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1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的核算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保障我国社会住房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转变住房分配制度上,还是在提高职工购买房屋的支付能力上以及推动我国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住房公积金业务的发展我国之前颁发的《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办法》以及《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补充规定》等法律法规都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住房公积金核算,所以,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补充和完善我国的住房公积金的核算方法,以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住房公积金核算办法上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抵债资产存在的问题
住房公积金抵债资产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当初发放给有关机构或者是公司,如今收回来的诸如车辆,房产,土地资源等的抵债资产;另一类是在发放个人作为抵押售后会的抵押房产。对于这些资产,虽然不能够在短期内变现,但是作为抵债资产,这些资产也应该算是住房公积金的资金的一部分,对于这些抵债资产也应该做一个明确的记录,同样进行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但是实际上,各地的公积金管理机构在对这些抵债资金的管理上,大多采取不作帐务处理或者随意帐务处理的方式。使得这部分资产的资金安全风险长期被忽视,影响了住房公积金的保值增值。
(二)关于管理部门间款项调拨问题
按照《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的要求,市中心与下属的各分支机构,应该严格的执行“四个统一”也就是“统一决策、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核算”政策,但是实际上,有关部门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统一核算这一原则上,由于整体上还没有良好的做到分级管理,使得各分支机构都是独立运作,单独账套,账户分立,还处于混户核算的工作状态,所以很容易造成账号不实,记载不真的情况发生,造成错账,甚至是假账。
(三)应收利息会计科目的核算问题
如今,在应收利息的处理上,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不是严格的按照现行的《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规定进行处理,比如,有的地方的管理机构对于贷款根据核算办法来执行预提应收利息,但正常的贷款大都实行的是等额本息还款法则不存在预提应收利息的问题,而对于逾期贷款,时间越长收回的希望越小,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收回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计提应收利息,只会虚增了当年的增值收益。有的管理中心对于贷款并不计提应收利息,只有在实际收回时,直接作为业务收入入账,违反了《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
(四)资产接收费用的核算和呆账核销的核算存在的问题
对于清收单位及项目贷款的处理,收回实物资产所发生的接收费用需要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但现行的《办法》对资产接收费用的核算没有明确规定其处理方法,同样,虽然《住房公积金呆账核销管理暂行办法》对住房公积金呆账做了详细的规范,但是却没有规定其规范的处理方法,现行的《办法》也遗漏了这一点,直接影响了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二、对于完善住房公积金核算办法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住房公积金会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软件
统一调整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加强管理机制的制度体系,完善住房公积金的核算办法。
同时,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全国实行会计核算电算化,统一规范财会核算软件,完善全国各地的附属管理信息系统,保证下属机构与上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行政监管部门联网,整体纳入全国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
(二)着重解决现今已经存在的问题
对于当前存在的,在《办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规范的,诸如抵债资金的管理、应收利息的管理以及资产接收费用和呆账核算等问题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着重解决,将抵贷资产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完善应收利息的处理及核算,明确应付利息的预提方法,单独核算资产接收费用,明确呆账核销的账务处理办法,务必避免类似的问题再度出现,影响日常的核算工作。
(三)完善统一管理、统一核算办法
进一步落实“四个统一”,在实现各地联网后,各地分支机构必须定时反映部门所创造及上交的增值收益,实现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结束语
住房公积金是解决社会住房问题的保障,大幅度的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的问题,成为了大众的依赖,所以,我们一定要确保住房积金核算办法的完整和完善性,以确保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切实的解决人民的需求需要。
参考文献
[1] 马军.改进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几点建议[J],财务月刊,2008(11).
[2] 张国成,洪敏.浅探住房公积金的会计核算[J].财务月刊, 2008(2).
对于信托业这一特殊行业,在制定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时,我们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既考虑信托业务的特殊性,又兼顾会计核算的统一性,真正发挥《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对全国信托业务会计核算的规范指导作用。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具有以下特性:
(一)信托公司接受信托,并以自己的名义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运用和处理,是名义上的财产所有人;
(二)信托财产不是信托公司的资产,接受信托也不是信托公司的负债;信托财产与信托公司的固有财产必须分账核算;根据信托的特点,笔者认为制定《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应关注以下:
一、关于信托业务会计核算的主体
由于信托财产不是信托公司的财产,所以不能以信托公司为会计主体来核算信托业务。而应根据信托合同中约定的当事人将委托人作为会计核算主体,在这里我们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他益信托,当该信托的受益人与原委托人不一致时,会计核算应通过合同管理对受益人进行明细核算;
(二)集合信托,当信托公司将多个委托人的资金集合起来(即通过发行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并按照资金信托计划的约定统一使用资金时,应根据该项目对其收入、费用进行归集。
二、关于信托财产计提减值准备信托公司在管理、运用和处分信托财产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信托财产减值的问题,但由于信托不是信托公司的负债,信托财产也不是信托公司的财产,因此,笔者认为:信托公司在对信托业务核算时不应计提信托财产减值准备。而应由信托公司在半年及年度终了时向受益人报告信托财产净值,按照谨慎性原则,受益人应对信托资产减值部分差额计提信托资产减值准备。
三、关于信托财产的破产隔离
根据信托原理,已经信托出去的财产,有一个破产隔离的作用,对信托公司而言,信托财产不是公司固有财产,当信托公司因各种原因进入破产程序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之规定,信托财产不得计入清算财产,这就保护了受益人的利益。对委托人而言,其破产时也不得追索已经信托出去的财产。很多发达国家均存在利用信托这一金融工具规避的现象,例如在英国,委托人将自己的房产信托出去,指定受益人是其子孙,目的就是为了逃避遗产税。所以,在美国的金融资产中有70%是通过信托这一金融工具形成的。但在,笔者认为破产隔离应区分人和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自然人而言,由于其信托出去的财产是个体所有,信托财产可以他益,也完全可以利用破产隔离的功能。而对法人或其他组织,笔者认为,由于其资产属于股东所有,其发生信托行为时,只能调整资产结构,不能减少资产,所以不能运用破产隔离的功能。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应慎用他益信托。
四、关于信托会计报表
目前信托公司一般编制以下三类会计报表:
(一)信托公司固有财产“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二)信托业务“信托资产来源、运用表”“信托业务利润表”
(三)固有资产会计报表和信托资产会计报表汇总而成的报表。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信托公司,经营的是两大业务,其一是自有业务,其二是信托业务。两者在管理上是完全分离的,其资产也不得混淆。因此,分别编制信托公司固有财产“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信托业务“信托资产来源、运用表”“信托业务利润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编制汇总会计报表却毫无意义。其理由是: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的规定,接受信托不是信托公司的负债。既然不是信托公司的负债,又怎么可以把接受信托汇总列入负债?同理,信托财产也不是信托公司的资产,又怎能汇总列入资产呢?
(二)汇总以后的总资产不能说明信托公司的经营能力。试想,一个注册资金3亿,受托资金50亿的公司,和一个注册资金20亿,受托资金40亿的公司,假如我们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前一个公司的总资产是53亿元,而后一个公司的总资产是60亿元,你说哪个公司实力更强?
