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时间:2023-09-13 17:1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第1篇

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水利基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水利基建工程日益壮大,不仅对其会计核算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分析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结合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具体情况,为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具体要求,并针对于提出的会计核算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保障水利基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利基建工程 会计核算 问题 要求 对策

建设单位是执行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基层单位,它是基本建设工程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基本建设投资的支配者,其会计核算遵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具体会计核算方法是:

1、收到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科目。分别按资金性质记入相关明细科目。

2、建设资金进行使用时借记“基本建设支出”有关总帐科目及其明细科目,贷记相关科目。

3、建设资金转销时借记“基建拨款”科目,贷记“交付使用资产”、“待核销基建支出”、“转出投资”等科目。

水利基建工程是指除涝、灌溉、防洪、发电、围垦、供水、移民、水资源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工程及其配套和附属工程的统称。水利基建工程对我国防洪、防旱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水利基本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人和水利基本建设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引发了涉财内容、方法、方式的新变化。为了正确核算新增资产的价值,水利部对原1992年制定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原规程)进行了修订,于2001年2月8日颁布了新的《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以下简称新规程),《新规程》与《原规程》比较,《新规程》对报表内容和格式及编制方法作了较大修改。现结合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大多对外承包的具体情况,就如何按《新规程》准确核算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成本、及时编制项目的竣工决算、正确交付各种使用资产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会计核算指标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指明了发展方向。水利基建工程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对于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而言,其会计核算指标难以定位,再加上,水利基建工程单位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其缺少准确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指标。

(二)缺乏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

基于水利基建工程具有工程量大、施工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其大多数水利基建单位通常设置临时性指挥部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严重缺乏科学依据,不利于形成健全的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同时,该工程单位还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等机制,造成其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体制难以充分发挥其职能。

(三)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意识薄弱

会计成本核算在水利基建工程财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就我国现行水利基建工程来说,其大多数领导层尚未全面认识到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以至于其缺乏会计核算意识,导致自身难以置身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为实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成本核算的高效开展贡献自身力量。

二、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的要求

会计核算人员直接关系到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因此,本文对我国现行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提出以下四点要求:

(一)熟知工程概算基础知识

水利基建工程概算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基本建设程序、工程造价以及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首先是基本建设程序。水利基建程序具有八个阶段,其概念和内涵对推动水利基建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工程造价。工程造价主要来源于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其他费用等;最后是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概算编制基本方法。会计核算人员依据掌握的概算基础知识,实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以及成本控制的有效融合。

(二)熟知各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的批复内容

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概算批复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设置会计明细科目和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依据;第二,工程资金管理和使用的依据;第三,考核概算执行情况的依据。水利基本建设过程中,必要将工程资金流量控制在概算批复允许范围之内,若出现工程量增加或减少状况时,需上报概算批复部门,待其部门审核通过之上,方可执行。

(三)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水利基建工程普遍实行招投标,在招投标时,建设单位和承包商之间的施工合同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成本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的核心依据,因此,应保障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人员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确保水利基建工程会计核算业务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水利基建工程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前提基础。

(四)熟知《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

《水利基建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策编制规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编制依据内容复杂多样,即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项目概算、年度投资计划、年度财务决算、支出预算;二是编制的重点应放在掌握编制质量要求和时间进度要求之上;三是编制的方法。要求不仅能够正确分摊待摊费用,而且还能够保证会计核算口径和项目概算费用的一致性。

第2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1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wu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1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1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1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1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1账簿数据1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wu。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1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11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1、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1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1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2、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wu能为力的。如工资1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1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wu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1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1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3、主控模块全通用

第3篇

会计核算不仅能够形成一系列的财务、成本指标,为施工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同时还能够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有效的分析,为改进企业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供指导。因此,加强和改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意义重大。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施工企业由于自身业务周期长、分期付款现象普遍存在、工程外包、企业与具体项目之间交易活跃等因素存在,其会计核算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有效的加以把握。

(一)核算对象的特殊性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对象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一般以单个项目来进行,而不是对所有的项目同时进行成本核算。另一方面,在项目的内部,成本核算又可以分为原材料成本、机械作业成本、人工成本、辅助生产部门的成本等内容,这就使得成本核算有别于一般的产品。

(二)核算方法的独特性

核算方法的独特性是指施工企业一般采取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方式来进行核算,这样就可以更好地适用施工项目户外作业的现实需求,可以更及时地进行账务处理,降低企业统一会计核算所带来的监督成本,并提供核算的准确性。

