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未来学习计划

大学未来学习计划

时间:2023-09-13 17:1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未来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未来学习计划

第1篇

美国高中留学签证有两类:a和b,前者指国际交换生签证,期限为一年,而且有附加的限制性条款,即学生交流期满,必须回国,且回国后一定期间内,不能再次申请学生签证。后者指到美国就读中学的学生签证,期限根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而定。

a、签证是签发给在美国政府认可的全日制学校就读的外国学生的一种签证。这些学校可以是美国政府所认可的大学、学院、专业学校、中小学校、技术或职业学校、语言学校等。在这些学校就读的外国学生所进行的是较长时间的正式学习,目的是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学业,取得学位,毕业证书或学历证明。

b、签证有效期长,一般为5年有效,持该签证一旦进入美国,只要保持注册学生身份,居留期可长达8年。而且,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签证不用延期。该签证在有效期内,可以自由出入美国,只要不中断学业,在出入时间上没有限制。可以携带家眷共同赴美,可以有限地工作,也可向移民局申请工作许可。

如果因为健康或学术上的原因,可以减少课程或学时,不必进行全日制学习,同时仍然保持其学生签证,而且不用向移民局申请获准,只要有学校的专任官员书面认可。就高中生而言,一般到美国中学的学习时间是30多个月,具体会根据学生所就读的年级而定。

美国高中签证形势对于小留学生们仍然很严峻,赴美读高中在签证路上仍然存在着拦路的老虎。

首先,赴美学习的必要性。对于签证官而言,为什么不在国内完成高中学业而是去美国读高中的原因是判断学生是否具有移民倾向去加拿大高中生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通过真实、明确的学习计划才能说明自己出国读书的必要性。有的学生对于将要就读的学校一无所知,也没有清晰的未来学习计划,只是泛泛地谈论美国经济发达、教学质量高,这是很难说服签证官的。

第二,资金的充足及真实。由于在美国读中学很少能获得奖学金,而且学生年纪小,很难通过校园工作获得收入,因此足够的资金是中学生签证的一个难题。资金的来源不仅要充足,而且要合理,资金的提供人应该和学生有密切的关系并愿意提供资金。学生不仅要能够清楚地说明资金来源,同时携带的资金证明也要完整有效。

第三,学生的住宿情况。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够单独居住,必须住在寄宿学校、寄宿家庭或者亲属家中,这些都要和签证官阐述清楚。没有明确、合法的监护人,就不能得到签证。

第四,是否有亲属在美国。这是一个关于是否有移民倾向的敏感问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说明,即不能欺骗,又要表明自己没有移民倾向。由于中学生普遍年纪小,这个问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具体分析,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说服签证官。

第五,学生的英语水平。一般对于去美国读中学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英语水平要求,如果太差,在美国上学听不懂老师讲课,跟不上学习进度,生活上也会遇到困难,因此,如果签证官感觉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足以应付在美国的生活、学习,拒签就在所难免了。

第六,学生的年龄。赴美读高中的学生,年龄不能太大,要和国内就读年级的学生相当。

第2篇

出国签证

对于签证官而言,为什么不在国内完成高中学业而是去美国读高中的原因是判断学生是否具有移民倾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通过真实、明确的学习计划才能说明自己出国读书的必要性。有的学生对于将要就读的学校一无所知,也没有清晰的未来学习计划,只是泛泛而谈,这是很难说服签证官的。

另外,由于在美国读高中很少有能获得奖学金的,加上学生年纪较小,很难通过校园工作获得收入,因此足够的资金是学生办理签证的一个难题。资金的来源不仅要充足,而且要合理,资金的提供人应该和学生有密切的关系并愿意提供资金。学生不仅要能够清楚地说明资金来源,同时携带的资金证明也要完整有效。

在住宿方面,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够单独居住,必须住在寄宿学校、寄宿家庭或者亲属家中,这些都要和签证官阐述清楚。没有明确、合法的监护人,是不能得到签证的。

校园规则

美国人很重视时间观念,上课不允许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因为美国的课间休息时间很短,所以学生务必要抓紧时间赶到下一个教室上课。若上课期间有事要出教室,需得到老师的许可,拿到通行证方可出教室。

诚实是美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不诚实会就受到公众唾弃。任何形式的作弊在美国学校里都是严令禁止的。所以,高中生们一般都不作弊。因为如果被抓到剽窃、弄虚作假,或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那么,他们将会受到严厉的处分,甚至是开除。

美国虽然崇尚自由,但同时也是非常讲规则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有法规,学生们千万要尊重这些规则。在入学前仔细阅读学生手册(Student Handbook),避免因违反学校纪律而受到严厉惩罚。

个人特长

有特长的学生更容易适应美国高中的生活。因为美国高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习成绩。他们非常喜欢学生在体育、音乐或绘画等方面有特长,或者具有非常强的组织及领导能力。所以,请记住,不要在申请的介绍信里只说你考试的成绩有多好,你的兴趣和爱好才是美国学校真正关注的,哪怕你只是个打游戏的高手,也比一个书呆子更受欢迎。

医疗保险

美国的医疗费用非常昂贵,因此有保险非常重要。和中国相比,美国一般的医疗护理也不便宜,一次医生门诊就要花费约200美元。一份全面的保单可以覆盖就诊、住院、医药、开刀、急救护理、X光检查和化验费用。牙科和眼科医疗护理通常需要额外的保险。

很多学校往往要求外国学生在美国留学期间购买医疗保险。即使有的学校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强烈建议购买一份医疗保险。当然,根据学生所需的医疗保险程度和个人健康记录,免赔额、保M和共同支付额也各不相同。

法律法规

美国对青少年吸烟和饮酒有严格的法律规定,在美国高中生(19岁以下)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不允许吸烟和饮酒;如果学校或者寄宿家庭发现学生吸烟或者饮酒,轻则被警告,重则开除。

个人隐私和账户安全

和国内不同的是,在美国,一些个人信息一般是不公开的,这些信息包括:社会安全号(SSN)、生日、出生地、父母姓名、家庭地址、家庭电话等。这是因为这些信息经常会被用于验证一个人的身份,如果别人知道了你的这些信息,那么他就很容易冒充你的身份行骗。需要保密的个人财产信息包括:银行账号、信用卡号、信用卡过期日、各种在线账号的名称和密码。比较好的习惯是把这些信息纪录下来并保存在安全的地方。一旦发生意外,例如丢失了钱包,就可以立刻打电话给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挂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第3篇

论文摘要:学习型图书馆作为国民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生态,在社会学习化和学习社会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型图书馆不仅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教育子系统,也是其他学习型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支柱。因此,实事求是地分析目前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建学习型图书馆,有利于新型的以学习为主导的社会组织的呈现。

学习型组织的意向表征了社会学习化和学习社会化的发展方向,而社会学习化和学习社会化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现代教育,作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图书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是人民群众读书、学习的重要场所,是真正的无墙大学和闲暇文化中心,它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学习服务。因此,学习型图书馆不仅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教育子系统,也是其他学习型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支柱。

一、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图书馆

学习型组织,是某一组织或某一群体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运用、创新知识,因而具备高度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组织[1]。“学习型组织”是区别于忽视学习的事务型组织,是绝大多数成员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焕发创造和探索精神的组织,是凭借知识本身的力量而协调运行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的学习力,其综合绩效高于组织中个人绩效总和,这种组织本身是一种宏观的管理理论,不仅适应一切“组织”的管理,它同样适应于图书馆管理,国外已有了基于该理论构建的学习型图书馆,如美国的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和伊利诺州的北部郊区图书馆系统。133229.Com

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图书馆管理可以增强图书馆人的整体意识,培养馆员的协同工作精神;促进图书馆内部的知识流通与知识合作,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知识的共享;改变图书馆的学风,提升图书馆个体和整体的知识学习能力,建立终身学习机制;它所倡导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尤其符合图书馆的工作实际[2],是解决图书馆员学习与工作矛盾的良方;有助于实现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有利于图书馆生态文化的建设。

二、学习型图书馆创建的现实需求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屠夫洛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机会学习的人。”[3]现在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把创建学习型社会视为本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战略。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客观上为学习型图书馆组织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的现实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这一目标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应该成为公共知识中心,从而为大众终身学习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它不仅应该是公共知识产生基地、知识管理系统,而且应该是知识服务部门,应该是大众终身学习的课堂。

服务读者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图书馆的用户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借阅,而是要求图书馆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次性地向其提供全文的、多媒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方便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并且要求图书馆员能够提供资源共享环境下的跨区、跨国网络服务。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和知识更新频度的增加,读者要求图书馆能以较之以往更快的速度提供国内外的各类文献。同时,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境外读者进入图书馆,这对图书馆运用外语进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业务拓展的需求。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得图书馆传统的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和深化,出现了许多新业务,如数字图书馆数据加工、网络联合采访编目、网上知识导航、电子阅览等等[4];一些新的业务部门开始出现,如网络服务部门、数字图书馆生产部门和决策咨询部门等。为此,要求图书馆必须着力开发馆藏和网上资源,努力做好信息咨询、信息导航、信息检索等工作,顺利实现服务重点的转移。

技术发展的要求。图书馆的技术正处于有史以来更新最快的时期。目前,已经涌现出数字图书馆技术、全文检索技术、因特网技术、多媒体技术、文献存储和保护技术、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等等,许多图书馆员感到不努力学习,已跟不上技术更新的速度。

岗位设置的需要。随着图书馆业务的不断拓展,许多新的岗位、新的工种在图书馆出现,业务和机构正在进行重组,如图书馆网络知识导航员、opac检索辅导员、决策咨询信息分析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员、数据库信息输入员和审校员、监控室管理员等新的岗位。

三、学习型图书馆创建的主要措施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没有学习活动,但并非开展了学习活动的组织都可以称得上学习型组织,只有开展了有质量的学习活动并取得发展绩效的组织,才能称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图书馆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图书馆的发展靠科学,靠知识,靠人才。今天的正规教育仅仅是终身教育进程中一个相对短暂的学习阶段,通过实践不断学习则是一个持续的、尤为重要的过程[5]。因此,建立学习型图书馆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全体馆员达成学习的共识,切实提高图书馆上下对建立学习型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

(二)制订计划,明确持续发展的思路。图书馆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根据未来发展目标,结合本馆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的具体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型图书馆建设计划,制定中长期的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学习,有计划的加强对馆员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将其纳入本馆发展规划,明确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基本思路、工作目标、工作进度,使其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实效性,每个馆员则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安排日常工作和学习进度,把图书馆学习和个人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实事求是,步步深入。

(三)健全制度,加强学习组织的领导。图书馆要按照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基本要求,精心组织,分步实施,建立健全相应的学习制度,逐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管理方法予以保证,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激励和处罚机制。要把学习型图书馆教育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馆长必须亲自抓,可在馆内建立学习型图书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学习计划,选购学习教材,组织辅导、考试等。只有体现制度的严肃性,才能真正保证学习型图书馆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注重引导,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由于体制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员缺乏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强大动力和压力,造成他们不求上进、得过且过。对此,图书馆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竞争环境,使他们在富有生机活力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克服无所作为、不求上进、贪图清闲的消极懒惰思想,在不同岗位上奋发有为。

参考文献:

[1]陈乃林 孙孔懿.学习型组织:学习化社会的组织基础[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8-22.