五、关于信托业务中委托人的账务处理
(一)资金信托业务
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自己合法拥有的资金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受托人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管理、运用和处分的行为。根据我国制度规定,在不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以及对外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减少或合并某些会计科目。为此,笔者建议委托人增设“信托资产”科目。该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委托信托公司管理、运用和处分的财产。借方表示信托资产的增加,贷方表示信托资产的减少,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收回去的信托资产。该科目根据受托人进行明细核算。
其账务处理如下:
1.企业将资金交信托公司时:
借:信托资产
贷:银行存款
2.收回资金及信托收益时:
借:银行存款
贷:信托资产
信托收益
(二)财产信托
案例如下:某企业将其账面价值为1亿元的房产权用于信托,其信托的目的是通过出让二年期的房产租赁权募集资金,改变资产结构。信托公司接受此信托后同意向特定对象发行5000万元的信托计划。
其账务处理如下:
1.企业将房产进行信托登记后:
借:固定资产——信托资产1亿元
贷:固定资产1亿元
2.收到受托人交付5000万元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5000万元
贷:信托资产备抵5000万元
3.信托期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4.信托期满收回信托资产,退回信托本金时
借:固定资产1亿元
贷:固定资产——信托资产1亿元
一、土地储备资金进行会计核算现状
(一)信息统一性较低
首先,财政部门和土地储备机构收入支出核算口径不一致的现象存在,给统一口径进行土地储备金管理带来了难度。财政部门对于土地储备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管理,而在《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中,对于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出让收入该如何纳入管理进行了回避。这必然导致不同口径的计算过程中带来巨大的会计差异。割裂性的会计核算方式也使得财政部门和土地储备机构有关土地出让收入的计量存在巨大差异,难以在同一参考体系中进行比较和核算,为国家整体宏观调控带来了一定难度与风险。也没有办法满足国家对土地进行监控管理的基本需求。例如,某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土地出让金收入处理时该地财政部门采取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处理时遵循的会计假设不同,造成信息最终存在较大差异,难以进行信息共享,也给该地财政部门了解一手信息带来一定难度。
(二)难以反映对土地储备的所有活动
国家出台《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的目的是对我国土地储备项目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把握我国土地储备状况。但是,当前由于《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存在的问题,导致土地储备资金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难以对土地储备的所有活动进行综合反映。首先,根据这一会计核算办法中的规定,在进行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会计核算时,土地储备机构既不需要对土地出让收入进行会计核算,也不需要对由此产生的应收土地出让款进行会计核算,而只是通过最后将土地出让金上交国库时通过财政预算的会计核算进行反映。也就是说,土地储备机构在进行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时并没有办法全面有效反映土地储备的供求阶段,而只是简单反映土地储备在进行土地采购和开发及最终交付使用的会计核算。
(三)对政策全面实行困难
当前虽然我国出台了《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但是由于我国本身在进行土地储备时存在一些客观难题,造成我国土地储备机构难以全面有效执行《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这给我国全面把控土地储备资金带来了一些困扰。首先,我国部分土地储备机构对于土地储备资金收入的利息难以有效分摊。这主要是于会计核算办法中对于利息收入的分摊规定不够全面造成的,造成不同的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利息分摊手段各不相同。除此之外,对于土地储备机构而言,其自身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部门拨款和其自身银行存款产生的利息收入,因此虽然《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体现了我国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土地储备资金管理的基本会计信息要求,但是却没有办法与土地储备机构进行信息共享,必然给土地储备机构的日常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也使得土地储备机构进行会计核算时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最终造成难以全面有效执行《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的局面。
二、改善我国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现状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办法》扩宽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范围
当前,我国《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办法》虽然已经对于土地储备机构的会计核算项目进行了一定限制和规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而这些不足和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范围较小,难以全面进行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核算,因此需要完善我国《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办法》,逐步扩宽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的范围。这就需要将当期未纳入核算范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和支出纳入会计核算中,这样就可以防止因为将土地出让金收入和支出纳入土地储备资金的会计核算中,造成土地储备过程中采购土地、开发土地和最终销售交付土地出现分离,难以完整反映每一土地储备项目的基本会计信息状况发展。这样也便于我国财政部门和土地储备机构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共享和交换,统一会计核算口径必然会促使土地储备资金的信息可靠性上升,使得财政部门和土地储备机构有关土地出让收入的计量过程中原先存在的差异得以消除,降低了之前国家通过土地储备进行宏观调控带来的风险和难度,也使得国家政府部门可以更好地对于土地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控制。
(二)通过明确土地储备机构对于利息扣除及税费扣除的方法改善会计信息质量
当前,由于我国颁布实施的《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办法》中只对土地储备机构的土地储备资金收入利息分摊进行了简单介绍,而未进行详细说明,造成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利息处理时仍然存在巨大差异,而税费扣除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因此,想要全面提高土地储备机构的会计核算信息质量,一定需要明确土地储备机构对于利息扣除和税费扣除的方法,最终达到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首先,对于土地储备机构发生的为了收购储备土地的贷款利息支出应通过分摊方式计入储备土地的成本项目中,不可直接在土地储备机构进行当期费用扣除。同时,对于利息支出的分摊时点也需要进行有关明确,其分摊时点应为土地购入直至土地开采结束交付供出。其次,对于某一土地储备机构存在多个通过外部贷款融资方式取得的土地储备项目后分多次将土地交付的情况,应先将已经交付的土地应承担的利息和后交付的土地应承担的利息进行相应比例的配比分摊,减少相同地段相同面积土地因交付时间短期不同而造成的巨大成本差异。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于土地储备机构可以扣除的税费进行明确规定,既可以减小机构的纳税风险,也可以使得机构进行会计项目扣除时有规则可循。
(三)提高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部门的核算能力有效执行《核算办法》
虽然《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仍然存在着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目前为止这一会计核算办法仍然指引着我国土地储备机构进行会计信息核算管理。因此,有必要提高土地储备机构会计核算部门的会计核算能力,有效执行当前的《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首先,土地储备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核算机制,严格执行《核算办法》,其次对于土地储备机构出现的难以判断如何处理的会计核算项目可以通过请示上级主管部门的方式探讨处理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来对土地储备机构存在问题进行了解,降低土地储备机构风险。
关键词:农场会计;集中核算;优势
中图分类号:D922.26 文献标识码:A
会计集中核算办法越来越普遍,成为农场计算的主要应用模式,而在农场的各个单位也成立了功能较全的核算部门,这些部门的职能不但包括了常规的核算职能,对于财务工作还具有监督的能力,并且,还确保农场单位的财经纪律、对农场批准的预算进行执行以及为领导决策提供财务依据等。
1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优势
1.1 强化了基础工作
农场会计实行集中核算以后,由农场财务部门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模式,就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例如电算化,并选择业务能力较强的人才作为工作者。
1.2 改革了管理模式
从前财务管理工作的判断决策人员由某位领导来决定,当前集中核算的办法避免了这个问题,不但提升了会计自身的控制,也提升了账目管理的能力,使从前工作重点局限于会计的状态得到改变。
会计监督工作本来是内部监督的一项内容,而伴随集中核算的工作开展后,会计监督的性状从内转向外,因此客观性得到保证,农场单位使用金钱的问题上和从前的掌控状态有所不同,又添设了由会计人员核实的步骤,因此使得会计中心成为监督财政流通走向的有效部门,有效减少资金流失。在这种核算体制的控制下,各个单位的经济财务问题都要通过核算中心的认可,使得这些经济的走向和流通量都得到记录和控制,进行合理的监督,使用有效的手段,进而整个经济流程都在大环境的掌控之下。
在过去的核算办法中,会计的工作状态是受到领导的压制的,常常出现根据领导的指示,或者屈从领导的意愿来办事,公平性较差,出现假账呆账,坏账的问题,进而出现会计工作严重漏洞和恶性结果,给社会和国家,个人等都造成损失。集中核算工作开始实行之后,核算中心为基准的情况代替了以领导为中心的状态,核算问题都在掌握之内,整个过程处于公正展开的情况,舞弊行为得到克制。
1.3 实现了全程控制
会计集中核算的办法自从实行以来,一切的核算工作都通过核算中心,避免了其他环节的干扰,减少作业环节,提升办事效率,增强控制能力。
在过去核算办法的运行下,下级单位的工作状态只在年末得到检查和观测,这已经是事后监督,即使发现问题难以弥补,时间效率较差,不能及时控制。而集中核算的办法每一笔流通状态都经过审核之后才能生效,核算中心及时控制这些内容,使得控制的有效性大大增加。
1.4 降低了管理成本
会计核算使得财务运算的整个过程大大简化,对人员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下降,从而减少运行花费,加快工作速度,使得灵活性更大,使用的整体效果也得到提升。
2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会计监督不到位