(三)工程结算的分阶段性

由于项目施工一般周期较长,跨会计年度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工程结算一般采取分阶段的方式来进行,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及时的对应收账款进行确认,并根据工程进度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应收数额进行有效的估测。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有效地规范了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事项,但由于施工企业具有行业的特殊性,且工作地点相对分散,存在大量的异地施工等情形,从而使得会计核算中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事前事中核算有待加强

当前,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是事后核算,即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确认,但对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关注不够。从事前核算来看,部分施工企业还没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没有发挥会计核算对于企业年度发展、重点工作的“参谋”作用。此外,虽然在具体的项目中企业会制定标书,通过标书来进行基本的核算,但这种核算更多的是从工程建设的角度进行财务分析,没有引入专业的财务人员从财务的角度对整个项目的管理费等费用进行核算,从而表现为事前核算不足。从事中核算来看,施工企业的项目多采取外包或者项目负责制度,在施工过程中,企业财务人员基本不参与项目的具体经费支出管理,主要承担记账人的角色,难以发挥监督者的角色。

(二)核算制度执行不到位

目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共同指导着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但部分会计人员在进行核算时出于各种原因,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如将一些间接费用直接纳入成本核算,而不是计入当期损益,这就导致会计核算出现差错。此外,由于施工项目一般周期较长,这就存在成本费用的会计年度确认问题,但由于施工进度测算会由于会计人员个人理解的不同而导致测算结果的不同,从而导致成本核算与实际情况出现差异。

(三)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部分经济活动未能及时地反映在会计报表中,由于施工地点较为分散,经济活动发生时,相关责任人难以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这也可能导致会计信息难以及时地反映在会计报表中。其次,由于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还有企业其他部门与项目之间的业务往来等内容,从而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质,但从实际情况来,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导致会计核算出现一些不规范之处,引起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施工企业的基本情形,加强和改进会计核算,一方面要从会计人员这一核算的主体入手,另一方面要在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核算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核算方法与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

(一)培训与引进并重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首先,要以未来会计核算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会计人员培训方案。根据现有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施工企业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机构,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其会计核算的总体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会计核算人才,要在对会计核算进行有效分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进各领域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些人才来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核算水平。

(二)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会计核算制度

首先,要积极组织学习《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并按照这些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核算办法,对照企业现行的核算制度,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方案,以此来提高会计核算水平。特别是,由于某些原因,《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企业要根据现实的需要科学的进行处理,并保持处理的一致性。其次,要加强管理,督促制度的落实。财务部门负责人、审计人员要采取抽样检查等方式对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监督,以便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促进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三)改进核算方法与技术手段

首先,要建立部门联动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部门要加强与业务部门、辅助部门的沟通和联系,避免孤立地进行会计核算,从而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如对项目进度的测算,除按照既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外,还可以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和协调,从而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账实分离”。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会计核算。如在分级核算的体系内,可以通过现代网络等手段,及时将项目的核算结果纳入企业整体核算中,保证核算结果能够真实、准确的在企业整体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

参考文献

[1]马彩萍.浅议现代施工企业会计核算[J].现代商业,2010(15):251-252.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管理措施

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是会计核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逐步完善,企业正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机遇,伴随而来的还有挑战,以致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应该推进会计核算的管理规范,实现企业完善发展。

1.企业会计核算意义

现代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采取会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地、系统地、全面地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流动。而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现代会计核算与传统的会计核算相比较,现代会计核算不仅仅是事后的算账工作,还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的核心都是利用目前具有的大数据开展预测,参与决策。而事中预算又有其特征体现,事中预算的基本形式是在预算或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随时根据预算或计划的改变得到新的预算和计划,使得最终的计划按照预期进行和发展。这是现代社会对会计核算的新要求,因而,会计核算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保障。会计核算规范化存在的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和解决。

2.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会计核算制度不到位

缺乏健全的核算制度,企业的会计核算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会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不能明确会计核算主体。其次,相关财务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规范建账。再次,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还未得到妥善实施。

2.2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就目前情况看来,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称和学历普遍较低,整个会计行业中拥有助师以上职称的会计从业人员和学历在大专以上的会计从业人员占的比例太低,而具有高学历的从业人员又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一般企业汇集的高学历人员数量极少。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是由兼职人员担任,素质得不到有力保障。而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强,在企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操守,还应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可目前市场状况并不理想。

2.3会计核算内控机制缺位

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受到企业内部基本制度的影响,企业内部一些控制制度的残缺或者执行不够会直接导致会计核算职能不能正常发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和有效性受到影响。企业内部的一些基本制度有: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清查制度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执行力度的不足,这些基本制度得不到基本的遵守,出现违规、违法现象,使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透明性受到质疑,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和形象,使得会计职能大打折扣。

