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核算的基本形式

会计核算的基本形式

时间:2023-09-13 17:1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基本形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核算的基本形式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管理措施

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是会计核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市场的逐步完善,企业正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机遇,伴随而来的还有挑战,以致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应该推进会计核算的管理规范,实现企业完善发展。

1.企业会计核算意义

现代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采取会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科学地、系统地、全面地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的管理和流动。而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的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现代会计核算与传统的会计核算相比较,现代会计核算不仅仅是事后的算账工作,还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的核心都是利用目前具有的大数据开展预测,参与决策。而事中预算又有其特征体现,事中预算的基本形式是在预算或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随时根据预算或计划的改变得到新的预算和计划,使得最终的计划按照预期进行和发展。这是现代社会对会计核算的新要求,因而,会计核算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保障。会计核算规范化存在的问题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和解决。

2.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会计核算制度不到位

缺乏健全的核算制度,企业的会计核算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会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不能明确会计核算主体。其次,相关财务人员没有按照规定规范建账。再次,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还未得到妥善实施。

2.2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就目前情况看来,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称和学历普遍较低,整个会计行业中拥有助师以上职称的会计从业人员和学历在大专以上的会计从业人员占的比例太低,而具有高学历的从业人员又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一般企业汇集的高学历人员数量极少。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是由兼职人员担任,素质得不到有力保障。而会计工作的专业性强,在企业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企业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操守,还应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可目前市场状况并不理想。

2.3会计核算内控机制缺位

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受到企业内部基本制度的影响,企业内部一些控制制度的残缺或者执行不够会直接导致会计核算职能不能正常发挥,使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和有效性受到影响。企业内部的一些基本制度有: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清查制度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执行力度的不足,这些基本制度得不到基本的遵守,出现违规、违法现象,使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透明性受到质疑,严重损害了企业利益和形象,使得会计职能大打折扣。

2.4企业会计基本信息不精确

会计的核算工作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中涉及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应当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可是在大数据以及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背景下,数据的核算也变得越来越难,由于难度的加大,会计人员就相应地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收集、记录、分析以及报告信息,但是由于信息采集处理过程中存在财务人员的主观原因和环境可能发生的客观原因,导致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无法得到保障。

3.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

3.1加强机构建设

企业的经营中,会计管理要得到加强,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让会计的核算工作得到制约和管制。采取设立专门的会计机构和专职会计人员以保证会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企业会计人员的选聘工作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选人、用人,避免用人唯亲的情况发生。

3.2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直接或间接地受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内部控制强化内部管理,会计核算又为调整内部控制进行预测和计划,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有了重要意义,成本核算制度、内部管理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稽核制度、计量管理制度等都属于内部控制制度,都应得到相应的完善,为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提供制度保障,还应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有效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3.3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

企业中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的解决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应当配备专职的会计人员;二是着手于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整个社会、市场经济都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相应地,会计核算的内容与方式也应该进行调整与改变,尤其是会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充实自我知识的储备,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要求与发展。会计人员不仅应该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其业务能力,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准则并严格遵守,熟悉并掌握会计电算化处理的方法和要求,还应该加强职业道德,坚持职业操守,自觉抵御不良风气,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4建立健全外部管理制度,发挥好监督作用

企业会计核算监督职能得不到合理发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因此,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监督企业的税务事项、会计事项,为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推波助澜。

4总结

会计核算工作真实化、有效化才能保证企业进行正确、合理的决策工作,因为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将企业已经发生或者已经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收支情况转化为价值形态的信息资料,这些资料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理论结合实际,规范会计核算体系。

作者:郑本红 单位:陕西科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集团企业;会计核算;现状;改革创新

一、前言

随着企业发展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大部分大型企业提高了对于其内部管理方式的重视,并不断创新与改进其基本流程,尤其是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建设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通过结算中心的建设,有效提升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实时性,改善了企业集团管理人员与下属之间会计信息不相符的问题,另外,会计集中核算的形式拓宽了企业集团管理的广度以及深度。现阶段,会计集中核算基本形式在我国大型企业中已经得到的普及运用,并为新时期我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指明了方向,但是就目前而言,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方式并不完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模式

同常见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相比较,集团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具备自设独特的优势与特征。集团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通常是建设在企业的母公司,由其作为会计核算中心,在保障资金使用权、所有权的基础上,取消集团企业在各个分公司建设的会计核算部门,将会计集中核算作为前提,将集团企业的母公司、子公司有效结合,其中主要包括会计核算服务、会计核算监督以及管理等多个流程。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集团企业中,会计集中核算的形式主要包括两种,即集中管理制、高度集权制。集中管理制属于集团企业总公司所创建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由集团下属公司建设自身账户,用于公司开展自身财务核算工作,但是其下属公司的先进收支、日常票据等则由总公司进行集中化处理,也就是说,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化监管集团企业的财务。高度集权制指的是由集团总公司建设一个会计集中核算部门,然后为集团下属公司设置相关结算账户,以此达到集团会计集中化处理的目的。

三、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优缺点

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集团企业中会计集中核算已经得到了普及化运用,但是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集中核算方式存在其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关工作人员应当有效克服其中存在的不足,全面发挥其优势,促进企业的健康进步。

1.会计集中核算中的优势

在集团企业中,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会计的集中化核算能够预防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随意挪用公款或者占用资金等问题的存在,会计核算管理已经逐步实现了资金管理以及调度的统一化,能够进一步提高集团企业资金的利用率;(2)会计集中化核算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公平化、公正化以及透明化,有效避免暗箱操作等问题的出现;(3)由于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所运用的流程一致,能够全面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以及效率。

2.会计集中核算中的不足

在我国大型企业的多年实践中发现,会计集中化核算与以往的核算方式相比,也暴露出一些缺点,主要表现为:(1)会计集中化核算方式较为注重保障,无法良好的识别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性;(2)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践将集团企业下属公司的票据等有关工作会计集中核算员进行管理,缺乏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的环节,极易出现经济犯罪的情况;(3)会计集中核算的运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限制了集团下属公司的权利,不利于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现状

首先,从集团企业会计核算的认识分析,我国大部分集团企业受到以往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针对现代化会计集中化核算管理认识不全面,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这一因素导致集团企业的总公司的会计核算中心难以充分发挥其用途。另外,存在部分集团企业并未提高对于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重视,对于核算人员的管理力度不强,不重视相关招聘环节,导致集团企业会计集中化核算的工作效率降低,影响其工作质量,甚至影响集团其他部门的顺利运作。

其次,一些集团企业的会计集中化核算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较低,经常容易出现实际支付与支出预算不相符的情况,进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会计账户混乱的情况出现。

最后,部分集团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不具备与之相对应的监督体系,且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职业素质较低,容易出现贪污、虚报等问题,这些现象不仅降低了集团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内在风险,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创新策略

1.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是集团企业强化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主要路径。一方面,集团企业应当定期开展会计核算培训活动,要求会计核算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另一方面,集团企业应当强化其责任管理,制定相关奖惩制度以及监督管理体制,不断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会计集中化核算的工作效率。

2.强化集团企业总部与分部之间的联系

会计集中核算是强化集团企业总部与分部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一方面,集团企业应当采用综合预算的方法,将企业不同部门作为预算体制的根本,实现不同项目资金的统一预算,同时,集团企业应当派遣总部人员与各下属公司强化往来,通过共同与协调保障会计集中合算的额有效进行;另一方面,企业应当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会计管理体系,构建专门的监管机构,采用责任委托的方式强化监管,通过这样的方式,保障集团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进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实现会计集中化管理的y一性

通过集团会计的集中化管理取消集团下属公司的独立监管权,这一方式存在的弊端即无人监管。因此,集团企业应当明确其会计核算的范围,针对其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统一化的规划部署方案,统筹管理集团的所有财务,通过分类管理实现集团总公司与下属公司之间的有效对接。另外,集团企业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将互联网技术等运用其中,在保障会计集中核算效率与质量的同时,促进集团各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大部分集团企业的管理人员强化了对于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存在多方面问题影响企业效益的提升。所以,集团企业应当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自身战略经营的目标制定与之适应的核算管理方式。同时,集团企业应当逐步完善其监管体系,不断提高会计集中核算的效率,充分发挥其优势,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晓霞.企业集团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弊端及完善措施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15):128-130.

[2]李占国.国有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相关问题探讨[J].时代经贸,2016,31(09):732-735.

[3]宛秀芳.对集团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8(16):27-30.

