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评价矩阵法

风险评价矩阵法

时间:2023-09-13 17:1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险评价矩阵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险评价矩阵法

第1篇

农业机械安全风险评价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识别、分析农业机械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措施以消除或减少农业机械在安装、使用、维修等环节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安全。其过程包括风险分析(产品限制的确定、危险识别、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风险评定和风险减少。安全风险评价为迭代过程。通过安全风险评定,对不可接受的安全风险,应采取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措施,并重新进行风险(包括再生风险)分析和评定,直至安全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2农业机械危险识别

在对危险识别前,首先应确定机械的限制。即描述产品作业功能、预定使用范围、可预期的误用、使用和维修环境,以确定危险识别范围。一般可根据产品功能及使用操作来描述。如拖拉机加油、加水、上车、启动、前进、转向、倒退、制动、停车、驻车、下车、悬挂、牵引、提升、维修等。危险是指潜在的伤害源。农业机械产品存在的主要危险包括:机械危险(如挤压、剪切、冲击、缠绕、吸入或卷入、切割、高压流体喷射等)、电气危险(如与带电部件接触)、热危险(如与高温物体接触、热辐射等)、噪声危险、振动危险(如座椅、手把振动)、材料和物质产生的危险(如人体与农药接触)及滑落、绊倒及跌落危险。不同农业机械产品,可能产生危险的形式及多少各异。危险识别目的是在机械限制范围内确定并形成危险、危险状态和危险事件的清单。危险识别应在农业机械的寿命期间内系统地识别所有阶段(如运输、安装、使用、停用、维修等)的全部相关任务中可预见的危险。危险识别一般采用至上而下及至下而上两种方法。至上而下法是以潜在的后果(如挤压、烧伤)清单为起点,确定造成伤害的危险。至下而上法是以检查所有的危险为起点,考虑确定的危险状态下所有可能出错的途径(如制动功能失效、人为差错)及其导致伤害的方式。相比而言,至下而上法更为全面彻底,但过程较复杂。

3农业机械安全风险评估

安全风险为伤害发生的概率及伤害造成严重程度的综合。农业机械安全风险评估是依据农业机械产品的危险识别结果,确定各种伤害发生概率及伤害造成严重程度的过程。目的是确定每个危险状态或事故的最高安全风险。通常用等级、指数、或分数表示安全风险的大小。评估伤害发生概率应在考虑暴露危险区人员、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产品特征、产品成熟度、生产企业规模、生产方式)、避免或限制伤害等因素后确定。伤害造成严重程度可在考虑伤害或影响健康的程度(如轻微、严重、死亡)及伤害的范围(如人数)后确定。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分为定性评估法和定量评估法两类。常见方法有风险矩阵法、风险图法、数值评分法、定量风险评估法和综合评估法。其中风险矩阵法和风险图法较简单,也较常用。

3.1风险矩阵法

风险矩阵法是针对每一识别的危险,将决定危险事件风险的两个因素即伤害严重程度和引起伤害的概率划分为相应等级,形成风险矩阵,用交叉单元来定性地衡量风险大小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风险矩阵选择、伤害严重程度评价、伤害发生的概率评价和得出风险等级四个步骤。

3.2风险图法

风险图以决策树为基础发展而来,其特点是使所评价的危险形象化,便于分析比较。风险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风险参数(严重程度、暴露度、危险事件发生概率、避免可能性),每个节点的分支分别代表相应风险参数的等级(如轻微的、严重的)。风险评估时,从起点开始,在每个节点处沿着所确定等级的分支向前,末端指向就是风险等级。

4农业机械安全风险的减少

安全风险评价目的是减少或消除不可接受的安全风险。安全风险由安全风险因素构成,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就要减少或消除影响风险等级的风险因素(危险源、发生的概率或伤害程度)。而减少或消除影响风险等级的风险因素可通过在产品设计阶段及在使用阶段采用相应措施来实现。

4.1在产品设计制造阶段采取消除或减少安全风险的措施

1)本质安全设计制造。即通过产品设计制造消除或减少危险。如去除收割机、拖拉机等农机覆盖件上存在的锐角,加大拖拉机操作手柄与相邻部件的间隙可以消除其带来的划伤或挤压危险。不是所有的危险可以通过产品设计制造完全消除,当存在设计不能消除的危险时,应通过设计制造减少风险。如降低高地隙自走式喷药机的行驶速度和质心高度来提高稳定性;采用减震机构减少拖拉机座椅振动等。本质安全设计制造是减少安全风险最有效的措施,应优先采用。2)安全防护措施。当不能通过产品设计制造消除或充分地减少安全风险时,应采用限制暴露于危险、减少危险事件发生概率或消除或降低伤害可能性的安全措施。如对收割机、拖拉机外露旋转件加装防护罩,对动力喷药机安装安全阀限制压力。3)使用信息。使用信息是对采取本质安全设计和防护措施后的遗留安全风险提出使用警告,以降低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如在农业机械危险部位粘贴安全警告标志、标签;安装喇叭、后视镜等信号装置;在产品使用说明书中说明安全使用规则;限制使用范围等。

第2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值;组合预测;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8)03-0075-06

Forecast Combination of Value-at-Risk

LIU Qi-h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22,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discuss the meaning of using forecast combination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forecast performance of Value-at-Risk,present the method of estimating VaR forecast combination weights and give out the related empirical study. The two individual VaR approaches are historical simulation approach and RiskMetrics approach respectively,and the weights of forecast combination are obtained by quantile regression technique.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hanghai Composite Index shows that the suitable VaR forecast combin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VaR out-of-sample forecast performance.

Key words:risk management;Value-at-Risk;forecast combination;quantile regression

1 引言

风险值(Value-at-Risk,以下简称VaR)是金融市场风险的一种度量标准,常被用于投资决策、金融监管、风险资本分配等。关于VaR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得到准确的VaR预测。尽管预测VaR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 Simulation)、风险矩阵法(RiskMetrics)、极值理论方法(Extreme Value Theory)以及条件自回归法(CAViaR) 等[1,2],但是目前所提出的预测VaR方法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准确地预测VaR(特别是99%水平的VaR)仍是一个统计难题[2]。VaR本质上是资产收益损失分布的一个分位数,在实践中通常取95% 和99%两种水平,或者说VaR通常位于收益损失分布的尾部,致使可以利用的信息比较少,加之收益损失分布随时间变动的特性,因此VaR的预测往往缺乏稳健性。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对不同模型预测出的VaR进行组合(类似于投资组合),从而提取更多的信息,以使VaR的预测更稳健。这种对预测进行组合以提高预测表现的方法被称为组合预测,该方法由Bates和Granger首先提出,现在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组合预测具有柔韧性,可以通过替换用于组合的某种单个预测或增加单个预测的数目等方法来提高组合预测的表现;另外组合预测具有使用简单等优点,合适的组合预测能够提高单个预测的表现也基本达成共识,因此组合预测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在一般组合预测问题中,我们能够知道预测后被预测变量的实际发生值。但是VaR组合预测属于分位数的组合预测,在预测后并不知道VaR的实际发生值,这就造成了估计其权重具有一定困难,因此关于VaR组合预测的研究并不多见。就分位数的组合预测而言,Granger,White和Kamstra首先探讨了某经济指标的分位数组合预测,实证分析表明分位数的组合预测有助于提高估计分位数的准确性。该研究所考虑的是对25%和75%等几种没有处于分布尾部的分位数的组合预测,提出用分位数回归(Quantile Regression)方法估计分位数组合预测的权重,对研究VaR组合预测具有借鉴意义[4]。一个直接关于VaR组合预测的研究是Giacomini和Komunjer给出的条件覆盖检验(CQFE test),该检验可用于判断是否分位数的组合预测能够从每种单个预测中提取信息;如果组合预测能够比单个预测含有更多的信息,就可使用其来提高预测的表现。Giacomini和Komunjer的条件覆盖检验采取对组合预测的表现进行间接评价方式,评价的准确性依赖于该检验的功效;采用广义矩(GMM)方法估计VaR组合预测的权重,这与Granger,White和Kamstra的权重估计方法是不同的[5]。

常用的评价组合预测方法是直接评价的方式,即直接对组合预测与单个预测进行样本外预测表现比较;如果组合预测能提高单个预测的样本外预测表现就使用组合预测,否则不使用组合预测。本文就用组合预测方法来预测VaR的意义、组合权重的估计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基于我国上证综合指数对VaR组合预测的样本外预测表现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实证研究是从直接评价的角度出发,对组合预测与单个预测的样本外预测表现进行直接的比较,而不是Giacomini和Komunjer的间接比较方法[5]。本文的实证分析发现合适的组合预测能够显著地提高单个方法预测VaR的样本外预测表现。

2 方法

2.1 VaR的定义及组合预测的意义

VaR度量一种金融资产在给定置信水平下某一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VaR可被定义为一种金融资产条件收益分布的τ分位数的相反数,即

其中下标t为时刻,rt指该资产在时刻t的收益率,P表示概率运算。1-τ被称为VaR的水平,下文中1-τ水平的VaR被简称为1-τVaR。在实际应用中,τ经常取为0.01和0.05,或者说VaR取99%和95%两种水平。在用于预测VaR的历史样本大小一定的情况下,预测99%VaR可以利用的信息要比预测95%VaR可以利用的信息少很多,因此99%VaR要比95%VaR更难以准确地预测。一个解决方法似乎是通过增加历史样本信息来提高99%VaR的预测准确性,但使用更多的历史样本信息,会存在较远的历史信息可能与当前市场上风险变化情况关系不大,即样本缺乏代表性的问题。另外,金融监管机构通常要求金融机构报告99%水平的VaR,所以我们不能通过只预测95%水平的VaR来回避这一问题。这就造成了准确预测99%VaR的困难,组合预测方法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所帮助。