2.4企业会计基本信息不精确

会计的核算工作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中涉及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应当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可是在大数据以及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数据的核算也变得越来越难,由于难度的加大,会计人员就相应地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收集、记录、分析以及报告信息,但是由于信息采集处理过程中存在财务人员的主观原因和环境可能发生的客观原因,导致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

3.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

3.1加强机构建设

企业的经营中,会计管理要得到加强,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让会计的核算工作得到制约和管制。采取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和专职会计人员以保证会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企业会计人员的选聘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选人、用人,避免用人唯亲的情况发生。

3.2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直接或间接地受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内部控制强化内部管理,会计核算又为调整内部控制进行预测和计划,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有了重要意义,成本核算制度、内部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稽核制度、计量管理制度等都属于内部控制制度,都应得到相应的完善,为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提供制度保障,还应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有效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3.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企业中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的解决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应当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二是着手于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整个社会、市场经济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相应地,会计核算的内容与方式也应该进行调整与改变,尤其是会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知识的储备,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与发展。会计人员不仅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其业务能力,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准则并严格遵守,熟悉并掌握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方法和要求,还应该加强职业道德,坚持职业操守,自觉抵御不良风气,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4建立健全外部管理制度,发挥好监督作用

企业会计核算监督职能得不到合理发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因此,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监督企业的税务事项、会计事项,为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推波助澜。

4总结

会计核算工作真实化、有效化才能保证企业进行正确、合理的决策工作,因为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将企业已经发生或者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转化为价值形态的信息资料,这些资料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理论结合实际,规范会计核算体系。

作者:郑本红 单位:陕西科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现行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开建账带来的种种困惑

(一)一个高校,两个主体

“一个高校,两个主体”是指:一个高校内部形成两个会计主体,一个核算教学科研经费,一个核算基本建设投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这项规定造成一个高校形成两个会计主体,而任何一个会计主体都只是反映了高校经济活动的一方面,违背了会计制度要求会计核算反映会计主体的整体经济活动这一基本前提。

(二)一种资金,两种核算;一笔资金,两笔重算

财政性基本建设资金是高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却对这种基建资金核算未给予规范。所以长期以来,同样属于一种财政性基建资金,高校自筹的通过学校事业会计核算转入基建账,而财政拨入的却按有关规定直接记入高校基建会计核算,高校事业会计毫无记录;一笔学校自筹基建资金经“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列支转入基建账后,又在基建账中计入收入,重复列支。这种会计核算方式不仅造成了高校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的困惑,也影响了部门预决算报表设计的明晰性。

(三)一个单位,两种报表

因目前高校对这两种生产活动的核算执行两种财务会计制度,分开建账,造成高校将整体经济活动的记录人为分割成两部分,也导致了任何一种会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均不够完整,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高校整体经济活动的需求。

(四)在高校财务实务中不仅增加了核算成本,加大了工作量,也带来了财务管理上的多种困惑

如基建资金单独由基建账核算,导致在建工程及其资金长期游离在高校事业会计之外;有的工程早已交付使用,但因各种原因多年无法入账,使高校资产严重失实。

二、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规范高校会计核算,加强高校自身的财务管理

合并建账确立高校是一个会计主体,从而为高校财务取消重复核算、规范会计核算方式、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报表、消除财务管理上的种种困惑提供了前提。

(二)顺应时代要求,合乎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如何满足多元化投资者对高校财务信息的要求,建立高校统一的会计核算模式,已成为当代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三)有利于高校财务信息披露,便于多方信息使用者获取财务信息

将高校基建财务合并入事业财务统一核算,可为完善高校财务报表体系、规范高校财务信息披露、与国外高校财务信息的披露接轨奠定基础。

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具有可行性

(一)高校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财务管理水平的发展,为高校合并建账提供了条件

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核算条件的变化,解决基建项目会计核算的特殊性要求在合并建账中已不是问题。

(二)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在具体会计政策上具有许多相同之处,为高校合并建账提供了切入点

对比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的会计科目、会计核算基础与方式、账务处理程序等等可知,两者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地方。

(三)企业基建业务与生产活动统一建账核算模式为高校合并建账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本

高校合并建账可适当借鉴企业会计的核算模式。统一建账核算的企业会计科目、基建核算方法、会计报表等等,都成为高校合并建账的思考点。

四、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合并建账的设计思考

(一)会计科目合并设置

合并会计科目设置是高校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统一核算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高校基建项目财务管理的关键,而且也涉及到合并后的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报表编制设计,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目前高校整体财务的方方面面。设置思路是在保持现行事业会计科目的基础上,根据基建财务管理的现实要求增删有关核算基本建设活动的会计科目。具体方法如下:

1.收入类项目增设“基本建设拨款”,用以核算和监督财政拨给高校的基本建设专项资金。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基本建设项目设置二级科目。

2.支出类项目增设“基本建设支出”科目,用以核算和监督学校列入基本建设计划,用国家基建资金和单位自筹基建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所发生的各项实际支出。包含归还专用于基建的借入资金和资本化利息费用。删除“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3.资产类项目增设“在建工程”,用以核算和监督高校进行基建工程、安装工程、技术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等发生的实际成本,也包括需要安装设备的价值。该科目可依据现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会计科目设置二级科目“建筑安装工程”、“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和“其他投资”。

高校可根据客观需要增设一些其他科目。如,一级科目“工程物质”、二级科目“银行贷款”、“国债借款”等等。

(二)合并会计核算方法的重新思考

合并会计核算方法设计主要是对建设资金核算方法的重新思考。其思路是在现行高校事业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参照基建会计对基本建设资金的核算方法。现以国家基建资金和银行贷款资金的账务处理举例说明:

1.收到基建财政拨款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基本建设拨款

付在建工程实际支出时:

借:基本建设支出

贷:银行存款

借:在建工程

贷:固定基金

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贷:在建工程

2.收到银行贷款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借入款项

用借入资金付在建工程实际支出时: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完工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用自有资金还本付息时:

借:基本建设支出

贷:银行存款

借:借入款项

贷:固定基金

上述会计核算方法的中心是:用自有资金投入基本建设时才列为支出,将完工后的基建工程视为净资产;用借入资金及其他需偿还资金投入基本建设的,只有偿还其实际代价时才列为支出,计入固定基金。

(三)合并报表的构思

构建合并报表是合并建账的关键。笔者从报表收支的口径和财务报表的编制两方面进行探讨。

1.合并报表收支的编制口径

高校财务报表收支的编制既要尽可能地反映学校的实际收支情况,又要考虑合并后会计核算的具体做法。笔者建议将高校报表收支划分为“二部分,三个口径”。

二部分是指:将高校的全部实际收支分为事业基建收支和专用基金收支两部分。其中事业基建收支反映合并账上的会计账面收入与支出,专用基金收支反映隐藏在专用基金会计科目下的实际收支。

三个口径划分如下:一是转账收支。转账收支是指从事业经费提取的各种专用基金如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等。从专用基金的角度看,提取专用基金增加了其数量,构成了专用基金的资金来源,所以将其列为专用基金的转账收入。从事业经费角度看,提取专用基金减少事业经费可分配的财务资源,所以将其列为事业经费的转账支出。但转账收支就高校的整体来说,只是学校内部不同会计账户之间的资金转移,并不构成学校实际的支出和收入。二是基建收支。基建收入与合并建账后的会计账面收入口径一致,基建支出等于合并建账后的会计账面支出总额减去“转账支出”。三是基金收支。专用基金收入是指不通过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核算,直接计入专用基金科目的财务资源。如接收捐赠增加的留本基金、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公有住宅售房款等等。这类收入虽然不在收入类会计账户上反映,但是它增加了学校的可支配资金,所以将其列为专用基金的收入。专用基金支出是指直接在专用基金中列支的各种资金耗费。如用修购基金购买固定资产的支出,用住房基金发放住房补贴的支出,用学生奖贷基金发放奖学金的支出等等。这类支出虽然不在支出类会计账户上反映,但是它减少了学校的可支配资金,所以将其列为专用基金的支出。

合并报表收支之间的关系为:

事业收入+基本建设拨款-事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事业转账支出=事业基建结余

专用基金收入+专用基金转账收入

-专用基金支出=专用基金结余

学校实际总收入=事业收入+基本建设拨款+专用基金收入

学校实际总支出=事业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专用基金支出

2.合并报表的编制

目前,高校财务报表的内容反映不够全面、项目设置不够科学、体系设计不够完整、附表及补充报表过于简化,成为制约高校财务信息披露规范化的瓶颈。据此,合并报表的编制思路如下:

(1)以合并会计科目为基础,调整高校财务报表的编制项目。

第6篇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第7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社会养老保险为核心的、适应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向纵深推进。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有很多问题

需要解决,尤其是其中的财务会计问题。

一、当前养老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现状

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所遵循的是《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对加强基金管理、规范会计核算、维护参险对象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两项制度与当时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基金模式是相适应的,而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强调的是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金积累方式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转变。财务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核算混乱