第3篇

就目前我国林场发展形势看,林场会计政策选择已经不仅仅是林场财务问题,林场经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与林场的会计政策选择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林场会计政策选择是目前摆在林场发展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林场会计核算制度主要依据《国有林场与苗圃会计制度(暂行)》。自1995年执行以来,这项制度对我国林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指导和影响着我国林场甚至林业的发展和经营问题[1]。但是这项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会计核算制度,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和林业发展的基本形式的变化,也与时代和形式产生了一些隔阂。林场木材产销成本、利润、资产不实等问题频频出现成为制约林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隐患。以往国有林场的经营方针是“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以短养长”随着形式的变化,这种方针已经逐步为“营林为本、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取代,国有林场也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量资金支持,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已经成为林场日常经营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因此林场的会计政策选择就成为影响林场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新形势下林场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营林成本

营林成本和林木资产是影响林场会计政策选择的一项重要因素。目前,林场林木资产入账价值以每年营林成本所投入的资金作为入账价值,这种核算方式虽然能够反映固定时间内林场成本投入的量化问题,但是对于整个林场的固定资产总值存在很大核算盲区,不能真实反映林场林木资产的实际价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形式的不断利好,租地造林、股份合作并购森林资源等业务在林场发展中不断增加,而对于这些业务带来的收益或者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营林成本的核算思维来概括的,而且,近几年林地征占合作开发等山林权的变化的现象也逐渐成为林场发展的一项困扰,他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营林成本计算方式,同时也突破了林场会计选择基本底线。

而且营林成本中需要考虑核算森林、林木培育过程中投入的肥料、苗木、人工及其林区道路、设施、良种科研、调查设计、管护等内容的“营林成本”,这些投入都是长期性的,其投入产出比例不是在短时间内能有一个明确的指标,如果简单的列入成本类科目核算不能反映林场经营中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问题,因此“营林工程”科目进行核算是比较适合这种短期投入长期回报的营林模式的。

(二)固定资产

随着林场经营业务的不断扩大,有些林场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林业生产,甚至有的已经在省内外投资购建房产或土地,这些部分取得的收益在名义上也是林场经营所得收入,因此财务核算问题和会计政策的执行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很显然,以往简单的一林业思维核算财务的制度和政策在处理这些复杂财务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力不从心。而林场发展过程中又不得不处理国有林场资本的保值增值的问题。因此,企业化运作的林场经营问题开始考虑《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这样就是摆在林场会计政策选择中的另外一个重大影响因素,而且这些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制约林场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影响国有林场的保值增值问题。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但目前林场经营过程中有些业务属于投资性资产获得的收益,这些收益不属于上述减免企业所得税范围,因此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就非常之地林场会计工作思考和斟酌了,林场的持续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一项复杂的财务问题,如何利用好国家政策,为林场获取持续发展动力不仅仅是简单的业务扩张问题,而是在业务发展与政策利用方面的一场博弈。总而言之,会计政策选择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固定资产投入和产出的问题。

(三)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也是林场经营中的一项重要业务,原制度第三十五条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应按月计提,固定资产从投入使用月份次月起,计提折旧,减少或停用的固定资产下月起停止计提折旧”。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累计折旧的核算对象主要是固定资产,而且是固定资产正常使用而发生的价值转移。但是林场业务中有一些固定资产是长期闲置的,这些资源即使不利用也会因为技术革新、自然老化等原因而发生减值。长期闲置的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这一部分的减值计算受到的外在影响因素较大,例如经济形势,货币价值等等,这些因素发生了变化,而闲置资源没有发生变化,因素核算起来对林场资源的保值增值就产生不利影响。如何使用会计政策选择就成为影响累计折旧核算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林场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也包括了累计折旧这项业务。

三、林场会计选择的参考

从上文可以看出,各种发展变化的因素对现有林场会计政策带来了重大挑战,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已经适应林场面临的发展形势,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对林场的持续发展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因此调整选择范围和方向成为林场会计政策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扩大营林成本会计核算的范围

传统林场会计核算在处理营林成本上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会计核算政策已经无法与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对接。随着林场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营林成本已经今非昔比,而且这些成本问题也涉及到短期投入和长期回报的问题。尤其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问题的今天,兼顾林场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首先应当从林业行业做起。为此,扩大营林成本的核算势在必行。扩大营林成本的核算问题应当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现有的营林成本重新评估、整理,使之成为一项单独的业务出现在新的会计核算中。二是选择适合现有林场发展的会计政策,目前我国会计政策总体上是依据市场经济体制和思维制定出台的,林场改革也是朝着市场和计划兼顾的连个方向发展,身份上的双重性给了内部会计政策很大的选择空间,如何利用好这些会计政策,为林场发展成为影响林场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应当灵活多样

每个林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经营效益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始终摆在所有林场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影响会计政策核算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会计政策选择。选择何种会计政策指导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工作模式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林场对自己固定资产的全面评估。只有知道自己的价值,才能在发展过程中综合利用好各种有利因素,使之成为影响和推动林场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固定资产核算灵活多样首先取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对于半企业话运作的林场来说,这些会计选择在处理各项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影响和推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处理固定资产核算问题中,会计核算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工作对于经营发展和处理范围来说也成为影响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决策。二是处理和政策和资产的关系,不同的政策执行得到的资产评估结果是有差异的,如何保值增值不仅仅是如何经营的问题,还涉及到如何核算,处理好会计政策和固定资产的关系就是影响二者之间重要问题和关系的一个方面。

(三)处理好累计折旧与会计政策的关系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制度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效益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对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新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中,均体现了会计原则和税法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分离的原则。本文在介绍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的基础上,从成本效益出发分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下对己发生或己经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由此形成财务信息,对企业和外部有利益关系的各方面提供报告,以满足其经济决策的需要为目标的会计。税务会计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它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门会计。

近几年,关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问题一直是我国会计学界和税务学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在分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基础上,重点从成本效益出发探讨了两者的分离情况。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2.1根本目的不同

制定与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财务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让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和盈利可能性。而税法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调节,保护纳税人的权益。

2.2主体不同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和事项做出准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做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会计主体是根据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可以是一个法律主体,也可以是一个经济主体。

纳税主体,是指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基本纳税单位(或自然人),也就是税法规定的独立纳税人。原则上,规范税制下应以法律主体作为纳税主体,当然也有为管理需要特殊规定的例外。例如,总公司和其没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应该作为一个纳税单位自动汇总纳税,但外国公司的分公司就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纳税单位来管理。各税种的税法中都规定了独立的纳税单位(人),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规范和财政体制的原因,还没有完全做到按规范的法律主体来界定基本纳税单位。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成本效益

2.3遵循的原则不同

由于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所服务目的不同,导致两者为实现各自不同目的所遵循的原则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基本原则决定了方法的选择,并且是进行职业判断的依据。原则的差异导致会计和税法对有关业务的处理方法和判断依据产生差别。税法也遵循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但基于税法坚持的法定原则、收入均衡原则、公平原则、反避税原则和便利行政管理原则等,在诸如稳健或谨慎性原则等许多会计基本原则的使用中又与财务会计有所背离。

2.4核算方面的不同

目前,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不仅涉及应税收入和应抵扣费用确认的时间,还涉及价值的计量;不仅涉及企业所得税,还涉及流转税类各税种:不仅涉及利润表项目,还涵盖资产负债表中的几乎所有科目。企业所得税方面的差异不仅有时间性差异,还有永久性差异以及我国独具特色的裁量性差异。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税务核算时往往需要在会计核算数据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

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成本效益分析

3.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成本分析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必然产生大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时的成本,主要有:

建立分离核算体系成本,如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要分离,税务会计需要有自己独立完整的涉税会计核算体系,能明确地对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进行界定、协调与处理,企业进行纳税处理时遇到的难点基本上都有明确的核算标准,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处理成本,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增加日常处理成本,企业不仅要进行会计核算,还要进行税务核算。

人力成本,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企业需要设置专职的税务会计人员,税务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会比以前有所增加。

其他成本,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可能存在其他具体成本开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度越高,这些成本的开支就越大。

3.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收益分析

如果企业是通过对外筹资建立,需要对外提供法定报告,存在公众利益,此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程度越高,取得的收益就越大。具体表现在:首先,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各司其职,企业的税务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都将比分离前得到较大提高,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可以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进而增加决策效益。其次,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能增强企业的涉税核算能力,有助于企业开展更多的、有成效的纳税筹划,帮助企业避免不必要的纳税损失,并且在企业面临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此外,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税务会计核算,而规范的税务会计核算有助于企业正确纳税与诚信纳税,树立良好的纳税信用,提高纳税企业的信用等级。

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对外筹资建立,经营者就是投资者(例如国营企业、个体企业),企业不存在对外提供法定报告的需要,没有公众利益问题,此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是否分离取得的收益无明显变化。若强行将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分离成本将远远大于分离收益。