[2]王世伟.当代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与图书馆的全员培训[j],图书情报工作,2002(1),6-7.

[3]张先岐.论高等农林院校建立学习型图书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2),105-107.

第4篇

[关键词]手机二维码 大学生 学习方式 影响

[作者简介]胡维平(1966- ),女,湖北荆州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广告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广告理论与实践、价值观与行为。(上海 20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手机二维码广告供应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Z3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89-02

一、手机二维码及其应用

二维码(也称二维条码)技术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一种基于计算机、软件和光电设备的符号编码、识别与转换技术。手机二维码技术是以二维码标准为核心,将手机、移动通讯网、互联网、平面媒体及相关终端设备联结起来开展的码制编码、译码、识别、被识别、存储、发送、传递、接收相结合的综合性技术。目前的手机一般都具有拍照功能,而安装了二维码软件的智能手机则可以通过摄像功能和软件的图形识别与转换功能,将平面媒体中的二维码图形转化为电子屏幕中的(能被人读懂的)文字和图形。手机二维码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信息储存、信息检索、信息指引与解说、手机上网、网络购物、商品或票据防伪、身份验证、优惠券发放、会议签到、门禁与交通管理、物流管理等。使用二维码手机,不仅可以扫码一键上网,而且可以方便地实现识别和存储名片、自动输入短信、获取公共服务(如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企业产品促销及客户服务信息、电子地图查询与定位、手机阅读等多种功能。

二、手机二维码对大学生未来学习方式的影响

手机二维码对大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手机二维码应用的丰富和普及,一个自主型移动学习的新时代将会到来。对于大学生来说,所谓自主型移动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方式:高等院校利用手机二维码网络服务系统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和校园生活有关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学习计划随时随地通过二维码手机获得这些服务,从而将学习由被动变为高度主动,由刻板变为高度灵活。手机二维码对大学生未来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频导游: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刚入大学的新生,对于校园的环境不熟悉,也不了解如何获取、使用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未来拥有手机二维码网络服务系统的学校可将新生需要信息制成二维码,并在相应的网站网页配上音频解说。大学新生只需要用二维码手机对准这些二维码扫描,手机就会自动登录相关的移动网站的网页,利用手机MP3播放功能进行解说。这样,刚入校门的大学新生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2.查询、预订、提醒、申请:提高学习事务处理效率。未来我国的大学图书馆将建立基于手机二维码的书目查询系统。手持二维码手机的大学生通过识别图书馆的二维码,即可登录图书馆的手机门户网站,进行图书的查询、借阅预订、续借等手续,还可获得关于图书催还、临时闭馆、服务调整、最新图书等信息提醒服务。如果将图书的内容简介、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等内容制作成二维码贴在书的封底,学生只要用手机扫描该二维码,即可了解图书的详细信息。通过带有二维码识别功能的自动借阅机,学生只要将手机内储存的个人二维码对准识别器,就可实现图书的自助借阅和自助归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还可以通过手机二维码获得更多帮助。学生一旦掌握和利用上述工具和方法,就可以大大提高处理学习事务的效率。

3.移动图书馆:扩展学习资源和提高学习便利性。现在我国各大学的电子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实效,能够为读者提供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网上查询、阅读和下载,但目前这只是一个基于传统互联网的服务系统。如果将来把这些资源与手机二维码网络服务系统结合起来,就能把现有的电子图书馆变成移动数字图书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扩展学习资源,提高学习的便利性。大学师生可使用存有个人信息二维码的手机登录移动数字图书馆的网站,下载、阅读电子图书和期刊,欣赏数字音像作品,查询相关数据库等。图书馆还可以根据读者的阅读兴趣推荐相关书目和期刊文章,推荐信息以短信发送到大学生和教师的手机上。

4.身份识别与考勤:维护学习秩序。在大学,为了杜绝在教学考勤和课程考试中的冒名顶替现象,维护学习秩序,弘扬良好学风、道德和法纪,将来可以在教室或考场安装读取二维码信息的读码器,每个考生或听课的学生进场后,都必须使用储存个人信息二维码的手机或印有二维码的学生证进行扫码。每个人的二维码都是唯一的,可有效杜绝冒名顶替的现象。

5.移动作业与讨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未来的教学中,大学任课教师可以将教学课件、课外作业、重点答疑内容及其他教学辅导资料存放在学校的二维码网络服务系统上,选课的学生可以通过存有个人信息二维码的手机登录服务系统,下载和阅读这些与所选课程有关的资料,及时复习、预习功课;学生还可以凭个人信息二维码登录专门为课程和小组作业开设的论坛或博客群,师生共同参与学术问题的讨论,巩固和提高学习成效。

三、对策建议

1.认识在大学生中推广手机二维码的重要意义。在考虑规划和建设大学校园手机二维码网络服务系统时,不仅要加强对二维码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更要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认识手机二维码在我国大学生中应用普及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二维码在国民中的普及和应用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水平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在日本和韩国,手机二维码的应用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明显提高了民众的信息获取效率和生活便利化程度。面向大学生开展手机二维码的应用推广活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手机在大学生中已100%普及,提高大学生对手机二维码的熟悉和利用程度,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和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当代科技工具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其次,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和信息生活质量对促进全体国民的信息化素质和信息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因其学习能力强、充满活力等特点,在信息生活方式上对社会其他群体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未来消费社会的主导力量之一,在年轻消费者中比重越来越高,未来的白领和技术工人将主要是今天的大学生。借助校园信息化升级的机会,以大学生为手机二维码的首批推广对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较高的可行性。

2.统一标准,共同推广。考虑到校内用户与系统之间以及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便利性和资源共享,校园二维码网络服务系统应当采用统一的二维码标准。目前国内二维码厂商众多,各自采用不同的码制标准,如QR码、DM码、紫光码、龙贝码、GM―U码等,且这些厂商开发了各自的手机二维码识别软件,相互之间不可兼容。应当在借鉴韩国和日本的经验的基础上,在高校手机二维码码制标准和软件选择的过程中,首先通过专家论证,采用统一的二维码码制标准。其次围绕统一的码制标准,对手机二维码软件供应商进行公开招标,竞标者开发的手机二维码识别软件必须能在不同用户、不同运营商之间使用时相互兼容。尤其要强调的是,各高校在码制标准和二维码软件选择方面,应优先考虑彼此之间的技术兼容性和未来互利合作的顺畅,为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奠定良好基础。在码制统一、软件兼容的基础上,由高校与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联合,共同在校园推广手机二维码。可以考虑让高校的图书馆和学校IT技术部门作为具体的组织者,在运营商技术专家的指导下,首先对二维码技术的相关知识进行普及性宣传教育,让师生了解二维码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其次组织一批志愿者队伍示范和帮助校园用户下载、安装和试用手机二维码软件;最后运营商必须对校园用户提供资费优惠,对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实行比较低廉的手机包月上网制,以扩大用户规模,培养用户使用手机二维码的习惯,从而使校园数字图书馆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

3.建立专业网站和服务系统。学校图书馆和教学管理部门应当以手机二维码的应用要求和校园师生的使用需要为依据,在学校IT技术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专业性的网站和服务系统。以移动数字图书馆为例,建立移动数字图书馆网站的主要目的是满足校园师生使用手机在线查询、下载、借阅、阅读的需要,网站不仅要具备稳定和高速的无线传输性能,多样化的资源载体格式,而且要具备手机上网进行图书检索、图书预约、图书阅读、查询特色数据库等多种功能。以二维码为媒介,利用高校强大的网络与数据链接系统,打通纸质文献与其对应的电子产品的链接通道,让师生能够借助手机实现从纸质文献到访问互联网上多种内容的飞跃,获得良好的移动数字图书馆体验。通过教学管理系统的手机版网站的建立,让学术讲座的宣传与座位预约、学生选课、查分、申请奖学金、听课考勤、作业和下载、考场身份验证等功能都能借助手机二维码顺利实现。

4.加强终端建设和政策扶持,实现校园用户全覆盖。手机二维码识读与应用的前提是手机具有一定分辨率的拍照功能、安装有效的二维码识读软件以及能够通过GPRS上网。学校可以与运营商合作,对师生购买智能手机、安装调试二维码软件和信息资费等给予优惠政策和必要帮助,如采取运营商适当让利、教育管理当局学校适当补贴和师生以优惠价购机入网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高校师生成为二维码用户,最终实现手机二维码校园用户的全覆盖。

5.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跨校服务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跨校选修、辅修和图书馆之间的图书互借已具有一定的合作经验和基础。在现在和未来,这类合作应当扩展到电子虚拟环境中去。在高校二维码网络服务系统建立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跨校服务联盟,实现互利互惠、资源共享。通过高校之间资源整合建立起来的移动数字图书馆联盟应当是跨校服务联盟的具体形式之一。联盟高校的手机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联盟成员的校园里通过手机二维码登录移动数字图书馆联盟的网站进行图书查询、借阅、下载和阅读。为了减少网络拥堵,提高联盟的服务效率,还应为联盟内的数字移动图书馆建立一定数量的镜像网站。教学管理方面,院校之间专业课程跨校选修、辅修以及学术报告会预约等也可通过院校联盟的移动网站,让用户借助手机二维码轻松完成。此外,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跨校服务联盟还可以面向社会,为所在城市和社区的居民的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服务,以进一步提高资源共享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任凤,张波.二维码在校园信息化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2(8).