集中核算办法对人员的要求在于熟知各项工作,而问题发生的大部分原因是缺少这样的了解,一个核算人员的工作对象太多,而对每一项工作的内容缺少了解,只是依据表面报账了解工作,其评价标准不够实际和客观,工作的开展缺乏系统性和细致性。
2.2 对审计工作带来不便
农场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各个单位的会计档案都由核算中心统一保管,这就为单个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困难。
2.3 集中核算更适合事业单位
农场企业会计核算的重点在于单位资金流动以及财务支出等方面,核算中心很难对个单位的实际经营开展有效地监督,无法为企业管理的开展提供全面完整的内控制度。
3 农场会计集中核算的完善措施
3.1 正确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
集中核算办法使得财务问题的处理更为科学,监督力度更大,使得问题控制的有效性更为合理,而违法乱纪问题得到程序上的控制,会计核算工作要紧紧把握农场这一服务对象,掌握自己的工作状态,约束不适当行为的发生。分别说来,就是要:第一,把服务的观念扎在核算者的思维里,促进在平日工作贯彻,服务与财务活动共同进步。第二,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不断学习新的能力,提升服务的等级,提升工作能力。第三,对单位领导,外界人员的合理建议积极采纳,使工作更成熟,稳步提升服务能力。第四,工作的目标是资金的公正,合理,通畅流通。
3.2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核算中心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农场单位的刚性预算指标,细化预算支出的相关科目体系,并有效的进行完善和改进。按照相应的规定,将预算单位的收支情况以及相关的科目列入预算,统一管理预算内以及外部的资金。经过审核通过后的预算,应该由财务部门严格执行。财务部门对于预算从编制到最后的执行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农场单位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统一高效的会计核算体系。
3.3 加强集中核算单位的内部财务监督
在农场会计集中核算体制之下,农场单位的账实分离得以实现,有可能出现账实不一致的情况,这就十分有必要强化各单位内部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账实相背离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农场会计集中核算使得原本农场单位的会计人员从大量复杂的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单位内部的监督以及管理工作当中,实现财务与管理的完美结合。
3.3.1 资产管理的监督
广义的资产管理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其他资产管理。长期以来,各单位在资产管理中存在观念淡薄,重购轻管、重钱轻物、随意处置、暗箱操作,内部监管苍白乏力,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和长期被个人占用。实行集中核算后资产的财务账目在核算中心,资产留在单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账实分离。单位内部监督的职责就是确保资产账实相符,对于毁损、流失的资产查明原因。内部监督的范围除了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外,还要加强对应收债权的监管,审查应收债权手续是否齐全,拖欠是否超期限,有无形成呆死账;清点有价证券,是否证实相符等。另外,根据核算中心提供的资产明细表定期逐项清点,对于盘存的资产和接受的捐赠、奖励等增加的资产督促及时报账,纳入单位资产管理,置于财政监督之下。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计核算中心和单位内部监督机构的共同管理下,内外形成合力,确保单位资产保全、增值。
3.3.2 债务监督
首先,对于债务的形成原因进行充分把握。其次,保证债务分析过程的科学有效,找到债务原因是因为监管不力,还是难以杜绝的非人为因素。第三,债务利息情况的监管,杜绝违法和高利贷问题的出现。
3.3.3 收支监督
收支监督历来是比较敏感的,会计核算中心主要对支出的程序和支出票据的合法性、合规性把关,而支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主要依靠单位财务人员和单位的内部监督机构把关。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实际收入和计划收入是否有偏差;二是各项支出是否具备可靠可用的计划指标;三是支出是否名副其实,每项工作是否经过了合理的真实的讨论;四是收支两方的对比是否达到要求,为何入不敷出;五,收支过程是否全部记录在案,有没有人为操纵的痕迹,收支客观性是否能够保证。
参考文献
[1]宋淑香,孙晓燕,徐金鑫.浅议农场会计集中核算[J].经济研究导刊,2008(10).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会计核算有助于完善现代化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核算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高效率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等经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内部监管工作的开展,通过前后期会计信息的比较,可以有效监督相关人员的岗位履职情况,避免出现违规操作等问题。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奠定基础。准确的的会计核算数据能够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财务人员编制财务报表提供基础数据,有助于财务管理人员做好财务分析工作,更好地指导筹资、投资等管理活动。此外,会计核算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提供保障,也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能够为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进提供良好的会计内部环境,顺利地将各部门预算纳入到企业整体预算之中,有助于管理者充分考虑成本费用、产销情况、利润水平等各项财务指标,为其做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1.影响会计核算的因素较多
实际工作中,影响会计核算的因素较多,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不能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进行,因而难以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以及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主要表现为:一是会计核算受业务部门绩效考评等因素的影响,在核算科目的使用上不规范,难以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二是企业管理层对于受托责任履职情况、对外信息披露等因素的考虑,通过授意而非授权的方式,诱使会计人员在账务处理上做手脚,进而严重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2.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尚不健全
尽管企业会计准则等对会计核算管理提出了要求,并作出了规范性的指导,但不少企业仍未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会计核算制度,表现为企业会计核算政策不清晰、不细化,会计管理分析制度不健全,以及会计核算报告模式不固定等。另外,一些企业没有形成会计核算监督机制,使得会计核算人员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在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下,很容易导致会计人员,不利于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
3.会计核算管理理念落后,相关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会计核算管理方面相对落后,相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这不利于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有的管理者认为会计核算管理就是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会计信息的记录与管理,而忽视了对核算制度、核算流程、核算人员等的管理,以及不同会计期间核算政策等的比较,也未能将会计核算管理纳入企业战略经营管理当中。因此,不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4.企业会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多数企业已经构建会计核算管理信息系统,但系统建设较为落后,难以满足企业会计管理等内部管理活动的需要。随着企业经营范围的拓宽,会计核算涉及信息量明显增多,会计管理要求也不断提升,而现有的会计管理系统很难全面收集、加工、处理上述会计信息,这不利于会计核算管理水平的提升,更难言其为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此外,有的中小企业仍然采用人工会计核算的方式,会计管理效率低下。
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确保企业会计核算的独立性
要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确保会计核算的独立性。首先,应在企业管理制度中明确会计核算部门的独立性,并明确其他部门禁止干预会计核算工作,以及违规时受到的处罚。同时,要确保会计管理部门中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明确会计核算人员的职责,确保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其次,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改变单一的绩效考评方法,从而减少业务部门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促使会计核算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最后,改变管理层的业绩观,使其以积极的态度紧抓企业经营管理,努力改善经营状况,而减少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干预。
2.建立健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企业要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完善会计核算w系。企业应紧跟相关会计法规、最新会计准则的变化,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及自身经营发展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一是要在制度中明确会计核算政策,尽可能指明其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等,为做好会计核算管理奠定基础。二是要完善会计核算相关制度、办法。例如:通过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岗位分工及管理办法、新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等的制定和完善,指导会计核算人员更好地完成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此外,要建立配套的内部监管机制,制定具体的监督措施,对企业会计核算进行全程监控,从而约束会计核算人员的行为。
3.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素质,更新会计管理观念
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综合素质,是贯彻落实会计核算制度,以及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通过新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的培训、会计政策变更的学习等,使其严格执行会计核算相关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另一方面,要更新会计管理理念。不仅要提高管理者对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视程度,还要将核算制度、核算流程、核算人员等的管理纳入会计管理之中,始终将会计核算管理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相结合,并将会计核算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中。