3.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成本效益分析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收益成本分析

对于需要对外筹资建立,需要提供对外法定报告,存在公众利益的企业,随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程度的加大,企业收益随之增加,成本也随之增长,两者之差是企业最终获得的结果,只有它是正值才是企业希望得到的结果,也是企业得以继续生存的前提,如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使得企业入不敷出,则企业最终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甚至倒闭。随着分离程度的增大,分离成本会不断增长,而分离收益却会随着分离度的增加而变得增速迟缓,所以,就存在一个"收益一成本"的最大值,这个最大值会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最大值会在0-1之间并靠近1的位置出现。这也就是在前文所谈到的向会计靠拢的企业,此类企业分离产生的收益大于成本,因此适宜采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的关系模式。

第5篇

网络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和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及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企业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流程都可以数字化,管理成为可计算的活动。新的基干网络的企业系统即网上企业,虚拟企业等的出现,使企业缩小了业务处理的空间距离。用户的信息来源渠道日益增多,信息的时效性、效用、容量和内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的会计信息也正在向而且必须向网络化发展。

一、会计信息网络化特征

(一)全面性。通过数字化对传统会计中一些不可计量的信息进行反映,如企业的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等非实物资产都可以数字化,从而实现对企业相关活动的全面反映。

(二)多样化

1、会计理论多样化。会计目标呈现多样化特征,会计假设得到扩展,多主体,多币种,不等距会计期间成为可能和必要等。

2、会计方法多样化。会计核算能多种方法并用,以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

3、提供的信息多样化。会计信息既有财务信息,也有非财务信息,也有非货币信息;企业既可定期如按月、季、年提供信息,也可随时提供信息,可以提供数字化信息,也可以提供图像化信息与语音化信息。

(三)集中性。会计信息资源基干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高度共享,财务与企业内部各部门协同,实现“数出一门,数据共享”的原则,企业的财务资源得到整合,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四)动态性。业务信息实时转化。自动生成会计信息,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财务管理实现在线管理,信息生成后,将通过财务软件实时反映到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信息使用者可能随时了解企业的信息,及时作出决策。

(五)自动性。计算机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管理,用户对信息的获取是主动而非被动的,用户可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选择会计信息,计算机根据选择的信息进行实时自动处理。

(六)开放性。会计信息将具有更大程度的开放和公开,大量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而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也可以根据授权,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信息。

(七)会计人员专业化。会计将由主要从事核算转向主要从事财务分析、决策和监督。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吸取新知识。不光要懂会计,还要有计算机、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网络的使用还将使会计人员可以实现移动办公,在线办公,分散办公。

二、会计信息网络化的基本架构

会计信息网络化应有对内的网络系统和对外的与公用系统多极连接的网络系统。对内是一个与经营管理及各种业务活动紧密联接的内部网络子系统,是一个完全网络化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会计是系统作为整个经营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各种基本业务的执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各个业务点上直接进行数据的输入(采集),通过网络系统按设定路径以即时形式传输到有关方面(包括会计系统中央处理机),构成一个以电子联机实时处理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化控制及信息系统。对外联接也是会计系统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许多对外交往事务、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及大量的经济业务(如网上投资、网上购货、网上销售、网上结算、网上办税、网上信息、网上信息交流等)会在网上进行,因此,内部网络系统必须以多极连接的方式直接与外部保持联系。

三、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的具体要求

(一)网络时代的会计处理系统以网络形式存在,是一个完全按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特点重新构建的方法体系。

扩展的、灵活的账户体系。网络时代会计业务将更加复杂化,会计信息用户需要直接地接触基本的会计信息,会计方法必须尽可能采用具有一般可理解性的概念结构。为此,必须在原有账户体系基础上,极大地扩展和改造,并采用一种与计算机网络处理的特点相适应,较为灵活的账户体系结构。

适用的核算方法,只是会计上的“借方”和“贷方”就让非会计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因此,应改用增减记账符号,直接反映会计要素项目的增减变化,适用计算机处理的特点,采用现值计价法,恰当地反映现时价值,采用现金制基础,尽可能排除会计基本信息中的预计与摊销因素,排除人为调节的成分。一体化的损益计算方式;用净资产的变化动态地反映损益。以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处理;实行动态实时控制及动态的信息列报(披露)。

(二)多样的信息披露

1、实时联机网络系统报告。网络会计的财务信息报告将借助网络系统的优势。采用实时联机报告形式。对内是与各种业务的实时处理与控制以及实时管理相结合的信息交流;以外则是与各种外部业务及活动相关的信息交流以及面向外部用户的信息披露。

2、会计频道与信息集成。会计频道将成为现值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基本形式,与之相联系的则是多种形式的信息集成。信息集成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存在形式,是决定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关键,也是会计处理的关键。信息集成是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决策目的,具有不同时间,内容及形式特征的信息集合。

3、时点基础的动态报告系统。采用时点基础会计处理,用动态方式反映财务情况。方便用户随时进行动态查询,也可以在动态连续中自由地截取某一时段进行动态基础上的定期报告。

4、便利的双向交流。会计主体将不再是惟一的财务信息提供者,包括财务分析专家,用户在内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一定形式提供历史资料,分析或预测信息,会计主体同样可以从这些信息的使用中极大地受益;各种形式的信息查询成为会计信息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查询的过程也就是会计主体了解用户需求的过程,这同样是一种双向交流,各种与外界相关业务(网上交易、网上办税、网上结算、网上投资等)的处理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三)网络化的披露形式

1、会计频道与各种形式的信息集成一原始分类数据、特殊目的数据、分析数据和预测数据,多种不同的集成形式。

2、实时信息查询——网上查询、电话查询和其他查询。

3、传统报表系统的提供——以动态基础的定期报告系统,定期生成统一报表,以书面域网络形式对外提供。

第6篇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门会计。

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财务会计一样,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它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在财务会计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税务会计的资料一般来源于财务会计,它只是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不符的会计事项,或出于税收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税务会计方法计算、调整,并作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账簿或报告之中。

两者的联系可以表述为:税务会计植根于财务会计,是会计与税法共同发展的产物;财务会计是税务会计的前提、基础和依据,税务会计则是对财务会计记录的合理加工和必要补充;财务会计统揽税务会计,税务会计寓于财务会计之中。

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

虽然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税务会计毕竟是区别于财务会计的一门特殊专业会计,所以它与财务会计又有着一定的差异。

1.二者的目标不同。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准则核算企业的财务成果,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的信息,便于他们进行决策。而税务会计则是按照税法来核算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和所得税等涉税活动,其目的是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并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

2.二者核算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既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又要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对纳税人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不论是否涉及纳税事宜,都要通过财务会计进行核算与监督,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及企业债权人、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的需要;而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因纳税而引起的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补退等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其核算范围包括经营收入、成本(费用)与资产计价、收益分配、财产与特定行为目的、纳税申报与税款解缴、税收减免和税收筹划等与纳税有关的经济活动,对纳税人与税收无关的业务不予核算。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

3.二者核算的依据不同。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会计法和会计准则,按照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程序和方法组织会计核算和提供信息。财务会计强调遵循会计准则,处理各项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基于自身的理解和情况的特殊性,可以通过职业判断对某些相同的经济业务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现不同的会计结果,这是会计的灵活性和会计准则具有弹性的正常表现。而税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税收法规,按照税法规定计算所得税额并向税务部门申报,其会计处理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统一性,一般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也不允许在计算口径和方法上有悖于税法规则。

4.二者核算的原则不同。会计处理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收付实现制,另一种是权责发生制,财务会计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收入是否实际发生,以及收入与费用相配比。会计上确认的收入不等于企业增加的现金流入量,会计上确认的费用也不意味着企业的现金流出量,企业各期的会计利润也不代表当期可支配的净现金资源。

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为使报表公允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允许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对收益和费用进行合理的估计,而税务会计由于体现了税收强制征收的特性,不强调在主体上以权责发生制为依据来确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税务会计在规定各项目的征收细则时,则表现为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并用。

为了保障税收收入,便于保管,一般不允许企业估计收益和费用。税法则主要是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此外,税务会计坚持历史成本,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动,更重视可以预见的事项,而财务会计则可以有所不同,在特定时候,财务会计可以考虑币值不稳的因素,如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企业通过会计计价方法的选择,寻求能够较为合理地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计量模式。

第7篇

随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完善和会计职能的变革,税务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鉴于我国税法越来越健全、税收管理越来越严格、计算要求越来越细化。本文作者认为,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将企业税务会计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离出来,不仅有可能,而且很有必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会计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税收法律法规的完善,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逐渐出现差异,它们对会计事项的要求也随之出现了分歧,于是,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企业税务会计的定义以及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税务会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它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门会计。