对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核算,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仅仅规定:在“有条件的地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可以进行明细核算。而现实的运行情况是,相当数量的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混合核算,大量的统筹基金缺口都用个人账户资金来弥补。在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中规定,当基金当年入不敷出时解决的第一顺序是:动用历年滚存结余的存款。如果某地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出现入不敷出,且“无条件”核算个人账户地区,则动用“个人账户基金结余”弥补统筹基金缺口便顺理成章了,且动用多少很难搞清,这就为个人账户的单独核算留下了重大隐患。199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2000]42号),规定“社会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别管理,社会统筹基金不能占用个人账户基金。”按此规定,在进行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会计核算时,应严格地分账管理,特别是个人账户基金落实后,更需有专门配套的核算制度。个人账户的核算应明晰而准确,但目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尚无相关规定,因而现行制度中关于个人账户的核算内容亟待完善。

(二)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未进入会计核算体系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养老保险基金的会计制度的总体设计理念与预算会计制度类似。《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这种核算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可以真实地反映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其不足是难以真实反映基金运行的结果,对债权、债务的控制不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单位经济效益差、资金周转不畅、单位法人保险意识不强等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缴未缴现象,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而根据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办法,在养老基金的收缴上,社保机构在实际收到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时,才做基金收入账,但应收未收形成的欠缴数,只在辅助账上记录,并未真正进入会计核算体系。既然一方面用人单位和个人必须以货币形式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费不得减免;另一方面欠缴养老保险费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那么,如果仍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应收未收的欠缴款不在账面上反映,就会造成账面记录与实际债权债务不相符,不能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基金收入的全过程,也往往容易出纰漏。基金债权得不到有效的会计监控,极易导致基金债权核算的监控职能失效。

(三)某些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做实个人账户的要求不相适应

党的十六届三中会全提出“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决定》强调“要继续抓好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抓紧制定其他地区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具体方案。”但是目前在养老保险业务部门,每个参保职工都有个人账户储存额情况,包括各年度和累计个人缴费本金、利息,单位划转本金、利息等,而财务上没有一个单独的个人账户会计核算科目;在基金收支上,只设置了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科目,没有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之分;在基金结余中,也只是一个笼统的基金结余数,没有统筹基金结余与个人账户结余具体情况,更不能反映个人账户的空账情况。目前的空账情况只有从业务资料中查询计算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再结合财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结余情况来分析确定,这显然与做实个人账户的要求不相符。

(四)养老保险基金历年结余不够准确

根据养老保险条例规定,参保单位必须以货币形式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社会保险机构必须按时足额地发放养老金,做到应收尽收、应支尽支。应该说从法规上来讲,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均以货币形式出现,没有实物收支,但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初期,为保证事业发展,部分地区动用养老保险基金购置的固定资本,以及在产权制度改革中经人民法院判决破产欠费企业以实物资产抵冲养老保险欠费、且仍没有变现的资产,已经构成实物结余,但这在养老保险基金中都没有得到反映。

三、完善财务会计制度的建议

(一)加快法制建设,提高相关立法的层次

为适应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应当“提速”。在社会保障立法中,应合理吸纳相关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内容,进而取代财务制度,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会计制度建设向“准则”方向迈进,以顺应国际化的潮流,并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应尽快完善现行会计制度,根据《决定》等相关规定,设计规范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会计制度、个人账户基金会计制度等,使养老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建设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相一致,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控制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类缴费单位、各类缴费人员、金融部门、投资机构、税务部门、劳动部门等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给基金带来风险。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实施,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和控制的作用,但仍存在局限性。为了确保基金安全,按照管理规范,在加强基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维护正常的基金运行秩序。

(二)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记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发挥会计的职能,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记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要尽快建立运用会计核算方法记实个人账户的会计制度,全面规范个人账户核算程序。会计科目可分别设立个人账户基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转移收入,个人账户转移支出,个人账户记账利息等。会计账册可建立个人账户总账,明细账,用以全面系统地归类、汇集个人账户会计核算资料。建立个人账户会计报表,并通过会计报表及时反映个人账户当月的各项收、支情况,以及当年个人账户的各项收、支情况和个人账户的各项累计结余数。运用会计核算建立个人账户平衡关系,即上期结余加本期各项收入减去本期各项支出等于个人账户累计结余。

(三)调整会计科目设置,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要做实个人账户,必须将个人账户列入会计核算,调整会计科目设置。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两个一级科目,分别核算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收入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收入扣除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支出后的滚存结余;“基本养老保险费收入”调整为“统筹基金收入”和“个人账户收入”两个一级科目,分别核算按规定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各项收入;“利息收入”调整为“统筹基金利息收入”和“个人账户基金利息收入”,分别核算按规定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利息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调整为“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支出”两个一级科目,分别核算按规定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开支的各项支出。通过会计核算,使个人账户中各项数据都能在会计账面和报表上得到准确及时地反映,从会计核算上做实个人账户。