[2]周.运用二维条形码技术实现图书借阅管理[J].当代图书馆,2010(2).

第5篇

摘要:2014年9月,浙江省正式新高考改革方案并积极实行。高考“指挥棒”的转向将引导基础教育不再只注重“书面”,而是要从小进行能力培养,把应试性高考变成能力性高考,把知识点的考查变成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察。此项举措也必将对经历这场改革的高中生的自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影响其今后的大学生涯。本文以浙江省内现在校高中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就高考改革后其自主性分析为中心进行了相应的调查、探究与分析。

关键词:高考改革;自主性;高中生;应对改革

一、前言

近年来,教育问题愈发引起社会关注,高考的相应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本次高考新方案,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固化的文理分化思维中,而更加注重自身兴趣和特点,追求创新式人才。选择增多,意味着学生尤其是高中生需要提前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显然,这样的新高考模式必将引导现在校高中生的自主性发生相应改变,对其今后成为怎样的大学生产生相应影响。

本文立足于高考改革对学生自主性的影响这一问题,从学生自身自主性的改变和外界客观因素对其自主性的影响两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探究此次高考改革所带来的改变与影响,当“自主选择”成为学生基本发展时,分析其是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性,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与自我发展,从而探究出高中生应怎样利用此次改革发挥自身自主性优势。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中,共发放问卷373份,有效问卷370份,问卷有效率为99.2%。其中高一学生占11.43%,高二学生占64.29%,高三学生占24.29%,回收问卷后,对数据进行初步筛选,最后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数据处理上,我们采取了将待定选项份数除以被调查总份数的方法,得出百分比,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结论。

(二)调查内容

(1)在校高中生对浙江高考改革的关注与认知。

(2)高中生对高考改革的态度。

(3)高考改革对高中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4)高考改革对高中生个人规划的影响的调查。

(5)高考改革对于高中生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高中生对于高考改革的认知与关注

大部分的高中生重视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自主关注教育动态的意识。且对高考政策有仔细研究的学生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教育政策给予较大关注,从而可以根据政策变化对自身学习做出及时的调整与完善。

高中生对于了解高校招生制度的认识逐渐增强,但缺乏对教育动态的关注的人不在少数。而缺乏获取与了解教育动态,势必造成无法根据变化对自身做出及时的调整并制定相关学习计划,做到与时俱进。

2.高中生对高考改革的态度

2.1高考改革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新高考政策出台不久,尚处于初期状态,学生的呼声褒贬不一。高中生面对新的改革,存在一定的适应和调整过程。本次高考改革与以往历次高考改革所不同,它是一种方向性的变革。这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和中学教育带来方向性的转变,这对于学生以及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2高考改革对与大学衔接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低年级学生的适应情况较之高年级学生,其适应情况更好,自主性更高。高考改革让大多数学生提前对大学与专业有一定认识同时,让学生一定的了解与选择时间,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盲目填从志愿的现象。

3.高考改革下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方面的影响

3.1对选择选考科目的影响

在新高考模式下,大多数高中生在选择选修科目时会优先考虑自身对不同科目的认知程度和喜爱程度,偏向于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科目和相对容易的科目,并且在选课时对自身未来发展抱有一定想法。

3.2对学习积极性的影响

总的看来,高考改革在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上有较明显的成效,且对于此类学生而言,此种高考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和自我的发挥。

3.3对学习时间规划及学习效率的影响

高考改革下,绝大部分高中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安排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自主性,或者说相比从前增加。这种学习规划的自主性的提高也将对其将来的大学学习生涯产生良好影响。

3.4高考改革下对高中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现高中生进行了相应的学习侧重的调整,注重基础和运用,发展个性思维和多向性想法。大部分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合理,自主性较高。在接受老师指导的同时,不完全依赖与老师,对学习有一定的自主规划。

4.高考改革对高中生个人规划的影响

新高考模式中的新型“7选3”模式,迫使绝大多数的现高中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生涯和学习生活的规划和安排有了提前的认识与思考。不同于以往的文理分科,一些高中生直到高考成绩揭晓后才开始确定方向,高考改革下的高中生对自己的未来提前有了一定的自主性想法。但这种改革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开发并不是绝对性的,依旧会有小部分同学因此对未来生涯和将来的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混乱与不知所措。

5.高考改革对高中生提出的新要求

本次本省的高考改革涉及内容较大、改变幅度也很大,在考察内容方面要求高中生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高考改革所带来的客观影响均对现高中生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夯实所有学科基础,不让任何学科成为“短板”。二是高中知识抢先学习,避免学习落差。三是把握机会,减轻日后的学习负担。四是提前设立目标,对自身的规划要有一定的认识与打算,避免在选课时盲选、错选。

四、分析与建议

1.与时俱进,转换观念

面π赂呖嫉睦戳伲仍有不少高中生没有转换观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类的高中生应当与时俱进,尽快了解新高考的政策内容以及自己心目中的大学的招生标准,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为之努力。

2.培养自主性,明确目标

此次高考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7选3”,这就有助于高中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进行选择,这也与未来的大学与专业挂钩。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择科目时,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还要做好长远的计划。高中生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应当锻炼自己的自主意识,有一个自己明确的长远目标,而非走一步算一步。

3.合理规划,自主学习

从自选科目中不难看出新高考有培养高中生自主性的趋势,除了自己选择科目外,高中生还应该自己安排学习与娱乐时间、有侧重性学习、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对于薄弱的科目或知识点进行重点学习,不必将时间平均分摊给各个学科;结合网络、书籍等,进行多渠道获取知识。

4.发展个人兴趣,挖掘自我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个性化发展。利用广阔的资源,积极开发或发展个人兴趣,为自己的个人能力添砖加瓦,也为未来学业奠定基石。

第6篇

关键词:学习分析技术;大数据;中国大学MOOC;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04-04

一、提出问题

过去的几十年里,各领域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数据增长,如:最近快速发展起来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lasses),数以万计学习群体的学习数据都将被实时互动的MOOC教学模式平台及时记录,产生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等数据类型,如何将巨大的数据资源转换为有用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学习者们所关注的话题,学习分析技术是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有关学生及其学习环境的数据,用以理解和优化学习及其产生环境的技术,运用相应的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基本信息数据和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具体地了解教师的学习行为,找出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从而有效地监控、预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给予学员以恰当的学习指导,提升培训效果。为进一步分析中国大学MOOC课程的学习情况,本研究旨在作为中国大学MOOC课程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对如何把学习分析技术更好地应用到MOOC当中,进行探究。

二、学习分析及其系统构成

1.学习分析

最早的学习分析定义源于 EDUCAUSE的“下一代学习挑战”,其中将学习分析定义为“使用数据和模型预测学生收获和行为,具备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1]。很多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见解,加拿大阿塞巴斯卡大学的 G. Siemens 教授于 2012 年对相关定义进一步提炼之后提出:认为学习分析是“关于学习者以及他们的学习环境的数据测量、收集、分析和汇总呈现,目的是理解和优化学习以及学习情境”[2],刘清堂教授认为“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指大范围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并加以分析,从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度,预测其未来的学习表现,并查找潜在问题[3]。著名的《地平线报告》在2012版中将学习分析定义为:通过收集学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其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预测,并发现潜在的问题[4]。本研究认为学习分析由数据整理、信息加工、知识转换、智慧调整四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

(1)数据整理:包括声音、图片、文字、邮件等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乃至多媒体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搜集等。

(2)信息加工:通过各种技术、算法、教学理论等各种技术手段过滤、处理、加工和分析数据,表现为数据之间的联系。

(3)知识转换:提取有意义有价值的数据,转换为有用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强调数据转换知识。

(4)智慧调整:富有洞察力、综合分析能力,在了解各方面信息后,能够预测学习规律和学习行为的发生并采取行动进行干预。

可见,学习分析技术针对海量数据的搜集整理,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分析方法、教学理论以可视化的方式解读数据,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从而发现学习规律,为其学习行为,教学模式,课程设计等方面提供及时反馈,促进有效学习。

2.学习分析系统的构成

学习分析系统集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它实质上是一种数据化、支持各种技术、算法服务的信息系统,与大数据平台结合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信息的系统。通常比较完善的学习分析系统由信息库、在线支持服务系统、交互式测试系统、软件与校对工具、预测和干预引擎、监测系统等部分构成,并集成在统一的用户平台,如图2所示。学习分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具有不同的支持服务。

(1)信息库:提供学习者的所有数据与信息,以便于搜索与获得。

(2)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在线学习平台,高等教育相关课程,使用技能课程等的学习计划、题库、技能图谱等功能。

(3)交互式测试系统:提供自我控制、结构化及互动的学习方式,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4)软件与校对工具:帮助学习者完成特定任务,并进行校对,提供所需工具支持。

(5)监测系统:跟踪学习者观看视频、作业和讨论等学习行为表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绩效。

(6)干预引擎:进行学习者进程追踪和自动化以及人工干预。

(7)预测引擎:综合来自学生信息的统计学数据和学生信息库的学习行为数据,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进展情况,预测未来学习者的学习状况。

三、基于“中国大学MOOC”的学习分析系统框架设计

1.“中国大学MOOC”的发展现状

面对世界范围内MOOC的急速发展,我国高校继2012年与edX、Coursera和Udacity签约合作后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于中国大学MOOC建设中,希望能树立起自己的民族资源品牌。2014年4月由重庆大学组织成立的“WEMOOC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成为中国最大的MOOC式在线互动学堂;上海教委发起建设的大型在线教学服务平台“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已经在发展中国本土化的MOOC方面有一些前期实践积累[5]。2014年5月8日,网易云课堂承接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任务,与“爱课程网”合作推出的“中国大学MOOC”项目正式上线。首批上线来自16所“985工程”高校的56门课程,截止8月份已有100门(包括已开课程和待开课程)课程,涵盖北大、浙大、中科大、复旦大学等20所知名高等学府,课程的讲师为各个领域内的顶级名师,“中国大学MOOC”将根据成绩,把证书分为合格和优秀两类。

2.中国大学MOOC的一般教学模式

中国大学MOOC的课程分为七大模块:评分标准、教学安排、课件、测验与作业、考试、讨论区、分享,如图3所示,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评分标准和教学安排,每门课程相关的课件、测验、作业与讨论是课程的主要模式包括:

(1)观看视频:课程会提供几段教学视频,每段视频都会讲解重要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学习者可以有选择性和目的性地观看。

(2)讲间练习促进知识内化:视频中增加一些小练习题,以单项和多项选择等形式,让学习者对视频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并吸收。

(3)随堂交互:有些视频结束学习者可以在讨论区与教师、学习者随堂交互,讨论相关学习内容,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4)完成回顾性测验并提交作业:每周也安排了单元小测验,让学习者对本周所学重要内容进行回顾练习,在线提交以获得老师的批改反馈,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5)讨论区:中国大学MOOC大部分课程每周都会提供学习者讨论的话题,让学习者在讨论区讨论,学习者也可自主的在老师答疑区、课堂交流区、综合讨论区和老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或者可以自发形成讨论组私底下再度学习探讨,讨论在有的课程中会作为课程计分的一部分。

(6)中期测验:在课程结束时,会有针对课程内容、讨论话题、提交作业等结业考试。

3.基于中国大学MOOC的学习分析系统应用的框架设计

图4描述了在中国大学MOOC教学过程中,教学者、管理者和系统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对学习者进行实施干预,首先学习者需要在网易云课堂上申请注册,选择参与课程进行学习,体验预先设计好的课件,完成测验与作业,在讨论区和教师、学生相互讨论问题,在此过程中系统会通过一种“反馈学习”的机制,利用自己产生的数据判断自身算法和参数选择的有效性,并实时进行调整,持续改进自身的表现[6]。另一方面对于MOOC学习者产生的学习行为数据,都将即时地以网页点击流方式记录下来,存储在学习者用户数据库。

学习分析系统对学习者在中国大学MOOC课程的学习数据研究常用方法:

(1)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是由社会学家依据数学方法、图论等研究出来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对网络学习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强调信息的分布和个别学习进展,需要使用很多相关的工具和方法。例如可以用Mzinga工具来分析学习者在这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影响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过程的情景因素;可以用Gephi工具可视化处理各种数据,判断学习者在哪方面有学习认知的困难。

(2)文本分析

文本是最常见的存储信息形式,如电子邮件、教学文件到网站页面等.文本分析是从各种格式结构的文本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例如:在中国大学MOOC中的测验和考试环节主要用于处理如何寻找给定问题的最佳答案,它涉及问题分析、答案检索和提取、回答演示方面的不同分析。

(3)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是指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而有系统地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通过特征分析、发展分析和比较分析对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不同时期和不同样本资料等情况下进行内容分析,判定对象的特征、发展趋势及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异同。ROST content mining工具,是一个大型的内容分析工具平台,对学习内容、成绩考核、作业完成情况等量化处理生成可视化的分析结果,研究学生的思想、意图和动机,预测学生的行为动态。

教学者和管理人员根据学习分析系统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情况,预测和干预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及下一步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做出有效调整,以不断达到理想中的结果,使教学、学习效果更优化,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例如:适应性学习系统就是建立在对学习行为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基础上,及时向教师反馈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并向学习者推荐下一步的学习策略(包括学习内容的难度、学习环节的形式和顺序等)[7]。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组织、制订并执行学习计划,从而控制整个学习过程。

本研究以哈罗德・拉斯维尔传播模型所揭示的教育技术研究五个方面的重要研究领域,如图5所示为主要依据,针对图4的中国大学MOOC,从应用项目、研究问题和所需分析的数据三方面列出学习分析技术在这重要研究领域的应用设计,如表所示。

四、结束语

随着中国MOOC本土化的快速发展,海量数据的产生、挖掘、统计和分析也成为新的挑战和机遇,学习分析技术以学习数据为分析对象综合运用各种相应的分析工具,建立数据结构与知识信息的联系。

(1)在MOOC这种动态、开放、大规模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分析技术很好的观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内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性结果,学习者需要依据结果对自身的学习质量做出评判和校正,实现教学中的知行统一。

(2)学习分析技术通过统计处理的方式对学习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全面、客观、准确地描述教学现象和规律,深入挖掘隐藏在复杂的数据后面的知识,使对中国大学MOOC学习过程的研究结果更为真实、系统、科学,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水平。

(3)基于中国大学MOOC的学习,教师只能通过各种类别的数据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促使教师利用图形和可视化工具解析复杂的、海量的数据,同时教师也可以诊断自己的教学效果,如美国加州大学开发了QSP(the Quality School Portfolio),目的是促进教师对学生绩效的可视化分析能力。

由此,如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副校长依山・辛格 (Ethan Signer)校长在一次访谈中所说:“‘数字排放’(Digital Exhaust)中有成千上万名学生留下了他们参与MOOC的学习数据,这是我们进行大数据分析并设计有效教学的宝贵资料。”学习分析技术在MOOC领域的应用潜力是有待更深地挖掘,大部分学者对学习分析的研究集中在表述现象,而对学习分析应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就目前中国大学MOOC的本土化发展现状来说,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是极具研究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吴永和,祝智庭.学习分析:教育信息化的新浪潮[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1-19.

[2]Siemens,G..Learning Analytics a Foundation for Informed Change in Higher Education[DB/OL].[2013-01-17].http///gsiemens/learning-analytics-educause.

[3]朱珂,刘清堂.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学习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9):127-132.

[4]孙洪涛.学习分析视角下的远程教学交互分析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40-45.

[5]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 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5):3-11.

第7篇

关键词:学历教育产品 专本套读 品牌建设

1 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学习型社会,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高考不再是人生机会的独木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也陆续根据社会各类群体的需要,开发出多种教育产品,为那些希望继续求学深造的学子提供学习的机会。与此同时,教育的品牌时代也悄然而至,大学、各类教育机构不得不面临着高考生源总量递减,考生社会选择越来越多,各个学校为了招到优秀的学生而展开烟雾缭绕的招生大战等现实。什么样的学历教育产品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值得办学者深思!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在学历教育产品多样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打造自学考试的学历教育品牌。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目前,大专学历想获得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有五种途径:(1)全日制普通本科;(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3)成人大学教育本科;(4)远程教育本科;(5)电大、函授本科。其中,全日制本科需要全日制大专院校学生大三时参加学校所在省组织的专接本考试,然后进行两年或三年的本科课程学习,获得本科证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几乎任何形式的专科生在学期间都可以参加,实现专套本,专本同读,只要能够完成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科和专业的学习考试,就可以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成人大学教育本科、远程教育本科、电大和函数本科需要已获得专科学历的毕业生,参加相应的考试,录取后再学习2~3年,才获得本科证书。以上五种学历教育均属于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由于教学的组织形式不一样,各种教育形式各有利弊,从社会的一种普遍观点来看,全日制本科的质量最高,但由于专升本选拔方式的国家导向是限制发展,而且能够通过专升本的学生的数量很少。自考文凭的含金量略低于全日制统招生,但高于成教,函授和远程教育。

2 自学考试面临的挑战与机会

自学考试自从1981年创办以来,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自学考试的创立和发展,满足了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丰富和完善了高等教育体系,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自学考试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可以使那些不能进入高等学校的人们,同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快速变化,在自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完善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阻碍了高教自考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审视自学考试,进行管理和制度的创新,对自学考试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产品多样化,教育规模已经完成了快速扩张。伴随着中国产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也快速发展起来,而且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已经占据了学历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其中尤其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最快。高等职业教育对应到学历教育是专科学历。如果抛开专业技能来看,专科学历在今天这个学历光环不断消退,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的社会中的竞争力显得微不足道,由于就业竞争压力很大,就业市场,特别是比较好的单位和岗位,处于一种绝对供大于求的环境中,用人单位有足够多的资本挑选人才,在其他条件相类似的情况下,单位一般都倾向于选择学历高的人才,认为接受更长时间的专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看到以高校最为突出的学历攀比现象正在盛行,学历歧视,学历花瓶现象比比皆是。专科生因学历较低,失去了很多好的竞争机会。为此,大量的专科生希望能够有机会继续本科、研究生等更高学历层次的学习,通过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学历,增加就业竞争力。

专本套读是自学考试的一种类型,是国家教育部为了填补专升本的空缺,弥补更多专科生的本科段学习需要的空白,为了节约教学资源,节约学习时间而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学生在读专科的同时,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本科段的学习。通过本科课程考试后,专科毕业的同时获得一个自考本科(实践本科)文凭。全国通行的专本套读和普通自考是一样的形式,毕业证书是自考委员会盖章,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专本套读需在新的环境下,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从关注社会需求变化,节约教育成本,本科母校文化认同教育,创新学生管理工作,重点教学攻关,加大师资投入和建设助学体系等多个方面,全面推动品牌建设,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3 专本套读的品牌建设

3.1 符合潮流的未来教育品牌

自学考试主动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潮流,正在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面向职业、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培养人才。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多元化的需求,自学考试为更多的群体和受众提供持续学习、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的通道,只要有国家承认的普通或自考专科证书(也可以是其他国民教育系列的证书,甚至是成教专科证书即选择专本套读学生,第一学历可以宽泛到高中学历且没有报到证)都可以申请自考本科,极大地扩大了教育公平性的覆盖面,有力促进社会机会平等。自考本科毕业证书为国家统一的自考本科文凭,国家承认,可继续考研究生、公务员等。自学考试充分满足社会公民个人发展需要,体现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必将发展成为未来学历教育的优质品牌。

3.2 创新发展,节约教育成本

专本套读教育品牌不断深入研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统招专科套读自考本科,可以为就读的学生节省至少两年的宝贵时间。同时,由于统招专科自身的学习,合作院校需要投入正常的管理,因学生专科学习而不需要额外再支付一笔生活费用,可以为贫困家庭学生深造创造更好的教育机会。即便学生在专科毕业的时候,套读本科还有一两门没有通过,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依然可以先就业,只要安排好学习计划,认真复习准备,到考试的时候来参加考试通过即可本科毕业。为了方便假期间,学生在专科毕业后,参加工作期间方便学习考试,助学机构搭建现代教育网络平台,同步上传课件,提供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的个性化学习,“教考分离”为自考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方式和手段,不断地创新,在这个教育成本不断攀升的年代,为自考学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减少了教学投入,节省了生活开销,大幅度的教育成本节约必将进一步提升了自学考试的竞争力。