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财务会计一样,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它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来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因此,税务会计的资料一般来源于财务会计,他只是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不符的会计事项,或出于税收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税务会计方法计算、调整,并作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帐簿或报告之中。

虽然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税务会计毕竟是区别于财务会计的一门特殊专业会计,所以它与财务会计又有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二者的目标不同。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准则核算企业的财务成果,并为企业利益相关人(包括银行、债务人、潜在投资者)提供真实相关的信息,便于他们投资决策。而税务会计则是按照税法来核算企业的收入、成本、利润和所得税的会计核算系统,其目的是保证国家税收的充分实现,调节经济和公平税负,为国家税务部门和经营管理者提供有用信息。

第二,二者核算的对象不同。财务会计核算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而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与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

第三,二者核算的依据不同。财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而税务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国家税法。财务会计强调遵循会计准则,依照会计制度处理各项经济业务,会计人员基于自身的理解和情况的特殊性,对某些相同的经济业务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出现不同的会计结果,这是会计的灵活性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具有弹性的正常表现。

第四,二者核算的原则不同。财务会计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为使报表公允地反映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允许企业在一定情况下对收益和费用进行合理的估计,而税法则主要是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为了保障税收收入,便于保管,一般不允许企业估计收益和费用。此外,税务会计坚持历史成本,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动,更重视可以预见的事项,而财务会计则可以有所不同,在特定时候,财务会计可以考虑币值不稳的因素,如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企业通过会计计价方法的选择,寻求能够较为合理的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计量模式。

二、企业税务会计的发展、作用及特征

企业税务会计逐渐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立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开始的。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企业税务会计被人们当作一门学科加以研究。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指出:“很多小企业,会计的目的是为了编制所得税申报表,甚至不少企业若不是为了纳税根本不会记账。即使对大公司来说,纳税也是会计师们的一个主要问题。……税法对于提高会计实践水准具有极大影响,并促进一般会计实务的改进及一致性的保持。……通过税法还可以促进会计观念的发展。如促进寻求更好的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澄清了计税收益的实质和所应包括的,范围等等。”可见,企业税务会计对于企业利用税法取得合法利益以及确保不固纳税方面的任何疏漏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税务管理得到加强。增值税凭专用发票抵扣税额方法的实行,使应纳税额的核算逐步走向规范化。对此,各地税务机关试行了在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中培训办税员,指定取得办税员合格证的会计人员办理纳税事项办法。这一办法,完善了企业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可以说是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的初步探索。

与财务会计相比较,企业税务会计的特殊性体现在三个万面:

1、企业税务会计要在税法的制约下操作

对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处理方法等,企业可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并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加以选择。但作为企业税务会计,必须严格按照税法(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运作,受税收规定制约,不能任意选择或更改。例如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在固定资产的折旧上、可在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限总和法等几种方法中选择,采用其中一种;在存货核算中,企业可在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等五种方法中选择。但企业税务会计只能依照税收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及存货核算方法进行核算,并需报税务机关批准或备案。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行为和财务会计核算涉及到税务问题时,应以税收规定为依据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规定要求不一致时,应以税收规定为准绳,进行必要的调整。

2、企业税务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履行税收义务的工具

企业税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对企业以货币表现税务活动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为税收规定的计税依据与企业会计记载反映的依据并不总是一致的,处理方法、计算口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异。对此,企业税务会计应有一套自身独立的处理准则,通过税务会计工作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保证企业的税务活动按照税收规定进行,使应纳税金及时、足额地解缴,防止偷、逃、骗、欠税问题发生,保证企业认真、完整、正确地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不熟悉税收规定、未尽纳税义务而受处罚所导致的损失。

3、企业税务会计具有税收筹划的作用

企业税务会计不仅仅是对税务资金运动的反映和监督,而且能通过税负因素分析等方法,使纳税人更加明确地利用合法手段来达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具体地说,是指企业税务会计依据税收的具体规定和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筹划企业的经营方式及纳税活动,使之既依法纳税,又可享受税收优惠,实现企业不多缴税、减轻税负的目的。

三、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

1、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一套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而不再具体规定企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这就使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产生很大的灵活性。随着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更加明确,即为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折旧使得财务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差异越来越大,只有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才能使财务会计按照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进行核算监督,才能使会计改革见成效。

2、健全我国税制的需要。税制改革是中国的税收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税收调节体系,基本上符合税种健全、税率合理、税负公平的要求,有利于发挥税收征集国家财政收入和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调节经济运行的双重作用。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体制下,稳定税基、规范缴纳行为、优化税收收入水平的要求和各项复杂的计税工作,不可能在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一一体现。有时,企业可能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税法的不完善,通过直接调整会计数据、修正某业务财务决策等,实现其少缴税的目的,因而,作为纳税义务人,不论其经济性质、组织形式和经济范围,都需要建立统一的税收会计,以适应依法、合理、准确纳税的需要。

3、加强企业管理的需要。在财税合一的会计体制下,会计提供的信息往往偏重于财政、税务、信贷等部门的需要,忽略了企业自身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不利于企业加强管理的需要。但是将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可供选择的范围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程序、方法、,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不必完全遵循税法规定的方法来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财务会计人员才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管理上,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的核算工作。

4、提高会计实践水平,维护会计的一致性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的高度集中、工商业的高度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会计的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地发挥,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也要求提高会计的质量水平。而税法已明确规定了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并且税法具有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有利于会计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同时使得会计的一致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5、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税法是根据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的,因而税法高度地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而财务会计是根据会计理论和会计惯例进行核算的,体现的是投资者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主要是满足微观企业投资者的需要。由于我国多元投资主体的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此时若财务会计再不与税务会计分离,会计核算继续实行两头兼顾,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使之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若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企业就可以有较大的自主性,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有利于各投资者的决策,也有利于国家的宏观决策。

6、改革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税务会计逐步完善,受到普遍重视,并发展成为重要的会计学科。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越来越多,其投资额也越来越大,而我国在国外投资业务也越来越多,为了符合税收的国际惯例,改善投资环境,防止国际避税,维护我国经济权益和企业利益,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建立独立的税务会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7、发展会计学科的需要。在传统的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财会体制模式下,会计学只能是会计制度的说明,即对会计制度所要求的会计行为、会计方法、会计程序及报表编制作必要的解释,以便于人们进一步了解核算制度,而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逐步完善,财务会计已经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财务会计对财政、财务的变化熟视无睹,而是要在自身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这就是税务会计。它要求所有的财务人员和税务人员既要明确财务会计的基本要求,又要明确税法的基本知识,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会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建立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遵循税法的原则。企业税务会计所反映的企业的税务活动是否合法、正确的标准只能是国家税法。因此,在企业税务会计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税法中有关计税依据与会计处理的规定,这些规定涉及到账簿、凭证、会计基础、会计年度、计算单位和申报制度,特别是涉及到资产会计处理”,这方面的规定更加详细。企业税务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规。

2、灵活操作原则。这里所说的“灵活操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活动中,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而对于那些与企业纳税关系相对次要或无关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纳税资料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或省略。二是指核算与监督相结合。因为纳税申报期一般是在企业会计核算终了之后,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应当在每次预缴所得税的期限内,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预缴所得税申报表;年度终了后四个月内,报送年度所得税申报表和会计决算报表。”因此,企业既要在日常的会计活动中正确核算各种应纳税金,又要做到核算和监督相互配合,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税收规定的行为,以免企业遭受处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寻找适度税负原则。税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及债权人提供准确的纳税资料和信息,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对此,企业的税务会计人员应深刻理解现行税收规定的有关精神,在符合或不违反的前提下,进行税收筹划。国家的税收政策是根据全国的经济情况制定的,具体到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一产品、某一项目,可能因主、客观原因而使经济状况相对悬殊,有的可能获得推迟纳税期或减免税照顾,有的就可能不予照顾。企业一方面要综合权衡各种投资方案、经营方案与纳税方案,使其形成最佳组合,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或每股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税务会计活动,从企业经营收入的取得到利润的形成以及计税、纳税都要真实反映、正确核算,不允许任何隐匿收入和利润的现象发生,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及时、足额地向国家缴纳税款。

4、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即会计核算总体上的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原则,会计资料信息质量方面的相关性、及时性、明晰性原则,会计修订方面的谨慎性、重要性原则。它们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总之,尽管税务会计长期以来被看作财务会计的延伸,但事实上税务会计在许多方面已具备了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会计学分支的学科特征,税务会计已具备了独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展税务会计,有助于使规范经济生活的立法活动进入快车道,也有助于为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解除后顾之忧。