4.加快企业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企业应加快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会计信息采集、加工、分析的能力,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除了常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和系统外,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引入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在满足会计核算管理的基础上,更多的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服务。同时,企业应当将生产、销售等业务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有机结合,提高数据采集、加工分析的综合能力,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而有效提高现代化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根据对历史数据的依赖程度不同,预算编制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增量预算:二是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假设历史将会重复。并在此基础上,考虑适当的增长,编制预算;零基预算则立足于未来,按照逐级深入的方法,以因素分析的理念,编制预算。
以增量预算的方式编制预算时,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存在如下影响:
1.1历史核算的稳定程度决定了企业是否可以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一般来说,以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应该具备五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但如果企业的历史数据的核算方法、核算口径。甚至会计主体总是处在变化之中,则作为核算结果的历史数据在各年之间没有可比性,从而难以总结历史规律,也就无法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
1.2历史核算的口径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明细程度。
1.3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决定了企业预算编制的公允程度。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主要是指会计确认和计量遵守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情况。
可见,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对于按照增量的方法编制预算的预算管理来说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使以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对历史数据的依赖也是难以避免的。正常经营的企业按照零基的方法编制的预算。也需要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使编制的预算更加合理。
2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中国的会计规范体系一直处于改革变动之中。很多企业没有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办法,会计政策不细化、不明确、不规范,会计科目不统一,对许多会计事项的处理还大量依赖各级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而会计人员往往会作出有利于完成预算指标的会计判断甚至操纵会计信息。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况下,预算考核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异化比较普遍。因此,要真正发挥预算考核的激励作用,就必须规范会计核算基础。
2.1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是企业会计人员、档案、核算的管理制度,内容庞杂。一般来说,会计管理制度包括:①会计岗位划分及岗位责任制管理办法,具体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岗位划分,各岗位的责任范围等;②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包括会计部门管理人员和核算人员的任职资格、招聘、岗位技能、培训、职业道德等内容;③会计工作交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知识的交接和会计资料的交接。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就业人员的低流动性,企业并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交接管理办法。其结果是,当最近几年会计人员的流动性显著提高时,会计人员交接手续不完善的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企业的历史会计信息不完整、会计政策不连贯、会计科目不统一,给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带来了很多问题;④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材料的形成与归档。会计档案的分类、排列与编目。会计档案的保管与统计,会计档案的提供利用,会计档案鉴定与销毁等内容;⑤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包括软件的选择、系统初始化、密码管理、系统维护等内容;⑥会计检查管理办法。包括会计检查的内容、会计检查的周期、会计检查的组织实施、会计检查结果的使用、会计检查结果的反馈等内容。
2.2规范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长期以来,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会计科目而轻视会计政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会计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会计政策不规范,就会使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从而导致其作为预算考核的依据缺乏合理性基础。笔者在长期从事预算管理咨询和会计核算咨询的实践中注意到,许多集团公司甚至不了解相关子公司的会计政策。
目前,由于预算管理主要集中在损益预算领域,所以,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规范会计政策首先需要规范与损益确认相关的会计政策。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入确认政策;二是成本、费用的确认政策及成本费用的划分;三是固定资产折旧政策与无形资产摊销政策;四是资产减值的会计政策;五是存货与短期投资发出计价的有关会计政策。
对于实施预算管理的企业来说,制定统一的会计政策,包括两种情况:
2.2.1所有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相同。这类企业一般具有高度的行业专门化特征,全集团内部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行业,如中国的电信行业、发电行业、供电行业等等。集团公司能够从全集团公司出发,全面制定标准、详细的会计制度。
2.2.2纳入预算管理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范围不相同。这类企业涉及的行业较多。在这类企业内部,包括很多种业务种类。如制造、施工、物流、服务等行业,如中国的一些控股公司、国有企业的实业公司等,集团公司不能制定标准的会计制度,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强化管理手段,提高对子公司业务的熟悉程度,制定差别化的会计政策。但要强调的一点是,从预算考核数据的真实性出发,控股公司的会计核算办法一般应该由集团公司制定,至少应该由集团公司核准。
2.3统一的会计科目在大型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各责任中心会计科目的相互统一性和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的统一性,是减少预算工作量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强化预算考核的前提。有的企业的预算由各部门编制,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不一致,数据难以汇总,难以实施考核。如在预算管理中,规定非设备修理费不得高于修理费的15%,但是,在会计核算中,并没有按照非设备修理费和设备修理费进行明细核算,考核只能依靠修理部门的统计数据,结果出现了由被考核部门提供考核用信息的逻辑悖论,难以发挥考核的作用。
所以,要使预算管理规范化,必须实现会计科目统一化。
一、育林基金核算存在的问题
现行育林基金核算制度虽然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对促进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育林基金制度本身和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至今尚没有易于操作的林业基金管理办法。特别是育林基金偏重于提取留用育林费的核算管理,缺少对其他多种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的核算内容。尤其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采伐量大大减少,育林基金也相应减少,远不能满足林业发展之需,不能解决林业资金短缺的矛盾,育林基金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增多。
二、建立和完善林业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体制
1.林业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林业必然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事业,而且林业特殊的运行规律,在客观上也要求国家采取特殊的政策予以扶持,建立合理的资金投入与补偿机制。林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根本改革传统的按经营性支出和非经营性支出组织会计核算的旧体制,适应林业企业的战略调整重新布局,建立新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制。新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制应由林业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与营林生产和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两部分内容构成。林业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是目前林业会计核算的主体,主要反映林业企业的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林业财政专项资金不仅仅用于企业的非经营性支出,而且用于企业的经营性支出,用于森林资源的经营管护,作为林业企业发挥生态效益的补偿。营林生产和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主要反映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支出。林业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与营林生产和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两部分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报表,构成林业企业有机的会计核算体系。