VaR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探讨它的组合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从极端分位数组合预测的角度来说,探讨VaR的组合预测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具体意义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VaR的组合预测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健性。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已成为投资的基本方法;组合预测的思想类似于投资组合,目的在于分散使用单一预测模型可能导致的风险。对于一些预测,用于预测的信息可能比较充分,如果单个预测有着较好的预测表现,并不必一定使用组合预测。但对于VaR(特别是99%水平)的预测来说,单个预测模型往往表现欠佳,并且其不足之处往往是很明显的,因此更有必要通过组合预测的方式获取更多信息来提高预测的表现[4]。

(2)对VaR使用组合预测扩大了预测VaR的可选模型范围,并有助于减轻不同模型给出不同预测所导致的困惑。通过改变单个预测模型、增多单个预测模型的数量,以及改变确定权重的方法都相当于给出了一个新的预测模型。在实际预测VaR时,面对不同模型给出的截然不同的预测,风险管理者可能对究竟使用哪种模型给出的预测感到困惑,组合预测有助于解决该问题。

(3)VaR的组合预测方法简单易行,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如果简单的单个预测模型的组合预测有较好的预测表现,我们可能就不必要去寻找复杂的单个模型来提高预测表现。因为一般来说复杂的模型尽管预测表现可能较好,但是在实际中可能难以应用。有效并且简单的方法往往更具实际应用价值,VaR的组合预测具有这一优点。

2.2 两种单个预测方法

如果假设在t时刻,我们想用组合预测方法来预测未来h时期的VaR,那么VaR的组合预测可表示为

其中下标C表示组合预测,下标i表示第i种VaR预测,f表示VaR的组合预测是n种单个VaR的函数。

尽管存在多种可行的预测VaR的方法,但基于方法的简单性和代表性来考虑,本文用历史模拟法和风险矩阵法作为VaR的单个预测方法;同时为避免单个VaR预测的数目过多可能导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本文仅考虑对两种单个预测进行组合。实际上,这也是Granger,White和Kamstra在探讨分位数组合预测时仅考虑对两种单个预测进行组合的一个原因[4]。

实际上,评价VaR预测表现的方法不只是上面提到的Christofferson检验,还有其它方法,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假设检验方法[9,10],另一类是损失函数方法[11,12]。假设检验方法的优点是有坚实的统计理论基础,缺点是样本容量较小时检验的功效较低;而损失函数法的出发点在于选择那些使损失函数达到最小的模型,优点是样本容量较小时也可以进行模型比较,缺点是损失函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并且最小化某个损失函数选择出来的模型,可能导致Ht不满足相互独立、同服从参数为τ的Bernoulli分布的要求。考虑到本文是要比较组合预测和单个预测间的样本外预测表现,为提高比较结果的稳健性应在实证分析时使用较大的样本容量,而假设检验方法对于大的样本容量来说具有较高的功效。基于此,本文主要考虑使用假设检验方法进行模型比较。能同时考虑违背次数是否适当以及是否出现波动性集聚这两个主要因素的一个检验方法是Christofferson检验,并且该检验在假设检验方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本文用其进行模型比较。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

我们利用我国上证综合指数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Datastream),时间跨度为1994年7月18日至2006年12月29日,共 3250个样本。我们对指数的对数进行一阶差分,从而得到上证综合指数的日对数收益率。表1给出了该收益率的一些描述性统计量。样本偏度为1.9065,这表明收益损失分布是明显非对称的,再加上样本峰度为32.3947,表明收益损失分布严重偏离正态分布,因此风险矩阵法的前提假设是基本不成立的,可以预计用风险矩阵法估计VaR可能不会有较好的预测表现。

我们采用一步向前的VaR预测,即预测未来一天的VaR;如果要预测某一天的VaR,本文用这一天的前250天(相当于一年)的历史收益率来预测VaR,因此可用于本文进行分析的VaR预测序列为3000个样本。在风险矩阵法中,估计波动率时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EWMA)中的衰减因子λ为0.94。我们采用在实践应用中颇为流行的滚动窗宽法(Rolling Window)来估计组合预测的权重。具体来说,根据数量固定的历史样本来确定某一天组合预测的权重,该天过后,仍然保持用于预测的样本量不变,但用最新的数据来替换时间上最远的数据,这样可使我们不断更新信息。为使权重估计比较准确,我们使用样本量相对大一些的样本来估计组合预测的权重,本文样本量大小为1000。我们根据这些预测VaR方法的样本外预测表现来进行评价,一共可以得到2000个样本外预测表现数据,即Ht序列的长度为2000。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考虑99%和95%两种水平的VaR(它们理论上的违背率分别为0.01和0.05),用R 2.5.0版本进行计算。表2给出了两种单个VaR预测以及组合预测的检验p值,本文用其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p值越大表明所使用的模型在该检验所考虑的因素上越有可能是正确的,或者说模型的预测能力越强;尽管比较无条件覆盖检验p值的相对大小可大致推测出各自违背率的大小,但为清楚起见,表2也列出了在评价区间内的违背率。表2中所给出的p值保留到小数点后四位,故p值为0.0000表示该值很小,接近于0。

从表2可以看出,对99%VaR而言,VaRHS和VaRRM预测分别在0.10和0.01的水平下被无条件覆盖检验拒绝;它们的组合预测VaRC的p值已接近于1,要明显高于VaRHS和VaRRM的p值,因此从无条件覆盖检验的p值来看没有证据表明VaRC的预测有很大偏差。对95%VaR而言,VaRHS和VaRRM预测的无条件覆盖检验p值均明显小于它们的组合预测VaRC的p值,但它们在0.10水平下没有被拒绝;值得注意的是VaRRM的无条件覆盖检验p值为0.1090,已十分接近0.10水平。此外,与VaRHS和VaRRM相比,两种水平下VaRC所产生的违背率最为接近他们的理论违背率,表2中列出的违背率的结果与无条件覆盖检验的结果基本一致。考虑到99%VaR一般难以准确地预测,此结果说明组合预测具有吸引力。

独立性检验的结果表明VaRC在预测99%VaR上要明显优于VaRHS和VaRRM,但这里VaRHS和VaRRM的独立性检验的p值明显大于0.10,因此这种优势并没有在违背的无条件覆盖方面的优势大。就预测95%VaR而言,在违背发生的独立性方面与预测99%VaR有明显不同的结果。95%VaRC的独立性检验p值仅略微高于VaRRM的独立性检验p值,但它们都在0.01的水平下被拒绝;VaRHS的独立性检验p值略微高于0.10,这说明VaRC在违背发生的独立性方面表现不如VaRHS。因此对于预测95%VaR来说,组合预测表现的提高只是体现在其违背率更接近理论值,而违背发生的独立性没有得到提高,实际上有所下降。这说明使用组合预测并不必然在各个方面都提高预测表现。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本文是对预测模型进行样本外表现评价,而预测方法的表现受数据生成过程未来变化的影响,这个结论与其它组合预测文献中的结论是一致的。

表2中条件覆盖检验的结果综合反映了无条件覆盖检验和独立性检验的结果。VaRC在预测99%VaR上有很好的表现,但对于预测95%VaR来说,VaRC在0.01的水平被检验拒绝。值得注意的是,此时VaRHS在0.10的水平上也是被检验拒绝的。

4 结论

对VaR进行组合预测是解决VaR难以得到准确的预测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探讨了VaR的组合预测的意义、具体操作方法,基于上证综合指数的实证分析表明合适的组合预测能够显著提高VaR的预测表现。实证分析的主要结果是针对99%VaR而言的;考虑到99%VaR一般难以准确地预测,这个结果说明组合预测在实际应用上是具有吸引力的。实证分析同时表明组合预测受到单个预测的表现等因素影响,并不必然提高预测表现。基于这种结果,在实际使用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样本外预测表现评价等程序来选择模型;必要时可替换某些单个预测或对多种单个预测进行组合来提高预测表现,而组合预测的柔韧性使这样做简单易行。

参 考 文 献:

[1] 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204-216.

[2]Engle R F,Mangaelli S. CAViaR:conditional autoregressive value at risk by regression quantiles[J].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2004,(22):367-381.

[3]Bates J M,Granger C W. The combination of forecasts[J]. Operation Research Quarterly,1969,(20):451-468.

[4]Granger C W J,White H,Kamstra M. Interval forecasting and analysis based upon ARCH-quantile estimator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89,(40):87-96.

[5]Giacomini R,Komunjer I. Evalu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conditional quantile forecasts[J].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2005,4(23):416-431.

[6]Elliott G,Timmermann A. Optimal forecast combinations under general loss functions and forecast error distribution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04,(122):47-80.

[7]Koenker R,Bassett G W. Regression quantiles[J]. Econometrica,1978,(46):33-50.

[8]Taylor J,Bunn D W. Combining forecast quantile using quantile regression:investigating the derived weights,estimator bias and imposing constraints[J]. 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1998,(25):193-206.

[9]Christofferson P. Evaluating interval forecast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98,(39):841-862.

[10]Kupiec P. Techniques for verifying the accuracy of risk measurement models[J]. Journal of Derivatives,1995,(3):73-84.

[11]Lopez J A. Methods for evaluating value-at-risk estimates[J]. FRBSF Economic Review,1999,(2):3-18.