主要参考文献:

1、钟高、龚明晓。论会计准则目标。会计研究。1998;

2、黄菊波、杨小舟。试论会计政策。会计研究。1995,11;

3、李端生、朱力。论现代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研究。1996,8;

第8篇

关键词:出纳会计;课程改革;企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出纳会计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是相对应的,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相应的基本技能才能胜任其工作,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是会计核算能力,而这一核心能力主要通过财务会计课程群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该课程群是由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和财务会计的真账实训构成的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因此,如何整合财务会计课程群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高职会计专业适应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合格学生的关键。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和思考,笔者认为财务会计课程群采用“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可以实现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一、《出纳会计》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以高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进一步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新会计准则的不断出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修改。加强实践性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到6:4,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有特色的会计教学体系。把每个会计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出纳会计实训》的课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1)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实训教学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模拟实训两部分内容。单项实训按照实际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来组织;综合模拟实训是通过一个企业某月份实际会计业务的模拟,掌握会计核算流程,达到熟悉企业的会计工作,胜任企业会计工作的目的。

(2)突出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打破教材的理论体系,按照实际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来组织,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块,把每个会计岗位的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出纳会计实训》的课程中,建立了出纳、往来结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金、工资核算、收入费用利润核算、会计主管等八个与会计岗位相互对应的实务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和节约人才培养费用。

二、教学模式研究

高等院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一个层次,它的发展必须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路子,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让学生在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的同时,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同时,会计业是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专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这些都呼唤高等院校会计教育有新的模式。

(1)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会计手工模拟实践是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及其规律,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践是对手工模拟实验的升华。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和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处理,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很多用人单位也将电算操作能力列为招聘的条件之一。根据社会的这种需求,在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基础上,利用手工模拟资料开展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其方式是在上述手工完成综合实训资料——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的基础上,将会计凭证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会计电算化的账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巩固学生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能熟练使用和掌握现代财务管理软件,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2)建立校内记账公司,校内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践相结合。无论是财务会计单项实训、财务会计岗位实训、财务会计综合实训都是校内的模拟实训,要实现零距离就业,需要有紧密型的实践基地的实践。校内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但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很难让在校学生接触到真实、完整的会计内容。因此,在校内建立工厂化的实训基地——会计记账公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通过校内具有双师资格、具有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聘请相关企业的会计师、会计工作者共同研究建立校内记账公司,争取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获得会计业务。记账公司可接纳教师兼职顶岗工作、接受学生顶岗实践,成为能给学生真账实践的基地。全真的资料,全真的操作,全真的感受,以一家典型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为范例,让学生按手工账操作、电脑账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岗位工作操作。

(3)建设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对专职教师要加大培训力度,创造条件使之经常深入实际,提高业务素质,培养一支“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大兼职教育的成分,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这样既可以使教师队伍始终保持较前沿的水平,又能大大降低学校的办学成本。

如何使我们的教育即能满足中小型企业对实际动手能力的需求,又能使学生有发展后劲,逐渐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成为懂管理,善筹划,能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在当前这样一个以质量取胜的年代里,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才是会计教育的目标.实务中各行各业的经济业务各具特色,会计处理也存在着差异,但基本原理还是相通的。《出纳会计》课是各行业的基本理论课,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对社会上大部分企业的经济业务处理都适用,因此,对《出纳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苏中天.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管见[J].财会月刊,2008(4):36.

[2]杨汇凯.浅谈高职会计专业实训室的环境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5-46.

第9篇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历史契机

1、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属性

究其本质来说,人力资源是可以被实际控制的,假设劳动者已经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建立了雇佣关系,那么企业通过支付劳动者报酬的方式来获得对原属于劳动者的劳动资源的控制权,那么就说企业获得了这个劳动力的使用权。所以说人力资源可以通过货币来加以计量,而花费的货币则可以反映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招聘、管理、福利、培训、工作等相关的支出。但同时人力资源也是可以为企业带来各种可预见性的经济收益,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时代下,生产的核心毫无疑问是知识,而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则是通过人力资源会计的流程和方法来计算或者预期的。人力资源是忽略劳动者本身前提下对企业劳动力的反映,而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会计,必然可以为企业带来可预见性结合着不可预见性的巨大收益。

2、人力资源会计的时代契机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研究史上的新的方向,它与人力资源管理、传统会计学“交相辉映”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会计学知识。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其存在的时代性和特殊性将共同为其发展创造契机。作为一个会计学的新方向,它有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程序和方法,并用一定的信息整合,将其重要信息提供给企业相关人员使用。从严格意义上讲,人力资源其实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劳动者能力的总和,它是可以被企业所控制的,也能为企业带来显而易见的经济利益。有了经济的利好,它自然而然地被企业视为一项重要资源来看待,企业是否能将其作为重要资源的区分点的关键则是它是否具有人力资源会计的属性,而人力资源会计通过有机结合其独特的资源属性和整合能力,就必然会抓住时代的契机。

二、当前经济大背景下人力资源会计的需求

1、财务信息使用和内部管理的需求

任何事物都会具有两面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经济结构得到了变化和更新,在总体的利好和发展的红线下,巨大竞争力和迫切的知识需求却成了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竞争力的加强需要从内部做起,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投资人对人力资源财务信息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企业的内部管理来看,现行的人力资源会计因其混杂人力资源投资效果和其变动情况,造成客观价值的薄弱,不具备有效的管理能力,因此也就不能够满足人力资源管理与控制对信息的需求,这个矛盾的突显也极大反映了人力资源会计跟不上单方面的工作,它需要同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介入。

2、宏观调控与财务会计核算的需求

任何措施或者方法的运行都需要宏观背景作为辅助条件,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经济良好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源会计可以为相关调控部门提供有用信息,并在此基础下,政府可以详细把握社会资源维护和开发上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当然,在详细了解行业信息的基础上,政府还可运用税收和利好政策来鼓励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从而保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分。现在实行的人力资源处理办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是将人力资源的投资当作当期费用违背了权责关系;有的则是人力资源投资和收益的核计不科学的混乱问题;又或者说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费用化导致企业决策失误等,所以说在加强会计核算能力的同时,实行人力资源会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3、人力资源的财务比率与核算账户的需求

人力资源的财务比率和核算账户的需求同属于人力资源制度需求的范围内,一般来讲,人力资产比率是指人力资产和企业全部资产的相对值(也叫比值),这个指标主要是用来测量企业长远发展的潜力程度和企业高层对企业人才投入的程度。在人力资源会计工作中,从人力资产利润率入手是必要的,但在参考数据的同时不要一味地认为指标值越大越好,应更公正客观的看待,并制定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措施。建设有效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还需要做好对账户的核算工作。“人力资产”账户、“累计摊销”账户“、人力成本账户”的详细制定更是关乎着日常人力资源会计工作效率。

三、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的计量与运用

1、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企业是人力资源的车间和媒介,企业在相关的条约下通过金钱的投资和付出,用来获得未来的企业利益,并在整个过程中掌握的控制和权利的总和就可以称作以企业为主体的人力资源资产。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人力资源是否就等于会计资产,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从广泛的定论来看,资产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首先其必须是一种经济资源;其次它必须是企业所拥有的或者说是可以控制的;最后它还需要货币来衡量其价值。从人力资源的方向来看,首先它是具有载体的特征,并且可以在日常的生产中展现其价值,人力资源很明显可以用货币来计算或者衡量。从企业实践知识来看,人力资源也是可以被实际控制的,人力资源的所有权,通过合法的情况下,企业取得了职工受聘用时期的使用权,所以说人力资源是可以被企业所拥有并且控制的,当然这是在一定条件和基础下进行。

2、人力会计资源的实际计量

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计量是在通常情况下对人力资产的计价,其中最关键的是对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多方面划分,概括来讲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可以称之为获取人力资源支出,顾名思义其就是指企业获得人力资源时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其中包括宣传费(中介、广告等)、招聘时产生的接待费、材料费、面试费、差旅补助费、招聘后员工的体检、工资奖金等。第二个部分是日常维护人力资源的支出,如现在比较流行的“五险一金”、人事管理等在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费用。最后一个是具有前景性的开发人力资源的支出,其意在通过对员工的见习、岗前培训、各种具有指导意义的在职培训等。而总的来看,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和实际的价值往往存在差异,因此其对会计信息的决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日常的企业规划中,为了弥补这一不足点,经常采用的是具有效果的方法和决策来对其进行评估,并在之后的会计报告中加以披露。

3、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事实上,人力资源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但却没有得到该有的重视。没有去重视,肯定会使其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无作为”。一个企业领导阶层永远是核心所在,企业管理者们,应该更多的注重员工的流动性。流动性其实可以间接的反映企业的整体氛围和员工对企业的认同程度。适当的人员流动不仅可以促进员工的竞争力培养,还可以更新企业血液,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活力。但相反的,过高的人员流动率则会对企业产生不好影响。首先它会在企业的大决策上进行显现,如企业领导层换届、薪资降低等大事,这些大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满意度,因此出现这些问题一定要在大方面进行思考,并做出及时的补救措施。还有一点是关于工资的问题,尤其是在企业招募高能力人才时,如何在吸引优秀人才和保持资源成本适中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正常的成熟的人才市场,其用人价格应该由市场所决定,而作为企业管理层应该更多的从市场行情入手,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和收支状态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薪资及福利设定。

四、建设有效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

1、坚持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原则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往往不说出来就没有人会去做。首先必须抬高人力资源核算的地位,这是原则和前提。有些时候,人力资源额数会发生过多的现象,当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时,应该以配比性为重要原则,遵循配比原则对其适当摊销。以人力资源会计为职能的人事管理部门是企业内部的主要职能部门,在日常的职工管理时应保持其相关性的原则,做到不看其工作发生额大小,做到合理配置,为人力资源会计提供准确的信息。在人力资源会计发挥了很大作用时,也应该遵循效益成本原则,通过对其核算成本且意义不大的核算项目采取果断舍弃的措施,并在划分资本支出性和收益性的原则下,合理解决人才与支出成本间的关系,将工资福利等各种发生额进行适当的分配,从而保证人才资源会计工作的有效运作。

2、加强人力资源会计报告的规范性

第10篇

会计报告有用性下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会计改革的基本原因。会计报告有用性下降其根本原因是会让报告理论的缺陷,会计方法的缺陷是其主要原因,而会计体制的缺陷是重要原因。要增强会计报告的有用性,就必须对会计理会,会计方法和会计体制三个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作者简介: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原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增强会计报告的有用性。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现行基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报告很难满足投资者的决策要求。虽然现行会计报告依然有用,但会计报告的有用性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计报告的有用性下降?这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界不得不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会计报告发展的简要回顾

现代会计报告是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才在传统的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复式簿记、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三个特征为支柱。从总体上说,企业会计报告经历了以财务资源为重心、财务状况为重心和财务业绩变动为重心三个阶段。在财务会计产生初期,财务报告以企业拥有的财务资源即企业资产为核心内容,它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披露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方面的信息。可以说资产负债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最初和基本形式。由于资产负债表的信息披露局限于企业某一时点的静态信息,难以反映企业经营的动态情况,因此,在财务会计的不断发展中,逐步增加了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结果的损益表,从而形成以财务状况为重心的报告体系。但是,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及其信息依然难以解决。所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又增加了现金流量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从而形成了以企业财务业绩为重心的、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要形式的现行会计“三表报告体系”的信息披露制度。

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企业会计报告发生了很多变化:第一,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早期的基本财务报表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20世纪60年代中期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到1987年被现金流量表所取代,成为第三财务报表。1997年,美国又发表“报告财务业绩”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提出增加“全面收益表”作为第四财务报表。第二,会计报告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会计报告从只反映一个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或现金流量的变化,扩大到反映整个控股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及分部财务报告。第三,会计报告的时间间隔缩短。传统会计报告是一年一次,为了提高报告的及时性与有用性,在年报之外,又陆续增加了半年报、季报、月报等“中期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来信息报告将越来越快,时间间隔将越来越短,现在实际上已开始在网上实时信息。第四,会计报告的内容越来越多。即使不考虑第四财务报表将来增加的可能,现行会计“三表报告体系”披露的内容(尤其是附注)也是越来越多。

上述简要分析表明,会计报告发展一直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为目的。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等决策有用信息集中体现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相应的附注中。现行以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为核心的会计“三表报告体系”,在企业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市场条件下,较好地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也就相应降低了。

二、会计报告有用性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会计报告理论的缺陷

会计报告理论是会计理论的核心。会计理论体系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本质、目标、职能、对象、要素、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会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程序与方法等。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但会计报告理论与方法贯穿于会计理论研究的始终,在会计理论框架中处于统率地位。在会计报告理论中,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会计确认与计量等又处于核心地位。现行会计报告有用性下降,会计报告理论缺陷是其根本原因。

第一,企业会计报告假设存在缺陷。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是会计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会计主体假设企业相互独立,边界清晰,而现代企业相互影响,战略联盟等虚拟企业不断涌现。按照会计主体假设,企业只披露其独自“拥有和控制”的财务资源,非企业独自“拥有和控制”而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有重大影响的财务资源(如核心竞争能力)拒之于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之外。持续经营假设以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相对稳定为前提,而实际情况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幻莫测,企业财务危机随时出现,使企业持续经营仅仅成为“假设”,与实际相距甚远。时间如流水,割不断;业务是过程,分不清。而会计分期假设将会计信息分段披露,既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使会计报告难以反映企业盈利的可持续性,更无法反映企业真实价值与财富变动情况。货币计量假设将大量对决策有用的非货币信息拒之于财务报告信息披露门外,这不能不影响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第二,企业会计报告目标存在缺陷。企业产品必须基于市场需求,同样,会计报告目标必须基于会计信息用户的需求。这是会计的本质决定的。由于会计信息用户更加需要面对未来的决策有用信息,而现行会计报告显然偏离了信息需求者的目标,它不仅使会计报告的有用性下降,也使会计(包括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下降。

第三,企业会计要素理论存在缺陷。会计要素理论以资产理论为基础。人们对企业资产的认识经历了成本观资源观未来经济利益观产权观的演变过程,经历了由表到内、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但是,现行资产理论依然没有回答:对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起决定作用的企业核心能力(包括知识)是否是资产?由于对企业未来竞争优势有重大影响,可能在未来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大量有用信息未能在会计报告中披露,使会计报告的有用性大大降低。

第四,企业会计确认理论存在缺陷。现行会计确认理论强调“过去形成”、“目前拥有”,其实质是源于会计报告的“受托责任观”。会计资产成本观和资源观的目的就是为了会计确认,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与可验证性。但是,企业资产是面向未来而非基于历史,其本质特征是“未来经济利益”。按照现行会计确认理论,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与能力均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企业的真实价值与财富被大大低估了。

第五,企业会计计量理论的缺陷。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

属性两个方面。现行会计计量理论以货币作为唯一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报表项目的数字汇总与计算。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本身的价值并不稳定。在知识与能力越来越重要的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的今天,信息使用者对非货币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会计货币计量的缺陷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计量属性,会计理论界虽然提出了多种计量模式,但现行会计依然故我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主要源于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观。因为受托责任观认为历史成本计量最能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历史成本计量必须强调“交易已经发生”,这就必然导致大量的重要事项无法在会计报告中披露,从而使会计报告的有用性下降。

第六,企业会计报告形式与载体缺陷。现行会计报告基本采取报表、附注、补充说明等形式以定期披露方式进行,信息披露载体一直主要采取有形媒介方式,难以赶上互联网等信息传递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无法满足信息需求者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从而对信息相关性产生影响。现行会计报告没有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如实披露企业核心能力信息。因而人们对会计报告的批评也就不难理解。

三、会计报告有用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会计方法的缺陷

企业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方法作为会计学的传统似乎并无大的缺陷,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第一,会计核算方法所依据的会计方程存在缺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利润=收入一费用”只不过是会计恒等方程的深化与运用,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等会计核算方法都以此为基础,它们构成会计报告方法的基石。而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恒等方程中,会计“资产”要素具有明显的估计与判断因素,其价值并非“完全确定”和“无偏差”,实际结果是资产约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并非资产恒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会计作为典型的计量科学,必然存在“计量误差”,而现行会计方法根本不予承认,这是会计核算方法的重大缺陷之一。第二,企业费用计算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按照各种假设进行归集、分配;再归集、再分配计算出来的费用信息即使再精确,也只是消耗更多的信息加工费用而已。第三,现行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等会计核算方法记录的会计信息内容都以历史已经发生的事项为基础,虽然会计核算技术没有问题,但由于核算内容的有用性下降,使得现行会计核算方法变成了“精确”的数字游戏。

对于会计处理方法中的会计确认方法、会计计量方法、会计记录方法和会计报告方法的缺陷,我们在会计报告理论缺陷部分已经分析。必须说明的是,会计方法体系虽然在理论界进行过多次讨论(如复式记账方法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会计方法体系依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方法体系的科学性不能保证使用其生产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更何况其依据的会计方程、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方法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因此,我认为会计方法的缺陷是会计报告有用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会计报告有用性下降的重要原因是会计体制的缺陷

会计体制包括会计监管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会计监管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现行会计监管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以美、英等国为代表的股东利益导向的会计监管模式;二是以德、日等国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导向的会计监管模式。从总体上看,会计监管体制由法律性监管、行政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等要素构成。

我国的会计监管体系也基本相似。但是,我国的会计监管体制具有明显不足:第一,尽管我国先后颁布了《会计法》等法律规范,但在惩处违法会计案件时存在严重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会计法》颁布实施以来,对违法会计案件进行惩处十分罕见。第二,在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管体制中,行政性监管机构包括财政机关、行业主管部门、审计机关、税务机关、证券管理机关、金融机关等,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导致执法难、难执法的现象,无法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第三,我国社会性监管难以发挥作用,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力量薄弱,执业质量较低;另一方面,现行注册会计师由财政部领导,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协助管理,从而使我国会计监管体系中的社会性监管名存实亡。第四,所有行业生产部门都建立了行业自律性组织,而我国上千万的企业会计人员没有建立相应组织,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管无法确立。由于会计监管体制的不完善,客观上也对会计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递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而使会计报告的有用性下降。

第11篇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正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经过这次实习,才发现,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书本上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们也会是无从下手。这次实习,我们是既做会计,又做出纳,刚开始还真不习惯,才做了两天,就感觉人都快散架了,加上天气又热,心情更加烦躁,而会计最大的忌讳就是心烦气燥,所以刚开始做的几天,那真是错误百出啊!!

本次实习的地点是本班教师,按老师要求,我们分成了小组,每个小组5.6个人,围在一起做帐,这样有利于同学交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仔细阅读模拟材料,判断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的账户,根据各账户的属性分类,填入账页纸中。最后填写各账户的期初余额。具体步骤如下:

一、设置账簿

首先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首先设置:总账、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资产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以及损益类等明细账。其次根据下发的会计模拟资料,仔细阅读、判断本资料中的经济业务涉及哪些账户,其中:总账账户有哪些,明细账账户是哪个;而后再根据各账户的性质分出其所属的账户类别。再次按照上述分类,将所涉及的全部账户名称,贴口取纸填列到各类账簿中去,并把资料中所列期初余额,登记在相关账户借、贷方余额栏内。最后试算平衡,要求全部账户借方余额合计等于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总账借贷方金额要与下设的相关明细账户借贷方余额合计数相等,试算平衡后方可进行本期业务登记,否则不能进行。

二、登记账簿

首先登记账簿必须使用兰黑墨水书写,冲账时可使用红色墨水,但字迹要清楚,不得跳行、空页,对发生的记账错误,采用错账更正法予以更正,不得随意涂改,挖补等。其次明细账要根据审核后的记账凭证逐笔序时予以登记;第三总账根据“记账凭证汇总表”,我们做了10天的登记,登记完毕要与其所属的明细帐户核对相符。

三、结账

首先详细检查模拟资料中所列的经济事项,是否全部填制记账凭证,并据此记入账簿。有无错记账户、错记金额,如有应及时补正。其次在保证各项经济业务全部准确登记入账的基础上,结出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账和各类明细账的本期发生额与期末金额,为编制会计作好充分准备。

四、编制会计报表

首先在左上角填明编制单位、编制时间;其次根据总帐或有关明细帐资料按项目填列;还必须要使资产负债表要保证左方金额合计等于右方金额合计,否则重填;最后还要编制人要签名。

这次实习的时间是三周,由郑丽和张娅老师指导我们做,可是我们只做了1-10号的凭证,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们之前的理论基础学的不好,以至于在做的时候还要不停的翻书;(2)以前没有接触过会计,很多凭证都是第一次看到,刚开始根本无从下手,怕做错啊!!!(3)年轻人,心浮气燥,对做会计没有兴趣!!所以我们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把会计理论知识好好的复习一下,培养对会计的兴趣!!争取下次再做的时候能够快点!!

这次会计实习,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现总结如下:

我们先做的是出纳工作,出纳登帐的方法:出纳在每一笔经济业务发生的时候,先要取得相关原始凭证,然后根据相应的原始凭证,将其登记记帐凭证。再根据记帐凭证,登记其明细帐。期末,填写科目汇总表以及试算平衡表,最后才把它登记入总帐。结转其成本后,根据总帐合计,填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损益表等等年度报表。这也就是会计操作的一般顺序和基本流程。

现金日记帐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由出纳人员,现在也就是由我根据现金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人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随时发生随时登记,日清月结,帐款相符。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现金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银行存款日记帐也必须采用订本式帐簿,一般为三栏式帐页格式,也由我根据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 银行存款日记帐”应定期与“银行对帐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月度终了,企业帐面余额与银行对帐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则必须逐笔查明原因进行处理,并按应当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若有外币现金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帐”进行明细核算。

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必须每日结出余额。结帐前,必须将本期内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全部登记人帐。结帐时,应当结出每个帐户的期末余额。需要结出当月发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月余额”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需要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的,应当在摘要栏内注明“本年累计”字样,并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12月末的“本年累计”就是全年累计发生额。全年累计发生额下面应当通栏划双红线。年度终了结帐时,结出全年发生额和年末余额。年度终了,要把余额结转到下一个会计年度,并在摘要栏注明“结转下年”字样;在下一个会计年度新建有关会计帐簿的第一行余额栏内填写上年结转的余额,并在摘要栏注明 “上年结转”字样。现在我们做的只是12月份的帐,所以只要在摘要拦里写“本月余额”即可,但还是要在下面通栏划单红线。

每月按理是要对帐,如发现有未达帐项,应据以编制未达帐项调节表,以便检查双方的帐面余额。调节以后的帐面余额如果相等,表示双方所记帐目正确,否则,说明记帐有错误,应及时查明原因予以更正。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调节帐面余额并不是要更改帐簿记录。

会计本来就是烦琐的工作。在实习期间,我曾觉得整天要对着那枯燥无味的账目和数字而心生烦闷、厌倦,以致于登账登得错漏百出。愈错愈烦,愈烦愈错,这只会导致“雪上加霜”。反之,只要你用心地做,反而会左右逢源。越做越觉乐趣,越做越起劲。梁启超说过:凡职业都具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干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因此,做账切忌:粗心大意,马虎了事,心浮气躁。做任何事都一样,需要有恒心、细心和毅力,那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此次的实习为我们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感受生活,了解在社会中生存所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我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财务人员请教,认真学习会计理论,学习会计法律,法规等知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内容以外的相关知识,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从而意识到我以后还应该多学些什么,加剧了紧迫感,为真正跨入社会施展我们的才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会计模拟实习是强化实践环节的一种基本形式。旨在培养金融、外贸、营销、会计等经济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实际动手能力,为毕业后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学期,本人担任了二年级会计模拟教学这一块内容,在此次吴江市职业学校技能节中也负责了这一项目。在培训过程中,虽然我们尽可能去模拟实际,但是由于实习条件、实习资料等方面的限制,还是与实际的会计操作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模拟实习内容涉及企业材料、往来款项、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利润核算等方方面面,内容繁多,在教学中分工很难明确,往往照顾不到每一个环节。传统的会计模拟实习往往是学生每人一套实习资料,相当于一个中型制造企业的一个月业务量,一个人充当企业的各种人员的角色,既是仓库管理员又是销售人员,既是会计又是出纳等等,给学生感觉混乱,理不清头绪,做起来也很繁琐。一个学期以来的实习,一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勉强能完成任务,但要他们对实习进行总结的话,却讲不出个什么来,有时甚至讲出来有点外行的感觉,不够专业。对企业财务是如何运作的更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二·模拟实习的资料“过于真实”或“过于虚假”,影响了会计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在选择模拟实验资料时,过于强调“真实”,将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刻板地照抄照搬,缺乏代表性;同时也没有对这些实际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加工整理。由于企业个体的特殊性,大量的特殊业务夹杂其中,使学生无从下手。而有些学校所准备的实习资料则与实际相差较远,完全靠凭空编造出一个虚假的企业和一些缺乏客观依据的业务,其结果必然造成“ 模拟实习就是会计作业的翻版”的现象,缺乏真实感,使学生慢慢地失去了兴趣。以上两种情况都影响了会计模拟实习的有效性,达不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三·只重视手工模拟,忽视了计算机模拟。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但我们看到,在会计模拟实习方面,许多学校还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应用计算机模拟实习的相对还较少。这样,学生参加工作后,仍然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实际的会计工作。