2.制定林业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方法。林业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是林业会计核算的基础,在目前生态效益无法商品化的情况下,林业企业发挥生态效益的生产耗费无法从社会取得补偿,国家财政资金是林业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林业财政资金核算办法是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主体部分。现行天保资金采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制,其他林业财政资金采取企业会计核算体制,分别反映,形不成一个有机的核算体系。天然林保护同样是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要讲究经济效益,进行成本费用核算,不能等同于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因此,不能采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林业企业的育林基金制度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积累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核算和管理的丰富经验,为制定林业财政专项资金核算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育林费的来源日益减少,天保资金核算面窄,又有时间限制,建立新的统一的林业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方法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应总结育林基金和天保资金核算的经验,改革现行天保资金核算体制,将林业财政专项资金全部纳入林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制定统一的林业财政资金核算办法,作为林业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林业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对于提高林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林业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方法应设置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为反映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的增减变动情况,应增设“林业财政专项基金”一级会计科目,按不同的林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设置明细科目核算各项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和用途。通过“营林成本”、“营林费用”等会计科目,核算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的各项支出,形成林木资产的期末结转有关林木资产会计科目,同时减少林业专项资金,增加企业的林木资本金;对于营林管护费用支出,期末结转林业财政专项资金核销。同时林业企业还要增加“林业财政专项基金收支明细表”,反映林业企业报告期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的增减变动情况,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也要披露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的相关信息。总之,发展林业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国家应该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扩大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的来源。
作者:蒋来锁 单位:内蒙古吉文林业局财务科
关键词:政策性粮油补贴 会计核算 递延收益
一、企业会计准则、中储粮核算办法和国家粮食局的有关规定
(一)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及《应用指南》规定,将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规定了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区别情况处理: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确认为递延收益;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中储粮核算办法和国家粮食局的有关规定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印发的《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和国家粮食局印发的《粮食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有关粮油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对企业经常性的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核算进行了规定。
1.中储粮核算办法的规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中,对企业经常性的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具体核算办法是:企业按照规定标准计算,应由财政或主管部门拨付用于补偿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政策性粮油补贴款,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实际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企业收到财政或主管部门用于补偿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政策性粮油补贴款,按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在发生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未来期间,按应补偿的金额,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
2.国家粮食局的规定。国家粮食局《粮食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有关粮油业务会计处理规定》中,对与收益有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核算规定是:企业依据政府及有关部门下发的文件、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中所确定的标准和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补贴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按照配比原则,同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同样,企业对按年补贴的政策性粮油补贴,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配比原则合理计入补贴收入也是很难操作的,而且规定中没有给出企业实际收到政策性粮油补贴款时的会计处理,但从国家粮食局的规定可以看出,是将企业经常性的政策性粮油补贴完全作为递延收益来核算。
二、有关规定的不足及建议
(一)实际工作中政策性粮油补贴款拨补的程序
将政府补助会计准则具体运用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下简称企业),就涉及到企业承储政策性粮油获得的经常性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具体会计处理问题。由上文可知,粮食行业的会计处理都将企业承储政策性粮油获得的经常性政策性粮油补贴款作为递延收益核算。但笔者认为,结合企业经常性政策性粮油补贴款获得过程的实际情况,企业是否应该将获得的经常性政策性粮油补贴款作为递延收益核算,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现在各级政府政策性粮油补贴款一般是根据确定的标准结合企业政策性粮油经营量按年补贴的。也就是说,政策性粮油补贴款是补偿企业在一年内经营政策性粮油业务有关的各项支出。因此,在一年内财政部门或有关部门在某一时点拨付给企业的政策性粮油补贴款,企业是无法划分是补偿企业已经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还是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而财政部门或有关部门对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实际拨付流程是在一个年度内实行分次预拨,按年清算。可见,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实际拨付时间往往是滞后的,特别是地方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拨付,滞后现象更加普遍,极少出现提前预拨的情况。实际上企业政策性粮油业务量在一个年度内往往是有变动的,要财政部门或有关部门提前拨付补贴款给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也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核算办法实际上是将政策性粮油补贴款全部作为企业的递延收益在核算,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及《应用指南》对企业递延收益的界定不相符,而且不符合财政部门或有关部门对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实际拨付流程,不能清晰直观地核算反映企业年度应收、已收、未收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情况。实际工作中,作为承担政策性粮油业务的企业来说,应收、已收、未收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核算非常重要,是企业与财政部门或有关部门年度结算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重要数据,企业要准确提供应收、已收、未收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数据,相对比较困难,会增加企业补贴款结算的工作量。
(二)建议
笔者认为,对企业有明确补贴标准及金额且经常性的政策性粮油补贴款,不应作为递延收益来核算,应该按明确的补贴标准及金额按月直接计入企业损益。
企业对财政部门或有关部门按明确的标准和金额,在年度中分次预拨(实质不是预拨)、年度清算拨付给企业的经常性政策性粮油补贴款,企业在不能科学合理地划分是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还是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情况下,应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核算。从前面所作分析,再结合财政部门或有关部门拨付补贴款的实际操作情况,可以看出企业经常性政策性粮油补贴其实质已经不能认定为企业的递延收益,应该按月根据明确的补贴标准计算出的金额,直接计入补贴收入。与企业实实在在属于递延收益的核算事项区别开来。具体核算办法如下:
企业每月按明确的补贴标准计算出应得的政策性粮油补贴时,借记“其他应收款――应收补贴款――×××”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企业实际收到补贴款时,不论是延迟拨付还是提前拨付(提前拨付极少,不具重要性,会计核算上可以忽略),都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应收补贴款――×××”科目。这样核算就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及《应用指南》有关规定,企业核算起来相对更简单,更实用,核算口径上也不会出现混乱,可以完整、直观、清晰地反映出企业应收、已收、未收政策性粮油补贴款的情况,便于企业同财政部门或有关部门年度结算政策性粮油补贴款,减轻结算工作量。
以上是笔者结合基层企业实际工作所作的理解,希望与同行们深入探讨,使有关会计核算更科学合理,更切合基层企业实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会计核算办法[J].商业会计,2008,(3)-(24).
