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3 17:15: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成果业务的会计核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会计确认基础的种类
会计确认基础一般有两种: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或者说应计制和现金制。然而实践证明,至今已不存在纯粹的收付实现制和纯粹的权责发生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立单位委员会在其1991年3月的研究报告第1号《中央政府的财务报告》中提出了多种会计确认基础的名称,其中包括现金制基础、修正的现金制基础、修正的应计制基础和完全的应计制基础。该委员会还认为“在会计上有这样一个会计基础区间,这个区间的范围从现金制基础这一极端到另一极端完全应计制基础。在这两个极端中间,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实际上或者是对现金制基础或者是对完全应计制基础的修正。”由此表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仅是确认时间基础的两个极端,我们可以把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统称为混合会计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融合是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趋势。
二、选择会计确认基础的原则
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能满足不同的决策管理的需要。选择不恰当的会计确认基础,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的质量,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从而制约会计职能的发挥。如何正确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呢?从总体上讲,选择最合适的会计确认基础取决于:会计主体的特征和性质,会计目标,会计报告的类型,以及建立和维持必要的财务信息制度的成本和效益。具体讲,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相关性原则。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必须是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反映受托单位的受托责任。一般来讲,企业会计确认基础侧重于决策有用现,而预算会计确认基础侧重于受托责任观,以实现其会计目标。
2、充分考虑会计主体的特征和经济业务性质。不同的会计主体,其特征不同,应选择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选择会计确认基础时,还必须根据经济业务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的确认标准。也就是说,一个会计主体或组织如果业务需要,应当可以同时采用一种以上的会计确认基础。
3、成本与效益原则。选择会计确认基础,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为降低会计信息的成本,可以采用灵活的会计确认程序和方法,引入“修正”的会计确认基础,使会计确认基础的确定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实用性增强。
三、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
我国预算会计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是由预算会计的特点所决定的。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只确认实际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的交易事项,并计量某一期间的现金收支差额的财务成果,符合一般的习惯,会计核算程序比较简便;同时,会计确认数是实际入库的预算资金,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的进度,并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但长期的预算会计实践表明,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存在明显的缺陷。具体表现在:①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入。支出及时纳入核算,不能完整地反映营运业绩,相应的债权与债务也不确认,导致资产负债表和收支结余表不真实,使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供给信息使用者;②无法客观地进行财务支出与收入在会计期间上的配比,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性质,且其反映的财务成果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使财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前后一贯性;③收付实现制是一种面向过去的确认基础,并不能提供未来现金流动的信息;④不能真实地评价和考核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财务受托责任。
由上述分析可知,收付实现制已受到挑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预算会计确认基础,客观分析预算会计环境。选择合适的会计确认基础是当前预算会计理论亟须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财政部在1998年根据预算会计核算的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采用了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即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这表明,一方面预算会计从总体上讲还是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会计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体,以权责发生制为补充的一种混合会计确认基础,充分体现了灵活性。
四、完善预算会计确认基础的建议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纷纷改变现金制,而采用修正的现金制或修正的应计制会计。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预算会计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引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预算会计确认基础不仅要真实反映政府及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情况及财务状况,强调与国家预算保持一致;还要提供具有一定信息质量的财务信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以实现预算会计目标,因此,会计确认基础也应予以改进和完善。根据会计确认基础的选择原则,借鉴西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先进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应采用以下修正的会计确认基础。
(一)明确课程作用
在第一次上课时,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可以选择一套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要求学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分组讨论报表所能传递的会计信息,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分析销售情况,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析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试图从职业经理人的视角分析财务报表。明确会计与主攻专业的关系,可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有用性,保持学习热情。
(二)做好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增补
实际生活中,非会计专业学生接触到的会计信息主要是财务会计报告,学生能够阅读分析财务会计报告,从财务视角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胜任管理工作,做好个人投资理财即可。因此,现行会计学原理教材中的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填制可以删减,而与财务会计报告有关但在会计学原理教材中没有体现的内容要进行补充。具体来说: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增补填写及审核支票、发票等常用原始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在商品交易中的使用等;增补财务报表分析,尤其是与销售业务有关的指标分析;增补财务管理知识,主要是资金时间价值、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管理,以便让他们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经济生活中的生财、聚财、用财行为。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补一些工商税务知识,从企业的概念、类型、工商注册登记、银行开户、税收管理展开;增补财务报表分析技巧,增强其与财务部门沟通的能力;增补财务管理知识,主要是资金时间价值、筹资、投资、利润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等,以加强其财务管理水平,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同时,高等院校也应该加强针对性教材的编写,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合理安排学时
不同的非会计专业不仅教学内容应各有侧重,教学学时也应配套。高等院校在编写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时应该充分考虑非会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合理安排《会计学原理》的授课学时。具体来说满足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填写常用原始凭证、分析财务报表,做好个人投资理财的要求,满足工商管理学生熟悉企业资金运作与监督,从财务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要求。按照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市场营销专业可安排70个左右的学时,工商管理可安排80个左右的学时。授课进度和重难点可以由教师自己把握。对于学生只需要了解的会计核算知识可以安排自学,采用提问、知识竞赛等形式检验学习效果。
(四)尝试会计学基本原理的逆序教学