第3篇

关键词:民航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决策依据;可持续发展

1.引言

目前,世界各国航空公司纷纷从维护信息时代根本利益的高度认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航空公司也都先后成立了高级别的信息安全机构。与此对比,国内民航企业在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方面还处在一

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基本遵循着“出现事故一解决事故”的传统模式。因此建设适合民航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评估一发现漏洞一解决漏洞—制定科学管理措施一预防事故”的新安全模式,已经成为开展民航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是民航信息化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2.研究方案

本研究方案分作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在

国家评估标准

GB/T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的基础上,对典型的民航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进行评估。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有:分析并描述民航信息系统内涵,对其

内在拓扑结构、应用系统和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划分评估对象的范围并对其分类赋值;识别可能由人为因素或环境因素所引发的安全威胁,并将其分类赋值;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对信息系统

中可能存在

的脆弱点进行识别、分类,并依照其各

自严重程度的不同定级赋值;在对信息系统的资产、威胁和脆弱性安全赋值基础上,计算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值;最后对风险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现有安全管理规定的隐患和不足之处,制定风险处理计划,制定出新的更合理的安全管理规定。

第二阶段,在现有传统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研

究的基础上,针对民用航空行业的特殊性需求,提出新的评估模型算法,并加以应用实践。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有:分析传统评估算法和评估模型,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分析民航业信息系统评估的特别的安全需求和评估指标;在传统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评估模型,从而更好地符合

民航业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利用得出的新的评估模型,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估应用实践,并对最终实践数据进行分析、验证。

第三个阶段,深入开展信息安全知识普及和实施信息安全人才培训计划。这一阶段的工作内容有:深入到民航公司和相关部门,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普及信息安全的活动。制定安全人才培训计划,培训信息安全相关规范和有关国

家法律知识,提高民航单位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强规范信息系统工作制度,提高防范意识。

3.实施方案

3.1民航信息系统安全评估

内容:如图

l所示,确定评估范围、目标;

指定评估方案:资产评估;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风险计算;已有安全措施的确认;评估结论。

风险值=R

(A,1.,V)=

(L(T,V),F(Ia,Va))。

其中,R

表示安全风险计算函数;A

表示资

产;T表示威胁:V表示脆弱性;Ia表示安全事件

所作用的资产价值;Va表示脆弱性严重程度;L

表示威胁利用资产的脆弱性导致安全事件的可能性;F表示安全事件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指标:评估出民航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风险,清楚地了解系统中目前的安全现状,找到潜在的威胁和安全隐患。

1民航信息安全的评估内容

3.2民航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分析

内容:风险等级划分:评估已有的安全控制

措施是否可接受;对不可接受的部分提出相应的

整改建议;对残余风险的评估。

指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指出现有安全管

理规范中不合理的因素,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安全

管理规范。

3.3传统评估算法模型的研究

内容:定性的评估方法研究;定量的评估方

法研究;综合的评估方法研究;传统评估方法和模型的不足之处;改进的思路。

(1)概率风险评估

概率风险评估(PRA)以定性评估和定量计算相结合,将系统逐步分解转化为初始事件进行分析。确定系统失效的事件组合及失效概率。能识别风险及原因,给出导致风险的事故序列和事故发生的概率。

(2)费用.效益分析

费用.效益分析是系统评价的经典方法之一。

在学术界、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该方法要求从经济总体上考虑费用和效益的关系,以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分配。

(3)关联矩阵法

关联矩阵法应用于多目标系统。它是用矩阵形式来表示各替代方案有关评价项目的平均值。

然后计算各方案评估值的加权和,再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评估价值、评估值加权和最大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4)关联树法

关联树法是作为一种有助于对复杂问题进行评价的方法而产生的。最初它是用来对国家战略性的技术预测和设计的评价,后来在开拓市场、

投资分析等不确定状态下进行评价时也广泛应用起来。

指标:现有传统评估方法应用与民航信息系统安全评估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3.4新的评估模型算法的研究

内容:民航信息系统的评估需求分析:改进传统评估模型的方法研究;新的评估模型框架;新的评估算法;新的评估模型应用实践;实践数据的验证。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对系统进行分层次、定量、规范化处理。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

(2)动态风险评估法

动态风险评估法,能够与时间紧密结合,确定系统失效的事件组合及失效概率。

指标:新算法模型更符合民航业信息系统的

实际需求,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3.5安全人才培训计划

内容:培训对象为民航公司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开展信息安全普及活动;开展信息安全技术

培训班:编写信息安全培训教材:设立信息安全培训实验室。

指标:通过该计划,能切实提高民航单位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规范信息安全操作,提高保障信息安全的能力。

本文涵盖了民航信息系统保障机制的 各个方面,与民航日常工作和安全保障密切相关,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意义。在提高民航安全管理质量,评估民航安全信息系统,制定民航安全管理规范,培训

民航安全管理素质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红.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国家标准理解与实施【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l—49

第4篇

①结构分析

桥梁结构形式不同,施工方法不同,其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状态大不相同。对桥梁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可以发现结构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全面识别施工风险并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②现场调研

对桥梁工程施工现场周边环境、施工区域气候条件以及施工单位现场施工情况等进行现场实地勘察,总结风险事件。并随时了解施工现场工程进度等情况变化,同时,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跟踪调查,随时发现新的风险事件。

③专家调查

专家调查法是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各领域的专家在专业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对象,可较全面地识别出各类潜在的风险。

二、桥梁施工风险分级综合评估法

桥梁工程包含多种桥型的多种施工方法,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用单一的评估方法对桥梁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评估往往不够精确。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分级评判的桥梁施工风险综合评估方法。

①一级评判

采用简便的评判方法(如专家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对风险源进行评估,将风险明显较低的风险源定义为低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二级评判。

②二级评判

采用较高精度的评判方法(如LEC等)对风险源进行评估,将风险较低的风险源定义为中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三级评判。

③三级评判

采用高精度的评判方法(如风险矩阵法等)对风险源进行评估,将风险较低的风险源定义为高度风险,风险较高的风险源定义为极度风险。这种分级综合评估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在简化评估繁琐度的同时又能保证较高风险源的评价精确度。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种桥型的各种施工方法,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风险评估方法。

三、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实例

1.工程概况

湖南省某高速公路大桥,主桥长308.04m,主跨为(80+145+8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采用挂篮悬臂浇筑,箱梁单个“T”共分18段悬臂浇筑。悬臂浇筑施工艺流程为:浇筑0号段;拼装挂篮;浇筑1号段;挂篮前移、调整、锚固;浇筑下一梁段;依次类推完成悬臂浇筑;挂篮拆除;合龙。

2.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

2.1事故总结

桥梁事故是桥梁风险事件的主体,对桥梁事故资料的收集总结研究是风险评估的基础。本文主要针对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的特点,通过科技文献、媒体报道及专家调查等途径,收集整理连续梁桥施工相关事故,得出风险事故类型,汇总于表1。同时采用事故致因理论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事故造成的损失等进行了统计,为风险事件的识别和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

2.2结构分析

通过结构分析可以获得桥梁结构详细的受力状态,即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结构受力特性。本文对大桥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对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有了全面的了解,为风险事件的识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预应力筋张拉时底板崩裂”风险事件,即是通过结构分析结合桥梁事故识别得出。当施工过程中底板脱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够或预应力管道偏位等意外事件,极有可能发生底板崩裂事故。

2.3现场调研

桥梁施工风险识别现场调研主要对现场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和现场管理等进行调查。

①自然环境

大桥位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暖多雨,夏季干热,秋凉冬冷。年平均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40℃,极端最低气温-6.8℃,年平均降雨量1169mm,多集中在6~8月,是湖南省暴雨集中地,易发洪涝灾害。桥址地表水体水系发育,横跨河流,河道内有长期性流水,水量较大,水深最大可达31m。桥位区百年一遇的设计洪水位210.37m,通航水位205.00m,施工水位188.00m,低水位174.89m。桥址所在地形属构造侵蚀丘陵地貌,河谷呈“V”字形,切割较深。桥址区未发现有滑坡、岩溶及断层构造等不良地质现象。

②技术条件

施工组织设计合理,施工机械设备齐全,施工单位长期从事桥梁施工,技术条件较好。

③现场管理

施工单位工程经验丰富,施工现场管理到位。通过对大桥施工现场多次的实地调研,得出的风险事件,参见表1施工风险事件列表。

2.4专家调查

专家调查是本文中采用的主要风险识别方法。桥梁施工风险评估邀请桥梁设计专家2位、施工方面专家2位、科研方面专家2位、管理方面专家3位,共9位从业时间长、经验丰富的专家,对风险事件的识别提出了宝贵意见。向专家组提供了大桥详细的勘察、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资料,专家组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许多的风险事件。

3.施工风险综合评估

桥梁施工风险识别后,进行施工阶段划分,并采用表上作业法对各个施工阶段进行风险事件的识别,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现采用悬臂梁浇筑施工为例进行风险评估说明,该施工阶段包括模板施工,钢筋施工,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生。

3.1二级评判

采用LEC法进行二级风险评判。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种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的风险大小:L为事故发生可能性;E为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事故发生会造成的后果。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风险越大。

3.2三级评判

三级风险事件评判采用风险矩阵法进行动态估测,具体评价标准参照文献。根据指标体系法对事故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计算,再对照风险等级标准表得出风险事件等级。

四、结论

第5篇

关键词 :质检队伍风险 风险评估 风险研判 风险防范

一、质检队伍风险

1、从业资格

检测机构存在未能按时接受各项监督检查与评审活动,资质能力保持与相应证书未能及时更新的风险;检测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制度,将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等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

2、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技术人员比较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和研究,缺乏法律知识的普及。尤其在政务信息公开、应对媒体、法律仲裁等方面,存在法律知识欠缺的风险。

3、人员技术水平

人员技术水平是决定检验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人员技术水平高低存在差异,直接给质检工作带来风险。需要通过人员自身学习与组织系统培训相结合,提高整体队伍水平。此外,领军人才的培养,与国际、国内本领域高端技术人才学习、交流不足也存在风险。

4、责任心

工作责任心是规范检验最可靠的保证,存在检验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质量信用理念意识薄弱的风险。质检过程往往牵涉多环节,任何环节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将直接影响后续检测工作。如合同评审人员,若对检验方法与依据理解和运用不严谨,出具检测结果的负责人对测量不确定度等环节的忽视,从而形成误判、错判的风险。

5、人员管理制度

各机构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对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人员要有意识专门培养,以旧带新引导与培养新员工,注重效能、素质的提高。

6、持续有效培训

员工队伍的培训将是常态和长期的工作。因检测方法处于不断更新中,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接受培训以应对各类新问题。但是,由于日常检验工作较多、事务繁忙,存在人员培训的覆盖面不足,持续培训力度不够,培训效果欠缺有效评价的风险。

7、人员结构合理性

人力资源作为检测机构的一种核心资源,人员结构分析是其中必做工作之一。目前大多检测机构人员结构多呈现“金字塔形”的结构,年龄梯队、经验梯队等人员结构配置基本合理。因员工整体结构比较年轻,一方面因年轻员工的学习吸收力强,创造力强,有利于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但另一方面因年轻员工的可塑性强,创造力强,在经验方面略显不足,其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不明朗的风险。

8、队伍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

因编制问题、分配机制及外资检验机构的影响冲击,质检机构仍然面临人员队伍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员不足的问题,为质检工作带来隐性风险。

二、风险评估方法构建

通过查找文献、伤害案例分析、调查问卷等形式,运用风险矩阵法,确定了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考虑使用人群对风险的可接受水平,确定风险等级。

质检队伍的风险研判情况

质检队伍风险研判情况具体见表:

近几年来,我们在跨越式发展中,广大干部职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工作中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立足本职、开拓进取,充分发挥质监部门技术机构的技术优势,大大提高了质监工作的有效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队伍建设与检测业务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在:

1、缺乏专业性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既是购进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开展了新的检测项目,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尤其是新型仪器分析的拨尖人才,而招聘这些人才困难较大,对我们的发展创新有一定的影响;

2、检验人员数量与业务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业务的快速发展,势必造成人手不够;

3、人员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业务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进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要培养成一个专业性人才需要一个过程;另外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部分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没有同步跟进,同样阻止我们的改革与发展。

如何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确保不发生或少发生质量安全问题,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与防范。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质检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切实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业务知识水平、基本操作技能水平,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学习《产品质量法》、《计量法》、《行政诉讼法》、《赔偿法》,明确法律对质检机构、质检人员的具体要求,以及违犯法律的后果,切实增加使命感。

2.加强管理,规范操作程序。质检机构要严格按照计量认证及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要求开展质检工作。认真执行《计量法》,贯彻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开展质量检验工作,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改善检验装备,规范检验行为,提高检测水平。

3.加强监督,严格责任追究。质检机构从执行抽查任务到检验报告送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有专人督促检查,定期进行考核。检验报告的批准人更要切实负起责任,报告批准前要把所有的环节进行仔细审核,把可能出现的人为的差错控制在内部,这样才能做到检验后的风险预防。

参考文献:

第6篇

环境影响评价对对交通运输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城市环境管理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持生态平衡,遵循生态学的发展。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科学的探究、预测,进而为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预防措施,并展开环境跟踪监测方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城市环境管理和规划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环保事业和社会经济和谐统一发展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本文首先阐述了交通运输环境评价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三种交通运输环境影响方法。

 

1 交通运输环境影响评价必要性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引入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多年的发展中,在交通项目的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交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交通运输的发展前提是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在策略的制定过程中要进行全方面的分析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其中之一,要在各个层面上对环境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保证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发展。

 

2 交通运输环境影响因素与现状

 

交通运输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对交通运输量在运输的过程中所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汽车等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第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事故,导致物质泄漏;第三,交通工具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第四,运输工具在运输中产生的灰尘。

 

其中,尾气排放和噪声污染有着长期性和不间断的特点;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则要根据路面结构以及运输方式进行综合分析。

 

在交通运输环境评价工作上,由于涉及面广、流动性强、可变因素多,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选择评价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式,确定评价标准。噪声影响目前是交通运输环境影响中的一个难点,在进行调查时,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要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查,了解交通运输量、道路状况、运输车型、燃油种类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等;第二,要对交通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标注出人群的居住位置,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农作物的种植情况等;第三,要对道路中和交通运输噪音污染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收集区域内的数据,分析产生的危害,并进行记录;第四,预测建设项目后新增的交通运输量;第五,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做出噪声影响的评价和预测。

 

在对噪声影响进行分析时,要根据项目的综合情况,从生态保护的方面进行分析,认真选择项目的地点。为了减少噪声污染对周围人群和农作物的影响,要在建设中分析问题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利用高差和山区自然风等方法来减少噪声污染产生的影响。

 

在目前的环评影响中,在噪声影响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界定上较为模糊。在噪音级别的鉴定上,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往往会出现难以确定的情况;第二,噪音污染的取证较为困难。噪音污染有着一定的时效性,难以进行良好的取证;第三,噪声污染的重视性不足。在交通运输项目的环评中,对于噪声污染的重视性不足,相关部门没有成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导致责任模糊,难以进行鉴定。

3 交通运输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1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

 

传统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环境数学模型。该方法是采用数学定量模型的形式来表现环境系统和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与规律的方式,可用于描述大气环境污染物、水体环境污染物等,也可以描述各种污染介质在空间输送的量和输送规律。目前环境数学模型主要有水质模型、土壤侵蚀模型、沉积物迁移模型、水文模型、大气扩散模型等等。使用环境数学模型能够将环境影响因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因果关系定量性地表达出来,展示环境因子之间的空间位置和密度,展示环境因子的空间积累状态和时间积累效应,并有极大的灵活运用功能。二是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法是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主要包含核查表法、矩阵法、叠图法以及系统流程图法。核查表法是将交通运输环境影响的若干元素以及可能造成影响的因子放在一个列表中,最后评估环境影响,并给出定量与定性双重评价。矩阵法是将交通运输建设规划项目、建设指标、规划方案以及环境影响因子形成一个矩阵,将这些元素区分行与列,并在合适位置填写交通运输建设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符号、文字或数字。矩阵法能够清楚描述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简单明了、清晰实用。叠图法是将自然条件、社会背景以及经济状况等元素以专题地图的形式叠加在一起,形成一幅能够反映环境影响的空间地理图,适用于区域现状的综合分析。系统流程法是将若干关联因素描述成相互关联的流程图,识别一级、次级、三级或更多级别对环境的影响。

 

3.2政策评价法

 

政策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相关的评估程序,在相关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进行衡量、探究、对比以及评估的方法。从评估方式来划分,政策评估法又分为政策分析、政策预测以及效果评价三种。从评价目的来分,也可分为价值分析、可行性分析、理性分析以及三维分析四种。政策评价方法同样适用于战略环境评价领域,主要包含以下三种:一是前后对比分析,以简单的“前——后”对比(如图1所示)和“有——无”对比(如图2所示)两种为主。二是情景分析法,该方法是将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不同时间段以及环境状况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述的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对某一时刻人与环境关系的“快照”。

 

3.3战略环境评价新发展法

 

该方法是随着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蓬勃发展而兴起的,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地理信息系统为典型的空间分析技术,该技术以GIS、RS、GPS等高速互联网技术为技术支持,能够实现空间数据采集、编辑、处理、管理、查询与分析等工作,具有强大的图形处理和绘图功能,会对分析结果进行高速输出与转化。二是累积环境评价法,这是一种将多种评价方法累积综合起来评价的方法。三是风险评估法,是评估世家发生概率以及事件造成的后果,再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低语风险策略。四是环境承载力评价法,在交通运输建设项目中,环境影响不能单单凭借国家提供的环境保护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标准作为依据,而是要以该地区环境与资源承载能力为核心评价标准。可见交通运输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有核心标准,也有国家法定标准,同时还包括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制定的国际公约标准。

 

4 结语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目前已经有了较为纯熟的发展。噪声污染一直是我国环评中的难点之一,由于其独特性,因此难以进行良好的分析取证。虽然目前很多交通项目中已经针对噪声污染采取了多种措施,但仍存在多种问题。例如重视力度不足,取证困难等等,随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不断完善,也会促进噪声污染的环评健全,保证我国交通项目的良好发展。

第7篇

【关键词】 仪表着陆系统 超期\行 风险评估 风险防控

引言:

仪表着陆系统超期运行是指从设备投产开放运行开始,设备使用时间达到设备的折旧期限而继续使用的情况。盲降折旧期限一般为十五年,根据我国导航设备超期运行的调研情况分析得知:各地区机场均存在超期运行的情况,而且占有的比例较大;设备超期运行后设备运行及维护成本增加,设备小故障发生的频率增加;设备超期运行的风险状态、后续使用时间难以估测。综上所述,针对超期运行的仪表着陆系统,根据其运行的实际情况,机场技术保障部门应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增强日常维护,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设备持续正常工作。

一、仪表着陆系统超期运行风险评估

仪表着陆系统的安全运行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情况和性能稳定方面。设备在运行中因为停电、雷击、板件故障等原因造成故障,从而引起设备参数变化,甚至导致设备预警、告警、关机。性能稳定主要指设备持续安全运行和信号参数持续稳定的情况。

近年来民航局颁布了《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培训手册》、《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指导手册》、《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评估管理办法》等文件,各空管部门建立了风险安全管理的制度。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形成了闭关管理。

根据仪表着陆系统超期运行的调研情况,通过人员、设备、管理三个角度来进行风险源的识别。

通过对以上风险源进行评估,采用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方法,从风险的后果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两个方面综合评价风险的大小及可接受性。常采用评价矩阵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

二、仪表着陆系统超期运行风险防控策略

风险管理是指管理人员通过措施防范降低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后果的严重性。根据存在的风险源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2.1人员风险防控

1、机务员数量不足

(1)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人员值班,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做好值班人员搭配,严格要求执行设备巡视检查、维护制度。

(2)提前进行人才引进申请,根据机务员年龄、学历等因素,制定人才引进制度,提前申请人员招聘。

2、机务员业务水平不足

(1)人员招聘时要求理工科应届本科毕业生。

(2)加强人员培训,部门指定教员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理论培训包括设备工作原理,信号流程,法规制度等,实操培训包括定期维护,故障排查处理,应急处置等。如果条件允许,每年还应派遣机务员外出交流学习。

三、结论

仪表着陆系统超期运行风险评估是提高飞行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设备超期运行存在诸多危险源,根据调研对仪表着陆系统超期运行可能存在的风险源进行描述,构建了风险源库,同时根据风险评估体系对风险源进行排查,制定了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给出了关键风险源的防控措施参考,有助于保障持续安全运行

参 考 文 献

第8篇

今年初某日,与一位国企总会计师喝茶聊天,这家公司投资项目多,涉及产业业务跨度大,诸如进出口贸易、物流、房地产、酒店、能源、矿产等,另外因各种历史原因总公司下属企业的层级超过五级,并存在内部交叉持股,股权结构比较复杂。他向我提出了几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包括:(1)作为总部,应该如何识别、判断和评估整个集团所拥有的财务资源规模和分布?尤其是如何便捷地、工具化判断公司的股权投资、负债(内部往来)、担保、开证情况等资源的利用与分布情况?准确把握总部及各下属企业的可利用财务资源、已利用财务资源与剩余财务资源,以达到对整个公司的财务资源心中有数。(2)总部在集团整体战略变革与调整过程中,财务总部如何把握不同产业、业务间的财务资源配置、调整机制,确保财务配置上既能满足战略变革与创新的需要,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又能保证财务资源的适当流动性和风险储备。(3)如何构建立足于“资源投入――效益产出”投资绩效评价,又充分考虑不同产业的盈利模式和投资周期的差异,总部如何差异化评价下属各级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与效果?

我当时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很粗糙,我自己也都不满意。但由此而引发了我对这些问题的较长时间思考,原因倒不仅仅是我那天回答得不理想,而是因为所有财务教材和文章并未提及这些问题,更谈不上能够答疑解惑地阐述分析。我还坚信这个问题是多元化经营的集团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是这些公司CFO或CEO必须应答的问题。这就成为我写作本文的起因和动机。

二、关于公司财务资源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公司财务资源?如何界定?我觉得对于一个持续经营而非初创期、多元化、多层级的公司(集团企业)来说,财务资源的项目应该包括公司账面上可动用现金、多余且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和因改善效率而可能释放的财务资源、低杠杆资本结构下储备的负债能力、未动用的股权融资能力、集团资产和资信支撑的担保抵押开证等可能形成的财务资源、以及集团金字塔效应形成的衍生财务资源。分述如下:(1)现金储备尤其自由现金流量FCF。公司的现金有多种表现,如货币资金余额和经营性现金流量(OCF)等,这里主要讨论自由现金流量FCF。其实能够作为财务资源来考虑的只有FCF.FCF是“OCF扣减预计资本性支出后的余额”,它是充分考虑到公司的持续经营或必要的投资增长对现金需求后的余额。“正”或“负“FCF是战略稳健与激进的重要标志。负的FCF肯定是过渡投资造成对融资“供血”的依赖。正的FCF才是超过有效投资需求后的现金结佘,也就使FCF成为“最高质量”的财务资源。(2)可以出售多余固定资产和储备的土地,或者因改善运营效率、提高流动资金周转速度,而可能相对节约的资金占用释放的财务资源;或者提高削减付现成本税费而增加的财务资源供给能力。(3)流动性较强也无重大战略价值的股权投资或证券投资。(4)保守的财务杠杆。财务杠杆是资本结构的显示器。有些企业始终保持较低的财务杠杆,这既是经典的风险管理策略,也是确保再负债融资的财务能力储备。正如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要愚蠢地认为你的企业或所在的行业存在某种最佳资本结构,最佳资本结构只存在你公司的预储备(preserve commitment)和后储备(post-reserve commitment)工作阶段,公司现实的资本结构要么处于相对保守稳健,要么处于相对激进。”(5)可以动用的股权融资。对于集团企业来说。这既有总部“母公司股东”股权融资,也包括下属控股企业可以开发的“少数股东权益”的股权融资。(6)能够迅速转为现金的表外融资规模,如提高抵押担保形成的再筹资水平。(7)集团内部“金字塔型”的股权结构隐藏的衍生融资规模。一个拥有多级法人的集团“金字塔”层层连锁控股使其可依据一笔股权资本在集团内部以上下不同法人身份数次取得外部融资,包括“少数股东权益”和负债,尤其是银行贷款,从而对其总公司控制和拥有财务资源发挥着很大的杠杆效应。

从这些外延,我们可以归纳一个集团公司的财务资源具备的特性有:(1)现金属性,要么是现有现金提供能力,要么是在一定时间里获取现金的能力与规模,(2)一个集团的财务资源一定是“散落”在每张财务报表之中。分析判断财务资源供给能力一定要全面分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还要综合分析母公司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财务资源水平是其存量和增量的综合考察。也是表内和表外的全盘分析。简单以财务杠杆高低、流动比例大小、现金储备的多少来界定财务资源能力肯定是片面的,(3)财务资源规模具有很高的机会成本,(4)财务资源的规模大小不仅取决于集团内部的客观条件,也取决于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与运作的主观水平。

本文立足于多元化经营的总部如何有效配置财务资源问题。为何聚焦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呢?因为多元化经营公司比一元化经营公司的财务配置决策更具挑战性,为什么立足公司总部呢?因为公司总部理应承担起财务资源配置的重任,应该成为整个公司财务资源配置的中心或主体。

另外,本文所指多元化经营既有产业与产品的多元化,也有投资经营工具与方向的多元化。其中一个多元化公司资源配置最为基本的去向是实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其中实业投资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但是都与构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有关,既有同一行业的不同产品经营,也有以构造产业链为目的投资,既有布局企业核心增长产业和孵化培植产业的投资,也有追求无关多元化的投资。而股权投资目的具体又分为以多元化发展为基本目标的战略性投资,以及以投资收益率为首选的、权益具有高流动性的财务性投资。所以,从这个内涵出发,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可以列为多元化经营公司。

三 多元化公司财务资源配置的基本取向

财务资源配置无疑是公司财务决策的基本议题,更是多元化公司的难点问题。多元化公司资源配置的关键是在多元化公司快速扩张的趋势下,如何保持战略发展、投资规模、财务能力与财务结构、投资回报等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多元化公司资源配置的基本取向:

1 以追求投资高回报为财务资源配置首要原则。资源配置通过对不同产业的发展规律、各类产品与产业的盈利模式特点、投资组合来评估多元化公司战略,并最终服务于公司投资回报与价值增值。各类财务资源配置均必须以取得较高投资回报为基本取舍原则。这条原则实在特别浅显,但是在“发展是硬道理”,“服从战略要求”的口号下经常被企业搁置或主次倒置。其实,由于财务资源获取的高资本成本,资源配置应该强化获取超过机会成本的超额回报。

2 服从或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布局。

资源配置必须在公司整体战略目标下进行规划和设计。从战略层面上说,企业财务资源配置属于战略性资源分配,财务资源配置也就必须支撑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也必须考虑财务资源的供给能力。多元化产业公司还必须理清什么是优先保证供应的产业?什么是次优保证的产业?及其配置如何组合。

3 恪守量入为出、财务稳健原则。为确保企业项目有可靠的财务资源,公司应当尽力拓宽权益性财务资源,尤其应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资源来源结构。努力使负债水平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控制在自身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确定恰当的长短期负债比例,达到优化资本结构和负债结构的目的。战略扩张不能以损害流动性为前提,保守地预测财务资源供给能力,充分地估计各项投资需要的财务资源,坚持资源量力而行、留有结佘的基本取向。

4 实施动态整合,平滑资源供应与效果原则。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源需求在时间阶段、项目分布、收益能力和风险水平方面存在众多差异,资源配置的效果就需要把握不同产业、产品、投资之间在资源需求上的决定机理与脉络,从财务上鉴别各业务上资源的“投入――占用――回收”的差异状况,为公司的可持续增长与资源动态配置提供思路。

四 公司总部必须成为财务资源配置主体

多元化经营成功的根本取决于公司总部资源配置的决策、管控与协调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工具的多条件保证。就公司总部而言。总部财务资源包括各业务或投资上占用的总部的各类财务资源,包括总部净资产、总部提供的贷款、对总部的欠款、总部提供的信用担保等。

1 在管理体制上,总部必须是财务资源配置的集中决策者。与多元化公司组织管理体制相适应,多元化公司资源配置方针、运营监督、业绩评价的决策权应该在公司总部。下属各单位不得作为财务投资主体。在确保和增强公司总部财务资源实力的同时,夯实各业务单元财务资源使用与运营的效率,实施专业化运作,培育专业化运营的业务板块或子公司,平滑各业务板块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2 在管理基础上,总部是整个公司财务资源的主要提供者,由于多元化公司的投资项目多,业务跨度大,公司的资源要素(财务与非财务资源)构成也就非常复杂,但是总部必须有能力及时掌握、控制、协调公司拥有的财务资源。总部需要从财务视角对长期股权投资、负债(内部往来)及担保情况等有限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摸底,能够熟知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可利用财务资源、已利用财务资源与剩余财务资源。

3 在管理思路上,总部应该是综合的、多维度的资源分析者。既有对公司资源总体分析,更要关注重点企业、产品与投资的具体把握;既有横向行业标杆比较分析,也有纵向的战略回顾,要善于立足于战略发展、收益能力和风险水平等不同视角综合反映总部资产和收益状况、各下属业务单元的资源利用效率与效果,以此为基础设计公司内部差异化的预警机制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这种分析能力既把握定性情况,更重视用数据说话。

4 在管理技能上,总部应该是管理知识“溢出”型总部。总部对于下属业务单元的资源配置状况应当能够输出管理技术和管理方针,能够对下属业务单位及业务单位之间施加纵向单线影响和横向关联影响,而且重点是对于下属单位的资源运营效率和风险控制能提供持续的、制度化的管理咨询。

五、多元化公司财务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以公司总部为主导,并非公司内部所有业务单元都能成为财务资源分配的对象。这需要进行项目评估与筛选,选择标准主要看资源是否符合公司总部战略发展方针,尤其是能否促进各业务单元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基本方式可以是:(1)为避免过渡多元化,整个公司业务单元的数目不宜太多,比如应控制在10个以下,并以6~8个为宜。(2)为了分散风险,各单元之间业务上不宜有太多关联,并杜绝未经总部同意或掌控的资金往来、相互持股和相互担保等。(3)根据各业务或行业发展前景、行业内的竞争态势,公司内部各业务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对每个业务的财务资源需要视轻重缓急,区别对待;(4)总部要对市场需求、行业内部状况作大量调查研究,以及对各业务单元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做出差异化的财务资源配置模式。

笔者建议借鉴“波士顿增长――占有率矩阵法“(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atrix),它是描述多元化公司各分部、业务单元在市场份额和产业增长速度方面的差别:(1)巩固现有的“明星”地位业务单元;(2)通过资源配置调整,把有希望的“问号”转变为“明星”业务单元;(3)来自“现金牛”的财务资源转向配置于对某些“问号”的开发和未来“明星”的资助上;(4)对前景不明的“问号”应减少或停止资源配置,以避免或减少企业资源的浪费;(5)完全停止对“瘦狗”的投资,退出所在行业,(6)整个公司如果缺少足够的“现金牛”,“明星”,就应采取并购或退出等战略对整个公司的业务结构加以全面改组。

不过,波士顿矩阵法的四个象限,有时可能略显简单,采用“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分析法”,确定拟进入的产业和业已存在在企业战略矩阵中的位置。行业(市场)吸引力所含要素:总体市场规模、年市场增长率、历史行业毛利率、竞争烈度、技术和资本需求、社会、环境、法律及人力影响、季节性、周期性、兼并机会与威胁、进入和退出障碍等。行业前景分为吸引力强,吸引力中等、无吸引力,并以市场增长率、市场质量、市场的盈利稳定性以及其它环境因素等加以定量化。竞争地位(业务单元能力)所含要素:相对市场份额、相对于竞争者的毛利率、在价格和质量上的竞争能力、对客户和市场的知识、竞争的优势和弱点、技术能力、管理才干等。业务单元的竞争能力分为强、中、弱三等,由市场地位,生产能力、产品研究和开发等因素决定。综合考虑行业吸引力和经营单位的竞争能力,由矩阵来制定各经营单位在总体经营组合中的位置,据此来制定不同的资源配置战略。然后,进入业务评价程序,对于公司所有业务或产业,根据各自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地位分别确定的强、中、弱三个档次,确定在整个矩阵上的位置,对于落人不同区域的业务单元,采取不同的配置策略,以此构建整个公司动态的、差异化的、量化的资源配置体系。

六、多元化公司财务资源的绩效评价模式

多元化公司资源评价的基础作用不在于如何确定所属企业的占用财务资源到底是多少,而是在于关注各业务单元利用财务资源创造企业价值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预警来关注公司未来成长性和潜能。基于此,集团公司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关注各所属企业财务资源的利用综合效果(如财务资源对战略实现程度和公司持续竞争能力改善程度(业务增长)、对公司整体盈利水平的提升和贡献程度(盈利水平)和财务资源配置潜在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防控等)的多维度绩效评价模式,全方位识别与驱动公司价值的各类因素和资源整体利用效率。本文提出以财务资源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财务资源)、财务资源回报率(EBIT÷财务资源)、成本费用利润率[EBIT÷(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自由现金流量/财务资源,流动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率、总部财务资源/公司整体财务资源等这七大指标为主的财务资源绩效评价与分析指标。这七大关键指标构成的评价模式,既考虑了财务资源“投入――产出”这一核心要求,又结合了战略发展与风险控制的要求,还致力于构造总部有资源操控能力的多元化财务配置体制。

当然,以此为基础在绩效评价中应该遵从多元化战略导向下,对不同战略导向的业务所属企业用不同的业绩评价指标或权重:对于强调扩大市场份额战略的公司或者业务类型,要加强对收入指标的考核权重;对于强调利润导向的公司或者业务类型,则要加强对利润指标的考核权重;对于强调现金流和低风险的公司或者业务类型,要加强对现金流或财务杠杆的考核权重。

第9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敏感性,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受政治、经济、社会、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因素又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为保障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通则》[1]规定,旅游规划应对旅游项目的宏观背景、资源禀赋、开发条件、环境保护等作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旅游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仍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旅游规划蕴含风险”[2]。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重视风险分析,识别影响规划实施的风险因素,评估其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风险分析可以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减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

本文基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理论,结合旅游业的自身特点,探讨风险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 风险分析的含义

1.1风险的定义[3]

风险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风险是指“不利结果出现或不幸事件发生的机会”(英国风险管理学会(IRM))。狭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的本质是有害的或不利的。广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是中性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广义的风险定义可以理解为:风险是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以及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3]。

1.2风险分析的内容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估计这些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影响;为防止或减小不利影响而制定对策。与上列内容相对应,风险分析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①风险识别;②风险评估;③风险对策[3]。

2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识别

由于旅游活动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多。按风险因素的来源,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2大类。外部风险一般包括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内部风险一般包括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不同的规划类型和规划阶段,涉及的风险因素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区别对待。

2.1外部风险

(1)政策风险旅游规划的政策风险可能来自2个方面,一方面是因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改变了旅游规划实施的政策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可能与生态环境、自然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划相悖。

(2)经济风险旅游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波动一方面直接影响旅游者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其消费心理与消费预期。如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经济形势恢复相关,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3)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因素可能会对旅游活动造成关键影响。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社会风险有:①当地居民是否支持旅游开发;②旅游活动涉及到的民族矛盾、宗教问题;③旅游开发引起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④突发性事件如非典、H1N1流感及暴力事件等。

(4)环境风险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风险一方面来自环境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如气温变暖引起雪山融化,干旱使河水断流,污水排放使旅游区水体遭受污染等,对相关旅游活动将构成重要威胁。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当,也会引起环境的破坏,而给旅游项目带来风险。

(5)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竞争性项目常遇到的重要风险,对旅游规划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预测方法或数据错误,导致市场需求分析出现重大偏差;②旅游者偏好转移,使市场需求与预测发生偏离;③竞争格局变化;④产品价格不被市场认可,影响旅游项目的预期收益。

2.2内部风险

(1)决策风险由于旅游业的复杂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管理者在规划、管理、经营的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具有主观性,如果决策时未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或忽略了某些主要的风险因素,就会导致决策风险。例如宜昌市“三峡集锦”项目,因盲目跟风人造景观热,“真三峡前建设假三峡”,建成10年后被迫拆除,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楚天都市报,2006年8月24日)。

(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由于管理模式不合理,组织不当,管理混乱或主要管理者能力不足等引起的风险。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管理风险有:①旅游开发活动中的管理风险;②旅游企业经营风险;③旅游人力资源管不足、人才流失的风险。

(3)技术风险

旅游项目的技术风险可能来源于:①前期勘察资料的可靠性及开发方案的可行性;②工程施工风险,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遭遇滑坡、坍塌等;③旅游活动的安全性,特别是一些高危性旅游项目,如漂流、探险等,往往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3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估

旅游规划中风险评估的任务是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关键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分为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2部分内容。

3.1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包括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2个方面。风险概率即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旅游项目中风险概率估计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前者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法、德尔非法等,后者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数学计算和计算机的应用来实现[4]。

按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评价的需要,可以将风险概率分为若干档次,如文献[3]将风险分为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5档,对应风险概率从0%按每档20%递增至100%。同样,根据风险发生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可以把风险影响划分为5级,即:严重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较小影响和可忽略影响。

3.2风险评价[3]

风险评价以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为基础,对风险划分等级。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评价矩阵法和专家评价法等。

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价,可以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价矩阵。以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为横坐标,以风险发生后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为纵坐标,将各种风险因素排列在矩阵的25个网格内。结合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将风险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

4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不仅要了解规划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还要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对策,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发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风险对策研究的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规划的其它方面,作为规划修改和方案调整的依据。

4.1基本要求

(1)风险对策应具针对性旅游规划可能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各种规划的内容和重点也不相同。因此风险对策应结合旅游项目的特点,针对特定对象和关健的风险因素制定对策,将风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风险对策应具可行性风险对策应立足于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提出的风险对策应是切实可行的。所谓可行,不仅指技术上可行,而且从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也是可行的。

(3)风险对策应具经济性规避防范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风险对策所需要的费用远大于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那么该对策是没有意义的。在风险对策研究中应将规避防范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与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权衡,寻求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效益。

4.2常用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分别采用不同的对策。常用的风险对策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即断绝风险的来源。对旅游规划而言意味着改变规划方案或否决某些开发项目。风险回避方法在规避了潜在的风险损失的同时,也放弃了预期的收益。因此,这种方法一般是在风险影响严重,风险概率很高的情况下采用。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针对可控性风险采取防止风险发生,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是最常用的风险对策。风险控制措施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一般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如在旅游项目决策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监督工作,落实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

风险分散是另一种常用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对某些新兴旅游项目,市场前景较好,但不确定因素也较多,可以采取引进风险投资的方式,分散部分风险。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潜在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例如旅游企业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旅游活动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此对策尤其适用于高危性旅游项目和某些人力难以控制的灾害性风险。

旅游项目建设中的工程风险,可以通过相关合同条款转移给承建方,再由承建方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

(4)风险自担风险自担就是将风险损失由旅游项目自己承担,主要适用于风险程度较低的风险因素。另外,在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的费用远大于风险损失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风险自担的对策。

5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旅游区的诸多方面,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分析应具有广泛性和长远性,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

(2)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旅游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旅游规划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

(3)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规划单位、旅游企业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 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2] 汪宇明.旅游规划方的理性和责任-再谈规避旅游规划的风险[J].旅游学刊,2008,23(9):6.

[3] 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388-423.

[4] 孙华平,刘风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与管理,2008,22(10):63-67.

第10篇

关键词 传输;故障树;底事件;风险评估;概率

中图分类号:TN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1-044-03

大罗山雷达站是中国民航上海-广州沿海航路改造工程的一个分项子工程,主要设备有二次雷达、VHF、卫星等为空中交通管理提供千里眼和顺风耳。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空中交通全面实行雷达管制创造了必要条件,极大的扩大了浙闽沿海的空域利用范围,加大了飞行流量,对民航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 本站主要网络传输系统定义

雷达站人员负责管理维护着三套与空中交通管制息息相关的传输系统,电信光缆传输系统、联通光缆传输系统和卫星传输系统。将本站二次雷达信号及VHF信号高质量的传输到机场终端和各卫星节点。电信传输的四路雷达信号由路由器200节点复用成一路雷达信号连接到电信协议转换器的1口,再通过接线排连接到光端机,由电信长途链路传输到终端。联通光缆传输系统传输两路雷达信号由路由器201节点合成为一路由联通协议转换器连接到接线排1,2口。雷达A机提供另一路雷达信号通过路由器200025节点通过接线排3.4口。1234口数据由光端机通过联通长途传输链路传送至机场终端和上海。

民航KU波段卫星通信网建于2004年,于2005年左右开始投入使用,也是一个覆盖全中国的卫星传输大网。在华东地区,KU波段卫星通信网覆盖了上海三地、十大空管分局站、重要机场及航站,共24个节点、46个站,目前新站仍在不断建设中。使用亚洲四号卫星转发器,主备网控站分别是北京和上海浦东。本站所用卫星设备于2007年10月启用。室内设备采用加拿大PolarSat公司生产的VSAT Plus IIe机箱,室外单元则是ANACOM公司的产品。天线为五十四所的3.7米环焦天线。传输雷达信号和VHF信号 。

2 底事件及其选择原则

据分析目的的不同相应的选取底事件,可分别考虑对系统技术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经济性等影响显著的故障事件作为底事件。在网络传输系统中,通过值班日志,运维记录等信息收集系统,对网络传输中的常见故障进行汇总,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因传输中断对管制指挥造成影响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为底事件。本案选取‘全部无法提供雷达信号’为例进行分析,将其作为底事件构建故障树。

3 建立故障树

3.1 建立故障树的假设

为简化故障树建立和分析,突出重点,找出主要因素,忽略不重要的次要因素,同时排除人为因素等。我们首先提出以下假设:1)电缆、导线不会故障;2)故障树分析中不考虑人为因素导致的故障;3)只考虑硬件故障,不考虑软件故障。

3.2 建立完整的故障树

对于底事件全部无法提供雷达信号,分析其传输的流程和特性可知主要影响因素有电信光缆链路、联通光缆链路和卫星传输链路。因此,底事件的风险可以转化为3种传输途径各自的风险。根据分析我们可以构建故障树:如图1所示。

4 风险评估分析和相应建议

4.1 “全部无法提供雷达信号”故障风险分析和缓解

对图1我们列出所有底事件进行分析标注。

定性分析:由Fussel一Vesely算法推得故障树最小割集有120个,其中主要作用的有{X2X6 X12}、{X3X7X10 X14}、{ X4X8X9X15}、{X4X6X13}等。起较大作用的底事件有X2、X3、X4、X6、X13、X14、X15。

定量分析:概率的计算方法采用《基于指数分布的故障概率计算方法》,各底事件概率如表2所示。

我们知道,只有知道故障树各底事件的发生概率才能进行故障树的定量分析。而底事件的概率可以根据历史故障信息得到,对于没有历史故障信息的可以设定一定的时间期限并记录下其发生概率的情况。本文根据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上的故障信息计算风险故障树中各底事件的发生概率。

通过计算得出底事件及其三个主要事件的风险概率为电信传输0.819,联通传输0.559,卫星传输0.996,底事件0.456。

参考风险严重性定义,“全部无法提供雷达信号”底事件一旦发生故障,该业务或系统的运行稳定,但只有主备切换方案来保障管制部门对空指挥不降级;

参考风险可能性定义,本底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456,风险可能性属于经常的。

根据风险矩阵,按照指数分布概率计算方法,风险严重性S=2,风险可能性P=4,风险系数C=S×P=8,落在黄色区域,属于可容忍风险。

通过定量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终端接收不到全部雷达信号的故障,其发生概率是很小的。因为,在传输的各个部分都有冗余设备、主备链路等备份手段,任何一个单点设备故障都不可能导致传输失效。故障概率相对较大的是卫星传输路径,因为KU设备的不稳定性,导致卫星故障率居高不下。但对于管制来说,卫星传输的雷达信号由于延迟大等原因很少作为主用。提高底事件的最有效方法则是加强民航KU卫星网的可靠性,只要降低KU卫星设备的故障概率,则可以显著降低底事件发生概率。

由此我们针对底事件提出风险缓解措施平时加强设备的巡视,及早发现故障隐患,通过技术调整增强卫星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评估管理办法(AP-83-TM-2011-01)[M].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物资采购 廉政风险 评估机制

一、研究背景

(一)相关概念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是医学院校基于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基本建设和专项工程等活动中对材料、燃料、动力、工具、配件和设备等物资采购的需求,由医学院校高级管理层,以及采购、验收、仓储、会计、使用、法务、审计、监察等职能部门或者功能小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在物资采购内部控制、计划、合同、招标、供货商选择、数量、价格、质量、物资保管、结算付款以及期后事项等相关环节中,施行决策、执行、监督的行政管理过程。

廉政风险防控,是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方法,按照计划、执行、考核、修正循环机制(PDCA循环),采取预防、监控、处置等措施对各类廉政风险进行科学管理的制度创新,在有效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强化源头治腐的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效;廉政风险评估作为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一环,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的重要政治任务和重要工作举措。

(二)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推进,以及2014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全面推行,医学院校物资采购作为组织重要经济管理活动和廉政风险防控关键节点,正在面临提升组织自主管理水平、完善配套权力制衡机制、落实廉政风险防控要求、发挥采购监督评价作用的战略动因和政策需求。医学院校如何顺应大学治理理念与内控规范要求,在单位整体层面和业务活动层面,建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的物资采购廉政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已成为目前廉政风险防控亟待研究的一大课题。

现有文献检索显示,廉政风险具有普遍性、可测性、不确定性、客观性、发展性等不同特点,已有部分纪检、审计、财会等专业人员从高校行政权力、高校设备采购、医学装备采购、企业物资采购等不同视角,对廉政风险的内容分析、评估机制、防范对策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上研究为医学院校进一步提升风险理解和处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问题的提出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主要借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风险评估框架,通过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四大步骤,尝试运用相关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探索建立医学院校物资采购廉政风险评估机制。

二、医学院校物资采购廉政风险评估机制

(一)目标设定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是廉政风险多发、高发领域,常出现设备闲置效益低下、政策合法合规性风险等问题,甚至“窝案”、“串案”的发生。物资采购廉政风险评估的目标便是将其廉政风险控制在医学院校所期望的风险容限以内,规范权力运行,规避廉政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终建立物资采购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二)风险识别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总体流程大致可分为采购计划申报审批环节、采购申报价格环节、采购合同环节、采购计划执行环节。采购计划申报审批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采购计划未纳入年度经费预算、临时动议等造成的程序失控、采购计划未经专家论证、部门领导审批等造成的采购依据不当、大额或复杂的采购计划未进行分解、采购计划与其他计划产生不协调等。采购申报价格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未能明确价格标准、使用无效或低效的价格信息系统、采购效率低下、形式化的价格审查、价格组成内容单一化、物资使用单位或物资管理部门与供应商串通价格作弊风险等;采购合同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合同与现行国家规定相悖、合同起草无依据、盲目签订采购合同、无效合同、合同条款模糊、不完善、带有对医学院校不利条款、合同违约、不严格执行合同、违背原合同签订补充协议、合同档案管理混乱等;采购计划执行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未按国家或医学院校规定采取与采购额度相适应的采购方式、供应商不具备相应资质、改变供应商、采购价格虚高、质量检验流于形式、计量不符合实际、物资保管低效、票据作假、手续不完备的付款申请、付款提前或滞后、付款不实和违规结算等;采购后续环节的风险点大致包括:物资超储积压或储备不足、物资账与财务账账实不符、物资使用质量低劣、物资使用效率低下、无效的内部监督等。

(三)风险分析

工作机制层面:物资采购业务部门、合规部门、监管部门以及使用部门应当立足岗位职能、聚焦主体责任,从规范权力运行和建机制破难题出发,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评估机制。物资采购部门定期开展风险自我评估和控制完善,财务、审计部门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领域发挥确认作用和咨询服务功能,纪检监察部门在“三转”过程中,还应加强对物资采购风险信息的收集和研判,采取备案的方式对物资采购实施监督,不定时不定项实施现场监督,通过调阅文件资料、接受举报等方式加大监督力度。管理技术层面:可以运用风险矩阵模型,在梳理业务流程环节,分解责任权力体系的基础上,对物资采购所有潜在问题进行梳理,逐个评估这些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按低、中、高(或极低、低、中、高、极高等更多层次)进行分类。之后,应逐个评估这些潜在风险发生之后对物资采购项目的影响,也按低、中、高(或更多层次)进行分类,由此组成风险矩阵(见图表),对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进行逐一梳理和归纳。

(四)风险应对

针对各流程环节上潜在的风险点,从风险矩阵来看,若潜在风险在“危险”区域,则应不遗余力阻其发生;若潜在风险在“高”区域,医学院校则应支出相对合理的成本来阻止其发生;若潜在风险在“中”区域,则应采取一些适宜的措施来阻止其发生或尽可能降低其发生后造成的影响。通常采用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策略,若风险程度低微,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亦可保留该风险等,若阻止发生的成本大大超出医学院校设定的可接受范围,则应改变计划从而消除风险,或者消除风险发生的条件,规避该风险的发生。医学院校基于现代化科学技术等各种手段,在评估了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成本效益之后,通过部门三重一大会议、专家论证、管理咨询、民主生活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院校党政联席会集体研究制定不同策略,最终将剩余风险控制在期望的风险容限内。

以某医学院校为例,物资采购部门层面,严格执行采购申报和审批制度,做好事前论证和审批,防止物资采购后无存放场地或重复购置导致物资使用效率低下等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和医学院校关于招投标采购、协议供货、自行采购等相关规定,避免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规避招投标。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提高物资采购的管理水平,搭建物资与财务信息共享平台。在低价设备采购过程中,通过仪器设备竞价采购系统,采取“背靠背”的方式报价,规避价格风险,对协议供货进行了延伸和有效探索。纪检监察部门层面,与物资采购部门一起,做好物资采购人员的廉洁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警示教育、法制教育,签署《廉洁承诺书》和《主体责任承诺书》,提高物资采购人员抵御廉政风险的能力,自觉遵守廉洁自律规定。推动“三重一大”制度进部门、进系室,从程序上防控廉政风险。

三、结语

医学院校物资采购应通过组成物资采购廉政风险防控领导小组,对医学院校在该领域的廉政风险承担全面的主体责任,制定并适时调整完善制度,多部门参与配合、共同实现控制监督体系联合治理效应。从初步评估风险,制定实行应急计划和风险策略开始,持续运用并不断改进评估机制,逐步确立每个廉政风险点的防控措施和责任主体,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廉政风险防控手册,不断总结经验,创新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物资采购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卫生系统内部审计操作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78-292.

[2]贺志东.中国内部审计操作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249-261.

[3]范春梅.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84-87.

[4]何希耕.高校设备采购领域的廉政风险及其防控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0):234-236.

[5]董立人.廉政风险评估预警研究[J].唯实,2012,(3):35-37.

[6]白致铭,常军勤,赵晶等.高校行政岗位廉政风险评估初探[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10):18-19.

[7]钱大益,孟兆磊,刘仁霖等.高校设备采购工作廉政风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5):3-6.

[8]柯红岩,钱大益,刘云等.基于PDCA理论的高校设备采购廉政风险防范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219-221,231.

[9]罗燕,黄兆云,黄爽等.医疗设备采购的风险和对策[J].中国医学装备,2007,(12):31-33.

[10]金鑫,刘吉祥.医疗仪器设备采购风险与规避[J].中国医学装备,2009,(3):25-27.

[11]金鑫,刘吉祥.论医疗仪器设备采购风险及规避[J].中国医学装备,2010,(1):26-28.

[12]张洪鹏,周丹,贺密会等.卫生装备采购风险的评估[J].医疗设备信息,2007,(5):58-60.

[13]夏冬艳.浅谈风险矩阵法在采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2,(36):66-67.

[14]周立云.基于风险导向的物资采购和存货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4,(9):62-67.

第12篇

[关键词] 安全 预评价 管理 质量

Absract: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safety pre-evaluation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safety pre-evaluation are analyzed.Some valuable experience in practice is introduced,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valuation are made. An efficient approach to improve uninterruptedly the quality of safety pre-evaluation is explored.

1前 言

建设项目劳动安全预评价,是根据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依据法律、法规及标准,分析、预测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劳动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作为该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劳动安全设计和管理的主要依据,供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监察时作为参考。

建设项目劳动安全预评价是“三同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从设计上实现建设项目的安全性,提高建设单位和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安全管理的科学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安全预评价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科学性、公正性是对安全预评价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机构、从业人员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在此基础上,努力使安全预评价质量持续改进及不断提高则是安全预评价从业人员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安全预评价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笔者结合建设项目劳动安全预评价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安全预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笔者单位在安全预评价工作中的有益尝试,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预评价质量的建议,探索了一条使安全预评价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

2安全预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开展劳动安全预评价工作,对有效地进行安全生产管理、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降低事故率、提高安全投资效益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这项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成熟的经验不多,加之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致使这项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使其未充分发挥潜力。归纳起来,安全预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法律法规标准的引用不当

安全预评价主要是依据法律、法规及标准,分析、预测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及其严重程度,对法律、法规、标准的引用不当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对法律法规标准的适用范围不清,二是引用过时的法律法规标准。

2.2 对评价方法掌握不准确、选用不合适

安全预评价方法是对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和工具。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5月21日的《安全预评价导则》,将安全预评价方法分

为三大类、几十种。

(1)事故致因因素安全评价方法

包括: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安全检查表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事故顺序评价法,多系列失效分析法,双比较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因果(鱼刺)图分析法。

(2)能够提供危险度分级的安全评价方法

包括: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逻辑树分析,风险矩阵评价法,安全度评价法,风险容忍度评价法,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日本劳动省六阶段评价法,前苏联化工过程危险性定量评价法,模糊矩阵法,直接数值估算法,人的认知可靠性分析法,我国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法,我国冶金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法,我国冶炼工厂危险程度分级法,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安全检查表—危险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法,统计图表分析法。

(3)可以提供事故后果的安全评价方法

包括: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逻辑树分析,概率理论分析,马尔可夫模型分析,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日本劳动省六阶段评价法,前苏联化工过程危险性定量评价法,模糊矩阵法,成功可能性指数法,Safeti评价法,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安全检查表—危险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评价法,统计图表分析法,矿山工程安全评价法,尾矿库矩阵评价法,液体泄漏模型,气体泄漏模型,绝热扩散模型,池火火焰与辐射强度评价模型,火球爆炸伤害模型,爆炸冲击波超压伤害模型,蒸气云爆炸超压破坏模型,毒物泄漏扩散模型,锅炉爆炸伤害TNT当量法。

在安全预评价评价方法方面遇到的问题是:一方面,常常选用不适用于评价对象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由于评价人员很难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每种评价方法,即使选用了合适的方法,也难以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价。

2.3 评价的针对性不强

一般来说,安全预评价的方法是通用的,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编写也是有一定规范的。但安全预评价的对象则是因项目而异,每一个项目都有其特殊性,即使同一行业、同一类型的项目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安全预评价一定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审阅一些单位的安全预评价报告时常常发现,同一类型项目的安全预评价报告大同小异,雷同照搬。共性的东西谈得过多,个性的东西谈得过少,甚至对个体性差异视而不见,导致安全预评价缺少针对性和指导性。

2.4 评价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评价人员素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理论素养。安全科学是研究人、技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这三者的平衡共生态,达到保护劳动者身心安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跨门类、综合性的横断科学。所以,要作好安全预评价工作,评价人员必须在安全哲学、安全学、安全技术学、安全工程技术方面有较高的理论素养。

(2)实践经验。安全科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评价人员必须经常深入生产实际,了解生产工艺,虚心向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安全技术人员学习、请教,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才能不断提高安全预评价的质量。

(3)敬业精神。科学的态度、公正的原则、吃苦的精神、对安全生产事业的热爱,是安全评价人员敬业精神的具体要求和体现。

有些评价人员素质偏低,难以担当安全预评价的重任,这些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2.5 评价中的不正当竞争

安全预评价是由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取得国家资质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来承担的,国家有关部门也规定了安全预评价的收费标准。但有些评价机构为了占领市场,采用压价等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导致评价质量下降,扰乱了安全评价市场。

2,6 评价中的弄虚作假

实践中,一些安全预评价机构不负责任,随意出具有关证明和报告,有的甚至和委托单位相互勾结,故意出具虚假不实的证明和报告。例如,某化工集团欲投资建设一家生产剧毒磷化物的工厂,委托某安全评价中心对其项目进行安全预评价。评价人员在对项目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不能保障安全的几个问题,但筹建项目负责人以利相诱,提高了评价报酬,授意出具虚假证明。安全评价中心明知该项目有问题,但不愿意失去这个机会,便按照集团公司的意思,出具了筹建项目符合要求的安全预评价报告。这些违法的行为对安全生产造成了直接威胁。对这种职业道德败坏的行为,要由国家主管部门加强对安全评价中介机构的严格管理加以解决。

3 提高安全预评价质量的工作实践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安全卫生评价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我国第一批取得国家资质的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机构。该中心坚持“为政府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原则,视质量为生命,在实践中不断探求提高安全预评价质量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努力,总结出了一套安全预评价质量保证的体系和机制,完成了几十项安全预评价项目,以其高质量的评价、完善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归纳起来,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