3.国家粮食局.粮食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有关粮油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S].国粮财[2013]311.
现已组建运作及今后组建的,具有独立财务的各类临时机构,一律实行以会计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由县财政局在县政务服务大厅会计核算窗口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资金结算业务(第一批实行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的临时机构名单见附件)。
二、集中核算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核算原则。
采取按核算单位单独建账、分户核算、集中管理、一站式办公、程序化操作、电算化记账的办法,将临时机构的所有财务收支实行统一核算。
(二)规范管理原则。
各临时机构要依法依规实行会计核算,规范列支标准,节约财务费用,严格财经纪律,接受县财政局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县财政局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和县委、县政府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核算、监督。
(三)权责不变原则。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保持“四个不变”,即:不改变资金来源渠道,不改变资金原有性质,不改变资金的使用权、管理权和审批权,不改变项目业主(投资主体)对项目的管理体制及其所有者权利。
三、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的资金范围
(一)上级和本级财政拨款;
(二)中央、省、州专项资金拨款和其他资金拨款;
(三)地方政府债券、银行贷款以及投融资资金;
(四)其他资金。
四、会计核算窗口的主要职责
会计核算窗口具体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按资金性质统一设置会计账户,分户进行会计核算;
(二)审核单位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
(三)使用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按规定的会计科目、核算口径、会计报表格式,实行规范的会计电算化核算;
(四)定期向集中核算单位提供统一的财务会计报表,协助单位分析财务收支情况;
(五)办理各项资金结算,及时与代办银行、核算单位核对资金增减变动情况及余额;
(六)检查、监督集中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
(七)归集、整理、保管会计档案资料。
五、集中核算的要求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保留临时机构银行账户,取消会计核算岗位,原由各单位分散办理的会计事项,改由县政务服务大厅会计核算窗口统一承办。
(二)会计集中核算单位确定一名专职或兼职报账员,配合县政务服务大厅会计核算窗口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并对结报事项设置“备查簿”。
(三)对会计集中核算单位实行备用金制度,具体限额为1万元。备用金由集中核算单位报账员按现金管理要求进行专人管理。
(四)切实维护核算单位合法权益,支持和尊重核算单位正常的财务收支行为,及时与核算单位沟通财务信息,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严格执行财务会计集中核算相关政策和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财务集中核算工作,不得转移资金和物资,不得设账外账,不得突击花钱。
(六)实施集中核算过程中、、的,将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六、其他事项
(一)县财政局负责县政务服务大厅会计核算窗口的业务指导,其窗口工作人员由县政务服务中心、县财政局共同管理。
(二)县财政局要针对临时机构财务的特点及规律,进一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业务操作程序,制订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确保集中核算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5.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所谓会计核算也即是企业借助相关的手段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进行的归纳和总结。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相应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未来做出相应预测,从而有效的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可利用、有价值的信息。
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有效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的效率,而且还能为企业良性循环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也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和规范其会计核算工作,以便有效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近年来,国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简称《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制定实施了会计核算办法。然而,基于其所处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其核算工作的特点,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始终无法高标准的满足其工作需求。到底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存在哪些突出特点?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又有哪些较为突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通过哪些策略才能实现对其的调整和优化呢?笔者做出了以下分析。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跟一般的生产企业不同,建筑施工企业“产品”生产的成本投资额大、生产周期长、施工过程涉及面广、施工点分散、不易移动,同时成本回收较为缓慢等特点,于此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存在的困难性和特殊性。具体到会计核算上可将其特点表述为以下几方面:
(一)分级核算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所特有的施工点分散、生产周期长、流动性大等不固定的特点,为了有机的将施工生产和会计核算结合起来,并有效直接的反映出建筑施工产品的经济效果,结合其生产特点,需要采取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办法,从而有效避免企业财务集中核算造成的施工生产与会计核算二者之间的脱节现象。
(二)单位工程成本单独核算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一般情况下按工程组合特点进行计价,这也决定了施工项目通常由若干个单项工程有机组合而成的特点。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单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应采用“定单成本计算法”,对每项工程成本进行单独分别核算,从而有效实现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计算口径相一致。
(三)分阶段对工程价款结算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造价高等特点,因此如果要等到竣工后才进行价款结算,那么建筑施工企业就必须垫付大量资金,这样一来不但限制了施工企业产品的经营,而且还给施工企业资金周转带来麻烦和困难。同时事后监督和结算也难以发挥会计核算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对于造价低、周期短的项目可以选择在竣工时一次进行结算,但对于资金占用量大、施工周期长的项目必须确认各期完工后的借款,对其进行分阶段结算,及时进行资金的回收,以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
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鉴于建筑施工企业以上特点,其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也自然与其他企业有所差异,但目前来看国内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还有部分不规范之处:
(一)会计信息不完善,汇总报表不精准
会计报表编制工作是企业会计核算中最为复杂的环节。而汇总报表的编制工作更是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挑战。鉴于以上所述的施工企业核算对象的复杂多样性,汇总报表的编制工作成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汇总报表编制过程中,内部往来的处理、汇总对象等是否精准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汇总报表的编制工作。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主体包括项目经理部、分公司等单位,因此对于需要全面反映其内部财务信息时,必须将下属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全面汇总,不得有任何遗漏。除此之外,要想精准的汇总报表,还需要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部和分公司的数据信息可靠、及时,这是准确形成汇总报表的基础条件。另外,施工企业与其下属部门或分公司之间可能存在业务往来,因此,在汇总报表时,还必须施工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活动进行调整与抵消的处理,以确保汇总报表的精准。
以目前情况来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准确汇总报表困难较大。主要表现为:(1)施工企业与分包单位之间,内部制度较为欠缺,整体的会计基础工作较薄弱,没有提供精准汇总报表的基础条件。(2)施工企业各部门或分公司的会计信息存在漏报的现象。建筑施工企业部分下属公司不是企业专设的单位,而是为了承接工程方便的一些施工队伍主动挂靠的公司,这些公司往往只能提供技术施工,不能按照施工企业要求提供详细的会计信息,其自身制度建设不健全,不能按照施工企业要求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即使能够提供也是不完善的。
(二)数据统计不具体,增加了成本核算的困难
企业内部的数据统计工作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要想确保准确的进行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事前统计、汇总的数据准确、全面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建筑施工项目来说,人力消耗、工程项目产值、施工机械的利用等情况均应包括在工程项目的具体类项之内。另外,还必须具备完善的成本预算,包括总价预算和分解后的单价预算情况等。只有将这些具体数据完备后,财务部门才能有凭据的进行成本核算,并以此对施工项目的各项费用进行归集、汇总和分类,通过确切的数据来分辨其为直接费用还是间接费用,并具体、准确的核算项目成本,并有效分析各项费用增减的原因所在,并以此有针对的提出节约成本的策略。
三、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分析
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深入其存在的原因: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本身的复杂性
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会计核算的定义虽然基本相同,其内部核算工作均是以货币形式对企业产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记录和核算,并在经营末期以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给企业会计的使用决策者。但从上文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相比其他行业,其核算过程更为复杂困难,这也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二)经营决策者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不够