3.3 重视开展本科母校文化的认同教育

专本套读是以在校就读的统招专科生为对象组织的。一般情况下,一所大专院校为了增强学生的选择性或者是对接专科专业会同时引进几所联合办学的本科院校,每个本科院校都会根据专业组成教学班。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学生报考哪所本科院校的哪个专业只能通过宣传资料了解情况,很难有机会深入了解。但是,每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推出专本套读不应该只是推出学历产品,更应该推出本科的母校文化,本科母校的文化应该成为吸引学生选择专本套读的重要原因。本科母校需要意识到,也只有学生认同了本科母校的文化,才会珍惜本科母校的荣誉,在荣誉的感召下努力地学习,维护和发展本科母校的教育品牌和教学质量,使专本套读教育可以高质量持续发展。

3.4 借鉴经验,创新对专本套读学生的管理

与其他几种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相比,专本套读的学习方式最贴近全日制的学习,最贴近大学生生活。就读专本套读的同学多半都有积极向上的追求,是优秀的学生群体;他们都是专科院校中来自相同或不同专业,原来认识或不认识的同学,他们年纪相仿,有强烈的交往动机和需求,因为就读同一所本科院校走到一个班级,可以创造出许多的沟通交流的需求。通过专本套读方式组建起教学班,重视学生管理工作,配备班主任,启动班级建制,选举班委,制定班规,筹集班费,定期不定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同学来自不同的专科专业,可以组织一些不同专业的学习交流,相互学习的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中,可以有意识地包含一些本科母校的校园文化元素。通过加强学生工作,组织班级活动,增加年轻人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使参加专本套读的同学的就读不仅是增加了学识,还认识了一批优秀的新朋友,这会是他们很看重的一种收获和吸引力。不论是对教学的组织者还是学生而言,参加专本套读的学习和活动,与其他几种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相比,组织成本都是最低的,这项工作可行且有意义,持续建设将会成为专本套读品牌的重要内容。

3.5 重点专业重点学科的教研攻关

专本套读的实质是自学考试,是学习对象为在校统招专科生的一种更方便,更容易完成学业的自学考试。相比其他几种学历而言,自考的含金量更高,更高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拿到自考文凭,必须完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所有学科的学习和考试,考试全部合格后才能毕业。自考是有一定难度的学历考试,也因而社会含金量较高。参加自考的人中有一部分就是因为本专业有几门学科太难,实在是通不过考试而放弃学习的;因为某一科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前面的学习成绩都会作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本套读组织机构应设立教研室,通过对以往专业通过率的情况进行分析,对专业中不容易通过考试的学科进行教学联合攻关,分析试卷题库,老师研究,同学重视,组织多次模拟考试和强化训练,帮助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自考的学业,顺利拿到含金量比较高的自考学历文凭。这个措施也是提升专本套读学历品牌的重要措施和有力手段。

3.6 探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新模式

专本套读的教学组织模式意味着,专科在读学生除需完成专科学业外,还要腾出大量的时间参加专本套读本科专业的学习,而且有的同学专科学习的专业与本科还不尽相;本科学习还会同专科学习生活发生冲突和矛盾等,在校就读期间没有完全通过本科自学考试科目,他们需要通过助学的方式帮助完成本科学业。社会助学克服了传统自学考试的弱点,积极探索自学考试与现代网络教育的嫁接,依托于现代网络教育理念,建立为考生服务的自考网络学院,形成助学单位辅导考生学习,与考生互动,组织考试等工作平台;以自考网站为基础,开发网络教育,搭建网络课堂,建立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为主体,以自主的个体学习和交互式的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良好的社会助学服务很好地弥补了自考的不足,提升了自考在学历教育产品多样化背景下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了专本套读的品牌价值。

4 结语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教育必将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需求。社会对教育品牌的关注度将会越来越高,使得教育只有形成品牌价值,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可以预见,未来学历教育市场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只有那些能够与时俱进,关注品牌建设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够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存活下来,获得品牌发展机会。专本套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准确定位,扬弃发展,必将发展成为一个崭新的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乔丽娟,李占伦,孔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设计与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09)

[2]刘海峰等.自学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1999(05)

[3]林小珠.自学考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J].中国教育,2005(5)

[4]戴家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完善自考制度[J].中国教育报,2011.2.10(3)

第8篇

[关键词] 培训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组织

培训作为一种竞争战略选择,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培训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使培训成为永恒的主题。建立学习型组织除了建立一种有利于员工学习的氛围与机制,使员工产生强大的内在学习动力,从而结合自身职业生涯设计和工作需要努力进行自我培训外,当然离不开组织根据业务改革与发展需要为员工提供的高质量培训。站在科学技术未来发展及其对员工培训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一视角,现代企业培训与开发将会呈现虚拟培训组织的趋势。培训将与新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新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培训和学习方式。网络的出现必将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及其他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为现代培训提供了新的载体,使其可以借助于网络而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使低成本高效率的远程教育得以实现。未来,多媒体、国际互联网和其他新技术在培训中的运用将日益广泛。培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将发生变化,培训组织趋于虚拟化。

一、企业虚拟培训组织的形式、优势及挑战

虚拟培训组织是引用现代化的培训工具与培训手段,借助社会化的服务方式而达到培训的目的。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多媒体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在组织学习中的应用将促使目前组织管理过程中的领导者、员工、媒体之间的关系与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在对组织成员进行知识传播、技能训练等方面会得到显著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的进程,虚拟网络的建设,这一新的学习媒体将在个别化教学、企业教学、学校教学、远距离教学及终身教育中展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培训中也存在着一些实际的挑战:有时缺乏真实感;受传输设备影响大;受到网络速度限制;开发费用高昂;不能快速更新等。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对未来学习型组织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新的世纪,它将全面地改变我们的管理、学习和生活方式。可以预言,21世纪的学习型组织将是建立在虚拟现实条件上的新型组织。

二、虚拟培训组织的特点和应遵循的原则

虚拟现实是运用计算机构建基于人类生理、心理特点之上,对实景进行仿真和模拟的人工媒体空间,是一种新型的人一机界面方式。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临境的、多感官通道,尽管环境是虚拟的,但用户通过参与模拟环境获得真实的感受。用户采用头盔、数据手套等设备进人虚拟空间,并作为环境中的一员与环境中的虚拟人物进行交谈、游戏,并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对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感知、获取。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 机交互界面距离减少到最小,用户操纵自由度进一步扩大,系统可根据用户的状态和要求自动调整信息的呈现方式、内容和细节。虚拟现实中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呈现为立体全息图。

虚拟培训组织的运作需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员工(而不是公司)对学习负主要责任。第二,最有效的学习是在工作当中进行,而不是在课堂上。第三,为将培训成果转换成工作绩效的提高,管理者和员工(而不是员工和培训者)的关系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为让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成果,员工应该负责学习课程内容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当中。而管理者要让员工承担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成果的责任,排除他们在开展工作中应用所学技能的障碍。

三、如何建立虚拟培训组织有效开展员工培训

1.建立虚拟培训组织应当建立企业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

(1)培训需求分析与评估

拟定培训计划,首先应当确定培训需求。从自然减员因素、现有岗位的需求量、企业规模扩大的需求量和技术发展的需求量等多个方面对培训需求进行的预测。对于一般性的培训活动,通过业务分析探讨公司未来几年内业务发展方向及变革计划,确定业务重点,并配合公司整体发展策略,运用前瞻性的观点,将新开发的业务,事先纳入培训范畴。培训的必要性和适当性通过组织分析,以及组织文化的配合是及其重要的前提,否则培训后,如果造成公司内更大的认知差异,就得不偿失了。其次,对于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及组织优劣等也应该加以分析,以确定训练的范围与重点。以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表为依据,确定职位的工作条件、职责及负责人员素质,并界定培训的内涵。将业务分析、组织分析和工作分析三者的有机结合需求培训需求的最佳平衡点,缺人需求点。对于特殊性的培训,可以利用自我申请的方式,以符合工作专业的需要和时效。

(2)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

1.遴选培训机构

2.确认培训对象

3.确认培训方式

4.制定培训计划

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方式等,培训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培训执行和培训评估三个方面。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需要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①培训机构的遴选。企业培训的机构有两类:外部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外部机构包括专业培训公司,大学,以及跨公司间的合作即派本公司的员工到其他企业挂职锻炼等。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则包括专门的培训实体,或由人力资源部履行其职责。企业从其资金、人员及培训内容等因素考虑,来决定选择外部培训机构还是企业内部培训机构。一般来讲,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如摩托罗拉公司的摩托罗拉大学和明基电通的明基大学等。规模较小的公司,或者培训内容比较专业,或者参加培训的人员较少缺乏规模经济效益时,可以求助于外部咨询机构。

②培训对象。企业根据参加培训的人员不同,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普通职员培训和工人培训。应根据不同的受训对象,设计相应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一般而言,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应以灌输理念为主;对于中层人员,注重能力的训练和引导,利用互动机会增加学习效果;对于普通的职员和工人培训,需要加强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长期性的延伸教育,充实员工的基本理念和加强事务操作。

③培训方式。从培训的方式来看,有职内培训(On-the-job Training)和职外培训(Off-the-job Training )。

④培训计划。员工培训的管理非常重要,有效的培训体系需要良好的管理作为保障。培训计划涵盖培训依据、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时间、课程内容、师资来源、实施进度和培训经费等项目。

有效的培训体系要求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当因循拟定的管理程序,先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者培训主管单位)分发培训需求调查表,经各级单位人员讨论填写完毕直属主管核定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汇总,拟定培训草案,提请上一级主管审定,在年度计划会议上讨论通过。同时在培训内容上,最好能够采用自主管理的方式。

⑤培训实施。培训计划制定后,就要有组织计划的实施。从实际操作面上讲,应该注意几个问题:执行培训时最好与考核相结合,重视过程控制,观察培训过程中参训者的反应及意见。培训是持续性的心智改造过程,所以员工在培训过程中的社会化改变比训练结果更值得关注。培训计划执行时应当注重弹性原则和例外管理。对于一般性的训练,可以统筹办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于特定性的培训,应采用例外管理,由各个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弹性处理。培训活动应注意事前沟通,塑造学习气氛,从而加强学习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步建立学习性组织。

⑥培训评估。培训的成效评估和反馈是不容忽视的。培训的成效评估一方面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另一方面是对培训工作的总结。成效评估的方法分为过程评估和事后评估。前者重视培训活动的改善,从而达到提升实质培训成效的作用;后者则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决策参考。从合理化的观点来看,最好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成效评估的方法有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非实验设计。具体而言,根Kirkpatrick的培训目标层次,成效评估方法采用以下方法:如果培训的目的在于了解参训者的反应,可以利用观察、面谈或意见调查等方式,从而了解参训者对培训内容、主题、教材、环境等的满意程度。如为了解参训者的学习效果,可以利用笔试或者心得体会,了解其知识增加程度。如为了解参训者行为的改变,可以对其行为观察及访谈其主管或同事。

2.企业实施培训虚拟管理有两种方式

(1)委托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这是实施虚拟化管理的最主要方式。作为被委托方的培训机构需要有良好的软硬件设施:一是拥有合格的培训管理人员和培训专家。二是拥有满足培训所需要的教学场所、实习基地,以及各种培训运作的前提。在培训规划阶段,由培训机构选派培训需求分析专家深入企业,帮助企业确定需要培训的内容,向企业主管领导提出建议并提供咨询。企业领导依据当前和今后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培训的轻重缓急,并提出具体要求,培训机构则依照企业领导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接着委托方和被委托方共同讨论拟出的培训计划,并以商业运作方式洽谈培训事宜。在培训实施阶段,作为委托方的企业可以根据培训规模大小及重要程度派出专职或兼职的督察员。在培训评估阶段,若是小规模的评估,通常只由培训机构按已制定的评估制度进行。若是规模较大投入较多的最终培训效果评估,为客观公正起见,可以聘请第三方(如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也可以是企业、培训机构和专业评估机构共同组成评估小组予以评估。

(2)引导和鼓励员工进行自我开发式培训

自我开发式培训通常是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者即员工自我决策,自我分析需求,自我规划学习目标,自我决定学习方法并评价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方面应该做的:一是引导,即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积极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二是支持,企业应为员工的自我开发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如企业可以邀请职业生涯发展顾问和培训专家帮助员工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邀请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为员工提供辅导;为员工的自我开发提供力所能及的学习资源;保证员工工作之余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开发等等。

(3)企业实施培训虚拟管理的最佳方式

企业实施培训虚拟管理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委托专业机构培训与鼓励引导员工自我开发相结合。这样可以集中以上两种培训方式的优点,并可减少或避免其缺点。其突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密切企业、员工和培训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奠定基础。二是由于这种培训方式是企业、员工和培训机构三方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风险共担,这种利益共生体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培训参与各方的积极性,能大大提高培训投资收益率。三是这种培训运作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战略发展对培训的要求,也能满足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对培训的需求。在培训中关注员工个人的需求,这是一种全新的企业培训意识,符合“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念。

其中,甄别不同层次的培训管理机构、明确培训统筹单位与培训执行单位的分工协调、强化企业培训部、培训经理的工作要求是重要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北京:三联出版社,1996

[2](美)维娜・艾莉著刘明慈等译:知识的进步.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3]尹博等:学习型组织刍议.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9,(7)

[4]余长国:知识经济社会的新型组织.经济师,1999,(1)

[5]张筱兰:虚拟现实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现代3M离教育,1999,(1)

第9篇

关键词:微视频 微课程 计算机 基础教育 效果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2-0098-02

From Micro-video to Micro-lecture: the Effect Optimization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CHEN Juan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video education in the mobile media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Micro-video” and “Micro-lecture” effecting on the basic cour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An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enhanc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Key words: Micro-video; Micro-lecture;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Effect optimization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发生着深刻改变。较快的学习工作节奏使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和微内容成为现代人接收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呈现出了多种形式的信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即是信息技术变革促进教育革新。移动网络和数字化终端使得在线移动教育成为可能,新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催生出更多的学习方式。

1 微视频:打造移动学习环境中的“微课程”

移动学习和多终端学习相伴而生。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终端上随时随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与服务的一种学习形式。这样的学习形式首先需要借助便携可移动的终端,知识的获取往往不受地域限制,而且可利用学习者的零碎时间来完成。提升学习者的效率,充分利用好空闲时间。其次,移动学习还需要依赖互联互通的网络,学习者既能从网络上下载或在线观看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凭借云计算、大数据等平台保存学习进度,做到同一平台、同一内容多终端学习。

开放、共享已成为今天人类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共同理念,尤其是在教育、文化领域,网络资源成为全球学习者自由获取学习素材的重要途径。网络存储及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学习本身也在寻找着栖息于主流平台的新方式。互联网经过Web1.0至Web2.0的发展,到如今社会化媒体大行其道,MOOC,微课等平台成为网络用户接受在线教育的新方式。

作为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者需要开启思路,建立适应移动学习环境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由此提高学习者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学习兴趣并保持专注。在当前的教学资源中,视频或FLASH是常见的内容形式。但碍于网络流量以及移动学习的条件限制,长度在5-20分钟的微视频深受中国的学习者欢迎。

针对这一变化,国外的教育者提出了微型学习的观点。Theo Hug是较早界定微型学习概念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1] 林德纳 (Lindner) 将微型学习表述为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热莺臀⑿兔教宓男滦脱习。 [2]

微型学习的出现与前述媒介终端的变化和学习内容的微细化都有密切关系。随着微型学习提出和发展,微视频这一学习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重要对象。

微视频的内容短小精悍常以创设情境、形象生动、短小精悍的内容取材吸引受众。“微”字意味着容量小,却同时强调了制作细致、内容隽永。微视频的内容涉及要求定位准确,思想价值高,且要采取合理的叙事结构。微视频的制作则可通过PC、手机、DV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此外,Camtasia Studio,Snagit,Cyber-LinkYouCam,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均可以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录制、编辑视频。

将微视频作为教学形式可追溯至教师随堂灵活运用的插片、片断性内容的教学录像短片。2005年,随着美国视频网站Youtube的出现,可以使微视频搭载网络进行共享和传播,用户可任意下载、观看及分享视频短片,这一新的内容分享方式迅速风靡全球。之后,针对微视频形式的教学应用和教学创新研究兴起,2007年,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创立,这一网站率先把中小学不同科目内容的教学微视频上传到网站上,供学生学习和交流,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之后,内容形象生动、制作方法简便的微视频引起了国内外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并被迅速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微视频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对教育的革新作用开始深入影响人类传播和吸收知识技能的路径。

2 微课程:善用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微视频

在国外,以可汗学院与 TED 教育为代表的微型网络教学视频的出现进一步触发了教育研究者对微视频运用于教学的可行性探究。由此微课程成为以微视频为主要内容,以微型学习理念为理念的新型课程。2008年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Penrose 提出建设网络“微课程”五步骤:(1)树立课程内容核心概念;(2)为核心概念提供 10~15 秒的介绍或总结;(3)围绕核心概念录制 1-3 分钟时间音频或视频;(4)设计微课课后拓展练习;(5)上传微课至网络教学平台。[3]在学术界,亦有学者将“微课程” 出现的雏形追溯至 1993 年由美国Leroy A. 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及 1995 年英国T.P. 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ture,OML)。[4]但这两种形式都没有搭载网络平台,没有将授课内容进行共享和广泛传播。

当前的微课程,更多地体现为依托云计算,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的网络课程。作为新型课程类型,微课程即可独立于常规课程,也可于常规课程深度融合,适应更多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资源。在自媒体繁荣的环境中,微课程资源的制作和使用者是多元化的,专业教师、学生、教育爱好者、社会公共服务机构都可以参与制作或是接受培训。

与常规教学课程融合时,微课程的建设是体系化和结构化的。微课程可以将原有课程按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但从更广义的角度理解,“微课程”是强调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倡导优质的学习内容与灵活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化媒体中只要是体系化、结构化、知识点内容完整度高的微视频集合都可以视为微课程教育。

在信息技术革新和网络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大学计算机教育一直应需而变,因势而生,计算机教育不仅成为各类素质教育的试验田,而且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学科支撑,计算机基础学科知识成为各类网络课程和教育平台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3 以微课程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教育模式

从微课程教育的设施条件上来看,我国部分省市从中学起便开展了电子书包、1对1项目、云计算辅助教育等教学资源建设和教育改革实验,促使社会关注网络时代学习方式变化。在每个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后,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网络所具有的内容海量、互动性强、反馈及时等特点意味着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从过去灌输式、被动式、以知识的传递和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在计算C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微视频成为完成教与学模式创新的试验田。

3.1以微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精良的微视频重视学习情境、资源和课后延展。学习情境可由问题出发或是现实生活中的计算机应用实景出发,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如何制作PPT为例,在学习制作PPT之前用30秒左右的时间介绍PPT对于未来学习工作帮助,能很的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善于情境,使视频富有感染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吸收微视频内容的重要方式。

3.2以微课程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近,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代便打下良好的基础,微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将知识点拆分成微内容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勾连知识点,引导不同层次学习者运用资源,担当好导师的角色。

3.3以微视频组合形成自主学习资源库

大学阶段课程设置种类多,专业课的学习针对性强,基础课程则事关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能力素质。随着大学生日常使用网络频率加快,搜索引擎、手机阅读、在线课程成为大学生进行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方式,随时随地学习成为优秀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好习惯。一云多端,方便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待学库和已学库。体系化的微课程使学生自行拟定学习计划,存储学习重点,提前学完所有课程。

3.4以微课程教育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不再局限于课堂教育,转而要求基础课程教师建立或选择教育资源,网络平台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更易结成共同体,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从 众多的网络“微课” 中,教师可以受到启发。有些可以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教师利用微课的形式记录和呈现这一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教师反思和总结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成功的微课制作中,必定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文字、 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

3.5以微课实现师生的良好互动

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设计制作章节中的重点、 难点和疑点,上传至个人自媒体或专业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留言等待教师解答,或实现学习互助由其他学生帮助解答,教师则在课堂上集中精力介绍知识难点。在判断学生的自学水平后,教师也可以将拓展性的学习素材制作成丰富的微视频。

介于大学计算机课程实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善用微课这一教育形式,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将课程教学从课堂内延展至课堂外,使学生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作为一种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主题精悍、目标明确的新型教学技术,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值得广泛使用和借鉴。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则需要教师在构建教育平台、微视频制作、设计任务、引导启发等方面精心设计,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Theo Hug. Microlearning: A New Pedagogical Challenge(Introductory Note) [A]. Microlearning Conference 2005 [C].Australia, 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6(7):12.

[2]Martin Lindner, Peter A. Bruck. Microm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 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

第10篇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复杂的农业栽培,不是标准化的工业操作,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力、存在差异的个体。自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在传统技术条件的制约下,大班教学这一传统教学组织形式难以得到突破。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恰恰解决了这一教育难题。“互联网+”就像一个魔法棒,挥到哪个领域就在哪个领域引起变革的新气象。它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在线上能轻松获取知识。如今,大众化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教育将走向何方?未来教师将如何应对?

一、教育形态转变:关注个性化教学

美国《时代周刊》有一期封面人物是苹果公司的“I”。这是“我”的时代。学生个性越发鲜明,教师的挑战随之而来,工作形态处于转型之中。

(一)利用大数据,发现学生个性

教师工作的总体重心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变为关注每个学生个性的特征。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人机互动机会。这一事实促使我们对教育者自身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思考。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被彻底打破,教师的工作形态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基本方向是面向群体的、集体化的教学转变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在精确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素养结构、身体健康、心理和认知能力等一系列数据的前提下,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迁移。

在原始社会,教育主流的形态是个性化的、小范围的教育。在孔子时代,实行私塾制,教师带徒弟。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个性不一。针对弟子们的不同特点,孔子实行小范围的个性化教学。工业社会以后,《大教学论》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把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学科,按照班级开设不同的课程,班级内统一进度。班级授课制大规模地提高了教育的覆盖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授课制无法兼顾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大数据所呈现的优势不仅仅表现为数据量大,它更强调全样本、全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大数据及时地记录,利用技术采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全数据,通过建模设计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以及学科素养结构,发现并增强每个学生的个体优势。

(二)摒弃“一刀切”教学,发展新型讲学

如果没有大数据的辅助,要实现大范围的个性化教学就像盲人走迷宫一样困难。在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知识掌握以及学科素养程度之后,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的支持。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统一的进度和教学内容这样“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再适用,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特征来讲授不同的学习内容,开展不同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在个性化教学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关注点要从如何把一个知识点讲清楚,转变为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或学习方案的设计以及学习的引导。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学生,可能都需要学习同样的知识,但是他们经过的学习路径、参与的学习活动、接受的学习资源是不一样的。以前,教师面对一个班级四五十名学生,每节课都要统一讲解,很难兼顾每个孩子的学习特点。而在“互联网+”时代,一对一个性化教学已经有条件实现。

教师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新型讲学呢?美国有一所学校正进行未来教学形态的探索,这所学校有三个特点:一是包班制教学。一个班有25名同学,由两位教师负责所有学科;二是互联网教学。教师负责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讲授。每个学生有一个平板,平板里有学习列表,不同的W生走不同的路径。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就能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以及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然后进行定向的辅导。因此,同一个班上的学生,有的学习进度进入二年级的状态,有的则已进入五年级的状态;三是实施能力课程。学校要求教师每周带领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做综合课程交叉项目。教师设计项目相关问题,学生将在平板上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转化到项目中。

(三)构建生态圈,融合虚拟现实

新一代移动网络、云计算技术提供了无处不在的网络和计算空间,教育进入到一个虚实结合、虚实融合的智慧空间。在这种形态下,育人的空间不仅仅是学校的实体空间,还包括网上的虚拟空间。放眼未来学校教育,知识性的讲授一定会被互联网的工具所取代。比如,英语教学,我们给学生提供语法软件、单词软件、口语软件、阅读软件,听、说、读、写通过软件就能完成,不再需要教师的讲授。

我们需要转变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讲授性的功能会被电脑所取代,并不是教师的教学功能被机器取代。知识性的教学将由技术替代,教师的主要工作形态是培育学生能力。学生在教师的陪伴下,完成整个学习的流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拥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协作协同、知识迁移和运用的机会。教师的陪伴、组织,对中小学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的学习形态一定是学生线上学习,教师线下督促、管理、陪伴三位一体的形态,而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形态。

工业时代的教育是培育人工林,而未来的教育是培育一个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中有参天大树、小草,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各得其所、相互支撑。我们要抛弃一致性的教育,因为学生是多元化的,他们有的情绪感知能力比较强,有的运动能力比较强,有的社交能力比较强,有的感性思维比较强,有的理性思维比较强……所以,我们要从培育人工林到培育一个生态圈。

培育人工林很容易,把树苗统一种下,浇水就可以了。构建生态圈不一样,教师要把握每一个个体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赖的关系,要关注生态圈里每一个个体的需求。未来的教师要关注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

二、教师职能分化:人机结合的

智能教育

(一)全能型和R敌徒淌

在大数据时代,未来教育是基于精确了解学生数据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支撑、精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实现多元的教育服务供给。新形态个性化教育体系强调领导力、人才的多元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妨预测一下,未来教师队伍会向两个方向分化。

一是全能教师。教师要对个性化的群体、生态圈提供支持,这就要求他们既要掌握学科知识,又要掌握教学知识、技术知识;既要掌握认知、脑科学发展、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关知识,还要了解各种社会属性,具有领导力。

二是专业性教师。未来教师角色会越来越多地出现精细的、个性化的分工。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全能大师是不可能的,不过部分教师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未来会有专门做练习辅导的教师、专门做项目设计的教师、专门疏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教师、专门授课的教师、专门做教学设计的教师等。这种分工就像拍电影,拍一个电影要有编剧、演员、导演、摄像、后期制作。今后,一门课可能由多位教师负责,有学科的专家、教学的设计师、知识的传递者、活动的设计者,有越来越多专业化的分工。互联网的万物互联改变了社会组织机构以及大规模的社会化系统,未来教师要擅于基于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来开展教育服务。

(二)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

数据、信息和知识日新月异,“互联网+”时代,呼唤着人机结合的教育技术,我们借助智能设备而生存的时代已经到来。运用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教育才既能实现大规模的覆盖,又能实现与个人能力相匹配的个性化。我们要利用外部的工具或者智能设备将智慧发挥到极致,创造新型事物、新颖范式。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是我们未来思维方式非常重要的转变方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将人的智慧与手机、电脑结合,那么我们处理信息、数据的总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会大幅度地提高。人与电脑的结合可以突破人类个体认知的极限,使我们能够驾驭超越个体认知极限的复杂性,处理超越个人认知能力的海量信息,应对超越个体认知能力的急速变化。

人工智能于教师有特殊意义。机器来替代机械化的工作,而智慧化的工作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完成。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有很多烦琐、机械性的工作,比如阅卷,而智能批改技术可以把教师从重复性、机械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一方面会取代教师某一项单一的技能;另外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会成为未来教师有机的组成部分。面向学生个体发展的生态圈,单靠教师个人是很难平衡的。尤其在中国大班级授课的模式下,没有技术的支撑想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不可能的。大数据时代,在全面采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学。

现阶段,大部分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的状态,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在快速地更新迭代,在摸索中成长、壮大,它会颠覆很多现有的行业,创造出新的秩序。我们可以推测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里,人工智能的水平可以与特级教师的水平相媲美,甚至会做一些特级教师处理不了的事情。

三、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制度,

服务未来

现在中高考强调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家长、学生填写数据。在当今社会中,教师、家长、学生填的数据是没有公信力的。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分析,计算机能够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到相对科学的评价。比如美国医学考试中心对医生的测试,通过计算机仿真出病人的症状让学生做诊断,系统里面有各种仪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根据学生在仿真情景中做的决策,判断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这是我们传统教育难以企及的。由此可见,在教育测评方面,大数据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咨询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解,尤其是对早期现象进行干预。中科院心理所做过学生心理异常干预的研究,通过在大学校园的部分论坛网站加载数据采集程序,搜集学生的数据。研究分析发现,有心理隐患的人容易出现共有的模式,例如他们经常在半夜上网,一分钟切十几个浏览页面。通过搜集网上的数据,与常见的行为数据库匹配,再根据其他观察的数据综合判断,就可以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早期的干预预防,当然前提是要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

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育制度、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习惯、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漫长的、痛苦的过程。一个新的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必然会经历很多艰辛的过程。要使人工智能发挥作用,我们就要突破原有的制度,创造出新的范式、新的流程、新的结构、新的业务形态,来为我们未来的教育服务。

当前,我国已进入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打通数据“鸿沟”,让蕴藏着巨大价值的海量数据真正产生和发挥作用,让数据“活”起来已成为当务之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在《“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带领下,我们新的教育呼唤着新的业务流程、新的制度、新的业务形态、新的教育结构,只有突破传统的制度,我们才能创造出崭新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教学。

(本文由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高思、李天媛整理)

第11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分析,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各种有效策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方位展开,自主学习被引进了课堂教学中。本文将探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应对这种自主学习,结合其自身特点,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基础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积极地接受外界信息,并在自身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消化、整理、吸收,从而改善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揭示了学习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主动性、必然性的一面,强调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1。按照这一理论的观点,学生是吸收知识的主动者,而不是信息的被动输入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重新调整教材、教师和学生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一种主动学习、自主选择(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时间、进度等)和自我评价的自主学习体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自主学习呢?Holec认为“自主”是一种担负起自己学习责任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其特征是:学习者自己确立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估自己的语言能力等2。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并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自主评价、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换而言之,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是在一种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充分体现主体意识、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分析

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生源相对复杂,包括高中毕业生、中专及技校毕业生等。由于地域不同,学生所在教学环境和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词汇量不足,能主动使用的词汇则更少,没有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只会延续高中的机械学习方式。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很强,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内容本来应该是在相当程度和能力教育水平上的延续,但现实情况离此则有一定差距,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这种情况又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自觉学习欲望不高,连带影响了整个学习环境,造成了恶性循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很少利用课外时间抓住各种机会来学习和运用英语,达不到一个英语专业学生应有的水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与教学改革很不相符。2004年年初,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3。因此,高职英语专业教育者应有意识、有策略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优化学生英语学习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通过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分析,可看出,他们在基础知识、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上较本科院校学生而言尚有不足,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因而教师在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自身首先要对自主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充分掌握相应的理论,并能与实践相结合,具备创新的能动意识,勇于进行教学改革。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要教书育人,首先自身应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当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固步自封,只会不进则退,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教师。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种多重的、丰富的角色给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努力学习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

2.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高低不等,很多教师往往采用较简单方便、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以各类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为目标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连带影响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学生的英语水平无法真正得到提高,英语教学达不到一定的效果。因此,教师自身应努力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法,采取各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行解决、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形成自主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长,真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开创有利条件,构建终身学习平台,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3.开展情感策略教育

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永远是一个显眼的话题,然而高校教师却很容易忽视这一点。师生在课堂以外很少接触,这就无从真正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无法切实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全面的评价。因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从“唯师独尊”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除课堂教学以外,要多与学生保持联系,去真正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反思,做到教学相长,确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才会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倾满感情,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激励学生,给他们自信,继而引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4.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如何自主学习在新时代成为一个人是否能不断进步并真正成为有用人才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高职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他们的学习策略是培养、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摸索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学习评价标准,及时对学习方法作出调整和修正。另外,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独立练习学习策略,并把所学策略用于新的学习任务。由此,学生将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体会到将策略运用到英语学习上所带来的好处,了解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自己如何独立地学习并使用语言,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转贴于

5.优化高职英语专业课程结构

建构合理的教学大纲,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学将起到极大的帮助。在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材都是自己选定的,而且高职院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选定合适的教材是一门相当花心思的工作,高职英语专业的教材尤其如此,而合适的、真正起作用的教学大纲的制定则更难。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努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教材,不应墨守成规。学生个性有差异性,学习需求也因人而异,单一的英语教材不能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语言学习更不能只靠单一的英语课程学习来获得。所以,教师要努力紧跟新形势,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让他们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由他们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在什么地方学等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6.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Bergen认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乐意自我管理学习,以服务于个人的需求和目的。这要求学习者有能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与他人协作4(P1—2)。Ben—son还认为自主性分为“个人自主性”和“社会自主性”,“个人自主性”强调个人学习风格的重要性高于协作学习;“社会自主性”强调只有通过社会交往和协作以及个人反思和尝试,学习者的自主意识才能形成5(P18)。所以,自主学习不等同于独立学习,它是与协作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的乐观态度以及交流沟通能力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教师可通过各种手段如分配任务、开通网上交流平台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相互借鉴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除此之外,学校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相应的措施。在学校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实行自主选课制度;在保证英语专业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尽可能让学生跨专业、跨年级地自主选课,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允许学生在完成本专业一个方向的学习之后,自由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真正理解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自主学习所秉持的各种理念,把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相关的各种基本策略,才能逐步实现真正有效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吴军赞,新形势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大

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指导[J].中国教育导刊,2005,

(6).

[2]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Pergamon,1981.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Bergen.Devdoping Autonomous Leaming in tll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M].Bergen:Universitetit I Bergen,

Institutt for Praktisk Pedagogikk.1990.

[5]Benson,P.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in Language Learn-

ing[A].1996 In Benson,P.and Voller,P.(eds)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ming[c].Harlow:

Longman.1997.

第12篇

关键词:VFP程序设计;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协作学习

作者简介:高媛(1972-),女,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赵山林(1968-),男,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山西 太原 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中北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43-02

文科类专业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交叉、渗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必然趋势,加强文科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培养能够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文科人才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型文科通才的重要环节。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简称VFP)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文科类专业,尤其是信息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必修课之一。该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思维,培养开发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能力,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开发基于数据库的软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VFP程序设计”课程包括关系数据库管理、结构化程序设计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三大模块,各模块知识体系相对独立又层次递进。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结合极为紧密的课程,如何结合课程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从事VFP教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笔者运用“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改革“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学生提供既能反映所要学的知识、技能,又能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相关联的任务,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完成任务而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VFP程序设计”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VFP程序设计”的教学使用课堂讲授、上机时间和期末考试的传统模式实施教学和考核,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很多文科类学生不了解“VFP程序设计”课程的性质,不知道课程在后续学习工作中的作用,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甚至有畏难情绪。学生学习不是为用而学,而是为学而学,不能将各个知识点有效地联系起来,很难具备使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开发系统的能力。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科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采用演示文稿展示教学内容,这种方法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但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并记忆,没有时间思考吸收,对需要展示思维过程的教学内容如算法设计、程序编写等,教学效果较差。传统的上机实践环节中,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完成实验任务,或参照例题完成课后实验,较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效果较差。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3.考核方式单一

考试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单一的笔试方式,以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最终评分的主要依据,只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实践部分的技能无法检验。这种模式造成学生为考试过关而学,并不注重提高自身能力,教师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违反教学规律、背离教学培养目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能动性。

二、任务驱动下的协作学习模式简介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策略。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积极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下的协作学习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结成小组,群策群力、协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吸收了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从学生角度来看,它特别强调小组成员在目标上要一致,行动上要通力协作,态度上要积极主动,结果上要共同提高;从教师角度来看,它要求教师要设计出色的学习任务,调节任务驱动的节奏和力度,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及时转化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检测和评价学习效果。[2]

三、“VFP程序设计”协作学习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

协作学习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活动,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与不同的协作学习策略相对应的。以任务为线索的协作学习模式中,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为学生构建一个协作学习团队,团队中的成员相互借鉴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VFP程序设计”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基本目标:第一,具备数据处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学生建立起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框架,掌握使用Visual FoxPro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第二,具备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开展软件开发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相关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发展目标:第一,适应现实信息世界需求,培养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适应发展世界需求,培养应变、探索和创新能力,促进自我认知智能,提高内在品质;第三,适应合作时代需求,培养团队精神,提高沟通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基本目标并发挥潜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发展目标。

2.任务分割与确定

任务的确定是任务驱动下的协作学习的基础。从特定的学习目标出发,都可以找到一些作为先决条件的更简单的学习任务。针对每个目标,通过询问“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做什么”来划分任务。针对每一个任务为学生设置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并以学习指导书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任务设计要具备完整性和层次性,任务之间的联系、任务的难易度、知识点的含量、学生的兴趣度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将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VFP程序设计”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如数据库与表、查询、视图、SQL语言、表单、菜单、报表等,但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独立,能够设计成一个子系统任务,这个相对完整的大任务就是学生每一章的学习目标,所有子系统任务的集合就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以综合作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为例,首先展示已经实现的演示系统,包括界面设计、权限控制、数据访问及报表生成等主要功能,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分析系统的构成、各模块功能、实现的方式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询问如下模块的特点:学生信息数据库的设计、基本信息的录入功能、信息的查询功能、信息的维护管理功能、选课情况的查询功能、成绩单输出功能、基本信息的打印功能、系统登录功能等,经过分析得出所有子任务的集合,所有子任务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3.划分协作小组

个体学习、竞争学习和协作学习各有利弊,应以个体学习为基础,协作学习为支架,竞争学习为辅助,优势互补,有机结合,构建协作学习模式。考虑到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采用差异分组机制,把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分成5或6人的协作学习小组,选取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并要求各组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学习活动规则。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呈交,任务完成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反馈,提出改进意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协作学习小组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协助教师帮助其他同学,在同伴式的沟通与协作过程中,逐步实现有效的自我学习,达到激发小组成员学习的能动性、促使其深刻理解及主动应用知识解决任务的目的。不同小组之间针对同一学习任务自然而然地形成竞争,这又刺激和放大了组内的协作效应,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竞争学习又促使学习小组根据任务的完成进度和学习效率自适应调整学习策略,最终达到发展目标的要求。这种个体学习、竞争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统一的协作学习组织方式,既避免了纯个人名次排列的过度竞争,又适当引入竞争防止个体过度依赖集体,也有效激发了各小组及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内在品质培养。

4.评价方式

学习评价是对学生所实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测评、鉴定的一种持续过程,是用来辅助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评价不只是对学习结果做鉴定,而是要在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机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激励和改进。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学生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评价两部分组成,前者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目标的掌握程度,而后者注重的是发展目标。平时的任务完成情况是评价机制的重点,从任务完成质量、探索和创新、小组协作三方面进行评价,要求各小组内部成员进行自评给出个人成绩,小组之间进行互评给出小组成绩,再加上教师通过平时观察给出的成绩,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得出学生的最终平时评价成绩。这种评价机制有效结合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手段,保证评价体系更全面、反馈更及时、激励更有效。自评促使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目标,是自我教育的一种形式;互评促使学生吸取他人学习的经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是对比、激励的集体教育;教师评价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达到发展目标,是自评、互评的引导和补充。合理的评价既保证学生能具备稳固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基础,又促进了学生内在品质、综合素养方面的发展。

四、协作学习效果分析

在实行协作学习模式之前,课程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约19.7%的学生非常满意自己的学习情况,34.3%的学生基本满意,46%的学生不满意,学生整体对该课程满意度较低,很多学生在问卷中明确表示“期待老师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在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中开始实施,经过三轮的协作学习活动后,对实验班级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有近83%的学生非常满意该课程,学生们普遍反映这种学习模式极大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己和同学、老师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学到了很多在传统教学中学不到的能力,并希望这种学习模式也能在其他课程中进行应用。

但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必定存在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一是任务设计必须兼具综合性和可分割性,既能系统总结前述知识,又利于小组内分配与协作。二是开放课堂环境下,必须慎重选择小组组长。组长必须具有组织、协调能力,有能力处理好小组内竞争和协作、协作与独立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每一组的学习按计划进行。三是必须制定适当的评价约束机制,以保证评价的公正性,避免个别学生滥竽充数。[3]

五、结论

实践证明,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在“VFP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效的,学生较好地达到了基本目标,并在发展目标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增强了他们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也应清楚地认识到,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需考虑的因素还很多,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寻求更加规范完善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晓松.“数据库与程序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