(四)改革会计核算办法,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

第8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80-02

会计的基本前提是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假设,它是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必要的前提条件,若离开这些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也无法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从具体的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为了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与货币计量等内容。企业为实现会计目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要明确会计的一般原则。即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和要求,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必须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要以会计核算工作支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1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开展会计工作必须明确会计主体,明确会计人员的立足点,解决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等问题。会计主体独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者以外,会计反映的一个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企业所有者的财务活动。明确会计主体要求会计人员认识到,他们从事的会计工作是特定主体的会计工作,而不是其他会计主体或企业所有者的会计工作。

会计主体的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可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独立的法律个体;也可以是不进行独立核算的内部单位,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特别是需要单独反映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编制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实体。

(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会计主体的企业,它的经营活动要按既定目标持续进行下去,在企业正常的经营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承担的债务也要如期偿还。财务会计的一系列方法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条件的。只有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的资产才能按历史成本计价,固定资产才能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若企业不具备持续经营的条件,如已经或即将停业,进行清算,则需要处理全部资产,清理全部债权债务。会计处理要采用清算基础。

(3)会计期间。持续经营的企业不能等到结束其经营活动时才进行结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向相关各方提供信息,就要划分会计期间,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会计期间一般为一年,即会计年度。

把会计年度的起止点定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淡季一般比较适宜,由于在企业营业活动的淡季,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较小,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尤其是对计算确定本会计年度的盈亏比较有利。还因淡季的经济业务较少,会计人员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办理年度结算业务,有利于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各个行业的企业的所谓淡季并不明显,这样的划分也存在着弊端。

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会计年度。企业为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可把会计年度划分为更短的期间,如季度和月份。

(4)货币计量。企业会计提供信息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企业的经营活动各不一样、非常复杂。企业会计要综合反映各种经营活动,这就要求统一计量尺度。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货币最适合充当这种统一的计量尺度。以货币为计量尺度,为会计计量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简化会计计量,方便会计信息利用,在币值变动较小的条件下,通常不考虑币值变动。但是,因普遍性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会计核算怎样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会计。这是按物价指数或现时成本数据,把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进行调整,考虑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或改变某些传统会计原则,真实科学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方法。

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确定记账本位币,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涉及多种货币的环境下,需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涉及非记账本位币的业务,需要采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登记入账。按照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境内企业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2 会计核算的几项原则

(1)会计核算要客观实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要真实、可靠,不可失真,能客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会计核算要以企业实际产生的经营业务为依据,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2)会计核算要互相可比的原则。为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以评估各个企业不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所以,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要遵循互相可比的原则,对同种经营业务,要采用同一会计程序和方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尽可能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同时,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选择会计政策。

(3)核算要坚持一贯性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方法要遵循同一律,前后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通过阅读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把握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还要比较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状况和趋势。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一定遵循一贯性原则。

企业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果已经不符合客观性与相关性原则要求时,企业就不能继续采用,出台新的会计政策。

(4)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会计信息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性要求,是人们能利用会计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控制的要求,相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与之相适应,国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出现了变化,随着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增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已不仅仅是国家,而扩大到其他投资者、各种债权人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群体。随着企业自的扩大,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现在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5)及时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是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及时记录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本期的经济业务要在本期内处理;及时报告是将会计资料及时传送出去,把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报出,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会计期间结束后规定的日期内呈报给应报单位或个人。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紧密联系。及时记录是及时报告的前提;而及时报告是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保证。所以,企业会计要把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有机统一起来。

(6)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各项业务,凡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有没有收到,都要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款项,就是在本期收到,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处理。权责发生制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与现金的收付不一致,它主要应用在需要计算盈亏的会计主体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有局限性,若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有时企业虽然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但现金流动性差,也可能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在企业工作中,可能不严格采用权责发生制或者收付实现制,一般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辅之以收付实现制。

(7)配比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要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配比,以便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亏。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不同联系方式。一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企业的某些营业收入项目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在经济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些营业收入是因一定的营业费用耗费而出现的,这些营业费用是为取得这些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凡是这种存在因果关系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就要直接配比。二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某些营业费用项目虽然不存在与营业收入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要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8)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它是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进行预计时,采取不造成高估资产或收入的做法,防范损害企业的财务实力,避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不预计收入,但预计可能出现的损失;对企业期末资产的估价宁可估低,也不能估高。