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层的思想观念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同时他们的理念还直接决定了企业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及力度。目前从国内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实情况来看,不难发现企业经营者对成本核算重视的力度远远不够,企业内部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缺乏执行力等问题,甚至不将成本核算工作纳入管理内容的行列。产生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者单纯的以为会计核算的主要的对象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因此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内容应是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增加资金的流动这才是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往往不能正视项目施工中的成本管理;2.除财务部门以外的企业管理中的其他作业部门对成本信息核算不清楚,项目施工情况除了财务部门知道外,就只有施工作业部门清楚了解,因此财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只能以施工部门提供的信息作为依据进行核算,无法真实的记录成本信息,这往往会给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工作带来影响,甚至会让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三)财务人员自身素养有待提高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素养不够同样也是影响会计核算制度有效执行的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财务会计人员的队伍也随之壮大,但其整体的专业素养却没能跟上其发展步伐。建筑施工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素养不够表现为:部分会计人员在没有从业资格证的情况下急于上岗。导致财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会计知识,有些会计工作人员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够,甚至在领导恶意的指挥下虚假会计信息,造成企业财务报表的歪曲和信息的失真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以为有以下原因:(1)目前新会计准则颁发后,诸多更专业性的应用向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当前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者职业道德普遍较低,不能起到企业监督的作用。
四、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调整优化
结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笔者提出了以下优化策略:
(一)转变管理观念,重视会计核算制度执行
结合以上原因分析我们得知,建筑施工企业经营决策管理者的理念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内外部的协调与执行能力,对企业的发展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必须清楚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并明确会计核算目标,准确把握会计核算对象及范围,从自我思想意识中提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度,并在实际工作中落实贯彻成本控制策略;其次必须加强管理制度执行的力度,各部门工作人员在对工程项目做好充分了解后,建立完善健全的管理机制,并在工程执行过程中使之贯彻落实。因为建筑施工项目所特有的阶段性和复杂性,导致核算工作人员无法准确记录和掌握会计核算内容,因此,必须对工作人员的施工材料进出库及工作人员出勤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包括机械设备修理、维护、工作以及材料验收、清查等,要求核算人员都必须做好准确记录和统计,旨在有效提高核算工作的有效和准确性,确保核算工作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有效执行
2003年9月我国财政部颁发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下文简称为《办法》),同时要求施工企业于2004年1月1日开始执行。《办法》的实施对提高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同时要求与2007年1月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执行。新《办法》和新《准则》的实施给社会经济环境及会计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提高了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精准度,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三)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
正如上文分析所得,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核算人员的素养直接决定着核算质量,甚至影响着企业产品的经营效益。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培训,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从根本上改善核算局面,有效提高企业核算质量。具体策略:1.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除了会计知识普及以外,还必须加强会计工作者对所从事行业法律法规的认识理解,并促使他们熟练掌握新《准则》、新《办法》,熟悉行业知识。2.理论学习基础上,还必须充实会计人员的实践练习。施工单位应多给会计人员提供亲临施工现场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联系,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积极发现问题,灵活的解决问题,更好的掌握自己所学的会计知识,有效提高个人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实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提高财务核算的办公自动化水平,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会计核算方法的规范等策略,提升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总之,为满足新时期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新需求,企业必须着眼与工作的实际,通过引进新的会计管理理念以及会计核算技术等,优化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企业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从而有效的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新利.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1(16):60-61.
[2]董晓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09(18):186-187.
[3]李文超.关于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5):74-75.
[4]王令权.建筑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与特点探讨[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4):113.
[5]王清柱.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刍议[J].北方经贸,2010(8):64-6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地深刻变革。与此同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原来的会计核算制度日益暴露出各种弊端,阻碍事业单位的发展。鉴于此,国家财政部出台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修正原来的制度。在新事业单位会计结算制度中,纳入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确立基建核算的独立性,有助于实现双轨核算,进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更加完善。本文首先介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然后,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
新制度视角;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再加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影响,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满足事业单位的长远、稳定发展,国家财政部出台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从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内容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基础建设投资正式纳入到会计核算管理当中。同时,在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下,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与核算的力度。因此,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相关规定,并严格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基本建设投资核算中,必须独立建账、核算,保证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使旧制度平稳、顺利地向新制度过渡。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
事业单位在基建会计工作中涉及多个事项。常见的包括会计核算、项目投资管控、预算执行与控制、招投标项目管理、工程竣工核算和项目财务核算等。在整个核算工作中,要求独立建账、核算。其核算的基本特点为:首先,基建项目中产生的收入、支出费用,均要求专业核算,建立档案,统一保管。采用以上方式,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其次,在通常情况下,要求在开展项目工程时,同步进行基建会计核算。基于此,也存在时间跨度大、中间问题多、处理难度大等特点;最后,基建项目竣工前,通常都要保持固定资产处于既定范围。只有项目竣工后,才能增加固定资产。
二、事业单位基建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新制度实施后,事业单位在基建核算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给事业单位的运营造成了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建会计对账困难
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在基建核算中,普遍存在对账难的问题。由于受历史原因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基本上属于行政性质。这样,在基建工程核算中,往往受资金支付方式、立项问题的影响,导致同一个项目被上级委托为不同的下级单位,由这些单位共同完成基建项目。这种项目代建管理的模式,项目核算的资料被不同的单位记录、保存。同时,再加上工期长、人员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降低财务记账工作的质量,进而发生错账、漏账、坏账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返工,进而增加了工作量,严重障碍对账工作。
2.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一些事业单位以单一账户核算要求为依据,把基建账目与行政事业账目合并,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同类业务盲目混淆。此外,一些单独建立基建账户的事业单位也未能根据相关规定将项目单独开户,并单独记账与核算。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将若干个基建项目混在一个账目里核算,等到工程项目完成竣工时,已无法准确计算出项目的精确成本,领导者得不到准确有效的工程数据,给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带来诸多不便。
3.基建项目固定资产折旧补偿成本核算问题
基建项目竣工后,也就形成了一定的固定资产。在核算这些资产时,主要采用折旧计提的方式补偿成本。同时,在实际的折旧核算中,很多事业单位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与模式,使固定资产能够全额计入到支出项目中,在这点上比较先进。同时,固定资产在折旧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损耗管理的现实需求,是比较科学的。然而,在核算固定资产时,采用上述计提方式却存在很多问题。
三、新制度视角下加强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的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会计核算管理