后续教学则应围绕会计报表来展开:从会计报表项目倒推出会计科目,从会计报表金额倒推账户的结构和登记方法,再来分析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回顾第一次课上所用到的实物资料,让学生认识会计信息收集、处理、报告的过程,以便学生更好地阅读分析财务会计报告。
(五)善用案例教学法
除了逆序教学,教师还应善用案例教学法。如在讲解借贷记账法时,可以通过分析单式记账法与复式记账法对多笔经济业务的不同处理来明确各自的特点、优缺点。在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时,可以某工业企业为会计主体,分析其筹资、供应、生产、销售、财务成果业务等。案例教学还可以穿插游戏。笔者在为本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讲解《会计学原理》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在课堂上做游戏,引导学生分组完成:每组同学都是一个营销团队,将产品作为资产,每组期初资产数相同,请他们运用营销专业知识将不得分的产品交换出去,得分的产品交换进来,最后期末资产数最高者获胜。这样的游戏将会计与营销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资产的概念及重要性,还掌握了资产期末余额的计算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教学,教师不能忽视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照搬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这样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探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作者:彭文静 单位: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关键词: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对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发挥企业竞争优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扬长避短,发挥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为此,企业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自我剖析,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诊断,建立一套能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多方位、全面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建立企业经营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的原则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原则是设计系统时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人们从长期的经济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集中体现了企业业绩评价活动的共性。因此,要想使评价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评价过程必须严格遵守评价原则。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定量评价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最大的优势是形式的直观性和结果的可比性。但是定量评价所依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会计报表提供的历史性静态文件,这本质上属于一种短期业绩的计量,容易助长企业经营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和经营风险日益增大的背景下,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预期评价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进行客户层面、员工层面和内部生产经营过程层面的定性评价,能够反映出企业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预警作用,可以有效地弥补定量评价的固有缺陷。(二)整体优化原则。经营业绩评价是一个多变量输出的复杂系统,评价的目的也是多元化的,不能用局限性较强的单一指标进行评价。要建立一套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的总体业绩,但是指标又不能太多,以免失去评价的重点,实现评价系统的整体最优化。(三)可操作性原则。评价系统的构建,既要考虑评价研究的目的和需要,又要照顾到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均可以从现有的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数据中获得,以这些可验证的资料为基础,才能使评价结论不偏不倚。(四)业绩评价与业绩管理相结合原则。业绩管理是通过业绩指标的设计、衡量和差异分析来促进业绩提高的管理系统,它可以和业绩评价相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的管理系统。业绩评价是以人为对象的,目的是要激励经营者和广大员工。但促进人的积极性发挥的根本目的仍然是提高业绩,并且业绩提高的最终途径和方式仍然要具体到过程和技术因素。所以,业绩评价和业绩管理的根本目的相同,其功能也是相辅相成的。(五)激励性与责任性相结合原则。一般而言,报酬是业绩的函数。以报酬作为激励,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有效管理工具。因此,设计一套业绩评价制度时,使其具有激励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业绩评价不仅是实施报酬计划的前提,也是制定报酬计划的依据,即报酬计划的设计必须和特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如果业绩考核具有良好的激励效果,则可以大大调动被考核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挥其管理潜能,最终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二、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指标的设置。综上所述,可以借鉴国有资本金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将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企业获利能力指标、资产质量指标、债务风险指标、经营增长指标。(1)企业获利能力指标。企业获利能力状况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两个基本指标和销售(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收益率四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质量。(2)企业资产质量指标。企业资产质量状况以总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两个基本指标和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三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3)企业债务风险指标。企业债务风险况状以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两个修正指标和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四个修正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反映企业的债务负担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4)企业经营增长指标。企业经营增长状况以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两个基本指标和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技术投入比率三个修正指标,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发展后劲。(二)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指标的设置。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可设置如下非财务指标:(1)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在出售商品的市场上所占业务比例,用来评价企业市场营销方面的业绩,可通过客户数量、销售金额或售出的货物量来计算。(2)客户满意度。反映企业产品或服务是否满足以及多大程度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设置指标时应根据行业、因企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确定指标可根据两条原则:指标对客户是重要的;指标是能够控制的。(3)交货效率。反映企业的可信赖程度。可通过总发货次数中及时交货所占比重来反映,也可以用从定单签订到货物交给客户所需时间来反映。(4)质量和服务。质量不仅指产品符合制定的标准,还包括客户购买后合乎其使用要求而表现出来的品质;良好的售后服务则可使顾客产生安全感和可靠感。可通过废品率、客户退货率和服务反映周期综合反映。(5)应变能力。反映企业对客户的要求做出迅速、可靠反映的能力。迅速反映要求从客户最初对产品或服务提出要求,到把产品和服务支付给客户的这段时间缩到足够短;可靠反映,则是要求企业始终能够按时交货。(6)员工积极性。事实表明,没有什么能比企业员工如何为企业做贡献的管理哲学更能体现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思想的革命性转变,员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其评价的重要指标是员工流动率,即离职人数在平均雇佣人数的比率。(7)研发创新能力。反映企业在生产和改进现有产品时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可通过开发新产品方面付出的代价及所取得的成果来反映。
三、结论
综合全文,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从财务方面、内部经营过程、客户、研发与创新层面、员工方面全方位反映企业的整体业绩。五个方面以财务业绩的评价为落脚点,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具体的指标落脚在财务指标上,如客户利润率、技术创新贡献率等。这个指标体系的五个方面是有因果联系的,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树立全局的观念,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要想取得良好的财务业绩,就必须先使客户满意,客户对企业所提品和服务的认同是企业实现利润的唯一途径;要使客户满意,就必须不断地推出价格合理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这有赖于企业技术创新,而这又必须由高素质的人来完成。这五个方面紧密的联系使得管理者和员工明确了,为了达到既定的企业战略目标应该从哪方面入手、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
参考文献: