。[2]只有正确理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质和目标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管理。
(三)管理机制缺乏,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财政预算软约束引发单位占有欲望的无限扩张,导致资产配置不公,浪费严重。在资产使用时缺乏客观、公正、有效的考评监督机制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没有对资产效用进行客观评价,就无法改变资产占用的随意性。在资产流动上,缺乏明确的规则来促进,导致单位占有实际变成单位所有。在资产处置上,缺乏规范处置程序和途径,导致单位自行随意处置,造成资产流失。[3]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占有、使用、处置、收益上交的实施细则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
三、经验介绍
(一)南宁模式
2002年南宁市组建南宁威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统一接收、管理、经营该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该模式最大特点是打破非经营性与经营性资产界限,由专业化运营商对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国有资产进行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首先威宁公司分期分批统一接收、集中管理、运营该市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房屋、土地、宾馆等各种经济实体。其次,建立统一集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交易市场。最后,威宁公司通过租赁、拍卖等手段,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计划管理转为市场运营。
但是也有人对此模式表示异议。认为公共财政体制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能否完全按照市场化来管理有待商榷。在当前政府职能还未完全理顺下,威宁公司要受到行政干预,难以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4]
(二)南海模式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为了改变各单位资产占用随意、闲置浪费严重而财政部门却无法了解真实情况的状态,建立南海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财政局成立资产管理科对资产进行清查,对产权统一集中管理。设立公建物业公司,根据政府授权阳光运作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和经营性资产。
各地都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南宁和南海模式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都成立专门公司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作;都采用阳光、公开方式运作国有资产;都通过统一规划解决不同单位资产配置不公的问题;都把经营性资产收益统一上缴,统一安排避免国有资产流失。所不同的南宁模式是把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整体打包转给威宁公司运作,而南海是所有权在财政局,只是把闲置和经营性资产转给公建物业公司运作。南宁模式是所有行政事业单位都向威宁公司租用资产,都要付费,而南海模式是财政无偿把资产拨给单位使用。两种模式各有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先进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办法。
四、对策建议
(一)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1.建立动态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贵州省财政部门可以考虑向南海学习,建立一套动态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便于财政统一管理、动态监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解决资产配置不公的问题。通过财政统一调度可以盘活闲置国有资产使其在不同单位进行调剂,做到物尽其用。
2.财政部门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财政部暂行办法明确规定行政单位只能拥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和经营性国有资产形成收入及处置获得收入归国家所有,按照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所以贵州省财政部门要把行政单位的经营性资产进行清理,可考虑成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把行政单位经营性资产全部剥离给该公司统一运作,产生收益上缴财政。通过公司专业化、规模化运作还能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率。还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交易中心,所有的资产交易、处置都通过交易中心公开运作。
行政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必须做好资产清查,尽快做到彻底脱钩。脱钩中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要请中介机构监督,明确国有资产所占股份,然后把国有股份移交给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由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出资人代表,代为履行股东权益。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情况比行政单位复杂,事业单位改革更是迫在眉睫。事业单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机构,作为非政府、非企业的第三方存在,其活动的基本领域应该是政府和企业都不能或不宜涉足的领域,或者相对后两者而言具有效率优势的领域。[5]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应是建立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对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赢利组织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是按财政拨款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财政补助型、经费自理型和企业化管理型。要调整事业单位结构,应对事业单位重新分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集中于保持和提高与国家竞争力相关的领域、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相关领域、与社会普遍提供福利的领域。其他领域应退出,财政部门不在进行拨款。对于兼具企业、非营利组织多重特征的事业单位,将其职能收缩、剥离,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国有资产的划分和重组。对于实际上是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国有资本应坚决退出。
财政部门专门成立事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事业单位改革中要,严格把好资产处置关,防止资产流失。事业单位出售、转让大额固定资产都要向财政部门汇报。提高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效率,最重要的通过官办分离,使事业单位成为独立的非营利经济实体,通过治理结构的完善来提高资产运行效率。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及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做好存量管理基础上更要管好增量部分,开展绩效评价。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品这一核心展开。[6]财政部门在定期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基础上,通过登记产权,确认占有权、使用权实现对存量和增量资产产权的规范管理。贵州省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只有在绩效评价基础上建立激励约束制度才能调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积极性。
(四)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从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对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有资产重要组成部分,应考虑建立预算最后跟企业国有资本预算合并,建立完整国有资产预算制度。通过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能更好推动资产管理,也有利于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编制预算,加强财务管理。贵州省可以先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入手,逐步将资产预算纳入部门预算。通过预算及预算执行来评估事业性国有资产提供公共品的效率,定期进行绩效评价作为财政拨款的重要依据。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是为更好提供公共品服务的。贵州省要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步伐,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更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职能转变,提高其工作效率,使人民获得更多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邵秉仁。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毛程连。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J]社会科学,2006(5)
[3]李渝萍。现阶段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模式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4]邓晓兰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两种模式[J]财会月刊,2004(12)
《条例》也明确了国资管理机构有义务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这将有利于加速形成国有股权转让机制,推动国有股转让进程。国有股转让提速无疑将方便民间资本、海外资本的介入,为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带来新机会,对国有资产管理以及国有股权转让并将对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定位准确
研读《条例》,并与以往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规、规章相比,在国有资产管理以及股权转让方面,该《条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特点,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制定主体高。在该“条例”出台以前,与并购有关的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分类主要由中央大型企业工委、国家经贸委、国家财政部制定和,如1994年11月3日《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暂行办法》、1997年3月24日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股东行使股权行为规范意见》是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体改委共同制订; 2000年5月19日的《财政部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则是由财政部制订。该《条例》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由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国务院制定和,这在事关国有股权转让的法规制订中尚属首次。
二是法规定位高。 国有股权转让与国有资产相关的人与资产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该《条例》是第一个从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视角上将国有资产的管人、管事、管资产三项内容集于一体的法规,充分体现并落实了十六大提出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建立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条例》的颁布,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现有的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950多家都是有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上市公司。从整个股本结构看,在近5900亿总股本中,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有3000多亿。长期以来,不管是抽象的国家股还是相对抽象的国有法人股,在法律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出资人地位。国有大股东的法律主体不到位,引发了资本市场的许多问题。现在,《条例》的施行使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将从源头解决公司治理问题,对企业未来经营管理产生正面影响。
效果明显
国有资产流动的方式有资产证券化,如2002年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从证券二级市场减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国有股权通过并购向外资或民营企业转让等方式。从我国多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并购已经成为我国国有资产流动最主要方式,以上市公司并购为例,从1997年以来,通过并购使上市公司股权变为现金的上市公司数量与交易金额每年都在增加(见下表)。
在该《条例》出台以前,国有股权转让价格的最后把关者是财政部,而国有股转让的当事人是地方政府,由于二者之间的差异性,或是出现“财政部的一只笔,中路并购ST永久多付2000万人民币”的现象,或是出现“2000年9月26日株洲市国有资产管理局与上海鸿仪签订了国光瓷业(600286)国家股股权转让协议,2002年9月财政部才批复该股权转让”等现象,这些现象不利于国有资产流动以及真正做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条例”出台以后,必将推动国有资产加速流动,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使国有资产流动过程中实现保值增值,将更有效的促进国有股权转让的市场发展,这些作用将具体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
一是国有资产利用更有效。《条例》认为,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国有资产可以在不同形态上进行转换,如权益出售变成现金,政府现金投资成公共设施或者其它形式的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在不同形态转换以后还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只有不断地流动,在形态转换过程中才能做到保值增值。在《条例》规定下,国有权益转让的审批层级减少、终极审批机构数量增加,其审批权限增大,这将大大提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自身特点,加快调整当地的产业经济结构,快速有效地配置当地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是审批层级减少。该“条例”出台前,国有资产要进行转让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政府层层审批、层层上报,直到国家财政部,一般要经三、四家主管部门的批准,多达10来个部门的审批。该《条例》出台后,由于中央对地方的充分授权及管人、管事、管资产合为一家机构管理,将大大缩减审批层级,国有资产的转让经一、两家主管部门的批准就有可能完成审批工作。
三是终极审批机构增加。该《条例》出台前,国有资产进行转让需层级审批、上报,最后全部集中到国家财政部,导致有的审批工作从上报到批准要经过3、4年的时间才能完称。《条例》规定,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其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股权转让。其中,转让全部国有股权或者转让部分国有股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这就意味着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同级政府就能决定所授权管理的国有资产的处置,而不需集中到财政部这座“独木桥”上,从而缩短国有资产管理的长度,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
责权明确
研读《条例》,并与以往的国有资产管理规章、法规相比,在国有股权转让方面,该《条例》具有更准性,其准确性体现在如下2个方面:
一是机构权利清楚。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有资产的管理及其转让的权限下放到前线,并集中在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上,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的建议权在地方,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的决定权都集中在财政部的局面。 《条例》规定:政府其他机构、部门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授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所出资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在企业负责人管理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有关规定,任免或者建议任免所出资企业的企业负责人;在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上,如国有股权转让等方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其所出资企业的国有股权转让,其中,转让全部国有股权或者转让部分国有股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在国有资产管理上,改变了过去国有资产管理“五龙治水”的局面。如果并购不涉及国家对国有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则该国有企业对应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可直接决定是否出让该部分股权;如果并购涉及国家对国有企业控制权的转移,则该国有企业对应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在决定出让该部分股权后,仍需取得同级人民政府的批准。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缺陷及对策
一、我国现行国有资产概述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主要内涵为国有资产是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由国家控制,由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使用,并且可以通过货币计量。其中,国有资产主要组成包括由财政部门预算拨款形成的资产,通过运用国有资产产生的收入,接受捐赠以及其他能够界定符合国家法律并能够确认是国家所有的各种资产。国有资产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和使用”的管理体制。
二、目前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国家不断改进和完善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但从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和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尽管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相对完善,但各层面存在问题比较明显,本文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制不顺、管理机制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不顺,表现在在国有资产收入、出租、出借、出售过程中,缺乏严格规范的程序,同时在管理机制方面不是十分明确,管理顺序和原则不清楚,职责划分不清楚,缺乏透明有力的监督,资产登记不及时不完善。报批程序的不完善和不严谨以及账务处理的不及时等使报表中的资产总额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资产状况,造成资产不实,继而导致资产流失,资产使用效率随之下降。
(二)“非转经”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非转经”费用的征收范围广泛,比如用国有非经营性资产对外投资、入股、合资、联营、用国有非经营性资产作为初始投资兴办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等,在征收费用的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由于资产配置不合理,导致资产购置严重重复,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管理,使国有资产大量闲置无用,大大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经调查得出,目前在所有国有资产中固定资产方面的使用率最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主要表现在决策失误购置、设备重复购置导致的闲置无用,部分办公用房、公务用车使用效率不高以及单位之间资产调剂相对困难,没有实现相互共享。
(四)管理部门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人员及会计是资产管理的最直接因素,在管理过程中设计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行为不严格,处理力度不严格,账目设置不全面,会计核算不规范等方面都会导致资产管理不彻底。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严谨完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即使处理好资产使用和购置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更好地实现资产管理的全面化,透明化和良好运转使用,使资产得到最高的使用率。
三、新时期我国现行国有资产管理对策
通过分析目前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发现面存在很多问题,必须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以及最大程度提高其使用效率。因此笔者,就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得到改进和提升。
(一)树立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理念
通过大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更规范、更全面,从而促使资产得到最大优化配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这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举措。
(二)重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结构
对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权限的结构的调整应该做到条理分明、职责清楚、上下对接关清楚严格,让所有管理人员有所职责、有所作为。
(三)对权力层级的构架重组
涉及到权力层级的构架重组是要考虑到各权力层级要分明均衡,纵向权力层级要顺畅在确保完成工作的基础上起到监督作用,横向权力层面要做到相互均衡、相互合作以及相互监督。
(四)理顺操作层面的运行机制
在操作层面上要是运行机制更加顺畅,确保形成环节中资产构建和设置的合理化 ;在使用环节中实现资产优化配置、在处置环节中提高监督力度实现透明化、在管理理念上实现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更好的完善资产管理体系。
(五)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
对于资产的管理和清查制度要包含建立定期清查盘点制度,建立重点抽查制,建立离任核查制度。对于资产的各种款项要及时进行清理和结算,登记清楚,在相关清查和管理人员发生变动时,并严格按规定办理转接手续,确保账目无误。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目前我国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相应提出了完善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相关建议。然而,为实现此长期战略目标,只有通过大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才能有更好地达到优化配置,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李俊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9,15:36-37
[2]毛程连,程北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N].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03: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