(9)重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在保证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条件下,按一项会计核算内容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决定对其进行核算的精确程度,及是不是在会计报表上单独反映:凡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业务和项目,要作为会计核算和报告的重点;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可以采用简化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可不在会计报表上详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在较大程度上是对会计信息的效用与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的考虑。若将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都详细记录与报告,不但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还可能使使用者无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会计信息,反而对正确的经济决策不利。

参考文献:

[1]杜娟.试谈会计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

第9篇

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它能够提升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对于项目的建设来说,其获得经济效益的方法就是该项目赚的减去成本,会计核算好了,其成本自然也就降低了,经济效益当然也提升了。其次,有利于应对市场的竞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趋于完善,相应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提高了很多,加强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能够降低项目成本,提升企业效益,进而增强企业的资源利用率,这当然也就是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基建项目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

基本上我国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所遵循的国家制度都是《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基础建设项目的情况也变得颇为复杂,若再是单纯的依照原有的制度规定来进行核算,很有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所以,要想加强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一个更优秀的相关规章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二)基建项目会计核算监管力度不够

对于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力度来说,很多企业、单位对于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内部监管力度根本不到位,对之没有重视,甚至于都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会计核算部门和小组,这导致的后果当然就是对项目的资金控制不到位,跟预期估计的情况就相差甚远了。这不仅影响了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还严重消耗了企业单位的资金与资源。

(三)基建项目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养不够

对于大部分基础建设项目,其要求的技术是非常精细与准确的,而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良好的完成这份工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他们有一般会计核算的能力,但若是遇到了一些颇为复杂的项目,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很可能让他们无法完整的完成这些核算。因此,对于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而言,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四)基础建设目会计核算不够规范

在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中,其不规范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对于那种长期挂靠在建筑工程投资中的基础建设项目的核算,就很容易出现项目完成后没能及时的进行会计核算。然后就是预付款问题的不规范性,在拨付预付款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进行检查,合格的才能拨付。最后就是会计核算时的能力问题,很多工作人员容易将管理费用和生产费用混在一起,这样就会对会计核算造成影响,这也是一种不规范的表现。

三、加强基建项目会计核算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监管力度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要加强内部监管的意识,在基础建设的会计核算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监管力度,也可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达到这个目的。然后就是要结合企业的内部监管以及社会监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管不力的问题。

(二)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中,最为基础的两个要素就是核算的资金以及核算的工作人员,为了整体加强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具体方法有以下两点。1.加强录取该职业在专业素养方面的面试要求,以及加强入职之后的培训过程。2.对于那些工作十分认真,而知识较差的工作人员,可以给他们一个额外的提升机会,就是举办好后期的专业素养业务培训。3.一个合理的奖惩制度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学习积极性。

(三)规范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

对于规范基础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其基本要求就是核算工作人员的耐心、坚持与遵纪守法。继这之后,以下有2点具体的帮助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一,在基建项目开始的预付款阶段以及竣工阶段,都需要借记与贷记描写清楚,例如预付款时借记:预付财款,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等,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且准确的会计核算,能够有效的加强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二,就是对于会计科目的设置要达到规范,前提是不能脱离法律法规,然后一个好的会计科目能够有效的提升会计核算的效率,这也是一个加强基础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方法。

第10篇

    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内涵的认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其实质就是要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应用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就是企业通过优化会计核算管理手段、深化会计核算管理内容、拓展会计核算管理领域,将会计核算工作融合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将会计职能从记账、算账、报账的核算职能向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决策支持职能转变,促进企业增加收益、有效降低成本费用水平,促进企业效益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增长。

    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及内容的分析

    (一)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否及时提供准确、完整、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好坏和工作效率高低的衡量标准。通过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程序和工作组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核算工作效率,降低财务风险,为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供保障。因此,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就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以效益最大为目标。把成本控制到最优,真正做到风险可控、成本最小,效益最大。

    (二)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1) 会计行为规范的精细化。会计核算工作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遵守这种规范,从而使会计行为更加职业化和标准化。同时,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包括会计核算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过程控制和会计核算工作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2) 会计核算和控制精细化。一方面,企业应详细规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各个环节工作内容和需注意问题,以便会计人员对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规范的记录并最终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抓住会计工作运行过程的关键点,将各关键点连接成一个控制网络,从而形成对企业经营控制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个监控系统。

    (3) 会计分析精细化。会计精细化分析主要是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从多个层次去跟踪.以发掘提高企业生产力和利润的方法。

    (4) 会计考核精细化。建立精细化的会计考核制度,避免执行不力和制度虚设现象,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精细化的执行效果。