四·会计有两大基本职能,即核算和监督。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会计核算,而忽视会计监督。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即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学生拿到实习资料后,接着就按要求填制相关的原始凭证,像常见的支票、工资结算单、差旅报销单等,再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省略了“审核、监督原始凭证”这一重要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在学生,而是由于我们在准备资料时,就没有准备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选择,使学生从观念上就没有重视或淡化了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显然,这样的会计工作程序是不合格的。

五·教师本身实践经验不足。在此次技能节的培训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本身缺乏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特别是在综合模拟中,始终感觉到太偏重于理论教学,或者说就参照了课本上的简单的实习内容,跟现实社会中的会计工作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现实中的问题都没办法展示在学生面前,特别是税务这一方面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应改进实习的方式方法,让实习的方式方法容易和乐意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实习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首先,应根据模拟单位的经营特点、组织结构、规模大小,模拟设立不同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与财务关系密切的部门岗位,如:仓管员、销售人员、车间统计人员、出纳、会计、主管会计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让模拟单位运转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在模拟企业担任的岗位进行轮换,使学生体验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职责及其联系,最终完成会计实习。为顺利进行分岗位会计模拟实践,在实验室中,还要配套与企业有相关业务联系的外部机构,如企业的开户银行、运输部门、税务部门等。这样,在安排实习教学时,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模拟实践。

其次,就是将学生三年的会计学习根据教学进度分成若干阶段,并在不同阶段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模拟实习。克服了以往只等到所有课程上完才安排实习的缺点,并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1·在《基础会计》课程上完后的实践,主要是配合会计基础教学的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会计业务操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原始凭证的种类、内容及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会计实务操作的程序。

2·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上完后的实践,主要是进行模拟实习单位一个月的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过程,从而巩固学生学习企业会计业务的内容,增强对会计核算方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企业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它要与政府部门、其他企业及个人发生一些业务往来。为此,在进行模拟教学时,还应注意分岗位进行实践,以提高学生认识会计工作的分工与联系。分岗位会计模拟实践,主要考虑企业与外部社会发生业务往来时,会形成各种财务关系,这种关系的发生是通过凭证传递来完成的。在实践时,可以进行会计凭证传递的操作,让学生清楚认识会计工作的复杂性及相关的财务关系。

3·在《成本会计》课程上完后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一些专项实习,旨在加强成本核算的掌握。

再次,应适时地将手工会计的摸拟实习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把手工会计的模拟实习资料,再在电算化模拟实习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加深对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的掌握,又进一步了解和体会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意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要解决目前模拟实习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必须在准备的实习资料中,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有问题的原始凭证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隐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挖掘。当然这种有问题的资料不需很多,只要能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即可。

最后,学校应加强会计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以提高其业务素质。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会计后续教育的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暑期实习,使教师及时了解会计实务发展变化情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另外,如条件允许可以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指导模拟实验,如聘请退休的会计人员,或临时邀请模拟实习样本单位在职会计人员指导实习,以增加会计模拟实习现场的真实感。

综上所述,我们要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实习环境和条件,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提高会计模拟实习的教学效果。

模拟实验是一种教学设计,是会计学科教学中运用的一种直观性方法.在长期的会计实践工作中,广大会计工作者对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实务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科学的操作规程.通过会计实验课,可以很好的学习这些规程.

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的特点

财务会计模拟实验这一教学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直观性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以单,证,帐,表的形式,真实的将企业会计资料形象的复制出来,可以清楚的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会计资料的处理过程.各种会计实务资料都是真实的,是财政部门或税务部门统一要求的,所反映的内容一目了然,直观易懂.

2,趣味性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以各种原始凭证来说明经济业务内容的,学生根据提供的原始资料,编制记帐凭证并登记会计帐簿,然后据以编制会计报表.这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他们会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进入"角色",从而去专心致志地学习和领会,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厌学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这与传统会计教学中所作的习题有着显著的区别.

3,系统性

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以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线,有机的贯穿章节实验和综合实验,由浅入深 ,由局部到全体,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学生从审核原始凭证开始,运用复式记帐方法编制记帐凭证,依据会计凭证进行记帐,结帐和对帐,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这就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全部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系统的认识.

三,财务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作用

1,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增强职业意识,缩短上岗适应期.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工作之初虽满腹理论,但难以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往往不会填制原始凭证以及记帐凭证,不会登记帐簿和编制报表,甚至看不懂简单的原始凭证,特别是会计凭证传递等一整套会计资料处理程序和期末的帐项调整,更会使他们觉得头昏眼花,不知如何下手.

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可以使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翻译"成单证帐表,使会计实务工作搬到课堂上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实弹演习"的机会,将自己置于会计职业的氛围中,增强了知识的"立体感",锻炼了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上岗作了很好的准备,也为以后从事与会计相关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区别;联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当前,我国财经界对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即“大会计论”、“大财务论”与“会计财务平行论”。现代企业通常实行“大财务论”,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企业的会计工作不断弱化,成为单纯的数据整理人员,出现“财会和一”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作法不仅难以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也不利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改革的进行。

一、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的概念认识

1.财务管理的概念

在本世纪初,欧美国家通过融资、合并、联合等多种方式成立大型公司,财务管理作为有效解决企业联合、兼并中出现的问题应运而生。目前财经界普遍认为财务管理是处理企业公司内部的资金组织活动,或者处理企业之间各方面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具体指企业资金的收入与分配、资金的筹集与使用、资金的消耗等资金活动方式。

2.会计管理的概念

在当代社会中,会计成为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形式,其主要作用在于对企业各部门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与核算,并作出相关预测,对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会计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二者概念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在具体定义上的确存在差异,然而,如果从二者实际的工作范围来看,这种差异很不明显,因此,想要准确认识会计与财务管理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二、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产生发展的比较

1.会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会计学科的建立与逐步完善,会计管理一词随之产生。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实现变革,控制论、信息论与系统论等理论逐步与企业管理相联系。企业管理由传统的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不断转变,对会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要向传统的数据核算型转变为决策经营型。在这种要求的影响下,现代会计相关理论得到不断地完善与充实,并产生了社会会计、人力资源会计与决策预算会计等不同分支,特别是现代会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极大程度的丰富了会计方法。

由于现代企业会计工作不再仅是对相关经济信息进行反映与核算,更强调会计的计划性、监督性、控制性与决策性等方面,因此逐步出现会计管理的概念。从广义上看,会计管理包括对企业经济信息的加工、转化、传送、存储、审查以及利用这些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会计管理主要有以下两种经营方式:首先是提供相关会计资料,并对其进行计划与控制;其次是将会计与企业其他组织系统相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会计的综合管理职能。

2.财务管理的产生于发展

相比于会计管理,财务管理的产生与出现要早得多,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活动也不断进行变革。19世纪末,伴随着股份公司的建立,企业运行的资金大为增加,财务关系也不断复杂,于是产生独立的财务管理工作,其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筹集使用企业运行的资金。到本世纪初,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如何有效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

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变革也使财务管理活动向更加全面灵活的方向发展。目前,财务管理除了筹集、使用、分配企业资金以外,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的预测企业财务,加强企业控制,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有效的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中。

三、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职能比较

1.会计管理的职能

会计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通过计划、预测、控制等手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其次对会计价值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分析、核算、考核等手段加深人们对经济活动本质的认识。

2.财务管理的职能

首先,财务管理指对企业的资金活动环节及其相关的财务经济关系进行综合管理,包括财务计划手段、财务组织手段、财务控制手段与财务预测手段;其次,财务管理还需要评价管理工作的过程与结果,并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完善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财务检查手段、财务分析手段与财务监督手段。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会计管理重点在于使用会计方法综合管理企业的价值活动,而财务管理则强调通过资金管理的方式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进行管理。但在实际的企业运作中,一方面企业通过生产经营产生的价值,完全能够通过资金流动变化反映出来,例如企业的生产、供给、销售等经济活动与资金的支出、投入和收入密切相关。企业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企业资金的运营情况以及可发生的风险与回报,通过合理有效的资金运作,保证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运行。另一方面,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在对象与内容上有密切关系,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是监督财务活动、编制财务计划的重要依据,企业财务运行情况又通过会计核算来反映。因此,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存在着内部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发展,财务既不可能取代会计,会计也无法代替财务,只有会计与财务各司其职,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掌握会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于加强企业财务会计改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平心,韩新民,靳庆鲁.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性[J]. 会计研究,2009(08).

[2]范治俊.以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 积极推进工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J].中国工会财会,2011(01).

[3]赵文海,申富平,张艳辉,郝炳新.管理会计在河北企业的实践:回顾与展望[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