认真分析基建会计对账难的问题,不难发现该问题依然是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事业单位开展基建项目后,必须明确每个部门、人员的责任,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在此基础上,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日常记账中,工作人员要结合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评估资金支出的频率。然后,与每个项目方约定对账的时间,比如周对账、月对账、年对账等。这样做,便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对项目建设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记账中,如果出现错账、漏账等现象,有必要处罚。同时,事业单位管理层针对从业人员经常出现的问题,要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促进会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提高核算水平。比如,在记账的过程中,针对容易出现待摊投资的科目,可以为工作人员明确划分记账的科目、范围与核算的性质,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避免在会计核算中出错。
2.建立适应现代经济的会计核算科目
针对多数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建议在企业的资产类科目管理中增加有关“项目建设物资”“在建工程”“待核销基建支出”“转出投资”和“预付工程款”这五个会计科目。同时在事业单位的负债类科目中增加“应付工程款”的项目,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加“工程基金”的项目。此外,对收入类科目中的“专款”项目,将其细化为“行政事业性专项”和“基本建设类专项”。通过增加这些项目,可以使事业单位适应目前快速发展的经济,进而对相关项目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相关项目的核算准确性和效率,顺利开展和完善相关工程。
3.将基建项目中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相应的支出类科目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针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提出了虚提折旧的办法。具体来讲,工作人员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财务管理,而且要兼顾预算方面的管理。然而,在基建并账核算的过程中,无法将在建工程计入到大帐的支出科目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充分发挥新制度的优势,可以在固定资产计提的过程中,采用实提折旧的办法。具体步骤为:在基建项目中,如果没有形成固定资产,在进行折旧计提时,借出资金计入到经营支出或者事业支出中。贷入资金可以采用累计折旧的办法。这样做,在基建项目中实施折旧计提,有效地将成本逐渐分摊到支出中。除此之外,提高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的准确率,使会计核算更加合理、科学。
四、新制度基建并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新制度下进行内部交易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来往业务的调整。在并账时,应该认真清理事业账与基建账之间的往来。同时,抵消与调整账目,避免往来业务中出现虚增虚减的资金。(2)内部调整收支业务。认真分析基建账中的自筹资金、拨付资金,然后在并账的过程中调整,或者还原,避免出现虚增收入,或者支出。做好以上工作后,有助于落实事业账登记,防止资产虚增。
五、结语
事业单位实行新基建会计核算制度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给基建会计核算带来困难。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提出解决的具体办法。比如,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会计核算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核算能力;细化会计核算科目,多渠道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将基建项目中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相应的支出类科目等。希望可以解决事业单位在基建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促进事业单位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进而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刘莎 单位:长春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1]张绪娥.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基建投资会计核算探讨——以政府投资项目财政专户管理方式为例[J].财会研究,2013(7).
【关键词】水利单位 会计集中核算 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在一个真实工作环境中按特定标准承担工作角色所应具备的能力。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则认为职业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履行特定职业角色而必须具备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的总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职业能力是以一种能干的、有效率的和恰当的态度履行高标准工作的才能,并将构成核心职业能力的明显特征归纳为“能够为用户提供价值和结果的会计师技能、技术和知识的独特组合”。从上述有关对于职业能力概念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职业能力一般是指职业胜任能力,通常包括知识、技能、符合特定职业角色等内容。由此可见,对于公立的水利单位我国对其的监管是比较明确的,至少应该受到主管部门的监管。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涵义
水利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根据水利单位在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及财务自不变的情况下,将单位的银行账号、会计及出纳等取消,来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需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具有较高职业判断能力的人做出的判断就会更加恰当,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就会越高。会计人员行为的动机是会计人员开展会计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它是引发、指导、维持会计人员行为的力量源泉。从会计集中核算的角度来说,必须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发展的机会,以便使事业单位能够沿着一定的财务预算规划前进,并成功地驾驭其发展过程。众所周知,当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时,会给财务预算提供更多的财务预算发展机会。然而也要认识到,即使是处于衰退或战略调整阶段,更应该设计各种开发计划为事业单位创造财务预算机会。当公众想了解水利单位的公益服务情况下,只可以从单位报告中来了解,而这些信息将和第三方所提供的信息相混淆,让公众更好地从水利单位报告中了解当前的财务情况。所以对于目前来说,水利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还不够完善。
二、水利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和作用
在社会制度的背景下,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追求自我认同,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建构与自我建构之间势必会产生矛盾,这是导致传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认同困境的根源所在。在众多的诸如加薪、升迁等对策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近年来兴起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论给所有指明了一条新出路,在财务管理中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发展过程中自身特征发生了变化,因此当处在同样的环境中时,便会产生更大的困惑,而这些变化也更是会反应在行动上,进而产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传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困境具体体现在他们的身份分类的矛盾、目前会计集中核算的矛盾上。在创立之初,通常将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集中在某项业务中,这样能更有效地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集聚了一定的资源之后,不再满足原有的核算方式,就会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方面的优势,沿着在纵向以及横向进行拓展,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当进一步发展时,为了降低风险,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会寻求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业,提供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经济用途的产品或者服务,进行会计核算;在继续壮大之后,出于扩大市场或者是削减成本的需要,就会重视会计集中核算,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求发展。并不是所有的都会经历以上的发展历程,有些没有机会进入下个阶段就已经消失了,有些会跨越某个阶段直接进入下个阶段,还有一些在进入下个阶段之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三、水利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集中核算实施的策略
水利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会计信息得到了集中,使财政部门能够强化监督职能,便于了解资金运行的全貌,完善政府资金的约束机制,会计人员不受行政干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使职权,改善了会计环境,保证了各类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增加了财政收支的透明度。
(一)加强水利系统内部的财务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对预算单位的财政收支采取了集中支付、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各单位的银行账户取消并统一在同一商业银行开户,解决了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现象。为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财务管理的需要,水利单位依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有关规章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财务管理办法》、《职工差旅费报销规定》、《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内部贷款管理办法》、《资金结算管理办法》、《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等基础工作文件,同时还制定了财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修订了机关费用包干办法。执行中,严格资金支出审批程序以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管,积极做好清产核资工作以加大债权债务的清理力度,从而保证了企业财务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二)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实施集中核算
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容易造成经济发展的倾向,信息收集的失实,当一个经济体的规模比较小时,信息的流通是畅通的,计划性的确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可能与人们所需要的相差无几,但是当经济体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信息将会变得纷繁复杂,信息的搜集变得越来越困难,计划的制定与现实所需不相符合,并且在计划经济下,人们的自由选择被严重的压抑,带来了生产的低效率,体制内的创新动力也被严重的压抑,以计划来调节全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配置很难达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传统会计核算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将水利单位引入集中会计核算,在市场作用下价格自觉地调节供求,配置资源,既能够保持良好的社会生产活力,又能够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会计人员经过不同的资金培训,了解和熟悉了企业各方面的情况,积累了财务管理经验,丰富了人生的职业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