    三、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对策思考

    基于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结合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践,那么如何针对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提升管理效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制度建设与管理层面保证核算工作有章可循

    制度建设是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推行精细化管理归根结底要用有型的管理制度规范核算、回避风险、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使每项具体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对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整合规范。首先应针对会计核算相关的预算管理办法、资产管理办法、成本费用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算管理办法等制度进行规范与修订;其次要依据推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制定新的切合实际的规定和制度,包括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办法、财务机构和人员管理办法、会计核算中心管理办法、会计委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会计核算办法、租赁会计核算办法等,使精细操作标准进一步细化,形成了一整套严密有效的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标准。

    (二)在实践中细化会计核算以保障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在会计核算实践中,企业应建立顺畅有序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严格遵循企业会计核算相关管理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经济业务的特点,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财务报告等进行了连续、全面、系统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经营管理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财务信息,保障了会计信息质量。只有将这些工作做到位,才能使精细化管理产生应有的管理效益。

    (三) 通过量化考核以提升精细化管理执行效率

    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执行,需要有量化的考核标准与办法。为此,企业应当对会计系统实施量化考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遵循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会计质量达标工作。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应本着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制度健全、规范管理、素质强化、促进工作的思路,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中应建立惩罚分明,以激励为主的政策。通过这种严格量化的考核体系,形成长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了财会队伍管理和会计业务工作的更好完成。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会计工作实践需要的有效管理方法。基于目前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尚未有一定的模式可遵循,因此这要求我们对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与办法,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要:我国现行社会保险基金核算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性,随着保障制度改革的日益纵深化,需要将社会保险基金核算纳入政府的核算体系中,并考虑到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

1 现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内涵及特征

(1)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基础的内容。社会保险会计核算制度是伴随社会保险发展成熟起来的,它是对社会保险的内容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的一门专业会计。其理论渊源主要依据的是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和以马丁•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健康经济学。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中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在确立收付实现制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方法,主要目的是将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国家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以实际收支的款项为确认标准,能如实反映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收支和结余情况。

(2)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的特征。一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主体的多样性。一般情况下一个经济主体内只有一个会计主体,但是在我国颁布的有关制度中经办机构与社会保险基金是不相同的,基金经办机构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所以基金经办机构会计与社会保险基金会计要分设,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主体。二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银行存款账户的分列性。一般企业在银行的账户可收可支,具有结算功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办法规定:银行存款账户既要开设支出户又要开设收入户。收入户核算收到的社会保险费及有关收入;支出户核算有关基金的支付及有关费用支出,该户除从财政专户存款中拨入款项外,一般只支不收。三是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平衡公式及会计要素的特殊性。国际上会计平衡公式一般为:“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或“资产=资本+负债”,而由于我国社会保险会计的独特性,它的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基金”,这样才能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的特点。

2 当前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1)现行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基础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反映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资产负债状况,不利于保障基金的安全。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资金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建立在代际间转移基础上的现收现付制,而个人账户则跟普通的基金制度保持一致。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支的依据,只能反映基金财务支出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如借入款项的利息、个人账户的应计利息等;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并在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中得到反映,只有在实际支付利息或归还本息时才支出,导致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账务和报表不能准确记录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负债状况,不利保障基金安全。二是不能进行恰当的成本效益核算,不能准确反映社会保险基金活动的真实结果。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向劳动者及其所在单位征收社会保险费,或国家财政拨款而收集起来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具有强制性、储存性、基本保障性、统筹性、特定对象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收付实现制以会计期间款项的收付为标准入账,当收入产生和款项到账的时间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收入便不能说明经济活动的真实结果;同理,当费用发生与支付不在同一区间时,收付实现制记录的费用也不能准确反映当期活动的支付。

(2)会计核算归属不明确。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是以《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为依据,区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单独设置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会计核算等,并没有正式将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纳入政府或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当中。单独核算社会保险基金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应纳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中,作为政府托管基金的,归属政府会计的一部分。同时如果将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纳入到政府会计体系中,也便于政府统一编制预算。

(3)会计核算制度不统一。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会计报表不统一,填报的会计报表既有人事部门的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又有劳动部门制定的企业社会保险会计报表,到了年终的时候还要填报财政部门的会计报表,这样造成了会计核算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改革的进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设立专门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其他科目设制也不完整,难以满足社会保险会计核算的需要;三是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由于记账方法不统一,会计核算管理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存储、拨付核算中不能

第12篇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摘要:本文首先从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及经济指标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其次,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协调中的主要差异,主要从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生产经营成果,核算方法的差异,收益分配,核算分类上的差异及经济效益衡量指标等方面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最后,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协调统一的构想,以期为我国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